未来水世界范文
时间:2023-03-30 01: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水世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说马尔代夫像未来水世界也许有些太夸张,但在2004年大海啸的时候,电影中的场景不幸变成了现实,对于个平均海拔不足1米的国家来说,一次大海啸是致命的。好在马尔代夫政府自从1997年开始,就在机场岛后面开辟了新的人工岛,这个人工岛海拔2米多,面积比现有的任何一个岛都大,上面可以容纳几十万人居住。马尔代夫人正在有计划地向这个人工岛移民,如果未来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的自然岛屿消失了,这里可以容纳所有的马尔代夫人。
马尔代夫国家的建立,和海上商路有着很大的关系。相当一部分史学家认为,马尔代夫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是印度洋海路上知名的中转站了,往来于印度、罗马、埃及、波斯几个大国之间的商船常常会在这里停靠休整,马尔代夫的土著应该是从周围某个国家渡海而来的。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群缺乏淡水和食物的小岛上(或者说是大沙滩上)能够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且始终保持独立,直到葡萄牙人的到来。阿拉伯人于公元2世纪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了马尔代夫,那个时候马尔代夫的重要存在价值是提供各个大国商业往来时的共同货币――一种很精致的贝壳。
马尔代夫的人类文明相当独特,他们的原始宗教是一种崇拜太阳的宗教。马尔代夫人在公元前500年改信佛教,并且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在那个时代南亚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都信仰佛教,这种佛教和中国的佛教差别很大。在对马尔代夫一些岛屿的挖掘中,发现了千年前当地人信仰佛教时所供奉的佛像。在马尔代夫一些很偏远的小岛上至今还能见到一些巨大石碓,学者认为这些石碓是印度或者斯里兰卡佛塔的遗迹。在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要弄到这么多的石头并非易事,当地人已经忘记石碓的来历,现在它们被当作航标使用。
除了信奉佛教,马尔代夫人还有自己的本土信仰存在,自古以来马尔代夫人都畏惧一个邪恶的海神,每年都要定期向他供奉处女以求太平。这种宗教仪式和南印度的一些宗教仪式极为相似,相信两者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至于海神或者海怪,他们象征着变化无常、神秘莫测的大自然。
公元后的几百年里,阿拉伯人开始频繁登陆马尔代夫,阿拉伯水手不仅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宗教。大约1000年前,一个来自北非的逊尼派阿拉伯人远渡重洋来到马尔代夫,他的到来改变了整个马尔代夫的。传说这个阿拉伯勇士,用宣读《可兰经》的办法赶走了邪恶的海神,于是马尔代夫的国王皈依伊斯兰教,并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自从马尔代夫人信奉伊斯兰教后,一共有6个王朝、80多位男女苏丹统治过这个国家。女人统治国家在马尔代夫早非新鲜事,这个国家历史上有过多位女王。
在总统府附近有一座清真寺,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岛上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院子里没有一根杂草,并且铺了一层白色的细沙石,让人肃然起敬。细沙石的中央有一口井,水井旁有一条石板路直通清真寺,人们在水井旁冲干净双脚后可以踩着石板路进入寺中祈祷。让我意外的是,这么小的岛上也有井水,大概是雨水在珊瑚岛上存积所致吧。马尔代夫人打水不使用辘轳,而是用一根长长的木杆子绑上一个器皿去舀水。杆子用的是当地的木材,浅浅的棕色,热带许多木材都是这个颜色,水泡不烂,摸上去虽不光滑但也不粗糙,非常结实耐用。
可能天生和水无缘,对于水我是充满恐惧的。小时候去海边玩,一个爸爸的朋友想把我抛下水,我狠狠地咬了他一口,那是我求生的本能在发挥着作用。除了大海,我也不喜欢大江大河和湖水,甚至连游泳池也不太喜欢。然而,马尔代夫却让我渐渐喜欢上了大海,海水如此纯净、如此湛蓝,让我这个天生讨厌水、讨厌海的人也不能拒绝它。这是因为,我也许会抗拒海水,但是不会抗拒那种浪漫的蓝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马尔代夫为自己塑造了高消费的形象,并成功地占领了高端旅游市场。他们对外宣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伊甸园、最后一个天堂,每年吸引无数高消费群体去那里度假,用最少的资源赚取了最多的钱。但是马尔代夫的成功有诸多原因,绝非只依靠商业宣传和包装。
首先马尔代夫地理环境奇特。马尔代夫每一处的海水都清澈异常,仅凭这样的海水就足以打动全世界所有的人。除了水清,马尔代夫的沙还特别地白,不仅白而且细,好像下厨时使用的精盐。就像电影中所言:“马尔代夫,那里椰林树影,水清沙幼,蓝天白云,是位于印度洋上的世外桃源。”这样的评价一点儿都不夸张。
马尔代夫和非洲的毛里求斯同属一个巨大的海脊,方圆几百公里内都没有陆地。这样的大环境让马尔代夫不会有杂物淤积在岛的四周,洋流带走了所有的垃圾,让马尔代夫的水质清澈透明。
更加奇特的是马尔代夫的自然环礁群――一群小岛围成一个圈,圈里圈外都是蓝色的海水,由于深浅不同,海水映射出的颜色也不相同。造成这种奇特地理结构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水下火山喷发形成岛屿,岛屿的中央塌陷后形成环状地形,珊瑚在其表面生长,生成环状珊瑚礁。整个马尔代夫共有26个这样的自然环礁。这种奇特的自然环境,对海洋生物和海浪都有影响,因此对于潜水和冲浪运动爱好者来说,马尔代夫是个特别的地点。
奇特的地理环境是马尔代夫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成功的运作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1971年第一个西方旅行团来到马尔代夫的时候,这里根本没有酒店,更不要说度假村了,那时,马尔代夫的主要收入来自渔业,然而这一切都在1978年改变了。那一年,一位年轻的马尔代夫总统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上任了,他当时只有41岁,是一个大学讲师,担任总统前在联合国担任国家代表。在他的支持下,马尔代夫第一个度假村开张了,随后他开始把国家当作一个大型旅游企业运作,马尔代夫的GDP持续高速地增长,此后他一直连任了五届总统,尽管对他的评价由于财富分配不合理而褒贬不一。
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马尔代夫政府开发了多种多样的度假村,在管理者的安排下,每个度假村的设计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所以在开心地乘搭飞机前往马尔代夫前,最好先确定自己去马尔代夫度假村想做什么,需要怎样的气氛。一般情况下最便宜的度假村是团队游客的目的地,如果您是度蜜月的话,最好避开那里,除非您能忍受和很多人一起分享这个最后的天堂,包括哭闹的孩子。
马尔代夫的度假村可以分以下几种主要类型:回归自然、水上人家、浪漫之旅、潜水世界和生态旅游五种。简单地说,你所梦想的、你能想到的所有梦幻般的环境,在马尔代夫都能被创造出来,空有墙和窗户的房间、没有天
窗的浴室、通入海底的楼梯、天然的浴缸,等等。同时马尔代夫也是潜水的好地方,这里有丰富的海底动植物供你参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海底动物园。
只有少数几家航空公司被准许飞入马尔代夫,廉价航空被拒之门外以控制客流量,以维护马尔代夫的高端市场形象。尽管如此,马尔代夫的度假村也总是客满为患。
花小钱游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成功地打造了一个昂贵的旅游帝国,这对如我一样的背包客来说是件不幸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背包客在马尔代夫无法生存。事实上,马尔代夫还是能有一些相对便宜的选择的,前提是离开高端游客光顾的地方,过过当地普通人的生活。居住在首都马累,降低消费并不会让旅行的收获变少,相反,马尔代夫人聚居的马累比度假村更有趣味,在这里我们能够找到我们想要看到和体会到的东西――到当地的集市上走走,到鱼肉市场里逛逛,瞧瞧码头上的风景,访访清真寺的历史,再去茶馆里喝两杯茶,吃点儿当地小菜,可以把自己当作个马尔代夫人生活几天。更现实的 面是,这样生活,每天的消费可以降至40~50美金,如果能找到个游伴来分担房租和食物,生活费甚至可以压得更低。
城市里的马尔代夫人
靠近海洋的人都喜欢鲜艳的颜色。马尔代夫人也不例外。你只要看看他们如何把车子和房子弄得色彩斑斓,就会了解这里的人们的审美观和东亚文化朴素为美的思想差别很大。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首都,绕着岛走一圈用不了1小时。摩托车是最适合的交通工具,是许多岛民的代步工具,修车铺随处可见。
