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印记范文
时间:2023-03-18 12:3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雨的印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夏日如期而至,雨,是尘世间唯有在夏日才在天地间最美的温润和潮湿。夏日的雨总会给人们带来许多诗意畅想,诗意的思绪,诗意的开怀,诗意的奔跑,还有诗意的浪漫。只为这些,也试着写写夏日的雨。
想起夏日的雨,我会想起那在雨中飘移的满世界的花伞;回想起那一次次雨中漫步;会想到家乡的屋檐一道道的水流诠释着雨的滂沱和肆虐;还有那童年的雨中嬉戏,和那一次落花流水的雨中的逃逸……会想到久旱遇甘霖;会想到小时候在家乡那三天三夜的雨给我们村民们带来的那一场洪水的灾难……
其实,在童年的记忆里,对雨并没有什么好的印记,那是来自于一次雨中逃亡……。记不得那个时候自己是多大,只记得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下午放学了,我悠闲的背着书包走在田埂上,可是,忽然间南边一片黑黑的云层迅速的散开……刹那间,云层几乎就在我的头顶,倾盆大雨瞬间淋遍我的全身。雷声、雨声、风声一起呼啸着,几乎要把这个世界吞没。我想加快脚步,可是,家的方向几乎走不出半步,那时的感觉就是几乎要窒息了,一瞬间,我想,我是不是会死啊?看看四周,没有躲闪之地,只看见田里的秧苗被狂风暴雨肆虐的摧残着……。大约过了十几分钟,雨过天晴,我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家……以后的事什么也不记得了。第二天,我上学的时候,书包里只有被妈妈给晾干的两本书,一本是语文,一本是算数。那次的雨中逃亡,其实是无法逃亡的一次逃亡,那当时的情景,当时的感觉永远都是记忆犹心,每次想起来都是心有余悸,死里逃生的感觉……
可是,当我走进成年,生活在城里,仰望着太平盛世,那些关于雨的所有的恐慌渐渐地淡出我的记忆。留下来的只感觉的都是关于雨的美好,雨的柔情、雨的浪漫,还有那雨带给我的美好的心境和感悟。今天,我要写雨,写点什么呢?想象着……
夏日的雨,那是夏日最浪漫、最洒脱的风情。一场雨,可以惬意的挥洒出风情万种,如烟,如纱,如诗,如画……淅淅沥沥,云海跌宕,凌厉而无悔地退却夏日的热浪,夏日的烟尘,还有夏日的阴霾……即使是一场急风暴雨,那一路的狂奔,疯狂的席卷,蹁跹着云雾的翻腾,冲刷着微微风尘,荡涤出满世界的清凉。雨后那被洗刷过的尘世,就像经历过一次沐浴,只觉得此刻连人的身心都被一起净化,那堆积在心口的热流,那压抑了许久的心头的琐事,还有不快,会瞬间散开去,只剩下满心的惬意。
篇2
————————————
还记得 那一年
相逢在雨中
那一刻
是惊喜
是莫名感动
注定了
一份情
要一生相守
多少冥想
多少憧憬
爱情像那雨滴
晶莹而透明
彼此相互约定
相守到白头
一起将童话书
续写到最后
任岁月悠悠
彼此最感动
总相信
爱
会像风筝
一样有自由天空
也有牵挂在心中
每一次漫步在迷蒙雨中
常浮起你
浅浅的笑容
幸福像一阵风
吹散了
所有梦
不知你
可曾有如此的感受
也许是缘不够
也许情不浓
我们的拥有
只在记忆中
每一次
小雨起
多希望
再相逢
让记忆
随小雨点滴流过
伴随着秋风起
雨点轻轻叩
心门里敞开
都是你笑容
还记得吗?
我们漫步在雨中
没有伞
也浪漫
柔情成一幅美景
还记得吗?
冷冷冬日
偎依你胸口
暖暖的
有勇气再前行
多希望
再相逢
哪怕是在雨中
让记忆
随小雨点滴流过
伴随着秋风起
雨点轻轻叩
心门里敞开
都是你笑容
祝福你
无论在哪里在何时
即便是不再能
牵手一起走
记忆里总会有
你我的镜头
篇3
病人蹲在角落里,撑着黑伞,不吃不喝。有一天,医生电撑着黑伞蹲在那里,病人问,你也是蘑菇吗?医生点点头,告诉他,蘑菇也可以走动,可以吃喝。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其实它很严肃。现在凭着这本《错把妻子当帽子》(中信出版社2010年6月版),你完全可以认为那个医生就是奥利弗・萨克斯。
他偷听专家讲的数字,发现那是个质数,下次就带着数学书和他们交谈,用十位质数让他们认可,加入他们的专家论坛一一微笑不语,只报出数字,慢慢咂摸,犹如品酒。
他欣赏弱智少女在花园里安详如圣母的侧影,记下她说的诗句,每次想到她都仿佛能领受圣光温暖。
他用文学的笔调记录神经失序患者的病状,把妻子当帽子的皮博士,突然回到印度故乡的六十岁老妪……这位神经病学专家似乎不急于治疗,反而,时刻不忘欣赏病态。他和所有医生一样,确诊病人失去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能力缺陷,这些是写在病例上的。然后,他翻开自己的笔记本,带着温暖的情意,记下病人们如何因病得福,罕见而离奇的才华、记忆、举动……好像上帝突然打开一扇秘门,让我们看到,头脑的深处有太多神秘的黑洞。
因为药物作用,患者会突然记起半个世纪前的歌曲、环境甚至诗歌,怀旧之情让她难舍,甚至感谢这种病。这或许能证明“遗忘”只是假想?记忆永远停顿在1g45年的逆行性失忆症又似乎在说,“记忆”就是自我?曾经杀人的记忆失而复得,又是何等恐怖?灵肉分离的女士让人怜惜的同时,又不得不赞叹她重拾生活的勇气。这些故事让人惊叹,再伟火的戏剧家也无法虚构。
不禁让人想到,19世纪的读者第一次读到弗洛伊德,患者的症状木身就像离奇的小说。只不过,弗洛伊德更迫切地推导出自己的理论,所有案例都好比是开天辟地时的工具。弗洛伊德的个人情绪并不能完整呈现。到了20世纪末,萨克斯记下神经疾病患者的症状,也像小说,却更温暖、更诙谐,我们看得到医者本人从患者那里获得爱的启示。我想,这不只是医学的递进,更像是人性的进步。
在萨克斯博士的医学观察之上,体现出一种诗意的人道主义关怀。面对病症,人们多少会带着憎恶、躲避的偏见,治病永远是不快乐的事。而对于神经病、弱智天才、情绪亢奋等患者,世人更是很难放下平和的心,去发现被“缺陷”掩盖的“美好”。只有病人的至亲挚爱之人,才愿意接受病,才能够看到依然存在的人性之美,甚至是极端放大了的善良和智慧。萨克斯博士也像是这些病人的知音,他是走出诊所的侦探型医学专家,时常走进患者的生活里,发现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他不只是冷漠的观察者,例行公事的治疗者,更是病的体谅者。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父亲已进入阿兹海默症的中期。我也时常用蘑菇定理去揣摩他的行为规律,用萨克斯的观察法去体谅他的欢乐,跟上他断裂而跳跃的记忆,容忍智力和空间感的丧失……萨克斯的书让我明白,人类在有所缺陷的时候,一定也会有所获得。这是被屡次验证的得失平衡。
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内隐学习理论;语音练习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英语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中,语音是最基本的因素。自然、规范的发音不仅为学生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能促进其读、写能力的发展。语音的学习和练习对处于语音最敏感阶段的小学生而言,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小学阶段没有系统教学语音的要求,一些教师便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词汇、语法等其他方面,即便有语音方面的练习也只是单纯地要求学生多听、多读、多记,这样,便把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乏味,对于以形象思维和记忆占主导的小学生而言,语音学习犹如嚼蜡。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人的学习分为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两种。外显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学习,传统的语音教学基本属于此列,即较多地集中在语音规则的学习,而这些内在规律在初步接触英语的小学生看来都是复杂且难以掌握的。而内隐学习作为一种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则较少地受学习者年龄、认知风格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虽然没有意识到或者无法说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通过内隐学习来学习语音将会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所以,何不将内隐学习的理念渗入日常的语音教学中来呢?通过丰富、生动的练习设计,来重新激起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感知、掌握正确的发音方式和地道的语音语调,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凸显语音练习中的内隐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和布置练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练习是否让学生觉得有趣是教师在设计语音练习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要求和心理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递进性原则
