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水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2 08:1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水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篇2
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轮蹄。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
润物甘霖细细声,东风吹绿柳丝迎。
篇3
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与项目有关的各类基础数据是任何农业和水土保持发展项目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成本和效益在内的经济分析又是所有发展项目的核心内容。对
于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经济分析尤其处于重要地位。所有数据和分析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立项工作的成败.同时也对项目实施的监测与评价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基础数据的核实和经济分析
的调整与协调的必要性
1.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范囝较大.行政医划上包括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4省(区)的7个地(盟、市)、21个县(市、旗),涉及黄河流域的九条一级支流;在地貌类型上涉及黄土高原沟壑区丘陵韦}=区、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第一、二副区等类型医;在植被类型上涉及落叶阔叶林区、森林草原区和干草原区。
2.本项目虽以水土保持为主.但基础数据和经济分析包括农林、牧、副等多种行业。涉及项目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与项目有关的各粪基础数据共327张表、4万多个数据;以地区(盟、市)为单位进行的项目经济分析,有成本分析(计算机)文件9个、效益分析(计算机)文件7个,合计l6个经济分析的计算机文件.包括价格、投入定额、产出定额和治理措旃定额等四类.共数千个数据。
在效益分析中,项目要求对每一个子项目区和所选的典型和所选的典型农作物和经营项目作出计算机模型(附表),每个模型包括投入产出实物量、经济预算和财务预算3张表,每张表又包括当前生产技术投入产出模型和新技术投入产出模型.共产生1221张效益分析表格。
附表效益分析模型数量统计
单位生产模区域横型台计
马莲河61970
延河{69蹦
佳芦河;3962
昕水河54】367
蔚柑河艚II54
河保偏33l144
伊盟4dI155
台计33d73{07
在成本分析中,项目要求对每一个子项目区的每一种治理措施做出详细的物资和经费预算
3.准备时间较长,数据需更新。从3991年正式向世界银行提供项目准备文件开始到1994年签约,经历了4个年头在这期阿,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各种生
产资料、农副产品的价格由国家控制的计划调节的单轨制.改变到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双轨制,进而发展为全部由市场调节的价格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外汇价格(汇率)的变化。汇率由单轨制发展到双轨制,最终又发展成为|994年开始实行的市场调节价.这使汇率由1994年以前的不到6.突然提高到8.7.猛增了50以上。
综上所述.黄l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数据涉及面之广、数量之大、要求之高
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还有时间的延伸带来的
显著影响,因此。对于各类数据必须进行核实.
对经济分析必须加以协调和调整,从而达到准
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目的。
二、基础数据的核实和经济分析
的调整与协调
(一)核实和调整与协调的原则
1.根据国家有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
针、政策进行核宴、调整和协调。如在确定美元
对人民币的汇率时既要考虑当时的情况,叉要
研究在项目实施和还贷期间汇率的变化,分析
外汇风险的大小。在编制经济分析中的典型农
户模型时考虑国家制定的承包责任制、贫困地
区经济补贴等政策对典型农户产生的影响
2.根据世界银行考察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
核实、调整和协调。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立项准
备,特别是其中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结果归根到
底必须满足世界银行的要求、得到世界银行的
认可方可获得成功。因此.对世界银行提出的意
见和建议必须采取认真和积极的态度如其提
出的省际间同类物资价格、同类作物的投入产
出量等差别不应过大、项目的基础数据应当落
实和调整到1993年水平等意见均得到了采纳,
对此,世行考察团、预评估团和评估团多次表示
满意。
3.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实调整
和协调。核实、调整和协调不是单纯的统一,而
是根据各个子项目区的实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
状况区剧对待如从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看,山
西的昕水河f属临汾地区)最高。由此向西、向北
