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美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0:0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文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文美文

篇1

关键词:英文电影;英美文学;关系发展

电影与文学的发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但是,两者之间却又是有着异常紧密的关系。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电影与文学的发展都是从生活中汲取的养料,且在此基础上将生活进行了升华。对于电影和文学发展来说,其都需要借助不同的载体将其所具有的艺术内涵、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以及事情发展的顺序等表达出来,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等进行彰显。也可以说电影的发展来自于文学作品,如电影拍摄所用的剧本大多就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的知识,用以诠释成电影所要拍摄的内容。固英美文学作品是英文电影创作取材的重要基础,而电影则是文学作品升华和延伸的重要渠道。[1]现今,随着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许多电影作品创作中都开始以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题材进行拍摄,也有更多经典电影是以文学作品作为内容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以此促进了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得到了良好的艺术发展。

一、英文电影发展历史介绍

英文电影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方式而存在,其中所体现和包含的艺术性相当少。而随着英文电影的发展,且在电影技术上也在不断深化,人们更多的想要从电影中窥探到一些饱含内容的东西,更愿意从中看到一些喜闻乐见的元素,以此作为英文电影艺术性的发展史,开启了其艺术创作之路。随着英文电影的深入发展,其在发展中也分支出了诸多流派,尤其是在电影拍摄手法和技巧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文电影在全世界所流行,且受到人们广泛的青睐和喜欢。对于英国人来说,其最初所拍摄的电影题材大多源自于其日常生活,或者是根据民俗文化等作为题材来拍摄电影。但是美国人所拍摄的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更加丰富,其更多的想要将一些臆想或者猜测的内容在电影作品中进行创作。所以从美国电影中可以看到诸多关于科幻或者星球大战一类的电影题材。但是,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电影表达方式,其所具有的影响力足以对世界产生震撼。因此,从人们所喜爱的英文电影题材中可以看到,世界人民对于英文电影还是非常推崇和喜爱的。

二、英美文学发展历史介绍

英美文学发展历史与我国古代文学发展颇有相似之处,都包含时代政治或者文化影响等因素,且在文学作品发展上也呈现阶段性的发展。英美文学发展鼎盛时期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的迅速发展,且在该历史阶段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得到了创作,在文学风格和体系上呈现出不同特色。如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追溯的话,那么可以追溯到5世纪阶段,其在当时世纪中就有了《贝奥武甫》等该类文学作品,其所讲述的内容是关于搏斗方面的故事。而随后,在6世纪英国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在文学作品创作上也开始倾向于宗教文学方面的发展,如《英国人民宗教史》就是在该阶段所完成的。而到了9世纪,当时的英国国王韦赛克斯非常喜欢文学创作,且将拉丁文进行了翻译,以此将拉丁文中所具有的文学知识融入到英美文学创作中去。随后,随着国家之间文学交流和沟通的加深,使得英美文学创作在题材和内容上越发丰富。[2]而到了16世纪,英美文学中诗歌题材的出现,为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良好素材,且将文学作品与电影进行融汇,在电影发展中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知识融入进去,能够使电影看上去更加有故事性,以此根据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进行改变和变化,逐渐的形成了现今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之间的发展。

三、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的共性及差异性分析

(一)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共性分析

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虽然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之间仍具有一定联系,存在诸多相同点,而在本文研究中则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进行分析。1.在主题表现上存在一致性。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在题材上都是来源于生活,且所描述的对象都是将人作为主要对象。进而根据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背景、社会阶层等的不同,对人们思想、行为、存在的关系等作为描写的线路进行揭示和描述,能够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彰显出来。尤其是对于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发展的主题来说,对于时代特征以及社会现象进行描写是亘古不变的,也是其艺术形式中所要表达的本质内容。但是,如对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进行了解,则会发现两者之间与生活形态又存在一定区别,虽然在主题和内容上都源自于生活,但是都经过了艺术渲染,而超越了普通生活的描述方法,以此得到了升华。2.在基本要素上存在一致性。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都具有人物、情节、语言、结构、时间、场景等内容,而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题材的不同,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两者在基本要素上仍是相同的,都要根据人物语言表达特点以及情节的设定、情境的编排等来表达内容和主题,以此能够将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来。3.都是借事表现的艺术形式。两者之间在发展上都离不开叙述这一基本情节,能够通过叙事的表现手法和情节,来将读者和观众带入到特定的艺术创作中去,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作者或者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情感上的诉求。

(二)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差异

虽然两者之间在艺术上存在一定共性,但是在一些方面上仍存在差异。1.电影的时空的艺术。从发展历程上来说,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都是时间的艺术,但是更确切来说电影则是时空艺术。[3]因在电影发展中,其所表现的是电影技术与时空所结合的一种方式,能够在空间构架下根据故事情节将电影脉络表达出来,且在此基础上给观众带来更多冲击力,以此使内容更加丰富。而对于英美文学来说,其所表达的内容只是根据情节所展开的线索分析,且在语句上更加倾向于抽象方式。2.两者在语言表达位置上存在差异。两者之间虽然都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艺术表达,但是语言在两者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却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英美文学来说,文字语言是其重要载体形式。不同的文学题材作品在语言文字使用上是不同的,其在文学传播载体上完全要依靠文字为基础进行传播。也可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表达,如果其失去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那么文学艺术也就丧失了其所具有的价值,而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不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情绪。反观电影的发展,其在最初发展形式上是从默剧开始得到的发展。并且,电影发展形式除了语言表达之外,其还具有多种形式的表现形式,如通过动作、音像等的表达等。尤其是电影发展上,其所展示的主要效果是电影镜头,而语言只是作为一种对白或者旁白的形式所应用,能够对电影镜头的发展起到情绪波动的作用。[4]并且,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注意力大多在镜头表现方面,能通过视听语言了解到电影情节和内容,而不用通过观看文字就能够了解到整部电影所要讲述的内容。也可以伴随电影演员动作、表情,或者布景等的应用,能够完全的将内容得以彰显,而文学作品则要通过语言才能将内容进行刻画,其具有一定抽象行为。

