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9 11:3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乡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2、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3、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4、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5、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6、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7、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9、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片土地。但是,游子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1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每当面对皓月当空的时候,思念故乡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就如洪水涌来一般不可收拾。
13、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
1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大。
17、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1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0、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2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2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4、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25、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尝。
26、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2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8、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29、故乡,思念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30、故乡,是游子儿时记忆中片断,()游子越理越无法理处头绪,越来越无法剪接出来完整的画面。
31、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3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4、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35、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篇2
思念家乡及亲人诗句(一):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5、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唐·李益——《行舟》
6、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7、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唐·孔绍安——《落叶》
8、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9、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唐·宋之问——《题大萸岭北驿》
10、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李白——《关山月》
12、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唐·杜甫——《萤火》
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渡江汉》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9、《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20、《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村行》
宋·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3、《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4、《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5、《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26、《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7、《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8、《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9、《慈母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0、《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1、《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32、《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二):
1、《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三):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3、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9、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1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1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2、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4、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5、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1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相见欢》)
2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2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4、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9、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3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2、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33、悲歌能够当泣,远望能够当归。(两汉乐府《悲歌》)
3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3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四):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五):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
· ·
· ·
· ·
· ·
· ·
· ·
· ·
篇3
1、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2、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3、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4、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5、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秋瑾《九日感赋》
6、茂苑人归,秦楼燕宿,同惜天涯为旅。——《齐天乐·新烟初试花如梦》
7、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沈约《咏湖中雁》
8、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9、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10、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11、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1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13、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4、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15、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16、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7、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18、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19、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
20、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王维《不遇咏》
21、半窗灯晕,几叶芭蕉,客梦床头。——《诉衷情·秋情》
2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23、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2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25、不知天外雁,何事乐?——徐祯卿《在武昌作》
2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7、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28、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29、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0、泪鸿怨角,空教人瘦。——《瑞龙吟·送梅津》
31、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王恭《春雁》
32、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3、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3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35、听杜字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36、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37、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38、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39、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40、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41、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2、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3、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4、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4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6、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47、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
48、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49、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5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1、旧事逐寒朝,啼鹃恨未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52、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53、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54、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郑燮《满江红·思家》
5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56、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5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58、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王维《杂诗三首》
篇4
【关键词】自相似 自相似角 行为识别
一、引言
在视频目标行为分析中,行为的识别是一个关键问题。人们提出了多种研究方法来识别行为。其中,自相似矩阵法[1]是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文[1]中提出的自相似矩阵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其无法定量判断行为相似度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自相似角的概念,并使用自相似角来描述行为的相似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描述行为的相似程度。
二、递归图
递归图(Recurrence Plot, RP)[2]是一种分析时间序列的周期性、混沌性以及非平稳性的方法。递归图可以揭示时间序列的内部结构,给出有关相似性、信息量和预测性的先验知识。
递归图描述了目标运行轨迹中,那些具有相同位置的时刻的组合,如所有的满足条件的序列时刻对,其中是指i时刻目标的位置。在一般情况下,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只要i和j时刻的轨迹点的距离足够近,就可以认为其轨迹点重合。
对于图像序列,递归图定义在二维空间上。单位阶跃函数
其中是预定义的一个足够小的实数。只要,那么在递归图上的处是黑点;否则,处是白点。
三、自相似矩阵
自相似矩阵的概念由递归图发展而来。
对于离散-空间上的图像序列,定义T行T列的自相似矩阵
,
其中定义为图像帧和之间的自相似“距离”。主对角线表示图像帧与其自己之间的自相似距离,故全为0(因为图像和自己本身之间完全相同,自相似距离为0)。
四、光流自相似矩阵
光流是空间运动物体的像素运动的瞬时速度。光流法是利用图像序列中像素在时间域上的变化以及相邻帧之间的相关性来找到上一帧跟当前帧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从而计算出相邻帧之间物体的运动信息的一种方法[3]。
光流作为图像的一种特性,除了包含图像中目标的运动信息,还包含着三位物理结构的丰富信息,可以用来确定目标的运动情况。
五、自相似角
在文[1]中,对两个行为的自相似矩阵没有定量的分析,而是采用类似光谱的方式来表示。用红色表示相似度最高的点,紫色表示相似度最低的点,相似度介于中间的点,按照其相似度的大小,依次分配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色。这样处理过之后,两个行为的自相似矩阵都用彩色图像来显示。通过比较这两个彩色图像的相似程度,就可以大致定性的分析出行为的相似度。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本文提出的自相似角的概念,对IXMAS标准视频数据库中的一些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1:
