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范文
时间:2023-04-04 14: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而这统统奇特性都组成了译诗的困难。“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由于翻译就涉及将原诗的情势与内在用另一种语言老实地再现出来,是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得到尽大概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拿唐诗英译来说,唐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职位地方也很高。许多唐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仰面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脍炙生齿,妇孺皆知的。它不知勾起了几多异乡游子的思乡愁肠。诗中的“月光”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月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纯洁的象征,人们通常用“明净”来形容月光之亮;同时,月光又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轮是故乡的化身。“露从通宵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难怪冰心在美国修业时最不忍的即是看到天边的一轮满月。然而,月光(moonlight)在英文中却没有这层深意,相反,在英国的俗语中,该词有乘黑夜逃跑之意:e.g.
moonlightflit,另外,该词用作动词尚有身兼二职之意:e.g.moonlighting。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月圆之夜是鬼哭狼嚎的不祥之夜,因此,moonlight有一种放肆,虚妄之意。这与中国民心目中的“月光”相去甚远。把它翻译过来,诗意虽然就大打折扣了。就诗的句法而言,该诗重新到尾就没有一个主语:谁的床前?谁在困惑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是寒霜?谁在望月?谁在思故乡?可以是我、你、他、她、我们、你们、他们。相比英语,英语的句子中主语是不行以省略的,这就组成了翻译的困难。②一样平常译者总是要加上主语“我”,如Arthur
Cooper所译的:
1)Beforemybed
Thereisbrightmoonlight,
Sothatitseems
Likefrostontheground.
Liftmyhead,
Iwatchthebrightmoon,
Loweringmyhead,
IdreamthatI’mhome.
应该说ArthurCooper的译文基础上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老实,大概说到达了“意美”的转达,但却未能做到情势上和音韵上的调和统一,即形美和音美。他把原诗四句拆成八句,而且原诗固有的由平仄和尾韵组成的很强的音乐感完全荡然无存了。相比之下,许渊冲的译文则更好地转达了原诗的“形美”和“音美”:
2)Abed,Iseeasilverylight,
Iwonderifit’sfrostaground.
Lookingup,Ifindthemoonbright;
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
许渊冲在他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指出,翻译唐诗要尽大概转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③但在他看来,“三美”之中,最紧张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我以为不无原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要想百分之百地转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很难做到的,以致是不行能的,尤其是“音美”。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差异。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汉语的四声组成了发音的抑扬抑扬,孕育发生了一种音乐的特性。难怪外国人说学汉语好比学唱歌;同时,汉语基础上是单音节,在1300多个单字音节中,撤消四声调特性以后,只有429个音节,它们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组。而英语是重音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英语单词多是多音节,英语中约有1200个音节,有重音,但没有四声。由于语音的特性,汉语诗歌的格律为“平仄律”,英语诗歌的格律为“轻重律”。使用发音的特点形成的语言游戏很难英汉互译。④象王融的《春游回文诗》:
正读: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
倒读: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又比喻乾隆题在鼓浪屿的上联“客上自然居,居然天上客。”而能对出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的,也只有才子纪晓岚了。同样,英文里也有绕口令,如:“The
sixthsicksheik’ssixthsheep’ssick”和“Madam,I’mAdam”。另外,汉语使用单音的特点喜用叠韵或双声,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静清,凄凄切惨戚戚”,林语堂曾将之译作“so
dark,sodense,sodull,sodamp,sodank,sodead.”⑤他也只用了十四个单词,其中七个押“d”的头韵,应该说是绝配了,但是比源头文来,总送照旧缺了那么一点点韵味。以是在我看来,诗歌的不行译性重要是指“音美”的转达方面。
至于“形美”,也是诗不行译的一个紧张方面。这里的“形”重要是指诗歌的文体方面,大概说诗歌的格律。唐诗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学文体,是凭据肯定的格律来写作的,重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在字句方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一句为的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亦然。撤消节奏和用韵,唐诗还考究对仗,即要求上下联词性类似,词义相对。如“昔”对“今”,“日”对“月”,“上”对“下”,“出”对“入”等等。这一点恐怕再高明的译诗能手也得“望洋兴叹”了吧。另外,由于汉语少有词汇的曲折厘革,而词性的转换频仍。比喻“上”,可以作动词,评释为“去”,也可以作形容词,与“下”相对,还可以作副词,用在动词后,如“爬上山顶”。而英语的词性变化远不及汉语机动。这统统都组成了译诗的困难。苛求字字对应,除非硬译,那就免谈了,由于那样译诗法,简直即是糟蹋原诗。
真正的译诗,在我看来,即是开心用另一套语言体系来再现原诗的“意美”,大概说“诗境”。这一点较之“音美”和“形美”来说,相相比力容易办到。由于“意美”指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即“语言背后的语言”。不管人们的语言风俗,头脑要领,文化配景有何等大的差异,人们搪塞自身以及对与天下的相识历程照旧相似的,是共通的。这才使得翻译成为大概。音乐之以是被称之为天下的语言,正是由于它凌驾了语言的停滞,以直接的要领感感人们的心弦,引起听者的共鸣。而诗歌的真正音乐是它的诗意。一首好诗能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思和叹息。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何等凄美的意境!又如王籍的“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何等清静的画面!美国书生庞德(Pound)不懂中文,却深深被中国唐诗的意境所感动,提倡了新诗运动,开意象诗之先河。从他的诗中,我们不难觅到汉诗的踪影。如他的代表作“In
aStationoftheMetro”(在地铁车站):
InaStationoftheMetro
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
Petalsonawet,blackbough.
(人群,几张脸忽隐忽现;
阴湿的嫩枝上几片花瓣。)
WilliamBlake在“ToSeetheWorldinaGrainofSand”中这样写道:
Toseetheworldinagrainofsand,
Andaheaveninawildflower;
Holdinfinityinthepalmofyourhand,
Andeternityinanhour.
(一花一天下,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
这首诗与中国宋僧道灿的重阳诗句:“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⑥看来岂论古今中外的诗歌有何等大的差异,其真正的灵魂——诗意是共通的。“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大概,即是谓此吧。
总而括之,译诗之难,难于上青天。要做到“音美”,“形美”和“意美”三者两全是很难的,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大概的。相对来说,音美最难转达,形美其次,而意美再次。而在这三者之中,最紧张的是意美,由于它是一首诗的灵魂。真正的译诗,应该开心用另一套语言情势来老实地转达原诗的“意美”,大概说“诗意”。恰恰像钱钟书老师所说的那样:“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着末,我想引用莎士比亚的Sonnet
18中的着末一句来竣事此文,用来为全部那些“知其不行而为之”的译诗之“无冕好汉”而道声喝彩:
Solongasmancanbreathe,oreyescansee,
Solonglivesthis,andthisgiveslifetothee.