依次降低。相应地,农村各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
益也产生规律性的变化。在调整过程中,既考虑
了这一规律性的作用,又结合各个子项目区中
的各个不同农村产业(包括各类农作物、韩果的
生产、畜牧草场的经营等)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既
统一、叉切合实际的调整
·4d·
4.考虑项目准备的历史状况本项目在准
备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结构。这包括数据的种
类、数据的要求、初步分析的结果等在项目的
多次核实、调整和协调中必须考虑这些历史因
素,否则将降低世行对项目和项目准备人员的
信任度。因此每一次核实、调整和协调都是在保
证项目中某些基础数量、基本比例不变的情况
下进行。由于这一限制,给调整工作带来了很大
的困难。如,各类价格和汇率发生变化后,人民
币的物价波动指数相应提高.同时国内匹配资
金数额不再增加。在这一情况下.“既要保证项
目基本达到原定的治理面积.叉要将世行贷款
全部支付回来”,就形成了经济分析和计算中的
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每次都由中央项
目办公室和四省(区)七地(盟)项目办的数十
人耗费上万元的资金、历时2O~40天来解决完
成
5.从技术角度看.在各类分析中必须保证
数据、表格、计算机文件等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和
同一性。以便于汇总和分析。
6.在考虑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最终必须准
确、切合实际,满足台理性原则.达到世界银行
的标准要求
(二)核实、调整与协调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根据各地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结合
当地具体情况提出各类数据的调整意见。如在
确定各子项目区中不同
地类上各种作物的投入
与产出量时。就征求了当地农业科技专家的意
见;在确定各种林地的林术产量时,采用了林业
专家提供的数据。其次.参考有关技术手册中的
相应规定、指标、数据。如在确定化肥和农家肥
的施用量时,参考了农业技术手册中的各类肥
料有效元素含量的理论数据;对于不同树种苗
木产量。参考了林业技术手册中的指标。第三,
在征求了专家意见、参考了技术手册后,各地同
类作物相关数据相差仍然较大,不能满足世行
要求的情况下.进一步采用专业技术人员集体
讨论的方法,根据“大合理.小调整”的原则.再
作统一性调整.直至达到世行认可为止最后,
对于一些派生数据采用试算的方法解决。三、基础数据核实和经济分析
调整与协调的结果
根据世行考察团的意见和建议以及立项进
展的需要,经过多次核实、调整与协调.使各类
数据更加准确与合理,各种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的投入更加切合实际,各种地类、各种作物的分
析过程与结果充分满足了世界银行的要求。因
此,1992年世界银行考察团就明确表示,黄土
高原水土保持项目可以不经过预评估,而直接
进行评估。1993年8月项目预评估后,世界银
行项目预评估团认为此项目的前期工作已达
到要求,建议中国方面做好准备.在1993年年
底前进行项目的评估。1993年10月世界银行
评估团按时来项目区,进行了不到20天的工作
后,顺利通过了项目评估.同时提出本项目可以
提前到l993年11月15日开始投入实施。
本项目从1991年6月世界银行第一次考
察到1993年11月项目通过评估投入实施仅用
了两年多的时间。对于总经费超过20亿元、涉
及4个省(区)、包括农、林、牧、水多种行业、达
到扶贫和环境治理双重目的的这一巨大项目
(水利部前部长杨振怀曾说这一项目是黄土高
原的三峡工程),用了如此短的前期准备时间.
这不仅在我国是罕见的,而且在世界银行也是
少有的。世界银行的官员和专家曾多次表示,本
项目是世行所有项目中准备工作做得最好的。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之所以能够在短短
的时间内达到世行的要求,通过世行的评怙,这
与及时组织项目各省(区)按照一定规范进行数
据的核实和经济分析的协调与调整是密不可
分、紧密相关的,同时也证明了项目的核实、协
调和调整工作是成功的
四、小结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近15年来进行了两次
大规模的规划。一次是1983年开始的由国家计
委下达的涉及黄河中游7省(区)的水土保持综
合治理规划,另一次就是本次涉及4省(区)、占
黄河中游60重点水土流失地区(盟)的世界
银行贷款项目规划。本次规划不仅在宏观上进
行了协调,同时在微观上也采用世界银行标准
和计算机技术做了大量的而且是成功的协调和
统一工作。本项目的数据核实和经济分析的调
整与协调工作,不仅使项目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了实施前的准备 节约了人力和物力,向世界银
行展示了中国水土保持技术实力(世行评估团
在项目评估总结会上指出.本项目的经济分析
工作量大、面广,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这榉大量
和复杂的经济分析工作本身就可以列为一个项
目),而且使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技术水平上了
一个新的台阶,培养了一大批既熟悉国际标准
和计算机技术又掌握了英语的专业技术人员/,!/
总结和回顾本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以
得出以下有益的经验。
1.对于跨省(医)的大型项目,必须有一个
较高层次、高效率、高水平的组织协调机构。
2.对于跨省(区)的大型项目,必须综台各
个有关专业的技术力量,重视各个层次和各种
类型的协调工作。
3.对基础数据的准备和项目的成本计算、
效益分析应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利用外资项
目尤其如此.否则将延长项目准备时间,增加不
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4.我国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当前应加强技术
