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美范文
时间:2023-03-31 05:3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人之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只要努力前进,加上对手成人之美的犯错,冠军就没什么问题了。
2、从大自然到一个微笑,我们都要学会感激,并懂得成人之美。
3、“这样的话,”那人说,“你就拿去吧,我就喜欢成人之美。”
4、你既然不想出差去上海;何不成人之美,让小王去,他家正好在上海。
5、君子成人之美,斗地主,不成人之恶。
6、寻求和接纳回归人性的善的教化,是教育本然而应然的意旨,是教育“成人之美”的真谛。
7、你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时,出手相助,成人之美,实在令人敬佩啊!
8、显然有队友发现了他的这种想法,但他们不会成人之美。
9、做人不仅要有宽容的美德,还要有成人之美的胸襟。
篇2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二十刚出头的湘西凤凰苗族青年沈从文,决定“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于是,只身来到北京大学报考国文班,结果未被录取。但他并不气馁,在几乎没有经济支援的情况下,这个倔强的湘西青年忍着饥饿,冒着严寒,开始向文坛进发。但只有小学程度的他,想靠文学来养活自己,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奢望。于是,濒临绝望的他,开始向京城的几位知名作家求救,其中就包括郁达夫。
当时的郁达夫也正处于人生的苦闷中。在文坛已颇有名气的他,却在大学教着自己不愿教的课程;一手创办的杂志被迫停刊;时常忍受同道人的攻击;还忍受着一份无爱的婚姻。面对人生的诸多困惑,他只能借烟酒浇愁甚至自残自虐。坎坷不平的文学路、迷茫的前途,使他对正在艰难挣扎中的同道人充满了理解和同情。接到沈从文的来信,他很快抽出时间专程去看望他。看到沈从文只穿着两件夹衣坐在凉炕上,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执笔写字,并已连续3天没吃东西,郁达夫的眼圈红了。他马上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给沈从文围上,并带着他去饭馆吃了一顿。回去后,郁达夫写下了著名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信》,以充沛的激情,表达了对一位有志青年在这个社会的遭际的极度愤懑。他还把沈从文介绍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主编,发表了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后来,他又介绍他与徐志摩相识,进而得到徐的赏识和推举。沈从文从此步入文坛且一发不可收,几年工夫,便享誉文坛。
而郁达夫在帮助沈从文的同时,也被他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理想的精神所感染,于是很快又振作了精神,既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又迎来了事业上第二个春天。
没有郁达夫,沈从文也许会客死他乡;少了沈从文,郁达夫也可能会沉沦一生。因此,他们两人是相互成全了彼此。
人际关系中,相互成全无疑是最美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相互诚信。有言道,人心是一粒种子,在欲望的土壤里会长出杂草;在思想的土壤里会生出智慧;在真诚的土壤里会结出友情;在爱心的土壤里会长出快乐。 摘自《牛城晚报》
篇3
一、淳朴的爱情――淳美人性的彰显
先说翠翠母亲的爱情。翠翠母亲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相恋并且怀孕后,军人处于两难的境地:既不能违背心上人与之远走高飞的意愿,又不能再回军队去,只能选择服毒以身殉情。翠翠母亲肝肠寸断,但因疼爱腹中生命,没有立即赴死,一旦生下翠翠,即追随情人而去。他们从自由相恋到以身殉情都是自然生发的,没有谁逼迫,也没有谁谴责。作者也是平和地叙述着,让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去感悟、去思考那人性的淳美。
再说翠翠的爱情。翠翠聪明、善良、纯洁,既有美的体态,又有温和的脾性。她和爷爷在酉水边以摆渡为生,相依为命,她整天无忧无虑地生活。傩送的出现,让她在生命的世界里有了爱情的滋润。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自然纯洁,虽然他们也曾经误会和斗气,虽然翠翠仍在漫长的等待中,但作者同样将其与自然契合来彰显爱情之美、生命之美。尤其是虎耳草的反复出现,更是翠翠对爱情深切期盼的象征。这让读者更感喟爱情之纯真,人性之淳美!
