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范文
时间:2023-03-25 13:4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勤工助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勤工助学部在这一学年中,积极响应院团委的号召,努力做好了本职工作,做到了定期召集勤工助学学生交流意见,积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展开勤工助学学生心理交流,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工作的光荣性。也帮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走出阴霾,充满自信。通过此项工作使我们认知到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知到交流的必要性。只有积极交流才能充分认知勤工助学部门工作中的不足,才能及时得到反馈意见并加以改正。我们会吸取这样的成功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做到积极交流,使工作贯彻的更彻底。
身为大众传媒系勤工助学部,我们同时更多的参与到我们本系的工作中。本学年我们部门多次与其它部门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也在几次较大型的活动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这几次的合作使我们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许多情况下开展某项工作并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机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其中,消除部门界限,打破部门隔阂尤为重要。要做到敢于承担,不推诿,才能做好所有工作。在合作期间我们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分配明确任务等等,这是我们认知了以往不曾认知的东西。我们也交到了更多的朋友,使大众传媒系学生会变得更加团结。更像一家人。
在这一学年中,我们也积极思考,谋求勤工助学部更深一步的发展。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能积极展开有益活动,使同学们对勤工助学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勤工助学积极承办大众传媒系各项活动,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在此期间,我们也收获很多。
这是我们勤工助学部一年的总结,希望可以借鉴过往工作中的经验,使勤工助学更好的发展下去。
篇2
[关键词]高校 勤工助学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78-01
勤工助学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知识完善、意志磨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高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让学生获得相应报酬的同时还使得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种有效的资助办法,更是对学生安心完成学业的有力支持。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功能
(一)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
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用来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从而减轻了一些学生的家庭负担和经济压力。
(二)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
少数学生从小在家受父母溺爱,自我意识很强,甚至从来没有在艰苦环境一线的俭学经历,通过在学校做勤工助学,他们可以接触社会,锻炼意志,提高思想品质,促使其产生自觉树立尊重劳动、服务社会的观念。
(三)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
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高校提供助教、协理、体测工作人员等岗位,能使学生体会到国家的关心和高校的温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二、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高校实施勤工助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形式有一定成效,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不突出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的工作人员简单地认为勤工助学只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善生活,所以总是想着如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并未深层次地挖掘勤工助学的育人等功能。
(二)勤工助学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也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实行了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但少数高校在勤工助学工作人员的配备上、制度上的完善等方面还不够健全,导致了勤工助学的整体工作效益低,资源共享得不到实现。
(三)勤工助学的社会参与度尚不规范
勤工助学工作在从校内向校外岗位的延伸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合法利益受损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劳动时间和报酬等方面因事先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而发生一些纠纷,导致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受到损害,陷入被动地位。
三、结合工作实际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强化教育,加强指导
由于学生是勤工助学的载体,与学校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相比,社会的约束性更强,因此,在学生上岗前,各用工部门负责人需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与指导,学生通过岗前培训后才能上岗。对于少数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岗位,学院会指派专人给予技术上的专业指导和监督。总之,要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的同时还要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遵守职业操行,给校外企业留下积极美好的印象,使得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
(二)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
我院制定了《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勤工助学工作,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由相关用工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各岗位提出了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项标准,同时采取考勤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使勤工助学管理有章可循。
(三)适时规划,全过程引导学生职业定位
在与勤工助学学生的交流中,多数学生都表现出对今后该从事哪项工作存有困惑。正因此学校可以对即将毕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必要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信心。
(四)多开发智力型勤工助学活动
目前我院勤工助学岗位多数以体力型为主,主要是实训教室的仪器整理、校园文明督察等,应积极开发一些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尤其要开放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岗位,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我院刚成立的大学生信息网络中心正是这方面的有力体现。目前本中心已经实现新闻采编、媒体制作、文档编辑、数据处理等项目,今后还会朝着远程招聘、营销服务、技能训练等方面拓展。开设信息网络中心不仅可以使有能力、有专业技术的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更能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实,为日后的就业多开发一些新的途径。
四、结语
勤工助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与支持。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这项工作必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这样一来,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还培养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健全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终将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一高校后勤引入勤工助学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连年扩大,贫困生的绝对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教育部2007年第12次新闻会指出,2007年全日制高校在校生1700万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总体比例在20%左右,其别困难的学生在8-10%。[1]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无疑给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家庭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也因此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为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助政策,但由于贫困生的数量庞大,解决贫困生的问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高校后勤引入勤工助学机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2可以缓解后勤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和学校的发展,近几年,高等院校的招生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压力也随之空前增加。而受现行体制和政策的限制,后勤系统的进人已基本停滞,随着正式职工不断退休,其数量逐年减少。因此,后勤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逐渐凸现,由此造成服务质量下降的局面。各高校为保证后勤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得不大量引进、聘用临时工来弥补后勤人员的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一般高校中后勤临时聘用人员数已占到正式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尤其是一线的服务型岗位,临时工占的比重更大。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经费支出增加,工资、各类保险费用的支出,使本就不足的后勤经费更加捉襟见肘;二是随着国家对企事业单位临时用工的法律不断规范,临时用工的法律纠纷也不断出现。但是,如果采取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方式,除了支付与临时用工相比较低的劳动费用以外,不需要支付保险费用,劳动成本的降低会大大缩减后勤的财务支出。同时,由于采取的是勤工助学方式,相应的法律纠纷不易发生。
3有利于后勤服务水平和学生能力的双向提高
大学生学历高、素质好、沟通能力强。经过短期培训,一般能很快胜任非技术性的后勤工作。大学生直接投身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岗位,他们对后勤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助于更了解、关注与尊重后勤工作,可以体味服务行业的艰辛,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通过勤工助学,学生可以学会自我服务、学会为集体服务、为社会服务,培养奉献精神,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其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后勤通过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可以更直接地向大学生收集意见,了解他们对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提高后勤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后勤引入勤工助学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支持
教育部、财政部为鼓励、规范管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07年专门下发了7号文件《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其中第五章第二十一条规定,高校后勤部门应大幅度减少雇用临时工,调整出适合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的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有不同的鼓励政策。所以,从上级政策层面,学生参与后勤勤工助学是有政策依据的。
2岗位较多
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中技术含量较低、可替代性强的工作均可作为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如饮食服务公司聘用餐厅服务员,洗餐具、洗菜、清洁卫生等,工作时间在中午、晚上的开饭时间;餐厅协管员,用餐时间协助餐厅维护就餐秩序,协调质量问题;公寓管理公司聘用清洁工,协助管理员做好清扫工作;游泳池可以招聘游泳池救生员助理和场地管理员助理,平时工作时间按小时计算,暑假期间可以全日制;物业管理公司可聘请绿化助理,协助绿化人员修剪、除草、施肥、浇水;教材供应部门可以聘用仓库管理人员、图书搬运工等等。
3学生需要
勤工助学是高校贫困生助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并已经成为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深受贫困生的欢迎。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工作,一方面可以依靠劳动来有效地缓解自身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在劳动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并带来成就感,赢得尊重与认可,从而有利于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利于勤工助学之余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中去。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意愿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