表 1 自相似角的计算
实验 行为序列1 行为序列2 自相似角
1 Florien1 Florien1 23?
2 Daniel1 Daniel1 28?
3 Julien2 Julien3 46?
4 Alba1 Julien3 72?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相同的行为序列(实验1,2),他们的自相似角较小;而对于不同的行为序列,自相似角很大(实验3,4)。这说明了可以使用自相似角来判断行为的相似程度。
七、结束语
本文引入了自相似角的概念,来分析行为的自相似矩阵,并试图给出行为相似程度的定量分析结果。而且,在实验中,每次自相似角的计算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因为本身光流法计算就消耗时间,并且从二维矩阵变成一维矢量,计算自相似角也要大量的矩阵运算。如果图像很大,几乎是算不出来的。以上提出的精确度和速度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I. N. Junejo, E. Dexter, I. Laptev, P. Perez. View-Independent Action Recognition from Temporal Self-Similariti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33(1), 2011: 172-185
[2] N. Marwan. A Historical Review of Recurrence Plots [J].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Special Topics 164, 2008: 3-12
[3] B. Locas and T. Kanade. An Iterative Image Registration Technique with an Application to Stereo Vision [J]. Imaging Understanding Workshop, 1981: 121-130
篇5
[关键词] 《士兵突击》;成功范式;寓言;思想意蕴
《士兵突击》是一部表现当今和平年代军旅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其中的人物是清一色的有铮铮铁骨的男子汉,严整的军容军纪、高强度的艰苦训练、俨然实战的沙场点兵几乎组成了全部画面。与其他的以军旅生活为表现内容的作品相比较,《士兵突击》缺少了刀光剑影,不够惊心动魄,但正是这样一部内容相对单纯的作品给今天这个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刮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带给国人更多的感动和心灵的洗礼。
从叙事角度来看,《士兵突击》主要讲述的是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许三多很小就失去了母爱,在父亲的打骂中长大,再加上家庭生活贫困,养成了胆小懦弱的性格。他经常挨同龄人的欺负,面对生人连头都不敢抬,说话更是说不利落。虽然已经是大小伙子了,还被父亲一口一个“龟儿子”地叫,父亲对他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后来他参军入伍,乍走进军营,一切是那么陌生,面对径直开过来的坦克,他不由自主地举起了双手,这被钢七连连长看在眼里,毫不客气地称呼他为“孬兵”。但是,“孬兵”不“孬”,即使被分配到有“孬兵的天堂”之称的红三连五班,许三多丝毫也不懈怠,天天按新兵连的作息时间跑步、出操、整理内务,闲暇时就把自己那杆五六式的枪擦得干干净净,甚至去对着草原上的某个点瞄上半天。五班的生活简单枯燥,但许三多过得认认真真,并积极地去寻求生活的意义。终于,他找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铺路,一旦认准了这件事,就不遗余力地去做,不单单是要做成,还努力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根本无视别人的挖苦和阻挠。路修成了,他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来到钢七连,许三多依然是“孬兵”,听不得机器的声音,坦克车的颠簸让他呕吐不止,业务成绩倒数第一,最终硬是凭着一身的韧劲和执著,成了全连乃至全团的技术尖子。于是有了他与A大队队长袁朗的交往以及后来入选A大队,成为为众人所艳羡的兵王。通观全剧,我们会看到,许三多这个形象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执著,只要认准了目标就永不言弃。可以说,许三多是中国的“桑迪亚哥”。海明威笔下的桑迪亚哥在连续八十多天没有打到鱼的情况下,仍然一如既往地出海作业,在第85天,他有了收获,遭遇了一条大马林鱼。在与大马林鱼展开艰苦卓绝的搏斗后,老人成功地杀死了大马林鱼。然而,在归途中,又不得不与鲨鱼群展开争夺战,老人打败了鲨鱼,而大马林鱼也只剩下一个巨大的骨架。这个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环境背景也很单一,却艺术地表现了“硬汉精神”的内涵——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显然,《老人与海》具有寓言性质。回过头来看《士兵突击》,我们又有什么必要把剧中的人物故事拿来与现实人生进行比照、评论长短?有些论者试图从许三多的故事中归纳出一种成功模式来供世人效仿、复制;另外一些论者则针对这种观点尖锐地指出,许三多的成功是天方夜谭,在当今商业社会根本不可能。事实上,这两种观点有意无意地都把许三多这个人物人为地简单化了。许三多真诚、执拗,有时候让人觉得他一根筋,但这并不代表许三多的个人素质一穷二白。首先是学习素质不错。上初中时,成才还经常打三多的小抄。三多在进入钢七连后,自学了高中课程,看完了图书馆从A到Z的所有图书;其次,三多擅长奔跑,有耐力,体能很好,因此才在演习中使袁朗无处可逃;再者,三多的反应能力出众。袁朗到七连来找三多,曾经在背后对正在开门的三多搞突然袭击,但被三多轻而易举地化解。在与毒贩的对峙中,三多抢先出手,做到了一招制敌、一击毙命。总之,许三多身上有许多超乎常人的能力,只不过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其身上的缺点把这些长处遮盖住了。