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范文

时间:2023-03-21 07:1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校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校训

篇1

【关键词】大学校训;校训研究;综述

“校训”名称来源于日本。中国古代有校训的原型,没有校训的明确名称。直到近代,教会大学出现了英文校训(School precepts;motto for school discipline),随后中文“校训”名称引进。

什么是校训?

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是这样解释校训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同时“校训即是学校着意建树的特有精神的表征”。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同志在《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的讲话中指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

上面关于校训内涵的表述尽管各不相同,但却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校训的本质,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是办学目标和办学原则的集中概括,它既凝练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又承载了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和价值取向。

带着对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尽探索,笔者认真考察了许多大学的校训,现综述于下。

一、关于校训的内涵研究

(—)关于校训概念的研究

1.刘亚军等人调查得出:关于校训,一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二是反映了时代特征;三是体现了学校特色;四是贯彻了人本思想。2. 李中伟研究认为,校训的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3. 林为连等认为,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校训的内涵各具特色。一是追求知识;二是追求真理;三是服务社会;四是完善人格;五是突显特色。4. 杨元业在研究校训时指出,校训的文化内涵有:第一,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的表征,从总体上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第二,校训一般言简意丰,精短好记;第三,早期校训主要是从育德方面提出来的,意在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第四,校训既是大学师生的座右铭,也是大学的声誉招牌和特色之一。5. 刘发生、谢小刚在《论高校校训对大学精神形成的影响》中认为,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考和传统精神的集中表述,它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上述研究较好地从校训的表现形式、文化积淀、精神追求等角度揭示出了校训的内涵,为校训内涵的研究拓展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 关于校训特点的研究

1.关于中西方校训的特点研究,周谷平、陶炳增认为,西方大学校训的特点有:一是简洁、凝练,寓意深刻,大部分来自拉丁文的格言,二是蕴涵了各个大学的理念追求,三是具有稳定性、继承性和个性化的特征。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特征有:一是源自经典,继承传统,二是紧追潮流,顺应时代,三是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2.丁艳红等在《大学校训的文化蕴涵及其功能》中认为,校训具有稳定性、时代性、个性化、导向性的特点。

3.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进行评析,林为连等人认为,校训具有稳定性、特殊性、时代性、与时俱进的特点。

4.徐健在《学校校训构成特点及其教育功能探析》一文指出,校训具有激励性和整齐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5.关于大学校训的句式特点,胡刚研究认为,主要是四字两句、二字四句和四字四句,大学校训的语言简洁、精练、词性一般以动词和名词为主,词义明快、朴实。

6.关于大学校训的审美特点,杨元业认为有崇高美、时代美、传统美、个性美四个特点。

上述校训特点研究着重从大学理念、文化内涵、教育功能、结构形式等方面契入,应该说比较全面。

二、关于校训的作用和分类的研究

(一)关于校训功能的研究

(1)关于校训在塑造大学文化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曾爱平认为,校训对教师文化素养有陶冶作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有孕育作用;对校园文化氛围有净化作用。(2)刘发生、谢小刚认为校训对大学精神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校训对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对塑造受教育者人格和品质的积极影响;校训倡导社会进步文化,充实和丰富社会文化体系。(3)李中伟研究认为,校训是学校传统的表露,是一种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校训对教风和学风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南作用,振奋精神,渲染气氛,具备教化和目标激励功能。(4)谢美航认为大学校训对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5)徐健认为校训有评价作用、导引作用和激励作用。(6)此外, 杨科正研究认为校训有着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作用。

上述功能研究涉及大学文化精神的塑造、大学精神的形成、大学发展的指导三个方面,可以综合为对大学发展的作用,一是文化氛围的形成,二是人的塑造。其中,文化氛围的形成应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人的塑造包括三个层面,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大学校训的作用无疑更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是更深层和更核心的层面。

(二)关于校训分类的研究

1. 从内容上划分:秦磊认为校训有厚德博学类、自强不息类、“为人师表”类、“求实创新”类等四类。钟晓雪认为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提倡良好学风,指出应该掌握的治学方法;二是彰显教育目的和大学理念;三是培养高尚的人格,期待承担社会责任。

2. 从校训的出处划分:林为连等人认为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引经据典类;二是名家题词类;三是推陈出新类;四是重新恢复类。

关于校训分类的研究,关键是明确分类的标准。除可按照内容、出处进行分类外,也可从价值取向等角度进行分类。还可从大类中分出小类。就价值取向而言,从内容上可分解成认识论、道德论、价值论三个层面;从审美角度可分解为功利和审美两个层面。

三、关于校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一)校训存在问题的研究

1. 关于校训存在问题的研究:曾爱平研究认为,一是形式单调,风格雷同,二是趋附时尚,追逐时髦,三是思想贫乏,内涵浅薄。

2. 周谷平、陶炳增在《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中对大学校训的雷同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大学校训趋同现象的办法:一是从大学文化的研究和建设的角度来看;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改造方面。

3. 通过对上海部分学校校训的调查分析,刘亚军等人发现校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校的校训缺乏特色;二是校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雷同;三是校训流于形式,成为学校的口号。

关于校训存在的问题,似乎已经成为定论。

(二)关于校训的差异研究

(1)关于校训的差异研究,王彩霞分析比较了中西校训的思想之源的差异和形式之源的异同。中西校训思想之源的差异,中国校训表现在“主德”、“求善”的道德性思想;西方校训表现在“主知”、“求真”科学性思想等等。

2. 林为连等人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校训比较研究,发现高校校训在文字构成、文化积淀、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存在差异。