四、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英文电影补充了英美文学作品中表现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影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视听艺术上的享受,俨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享受和消遣的主要方式。虽然电影在题材上大多源自于文学作品,但是其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能够弥补到英美文学作品中表现力不足的问题。如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情感的描述上往往要使用大量篇幅进行描写,而读者需要在充分理解这些文字的基础上脑补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以电影所呈现的话则能够通过一组,或者几组镜头就能够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呈现出来,使观众直观的了解到人物情感特点。

(二)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创作源泉和根基

电影的发展仅有一百多年,虽然经过电影技术和科学技术等的发展促进了电影成为一门艺术形式被人们所喜爱和熟知、了解。但是,电影的发展仍离不开文学发展。对于英文电影来说,其在创作源泉上往往都是根据诸多优秀和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得到的创作,所以可以说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根基所在。[5]如人们所熟知的电影《沉默羔羊》、《在路上》、《乱世佳人》等都是由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并且,在电影对白的应用上往往也是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润色,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往往会在电影作品中被直接应用。这些都说明了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创作源泉和基础所在,其为电影创作和改编提供了重要素材,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话,那么电影也无法具有如此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五、结束语

自古以来文学与电影之间都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且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得到发展。对于英文电影来说,其能够通过电影镜头和画面情节去打动观众,而英美文学过多的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打动读者内心。但是,历史的发展注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搬上大荧幕,使人们能够了解和熟读到更多关于电影和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以此丰富着人们的内心生活。

参考文献:

[1]李贵垓.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以作品《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J].电影评介,2016(02):79-81.

[2]海燕飞.当代英美传记文学的影像改编[J].电影文学,2016(02):99-101.

[3]贺华丽.《杀死一只知更鸟》: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的相关性探析[J].电影评介,2015(24):66-68.

[4]陈丽珠.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探析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8):36-37.

篇2

1.高职学生对英美国家概况缺乏了解

英美国家概况包括英国和美国国家概况,主要的内容包括美国和英国的地理、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美国的文学、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对于这些基础性知识,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了解。但作为岛屿国家,英国是由哪几个岛屿所构成,这些都属于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其中涵盖着国家发展的历史因素。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对这些文化知识有所了解,以便为学好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职学生对英美文化历史缺乏基本的认识

文化内容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一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历史的了解往往是从影视剧情节中了解的,但是对其中的历史内容缺乏逻辑性了解。特别是英美文化中的近代史和现代史,如果缺乏概括性的了解,对于英语语言就会缺乏驾驭能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具有针对性地讲解与美国独立战争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没有对英语语言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加以正确的认识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并被作为文化载体存在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却将语言作为了解文化的工具。脱离了文化的语言孤立地存在着,如果失去了其应用性,同时也就丧失了其价值。但作为一种文化表达,语言的社会历史性也是文化演习下来的一种表现。透过英美语言,可以了解英美文化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而言,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体现为两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同时文化对语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性。可见,文化是社会风貌,也是一种生活信仰。针对于英美文化,学生往往具有极大的热情,但是并没有从英语语言的角度对英美文化加以了解。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从文化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就可以从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语言学习的效果。明确了英美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就会发现,文化推动着语言的形成并促进发展。那么高职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从英美文化的角度讲授语言,让学生从文化意识中形成对语言的悟性,提高语言敏感度,充分发挥文化教学的作用。

二、反思英美文化缺失现象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将英美文化内容穿插其中,使英语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以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的英语语言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而不可以单纯地强调语言学习成绩。英语教师首先要能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英美文化的角度展开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那么高职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写要融入英美文化知识

目前高职学校所采用的英语教材,内容上都是以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主,形式单一,内容多以应试为主。比如应付CET考试的英语练习题等等。要扩展学生的英语视野,就应该遵循大学英语教学规定,将专题栏目充分地运用起来,添加英美文化内容,以扩展知识空间。高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而且课后阅读美国的历史文化、英语学习技能以及相关科技领域的英文资料等等。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语言,并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2.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这就需要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同时,还要有能力接受外来文化,以从文化层面对英语语言加以充分理解。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上,以对文化现象有深刻的认知。以语言的方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以能够接受文化,产生文化的适应性。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语言交流,进而发展为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通过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使学生对不同的社交活动具有适应性,在认识本土文化的同时,对文化的差异性能够接受,并具有较强的思维敏感度。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不仅要理解英美文化,尊重英美文化,还要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一改单向文化流入的方式,形成流入与输出的双向交流。那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还要强调英美文化,实现多元文化思想的融合,以为培养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奠定基础。

3.英美文化融入到高职英语教学当中

目前正在推进高职教学改革,英语教学课时有所较少,这就需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以在有限的英语教学时间内保证教学质量。使英语教学摆脱课堂的局限,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将英语知识传输给学生。比如,将英语语言教学转为英语文学欣赏教学,利用英美电影欣赏向学生普及英美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介绍英美概况。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英语教育,提高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就意味着,要适当地调整英语课程设置,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文化辅助活动可以填补英语课堂的不足,以英美文化作为主要的活动内容,通过阅读英文书籍、唱英文歌曲、看英文电视等,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节目和内容引导学生观看,然后在课堂上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讲讲自己的体会。这种基于英美文化知识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效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终身英语学习的习惯。