一旦,许三多克服了缺点,这些长处就会熠熠生辉。许三多从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由原来的“孬兵”变为“兵王”是水到渠成的事,是有现实生活的依据的。另外,从艺术的审美性质来看,艺术往往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也就是我们不要奢望把文艺作品当做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士兵突击》中当然不存在什么现成的成功范式可供人们学习;同时,艺术的这种无功利本身又隐含了某种功利意图。尽管不能照搬许三多的所作所为,但观众依旧能从中得到精神给养、人生的教益。对于许三多这样一个纯真善良、重情重义、执拗认真的人物在现实世界能否如编剧所设计的那样最终取得成功这一问题,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地力图去解决,因为许三多事实上不过是一个带有寓言性质的人物形象。文艺作品是作家关于现实人生的某种看法的诗意表达。在剧中我们看到,故事被安排在军营这一纯粹、封闭的环境,正如海明威把桑迪亚哥的故事安排在渺渺无际、了无人烟的大海上一般,目的都在于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主观感受和看法。在当今这个浮躁喧嚣、处处讲究包装、讲究技巧的社会,真诚、善良、执著、情义成了稀缺资源,编剧好像是要通过讲述许三多的故事,通过塑造许三多这样的形象来弘扬这些人类社会不该缺失的优良品质。为此,剧中还设置了一个与许三多相映成趣的人物——成才。成才积极进取而又精明世故,但机关算尽却误了卿卿前程,剧作借此来彰显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的可贵。编剧的这一认识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换句话说,编剧在精巧设置的假定性情境中,表达了对社会生活内孕的理解,《士兵突击》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真实。
《士兵突击》另一亮点在于作品所表达出的强烈的人文关怀,这也是该电视剧令观众荡气回肠的又一大原因。所谓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剧中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史今这一形象的塑造上。如果说剧中讲述了农村青年士兵许三多的成功,那么史今是许三多成功的惟一推手,没有史今,就没有士兵许三多,更没有许三多当上“兵王”的辉煌。许三多在参军之前胆小懦弱得连自己的父亲都瞧不起他,前去下榕树走访的史今当然也看不出许三多身上有什么优秀士兵的潜质,许百顺眼见自己的儿子当兵的梦想又要落空,当着史今的面就对三多大打出手、大骂出口,史今实在看不过去,勉力收下了许三多。当新兵连训练结束后,许三多被分到看管输油管道的红三连五班,史今很过意不去。由于三多给钢七连连长留下了恶劣的印象,当三多被调回钢七连时,连长拒收,又是史今出面为三多说话,最终把三多留在自己所在的三班,从此,史今就背上了三多这个大包袱。三班除史今之外的所有人都不喜欢三多,嫌恶他,只有史今如父兄慈母般关心照顾他,不计个人得失地悉心培养三多。三多的心理素质很差,人们越是瞧不起他,他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做错事,简直成了恶性循环。连长高城不情愿眼睁睁看着这个心理的侏儒生生把自己最好的班长毁掉,又想把三多调到后勤去,史今明确表态:“我去可以,他去不可以。”史今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班长,但他的责任感特别强,仅仅因为对三多父亲的一个承诺,他就不遗余力、排除万难地栽培三多。为了消除三多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好的失败情绪,史今在手已经被三多砸伤的情况下,再次鼓励、命令、激励三多尽管砸,砸着人也没关系,总有一次能砸中。当三多告诉史今说,你很重要;史今也诚恳地对三多说,你对我也很重要。这大大鼓舞了三多。三多说,从记事起,就没有人说他行。看到三多长出胡子茬,史今掏出刮胡刀送给他……史今的铁骨柔肠令观众不能不动容。试想,如果三多没有幸运地遇到史今这样的好班长,那么他的卑微人生肯定还会在下榕树继续延续,纵使三多有再优异的军事素质也没有成为“兵王”的可能。史今这样甘为人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难觅踪迹,这无疑平添了这部电视剧引发世人久久感动的力量。在许三多这个形象的塑造上也体现了较强的人文关怀。钢七连被改编了,只留下连长高城和许三多看守营房。后来,高城也走了。只剩下了形单影只的许三多。孤独的许三多苦闷、彷徨、迷惘,但他对待每一天绝不马虎。他自觉地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按部就班地跑步训练、喊口令、唱歌、打扫卫生。古希腊有句名言:如果你是有准备的人,即使机会把你踩在脚下,你也会拽着它的鞋带站起来。果不其然,曾经被三多俘虏过的A大队队长袁朗想起了他,把他抽调去集训,由此,许三多的人生又开启了新的篇章。许三多是以平凡铸就未来的典型,在现实人生中,其实更多的是平凡、是芝麻绿豆的日常小事,但往往平凡中有不凡,那就看我们每个人怎样去把握自己,怎样度过平淡无奇的每一天。编剧表达的这种人文关怀的意识让该剧作的意蕴变得更加厚重。
《士兵突击》中没有一个女性角色,当然更没有曲折复杂的爱情角逐,但自播出以来,一直收视率居高不下。不仅如此,该剧播出后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竞相评说,立论角度各异、观点层出不穷,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士兵突击》的丰富的思想意蕴也由此可见一斑。作为一部耐得住观众品味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做到了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交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盛文沁.封闭环境下的成长童话——也谈《士兵突击》的致命缺陷[J].社会观察,2008(02).