关于校训差异的研究,主要是中西校训的差异。

(三)关于校训确立原则的研究

1. 在《校训与凝练大学精神》中,秦磊认为确立校训的基本原则有注重凝练性、体现民族性、力求独特性、坚持民主性和保持稳定性等5个原则。

2. 杨科正研究认为,校训确立必须遵循的原则有:第一,必须依据高等教育的本质意义和根本宗旨;第二,要反映出各自学校的办学经验、优良传统和办学风格;第三,要反映每所高校的准确定位、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等等。

以上研究比较强调大学文化的独特内涵和个别差异,而且民族性始终是一面高扬的旗帜。

四、关于校训价值取向的研究

关于校训的价值取向,李翠珍在《“校训”的价值取向分析》中认为,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有崇古意向与伟人情结、道德目标至上、注重意志磨练、求知与思维方式的倡导不多、多使用祈使语气等五个方面。

关于校训价值取向的研究,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就李翠珍的《“校训”的价值取向分析》而言,揭示了注重传统、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倾向,但论述数据缺乏,分析不深入。其实,价值取向研究的关键和核心应从文化角度契入,以传统的哲学观和现代的价值观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体现在文化积淀、思想观念、道德信念等方面,而非句式上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翠珍. “ 校训”的价值取向分析[J].教育探索,2005.

篇2

关键词:接受理论;大学校训;英译

一、引言

如今,中国与外界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的大学也作为文化交流的场所,越来越受到外国朋友的关注。而大学校训作为外界了解中国大学的窗口,凝聚了该校的文化与精神。因此,对校训进行有效的翻译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一个好的校训翻译不仅能够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学校的名气与形象,促进中外友好联系。然而,由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要想准确、完整地翻译出汉字中所蕴含的涵义,从而让外国人接受,是颇具难度的。因此,从接受理论角度来看,对校训翻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入手,概括接受理论的起源、定义、主要特征,进而分析校训的功能与特点。把两者相结合,研究中国大学校训的翻译,旨在对翻译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二、接受论的主要内容

接受论是由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和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于1967年创立的。接受论以读者为中心,并认为一个作品的完成不仅是作者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依靠读者的能动性。只有在双方的共同配合下,这个作品的创作意义才能得以实现。

接受论主要有三个观点:(1)期待视野,(2)视野融合,(3)视野转变

(一)期待视野

读者在接受一件作品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社会阅历、审美倾向,而且他的意识不是空的,这些就构成了他的期待视野。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看起来是新的,也容易使接受者通过公告、公开的和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征或者暗示的幻想得出一个具体的理解。姚斯的期待视野可以分成狭义的审美经验视野和广义的日常生活经验视野。前者被命名为姚斯的文学期待视野,包括推定的艺术或文学的规范和关于风格的某一特定时期的惯例以及文学文本的形式;后者则包括了一个社区或个人对于整个社会文化世界的假设,无论这个个人是作者还是最初的读者或后来的读者。

(二)视野融合

“视野融合”这一思想是由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提出的。这是一个隐喻,用来描述读者努力接近作者所创造的想象世界。这意味着只有通过结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的视界,翻译才能被理解和接受。它不仅解释了文学阅读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力图实现的理想状态。文本生产者在产生文本时,必须认识到读者的世界,即他们的文化知识,社会文化环境和以前的阅读体验。源文本过多的前提条件可能会给译者带来严重的问题。原文作者设定的信息与目标文本接受者实际的文化世界知识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时可以通过译者添加信息和调整得到桥接。然而,在其它情况下,这两种视野不会并发。目标文本不太容易实现源文本作者本来的功能,因为目标读者无法在自己的背景知识与文本信息之间建立一致性。

(三)视野转变

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会引起读者的某些期待,而这些期待又会在读书期间变化、修正和重现。这意味着,与文本沟通后,读者可能会发现,他的期待改变了,或者说,他正经历着一场可视的变化。

根据接受论,读者的阅读体验构成了他们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姚斯认为,一个新作品与它的最初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有一段距离。而接受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目标读者往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全理解和接受目标文本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送过程作品才能够逐步进入连续变化的有经验的视野,其中暗示的文化背景被不断的理解和接受。读者的理解因而也将日益完善,视野转变也就出现了。

读者视野的转变有利于译者处理目标文本。反过来,译者对目标文本的正确处理是读者视野转变的前提。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会为不同的读者提供不一样的看法。读者会有新的要求,而译者应该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处理方式。

(四)读者的角色与地位

接受论绝对认可读者的能动作用,并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而在其他理论中,读者被看作是被动的接收者。根据接受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由其作者创造的,还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合作创造的。读者接受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作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对一个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是这些不同的理解都应该是有意义且合理的。

一部作品包含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读者的实现性。接受论明确指出,读者的实现性是最重要的而文本的不确定性处于次要地位。建立读者的中心地位是接受论做出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没有读者参与的翻译是不完整的,因为任何作品都是为读者而做。接受论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地位,这点也大大启发了中国大学校训英译的研究。

二、中国大学校训英译的现状

大学校训的翻译涉及到文化、翻译技巧、中西差异等多种因素,而且还会存在着些许的问题,因此,要求我们看清现状,这样才能够寻求对策,迎接挑战。

(一)大学校训研究现状

对大学校训进行直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主要包括两部分:校训定义和校训翻译:

1.校训定义:不同的学者对校训的定义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结合学校建校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校风,总结出校训应具有的一些特点;有些学者根据所搜集的国内外大学校训,对中西校训进行对比,分析目前中国大学校训存在的缺陷,给出理想的校训特征;有些学校则利用互联网发起公开的搜集和讨论,从而选取最适合其的校训;有些媒体也开展了民意调查,得出最受大众认可的校训和校训特征。做此类研究的学者有:龚晓斌、肖梦、陆春霞、王春喜、程斯辉、张竞碧、宁东兴等。