4.英语教师要具有文化教育观念,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要在英语教学中赋予英美文化以重要的地位,英语教师就要首先树立文化教育观念。针对英语文化,英语教师要进行内容的筛选、分类,并对文化的主题确定下来,将教材内容融于其中。与主题文化相关的英美风俗习惯和各种典故可以贯穿于文化辅助活动当中,以通过创新英语文化理念,转变英语教学观念。那么为了促进高职英语教育的转变,就要注重英语教师的素质培养。加大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让英语教师有机会参与到跨文化活动当中,接受英美文化的培训,参与文化讲座以及英美文化交流活动,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英美文化讨论会,聘请专家来校讲学,使英语教师有机会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加深对英美文化的理解。此外,高职英语教师要有能力在教学课堂中随机性地补充英美文化内容。英语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有计划分阶段展开的。将英美文化渗入其中,就要注意内容的契合点,以使英美文化内容能够很自然地融合到课堂内容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根据高职英语教学调查显示,在各类语用知识中,文化知识内容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已经超过了50%。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英语语言授课中,对英语语言和文化能够相互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可见,英语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知识水平以及高度重视英美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语

篇3

一、有意识地普及英美文学知识,拓展视野

英美文学知识是枯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汪清泉,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给学生清凉舒适之感,让学生在繁重、晦涩与抽象的英语学习中找寻一点乐趣。一般来说,英美文学知识可读性较强,具有故事性与哲理性的双重内涵,渗透英美文学知识,对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纵观当下高中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很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严重缺乏,而教师也并没有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渗透英美文学知识,以此来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普及英美文学知识。

诚然,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词汇、句型、语法、阅读、写作、听力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充实学生的英美文学基础知识,即要有意识挖掘每个词、每段文字以及整篇文章背后的深层文化底蕴。例如,人教版高二(必修三)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是以古今中外的许多节目为研究话题,单元不仅介绍了各类不同节目的由来、意义、习俗,更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本国节目的同时,更系统而全面地了解国外很多节日,乃至节目背后的文化元素。但是课文介绍的文化知识嘈杂错乱,需要教师渗透其他知识作为辅助理解。例如,在讲解墨西哥的“亡灵节”时,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渗透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拓展学生英美文学知识,让学生对“亡灵节”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在听、说、读、写中强化锻炼,提升能力

英美文学是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英美文学渗透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并注重在听、说、读、写中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唯有如此,英美文学才能循序渐进地影响与感染学生,让学生备受英美文学的熏陶。因此,教师要在听说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等各种英语训练中渗透英美文学,在学生在英语实践训练中感悟英美文化的独有魅力。

例如,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内容,让学生光看欧美电影,并仔细揣摩欧美电影中人物对话的神态、思维、语调以及语速等各种因素,并将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一些对话视频截取下来,让学生反复观看,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的地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话模仿,在对话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Life in the future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与“未来生活相关”的欧美视频,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师还可以自己制作视频,但要确保原汁原味。在给学生播放后,让学生通过对话了解英美文化,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重视英美文学学习,并强化课堂鉴赏交流

重视英美文学学习,将其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进行重视,不仅能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营造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趣味学习氛围,这对学生英语成绩以及英语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意义。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引荐优秀的课内或课外英美文学读物,让学生自主选择式地进行阅读与学习,当然,对于特别经典而具有代表性的英文读物,教师可以拿到课堂上鼓励学生集体品读鉴赏,提高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篇4

【关键词】英美文学 大学英语 教学应用

前言

人类的文化活动与文明成果,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文学创作也同样如此。大学英语是大学课堂中一门基础的学科,更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便使学生当走出校门、迈向社会之后,能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需要将英美文学融入到课程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文学作品是一种高雅的语言艺术,通过阅读文学,不仅能收获一定的知识,同时还能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大有益处。每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并蕴藏了许多哲理,能带给学生一个更为宽阔的世界和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英美文学的运用,转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将更多优秀的文章引入到课程之中。而借助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学生不只可以接触其中真实且生动的语言,了解固定词汇,加强对语法的掌握,还能够有效的了解英文的语言结构,积累更多的英文知识。

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现如今,学校与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既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当保持体育、德育共同发展。不仅如此,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便直接走向社会,因此,如何在大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使学生具有宽容、勇敢、智慧的人文精神,以便于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现已成为许多高校所关注的重点。对于英语教学来说,通过语言使学生了解到异国语言所处的文化氛围,认识到他国的民俗风情,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独立思考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浓烈情感,有助于学生借助文学作品来了解另一个世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规范、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更上一个高度。