既然内隐学习是个体无目的、自动地习得规则的过程,那么作为学习的设计者,我们在设计、布置语音练习时要凸显目标规则,避开其它相似或相近因素的干扰,使之清晰地反映在学生脑中。即使在练习中要采用类比或对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区分,也不要萝卜青菜一锅烩,要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即先从简易规则入手,通过复现的方式不断加以复习巩固,等学生基本掌握后再加大难度,进行区分比较等。如ear的发音,教师可先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ear在hear、year、near等单词中的发音,等学生熟悉了ear的常用音时,再借助pear,bear等单词呈现ear的其它发音,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混淆不清了。
三、灵活性原则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互不相同、充满个性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在练习设计、布置时灵活机变。
1、分层练习
面对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其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层次的弹性作业,让学生经过适当的努力而获得成功,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如同样是欣赏chant的作业,学生可以或阅读大意,或模仿吟诵,或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进行表演。对于同一层次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设计出难度相仿、形式不一的练习,让学生依自己的口味选择感兴趣的练习形式。
2、发散思维
练习的答案也不一定要唯一的,有时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比如练习字母a在闭音节中的发音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此类的单词,如bag,map等,比一比谁找到的多,然后让学生上网或查阅字典,搜集更多此类的生词,尝试读出它的发音。最后,鼓励学生从这些词汇中,选择一部分尝试自编chant或绕口令,来小组交流。有一个学生这样编到:Cat cantap,tap afan.CatGallnap,nap inthebag!
3、多样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稍稍灵活一些其实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和学习语音。如练习字母w的发音时,教师可以用welldone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让评语的首个sound和字母w的sound对应起来。类似的评价语还有awesome,excellent,lovely等。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新意倍出,更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内隐学习,辅助达到练习语音的目的。
四、发展性原则
另外,教师在设计语音练习时也不能只着眼于学生“音”的训练,要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内容和形式,刺激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加强语感和提升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篇5
关键词:隐喻;实体隐喻: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5-0145-04
一、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凭借已知、成形、清晰具体的事物,去认识、理解与思维那些未知、未成形、模糊抽象的事物的基本方式。莱苛夫(GLakoff)说:“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不但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Ⅲ正是如此,近年来,特别是国外,已悄然兴起一股隐喻研究的热潮。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哲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都开始关注隐喻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这一时期,隐喻在欧美学术界几乎形成一种显学,按照约翰逊M.Johnsonl的说法:这是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隐喻已然成为认知科学中的重要话题。1980年莱苛夫和约翰逊共同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明确地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为重要地,它还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1987年,凯特(E.Kittay)发表《隐喻的认知力与语言结构》,从现代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讨论有关语言学和心理学的问题;1992年,英.杜克亚(BIndurkhya)发表《隐喻与认知》,论述隐喻的认知功能。
随着隐喻研究的蒸蒸日上,心理学家自然也开始重视起隐喻来。很多学者都对心理学与隐喻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约翰逊在《认知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注意隐喻:隐喻如何指导认知心理学中注意的研究》;拉里(DE Leafy)主编了《心理学历史中的隐喻》;以及维森特(p.Vincent)翻译出版了《记忆的隐喻一一关于心灵的观念史》等。心理学的研究为什么要更多关注隐喻的研究呢?首先从纵向的历时维度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隐喻进行梳理与总结.在材料上考察心理学的研究中处处充满了隐喻。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隐喻究竟为心理学提供了什么.对于心理学研究,隐喻究竟有什么样的启发意义。
二、心理学中的隐喻
可以从心理学的历史中发现心理学的发展如何依赖隐喻,如何离不开隐喻。如果按照时间的维度来考察,可以从自然哲学、物理学、进化论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这样几个传统阶段来考察。
1.自然哲学传统
自然哲学传统,其本质在于自然思维,也就是日常思维的逻辑化。表现在隐喻,便是出现了很多的日常隐喻。在自然哲学的传统之下,作为心理学隐喻源域的,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常见的东西。例如苏格拉底(Soerates)所说的不死的灵魂.说它是一种可以和大脑和肉体分开存在的实体。这种实体,便是对于“心灵”最源初的想像。柏拉图(Plato)将灵魂分为两部分,即理性与非理性的部分。将理性部分定位于大脑之中,而将非理性部分定位于脖颈以下的身体之中。还将灵魂比作两匹小马,一匹马活泼而温驯(精神),另一匹狂暴而难以控制(喜好)。两匹马被马轭约束在一起,由奴手(理智)驱赶,这位奴手以相当大的努力才使他们相互结合,协力向前。亚里士多德(Aristofle)与他的老师柏拉图不同,他认为灵魂并不是某种实体,而是某种形式。他说灵魂或者心灵,只不过是整个机体的形式而已。身体的器官如果没有形式规定它们应该作出什么反应,就仅仅是物质而已。每一种器官都可以说具有它自己的形式,或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它自己的灵魂。眼睛看的时候,可以说看就是它的灵魂;一座塑像的眼睛没有灵魂,因为它没有看。心理学隐喻在自然哲学传统中发展的最高峰,同时也是终点的,便是笛卡尔(R.Descaries)。他是“身心二元论”的典型代表。认为精神是与物质完全不同的东西,但依然是某种东西,是某种实体。肉体是一种有形的占有空间的实体,灵魂是一种没有展开的实体,带有它自己的那种现实性但不占有空间。
在这一自然哲学传统中,只要涉及精神、心灵、灵魂的讨论,必然离不开隐喻,必然要依靠对物质世界(肉体)的讨论来讨论精神世界。将精神世界作为物质世界的对立或者对照,然后对照着物质世界的特点来讨论精神世界的特点,如果说肉体是占有空间的实体,那么与之对照的,灵魂则是不占有空间的实体。这些精神世界的特点只能通过物质世界的对照才能谈论。这种对照也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通过物质来谈论灵魂,只不过是一种否定的谈论,它们的基础是一样的。
2.物理学传统