2.校训翻译: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一般只针对个别大学,根据其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趋势,对该校训的内涵做出合理的阐释,从而给出理想的翻译。如杜争鸣的《从苏州大学校训中管窥中英互译原理》,吴伟雄的《中国海洋大学校训英译小记》和郑传银、张久全的《从翻译“目的论” 角度谈淮南师范学院校训的英译》。

(二)校训翻译现存问题

结合范武邱、范头姣[10]的观点,中国大学校训翻译中的问题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类:

1.汉语美感有所缺失

中国的文字善用修辞,短小精悍,因而很难准确、完整地翻译成英语。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校训上。如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它的英译文为”Rich in Knowledge and Tenacious of Purpose; Inquiring with Earnestness and Reflecting with Self-practice”。这个翻译已经相当出色了,但中华汉字博大精深,看似简短却内涵丰富。故在这个翻译中“相对死板”的英文难以表达出古文的精炼所在,总让人感觉美感有所缺失,这是英汉差异导致的。

2.冗长繁琐

如同上文所说,汉字是言简意赅的,所以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为了表达清楚原文的内涵,往往会出现译文繁琐拖沓的情况。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工夫到家”一度被译为:Being strict in qualifications; Making every endeavor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这个译文略显嗦,原意是想把这两个四字短语的内涵翻译出来,却不想适得其反,还有将对教师与对学生的标准硬性区分之嫌。

3.中式英语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曾被翻译为:Studying to teach and acting to example。很显然,这一译文留有中式英语的痕迹,而且并未将原文的内涵充分体现出来。该校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所学应为世人的老师,所行应为世人的模范。而译文的用词过于平淡直白,尤其是”studying to teach”所表达的语义与“学为人师”相差甚远,而”acting to example”明显属于不地道的英语表达。

三、接受论在中国大学校训英译中的应用

大学校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价值观,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必须正确理解并准确表达校训的意思,同时要考虑到译文的表达方式与结构,以便外国人接受。此外,译文还应该反映大学的特点并且尽量使结构简洁生动。

(一)校训英译原则

中国大学校训英译的原则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互文性原则

互文性是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它不可脱离其它文本形式而存在。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多个层面开展的具有互文性的转换活动。因此,在校训英译中,应针对校训特定的文本形式,借鉴译语的表述方式来重现原文。

2.传意性原则

翻译的目的是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不同,因而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述上,往往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校训时深刻理解原文的精神和含义。只有在此基础上,翻译才能传情达意。

3.简洁性原则

文以简为贵。由于中国校训大多出自儒家经典和名人名言,语言上简洁凝练,内容上信息密度大,所以在英译中时,译文往往要用更多的字去释意。虽然校训的英译有时很难像原文一样言简意赅,但仍然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技巧使其简洁化。

(二)校训英译策略

1.直译法

直译经常用于翻译独特的文化,因此,维持字词和短语的字面意思能提高跨文化交际。例如,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分别被直译为“patriotism, democracy, advancement and science” 。这一译文使得意义和形式易于理解。天津大学的校训是“求实求是”,它的英译版本是”seeking truth from facts”。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被直译成”study extensively, enquire accurately, reflect carefully, discriminate clearly, practice earnestly”。

2.意译法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表达存在差异,当形象化的含义,特别是蕴涵不能在字面上得以表达时,就要采用意译法。如果一所中国大学的校训的形象不能在翻译中得以保存,那么译者就应该将该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外国人更熟悉的形象。只有这样做,中国的大学校训所蕴含的含义才能够完全表达出来。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是“博文约礼”,它可以意译为”to broaden one’s intellectual horizon, to keep within the bounds of propriety”。

(三)接受论对校训英译的启示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发挥接受论的作用:

1.强调读者的角色与地位

根据接受论,读者的经验会不断改变他们的期待并使他们重新认识过去。一名读者在译文中发现了外来的文化元素,他会结合语境去理解,并把它吸收归纳到自己的知识库,与此同时,还会改善和拓展自己的期待视野。译者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以便更好地传达校训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国的大学校训时若能把外国人看成是主动的接受者,那么校训中的文化形象也就能较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2.强调期待视野的转变

接受论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一方面通过阅读体验形成,另一方面又影响他对翻译作品的接受程度。若少了读者的积极参与,一个好的翻译作品是无法完成的。当一个校训的译本进入了不断变化着的期待视野,它所植根的文化背景也会被读者逐渐理解和接受。读者的理解力不断增强,因而他的期待视野也在不断扩大。读者期待视野的转变为翻译大学校训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而一个恰当的翻译也有助于读者期待视野的转变。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3.强调接受性和跨文化交际

接受论认为,翻译不仅要译出原作的含义还要关注它对读者的影响。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大学校训的翻译。译文要被目标读者所接受,还涉及跨文化交际。用适当的方法去应对校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准确地传达校训中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促进双方交流,减少不必要的翻译障碍,而且还拓宽了外国友人的视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将引起期待视野的转变,而反过来,读者期待视野的转变也将推动跨文化交际,使文化差异更易理解。

四、结语

接受论把重点转移到了读者身上。在接受论以前,文本通常被视为文学艺术作品,处于中心地位。接受论强调读者的作用和地位、期待视野的转变和接受性与跨文化交际,是指导大学校训翻译的一个比较理想的理论。

然而,本文只是一次尝试性研究,由于缺乏时间和经验,加上作者对大学校训的知识有限,本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后该领域的研究仍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Baker, M. and K. Malmkjear,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2] Gentzler, Edwin, ed.,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1993.

[3]Jauss, Hans Robert, ed., Toward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4]Jauss, Hans Robert, ed.,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82.

[5]Newton, K. M. ed., 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Theory.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7.

[6]Nord, Christinaem, ed.,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7]Nida, Eugene. A., ed.,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 Savory, T. H. The Art of Translation, 1957.

