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作品范文
时间:2023-04-06 00:2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舍的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
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
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高妈劝祥子放钱:“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儿永远是一个子儿!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美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错!”这番话,干脆利落、生动鲜明,是典型的北京方言。而儿化语“没错儿、一个子儿、兜儿”,北京方言中狭隘的四字语“秃尾巴鹰、海里摸锅”以及北京的重口味方言“搁下”等,都从侧面反映出老舍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语言的熟悉和了解的透彻。再看虎妞:“吧!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以及下面的对话:“上哪儿啦,你?”她一边盛白菜,一边问。“洗澡去了。”他把长袍脱下来。“啊,以后出去言语一声!别这么大大咧咧的甩手一走?”这些都是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简单有力的具有北京味儿的语言写出的值得世人读的而且美好的句子,干净利索,平易近人而不粗俗,就像北京的人、建筑以及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跟北京特有的历史有关。
三、人物描写
在人物的描写上,老舍也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写出了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历史以及人情世态。请看老舍对祥子的描写: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里的“杀好腰、鸡肠子带儿、‘出号’的大脚”都是典型的北京话里的儿化韵,带有的一种特殊的风味,令人一听就会感觉出它是北京的土特产,更反映出北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名城古都以及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及他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和被这种环境所迫的一种向上的心理素质及他们简单的理想。老舍用这些大白话写一个车夫和当时北京生活在底层人民的生活恰到好处。“你这是怎么呢,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个时候才摸出一毛钱。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睛扫搭着我!”这就是当时北京市民的生活习惯,在老舍的笔下更是真实可言。通过几句话,老舍就把太太爱面子和吝啬,祥子的按惯例得到赏钱和对一毛钱不满都写了出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生活在北京的人情世态。
篇2
关键词:劳伦斯;龙袍;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85-01
中国服装史上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尚的皇权,是一种绣织有龙纹的袍服,专用于帝王后妃。清朝龙袍作为一种专用的服装名称正式确定下来,并被列入了冠服制度。按照清朝礼仪,皇帝龙袍属于一种“吉服”,只在一般的庆典活动中穿着。清代规定只有皇帝和后妃才可穿龙袍,其它人一律不得僭用,即使有功之臣若蒙皇帝赐予龙袍,必须在穿着前“挑去一爪”,将五爪改为四爪,这经过改制后的龙袍,则被称为蟒袍[1]。
本文中的所研究的“龙袍”是由国内一流的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为范冰冰设计的在2010年戛纳电影节所穿着的“龙袍”,名字叫做“东方祥云”,灵感来源于清代龙袍,而范冰冰穿上后在法国影展上艳压群芳,尤为显得设计师设计对中国文化及中国服饰文化的热爱及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娴熟运用和对时尚的把握。
一、“龙袍”的审美特征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中国特色的服饰纹样――龙纹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服饰纹样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融合及合并中华民族众多鸟兽图腾的龙图腾,在中华民族心中产生强大的威慑与企慕的心理效应。一个看似简单的服饰或图腾,无疑都是图腾形象的原生态或历史演变产物,它们负载着如此厚重的人生内容,散发出如此庄严神圣的氛围感,这是那些从纯功能性的角度和纯形成审美角度看服饰的人所不曾预料和难以想象的。龙袍,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纹样构图表现为辩证的黑白动静和疏密虚实;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国文化特质。
二、“龙袍”的时代文化背景
近年来,在世界时尚界和各种重大会议出现了许多极具中国风味的服装,如顶级服装设计师Dior、John Galliano、Chanel等等;奥运会颁奖服饰“青花瓷”、“宝蓝”、“国槐绿”等;亚运会礼仪服饰“行云流水”;奢侈时尚的“解放鞋”和“蛇皮袋”等。世界刮起“中国热”之风,国内设计师也是大玩中国元素设计时尚礼服、服装。国内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设计的红毯礼服,中国元素东方祥云、孔雀装、梦回唐朝、丹凤朝阳、踏雪寻梅、梅花三弄等是永恒的主题。
三、“龙袍”展现服饰文化的艺术魅力――时尚与传统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生理需求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
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设计师应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龙袍”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龙纹、云彩纹、色彩、工艺等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将刺绣、蜡染、扎染、手绘、挑花、编织、织花、抽纱等传统和现代工艺,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
四、“龙袍”突出穿着者的个性
艺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可能都要受到公众的注视,尤其是着装方面,不仅可以显现他们的地位及品位,也可以显现他们的个性。欧洲心理学者将其称为人格。
中国风礼服“龙袍”如宫殿般的金碧辉煌,范冰冰一出场的气势就压倒一片,等着大家对东方女王的膜拜。高明度的明黄色绣以中国祥龙图案的礼服,华丽夸张的鱼尾设计,吸引众场。用渐变的蓝色云彩图案,作鱼尾下摆,倒也别具匠心。单肩的设计凸显时尚气息,颇有弧度的设计,更能衬托出身材,而高高的单耸肩,则更有霸气。与“范爷”的个性相吻合,时尚、霸气、强悍、百变等。
通过解读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的作品“龙袍”,我们认识到服饰文化的奥妙无穷,结合当下的时尚设计元素,创建了现代服装体系。设计师是未来时尚的先锋,是设计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培养及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设计环境国际化的前提下,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未来的设计师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自己的设计态度,创出自己的设计风格。
篇3
