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4-11 21:2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表面看,这话问的荒唐,一个拼搏、奋斗了一辈子的人早已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中了,而今,退休在家,理应享享清闲,怎能再谈什么价值呢?然而,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价值包含人的意识与生命的双重发展,包含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发展。因此,某种意义上说,存在即有价值,只不过价值有大有小而已。
俗话说:“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应该说,这就是老人的价值在家庭中的体现。在老伴儿面前,能“白头偕老”就是你的价值;在儿孙面前,健康地活着,这就是你的价值;而对于自己来说,尽快适应退休生活,找到自己的乐趣,保养好自己的身体,适当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有条件时为儿孙们服点务,这就是你的价值。老人的价值不交换但可以共享,所以,老人的价值是无私的,纯洁的。
我有个老友,七十多岁了,成天忙得不亦乐乎。他经常对我说:“我连死的工夫都没有,更不谈有闲空生病了。”他忙些什么呢?他有三个家,儿孙在合肥,经常得去省城带孙子,小孙子的学习全靠他来辅导。他老母在乡下,得时常去陪老人聊聊天,解决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自己和老伴儿住在小县城,他还是位作家,成天除了锻炼身体就是体验生活,写写文章,别看他老,可他的电脑玩的可溜了。如此忙碌,他却活得有滋有味,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不过六十来岁呢。
老友告诉我:活着得有点用,没用了还不如早死。这使我想起了第一届达人秀的冠军刘伟说的那句名言:“要么精彩的活着,要么赶紧死去。”活着就是价值的体现,我们老年人也是这样。其实,价值不仅仅用金钱来体现,劳动不用来交换就进入了精神的层面,老年人更多的应该是精神层面价值的体现。
篇2
根据第三方市场研究公司针对人员规模超过1000名职员的1078家美国企业所进行的调查,发现有13%的IT决策者计划在2007年年初采购BI软件。该份调查认为,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是,BI软件可以帮助用户对不同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报告,预测业务需要。 BI已成为许多公司必需的应用系统。但IT主管们说,自己必须向公司高层证明BI的价值。
Lowe’s公司的CIO Steve Stone介绍,多年来,这家零售商一直在借助BI工具用于识别欺诈性退货、管理供应链,以及深入分析公司业绩。不过Stone的一大苦恼是,公司高层主管仍要求他明细BI投资所带来的收益数据。
他说,与此同时,BI对于Lowe’s公司的日常运营变得至关重要。这家居室装修零售商正在圣安东尼奥建立一个新的数据中心,主要用来备份其Teradata数据仓库以及来自弗吉尼亚州MicroStrategy公司的BI应用系统。Stone 近日在出席MicroStrategy World 2007用户大会发表主题演讲时说:“到最后,你可能面临某种‘拿出证据’的问题,但明细的证据很难获得。”
Stone举例说,几年前,公司使用数据仓库和BI工具来帮助解决向客户收取送货费的问题。当首次开始使用这些工具来查明哪些店铺没有收回送货费后,收货款项当年就增加了3000万美元。他说:“这应该表明BI确实带来了回报。”
不过,当CEO问Stone能不能拿出确切的数字来表明使用BI与收货款项增加有关时,Stone说:“这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如果你继续使用BI工具创造价值,总是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回报。”
Lowe’s公司又在开展几个新的BI项目,其中之一是用来识别欺诈性退货。Stone说,这些计划都证明了BI可以为公司带来价值。
篇3
笔者认为,由于传统经济现象和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经理人价值的考量往往会从一个平均基数上去考虑。尽管近年来随着薪资保密制的流行,员工待遇也呈现出了多样化走势,但相对于“合理匹配”仍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事实上,经理人的价值与货币表现(薪酬)之间的差异可能会非常巨大。在体育界或者文艺界这种差距是比较小的,一个知名的歌星、影星出场费动几万、几十万甚至更高,一个球星的转会费更可能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但这样的市场行情并没有发生崩盘现象,相反,还保持着一种持续的繁荣,这很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作为个体,人与人之间自然不可能有千万倍的差距,但不同的人所带来的商业价值相差千万倍则是完全可能的。
目前的现状是,明星效应在文艺界和体育界基本已成常态,但在经济领域却鲜有出现,问题的关键其实是一个机制问题。笔者总结为“因雇佣而贬值,因合作而增值”。为什么现在股份制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推崇,就是它可以让人的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得到修正。
篇4
【关键词】教育 社会价值 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几乎没有未曾接受过这样那样的教育的人。正是因为教育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和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也正是由于这种密切的联系,才使人们开始愈来愈更加重视和关注教育的价值问题。
一、教育的价值及其特征
1.价值及其特征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类一切的对象性生活中,价值都是一个基本的内容。人们在解决客体本身“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问题的时候,总是要进一步解决他们对人有什么意义,即他们“是好是坏,是利是弊,事性应该如何,人应该怎样”的问题,才能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后面的问题就是价值问题,也就是说,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离不开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也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有意义的。那末,什么是价值呢?从一般的主客体关系中来理解价值,可以把价值看作主客体关系的特定性质和状态,看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特定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价值理解成为“主体需要+客体属性”,即“客体为主体所用”,客体同主体的结构、需要、能力、生存和发展相一致、相符合和相接近。