17至19世纪的心理学,依然是一种哲学的心理学。然而此时的哲学,与古希腊时代的自然哲学不同,更多受到了科学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当时伽利略(G.Galileo)和牛顿(Inewton)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心理学,同样如此。当时心理学研究中的大多数概念都来源于物理学。例如当时非常流行的就是把人比喻成各种机器(即机械隐喻)。笛卡尔的“机械一水力说”,就是他看到圣日耳曼伦拉依皇御花园中,用水带动的人体模型能够演出各种木偶般的动作,从而把它隐喻到了对于人类动作的解释上,认为灌注进脑室或大脑空腔的液体,即“动物元气”,随着神经系统从大脑向身体的各个部分扩散、流动,在到达肌肉时使其肿胀并运动。再如霍布斯THobbesl的“钟表隐喻”,就是通过钟表的某些特征,来隐喻地描述人类思想行为的规律性与重复性特征,以及各自独立的部分相互协调运动从而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系统性特征。这些心理学的隐喻。他们的来源,都是当时物理学在现时生活中的产品,这些产品或许在某些方面能够类比人类的某些特征,于是便被理论家们在理智中提取出来,成为解释人类的某个模型。当蒸汽机出现的时候,人们便用热力学的模型取代牛顿的静力学模型来解释人类社会。当自动恒温器出现的时候,人们便在心理学的理论大厦中增加了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增加了一个“反馈”的概念。17至19世纪的心理学,最流行的词语是“联想”。然而“联想”这个概念,它的许多内涵也都来源于当时的物理学,尤其是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概念。休谟.Hume)即把联想看做“某种吸引”,这种吸引可以使思想互相连接起来。赫尔巴特(J.F.Herban),也认为经由感官得来的经验散片彼此组合,是由于心灵中有某些可以测量的力量在起作用,像在物质世界中一样。
这一时期,心理学不仅在内容上广泛地借用物理学的内容。也在方法上广泛地借用物理学的方法。也就是说将整
体的实体分析成为组成它的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的“力”,不管是引力,还是斥力。典型的例子就是“分子分析法”,他把看似简单的深度知觉细分为更为基本的感受,这种方法预示出,或者也许是导致了后来心理学的“分子”分析法一把所有体验按其最简单的构件进行分析的方法。其实,当时更有费希纳(G.T.Fetcher)明确地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使用物理学的方法。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验证“定量的科学如何能教会我们在人的精神同宇宙的关系中研究人的精神?那些曾在自然科学中极成功地应用过的精密方法如何能转而有助于对内在世界的研究?我们如何能够在直接而又可以报告出来的观察之下看到灵魂?”
3.生物进化论传统
自从达尔文(C.R.Darwin)的进化论问世,“机能”、“适应”、“竞争”等等这样的词语,便全面地渗入到了各个学科。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模型,纷纷将进化论作为理论的来源。心理学也是一样,借用进化的概念,将人看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之下,不断地改善自己以适应环境。各种各样的器官,就是在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中不断进化而成的。所以,这些器官的本质,便在于它们适应环境的机能,心灵,便正是这样一种机能。詹姆斯(WJames)的“意识流”概念,便是进化理论的隐喻成.品。他说存在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涌流,一道“思想之流”.心理学家通常研究的每一项本质不过仅仅是从这道涌流中武断截取的一个横切面而已。心理生活在任何一点都是一个统一体,一个完整的经验,流动着、变化着,像一条溪流一样。
在这一时期,自从进化论诞生,生物学也渐渐地兴盛起来,成为其他学科的楷模与榜样,也成为其他学科进行类比的理论来源。例如“细胞隐喻”,常常被用来描述一个可以自我维持与自我复制的自足的系统,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可以自我复制、可以分解,是复杂系统的最基本的单位。再如“植物隐喻”,“根”常常被隐喻成为某种需要探寻的源头:“枝”常常被描述成为某种需要梳理的分枝;“花”常常被隐喻成为某种状态的繁盛;而“果实”,则是某种过程的成果。最常见的是“动物隐喻”。理论家们常常将人看成是一种“高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将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富兰克林(BFranklin)说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卡西尔(E.Cassirer)说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布查兰(S.Buchanan)说人是一种会类比的动物,是一种隐喻性的动物。更有甚者.行为主义干脆直接跨过人与动物之间这种隐喻的跳跃.在理论上直接申明人就是动物,在方法上主张用研究动物的方法研究人。这或许便是隐喻的极端应用了。
4.计算机科学传统
每当历史上有新的事物产生,尤其是当这种新的事物有着极强的渗透力的时候,它便会弥散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它们。这种弥散的方式,或许就是隐喻。计算机也是这样有着极强渗透力的事物,它对人类的影响,是全面的,彻底的。心理学的研究,也自然受到了它的强力影响。或许是计算机的高智能特性,正好符合人类所谓“高级的”智慧。所以,计算机被全面地借用到了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灵最好的隐喻。认为只要弄清楚了计算机的智慧本质,也便弄清楚了人的智慧本质。于是,人类的心智过程,被比喻成了计算机的运算过程。纽威尔(A.Newell)与西蒙(H.A.Simon)认为:心理过程可理解为信息的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或者一般地来说,经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这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最基本的观点,最基本的隐喻。计算机隐喻是当今心理学的主流隐喻,人类心理的无论哪一个方面,都笼罩着计算机的影子;无论哪一个重要的概念,都无不来源于计算机。以至于如果没有这些有关计算机的概念,根本就无法谈论人类的心灵。再如,斯腾伯格(S.Steinberg)曾假设有一个“矮人”存在于大脑之中,控制着意识的视野,检查着记忆的内容。而对于记忆,研究者们也提出了大量的隐喻。例如信息加工的隐喻,将记忆看成是一些内容(实体),可以被存储、提取,也可能丢失,或者是一个组织的空间,就像由节点和线路结成的结构或者网络。
总之,心理学的研究,无论在哪个角度,哪个领域,到处都渗透着隐喻,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影子,到处都离不开隐喻。
三、对于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与启发
1.对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启发
心理学所规定的研究对象,可以说都是隐喻的。内省经验、外显行为、机体机能、智慧特性、人格、智力、感觉、知觉、注意、表象、思维、语言、认知、情感、意识等等,只要一进入语言的描述,一进入研究的视野,就马上变成隐喻的了,而丧失了本真的意义。或者所有这些概念,本来就只有隐喻的意义,而没有本真的意义。这些概念,只要进入心理学的研究,一定会被看成是某个“东西”,就好像某种物理的东西一样,试图去“把捉”它,“观察”它,“分解”它,“整理”它,就好像“把捉”、“观察”、“分解”、“整理”物理客观实体一样。然后把它当作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考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把心理学的对象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类比,类比为某种可切分的“实体”。而且人们也只能按照想象、探察物理实体的方式来想象、探察心灵实体,因为人们没有其他想象与探察的方式。或许有的心理学家可能在语言上达到一种妥协,即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实体”,但是与物理实体不一样的心灵实体,它们不占有空间,没有广延。但是,这一切只不过是语言上的妥协,只不过是一种语言对于思维的补偿,只不过是先把它们想像成为某种实体但是觉得不对所以在语言上的否定。但是人类的思想却无法绕过把它们想像成为实体这个环节,只能经过它然后否定它,但不能直接跨越它。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它是极其模糊的,是未成形的。不像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那样实在、具体、形象。正是这种没有固定的形象或者形式,然而又要研究它,就必须要在研究的视野中赋予它一个形象,就好像要看一个东西就必须要把它作为一个形象呈现在视野当中一样。要赋予一个形象,就必须在经验的仓库中寻找一个形象来赋予,但是在经验中的形象无一不是来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物理世界,无一不来源于最常见的“实体”。