关键词:老舍;大学文化;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20-01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立存在。他出身贫寒,在贫民窟里长大,熟悉城市贫民生活,是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1934年,老舍从齐鲁大学来到国立山东大学。大学这个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大本营,对老舍致力于文学创作有着重大影响,而老舍的文学创作,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青岛山东大学自由的文化气氛
老舍是满族人,集满汉文化、雅俗文化于一身,还受到了“五四”的洗礼,老舍在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期间,思想和创作心态都发生了转变。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显现出独有的城市特点,即特殊的历史氛围和文化环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再加上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在30年代初一青岛这个城市受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青睐。
青岛山东大学宁静的文化氛围,再加上这所学校正处于筹建和上升期,人事关系也比较简单,校长开明,高朋满座,更加吸引了老舍。在这里,他可以专心读书、潜心于文学创作。他追求文学自由的精神与这所大学的文化精神相契合并互为依托,与“新月派”的自由人士共同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纯文学作了重要贡献。
二、大学文化对老舍创作心态的影响
文化性格与心理性格融为一体,形成了老舍刚柔并济的文学形态,这种形态也积淀在他的作品中。感染着他笔下的小人物,因而他笔下的小人物也时常会出现“软而硬”的双重人格冲撞、交战、融合、统一。在青岛的三年是老舍创作的繁盛期,“走出油滑”之后的老舍对世态人情的描绘中浸润着忧虑与思考,作品总蕴含着一股悲天悯人的力量。而他的忧虑和思考却往往含而不露,措辞委婉,正契合了他温和宽厚的性情,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
老舍笔下受“软”的一面浸染的小人物,忍让屈从,克己从人,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走向社会,他们痛苦的活着,委屈的死去而走完他们的人生。像《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信奉的哲学是一辈子做好人,一辈子安分守己,可却不断地遭受厄运。所以在这部长篇里,老舍的努力获得了初步的成功是老舍第一部完美的作品。而受“硬”的一方面主导的小人物则大都带上市民阶级特有的侠义行为,有着“侠骨”。如《老张的哲学》里的王德在婚礼上持刀杀人。
使老舍步入中国现代小说大师的殿堂,还是开始写作于1936年夏天的《骆驼祥子》。这部小说是老舍辞去青岛山东大学职业后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创作生涯里的一个里程碑,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正统”写实主义的一座高峰。老舍有力地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同时对下层人民追求幸福时希望和绝望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这部作品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都十分的深刻,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出老舍创作心态的转变和创作方法的成熟。
三、文化审视的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作为一个全才作家,他在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以及通俗文艺封面均有不俗的建树,他的文学道路和他的人生道路一样,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总的来说,老舍的创作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老舍是文化型作家,他不善于从政治角度审视社会,而善于对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他批判市民人物敷衍、苟且、安分守己、软弱胆怯、自我封闭和眼光狭隘的特点,同时也在这些市民人物身上发现了善良不屈和坚韧不拔的秉性。不同时期,老舍所作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审视具有不同内涵。
其次,对市民阶层、市民社会、市民文化世界的独特构建与深刻批判。老舍塑造了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老舍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最能显示市民社会丰富性的是其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下层市民形象。从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上看,可以分为老派市民、洋派市民、理想市民和底层市民等几大系列。老舍通过对老派市民的形象刻画集中地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巨大情性和负面效应。
作为一名教授作家,老舍以文化重建为目标。新旧杂糅的文化心态,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从《老张的哲学》到《四世同堂》,老舍的每一部作品,都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对文化的思考贯穿着老舍的一生,赋予他独特的文化气质,显示出浓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参考文献:
篇4
老舍认为“知道了文学特质,便知道怎样认识文学了”,文学批评也“要拿这些特质作裁判的根本条件”。作为一本概论性质的课堂讲义,凡事点到为止,老舍或为显现某种科学性与时代感,因此莫能免俗,欲借西方学者的学说观点来增强授课内容的丰富性和可信度,抑或如他所言,“文学批评有许多种,我们为省事起见,就用莫尔顿(R.G.Moulton)的方法,将文学批评划分为四大类:理论的批评、归纳的批评、判断的批评与主观的批评”。具体说来,归纳的批评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来形成一个批评标准;理论的批评使人们用新眼光看新作品,具有指导作用;而判断的批评只是在批评史上有讲述的必要……分析、比较过各类批评的短长之后,老舍从中分出了哲学的批评与历史的批评两个元素,即“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史”,其中“批评的任务必是由检考文学、由特别的而达到普遍的”,批评史“所记载的批评意见只是历史上的演进”,“批评史对文学批评的重要,不在乎历史,而是在文学方面。”从中不难看出,老舍是反对客观的批评与“个人借着批评来发表心中所蕴”的主观自由的批评,肯定“那有价值的是批评的自身也成为艺术,就是当它的内容已经陈腐,还能使人爱读”的批评——“判断的批评是指出对不对多于爱不爱,对不对是以一定的法则衡量作品的自然结果,爱不爱是个人的,不管法则标准。爱不爱是批评中的事实,而主观的批评便基于此。”老舍由此得出“文艺必须与文学特质相合”,批评一个作品须看“作者在这作品中完成了文学的目的没有”,“建设一个文学理论必须由多少文艺作品找出文学必具的条件”,老舍指出这才是“文学的正路”,合格的批评者“必须由文艺本身为起点,因为只有文艺本身是文学特质的真正说明者”。老舍援引其他几个欧洲学者的文学批评观点来证明他自己的主张:“文学本身是文学特质的唯一的寄存处”——他充分肯定了阿瑙德对批评家的界定——“不但批评文学,也批评生命;他批评文艺,也批评批评者。他以为文化的意义便借求知而进于完善,求知便能分辨好坏善恶,这便是批评。因为批评的事物是‘要知道世界上所知所想过的最好的,然后介绍出去,以创出一个真的新的思潮’”;他称赞王尔德的批评家必须具备“一种敏锐感受美及美所给予我们的印象的性情”的主张;更是对詹姆斯将艺术家比作“探看荒林的探险者”,批评家则是“检查者去考察这条路”的说法大段引介。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老舍以上所引西方学者的观点,尽管系统而好看,但实在缺乏深意,讲来讲去也只是常识性说法,而老舍由此所作的引申才真正显示了有着人本情怀的“写家”本人对文学与批评的独特理解。