马尔代夫旅游业如火如荼,但是财富并没有恰当地分配,特别是生活在城市角落里的贫民几乎没有分得任何好处。他们仍然居住在低矮的小房子里,生活和几十年前没什么区别。政府正在为马累的居民建造一个新的居民点,它位于机场附近,是一个人工岛,可以容纳20万人。
马尔代夫的女孩是戴头巾的,这和她们的有关系。但也并非是绝对的。在马尔代夫,男士很难接触到女性,但对男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常常可以在空地或小巷里找到一些男孩,和他们玩在一起。
忙碌的海港和集市
马尔代夫的港口是一大看点,岛上99%的日常消费品都依赖货船运入马累,因此港口是非常忙碌的,船进船出,有时候想找一个停泊的船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好像我们泊车没有车位一样。我亲眼见过一艘船因为要找地方停靠,硬是往两艘船中间挤,结果三条船上的人都出力推船,现场好不热闹。
马尔代夫的集市是不容错过的。在这里你能接触到最底层人们的生活。在首都马累的西北角,有几个集市,它们之间相距都不远,分别只有一条马路相隔。最有看点的是鱼市,各类海鱼被打捞上来,你大可以凑上前去看个仔细。鱼贩们常常把鱼整齐地摆放在一起,一条一条列队一样铺在瓷砖地板上。鱼市对面是码头,渔船在这里靠岸,渔夫会把他们打上来的鱼一条一条地捡起来,抓住尾巴,好像把玉米棒子抓在手上一样,一只手能抓十几条,那些鱼好像商量好了一样,都长得一样长,整整齐齐的。
篇2
1.执法检察人员的法律素质
现行执法中人员是水利部门抽调的,鱼龙混杂,素质不一,对各项法律、法规知识相对欠缺,在未来工作中可能出现被动局面。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做到机构完善,职责分明,配齐配强水政监察人员。水政监察队伍是贯彻落实水行政法律法规。
2.执法办案的持续性
执法办案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成功完成一项任务的前提就是要有“办案持久战”的作战力。(1)除了上述的执法人员强硬的法律素质外,还要有强硬的身体素质。(2)先进一流的设备是成功完成执法的必要保障。行政执法的交通工具,如汽车、执法巡逻执法艇;调查取证的监控、笔录、摄像设备;备案的相应工具。这就要求设立一定的水行政执法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持续性的工作要求是强大执法队伍体现执法力的必要标准,未来执法工作再困难,再繁杂,具有持续作战的水政监察队伍都会迎刃而解。
(二)执法环境的应对措施
1.正确应对群众素质低的问题
当前一些村镇的老百姓,为了自身的利益,乱采乱挖乱建、无证取水、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他们往往仗着人多马众,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公然辱骂或殴打执法人员。对此执法工作人员不能蛮横施暴,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力宣传及开导广大群众,个个击破,让他们逐渐形成“取水须办证,用水须缴费”的法律观念意识。
2.合理有效执法技巧
面对众多情形复杂的执法现场,合理有效的执法技巧是执法人员安全的必要保障,也是案件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平时工作中多加总结,学习各个区域的执法经验,取长补短,未来的执法现场都会呈现在执法成员组平时的模拟情景中。
3.长江水上执法环境的克服应对
水上执法环境还是比较艰苦的,克服应对这些我们除了必要的执法工具,我们还要有坚强克服困难的意识。配备合理的执法工具,如冬天有必要的取暖防寒大衣,克服长期水上活动出现的水土不服药物,必要营养补给等等;广大执法人员要有刻苦耐劳的坚强意识,作为一名合格的执法人员必须做到随时待命,勇往直前,维护国家和广大群众的利益。
4.执法干预的处理
水行政执法遭遇行政干预多。有的领导干部依法治水和依法管水的意识不强,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水政执法工作不重视,导致水政执法人员口难开、事难办、案难断,造成有法难依、执法难严、违法难究的局面。我们行政执法人员应宣传到位,使他们了解了水法律法规,才可能来理解和支持水政执法,防止工作上的被动。
篇3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介绍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提到重阳节,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实际上,1988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涌现出入一系列如桔豆盒子等专为老人设计的科技产品,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篇4
[关键词]电影 审美意蕴 解读
当影片《未来水世界》的片尾在一曲忧伤的音乐中缓缓推出并定格在海行者划一叶帆舨飘荡在无垠的大海之际,心中涌起的竟不是影片中激烈火爆的打杀之后的痛快淋漓,相反,却是一缕缕的悲哀。人类,注定要在自己毁灭的美好乐园的寻找中陷入深深的往复怪圈里,以无限的伤感来等待杳杳欲来的家园丧失。回归到被自己摧毁的梦中乐园中不失为一种美丽的幻想,但在更长远的时间流逝中来审视着这种预言式的幻想,却实实在在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
这部由美国环球公司出品的《未来水时间》耗资巨大,从预订的六千五百万美元到最后的两亿美元,其规模之大,实属电影中所少见的。它光是为场景逼真而在夏威夷海面上建立的水下海礁就用去近四百万美元。影片假定性地叙述了几个世纪后由于人类向大自然的拼命掠夺和极端自私,地球臭氧层遭到破坏,引起南极冰川的融化,地球被一片所覆盖。人类不得不生活在海洋上,用船代替生存的陆地。海伦和绮萝娜(一弃婴)相依为命,艰难地存活在用钢铁铸成的城堡中。在这个城堡中,淡水成为稀少的珍品,食物则以黄金计算。谁知这样的生活也无法维持,一群海盗(影片中称烟民)袭击了这城堡,意欲找到绮萝娜,因为她背上刺有一幅图案,依之可以找到有干土的陆地。恰好遇上海行者到城堡来用干土交换净水及蕃茄盆栽。由于海行者长有鱼鳃耳朵且脚趾有蹼,被城堡中人类视为妖物,欲按旧俗将之泥葬。烟民的侵入使得海伦将海行者救出,随之漂泊于大海之上。海盗首领也被海行者弄瞎一只眼。于是,在海盗和海行者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绮萝娜的生死殊斗。一个为贪婪地占有陆地,一个为友谊。海行者与绮萝娜的接触中渐生父女之情,从想把她投入海中到不惜以命相救,炸毁海盗的船舰,并与维格同海伦依照绮萝娜背上的地图找到了梦想中的陆地。但到陆地后,海行者不适应陆地上的生活,终在已深爱的海伦和小女孩绮萝娜的遥遥注目中黯然离去,去过自己的海上飘荡生活。
影片的刺激打杀、场面恢宏与明星精湛的技巧确使本片的卖座率有了牢固的保证。但是,笔者认为,此片成功的主要原因却是在于:它不仅开拓了美国影片指涉的新领域,即预想人类未来灾难的新的一种可能性,而且,它还揭示了人类在自然界的巨大报复面前无依无助,无可奈何地吞食自种恶果的悲凉境界。说到底,人,仅仅是人,他最终还得回到陆地上生存,而不可能象海行者那样在海洋中呼吸、生存。
因此,从美学意义上来透视《未来水世界》,以审美的眼光去分析影片,会帮助我们进一步读解其深层意蕴,从而折射出美国电影在选用题材及表现主题意蕴上的匠心独运。
尽管《未来水世界》是以人类找到了往昔的乐园而结束,但从基调上来说,它还是属于悲剧性的预示影片。它透出的不是人类的绝望与颓丧,而是为了改变人类的命运,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家园的抗争,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所以,以悲剧美学来作为《未来水世界》的坐标系,那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探寻影片在悲凉的审美意蕴上的优越之处。
首先,是《未来水世界》中人类生存的尴尬照成的特有伤感介入。片中,到处是一片,海行者驾船漂流,喝的却是自己的经过简单机械处理后的尿,因为没有淡水嗝;干土被秤称过后按两来记价流浪者在海上漂泊两星期而无任何食物可食阿托儿小城堡中无甚食品可卖;无数被海水吞没的城市静静地永埋海底类往昔在陆地上横行无碍、任意所为的骄气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面对广阔海洋的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只能长久的叹息与追溯。尽管最后导演给了人类一块生存的陆地,可那木床上干枯灰化的尸骨不也是在向人类昭示一场灾难的末日的前景么?绮萝娜在困境和厄难中能说能笑,却在登上幸福的大陆以后沉默下来甚至流出伤感的泪水,与其本身具有的神秘身份昭示人类的生活悲境又是何其的不令人想到美景良辰的转瞬即逝呢?栖居之所的危机必然带来一系列生存的危机,这样的不妙前景不恰是我们人类正在飞速地以自己所谓的进步来推载奔去的么?影片揭示的不仅仅是几个世纪后的人类生存尴尬,它同时也是对日下现实人类存活状况和工业文明进步的警告,正如巨大鲜明的红灯对驰发展的车龙的警戒一般。其双重的生存尴尬的禁行无法不让每一个观赏者从后背浸出凉凉的寒意。美在无言的感性笼罩,正是观赏者的审美介入才使得其内蕴的深刻涵义得以实现的,这一点确切无疑。
