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采蜜范文
时间:2023-03-26 20: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蜜蜂采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蜜蜂采蜜主要是采集花粉,将花粉酿造成蜂蜜,供蜜蜂们食用,这是蜜蜂繁衍生息的需要。另外,酿蜜还可以用于筑巢和存粮过冬,这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
2、蜜蜂是以取食花粉为生的昆虫,然而自然界的植物开花是有季节性的,每当冬季来临,作为蜜源的花朵就会大量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3、为了在冬天不至于挨饿,蜜蜂必须把平时采集的花粉储存起来,而新鲜的花粉不可能长期存储,只有将花粉酿制成不易变质的蜂蜜储存起来,才能满足日后蜜蜂自己及繁育后代的需要,这同农家将新鲜蔬菜加工成咸菜、泡菜储存起来是一样的道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蜜蜂采蜜的目的是获取食物,也是蜜蜂赖以生存的本能行为,实际上蜜蜂最主要的食物是花粉和花蜜,而蜜蜂这两种食物都是由显花植物的花朵提供的。
2、酿蜜:蜜蜂酿蜜的目的是储备食物,原因是植物开花并不是连续的,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宜蜜蜂外出采集的,若外界没有食物或不宜采集时蜜蜂便以蜂蜜为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蜜蜂的博采,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它的辛勤,可以从一个有趣的统计里看到。“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的蜜,必须在100万朵花朵上采集原料。”读到这里,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蜜蜂是这样博采,世上的一切,不都是这样的吗?那宽阔的大海,是由许许多多的河流汇成的;那漂亮的高楼大厦,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建筑材料组成的。
大自然是这样,我们吃饭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各类的菜都吃一点儿,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如果只偏爱某一种食品,摄取的营养就会不均衡,时间长了,身体就会生病。
我们读书更是这个道理,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吸收各方面的“营养”。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集过许多花,才能酿出甜美的蜜来,若叮在一处,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要博采众长的重要性,指明了我们读书的方向。可我们很多同学就忽视了这一点,有些同学只爱看童话书和神话书,获得的只是幻想知识,说话办事总是不实际,带点儿小孩的味道,让人觉得幼稚;而只看侦探小说,便只了解侦探知识,只会纸上谈兵;只看历史方面的书,掌握了历史知识,但对高科技的东西一无所知,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什么样的书都看一点儿,像蜜蜂采蜜那样,吸收每本书中最甜美最上乘的东西,才能文理兼通,全面发展。
篇4
常服蜂蜜对于心脏病、高血压、眼病、便秘、贫血和十二指肠溃疡等都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外用还可以治疗烫伤,滋润皮肤和防治冻伤。
蜜汁红薯
原料:红薯适量,蜂蜜20克,糖桂花酱15克,白糖250克,麦芽糖20克。
制法:1、把红薯削成枣核形,放入盆中,加入白糖腌制2~3小时;
2、 取锅上火,倒入红薯、蜂蜜、桂花酱、白糖和水,先用旺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炖至熟,待汤汁浓稠,捞出装盘即可。
特点:晶莹剔透,香甜可口。