2.教育价值及其特征
由一般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出发,我们可以把教育价值称为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的人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主体的教育需要通过教育客体得到满足的主客体之间的以教育为纽带的现实关系。
因为教育价值同样具有价值的主体性特征,教育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就具有不同的价值,其性质和程度都与主体本身的特性有关。同时,教育价值也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具有时间性和社会历史性。教育价值的时间性和社会历史性来自主体的需要和能力不断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需要说明的是,教育价值具有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育价值是主观的,主体性和主观性并不是同一概念,主体性并不等于人们对教育价值的主观评价。
二、教育价值中人的价值
所谓教育,就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对教育
的一般性定义或对广义教育的定义。这说明教育首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目的始终是追求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因此,教育价值也应该以人的价值为归宿和出发点,重视教育的人的价值。人通过接受教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尚的精神生活情操,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个体,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的同时,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使自己成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合格的劳动者、建设者,这才是教育的本体价值。但是,在教育发展的时间中,人们习惯的仅仅看到教育的社会价值,把教育看作是阶级的工具,或视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力的工具,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片面地强调教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往往以教育的社会价值取代教育的个体价值,这种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不能不说是教育价值上的一种本末倒置。
从人自身发展的历程来看,在人类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接下来产生就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当社会发展到了能够基本满足人们这些需要之后,最后产生的才是人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它表现为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当人们用这一视角来观察教育时,就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应该是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教育的其他价值是只不过是教育的人的价值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表现而已。若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理解为人自身逐渐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发展过程的话,这一过程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形式则是人们从对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关注,逐渐转向对教育人的价值的关注的过程。
从认识一切价值关系的主体方面来说,所有价值都体现着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同样是一种脱离人这一主体需要就不存在的价值。因此,全部教育价值的实现,就不得不以实现人的价值为基础。由于人的需要永远不能满足,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价值创造也永远不会停止,这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可见,人的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它也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
从大的方面来划分,教育价值可分为两类:教育的人的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价值。既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价值的本位价值是教育的人的价值,那么,我们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观念理所当然地应当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在教育价值观上具有截然不同的取向。传统教育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现代教育价值观则开始向个人本位发展;西方选择的是个人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体系,而东方提倡整体主义的价值观体系,这表明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是有所区别的。