力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增加技术储备,
与国际标准接轨,最终达到提高水土保持技术
水平,增强水土保持部门活力,完成水土保持治
理任务的目的
《治淮》征订启事
《治淮》是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国内外公
开发行的练占性水利月刊主要栏目有要文√五重点
工程、活理与开发、防汛抗早水政水资源、农村水利、水
土保持、工程管理、水利科技及水文化、浪花集、知识窗
等。内窖丰富.图文并茂。《治难海月15日出版.每期
定价1.50元,全年每份价】8.00元全国各地脚I电局均
篇4
比如写:等你,在风雨中
天边的霓虹勾勒出我的心情
雨水滑过脸颊似粒粒珍珠
路口,闪现你疲惫你身影
如一道光点亮了我的眼睛
我梦见过你,你也梦见过我
呢喃的轻声软语,只有我们能懂
今夜,我能写出最优美的诗句;
比如写:纤细的手指梳过我的黑发
梳完昨日思念的忧伤,
梳来今日甜美的笑容。
你依偎在我怀里,
欣赏着我的文采飞扬。
我吻过你,你也吻过我
急促的呼吸,只有我们能分享
今夜,我能写出最优美的诗句;
比如写:当你捧上一杯热茶
一声叮咛,立即沁入心脾
如莲的心伴我远行
你歌,于我最动情
我舞,于你最轻盈
篇5
梅兰芳先生喜欢画兰花,而且常常以兰花的清雅高洁自况。梅先生也常以自己绘制的兰花馈赠朋友,用兰花的气节与人共勉。他画的兰花风姿绰约,别有一种文人气质。人们在欣赏梅先生画的兰花时,总觉得透过纸上那栩栩如生的兰草,能领略到一种难以言状的情趣,所以从20世纪40年代,梅兰芳画的兰花就是收藏家追逐的对象。但是如果没有读过这组诗稿,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梅兰芳笔下的兰花是融汇了从古至今无数丹青妙手的艺术精华,才达到如此精湛的艺术境地的。从诗稿中我们了解到梅先生曾反复研读历代画兰名家的作品,并认真临摹过明代大画家文徵明、周天球、孙克弘、仇十洲的兰花稿本。他在《摹周天球兰草》诗中写道:
蒙君爱我墨兰花,几写幽香与倍加。
欲效所南无粉本,不如仔细摹公瑕。
诗中取南宋著名画家郑所南画兰花都把根部露出来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郑所南画兰露根,隐寓着“国家沦亡,没有国土”的含义。梅兰芳表示自己也想效仿郑所南,以画兰抒发爱国情怀,可惜找不到郑氏的原本,只好临摹周天球画的带有缺瑕的兰花。我们推想周天球的原稿可能也是露根的兰花,不然为什么被称为“瑕”?从这首诗看,梅兰芳是把画兰花当作告诫国人勿忘国耻的一种方式。他在另一首《春日写兰自娱》中也说过“千花万卉总关情”,足证他之所以喜欢画兰,完全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
梅兰芳还曾临摹过明代另一位大画家仇十洲的兰草,这在本组诗稿中也有明确记载,稿中有一首《题仇十洲画兰》写道:“不识十洲高手出,犹疑两宋写生花。”通过误把仇十洲所画兰花当作宋生作品的比喻,称赞仇十洲画兰水平已可与两宋作品相媲美了,应该说这种评价也有独到之处。明代的孙克弘也是一位写兰高手,梅兰芳在认真观摩研习孙克弘的兰花作品后,留下了《题孙克弘墨兰卷》一诗,有“今日披图容吾学…前贤墨妙更谁同”的诗句。说明他曾反复临习,以品味其中真谛。正是在这种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梅兰芳的画兰技法才有了超出常人的水平。
梅兰芳画兰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书画的互赠互跋联络与朋友的情感。后不久,梅兰芳谢绝登台演出,失去了一个与各界人士交流的平台,诗画互酬就成了维系与书画界、艺术界贤达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诗可言志,画能传情”,梅兰芳正是利用自己的这一特长与同道爱国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组诗稿中有十余首诗记载了梅兰芳赠诗赠画的轶事。上海画家沈迈士曾赠梅兰芳《岩边兰花》一幅,梅先生甚为珍惜,作《自题迈士所作岩边兰》诗以记之,诗云:
临风潇洒石边开,习习幽香誉点魁。
引得诗人歌一曲,浅酌低唱梦初回。此诗赞赏了沈画的优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作品的喜爱。
梅先生赠给别人的兰花作品往往题上引人深思的诗句,如《自画自题赠友人》一诗中写道:
闲居闹市身甘寂,瓦钵土盆认不奇。
淡泊无求香自送,夜来风雨惯听多。以诗句表达了自己为维护民族尊严脱身舞台,甘与瓦钵土盆为伴的不渝之志,与友人共勉,一幅画一首诗,沟通了双方的爱国情感。诗稿中还有一首《自题兰花赠平君》写道:“我爱兰花异众花,不将颜色媚春阳。”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追求的是那种不以自身的艳丽去取媚于人的情操。梅先生写这些诗句时,中国正遭受日本侵略,风雨飘摇,笼罩着上海,在阴风凄凄中,能有这样清雅明丽又充满气节的诗句传来,不能不让人为之一振。
在长期与丹青为伴,以画兰自励的生涯中,梅兰芳不但追求情操上的高洁,而且也在追求绘画技艺的创新。他画兰花以古代名家为师,又不拘泥于传统,总是用心揣摩如何才能出新。这首先要不断观赏兰花,不断体味其神采。从诗稿中我们知道,冬日里在梅兰芳的室内南窗下经常摆着兰花,因此才留下了“幽兰清供小楼西,瘦石土盆绿满泥”的诗句。春阳中梅宅院中的台阶下也种有兰草,所以才能写出《自题阶前兰》中那样“阶前香草已花攒,绝似文家画里兰”的诗情。一面观察,一面临摹,一面体味,梅兰芳终于领悟了画兰的要领。在《醉后自题兰》这首诗中他写道:
写兰似易最难神,一样无言有夙因。
画里如留香色在,他年还忆作图人。他体会到,看似容易画的兰花,其实最难画出精神;他也知道了如果不光描绘其形,而能把兰花的香韵都写出来,后人就会永远思念这位画兰的人了。体会丹青技法到如此深的境界,梅兰芳的兰花怎能不为世人所推崇?
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同时也是造诣极深的诗人和书画家。21世纪初,作为国家形象标志的“中华世纪坛”在北京落成,在这座名噪宇内的华坛上,要树立40位中国古今文化名人的塑像,经过各界的反复讨论,由数十位文史泰斗共同推举,梅兰芳列入了中华四十名人榜。
篇6
引经据典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明引出彩