三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1挑肥拣瘦
后勤岗位由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部分学生就会挑肥拣瘦,学生之间互相攀比,这样会导致一些任务重、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学生不愿意干,而工作相对轻松的岗位,学生争着抢着干,可能会影响勤工助学工作。
2工作质量问题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上岗前的培训如果跟不上,上岗后的工作效率会受到一定影响。有的学生责任心不强,工作的质量可能会出现偏差。如果正式员工不正确引导或监督不及时,极易出现差错,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3时间冲突问题
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时间易受课程设置的限制,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上课的时间来安排勤工助学的时间,这种随机性给部门管理带来不便。可能出现工作不需要要人的时段,学生有时间工作,需要人、工作忙的时段,学生由于上课等原因却无法到岗。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后勤管理部门使用勤工助学学生的积极性。
四对后勤引入勤工助学工作的建议
1建立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
通过制订科学的后勤勤工助学规章制度,可以建立长效性的勤工助学机制,使得后勤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有章可循,从而实行规范化管理。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对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提供服务。其次,要把学校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后勤部门等有机结合起来,把勤工助学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保证勤工助学工作的规范运作和持久发展。
2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通过岗前培训,使即将上岗的学生了解后勤职能、岗位职责、规章制度,以提高学生的工作水平,增强服务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容应对自己的工作。岗前培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在基本素质培训方面,应着重于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其二,在基本技能培训方面,向学生介绍岗位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其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及工作要求、注意事项等,[2]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第一、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精神。要给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一个思想意识,自己就是后勤工作人员,做好工作是应尽的本分。
3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
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管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勤工助学之间的关系,多与相关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员加强联系,防止学生为勤工助学完成工时而放松学习,影响学业。合理安排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量,同时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效率。合理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的时间,使他们劳逸结合,不影响学习。
4重视勤工助学学生的信息反馈
勤工助学学生是沟通学生与后勤的桥梁和纽带。学生通过在后勤岗位的工作与实践,一方面,可以了解后勤的内部组织机构、业务工作范围及流程、岗位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等,在学生中进行宣传,起到互相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勤工助学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能将学生对后勤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后勤工作人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后勤的工作质量。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后勤工作,能加强学生与后勤工作人员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理解与配合,从而共同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3]
总之,要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学校、院系、学生管理部门和后勤各方面必须相互协调,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使每一个愿意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在学习之余都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减轻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多重目的。
参 考 文 献
[1]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有关情况[EB/OL].中国政府网省略/wszb/zhibo90/.
篇4
关键词: 高校;勤工助学;困境;业余时间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2.13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郭婉茹,方鸿志.高校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6(2)69-72.
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合法、诚实的劳动,获取一定经济报酬的活动。[1]81贫困生问题是高校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勤工助学活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困生的压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还可以鼓励一些碍于面子不肯接受别人资助的贫困生,使他们通过劳动赚钱,既减轻自身的压力,也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勤工助学是减轻贫困生负担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既能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又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成为各高等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一难题,教育部下发相关文件,采取了“贷、奖、补、助、减、勤”①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这些措施中,由于勤工助学操作比较简单并且能可持续发展,不但有效解决了学生的经济问题还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成为高校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的首要选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由于受诸多方面的影响,目前勤工助学也面临一些困境,能否有效突破这些困境,是未来各高校能否顺利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关键。
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面临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工助学逐渐规范化。高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为贫困生提供校园岗位,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减轻自身经济负担。随着参加勤工助学人数的持续增加,勤工助学活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机构、学校对勤工助学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随着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使高校勤工助学工作陷入困境。
(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和勤工助学本末倒置
目前,各高校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逐渐增多。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既充实了课余生活、提高了实践能力,又能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大学期间还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阶段,因此,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有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选择在学校快餐厅勤工助学,但由于没有合理安排勤工助学和学习的时间,最终导致毕业时因学分不够而未取得学位证。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会选择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减轻经济负担,他们每天奔波在各种兼职和上课之间,一旦勤工助学和学习的时间发生冲突,会选择旷课去从事勤工助学活动,将挣钱放在第一位。这样无疑是本末倒置,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还使学生在求学阶段变得唯利是图,将金钱、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甚至出现不择手段骗钱、参与非法传销、在歌厅陪酒陪舞等不良行为,这种价值观使大学生不仅容易荒废学业、偏离教育的本来目的,更会影响学生的人生前途,偏离勤工助学的最初目的。
(二)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
学校作为一个以办学为主要职责的机构,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毕竟有限,特别是地处经济不发达城市的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更加受限。近年来,申请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岗位数量与需求的矛盾使得高校勤工助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某校从事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负责人说:“校内各部门原先机构臃肿,现在正在精减人员,自己的人手还富余,怎么可能给学生工作机会呢!” 其实,这种情况在各大高校都有反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只能从申请者中选取一部分学生或者按学期轮流进行勤工助学活动,这大大降低了勤工助学的效果。一些学校通过与校外合作,定期为学生提供家教、促销等临时性的岗位,但这些岗位大多不具有可持续性,对贫困生帮助甚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贫困生为获得工作机会、减轻家庭负担,会选择自己找或者让朋友介绍等方式获得工作机会。但是这些工作多数也是临时性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验少、戒备心弱,常常上当受骗。大学生因轻信别人的话而上当受骗的例子在各大高校层出不穷,一些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因此受到严重损害。
(三)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总额不足
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需要经费支持,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要求高校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2]11但是学费中用于勤工助学的实际金额和国家规定的数目相差甚远,这就造成勤工助学活动经费缺口特别大。加之,部分勤工助学的基金并未做到专款专用。目前,社会上能够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资金支持的企业也少之又少,这使得勤工助学活动因为缺少资金支持常常陷入困境。
二、高校勤工助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部分学生对勤工助学存在误解
勤工助学的目的是设置一些岗位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然而一些贫困生却对勤工助学理解不深,将“勤工”和“助学”分开,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只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一些学生认为“勤工”就一定会“误学”,因此往往不愿意去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最终因经济困难而耽误学业;一些贫困生自尊心特别强,他们害怕同学、老师看不起自己,因此比较排斥勤工助学活动;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理应从事一些“有面子的”工作,不愿意从事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还有一些学生思想意识较差,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学校发补助金,靠国家政策扶持自己。
(二)高校对勤工助学基地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勤工助学基地的开发在空间上还仅限于校内,只能提供有限的勤工助学岗位,并且这些岗位的设置比较单一,如打扫校园餐厅和教室卫生等。这些工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部分学生减轻经济负担,但是很多高校专门管理勤工助学的部门很少,勤工助学活动大多由学生会或者是任课老师来兼职管理,学校缺少对勤工助学的监督机构,没有明确学生勤工助学的工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勤工助学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在政府资助下在校外开发了勤工助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但是这些基地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无法保持其自身的稳定性,这就不能使勤工助学规模扩大,造成勤工助学的基金难以变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实现基金大幅度增值,最终制约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国家对勤工助学扶持不足