这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亦是如此,需要看到的是,我们所倡导的整体价值,更容易导致对于人的个性的忽视。片面强调社会利益第一,个人利益第二,当个体与社会发展矛盾的时候,牺牲个体以促使整体利益,已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反之,主张个体利益则会倍受谴责,于是,个性便在这种强烈的求同趋势中被消灭掉。然而,当今时代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恰恰是人的个性,人的创造性,没有创造能力的人,将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并为时代所抛弃,以至于不少的人面对一个如此多变的世界,深深为自己的过去所造就的现状而叹息。同样,被整体主义抹杀个性的东方国家,也只能靠输入观念,模仿西方,照搬别人的东西,缺乏创新精神,不但人的主体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长期积累下来,连社会经济发展也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走,更别说超越他们。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不少,而是中国籍的人没有,其中道理值得深思。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时展的进程,已经向我们提出超越整体主义和发展个性创新的要求。
篇5
关键词 寝室文化 育人 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尽管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恰恰处于人生观和价值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认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和发展的新特点,摸清寝室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机理,提炼和创新价值导向下寝室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模式,促进积极、健康、奋进的寝室文化氛围的形成,切实增强寝室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学风建设,心理隐患预防和消除方面独特育人功能的实效性。
1主导价值和规范的确立
高校寝室文化育人的主导价值与规范应当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优良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心理隐患预防和消除为根本要求,紧密结合社会新时期的人才需要,切实加强从寝室文化到寝室育人的价值传递和功能衔接,为培养思维活跃,基础扎实,具有较强责任和担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在此约束下,高校寝室文化育人的主导价值与规范应当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在社会责任和担当上做到勇于奉献,敢于担当,能把实现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2)在学习态度和成绩上做到勤奋踏实,力争上游,能把学习摆在大学各类事务的首要位置;(3)在课外实践和收获上做到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注重自身综合能力培养;(4)在习惯B成和保持上做到生活作息规律,寝室环境优雅;(5)在心智成长和成熟上做到豁达包容、与人为善,能够学会理解和鼓励寝室成员。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主导价值和规范应着力于引导而非强制,立足于为学生指明前进的大方向而非必经的道路。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掘适宜自身成长成才个人发展路径。
2价值导向育人的实现原则
2.1要明确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以及各类思潮更加自由的相互交叉和传播,当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正在由传统的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同样,在寝室文化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价值主体亦是十分明确的。因此,杜绝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替代和价值导向的强行移入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内在要求。而充分契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可塑性强等特点,通过提炼和创新价值导向下寝室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模式,以主导价值体系为指导,设立价值标准,鼓励学生主动迎接评价将成为寝室文化育人的必然选择。
2.2要利用行为实践来内化价值导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学生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因为只要价值取向停留在意识中,人们就无法判断它的正确。提炼和创新价值导向下寝室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模式,离不开行为实践机制的构建,离不开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也离不开学生主体切身体验。因此,要想增强寝室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学风建设,心理隐患预防和消除方面独特育人功能的实效性,就必须坚持行为实践在内化价值导向中的关键作用。
2.3要促使主导价值对多元价值的统摄
由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主导价值和规范应着力于引导而非强制,立足于为学生指明前进的大方向而非必经的道路。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掘适宜自身成长成才个人发展路径。但这并非无视学生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多样性及不稳定性,而是要通过主导价值所体现出的“以生为本”,兼容并济的优势,发挥主导价值的统摄功能,把多元的价值取向统摄到主导价值取向上来。
3价值导向下寝室文化的育人机理
3.1标准引导
