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28 17:4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徐志摩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不竭的创作源泉

徐志摩与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一生对于“爱、自由、美”的顽强不悔的追求。纵观徐志摩短暂的一生,颇多传奇色彩:他生于富商之家,不继父业却成了诗人;放弃唾手可得的经济学博士学位而离美赴英;一生谢绝旧政府的邀请不愿当官;与平民百姓交好甚至与乞丐做朋友;家中有楼房他不要住,偏要到穷山僻野的寺院中去住;与出身名门、贤淑端庄的张幼仪离婚,追求林徽因不成,后遇陆小曼两人爱得感天动地……凡此种种,无不表现出他至情真率的个性。他的这些石破天惊的举动,尽管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都是他听命于心灵呼唤的自由选择。他正是想以自己的行动为表率,以抗衡恶俗,救助他人。他在写给张幼仪要求离婚的信中说:“……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在徐志摩看来,解除了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就解除了痛苦。假如没有这种勇气,怎么能谈得上改良社会,造福人类。他的离婚、再婚,无非是想争取自己真正的恋爱,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生命。

徐志摩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感情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他站在雨中等虹,他甘冒社会的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他常能走几里路去采几茎花,费许多周折去看看一个朋友说两句话;这些,还有许多,都不是我们寻常能够轻易了解的神秘。事实上他只是比我们认真,虔诚到傻气,到痴!那么,他真是个怪人么?不,一点都不是,他只是比我们近情、近理,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正是这近乎傻、近乎痴的求真精神,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人世间极为难得可爱的真人――“就使打破了头,也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也正是这可贵的求真精神,使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没有激情的人作不出好诗,更不可能成为优秀诗人。徐志摩的感情岂止丰富,诗兴勃发时就像“山洪暴发,不分方向地乱冲”,“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其结果,自然形成了瑕瑜互见,良莠交织的“残破的花样”。这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有着他那样经历的诗人来说,是非常自然,不足为奇的。

二、虔诚的创作态度

徐志摩吸收和承继了英国浪漫派的诗歌艺术,为自己树立了理想目标。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徐志摩,他为自己确定的人生信仰而竭力地歌唱。认为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的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徐志摩诗中的恋爱,指的是这种对于单纯的信仰即理想的人生的虔诚追求。

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人生理想,“爱”是最核心的内容,有了理想的爱,人生才是美好的,也才是生命自由的真正实现。他认为世上并不是没有爱,但大多是不纯粹的,那就不值钱。须知真爱无罪,就怕爱而不真,做到真字的绝对义那才做到爱字。当一个人的心上还有上帝时,还觉着“怕”时,那他的思想就没有完全叫爱染色,他的情就没有到晶莹剔透的境界,那就好比一块光泽不纯的宝石,价值不高。“爱是人生最伟大的一件事实,如何少得一个完全:一定得整个换整个,整个化入整个,像糖化在水里,才是理想的事业,有了那一天,这一生也就有了交代了。”他是幸运的,因为他不仅这样全身心地爱过,而且他也得到了这样的爱。尽管当时他们的爱并没有得到世俗的理解,但对于他自己来说却有了交代。

“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在爱的理想王国中,他主张做精神的贵族,物质的平民。他认为在奢华的生活中难有真爱,在俭朴的生活中,爱是有真生命的,像一朵朝露浸着的小草花;在奢华的生活中,即使有爱,不能纯粹,不能自然,像是热屋子里烘出来的花,半天就有衰萎的忧愁。遗憾的是,徐志摩的对爱的这一番真情告白是在他去世之后才为世人所了解,否则他的离婚、再婚何至于遭遇诸多的非议与嘲讽?又遗憾的是,徐志摩生不逢时、生不逢地,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在盛行,婚姻与爱情无关,允许男人三妻四妾,却视徐志摩擅自离婚、自由恋爱为大逆不道。可以想象,在当时环境下诗人为追求自己的真爱、实现其真爱的理想是何等的艰难,真爱的孤帆需要何等的勇气才能破冰前行,而他居然做到了!《爱眉小札》是他的丰碑,他在书写他的爱的同时,也书写下他自己的尊严。在爱的领域里,他的确是一个至高点。尽管徐志摩反抗礼教,追求理想的真爱,从茫茫的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的努力,最后以不完美的情感悲剧而告终,但他的爱情历程见证了真爱的痛并快乐着,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困惑和悲哀。

徐志摩的爱情诗为他的诗名争得了很大的荣誉,但这类爱情诗又使他遭到更大的误解。艾青说他“擅长的是爱情诗”,“他在女性面前显得特别饶舌”,就体现了批判的意向。徐志摩江南才子型的温情在他的爱情诗中有鲜明的展示。但对此理解若是过实了,难免要产生误差。好在人们对此均有不同程度的警觉。朱自清说:“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作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茅盾讲:“我以为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当作单纯的情诗来看的;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这些评论都精辟地指出了徐志摩的“假想”的恋爱。

三、善与美的创作主题

徐志摩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只是一团同情心,一团爱,从没有疑心,从不会妒忌,他是朋友们的链锁,谁也不能抵抗他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如果说爱是他的出发点,那么善与美便是他理想的终点,是他创作的主旋律。徐志摩与林徽音、梁思成的莫逆之交是最令人感动的。当徐志摩不顾一切地听从心灵的呼唤,追求他心目中的女神时,林徽音这位留过洋但又不失传统理性的才女,因不愿破坏他人的幸福、承受第三者的罪名,而听从父母之命,选择了梁思成,留给徐志摩一生的思念,造成了徐志摩不可弥补的终身遗憾。自己心中的恋人却成了他人的妻子,尽管心在滴血,尽管泪往心流,尽管难以忘怀,尽管情不自禁,但诗人尊重她的选择。他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并化作最真挚的友情,以兄长般的情谊无私地照应着他们的生活。梁思成与林徽音,曾经的情敌与恋人,终因徐志摩的真心相待、坦然相处而成为日后最好的朋友。

更为可贵的还有徐志摩对女性的尊重与关怀。在那男尊女卑、三妻四妾的社会,有的是道貌岸然的所谓君子,他们把女性视为他们的“战利品”、“”和“家奴”,女性在他们面前谈不上人格,更没有尊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徐志摩对纯真爱情的大胆追求与赞美便显得弥足珍贵。他不仅把女性放在了平等的地位,而且他还大声呼吁女性应与男子共同继承并且继续生产人类全部的文化产业;给“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句造孽的格言以报复,并给男性一个不容否认的反证;同时期望女性把温柔都给了她的郎的同时,她的天才她的能力却得贡献给社会与人类。这样的呼吁与期待,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无疑是黑夜烛光,沙漠甘露,寒冬炭火。这样的换位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女性是何等的真!何等的诚!何等的善!可见真、善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所在,也是贯穿其作品的不变主题。

篇2

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比较

摘要:闻一多和徐志摩同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为现代新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和杰出的成就。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但他们在创作中风格迥异,特色各具。闻一多的诗歌,是格式的均齐,节奏鲜明;徐志摩的诗歌,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是荡漾的旋律。

关键词:闻一多;徐志摩;诗歌;比较;情感;格律

篇3

关键词:徐志摩 现代格律诗 吟咏调 听觉性

一、追求自由主义的《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通过变换视角将“寻梦”的主体变成了“雪花”。雪花是诗人的化身,雪花也是徐志摩性格与精神的外化。

1.精神追求的目标

《雪花的快乐》,是一个典型的浪漫诗人追求自由精神的象征性的体现。第一节诗,诗人没有直接细腻地去描写自然的雪花,而是异想天开,用拟设的方法,把自己想象为天空中飞扬的一朵雪花。

这里的雪花,在被人格化的时候,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与诗人精神性格一致的特征。诗里说,“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和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反复地歌唱自己的“方向”暗示了自己精神追求的目标。

2.飞舞所追求的“方向”

第二、三两节诗,抒发了追求这个“方向”的执著精神和目标。采取一抑一扬、抑扬结合的方式展开他的构思的。先是“抑”,我”不去远处的幽谷,那里太“冷漠”了;不去高耸的山麓,那里太“凄清”了;也不去北方的荒街,那里给予自己的,只能是无所获得的寂寞的“惆怅”。“我”不去这些地方而是执意地飞扬,飞扬,飞扬,是因为“我有我的方向!”。到了第三节诗里,用的飞扬的方法,写出作为“快乐的雪花”的“我”说出了自己娟娟飞舞所追求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朱砂梅是一种深红色的梅花,在雪天开放,散着淡淡的清香。诗里的“她”是美丽的幻象的产物是爱的所在,也是美的象征和理想及自由的象征。

3.找到了“方向”的快乐

最后结尾的第四节诗,是以雪花的“消溶”,象征自己找到了“方向”的快乐:这样的由“贴近”变成“溶人”的热烈的抒情,既符合雪花自身的逐渐溶化的特性,又暗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在实现时候的欢快和喜悦,自己对于理想的皈依。

