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9:0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1

想要让生生合作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非常重要,这是提升合作学习效率的根本。首先,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们创设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要让教学重点更为明确,同时,让合作学习的重点也更为突出。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们展开合作学习时都较为马虎,除了让学生们讨论课后的几个思考问题,合作的重点并不突出,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够明确。在这样的模式下合作学习很难收获好的教学成效。教师要给学生们创设有针对性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学生们就具体问题展开细致的学习与讨论。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认知,也能够大幅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这节课程的教学过程为例,本课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政治与经济、科技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理论)、时间跨度长(50年之久)、头绪多(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挫折相互交叉),如何整合教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内容、学习要求和会考标准,通过精心的构思使教材内容主题化、系统化:可以将教学重点落到四个模块上,让这四个模块的教学能够集中凸显一个中心思想,即通过对“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科学春天”、“飞天梦想”四个模块的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突出本课的教学灵魂。想要让生生合作学习收获更好的成效,教师很有必要让学生们明确合作学习的重点,只有合作的任务清晰,学生们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研习探究,进而更深入的领会教学重点与教学要义。

二、合作学习的材料准备

想要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有更多收获,合作学习中的材料准备很重要。生生合作学习需要一些好的辅助资料,教师应当让学生们掌握更多有效的材料获取渠道,让大家找到更多好的学习材料来辅助合作学习的展开。合作学习如果只是简单的对于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往往成效并不明显,如果大家能够在一些好的学习材料的辅助下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与知识面,并且不断深化对于课本中相关教学内容的认知,这样的合作学习形式往往意义更大。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前有意识的展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这些都能够为课堂的生生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让大家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有益的收获。仍然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这节内容的学习为例,为了让课堂生生合作学习更好的展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分组查找关于“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科学春天”以及“飞天梦想”四个模块的相关成就和人物的图片、文字材料及影音材料等,这将会为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提供很多有效的支持与辅助。为了方便学生的信息查找,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网址:中学历史学习园地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学生们通过浏览这些网站能够获取大量有价值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不仅能够为课堂生生合作学习提供重要的基础,也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三、有效的学习评价

篇2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引入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之后,便有了学习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当学生发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魅力和乐趣之后,其历史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第二,引用历史故事,能够强化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寻找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每个时间段历史时间发生的关联,以优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程度;第三,应用历史故事,有利于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教师要保证所将历史故事的真实性,要确定其并不是虚构,不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以使学生能够根据可靠的历史故事依据,来分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针对性,一定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可完全脱离课本。其次,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要先全面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历史基础来讲述学生容易理解的故事内容。要尽可能的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使学生能够根据历史故事中的所体现的生活现状来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趣味性,篇幅比较短而精湛。

三、应用历史故事改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气氛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历史故事来开展趣味性导入教学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导入法,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利用历史故事的讲述,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而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其能够追随教师的思路,边听边思考,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故事,篇幅不能过长,要选取最精华的部分,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而且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不可脱离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要将历史故事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结合,以保障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这一刻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室的认识和印象,然后引出英国历史上的一位国王——查理一世,并将查理一世被处死的故事概括的阐述于学生。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学生便会对查理一世被处死的具体原因及当时的背景环境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则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进入教学正题。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历史故事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高中历史的学习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所学习的年代较为偏远,教学内容中的事件学生并未亲身经历过,还有大量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若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则不利于学生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时候,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挥学生强大的记忆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刻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三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内容和特点,则可以为学生讲述与周公东征相关的故事,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西周所建立的分封制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形成背景、产生原因、具体内容和特点。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选取史料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牢记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忽视,加上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不高,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都很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加快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进程,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当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史料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史料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基本素材,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朝代的兴亡交替中学习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对历史规律进行进一步推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毫无用处的。相反,从历史史料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运用到生活中的,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相对于传统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法除了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教学,还加强了对学生需求反馈的重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另外,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的历史教学方式,史料教学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总结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使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推广,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而史料教学是以历史史料为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并总结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选取合适的史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更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面对数量庞大的历史史料,高中历史教师不能一概而论,随意挑选,而是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选取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历史史料。只有这样,才能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历史材料蕴含的客观道理。选取合适的史料,对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对史料的选取不当,不仅仅会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产生影响,还容易打乱学生听课的节奏,降低学生的听课效果,破坏一直以来构建的历史知识网络。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史料的选取至关重要。此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恰当地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技术,使得授课过程更加形象、生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二)适当进行提问和解读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对史料的解读,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选取的史料进行详细地解读、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与此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对史料的文化背景和古人的行为习惯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史料中蕴含的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古人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做出的决定,让学生真正理解史料中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等。在进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提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提问,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更好的吸收,还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的活跃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走神的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时刻与教师的授课思维保持一致,使得课堂更加高效,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指向性的作用。当下,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广大从事高中历史教育的客观工作者,能够尽快地掌握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核心,并在史料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在推行过程中融会贯通,勇于创新,最终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历史素养的教学目的。