3.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现如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英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贯穿于人们的工作、学习之中。不仅如此,随着世界格局的愈发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工作,同时也有许多的国人去海外留学,发展,在这其中,英语则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在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许多的教师受传统思维影响,在课堂上往往采用单方面讲述的方式,使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较为被动,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难以实现真正的利用英语来进行交流,为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不利影响。然而,英美文学作品则是从特定的角度出发,将本国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哲学思想等融入其中,学生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了解语言文化,还更够轻松的跨越语言障碍。为跨文化的人际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1.在课堂上进行文学渗透。英美文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应合理的设计课堂内容,将英美文学融入其中,以此来拓宽英语的教学空间,提高英语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英文故事或是著名的英美文学人物来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快速的M入学习状态。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英美文学的片段来锻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积累学生的阅读量,并使其从中学会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逻辑分析。由于大学的英语课堂并不像中学时期一样,占据了学生许多的时间,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其他学生在一个星期里基本只有两节英语课,导致真正学习英语的时间并不多,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尽可能的为学生传授知识,讲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2.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英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的过程。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真正的为学生所用。而阅读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积累方式。在进行对英美文学的阅读时,不但可以巩固所学单词、语法,同时还可以掌握新的单词,语法包括一些固定搭配用法,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更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多为学生推荐一些著名的英美文学典籍,如《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等。不仅如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使学生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内有所收获,进而提高其英语水平,扩宽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

结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注重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作品,实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并不具备一个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仍然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结合当下热点潮流,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目标与方案,保证教学质量能够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篇5

关键词 经典英文电影;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听说能力

一、经典英文电影融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理论依据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英语学习的必要因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是能够在真实、自然、丰富的环境下习得的语言。Brown等人也认为知识是情境性的,它要受到知识所使用的活动、情境以及文化的影响。“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或近乎真实的情景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而英语在我国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除了英语课堂之外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使用英语,更谈不上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下使用英语了。英文电影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用来辅助英语听说,其本身融文本字幕、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播媒介于一体,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加以合理的利用势必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语言教育学家Crashen针对第二语言知识的获得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其中语言输入假说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材料输入,通过听觉和视觉综合感知这些语言材料,使这些语言材料储存于学习者大脑中的相关知识,在多种活动中反复消化、加工,使之进入长期记忆系统,内化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英文电影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然的语言环境,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分析、理解、消化这些语言输入,从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二、经典英文电影融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可行性

1.经典英文电影提供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和听力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英语教学理论重视和强调语境的教学。语言的特征与语境和情景有直接关系。一个具体的语境会使学生联想到具体的语言,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全面的语言知识,促进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语境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典英文电影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提供的语言信息语境丰富,为学生深刻理解、切实掌握、进而灵活运用目标语创造了非常有利的语言环境。电影中的语言是由来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层度以及不同的职业特点的人们的话语对白,是最接近于生活的语言。它包括日常交际生活中的词汇和习语的连读、爆破、浊化、弱化、重音、缩读等很多的语音变化。看电影时,学生可以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进行,不仅能亲耳昕到人们在各种场合的交际言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单词的略读、口语化词汇、表情手势等超语言线索,还能接触到具有文化特征的场景。同时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贴近生活的精彩对白使学习者从中获得乐趣,使学生将英语的听力口语当成一种技能习得,激发了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经典英文电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英语听说的机会

听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电影的语言多是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间的对话,日常生活约定俗成的口语,俚语、惯用法等表达方式在英文电影中都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语言,是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通过反复听说,学生既能积累词汇、掌握常用的口语句型并理解这种句型的适用环境,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感受不同的重音、节奏、音高、停顿、语速所携带的大量信息。而且,电影中的人物都使用正常的语速说话,有助于学生习惯并模仿实际场合的正常语言。同时经典英文电影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体现了真实的工作、生活、学习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

3.经典英文电影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电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可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这是我们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所不能达到的。要全面深刻理解语言,必须了解其中蕴涵的文化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坚持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原则。经典英文电影可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声像并茂的电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英美文化环境中。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再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就可以在真实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并巩固语言知识。它所展示的文化背景知识具体、全面而真实。这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交叉文化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学生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目标语奠定了基础。

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词汇和语法,还应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观看英文电影是一种有效提高文化差异敏感性的手段。单单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学会了这门外语。许多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语言理解能力。不少英语语言知识的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用英语与西方国家的人交流时,常常会因不懂相应国家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而出现交际障碍。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英文电影是由英语国家本族人演绎的,无论是故事情节的叙述、发展以及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很多和中式思维方式不太相同的地方,从多方面展示了英语民族人们的社会状况、、阶级观念、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风情等。而这些通过电影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使学生既学到英语语言知识,又使学生领略了英语民族的传统文化,克服了母语的干扰,养成了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交际能力。

4.经典英文电影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英文电影可以给学生同时传达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从而把形象和语言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学生自然主动地听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就能集中思想,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假设、猜测意义、预测情节内容的发展,从而理解说话者言语表达的意义并吸收信息。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大幅度地增加了训练量,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学习。电影片段生动、形象、直观,改善了输入的外部环境,激发了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轻松、快乐学习的目的。

英文电影自然地融合了字幕、语音、图像、文化背景等,其信息量之大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资料不可比拟的。电影把真实或较真实的西方文化带到了英语听力课堂上,把纯正的英语口音或美语口音带到了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语言环境中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不同口音,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对学生的语音语调的形成有很大的益处。观看英文电影时,教师对电影的故事情节发展进行适当的暂停、设疑、指导、培养学生 的预测和推理习惯,掌握预测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

三、经典英文电影融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途径

1.强化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听说教学中也应占有一席之位。英文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载体、是现实生活的浓缩与升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要全面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其中蕴涵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听说教学中应该坚持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原则,强化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经典英文电影中的英文对白,多以日常对话为主,里面夹杂着大量的口语、俚语和习惯表达法,更有着文化上的差异。因此作为听力课程的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听力技能和水平,又要有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对英文电影的对白有较好的分析能力。教师在放映前作影视内容,人物特点,演员背景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在放映过程中可以采取中途暂停播映,加强对生词、口语表达法的讲解,这样对于学生理解影视作品有积极意义。英文电影为学生了解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提供了宝贵机会,声形并茂的电影使学生置身于广阔的英美文化背景之中,为学生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语言奠定了基础。