2.对于心理学理论建构的启发
隐喻常常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建构隐含的前提假设,例如“方位隐喻”。“方位隐喻”就是用物理空间位置来隐喻地表达非物理空间的位置,例如用物理位置的“高一低”来描述社会地位的“高一低”,用物理位置的“上一下”来描述情绪状态的“上一下”(通常认为快乐是向上的.悲伤是向下的)。再如“内一外方位隐喻”,将人的身体看成是一个“容器”,皮肤肌肉是这个容器的躯壳,在“里面”盛放着幽灵般的灵魂,在“外面”触摸着大自然的环境,心灵可能从“里
面”被释放到“外面”,例如说情绪的释放与表达。这些“方位隐喻”,成为很多心理学理论建构所依赖的模板与构架.成为很多心理学理论所暗含的前提假设。当然,“实体隐喻”也是心理学最常见的隐含前提假设之一,在建构心理学的理论的时候,常常都不自觉的把人类的心灵比喻成为一个“实体”,然后再去考察它。
像这些“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在成型的心理学理论中常常见不到它们的影子,但它们又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假设,没有了它们,这些理论根本无从建起。它们在心理学理论大厦中的作用,就是埋置一个深厚的根基.树立一个形态的框架,之后的研究工作,就是在这个根基之上,在这个框架之中填置一些内容。在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如果没有这种根基,没有这种框架,那么这座理论的大厦是不可能建成的,所以可以说,心理学建构的理论假设在实质上也是隐喻的,也是离不开隐喻的。
而对于模型建构来说,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常常都是以其它学科的理论作为原型的。常常是借用其它学科理论的建构方式以及表达模型,然后按照同样的建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论,按照同样的模型描述自己的理论模型。物理学与生物学,当然还有计算机科学。便是这样常常为心理学提供理论模型的学科。物理学,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隐喻。心理学一直以来就期望着把自己建设成为跟物理学一样的学科;一直以来就在努力把自己与物理学进行类比,并为了更好地类比,索性把自己就当作物理学的一个部分。所以,心理学家们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地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努力的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果发现两种研究对象有什么不同,就索性将自己的对象(心灵)比喻成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使它具有物理对象的某些特征,然后便可以使用物理学的精确方法来附和研究它了。所以,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模型都直接是对物理学理论原型的借用。例如联想心理学中的“引力”模型、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的“机械”模型,都是如此。而生物学作为心理学理论的来源,主要是在进化论诞生之后,心理学家们开始认识到了比起人像机器来,人更像是人。于是,人便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发展着的有机体来对待,于是,人被当成细胞,被当成植物,被当成动物,但唯独不被当成人。
3.隐喻对于心理学实践应用的启发
隐喻对于心理学应用(尤其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对心理疾患病因的启发,一是对心理疾患治疗方法的启发。
心理疾患的成因其实是与隐喻密切相关的。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不一样,躯体疾病常常是躯体的某个部分出现了问题,或者腐烂了,或者坏死了,就像肿瘤,只要切除它,就好了。但心理疾病不能说某个部分出问题了(虽然可以隐喻地这样说.也有很多理论都将心理疾病隐喻地说成躯体疾病),心理疾病并不是像肿瘤一样腐坏的实体,而是更合理的可以说它只不过是某种“异常”,在相应的某种环境之中,产生了与之不适宜的行为或者观念,或者说某种不适宜的行为或者观念出现在(被迁移到了)与之不适宜的环境之中了。这是一种不适当的迁移,是一种异常的迁移,或者说是隐喻在行为或者观念的层面上无规则的出现。心理疾患不是心灵的某个部分出现问题了,就像躯体疾患是躯体的某个部位出现问题那样.而是人的整个心灵与当下的环境不协调了,要么是过去的某种情感、某种动作遗留到现在依然挥之不去;要么是将来的某种畏惧、某种担心提前进入到现在无法摆脱:要么是小时候的一次难忘的经历不知不觉在现在的当下依然默默地牵制着思想与行为:要么是受到挫折的目标依然沉浸在当下的思想然而被现实的矛盾痛苦地折磨。所有这一切,都是心灵作为一个整体所产生的不适应,是过去的经验或者将来的期待在现在不适当的然而却挥之不去地迁移,这也是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迁移手段对于心理疾患成因的一种启发。
隐喻,对于心理疾患的治疗也具有明显的启发意义。例如在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弗洛伊德认为分析师的任务就是探索那些联想的源头,并确认外显的词语背后的重要反应模式。行为主义的治疗主张应用条件作用原理和强化去矫正那些与心理障碍相联系的非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而认知治疗则主张通过改变来访者对其重要经验的思维方式来改变他们有问题的情感和行为。可以发现,这些治疗的方法,都是在尽力破除一种有害的与环境不适合的行为思想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与环境适合的行为思想模式,或者说都是在破除一种旧的隐喻,建立一种新的隐喻。或者说是在破除一种不适当的迁移。然后移植新的迁移。
四、结语
隐喻跨越了物理与想像、视觉与非视觉之间的鸿沟.跨越了活体与死物之间的鸿沟,跨越了人与机器、人与动物、物体与理念之间的鸿沟。隐喻给那些无法感觉的事物赋予了视、味的感觉,给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了生机。心理学,从本性上便离不开隐喻。无论从它的前提假设。还是从它的理论建构,或者是它的实践应用,都离不开隐喻。
每一个心理学的隐喻都只能用来描述人类心理的某一方面特性,没有哪一个隐喻,可以将人类的全部特性都描述出来。“机器”隐喻可以用来很好地描述人类的行为特征,然而却看不见心灵与意识的影子;“动物”隐喻可以形象地描述人类的发展特性,然而却忽略了人类还有高级的智能;“计算机”隐喻可以记录人类高级的理性智能,却忽略了人类更加特别的非理性情感。只能强调片面的特征,这或许是隐喻的一个基本特性。隐喻的基础是“相似”,“相似”的本质是相同与不同的结合。所以,隐喻在本性上便决定了它对目标域的描述只能是片面的。如果一个隐喻能够描述其目标域方方面面所有的特征,那么这个隐喻的目标域与源域一定是同一的,换句话说,就是用自身来比喻自身。这便不能被称作隐喻了,只不过是对其本身的说明。就好像直接通过人本身,而不是借助任何其他事物来说明人本身。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的,通过人本身来说明。然而,通过自己对自己进行说明,常常导致的结果便是什么也说不出来。正如一把有自己刻度的尺子,如果用其他的尺子来说明它的刻度,即使可能出错,但也是一种有意义的说明。而如果这把尺子用它自身的刻度来说明自身,则什么也说明不了。所以,如前所述,心理学总是要受到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受到哲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等学科的影响,因为心理学在本性上就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其他事物来隐喻地描述自身,通过其他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分别来描述自身各种各样不同方面的特征。正是这种特性。决定了心理学在实质上就是隐喻的,也正是心理学的隐喻实质.也决定了心理学在本质上便离不开隐喻,决定了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隐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束定房.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ohnson M.A~enfion metaphors:how metaphors guide thecognitive psychology of attention.cognitive sci‘ence.1999:3,83-116.