即使是天保的“单相思”,也反映了爱的圣洁、人性之淳美。天宝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却不知道翠翠喜欢弟弟傩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踏入到爱情的旋涡中。当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时,决定用唱歌来“决斗”。但他觉得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因此一定要弟弟先唱。当他知道翠翠不爱他时,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淳美人性”在天宝身上再次得到彰显。
二、信仰、责任、乡情――淳美人性的张扬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使他们人人向善。老船夫就是善的化身,“终生为别人服务,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这是老船夫终身的信仰。他老实憨厚,慷慨大方,善待乡亲,从不收取过路客钱物。“凡事求个心安理得,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扔到船板上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生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若到盛夏,则备有茶水,清热解渴,防暑降温。只要有人过河,则不管起风下雨,决不怠慢。”“有时在渡口遇到熟人,常请到家里喝酒,有时在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让人喝个够。”因此他颇受众乡亲的尊重。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
作者同样是把老船夫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撑起这一形象的核心就是“责任”二字。一方面,老船夫固然是在尽自己的公仆之责,他是边城人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碧溪咀上为过往的行人摆渡,仅三斗米,七百钱,勉强维持着祖孙二人的清贫生活,但他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另一方面,他是在尽对孙女抚育的职责,以告慰殉情的女儿。士兵因爱情而死,女儿为之殉情,他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外孙女出落成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老船夫又张罗着为她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千方百计引导翠翠去掌握自己的幸福。在发现翠翠心有所属时,又为孙女与傩送的婚事奔波,因天保的意外而受到船总的冷落后,他怕翠翠伤心而忍气吞声,不讲实情,以至在郁闷和忧愁中猝然离世。小说通过上述描述,淋漓尽致地揭示这位平凡老人宽广胸怀中的人情之美。
龙头大哥顺顺“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凡是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他不以财富自居,不贪恋于物,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豪爽大度,是地方上极受人尊敬得人。他体恤老船夫生活的贫穷,送来白鸭、粽子;不嫌翠翠家贫,请媒人带了礼物为儿子向驾渡船的攀亲;老船夫病逝,他派人送来一副白木匣子,还送来食物,并亲自帮忙料理后事,多次提出接翠翠到他家中去住。在他的身上,没有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没有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却具有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水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乡情之美。老船夫去世后,城中杨总兵也赶来帮忙,还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并照看失去了一切的翠翠。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这里的一切充溢着爱情、亲情和乡情交织的人性美。
三、封闭、保守、迷信――潜藏的人性之悲
《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而“边城”一词在许多读者心中早已定格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仔细品读作品,总觉得在优美的湘西风景和朴实的湘西人性中潜隐着某些悲哀,如丝如缕,袅袅绕绕,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悲情气氛。爷爷的去世,傩送的出走,翠翠的等待,都为这篇以抒情笔调娓娓道来的故事染上一层悲剧色彩。可这些阴影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也许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买椟还珠”吧。
《边城》除了塑造了一系列带着美好人性的人物形象外,还构建了一个诗情画意的边城――茶垌。茶垌是出湖南入川的最后一个渡口,来往人多而热闹,是一个开放的渡口,但从根本上说却是一个较为封闭的较原始的生活圈子。茶垌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无论是端午的赛龙舟、中秋的男女唱歌、新年的狮子龙灯一年复一年照常进行,还是茶垌人循着旧例处事的方式一代接一代延续相传。在这个貌似开放却实质封闭的小城里,一切都沿袭着流传下来的秩序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因而,也使生活其中的人一面遵守着这种生活方式,一面又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压抑中郁闷无法抒怀,爷爷和翠翠都是如此。可以说,这样美的环境对美的人性压抑,使得悲剧才隐于唯美人性背后。