2.选择合适的电影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内容来选择适当的英文电影,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刚开始利用英文电影进行听力教学时,应该选择内容稍微简单的电影,故应选择题材轻松,内容简单,主人公发音纯正,方言俚语较少并且有解说词的影视片段较合适,以达到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目标。如《The Sound of Music》《High School U.S.A》《夏洛特的网(Charlotte’s Web)》《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等。这些影片简单易懂,发音清晰、生动有趣,又充满故事情节,对于刚接触英文电影的英语学习者是非常合适的练习听力的材料。

3.因地制宜的选择和制作听说教学课件

把整部的英文电影直接作为听说课的教学材料是不可取的,因为任何一部原版的英文电影都不是为语言教学为原始初衷的,所以它的语言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各种语音、方言混杂其中,如果不加以分类、整理势必会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影视片断长度控制方面也要符合学生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研究发现,时间较短的电影或片断能对听力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一般的影片总时长都在一个小时以上,老师不能在课堂上不间断的播放整部影片。一来学生难于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二来也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选择合适的电影素材,制作个性化的课件。在课件设计中,教师可以包含多个电影片段,按照实际的教学需要把它们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自然地把自身的教学风格融入课件制作中,形成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

4.角色扮演,激发兴趣,提高听说能力

电影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供了形象生动的素材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角色扮演克服了语言学习的枯燥感,使语言学习充满活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运用交际用语的能力。这部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是电影教学的部分。教师可以在语音实验室播放电影画面(取消声音),让学生来当配音员。如果条件许可,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外消化电影的台词,每堂课让一至两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且提高了学生对口语表达质量的要求,不仅使学生可以用英语表达,而且能够流利、准确、地道的表达。

篇6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新形势下,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发展步伐的加快,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交往合作更加频繁,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多种文化相互交汇碰撞、交流融合,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间就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外语教学中,关注目标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问题并作出反映,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以保证整个交往过程的有效性。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文学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始终与文化相伴相生。因此,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英美文学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首先,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它的重心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源泉,涉猎古希腊、罗马神话,了解基督教《圣经》故事及人物典故,熟悉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抵,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有利于语言学习中文化因素的积淀。

其次,文学是提高文化素养和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最理想的语言和文化材料。特定的文化常常在其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对原文语言有精确的理解和把握之外,还要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学实质上就反映和代表着西方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语言源泉。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清楚表明,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

再次,文学的生动性和通俗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文学是最优美的语言,如果我们要学习和获得最优美的语言,我们就必须学习文学。”(李赋宁语)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英美文学,不但可以在接受作品内容情节的同时,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学作品中渗透的跨文化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有关西方的哲学、历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人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和热爱,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从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逐步更多地涉及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地理等,以至更深人地探讨人生态度、道德价值观等。

交际性原则认为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然语言是交际的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使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

三、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和渗透跨文化意识。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语言水平。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不能把课文仅仅当成单纯的语言教材,而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放眼世界,扩大视野。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教师还可以配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英文化差异的知识介绍,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具备应有的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授课时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不能一味地进行理性的抽象与概括,不能要求统一理解模式和死记硬背。这样,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感受不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其次,教师应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文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课件、录像机、投影仪、光盘等直观有效的手段。除了课堂教学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课外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由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欣赏精彩对白或学习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思维突破原有的束缚,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演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把握原著的历史背景,穿越了时空与文化的差异,与文学作品作直接的对话。

篇7

英国十九世纪的红衣主教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大学应以培养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体的自由教育为主旨。因此大学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文学教学,文学教学的精髓是发扬人文精神,惟有搞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踏踏实实地谈人文理想的教育”。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大学生应被引入文学世界而不是做外界的观察者。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往往不成熟。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学是宝贵财富。英美文学素质是构成提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学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学生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了解他国的社会变迁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加强文化修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有关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写道: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学生们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奋斗的艰苦历程,也可以领略到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体验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在阅读作品时,学生们仿佛在和那些具有丰富思想的作家们面对面地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经历。在这丰富的文学世界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得到锤炼和升华。因此,文学对于学生完善自我,提高素质,接受外来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宝库

就语言教与学而言,语言能力通常指词汇、语法、口头及书面表达的能力。但是,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获得信息,最终阐释信息。因此,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这样,一般所指的语言能力就上升到交际语言能力。Canale 和Swaine (1980)认为交际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Bahman (1996)指出,交际语言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包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包括在交际时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语言的使用不仅受制于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规则,还要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1.通过英美文学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是语言最完美最崇高的形式。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它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加强学生对语言结构的意识无疑是教学的最高目的,而文学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语言结构或语言知识。波维(Povy,1967)指出文学会提高所有的语言技巧。通过词汇各种各样广泛精巧的运用及各种复杂贴切的用法,使文学扩展了语言知识。为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而在教学中加入文学的优势,正如麦克开(Mckay,1982)所说:“文学在论述中展示了语言。在这展示中,环境的特点及角色的关系都被限定,表达某一特定语意和方式的语言溶于一个社会环境中,所以,为什么某个特定形式用在某处是有原因与基础的”。可以看出文学是提高语言用法、意识的理想之源。文学作品揭示了存在于社会中的思想,感情和事件,学生很容易将这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所示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并对此产生兴趣。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这种个人相关性和兴趣性,在提高动机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可通过作者的眼睛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来感受语言的不同,对自己的阅读起到推动作用。另外,由于文学包括了各种语言基础和主题,因此,它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阅读,而且提供了练习多样阅读策略的机会。通过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们熟悉各种不同的语言结构,各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因而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文学对写作能力提高也是重要的。文学是词汇和句法结构使用的范例,它是日常生活语言的一种最优美的表达形式,这一点,许多词典中的典型例子都出自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个事实就足以证明优秀文学作品在书里语言典范方面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词汇形式和准确表达来自然地习得这些词汇和句法,这对解决他们写作时不知如何立意,从何处入手,如何选词,如何造句等问题的解决是大有帮助的。此外,通过文学作品,学生还可以获得大量接触非正式语言的机会,而这些生活化非常强的语言,也正是英语学习的难点。综上所述,文学课与语言学习的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课有着直接和全面的联系。