其次,是虽悲亦喜、虽喜欲悲的邪恶和正义、善与恶的双方对立中所确立的悲剧冲突而造成的美感。海行者凭其非凡的胆识和勇敢一次次地重创海盗使之最终毁灭,救出海伦和绮萝娜,让正义的人们最终获得美的归宿,让贪婪和罪恶自食其果。这是两种势力的争斗,是美好的追求、善良的愿望最终战胜对立面的一曲辉煌而不无悲壮的赞歌。
迪肯所代表的丑恶与贪婪主要是他作为海盗头目的统治欲望所演示的一出出残忍。他冷酷地率海盗们毁灭海上人类的城堡,只为抢取小女孩绮萝娜,进而找到那遍是干土的陆地。他在海盗大会上声嘶力竭地宣称:“向梦中的大陆进军,见树伐木”。其实是当前人类向自然进一步掠夺的延续。在抓到绮萝娜后为看清她背上的地图甚至想出剥下她背后的皮肤这样的恶毒招术;在逼迫城堡中两个存活者说出绮萝娜的去向后就背弃事先答应免除先说出者死刑而将两个人冷酷地杀死,这个毒招还在海行者和海伦之间使用过。他和海盗们一起在海洋上横行霸道,各种毒恶之计无所不用,见人即杀,见城即摧,使人谈烟民无不色变。他们自以为可以肆虐逞暴并能够维持自己的统治秩序和既得利益。“多行不义必自毙”,无休止的贪婪欲望必然导致严重、严肃而尖锐的冲突。以海行者和海伦等人代表的正义一方的抗争胜利在主题的进行中使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必然因果得以实现。
海行者和海伦是正义的化身。海行者勇敢顽强,具有征服邪恶的至死不渝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他能不畏海盗势力的强大而只身与之抗争,用其智慧的胆识战胜海盗他单身赴贼船救出绮萝娜,在绮萝娜从气球上被击中落水后又从高高的气球上缚绳跳水将其救出,显示出非凡的胆识。同时,他又是充满慈爱之心的平凡人,如他与善良的海 伦之间的真挚爱情教绮萝娜游泳的欢快与热心等等。他一人炸毁海盗的大本营,消灭无数的海盗,用昂扬上进的人格魅力使我们看到了一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摧毁的勇气,看到了亘古不息的伟大的正义之光。他传染给读者的是崇高感和壮烈感,是酣畅的痛快的壮观的美丽之感。正是这种神圣的正义之气使得审美意蕴在人格和情操的层面上延展出广而深的美丽风景。
再次,是影片在表面的激烈酣畅中所包含的深沉的哲学意义上的理性的内蕴。毁灭与再造、失却再追寻永远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失去而深切地感受其无法估量的沉痛之后,我们才会更加怀恋往昔的幸福与欢愉,也唯有在失而复得之后,我们才会倍加珍惜这份奋争而得的胜利与成功,只是这种被自己毁灭又争取所付出的代价太惨痛和不该了。人类的无休无止的掠夺所导致的灾难迫使我们人类不得不放下唯我至尊的神气,因人类力量的有限而重新回头来去追寻过去的伊甸园。正如循环往复的圆圈一样,从起点出发,最终又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我们无法突破人类的弱点而成为无所不能的万物之主。如海伦所言:“我们是人类,我们有手,有足,足是用来在陆地上走路的,因此我们必须生活在陆地上。”人类不可能返祖成为象海行者那样有鳃有蹼能在海水里呼吸的动物。在茫茫宇宙中人类仅仅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一个种类,因而我们也只能在此基础上寻求并葆有我们的栖身之所,这是人类先验注定的悲哀。影片的最后回归陆地与眼下人类拥有的并同海洋、天空的拓展叠合恰恰揭示了最深奥同时也是最简单的哲理进步亦后退,后退亦进步。追寻与回归奇妙地成为人类生存哲学的核心。
于是,从影片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与未来世界的预示的两极的往复中透视出深刻的美学内涵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影片在艺术格调上的悲凉营设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意蕴。影片的开始即用沉缓的画外音叙述了未来世界的可怕前景。伴之而出的画面是海行者一个人驾一只帆船孤独地在苍茫的大海中漂泊。干渴的骄阳、喧嚣的海水显示出海行者的悲凉无助。更不用说连海行者都不如的人类了。接下来,海行者几次与另一个漂泊者与海盗,与城堡的人们,与海伦及绮萝娜相遇等诸多冲突使影片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而穿插其中的都是海行者孤自一人飘荡的画面。动静相应,平缓与急促激烈有机的结合,虽是迭起,却在暗流中让一股伤感――无依无靠的暗流自始至终地流涌着。即使是到了人间乐园――美丽的陆地,影片也依然让白骨凄凉,小女孩的伤感与怅然若失,海行者的驾一叶小船悄然隐去来;中淡火爆所煽起的淋漓顺畅的、如愿(无论主人公还是观赏者)的欢喜,使伤感与畅快的情感相互并存,无大喜无大悲,又不平淡乏味和一味刺激,让情感在忧伤的主旋律中,于跌宕曲折间尽情倾斜和投入,若牵若离中获得特殊的美感效果。
篇5
春雨沙沙的下,万物复苏了,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
春雨过后,太阳公公露面了,阳光射到小溪清澈的水底,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芒。春笋也齐刷刷的从土里探出头来,燕子也从南方飞来,和其他的小鸟们在空中嬉戏,玩耍。如果现在你去林荫小道中去散散步,保证会让你心旷神怡,抛弃一切所有的烦恼,人们也在广场上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怎么样?这就是春天,一个阳光明媚,充满活力,充满生生机的春天。朋友们,听了我对春天的介绍,你们喜欢春天吗?
篇6
[关键词]灾难片;人与自然;西方工业社会
“灾难片”是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题材的影片,一般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也有的说明摆脱灾难的方法,体现人类战胜或躲避灾难的智慧,或宣扬非理性的宗教解救等。一些非常经典的灾难片有:《海神号》(2006年)、《后天》(2004年)、《世界末日》(1998年)、《未来水世界》(1995年)、《火烧摩天楼》(1974年)等。而本文所关注的“灾难片”主要是那些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而引起的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的影片。“未来的某一天,由于接连好几个世纪的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南极和北极冰雪都融化了。水面不断地提高,原先的大陆和岛屿相继被大海所吞没。陆上的生物几乎完全消失了。新出现的半人半鱼的统治生物在马里纳的领导下,与海盗斯摩克斯正在为泥土、淡水展开疯狂而惨烈的争斗。”这是好莱坞的科幻作品《未来水世界》所展现给观众的场面。这部投资2亿美元的巨片,揭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而关于世界末日的科幻巨片《后天》讲述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各国,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河期的科幻故事。影片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发出警告,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全球变暖将会引发空前的地球灾难,并急告美国副总统,宣布北纬30度以南的全美民众尽快向赤道方向撤离。霍尔博士得知儿子山姆只身前往纽约去营救女友,于是决定冒险也前往纽约展开救援行动。此时,纽约曼哈顿摩天大楼遭到强烈旋风的袭击,大部分被摧毁,地铁隧道里涌出狂暴不止的汹涌洪水。龙卷风袭击了洛杉矶,冰雹重创东京,暴雪覆盖了印度新德里,而纽约在短短的一天之内气象从炎热急速降为严寒!欧洲也在洪水之中不复存在,这些惊心动魄的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虚拟了人类在对环境无限掠夺后产生的后果:飓风、冰雹、洪水、冰期再临,直到世界毁灭。故事中描述的灾难真的会发生吗?也许没有人在意这些场面是否有科学依据,但影片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引起人们的深思。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阿多尔诺(Adorno, 1903-1969)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层面:1.自然作为认知的对象,自然成了自然科学;2.自然作为实用的对象,自然成了生产资料;3.自然作为审美的对象,自然成了‘文化风景’,成了艺术,甚至成了艺术作品的楷模。” 在灾难片中,人们往往把自然当作自然科学和生产资料,却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从而使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畸形的社会。