现阶段,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不够。第一,社会对勤工助学的基金支持力度不够。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在高校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建立了基金会,但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专门用于勤工助学的基金。第二,社会为勤工助学提供的岗位相当少。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岗位大都是一些家教、促销等临时性岗位,缺少固定基地的建设和固定岗位的提供。第三,社会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勤工助学学生存在歧视。一些单位雇佣贫困生,只是把他们当成廉价的劳动力,个别不法分子还抓住这些学生急于求职的心态行骗,社会上随意克扣学生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另外,国家在勤工助学方面制定的政策很少,有些政策仅仅停留在倡导上。国家虽规定学校将学费中的10%用于勤工助学基金,但是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或者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督。
三、推进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可行性政策
(一)转变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观念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勤工助学活动中,难免要与社会打交道,当接触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或者违法行为时,大学生一定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当遇到非法传销、在歌舞厅陪酒陪舞等工作时,要经得起金钱的诱惑,不能随波逐流。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安排好勤工助学与学习的时间。勤工助学只是一种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物质生活压力,使其能够轻松学习、健康成长的途径。大学生尚处于求学阶段,任何时候都需要将学业摆在首位,不能因为挣钱而耽误学业。
最后,要引导学生摆正对勤工助学的态度。在一些学生眼里,勤工助学岗位就是单纯为了挣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抱有这种思想的大学生不会体会到工作中的乐趣,因此更不会拿出热情去工作。通过引导使大学生明白,在勤工助学岗位上,可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另外,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乐观地应对并克服这些挫折。勤工助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走出经济困境,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在对待勤工助学时要避免“为了挣钱而工作”的态度,珍惜勤工助学的实践机会,争取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自身的纪律性、劳动意识和责任感,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应加强对勤工助学的管理
首先,学校要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学校是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主体,应制定完善的勤工助学制度,同时要响应政府的政策号召,最好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部门。这样可以规范勤工助学的实施程序,使勤工助学活动能够真正帮助更多贫困生走出困境。学校可以与企业单位形成合作关系,并签订协议,防止企业压减应该给学生的酬金。学校可以建立稳定的勤工助学基地,并设立专职勤工助学部门和组织,为勤工助学的同学们宣传法律知识,帮助勤工助学的学生提高认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学校应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解困。勤工助学是帮助学生减轻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学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更应该延伸到其心理,涉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深层次的“解困”问题。对待勤工助学的学生,一些学生会觉得低人一等,为此我们应该全方位掌握贫困生的内心情况,主动关注贫困生,用无微不至的爱心去温暖他们,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除此之外,心理解困的对象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勤工助学的学生,因为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会歧视家庭贫困的学生,使得一些贫困生觉得经济困难是一件没有面子、伤自尊的事,长期有这种想法的贫困生身心不能够得到正常发展,可能会产生仇富心理,甚至会产生对一些歧视他们的学生进行报复和攻击的极端行为。因此,要想保证勤工助学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该定期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对勤工助学有一个正确理解,而不是用有色眼光看待,这应是当前高校学生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加大国家、社会对勤工助学的支持
首先,多渠道筹集勤工助学基金。一方面,国家可以将一部分扶贫经费用于勤工助学基金,促进勤工助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将学校用作奖学金和减免学费的部分经费用于勤工助学基金,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资助改为主动获得收入,使学生主动投入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和各大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促进该企业发展的有关项目,获取企业提供的勤工助学经费,帮助学生在获得助学金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其次,从国家和政府方面考虑,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保障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合法权益,约束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成立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与各用人单位合作,共同维护大学生的权益。学习西方的勤工助学方式,倡导各个大企业对勤工俭学的大力支持,让其扩大招收实习生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完整的劳动管理制度,以防不法单位压榨学生的工资。除此之外,国家应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
注释:
①贷、奖、补、助、减、勤:贷,指国家助学贷款;奖,指奖学金;补,指补助金;减,指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全部或者部分减免学费;勤,指学校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勤工助学 创业型 企业制 济困育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勤工助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助困方式一贯为高校青睐和运用,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不但加强了校方和企业的交流沟通,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解决了学生校外勤工助学中的安全问题,同时济困育人。它是勤工助学工作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
1 传统勤工助学模式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在学校规定许可的范围内, 通过参加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服务以及其它合法劳动获取相应经济报酬的社会实践活动。
传统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提供岗位种类和数量较少,工作层次相对较低。目前传统的勤工助学提供岗位有限,而工作类型也主要是以劳务型和服务型为主的岗位,层次相对较低,缺乏智力型和创业型的工作,没有发挥出学生特长,也无法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2)组织、功能上没有完善和健全。勤工助学的构建只是依靠学校的建设,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关机构和制度没有完善和健全,缺乏活力和与其它高校的竞争力。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勤工助学活动的拓展。(3)监管人员不足,管理难度大。按照相关规定,高校原则上按在校生规模1:2500 的比例,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但由于高校编制问题,绝大多数高校都无法满足,使得勤工助学工作多处于疲于应付状态,造成对学生勤工助学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很难使勤工助学高效、有序地开展。(4)校外岗位的安全性无法保障。如今社会上存在着大量欺诈,甚至是违法的现象,学校对于校外勤工助学学生的监管很困难,校外岗位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2 创业型勤工助学
2.1 创业型勤工助学的定义
创业型勤工助学是指在学校提供经济支持和专业指导,由学生负责经营管理,同时进行创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2 创业型勤工助学的主要特点
(1)实现了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由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有助于实现助困与育人相结合。传统勤工助学岗位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如保洁员、报刊发行员、派单员、送奶工、饭堂服务生等,此类工作岗位层次降低,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创业型勤工助学通过创造新的经济实体为学生创造勤工助学岗位,(2)以学生为主,全面调动学生的自主经营、自我创新能力。创业型勤工助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设课程引导学生选择创业方向、制定创业计划书,学生全过程参与其中,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开设网店,开展网络创业的新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网络市场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既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同时也蕴含着无限的就业机会,可以通过开办创业实验室,针对大四学生进行网上创业指导,既不耽误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又能为其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3 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的优势
(1)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创业型勤工助学不仅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压力,更注重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层面教育。与普通的校外勤工助学相比,更注重助困与育人的紧密结合。(2)实践教学,培养职业素养。(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28页)创业型勤工助学通过学校前期的投资,拓展了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提升了工作层次,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够多方位展示职场原貌的勤工助学服务平台,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职场环境,培养相应的职场素质。(3)学生为主,积极性较强。创业型勤工助学以学生为主体,从创业项目规划、调研论证、场地设计、原料采购到日常经营以及管理各方面由学生全程参与、全权负责。同时,企业制的管理方式也更适用于学生开展勤工助学项目,项目灵活多样,人员流动合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4)学生承担风险低,可期待效果明显。企业前期启动资金由学校投入,学生承担的经济风险较低,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提供了物质保障。另外以团队方式更易于实现创业,也能开展一些较大的项目,将传统勤工助学开展的分散化和单一化向整体化和团队合作化转变。(5)保障措施可控,安全指数高。创业型勤工助学通过自身安全监管和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指导,使企业更加安全和可靠,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4 创业型勤工助学的运行模式
开展创业型勤工助学,首先设立相关部门和学生机构,制定相关制度。
(1)学校方面:学校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勤工助学平台和创业环境,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场地,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监管,保证学生的安全。(2)学生方面:整个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愿上岗,公平竞争。从参与到管理,都由学生自主经营。同时学生主要通过组建创业团队的形式来开展勤工助学项目,并且接受学校的监督和管理。(3)实施方式:不同于传统勤工助学,创业型勤工助学的运行模式借助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方式。构建“公司”,实行公司制。按照公司的机构设置进行职务分配,各尽其职,共同完成勤工助学工作。同时也参照企业考核、奖惩制度来管理,实现公司化管理和经营。(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网络创业:大学生创业应选择投资少、风险小的互联网,网上开店不需要占用太多资金,甚至不需要租赁实体店铺,较低的门槛无疑是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理想平台。高校可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课程,通过开办创业实验室,针对大四学生进行网上创业指导,通过提供场所、资金、顾问支持,为学生网上创业提供保障。
5 结语
我国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研究仍停留在对浅层面的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从勤工助学发展趋势和创业型勤工助学在各高校开展情况来看,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的推广,对优化勤工助学模式、完善资助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工作理念等方面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姚圣梅,肖莉.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青年探索,2010.4.