他说,“文学家也许是写自己的经历,像杜甫与Wordsworth,也许是写一种天外飞来的幻想,像那些乌托邦的梦想者,但是无论他们写什么,他们是给人生一种写照与解释……他们的哲理是用带着血肉的人生烘托出来的……我们到了他们所设的境界中自然能体会出人生的真意义”。因此,读者“应当站在创造者的地位去观察”,才“不至于武断……这样,他不但只是了解文艺,他也一定要明白文艺中所含的生命是怎样,那就是说,他必须明了人生,才能明白文艺所表现的是什么”。写家老舍相信“诗只能被诗人摩抚”,“艺术家自己明白自家艺术的底细”,因此才“会写出最有价值的批评来”,但他也承认艺术家并非事事精通,其局限性正好可以由专门的批评家来弥补。作为一个批评家,必须要“对创造家表同情”(“没有同情,便不会真诚”),老舍援引Coleridge的话来佐证之——“对于青年人我必须这样说:以缺点判断任何作品永远是不智慧的,第一个尝试应当是去发现良美之点。”老舍认为作家的感情、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这三者怎样的运用与调和不是个容易的事”,而“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如何,与能引起读者的感情与否,是作者首先要注意的”。比照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对凡俗生命的关注,个体遭逢命运捉弄的无力无奈以及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悲悯情怀,我们可以体会到有着多年创作实践的老舍对于文学、个体、社会的深切把握。他说,作家取材“必是对于人生与自然有极深的了解与心得,他根本的必须是个艺术家”,而“社会自觉是含有重视个人的意义”,“个人之所以能引起兴趣,在乎他的生命内部的活动”,由此,“小说之所以为艺术,是使读者自己看见,而并不告诉他怎样去看,它从一开首便使人看清其中的人物,使他们活现于读者的面前,然后一步一步使读者完全认识他们,由认识他们而同情于他们,由同情于他们而体认人生;这是用立得起来的人物来说明人生,来解释人生”,正合了阿瑙德的“不是说以道德的标准去批评文艺,而是以文艺和文艺时代的生活相印证”的说法,也就是避免用外在功利的评判准则来评判文学。
综观其创作生涯,老舍的《文学概论讲义》中呈现的“文学批评”观实际上贯穿了他的创作实践或者反过来说他实践了他的关于文学的判断:“文艺才配称为生命的解释者。”“文学根本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要替自然与人生作出些有力的解释。”“像预言家似的为千秋万下一个真理。”从老舍的直接表述和对中外从古至今的“文学的倾向”的细致梳理中,我们不难看出老舍对于“人”的重视,对于“生命”的温情关怀(不论是现实的或虚构的人物之间,还是创造家或批评家之间都需要真诚相待,用心去理解彼此的生命)。事实上,老舍这里讲的“生命”是无法具体明晰与传达的,此话怎讲?“生命”是个别的具体的当下的,归于个体经验,而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故只能大而化之,以文学打通内外,沟通人类共通的东西(“生活”),用普泛的人的生存状态或人性来呈现“生命”的“律动”,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气”有相同之处。“文学讨论它自身”,也就是有着自身特质的主体“文学”如何以“生命”为节点去认识去理解作为客体的“文学”,同时作为手段的“文学”与作为对象的“文学”又是互相映现的——作品与读者,生活与作品,作家与作品以及作家与批评家之间沟通、重合,贯通着经验的相关的“生命”联系。入乎其内,故能写之(艺术源于每个人的内心,理解个人的内心就是理解生命);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以美的本质,以物感物,构筑生命的有机整体,“使我们看到我们的光景是美好”)。真诚的同情的“生命”意识正是作为读者的批评家批评的前提,只有深刻感受到创作者表现在作品中的“生命”律动,用内在的文学特质去体悟呈现于眼前的各类文学形态,用批评家个人生命的体验来理解创作者的生命状态以及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的起伏,批评家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批评来,老舍的这一思想为我们今天如何看待批评与文学间的关系,如何建构合理的批评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舍的《文学概论讲义》是老舍比照中西文学史并结合自己多年创作实践写就的一本关于文学问题的系统性论著。尽管将文学的特质归纳为“感情、美、想象”并不新鲜、准确,但他通过对文学的创造、起源、风格、形式、倾向的考察,分析说明诗、散文、戏剧与小说等不同文体的特点与分别,揭示出文学源于人类“表现”的天性,经过“心觉”创造,目的在了解和解释生命,而这命题显然有所出处,有着老舍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的。对文学的这种主体的生长性认识,自然渗透到了老舍的批评观——批评家个人对生命的认识与对“创造者”同情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
关键词:老舍幽默讽刺
在中国,幽默讽刺作为美学概念出现的较晚,但作为喜剧范畴的幽默讽刺却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幽默讽刺文学始终没有占据显赫地位,但却也如一脉清流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宕不绝,并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扩大自己的影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各种文体之中。
一老舍的幽默观
老舍是一位十分偏爱幽默的作家,初登文坛就以鲜明的幽默风格而引人注目。他曾经认真地研究过幽默,对幽默的论述也较多,《什么是幽默》、《谈幽默》、《幽默的危险》等都是专门的论文。老舍对幽默的理论阐释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对幽默的含义、特点、作用等都有过科学的论述。
1.幽默是一种心态
老舍在《谈幽默》中指出: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我们知道,有许多人是神经过敏的,每每以过度的感情看事,而不肯容人。这样人假若是文艺作家,他的作品中必含着强烈的刺激性,或牢骚,或伤感;他老看别人不顺眼,而愿使大家都随着他自己走,或是对自己的遭遇不满,而伤感的自怜。反之,幽默的人便不这样,他既不呼号叫骂,看别人都不是东西,也不顾影自怜,看自己如一活宝贝。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一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虽不必是个艺术家,他还是能在行为上言语上思想上表现出这个幽默态度。
这种态度是人生里很可宝贵的,因为它表现着心怀宽大。一个会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决不会为件小事而急躁怀恨。往小了说,他决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挨了邻儿一拳,而去打邻儿的爸爸。往大了说,他决不会因为战胜政敌而去请清兵。偏狭,自是,是‘四海兄弟’这个理想的大障碍;幽默专治此病。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在这里,老舍明确指明幽默“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其特点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见“人人有可笑之处”,然后再把这些“技巧的写出来”,其原则是必须“心怀宽大”,“笑里带着同情”。其目的是最终使四海皆成为兄弟。
2.幽默的语言是智慧的结晶
在《什么是幽默》一文中,老舍还阐述了自己对于幽默语言的看法:“幽默的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和种种招笑的技巧,使人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这表明他认为,一个幽默的作家必须能够极其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要做到“想得深,说得俏”。只有“想得深”,才能发挥幽默的作用;只有“说得俏”,才能达到幽默的效果。
二老舍的幽默艺术
任何一个成熟的作家,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老舍突出艺术特色之一是幽默。而老舍的幽默,又绝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幽默,正象每种花都有自己的颜色和芳香一样。比如,鲁迅的幽默,犀利、深沉;钱钟书的幽默,温文、儒雅;张天翼的幽默、冷漠、无情。那么,老舍的幽默特色是什么呢?