[9]杜争鸣.从苏州大学校训中管窥中英互译原理[J].苏州大学学报,2007(02).

[10]范武邱,范头姣.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J].上海翻译,2008(02).

[12]龚晓斌,兰夏.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3]龚晓斌,肖梦.浅谈中西方大学校训之差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2).

[14]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8).

[1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5

[16]陆春霞.中美大学校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17]麦新转,王玉芬.文化视角下的大学校训翻译管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07).

[18]宁东兴.中美英大学校训比较研究及翻译[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7(09).

[19]彭晓希.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6).

[20]王春喜,程斯辉.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07(03).

[21]吴伟雄.中国海洋大学校训英译小记[N].中国海洋大学校报,2004-04.

[22]张竞碧.中西大学校训之比较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03).

[23]郑厚尧,刘洪泉.箴言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08).

[24]郑传银,张久全.从翻译“目的论” 角度谈淮南师范学院校训的英译[J].考试周刊, 2008(03).

[25]张晓春,张思洁.接受理论与企业简介英译[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6]朱健平.翻译:跨文化解释――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国外著名大学;校训;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49-02

纵观全球,著名的大学比比皆是。对于各大高校进行网络搜索,都有详细的师资情况、硬件配套情况的介绍。可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处于过渡时期的阶段,几乎没有人去认真阅读各大高校宣传上的文字。所以,就好比可以通过姓名进行区分一个人一样,各大高校的校名也代表着不同群体,而学校的校训就好比姓名一般,具有很强的个性魅力。所以,想了解一所高校,就应当从它的校训出发。

一、校训的语言魅力

1.词汇的魅力。放眼整个世界的著名大学校训,不难看出,各大高校的校训在选词上均为通俗易懂的词汇。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会使用古英语,其他时候都不会应用到这些生僻的词汇。两个人能在一起必定是有共同语言,高校也是因为这样才会在词汇上选择一些大众化的语言进行诠释。不要认为高校的校训运用了大众化语言,就失去了其阐明理念的准确度。例如:为了阐明“自由意义”的校训,杜尔大学采用了Drew University Freely have you received;freely give的校训;为了阐明“真理”的观点,华盛顿大学采用了Strength through Truth作为校训。这些普罗大众的词语并没有影响高校所想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就是这些普通的词汇,让人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各大高校想要表述的精神理念。

2.句子结构的魅力。体现校训的四种句型包括名词+虚词/(,)+名词的方式,这种形式主要强调两个名词,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Mind and Hand,让大众的脑海里可以直接调出对此的印象;通过“From”或者“In”这类介词来开头的方式,比如瓦尔帕莱索大学的In Thy Light We See Light,突出了高校之所以存在的意义,是大众在看到校训的同时就可以立即想到这所学校;用“Let”开头,主要强调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大家可以在一个舒服的环境里自愿地接纳并传播的观念,比如哈佛大学的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e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运用“名词is/(,)名词”的方式,这样的校训结构,从格式上凸显了其简洁明了的特征,比如范德比尔特大学的Education,a debt due from present to future generations。

3.校训里的修辞手法。通过选词和句子的机构方面,各大高校都展现了各自的语言魅力,认真分析后,很容易发现在校训当中的修辞手法也为语言增添了不少魅力。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是英语修辞手法的两大分类,对于一些没有固定格式消极的修辞手法我们不给予评论,因为这类的修辞手法是为了避免造成重复词语而选择其他词语的方式。但大多数学校的校训还是采取积极的修辞手法来进行相对固定的修辞方式进行创作。这些积极的修辞手法包括:隐喻、明喻、借代、拟人、重复及辅韵等几种方式进行表达。比如斯坦福大学的Let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属于隐喻手法;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属于拟人手法;加州大学的Let there be light属于头韵手法。

二、校训表达的文化内涵

1.探讨校训传达的学校理念。理念的意义在于将形式和看直接相连,所以同事物的外貌和形态相连接。并渐渐地向抽象方向延伸,出现了观念、类型、形式、本质等一些内涵,将这些内涵引入英语当中就出现了再次的延伸,出现了精神、信仰、梦想、目的、意识、观念等寄义。大学理念应当是发展的前景和目的的指导原则,也是大学的最高领导的原则,这是对大学的精神、信仰、责任、意义、价值观等发展的基本思想囊括其中的概述。国外的语境当中,大学的理念都显得比较明确化,它包含了大学的职责、方向等等。不论哪所大学都会因其本身的历史背景及所处的环境,而对理念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比如说美国天主教大学的God Is My Light是侧重于希望上;爱荷华州立大学的Science with Practice侧重在理论方面;西北大学的Whatsoever Things Are True则侧重在真理方面。由社会学的方向来看,所有学校的校训都在传递出学术知识、真理、实践、自由、宗教、道德、艺术、公正、民族的大学理念。

2.校训传达的大学理念的渊源。首先,由社会政治经济学方面来看,上层建筑取决于经济基础。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及生产工具的改进成为了生产力三大要素中的两种后,越来越受到推崇。由于科学的昌盛,追寻真理成为了很多科学家的座右铭,当然,也成为了培养这些人才任务的名言警句。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Mind and Hand。其次,政治因素。以华盛顿大学举例。华盛顿大学是一所世界顶尖的著名大学,创建于1861年,主要培养医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公共关系、社会工作和海洋科学方面的政府官员的人才,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大学在逐渐将其政治色彩进行褪色,但还有一部分大学在校训中体现了自身的政治背景,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再次,思想文化因素。西方很多国家都受到了两次思想解放浪潮的影响。一次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次是法国启蒙运动。它是开启人们反封建思想的钥匙,例如耶鲁大学的Truth and Light,让仍旧处于黑暗当中的人类意识到了光明和希望所在。最后,宗教因素。当今的社会中,对于宗教和科学间的相互矛盾的观点众说纷纭,先不论宗教同科学到底有何关系,最起码我们要了解宗教已经对学校这个关于科学的孕育场所有所影响。在很多大学的校训中,知识其实就相当于上帝,受到人们的推崇知识,就好比基督教徒对上帝的信仰一般。例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God our light,从某个方面来讲,这样的大学校训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也更具备呼吁能力和陶染能力。