明引,是指直接引用。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引用诗句。引用诗句当文题,鲜明、醒目。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写春光的有“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夏景的有“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写秋色的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冬日的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又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引用名人名句。名人名句语言典范,往往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且鲜明的印象。如《俭以养德》一文中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既点题,又提出了中心论点。
二、嵌引灵活多变
嵌引有两种方法:1.将所引用的诗句整句嵌入一句话中,加上引号使之成为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让古诗词名句在句中作修饰语,即作定语,来修饰打扮你所表达的中心词。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子情让我感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夫妻情让我感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情让我感动。(2)让古诗词名句作所表达的句子的主语。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清幽的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迷人的春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繁华的春天;“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是醉人的春天。(3)让古诗词名句作所表达的句子的宾语。如:春是一种情调:古乐府传出“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晚归的孟浩然清唱“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杜工部低吟“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运用此法时需要注意两点:(1)准确理解被引用的诗词的含意,包括字面含意和比喻、引申含意,这样方可恰当引用。(2)引用诗词名句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但一定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用,要恰到好处,切忌不可堆砌诗词名句。
2.将所引用的诗文名句、典故故事简缩成词或短语融入句中,使读者一看就知道它包含的意思。这样,不仅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生动形象,而且典雅精致,富有文采。
三、化用古朴典雅
所谓化用诗词,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即从自己的记忆中将某一人物、某一问题、某一景物或某一现象的古今诗文佳句汇集在一起,构成排比,产生一种一气贯通的雄伟气势。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定点钻探。锁定一点立意,联想这一立意的诗词,展开深入剖析论证。这不仅增加议论类文章的论证深度,而且使文章更富有意蕴。
2.百花齐放。紧扣观点,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想到一组有着相似或相反关系的诗词,并就此归纳生成阐述的道理。这既增加了文章内容的覆盖面和观点的可信度、说服力,又展示出考生博览群书的真风采。
如王开林的《穿越诗经的画廊・关雎》,有这么一段文字: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数数吧,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着窗外草虫的低吟,看檐间的月牙儿袅娜如她瘦细的腰肢,我喃喃吟念“窈窕淑女”四个字,忍不住披衣而起,在中庭久久徘徊。
其中“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则化用了《诗经・关雎》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者在这里巧妙化用《诗经》中的名句,散发出了对往古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诗经《关雎》里“窈窕淑女”的遐想,使得文章具有古朴典雅之味。
运用引经据典这种方法,我们要注意下面几点:
1.引用必须精粹。就是说引用要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引言过长,使文章显得繁冗、累赘,使人不得要领。引用还要准确无误,内容与原文吻合,不能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2.引用必须典型。典型是指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名言警句。因为经典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能促进作文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的形成。
篇7
Write,for example,'the night is starry
and the stars are blue and shiver in the distance'.