“现代人对于自然美鉴赏的漠视与对于自然物实用的热衷是一致的……导致了自然美从人类视野中的消失。” 在这些影片中,人类对环境进行疯狂地掠夺,致使自然生态遭到了破坏,灾难接踵而来。人与自然之间理想的审美状态是和谐统一的状态。正如“盖娅假说”所设想的,包括人与自然的整个地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系统。作为隶属于自然的人类就像是生活在水中的鱼,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而独活下去,只有当他们和谐相处之时,才能达到鱼水交融的状态。而在现实中,人类傲慢地认为“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却忽略了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隶属于自然界的事实。在《后天》中,导演设计了最经典的场景――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冲天巨浪狂涌进纽约市,自由女神被淹没,万巷瞬息沉没在之中,万吨巨轮竟被冲进楼宇之间。而转瞬间,气温骤降,浩瀚中的纽约城又变成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留下自由女神的头像,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城市也大半永埋入冰雪中。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得到了启示:地球人的当务之急是树立生态意识,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认同,从而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而不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要知道“大气的回流中也涵纳有人类的呼吸,人体的循环系统中也包括有江河湖海”。人与自然是共生共依的。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奥尔多・利奥波德。奥尔多・利奥波德这位著名的生态学家,他所创立的“大地伦理”的思想被认为是环境主义运动的思想火炬。在对待土地的问题上,利奥波德认为人们应该“不仅把它当成一个可供使用的东西,而且还把它当成一个具有生命的东西”, 从整体上尊重和热爱它。基于上述对土地的认识,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的思想,扩大了共同体的界限,把土壤、水、动物和植物都包括在内,或者是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大地”。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的思想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使人类从共同体中的征服者变成了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这意味着人们应当尊重共同体中的成员:土壤、水、动物和植物,同时也包括对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的思想确立了新的伦理价值尺度和基本道德原则,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他要求人们从整体上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而当人们为了基本生存的需要而开垦土地、砍伐树木和猎杀动物时,也应当持有尊重的态度,心怀敬意,谦卑谨慎。在这里,我们发现那古代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与现代的箴言“研究大自然”,终于成为同一个格言了。人类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西方的灾难片意在通过电影让观众注意到自然的变化,注意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但是通过这些灾难片我们可以看出,在地球自然生态危机的背后,有一个强大而又畸形的社会生态模式在起着支配作用,那就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自然生态危机在西方现代工业社会并不是开端,但是它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急剧蔓延开来,并发展成一种生态灾难。正是西方现代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危机。自然生态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是由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根本特征――追求利润、获利赚钱决定的。20世纪初的马克思・韦伯分析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关系,从而指出:“资本主义和追求利润是同一的……”,“赚钱、获利支配着人,并成为他一生的最终目标……显然是资本主义的一项主导原则,这是没有处在资本主义影响之下的一切民族所不具备的。” 可以说,正是这种追求利润、获利赚钱的资本主义精神成为推动西方现代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在这种以获得利润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西方现代工业社会准则的指导下,资产者根本就无心顾及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作为资本的拥有者,资产者的眼前只有实利,哪会有自然之美呢。对他们而言,即使是烧光最后一吨煤,砍掉最后一棵树也无所谓,自然万物在他们手中变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人类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无情的破坏。在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态下自然生态惨遭荼毒。如在《未来水世界》里,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全球气温升高,地球两极冰层融化,世界变得一片,人们只有在水上生活。而资产者无止境追求利润的心理驱力也使西方现代工业社会高度世俗化。资产者把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变成了一种精神潮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整个社会被金钱和利益所主宰,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向上的精神。消费主义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它膨胀了人们的欲望,引导人们把占有物质、消费物质作为个人幸福和成功的标志。人们被现代工业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所蒙蔽,企图利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精神的需要,从而掩盖精神空虚。殊不知,当物质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精神的发展时,它们之间的平衡遭到了破坏,人们就会陷入严重的精神危机和文化灾难中。正如史怀泽在谈到“文化危机和它的精神原因”时所说:“我们使自己天真地满足于我们巨大的物质成就,并迷失于对文化的难以令人相信的肤浅理解之中。” 灾难片中的许多反面人物都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忠实代表,他们自身的贪欲不断膨胀,要求占有物质、增加物质、消费物质,企图用物质的财富掩盖精神生态失衡的痛苦。这也在无形中加重了自然的负担,导致了剥削自然――占有物质――欲望膨胀的恶性循环。最终,他们成了时代的弄潮儿,满足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把金钱当做了人生的信条,迷失在以享乐为目的的消费主义文化中。因此,随着地球上自然生态危机的产生,生态失衡也在不知不觉地向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蔓延。
正如《后天》的导演所说,拍摄《后天》不仅仅是出于喜欢这么简单,还包括了他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忧虑。比起其他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能够引起世界范围恐慌的天灾人祸来说,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是一个大得能够迫使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停止战争,联合起来一起拯救星球的问题。因此他说道,“你必须让这部电影尽可能有娱乐性,但我还是想要树起一面警告的旗帜”。