[2] 雷达.当代文学症候分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李绍平.《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形象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5] 不抛弃,不放弃——士兵突击现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6] 王向辉,王建勋.三多:真多 情多 拗多——《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形象解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7] 李博洋.社会文化的投影:热播剧《士兵突击》的文化启示[J].艺术教育,2008(02).
篇6
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强化真情体验,就是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真正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应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社会和现实生活,接近学生情感上可接受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矫并举是促进学生实践理论知识、让教学更贴近实际的好方法。
教,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而进行有效的学习;矫,是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教师要及时矫正,积极引导,讲清利害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教与矫是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就像人的两只脚,都迈开了步子,教学才能从书本上大踏步地走进现实,实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以情育人、以理服人、情景交融、促进情感共鸣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中学生叛逆心理较强,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冲突,不能很好的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在学习《爱在屋檐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爱和母爱的重要作用,培养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厌恶不孝行径,达到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实践环节:讲述汶川大地震中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验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关爱,而自己以前又是怎样认识父母这些行为的,有没有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父母产生矛盾,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正确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尽量避免与父母发生冲突,纠正学生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对待父母的爱的不正确观点和行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父母之爱,产生爱父母、爱家庭、厌恶不孝行径的感情。最后我布置了课后践行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爱的冲突”,倾诉自己对父母的爱。这样的合作探究课堂使教师与学生真正达到了情感上的深切共鸣,以情育人,以理服人,教学的实效性可谓不言而喻。
篇7
1.从语法功能角度:定语从句相当于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定语,对其前面的名词、代词或先行成分(由主句的一部分或全部来充当)进行修饰或限制;状语从句相当于副词,在句中修饰主句或主句中的动词。判断的关键是:寻找是否有先行词。有先行词的从句是定语从句,无先行词的从句是状语从句。
例1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day _____ my daughter can read this book and know my feelings for her.
A. as B. why C. when D. where
解析:选C。考查定语从句。关系副词when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day,在从句中充当时间状语。
例2 It was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_____ my father woke me up and told me to watch the football game.
A. that B. as C. which D. when
解析:选D。考查状语从句。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此题易误选A项,原因是把此句看成了强调句型,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
2.从句子结构角度:定语从句关系词后的从句部分句子成分残缺,结构不完整;状语从句引导词后面的从句部分句子成分完整,语意通顺。
例3 I didn’t become a serious climber until the fifth grade,_____ I went up to rescue a kite that was stuck in the branches of a tree.
A. when B. where C. which D. why
解析:选A。考查定语从句。该句中的先行词是the fifth grade,在定语从句中充当时间状语,用关系副词when。
例4 Because of the heavy traffic,it was already time for lunch break _____ she got to her office.
A. since B. that C. when D. until
解析:选C。考查状语从句。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二、定语从句VS名词性从句
1.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定语从句相当于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定语,对其前面的名词、代词或先行成分(由主句的一部分或全部来充当)进行修饰或限制;名词性从句相当于名词,在整个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或同位语。
例5 Please send us all the information _____ you have about the candidate for the position.
A. that B. which C. as D. what
解析:选A。考查定语从句。先行词是information,指物,关系词在从句中充当及物动词have的宾语,且先行词用不定代词all修饰,关系词只能用that。
例6 It’s good to know_____ the dogs will be well cared for while we’re away.
A. what B. whose C. which D. that
解析:选D。考查名词性从句。that引导宾语从句。
2.从引导词的角度:定语从句的引导词由其前面的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所充当的成分来确定,而名词性从句的引导词由从句内部所缺成分来确定。
例7 Happiness and success often come to those _____ are good at recognizing their own strengths.
A. whom B. who C. what D. which
解析:选B。考查定语从句。who引导定语从句,其先行词是those。它在定语从句中充当主语。
例8 How much one enjoys himself traveling depends largely on _____ he goes with, whether his friends or relatives.
A. what B. who C. how D. why
解析:选B。考查名词性从句。who引导宾语从句,在从句中充当宾语。
三、定语从句VS强调句
在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中,that是关系代词,既代替先行词,又在从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表语;强调句中的that是构成强调句型(It is...that)的结构词。判断强调句的方法是:将强调句中的“It is...that”这一框架去掉,剩下部分结构完整,语意通顺,合乎逻辑,句子便是强调句。
例9 It’s not doing the things we like,but liking the things we have to do _____ makes life happy.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who
解析:选A。考查强调句。把句中it’s和that去掉之后,句子仍成立。
四、定语从句VS并列句
1.从标点符号的角度: 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没有标点符号连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有逗号连接,而并列句之间用分号连接。
例10 He may win the competition;_____ he is likely to get into the national team.