The night wind revolves in the sky and sings.
Tonight I can write the saddest lines.
I loved her,and sometimes she loved me too.
Through nights like this one I held her in my arms.
I kissed her again and again under the endless sky.
She loved me,sometimes I loved her too.
How could one not have loved her great still eyes.
Tonight I can write the saddest lines.
To think that I do not have her.
To feel that I have lost her.
To hear the immense night,still more immense without her.
And the verse falls to the soul like dew to the pasture.
What does it matter that my love could not keep her,
the night is starry and she is not with me.
This is all.
In the distance someone is singing.In the distance.
My soul is not satisfied that it has lost her.
My sight tries to find her as though to bring her closer.
My heart looks for her,and she is not with me.
The same night whitening the same trees.
We,of that time,are no longer the same.
I no longer love her,that's certain,but how I loved her.
My voice tried to find the wind to touch her hearing.
Another's.She will be another's.As she was before my kisses.
Her voice,her bright body.Her infinite eyes.
I no longer love her,that's certain,but maybe I love her.
Love is so short,forgetting is so long.
Because through nights like this one I held her in my arms
my soul is not satisfied that it has lost her.
Though this be the last pain that she makes me suffer
and these the last verses that I write for her.
今夜我可以写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写,譬如,“夜镶满群星,
而星星遥远地发出蓝光并且颤抖“。
夜风在天空中回旋并低唱。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我爱她,而且有时她也爱我。
如同今晚的夜,我曾拥她入怀,
在无尽的天空下1遍又1遍地吻她。
她爱我,有时我也爱她。
怎会不爱上她那沉静的双眼?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去想我并不拥用她,感觉我已失去她。
去聆听广阔的夜,因没有她而更加广阔。
诗句坠入我的灵魂,如同露水落在牧草上。
我的爱若不能拥有她又会怎样?
群星满夜
而她不在我身边。
这就是1切了。
远处有人在唱着歌。
那么远。
我的空虚因为没有她。
我的目光搜寻她,想要把她拉近;
我的心寻找她
而她并没有和我在1起。
相同的夜让相同的树木泛白。
彼时,我们也不再相似如初。
我不再爱她,这是确定的,但我曾多爱她。
我的声音试着循风来抚摸她的听觉。
别人的
如同她曾接受的我的千吻,
她的声音,她洁白的身体,她无尽的双眼,
她将会是别人的。
我不再爱她,这是确定的,但也许我还爱她。
爱情太短,遗忘太长。
借着如同今晚的夜,我曾拥她入怀
我的灵魂因失去了她而失落。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视频播放完了,歌曲中描绘了那些景物?
生:老牛、乡村的小路、干活的农民伯伯,牧童
师:对、歌曲中描绘的正是春末夏初乡村的美景。下面,咱们再来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
(Ppt播放图片)
师:看到这些如画的风景,你能用一句诗来描述么?
生: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2、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诗句,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
生:描写春天的美景。
师: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时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年前的一个春天,有位诗人走进乡村,乡村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乡村四月》,这位诗人就是宋代著名诗人翁卷。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简单介绍作者
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翁卷?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
师要求:
(1)把诗读通顺,注意多音字,注意诗句的停顿。
(2)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3)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师:点名读,他们读得怎么样?
(1)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
(2)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
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现在老师给你们读一遍,听听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
通过老师的范读,同学们知道古诗应该怎么读了么?