这首诗的抒情基点是以快乐的雪花自喻,用作为具体形象物体的雪花,来比喻抽象的精神。通篇用的是比喻,雪花比喻自己,是直喻,“她”比喻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暗喻,或者叫隐喻。诗里所写的想象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在这些比喻的基础上展开的。快乐飞扬的雪花,清幽的花园住处,满身朱砂梅清香的姑娘,都在比喻的领域里,联结在一起,使诗人的情绪与思想,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展现的天地。

二、多样化现代诗《海韵》

徐志摩最热心于输入和再造西洋诗体,努力构建一种多样化的现代格律诗。《海韵》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例证。全诗分五节,每节九行都是运用一组对话加上三行客观旁述构成。问话四行排列句式两长两短,答话两行除第五节外均以女郎回答“啊不”这一否定句式开头。诗人自己处身于两个声音之外的旁述者的地位。这样既可以增加诗的变通性与灵活性,充分展开女郎内心世界的矛盾历程,又便于渲染气氛刻画女郎的精神品格和外在世界。这种诗体构建显出整体性的紧凑感与建筑美。各节大体押韵又错落参差既注意韵脚又不苛求统一,显出一种流动多变的音乐美。诗行努力在整齐又参差中求一致,各节间互为呼应,也实践了闻一多先生倡导的建筑美的理想。它能够被配乐歌唱,也说明确有内在情感与外在音乐结合的韵美,与一些“豆腐干”式的形式主义作品是大不相同的。

三、情与景的处理《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特别注意情与景关系的处理,没有刻意于抒写别离时的情感波动。这是与古典诗歌追求蕴蓄的审美传统有关系的。全诗淡化了这一类主题诗的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康桥美丽自然景色的描写,将自己的爱和眷恋的感情与对自然景色的美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人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一个现代海外学子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和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美丽,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和谐统一的完整。

徐志摩是现代格律诗的倡导者之一。《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有三到四个音节,每节诗的二、四行,在排列上均低一格处理,使得诗的外形的“建筑美”,似乎要与诗里所歌咏的康河流水的波纹取得内在的一致。每节诗均二、四句押韵,个别的诗节一、三句也押韵,如第四、六节的“潭”与“间”、“歌”与“默”,但不完全如此,而二、四行押韵则是严格的。这样,就给这首抒情诗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总之,徐志摩的诗从侧面反映了徐志摩的自由体诗对格律的追求。既反映了新诗发展的这一趋向,同时也是对早期诗风的一种刻意为之的“修正”。正因为如此,大力倡导“格律”。所以“格律”之说,不仅相因于唯美主义或古典主义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出自于对新诗发展现状和前途的审视和焦虑。徐志摩类型的格律不但自由,并且形式多样,广泛多变,是现展新格律诗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诗坛的主体。因此成为21 世纪里一首最出色的现代诗。它的潇洒飘逸的风格,也就带有了一个现代浪漫诗人特有的抒情姿态与色彩。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去研究和探索。

篇4

一、徐志摩与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文学因缘”

徐志摩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翻译家,他曾经翻译过众多英美诗人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他共翻译过两首:《歌》(“Song”)和《新婚与旧鬼》(“TheHourandtheGhost”)。徐志摩开始发表新诗时恰逢中国新诗从自由体向格律体转变时期。是时,自由体新诗把中国诗歌从古典诗词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使命已经完成,用白话文写诗开始受到质疑。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更加关注艺术性问题的时期。如果说之前的中国新诗是“为人生而艺术”,那此时的中国新诗就是“为艺术而艺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就是中国新诗发展到这一阶段的代表。正是在“为艺术而艺术”思想的影响下,徐志摩开始引介、翻译和模仿创作大量西方的诗歌。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艺术流派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Brotherhood)的成员。该流派不仅以纯艺术和反商业化的姿态自居,更是英国唯美主义的先声。其成员对维多利亚时期教条和机械化的艺术形式提出质疑,主张回归到文艺复兴初期充满真挚情感和质朴表现力的艺术风格中去,并渴望解放压抑已久的人性。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受到徐志摩的青睐,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近似的艺术追求和理念,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不仅符合了当时国内流行的诗学理论标准,更符合新月派的文艺思想———纯美主义和人本主义:他们都追求艺术纯美,都倡导人性,都强调情感的真实流露。②徐志摩认为,诗歌应该是有节制的情感宣泄,所以他的诗歌总给人以“甜蜜的忧伤”感觉。无独有偶,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也以“含蓄”称著,且诗风清新,这在拉斐尔前派中也不多见。故而,徐志摩选择翻译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还是因为拉斐尔前派对纯文艺和人性的追求符合了新月知识分子的文学文化理念。

二、徐志摩的两首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译诗

对于诗歌翻译,徐志摩有自己的看法。他曾在《一个译诗问题》一文中说:“翻译难不过译诗,因为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式,也不单是他的神韵,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去……有的译诗专诚拘泥形式,原文的字数协韵等等,照样写出,但这来往往神味浅了;又有专注重神情的,结果往往是另写了一首诗,竟许与原作差太远了,那就不能叫译。”③由此可见,徐志摩追求的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不仅如此,新月派倡导的“三美”诗歌创作原则也在他进行诗歌翻译时被其奉为圭臬。徐志摩译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基本上遵循了其诗歌翻译原则。首先,译文的结构十分工整,由两个整齐划一的段落组成,且句节之间都很均齐,具有“建筑美”。其次,徐志摩的译文能给人以视觉上的联想和感应。原诗第二节中没出现过“甜蜜”、“黑夜”和“歌喉”等词汇,但徐志摩的翻译可以让人联想一副对比强烈的画面:露珠滚落青荫,悄无声息却卓有生气;暗夜夜莺悲戚啼鸣,残音震心,死寂沉沉。甜蜜与悲啼的对比,生气与死寂的对比,会给读者在视觉和听觉上以震撼。此外,整首译诗还充满音韵上的和谐。最好的证据莫过于罗大佑在半个多世纪后把徐志摩的译诗谱了曲,成了流行歌。如果说《歌》的翻译做到了形神兼备,且遵循“三美”原则,那《新婚与旧鬼》的翻译则是一次练兵,没有完全遵守其诗歌翻译原则,却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新婚与旧鬼》原诗中有新娘、新郎和鬼(新娘的旧情人)三个人物,并以三人轮流吟诗的方式讲述了负心新娘在婚礼中摇摆于新旧情人间的故事。徐志摩曾强调过分专注于神情的翻译是写了另一首诗,但他也没能逃离这种命运。整首诗虽有贴切的直译,但读者能发现多处改写。例如“……Hebidsmyspiritdepart/Withhimintothecold:-/Ohbittervowsofold!”①徐志摩译为:“他指着那阴森的地狱,/我心怯他的恫吓-/呀,我摆不脱曾经的盟约!”②显然,第二行是添加的。这句可译为:“他邀我的魂灵/与之回到阴冷的地狱/哦,还有那旧时的盟约!”这种改写虽有悖于徐志摩的诗歌翻译原则,但却从另一方面促进了他的诗歌创作,让其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充满创造性和互动性。

三、徐志摩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译诗的模仿以及再创作

如前所述,徐志摩选择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进行翻译是因为他们对艺术美和人性美有相同追求。徐志摩不仅把新月诗人视为圭臬的“三美”创作原则加以改造,同时加入带有个人色彩的改写,从而将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融入了自己的新诗创作,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中国新诗和本土文学的发展。《偶然》就是基于译本再创作的最好例证。诗中:“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③一句,可谓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歌》的改写。在《歌》中,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主人公用超然含蓄的态度来表达对爱人的感情。临终时她不强求两人能记得对方,只说:“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也许,也许我记得你,/我也许,我也许忘记”。④两首诗不论在结构抑或风格上都十分相像。徐志摩把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式的“含蓄”平添了几分徐志摩式的“甜蜜的忧伤”,才最终成了他的《偶然》。除此以外,《偶然》和《歌》一样,表达的是抒情主体经历美丽邂逅后对客体离别时的恳求。这种别离时的忧伤还可以在《再别康桥》和《云游》中窥见一斑。徐志摩的另一首译诗《新婚与旧鬼》则从形式和内容上催生了他的两首新诗。《人种由来》是徐志摩根据圣经故事改写的新诗。诗中有夏娃、亚当和蛇三个角色,整首诗由三个角色各吟一段的形式写就。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新婚与旧鬼》。同是三个角色,同是通过三个角色轮流吟诵的方式来推动故事发展。虽然《人种由来》在形式上和《新婚与旧鬼》很契合,但它只是徐志摩初写新诗时的练笔,整首诗显得稚嫩和粗糙。所以,对形式的模仿不足以成就一首好诗。而《新催妆曲》就是徐志摩根据《新婚与旧鬼》的内容,借用中国古代催妆诗的题材创作的新诗。催妆是中国古代缔婚的前奏。催妆诗的内容多是赞美新娘的貌美如花,表达催促新娘出嫁的心情。徐志摩的《新催妆曲》一反催妆诗传统,对一个迟疑新娘的心理进行细致刻画,让其内心挣扎之痛和婚礼之喜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新娘的愁苦。这在古体催妆诗中是鲜见的,也因此让这首诗有别于传统催妆诗,成为徐志摩所创作的新诗代表。可见,徐志摩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译诗不仅为其进行本土化创作提供了养料,而且更直接催生了他众多优秀的中国新诗。这种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之间的互动不仅让异域文本在陌生国度能健康成长,更让该国的文学乃至文化体系得到了极大发展,并呈现出多元的形态。