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形成与时代、家庭和其生活阅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幽默艺术的审美心态有其独特的表现:一是“笑的哲人”心态;二是“改造国民性”救治心态。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喜感因素与悲感因素相交织,构成了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独特景观。这种悲喜剧美学构成,使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产生了巨大而独特的魅力。
1.幽默与讽刺交相结合
面对日益严峻的残酷现实,老舍常发出“时局如此”,“含着泪还要笑,笑得出吗?”的慨叹。因此,他在强调幽默的同时,也接受了讽刺。认为:“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地分隔开’。这是因为幽默作家也同样有着“极强的正义感,决不饶恕坏人坏事”,“在思想上多少尽到讽刺的责任,使人听了要发笑,也要去反省”。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二者是密不可分,应该协同发挥作用。幽默离开讽刺,就会没有多少教育意义,成为瞎胡闹与开玩笑;而讽刺离开了幽默,就会成为说教。可见,老舍也是重视幽默讽刺的社会功能的,但不像鲁迅那样富于战斗性,采取的是较温和的态度,“以笑来矫正或诛伐”揭发社会的黑暗与指导大家对改进社会的责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老舍形成了自己温婉的艺术风格。
2.幽默中暗含同情
在老舍看来,幽默中是有同情的。他说:“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同情心,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他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被压迫被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的、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苦难市民的形象,对于这些人物给予了深切同情。他很赞赏萨克莱的话:“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你的僧恶不实在,假装,作伪—你的同情弱者,被压迫者,不快乐者”.老舍不仅对贫苦的市民倾注了深沉的爱心,即使对市民阶层,中小康之家的弱者,也饱含恻隐仁爱之心.在幽默小说《牛天踢传》中,以怜悯的笔默描写了牛夭赐的不幸遭遇。牛天赐是被富有之家牛氏夫妇收养的“弃儿”。自幼过着优裕、舒适的生活。因为牛老者比较富有,当他在世时,亲戚和本家都很看得起牛夭赐,当牛老者一死,牛氏家族的人们,便争先恐后跑到牛宅,肆无忌惮地抢分家产,谁也不把弃儿牛天赐放在眼里了。牛天赐对牛氏家族的人,虽心里充满怨忿,但表面上还得佯装笑脸,敢怒不敢言,眼看着家产被瓜分殆尽,而又束手无策。老舍以含蓄诙谐的语言,表现了牛天赐无可奈何的处境:“不老实怎么办呢?条上有刀!”表现了老舍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牛天赐的深切同情。
3.幽默是披着喜剧形式的悲剧
老舍的幽默多是披着喜剧形式的悲剧,用笑衣裹着苦果。他的幽默始终抹不掉苦涩辛酸的味道,不管如何逗笑,实际却很沉重。这是现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也是老舍个人艰辛痛苦的生活经历决定的。他面对现实,正视人生,从自己独特的生活角度出发,用自己个性鲜明的审美观点观察,对社会人生有了较为本质的认识后,发笔为文,结构作品,塑造形象,暴露黑暗现实,把一切都不加涂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将喜剧和悲剧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艺术成分巧妙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笑中含泪的老舍式的幽默。这种幽默具有契诃夫的微笑和高尔基的苦涩。他在作品中,根据笑的定律与逻辑,博采中西艺术技巧,指出人间的缺欠可笑。笑后思笑,使人感到现实世界的空虚、残酷、荒诞不经,于是透过荒唐可笑的事物,又使人油然产生悲感的意味,从笑中体会到一种人生的苦涩。
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在研究老舍小说的幽默形态时,大都是把幽默放在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相融合的框架中。陶长坤在《老舍幽默探源》一文中认为“寓庄于,含泪微笑。暴露下层人民的不幸命运,将辛酸的泪水浸入笑声中”。李冰霜在《笑的艺术》中认为老舍的幽默特征是:“笑中藏怒,笑中藏悲,笑是为了表现悲苦”,前期研究者多把幽默的对象放入“悲”与“喜”的交融中,认为老舍的幽默是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悲剧是老舍小说主要的类型。研究者表达的是惟有悲剧因素,方显老舍幽默的深刻。幽默中包涵的事是老舍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不幸命运人们的同情。
三老舍小说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
1.智慧的幽默形式
作为幽默技巧,夸张是将客观事物内在的矛盾性,通过显微镜将它的状态放大,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张手法的运用在老舍幽默小说中不乏其例,多运用于否定反面现象时。老舍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他把赵姑父喝酒后醉意朦胧的笑脸比作“像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老张的哲学》)。他比喻高妈说话圆滑“像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启承转合的痕迹《骆驼祥子》)等等。这种种奇特的比喻既出人意外,又合乎情理,使得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更加形象、生动、鲜明,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2.故事情节的幽默
老舍的幽默技巧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而且还表现在情节结构方面。老舍善于从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撷取充满矛盾的事件,再经过一番匠心独运的巧妙安排,组织成饶有风趣的情节。在《老张的哲学》这部作品中,作者对各种人物关系进行了巧妙处理:欲擒故纵,先分后合,由弛入张,盘根错节,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结果,突出了作品的喜剧性。
3.平民化视角,朴实的美