标准引导旨在通过设立多元化且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独特需求的不同优秀寝室标准,用主导价值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行为实践,在达到主导价值标准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能力,为促使学生成长成才做好铺垫。在结果评价中,通过对价值导向下寝室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模式创新,摆脱原有的事先确立优秀寝室名额的寝室评优机制,改为由学生根据多元化的主导价值标准进行自主申报,只要经过由学生发起的评审委员会审查,确定寝室达到标准,即可获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主导价值体系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实效性。
3.2过程管理
寝室文化育人的过程管理是以辅导员为主导,成立由学生自主组成的寝室文化建设委员会,做好从寝室文化到寝室育人的价值传递和功能衔接。过程管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以辅导员和党员干部带动为两翼,以各层次优秀寝室成员相互参观为指引,同时对寝室卫生以及安全电器的使用进行定期检查与抽查,将经常缺课的学生纳入黑名单进行多频次查课,并做好记录。由寝室文化建设委员每星期公示优秀寝室、进步最快寝室和待提高寝室的寝室号和寝室成员名单,切实形成彰优醒差的良好寝室文化氛围,切实保证过程管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过程管理对多元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
3.3承认差异
学生作为德育价值主体,是根据自己的价值需要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的,只有承认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差异,接受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寝室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主导价值所体现出的“以生为本”,兼容并济的优势,发挥主导价值的统摄功能,引入主导价值统摄下的多元化标准体系,摆脱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和优秀寝室层次,逐步把多元的价值取向统一到主导价值上来。
3.4强调合作
我们知道,寝室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作为寝室文化的价值映射,会影响寝室成员个体的价值取向,对寝室成员个体产生价值导向作用。与此同时,正是寝室成员相互之间所发生的持续交互作用,促成了其对寝室外部主导价值的内化和吸收,强化了寝室文化的主导价值。因此,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寝室成员的个体成绩进行综合,形成集体成绩,并将集体成绩纳入优秀寝室评价的标准体系,强调集体的合作,树立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促进寝室成员共同价值观对寝室成员个体的影响,让个体在集体的影响下变得更加优秀。
3.5树立典型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不稳定性特征,使得其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与其频繁的说教,不如用身边的先进和榜样去激励他们,使其价值取向不断向主导价值和规范迈进。因此,通过每学期对申报各类优秀寝室,且达到标准的典型进行表彰,来树立典型;通过组织策划颁奖大会,让各类优秀寝室以视频展示,寝室成员访谈,各寝室长现场交流等形式,来宣传典型。同时,对各类优秀寝室通过颁发奖状、奖品及门贴等形式进行表彰和鼓励,并将优秀寝室称号纳入各类评奖评优的条件要求,从而更加凸显榜样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典型在价值导向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大量的带有很多商品意识的新观念随之出现了。因而,深入探讨现代人体育价值新观念,不仅能直接掌握人们对体育所持的观点、态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又能间接了解人们对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方向和内容。对于体育决策学、社会学、未来学、管理学、训练学和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前言
所谓体育价值,是人们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总的认识和评价。伴随着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的日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家庭负担的逐渐降低,可供消遣的余暇时间增多,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以及多渠道大容量的社会宣传,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评价,已远远超过了“增强体质”的范畴。
深人探讨现代人体育价值新观念,不仅能直接掌握人们对体育所持的观点、态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又能间接了解人们对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方向和内容。对于体育决策学、社会学、未来学、管理学、训练学和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很高的指导性意义,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2、现代人的体育价值新观念
2.1体育社会化观念
随着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逐渐改善,人们对参加体育运动的自我要求日趋强烈,人数不断增加。“时间就是金钱;健康即是财富”的观念,人人皆知。所以,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高雅的社会活动。据报道:原联邦德国仅体育协会会员就占全国人口的25 %,美国有70%的人关心体育发展,42%的人每天参加体育活动。