篇5

提到徐志摩的名字,世人所想的差不多就是个民国风流多情种子的代名词。

他的名字总是连着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这些女人的名字。

这些女人因为缠绵着他的情事,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不知道是徐志摩的才名成全了那些娇艳如花、颇有慧心的女人们,还是那些当时名动天下的才女们成全了他的诗文。

在爱情的包裹下,唯他自己沉醉不醒。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受困于世人的目光逶迤百年,心甘情愿地无悔怅然。

徐志摩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今天我们只能以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

连他自己都说,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诗词就波澜过你我的整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2

在没有认识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只能够算是半个才子,尽管他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但感情上还算是个处子之身,一片空白。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结合,差不多是他的父亲徐申如和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劢两人联手包办的结果。以致后来两人的婚姻解体后,徐申如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一度不愿意承认徐志摩这个儿子。而一向提倡妇女解放的张君劢,不但不同情妹妹的遭遇,竟然还骂她伤风败俗。

因为是包办的婚姻,徐志摩也曾经反抗过,但是在父亲的高压下失败了。结婚那一年,他才18岁。“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那时候,张幼仪也才15岁。

七年之痒后,风华正茂的徐志摩爱上了他这一生中唯一真正深爱过的女人―林徽因。

而此时听说张幼仪怀孕了,已经被爱冲昏头脑的徐志摩已经无暇顾及张幼仪的感受,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和徐志摩婚姻的解体,张家父子竟然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的亲人张幼仪,后来张幼仪的父亲临终时竟然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等到他死掉那天,不要在他的丧礼上放悲痛的哀乐,改成朗诵徐志摩这个前女婿的诗歌作品。

两人婚姻解体后,自己的娘家是回不去了。张幼仪不得不以徐家寄女的身份,独自承担了徐志摩对家庭该承担的责任。

徐志摩离开后,张幼仪把自己的情感闸门也一并关起,她也不是没遇到过,她只是遇不起。在徐志摩1931年遽然离世后,他的几个绯闻女友争吵不息的时候,只有张幼仪这个元配夫人出奇地不语,那时已是一位出色金融家的她,默默出资完成了徐志摩遗著在台湾的出版。让世人记住曾有一位天才的诗人。

在做完这一切之后,1953年,张幼仪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爱情。一个男人开始走进她已经枯萎的情感世界。为了慎重起见,她写信征求她和徐志摩的孩子的意见。

儿子情真意切地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这一年,距徐志摩离世已恍惚22载了。

徐志摩爱过张幼仪吗?

张幼仪说,徐志摩根本没有真正地爱过她,她不过是徐家的一个保姆,从他们相识的第一天起,她不过是他眼里的土包子。

但是徐志摩的好友梁实秋却说,其实张幼仪是个很有风度魅力的女人。那么她真正爱过他吗?还是听听张幼仪的自述吧:

世人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她把她的爱连同那些流逝的青春岁月,都一起揉碎在这些浅浅深情的自语和她孤单渐远的背影里。

3

淡若莲子,美艳如花――这是林徽因给徐志摩的第一印象。这样的美丽与气质,甚至折服了张幼仪。

可徐志摩毕竟是有妻有子的已婚人士,这份沉重的爱,令林徽因欣喜中也有惶恐,尽管她情窦初开。无奈,她想到了徐志摩的朋友,自己的父亲林长民。于是林长民以林徽因的名义给老朋友徐志摩写了这样一封信: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怵,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想足下误解了。

寥寥数语,其情何堪。不久,为了躲避徐志摩的追求,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到了国内,并很快与梁启超公子梁思成正式订婚。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出国的欢送会上,徐志摩只能以英国式的绅士风度接受现实,看着她和另外一个男人远去。他只觉得五脏俱焚,直到一声低低的呼唤:“志摩,你怎么哭了?”他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徐志摩痛苦万分,写下了遗留后世的诗歌辉篇。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4

凌叔华和徐志摩的一段情感纠葛,当时并不为外人所知。后来她和林徽因,因为徐志摩的一箱日记引发了一桩公案,这段隐秘的情感才逐步显现。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猝逝后,他的生前好友为他在各地举办了追悼会。追悼之余,由领头,拟将徐志摩已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手稿、书信、日记全部搜集,编成《徐志摩全集》,以尽对亡友的责任。

在同年12月5日,同是林徽因和凌叔华好朋友的沈从文给王际真的信中就提到:“朋友们在预备印行他(徐志摩)的信里,选出一些使活人看来不至于红脸的信,印出一部分,一面纪念他的死,一面或者对于此后生活毫无依归的小曼,稍有补助。这些信件,照我意思主张将来由一个人保管(我以为叔华最适宜于做这件事)等大家都死后再印,可不知这事情结果怎么样。”

凌叔华何许人也?她是那个时代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才女,民国怪才辜鸿铭的高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1925年4月30日,徐志摩致信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女作家凌叔华小姐,你曾给她很恰当的奖誉,认为她比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徐志摩后来在给凌叔华信中说:“我一辈子只是想找一个理想的通信员,总之我是最感激不过,最欢喜不过你这样温和的厚意……”

徐给林徽因的求爱信,有莲心的苦味。离开了林徽因后,徐志摩和凌叔华通信,他的心再次生发萌动。

在凌叔华这厢,徐志摩恣睢地“半疯半梦”,他说她是他心中完美的中国的曼殊菲尔女神。而她,都姑且笑纳。

一次凌叔华为徐志摩设计一种贺年卡――一个小孩子,在沙滩上种花。徐志摩以“海滩上种花”为名在北师大附中讲演:“我的朋友是很聪明的,她拿这画意来比我们一群呆子,乐意在白天里做梦的呆子,满心想在海沙里种花的傻子。”

然而,凌叔华也知道,徐志摩真正爱的人是林徽因,她不是他的归宿。

当徐志摩投入陆小曼的怀抱时,凌叔华几近酸楚地对陆小曼说,男女的爱,一旦成为夫妻,就会慢慢变成怨偶的,夫妻间没有真爱可言,倒是朋友的爱能够长久。

因了这层关系,基于对凌叔华的信任,1925年3月,当徐志摩决定游欧时(除赴泰戈尔之约外,更重要的是为躲避他与陆小曼的绯闻),临行之前他把一个装有“天堂和地狱”案件的小皮箱交给凌叔华保管。这小皮箱就是后来大家通称的“八宝箱”。

箱子里放有什么东西?据推测,有徐志摩的书信及他平时随手写下的一些散文或诗歌的手稿,最重要的有两本英文日记,那是1921年与1922年间他在英伦和林徽因相恋的日记,通称“康桥日记”。据林徽因给的信,谈及还有《雪池时代日记》(那是1922年11月徐志摩回北京后,在景山西街雪池胡同苦追林徽因不得的失恋日记)。

得到凌叔华送来的《康桥日记》,无疑转给了林徽因。林徽因在这之后的一封给的信中,明白地表示,这些日记在当时是不宜出版的,也不急着用这些材料作传,目前“只是收储保存”。

可以肯定的是,这“爱情的潘多拉”一直保留在林徽因的手中,直到她过世后,“有人有意”让它确是消失于人间了。这本消失的日记,记载了徐志摩和林徽因感情的全部秘密。

5

没有遇见徐志摩之前,陆小曼的婚姻并不是世人想象中的那样凄惨悲凉。

她的丈夫王庚英俊潇洒,才学显赫,是公派日本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也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否则当初和徐志摩也成不了朋友,只是王庚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朋友却是个夺妻的主。陆小曼的母亲在一次宴会中,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未来的女婿。王庚一回国便被当时的委任为东北五省联军的总参谋长,成为军中实力派系中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陆小曼嫁给这样的男子,差不多是个养尊处优,养在闺中人不识的贵妇人。陆小曼后来与徐志摩婚姻的悲剧,和她第一次婚姻有很大的关系――徐志摩不能够像王庚那样满足她的物质欲望。

从他们二人背叛各自的家庭开始恋爱的那天开始,他们各自遭遇了世人的白眼,这白眼陪伴了他们一生,直到今天。

1926年10月3日即农历七月初七,陆小曼终于挣脱了与王庚的婚姻,徐志摩也不顾父亲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和张幼仪离了婚。

也就是中国情人节那一天,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兼具娱乐性和轰动效应的婚礼,这场婚礼几乎牵动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所有大腕。新郎是诗人徐志摩,新娘是陆小曼,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

只是这一次,证婚人梁任公说的证婚词,和五年前徐志摩的《离婚通告》一样惊世骇俗。

梁启超的证婚词是这样的:“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就这样尴尬地开场了。很快,他们神仙般的生活结束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终于做出了令陆小曼难以接受的决定。因为看不惯陆小曼的做派,他先期到了上海,不几天就要妻子到上海与他会合,然后启程赴北京去找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这是陆小曼与徐志摩婚后在徐家受到的第一个打击。不久后,陆小曼得了肺病。很长一段时间后,她的身体才慢慢恢复。