(只要人们能够呼吸,双眼能够看得见灼烁,
这首诗就能够永存,使你的生命万古光辉。)
注释
①引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书社1997,第100页。
②④引自关世杰《跨文化交换学》,北京大学出书社1995,第348页。
③引自许渊冲,“谈唐诗的翻译”,《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书公司1987,第408页。
篇2
那么,应用英文歌曲、韵律诗教学英文,究竟有哪些好处?有何理论依据?在教学中如何具体应用才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掌握?有没有可行性?笔者试图通过下文的阐述,解决这些疑问,使新课标的部分要求在实施时不至于流于形式。
一、获得歌曲、韵律诗的途径
通常我们可通过三种方式获得想要的材料:
1.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音像资料等查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曲和韵律诗,最好为有声材料。
2.借用广为人知的曲调,填入自己想教的内容。
3.韵律诗有时可结合教学内容自己创作。只要肯花点工夫,相信找到合适的材料并不很难。
二、歌曲、韵律诗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歌曲和韵律诗可以应用于教学的不同环节和不同层面。我们可以用其开始一节课,也可以用其导入新课,结束一堂课或复习学过的语言点;可以用其辅助语言知识的传授,如进行词汇教学,句型、语法的练习,也可以通过对歌曲的不同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1.课前热身
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始的几分钟。播放一首活泼的歌曲或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童谣、韵律诗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不但使喧闹的学生顷刻间安静下来,还能让学生把注意力从嬉戏转向学习,产生强烈而鲜明的“课伊始,趣亦始”的感觉,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若能选到与当日话题有关的材料,教师就能够很自然地转入新课。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功能的音乐时段通常应限制在五分钟左右。我们不需要预学单词或停下来分析复杂音节,只要学生肯倾听,就能收到一定效果。
2.课上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根据授课内容用适当的英文歌曲或韵律诗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对新内容的兴趣,为课堂注入活力,使英语课更加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比如,在教授初一上册第三单元关于万圣节的内容时,可以用在此节日孩子们要糖果时常说的韵律诗 Trick or Treat 作为导入。
3.语言知识的传授和练习:发音和拼写、词汇、句型、语法、文化教学
发音和拼写:韵律诗经常包含对两个或多个同音或近似读音词的重复,而押韵的词又往往有一定的拼写规则,所以用韵律诗来教学生词的拼写特点和拼写规则是个不错的选择。
词汇教学:要记忆一个新单词,学习者往往要不断重复朗读、背诵该词,这种机械重复也最易使人感到厌烦。而且对于没有上下文的单个词汇的机械记忆通常效果不佳,记住了也会很快遗忘。而使用歌曲和韵律诗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单词。当有节奏地诵读韵律诗时,重复成为该活动的一部分,不再惹人生厌。歌曲也不需要翻译,学生们只要猜出大意就行了。而且这些歌曲、韵律诗都有着明确的语境,学习者会在完整的上下文中记住很多有用的词汇,而且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使用。很多初学者开始时很难记住怎么用英语做一些完整的表达,但他们能轻松地记住整首歌曲或韵律诗。
句型教学:每首英文歌曲少则二三十个单词,多则数百个单词。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自然记住了一些课文中的词汇,同时也附带学会了一些教科书以外的单词,这些单词有着明确的语境和上下文,是对教科书上词汇的有益补充。而记住了歌词,也意味着记住了很多常用的或表达很地道的句型。
语法教学:歌谣、韵律诗的使用可以一种新的角度洞察目标语,以有效的方式展现其文化主题,并提供符合真实场景的文本。因此,为了使语法教学有效又有趣,教师应在课堂上使用一些技巧,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强化所学的新语法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歌曲和韵律诗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以用来有效强化对语法点的记忆和应用。
文化教学:前面说到歌曲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一个民族的歌曲,人们可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应用歌曲来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4.过渡或者结课
在授课过程中,或一堂课快结束时,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歌曲播放。比如涉及一些句型和语言点,如果拿学生学过的词句举例,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会使学生感到很亲切。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负迁移 二语习得
一、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1.语音和语调的负迁移
(1) 轻、浊辅音。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义的“语调语言”;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组合方式上是不一样的。英语的轻辅音和浊辅音分得很清楚,而在汉语中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中国学生容易造成发音错误。例如:浊辅音[v],汉语中没有唇齿音,所以中国学生发带有唇齿音的英语单词就感到有困难,常常把[v]发成[w]。再比如/θ/这个音,汉语中也是没有的,于是很多中国学生就用/s/ 来代替,把thing 发成sing等。语音的负迁移往往十分顽固,尽管学习者非常努力,但也无法达到本族语的水平。中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德国人讲英语时很难摆脱掉母语发音对他们的影响。
(2) 重音变化。在汉语中,重音通常落在两个以上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中国学生便按照汉语习惯把重音放在最后一个音节。如外国人习惯把汉字都读成降调,以至于“牛肉粉”听上去成了“牛肉粪”。
(3)长短音变化。如英语中的长短音/i:/和/i/,/u:/和/u/等在汉语中也是没有这种区分的,造成了我们的英语学习者没有长短音的概念,eat/it 不分,too/to 不分。这样就造成了听者理解上的困难。
(4)元音因素。英语和法语中既有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而汉语中的字除了少数以鼻辅音结尾外,大多数都是以元音结尾的,所以中国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常常把think 读作thinker 等。
2.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语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又可分为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词汇方面,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英汉词汇的意义并不完全类同,英语初学者一般都以为任何一个母语(汉语)词汇都可以在目的语(英语)中找到相应的单词,这是因为在最初阶段他们还不了解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汉语中的词汇与英语中的词汇不可能一一对应,即使是大体上对应,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或是传统风俗的不同,使得意思大相径庭。英语词汇极为丰富,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的现象非常普遍。二语习得者在处理和运用英语时,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因而出现各种词汇错误。词汇层面的母语负迁移通常是由于中英文中词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及搭配不同而导致的,教师在词汇讲解时须有意识地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有利于学生明确中英文词汇的区别,记忆单词。
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较为普遍。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句法结构差异较大。汉语是意合语言,没有词形变化,注重内在涵义,不受形式的约束,句法结构弹性大。而英语是形合语言,有词形变化,注重句子形式,有着严格的句法结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句法结构的差异造成了语序、表达结构和关系从句等方面的句法迁移。英语的语序多为SVO (主语+谓语+宾语) ,而汉语的语序通常取决于句子的意义,因而主语与动词的词序比较灵活。实际上,即使两种语言的基本词序相同,语言输出的灵活性和严格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灵活性和严格性具有可迁移的性质。英语词序是很严格的,对母语词序灵活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容易犯句法错误的。
3.语篇的负迁移
语篇迁移和文化以及语言所在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
- 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
- No,no,where,where.