作者:程飞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东源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朱知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分析[J].读写算(教研版),2014(18):318-319.

[2]骆洪乾.浅析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10(11):250-251.

篇4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自然会主动的去学习地理知识。作为地理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地理的学习的奥妙所在,以及学好地理的重要性。明白了地理学习对于今后生活的重要性,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还需要让学生长久保持兴趣。这一点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来实现。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后,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和兴趣。帮助学生根据地理课程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近期和远期两个不同的学习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来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当学习目标完成以后,学生会有很明显的成就感,会更加乐于制定后续的学习目标,并且努力的去完成。

(2)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直以来,教师给学生的感觉都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很少敢于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如今,教师应该转变以自我为主的上课模式,从讲台上走到学生当中去,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勇敢的表达自己对于课题的见解,在课堂外,认真听取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意见。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加是学生们的朋友,师生之间能够和谐的相处。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教师所尊重的,与教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克服他们回答问题时的恐惧感,增加对于地理课堂的兴趣。

(3)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声音、画面都结合在了一起,能够把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具体展现出来,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加的生动、有趣。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媒体来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山地是经过哪些步骤才得以形成时,可以课上播放相关的影像,让学生们能够清晰、直白的了解到其形成的过程。这样的方式不仅有趣,而且对于学生而言更加容易理解,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举行分组竞赛的游戏,比赛谁回答的地理问题正确率高,胜利的小组将得到相应的小奖品。这样的模式不仅有趣,还能够激发学生们认真的思考问题,无形中将课堂知识给吸收了。

(4)丰富学生的地理课外活动

高中地理这门课程不仅仅要让学生们掌握知识,更加应该让学生们在实际教学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45分钟的课堂时间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但是实践能力并非在课堂之上就能够锻炼到,必须要通过课外活动才能够锻炼到。教师可以一些和课程有关的专题调研活动,比如说针对环保方面的专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现场考察等多种手段,来寻找目前哪些原因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并且从中去找到解决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们不仅仅加深了对于课本的理解,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总结

篇5

“讨论式教学”中,学生是课堂主体,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要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兴趣 点,营造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一,信任和尊重学生。讨论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因此,“讨论式教学”中,教师需信任与尊重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有民主的作风,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得出不同的答案,让每个学生有发言权,各抒己见。另一方面,教师要友善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让学生自由辩论,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要我们做老师的真正信任和尊重学生,必然会激发出学生学历史的欲望。

第二,恰当的讨论时间。采用“讨论式教学”时,如若学生准备的时间不充分,那么学生仅仅呈现书本里的答案,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思考总结。如教学《》时,教师出示材料《》的内容,设计论题:第一章归属有何特点?第二章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哪些思想观念?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利分工体现的思想与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不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的性质?这一论题教师要想成功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至少要留15分钟时间给学生讨论、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及时总结点评。诚如卡耐基所言:“所有的人,无论这个人如何伟大,地位如何高贵,当他在得到赞许的情况下工作时,总比被批评时工作更出色,成就也更大。”想要达到上述效果,教师必须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当讨论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争议性论题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赞许,使学生获得信心,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当学生提出独特而新颖的看法时,予以肯定,以保护学生探究热情;当学生得出的答案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不应立即否定、歧视学生,而应正确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二、高中历史“讨论式教学”的利与弊