[参考文献]
[1]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 候文蕙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北方是缺水地区,国家为了缓解这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已累计投资了千亿元在“南水北调”项目上。但是,每年超过60亿立方米的水却“哗哗”漏掉,这不能不令人心痛。
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曾放言,真正可能终结中国繁荣的问题是:水危机。罗杰斯称,如果中国不解决自己的水问题,就不会再有中国故事。
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过去十几年国家投入巨资解决了水厂的水质安全问题,但“缺水”和“水安全”的话题还是牵动各界神经,供水污染和漏水带来的交叉污染问题,也越发让各界忧虑。
漏损率高得惊人
我国屡屡发生自来水管道破裂事故,导致污水渗入自来水管道,从而威胁居民健康。比如,2011年8月江西瑞昌发生居民112人饮用自来水中毒事件,原因系企业排污,污水渗入土壤腐蚀地下自来水管,致水管破裂,水质受到污染。
此外,影响范围更大的“爆管”漏损导致的结果,常常影响到整个片区上百万居民的供水问题。
根据《水法》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如今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供水管网老化,漏损管理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这让各地经营主体力不从心。
以杭州为例,以前由于水管老化、道路原因无法更换水管,使得杭州自来水管的漏损率一直保持在12%左右。这意味着,杭州每天要漏掉14万吨以上的自来水,一年损失5000万吨,这能供杭州市使用41天。
即使12%的漏损率符合国家标准,但细算起来,供水管网渗漏造成的损失,也令人十分心疼,而且漏损容易导致自来水管爆管。
根据《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城市供水企业管网基本漏损率不应大于12%”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但目前大部分城市还无法达到这一标准。
据贾秀峰介绍,以往我国主要措施集中在漏水检测这一块,少有涉及漏损管理和控制,治标不治本,这也是为什么城市漏损率在上升而不是下降的原因。
世界上巴黎等大型城市,其漏损率均低于10%,东京低至3%。根据这位业内专家的看法,即使与东南亚、中国台湾地区比,中国内地都落后了。以前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漏损率比中国还严重,达到40%,经过治理后已降到了20%左右,中国台湾现在控制在18%左右。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目前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正如此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袁一星的观点,漏损率数据可能因为某种需要而调控到一定范围,不一定如实反映。这表示,实际的漏损率可能不止公开数据显示的那样。
不同城市之间漏损率也不一样,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北方地区平均漏水普遍在35%~40%,华东地区在15%~25%之间。
据了解,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城市在控制和管理等方面走在了前面。在中国,漏损控制这一两年才刚刚开始。
漏损管理缺乏控制
当前,中国城市对管网漏水缺乏系统控制措施,管道漏水故障的监测手段和探测仪器落后,往往造成大量的水白白损失,甚至威胁市政设施和安全。
中国城市水管理和1989年英国供水集团私有化之前的情况非常相似,管理落后,漏损率都惊人的高。
资料显示,在私有化之前,英国的漏损率非常高,甚至高达30%~40%。1989年,英国政府认识到对水公司进行私有化是对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最佳方式,于是成立了10个私有化水公司,开始了英国水务公司的私有化进程。
现在,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管理最先进的国家,英国标准几乎等同国际标准,国内目前使用的多数水管理仪器皆来自英国。
“中国管道漏损也长期困扰着供水行业经营主体,但这些公司都是国营单位,技术水平和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资金来源也是个大问题。”贾秀峰说。
根据我国的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供水管而网的投资运营管理费用由各自来水公司负担,管网改造、维修涉及巨额投资。根据公开报道,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曾分析过,按照国际惯例,根据“受益者付费原则”,漏损应由水价承担。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水价偏低,供水公司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管网改造。中国第一批管网用的普通铸铁管易被腐蚀,老化严重,急需改造。即便后来新建管网,也可能存在施工质量欠佳产生的漏损。加之城市建设在急速发展过程中,地面沉降和施工可能给管网带来巨大破坏。
漏损管理最后都归结到两个字“缺钱”。比如北京做漏损管理,有国家资金的支持,而且北京的水价较高,进行漏损管理具有资金优势。
由于漏损管理不是标准化产品,地下管网不规范,豪迈公司进行漏损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定制管理方案,因此收费各有不同,但一般供水集团最后都能收回投资成本。
贾秀峰表示,在国际上,投资在8个月左右一定要收回成本。“国外有的城市最快的3个月就收回成本了,但在中国,我们认为目前要在8~15个月才能把全部的成本收回。”
在民间资本进不去、供水集团没钱的情况下,也有专家建议,城市管网改造更新和供水管理属于公共服务,财政应该拨出部分资金支持,如果政府有投入,5年之内肯定能达到降低漏水率的目的。
中国在水管理方面还存在监管不明的状态,虽然有住建部等部门,但没有一个直接的专门管理部门来推动漏损管理,而国外水管理全部归到一个部门,比如英国水务署,事情就简单得多。
中国市场将超欧盟
豪迈水管理公司是世界上水管理领域最大的跨国企业,也是世界一流的市政供水及排水管网维护的设计者和制造商,但豪迈公司2008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
“中国知道供水管理这个概念的还很少,我们1995年来到香港,帮内地做一些培训。2001年,国内有了标准,我们通过香港办公室和内地开展一些合作,到2008年才设立办事处,把标准的水管理带入中国。”贾秀峰说。
豪迈已经成功为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0广州亚运会等重要活动提供供水安全保障。而与北京供水集团的合作去年才刚刚开始。
资料显示,北京供水压力非常大,需要满足城区一千多万人口的生活与生产需求。北京的供水水源也很复杂,目前北京自来水的取水水源有二十多处,开源节流,减少自来水在运输过程中的漏损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年初,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自引进三千多套豪迈水管理的电子眼Permalog 漏损监测预警系统。Permalog漏损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在供水管网上安装Logger(记录仪)接收区间内的水流噪声,一旦某段水管发生渗漏,Logger 就会立即捕捉该种特殊声音并通过配套的远程传输设备进行反馈。
统计数据显示,自安装Permalog 漏损监测预警系统以来,北京自来水管网的日管网破损事故已从2006年的每天7.5起降至2.6起(2012年8月数据),每天约有4.22起事故隐患通过Permalog系统的预警功能得以提前维修。
据了解,上海、杭州也采用了豪迈的监测系统。
比如杭州先期试点,水业集团共引进了15套系统,主要应用于杭州主城区“重点高危管线”,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埋下的老水管。
杭州水业集团供水管理部主任工程师郑冠军认为,这种监测设备相当于管网上安装了“电子眼”,可以快速发现漏点,缩短漏水发生的持续时间,降低管网漏损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爆管”的发生几率。