这是中国的英语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这样的对话对于中国人来讲非常容易明白,因为大家都习惯了谦虚的表达方法,谦虚是我们的美德。而英语国家的人却会感到费解,他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用一句简单的“Thank you.”表示感谢和接受。再比如,在中国,遇见熟人、邻居买菜回来时,我们总会微笑的打招呼“ 您买菜去了”“ 出去了啊” 这些都是寒暄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问。而将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翻译成英语,同样的情况却对欧美人士来说无疑是莫名其妙,并会误认为是干涉。类似这样的错误便是由于语言所在的文化和习俗差异所造成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式或生活方式,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学习者由于文化和习俗的原因而出现了语篇负迁移。再比如,在讲话或者写文章时,中国的学生喜欢先用大篇幅层层铺垫,最后讲出中心思想,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往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提出自己的论点,说明自己的主要观点或者写作的意图。然后整个语篇直线向前推进,论证过程逻辑比较严密。这也造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了不少英语却很难适应与英语为母语者沟通。英语学习者觉得英语母语者不够委婉,而英语母语者则认为英语学习者太罗唆。
二、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在我国属于外语教学,不存在外语环境,日常生活都需要在母语汉语语境中进行,一味地消极避免母语迁移有掩耳盗铃之嫌;相对而言,明智之举应是根据母语迁移的规律扬长避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其片面地否定或回避母语的迁移作用,不如合理地利用母语正迁移作用,控制负迁移。
首先,外语师生应该充分认识到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在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同时要继续提高汉语水平。正如桂诗春曾指出的:“外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及其经验是学习者业已形成存在的语言系统,与认知思维能力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也是可利用的资源,有助学习者更有效地理解、记忆外语输入,并协助学习者组织控制外语输出,从而促进外语水平的发展提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元语言层面,运用已发展完善的汉语能力进行深层正迁移,如运用母语系统已有的分析概括等认知思维能力和语言策略,促进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汉语负迁移,应当及时纠正其导致的语际错误,并适当加强对句法之外的词汇和语篇层面的英汉对比教学,增强学生自我监控这些语言表层负迁移的元语言意识。
其次,教师无需刻意追求全英文授课,应根据学生的习得阶段、水平情况以及课程类型决定是否将汉语灵活运用于英语教学,帮助学习者更合理、科学、有效地在适当的时期借用母语概念系统,而不是对其完全依赖。比如普通院校的英语课堂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涉及到如何最大程度地传授可理解的英语知识,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即使在精心设计的教材中,依然有些单词或结构用英语解释是困难且费时的,完全可以用汉语给出适当的解释,将节省下的时间用于指出英语词义或结构与汉语的不对等处并强调英语用法,这样既容易理解,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避免了等值翻译的恶果,从而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及学习者的外语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语感,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觉。通过语感可以辨析一些超出文字本身的某些含义,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字的实际情景意义。事实证明,语感强的人,在听别人说话时能抓住重点,理解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对语感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模仿与表达能力,为英语学习和应用服务。
一、坚持课堂教学英语化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用标准地道的英语展示课堂内容,将口语化英语与英语思维联系起来。如教低年级学生每天课上用英语打招呼,经常说一些用语“One, two, ready,go!/Read after m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Have you finished.”等。每节课坚持使用并逐步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同时,教师应将英语生活化,定期补充适当的新的课堂口语。
二、坚持听说训练标准化
对初学者来说,只局限于课本的教材会使他们感觉英语学习是枯燥的,于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张口说英语。在学习字母ABC的时候,我引入经典的英文韵律诗:A is for an apple,B is for a bear, C is for a cake, D is for a dog …学生们积极模仿,在学唱这首韵律儿歌的同时,自然而然将字母学会,记得很牢固。又如,在教学动物名称单词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经典原声电影《狮子王》,学生们听着标准的英语韵律,并模仿着说有关动物的单词,很是地道。这样的听说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们便乐意张嘴去说,而且说得像模像样。
三、坚持表演模仿情景化
牛津小学英语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话题,每教学完一个单元,我都会组织一次English Show。例如,在教学完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4《Buying Fruit》时,我设置了一个卖水果的商店场景,学生们自由地“买卖水果”,所需用的词汇、句型,教师之前已贴在恰当的位置。在大部分学生已经进入角色的时候,教师及时鼓励不爱张嘴的学生模仿,向大家表演,并肯定他们的成绩。
四、坚持集体教学多样化
小组活动是学生练习语言技巧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何使小组活动有效进行,取决于教师课堂上启动小组活动的时机,也要找准教师教学与学生感受的结合点,要在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言欲望的时候开始小组活动,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2 《A toy shop》,学生在学习了Part B 部分的单词和Part C 部分的句型后很容易阅读Part A部分的课文,当要求他们分角色表演阅读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举起了手。我就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阅读,有的当售货员,有的当顾客,学生们乐此不疲。
五、坚持阅读定量化
大量的阅读可以给学生充分接触外语的机会,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增强语感的最好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语感。通过阅读双语报等方式扩大知识面,进一步复习巩固基本的单词、词组或句型,接触地道的英语,丰富语言体验。当然,阅读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要每天量化,每周都有Reading Class,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内容阅读,不仅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还能激发学生渴求了解更多欧美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习惯,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篇5
【关键词】语言测试 题库建设 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
到了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语言测试中,语言测试的方法和手段由此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计算机具有大存储量、强分析力以及信息反馈及时等特征,计算机辅助测试手段开始普及。计算机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体现在题库建设和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
一、题库建设
计算机辅助英语语言测试的第一步就是题库的建设。题库是指由许多适用于不同目的,大量优质题目组成的集合,是进行测试的基础。在建设英语语言测试的题库时,首先要分析和了解英语水平测试的等级,测试目的和基本要求,然后根据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出题的方法、形式、顺序、题型以及试题的难度等,再通过编辑和穿插等功能,完成英语试题库的建立。要实现建立英语试题库和出题过程的自动化,第一,要实现英语试题题型的代码化,让计算机能够了解建立题库的技术要求,并让计算机能够认识各种英语试题的题型。第二,要使英语教师的出题经验和出题技巧代码化。把英语教师的出题经验、能力和知识有规律地储存起来,需要时可以通过代码随时调用,共享试题库,并按考试类型和等级提出的要求将试题分成多种类型,然后根据这些类型将试题分门别类地编码,最后编辑出符合要求的整套英语试题。