不久,徐母过世,陆小曼赶到海宁硖石。但徐志摩的父亲不让陆小曼进家门,她只得待在海宁硖石的一家旅馆里,当天就回到了上海。而张幼仪却以干女儿的名义参加了葬礼。

1931年,当陆小曼听到徐志摩的噩耗时,她当时就昏了过去。

没有了儿子,徐父把痛失亲子的所有悲恨撒在她的身上,在他眼里,是这个不洁女人的骄奢华夺走了儿子的生命,他把她挡在了门外。

1933年清明,陆小曼最后一次独自来到硖石。归来后,陆小曼心灰意冷地写了这首七绝:

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篇6

关键词:新月社;“五四”时期;诗歌翻译;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92-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52

1 . 新月社成员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

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上,新月社差不多是成员最为庞杂而且不断发生变动聚散的一个文人团体②,它大致由这样三拨人构成:政客、学者和艺术家,其三度聚合间汇集了梁启超、、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余上沉等政界、学界、实业界、军界、社交界人士。它以自由和独立为标志、以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团体的身份跻身于当时文坛,其主将及骨干成员几乎都亲身接受过“欧风美雨”的洗涤,大部分成员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学者型文人③,并且大多是创作与翻译兼顾,身兼二任。

“五四”时期,正值中国新诗的实验期,新月社诗人既不满意散漫的草创的白话自由诗,也不满足学习借鉴而来的西方式的诗作,而希望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形式。为了促进诗歌向现代化转型,他们自觉反抗僵化的文学传统,借鉴外来文学的积极因素,大胆探索和尝试全新的诗歌表现形式,因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他们对诗歌翻译情有独钟,并且在诗歌翻译中他们完全背离了当时诗歌翻译流行的句式、诗体和语言规范,引入异族文化模式,引发了审美心理结构、想象定势和美学原则的革命。

由于处在新诗的形成和发展时代,新月社诗人积极寻求诗歌的新格律形式,通过译诗的奥秘不仅将源语文本的韵律翻译到目的语文本,而且还将自由诗、散文诗、不规则的诗行缩进等英语诗歌格律形式运用于译诗,这些新奇的诗歌形式延长了目的语受众的阅读感知过程,使他们感受到文本的异域性。另一方面,他们将中国古体诗和新格律诗的诗歌格律形式与原诗中的英语诗歌形式相杂合,制造新奇的诗歌效果。受西方现代文化观念的影响,他们努力将西方文化观念与本民族文化观念相融合,并在这种融合中加以选择,提出“纳西方诗于艺术之轨”④。受当时主流诗学的影响,被译的外国诗歌,都具有整饬的形式和良好的音乐性。当无法用文言结构来表达原诗中的思想内容时,他们中的部分诗人就改用白话来翻译这类诗,并告诫大家不要用文言文来写诗。如闻一多曾试译安诺得(Arnold)⑤的诗《渡飞矶》(Dover Beach),起初他用五言诗将原诗锁在很整齐严格的形式内,但到了第三段,原文由两句是对自己心爱的人发出的心声:Ah, Love, let us be true / To one another!(啊,爱人啊!让我们保留彼此一心的坚贞……)⑥这两句闻一多无法用古文来翻译,只好另觅他法。因此当时大多数新月社诗人用以翻译的语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即中国白话词汇和欧化句法的结合体。

2 . 诗歌翻译对其创作的总体影响

在中西诗学的撞击与融合中,中国现代文学获得了存在和发展。五四时期的新诗发展正是如此。一批又一批诗人在探索、借鉴、吸收和调整中将新诗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从中探索着新诗现代化的艺术途径。他们在诗歌翻译中都反对因袭,主张大胆探索和创新,翻译与创作始终交织在一起,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新月社诗人们的翻译为其创作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诗歌创作没有纯粹的无源之作,介绍和翻译外国诗歌,是五四和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月社诗人自己文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在翻译工作中,他们从来不是单纯的译者,而是不懈地从翻译过程中获得经验、从翻译作品中借鉴创作灵感的作家,他们的译介工作对于自身创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丰富了诗歌创作,而且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体系。他们把名著当作模本、范例,反复练习,变成自己的东西,并运用于个体的创作实践。他们大量地译介外国特别是英美诗歌,不断受到“大家”思想的熏陶和艺术的陶冶,因此他们创作的不少诗歌的情绪里都带有外国诗人的特征。其中有情绪的感染,也有艺术的仿效与模仿。

由于新月社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上借鉴西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经验,而大量模仿和译介英美诗歌,于是出现了英美诗歌的翻译潮。研究英美诗歌并翻译给中国读者的这些诗学经历,激活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灵感,提高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品位。对他们自己而言,译介翻译外来诗歌,给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带来不少益处。

2 . 1 在翻译中体悟诗理

翻译外来诗歌,给了他们仔细推敲诗理的实践机遇。译介外国诗歌促进了他们对诗理的关注和诗歌的创作。以徐志摩为例:“谁不曾见过野外的草花,但何以华滋华斯的《野水仙》独传不朽?谁不曾听过空中的鸟鸣,但何以雪莱的《云雀歌》独享盛名?”⑦徐志摩从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分析里,窥探着诗的秘密。他探讨了诗美的根源,思考了内容和形式等诗的内在和外在素质的关系问题,也探讨了诗的构思、创作灵感等创作过程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就徐志摩而言,他对这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探讨,是和他诗歌创作及翻译实践同步进行的。

2 . 2 在翻译中警悟到诗歌语言美的重要性

在译诗过程中,他们警悟到了语言之于诗的重要性。如徐志摩曾坦言:“爱文艺之诸君,曾经相识与否,破费一点功夫做一点更认真的译诗尝试。用一种不同的文字翻来最纯粹的灵感的印迹……为什么,譬如苏曼殊的拜伦译不如郭沫若的神韵节奏?”⑧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凝练集中,徐志摩从这个特征出发,努力发掘汉文字的表现力,尤其是白话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他诗歌里清丽、优雅、柔美、准确的文字,得益于他的译诗追求,也是他长期追求诗歌语言美的结果。另外他所译的哈代(Thomas Hardy)《分离》(The Division)一诗⑨:

Rain on the windows, creaking doors,

急雨打着窗,震响的门枢,

With blasts that besom the green,

大风呼呼的,狂扫过青草地。

And I am here, and you are there,

在这里的我,在那里的你,

And a hundred miles between!

中间隔离着途程百里!

O were it but the weather, Dear,

假使我们的离异,我爱,

O were it but the miles

只是这深夜的风与雨。

That summed up all our severance,

只是这间隔着的百余里,

There might be room for smiles.

我心中许还有微笑的生机。

But that thwart thing between us twain,

但在你我间的那个离异,我爱,

Which nothing cleaves or clears,

不比那可以短缩的距离,

Is more than distance, Dear, or rain,

不比那可以消歇的风雨,

And longer than the years.

更比那不尽的光阴:窈远无期!

第一节作者用了摹声词“呼呼”,又分别在第二和第三节里重复使用程度副词“只是”和“不比”,把原诗译得准确贴切。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看出,译者还用了“微笑的生机”等拟人比喻,明显是在发掘白话汉字特有的表现力,译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段,几乎成了译者基本的诗美追求。

2 . 3 在创作中借鉴外国诗歌

在翻译中,新月社诗人学到了外国诗歌精湛的技艺并丰富了自己的诗歌表现技巧。他们翻译的外国诗,诗体多样,有长诗,有短句,不少是知名诗人的杰作,表现方法丰富多彩。然而,所有诗歌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经过自身的反复玩味、领会理解,并进而融会贯通,否则,诗人难以确切地译出它们的诗意。同时,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也会程度不同地看到,他们借鉴运用了外国诗歌的丰富的表现技巧与手段。以徐志摩翻译哈代诗歌运用各种格律和诗体形式进行试验为例:徐的诗(包括十四行诗、歌谣和无韵四行体诗)运用抑扬格、抑抑扬格、民歌节奏,采用独特格式的纤细新颖的韵律,创立了格调鲜明的新式对偶句,以重读单音字奏效,并且引进了招眼惹目的英国风格。以下试比较徐创作的诗歌《灰色的人生》和他所译的哈代的《致人生》(To Life)。

灰色的人生

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

……

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怯懦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致人生

O life with the sad seared face,

人生你满脸的忧愁与干枯,

I weary of seeing thee,

我不耐烦看着你,

And thy draggled cloak, and thy hobbing pace,还有你的泥污的衣,你的踉跄的步

And thy too-forced pleasantry!

你的过于装作的滑稽!