生:要缓缓地读,注意停顿
5、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停顿方式再读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三)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1、师:读完诗句,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丽、繁忙
师:谁来读一下描写乡村美丽的诗句?
生:读
师:谁能读一下描写乡村人们繁忙的诗句?
生:读
2、细细品味
A 、体会美丽
师:说到乡村的美丽,诗中是用哪些景物来表现的?
生: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雨(板书)
师:通过课后注释,我们知道山原就是指———
川是指—— 子规是指—— 雨就是指——
师:诗中 “绿遍”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
师:还有哪个字也能表现这种到处都是的感觉?
生:满
师:那“白满川”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
师:这个季节的雨又是怎样的?
生:如烟的细雨
师:如烟说明黄梅雨下得?
生:淅淅沥沥,茫茫如烟
师: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生:杜鹃鸟布谷布谷的叫声
师: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尝试着说说
(4)以读带情,感情朗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生: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 师:诗中描写的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生:齐读
师:他们在忙些什么?
生: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伯伯的必修课,他们多么勤劳啊。从“才了……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村民们农活繁忙
师: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乡村四月一派繁忙的景象,写出了村民的勤劳,让我们再来读一遍,体会他们的繁忙和勤劳
师:勤劳的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
生:不是
师:从哪个词能知道?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师:请同学们想象他们还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生:侧面描写,用闲人少衬托忙人多,还可以让人们自由想象
师:是啊,诗人用“闲人少”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师: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生:各抒己见
C.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师: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赞美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三、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作诗。
师:现在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校园的五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老师以“校园五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
师指导:押韵。
我们再读读整首诗,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四、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篇9
取材:
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是位博大精深的学者,毕生著述二百余万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是同步的,于文学中尤钟情于诗,历代佳作无不熟稔,体现在他的画中。
大致有三重点:首先是他最崇仰的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心仪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怀沙”自沉汨罗江的悲壮结局,因而自号“抱石斋主人”,先生所作《九歌》图早已蜚声遐迩。
另一个重点是石涛。先生青年时期编著《石涛上人年谱》,从上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据精详,故在艺术上受其影响也最深,且以石涛诗入画,随手拈来即成佳品。
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抱石先生取材最多的还是唐诗。唐诗在创作的当时就深入民间,即至今日,历朝士子必读的《四书》几乎尘封,但唐诗中的名篇却依然孺子能背。
古代典籍中有关哲学、道德等内容能在一定条件下保存,而政治、社会的理论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被人淡忘,只有诗的艺术魅力却永葆青春。画家取材唐诗有其普遍性的一面,然而先生创作的唐人诗意画却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
据诗立意:
画家运用古诗有两种不同方式。一是以己意去凑古人的诗,譬如李白的《清平调》系借芍药写太真,而有人只画花,却把诗句全部抄上,其实画面离主题甚远。另一种是根据古人的诗立意,或从中汲取灵感,抓住其精神实质进行艺术再创造,无须题诗而诗意盎然。
抱石先生可称后者之典范,他的古人诗意画既有宏景巨制,又有小品点睛,虽在有些画中题上诗句,但不占重要位置,有的只写题目,有时仅题款,可是读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诗。臻此化境,绝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诗,他本身就具备诗人的气质。
除了标明为诗意画的以外,凡写“胸中丘壑”或写生作品,都是撷取大自然蕴蓄的诗意。描写古人形象或其轶事,就是歌颂某一古人或吟咏某一场景的诗句。画的语言即诗的语言,画的意境即诗的意境。区别于一般所谓的“诗配画”,而是诗即是画,画即是诗。
抱石先生对古人从深切理解达到思想感情的共鸣。笔者曾多次提到,先生“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语),屈原、李白、杜甫、石涛等古人,不仅是他研究的对象,还成了挚友。抱石先生以绝代天才与古人息息相通,使他笔下的人物不同于穿古装的现代演员而是真正的古人。
典范: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两大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后一幅题字作“下了襄阳便洛阳”,或许另有所本,也可能偶然笔误),题材相同。巫峡烟云,长江浩淼,正是先生最得心应手的景色。大幅气势雄浑,小幅咫尺千里。
篇10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不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教学意图]:在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把诗人那种千言万语诉之不尽的复杂心情,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揣摩、体会。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教学意图]:了解写作特点。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意图]: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通过对比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