“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开放性教学模式,为学生开辟了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开辟了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将学生放置于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述要求,通过“讨论式教学”都能达到。课堂中,通过某一论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讨论、切磋,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同时,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深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能够达到这一效果。如教学《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让学生讨论“在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付出代价”这个道理。讨论:“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再如教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设置题目:“我心中的秦始皇?”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说,“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但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也发现一些弊端。第一,课堂中采用“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极高,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不行,课堂中就会出现秩序混乱的情况,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讲闲话,不进行讨论,甚至于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会出现大声喧闹的情况。长期下去,讨论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会成为空谈。第二“,在真实的生命里,每件伟大的事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然而,“讨论式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和基础薄弱,对参与讨论的教学活动有害怕心理,害怕同学嘲笑,害怕教师批评,因此,这些学生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敢表达,参与性和主动性欠佳,讨论时潜能得不到发挥。

篇6

关键词 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优化

《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意思是“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勉强牵引,要激励他而不是压制他,要启发他而不是代替他。”从先贤的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提问,尤其是恰当的、有效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们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尤其应该注意。

有效性提问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有效性提问作用不可小觑。

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开展师生互动活动只有其形式而无实质,教师在课堂上的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目前存在的弊端和对策,作一分析,以期能与同行探讨。

笔者在教学和听课过程中发现,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一些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部分老师课堂提问没有方向性,浅显琐碎问题过多。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提问时只要求学生简单的可以以“对”与“错”作回答,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虽然具有一定的提问量,但没有实质性的思考,致使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部分老师课堂提问准备不充分,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不研究学情,在课堂上随意设问,想起什么问什么。结果使所提问题要么过浅,要么过深,要么不着边际,可有可无。

再次,部分老师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多数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搭花架子,提问时,生怕时间不够,只留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未想好答案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能力。

还有,部分教师评价枯燥,无法给予针对性的反馈。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答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判断“对”或“错”的层面上,并未对学生起一定的引向、指点迷津的作用,更有甚者,对学生的回答不理不睬,未作评价就让学生坐下。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的这些弊端,使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提问更具有效性呢?关于对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解决措施,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1)凝聚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2)加强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教师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或鼓励,或引导,充分了解学生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3)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启发学生有目的性的思考。教师一般在新课导入、主题学习、课堂小结等阶段进行提问。教师通过导入提问,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主题学习提问,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脉络,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课堂小结提问,达到画龙点睛、检查反馈、升华知识的目的。(4)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教师应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识记、认知、理解和知识迁移等能力,从而实现多维的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应准确把握提问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提问。(1)联系实际。就是从社会热点与生活热点人手,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师可提供当前的重要材料,如活动的猖獗、两岸的交流、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政策、美国政府有关的政策等,进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奋发向上的斗志。(2)以旧促新。就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经验出发,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景,以旧启新,新旧整合。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突破学习的难点、重点和疑点,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3)合理运用等待和赏识激励。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首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应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遵循提问的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有效性的问题,才能让课堂显示蓬勃的活力,让师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篇7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对话教学模式,这就规定教师对自身要有个新的认识,在教学历史知识时应该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充分的体现出来,鼓励学生以自身的经验、知识与教材有创造性的去对话,能够确保从整体上构建事实性的历史知识。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学会成为学生们学习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带领学生们依据自身不一样的观点去对话。就学生的学习来讲,通过对话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将已学习到的历史知识点充分的展现出来,通过互相之间的对话交流,对他人的观点学会去聆听,对不同观点所代表的真正意义可以去用心去挖掘,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帮助。