如果某些成套英语试题的等级相同且模式相似,则对于每套模式相似试题可以采用公共出题方法来编辑,这种公共的出题方法以标准的出题模式出现,像大学四、六级考试这类模式,是汇集了英语专家、教师、出题人员的集体智慧和经验总结制定出来,然后储存在计算机中的。为某个英语考试制定一套考试题时,根据考试对象和要求从计算机检索样题,重新生成一套试题,在此基础上,再经过编辑和修改就可以得到该考试需要的一套新试题。这种用题库随机抽取试题的方式,既简单方便,保密性好。另外可根据教学内容的更新,对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删除,以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准备一个测试,常常是从被选择的测试题目中构成单独问题或成组的问题。构成一个测验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手工处理方式。每一个新的测验都要从头开始重复整个过程。为了减少准备过程,教师们年复一年地保存测验题目。在60年代,美国首先将计算机用于教育测量,并称这种计算机管理教学为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有一个比较强大的题库,能够按要求随即构成试卷,无论是题型的搭配、分值的分配,还是时间的确定,都是十分精确的。计算机辅助测试具有生成试卷,实施测验,辅助阅卷,分析试卷,管理成绩等功能。并且计算机阅卷快速,准确,能够及时地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发现题目存在的缺陷,并帮助修复,从而可以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因为计算机辅助测试能够减轻教师在测试这一教学环节的劳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应用在英语期末考试等测试中。
目前,计算机辅助英语语言测试的方式主要有网上测试和单机测试两大类。
1.网上测试:建立电脑网络,并配有高性能服务器,测试人员将出好的试题编成数据库放入数据服务器。考试开始,考生先输入个人资料,然后答题。规定时间一到,考试自动结束。有些客观题,能马上显示考生的得分情况。目前由于条件的限制,考生只能在规定的联网教室里参加考试。如果数据库足够大,而且试题经过一定的难度处理,每次考生开始考试时,计算机能自动生成一套试题。这样,考试就可常年开设,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考试时间。另外利用这种网上测试,还可进行网上试听和网上阅读等技能的测试。应该说,网上测试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目前网上测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因为存放数据库的服务器可以通过拨号上网的方式进入,庞大的数据库的安全至关重要,应杜绝一切非法侵入,做到万无一失。其次,网上测试的费用较高,因此只适用于负担得起昂贵费用的大规模考试。
2.单机测试:单机测试顾名思义,是指由教师在特殊的软件上制作完成,交给学生的只是一张磁盘。学生可以统一在某个电脑教室参加考试,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考试。之后,学生将盘片交给教师,由教师通过制作试题的软件进行阅卷。实际的阅卷工作由计算机完成,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以方便学生;另外,软件不允许学生反复做同一套试题,可节省下一定数量的监考人员。此外,单机测试避免了出题印刷试卷的费用,这对于各个层次的教学单位非常实用。
然而,单机测试的安全性相对较弱,不适合大型考试,通常只用于一些英语随堂测试、阶段测试或家庭作业性质的考查。但是单机测试的灵活性,易用性和高效率是明显的,作为辅助英语语言测试的一种手段值得我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Brown,puters In Language Testing:Present Research and Some Future Directions[J].Language Learning&Technology,1 997(7):44-59.
[2]杨满珍.20世纪90年代国外语言测试的发展[J].外语教学,2002(5):39-45.
篇6
关键词:汉语诗词汉译英翻译诗意拙化
Abstract:Dueto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nationalityandWesternnationalityintermsofthoughtpatterns,culturesandlanguageexpressions,obscurityofthetranslatedversionsofChinesepoetryannoysthereadersinchoiceofwordsoractualizationofimage,thatis,thetranslatedversionsfailto“actualize”theimagesandessenceoftheoriginalworks,resultinginthereaders’inabilitytoappreciatetheindescribablebeautyoftheChinesepoetryandsomeregretsinaestheticappreciation.
Keywords:Chinesepoetry;translation;imageactualization
汉语诗词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越来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甚至对西方诗坛都产生了一定。美国诗人雷克思罗斯就曾认为,“继波德莱尔之后,对西方诗歌影响最大的可能来自外面,来自与日本诗歌的译文。”[1]或出于传播文化的需要,或出于个人志趣的原因,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诸多译者不辞艰辛,进行了汉诗英译的多番尝试。不少译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形神兼备、既“信”且“雅”的再创作典范。但即便是名家的成功译作也无法完全摆脱原语文化和语言存在与表达方式的影响,造成原作里意象与意境在译语作品中的剥蚀与褪色。
一、不同语言词义内涵的差异和词语存在的不同形式造成拙化现象
1.词义内涵的差异造成的拙化现象
“中文诗大半‘句’成一单位,句末一字在音义两方面都有停顿的必要,……所以它是全诗音节最着重的地方”。[2]由于它是某一句段的终结标志,往往承载着一行诗特别着意的任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Difficultitwasforustomeet,anddifficulttopart/Nowtheeastwindhasfailed,andalltheflowerswither.),[3]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李商隐对所爱之人忧思难忘的痛苦心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体现出对恋人的绵绵柔情。句末的“难”字,表明今后旷日持久、别后相思的苦痛及复杂的心态;“残”与“难”押韵,写出眼前景物黯然失色:东风无力,百花凋落,形成一幅爱情带走了春天的伤心图景。译文虽也表达了两句诗的基本意思,但还是留下遗憾:原文中一字千钧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分别被“part”与“wither”磨蚀掉了——“part”一词按简明牛津辞典的解释,其含义仅仅是“人们彼此间分离”;而汉语的“别”字,除表示“分离”外,又依据人们所处的各种不同情境具有多种意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惜别”,“痛别”,“拜别”,等等,古汉语中就有“别易会难”这样的成语,可见“别”的经历和体验自古便带给人们不尽的伤感与惆怅,于是以“别”为题的许多诗词歌赋传唱千古而不衰。在例诗中,诗人起笔便入主题,“别”字为诗眼,直击人心,“part”一词难有这种效果。“anddifficulttopart”更远远比不上“别亦难”的凝重伤感之情,也无法深切表现出“残”的凄凉蕴意。该诗的后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Springsilkwormtillitsh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Acandlebutburnedouthasnotearstoshed),[4]作者以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与成灰泪始干的蜡炬,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明知无望、仍愿担荷终生痛苦作执着追求的殉情精神,丝“与”思“谐音,为语义双关字。虽然中也有一些双关词,但能与汉语谐音双关词在语义上对应者,微乎其微,因而在翻译中或求“神似”以忠实于原文,或重“形似”以达至辞美的效果。上译便是忠实原文的一例。而另一译文为了追求“形、神”兼备的“化境”,着实下了一定功夫:Silkworm’sthreads,likemen’slongingthought,endonlywhendeathcomes/Candlesshedtearslikementilltheyburntotheirbottoms。[5]这一译文打破原文束缚,明确译出了双关的两重含义,但又似过于直白,与原诗含蓄的风格不符,让读者失去了想像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浓郁的悲剧色彩有所销蚀。另一首具有挑战性的诗作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仅举后两句的两种译文:1.Intheeastthesunisrising/Inthewestrainisfalling/Canyouseeifit’sfairorfoul?[6]2.westisweiledinrain,theeastenjoyssunshine/Mygallantis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7]译诗1中,“阴晴”的含义是明白的,因为译者此处巧用foul和fair两个双关词,表达了“阴晴”和“善恶”之义,但读者无法从中领悟出原诗的言外之意;译诗2中,“情”和“晴”字都译出了,抑扬格六音步加上韵式aabb,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但在意的传达方面仍有一定距离。诗中的“我”,通过天气的阴晴不定,表露自己在听情郎歌唱时的心情,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她主要是以问的形式揣测对方心思。上述两译,可以说各有千秋,皆为上乘之作,但又都留有缺憾。于是有人建议加上注释:“晴”〔qing〕hereisapun.Ontheonehanditmeans“fairnessoftheweather”,andontheotherhanditimplies“情”〔qing〕,ahomophone,means“love”。[8]该建议的目的是为弥补译诗里的缺憾,但这种中混杂的脚注对不通中文的英美读者设置了一道新的理解上的障碍。
2.汉语叠音词造成的拙化现象