[2] 北京大学生创业中心探索出新助学模式[EB/OL].人民网,2010-01-27.
[3] 许国彬,杨敏生.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与其济困育人功能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4.
篇6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实战育人
[作者简介]王庆华,湖南理工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硕士;刘振球,湖南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湖南岳阳414006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4-0193-03
“勤工助学是高等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增长才干、全面发展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的一种制度。”勤工助学活动首先是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在培养人、锻炼人的同时承载着资助学生的功能。近年来,由于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各高校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以便使广大困难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和因困难而引起的思想或心理上的障碍。勤工助学作为一种与学习、实践等教育环节紧密联系的济困助学方式,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在德育践履与实践锻炼等方面的特征显然优于其他助学方式,勤工助学的实践育人意义与功用日益凸现。
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高校围绕勤工助学的市场拓展、手臂延伸和功能深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培养锻炼学生和切实解决学生经济困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对勤工助学的丰富内涵与实践意义的认识尚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在具体的运作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三点不足:
(一)片面强调经济目的。对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认识不足。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或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对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认识不足,满足于完成教育行政部门所下达的专项经费计划或自己的经费预算,片面强调组建了多少实体、建立了多少基地、设立了多少岗位、解决了多少学生困难等显性目标。将勤工助学工作绝对事务化,在工作中不注重强化其思想教育功能;放松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与指导,未能建立或切实执行相应的检查、评估与奖惩机制,往往只要求学生的简单参与,而不着重强调其参与的质量与成效,多做少做一个样,做好做不好差不多,勤工助学的管理明显松懈和失衡,难以对学生进行公正、有效的管理与评估。这种弱化德育功能思想主导和显失公平与效益观念的认识及机制难以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来参与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已失去其真实含义,而成为一种主要体现经济目的的经济补助方式。
(二)片面强调劳动锻炼。对勤工助学的育人内涵拓展不足。传统的勤工助学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体现为劳务型或服务型,如卫生清扫、值班保卫、上下报纸、清理海报、家政服务等。忽视了高校本身特有的丰厚的人文与知识背景,不能从校园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充分考虑勤工助学的重要意义,因而不能将勤工助学与之进行有机的结合;忽视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精神与知识优势,不能将勤工助学积极地引入学习、科研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学生在简单单一的勤工助学形式下,往往难以体会自己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勤工”与“助学”的更高效的统一,更不能激发其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与突破;忽视了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将勤工助学与社会的需求结合,促使广大学生在社会中接受更真切的锻炼。
(三)片面强调特困群体,对勤工助学的育人主体定义不足。传统的勤工助学观念对于勤工助学的主体往往局限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者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在具体工作中消极对待或干脆拒绝其他非困难学生的参与,从而使之丧失一个重要的能力锻炼的实践课堂与全面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坚持三个统一,强化勤工助学实践育人功能
高等学校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人才,勤工助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方式之一,是高校锻炼人、教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也应是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根本,必须将实践育人贯穿于勤工助学工作的每一环节。
(一)坚持以育人为主导,实现思想扶助与经济扶助相统一。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济困助学的重要载体,勤工助学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缓解了大量困难学生部分的经济困难,其经济功能早已为实践所认同。但勤工助学的社会功能并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扶助,隐藏在经济之下的有关学生的品格意志、心理健康、精神状态等诸多问题也是勤工助学不可回避的工作任务,尤其在勤工助学的主体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非困难学生加入到勤工助学行列的情况下,勤工助学的思想扶助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
首先是道德的教化。青年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本身便是一种德育践履,是高校结合具体实践对学生进行品格引导与教育的有利途径。高校的德育目标无论是普遍意义上的培养“四有新人”抑或是微观上的对学生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具体的德行指导等,都应在勤工助学的每一环节中得到强调与体现。勤工助学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只是勤工助学显层次的工作目标,它的最终目的必须落实到通过勤工助学培养人、教育人上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价值判断、社会公德、自我规范等都是勤工助学所必须坚持与时刻强化的重要目标。
其次是心理的引导。作为勤工助学主体的绝大部分,特困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充满着物质匮乏的阴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急于改善生活境遇,在价值取向上未能有太高的目标;再加上城市的繁华、同龄人的优裕和同学之间潜意识的攀比强烈地刺激着同学们敏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理开始失衡。由于经济困难开始衍生出一种新的困难一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极度生活困难造成的生活上的窘迫感,经济消费能力低下造成的交往中的自卑感,家庭负担沉重引起的对家庭的愧疚感,面对困难有心无力的对现实的无奈感。这些心理上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引发了对他们打击更大的“学习困难”。勤工助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缓解同学们经济困难的同时调整与缓解同学们的心理困扰,但现实要求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主动介入并全面跟进勤工助学全过程。
最后是意志的磨砺。新的社会形势和市场经
济体制倡导与之相适应的拼搏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等,这些正是新时期的大学生们所亟待加强的。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实践课堂,可组织大学生通过劳动、服务等具体实践方式,深入科研创新一线、深入生产建设一线、深入艰苦环境的一线,以感性认识感受时展的脉搏、市场经济的特征,增进对国情的了解,体验社会发展建设的曲折,个人成长进步的艰辛,从而磨炼他们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格,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打下好的基础。
(二)坚持以育人为内核。实现实践锻炼与全面培养相统一。高校的育人目标是什么?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将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体现为三点,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勤工助学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为高校全面育人的总体目标服务,在践行勤工助学德育功能的前提下,依托勤工助学的劳动实践要求,使学生的学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得到创新,实现劳动实践与全面培养的统一。
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知识结构的补充与知识层次的升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建设往往滞后于急剧变化的客观社会。“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主要是书本上的理论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外,许多与市场、时代紧密联系的知识与观念必须要同学们积极投入到现实生活和生产一线才能真切感受和认识。通过勤工助学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实践中学习与检验所学的理论成果,实现从理性到实践的质的飞跃。
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实践课堂,勤工助学要积极发挥锻炼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作用。通过安排青年学生在各勤工助学岗位上独挡一面地承担某项职责,参与、组织各种常规性与阶段性工作,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通过深入社会生活一线去锻炼、实践,与社会广泛地接触、联系,不断去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知识、长才干。在大量的策划、设计、组织、参与和具体工作中努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自我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
要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进取、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对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定义:它“应该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来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里就着重强调了“创造型人才”和“知识创新”观念。高校本身是一个知识与文化高度发达与集中的区域,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与知识优势,创新与进取也一直是高校所强调与追求的目标。高校的这种氛围和优势应转化为学生创新、进取意识培养的源动力和思想依托。勤工助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在本质上要求勤工助学管理者在工作理念上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勤工助学渠道不断开辟,勤工助学方式不断更新,也为大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积累知识、锐意创新、不断进取提供了实践舞台与良好际遇,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应成为大学生创新的起点,进取的平台,发展进步的阶梯。