在茶垌三教九流人群中,爷爷可以说是善良的下层群体之一。他无权无钱无势,像大多数茶垌普通人一样,过着贫穷而又知足的生活,五十年如一日守着渡船,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命里该如此――“人老了就该守船。”虽然他也喜欢与水手或过往的商人聊天,爱听外面的故事,但他内心对所处的环境却是逆来顺受。这只是边城人保守思想的一个例子而已。
翠翠、傩送的爱情是至纯至美的,但却是死生契阔、终无结果的。而追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健康人性下潜藏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他们认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认为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势必惹来祸患,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酿成悲剧。正是这一心理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充当了悲剧的制造者:先是“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是不愿意间接地把弄死第一个儿子的女孩,又来作为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再是傩送虽然面临爱情与金钱抉择时选择了爱情,却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美好将来无形中被顺顺父子的不自觉的冷漠毁灭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随之被摧毁,最后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程。而翠翠终于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归期的心上人。
篇4
树懒已经逐渐成为部分都市上班族的偶像,它的悠然自得,它的安详休闲,它的与世无争,是他们最为向往和赞美的生活方式。但没人能够真正选择做一只树懒,因为你注定做不成一只树懒。
它从不愁吃了这顿没下顿,因为它吃的是别的动物根本从不问津的树叶,低热量,没有多少营养,坚韧粗硬,表面还有蜡质层,味道也不好,是别的动物不屑下咽的。因为伙食质量不好,树懒只好进化出了极其庞大的胃,并分隔出比牛还要多的胃室,吃饱时,胃部的重量要占到体重的三分之二,而且对这些食物的消化过程长达1个月甚至更多,一个星期才下树排便一次,是典型的“酒囊饭袋”和便秘症患者。它行动缓慢,一生只选择几棵树,其实也是无奈的选择,为了长期在树上生活,为了隐藏在细枝上不让天敌发现,它只有努力降低体重,不惜牺牲自己的肌肉,属于典型的肌无力患者。同时,它还努力通过降低体温来减少热耗,以至于根本没有什么活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一旦下到地上,连站立的劲都没有,碰上美洲狮等天敌,也只能缓慢地艰难爬动――我们可以想像到它心中的绝望。运动能力的不足,也注定了树懒的分布范围狭窄,它只能在气温几乎全年保持一致的热带大森林里生存,一旦环境有变,它惟一的选择就是无可奈何地承受灭顶之灾,而无从逃脱。它的爱情生活极其苍白,在热带丛林中雌、雄树懒邂逅相见,一般来说要大约5年才有一次机会,有的树懒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见到异性的模样。
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没有什么收获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只有利而没有弊的。可以羡慕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的荣耀,但不可以视而不见金牌后面的汗水和泪水,和说:“没有人可以笑着拿到冠军。”可以羡慕李嘉诚的富有,但不可以视而不见他五点起床忙到深夜的辛苦,李嘉诚说:“成为富翁是减肥的最好方式。”也可以羡慕一只树懒的悠闲,但你注定做不成一只树懒,因为树懒的隐忍和牺牲是常人所无法忍受和效仿的。对于一直对树懒的仰望,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自欺欺人和自我麻醉而已。
篇5
胡杨,生于新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就职于中国妇女报。长期关注女性成长,为多家女性报刊杂志专栏撰稿,被业内人士称为“情感话题皇后”。
已出版作品:《感情经济学――如果梁山伯懂点博弈论》、《成品女人DNA――全世界都是你的陪嫁》、《姿态穿在身》、《简约浪漫》、《艳遇似鬼》、《温柔风暴》等。
刀握在手中,不知道多少次想自我了断,总是在最后一秒钟,想到了父母。
不知道我为什么会遇上这样的事情,一直以为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人,能嫁给自己最爱的男人,一个那么优秀的男人,为什么会发生现在的事情。
为什么自己对感情那么认真,别人却把感情、婚姻当儿戏。我才刚刚结婚不到两个月,老公就爱上和我有10多年友情的闺密,同时被朋友和爱人背叛,我心如刀绞。
闺密说,我承认我错了,但是错的只是行为,我们的感情没有错。你们的婚姻本来就有问题,就算不是我,也会有其他的人,早点结束吧,去寻找你新的该有的生活。
老公说,他错了,4年的感情,他只是觉得我对他好,但是他从来没有爱过我。以前没有拍拖过,没有爱过,不知道什么是爱,现在爱上了我的闺密才知道什么是爱。既然知道了,就不能再这样生活了,没有感情就没有婚姻了,于是决定跟我离婚。
我感觉我倒像是一个第三者,感情的第三者。然而我好爱我的老公,爱到不能自拔,我真是不知道,我到底是妻子还是小三?