2、通过英美文学学习文化、培养英语思维。每个社会集体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人情、社会制度、生产方式。语言同复杂丰富的社会、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如果学生只注重词语层面的学习, 就会导致在英语环境中的交流障碍, 许多中国学生可以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 但是却不适应场合, 或者外国人根本就听不懂。另一方面, 在阅读英文报刊、英文原著, 或者在看英文原版电影时, 不能真正地理解, 这是因为这些学生缺乏社会习俗、历史背景、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反映社会和现实生活,它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它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永恒的审美价值,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因素。 学习文学作品和了解社会文化的背景,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英语教学中尤为明显。

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是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学生会有更多机会接触语言环境, 同时也加深了对东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也会大大提高。因此, 英美文学课在整个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养成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习惯,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胡文仲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谈到,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谁也不可能与该国人民进行准确的交流。外语教学中,强调教学的重点在于语言本身是正确的,然而割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而忽视文化的教学,单纯的语言教学是不全面的。文化有赖于语言,依附于语言。学习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习文化,学习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Marganet Ebrooks 认为:“对于文化差异的了解是文学学习中最大的潜在收获,同时也是最大的障碍。文化精神的差异,即便对一个与自己时代和地方不同的作品的本语者来说,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因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个问题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人来说无疑会显得更大一些。” 童恩正先生在《文化人类学》一书中指出:“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的区别,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类客体观察和理解的角度往往有所不同。”我们遇到的问题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例如,汉语中的“西风”与英语中的west wind,其客体意义相同,而其引申义或喻义则完全不同。汉语中经常有“喝西北风去吧!”,意即西风代表什么都没有,或不受欢迎的风。但是,在英语中的 West wind 是极为温暖而受人欢迎的和风,代表着希望和力量,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笔下的 “Ode to The West Wind”。汉语中有这层含义的风是“东风”或“南风”。这种差异现象是由于中国和英国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因此,如果在学习或阅读时学生不懂这些,那么就无法准确理解作品的含义,欣赏作品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3.利用文学作品创造语言环境。学习英语的最理想的方法是亲临语言环境,感受其文化氛围,但现实是不可能我们所有学习外语的人都到目的语国家去。因此,我们的教学缺乏真实生动的社会生活语言环境。教学只局限于听、说、读、写、译等教材或一些音像制品上。实践证明,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学习英语环境欠佳的情况下,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满足跨文化教学的需要。英美文学是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把个人的体验和情感参与到文学作品所反映的英美文化中去。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比较鉴别,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做到知已知彼,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敏锐性。在阅读文学作品是,可以使自己融入当时的情境之中,感受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该说什么样的话;对不同的说话对象需要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用词;词语和语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等等。

英美文学是英语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增加英美文学方面的教学内容,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也体现了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学目的。英美文学与人文素质、语言、文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随着中国迅速走向世界,社会对英语教学目的和英语人才的培养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坚信英美文学学习将在英语专业学习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三、文学可以培养学生优雅的兴趣和爱好

文学作品除了说教、传承文化等功能之外,还有娱乐的功能,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文学的这一功能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而言的,文学在起源之初就潜具娱乐功能,是人们在劳动之余,为了打发和消耗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才萌发出的人类的一项活动。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文论中就有类似的论述。孔子说:“《诗》可以兴。”“兴”为“感发志意”,激发人的情绪,也包含着审美功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已对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有了自觉的认识,如陆机《文赋》说创作是“可乐”之事;萧统《文选序》指出作品有“入耳之娱”、“悦目之玩”的功能。唐至清代,文论家提出了“解闷”、“相慰”、“相娱”、“以文为戏”、“娱耳而悦目”、“快心”、“消愁”等观点,所论范围从诗文扩大及小说戏曲。这种娱乐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方面:即“自娱”和“娱人”。“自娱”指文学创作对作家来说具有娱乐性的;“娱人”是说文学作品对读者来说具有娱乐作用。当前,我们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物质利益和享受倍受崇拜的时代,人们为娱乐而享受文学,不仅使我们紧张的肌肉放松,增强其生命力,而且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满足了人的娱乐需要,更是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人的文化内涵,使人的生命质量、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不断提高。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的大学生稍有不慎就可能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因此,必须加强文学教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尽情领略世界文学名著中的精神财富,在课余时间能养成正确的爱好和兴趣。“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对于新一代的大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篇8

【论文摘要】鉴于当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从文史结合、文论结合、讲读结合、中英结合四个角度,阐析了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   

 