汉语诗词中叠音词在传情达意和构成审美意境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在对这种词的翻译过程里,译语的“复现”能力同样显得十分有限,也对诗词所蕴含的美感产生拙化作用。唐朝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Acrossthesunlitriver,clearlyseenareHanyang’strees/AndParrotIsland’steeming,fragrantgrasses.)。[9]上句中叠音词“历历”,描述汉阳树木清晰展现眼前的情景,下句中用“萋萋”呼应,通过形容芳草茂盛来展现思乡恋故的情怀。由于两个叠音词韵母相同,且相互照应,因而显得甚为和谐,对情景交融、诗画统一的意象创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处如果不用“萋萋”这样的叠音词,任你再怎么绞尽脑汁选择词语恐怕也难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尽管英文“Now”一词暗示了两句间的紧密对应关系,但却无法在读者的心灵图景上重构原语的意境。
此外,从“预期”的角度上看,后出现的叠音词照应前面的叠音词,也是汉语诗词所拥有的、极具独特而玄妙的艺术魅力的节奏形式,“有的节奏都必须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10]正是这种预期的实现,使得节奏带给我们愉悦的。而看译文,我们只能在理解意义的层面去把握诗的语言,这令我们的审美视角受到很大局限,无法像感受原语意境那般获得审美。如李群玉的《黄陵庙》中两句诗:“野庙向江星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Inthespringstillness,therustictemplefacestheriver/Teeminggrassesgrowamongtheancienttablets,theirinscriptionslongeffaced.)。[11]译文对原语诗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造性重构,但同时带来的拙化现象也令人惋惜。公正地说,这并非译者功力不及,实乃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使然。史奈德寒山诗第八首中“奚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Thevalleysarelongandstrewnwithstones/Thestreambroadandbankedwiththickgrass.),[12]译文里“strewn”一词意象为“散布”,常用于比较轻的东西,如落花、碎石等,用在此处没能表现出原文“磊磊”即“多石貌”之意。美国汉诗翻译家韦理给出另一译文:Thevalleysolongandthegroundsostony/Thestreamsobroadandthebrushsotangledandthick.[13]译文一连选用了四个“so”,旨在突出“多”与“盛”,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冗繁且牵强,脱离了原作两个诗句各语言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削弱了意象的感染力。
汉语诗词中这种叠音词使用手法,也深深打动甚至影响到了一些英语国家译著者,使其在自己的译作中不时创制出模仿或套用中文诗词的行文方式。如戴维·拉铁摩尔所译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两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Lifeofmanageonageunexhausted/rivermoonyearbyyearlookingateachother.)。[14]译者的意图值得称道:从形式到,似乎把原语与译语的转换完成得天衣无缝。然而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审视这样的贴近,不客气地讲,此种中国式英语的机械模仿,严重地瓦解了原诗的意境。因而,与其如此生搬硬套,不如以平实朴素的手法进行翻译:Manygenerationshavecomeandpassedaway/Fromyeartoyearthemoonslookalike,oldandnew.[15]只是这种力求达意的译句,仍然未能将诗人静静的心灵与眼前天地进行的神秘而又亲切的、悠然心会的唔谈加以充分构图与赋形,进而带给读者无限遐想与情趣。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Fletcher译为:ThroughendlessSpacewithrustlingsound/Thefallingleavesarewhirled-around/Beyondmykenayeastysea/TheYangtze’swavesarerollingfree;Bynner则译为:Leavesaredroppingdownlikethesprayofawaterfall/WhileIwatchthelongriveralwaysrollingon.[16]显然,无论是哪一种译诗,都因使用了连词而未能把原诗里“阴阳对称型视象”——将两种相斥相异或相关的事物加以对称地建构而产生的视象——表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文的对称美。
3.汉语诗词表达方式造成的拙化现象
不仅在叠音词上,就是汉语诗词中顶真续麻式的表达方式,也有译作者企图在形与神上与原语达成契合,如李白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首诗就像许多其它汉语诗词一样,虽然表面上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成,却是利用了古典汉语那种简洁和含混结合的敏锐性,暗示表面之下潜藏的哲理。庞德将这两句诗译成:Drawingsword,cutitintowater,wateragainflows.Raisecup,quenchsorrow,sorrowagainsorrow.[17]这已不像英语了,这简直就是把中国字分别转换成英语单词罗列在一起。这种天真的大胆的创意严重地挥发掉了原诗中的意蕴和哲理。
译文在寻找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上受到限制,同样造成汉语诗词蕴意的减损。如杜甫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Twooriolesamidgreenwillows/Arechirping/Arowofegretshighupthebluesky/Isflying/Westernridgescrownedwithlong-accumulatedsnow/Areframedinmywindow/AboatcomingfromeastJiangsuProvincefaraway/Ismooredoutsidemydoor.)。[18]“黄鹂”与“白鹭”,巧妙地利用了两个带颜色的动物名词,相互呼应,珠联璧合。译文根本无法体现出这种色彩鲜明的动感图景;以“江苏省”取代诗作中的“东吴”,这关照到了诗意的“信”——两个专有名词指同一个地方,却因未能现出“东吴”隐含的朝代更迭的沧桑背景而失掉了原诗里意境的“美”。诚如辜正坤指出:一切诗歌的特定妙蒂总根于特定的语言形式。汉语诗词之所以绝妙无伦,一个关键的因素即在于汉语本身无可替代的视角、音象、义象、事象、味象等存在方式。[19]将汉语诗译成英语诗,不仅要把语言译过来,“而且还要把诗意译过来,而诗意又是那么微妙的东西,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倾注的时候,诗意会全部挥发。”[20]
二、译语再造的意象偏离原文造成拙化现象
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有人比拟为语义学中句子的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中国古典诗词是由意象和意象组合结构而成。作者把心中的意念,寄托于具象与非具象的形象之中,表达出人生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这个艺术形象去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这种意象具有广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人们能体会到某一意象的内涵,却不能加以精确的量化或数字化,甚至难以用语言完整清晰地令意象毕肖无余。如贾岛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UnderthepinetreeIaskedthelad/Wherehismasterhadgone./“Topickmedicinalherbs/Hesaidhehadgone./”“He’ssimplyinthisverymountainout/Inthedepthsofclouds/Hiswhereaboutsarenotknown.”)。[21]此诗寓问于答,短短四句,三番问答,体现出访者对隐者之高洁十分景仰,情真意切。后两句诗的景观给人以朦胧美感,但“师”在何处,为访“师”、寻“师”不遇后情绪如何,这一切都“隐”而不露,其中的含蓄美皆由读者去吟味。上例译文,虽说将原诗意境大致表达出来,但由于表达形式的束缚,出现了四次“他”,使原诗的凝炼与朦胧之美以及“隐”的质感——“师”只出现一次,却句句都有“师”的影子——未能以朦胧的言语形式传达出来。
汉诗中几个意象的组合,并非只是意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内在因果的逻辑关系,而与之相对应的译语文体却暴露出乏力和欠缺,使原语意象的美感打了折扣。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远上”与“白云”相联,“石径”与“人家”有关,深秋里的枫林,在经过秋风秋雨秋霜的磨砺后,变成火红,胜过二月里绽放的鲜花。其译文为:“rockypathslopedfarupthechillymountains/Therestoodsomecottages/wherewhitecloudshadrisen./Istoppedmycart,sittingthereintoenjoy/Lookingatthelovelymapletreesatdusk/Therealcolourofthemapleleaveswithfrostwasdeeperthan/ThatofSecondMoonflowers”。[22]以“mapleleaveswithfrost”来对应“霜花”,即带霜的树叶,不免给人以寒冷的感觉,难以带给读者冷艳却弥坚的美感。译诗还消损了原诗里隐含的“秋风秋雨磨砺枫叶”的意义,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所消弱。