平民出身的老舍自幼便接触了大量的通俗民间艺术。他从小出入庙会茶肆,非常喜爱相声、说书、戏曲等民间艺术,受其熏染,也善于苦中作乐。他受到了满汉融合、雅俗交汇的多重教育,集满汉文化、雅俗文化于一身。这无疑给予了他生命的养分。大众艺术是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幽默意识和民族幽默形式。这种市民文化和市民性格对老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他爱这片土地的古朴与善良,对市民含辛茹苦的生活怀着深刻的同情,普通市民的善良、温和的血液早已不知不觉融入他的体内。这些对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切的影响。所以在作品中,老舍大量借鉴通俗文艺的幽默手段,形成了自己表现幽默讽刺艺术的独特方法——轻松诙谐的描写、通俗浅白的语言、联想奇特的夸张。
老舍幽默讽刺小说语言的通俗性主要表现在:质朴又不失典雅精致;北京方言、口语和大白话出神入化的运用。老舍主张语言要通俗易懂,但并不是不加雕饰、直白浅陋,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完全趋附与投合,而是要在“俗”、“白”中,体味出艺术性、审美性,体味出“雅”的色彩来。为了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老舍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认真选择加工提炼,使用词语脱去了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把大众语言的沙海炼成金子。现代的北京口语,经他有分寸的削、砍、雕、凿,显出一种朴素精致的美。
结语
篇6
【关键词】老舍;幽默;修辞手法
老舍是一位从青年时代起、从创作里程的开端起,就没有脱离政治、离开革命的文化人。不论他自身意识到与否,也不论是否有一种刻意的追求,他的艺术表现,包括幽默、悲郁、嘲讽,既是浑然天成,又确有一层似隐似显、时隐时显、隐约浮现在文字间。细加剔括,其中况味都是他与中国现代革命复杂微妙关系的折射或投影。
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他的幽默艺术也是博大精深的,本文仅从修辞学的角度作了些粗浅的探究,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人们通常以含泪的笑覆盖那些描状民众艰辛尴尬的生存境况的中外作家的风格。这/含泪的笑就是悲喜交融,也是幽默与悲郁的互成。在老舍那里,幽默有时(特别是早期)难免清浅,多有机智的技巧,而深层的开掘欠缺。但更多的是悲苦,是深刻。老舍是个真正懂得幽默的人,他越幽默,其实内心也越悲苦。他的幽默,正是悲苦的伪饰。老舍悲喜交融的幽默,是与他所发现的北京市民社会的特性紧密相关的。作为老舍创作核心内容的北京市民社会的人情世态,带着浓厚的乡土社会特征。老舍人物性格的喜剧情调则正来自人物(并不是坏人)与环境或时代的不能合拍,或人与人在性格上或志愿上的彼此不能相容,从而必不可免地闹成悲剧,而多数的人物却对这一切浑然无知。
老舍作为清醒的悲观者对这种人情世态和人物性格在现代的悲剧性的表现,因此就具有了喜剧甚至闹剧的情调。老舍作为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就是这样将自己悲郁的个性气质融入了对其对象的表现和批判,化为含泪的笑的幽默。在具有刚健理性的文学时代,老舍的这种幽默,在批判与嘲讽中包含了一丝温情。相对于同时代文学冷峻的社会政治批判,老舍的社会文化批判也就显示了一些温厚与宽容。其实,中国现代文学在进行文化批判时,是于冷峻中普遍含有一丝温情的。老舍文学的最成功之处,无疑是对北京市民社会中下层人情世态的表现。
1.通过调整语言信息量制造幽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传递社会信息的工具。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语言就是信息代码。由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处于语言体系中的信息代码本身往往具有较确定的语义,能传递较固定的信息,这是其理性信息。当具体运用语言时,使用者常可使这些代码在理性信息之外附有其他的补充信息,如多余信息、潜在信息、美学信息等,由此达到特殊的幽默效果,老舍作品中就常用这种手法。试论老舍作品语言的幽默艺术。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制造幽默
2.1运用歇后语
老舍善于运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歇后语,使语言含蓄幽默、耐人寻味。如:我还得听听你入弦不入。光有嗓子,不入弦,还不是猴儿拿虱子,瞎掰?(《方珍珠》)。
2.2使用夸张手法
顾名思义,夸张就是把事物或其某一方面的特点夸大。但这种夸大并非荒诞无稽,作为幽默技巧,夸张是将客观事物内的矛盾性,通过显微镜将它的状态放大,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张是老舍表现幽默的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法之一,老舍的夸张是一种“阿Q说自己祖先富贵”式的诙谐。夸张手法的运用在老舍小说中不乏其例,多用于否定反面现象。如:“十万八千毛孔,个个像火车放汽似的,飕飕的往外射凉气”(《赵子曰》)用夸张手法刻画出赵子曰颓丧泄气的状态,不禁令人捧腹。
2.3善于运用比喻的比喻
老舍曾说:“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联想。在生活中没有仔细的观察、广泛的注意,这种联想便无从得头”。而他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如:“像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老张的哲学》)“横竖差不多相等。整是一大块四方墩肉,上面放着个白馒头,非常的白,仿佛在石灰水里泡过三天,把眼皮鼻尖耳唇都烧红了,眉毛和头发烧剩下不多。”(《离婚》)他把赵姑父喝酒后醉意朦胧的笑脸比作喷过火的火山。把吴太太的身材相貌比作一大块墩肉,极为形象生动幽默。
篇7
5月10日,中国嘉德2013春季拍卖会中备受关注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以成交额6.42亿元收场,其中“老舍胡青藏画”专题16件拍品均以拍前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成交额达1.676亿元。
据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介绍,此次为义卖专场,所得资金将全部用于建立老舍文艺基金及赞助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市老舍文艺基金会、老舍文艺奖、北京老舍纪念馆、青岛骆驼祥子博物馆、重庆四世同堂博物馆和筹建中的济南老舍故居纪念馆,“将老舍藏画资源回归到老舍事业本身上来,以从事各项公共事业”。
此次上拍的16件作品包括8幅齐白石、4幅黄宾虹、2幅吴昌硕、1幅傅抱石和1幅于非的,件件堪称几位大家的“标准件”。老舍、胡青夫妇与齐白石的交往可以说是齐白石艺术生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上世纪30年代末胡青为齐白石四子、五子补习功课,到解放后老舍命题白石作画,夫妇俩20余年与齐白石交往频密,而由老舍命题的齐白石晚年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更是传为艺界美谈。此次上拍的8幅包括了齐白石各个时期的花鸟山水精品,每件均可作为其该时期的代表作。
篇8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唰唰’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传神!