目前豪迈和全国85%的省会城市或多或少开展了水管理方面的合作。但是中国市场在其全球业务比重中非常低。
“中国和整个欧盟的经济体量差不多,但是欧盟占到我们整个业务的25%,中国还不到10%,这才刚刚起步。我估计中国整个市场价值目前在80亿元左右,90%的漏损管理没有释放出来。”
篇8
水价面临重估,上调大趋势确立
我国水价主要由水资源费、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三部分组成。水价改革或在年底形成定案,此次水价改革重点在于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全面推行污水处理收费制度。
淡水资源的稀缺性促使水价上涨。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0-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而中国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2010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6022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用水量的不断增长导致供求危机。
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达到40%以上。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污水处理费用将提高。根据建设部2006年制定的政策,所有城镇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原则上达到0.8元/吨。而直至现在部分城市污水处理费仍达不到此水平。根据最新的规划,污泥处理费在“十二五”期间将合并入污水处理费中,这使得污水处理费从目前的0.8元/吨上涨至1.2元-1.3元/吨。
水价上调将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虽然水价面临重估的过程,其上涨的大趋势已经确立。但水资源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水价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目前CPI刚刚见顶回落,通胀水平仍是我国政府严密监控的指标,水价与通胀水平紧密相关,因而短时间一步到位的调整不会出现,更将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调整。
目前全国31个省会城市居民的平均自来水价格为1.88元/吨,平均污水处理价格为0.76元/吨,其中居民综合水价最高的是天津市,为4.4元/吨,天津市人均水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还不到1%,较发达国家5%的占比仍偏低,未来上涨的空间较大。
水价上调,水务公司收益明显
近3个月来,水务板块明显跑赢沪深300指数,其间沪深300指数下跌8.79%,而水务行业指数仅下跌3.05%,跑赢大盘5.74%。在水价继续上调的预期下,水务板块有望继续保持强于大盘的表现。
我们假定2012年水价上调20%,测算主要水务上市公司EPS的增厚情况。水价上调,并不影响水务公司的运营成本,因而水价带来的收入增加扣税后直接转化为当期净利润。综合水价上涨20%时,上市公司的EPS将增厚13%。
篇9
一、关于极端气候变化的趋势研究
世界气象组织2012年11月《世界气候状况年度声明》,在《声明》中指出,全球各地频现极端气候事件,主要表现为热浪、干旱、洪水和低温。美国赖斯大学气候变化专家罗恩·萨斯在2012年9月也指出,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将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会是一种全球现象,人类需要提早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否则将会面临灾难性严重后果。2012年8月28日的经济参考报也指出,有迹象显示,气候变迁正在成为常态,年复一年愈演愈烈。
二、关于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研究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承载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极端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多为负面(Stern N,2006)。比如,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RosenzwEig和Hillel,1995);温度升高带来的作物病、虫、草害的增加也会影响作物生长,从而对作物产量带来负面影响(Rosenzweig,Hillel,1995)。还比如,气候变化带来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生长季起始时间和长度变化,将影响各地农作物的生长季长和种类(Conway,1998;Rosenberg,1990);未来水分状况是决定未来很多地方,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降水的变化和作物生长季的变化将是决定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是利还是弊的决定因素(Hulme,1996;Fischer,1996;Strzepek and Smith,1995;Sivakumar,1992)。虽然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促进了光合作用,或将提高作物产量,但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及病虫灾害高发等将抵消有利因素,从而引起粮食产能的不确定性(潘根兴,2009)。气候变化在中国的区域格局不同,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也不同(林而达,2007;张厚瑄,2000;周舟,2010)。但是,极端天气气候因子与农业经济产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中国农业经济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刘杰、许小峰,2012)。
三、关于气候影响粮食生产的机理研究
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气候变化主要从四个方面影响作物的生产。一是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Rosenzweig和Hillel,1995),气候变化带来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生长季起始时间和长度变化会影响各地农作物的生长季长和种类。二是二氧化碳将直接在生理上影响作物生产,对作物的生产产生有利的效果,大气中的CO2浓度可以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效率(Conway et al.,1998;Rosenberg et al.,1990),浓度的升高对C3作物(如小麦、水稻和大豆)会产生显着的正效应,对C4作物(如玉米、高粱)产生的正效应较小(Ringius et al.,Hulme,1996)。但由于温度升高带来的作物病、虫、草害的增加也会影响作物生长,从而对作物产量带来负面影响(Rosenzweig,Hillel,1995)。三是未来水分状况是决定未来很多地方,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降水的变化和作物生长季的变化将是决定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是利还是弊的决定因素(Hulme,1996;Fischer,1996;Strzepek and Smith,1995;Sivakumar,1992)。四是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可以影响未来农业的生产,但对未来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极端气候事件(洪水、干旱、极端高温等)。国内外学者对前三个方面的研究关注较多,研究的时间较长,取得的成果较丰富,但对第三个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很少。
四、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粮食生产的定量测算研究
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观测实验(Finn et al.,1982;Nie et al.,1995;刘建国,1992;曹仁林,1994;林而达等,1997;蒋高明,1997;李吉越,1997;林伟宏,1999;李伏生,2003>!