(三)坚持以育人为原则,实现重点帮扶与全体教育相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变得更加多元化,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由竞争意识、经济效益观念、平等与自主观念等,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变得更具时代性和个性化人格,许多非特困学生本着了解社会、实践锻炼、服务社区等目的希望加入到勤工助学的行列。因此,新时期勤工助学工作应突破勤工助学单纯适用于困难学生的主体局限,坚持对特困学生的重点帮扶与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相统一,将勤工助学引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大系统中,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校园学风建设、文化建设全面结合,鼓励、引导、支持全体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全方位的实践与全体化的参与使勤工助学发挥更大的综合教育优势。
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强化实践育人的基本对策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坚持育人为本,既要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又要重视在实践中落实育人措施,增强勤工助学育人的实效性。要努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服务。
(一)拓展实践内涵。新时期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广辟工作渠道,延伸工作手臂,从传统的劳务型、服务型逐步向智能型、学术型方面转化,如对内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选配学生科研助理、学生管理干事等参与到学校各项事务当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潜力和创造精神,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使学生即时地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有效地加强学生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培养。对外要积极发挥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主动为各企业、公司、社区提供科研开发、网络维护、市场调查、形象策划等科研服务和管理服务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第一线,为广大同学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增长才干创造条件。
(二)坚持德育要求。勤工助学必须要把正确的思想教育融入到勤工助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从人员招选、岗位安排、检查考核、奖励推荐等环节坚持把德育要求摆在首位,并与学校各种评奖评优有机结合,实行对学生的全面考核教育。大力弘扬正气,通过榜样示范、奖优罚劣等手段倡导与实践正确的道德评价观念、价值观念、劳动观念和自力更生、自立自主意识。让同学们自觉摒弃那些脱离实践、自大盲目、好高骛远的“时代骄子”思想,“等、靠、要”、“不要白不要”的小农意识,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狭隘意识以及鄙视劳动、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篇7
【关键词】地方院校;实验室;勤工助学;专业素养;创新能力
勤工助学是指高校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或校外,通过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获得相应报酬来帮助学习的有偿实践活动。勤工助学的根本目的是“助学”,即学生在不影响自身学习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偿劳动,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解决部分学杂费和生活费。勤工助学不仅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育人功能。实验室勤工助学是指在学生勤工助学的场所在实验室,包括实验室管理及科研助理等在内的勤工助学工种。
而实验室勤工助学又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实验室对师范院校理科专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中,对学生来讲是最好的锻炼;其次是实验室本身的特殊性,实验室管理的严肃及严谨性,是实验室勤工助学开办与否的门槛所在。
一、我院实验室勤工助学的基本情况
我院是广东省老牌的地方师范院校,也是粤东地区唯一的一所师范院校。在109年的校史中,对学生的资助,尤其是以工代助这种励志形式,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
(一)我院实验室勤工助学人数的年度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我院的实验室勤工助学始于化学实验室,起初的规模不大,仅有7人。其工种名称为实验室协管员,主要协助实验员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负责实验室的卫生工作;协助仓库管理员做好易耗品管理工作等。
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数量日益的增加,实验室勤工助学人员也越来越多,详见表1
表1 近四年来我院实验室勤工助学人员统计表
年份
人数(个) 2008 2009 2010 2011
参与系部 8 11 11 11
合计:688 105 157 194 243
(二)我院实验室勤工助学工种情况
我院实验室勤工助学岗位名称较多,有实验室助理、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室协管员、实验员助理、实验室助管、实验室管理助理、实验室助理管理员、科研助理等,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工种,一是实验管理人员助理,主要任务是协助实验员管理实验室的部分事物,如仪器维护、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室卫生整洁等;二是科研助理,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师做好科研课题工作,部分高年级学生能负责课题的子项目;三是公用仪器管理助理,主要是在公用机房、纯水室、常规仪器室协助教师做好仪器设备开放使用的工作。
二、实验室勤工助学的规范化管理
由于实验室本身的特殊性,实验室管理的严肃及严谨性;实验室勤工助学管理就与其他勤工助学的形式有所区分,如何做好实验室勤工助学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实验室人员与勤工助学学生两者之间的行为,值得探讨。
随着我院实验室勤工助学人员的增加,我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规范化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目前已经形成院系两级管理的体系,在工种设置、岗位人数需求、工作量、工作内容等做了有关规定。
(一)工种设置、岗位人数需求
实验室依据自身需要,提出请求报告,经系部领导办公会讨论确定工种设置、岗位人数等,形成意见后,向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人数超过7人,还需人事部门核准)。
(二)工作量、工作内容
我院为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确保学生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工作、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规定学生每月在实验室工作的总时间不能超过40个小时;勤工助学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只能是学生力所能及且是各用人部门的辅工作,各部门不得让勤工助学学生来完全代替在编工作人员所应从事的工作。
三、实验室勤工助学在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作用
任何勤工助学的形式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无论是专业素养、个人品质等,实验室勤工助学是向专业学生开放的助学工种,有一定的专业性,她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工作和专业实践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平台。在大学生完善知识、培养能力、挖掘创造性、磨练意志、提高责任心等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
(一)实验室文化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实验室是理科重要的教育场所,部分学科的实验教学学时甚至超过理论学时,可想而知,实验室对理科生的重要性。实验室的特征决定了实验室的文化,大致可以用客观、严谨、朴素、务实等几个词语来形容实验室文化的内涵,而这些内涵深刻影响了勤工助学的学生,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勤助意识。
(二)实验室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与实验室工作,无论是实验室管理或者是科研助理,都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参与实验室管理,让学生跳出对实验室的固有印象,体会实验从准备到开课的不同历程,从主人翁的角度审视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性、细腻性。实验课程的精心准备需要考虑所有涉及到的问题, 任何一个细节的遗漏都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实践过程让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加深了理解并牢牢掌握, 克服了普通实验教学中的照书操作, 理解不透, 印象不深, 做完即忘的通病。
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室工作,为勤工助学的同学提供了非常多的资源,首先是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等。进入实验室工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验室中的科研工作,可以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创新性研究。
(三)实验室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快的认识、融入社会,有利于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理论和实践证明: 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实验室工作则能在专业就业、创业能力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工作中学习和研究教师课题、自主创新性实践课题,有利于累积将来就业、创业的资本。
四、对实验室勤工助学管理的一点思考
不同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的实践环境不一样、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实验室确实可以让参与勤工助学的同学得到锻炼。如何加强实验室勤工助学管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做点工作:
(一)实验室工作的阶梯式安排
如何有序安排不同年级、不同学识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具体工作;在不同阶段,让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增长,形成良好稳定的实验室工作历程,使学生工作学习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动力,值得思考。在我院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如下措施,双向选择,学生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生;提供梯度勤工助学安排,从基础―综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轮换等。在具体实践中,有部分同学从大一到大四,至少在3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协助相关教师工作,学到非常多的知识与技能。
(二)实验室学生助理与实验室教师工作关系与工作内容的管理与监控
实验室工作有其特殊性,尤其是生物、化学等专业,在实验室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勤工助学学生只是辅质,协助教师做好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实践中难免有部分教师让学生做些违规的工作,如何监控和杜绝这种行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诗富.勤工助学农村大学生思想品质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22):52-54.