…⑩

可见徐志摩在《灰》里的思想是受了哈代《致人生》的启迪。受哈代的《致人生》描绘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的影响,徐的《灰色的人生》也描绘了文学对人生的作用。另外哈代在《对月》(To the Moon)一诗中,曾把人生比作“叫人烦死”、早该“闭幕”的“一出戏”,亲手翻译这首诗的徐志摩由此发明了“人生趣剧”的概念。哈代对徐志摩人生观的单纯信仰“爱、自由、美”有深刻影响,对译文内容和创作主题的选择上也起了很大作用。

2 . 4 翻译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

新月社诗人的诗歌特点强调音乐美,这与西方诗歌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英诗的音乐性通过节奏和韵律表现。英语诗格的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是构成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情趣的重要元素。例如,C. 罗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歌》(Song)译文结构严谨、形式美观,既有缠绵的节奏,又有清亮优美的音韵,是一首很好的译诗。徐志摩创作的《落叶小唱》,其节奏是英语诗式的,不能不说是受到《歌》的影响。又如对音乐美的追求,在徐志摩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诗中的“夕阳”与“新娘”,是“行中韵”(头韵和腹韵);“新娘”与“波光”是“蝉联韵”;“新娘”与“荡漾”是“尾韵”。“夕阳”―“新娘”―“波光”―“荡漾”,四个词语在音韵上遥遥相应,突出地表现了音节的“波动性”。

2 . 5 翻译带来的欧化句式成就了一些经典诗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所以成为诗中的经典,除音乐美外,还有欧化句式的使用。徐志摩的名篇却得益于正确运用欧化句式。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是英文“Quietly I went away.”。按现代汉语当是“我轻轻地走了”。又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借用的是英文的倒装句法,是把表语提前的结构,其英文结构为“Silent is tonight’s Cambridge.”。

3 . 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与创作

说到新月社,不能不提徐志摩。徐志摩,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大师,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更有人称之为“现代诗仙”,堪称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另有新月社文人陈西滢晚年回忆:“在我的记忆中,新月社代表徐志摩,也可以说新月社就是徐志摩。”

徐一生译诗约80首,他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娴熟的汉语驾驭能力,凭借自身诗学观念,成功地译出了这些诗,译出了这些诗的个性神韵。为了实验中国新诗在格律上的发展,引鉴外国诗歌的创作形式,徐翻译了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浪漫派诗人罗氏兄妹的几首较为自由的诗,如C. 罗塞蒂的《歌》和《新坟与旧鬼》(The Hour and The Ghost)与D. 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图下的老江》(John of Tours Old French)。稍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徐的译作无论是精神和风格,还是内容和技巧,都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例如,徐志摩的抒情小诗《偶然》明显有借鉴《歌》的痕迹。首先,《偶然》的情思非常接近《歌》,它们都是表现离别前“我”对“你”的恳求。“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人生比如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这是《歌》的结尾:“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也许,也许我记得你,我也许,也许我忘记”。再看《偶然》的结尾:“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徐志摩运用了《歌》的创造手法,抒情诗人通过与相爱的“她”的离别抒发绵绵的情意。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相似,艺术形式上也非常接近。

在徐志摩的文学生涯晚期,他还翻译了前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布莱克(W. Blake)的一首名诗《猛虎》(Tiger),这也是徐志摩最得意的一首译诗。徐志摩不仅翻译了布莱克的诗,还将自己的后期代表诗集以《猛虎集》命名。可见,徐志摩的许多创作和其译作都有直接联系的地方,如果从徐志摩广泛阅读的外国作家的作品与创作的联系着手,我们就会发现有大量创作作品可以找到其译作的影子。翻译诗歌,徐志摩有他自己真诚而独到的见解。从他见解的阐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翻译给徐诗创作带来的益处,也明显地感受到了翻译给徐志摩诗歌创作提供的某些重要艺术契机。他的独特的诗人气质,通过翻译诗歌对“诗味”的品味,不同的诗体写作实践及对各种诗体审美功能的把握,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

4 . 结语

新月社同人生活于中国文化的转型和白话新诗的滥觞时期,他们通过翻译借鉴了不少西方的诗歌创作形式,因此他们的诗歌翻译就自觉地参与了本体“文化身份的塑造”和新文学的建设。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社诗人的诗歌翻译经历了语言和诗体的探索,成功地实现了语言和新诗体的转换,这种转换同时促进中国新诗体的诞生,实现了中国诗体的现代化,由此更进一步证明了翻译的文化交流的本质。总的说来,他们以翻译为媒介,通过借鉴和引用外国诗歌的形式,为探索完美的中国新诗的体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他们的译诗不仅为自身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范,而且这些译诗本身也成为中国模仿、翻译和创作的代表。

参考文献

Hardy, T. The Complete Poems of Thomas Hardy[M]. Gibson, James ed. London: Macmillan, 1976.

戴拥军、张德让.“五四”文化语境与徐志摩的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

高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黄昌勇.新月派发展轨迹新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廖七一.诗歌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刘介民、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刘群.新月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2006.

刘全福.徐志摩与诗歌翻译[J].中国翻译,1999(6).

矛盾.徐志摩论[J].现代,1932年2月.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M].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散文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征译诗启[J].小说月报,1924(3).

印晓红.文学社团之翻译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篇7

关键词:设备驱动程序;应用模块;探究应用;分析总结

1 设备驱动程序应用环节的分析

为了确保操作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及其稳定性的提升,我们要进行应用程序可移植性的剖析,这就是进行与之对应的设备驱动程序的应用,这是因为受到 Windows操作系统的程序应用限制,这些硬件资源的调动需要操作者运作设备驱动程序。通过对设备驱动程序的应用,可以实现硬件的有效操作,实现应用程序与设备驱动程序之间的良好通信,确保程序控制底层硬件设备应用效率的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相关具体应用模块的分析。

在该模式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应用程序的应用,进行设备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协调应用。同时我们也要确保设备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协调。在上述环节的应用过程中,为了达到我们的应用需要,需要进行相关函数的设置,从而确保设备驱动程序的正常应用,在该模块中,我们可以利用好Win32函数进行有效应用,实现设备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之间的良好协调,提升其通信的质量效率。在应用过程中,我们也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应用条件,确保其不同应用环节的正常效能的发挥。在设备驱动程序进行相关数据采集工作之后,我们需要进行相关应用程序的应用,保证这些数据的积极处理,以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提升其应用效率。

为了更好的进行设备驱动程序应用程序的优化,我们也要进行相关工作模块的协调,积极做好异步过程调用程序、事件应用程序、消息应用程序等的协调,通过对不同应用模式的协调,实现其现实工作模块的正常开展。在异步过程调用模块中,Win32应用程序需要应用到特殊的函数动态模式,进行设备驱动程序的积极加载,从而实现回调函数的积极定义,这需要我们进行回调函数的具体地址的参考,确保设备驱动程序的综合应用效益的提升。在设备驱动程序获得回调函数的相关地址后,在进行全局变量的保存。

为了更好的进行上述工作环节的优化,我们也要运用函数进行应用程序线程句柄的保存。当具备一定的条件时,我们就可以进行设备驱动程序的调用,确保Win32应用程序的有效应用。该函数带需要满足具体的参数需要。通过对参数的设置进行回调函数地址的应用。在第二个参数应用过程中,要确保回调函数信息的良好应用。

鉴于设备驱动程序通知应用程序的重要性,本人结合一些经验,对它进行了总结,归纳出5种方法摘要:异步过程调用、事件方式、消息方式、异步I/O方式和事件方式(WDM)。下面分别说明这几种方式的原理,并给出实现的部分源代码。

为了满足当下工作的开展,进行事件方式的优化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我们通过Win32应用程序的应用,进行事件的句柄的确立。在通过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的应用,进行该事件句柄的创建。做好上述应用环节中,在利用一些函数进行未公开的动态链接库的加载,确保其动态链接库的句柄的获得,这需要我们利用好函数的相关特点,进行动态链接库位置的选择,从而实现对该事件的句柄的有效转换,确保Win32应用程序的有效应用。假如加载成功,则调用DeviceIoControl()函数将Ring0事件句柄传给VxD;同时,创建一个辅助线程等待信号变成有信号状态,本身则可去干其它的事情。当条件成熟时,VxD置Ring0事件为有信号状态,调用_VWIN32_SetWin

32Event()函数,这马上触发对应的Ring3事件为有信号状态。一旦Ring3事件句柄为有信号状态,Win32应用程序的辅助线程就对这个消息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消息方式运作模式中,我们要进行Win32应用程序的积极调用,从而确保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的积极加载,提升其加载的效益。在完成该环节中,我们要进行窗体句柄的积极传送,确保窗体的相关消息的发出,在利用好相关的函数进行Win32应用程序消息的发送,确保该函数的应用成功。在利用一些手段进行消息模块的积极定义,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要在消息循环中使用ON_MESSAGE()来定义消息对应的消息处理函数,以便消息产生时,能够调用消息处理函数。SHELL_PostMessage()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为Win32窗体句柄,第二个参数为消息ID号,第三、四个参数为发送给消息处理函数的参数,第五、六个参数为回调函数和传给它的参数。Win32应用程序收到消息后,对消息进行处理。

2 关于异步I/O方式及其事件应用模式的分析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为了保证 Win32加载设备驱动应用程序的正常开展,我们需要做好相关函数的调用工作,确保各个参数之间的良好设置,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进行文件的重叠I/O操作控制,确保设备驱动程序文件的有效应用。在初始态的创建过程中,要进行手动复位模式的应用,进行相关类型数据结构的积极传送,确保该模块中,参数与函数的不同模块的传送。在该设备驱动应用模块中,其会将其设置为挂起状态,在该模块中,如果IRP队列为空,就可以将IRP放到IRP队列中去,从而确保设备驱动程序的正常工作。在Win32应用程序工作中,其与待IRP处理模块并不能完全实现同步化,这就需要确保gia模块的设备驱动程序结构的优化。