时空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构成汉语诗词的另一美感特征。诗歌不是年表,更非日记,不能按时间顺序和地点顺序,细细记录。诗歌的跳跃性在于词语与词语之间,诗句与诗句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是跳跃性的,甚至是突变性的。目的是使几个画面在相互衔接之中,组合出一种印象,去感动读者。这种组合正好利用了人类视觉的延续性,以及感情变化的时间性,使一些看似无关却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和意象,共同组成一种思想、感情、欲望和追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AtthefootofthecitywallsofYiyang/Grassesarelushandgreen/Gulleywaterisflowingeast/Andturnswestthen./Fragrantblossomsoftreesare/Ofthemselvesfading/Throughoutthehillyjourney/Springbirdsarevainlycrowing)。[23]原诗四句,每句是一幅画面,一个意象。表面上看,草生城下,涧水复流,芳树花落,春山鸟啼,这四种意象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把这四种意象归结于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城市夷为荒凉寂寞之地的主题之下,便组成了令人无限怅惘的景象。译语表面上看以“at”引出地点,用“And”,“then”等词语表明彼此之间的关联,各意象似乎相合紧密,但实际上由于是一幅平铺直叙式的意象群画面,萧条与冷落之意未能充分展现出来,原诗的味道便淡了许多。
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使得诗词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方面体现出悟性和意合的特征,而英语的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则更为突出理性和形合。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和句子内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或靠各种语境和语用因素),便能构成完整的语篇和意象;英语则往往不能缺少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即从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和意象。这种差异导致在汉语诗词、甚至在曲与赋等形式的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中,原作妙境意蕴也产生流失现象。如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所指的物象构成了一幅秋天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漂泊羁旅途中彷徨愁苦的心境。九个名词无一虚词,九种物象极其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此境中之象,深沉高远,格调清逸。该作译文:Witheredvineshangingonoldbranches/Returningcrowcroakingatdusk/Afewhouseshiddenpastanarrowbridge/Andbelowthebridgeaquietcreekrunning/Downawornpath,inthewestwind/Aleanhorsecomesplodding/thesundipsdowninthewest/Andthelovesicktravelerisstillattheendoftheworld。[24]为了充分表达原作中组合意象的关联性,译文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有连接作用的词。尤其在空间层次、动静层次和音效层次方面,如“hangingon”,“returning”,“hiddenpast”,“in”,“still”,“and”等。细细品味一下,缺少关联词的原作所呈现的意象是靠意合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展示了汉语语言凝炼、自然、朦胧、深远的美感,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述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而译文要体现原诗意象的内在逻辑关系,只能借助于添加的一些词语或词语形式,不过这样一来,通过形合构成的意象在“复现”的过程里,不可避免地磨蚀掉了原曲的独有艺术魅力。
中国诗词中有些诗句无主语,增加了移情和现实情境的效果。中国诗歌传统是诗以言志,要求诗人以自我为出发点,但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分明,因而构成了诗词创作中“不隔”(王国维)的趋势,出现了“无我”之境或“忘我”之境。而西方诗歌则以“我”中心,诗句里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分明且同时显现。华兹华斯说“Iwanderedlonelyasacloud”(我曾经像一片云朵般孤独地漫游),中国诗人则更倾向于说“行云流水”。
汉语语素的单音节性和组合的灵活性天然适合于“对偶”,中国人思维的虚实辩证又为偶意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需要,因而虚实统一的对偶成了中国人特别喜好的艺术样式。中国诗词的意义排偶、声音对仗、句法结构交相印证便构成其异于西文诗歌的独特的创作与表达方式,所含蕴的音、意、形对称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达到一种“和”的丰厚和均衡,使世人品味到汉语诗词“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宛转相承”、“刚柔判象”的艺术魅力。相比之下,西文文法严密,不如中文字句构造可自由伸缩颠倒,因而难以象汉语诗那样将上下两句对得工整。
三、结语
汉语诗词翻译过程中原语作品美感的拙化现象是否能够避免,译界比较认同的“补偿原则”可否消除这种因拙化产生的原作意象和意境的磨蚀?笔者以为,再高明的译者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拙化现象,想要原汁原味地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美感,恐怕最终不过是一种心向往之的理想而已,空留下一番望“汉”兴叹的感慨。
[1]KennethRexroth.ClassicsRevisited[M].Chicago:QuadrangleBooks,1968.130
[2][10][23]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9,92,159
[3][11]张廷琛.唐诗一百首[M].魏博思,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221,227
[4][15]谢真元.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89,2
[5][8]马.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69,163
[6]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08
[7]许渊冲.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
[9][18][21][22][23]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49,177,7,247
[12][13]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2
[14][17]赵毅衡.诗神远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38,234
[16]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院出版社,2004.392
[19]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9
篇7
【关键词】音标教学;三结合;汉语拼音;模仿;发音
七年级上册的前三个单元是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打基础的阶段,主要是教给学生26个字母,同时也会出现相同发音的字母和单词让学生发现发音规律,继而从中灌输音标知识。抓住这一入门阶段的教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音标、学习英语的兴趣。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与大家谈谈如何在音标入门阶段激发学生学习音标的兴趣。
一、音标教学三结合法
学习26个字母对于很多初一学生来说简单又乏味,但48个音标的学习却稍显复杂、枯燥,加上从初一开始单词量明显比小学要大,不容易记却容易忘。学生不愿意学,教师就难以教。音标教学不应是独立的教学,若将字母、音标、单词这三种结合起来教学,三者发挥各自作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英语教学也能事半功倍。这就是音标教学三结合法。
1.结合字母,认识音标
26个字母有一定的发音规则,在教学时我们把相似发音的字母分成几类,在课堂上把同一类别的字母组合放在一起比较,教师再从中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摸索出发音的规则,不仅加深字母学习的印象,也在学字母的同时让学生自主的认识了音标。
如STARTER UNIT 1,在学生认识A至G这7个单词后,教师慢速的读这七个单词两遍,让学生注意教师在发这几个字母音时的嘴型,找一找其中有什么奥秘。很快,学生就能发现在读B、C、D、E、G时,嘴型都是一样的,读音里都含有一个“意”的音。教师对学生的发现表示赞同及赞扬,并借此引出音标/i:/。这样教学字母和音标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成就感,又能激发其求知欲。
2.结合单词,辨别发音
在STARTER 的三个单元中的sectinB都设有Listen and repeat这一活动让学生来听读字母及单词,无形中也让学生学习到了音标。这就提示了我们结合教材中的这一部分将字母、单词,结合音标一起来教学,通过含有相同字母的单词,辨别不同音标的发音,也可藉此机会让学生初步了解发音规则。
如STARTER UNIT 2 sectinB的Listen and repeat 部分,在A字母系列中,含有两种音标/ei/ /?覸/,通过人名Dale,Grace,Frank,单词thanks,jacket,map等六个单词来巩固学习字母A,辨别/ei/ /?覸/两个音标的发音。在教学过程中,可设置韵律诗或绕口令竞读环节来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通过单词来辨别音标读音。如音标/ei/的韵律诗,name,name,what’s your name?game,game,let’s play a game.