心痛,心如刀绞,看不到前方的路。选择离婚,我不知道怎么面对明天的生活,在情感上,我太依赖我的老公;选择留下,然而一切生活都已经变了味道。我该何去何从?我才新婚啊!
成人之美,等于成全自己
结婚两个月就发现老公与闺密好上了,这可能说明两点:
一、你们的婚姻的确存在问题,否则不会那么快就出现了裂痕。正如闺密说的,不是她还会有其他人来颠覆你们的婚姻;二、你太过粗心大意了,只顾沾沾自喜有个你爱的男人,而没有发现情敌其实就在身边。
问题发生了,我们不能责怪他人,而只能反躬自问。
从叙述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女人,甚至是“自私”的女人。因为如果不是粗心大意,他没有爱过你只是觉得你对他好,你怎么就没有感觉到呢?还傻乎乎地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如果不是粗心大意,怎么会对闺密没有一点提防和警惕性呢?
之所以说你“自私”是因为,你可能是一个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人,一味地付出而不看看你的付出是否是男人需要的。尤其是发现老公与闺密好上了,你不是反省自己,而是想到割腕自杀,这是逃避问题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情敌”在打字的时候,很容易就被打成“轻敌”。也许这两者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据观察,两个要好的女朋友,尤其是闺密,会喜欢同一类型的男人。也就是说,你欣赏的男人类型与闺密欣赏的类型很多时候是相似或者重合的。要不怎么说闺密是“臭味相投”呢?所以,女人要经常“清君侧”,即使是闺密,更要提防后院起火。许多女人因为相信朋友相信友情而错失了恋情,实在是大意失荆州啊。
记住:情敌从来没有走远!
另外,既然他们相爱,也坦白跟你说清楚了,那么就成人之美吧。
“成人之美”的故事说的是:唐朝有一个叫谢原的人,精通词赋,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传甚广。有一年春天,谢原到张穆王家做客,张穆王亲自接待他。饮酒畅谈之余,张穆王让自己的小妾谈氏在帘子后面动情地弹唱。谢原仔细一听,谈氏唱的正是自己所作的一首竹枝词。张穆王见谢原听得十分出神,干脆叫谈氏出来拜见。谈氏长得非常漂亮,她接着又把谢原所作的歌词都唱了一遍。谢原十分高兴,犹如遇到了知音,对谈氏产生了爱慕之情……终于有一天,谢原向谈氏表白了。谈氏虽然心里欢喜,但自知是张穆王的小妾,身不由己。于是,谢原亲自去拜见张穆王,请求张穆王成全。照理说,世上的哪个王爷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大发雷霆,但张穆王却哈哈大笑起来:“其实我早有此意了。虽然我也喜欢她,但你们两个是天生的一对啊。一个作词,一个谱曲;一个吹拉,一个弹唱,你说,这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
谢原没有想到张穆王如此大度。后来为了报答张穆王,谢原把此事做成词,谈氏把它谱成曲,四处传唱。张穆王成人之美的美名马上传播开来,很多有识之士都来投靠他。
成人之美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一条重要的为人原则。由于竞争意识的增强,现代人大多缺乏成人之美之心。尤其是恋爱婚姻中的男女,一旦发现情侣身边出现第三者,往往斗志更强,争得你死我活。
我们不能为了竞争而竞争,为了争口气而不放弃。有些竞争是必须的,有些竞争是可以放弃的,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今天我们成他人之美,明天他人就会成我之美。尤其是女人,要有一些气度,不要舍不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之所以很多女人不能成人之美,是因为她们离开男人就无法生活了。依赖往往是祸根。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依赖,都让女人成为瘸腿之人,甚至有腿而无法行走之人。我们连自己都不能成全,如何成全他人呢?