篇10
在1995年的美国科幻电影《未来水世界》中,透过导演的大胆极端假设,公元2500年的地球由于两极冰层融化,世界变成一片,人类不得不漂流在海上,淡水和泥土贵比黄金。影片的第一组镜头即是海行者驾驶着一叶孤帆漂荡在无垠的蓝色海洋,依靠一种装置将人体排泄物净化来完成内外水分循环。面对触手可及、取之不尽的,竟解不了人类之渴,不禁让人深思:我们未来的水从哪里来?
联合国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如果不采取节水措施,未来20年世界人均淡水供应会减少三分之一,淡水危机将进一步加剧。据联合国估计,每人每天至少需要50升水,但人均用水量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差距明显。
地球表面虽然70%被水所覆盖。但淡水仅占其中3%的份额,除却凝固在冰川和冰山中的固态水,剩下只约0.3%的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淡水资源不仅少而珍贵且时空分布不均衡,危机之谈也非新事,上世纪50年代即有此说。当发现这块蛋糕既小还不够吃的时候,人类将目光雄心勃勃地投向海洋,计划战略性地向蓝色宝库要水。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从前只为少数有财力而缺水的沙漠地带国家所大规模应用,但随着淡水储量的不断缩减以及脱盐技术的日趋完善,海水淡化逐渐从沙漠走向城市、从热带延伸温带。
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海水淡化工作,并成为一些国家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洋研究所2009年的报告显示,沙特阿拉伯以日均淡化500万吨海水位列全球之首,美国、阿联酋、科威特和日本紧随其后。
海水淡化ABC
推广和大规模应用淡化海水,最大阻力来自于其昂贵的成本。在过去50年中,得益于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脱盐工艺的不断完善,淡化成本降低了约三分之二。
淡化海水最终价格形成的决定机制包含淡化厂的投资、运营及维护成本。盐分高低首先奠定了淡化的成本基础,其次淡化厂产能也是重要因素,一般说来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成本。能源消耗则是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它占到运营成本的20%~50%,取决于燃料价格及所采用的技术。
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技术已达十来种,根据不同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这其中,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达到了工业化规模生产应用,多为大型海水淡化项目采用。
我们都知道,水在常规气压下,加热到100℃会沸腾成为蒸汽。蒸馏法便是利用水的液气态变化这一物理原理,如果适当加温的海水加入真空或接近真空的蒸馏室,瞬间蒸发为水蒸气后冷凝为蒸馏水,即为淡水。蒸馏法可分为多效蒸馏法(Multi-Effect)、蒸汽压缩法(Vapor Compression)和多级闪蒸法(Multi-Stage Flash)。依据MSF技术建造的淡化装置可造得较大,将多个真空蒸发室连接起来,具有产量大、技术成熟、安全性高、弹性大的特点,适于建设大型淡化厂。此外还能与热电厂联合建设,利用余热加热海水,水电联产降低成本。目前主要在海湾国家采用,世界最大规模工程位于沙特阿拉伯,日产45万吨。
电渗析法(Electrodialysis)和反渗透技术(Reverse Osmosis)都属于膜分离淡化法,前者利用一种特制薄膜,在电力作用下将盐类离子从海水中分离出来成为淡水。电渗析法还可以作为水质处理手段,在污水处理中发挥功效。
反渗透技术利用只允许溶剂透过、不允许溶质透过的半透膜,将海水与淡水分隔开来。其最大优点是节能,能耗仅为电渗析法的1/2,蒸馏法的1/40。因此,从1974年起,美、日等发达国家先后把发展重心转向反渗透法。
RO技术进步发展速度最快,除解决沿海地区和岛屿用水紧张状况之外,还广泛用于苦咸水淡化以及纯水和超纯水的制备。经过50多年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艺过程也逐渐成熟,使本体能耗在3千瓦时/吨淡水以下,成为从海水制取引用水最廉价的方法,具备较强竞争力。近几年来,反渗透技术由于其投资少、能耗低、成本便宜、建设周期短等优点,已多次在国际海水淡化招标中胜出。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已经达到6300多万吨,并且还在以每年10%~30%的速度攀升,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海水淡化作为淡水资源的替代与增量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和支持,成为未来解“地球之渴”的可行性方案和重要途径。
英伦篇――
温带岛国始踏淡化之路
雾都亦缺水
位于英国东南部地区的伦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雾天气。这座被称为“雾都”的城市,坐拥泰晤士河,面朝北海,似乎与缺水扯不上干系。在很多人看来这里理应降雨丰沛、水源充足,但据英国最大的供水机构泰晤士水务公司说,其实伦敦的年均降水量仅为600多毫米,大体上与北京相差无异。
伦敦现有人口755万,过去20年间增长约60多万,预计202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20万,由此可见,居民日常用水将是城市供水一笔不小的开支。而2005~2006年,英国各地发生持续干旱,伦敦更是遭遇百年来最严重旱情,政府实行限水措施、加强用水管制,草坪喷洒、游泳池、洗车等均受到限制。当人工降雨、淡水陆运已不能缓解用水紧张时,伦敦供水机构甚至拟从北冰洋引冰山解“伦敦之渴”。
英国环保局指出,近年来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偶发的旱情,是使城市常常面临供水压力的重要原因。
伦敦人的后备水源
这座英伦岛国第一座海水淡化厂位于伦敦东部贝克顿,两年前开建并于今年6月竣工,可在需要时随时启动,为伦敦和英国东南地区的居民供应自来水。
泰晤士水务公司说,现在全球已有约14000座海水淡化厂,但大部分使用两阶段反渗透,而这座厂首次采用改进后的四级反渗透技术,能将85%的盐水淡化为饮用水,效率和产能都得到提高。
该公司修建的淡化设施耗资270万英镑,以可再生能源――提炼自废弃食用油的“生物柴油”为燃料,日淡化能力达14万吨水,可以满足100万人口的日均需求。据悉,只有在极端热旱天气,淡化设备才会启动,用以补充伦敦地区供水不足。
海水淡化与水管防漏并行
这个名为“泰晤士门户”的海水淡化项目曾在2006年的审批中半路流产,当时遭到伦敦市长的坚决反对,认为这项工程投入高、能耗大,且污染环境,不如修复水管来得直接。
泰晤士水务公司作为英国最大的供水机构,拥有380座水库、100家水处理厂、228个水泵站、3.1万千米管道设施,在伦敦及泰晤士河流域的用户超过1360万。水务处主任约翰・哈尔索尔说,这些建于19世纪晚期的供水管道历经百年沧桑,三分之一的水管在“二战”德军空袭轰炸下和酸性土壤腐蚀后发生严重破损。目前,公司已经更换了超过2000公里的水管,每米花费约600英镑。但漏水状况仍令人担忧,据统计去年的日均漏水量达到89.4万吨,占日供水量的34%左右,相当于344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的总水量。