随着体育人口增加,一些传统的观念,得到了重新的解释。如:对人体美的欣赏的改变,为适应现代审美观点的要求,符合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各种要求。“终身体育观”同商品一样渗透到社会、家庭和消费市场的每个角落。人们需要参加体育,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体育人口骤增的同时,人们期望得到活动的空间和物质保证。这些期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就更新、更高。因此,对体育社会化的理解,不能仅看体育人口的增多程度,还要看:国家管理机构设置是否健全;国家对体育的投资情况,体育消费的比例;体育生产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等等。不考虑上述各种因素,体育社会化发展可能存在盲目性。社会化体育的发展需要领导、组织,需要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要借社会的支持,才能长盛不衰。
2.2多维体育观
体育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从小体育观向大体育观的根本转变过程。
人们对体育价值观念的认识,是从过去的“狭隘体育观”中逐渐形成现代人的“多维体育观”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不仅从个体功能和生物角度认识体育,而且还从体育对社会、心理、经济、人类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休育本质功能等多角度,多学科地认识体育。它比以前更为清晰、正确和全面。它对于当今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各个层次上的决策,体育科学研究,以及群众体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起来讲,现代体育多功能表现在:(1).体育能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时尚和社会风气;(2).体育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凝聚力;(3).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发展生产和经济;(4).促成全面教育,为社会培养身心强健,适应力强的青年一代;(5).促进人们的心理平衡,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6).培养现代人的竞争观念和不断奋发向上的斗志;(7).加强各国,各民族和人际之间的交往;(8).发展社会文化,提高人们消遣、娱乐水平;(9).医治疾病,创伤,健力强体;(10).探索人类生理极限,发掘发展人体潜力。
2.2.1体育劳务商品观念
体育属于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许多体育劳动也是以活动形式直接满足消费者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从现代经济角度看,体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是消耗性部门,而是一个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产业,这个观念,长期以来不被我们所认识,如今正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其表现除了被人们已证实过的: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减少医疗费用和工时损失;刺激体育产业的发展外,还有以下几点更新的认识:
1).体育劳务是商品。凡是用来交换的体育劳务都可以成为商品。那么,体育人才、比赛、旅游、技术咨询、信息传播,以及体育疗养、游戏、教学与训练等等体育劳务,都可以成为商品,进行有偿服务或交换。对此,现代人已经有了许多尝试。早在1987年9月,大连足球学校与首钢公司达成了一项运动人才有偿转让协议,该校将1972年龄组的15名足球运动员,以每位30 , 001)元“价格”,转让给首钢。这个例子,就使30多年来,一直反对“运动员商品化”的我国各级体育决策者和传统观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烈的“商品观念”的冲击。
2).体育劳务付费符合商品交换原则。体育劳务既然是商品,它就具有生产性和交换性。同物质商品一样,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目前人们认识到,搞体育也要有经济观念,体育也要强调投人和产出。过去几十年来,我国体育的行政型、供给型的管理体制,暴露出经费短缺、经济力量不够的矛盾,已成为体育发展的障碍。在体育劳务商品观念的影响下,体育劳务市场的开放、体育技术成果的转让、体育科研的有偿服务、专业人员的有偿培训、体育劳务的出口、体育设施、场馆管理的转变等等,已经在开展起来。如:早在1986年全国仅体育场馆的收人就高达4,800万元,场馆总收人达到百万元以上的省市有13个,3 , 001)多个可供开放使用的场馆中,有234个收人大于开支,全国场馆自给率达40%。采取收费的做法,不但提高了场馆利用率,还积累了资金,实现场馆经费自给,减少国家补贴。同时也减轻了国家负担,有利于发展体育事业,更方便了群众。又如:湖北省有些业余体校,把初级业余训练由国家拿钱“请来训练”的模式,转变为“自费”、“收费”训练,得到了社会支持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2.2.2体育培养竞争观念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重要素质之一。现代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似于体育中的比赛。在机会相等的条件下谁的节奏快、反应及时、竞争意识强,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获得胜利。人们发现,培养竞争意识的最好手段是参加体育运动。
2.2.3体育产业的发展,能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体育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定量的位置,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其体育实力往往也很强大。反过来,随着体育运动的加强,经济又会受益,体育事业的开展,体育设施的发展健全、人们余暇时间增多,都有力地刺激了体育业的发展,如体育旅游、体育服装、体育器材,运动营养食品和各种各样的体育经营业等等。美国的“体育复合体”每年可以创造1000多亿美元的利润,其经济收人仅次于占国民经济收人第一位的汽车业。在国际上,甚至主办大型运动会也成了点利的手段,23届奥运会主办单位就净赚2.15亿美元。24届奥运会利润达到3亿美元以上。
2.2.4体育社交功能观念
体育具有大众化和社会化的特点,它也成为提高商品知名度,拓展市场的良好媒介;它可以打破国界、语言的限制,促进睦邻友好,增进民族团结,加深人际了解。例如,乒乓外交,丰田公司系列体育大赛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效益等等,就足以证实这一点。