当今的社会正在迅猛发展当中,各大学校应当积极地向世人推荐自己的学校,让学校可以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矗立不倒,大学校训就如同一个商品的商标,具有其特点和代表性意义,让学校通过校训充分地表达学校的个性及意义,让世人都可以通过校训来了解学校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河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篮球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7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8月23至29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河北省第十七届大学生运动会高职组篮球比赛。大学篮球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就其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尚未见到高职院校相关调研资料,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作为承办单位,对我省高职院校篮球调研方面做了这项工作,希望能够对兄弟院校提供部分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第十七届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高职代表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其中男运动员199名,女运动员110名。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数字期刊网相关论文,为本调研的内容提供依据。

(2)问卷调查法。采用相关文献[1、2]问卷内容,了解我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篮球训练情况,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比赛前统一发放问卷,调查第十七届大学生运动会高职院校男队20个,女队11个。共发放问卷309份,回收305份,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回收率为94.8%。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常规分类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D)和百分比表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运动员身高、体重、年龄、系统训练年限结果与分析

表1结果表明男运动员从身高、体重方面均高于女运动员,并且数据离散程度也较女运动员大,说明男运动员从参赛人员的选择性方面较女运动员灵活,选择范围更大,同时也说明男子篮球运动员一方面需要身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技术的水平。男女队员年龄相近,说明高年级大学生还是参赛的主力。

从表2结果中发现男女运动员接受系统训练的年限存在较大差异,男运动员接受训练的时间远大于女运动员,高职院校中男子篮球的训练和比赛更易普及和开展,但是从数据中也说明了要想在高职男子篮球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则必须在队员的选材方面加大力度,想要取得好成绩相对女子篮球比赛更困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女子篮球比赛通过积极备战、训练更易提高成绩。

2.2 训练相关条件统计结果与分析

(1)比赛前训练时间、每周训练次数的结果与分析。通过对问卷相关内容的统计整理,得到比赛前平均训练时间男生4.76±4.53个月,平均每周训练次数4.88±2.11次。女生比赛前平均训练时间1.78±1.64个月,平均每周训练次数5.89±1.10次。说明高职男子篮球训练和比赛比女子开展的时间要早,比赛次数要多,这可能和队员的选材组队时间,队员的自身技战术水平,教练员的组织安排等有关。每周训练次数相近,说明学校在对球队的训练方面要求一致。数据离散程度较高,说明高职院校对比赛前组织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学校可能未能进行训练就临时组队参赛。

(2)高职院校篮球场地统计结果与分析。通过数理统计得到结果如下,高职院校平均有1.72±1.34块室内篮球场,4.04±3.27块塑胶篮球场,5.04±3.82块水泥篮球场。说明高职各院校篮球场地数量存在较大差异,部分院校需要增添基本运动设施,不仅为篮球的训练提供保障,更为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提供保证。

(3)训练食宿、补助、运动员训练恢复手段统计结果与分析

通过表3说明男女运动员多数能够在学校的安排下集中吃住,尤其是女运动员在这方面更易接受管理,男运动员则表现为多样化,这可能与队员自身的要求及高职院校备战条件有关,这或许会给男运动员的训练带来不利影响。表4表明男运动员每天的训练补助比例要高于女运动员,尤其女运动员的补助大多数维持在10元以下,这和学校及教练员对男女篮球重视的程度不同有关,也和男女运动员训练时自身的运动消耗相关,尤其是男队教练会更加侧重队员的营养补充。表5表明男队员较女队员有更多的训练恢复手段进行选择,也更重视训练后的恢复,女队员未做过电理疗方面的恢复,但在非常规恢复手段方面比例较高,这可能和高职院校训练时提供的条件不足有关,也可能和训练的疲劳程度及运动后恢复放松的认知程度不同有关。

2.3 大学生对训练的本体感觉及相关认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训练的本体感觉认知统计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男队员相对女队员感觉训练较轻松些,过半的女队员感觉疲劳,这可能和比赛前训练的时间有关,或者女队较男队组队时间晚,队员自身技战术水平低,训练任务重,疲劳感加剧。数据见表6。

(2)大学生对训练产生的厌倦情绪统计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男女队员对训练均有时产生厌倦情绪,比例较高,这可能和训练过于疲劳有关。如何安抚队员、调节队员情绪,需要教练员重视。为使队员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每次训练,教练员可以采用训练间隙讲笑话这样的调剂安排给队员,也可以在训练结束后放松时采用,亦或可通过集体聚餐、唱歌等的方式进行,这些方法均会使队员们增加团队凝聚力,也可消除训练疲劳所带来的厌倦情绪。数据见表7。

(3)训练对学习的影响结果与分析。结果中男女运动员认为训练对学习影响很大的比例分别是13.51%,14.29%,说明训练对多数的大学生学习会有一定影响,但比例并不大,同时篮球竞训可以丰富大学生经历,提高其身体素质,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还是利大于弊。数据见表8。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高职院校开展篮球组队训练男队好于女队,包括从队员的选材、运动水平、训练安排等,但集中训练时学生管理女队好于男队。

(2)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训练条件有限,重视程度不够。

(3)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循序渐进,避免训练疲劳给学生带来的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训练。

3.2 建议

(1)组建学校球队,建立长效机制。同时开展学校联赛,做好群体健身工作,便于队员的选材和系统训练。加大女队的训练力度更易取得比赛成绩。

(2)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学校重视程度,建议学校提供相应政策给与学生文化成绩、营养补充等后勤保障。

(3)教练员不仅要安排好队员的训练工作,还要指导队员训练后的放松恢复。

参考文献:

[1]刘烜华.对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分析[D].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37-38.