A. in which case B. in that case
C. in what case D. in whose case
解析:选B。考查并列句。分号可以连接并列句。
例11 John invited about 40 people to his wedding,most of _____are family members.
A. them B. that C. which D. whom
解析:选D。考查定语从句。whom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2.从连接词的角度:定语从句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连接,而并列句用并列连词(and,but,or,so等)连接。
例12 Mo Yan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12,_____ made on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ong-held dreams come true.
A. it B. that C. what D. which
解析:选D。考查定语从句。which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例13 Give me a chance,_____ I’ll give you a wonderful surprise.
A. if B. or C. and D. while
解析:选C。考查并列句。本句是“祈使句+and+简单句”结构,其中祈使句相当于一个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五、定语从句VS独立主格结构
定语从句从形式方面和意义方面都具备了句子的基本要素,即主语和谓语。独立主格结构在形式方面不具备句子的基本要素“主语和谓语”,只在意义方面具备逻辑主语和逻辑谓语。
例14 English is a language shared by several diverse cultures,_____ uses it differently.
A. all of which B. each of which
C. all of them D. each of them
解析:选B。考查定语从句。首先根据空格后的uses使用的是单数第三人称可知,空格处需用单数名词或代词,可排除A、C;再根据uses是谓语动词可知,空格处是主语,只有each of which能充当主语,并构成定语从句。
例15 The Chicago Bulls used to be made up of the best basketball players in the United States,_____ black Americans.
A. most of them B. most of which
C. most of whom D. most of it
篇8
关键词:“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基础教育;重要启示
五育并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相契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在对五育并举和基础教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的论述基础上重点探讨五育并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核心概念界定
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基础,在《辞海》的注释中,其本义是指“建筑物的根脚”,其比喻义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基础教育”,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一般是指中、小学教育。
二、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充分肯定和突出强调,说明了基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多年来的教育工作实践也使我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中小学阶段是为人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大军的“双重任务”。从根本上说,基础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是为我们祖国繁荣富强、发达兴旺造就数以亿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三、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七条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的这段话,对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办学要求:这就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实现《纲要》的要求,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在基础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育既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定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体。
四、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第一,使学生体力和智力同时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第二,使学生的才能和兴趣可以获得充分、多方面的发展。
第三,使学生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导向是科学、合理的,可是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却成为了应试教育的遮羞布,学生要成绩、家长要成绩、学校要成绩,逼着老师也不得不要成绩,成绩代表一切,分分学生的命根时代并没有真正终结。如果不彻底改变现行的应该教育体制,那五育并举并不可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改革课程设置,加快全人教育进程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课程表中设置的课是科学的,但是不排除有的学校阳奉阴违,使得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形同虚设。因此,应设置文化课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劳动实践课。以文化基础课为重点,其他两种课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四)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全人教育的实施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教师不仅要“解惑”,更要“传道”;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获取知识;不仅要“授业”,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五育并举有心动,更要有行动。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全人教育的实施。
