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范文
时间:2023-03-14 22:2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政治与社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师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和思考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中职《经济政治与文化》教学隶属于中职德育教育范畴,《经济政治与文化》教材经历了最新一次的改革,内容和题材都比较新颖,教师没有多余的经验可以借鉴,往往沿用过去保守的教学方式即通篇宣读或者反复宣导等填鸭式教学方式。但是,这种不合时宜的传统教学方式只会让教材内容变得乏味枯燥并不适合应用于当前的中专《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教学。此外,那些勇于创新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并非尽善尽美。有些华而不实,内容空洞;有些过程繁杂,不易被学生接受,理解。
2.与现实脱节的教学内容。中职《经济政治与文化》教材内容无疑是新颖别致且注重于现实相呼应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时事内容滞后以及教材知识挖掘不全面等方面。
3.侧重点倾斜的教学态度。目前全国所有教育机构都对德育教育非常重视,是以大方向上并不存在对德育教育的轻视问题。中职《政治经济与社会》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教材自然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重视的方向和角度倾斜的问题。比如,教学时重理论轻实践,重表面轻内涵,重书面内容轻现实题材等。还有在中职《政治经济与社会》教学时注重对真善美的宣扬却忽视了学生对假恶丑认知的教导。如此教学极易使学生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希望却又经不起诱惑。
4.效果不佳的教学水平。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效果不佳并非特例,究其原因与以上三点息息相关,若以上缺陷迟迟得不到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逐步衰减。而且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关键时期,虽然尚未形成牢固的固定思维,却很容易受到外物所扰乱,这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思考
根据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来看,这门课程现阶段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了这一课程的教学持续发展,中职教师可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
1.正视《经济政治与社会》。正视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这一课程及其改革教材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从全局上把控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方向的正确性。按照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的教学要求,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其实是以德育教育为核心,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相关基本观点的教育,并向学生传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理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并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2.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是为了保持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保持教学方式多样性也有助于弥补当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借鉴经验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不仅需要将“寓教于乐”、“情境交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融入课堂教学范畴,还要灵活应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等教学方法于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之中。
3.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新版本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材中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因为教材局限,教材内容多是以点概面,且时事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每个知识点的支撑内容并不丰富,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丰富和提炼否则不足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的需求。此外,教师还应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引申讲解,最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仅让学生记住内容更能明白内容涵盖的意思和社会意义,如此才可避免学生被教导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需要增强的内容
1.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意在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避免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心生厌恶。而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让老师教学语言更加风趣幽默或者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等。
2.增强教学双方互动。任何情况下,良好的互动参与都是最容易让人接受新事物的方式。增强教学互动不仅是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必然需求也是新时代环境下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做到的。一般认为,教学互动可包括,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师、学生与社会的互动等。
篇2
关键词:中职 《政治经济与社会》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51-02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在一堂课上能够学到的真正的知识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一直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老师与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难题。相关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既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专业工具,也是提升教学专业地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可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势在必行,提升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的效果,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广泛应用情景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经常是以说写为主,老师给学生们的印象,就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巴,然后在课堂上像孔老夫子似的一边摇头一边念书,但是对于学生是否有认真听、是否在听则是不管不问,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所说的话无疑是“催眠曲”,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与时代脱轨,它在当下的教学中已经发挥不了任何的作用,已经没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既然它已经成为一种不适用的教学方式,我们不得不将它取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依据课堂目标,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化的东西,运用于实践会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此外,可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为这样一个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积极的去学习,从而学生能够很快完成学习的目标。比如:在讲中国“人民民主”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的视频、音像等,这样学生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视频上,在视频中,学生会了解到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生认真听课的源泉,求知欲会促使他们学到真正实用的东西。在讲到“依法行使民利”一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查,在实践中了解人们是否有依法行使权利、为什么要依法行使权利以及怎样依法行使权利,对学生来说,比在课堂上听着那乏味无聊的理论强得多,可谓是事倍功半。可见,情景教学是适合学生的合理的教学方式,学校以及教师要做到广泛的运用情景教学。
2 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会换位思考