[2] 王海滔.以实验室勤工助学为平台的素质教育研究[J].高教论坛,2010(07):16-18.
[3] 王昕.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推进功能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06):114-116.
[4] 徐真华.知识型取代劳务型:勤工助学的升级[J].中国高等教育,2006(08):52-53.
[5] 胡智丹.勤工助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120-121.
篇8
关键词:图书馆;高校;勤工助学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36-02
高校图书馆的勤工助学是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不断兴起的。一方面,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可以缓解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可以缓解馆员数量不够带来的困扰。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这项制度健康持续地进行下去,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设置勤工助学的实际意义及必要性
(一)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招生规模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变得艰难,为了帮助这些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一部分专为学生的勤工助学的岗位,其中图书馆是最适合设置岗位的地方。学生通过在图书馆进行一些简单劳动即可获得学校提供的报酬,能缓解一部分经济压力。
(二)有效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进入校园学习,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批评声不绝于耳。社会对“90后”最大的看法是他们独立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较少。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恰好给了学生们一个平台去锻炼自己。大学生可以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克服自身的不足,树立自信自立的信念,提高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事物的能力,缓解孤独感和自闭感,这点对于家庭经济不好的同学尤为重要。
(三)使图书馆的管理能够更有效的利用
高校图书馆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馆藏资源在不断增多,各种新兴平台也在不断增加,而馆员的编制不会随之剧增,甚至有些部门出现了缺编的情况。随之而来的即是馆员工作强度增大。这这种情况下,合理有效地让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帮助完成图书采编、整理入库、数据库录入等工作,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图书馆人员不足的状况,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还且还能让馆员为读者进行更专业的服务,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确切身份
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基本上是临时岗位,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图书馆工作的时候没有身份表示,学生就算发现有学生不遵守图书馆有关规定的情况发生时,无法有效阻止对方,而对方则以为是普通的借书学生而对其不理不睬。
(二)岗位流动性大
学生在学校流动性较大,既要上课、考试,又要休息、运动,导致在岗位上的时间随机性很大,出现需要学生在岗位上的时候学生无法正常上岗的情况,再加上有个别勤工助学学生本身对工作不是积极负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吃苦耐劳,一遇到不满意的地方,不打招呼就中途退出,这都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管理工作。
(三)馆员对学生的依赖过大
一部分馆员对勤工助学学生的依赖过大,很多该做的工作交给勤工助学学生去做,导致学生工作量增大。本来是应该锻炼学生自身素质的工作变成了简单重复性劳动,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提升。
(四)馆员和勤工助学学生的地位问题
勤工助学学生和馆员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不过学生一般是临时性的。但是实际操作中,勤工助学学生往往处于劣势群体。馆员往往把同学生的关系简单理解为上下级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效的引导,反而直接进行斥责,导致学生情绪不满,容易造成学生中途退出不干。
(五)没有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图书馆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只是视为整理图书和保持图书馆内的秩序,应该包括很多内容。由于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图书馆工作不了解,不知道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在不熟悉情况的条件下就上岗,导致工作中往往业务不熟练,出现很多错误。部分学生认为图书馆管理工作是很轻松简单的,但是在工作中往往发现图书馆工作有难度也很枯燥,导致学生的不辞而别,这都跟没有必要的岗前培训有关。
(六)工资结算时间靠后
一般高校的图书馆的勤工助学的工资结算都在学期末统一发放,这给学生日常的花销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这也是学生中途退出的一个原因。
三、提高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效率的措施
(一)上岗之前加强审核,工作时间合理安排
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是为了帮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能吃苦耐劳的同学完成学业。所以在招聘学生时,应该优先考虑特困生和贫困生。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完成招聘后,应该按照他们的课程表安排上岗时间,尽量使得他们的平常生活学习时间和上岗时间不冲突。
工作时间可以不按天计算,采用按小时计算,也即每周必须完成多少小时的工作量,这样如果学生遇到急事时,请假经批准后可以让别的勤工助学的同学代替,在空闲时可以补上请假时的时间。这样的话学生有相对自由的时间,而且还能减少馆员对勤工助学学生的依赖,能保证岗位工作的连续性,提高了图书馆管理工作。
(二)解决勤工助学学生的身份
虽然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不像正式馆员是学校的在编员工,但是在上岗的时候也是图书馆的工作管理人员,应当为其发放必要的工作标示,这样在图书馆上岗工作时不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他借书的学生也非常直观地就能看出。标示应该避免诸如“临时”、“学生工”之类的字眼,应当人性化设计,激发学生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热爱。
(三)工作设置多样化
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的另一功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工作设置上要避免过去单一整理书籍,应该设置更多能提升学生能力的工作。比如信息录入、图书引导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觉得图书馆工作单一和枯燥。
(四)加强馆员素质教育,实行人性化管理
高校图书不仅是一个工作平台,更应该是一个教育学生的地方,所以馆员不仅仅是做好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还应该自觉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馆员和勤工助学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或者平级关系,而是师生关系、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如何借助图书馆这个平台让学生在工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图书馆这个集体的温暖。
虽然勤工助学岗位上工作的是学生,但是馆员也要视他们为工作伙伴,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新上岗的学生,馆员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指导,让他们很快熟悉工作。对于学生在工作中犯的错误,馆员要正确引导,不能一味地斥责,也不能不管不问。
(五)工资结算方式多样化
有的学生学期当中需要用钱,但是勤工助学工资往往学期末才发放,为了减少这种问题,工资可以按小时计算,工作完后当场结算,也可以学期末一起结算,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要求如何支付。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是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和学校学生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持续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军.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探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93-94.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勤工助学 劳动关系 劳动保障
[作者简介]何铭(1981- ),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法理学、劳动法、知识产权法。(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8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勤工助学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然而由于其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在我国现有的劳动法体系中,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缺少明确、有效的法律保护。在现实中,勤工助学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不稳定劳动关系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维权的困境。
一、勤工助学中劳动关系的不平等
大学生勤工助学中的劳动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不平等性,大多数情况下用人单位均处于优势地位,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对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劳动合法权益进行损害,从而减少自身的成本,获取相关利益。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多方面的不平等。在传统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相比,自然处于优势地位,而对于缺少社会经历和经验的勤工助学大学生来说,其优势更加明显。这直接导致信息获取上的不平等,勤工助学大学生往往对于工作性质、国家以及地方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用工风险、工作安全保障等事宜毫无概念,甚至一无所知。