小贴士: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做蜜汁红芋。
柠檬蜂蜜鲑鱼排
原料:一斤鲑鱼切成4片,6大匙蜂蜜,3大匙酱油,1个柠檬榨汁,1/2匙麻油,1/4小匙辣椒粉,黑胡椒粉少许。
制法:1、混合所有调味料(鲑鱼除外)做成腌汁;
2、 放入鲑鱼腌30分钟左右(勿腌制过久,入味即可,因为柠檬汁会“煮熟”鱼肉,太久口感会变老);
3、 不粘锅中放入少许油,鱼排先煎一面,略呈金黄后,再换面煎(也可将鱼排包在铝箔纸中,放入烤箱烤6~8分钟)。
4、 将腌料加热,煮沸,煎或烤熟的鱼排置于已热过的碟中,淋上少许煮汁,一旁置少许煮过的蔬菜或生菜即可。
糯果火腿
原料:上方火腿300克,通心莲子50克,蜜枣50克,糯米100克,葡萄干10克,瓜仁10克,松仁10克,糖水板栗15克,白糖200克,蜂蜜10克,熟猪油适量。
制法:1、上方火腿用温水洗净,放入锅中用小火煮至酥透(其中换水3次),待呈淡红色时捞出,趁热剔除骨头,切长方片,整齐排于碗底;蜜枣、莲心各扣置火腿一边,糯米蒸熟加其他果料及糖、油制成八宝饭置于碗内,上笼蒸透至酥烂,翻扣于盘内;
2、锅内放水少许,加白糖、蜂蜜倒入锅内,熬至黏稠后加入熟猪油推匀,浇在火腿八宝饭上即成。
特点:火腿酥,卤汁甜,八宝饭甜糯,香醇味美。
篇5
2、需要确定养殖蜜蜂的数量,需要养强蜂,一般强蜂是在春天的时候进行养殖而成。
3、需要在这个时间点控制住蜜蜂的成长,需要进行一定的喂养。
4、需要给蜜蜂补充蛋白质,可创造出更多的蜂蜜,在不好的天气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要保证蜜蜂的生存环境。
篇6
蜂群身上会有一种气味,但是这种气味是比较轻的,可以用一些气味比较重的东西喷洒到蜜蜂的身上来,让它们的气味混淆,最后形成一种味道,让两个蜂群合并在一起,就能有效的避免蜜蜂打架。
多蜂农就会用一些蜂蜜水兑水稀释制成“蜜水”,在进行并群的时候,洒在两个蜂群的身上。它们在喝蜜水的过程中,两个蜂群的气味混淆,安全的合成一群。或者把中间的蜂箱用纱网隔离开来,把原来的蜂群放到巢门的一侧,一些外来蜂群放到另一边,中间用纱网隔离开来,这就避免来蜂群不合的情况,让它们融入一个整体也有一个过程,最后这些蜜蜂就会慢慢的接受。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纳米材料的潜在风险
尽管目前已有多种纳米材料被证明是有毒的,但具体的毒理学机制尚不明确(见图3)。有文献指出纳米颗粒能够被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吸收并在细胞内积累。另有研究指出纳米颗粒可以进入植物细胞,而此前也有研究认为植物细胞壁可以阻挡纳米颗粒的侵入。Lin等[16,17]的研究显示,含有锌和铝的外源性纳米颗粒会影响农作物的发芽以及幼苗根部的发育,吸附于根表面的ZnO能够进入根部细胞的质外体和原生质体,使幼苗的生物质明显减少,根尖萎缩,根部细胞高度空泡或瓦解。Warheit等[18]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carbonnanotubes,SWCNT)的肺部毒性。实验通过向大鼠气管内按1mg/kg和5mg/kg分别灌输单壁碳纳米管、石英颗粒、羟基铁颗粒,并以灌输磷酸盐缓冲溶液和土温80(乳化剂)的大鼠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暴露于高浓度SWC-NT下的大鼠24h后的死亡率约为15%,源于肺部支气管的机械性堵塞;同时,SWCNT和石英颗粒一样会引起肺部炎症和细胞损伤。而且SWCNT还会引发特殊的多灶性单核肉芽肿,它以SWCNT颗粒为核心,外侧包裹巨噬细胞样大型细胞。这种病变无法用传统的支气管肺泡灌洗和细胞培养法诊断。李俊刚等[19]研究了纳米TiO2对小鼠脑部的毒性,方法与D.B.Warheit等的类似,通过向小鼠气管按0.4mg/kg、4.0mg/kg、40.0mg/kg3种剂量灌输纳米TiO2,3d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每组小鼠大脑和血浆中的TiO2浓度。结果显示,随剂量的增加,大脑和血液中TiO2的浓度增加,脑浆中H2O2的浓度也增加,同时对大脑产生浓度依赖性损伤,表现为血脑屏障破坏、组织内溢血、组织坏死。IngridBeck-Speier等在《自由基生物学和医学》上指出,纳米碳颗粒的尺寸下降到5~10nm时,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中巨噬细胞的磷酰化酶,导致前列腺素等合成量增加,引发炎症和免疫系统紊乱。