2.3学校体育时空延伸观念
体育在学校中是人人必须接受的学科,它对于培养现代人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过去人们对学校体育时空观的认识比较狭窄;教学观念单一,只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学生走向社会后,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终身体育观的出现,学校体育的思维度大大地延伸了,空间更加广阔。学校体育已从教学的、教育的、社会的、生物的、心理等多维空间加以考虑。既注意近期效益,也追求长远效益。就其学校体育教学观念讲,更新的主要表现在:
1).从单纯的身体教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转变,注意学生心理、群体意识和社会性发展;
2).从被动的体育教学观向主动的体育教学观转变。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注意发展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强调培养个性。
3).从统一的体育教学观向灵活的体育教学观转变。一改过去全国一本书,共上一样课的做法,把死板的教学大纲,变为灵活多样的大纲,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区别对待,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满足了个性需要,适应现代人身心发展的需要。
4).从传统的体育竞赛教育观向培养竞争意识观转变。把单纯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转变成为培养竞争意识的方法。让体育的竞争思想,迁移到学生头脑中,以便适应社会化大竞争的需要。
3、小结
1).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下的体育价值新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情况的发展,可供消遗的余暇时间的增多和现代社会工作与自身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
2).现代体育运动的价值是多维的,多功能的和多样化的。
3).现代体育运动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并且日益商业化。体育劳务是商品,它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创造财富,经济效益可观,在国民经济总收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4).现代体育运动在和平年代,对于培养现代人必备的竞争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培养方法和手段。
篇7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着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几乎没有。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那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简·爱》。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一个主题。
书中的主人公:简·爱生活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藐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使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
读了这本书,我被简·爱这高尚的品质和尊严深深的感动了!她,简·爱,毫不在意金钱,甚至为了尊严而放弃金钱,我想:这种维护尊严的方法,应该不会有人做到吧!简·爱还有一颗高尚的心灵,她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地位,没有富贵与贫穷,也没有尊贵与低贱。当然,这本书还有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像人生道路里的一盏的明灯,同时,这个道理也是《简?爱》阐释的主题:人的尊严=尊严+爱。
《简·爱》这本书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篇8
看到这儿,大家一定觉得那些外层的蚂蚁很伟大吧,的确。不过,这不是我要强调的。
请大家不要忽视那些被救的蚂蚁,虽然不太重点,可是,想一想,他们被那些外层的蚂蚁用它们的生命救了之后,心里会怎么想?当然,先是对英雄们的无尽感激,这是必然的。然后,我猜想,它们一定会对因为英雄们的用自己生命换来的生命加倍珍惜。
这就是所谓的“活出他的一份精彩”吧。如果你被别人用她或他的生命得以延续生命。你难道在以后想自暴自弃,对生活毫无信心时,不会想起救了你的人吗?别人用生命换来了你的生命,难道就这么白白牺牲吗?你好意思面对那个人吗?没人会对世界上的温暖冰冷到那样去辜负别人的希望。
所以我说,生命诚可贵。哦对了,英雄们在救人时,是没有考虑别的事。如果让你现在去拯救一个人,但必须付出生命时,你,有犹豫吗?如果你是个胸中抱有报效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壮士,我相信你一定会毫不犹豫。不过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所以,那些英雄用他们报效祖国的身躯,延续了你的生命,不求你像他们一样,只是希望你能够好好珍惜你的生命。
我也曾经站在生死边缘上。
上次感冒可以说我几乎到鬼门关走了一遭,差点拽不回来。那时高烧时浑身如置于火焰中,脑里是一片乱糟糟的毛线。在卫生间催吐时甚至吐出了大口的,苦涩的鲜血,当时地上的朵朵猩红冲醒了我一直晕晕乎乎的脑袋。我当时恐惧的想,我才十几岁,怎么能?还没经历过高三,还没踏入大学。怎么可以?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眷恋,很快使我好多了,像刚吐出一口浊气。那天晚上过后,我服从医嘱,乖乖的吃药,出汗。
经过那次小题大做的吐血,我才明白活着对我来说,很重要。从此,我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一直自认为比别人还要珍惜生命。我们,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大灾难,所以,不必整天想着为人民牺牲。我们很普通,无法时刻做雷锋,那就先照顾好自己的生命的灯吧。如果坚持要见义勇为什么的,先估计自己能否成功救出别人吧。别不会游泳还冲进湖里去救人;别不懂消防就冲进火场。到头来,别人还得多救一个。
现在好多学生受不了压力就轻生。没算错,大多没过19吧,才活了几年那。你们不想看看未来的自己吗?不想看看你以后的生活吗?现在再压抑再痛苦,忍忍就过去了。生命那么多姿多彩,何必想不开呢?