2.劳动合同确立中的不平等。虽然《劳动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意见》规定可以订立书面或者口头劳动合同,但实践中,用人单位往往利用社会经济主体地位以及信息获取的优势,利用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短期性和时间不固定性,故意不与勤工助学大学生提及、签订相关劳动合同或协议,从而逃避其用工风险和成本。考虑到我国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劳动者尤其是勤工助学大学生更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缺乏与用人单位谈判的能力和资本。
3.实际工作中劳动关系的诸多不平等。社会经济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劳动合同确立中的不平等最终导致大学生在实际勤工助学工作中面临诸多不平等待遇:劳动报酬偏低。许多用人单位甚至故意压低工资,远远低于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当地最低工资。早在几年前,媒体就曝光了几家知名连锁餐饮企业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对大学生非法用工的事件。劳动工作时间过长。由于勤工助学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某些用人单位往往无限期地延长其劳动时间,远远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并对延长工作时间不按照国家规定予以相应补偿,这种情况在餐饮等服务行业中尤为明显。勤工助学大学生缺少劳动保险。用人单位在与勤工助学大学生确立短期或者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关系时,即使签订了劳动协议或口头协议,用人单位也可以以勤工助学大学生不是劳动主体、工作时间过短或者不固定等多种理由不为其购买劳动保险,直接导致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劳动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一旦发生工作事故,往往无法得到相关保险和补偿。
二、勤工助学大学生劳动关系不平等成因分析
1.劳动主体资格的模糊性和不明确性。由于我国目前的劳动立法中对劳动者定义过于宽泛和模糊,尤其未对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进行明确界定,存在立法缺失,致使勤工助学大学生劳动者主体资格无法得到明确,其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得到劳动法的保护。
2.我国劳动保障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目前可通过劳动仲裁、诉讼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但在劳动主体资格缺失的情况下,勤工助学大学生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或争议,往往找不到有效的维权途径,绝大多数由于承担不了维权成本或学业的要求无法承受较长的纠纷解决时间,只好选择忍气吞声屈服于用人单位。
3.大学生自身经济原因和法律权利意识淡薄。大学生勤工助学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一种是增加自身社会经历;另一种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经济困难,具有强烈的就业欲望。在目前劳动市场就业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现状下,勤工助学大学生非常珍惜就业机会,对于劳动关系中的不平等甚至受到用人单位的欺诈、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会选择退让。我国大学生法律权利意识淡薄,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往往不能意识到自身权益受损,一旦遇到维权困境,甚至不知从何途径进行维权,加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权援助,致使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只能接受现实。
三、勤工助学劳动关系中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的认定
对勤工助学劳动关系中大学生劳动主体资格的认定,是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解决其维权困境的根本途径。现行劳动法中并没有对勤工助学大学生的法律主体资格作出明确规定。只是在1995年颁发的《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第十二条中提及了相关问题。条文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可见,在校大学生并不在合法劳动主体范围中。但从实际情况出发,虽然大学生勤工助学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劳动者,但在整个劳动法律保障体系中,也应该予以相对的明确和保护,毕竟大学生只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就有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的权利,应该具有劳动主体资格和合法的劳动者身份,更需要受到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
1.《若干意见》对勤工助学大学生的规定与劳动法上的劳动者的界定是相冲突的,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精神。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分为广义上的劳动者和狭义上的劳动者,前者指具有劳动主体资格的自然人,即劳动市场中的劳动者;后者指具有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显然勤工助学大学生可以在合法的劳动者范围内。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颁行于1995年的《若干意见》还带有一丝计划经济的色彩,与现实的社会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不和谐之处:第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已不是过去的由国家完全负责培养的就业不存在问题的“天之骄子”,大学生有充分接触社会、增加社会经验、适应就业压力的迫切需要;第二,高等教育的市场经济化,国家教育经费的严重紧缺已迫使国家开始寻求由国家完全承担大学生培养成本向建立成本分担机制转变,目前高昂的学费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极大;第三,大学生勤工助学满足了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临时用工的需求,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用工方式,需要法律规范。可见,根据《若干意见》第十二条认为在校学生课余打工不是劳动者,既没有法律依据,也缺乏社会基础。
2.对公民是否是劳动者的判断,主要依据公民是否具有劳动者资格。在我国相关立法中,主要通过对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认定,对劳动主体资格进行认定,劳动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按照相关立法凡具有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其劳动权利能力不因种族、民族、信仰、性别、财产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受到限制或剥夺。我国一般从五个因素来确认公民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行为:年龄、健康、智力、自由和就业愿望。大学生具备支配自己劳动能力所必需的行为自由;只要勤工助学大学生年龄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身体健康,无疾病限制和残疾限制;智力完备,精神正常且具有完成工作所需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就应该认定其具有劳动行为能力,从而认定其劳动者主体资格。
3.《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勤工助学活动主要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说明在校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已经在事实上形成劳动关系。同时,我国现行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是非农业劳动力市场,而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校内勤工助学,即助研、助管、图书管理、学校文明监督等;校外勤工助学,即家教、科技开发、信息咨询、市场调查等。这些工作全部属于非农业领域且不在我国现行《劳动法》不适用的五种社会群体(公务员和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的劳动者,以及农村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佣人)。综上所述,大学生具有劳动主体资格,是合法的劳动者,应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
四、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
1.完善我国劳动法相关法律体系,确立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合法劳动者主体资格。对于如何确立劳动者主体资格问题,可以借鉴大陆法系的人格从属性标准,通过对于劳动者提供劳务是否具有形成的权限,作为区分劳动者与自营作业者的标准。德国法律规定从几个方面来考察公民是否具有劳动者身份,如通过在工作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考察被雇佣者是否按照雇佣者的指示来工作;被雇佣者是否对工作具有主动性,是否通过自身行为完成工作;被雇佣者是否使用雇佣者提供的劳动资料;雇佣关系是否持续存在。在勤工助学劳动关系实践中,可以对大学生是否属于合法劳动者的范围进行判断和确定,从而使其劳动权利受到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
2.学校作为对大学生的直接管理部门,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大学生勤工助学。通过设立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大学生法律维权中心等专业性指导机构,在用人单位的选择、工作内容确认,劳动合同签订、劳动保险购买以及劳动报酬支付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和维权援助。同时,当大学生的劳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学校相应的维权机构也可以出面为其进行法律维权,降低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成本。
3.加大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的帮助。通过新闻媒体调查暗访等监督方式,对用人单位的用工不法行为及时曝光,从而配合劳动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对勤工助学大学生合法权益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面对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勤工助学,虽然有些学校成立了维权机构,但其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社会法律维权组织的出现可以缓解学校维权机构的压力,为勤工助学大学生维权提供获取更有效帮助的平台。
4.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在大学生维权过程中,法律途径往往被很多学生所放弃,或是缺少面对纠纷的勇气,或是因为不懂法律知识,更主要的是缺乏法律权利意识。学会“为权利而斗争”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当面对工作困境,面对社会竞争,面对法律纠纷时,我们无法退缩。社会在进步,法治社会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不仅仅是针对大学生勤工助学劳动关系中的法律问题,更应该全方面地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法律培训和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全兴,侯玲玲.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06(1).