[4]Leary D E Metaphor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73.
[5]Gibbs R W,Edson F.Metaphor is grounded in embodiedexperience[J].Joumal of Pragmatics,200 4'36:1189-1210.
篇6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网络术语渐入人们日常生活。纵观网络术语, 隐喻现象比比皆是。该文分析了网络术语隐喻出现的原因和使用的功能,进而针对网络术语隐喻的特殊性探讨了英语隐喻汉译的特点和方法,从而提高人们对网络术语隐喻的理解和利用。
1 网络术语与隐喻
1.1 网络术语隐喻的相似性
隐喻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隐喻性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人们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比较而认识事物的特征,尤其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通过发现原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为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提供了新的角度。所以隐喻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科技领域的新生事物,计算机网络术语中充满了隐喻。隐喻是以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的。参照隐喻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的语义相似性来理解网络术语隐喻。 以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 为例,喻体领域highway (公路) 与本体域internet(互联网络)之间存在着多个层面的相似性, 如:
Highway (source) Internet (target)
路径: highway cables, etc
载体: vehicles computers
内容: goods information
能源: fuel electricity
使用者: drivers netizens
目的: journey, etc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etc
速度: high fast
问题: impediments to motion tech-problems
……
这种本体域和喻体域之间的结构相似性构成了语义转移的基础,是隐喻使用和理解的依据。隐喻相似性兼具发现与创造。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 隐喻的基本功能是提供通过某一经历来理解另一经历的某些方面的可能性。它可以通过原有的孤立的相似性,也可以通过创造新的相似性。”作为新兴科学,计算机网络创造了一个与自然世界并行的空间,可以夸张地说这个空间的一切都是隐喻的,因为它是一个无形的虚拟世界。人类要探索和定位这个虚拟世界,就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和概念系统,并将此隐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
1.2 网络术语隐喻与“语言贫困假说”
综合网络术语,人们惊奇地发现大部分术语都非纯粹的新词,而是源于日常生活常用词语,即把生活用语借用到计算机网络领域这个专业语用环境中,就形成了网络术语了。束定芳老师分析这种现象为“语言贫困”导致。所谓“语言贫困”就是指在现有的词汇中没有合适的词来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某一新概念,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借用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法来表达这一新的概念。
莫伊指出,语言中的标准词汇,尽管使用范围很广,很细,但不可能包括外部世界和人的大脑中所有情景。如果没有现成的字面意义词存在,就必须用其他现成词来替代,即借用。我们可以借用原有的词汇和词汇关系来谈论新的经历和情景,命名和表述新的事物。如:日常词语“hardware”(五金)借用到网络则是“硬件”;“crash”(碰撞)变成“死机”;“mouse”(老鼠)变成“鼠标”, “attachment”(依附)变成“附件”等。而这种“语言贫困”或“词语不足”对我们是有利的,试想如果词与概念一样多, 我们大脑根本无法学会,记住和使用这么多的词。
2 网络术语中隐喻的功能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和认知手段,发挥着多重功能。
1)从修辞角度看,隐喻使我们的语言使用更加简洁,形象和生动。作为一门新兴科学, 计算机网络术语既有传统科学的严谨和简明,同时又有现代科学的新奇与生动。隐喻的最明显特点是精炼,短短的一个词语往往能表达一系列丰富的含义,引起听话者对整个相关事物和语境的联想。例如,中科院院士何()一次在谈到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时写道:
“---- 即使我国有资金有技术, 能在15-20年基本建成一个大体覆盖全国的 “仓库”和“货流”,但有无足够的“小汽车”和“驾驶员”,足以在这样的“高速公路”上奔驰?
这里的仓库指网站,货流指信息源,小汽车指电脑,驾驶员指电脑使用人, 奔驰意味着高速同时不由得联想到名牌轿车“奔驰”,通俗易懂,风趣,幽默。
2) 从社会认知功能看,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帮助人们通过其他事物来认识某些事物的特征,还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例:
① Congress suffers wreck on information highway.(国会信息高速公路遭破坏。)
②White House counts two million cyber-tourists. (白宫估计有两百万网络游客)。
③ Clearing the roadblocks on Japan’s information highway. (为日本的信息高速公路清除路障。)
从中可以看出,“information highway”已经成了组织人们有关网络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从语言学角度看, 隐喻填补了网络术语领域词汇的空缺。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创造新词和术语的过程中,如果日常语言中缺少表达某一概念的相应词汇,人们往往会刻意从已有的词汇中寻找新旧语境间相似性,并借用描述同样形状或功能的词汇,这就是隐喻手段。如英语中“virus” 指代“电脑中的病毒”,“accelerator” 指代“电脑的快捷键”,“memory”指代了 “电脑里的存储器”。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用已有的词语谈论新的尚未有名称的事物,旧词新意通俗易懂; 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事物间细微差别,更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赋予旧词新的活力。
3英语网络术语的隐喻翻译
网络术语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大家的学习和工作。语义上“ 合意”, 语用上 “ 合宜”的网络术语翻译直接影响人们对网络的理解和使用。网络术语隐喻有别于其它领域的隐喻,整体归属科技文体,且多以词语或词组的形式,表述短小简洁,隐喻理解歧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我们可以采用移植式隐喻和修剪式的翻译方法。
1)移植式翻译 移植式翻译是把原文中的隐喻表达直接移入目的语中, 保留原表达的意象结构图式。这也就是翻译方法中的异化翻译或洋化翻译。这种翻译方法的长处是能原汁原味地传递原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手段,有利于新文化元素的渗透。
①E-mail(电子邮件):这是一种利用Internet网交换文字信息的交互式服务,全世界Internet用户可以互相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② Remote Login(远程登录):它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手段,采用这种方式,用户可连接到世界任何一台Internet主机。
③ Client(客户):指使用计算机的用户.