二、具体的应用分析

(一)注重营造氛围和创设情境

1.将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营造出来。

民主、平等的教学是对话教学的本质,要平等的去交流,缺少了民主、和谐与平等,真正的对话也就不复存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用对话时,要将平等的理念树立起来,确保对待每个学生的时候都要公平,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对学生们内在的主体能力上要予以信任,不能试图的操纵和控制对话,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倾诉要设身处地的去聆听,对学生的意图进行叩问。教师的真诚能够使每个学生去感受,进而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的参加到对话的过程中去,在自由、平等、无拘束的氛围中使学生能够将意见发表出来,将个性能够从分的展示出来。例如,某教师在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进行讲解时,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然后他们分析这一课该如何去学,之后让同学生们自由的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应该对比去学习、一些学生说应该分层次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在历史教学中将有趣、启发性强、真实的对话情境创设出来。

教学的有效推进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利于对话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令学生可以积极有效的投入到对话中。例如某教师在对《》进行讲解时,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真实的现场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出来,并且在创设对话时,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作为对话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下面同学们我一起来讨论下的发生、经过与结局,将真实性强的对话情境设置了出来,进而将学生的对话热情激发起来,对学生的对话在内涵上进行了丰富。

(二)开展高中历史对话教学

1.师生间的对话。

这是对话教学中应用最多也是最常见的对话形式,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让学生将历史知识的主体构建起来。人格尊严在教师和学生间是平等的,然而在发展水平、能力水平、经验水平和认知水平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教师要做好帮助与引导。要将学生向合理的对话范围中引导。例如某教师在对《》进行讲解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向着正确的对话方向前进,教师对虎门硝烟这一历史用对话的形式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学习,为接下来更深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学生之间的对话。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方式,也要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对话,使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对话不断的丰富自己。使学生在互相之间对话交流中能够自身认识到历史学习的不足与缺陷,进而积极的吸取对方学习历史的经验与有效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对《》这个课时进行讲解时,教师为了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针对的胜利原因上进行了对话交流,之后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切磋与交流,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出来,有效的提升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篇8

1.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概念

导学案,是指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教师通过对新课程深入的研究,精挑细选编制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教学材料,它主要涵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等环节。导学案教学模式,指的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是学生以“学”为主,老师以“导”为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拿到导学案后,先自行学习,完成导学案,在课堂上,教师归类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进行适当点拨,突破疑难,小组展示合作结果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导学案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

(1)坚持学生以“学”为主,老师以“导”为辅原则。

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学生学,强调的是接受性的学习。而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导学授课,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不再是课堂主导者,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促使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2)注重知识的层次化、递进性原则。

导学案教学时,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设疑时必须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原则。

对于还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身心尚未成熟,因此导学案教学时必须要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导学案来设计课本问题,采用学生浅显易懂的教学形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坚持教学过程中的多向互动原则。

教学时要做到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生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师本之间(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研究)、生本之间(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思考)甚至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一个多边的信息交流网络。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导学案”设计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利用“导学案”设计自学提纲,可以帮助学生自行了解课本内容的知识脉络,是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高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课本知识缺乏系统的分析,预习起来往往像“无头苍蝇”没有效率。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设计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通过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学会理清知识结构,寻找课本的重点、难点,懂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迁移应用,最终学会如何完成自主阅读。例如,在教授《宇宙中的地球》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些问题:①何为宇宙?②宇宙之中有如此多的天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③太阳系中有哪行星,由近及远是怎么排列的?一边让学生阅读课文,一边让学生将问题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根据提纲问题自主阅读的能力。

2.利用“导学案”设计启发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利用“导学案”设计启发问题,这是一节课的关键。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导学案中设计的启发式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旅游开发与保护》一课时,在讲述基本的概念之后,可以再提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如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近年来云南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播放些相关的视频给学生观看,透过真实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热情。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派代表进行阐述各自的观点与解决问题的建议,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点评过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社会人士对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献策的视频,让学生可以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从而使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合理。这样的导学设计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顺序,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又可避免教师过多的单调讲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3.利用“导学案”设计游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利用“导学案”设计游戏教学,通过各种小游戏、扮演角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学生在游戏中个性强、好表现自我的特点,在游戏中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巩固所学的知识。游戏教学,在整体上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共同参与、积极思考、动脑动手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传统的、落后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例如讲《宇宙中的地球》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太阳系行星位置排序游戏比赛,将行星和太阳的图片分发到每小组手中,并归纳每个行星的相关特点,一个小组拼图,另一个小组负责计时,拼完后交换。通过小游戏的设计教学,既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训练中对学到的知识再巩固。