在婚姻中,有些女人总是没有安全感,所以她们疑神疑鬼、怀疑一切;而有些女人一旦找到了一份感情归宿就闭关锁国、盲目乐观,以为从此可以坐享其成一生了。岂料前路茫茫,命运叵测。
婚姻不是保险箱,是你认识自己、他人以及感情的基地。不可掉以轻心、固步自封,不可以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要在婚姻的基地中打造属于自己的航空母舰。
其实,谁是第三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防守?防守失当之后又如何放手?
不放手意味着你要跟已经发生的事情对抗到底,那样的结果除了鱼死网破、两败俱伤还会有什么呢!?
所以成人之美,就是成全自己!
篇6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篇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如果把这些文明编成一本书,那么古诗词无疑是其中最美丽最动人的章篇。古诗词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它不仅给以人美的享受,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使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长久地为人们所喜爱。其经典之处就在于一个“美”字:
1.语言美。古诗词的语言质朴优美,概括力极强,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音韵美。古诗词讲究用韵和节奏,便于传诵咏唱,于是形成了一种生动的音乐效果,诵读起来,不仅押韵上口,而且令人回味无穷。
3.形式美。诗词在长期的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格式,这种格式包括句式、字数、对仗、布局谋篇的技巧等。由于诗词的形式与表达的内容融和,为人们所接受,因此,这种形式在人们心中也就具有形式美。
4.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外在现象融合而成的,而内心感受的“意”又是通过外在现象的“境”表现出来的 。诗词将写景、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正是所谓的意境美。
5.情感美。诗词里浓缩了诗人社会人生经验,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蕴含了人类至真至善至美至纯的情感,真正可以成为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如“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诗人于谦一生为人的写照。
古诗词具有“五美”的特点,我们的教学可以在品味经典之美,传承精髓之韵,提升人生之境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二、品味经典之美
品味诗词的美关键之处在于体味古诗词的意境美。由于篇幅的限制,所以古人写文章特别讲究用字,逐字逐句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酝酿,力求达到一字传神,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像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人们所谓的“诗眼”,诗人常常将内心独特而深刻的情感凝聚于自己作品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领进诗歌的殿堂,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即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打开想象的翅膀,快速把握诗词大意,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也就体会到了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比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就是文章中的“诗眼”,作者运用过很多的字,都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决定用一个“绿”字,仅一个“绿”字,动化,给我们留下多少想象的空间,诗人的那种浓浓的思想之情溢于言表。
古诗词是一片真情,是一份儒雅,是一方美丽,是一种大气。我们要让学生在诗歌的殿堂中美美地赏,细细地品,深深地悟。品味中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滋养和熏陶,奠定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汲取生命的营养。
三、传承精髓之韵
经典之作之所以传承不衰,是因为它是无懈可击的。即便有不足之处,也犹如西方的维纳斯一样,透出的也是一种“残缺的美”。它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
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要做到品中有写,写中有品,品与写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只有品出了经典之作的美,才能凭借写这个桥梁,超越时空与大师交流,与大师心心相印,让精髓之韵与自己的血肉相融。
那么怎样才能将文章写的有韵味呢?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等的千差万别,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学生,那样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笔指向他们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他们心灵看到的地方。因此,对诗中存在的“留白”之处,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而充分的想象,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个性化。
在写的过程中我们要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体裁可以各异。古诗词的写作最忌讳雷同。
四、提升人生之境