老舍先生虽然祖籍山东,可他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无比地爱着北京。他爱老北京的一切,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号。
篇9
论文关键词:老舍,城市贫民,生存状态,社会环境,经济赤贫,自身,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众多描写贫民形象的作品,在我看来,有两类,第一类是农村贫民,如: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阿Q,台静农的“地之子”们,柔石笔下的“为奴隶的母亲”;第二类是城市贫民,如老舍笔下的小福子、祥子、沙子龙等。我们认为,塑造贫民形象最成功的当属老舍。
一、城市贫民类型举要
老舍创作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等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有老派市民老马、牛老四,祁老人,张大哥;新派市民张天真、蓝小山、冠招弟、祁瑞丰;理想市民赵四、李子荣、丁二爷;城市贫民祥子、小崔、巡警。而以城市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城市贫民形象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其中,按类型来说,有如下几类:
1.车夫
“五四”之初,“劳工神圣!与劳工为伍!”的声浪风行,中国新文化先驱们在面对社会,挖掘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势必将此精神灌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而他们接触最多的自然是与他们生活相关的群体。就他们的经济能力而言,女仆与包月车夫是极为普通的。因此,车夫作为这一时期文人笔下常见的形象便不足为怪了。的《人力车夫》、郁达夫的《薄奠》、臧克家的《洋车夫》、鲁迅的《一件小事》等。反映车夫生活也是老舍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现车夫生活的贫困与艰辛,展现车夫血与泪的挣扎,是车夫文学最重要的内容。与他们不同的是,老舍也创造了其他形态各异的车夫形象。如,《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作家虽也肯定了赵四的美好品德:“常人为自己打算的事,他不打算,常人为别人不打算的事,他都张罗着。”但同时,老舍也用一种玩弄的笔触写了与他这种好汉哲学相悖的打人行径。《黑白李》中车夫王五助人为乐,勇于牺牲,比之赵四,有了更多的人情味,有了更雄厚的生活基础。到《骆驼祥子》,车夫形象转身一变,成为主角,由市民社会中无足轻重的地位而成为贫民个体劳动者的典型代表。《四世同堂》的小崔,主动把自身的命运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以下层的反抗来寻求民族和自身的解放,赞扬了车夫誓死不当汉奸的民族气节。老舍塑造的一系列车夫形象,准确把握住了当时社会的车夫所应具有的生活特征,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无限光彩。
2.巡警
在老舍的印象里,“巡警和洋车夫是大城市里头给苦人们安好的两条火车道。大字不识而什么手艺也没有的,只好去拉洋车”;“识几个字而好体面的,有手艺而挣不上饭的,只好去当巡警”。[1]巡警形象也是城市贫民形象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巡警形象在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里就有了。这个巡警,“握着刀柄”,只敢打赵四这个穷车夫几拳,可是,谁都可以命令他,连老张都敢对他大发威风:“你们巡警是管什么的?”这个巡警给我们留下了欺软怕硬的印象。之后的《骆驼祥子》、《抓药》、《蜕》、《四世同堂》里也出现了巡警的身影。《四世同堂》中的白巡长,内观他的品性,没有任何道德瑕疵:爱国、爱自己的同胞、善良。可他也的确做过许多坏事:帮助日本人动员中国人献铁造枪,给日本人带路抓钱诗人
在一系列巡警形象中,大概最令人难忘的要数《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了。老舍塑造了一个好强,努力却又一辈子受尽折磨的巡警形象。“我”一辈子都在挣扎、拼命,可生活的道路铺满和充斥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和障碍,一个接一个的不幸使“我”跌入痛苦的万丈深渊爬不出来,最终只能等死。“我”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击。[2]
巡警属于统治阶级的一部分,是统治工具之一。当巡警就是当“官差”,他们具有一定的武装设备,有一定的权力,享受着官饷。按理说,这绝对是个美差,然而这一切只是表面现象,老舍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通过《我这一辈子》中描绘的巡警极其不幸的遭遇和惨烈无奈的生活,控诉了警察制度的黑暗及整个社会的“不够本儿”。
3.
如果说,车夫和巡警代表了男人们的生活,他们依靠出卖自己的苦力以养家糊口。那么,女人们没有气力,就只能卖肉——做得以生存。
提到,大家联想到的通常都是无耻与肮脏,是千夫指万人唾的勾当,是令人作呕的寡廉鲜耻的女人。阅读老舍的作品,对的印象却截然不同,老舍对他们寄予了极大的宽容和同情。她们为了生活,为了照顾家人,不得不卖肉。这类人物中,小福子形象尤为突出。文中老舍不惜用“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等词去刻画她。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为了在残酷的现实中存活下来,也只得出卖自己,“上了市”“开始卖了”。她用她那瘦弱的身躯,承受着生命给她的千斤重担。最后退无可退,上吊自杀了。《微神》中的“她”纯洁、善良,曾经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向往自由的爱情,但遵守礼教规范,即使看一眼自己爱恋的人,都羞得脸红。她为了养活父亲,为了生计,被迫嫁人甚至沦为暗,在病中无奈选择自杀。与小福子有同样命运的有《赵子曰》的谭玉娥,《四世同堂》的尤桐芳,《月牙儿》的母女俩等。
这些可怜的女人都曾为自己的凄惨命运奋力挣扎过,有着追求个人理想幸福的美好愿望。但就是这么一个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普通愿望,对她们而言,也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近在眼前,却永远无法到达。老舍以饱含血泪之笔展示其悲剧人生,写她们被生活的重担和污垢扭曲、撕裂,写她们的灵魂在地狱中备受煎熬,最终陷入痛苦的泥沼不可自拔。作者谱写下一曲曲惨无人道的女性悲歌,展现出老舍先生对20年代女性命运的独特思考。
4.艺人
中国新文学的作品中抒写江湖艺人的,特别是以艺人为主人公的并不多。老舍的亲朋好友中就有卖艺的,唱戏的,开镖局的,他心中始终装着他们,装着这些身怀各种绝技的江湖艺人们。沙子龙与他的徒弟们、小文夫妇、鼓书艺人、方珍珠等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他们的原型,都是生活在老舍周围活生生的人物,是当时北京城里人们时常能碰到的没落旗人。
《断魂枪》叙述了一个老镖师一路“下沉”的故事。享有“神”美名的沙子龙,断魂枪是他的独门绝技。可是,时过境迁,在“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的时代,走镖已然没有饭吃了。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将镖局改为客栈,从此不再争强好胜,甚至别人找上门来也无动于衷。他的世界犹如梦幻般一去不返,断魂枪没有传下去的必要,已经不可避免地淘汰了,脱节了,而谁能体会沙子龙的落寞与悲伤呢?《鼓书艺人》中的方秀莲生性聪明,心地单纯,她想受教育,从而实现自我更大的价值。但当她被送进学校学习,却被同学鄙视为“贱业中人”,她的人格遭受到了伤害。后来在爱情的道路上受挫,与进步作家孟良的婚事告吹后,又被特务欺骗和凌辱。《方珍珠》中的方珍珠和秀莲一样,渴望受教育,可是也被赶出了学校,使她不得不感到自己“到哪儿也不算人”。
过去在艺人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辈子作艺,三辈子遭罪”。老舍以极大的关心和悲悯情怀来观照这些个被腐蚀、被歧视、受压迫、受欺辱的下层文化群体。他真实地再现了蹈入卖艺“贱业”、活在世上矮人三分的艺人们的生活,将他们为了逃脱命运的捉弄,愈战愈陷,愈陷愈惨的生存规律与足迹表现得相当完整与丰富。