4.利用“导学案”设计梯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利用“导学案”设计梯度内容,要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进行。教师根据导学案的内容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梯度地设计上课内容,将简单易懂的问题略过,将存在争议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探究,实施导学案计划运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法中,探究讨论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形成感性认识,为小组交流及完成导学案练习做好准备,加深对疑难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对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教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中,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性:①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年平均气温产生差异的主因是什么?②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③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会产生哪些影响?通过前面的两个问题,由简单的、初中时学过的知识点切入,引导学生对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各自特点的回忆,并分析出不同纬度是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因。这两个问题,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容易理解,进而使其有信心能够进一步探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则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进一步深化地理环境对区域农业的影响,引起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挑出同学普遍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课外补充知识进行课堂精讲释疑,达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效果。

三、结语

篇9

笔者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必修二最后一个专题的内容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看到这个题目,直觉告诉我们要用全球史观来引导这整个专题的教学,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标题中直观明确的提到了“全球化”,或许这毋庸置疑;但是冷静下来思考一下,难道就只可以用这一种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吗?只用一种史观是否全面?用其他几种史观来阐释是生搬硬套还是别有惊喜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一下经济全球化这一专题中多元史观的综合运用。

1.全球史观。

首先让我们先用看起来最稳妥的全球史观来分析这一专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中的第八单元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其中明确指出:“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工业革命后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把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岳麓出版社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确写到:“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世界上各个民族处在封闭状态下独自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逐渐是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战以来,全球化的发展明显加快。”这些内容清晰地归纳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脉络,完整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从分散到逐步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而这些句子正是出现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在此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接受全球史观的感染。对运用全球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岳麓书社为例,在本单元的解析与探究中这样写道:“材料二:美国克林顿政府的一位官员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美国人向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亚克购买了1辆勒曼兹车,他在无意间促成了一系列国际交易:在他付给通用汽车公司的1万美元中,有近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作为例行劳动和装配工作的报酬;1850美元付给日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部件(发动机、驱动桥和电子设备);700美元付给联邦德国,作为车的款式与设计工程的费用;400美金付给中国台湾、新加坡和日本,用以购买小零件;250美元付给英国,作为广告及营销服务的费用……结合上述材料,想一想,现代社会的世界贸易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解析与探究明显考察的是运用全球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同以往我们用波音飞机的零件来自世界各国,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走向合作共荣一样,这则材料展现的都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合作共荣,世界日渐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可以说用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主导史观。

2.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主要从“现代化”这个层面切入,阐释人类文明从农业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历程。因此,现代化史观适宜于整合世界近现代史内容,而经济全球化刚好是这一阶段的内容。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现代化的层面分为:政治、经济和思想。详细说来,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这三者相互影响和促进。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全球化得益于经济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因为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平台,封闭的市场经济只会阻碍近代化的进程,各国开放的心态和政策使世界各国共同谋求经济利益和全球市场,从而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繁荣。而经济上的现代化为各国政治的进一步民主化、法制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也推动了人民思想文化的转变和进步,三者相辅相成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让我们把整个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划分阶段,根据其阶段性特征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在西方国家的深入发展阶段和全球扩张阶段。经济全球化属于最后一个阶段,是在二战后,现代化浪潮冲向全世界的表现之一,因此用该史观来分析本现象也是行得通的。