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能力。这是21世纪的需要,并不是对现行教育体制、教育方针的否定。同志曾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教育任重道远,要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上,使学生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把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做到坚持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造就一个独立自主、有个性、有热情、有尊严、有知识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篇9
关键词:莎剧;服装造型;形式化;思想性
从戏剧形式上分析,语言作为交流的必备因素,在沟通与表达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贴切的语言描述可以在沟通的过程中使信息得以更顺利的流通,错误的表达往往令事情适得其反。莎剧艺术也有它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以一种特殊的视听形式存在,它多样且富有变化,从视觉部分而言,可以简要概括为服装样式、角色形象气质以及舞台场景效果等方面,从听觉部分大概分为角色的对白、语气,背景音乐和环境音等。视觉与听觉所采用的形式千差万别,所传达的效果也各有不同,与语言异曲同工的是,这些形式的目的是传达出创作者的艺术思想与情感,让观众能够更加清晰甚至深刻地领会到作者的意图,为了更好地去表达,是需要创作者具有一定的技巧的。
与常见的形式所不同的一种形式叫做极简主义,英文名是“Milimalism”,也称为极简派艺术,或简约主义。它的含义较为广泛,不单是指一种艺术流派,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或服装风格。这是一种采用“极端”方式进行艺术处理的形式,它在最大限度内将艺术形式的内容进行简化或删减,只保留最核心的部分,从而彰显艺术的本质。过程中它去掉了很多辅的修饰内容,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最基本、最必要的创作手法来追求艺术最本质、最精华的部分。长期以来,这种艺术形式被很多设计师推崇,它像短小精悍的诗句,常常起到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也更容易引发让人震撼的艺术冲击力,用极小的内容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种“以小见大”的魅力令很多艺术家乐此不疲,他们将自己的艺术思想理念压缩然后传达给观众后再次释放,每个观众有不同的自我解读,有时不必追求固定的答案,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合理的,这给艺术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传播的速率上也占有极大的优势,甚至成为了当今艺术界的主流趋势。
“经过逐渐消除被证明是多余的东西,我们发现没有化装,没有别出心裁的服装和布景,没有隔离的表演区(舞台),没有灯光和音响效果,戏剧是能够存在的。没有演员与观众中间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关系,戏剧是不能存在的。”[1]现代戏剧已经走得更加遥远、前卫、“反戏剧”。“反戏剧”或者说后剧场艺术仍然是一种戏剧,只不过它强调的是叙述性而非戏剧性。主张以身体为创作的主体,作为在剧场表达艺术观念的主要工具。即便没有任何其他的舞台元素,只有表演,戏剧还是可以成为戏剧。让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运动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转移,行为开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它和戏剧的艺术形式结合成一个用来体验世界、了解人生和自我的过程。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梅耶荷德“假定性戏剧”、葛罗托斯基“质朴剧场”等,他们一致认为剧场是一种透过自我发现去感受生命的方法,把观众的视点集中于演员的演绎上,回到戏剧表演的源头。
2012年“说书版”《泰特斯2.0》导演邓树荣夸张了血腥与暴力的元素效果,巧妙地借助了演T的肢体语言,讲出了一个精彩的复仇故事,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里。剧中的角色穿着日常服装演出,当他们脱下日常服装后竟然露出了戏服,这一设计使人十分难忘,印证了“一脱下日常生活的衣服,其实我们就是一个说书人”。演员一横排端坐在舞台里侧倒的椅子上,在现场乐师制造的各种杂音中,开始了他们的叙述与表演。整场演出演员只是通过声音、呼吸、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空间移位来塑造角色。他们时而叙述,时而扮演,时而评议,在不固定的角色之间来回转换,跳进跳出,并伴以饱含张力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探讨人类最原始的5种表达元素的表达能力。7个演员7把椅子,灯光极简,现场音乐极简,唯一突出的是演员作为人体的存在。将戏剧变成由一群扮演者在舞台上表演如何讲述一个故事的戏剧。隐匿的暴力没有削弱泰勒斯的性格,对于制度的理解他有自己的误区,也因此悲剧不断,以暴制暴。导演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应该是说暴力是人的本能,是人性的一部分,暴力发生于一念之间,如果消除暴力,就需要做到内心的平静。在冷漠的现代社会中,非理性的狂暴场面所带来的情感与道德沦陷,将观众引入对暴力的体验,这是一个微妙且复杂的课题。
以“感觉”触碰戏剧的本质,以“表现”代替“描述”。[2]这句话贴切地形容了形式与思想的关系,弄清楚这一关系对于莎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戏剧的本质是思想,思想是无形的、抽象的、无法触碰的,但思想可以以视听的形式非常直接地从一方传达到另外一方,进而去影响或改变对方的思想,这就是视听感觉如何触碰到了戏剧的本质。与此同时,为了更有说服力地去影响别人的思想,戏剧的表达形式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有时候像是不同的人在讲同样的一个故事,有的人只是平淡的描述,而有的人则在讲述的时候投入自己的情感、情绪,采用的语言形象而生动,甚至配上肢体语言来立体地去表现,这两种表达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对于戏剧而言,好的设计形式能够为戏剧的思想锦上添花,也更具有生命力。
在笔者看来,一部好的莎剧作品的影响力,首先在于其精神特质是否完善,其次是承载这种精神的形式是否便于传播。要做到这些就要着重于自我精神的塑造与强化。对于戏剧演出而言,过度的重复和照搬会使其变得形式僵化,也容易使观众审美疲劳。莎剧本身已经具有极强的精神表达力,想要超越极其困难,创作者应当懂得巧妙地“借力打力”,把它的精神力量根据自身的理解与体会进行重塑,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差距便可以化作这种重塑过程中的强大动力。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仍需要先深入地研究莎剧的精神精髓,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精神特质,两方面能够客观的接纳才会吸收后转化成自我精神。没有自己的特质便容易在研究莎剧传统的过程中迷失自己,陷入无尽的传统文化之中找不到出路。只有站在一定的角度进行自我精神剖析后,坚定对自己的认识后再去接纳传统,有选择地去吸收和运用,方能激化戏剧文化的冲突并推动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波兰).迈向质朴戏剧[M].魏时,译.