高校英语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应当把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放在首位,以此为基础发展专业技能。因此,文学课程的设置,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英美文学,在教学大纲中都处于必修课程的首选。但是,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大多对实用性较强的翻译或商务英语情有独钟,而对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学敬而远之。英语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居然会屡屡出现被问及英美文学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尴尬场景。 

我们首先探求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心态。是什么使得他们对文学课程不屑一顾呢?一方面,商业社会下的“文学无用论”造成部分学生心态浮躁。另一方面,文学本身的深奥枯燥也使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学生普遍认为文学课没意思而且脱离实际,就这样,英美文学课逐渐被丢弃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文学课程的教学出了问题。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历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主张以史为主,认为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发生、发展是文学课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另一种则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就这样,第一种倾向造成一种局面,一学期下来,学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种则相当于给学生多开了一门高级阅读,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这样,两种倾向导致了两个极端。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活跃气氛,但却转移了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如何才能获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进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成为教师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1文史结合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和个别作品的独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为主的文学教师大多是中国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往往拿起一个作品便将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甚至一些与作品毫无关联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为主的文学教师则大都是外籍教师,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传达信息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大多随心所欲,或根据历史顺序,或完全抛开历史,凭个人喜好选择作品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两者皆有利弊。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创作固然有很大影响,然而抛开作品本身谈背景则毫无意义;作品分析虽是文学研究必需的过程,但历史背景的缺乏也势必会对文本分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鉴于英美文学课的独特性,教学中应该首先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经纬。在理清了文学史的线索,获得一个整体的文学发展观念和整体态势后,再加以文学精品的赏析,通过细读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文学作品。 

2文论结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一些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识流。没有基本文学理论的支持,简单的文本分析就会流于肤浅,难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冲突、社会矛盾,进而更深层次的了解作品内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影响了劳伦斯和乔伊斯等许多作家。在教学中如果不介绍这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学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作为文学研究的初级阶段,绝不能把文学理论凌驾于文本之上而去作专门研究,毕竟文学理论的根本还是用来分析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文与论的关系。毕竟本科生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依然还是语言教学,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只应处在一个初步的启蒙时期。 

3讲读结合 

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文学课的课时却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就算是想讲完课本上的选读材料亦不可能。教师除了讲授文学史料和作品创作背景外,还要充分传达对于文学阅读、欣赏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学、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常识以及初步的文学批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课后阅读。 

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并非毫无组织。教师除了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定期检查之外,每堂课还要请几名学生介绍自己一周来的读书心得体会,通过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指导,阅读实践,讨论相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中英结合 

文学和语言一样是相通的,不分国界。学习英美文学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文学素质和修养,而这些基本则是我们的中文基本功。如果连本国的文学都一无所知,没有任何文学底蕴,又如何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学呢? 

我们要积极帮助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树立重视本国文学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结合和对比,生动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中英结合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为出发点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i)[j].外语研究,2002,(6):12—14.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 文化教学; 英美文化; 影视赏析

中图分类号: A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96-01

一、高校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重要性

“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这是国外的一种说法。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脱离其所承载的文化而独立存在。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成功的交际,高校学生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是为跨文化交际服务的。而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生学会了一句话,明白了它的意思,也能用准确的语音语调将它读出来,但不知道在本族语文化中应该如何在恰当的场合恰当地运用它,就可能带来交际的失误甚至失败。

二、从影视中学习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若要学好和掌握一门外语,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目的语国家生活一段时间,亲身体会该语言在其自己的环境中是怎样运用得恰到好处的。但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讲,这是很难实现的。目前,高校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途径,最常见的还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在讲解语言时简单地穿插讲解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或者参加学校开设的英美概况课程。此外,还有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 从英特网上下载资料,与外教或其他外国朋友进行交流等等。通过影视材料学习文化是既实用又有效的学习途径,与其它途径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贴近生活,形式直观

学习外语需要创设情境,而影视作品是源于生活的艺术,可以给我们呈现出最真实的语言环境。我们在看美剧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了解美国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在什么样的场合讲什么样的话,使用什么样的俗语、俚语,甚至在惊喜或是愤怒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等。我们自己所创设的语言环境再逼真也真不过英美人生活的环境。因为生活中是处处可见文化的,通过欣赏英美影视,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同时因为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在实际场合的灵活运用,学生还会在不经意间学到不少地道的生活语言。书本上的文字描述与影视作品相比,后者显然更加直观,也给我们带来更加直接的视觉冲击,留下更为深刻并且持久的印象。比如在《绝望的主妇》这部美剧中,我们就能直观地看到许多美国人的生活习惯、邻里之间的相处方式等文化方面的东西,学到地道的生活中的语言,并且可以很自然地总结出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的差别。

(二)资源丰富,经济实用

影视作品主题众多,分类方法也多,最常见的形式是电影和电视剧。电影可以分为、战争片、动作片、科幻片、剧情片、喜剧片等等,此外还有许多的分法和其他形式的影视作品。而且这些影视作品每年都会推出新作品,并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影视作品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供大家欣赏,或在商店和超市以光盘的形式出售或出租,显然,它已经同我们的日常用品一样,成为大众的和经济的消费品。在购买它们的时候,我们也不需要思考会不会因为多看一部大片而节衣缩食。并且,下载或者购买的影视作品是可以反复多次观看的,所以,与一些其他的学习资源相比,影视作品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经济实用,对于经济能力优先的高校学生来讲,确实是投入少回报高的文化学习资源。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其它方式相比,影视既不像枯燥的白纸黑字,也不像单一的听力材料,而是将多种信息传播介质融于一体,是一种更加先进的展现方式,其艺术感染力也可以很好的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表明,学生对通过影视来学习英语的兴趣要远远大于通过其它的方式进行学习,90%的学生愿意通过影视赏析来学习英语和提高英语水平。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不仅在影视中学到许多文化知识,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通过影视学习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材上,要注意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学习文化和学习语言一样,都要由浅入深,分层次进行。切不可不分内容,不分难易,拿过来就用。不同的学习对象要选择不同的影视材料。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分别选取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使他们感兴趣,又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材料帮助他们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当然, 在选材上还要注意所选影片中人物的语言要比较规范,不能有太多的俚语或生僻词语,以免影响学习效果。