篇9
【关键词】价值观 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价值观”,不是从个人的角度去谈价值理解,而是当代中国人民价值共识基础上的共同价值观。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同样是为了追求人的幸福、社会的福祉和文明的进步,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有许多的共性。当然,由于中国价值观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演化而铸就的,反映着中华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命体验、观念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必然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形态、内涵和实质。因此,对于价值和价值观,中国人往往更多从整体优先于局部、集体优先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
要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应该了解中华民族最大的追求和期盼
中国人民最大的期盼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经济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因固守旧规丧失了通过革新与世界文明同发展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中国人民受尽了欺侮。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价值目标,也是我们的价值理想和责任。
要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应该到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去寻找根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让一个积贫积弱的文明古国焕发了青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这毫无疑问地给中国价值观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实际上,社会主义就是基于一种崭新的价值理想而产生的,即建立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平正义社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抽象地谈论人人有投票权的民主,而是实现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方面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让窄化了的、仅有周期性投票权的民主变成具有广泛权利的人民民主;当代中国也特别重视人民的自由发展,希望把自由建立在社会公平的框架下,离开社会公正的自由只能是强者压迫弱者的自由,即资本压榨劳动的自由;中国价值观不仅不排斥人权,而且让人民的权利建立在现实的、可实现的基础之上;中国是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权利,如果人人相互尊重权利,就是人人平等法治框架下的公正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包含且超越于人权价值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是包含且高于个人自由价值的价值观。
要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应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传承
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上下绵延数千载,凝铸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今天提倡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过去价值理想时代转化和阐释的结果。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要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应该在面向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阐明
我们一方面不能抛弃传统,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另一方面也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忘记理想的召唤。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而善于创新的文化才真正有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创新才是最好的继承。由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同时也要在价值的拓新上下功夫。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面向未来理想社会的,因此,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把反映等级社会的价值观涤荡清除出去,培育和弘扬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与历史进步的节奏合拍。
要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应该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加以体悟
在古代,中国就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互鉴,从中学到许多东西,经过消化吸收转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成果,例如佛教的传入、西域的音乐。近代以来,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特别是和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当然,中国也可以对世界价值观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譬如,中国人“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可以成为调节国际关系的最佳规范。我们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要比霸权思维和价值观合理的多、也公正的多。“中国梦”绝不是世界霸权梦,而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梦。正如强调的,“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
总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民族精神或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对一个民族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的引领和反应,必然对特殊的时代性问题作出回应,从而必然带有一定历史时代的烙印。只有反映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文化,才能有时代性的影响力,才能形成现实的、有积极价值取向和生命力的文化。也只有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悟中国的价值观。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注:本文为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3ZDC14。
【参考文献】
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10
[摘要]当代高职教师不仅肩负着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任务,同时也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从育人出发,通过教书和技能训练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教书中育人,将育人渗透于教书中。高职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向度就在于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会做人”作为教学育人的自觉担当;知行并进,使学生在获取技能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强调德高为范,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以技能教育为唯一任务,还是以道德教育为首?尽管在理论上不存在争论,但在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忽视思想道德教育、轻视人格培养、藐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许多高职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重技能轻德育的情况一直存在,这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言,高素质是第一位的,高技能是第二位的;对于高职教师的教学而言,育人、思想品德培育、职业道德教育是第一位的,教书、职业技能训练是第二位的。要把它们融为一体,即从育人出发,通过教书和技能训练,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教书中育人,教书不忘育人;育人渗透于教书中,育人不游离于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之外。因此,高职教师就应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其坚定不移的价值向度。