3.结合游戏,巩固知识
这是让学生发现读音的一种方法,但26个字母还可以分成其他类别的字母组合,如AJK、FLMNSX等组合,要是重复使用同一种方法,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必须寻求其他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方法,如竞赛游戏。
师:(完成单词教学后,巩固/ei/ /i:/ /ai/ /?藜u/ /e/等音标)同学们,下面我们以6人为一组玩个游戏。在分组完成后,我会在黑板板书5个音标,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将字母分类写到黑板上。组内成员每人完成一个音标分类,每人10秒。剩余一个同学有10秒时间作补充,看哪一个组又快又准确。不可偷看其他组的答案,大家互相监督。
二、联系汉语拼音,降低音标学习难度
七年级是学生学习音标的初级阶段,在这一不可替代的入门阶段。首先,我们要为学生在学音标的伊始降低难度,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没有畏惧感。不难发现,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在发音或是书写形式上是有一定的相似程度的,发现两者的异同,为音标教学降低难度。
如以下一组辅音,与汉语拼音的书写形式是完全一样的:“/b/ /p/ /m/ /f/ /d/ /t/ /n/ /l/ /ɡ/ /k/ /h/ /r/ /s/”,我们发现这些汉语拼音发音的结尾都是加了一个尾音的,令人读起来更舒服更容易记忆。当教师在教学音标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比拼音,引导其发现发音规则。如此一来,书写形式记住了,发音也记住了,轻松的把这13个音标学会了,学生不觉得有难度,反而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得出了发音规则,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喜爱学习音标的状态中。
三、设置模仿比赛,练就正确的发音方法
许多老师教音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每个音标发音时口腔里舌头的位置变化,嘴巴张开的程度,不惜牺牲自己平日里斯文的形象,长大自己的嘴巴让学生研究,但是伴随着老师讲解发音的规则,学生开始厌烦,觉得枯燥,教学效果都不尽人意。
学生在音标学习的入门阶段,都没有切实的参与到其中,体会不到学习音标的乐趣,自然觉得课堂索然无味。若在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在教发音难度较大的音标时,如/?覸/,/e/及三个鼻音音标时可以设置模仿比赛环节让学生先研究后模仿,通过学生评比选出发音最准确的同学。竞赛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发音模仿比赛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发音方法学习中,并能够自主探究音标时口腔的形状,舌头摆放的位置,嘴巴张大的程度,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练就正确的发音方法。这就达到了让学生愿意学,喜爱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实用性 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不但有基础的英语课程,还有专业英语,计算机英语等等。随着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大学教育也把英语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在有英语课的学期,英语所占的课时往往是最多的。大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我国对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最权威的认证考试,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校本身,都十分重视。有的用人单位把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看做学生是否在大学阶段好好学习的标准,有的学校甚至将是否过四级当做本科生是否能顺利拿到学位的标准。
对大学英语四级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使英语教育容易偏离大学英语应用教育的初衷,有的高校甚至在考试前的一个学期放弃了大学英语教材的课程,主要辅导学生应试。有的学校居然还告诉学生:考过四级就不用来上英语课了。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效果,还使四六级这本应属于一个科学的标准话考试显得毫无价值,既不能反应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还带来了作弊作假等不良风气。
1、大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概述
面对英语等级考试越来越应试化的缺点,我国大学英语考试改革从未停止过。2004年的四六级考试改革变化最大,全国开始停发四六级证书,改发成绩单,成绩单上不简单写及格或是不及格,而是清楚的记录了该考生的成绩,各部分的成绩。改革100分制为720分制,425分为一般意义上的合格线,不同学校或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合格线。在题型上,04年最先开始的改革将听力的比重加大到了30%到08年加大到了35%,传统的阅读理解改为了快速阅读与传统阅读结合,并且听力中的听写与翻译题型变成了必考题型。
08年开始全国四六级考试改革又有新办法,并开始了试点研究工作。国家要全面推行网络考试,增加考试次数,计划在未来将半年一考的四六级考试变为一年四次或每月一次,网考四六级的题型只包括听力、阅读与写作,其中听力比重提高到65%,不但延续了04年改革以来的听力题型,还增加了情景视频的考试内容,听写的比重继续加大。新的考试方法对受试者主观和客观能力的要求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高校为了配合大学英语考试改革,也纷纷提出毕业不以过四级为标准。减轻了学生在英语应试方面的压力。
2、大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对英语实用性教育的影响
在语言测试中,国内外学者会提到“反拨效应”这个词,反拨效应指测验对教学产生的效果。以往人们都说测验是教学成果的检验。而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就明显感觉到了反拨效应,很多老师潜意识中注入了应试的思想,这样的教学只能把英语的实用性教育转换成应试教育。而这种反拨效应,不容易扭转,四六级的这几年频繁的改革,目的就在于把英语考试带来的反拨效应,有效的利用,将应试的方向往实用教育的方向转移。其改革对英语实用性教学的影响有:
首先,英语成绩单代替了证书,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就不只是“过”与“不过”两种选择,学生会努力的考高分,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第二,成绩单中显示各部分的成绩,学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全方位的提高,不再是以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做好阅读就过关”的应试思维。
第三,增加听力书写的比重,并且增加翻译等题型,使学生在准备考试时要多注重听与写,不再是一味的复习阅读,做选择题。这点很重要,可以说是四六级改革的最精华的一笔。
第四,改革考试只是手段,改革教学与改变学生的学英语的态度才是关键。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不会一味的应对考试而轻视实用性的听说读写的教育,即便是准备考试,老师也会多让学生准备一下听力与写作的内容。
“反拨效应”已经被教育界认可,我们在改革应试教育十几年的路途上,总是要废弃一些考试元素,但如果没有考试我国的选拔人才工作将是一个庞大,甚至无效的工程。我国是这样,国外也是这样。大学中的托福(TOEFL),雅思(IELTS),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TEM),包括高考,我们只能拿这些考试的成绩或证书评判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准。但这个水准很大意义上也是造成我国的学生大部分只能看懂英语但是不能应用英语的原因。因此,学者看到取消考试是不可能的,不如利用考试,这就是反拨效应理论的应用。四六级改革将测试英语教学多个方面,甚至以后还要测试口语等等实用技能。
3、结语
大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尚处于初期,反拨效应的效果还不明显,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与网络考试条件,在部分大学英语课堂,听力大部分还来源于老师的发音,阅读经常就是翻译原文,应考也是做卷子与模拟考试。这样考试改革就失去了他的积极意义,教师应该理解到四六级考试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要以四六级的考试作为自己提高实用英语教学的动力,而不是简单提高过级率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
大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最终目的不在测试本身,而在通过改革,引导师生共同关注英语教育学习中实用能力的培养,并以听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学习。而考试与教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大学英语在教学中必须关注考试的反拨作用,充分利用好网考听力改革的正面影响,组织好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提高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实际的听的能力。同时,对于考试改革的一些问题,教师也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应试的消极的影响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桂诗春.谈当前的外语教学[M].中国外语,2005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困境;改革;创新
一、我国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困境
首先,目前状况下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大力推行之中,在这一背景之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落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评价方式逐渐显现出来。对于小学英语来说,它属于文化学科的范畴,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仍然停留于背诵与记忆的层次上,而大部分老师也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具有固定的模式,老师在教学中或是帮助学生画出重点然后简单讲述并让学生背诵,或是盲目依据教学改革要求实施开放教学,这些都不利于发挥教学的引导作用,学生难以有效地吸收。除此之外,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体系中,仍然是运用传统的试题测试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这不仅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做出科学的反应,还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与教学有机融合,小学英语教学手段的单一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网络教学环境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为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以及高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然而,在目前状况下,在小学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仅仅使用黑板、粉笔以及课本的教学手段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的网络环境教学需求,同时使得学生的英语信息面也十分狭窄,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学生不能通过现实现象的反映来更为直观地了解英语教学的内涵,从而影响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改革创新对走出困境的有效探索