④ Workstation(工作站):指连到服务器的单个计算机
⑤ Download(下载): 在通信中,通过网络从远程计算机传送文件的副本到发出请求的计算机。
⑥ IRC/Internet Relay Chat(互联网接力聊天):这是一种多用户聊天设施,允许多个用户通过文字实时地与其它人聊天。
同一隐喻表达如果在两种文化中不产生语用交际冲突,移植式隐喻的翻译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更多的网络术语隐喻有:“information highway” (信息高速公路); “cyber attack”(网络攻击); “main board”(主板);“account”(账号); “address book”(地址簿);“copy”(复制);“e-bomb”(电子炸弹);“virus”(病毒); “hardware” (硬件);“server” (服务器);“intruder”(入侵者); “filter”(过滤器);green PC (绿色电脑) 。
2)修剪式翻译 以上列举的部分网络术语的隐喻翻译是建立在两种文化中隐喻的表达语用交际功能完全相同的基础上,我们中国网络用户对这些网络术语的理解等同于原语使用者,在使用中不会产生误解和问题。但是,有时由于东西方在体认方法和表达上存在差异,同一隐喻表达在两种文化中所行使的语用交际功能出现空缺或部分不对等的情况,这时可以采用修剪翻译方法解决,即融合传统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① Gateway(网关非门路): 连接基于不同通信协议的网络的设备,使文件可以在这些网络之间传输。
② Hotkey(“快捷键” 非“热键”):能快速点中目标的指定键。
③ Mouse potato (网虫非网土豆): 指对上网到了着迷程度的人。
④ Navigation keys (定位键非航海键): 键盘上控制光标移动的键。
⑤ Attachment (附件非附属): 插入或附在电子邮件一起发送的文件。
⑥ Bug (故障非蛾子): 编码或逻辑上的错误,将引起程序故障或产生错误结果。
⑦ Home(起始位置非家庭): 如字符显示屏幕的左上端。
⑧ Host time out (连接主机超时非时间用完):远程机系统在交换数据时,无法在合理时间内响应用户要求而产生的错误。
网络术语隐喻翻译时,当英中两种语言与文化不能达到完全一致,就要采取这种中西结合修剪式翻译法,避免中国网络用户误解原有的术语含义而引发错误的行为。更多的例子如下:
“Packet”(数据包非包裹) “surfing”(上网非冲浪) “refresh”(刷新非更新)“homepage”(主页非家页)“mouse”(鼠标非老鼠)“any key”(任意键非任何键) “outbox” (发件箱非外箱)“offline”(脱机非离线)“trash”(垃圾箱非垃圾)“backup”(备份非支持) “access rights”(访问权限非进入权限)等。
除此之外,网络术语的大众化,文化交流的国际化,连同隐喻的特异风格,部分网络术语隐喻采用音译法。典型的例子有:“Hacker”(黑客), “Pentium” (奔腾),“Bit”(比特) ,“E-mail”(伊妹儿), “internet”(因特网) 等。这些独具匠心,夹杂异国文化的译文也逐渐被广大网民所接受。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属于不再仅仅只是科技领域的科技词汇,而是以其独有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利用隐喻手段从日常生活用语借用词语建构网络术语是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而网络术语隐喻的理解和恰当翻译毫无疑问促进广大网络使用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10-134.
[2] 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54.
[3] 桑龙扬.网络英语的构词与翻译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2004(4):34-36.
篇7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 病因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20-01
【abstract】Postpartum depression is a depressive episod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ymptomatology and non-postpartum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duration of fluctuations, mood swings, and often severe anxiety, panic attacks and crying. From postpartum depression may be the cause of starting, refer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data, combined with the clinical statu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preven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Postpartum Depression Pathogen Preven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优生优育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也促进了围产医学的发展,孕产妇的心理健康得到了重视,产后忧郁症的检出率也在逐年上升。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是孕妇分娩后的常见病症之一,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多发生在生产后的1个月至1年内。[1]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家庭、婚姻和社会,处理不当容易进一步发展为精神疾病,必须得到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的产妇120例。产妇年龄在20至32岁之间,其中剖宫产48例,阴道分娩62例;产后出血6例,胎盘早剥4例。产妇高中以下文化程度52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8例。
1.2方法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进行问卷测评,120例产妇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2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
产后抑郁症可能的原因很多,目前尚无定论,被多数人接受的原因包括如下几点:
2.1产妇的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较低的产妇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担心产后伤口愈合不良,或者担心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等;而文化程度较高的产妇会担心产后怎样适应母亲角色,担心孩子的成长与健康,有了孩子怎样与家庭其他成员更好的相处,怎样处理孩子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等。
2.2产妇的生活环境及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优越、生活环境良好的产妇,心境愉悦,思路开阔,适应能力强,能较好的接受新生儿,适应母亲角色;而经济条件窘迫的产妇,产后由于自身虚弱需要加强营养,加上新生儿喂养,又不能及时工作等一系列矛盾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压力,从而导致心情不畅,造成抑郁。
2.3社会支持系统 产前夫妻关系紧张,产后得不到丈夫的理解,父母、公婆不能给予家务、经济、精神方面的支持,会让产妇感到孤独无助。另外,假如家人都期望男孩传宗接代或盼望生育女孩,而新生儿性别事与愿违,产妇会认为周围亲属对新生儿性别不满意,因而情绪沮丧,心情压抑,不愿说话,严重时产生沟通障碍,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2.4产妇的身体健康状况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经受产程的痛苦煎熬,会侧切或撕裂产生的疼痛,剖宫产腹部伤口疼痛,产后子宫收缩痛,睡眠不足等均给产妇带来很多身体上的不适,活动受限,产妇也会产生情绪不佳,烦躁易怒。
2.5产妇分娩时医护人员的态度 产妇临产后,由于每个人的产程进展不同,耐受力强弱不同,表现亦不相同,有些医护人员没有耐心,态度不好,产妇有时会在分娩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委屈,有些产妇感到无法忍受挫折,负向思维,变得抑郁,易怒暴躁。
2.6产妇自身的生理因素 研究者认为孕妇从怀孕到分娩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妊娠期体内雌孕激素显著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可有不同程度提高。[2]分娩后这些激素迅速下降,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儿茶酚胺减少,诱发产后抑郁症。
2.7产妇自身的心理因素 有些产妇本身性格内向,表现过度自控;或者对母亲角色认同缺陷,产生强烈的依赖需求;或者妊娠期间情绪压力大、高度焦虑、人际关系困难、婴儿健康状况差等亦可诱发产后抑郁症。
3 产后忧郁症的预防
针对可能的病因,医护工作者可以开展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
3.1积极开展孕期保健 研究表明,产妇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分娩知识的了解与产后抑郁症发生有关。[3]在妊娠早期,护理人员可以向孕妇提供现阶段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和相应保健措施;在妊娠晚期,可以向产妇提供与分娩有关的知识,帮助产妇了解分娩过程,同时教给产妇一些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以减轻其对分娩过程的紧张、恐惧心理;在分娩期,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积极处理异常情况,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设法减轻分娩的疼痛,消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
3.2加强产时教育及心理支持 产妇进入产程后,她们非常希望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家人的陪伴,助产人员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要,用亲切友善的语言对产妇及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同产妇进行真诚的交流沟通,给产妇以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让其调整心态,树立乐观自信心理,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
3.3注重产后心里疏导 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产后会阴切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伤口痛,睡眠质量差,乳汁分泌不足,照顾婴儿无经验,便秘等均可使产妇情绪低落,所以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产妇,为产妇提供心理和生活护理,尽一切努力为产妇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母婴互动情感交流,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化。另外增加产妇产后早期锻炼的意识,不仅有利于产后身体各器官的恢复,而且可增强产妇的自尊心与自信感。[4]
3.4倡导家庭及社会的支持 对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产妇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从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取家人的理解与配合,改善夫妻、婆媳关系,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
4小结
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婴儿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对产妇产后抑郁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干预,全员动员关注孕产妇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崔才三,Others. 产后抑郁症病因, 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4(4):319-321.