篇10
[关键词]尼采;悲剧美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83;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5-0074-03
一、生命悲剧
尼采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认为,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便是意志,它是世界的本体,它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显现出来的现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叫做表象。物质是中介,意志通过这个把自己客体化,成为现象。继承了叔本华意志论的同时,尼采又对生命的悲剧性作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倡用艺术救赎生命悲剧的审美主义。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为我们讲述了希腊的一个民间故事:有一天,米达斯王(古希腊神话中的佛律葵亚国王,传说他曾捕获狄奥尼索斯的伴友西列诺斯,随后交给了酒神。狄奥尼索斯为了报答米达斯王,授之以点金术。从此,米达斯王触摸到的东西都会变成黄金,以至于连饭也吃不成。最后,只有请求狄奥尼索斯收回魔力。)感到索然无味,他在林间徘徊了很久,想找一个可以和自己饮酒至一醉方休的伙伴。这时他想到了西列诺斯(古希腊神话中的精灵,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养育者和老师。他喜爱饮酒和音乐,而且能够预卜未来)。刚开始,他怎么也没有找到西列诺斯,几经周折,当米达斯王找到西列诺斯的时候,他便请教西列诺斯对于凡夫俗子来说,什么是绝佳之物。西列诺斯回答说人如朝露,不过在无常的人世间苦苦求生,而绝佳之物就是不要在这个世界上存活。
尼采提倡的权力意志克服了叔本华式的虚无主义,找回了世界的价值,为人类的生存确立了自身的价值。在他的人生哲学中,超人学说是一种反对传统价值的新的价值观――主张重估。人类在面对生命悲剧的时候,产生的强力意志是接连不断的。这个过程当中,生成不断的活动着,赋予了人最根本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并且借此走向生活的更高阶段。换而言之,永恒给生存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场所。一切都是轮回的,这使一个生成的世界极其接近于存在的世界。基于生命的永恒悲剧、存在的虚无与永恒的轮回,人类的生成和创造极大程度上克服这些生命悲剧带来的恐惧感。在这种生成中,人的价值得以体现。这样的观念直接摆脱了依靠“原罪”说靠忏悔达到灵魂净化的观念。
在尼采看来,这是一种削弱自身力量的行为。人要敢于面对生命悲剧性的现实。尼采批判传统宗教价值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他理性的一面。但相对而言,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性。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的心灵有皈依感,人类需要心灵的栖息地。这点而言,真理或者理性是无法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平和与愉悦的。
早期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等人的哲学观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自然环境和宇宙,寻找自然环境的本原特点是他们的目标。古希腊是西方悲剧创作的繁盛时期,在古希腊时候,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三大悲剧家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例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哲学家们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存在哲学,存在论哲学从某一种程度上表现了一种人类的客观主义心态,这种客观主义不掺杂个人主观愿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减少了古代人心灵上的不安、恐惧、孤独等等。
柏拉图时期,形而上学的模式占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位置。比如基督哲学、理性主义、唯心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到了黑格尔,他试图把柏拉图所否定的“虚幻世界”赋予意义――“真实的世界”即“绝对理念”自我发展的过程。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和赞同,即尼采所说的日神制造美的外观和幻觉的精神。尼采认为如果叔本华所倡导的哲学观被人们广泛接纳的话,欧洲文明依旧会停留在低级水平,尼采反对佛教的悲观主义,他认为正是这种意识形态阻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
二、艺术救赎
尼采对悲剧命运的现实做出了有力的回击。在他看来,最初的自然界并不适合人类生存。当人们赤身,以手无缚鸡之力面对自然界的一切灾难时,人类自身便认识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而古希腊人的聪明之处在于:对悲剧现实的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认知,这种认知让人感到痛苦和可怕。他们为了抵御这种恐惧,安排奥林匹斯诸神光辉梦境的诞生,古希腊人因此开始构建他们灿烂辉煌的奥林匹斯诸梦。在奥林匹斯的梦中,在光辉美丽的外观中,人们获得了形而上的慰藉,暂时摆脱了强大的自然界给人带来的强烈恐怖感。
尼采认为悲剧这种艺术体裁的诞生使得艺术具有崇高性。他主张人们要有日神精神,日神精神表现在以艺术来美化苦难获得形而上的慰藉,从而肯定生命,对生命赋予价值。尼采借酒神和日神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他称之为梦与醉的艺术世界。日神代表的是造型艺术,我们用阿波罗来命名所有美的外观让我们产生的幻觉,即使在梦里,也是美不胜收。然而这只是“昙花一现”,人终究要回到生命悲剧的现实中。酒神艺术代表的是以音乐为代表的非造型艺术。酒神在希腊神话中代表:死亡与复活。
《悲剧的诞生》中,主要说明古希腊悲剧艺术是什么,以及其如何成为古希腊人克服悲观主义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尼采后来在1886年的新版前言“自我批判的尝试”中说,《悲剧的诞生》的任务是“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学术,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后者体现出艺术对人类生命的救赎。悲剧和艺术不是独立自足的,而是作为服务人生的一种“方式”,它的存在是为了人生而存在的。