篇5

我们来到学校开始军训,让我们我们基本上适应了军营的紧张环境,生活状况, 讲究规范的生活习惯,严明的纪律。刚开始,教官就教我们怎样军训是辛苦的,是能够锻炼毅力的…他告诉我们要仔细作好每件事情不能马虎,部队里最重要地是服从,不能由自己的性格做,一切必须听从教官、领导的指令。 刻苦认真,实事求是的锻炼。太阳炙热地烧烤着大地,大地像甲壳一样开裂,烤得人们像土地一样干瘪。人们吸着闷热的空气,吐出更炙热的浑浊气体。虽然环境如此,我们还是一丝不苟地站着军姿,练着跑步,一遍又一遍,幸运的是我们中间还可以休息一会。教官说他们以前不论天气多么恶劣,都会为一个动作练上几个小时,并且不休息。刻苦认真地训练,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可想而知那种情况比我们要辛苦百倍!真是理解了“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的意思。

团结互助,讲究集体荣誉感。在家过惯独女生活的我,从没尝试和他人同住一个屋檐下,这次部队里一个房间有几十人,每个人都会友好地伸出热心的手去帮助别人,大家训练时相互改正步姿,我们一起进步,共同为班集体争光!

激发亲情,培养爱国情感。越是珍贵的东西越是在失去之后充分显示出它的价值。亲情,这个曾被我们无数次吟诵,无数次咏叹,无数次自作多情哼哼的美丽字眼,当我们拥有它时,总不免出奇的慷慨,犹如百万富翁一掷千金般地挥霍如度。一俟意识到很快就要挥手作别时,我们才蓦然醒悟:一个多么凝重而悲凉的时刻降临了。现离开父母,我们真的好想家的感觉,越是这样,我们对于美好情感就越发渴望,真正理解了爱国之情多么重要。

篇6

笔者在农村当一名小学教师,所在学校一直采用大循环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师从一年级开始教学一直到小学毕业。显然,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的优点还是很多的:学校领导在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要安排好一次工作,后五年的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的质量领导也就无需操心费神了。许多教师在无法选择的条件下,也颇认可这种方法。只要在低段打好基础,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师生越来越熟,双方就有了一种默契。学生的管理问题也不大。更重要的是,在学校里老师都觉得这种办法很公平,没有了推诿扯皮,大家和睦相处。那么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上去考虑,这种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效果如何呢?

假设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学生沉浸在其中日久,不但学习成绩无法大幅度提高,思想觉悟也无法得到提升。白驹过隙,岁月荏苒,一朵朵天真烂漫之花就无法真正汲取“天地之精华”。在这种假设的条件下,一批学生就会偏航迷路。谁之过?首先是老师的大错,误人子弟。那学校的责任能推脱吗?学校如果不采取大循环的教学模式,会造成对孩子们的失误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退到事情的反面,如果执教的教师师德高尚,教学有法,工作努力,责任心强,从表面看,这种管理模式学生受益匪浅:学生能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启发。但这种一人执教学生所受到的益处同多名教师共同执教所受的益处是大相径庭的。鲁迅先生在《给严黎明的信》里讲:只读一种或一个人的书“所得有限,枯燥了。”提倡读书要向蜜蜂学习,采百花才能酿好蜜。拿这个谈读书的比喻来谈此问题也是适用的。一位老师就像是一种书,学生长期读这种书,“所得有限”,而且慢慢地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小学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也是树品德的关键时期。只吃一种营养,绝不会身强体壮,只有多种营养成分的共同配合协调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采取小循环的教学的模式是比较合适的。一二三年级为低段,四五六年级为高段。低段一个循环,高段一个循环。在这种小循环的模式下,学生就会多遇到几名教师,从教师们不同的知识结构、情感方式、教学方法中取长补短,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启迪,让一朵朵鲜花绽放在华夏大地之上,让他们的欢声笑语能长久地回荡在天地之间。

(作者单位陕西省城固县金星小学)

篇7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小学教师的教学分工大多按年级段实施,分为初级班教师、中级班教师、高级班教师。那时多数孩子到了上W的年龄就直接就读小学一年级。初级班教师专门教小学一、二年级,由于长期与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打交道,往往把自己也教成了孩子。他们熟悉孩子的心理,熟悉孩子的语言,知道孩子的爱好,了解孩子的困难,善于跟孩子交流,很容易获得孩子的喜爱和信任。在教学上,由于长期在一、二年级循环,对于教材、教法、重点、难点等把握得比较准确。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逐渐积累了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经验,创造出一些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教学方法及教具,对一些辅助教学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诙谐易懂的顺口溜、形象生动的案例也熟悉到可以信手拈来,使他们的教学生动活泼,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较高的课堂效率。那段时期,许多低年级教师,凭着独特的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满意的教学效果,成了名教师,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很高的荣誉。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许多学校喜欢实行教学大循环。教师常常是从一年级分工到班,随着学生一直升级到六年级,除特殊情况外基本不再更换教师。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很熟悉,不需要在中途重新适应对方,有利于准确掌握学生成长脉络,也利于家校联系;一次分工,六年一贯,减少学校分工的麻烦,教师对自己下一学年的工作也能早知道、早安排;教育教学的责任明确,有了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谁家的孩子谁抱走”,难以互相推诿,“承包制”降低了学校管理难度。