一、德育为先,高职教师应把“学会做人”作为教书育人的自觉担当
高职生是高职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受众体。高职生拥有怎样的道德品质,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高职生能否成长成才的核心。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加强对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本质上就是培育高职生成长成才,同时也是高职教师的关键职责。要加强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当代高职生在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获取轻付出,缺乏奉献思想。有些学生自私自利思想严重,将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从无任何感恩之心;在获取的同时,吝啬付出,漠视他人疾苦,不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人。
二是重个人轻集体,缺乏责任意识。有些学生个人利益至上,集体意识淡漠,从自己利益出发,很少考虑集体的需要。既没有将个人融入集体,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意识;也没有参与集体活动、履行个人责任的行动。
三是重功利轻理想,缺乏学习动力。少数学生学习目的商业化、学习态度功利化。缺乏为服务国家和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而学习的理想,将上大学作为获取更多物质利益的手段。四是重享乐轻奋斗,缺乏吃苦精神。少数学生将个人享乐作为生活的目的,价值观错位,以不劳而获为荣,平时养尊处优,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心理承受力差,一遇挫折往往自暴自弃,甚至走上轻生之路。
要改变这一现状,高职教师应清楚地找准自身的价值定位和学生思想教育的立足点,做好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来说,高职教师应做到:
第一,以身作则,以高尚品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要加强对高职生的思想教育。作为高职教育者的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
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必定会对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二,开拓思路,用科学方法促进优良习惯养成。由于素质教育的缺位,有些高职生疏于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对于高职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开拓思路,积极采用引导式、实践型的教育方法,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入手,激发人生动力,昂扬求知激情,进而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三,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掌握思辨的方法。高职教师应有目的地组织各种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们明确自己所肩负的时代重任,学会观察社会、分析形势、考量矛盾、正确思辨的科学方法,并通过社会实践锤炼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群众的情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知行并进,高职教师应使学生在获取技能中提高素质
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换句话说,高职教育具有富于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长期以来,受落后的教学模式制约,高职教育中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理论与实践脱节、适用性不强、教育效果不佳等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知识灌输的多,授之以渔的少。教师在教学中机械地按照课本内容上课,简单采用灌输教育的方法,学科式教学的痕迹浓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知识获取方法的指导、创新意识的培育。二是纸上谈兵的多,真刀实枪的少。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接受教育,即在传统的课堂里、按照先理论后实验的老套路学习和训练,而没有按照现代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创新模式实施学做合一。三是嘴上动弹的多,边讲边练的少。少数教师习惯于动嘴不动手,只是依靠嘴巴上的功夫,而缺乏现场操作、解决现场问题的本领和意识,懒于在真实工作环境、真实工作任务中与学生一起解决真实工作“障碍”,惰于边讲边练、示范操作。这就导致学生轻视实践、轻视劳动、轻视第一线等问题的出现。从思想认识层面,远离社会现实和行业、企业、职业实际,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从方法论层面,造成知行脱节,形成“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眼高手低;从情感层面,对企业、员工、各项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缺乏感情认同;从道德层面,缺乏职业道德的养成训练,从而缺乏职业荣誉、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情感、职业理想等。
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有效实现方式,使学生在获取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提升素质。
第一,高职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自觉性。“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客观要求,必然地体现在自身的学习范式上,不能在书斋中捣鼓机床、在教案里纺纱织布、在黑板上量体裁衣,只能动口不会动手的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里是难有立足之地的。这样既不能使教师自己获得真正的岗位操作技能、演示技能,又不能使学生掌握生存本领、提高竞争能力。而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直奔就业主题,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实际实在,学习方式必须真刀真枪,学习环境必须实情实景。”①由此,在让学生学会真实技能的同时,还需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念、竞争观念、合作观念、创新观念,特别是教育学生在知、情、意、行上下工夫。把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等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体,知识点的设计和讲解是为实践服务的,教师应该花大气力研究如何紧密联系理论进行实践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如何营造接近现实的实践情境,并最终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掌握。
第二,高职教师必须在工学结合中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实践的精神和态度。“‘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联合学校、企业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的适用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职业精神,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践行职业精神。”②高职教师要充分利用企业这一实践平台,积极推进学生在企业中的学习、实训。要杜绝学生将实习活动看做是走过场的想法,帮助学生通过实习融入企业、学会工作,确保在实习中能力得到提高。这种提高,并不应该简单地局限于劳动技能的提高,更应该是观念的进步,对劳动的认同,对职业技能、职业责任、职业情感等因素的深入理解。
三、德高为范,高职教师应把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作为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的施教能力是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基础,师德是学生从业所需职业道德培育的前提。教师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高职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树立人文精神,具有人文情怀,学会感恩,懂得关心。高职教师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自觉引导者和主动构建者。
第一,高职教师要以涵养师德为立足点,做到率先垂范。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增强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依法执教,自觉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要积极主动地接近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人生经验指导学生解决经济压力、就业竞争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