1.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从本质上来看,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这一点对于具有一定教龄的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在教学中,应当将注意中心由原先的教材内容思考逐渐向关心学生思维能力转变。教师关心学生的思维状况,必然就会根据其具体的、复杂的情况来实施教学计划,并根据实践的需要,去建构体现教学方法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如,可通过讨论、辩论、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普遍参与,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体味书本知识的分量和智慧的甘露,改变智力的惰性状态,唤醒学生的主体
意识。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一般都是“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化,且存在较大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有效吸收。因此,探索一套针对性较强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发。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小品表演、主题演讲以及辩论赛等形式开展教学,这不仅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意见与思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掌握基本课堂知识,更能增强自身分析问题、表达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运用,以此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现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时代所赋予的力量来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为学生学习创造动力。
3.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在
这种教学内容之下,学生虽然能够对知识点有一定程度上的了
解,但由于不能及时而有效地运用,往往记忆不深刻,且理解层次较浅。因此,为了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应当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英语理论知识来说,它都是日常生活的升华,是对日常对话的规范化、系统化反应。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任务时,应当对实际生活中的英语现象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并对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宽。
4.教师自我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应当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如果说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那么教师则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往往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自我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思想会直接表现在其一言一行中,而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尚不成熟,往往会全盘接受老师的思想。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水平,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信服,从而心甘情愿地跟随着教师的引导努力学习,反之亦然。(2)教师的教学水平会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影响教学结果。(3)除此之外,还体现在教师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组织“因材施教”上。因此,只有教师进行自我优化,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英语教学困境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当前状况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困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述,主要表现在落后的教学理念及评价方式、教学手段单一,进而学生缺乏足够的英语学习兴趣两个方面。然后在这一基础之上,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师自我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对走出困境的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董燕萍.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看“外语要从小学学起”的问题[J].现代外语,2003(1).
[2]范宏雅.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争议焦点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7(7).
[3]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著,而情感因素是决定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注重情感教育,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着重阐述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不仅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成分,也是教学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学习英语存在着消极、抵触等不良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情感具有特殊的动机功能,它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背景影响行为的动机状态,激发和指导行为。学习过程中,常常是教师的生动讲解和情感态度激发了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发生兴趣,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情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当人们将自己的愿望、需要、观点通过情感的评价方式传达给周围人,能使其更易于为别人感知和接受。当教师将教材内容以言语信号与情感信号相结合的方式讲授时,能够激起相应的情绪活动,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水平。
(三)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机能。根据科学家对大脑的构造及其工作的研究成果,人的大脑中控制情感的部位与大脑中处理记忆存储的部分紧密相连,在记忆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我们都会最容易记住。
(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发,是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需要,方可转化为对开发的自觉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景,使其产生探究的兴趣,并由情感需求上升审思的自觉行为,把学生吸引到积极探索中去,这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创造性的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乐趣。
二、如何在英语教育中运用情感教育
(一)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首先要拥有理想的人格素养。理想的人格会像春雨一样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特殊的魅力。其次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负有持续的、终身的学习与发展任务,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育教学新形势。最后还要具备运用体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要善于运用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体态语,增强英语课的教育性、趣味性,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逐步体验知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转贴于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沟通过程。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课堂气氛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和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更是多关心和帮助。当学生在自身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应该积极地看、认真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将教师的热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上课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对学生热情,以情感情、以情激情,真心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不是应付差事,并且还要用心地关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让他觉得自己受到尊重、重视还有鼓励,使其消除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同时还要在教学中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并加以热情的面部表情、真挚专注的目光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掌握各种英语技能,提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尊重学生的宝贵建议
教师真诚地向学生征求教学方面的意见、主动地向学生检讨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与过失、虚心地听取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等方法都能起到外塑形象、内化心灵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应为伙伴、朋友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作为教师,要想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只有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角色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之中,才能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体会和感受,更有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