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新的时代,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他们仍觉得生活没乐趣,没有生活的目标,心灵极度的空虚寂寞。特别是在农村,十有八九,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把孩子留在家中,有的甚至是孩子还在襁褓之中时就离开了,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有的甚至丢给亲戚朋友照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纪一大把,又没什么文化,对孩子大多都是娇生惯养。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孩子能够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就行,而孩子的精神世界很少去触及。孩子的父母更是如此,远在外地,一年也难得回来一两次,平时也多是电话交流,生怕孩子在家吃了苦,受了罪,对孩子也是溺爱有加。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疚感,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那么,钱就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孩子们有了钱干吗呢?于是网吧、游戏厅就成了孩子们的流连之所。他们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人争吵、斗殴。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稍不如他们意,就大发脾气,甚至自杀等。他们从小就缺乏亲情感,怎么能领悟人世间其他的情感呢?这种空虚寂寞的心灵是多么需要精神养料去滋养。
篇8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篇9
外在的美丽可以靠装扮得来,但内在的气质却往往需要多年的沉淀。在《甄嬛传》的拍摄过程中,斓曦之所以能将古典淑女的形象拿捏得当,表演入神,不仅是因为开机前的刻苦训练,更是因为她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现实中的斓曦性情沉静,爱读书,也爱唱黄梅戏,多年以来,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她都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努力将自己选择的事做到最好。
恋上黄梅戏,袅袅唱腔中品谛韵律之美
斓曦本名张凡,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当地剧团的黄梅戏演员,自小饱受黄梅戏熏陶的张凡觉得,黄梅戏是世界上最美的曲调。演员们那糯软悠长的唱腔、情意绵绵的眼神和戏台上灵巧动人的身段都让她十分着迷,从四岁开始,她就常常站在戏台下看着父母表演,咿咿呀呀地模仿着大人们的姿势和唱腔。
张凡是个有灵气的孩子,加上出身演艺世家的先天优势和多年的耳濡目染,她六岁时就已经能够惟妙惟肖演唱黄梅戏中的经典曲目,眼神和动作也拿捏得十分到位。
张凡性情安静,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父母都希望她能按部就班地读书,将来找一份轻松的工作。因为一直从事戏曲演员工作,他们深知唱黄梅戏的辛苦,不希望女儿将戏曲当作专业来学习,像自己一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认为女儿把黄梅戏当好足以,没必要投入太多精力。
但年幼的张凡却有自己的想法,她深爱黄梅戏,所以暗自下定决心要学好它。为了练好唱功,十几岁的她不顾父母反对,跑去报考了安庆黄梅戏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录取。父母责备她太不懂事,说唱戏那么辛苦,将来找工作也不容易,一个女孩子何必自讨苦吃?张凡却坦然回答说自己就爱唱戏,再苦再累也不怕,再说自己以后也不一定要当专业的黄梅戏演员,只是想把自己热爱的东西学好。面对女儿的执拗,张爸爸和张妈妈只好妥协了。
进入黄梅戏学校后,张凡才知道学戏的辛苦。从前她只是将黄梅戏当作一种爱好,并没有接受专业的训练。到了戏曲学校后,她每天5点钟就要起床压腿和练声,经常为了一个动作练上整晚,为了保持身段,她还在老师的要求下开始节食,常常在又累又饿的状态下坚持训练。有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她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然后抹干泪水,回教室继续练习。
看见女儿吃尽苦头,张爸爸感到特别心疼,提出把女儿转到普通学校,可张凡拒绝了,她说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要坚持到底,如果不把戏学好就对不起自己。
几年后,斓曦成了省军区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因为有了前期的磨练,她对军队的生活适应地特别好,下乡演出的时候,她常常和战友们背着二十公斤的行李走上数十里,从来没有喊过苦叫过累。
钟爱阅读,书卷赋予她独特的气质
熟悉张凡的人都知道,她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女”,只要有时间,经常是书不离手,她的阅读范围也十分广泛:文学、心理、历史、哲学都有所涉猎,但最喜爱的还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她说传统文化是有营养的,要熟读静思,方能汲取其中的养料,将那些古老的智慧应用到生活当中。
读戏曲学校时,无论训练多么辛苦,张凡枕边总放着几本书,每天躺下后总要看几页,然后在淡淡的书香气息中酣然入梦。在文工团的那段时光,她也一直在坚持学习,保持着很好的阅读习惯。
文工团的工作十分稳定,时间长了,张凡就开始觉得生活平淡,生怕自己在安逸的环境中待久了,成为了一只守着铁饭碗的大肥猫。她开始向往外面的缤纷世界,特别想出去闯荡一番。在家人的鼓励下,她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报考了北京的几所艺术院校,其中包括她最向往的北京电影学院。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没有被北电录取,却等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录取通知书。她拿着薄薄的通知书左看右看,同样感到十分欣喜。自此张凡明白了:生活如戏,有时候不会完全按照人们预想的情节进行,但却往往会给你带来意外之喜,这时候能做的只有安心接纳,在现有的条件下好好生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就这样,张凡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中戏,一进大学,不少同学就到处寻找拍戏机会,张凡却将闲适的大学生活视为一段阅读的好时光,如饥似渴地埋头于书本当中。在她看来,再也没有比读书更美好的事情了,自己从前虽爱书,但时间安排得较紧,没办法尽情阅读自己心仪的作品,而四年的大学生涯刚好可以用来读书和学习,自己焉能不珍惜?