其实,教学大循环是存在着一些缺陷的:首先,这样的安排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只是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全面育人的意识、高超的教学方法和精妙的教学艺术。小学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学生的年龄段不相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应有较大的区别,一个教师六年后才循环到一年级,往往会带着毕业年级的思维惯性对起始年级学生提出过高、过难的要求,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与一个一辈子在低年级摸爬滚打的教师相比,无论从实践机会还是从经验积累来说,都难以在低年级学段成为出类拔萃的名师。同样,大循环也难以让教师集中足够的精力专门研究初级班、中级班或高级班教育教学的独特规律和最佳教法,在淡化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教育教学精准研究的同时,必然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丰富。一个教师,无论怎样全面发展,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跟定一个(或几个)教师,六年不变,教师的性别局限、性格局限、爱好局限、经历局限、知识局限乃至气质局限往往在不经意间笼罩住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同蜜蜂只在同一花朵上采蜜,蜂蜜的营养成分就不够丰富。如此“从一而终”的做法,或许会造成学生爱好单一,生活单调,情趣淡薄,孩子求新求异的思维难以伸展,个性发展会受到无形的限制。再次,这样的安排容易造成师生矛盾或家校矛盾的累积。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难免存在某些误解或不同的看法,个别特殊学生(或家长)与教师“不对付”,甚至格格不入,如果长期不更换教师,这样的矛盾就可能不断累积,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影响家校联系的正常开展,最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当然,如何进行教师的教学分工,还有许多应该考虑的因素,追求效益最大化才是总的原则。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山西医科大学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新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将一系的学生103人作为干预组,二系的学生105人作为对照组。对干预组的学生实施应对技能训练,对照组不给任何干预。2组研究对象除艾森克问卷[7]中神经质人格得分不同外,其他各项内容(性别、城乡、内外向、父母文化及职业等)均衡可比。

12 方法 (1)干预前对2组艾森克人格及其他一般情况进行均衡性检验。并于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心理问卷对2组学生进行应对能力测查,通过比较干预前后2组应对能力得分的不同,来判定干预效果。测量应对能力的心理问卷包括代表个体应对资源的自我接纳问卷[7]、代表社会应对资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代表行为应对方式的应付方式问卷[8]。自我接纳问卷包括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2个因子,共1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接纳程度越高。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因子。应付方式问卷包括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6个分量表,共62个条目,每个条目答案选是得1分,否为0分。(2)对干预组的学生实施为期4周(每周2次、每次2学时)的应对技能训练。训练围绕认知应对、情绪应对、行为应对3方面内容,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知识竞赛、案例分析、即兴演讲、歌曲欣赏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知情意多方位干预。具体干预内容和方法如下:(1)适应新生活;(2)压力与挫折认知应对;(3)压力与挫折情绪应对;(4)压力与挫折行为应对;(5)开发个体应对资源;(6)丰富社会应对资源;(7)明确奋斗目标;(8)回顾总结。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自我接纳问卷得分比较 2组大学生在神经质人格方面不均衡,同时神经质人格又是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以自我接纳问卷各因子干预前后得分差(后-前)为因变量,以组别为自变量,以神经质人格为协变量,对干预组与对照组各因子得分差进行协方差分析,见表1。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问卷得分比较 分别以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的干预前后得分差(后-前)为因变量。以组别为自变量,以神经质人格为协变量,对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种支持得分差进行协方差分析,见表2。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干预前后自我接纳得分差(略)

表2 干预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得分差(略)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问卷得分比较 分别以各种应对方式的干预前后得分差(后-前)为因变量,以组别为自变量,以神经质人格为协变量,对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种应对方式得分差进行协方差分析,见表3。

表3 干预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干预前后应对方式得分差(略)

3 讨论

本次评价结果显示,干预组大学生干预后自我接纳程度明显提高,提示干预可有效增加个体应对资源。同时证明,成年后人格也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大学阶段的大学生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干预组大学生干预后社会支持特别是主观社会支持明显提高,提示干预可有效增加社会应对资源。进入大学是青年期的一个重要转折,在影响个体转折期适应的诸因素中,社会支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源,在个体的适应中占有首要地位。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社会应对资源,一方面可通过情感安慰、倾诉等方式缓解个体的压力与应激,提高个体安全感、价值感和接纳感;另一方面可减少个体可能遭遇的压力事件,使个体对环境更为接纳,减少负性情绪体验,从而使个体的适应更为顺利。干预组大学生干预后解决问题方式明显增加,退避、自责、幻想方式明显减少,提示干预可有效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更加成熟。一方面反映课堂中的行为演练、角色扮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和社会应对资源增加的必然结果和有力证明。本次干预研究证明,应对技能培训对提高正常大学生应对能力的近期效果很好,远期效果如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应对研究近况[J].中国临床医生,1999,27(1):16-18.

〔2〕 Freda Patterson,Caryn Lerman,Vyga G Kaufmann,et al.Cigarette smoking practices amo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04,52(5):203-210.

〔3〕 肖计划,许秀峰,李晶.青少年学生的应付方式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3-55.

〔4〕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0-48.

〔5〕 陈琦,吴志功,苗逢春.年轻大学生忧虑的问题、应对策略和寻求帮助的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26-31.

〔6〕 G Evelyn LeSure-Lester.Effects of coping styles on college persistence decisions among latino students in two year colleges[J].J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2003-2004,5(1):11-22.