纵观老舍创造的城市贫民形象画廊,上述几类人物形象都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的生命,一开始都展现出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当他们对生活满怀希望,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时候,现实生活的一个个荆棘,一次次挫折让他们不得不跌入苦难的沼泽地,逃也逃不出来,从此看不到任何“光亮”,犹如“月牙儿”般只能亮那么一小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生命。到最后,被无休无止、永无止尽的灾难纠缠着,吞噬着,毁灭着。
二、城市贫民生存状态的形成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各有各的不幸。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都走向堕落,走向死亡。造成悲剧结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导致的。马克思说:“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它“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3]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权利和对幸福的追求,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些都是老舍城市贫民作品中的旧社会所不相容的。这个社会不但不把人当人看,而且还常常把人变成兽,逼成鬼。老舍不得不、不能不对这个扭曲、摧残人性的社会发出强烈的控诉。
小福子,起始是个多么善良纯洁的姑娘,可为了生存也不得不走上了暗这条不归路;巡警“我”是个聪明能干的手艺人,然而在那个不认本事只认人的年代,这些本事等于零。为了最基本、最低级的生存需求,尽管年迈,“我”也要四处奔波,死亡却近在咫尺。他们的命运,正如《我这一辈子》中的老巡警这么评价道:“在我这一辈子里,我仿佛是走着下坡路,收不住脚。心里越盼着天下太平,身子越往下出溜。”老舍在谈及《骆驼祥子》创作经验时说:“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是什么样子”,[4]指出了悲剧命运的总根源是黑暗的社会现实。正是生活在这些苦人们周围的社会渣滓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不断地剥削、压榨“小福子”们,最后毁灭了他们的希望,吞噬了他们的魂灵,摧残了他们健康的身体,使他们不得不蜕变成走兽。月牙儿体会到,“世界就是狼吞虎咽的世界,谁坏谁就占便宜”,“这个世界不是梦,是真的地狱”;巡警认识到,“这是个以蛮横不讲理为荣,以破坏秩序为增光耀祖的社会”,“良心在这年月里并不值钱”;祥子觉得这是个“小人物就根本不应该有想头的社会”。他们的反抗、奋斗都无济于事,世界对他们的任何努力和付出都视若无睹,还不时地打压他们。这种美的毁灭在老舍那里激起了悲伤和愤懑,他的内心跟他们一样,滴泪和淌血。正如写《骆驼祥子》时,“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5]老舍正是以无奈而又沉重的笔触,揭开“真的人生和社会”[6]的本来面目,展示了旧势力、旧社会对人的价值的摧残。残酷的社会现实剥夺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还有什么比这——欲以最大的代价和最低的条件求生而不能更悲哀、更能博得别人同情的呢?
其次,经济贫困也是城市贫民悲剧的一个因素。
在荒诞不平的社会中,在金钱主宰一切的世界里,有钱有势就可以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贫困卑贱就只能任人宰割,受人差遣。方秀莲的“穷”使她被学校赶出来,婚事告吹,又被特务欺辱;巡警的“穷”使他时时提心吊胆,处处陪着小心,可是每天还是过着非人般的生活。
金钱在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钱不一定家庭幸福,但是没有钱的家庭肯定是不幸的。《月牙儿》中,钱隔阂了最纯洁的母女亲情:为了生活,母亲抛下女儿,母亲心狠,可是钱更狠,“钱比人更厉害一些,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了”,[7]“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巡警的妻子就是因为看到了他注定一辈子受穷的命运所以才跟师哥跑了,虽然跑后前途未卜,但至少还有摆脱“穷”的希望。
金钱在家庭中是有力杠杆,在爱情中也是重要的筹码,对于那些温饱尚未解决的苦人们来说,爱情和浪漫只不过是奢望。《微神》中的“她”为了生计,被迫与自己相爱的人分开,嫁给了别人,最后还沦为暗;祥子与小福子同病相怜,彼此产生了感情,可还是不能成为眷属,只因为祥子“负不起养着他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他突然明白了,“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人家”[8];《我这一辈子》中,精明能干的巡警与漂亮利落的妻子喜结良缘,可是好景不长,妻子还是跟别人跑了。看来,“穷”使爱情也很难维系,“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爱情不过是有钱人家排忧解闷的游戏。
以“小福子”们为首的城市贫民们一辈子在与“穷”斗争,可是始终被“穷”紧紧束缚着,最终被“穷”碾死。他们满怀希望和信心,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打击、挫折,使他们渐渐怀疑自己,于是一步步走向死胡同,最终毫无退路,成为“没了心”的走兽。“穷”践踏了小福子,“穷”也践踏了无数像小福子一样的城市贫民,正是“穷”一点一点把他们推向最没有出路的深渊,一步一步腐蚀了他们美好的人性,使他们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成为完全被异化的人,尽管这些人生命尚存在可是精神已全失。
最后,悲剧价值的生成,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考虑。[9]造成“小福子”们悲剧的客观原因无疑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和极度的经济赤贫。然而,也不能排除和忽略主人公们自身的性格因素。“小福子”们身上都有中国劳动人民身上勤劳、吃苦和善良等传统美德,但同时传统文化也造就了他们保守、愚昧、中庸、狭隘的性格弱点,再加之残酷的现实逐渐侵蚀着他们的道德标准,他们的情感和生存需求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价值观念的改变使他们总处于苟且偷生和委曲求全的状态中,最终自甘堕落,自暴自弃。小福子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卖掉,她也只能认命。回到家中,发现母亲被打死,两个弟弟无人看管,她也不敢吭声,最后为了生活,做了。面对祥子的软弱,她也只能无奈顺从,不敢稍作争取。巡警“我”有人缘、有手艺、有个可心的妻子。可是,妻子跑了,“我”只好改行,踏上了巡警这条不归之路。此后,随着生活中苦难不断地涌现,人性中的虚荣与惰性占了上风,“我”坦言道:“一个人的虚荣心每每比金钱还有力量,当惯了差,总以为去当仆人是往下走一步,虽然可以多挣些钱”。这些城市贫民身上的性格特点,使他们不可能站得更高的去审视这个社会,从他们的一次次失败中找寻根源,他们不懂得也不明白如何认识自己与社会。他们生活的准则是:劳动可以获取幸福。可是每一个希望都会带来无尽的绝望,每一次的努力都得不到该有的收获,他们最终只能认命了,否定了,堕落了。于是,他们不再对道德、生活、朋友、家人甚至是自己负责。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城市贫民们自身的原因,使他们看不到希望的曙光,走不出陷入的尴尬局面,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忍气吞声,可最后还是不得不迈向生命的尽头。
三、城市贫民形象的意义