因为爱书,张凡很少参加其它活动,因此被周围的人视为不合群,她也很少装扮,终日素面朝天。但充实的心灵赋予了她极大的满足感,她说自己一点都不后悔将四年的大学生活都献给了阅读,因为这是一生的投资。
大学毕业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张凡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她给自己取了一个艺名———斓曦,希望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宽广,梦想如朝霞一样灿烂。
从容淡泊,享受生命里的慢节奏
多年的戏曲熏陶和书香滋养融汇成了斓曦波澜不惊的性格,在这个浮躁而喧嚣的世界里,她却坚持着自己的慢节奏,凡事只和自己比,很少盲目同他人攀比。随着往日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成名,不少中戏毕业的学子按捺不住了,斓曦大学时的一位好友就忍不住抱怨成名太难,演员这碗饭太不好吃。斓曦便温和地安慰她:年少成名也好,大器晚成也好,这都是生命的安排,咱们只需负责好自己的成长,没必要被外面的变化所影响。到老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的生命轨迹,一样会觉得有滋有味。
虽然性子比较慢,但斓曦做起事来却决不马虎,她的认真和敬业赢得了合作伙伴们的一致好评。参演《甄嬛传》之前,斓曦还长着一对可爱的小虎牙,试镜之后,导演建议她拔掉虎牙,虽然牙医说分几次磨掉虎牙可减轻疼痛,但因为喜欢沈眉庄这个角色,加上不想错失机会,倔强的斓曦还是决定马上拔除虎牙。拔牙的过程十分痛苦,但想到自己能穿上喜欢的古装演绎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她就感觉特别幸福。
在翻看《甄嬛传》剧本之后,斓曦忍不住笑了:那些颇具特色的台词,怎么跟《红楼梦》里人物说话的腔调那么像呢!要知道,斓曦可是资深的红楼迷,对红楼人物对话烂熟于心,这下子,她开始对演好这个角色更有信心了……
有备而战,用心演绎经典宫廷戏
作为演艺界的新人,斓曦特别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拍戏机会,再加上了解到此次合作的许多演员都是大腕儿,她觉得兴奋又紧张,暗下决心要演好这个角色。
通过仔细研究剧本,斓曦对自己即将扮演的沈眉庄一角有了深入的了解,因为要演的是清代的宫廷戏,戏里涉及到了不少官制、礼仪、饮食、中医、器皿和古代服装等方面的知识,斓曦还特意找来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给自己充电,恶补了一通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原本对清宫礼仪知之甚少的斓曦变成了清代的宫廷通,在拍戏过程中给剧组提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议,导演郑晓龙笑着说,下次斓曦可以去给清装剧把关了。
为了让演员们的表演更加到位,剧组还特意为演员们设置了宫廷礼仪的培训课。斓曦抓住这次机会,努力练习起了宫廷礼仪。从走路的姿势到甩手帕的力度,都训练得一丝不苟,一个动作没看懂,也要缠着老师问个明白。此外,斓曦不仅追求将动作做得标准到位,还特别注重动作的美感,每晚培训结束,都要对着镜子将当天学到的礼仪重新练习一遍,力求将动作做到尽善尽美。她学过多年的黄梅戏,本身就具备深厚的功底,加上刻苦训练,很快就将清宫嫔妃的礼仪与规矩都展示得像模像样。
在演戏的过程中,斓曦也特别用心,经常向导演和老演员们请教,努力揣摩剧本和台词,常常为了戏里人物的一个神情反复斟酌。但因为情绪紧张,斓曦在演戏的过程中内分泌失调,脸上冒出了许多痘痘,粉底遮都遮不住,急得她差点哭起来。刚好那段时间剧组的成员们聚餐特别频繁,这让斓曦更加为难:不去吧,怕自己显得不合群,要是硬出去吃饭,又怕刺激到了脸上的痘痘,让它们更加肆虐。所以每次聚餐,斓曦都表现得特别矜持,不敢吃太多的东西。
这个细节被在剧中饰演斓曦好姐妹的孙俪发现了。她一直欣赏斓曦的率真和用心,两人也相处的特别融洽。这次斓曦生痘,孙俪也跟着着急起来,特意让助理给斓曦送来了珍珠粉,还悄悄告诉她吃火锅不上火的好法子———就着香油吃辣椒。斓曦照着孙俪的法子去做,痘痘果然慢慢消失了,斓曦心里对孙俪充满感激,两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戏拍完时,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好姐妹。
篇10