(二)方法上,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选择了一部比较适合自己现有水平的电影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不单单知道在英美文化中存在着某种文化现象或风俗习惯,还要弄清楚它的来历,比如,它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有意义的小故事?或者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文化现象或风俗习惯与我们国家的某些文化现象或风俗习惯有什么相似之处或是完全不同?以及引起这种差别的原因。圣诞节和圣瓦伦丁节的来历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们既与我们中国的春节和七夕来源不同,又有着类似的纪念意义。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英美文化的内容, 还帮他们拓展了相关知识,并且使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印象, 对它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在运用影视材料进行文化学习的同时,应注意材料的使用效率是可以得到适当的提高的。学生在进行影视赏析时,不仅仅可以学到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学到英美人讲话的语音语调,甚至可以通过多次欣赏一部作品来使自己的听说水平都得到提高。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使影视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当然,能够用来既学习文化又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能力的影视材料也是要经过精心挑选的。

总之,英美文化的学习是高校学生外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通过英美影视学习英美文化是一条既便捷又高效的途径。在影视赏析中,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不仅能够得到拓展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郁。因此,从影视赏析中学习英美文化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做法对高校学生的外语学有裨益,值得提倡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 梁镛,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李艳.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06,(2).

篇10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有一次,我和一名英国小伙伴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她觉得我像“Summer”。我比较疑惑,在询问过她之后,我发现我们对于夏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我的意识里,夏天是很热的,因此在中文的书籍中,我们常能看到“骄阳似火”这类词语用以形容夏天。但是在英国人的意识中,夏季温暖明媚,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气温同中国的春天一样。因此,她称我为“Summer”是因为我给他一种美丽、温馨和可爱的感觉。我由此联想到,英国和中国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对事物有不同的认识,那么在翻译中又存在哪些文化差异呢?我们又如何应对呢?

一、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文化中,也是基本的构成部分,但地位又是至关重要的。翻译是让两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进行交流的手段,不仅是不同文化间情感交流的介质,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人认为翻译主要是一系列语言转换的过程,其实,其中包含着两国之间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承担着传播两国文化的责任,因此,在翻译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时,有必要充分掌握英美的文化内涵,才能进行精准的翻译,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地域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地域文化差异是指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的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比如说,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太平洋的西面,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因此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借……的东风”,意思就是与好事相伴,吹东风就代表着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

但是在英语中,刚好与汉语相反。英国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温暖宜人。因此,我们在翻译英国雪莱的《西风颂》“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y behind”时,可以翻译为“哦,西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东风则代表着刺骨和寒冷,比如对《biting east winds》的翻译,就为刺骨东风。我们可以看到,风在不同的语句中被翻译为西风或者是东风,而不是统一被翻译为“风”。因此,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才能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将真正的意义翻译出来。

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的思维特征的反映,也是不同表达方式的反映。

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则文中常常含有意义丰富的抽象名词。比如,对“for what can be prettier than an image of Love on his knees before Beauty?”的翻译,就是“痴情公子向美貌佳人跪下求婚,还不是一副最赏心悦目的画吗?”在这句英文中,“Love”和“Beauty”是两个意义很丰富的抽象词语,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被翻译为“爱向美丽下跪求婚”。而中国人喜欢具体,因此大多数词语都有它所代表的意象。

四、历史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是文化的沉淀,但是在翻译中厚重而不同的历史则是一个难题。在英语中,大多数典故来自于罗马、希腊神话或《圣经》,并且带有风格别致的民族色彩。比如英语中的“paint the lily”,在翻译中变成了“画蛇添足”。这是因为翻译者考虑到了这句话的文化背景。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百合花是高贵美丽的象征,这在《圣经》中的天使报喜图中就有表现。所以,在百合花上涂抹就是对原来洁净素雅的破坏,明显是多此一举。在汉语中,“画蛇添足”就是用以表达为本身就没有脚的蛇画上脚,显得多此一举。因此,对英语的翻译还要考虑到其历史典故的来源和背景,才能表达出传神的效果,而且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五、翻译中应对英美文化差异的策略

考虑到中西文化多个方面上的差异,作为我们英语学习者在平时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不仅要加强对汉语的语法结构、句式的学习,还要加强与英语的语言结构、语言体系、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到不同文化下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将其巧妙运用到翻译工作中。

除此之外,应该多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在翻译历史文化典故时产生清晰的方向。不能机械的直接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比如在翻译英语的典故时,可以借用等值的典故,也就是说,当两者在意义和风格上比较相似时,可以采取汉语的习惯。比如将“walls have ears”.翻译为“隔墙有耳”。但是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当时这个语境下的情感色彩。

总之,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因此文化和翻译有密切的联系。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在价值标准、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存在着特定的文化气息。这为两种语言的互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日常翻译中要正确认识和合理处理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减少翻译中所发生的信息流失现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