[2] 靖虹. 产后抑郁症[J].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
篇8
2015年11月19日,经过全面的科学论证,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种食用转基因动物――AquAdvantage 转基因大西洋鲑鱼(Atlantic salmon),俗称三文鱼。这种转基因三文鱼生长速度约为普通三文鱼的两倍,可节省75%的饲料成本。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这是第一个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动物食品,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转基因虾、转基因猪、转基因鸡鸭、转基因牛羊……人类的食谱将又一次发生变革。
是福还是祸
也许转基因这个现代工业文明的奇葩会带给人类更多的利益和福祉。三文鱼是鱼油含量丰富的鱼种之一,更廉价的转基因三文鱼将促使人们的食用量增加,这种“白肉”一般认为有益健康;同时猪牛羊肉的消费会减少,而“红肉”新近被世界卫生组织贴上一类“致癌物”的标签。食用转基因三文鱼,据说还可以减少野生三文鱼的捕捞,保护很多濒临灭绝的鱼种。
不过社会上也流传着另一种声音。在美国,30多家机构上书美国政府,反对批准转基因三文鱼,理由之一是这种鱼将带给世界巨大的生态灾难,不仅不能保护野生的三文鱼,还会加速其灭绝。对中国,已经有人说转基因三文鱼卵的最大市场是这里,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三文鱼养殖基地。一些“有识之士”指出,这是美国佬的又一个阴谋,通过转基因食品,加速人体的衰老,让人不育,造成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最终灭绝中华民族。
人吃了这种三文鱼是否安全,是中外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国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吃这种鱼会不会中毒?能不能致癌?影不影响生宝宝?这一点FDA给出的评判最为肯定:安全,放心吃就是。美国人对此却不那么放心,批评FDA目光短浅,只看短期食用、只局限于三文鱼一种食品的影响,而这还不足以做出安全的结论,敦促国会赋予FDA更大的权利、提供更多的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价。就目前FDA的科学评价内容来看,包含不同动物长时间食用、短时间超大剂量、繁殖传代、模拟细胞癌变等多种试验,结果当然是没有不良反应和损害才敢评判为安全。另一方面,也包括转基因三文鱼与野生三文鱼体内各种成分的分析和比较,如蛋白质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各种毒素和过敏原的检测,对比的结果是没有差别。
福兮祸之所倚
这样评判出的安全被一些人认为仅仅是狭义的安全,更广义的安全应该关注由此带来人类食物来源改变的影响。当人们大幅度减少牛排的食用量,改吃三文鱼排,是否一定有益健康?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过的确超出了目前科学家力所能及的范围。
区别于消费高度关注的人体安全问题,业内的科学家们更关注的是生态安全。自然界的长期演变,形成了各种生物之间的稳定秩序,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如果这种秩序被破坏,人类会不会大鱼、小鱼、虾米都吃不到,只有转基因三文鱼可吃?还有更离奇的想象,转基因三文鱼与野生的什么鱼杂交出什么超级怪鱼,不仅不给人吃,还吃人。科学家们对这种猜测不屑一顾,认为这只是科幻,毫无根据。但是对生态安全的担心,使FDA一拖再拖,迟迟5年之后才最终确认了评价结论。
篇9
[关键词]幼师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 课堂教学模式 差异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70-02
由于过去长期对幼儿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后,幼儿音乐教师队伍的缺口急剧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因而成为热门专业。在此情形下,作为学前教育主干课程的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缺乏专门的理论研究,就产生了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之间的诸多矛盾。本文试通过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幼师音乐教育的教育质量,对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师资有所裨益。
一、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差异
(一)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异
1.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有较大差异。幼师音乐教育比较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价值,重视审美体验,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要求完善的人格培养和美化的人生理想等。而幼儿音乐教育则只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强调音乐教育对德育的作用,往往把音乐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形式,忽视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价值,忽视对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及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得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艺术性出现缺失。
2.对音乐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差异。幼师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化倾向严重,强调培养专业人才,而忽视了幼儿音乐教育教师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幼儿音乐教育脱离其自身的规律,强调音乐教育内容的全面、系统、高难度,而忽视幼儿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失去对音乐教育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师对自己所受的幼师音乐教育产生怀疑。
3.对音乐教育与外部环境的依存性认识有差异。幼师音乐教育十分注重自身的内部环境建设,强调模仿国外音乐教育理论;而忽视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忽视幼师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联系。幼儿音乐教育则十分依赖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认为幼儿的音乐教育可以由它们来替代,所以经常忽视和取消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或把音乐教师挪做他用,或以其他教师替代音乐教师。
(二)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幼师音乐教育是指师范院校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学习活动,其培养的目标就是为幼儿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这也是幼儿学生和学校的要求。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幼师音乐教育却以是否培养了拥有专业技能、技巧的演员为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当然音乐教育需要技术,技术是音乐教育需要具备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幼师音乐教育出来的高才生却很难适应幼儿音乐教育的要求,究其原因就是幼师音乐教育没有明确自己活动的目标,或者是没有认真研究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和实质,忽视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更忽视了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育人。
(三)课程设置存在差异
正是幼师音乐教育对自己目标的盲目性,使得幼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艺术院校基本相同,强调专业课的多、细、精,忽视幼儿教师应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聚人和气能力、决策能力、业务传带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课程开设,忽视了幼师音乐教育学习者的感受力与鉴赏力的培养,更忽视了幼师音乐教育学习者的情感形成。而正是幼师音乐教育忽视的课程设置,往往就是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的能力要求。在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就是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来分类,强调对幼儿学习者的音乐兴趣、音乐感知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要求。
(四)课堂教学方式存在差异
幼师音乐教育的教师多为专业人才,只担任几个有基础和良好素质的学习者教学,幼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没有压力和竞争,教育者可以不讲究教学的方式,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自学能力完成学业。而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活动要面对的是全体学习者,且没有基础,对音乐有形式爱好而无实质认识,更形成了诸多错误观念,同时还受到教学条件严重不足等因素影响,这就使得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独立在幼师音乐教育教学方式之外。幼师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从事他们的实际工作时,可以说是要从头开始,甚至是养成了错误的教学方式。
(五)对教师业务素养要求存在差异
长期以来,幼师音乐教育一直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和专、精、深,以把幼师音乐教育的学习者培养成为专业性音乐人才为目的,过多地强调专业学习,而忽视文化课学习。这就使得幼师音乐教育的学习者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识和准备,更不知道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性。幼师音乐教育对教师业务素养的要求是精、尖、深、专,有一技之长;而幼儿音乐教育对教师业务素养的要求是博、大、新、泛,拥通才之能,要能够完成幼儿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评价标准存在差异
幼师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是统一的“科学审美”标准,以每位教师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知识为尺度来选择优秀与合格,忽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重视专业知识的要求,而忽视专业知识如何运用的技能和技巧。而幼儿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一是看教师能否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教育的特点;二是看教师如何处理音乐教育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是看教师是否贯彻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结合;四是看教师是否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幼儿音乐教育的这些要求就强调教师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注意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经历,需要的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如何激发学习者学习音乐积极性的方法和技巧。
二、对策分析