谈到工厂的建成,公司总裁马丁・贝格斯说,4年前的那场旱灾还历历在目,我们不能抱着侥幸心理自我安慰,而应努力避免灾难重现。在大力解决管道漏水问题的同时,海水淡化厂将为伦敦地区的用水安全提供双重保障,全面提升城市的供水系统能力。
北美篇――
在太平洋中插一根吸管
西海岸水危机日益突出
1952年,美国设立盐水局进行淡化技术研究,1974年转为资源技术局,致力于推动脱盐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第一个海水淡化工厂于1954年建于美国得克萨斯的弗里波特,主要提供饮用水和农业用水,浓缩的海水有时也用于生产食用盐。
位于太平洋南岸的加利福尼亚的历史是用金矿、铁路和水写成的。水资源开发在美国加州历史上举足轻重,特别是对于该州的农业生产。加州的农业在过去60年一直处于美国的领先地位,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在加州的水源利用中,农业灌溉占了80%,其余20%为城市用水。其中商业用水、城市工业和市政机构用水占城市用水的1/3,另外2/3是城市居民用水。近些年,气候变化和人口急剧增长所带来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水源短缺成为加州发展的突出问题。
加州的水危机可追溯至百年前,甚至出现在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30年代的洛杉矶为背景的电影《唐人街》里。尽管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前后修建的许多大型水泵和数千公里水管与运河所构成的先进供水系统为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淡水,但加州仍然焦渴得像困在海上极度缺水的船员。过去几年中的持续干旱与高温天气,使得加州的主要水库降到了近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州政府被迫对多数居民实施强制性用水管制,而加州最主要的地表水仓库――位于内华达山脉的积雪场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与此同时,人口稠密的南加州地区仍以每年20多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着。
饮“海”能否止渴
在加州1000多公里南北绵延的海岸线上,大大小小的海水淡化工程备受关注。加州海岸现约有21个海水淡化工厂,大部分利用美国目前技术领先的反渗透淡化技术。
洛杉矶以北150公里的圣巴巴拉市城区有一座海水淡化厂,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耗资3400万美元,起初是作为一个临时性的紧急供水站应对当时严重的旱情。一根760米长的管道从工厂延伸到太平洋,将海水以低压泵入过滤器中进行预处理,初级和二级过滤器首先除去了海水里的颗粒物质。接着水泵再将只剩盐分的海水加压通过反渗透膜,成为饮用水直接导入自来水管。1996年加州海岸委员会批准工厂投入长期使用,除在干旱时期为城市供水外,还将以备加州其他地区不时之需。
很多人将海水淡化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最终途径,但似乎目前海水淡化的规模还不能满足大量人口的需要。据加州太平洋机构报道,即便再建8座海水淡化工厂,也只能满足南加州7%的水需求。
面对日益严峻的用水形势,加州政府于2009年批准在圣地亚哥市建设一座西半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厂,预计2011年项目完工后可日供饮用水约18900吨,满足30万人每日需要量,相当于当地10%的饮用水需求。
环保与发展的博弈
尽管当前形势不容乐观,水资源专家仍然认为节约用水是解决加州水资源危机最廉价、最便捷、最环保的措施,而非增加水量。
而环保主义者批评,海水淡化厂不仅耗费大量能源,还会把海洋中的鱼虾、浮游生物卷入机器中;高盐度的卤水直接排放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威胁,而且大型的淡化设备还影响了海岸的美观。
“显然对于淡水的需求是存在的,但是当前出现一个误区,就是为了建设海水淡化工厂,全然不顾及环境保护的问题。”旧金山著名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的海岸项目主任说。
这些抗议声,也促使了当地水务机构对项目开发者提出了建设湿地和处理废水有毒物质的要求。在这场关乎生存的博弈中,希望结果可以是双赢。
这一根根插入太平洋的吸管,但愿不是人类在饮鸩止渴。
中东篇――
水比油贵的沙漠王国
“幸福的沙漠”
一半以上国土被沙漠覆盖,气候炎热干燥,年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然而就是这个神奇的地方演绎着一个悖论般的传奇:水资源极度匮乏,但农业却发展迅速,不仅千亩荒漠化为绿洲良田,粮食自给有余还出口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其国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幸福的沙漠”,似乎是应验着先辈的愿景和祝福,这个国家就是沙特阿拉伯。
石油换淡水
石油储量位居全球首位,海水淡化产量也出人意料居世界第一,沙特阿拉伯用黑色的液体黄金换取生命之源,形成这样一个奇特的循环:淡水鲜见沙漠,沙漠富含石油,石油助产淡水。
沙特大规模进行海水淡化始于上世纪60年代,随着沙特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多元化发展计划的实施,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沙特制定计划在沿海地区建立海水淡化厂,利用多级闪蒸法,在淡化的同时以蒸汽带动涡轮机发电,以降低高昂的能耗成本。
目前,东部的阿拉伯湾和西部的红海沿岸共有30多个大规模海水淡化和发电一体化工厂,日产淡水约500万吨,为全国70%左右的城市居民提供用水的同时,还可供电280万千瓦。
沙特财政部长说,每天大约有150万桶原油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海水淡化,一旦能源价格走高,也将带动水价随之上涨。
新能源涉水淡化技术
为了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沙特积极寻找着海水淡化的替代能源和新技术。今年年初,沙特公布了一项与IBM合作的研究发展计划,利用太阳能和纳米技术来淡化海水,有望将能源成本降低40%,进一步提高产效。
该厂将建于沙特东北部城市阿尔卡夫及(Al-khafji),为淡化提供电力的超高聚光光伏发电技术,能效是目前一般光电设备的3倍。考虑到沙漠地带的高温状况,IBM研究人员设计的特殊工艺将使光电板在炙烤下也能长效抗热运行自如。
这座沙漠中的太阳能海水淡化厂预计2012年建成,届时将可为本城10万户居民每日供应3万吨净化水。据悉,沙特另有8座海水淡化厂计划在建,新能源将在沙漠王国的未来水源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化危机为契机 开源也要节流
今天,淡化水约占全世界饮用水总量的1%。不管是先行者还是后进生,各国政府对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专家称,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容量已经达到20多亿美元,未来20年淡化领域有近700亿美元商机,“朝阳产业”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阳光背后总会有阴影。巨大的能耗以及淡化产生的废水,不仅是成本因素,更是需要着重考虑的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