《九色鹿》是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也是一个宗教故事,源自敦煌石窟第257窟西壁上的壁画,是莫高窟四万五千平方米壁画中最完整的连环画故事,也是北魏的佛经经典作品之一,原名叫《鹿王本生》,后被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成了文字《佛说九色鹿经》。
课文讲述了九色鹿(据说是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的前身)救了落水即将淹死的调达却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我们穿越了绵长的历史时空,追问、思索和探究了一些令我们千百年来无从逃避的东西:人性的复杂以及佛家“舍己救人”“善恶有报”所焕发出的光彩。本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内涵丰富,丑与美交相辉映,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学习课文,我们不但要学习知识,而且要牢牢把握住课文的重点,特别要关注课文中人物的特点,并通过归纳人物的特点,达到以点概面、全面突破的效果。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知道,课文的三个核心人物分别是九色鹿、调达和国王,那他们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一、美丽的使者——九色鹿
九色鹿既是全文的核心,又是全文的灵魂。它的特点是什么呢?通读完全文后,我们可以把九色鹿的特点归纳为——美丽。九色鹿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课文主要描写了九色鹿的两种美:1.外形美。“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这句话描写了九色鹿美丽的外形,“洁白如雪”“九种鲜艳的毛色”等词语是对九色鹿外形美的生动阐述。这一部分表面上是写九色鹿的外形漂亮、神奇,实际上是为下文王妃的梦和王妃要求国王用九色鹿的毛皮做衣服打下了伏笔,起到了铺垫的作用。2.内心美。听到呼救声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面对着汹涌的波涛,九色鹿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一词表明九色鹿行动敏捷迅速,毫不迟疑地纵身入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高尚精神啊!在救出调达后,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感谢话,不要求丝毫回报,这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加凸显出九色鹿的内心美。九色鹿不仅外形美,内心更加美,九色鹿就是美丽的使者。
二、丑陋的灵魂——调达
调达的复杂人性在课文中表露无疑。从开始的感恩戴德到最后的出卖恩人,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了调达的丑陋灵魂。九色鹿的美和调达的丑的对比正是课文的核心所在。课文通过调达前后动作的对比,显现出了调达丑陋的内心和肮脏的灵魂。九色鹿救出调达后,调达是“连连向九色鹿叩头”,并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在九色鹿要求不需要任何回报,仅仅要求不泄露自己的住处时,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郑重”一词表现了起誓人——调达当时是非常严肃认真且真心诚意地发誓的。这样的誓言应该是可以相信的,况且是面对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九色鹿。但在看到国王的悬赏皇榜后,调达将誓言抛诸脑后,满脑子只有金钱,他立即“进宫告密”,带领国王的军队来捕捉九色鹿。从当初的郑重起誓,到看到赏金后不惜出卖恩人,这些生动的描写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丑恶嘴脸暴露于人们的面前。于是,九色鹿怒斥调达“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并把调达口是心非、见利忘义的肮脏灵魂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最后,国王的“重重惩罚”叫人觉得特别消气解恨,如此灵魂丑陋的人确实应该受到重重的惩罚。
三、正义的化身——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