针对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应进行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主动适应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实现教、学、做合一,促进幼儿音乐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改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变革过程。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社会对幼儿音乐教育教师集体发展要求与个体发展需要的关系。幼师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服务机构,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也要考虑个体发展的需要,必须立足于每个人的发展,遵循个体发展规律。尤其是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发展,更应该在强调个性心理、情感和意志发展的同时,考虑幼儿音乐教育教师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社会公民。
2.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创性与继承性的关系。幼师音乐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有相当发展历史的专业体系,在对其进行构建时,必须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其精华,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更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开创性地建立新的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3.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专业的关系。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保证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这是建构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但教育教学知识是把幼师音乐教育的学习者转变成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专业需要。因此,幼师音乐教育应有别于音乐教育专业,在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时,应加强传带的规律性研究。
(二)做好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
任何教育模式的建构都离不开教育内容的改革。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也是一样,必须做好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这是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核心问题。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理念。其要求:一是增强幼师音乐教育课程意识,认真研究课程计划,努力把幼师音乐教育课程计划落实到实处,摆正专业科与文化课的关系。二是明确幼师音乐教育课程概念,形成对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正确认识,注意显性课程,更要强调隐性课程(即幼师音乐教育教师本身素养)。三是深化对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功能的认识,挖掘幼师音乐教育课程中的素质教育素材,真正提高幼师音乐教育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2.注意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知识具有广博性。笔者在对幼儿音乐教师和幼师音乐教育毕业的音乐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发现,幼儿学生更喜欢中师毕业的音乐教师。因此必须加强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科际联系,确定科际知识的联系点。尤其要强化教育类课程。增加教育实践理论课的比率。如幼儿教材研究、电化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艺术等基础课程。
3.选择合理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模式有三分模式(即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性课程)、三三二模式(即三学期公共课、三学期专业课、二学期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四分模式(即把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分成四个系列:专业学科课程系列、教育学科课程系列、思想教育课程系列和科学文化课程系列)、五分模式(即把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分成普通教育课程、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系列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笔者相对倾向于选择三分模式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素质,而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关键是抓好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拥有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和综合教育教学的通识素质,使其对自己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应增强教育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能力,使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在变化中形成模式。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 音乐教育 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其操作的广泛应用,计算机音乐软件以其简便、易操作的特性已成为现代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计算机音乐技术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式,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真实感性、生动活泼,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音乐学习的效率。
一、计算机音乐的概念
从传统意义上讲,计算机音乐与MIDI是同一个概念,其核心技术是计算机音序软件的运用和电子乐器的数字化。计算机音乐是与电子乐器分不开的,而电子乐器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音色采样技术的历史。由于计算机音乐设备与传统的音乐设备不同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机数字信息压缩技术、交互技术、可存储可读写技术、多维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所以能够实现传统音乐条件下无法实现的许多神奇的功能,给音乐领域带来全新的理念,再加上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高速度发展的特性,计算机音乐的变化更令人眼花缭乱,必将给音乐教育带来一场革命。
二、计算机技术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理论教学上需要视听统一,两者缺一不可,这是音乐理论教学的需要和特点,也是传统音乐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之处。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技术水平,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就是为了进一步学习音乐技能和为从事音乐一、二度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音乐理论的学习可以丰富音乐工作者的理论知识,提高音乐素质和音乐技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利用计算机日益完善地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本、图形、动画和音乐”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音乐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手、眼、耳、脑并用,真正做到视听统一,使学生在学音乐的过程中有“新鲜感,独特感,惊喜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情绪和兴趣,给音乐理论教与学带来极大的收益。
由此可见,计算机在现代化音乐教育中是不可或缺教学工具。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学校的音乐教学中,不但解决了以前传统教学中困扰已久的问题,而且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计算机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任何一个计算机音乐系统的构成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它是整个系统的灵魂。根据个人的授课情况主要可采用作曲软件Cakewalk,和声教学软件Tonica,音乐软件Auralia等。
1、计算机音乐技术在复调课中的运用
复调课是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通过复调课的写作技巧和训练,培养学生对于复调音乐的写作、分析能力以及对于复调音乐敏锐的听觉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细致讲解谱例复调的结构手法,常常要把谱例抄写到黑板上,要占用不少时间教学时间。在复调教学中如果运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谱例和相关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系统就可以运用课件来讲解谱例了。 首先,使用CakewaIk音序软件进行音响效果展示,并反复播放,以培养学生对复调音符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其次,通过任意变换复调音符、音色来制造多重复杂的复调谱例,并对这些谱例进行现场讲解和分析,或是同时播放不同的复调谱例,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以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从复调的特点和计算机音乐技术的特点来看,计算机音乐技术可以引入到复调课的教学过程中,并对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对学生的写作练习也会有所帮助,并逐渐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切实达到教学目的。
2、计算机音乐技术在曲式课中的运用
曲式是音乐门类中的理论学科,它通过分析不同体裁、不同规模、不同时代的作品来规范各种曲式的结构概况、并研究与音乐内容的关系、及表达音乐的作用和价值。曲式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技术理论的必修课之一。为了能进一步领会音乐作品,并在演奏中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用曲式学来分析作品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将学生分为4―5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均可以自由地、不受任何局限的把已准备好的曲式片段及经典配器片段输入电脑,并用相关音乐软件对这些片段进行编辑。 其次,要求学生重复地播放这些曲式的谱例片段,并让他们仔细地聆听各种曲式的谱例中乐器是如何演奏的。从而促进学生加深对曲式的理解。 第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电脑记录中某种风格的乐器在独奏时所有的次数设置,并引导学生以打节拍的方式,督促他们感受对曲式节拍的准确把握。最后,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按曲式配乐,然后让他们分析自己的曲式谱例片段,并给予适当地帮助和修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曲式的能力和学习的热情,从而为曲式理论教学的进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