D.M.Brown等研究了纳米氧化钛、纳米聚苯乙烯和碳纳米管的负面效应,结果显示尺寸在几到几十纳米区间内的颗粒对人体甲硫氨酸中的硫键有极强的氧化性,氧化生成亚砜,同样对半胱氨酸也有类似的破坏作用[5]。Zhu等[20]比较了微米级TiO2和纳米TiO2对胃液中胃蛋白酶结合能力和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发现微米级TiO2仅与胃蛋白酶发生物理吸附,对蛋白质一级和二级结构均无影响;而纳米TiO2除存在物理吸附外,还与之发生协同作用,使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展开,从而破坏酶的保护机制,显著降低酶活性。另外,纳米材料也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毒性。某些纳米材料中包含了金属元素,与金属盐不同,这些金属元素通常是非离子态的,包括零价的重金属,而另一些纳米材料表面则连接有一些可能脱落的基团[21],若重金属粒子和有毒的不稳定基团从纳米材料表面脱离或从内部游离出来,则会具有相应有毒物质在传统形态下的毒性。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纳米材料的性质及生物活性是由包括其化学成分在内的颗粒尺寸、形状、聚集态等多方面特征共同决定的。这使纳米材料在生物体这一复杂体系中的行为更加扑朔迷离,如果没有对上述复杂性状进行准确的描述和限定,就没有办法准确地标定剂量。我国亟待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点出发,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且符合我国纳米产业现状的纳米材料安全性规划。在处理纳米废弃物时,亦应遵循固体废弃物管理的3R原则———减量、回用、循环(Reduce,Reuse,Recycle),尽可能减少向环境的排放,在纳米材料的环境影响明确之前,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风险。
本文作者:沈哲代朝猛张亚雷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篇8
一般家里吃的蜂蜜都是灌装,吃一点就倒出来一点,然后盖上盖子封存,这种盖子并没有什么有效的密封措施,空气和细菌都容易进入。
2、加热防止发酵
炎热的夏季,蜂蜜在常温下很容易发茹发酵。发现这种情况,就应把蜂蜜盛在玻璃容器内,放在锅中隔水加热到63℃~65℃,保温30分钟,即可阻止发酵。
3、生姜片防变质
篇9
施华洛世奇小蜜蜂项链金属部分是镀金材质,水晶部分是仿水晶石。
施华洛世奇小蜜蜂项链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施华洛世奇小蜜蜂项链给人灵动活泼的感觉,特别适合年轻时尚的女性佩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采矿机械 液压密封 维护
当前,液压系统及装备在采矿机械工作中应用广泛,由于液压系统的元件和油液都处于密封的管道和壳体中,我们很难通过肉眼来进行直接观察和检查,为了对采矿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处理,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1 采矿机械的液压系统的组成部分
(1)液压系统是对刹车、离合器、换挡进行控制,是转化液体压力能为机械能,借助执行元件转变压力为转动是其工作原理。如果液压系统坏掉,就不能够在变速箱传递力,也表明在运行的过程中机械不能够换挡。(2)由五个部分组成了完整的液压系统,一是动力元件,它的功能是转化原动机的机械能为液体压力能,指的是液压系统油泵为液压系统带来动力支持。二是控制元件,也就是一系列的液压阀,其功能是对控制与液体的流量、方向、压力进行调节,结合不同的控制作用,能够划分液压系统控制元件当中的液压阀为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以及方向控制阀。三是执行元件。其功能是转化液体压力为机械力能,促使负载进行回转或者是往复。四是辅助元件,这涵盖密封圈、油温油位计、滤油器、压力表、邮箱,油管及其接头。五是液压油,其属于传递能量的媒介,能够划分液压油为合成型液压油矿物油,乳化液。
2 液压密封问题
2.1 静密封