在返回值的判定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IRP处理环节的优化,实现IRP工作程序的优化,为了满足该环节工作,要进行主程序与其他应用程序的协调,确保该模块中各个函数的信号状态的保持,进行设备驱动程序的综合利用效率的提升,从而实现IRP程序的有效开展,确保其处理效益的提升。这需要我们进行函数的应用,保证Overlapped事件中信号状态的保持,从而确保Win32应用程序的正常相应,以满足现实工作的开展,确保事件复位的无信号状态的保持,利用一些函数来满足我们的应用需要。函数获取IRP的处理结果。

在事件应用模块中,我们可以利用Win32应用程序进行事件的创建,将事件句柄进行设备驱动程序的传送,确保辅助线程的积极创建。当然,在该模块应用过程中,要进行等待事件的信号状态的保持。这样方便下序设备驱动程序应用过程中的事件句柄的转换,以方便后续程序应用的开展。

3 结束语

Windows操作系统运作环节中,通过对设备驱动程序的应用,可以实现操纵硬件的最底层软件接口模块的优化。从而进行I/O、硬件中断、DMA和内存访问等操作。通过对上述模块的应用,将应用程序和硬件细节屏蔽开来,使软件不依靠于硬件并且可在多个不同的平台之间移植,以满足现实工作条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海力,郭云峰. 用DDK开发win2000/xp下USB设备驱动程序[J].微型电脑应用,2005.

篇8

关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多重情感内涵解读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歌意境柔美悠远,风格清新飘逸,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正因为它那柔美飘逸的意境和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多少年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与钟情。高中语文教材几度更易,也从未把它删除在外。由此可见,《再别康桥》一诗地位之非同寻常。

一个纯粹的中国诗人,缘何会对一座异国他乡的康桥如此依恋,如此挂肚牵肠、萦萦于怀呢?笔者认为,那是因为康桥承载了作者一生的理想,亦即《再别康桥》诗中所说的,康桥有他“彩虹似的梦”。“彩虹”是色彩丰富的,诗人在康桥的“梦”也是丰富多彩的。

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我想以“彩虹似的梦”和的这句话来引领我的这篇文章,浅析徐志摩的康桥情节,解读《再别康桥》一诗中情感的多重内涵。

一、爱情梦——爱

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其间邂逅了在当时称为"中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从此他便堕入了一场不能自拔、刻骨铭心的爱恋中。他爱上了像精灵一般的林徽因,为她写下了无数情真意切的诗句。应该说,对林徽因的爱,是徐志摩第一次真正的恋爱,也是他人生中迟到的初恋。

然而,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无果而终。 他不无留恋而又遗憾地写道“我这辈子就只那一春”。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他只得自我安慰似地说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至美如金的康桥,对徐志摩来说,留下了太多初恋的美好回忆,是他一生刻骨铭心的爱的圣地。康桥的记忆,是为了那个叫林徽因的女子,倘若没有她,康桥也不过是一座桥,一种存在的风景。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徐志摩对康桥的赞美,包含着他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对爱情的歌颂。也就是说,康桥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爱的一个象征、一个载体,这构成了他所寻之“梦”的内核和真正的秘密。

二、政治梦——自由

在剑桥学习期间,徐志摩确立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认为德国人太蠢,干事机械;法国人太阴,干事过分;南欧人太乱,头脑混乱;美国人浅薄,文化历史不长。所以比较像样的是英国。他曾说过“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机械;是保守的,但不顽固”。所以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但是归国后,内忧外患、战火连连的中国在“五四”后掀起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这片土壤里找不到生根发芽的沃野。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在中国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它注定是要破灭的。诗人曾经无比向往的政治梦想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外辱内患、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中夭折了。

三、文学梦——美

徐志摩是一个热情地拥抱、深情地爱恋英国文化的人。留学欧美期间,他喜与名士交往,广泛涉猎世界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的创作意念。欧洲的文明,名流的思想,雪莱、拜伦的风流与浪漫,如同一道道洪流,不时冲击着徐志摩,他崇拜的偶像也由美国的汉密尔顿转向了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弃政从文,走入了诗人的行列。

然而,彩虹绚丽,终归虚幻;“梦”虽绝美,终归成空。这一华美的诗句下,掩饰不住的是诗人曾经热情万种却背后无奈的凄凉,而“揉碎”一词更是暗含破碎幻灭的无言悲苦。

狂飙突进的“五四”,已经昭示了时代所呼唤的精神力量,这时的徐志摩却还在一边吟唱着康桥的微波、向往着雪花的快乐,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这种浪漫飘逸的文学理想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都统统化作了空中飞沫。诗人曾经一度狂恋的美政理想和文学梦幻都如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这“彩虹似的梦”最后终归是被“揉碎”在了现实的“浮藻间”。

故地重游,再一次回到这个曾让他热情燃烧的母校,满是忧伤失落的他怎能不感慨万端?

刻骨的爱情,炫美的理想,别样的人生,徐志摩演绎的是一曲性灵的舞蹈,华美绝伦,但身处灰色的年代,终究摆脱不了灰色的落幕。他宛如云中那一只闲云野鹤,轻轻的飞走,将那华美空影留给日落和黄昏。此乃诗人之不幸,更是时代之大不幸,但能借助《再别康桥》一诗感受到绝美的自然、纯美的人生、华美的梦想却是我们无数读者的幸运。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库存控制;无形变质;模糊需求;最小库存成本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ly for short life cycle products intangible factors and demand metamorphic has a negative related, established inventory control model under the determining demand environment, then through fuzzed the concerned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and based on the fuzzy mathematics theory, established a fuzzy control model of the short life cycle products under the fuzzy demands environment, get the minimum inventory cost, best ordering cycle and the optimal order quantity. The model of this paper has som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inventory control value.

Key words: inventory control; invisible deterioration; fuzzy demand; minimum inventory cost

针对变质库存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变质现象对库存以及订购策略的影响。例如周永务,周优军,谢小良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建立了无形性变质库存决策模型[1-3]。由于无形变质产品历史数据缺乏导致库存变量具有不确定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模糊库存理论,如:李群霞,李争香将库存参数设定为梯形模糊集,对模糊环境下的库存问题进行了研究[4];A. Nagoor Gani1提出次品率,订购费等均为三角模糊数的库存控制模型[5]。

基于以上文献,针对无形变质产品的库存控制问题,结合模糊集理论,建立了模糊时变需求的无形变质产品库存模型,得到了模糊环境下费用最小的最优订货周期和订购批量。

1 模糊线性时变需求的无形变质产品库存控制模型

1.1 模型的假设条件

库存控制模型的建立遵循下列条件:

(1)一个零售商的单一产品,且不允许缺货。

(2)一个周期的库存最优问题,忽略成本费。当单位成本费与时间和数量无关即为常数时,有时我们在为寻求最优库存控制策略而计算系统总费用或平均费用时可忽略成本费。

(3)产品的需求为线性分布,假设需求率Dt=a-bt,其中a为需求固定时需求率的值,b为时间影响销售率的系数b>0;一个周期的订购量为整个周期内的需求总量,可表示成:Q=a-btdt。

(4)瞬时进货,提前期为零,Dtt可以近似表示为时间为t时的库存量。

(5)物品在存储期内发生无形变质,产品的无形变质率与需求率成负相关即θt=πDt,其中π为常数,当π=0时,不发生变质现象。

1.2 模型的建立

在上述的符号说明和假设条件下,一个周期内无形变质产品库存产生的库存成本有:

订购成本:K,一个周期内只产生一次订购费,因此K为常数。

库存持有成本:H=hDttdt,每存储单位物资一个周期内所需花费的费用。

无形变质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产品的推出或者顾客的偏好的变化导致库存物品的价值发生贬值而造成的损失即为无形变质成本[6]。变质量可以表示为变质率与库存量的乘积,整个周期的变质费用则为η=βθtDttdt,其中β为单位时间变质成本。

则一个订货周期内的平均成本可用Z表示:

Z== (1)

其中h表示单位时间库存成本;T表示一个订货周期。

将θt=πDt,Dt=a-bt,代人公式(1)中得库存费用公式如下:

Z==+haT-bT+βπT (2)

Z是T的一元函数,令=0可得到库存费用Z最小时的最优订购周期T:

T= (3)

利用一维搜索,对公式(3)求解,即可得到最优订购周期T。

如果=-bh>0,则T为费用最小时的最优解。把公式(3)代入(2)中可知=0,那么==T

>0,==-T

无论是企业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均存在许多事先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少品种的大批量生产,一般说是一种平稳的随机过程,而对多品种、小批量需求,则是非平稳过程和单件类型等的突发事件。无形变质产品缺乏历史数据,要准确确定a和b的值是较困难的,而只能确定它们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且不同的取值的可能性也不同,即它们在一个模糊集内取值。所以设a和b为模糊数,根据上述确定模型库存模型模糊化,得到模糊环境下的无形变质产品库存模型。这里假设a和b分别为三角模糊数,即=a-Δ,a,a+Δ,=b-Δ,b,b+Δ,a,b,Δi=1,2,3,4都是常数,此时目标函数是T,a和b的三元函数,库存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无形变质库存的需求率为模糊数的约束条件,把所求问题变成模糊非线性规划:

Min ZT,a,b

s.t. aa, aa, bb, bb, T,a,b>0

因为最小库存平均成本Z为a的增函数,b的减函数,所以a=a-Δ, b=b+Δ时Z取最小值Z,a=a+Δ, b=b-Δ时,Z取最大值Z,即Z在Z,Z内取值。当α在截集下,即最小成本取值在α的概率下,上述模糊约束可写成:

a-1-αΔ≤a≤a+1+αΔ (4)

b-1-αΔ≤b≤b+1+αΔ (5)

将公式(2)模糊化成右半梯形模糊集的约束条件:

+h-bT+aT+βπT≤Z-αZ-Z (6)

根据最大―最小算子,将模糊非线性规划转化为确定型非线性规划:

Max α

s.t.