在描写城市贫民形象的作品中,老舍创造出了这么多悲剧人物,描写他们美的毁灭,挥洒着血与泪完成这类人物。可是,他并没有积极地给他们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老舍承认,“只代他们伸冤诉苦,也描写了他们的好品质,可是我没敢说他们应当如何革命”。[10]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小福子、巡警们、艺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特定的人物性格发展,走向堕落是他们最后必然的归宿。但总体来说,在现代文学史中,这些城市贫民形象,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在现代文学史的底层叙述中,老舍对底层穷人世界的书写与其他作家存在极大的差异。大多数作家笔下的贫民都来自乡下农村,而老舍却将这些人物置身于城市这样一个独特的语境下。在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贡献了一种新的写作可能,那就是在鲁迅、台静农等人塑造的鲜明的农村贫民形象之外,打开了另一类贫民生存的审美大门。以一种切近逼视的视角和不无调侃、嘲讽又饱含同情的复杂心态,将写作笔触探身到发展中的现代城市,从而成为城市贫民的代言人。老舍笔下的城市贫民世界,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一样,感人肺腑,震撼心灵,有着一种直逼人性深处的力量,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
第二,纵观现代文学的风景线,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物形象有鲁迅笔下的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30年代有茅盾笔下的官僚资本家和民族资本家,叶紫笔下的农民形象,以及远在湘西封闭世界中的翠翠等。老舍笔下的祥子、小福子、沙子龙,无疑这些人物的出现,不能不说是选材上的一个大胆突破,不仅构成了老舍小说风格的重要部分,而且也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图谱。“‘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创作中,市民生活题材较少有人涉足,特别是北京市民日常生活,被全面引入新文学创作领域,使新文学的艺术天地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为新文学争得市民读者,大大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11]老舍把城市贫民社会这个不怎么为人们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贫民这个常常被人们忽略或不敢涉足的特殊领域引进艺术的殿堂,并且取得了成功。他更大胆地把笔端探伸到城市贫民中的各个行业——车夫、巡警、、艺人等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甚至把他们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出现,把他们塑造成一个个血肉丰满、五光十色的形象,在老舍的精心勾勒下,他们一个个“现形纸上,声态并作”。
第三,通过这些城市贫民形象,表达了老舍对这一时期、这一社会的独特认知和情感书写。老舍在刻画他们时都倾注了深厚的人道关怀和悲悯情怀。他在抒写这些劳动者的美好性格被扭曲、被摧残以至泯灭、变质,都强调是这个社会的责任而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社会是官僚、地主、军阀,那些有权势的人们统治的世界。祥子的堕落,老舍明确指出“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用如泣如诉之真情,多姿多彩之巨笔,再现了下层民众苦闷的生存状态和离奇的人事命运。他以一种“忧下层民众之所忧,愤下层民众之所愤”的情怀,对城市贫民的生活柔情地关照,对他们悲剧的命运激情地叙说,揭开他们最真实、最艰辛的生活图景,并且深入他们的灵魂深处,体会他们的艰辛与悲伤,奋斗与希望,无奈与反抗,深刻展现他们的苦痛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创伤。他深深地“哀其不幸”,而轻轻地“怒其不争”。老舍于城市贫民,他们是好朋友,是一种血肉相融,是一种兄弟姐妹般的感情。他替他们伸冤、呐喊,替他们控诉、声讨,替他们盼着“世界快变个样儿吧”。他深深地同情与理解他们,他为他们——并不为别的什么——而写。可以说,老舍的城市贫民的作品里饱含着血与泪,展现出博大、悲悯、宽容,成为现代文学中生命关怀下的独特景观。[12]置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21世纪的今天,如何深入生活,关注弱势群体,老舍的人文情怀仍不失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老舍.《老舍全集》第二卷中篇小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成都,第110页.
2 老舍.《老舍文集》(3)《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3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第411,414页.
4 老舍.《老舍文集》,第16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45页.
5 百家·中国新时期散文沉疴初探》,[J]1992年第2期第42页.
6 鲁迅.《坟·论睁了眼睛看》,《鲁迅论文学艺术》(上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80页.
7 老舍.《月牙儿》《老舍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第285页.
8 老舍.《老舍文集》(3)《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84页.
9 李春青.《文学价值引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 老舍.《老舍选集》序,[M].《老舍文集》(16).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223-224页.
篇10
我特别喜欢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今天,我又重温了他的作品《养花》,更觉得回味无穷。
文中叙述了作者养花的乐趣,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老舍爷爷说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句话。我想,老舍爷爷不是有腿病吗?他还这么热爱劳动,不顾年老体衰,坚持劳动,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他老人家能做到的,难道我们新一代少年不能做 到吗?
可是,我们这一代有不少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过的是“饭来张口”的生活,更不要说把劳动当作一种乐趣了。就比如我自己吧,爸妈总是很忙,有时叫我把地拖一拖,可在蜜罐中长大的我连地板也拖不干净,也不愿拖。我想妈妈能拖嘛!再说我还要学习呢。可自从小学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不同了,爸妈一叫,我马上忙开了。当我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时,看着自己劳动的成果,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我也终于亲身体会到了老舍爷爷所说的劳动的乐趣了。
不过,养花除了要爱劳动,还得有这方面的知识。老舍爷爷长期养花,久而久之摸着了一些门道,对于喜阴的花和喜干的花所适应的环境都了如指掌。的确,干 什么事缺乏知识都是不行的,我曾栽种过一盆君子兰,可是我连基本的养花知识都不懂,只顾一个劲地浇水,结果君子兰过早地枯萎了。说出来不怕笑话,为此,我还大哭过一场,现在想起那时的我也太天真了。但这以后,我知道了一点:君子兰不爱“喝水”。这也证明,知识是人们办好一切事的关键,没有它,达到目的就会很困 难。
只有爱劳动又有知识的人,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并从中体会到乐趣。这就是老舍爷爷的散文《养花》给我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