采矿工作面液压设备部件之间的连接,一般都具有很满意的性能,但是,通常在管接头的圆锥面或平面上发生泄漏。已经对这些地方的密封问题进行过研究,如所预料的那样,由于材料容易变形,该线弯曲,并且当拧紧接头时,弯曲程度增加。实践表明,带铜垫圈的接头虽然应用广泛,但也是麻烦的,因为要更换垫圈而取出变形的垫片时,常常发生困难。对于60°圆锥形钢对钢接头的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在稍稍提高转矩时便能密封。这样的接头更耐震动,同时也是最好的。用于弹性体密封件的接头,远远比这些金属对金属接头好。平面或圆锥面普通接头可装入O型环,并且这种接头形式现正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对于某些场合普通垫片在压力达3000磅/时2时用得很成功。歧管结构也非常简单,铣有沟槽作为内部流动的通路,在更高的压力下,螺栓力变得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润孔用O型圈来密封。
2.2 活塞密封件
在液压支架上,通常是用对着外管内表面工作的阴密封,因为这个表面与内部元件的外表面相比更加需要保护。主要问题是选择最便宜的密封和内表面处理方法的组合。这里有两种解决办法。在两种情况下都可采用类拉拔的钢管,而这种贵重的材料原则上希望尽量少用。发现这种管子的光洁度和精度能使皮革密封件很满意的工作。采用增强的橡胶U型环是另一个途径,为减小挤出通常采用支撑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选择装置或更一步测定在管子上的操作尺寸,以将间隙减小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若总是浸没在液压流体中,在表面上没有侵蚀的向题,但是,将表面暴露若干时间,则出现各种问题。现时最好的解决方法通常是镀铜或镀镍,而有时采用普通的橡胶防尘圈。双向作用活塞和活塞杆密封与支架的密封十分相似。
2.3 操纵阀解决防漏密封问题
在流体污染的情况下,要求密封表面之间不存在滑动运动以防止阀座的刻痕和损伤。在支架中用于限制流体压力的安全阀和“卸荷”阀是一种不变的操纵阀,许多这类阀门中在金属阀座上常有球形或锥形的加载荷弹簧。因为流动速度非常低,一般在1-2时3/分左右,所以单级就足够。要求阀门控制压力在操作压力的5%以内,并且在几年使用中保持这种特性。试验通常包括以1/10时/分的速度将柱子总共压缩400时。目前,对于卸荷阀的应用来说,钢/尼龙并用似乎最好。为防止压力作用时流动,尼龙特别需要适当控制好。在遥控系统中既采用节流阀,也采用选择器。尼龙嵌放在静止的金属分离板之间,其中一个含有尖锐的棱角以保证尼龙板周围密封。配合表面是在不锈钢心轴上的夹角为60°的圆锥面。这些阀在1000磅/时2压力下可以密封。
3 液压系统的维护
(1)对液压系统的不正常声音进行断定,且对出现不正常声音的位置进行确定,认真地检查这个位置零件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然后结合分析与思考,对导致故障的原因以及位置进行推断。与此同时,能够通过手对零件的表面进行触摸,进而对零件的磨损、振动、温度等进行体会,借助一些先进的检测方式和有效试验能够对初步的诊断是确切进行证实。例如,要求维修工作者对设备进行操作,以及对出现故障的位置进行试验。
(2)在液压系统当中,传递信号与动力的工作介质之一是液压油,并且还能够体现防锈、、冷却的功能。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大部分的液压系统故障是因为油液污染导致。例如,胶质物、空气、杂质等侵入油液,水分混入油液,以及太高的油温导致形成的故障。为了使设备的应用年限延长,在平时注重保养维护非常关键。其中,维护液压系统的根本就在于确保清洁的油液,以及实时地检查油液的污染、温升,阀动作的稳定与否,泵的发热与噪音,连接件的松动与否,每一天都应当检查,创建良好的维护制度,进而确保液压设备工作的稳定性。
4 结语
采矿液压机械的工作环境虽然和其它场合不同,但正在大量迅速地发展着。上述理论虽然不成熟,但对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指导。在恶劣粗糙的环境中,成功的提供了特种用途的设计。广泛采用弹性密封元件并发展它们在高压下应用的技术是一个显著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谢夫朋,姚正伟.液压设备故障排除与设备维护[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