[2]王倩.非全日制用工规定的缺陷及其完善――以麦当劳低薪事件为例[J].法学,2007(7).
篇10
A New Understan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 Study
――Tak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Chuanl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 As one of the mean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ork study ca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90s" main groups, engaged in the work of student groups, regardless of the nature or quantity has quietly changed.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work, described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work and discuss. In addi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n 2007 jointly issued the "higher school work study management measures"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work, the actual work, put for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Keywords: health; order; legitimate; self-improvement; practice
?S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受众面越来越广,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大批人才。但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学历的贬值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了最为现实的一个问题。
勤工助学是一种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学习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是推进高校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1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遇到的新问题
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九零后”这一代普遍为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见证了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物质条件极大地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有人形容这一代是在“蜜罐”中长大的,认为他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一代。如今的大学生形成了以1993年至1997年之间出生的群体为主的格局,近距离接触他们之后,会发现社会对他们抱有偏见,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表现出很强的主见和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意向。
在如今高校这个环境中,勤工助学的对象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主力军不再是那些以简单劳动获取酬劳弥补学费的家庭困难学生,而是那些愿意参加社会活动来提高社交能力和改善学习环境的中等收入家庭学生。另外还有一部分以体验社会为主的高收入家庭学生。特别是在国家提倡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下,一部分学生不愿再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加入了创业活动之中。且不论其成功率如何,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极为珍贵。
但对于学校而言,勤工助学学生群体性质的悄然变化,和学生群体数量的变化,都对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以下结合笔者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意见。
1.1 安全问题
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分为校外和校内两种形式,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校外从事勤工助学。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校内的岗位有限,而且有些岗位明确要求只招聘贫困生。(2)校内岗位实践层次低,多是打扫卫生、收发报纸信件、管理花草、书籍上架和维护校园治安等活动,如今的这些“九零后”觉得校外才是大展拳脚的地方。(3)校内岗位报酬相对较低,以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为例,大部分勤工助学岗位工资为200元/月,且每月工作不得低于40小时。而校外勤工助学的种类五花八门,有家教、推销、广告宣传等,报酬根据工作性质不同而异,但普遍比校内高得多。
校外勤工助学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校外出行成为一个安全隐患。特别是对需要加晚班的学生来说,风险系数更高。近些年,校外勤工助学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学校承担的压力也在无形增长。再就是学生在外从事勤工助学容易发生经济纠纷,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成为弱势群体。
1.2 时间分配问题
很多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环境步入大学生活后,会显得不太适应。勤工助学不但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支持,还可以丰富课余生活,这也是许多学生选择勤工助学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如何安排勤工助学与学业的问题上,部分学生存在一些误区。一部分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勤工助学,耽误了学习。还有些人为了挣钱,请假、逃课、甚至找人代课,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让人痛心。
2 对《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解读
教育部与财政部于2007年联合印发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相关教育部门落实高校勤工助学提供了一道有力的保障,其宗旨在文件的总则里描述得相当详尽:“为规范管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
笔者结合自己在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开展的勤工助学实际工作,就《办法》总则里的“健康”、“有序”、“合法”、“自强”“实践”等几个关键词,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2.1 健康
“健康”一词本来是用来衡量人和动植物等有机体的营养状况和生理指标。用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学校资助中心要健康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资助中心除了定期张贴招聘海报以外,还有专门的微博及时信息。为了增进大家对学校资助政策的了解,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和本部还定期举办“资助政策知多少”活动来加强宣传。二是学生从事勤工助学的过程要健康,学校要加强校外学生的管理,尽可能全面掌握勤工助学学生的去向,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2 有序
无规矩不成方圆,资助工作的开展也应合理有序。为了合理的开展高校资助工作,我校每年都在会在开学后不久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依据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并结合家庭实际情况把贫困生分为特困学生和困难学生两个档次。依此来开展助学金的评选和有针对性帮扶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弥补经济上的困难。
另外,在开展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上到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到任何一个学生班级体,都成立有专门的工作小组。在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资助中心设在学生工作部,有专门的负责人。同时学院还成立了一个学生组织专门协助开展学院资助工作,并且这个学生组织的成员也以吸?{贫困生为主。
2.3 合法
“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不同对象,即不同的行为,规范作用可以大体上被概括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五种作用。”[2]勤工助学工作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办法》的出台在制度上给予了各高校在开展工作时以保障。其中明文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同意,都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任何单位都不能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的劳动”。这体现了法律法规的指引、评价作用。
《办法》中还指出“学生在校内勤工助学应和学校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学生在外勤工助学的,原则上应该和学校、用人单位签署三方协议。”这体现了法律法规的预测与强制作用。
勤工助学的宗旨是“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仍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法律必须给予他们特殊的保障。既要保障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有“单位”敢于并乐于接收,又要保障他们在从事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人身财产不受侵害。
2.4 自强
发展教育事业,利国利民。资助教育更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利民政策,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也是摆在学校德育面前的一道难题。近些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扩招,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然而,高校的贫困生人数也相应大幅增加。知识改变命运,尤其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再没有更佳的路径。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贴息的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奖学金、社会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特困生补助和勤工助学等让部分贫困生有了求学的机会。但勤工助学仍然是帮助学生自强,改善自身环境的最广泛的一种形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极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定期举办交流会、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来激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2.5 实践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除了经济补偿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调整自己,提高就业能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学生通过勤工助学体会家长挣钱的不易,可以加强感恩教育。
据调查,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原因也越来越多元化。当然大部分是为了钱,但为了钱的动机却不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让自己更宽裕一些,改善一下学习环境。还有一部分学生更看重勤工助学这份工作,把它当成锻炼自己的平台,他们之中不乏一些家庭条件优裕的学生。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出于助人为乐、打发时间等目的参与其中。但还是以前两类居多,这可以称作学生走出校园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