在西方美学史上,悲剧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重视。因为悲剧能以最强烈的手段表现冲突、痛苦和死亡等人生问题,引起哲学家、美学家在哲学、美学领域内的深刻思考。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叔本华等都对悲剧有过精彩的论述。在尼采这里,悲剧与人生之间的紧密联系达到了他们所未达到的高度。尼采认为,希腊人因看清命运悲剧性的永恒存在继而产生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从而产生悲剧。古希腊悲剧产生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结合。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的两位神灵,古希腊人没有使用概念的习惯,他们使用神话中的鲜明形象,从而使得人们领悟到他们艺术观念的深奥且隐秘的象征内涵。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独立而言,都是美化苦难人生的一种审美情趣。日神的造型艺术和酒神非造型的音乐艺术的创造趋势形成了强烈的对立。“艺术”这一词只在表面上消除了相互之间的对立。
尼采认为,日神制造的美的实质是人的幻觉。艺术上敏感的人总是面向梦的现实。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体验到了梦这种美丽幻觉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所以人也更愿意相信梦境比日常现实更真实、更完美,关键是能给在这个悲剧本质的世界上生存的人们带来形而上的愉悦与快乐,并可以暂时摆脱生存给人带来的焦虑与惶恐。尼采认为的日神精神,主张以超然物外,冷静节制的态度,将宇宙和人生视为梦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宁静。他所倡导的是一种审美情趣,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化解人生的苦难,以及痛感。酒神精神,主张一种欲望上的放纵,酒使人沉醉在这种欢乐中。在精神上,表现为一种“陶醉”的体验。陶醉是清醒的对立面,相对于日神精神保持清醒的刻意克制与趋向幻觉,陶醉是另一种精神现象。关于生命现象的基本对立就是生命和死亡、清醒和梦幻。陶醉是人喝醉酒后表现在精神上的一种状态,它是清醒的对立面。它临界于生命和死亡、清醒与梦幻,是它们两者之间的相遇、转换和撞击。它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既是亢奋的也是宁静的。亢奋表现在生理的变化,随着酒精注入身体,人开始蠢蠢欲动,身体的亢奋导致灵魂的激动,醉酒的人大多滔滔不绝而显得极富灵感。在尼采看来,醉的本质是力量的提高与充溢。酒给人一种充溢的生命感或力量感,在其中,痛苦起着兴奋剂的作用。它和追求幻觉的产物奥林匹斯诸神一样,也是对生命肯定的表达。在酒神节上,人通过宗教式的感悟,感觉到最深邃的生命本能,求生命未来、生命永恒的本能,因为本质上,宗教就起着这样一个作用。尼采认为,梦境与醉境没有参与艺术的创造力。这两种结果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美化苦难、战胜悲剧时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尼采主张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人生。醉境艺术最大的意义在于使人们相信生存的快乐:然而寻求这种快乐是有条件的,就是应该直面它,沉浸在这种现象之中,而不是躲在它的后面。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生存的时候时刻准备着死亡的时刻,但不能因为这种悲剧而变得麻木,让自己失去意义。
三、美学救赎
尼采与叔本华一样,对人生悲剧做出了深刻沉重的剖析。相比叔本华,尼采同时在寻找克服人生悲剧的办法。“上帝死了――超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形成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意味着尼采对悲剧命运的拯救,对悲剧人生的真正救赎。
尼采提出自己的审美观以后,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人们心中至上的理性以及科学开始粉身碎骨,他提倡把人生悲剧看作一种现象,用他提倡的方式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释放。在酒神非造型艺术中达到沉醉的效果,因为沉醉使人的生命力量达到瞬间提高的效果,这种瞬间提高的能战胜人们对生命产生的恐惧感,从而达到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美化和欢娱。尼采认为这是“永恒轮回”的世界,以这种方法达到对生命的最高肯定,人要直面永恒的悲剧。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在此基础上历经毁灭,感受到生命的不可悲催,而后笑对人生一切悲剧,从生存悲剧这个事实中超然出来。个体生命在整体宇宙中得到消解与缩小,从而放弃人们对自我和自我痛苦的执着,感受个体存在的价值。想要获得永恒的快乐首先就要毁灭个体的快乐,以个体的小快乐换得站在宇宙生命立场而获得的大快乐。个体快乐是有限而短暂的,永恒的快乐却是持久的。他要求人们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人们应该努力挖掘自己身上潜在的不可预知的力量。
尼采把艺术认定为生命的最终拯救通道,他热烈而痛苦的仰望着艺术。他赋予艺术很高的肯定,艺术象征着力量与美感,它可以抵抗否定生命。尼采崇拜古希腊悲剧艺术,并且对于酒神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肯定。为了艺术的存在,为了一种审美直观得以存在,沉醉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缺的,这是引导悲剧人性升华的意义所在。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审美境界。在这种审美观照中,获得真实的生命感并体悟生命的无穷快乐,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境界。
人一生下来,仿佛都不能摆脱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命运的悲剧性是时刻存在着的,它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转移。我们要时刻认识到命运悲剧性永恒存在的现实。所以至今人们仍在研究尼采的悲剧美学观,以解决这个哲学领域里永恒存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彭立勋,邱紫华,吴予敏,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程伟功,王常柱译.悲剧的诞生[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