篇9

期待已久的军装在军训时就发下来了,穿上军装,我感到无比的高兴与自豪。但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对于我们国防生来说,这军装不仅仅是象征着一种身份,它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是准军人,将来是要到部队去的,保家卫国是我们的责任。如果战争真的来临了,我们会义无反顾地走向杀敌的战场,为共和国奉献自己的一生。军训的生活使我认清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使我走向了成熟。

“一人犯错,全体受罚。想知道为什么吗?我告诉你。因为你们是一个团体,你们要有集体荣誉感。”教官的话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子里。在军训过程中,除了“服从命令”,我听得最多的就是“集体荣誉感”了。我们国防生来自五湖四海,我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思想观念,但是我们共处国防生这个集体中,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是集体把我们牢牢地拴在一起。从军训第一天开始,教官就教育我们,我们不再是个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集体,我们必须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为了在阅兵场上用实力去征服别人,维护我们国防生的荣誉,我们比别人都要刻苦地训练,教官对我们的要求也严格。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就有崇尚荣誉这一点,但我们追求的是集体的荣誉,绝不是个人的追名逐利。一个人优秀不是优秀,集体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军训生活把集体荣誉感刻进了我的骨子里,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铭记维护集体的荣誉。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们是准军人,我们更要吃苦耐劳。虽然军训生活还远远达不到部队生活摸爬滚打的那样苦,但它也足以磨练我们的意志。光着头在太阳下练队列动作的滋味确实不好受,站军姿站到脚麻了也要一动不动,练正步端腿时腿一直在发抖,踢出去的腿一点点往下压,但我们又把它一点点向上提,撑俯卧撑时,任凭汗水打湿双眼。训练虽苦,但我们都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们都有一个信念: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能为梦想努力奋斗的人更是幸福的。我能为我的军人梦想而奋斗者,所以我也是幸福的。军训生活告诉我,不管以后的路多么难走,我都要坚持走下去。

篇10

1.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植入到ERP沙盘实训之中从2008年“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大赛起,大学生创业计划书不断被引入最终成绩的考核范围。2009年的“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2010年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大赛等,都不断加强了创业计划与ERP沙盘的结合。在创业计划与ERP沙盘的结合方面,金蝶企业设计了专门的电子沙盘,在考虑产品设计、定价和销售等因素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了市场,使学生的创业模拟更贴近现实。利用这个平台,要求财经院校的大学生制定详细的创业计划书,并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模拟和验证,使大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创业计划在竞争环境中有可能遇到一系列风险,并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4]2.积极对有创业计划的大学生开展ERP沙盘实训在国内大学,创业教育教师多半是学术性专业人士,缺乏实际的创业实践经验,即便是一些财经类院校,真正拥有创业经验的大学教师也为数不多。在这样的前提下,财经类院校尤其应积极引进全面的ERP沙盘系统,对有创业计划的大学生开展ERP沙盘实训。正是由于ERP沙盘模拟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行为和竞争结果都存在极高的不确定性,所以,使大学生能够接受更接近于现实竞争环境的创业体验。积极针对有创业计划的大学生进行ERP沙盘实训,是出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性,通过这种实训可以检验他们创业必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业的决策与战略调整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资金运用能力、风险抵御能力等。3.灵活运用ERP柔性沙盘,对创业计划进行实战演练ERP柔性沙盘实训模式的要求相对较高,难度也比较大,这种模式的重点在于灵活运用ERP实训沙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灵活设计ERP沙盘实训的运营规则。无论是在ERP沙盘中加入大学生创业计划,还是参加创业计划的大学生直接进行ERP沙盘实训,都必须根据创业的项目,对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规则进行设计。[5]因此,在通过ERP沙盘实训进行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时,应主动将创业教育和ERP沙盘对抗模拟紧密结合起来,而ERP沙盘的运营规则必须具有柔性,以便得到灵活运用。(2)灵活部署ERP培训团队的结构。ERP沙盘实训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经营管理实验课程,而且随着ERP沙盘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的不断融合,以及创业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不断加大,这门课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也变得越来越强。因此,对高端的ERP培训团队的需求不断加大。由于拥有创业计划的财经类大学生大多数为精英,创业计划也大多为创业精英计划,因此需要高质量的ERP培训团队给予指导。而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因此ERP培训团队必须根据项目特点来组建,通常的ERP沙盘实训教师团队是由ERP沙盘专业辅导教师和特定项目所在领域的专家组成。

二、基于ERP沙盘实训的财经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探索

1.按时间顺序构建渐进式ERP沙盘实训课程体系根据财经院校大学生创业和ERP沙盘系统的实际,这种渐进式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要求财经类大学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基本技能。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大学生基本能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2)ERP平台模块训练阶段。在准备阶段之后,大学生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即可以利用ERP平台进行模块化实践培训,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讲授ERP软件的操作方法和运用技巧等,使大学生快速掌握ERP平台的基本技能。(3)ERP沙盘实训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培训实践课程的重点,主要根据财经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需求,开设专业的ERP沙盘实训课程。通过分组培训的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和体验虚拟的创业行动,让他们感受从知识到技能转化的过程,促使他们更清晰地了解ERP沙盘实训的本质和创业必须具备的能力。

2.按专业差异构建ERP沙盘实训课程体系财经院校经济管理类的专业门类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兼顾各专业学科,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之间的共性需求,兼顾各个专业的个性,构建共性、个性和综合性兼备的ERP沙盘实训课程体系。[6](1)共性课程。共性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基础》、《企业管理基础》、《ERP沙盘模拟实训》等课程。财经院校应该根据各个专业在ERP沙盘实训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统筹安排教师队伍和ERP实训资源,同时,不同专业之间应加强师生的交流。(2)个性课程。个性课程如财务会计类专业应开设《财务核算》、《统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符合财务会计类个性化课程;国际贸易类专业应开设《外贸单证业务》、《报关业务》和《报检业务》等课程;市场营销类专业应开设《市场调研》、《门店系统管理》和《分销渠道》等课程。(3)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即运用ERP沙盘进行模拟实践活动。目前,国内大多数财经类院校都选择了以ERP沙盘实训作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训的主要课程。在以后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训中,应进一步强化ERP沙盘实训课程。

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