3.文明史观。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大致被我们分为三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文明发展,同样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将人类的文明史作为授课内容和准备向学生传递的理念,因此每个文明史的教材模块中都通过编排一定的专题来展现该文明领域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和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阶段,我们知道文明史观注重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交流、影响和融合。而经济全球化开拓的世界市场让世界各国在实现经济合作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融合,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都对美国文化稍有了解,肯德基、麦当劳的快餐文化、生活大爆炸、老友记的美剧文化、美国宪法的自由民主等文明在中国传播,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热潮,孔子学院的建设,普通话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和成果,世界各种类型的文化正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以说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分析恰到好处。

4.生态史观。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的影响我们已经如同呼吸一样越来越真切感受到了,近期央视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以为母亲的身份讲解了雾霾和环境污染给们带来的威胁和弊端,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将本国的污染落后企业转移到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以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说,透过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中孕育着深刻的危机,人类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深谙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曾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遭受灭顶之灾,如今生态史观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对高中生传输生态史观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情。高中生们是祖国的未来,树立环保的生态意识,有利于在生活中贯彻生态环保理念,从而对未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注入希望,因此用生态史观引导同学们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5.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关注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经济全球化同样可以以社会史观的视角来分析,说实话经济全球化并非距离我们很远,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岳麓书社这样写道:“被‘拉近’的距离,在封闭的唐朝时期,玄奘为了西行取经,往返于长安和天竺之间用了十几年,吃尽了苦头,然而在今天我们从北京坐飞机去印度,只需要几个小时;而如果利用电话或互联网,就可以和身在印度的朋友及时联系了。”这些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再比如,以前只有外国才有的水果和食品,现在在我国市场上随处可见,电子产品苹果iPhone在美国和中国都有销售,出国旅游对中国人来说也不是新鲜事了,观察身边的快餐店肯德基和麦当劳、服装品牌店阿迪达斯、喝的饮料可口可乐、外资企业等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因此用社会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最能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的一种切入方法。

二、结语

篇10

在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们很大程度上依然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在黑板上板书,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记录重难点,或者做笔记,或者在课本上勾画重点。另外,按照浙江省高考方案的改革,学生可以选择高考不考地理,这就影响了学校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而且许多高中院校的地理设施还没有跟上,导致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最好,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

1.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许多高中院校中,地理教学还没有把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起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高中院校也有足够的经费为学校置办硬件设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但是,许多高中教师还是没有把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等合理地运用起来,他们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给学生传授知识,甚至还是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经纬度”讲解一定会让学生充满各种各样的疑惑,但是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精力去思考、去实践,这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效率,还会让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大打折扣,而且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也很少与学生互动,这些因素会逐渐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磨灭,最后学生就会感觉到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失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影响他们对地理课堂内容的掌握,还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提升等,这些结果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的。

2.地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

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数字化教学方式的优势体现出来,并能够很好地将这些优势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现在的许多高校中,地理教师对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还是不到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有时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多媒体的应用上做文章,并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只能将学生听课的重心转移到多媒体上来,利用多媒体进行娱乐,而不是达到学习的效果,这样,在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就不能很好地显现出来。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明确教学对象的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然后设计出能够满足学生身心需求的教学方案。在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深入了解他们对待地理课程的心态。其次需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他们的学习习惯设计地理课程,因材施教,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去掌握知识。再次,教师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地理环境等的理解也是需要相应的能力的,所以,教师在开始新的课程时,一定要明确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设计课程。

2.明确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任务。

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将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完成地理教学的改革完善以及创新。另外,还要学生掌握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并且能够深刻地认识人地关系,做到保护地球、善待环境。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循序渐进,明确地理教学的任务,争取让学生掌握到最新、最全面的地理知识。

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在讲到必修2中“人口的变化”这一课时,教师首先用春运期间交通部门发送旅客的视频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然后提问学生“春运期间与旅客人数最多的群体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视频就可以发现答案是“民工”,接下来就可以分析这种“民工潮”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最后通过老师的讲解将学生的理解转化为地理专业术语,即人口变化的数量除了自然增长,还有人口迁移的原因,加深学生对这一因素的理解。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