这就将模糊问题转化成了模糊约束进而化成确定型的非线性的库存控制问题,即逆模糊化,以求得此时的最优解。

2 模型的求解

求解上述确定型非线性规划,决策变量为T,a,b,α,引入Lagrange函数

Lα,a,b,T,λ,…,λ=α+λa-a+1-αΔ+λa+1-αΔ-a+λb-b+1-αΔ

+λb+1-αΔ-b+λZ-αZ-Z--h-bT+aT-βπT

分别对L求T,a,b,α的偏导数,根据Kuhn-Tucker条件可知:a=a-1-αΔ,b=b-1-αΔ,然后将其代入到最佳周期公式和平均成本公式,即得下式:

T= (7)

Z-αZ-Z=+h-bT+aT+βπT (8)

根据公式(7)~(8),得到关于T,a的二元方程,联立可求得库存最优解:a,b,T,α,Q=a-btdt=aT-, Z

=Z-αZ-Z。

3 算例分析

某无形变质产品库存系统参数如下:a=100, b=15,即需求率可表示为Dt=100-15t,π=2,一次订货成本K为200元,每月的每件产品的库存费为2元,单位时间的单位产品变质费β为5元,Δ=Δ=10, Δ=Δ=5。

根据公式(7)~(8),利用Maple软件可求得最优解T=2.11月,α=0.54,a=95.4,b=12.9,Dt=95.4-12.9t,Q=173件,θT=0.03,Z=316.3元。对Δ,Δ,Δ,Δ进行灵敏度分析,见表1-4:

4 结 论

通过对Δ,Δ,Δ,Δ的灵敏度分析可知,随着Δ,Δ幅度的增大,需求下降,无形变质率增大,从而订购批量减少,成本降低;Δ,Δ幅度的增大,需求上升,无形变质率减小,从而订购批量增加,成本增加。而Δ,Δ,Δ,Δ的给定是零售商根据主观经验而估计的,为了保证成本最低,应保证Δ,Δ的幅度大些,Δ,Δ的幅度小些。

需求及无形变质率同时看成三角模糊数来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于无形变质产品的企业来说,需求及变质率的估计对最终利润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无形变质产品由于存在于竞争激烈、市场比较成熟的行业,由于由市场变化,竞争对手的策略等引起的需求不确定要比其他产品更明显。因此模糊环境下得到的库存参数值比确定环境下的库存参数值更符合无形变质产品库存的特征。决策者可以通过建立模糊库存模型,对相关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这对衡量无形变质产品库存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优军,曹亮,潘义前. 一类基于价格折扣的短生命周期易变质物品库存模型[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7):35-38.

[2] 谢小良,符卓,喻文. 无形性变质的短生命周期产品库存决策模型研究[J]. 理论新探,2009(3):23-25.

[3] 姚卫坤,周永务. 易变质物品的促销问题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4] 李群霞,李争香. 基于模糊集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的优化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6):59-60.

篇10

关键词:差分迭代法;Berreman 4×4 矩阵;HAN模式;指向矢;透过率

中图分类号:TN141.9 文献标识码:B

Simulation Program and Test of LCD

YU Nan,HUANG Zi-qiang

(School of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ESTC), Chengdu Sichuan 610054, China)

Abstract: I will show the calculation of the LCD director and transmission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elastic theory, difference iterative method, the Berreman's 4×4 matrix method.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procedure is used in Visual C++, the calcul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is related to the function of exp() which power is the complex 4×4 matrix. Because of the workload, if you use C language it will be great difficult. Function expm() which exists in Matlab is used to the calculation of power for the matrix specially. Function plot is necessary in the realization of graphics in interface features. In summation, we make a Visual C++ and Matlab interface to achieve the call of the required function out of Matlab.In the case of TN-type LCD, I have validated the accuracy of my software. I will show the HAN-type distortion mode which is in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boratory-based. Its characteristics is not clear, with the help of this software, I calculated the transmission of LCD under different viewing angle on its LCD cell. Through the above calculation, I acquired the optimal settings of parameters(Δn=0.08(ne=1.556, no=1.476), d=6μm,p0=20μm) in order to get the most perspective that is nearly from -85° to 75° in the case that constract is more than 5.

Keywords: difference iterative method; berreman's 4×4 matrix; HAN; director; transmission

引言

在液晶及其显示应用的研究中,液晶工作者提出诸多方法解决了液晶的光学传输问题,如最初的Berreman 4×4矩阵法[1]、快速4×4矩阵法[2]、扩展琼斯矩阵法等等。4×4矩阵法首先由Billard提出,又由Teitler和Henvis发表,随后被Berreman应用于液晶显示器中,见他的两篇文章(Optics in Stratified and Anisotropic Media: 4×4-Matrix Formulation[1]和Optics in smoothly varying anisotropic planar structures: Application to liquid-crystal twist cells[3]),因此4×4矩阵法又通常被称为Berreman 4×4矩阵法,后Wohler[4]等人又提出了矩阵各元素求解更为简便的快速4×4矩阵法,而2×2的扩展琼斯矩阵法最早由Yeh[5]提出,用于研究双折射率晶体中光的传播,又被Gu[6-7]和Yeh引入到对液晶电光特性的分析中。归根结底,在分析时,这两种方法都是把液晶分为很薄的层来考虑,每一层都当作单光轴晶体处理,把在各层中光线传输的透过率考虑到一起,就得到了光线通过整个液晶层的透过率。

与Visual C++相比,Matlab可读性强,但知识保护的安全性差,界面亦不如VC界面美观。鉴于LCD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计算的想法,在VC环境下做出对液晶显示器进行光线跟踪的输入、输出界面。

该软件利用前人理论研究的结果,主要用于仿真和计算不同物理参数的液晶,在不同厚度的液晶盒里,加不同的电压,采用不同的偏振片排列,在不同的视角下所体现出的不同的电光特性,即光线对液晶盒的透过率,并以较简单和普遍的偏振片垂直排列的正性TN型液晶显示器的计算作为程序的校准。

1基本理论[1-7]

在模拟计算液晶指向矢时,我们采用的理论是液晶的连续体弹性形变理论[8],根据前人已经过验证的结论,王谦提出的差分迭代法[9]在时间和精度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因此本设计采用差分迭代法来计算液晶指向矢的分布。

Berreman 4×4矩阵法可以用来研究很普遍的含有电场和磁场的双光轴线性介质,除了在极个别的情况下,这种方法都需要采用数值解法,而没有解析解。因为这些介质的介电张量随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所以我们把介质分为很多厚度不到波长的薄层,如果介电张量变化很快的话,还需要把它划分为更薄的层,然后在每一层就可以把各光学系数看作是不变的。为了加快计算的速度,我们将采用级数来近似4×4矩阵表示。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只考虑介电张量的变化和电场磁场引起的扰动,在液晶显示系统,其它的效应可以忽略。

下面具体考虑光线在液晶盒各层中的传播,入射光和偏振片的空间位置考虑如图1坐标系所示。

其中的两条粗线分别代表两偏振片,入射面第一层偏振片与x轴平行,出射面第二层偏振片与y轴平行,第一层和第二层偏振片之间夹着两片玻璃基板和液晶分子层,入射光线在x-z平面从z轴的负半轴射向x-y平面,我们把入射光的电场矢量分解为平行于入射面分量和垂直于入射面分量,分别用Exi和Eyi来表示,当光线完全垂直于x-y平面时,两分量刚好就是沿x轴和沿y轴的分量只改为斜体。考虑一束线振光入射的情形:令入射光线的两电场分量EXI=0;EYI=-1,整个入射电场用EIN=[EYI;EXI]表示,为一个列矢量,首先通过的是偏振片的偏光层(假想的),把它的厚度看作0,考虑图2坐标系,入射光仍然在x-z平面内,从z负半轴射向正半轴,偏振片透光轴与x轴所成的角为Psi,则由马吕斯定律很容易推导出偏光层的2×2传输矩阵,为:

那么当入射光EIN=[EYI;EXI]经过此偏振片时的出射光线为:

接着经过偏振片基质和玻璃板,正如前面所说,把偏振片基质的折射率看作与玻璃相同,4×4矩阵表示为:

而偏振片基质和玻璃的矩阵P,我们采用指数近似,可表示exp(ikglass・Z),k为入射光波的波矢, 为我们所选取的每一薄层的层厚(注意要小于一个波长)。液晶层的4×4矩阵为:

液晶层的矩阵P表示为,再经过一层玻璃和偏振片,P矩阵和2×2传输矩阵与刚才讨论的一样,于是总的P矩阵表达式可以写为如下形式:

对于入射光线,先用左式计算出Exi,Eyi对P求逆矩阵,得到F,根据:

Ex、Ey 用Exi、Eyi代替,计算出透过的电场分量Ext、Eyt,再乘以出射时的偏振片传输矩阵,得到最终出射到空气中的电场分量如下:

在入射时对于电场,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分量分别为Exi、Eyi,平行于传播方向的分量为0,电场矢量为[EXI,EYI,0];对于磁场也是如此,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分量为Hxi、Hyi,磁场矢量为[HXI,HYI,0],用上面磁场和电场的关系把磁场分量用电场分量表示,则光波的能量由Pointing定律表示为[E×H],对于入射光为[EXI,EYI,0]×[HXI,HYI,0]等于,同理可得出射光波能量为:

于是透过率可表示为:

2程序的实现、验证及计算

2.1Visual C++与Matlab接口的实现

接口方面,我们使用的是MATCOM转化法。MATCOM是MathWorks公司开发的为Matlab中的M文件进行高效解释和调试的集成开发环境。用MATCOM方式生成的C语言代码可读性好,支持图形函数,支持M文件编译过程中的文件嵌套情况,函数的使用可脱离Matlab环境(即计算机无需安装Matlab)。综上所述,MATCOM转化法可满足本次毕业设计的需要,故接口部分将采用MATCOM转化法。

实现方法如下:

(1) 安装MATCOM,Visual C++;

(2) 建立Visual C++工程,如图3所示;

(3)将matlib.h、v4501v.lib(默认位置为 安装目录:\matcom45\lib)两个文件拷贝到建立的工程目录下;

(4)将拷贝的两个文件加入到Visual C++工程中:工程->添加工程->文件,选择刚才拷贝到目录下的两个文件;

(5)在Yworkingdlg.cpp中添加头文件:#include “matlib.h”,如图4所示;

(6) 将ago4501.dll和v4501v.dll(默认目录为C:\WINDOWS\System32)添加到工程的Debug文件夹。

至此,Visual C++与Matlab接口已做好,在工程中可进行所需函数的调用。

2.2建立界面及编写程序

下面将在VC环境下建立光线跟踪(倾角、扭曲角、透过率)输入输出界面并进行编程。编程后利用Visual C++的控件功能,对输入输出变量进行设置,就可形成一个软件。

我们所建立的为基于对话框的工程。选择相应控件到对话框上,排列方式如图5所示。

上图界面中,有4个button控件,分别用于绘制倾角、扭曲角、透过率曲线以及弹出help提示框(如图6所示);20个edit box控件,分别用于k11、k22、k33、epsilon11、epsilon33、d、deltatop、deltabottom、p0、q0、phitop、phibottom、layers、V、repeattimes、theta(first)、theta(last)、PHI、no、ne的数值输入(k11为液晶的展曲形变弹性系数;k22为液晶的扭曲形变弹性系数;k33为液晶的弯曲形变弹性系数;epsilon11为表示垂直于液晶指向矢的介电系数;epsilon33表示平行于液晶指向矢的介电系数;deltatop表示第一层液晶分子的预倾角,deltabottom表示最后一层液晶分子的预倾角,这两个预倾角用来解除中间各层液晶分子受到边界锚定作用,以便使液晶在受到电场作用后能沿与电场平行的方向偏转;d表示液晶盒的厚度;layers是由用户选取的在离散化时所分的层数;V是在液晶盒两边所加的电压;repeattimes表示所选的迭代次数,默认为2,000次,一般情况下已绰绰有余(即通过2,000次的迭代后方向角都能收敛);p0表示加了手性液晶后的螺距;phitop表示第一层偏振片透光轴的方向; phibutton 表示第二层偏振片透光轴的方向; q0为 液晶的角周期,即2π/p0;PHI为初始扭曲角偏离x轴转过的角度;no为液晶的寻常光折射率;ne为液晶的非常光折射率);23个State box分别用于标识上述参数,信息提示(绘图数据将保存到D盘,各参数说明请点击;绘图进度)以及绘图区;1个进度条,用于显示绘图进度。界面建立成功后,激活各控件,并为各控件添加变量,便可进行编程,实现各特性(倾角、扭曲角、透过率)的计算。

2.3 指向矢及透过率计算验证

计算液晶盒的指向矢分布首先是要明确液晶盒及其液晶的基本常数。本节验证所使用的液晶系统的基本参数设置如下:

其中步长h;ε1表示垂直于液晶指向矢的介电系数;ε3表示平行于液晶指向矢的介电系数;盒厚d设置为6μm;螺距p0 。

为验证计算程序的正确性,首先利用所编写的程序计算扭曲角为 TN模式的液晶指向矢分布及透过率情况,因TN模式的指向矢分布及透过率趋势都较为明确,所以可以用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图7、图8、图9所示曲线反应出的液晶分子排列状况,透过率变化趋势与前人文献中TN液晶盒分子排列情况及透过率研究相符,说明用来计算指向矢及透过率的程序是正确、可靠的。

2.4对扭曲HAN模式的透过率及对比度计算

下面将介绍对扭曲HAN模式进行透过率计算,并得到最优参数设置以获得最大视角。

由透过率的计算可知,其与螺距p0、延迟量Δnd有关。下面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的测试,选取最优螺距p0、延迟量Δnd使视角达到最大。

利用软件计算Δnd=0.48μm情况下,螺距p0=12μm、20μm、24μm时的透过率,由此可得各种情况下的对比度。表1表示了Δnd=0.48μm的情况下,螺距p0=12μm、20μm、24μm时的对比度。

由表1可看出,p0=20μm时可达到较宽的视角,约为-85°到75°;0°左右p0=20μm时也可达到较高的对比度;最佳螺距可选p0=20μm。

表2表示了p0=20μm的情况下,Δnd= 0.39μm、0.48μm、0.555μm、0.614μm时的对比度。

由表2可以看出,当p0=20μm、Δnd=0.48μm时可得到较宽的视角,约为-85°到75°;0°左右Δnd=0.48μm时也可得到较高的对比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设置液晶盒参数为:

Δnd=0.48μm;p0=20μm(12)

由Δn・d值可以选取适当的d和Δn,Δn是选择液晶材料的重要参数,一般有源矩阵液晶显示中Δn通常选用0.1~0.08,d=5~6。如可选Δn=0.08(ne=1.556,no=1.476),d=6μm 。螺距p0的大小可以通过添加手性剂,如CB15来控制;液晶盒的盒厚则可以通过间隔子来控制。

3 结 论

本设计的目的是在VC环境下做出液晶显示特性计算界面,并利用其计算一种可能得到宽视角的液晶显示模式,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基于液晶连续弹性体理论,着眼点在于应用Berreman 4×4矩阵法计算扭曲HAN型视角特性。

为验证计算程序的正确性,首先利用所编写的 程序计算扭曲角为90°TN模式的液晶指向矢分布及透过率情况,因TN模式的指向矢分布及透过率趋势都较为明确,所以可以用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经过验证,图7、图8、图9所示曲线反应出的液晶分子排列状况、透过率变化趋势与前人文献中TN液晶盒分子排列情况及透过率研究相符。说明用来计算指向矢及透过率的程序是正确、可靠的。

扭曲HAN模式是由本实验室提出的,其视角特性尚不明确。利用所编软件,对其液晶盒进行了不同视角下的透过率计算,由此得到了对比度-视角特性。用所编软件计算扭曲HAN模式对比度-视角特性的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扭曲HAN型液晶显示模式可以实现宽视角。选取最佳设置参数,Δnd=0.48μm、螺距p0=20μm、两偏振片夹角?兹polarizer=90°,可以实现较宽的视角,在-85°到75°内视角特性都较好。

参考文献

[1] Berreman D. W. Optics in Stratified and Anisotropic Media: 4×4-Matrix Formulation[J].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72, 62(4): 502-510.

[2] Wohler H, Hass G, Fritsch M, Mlynski D A. Faster 4×4 matrix method for uniaxial inhomogeneous media[J].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8, 5(9):1554-1557.

[3] Berreman D. W. Optics in smoothly varying anisotropic planar structures: Application to liquid-crystal twist cells[J].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73, 63(11): 1374-1380.

[4] Wohler H, Hass G, Fritsch M, Mlynski D A. Faster 4×4 matrix method for uniaxial inhomogeneous media[J].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8, 5(9):1554-1557.

[5] Yeh P. Extended Jones matrix method[J].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2, 72: 507-513.

[6] Gu C, Yeh P. Extended Jones matrix method[J]. Ⅱ.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93, 10(5):966-973.

[7] Gu C, Yeh P. Extended Jones matrix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compensators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s[J]. Displays, 1999, 20: 237-257.

[8] 黄子强. 液晶显示原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