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扮演着指导与引领的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路标,也是学生迷茫时的灯光,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整个课堂的掌控上,他主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所有课堂上的关于气氛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都需要教师的帮助。现在的中职生,大多年龄处于17,18岁,这个时候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心理,他们希望可以把自己的优势给表现出来,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得到大家的赞赏与表扬,这将会是驱动他们前进的力量,是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让他们勇往直前的能量。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利于学生了解的章节让学生来进行备课、讲课以及评课,而这时的教师则是换为学生,他们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比如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在课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进行评价、补充以及完善,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学透自己所准备的内容,但是在课上教师则安安心心的担任着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在教学的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自己去组织想说的内容,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合理的把它说出来,当学生在准备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利用一切身边的资源去找寻答案,比如手机、电脑、图书馆等等,这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契机,在与老师互相的合作与互动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越来越有兴趣,逐渐的去探索、去发现、去挖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教师能够发现并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努力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句话:“亲其人,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在教学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要做到真正的想学生所想、求学生所求、好学生所好,在平时多多的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也不是“威力无穷”的训话者,他是放下了教师身份的我们的朋友,也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寻找帮助的对象,在这里,教师放下了所谓的“师道尊严”,有的只是平等的心态,以最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与学生进行朋友之间的对话,当教师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可以去问学生,这就是所谓的从师于生。其实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年龄上,还体现在理解能力上,也许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代沟,比如,现在的学生如果与老师说“GF”与“BF”,我相信大多数的老师都不会理解其实它们是“girl friend”与“boy friend”的简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做教师的辛苦,从而做到尊重教师,但是教师也应该谨记,尊重与宽容是相互的,比如,在某一节课堂上,你发现一名学生在桌子下面鼓捣着什么东西,没有认真听课,此时你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走到他面前劈头盖脑的给以一顿批评,不管不顾学生的面子,另外一种就是停止讲课,然后关注着那名学生,相信那名学生会最快的回以你视线,这时候他就会发现你的意图,并且纠正自己的错误。两种方法相比,显然后者更为可取,因为它在不耽误教学进程的基础上,避免了与学生的正面冲突,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真正的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4 对学生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稳定学生学习的热情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较为理论化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多知识需要硬背,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大的成绩差距,这样的差距让考试考得不好的学生感到从所未有的压力。对于一些特别努力的学生,他们起早睡晚,最终的目的是学懂知识,但是由于记忆力不强、学习方式不对等等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会付之东流,记得以前高中班上有一个女生,学习特别用功,早上六点不到就起来背单词、读课文,晚上当所有人都睡了她还在做练习,她的目的是考上自己中意的大学,这样的努力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但是最终她却没有考上大学,不是她不努力,不是她不用功,而是学习方式不对劲导致她事倍功半,我也不能片面的说她失败,因为她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人因为其自身原因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单单凭借一张考试试卷而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一张卷子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好坏这种不适当的考核办法必须得改革,因为很多学生在平时不用功,在考试的时候却想方设法通过考试,教师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却忽视那些正在努力奋斗的学生,久而久之,努力学习的学生没有了学习的激情,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可见,一个合理的、适当、多样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可以把评价方式改为卷面与平时表现的结合,例如:期末考试的成绩占评定的50%,平时的表现占50%,而平时的表现涉及出勤率、上课认真听讲的程度、课后作业的完成率以及社会实践等等,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机制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5 结语
通过学习《政治经济与社会》,可以让中职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相关基本观点的教育,有利于提高所有中职生辩析社会现象以及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对中专生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提升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校以及教师借此机会寻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到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东西。总之,老师要运用一切可行的办法创建高效、优质的课堂,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这是为学生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廖冬.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与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2013(4).
[2] 黄建棠.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3(8).
篇3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一案到底”教学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49-03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相关基本观点的教育,并向学生传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相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正因为如此,《经济政治与社会》成为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必修课的核心课程。
由于本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贴近学生生活,但对政治经济不感兴趣的中职生而言,课堂教学设计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如何既不脱离课本知识的教学,又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呢?笔者经过探索和实践,总结了“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
一、何谓“一案到底”教学法
“一案到底”教学法属于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指的是在一节或一个单元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一个典型案例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材料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提高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这里的“一案”,既可以是一个案例,也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物甚至一个话题。总之,只要符合“一”的要求,都可以采用。
二、“一案到底”教学法的优势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促使教师备课时要精选案例,注重教学中学生的感受和参与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三贴近”原则
“一案到底”教学法不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讲解,而是通过一个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中的诸多知识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精选教学案例。只有老师自己精选的案例,上课才会得心应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将课本上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的案例,如果老师不费心思是很难做到的。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为他们精心备课的这种精神,老师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言传”,更多的是认真负责的“身教”,会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美好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二)“一案到底”教学法体现知识的实用性,线索的清晰性,情节的现实性和完整性
“一案到底”教学法不再是单纯理论点的纸上谈兵,而是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因为真实,所以才有吸引力;因为有用,所以才有学习的必要。正如波莉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以案例为一条线,各知识点犹如珍珠一样串起来,一节课、甚至一单元的知识不就成了简单的一串了吗?
(三)“一案到底”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1世纪的人类要学会学习,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再是一桶水了,而是给予学生取得水的方式和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一案到底”教学法正是“授之以渔”的有效方法。案例不等于单纯故事,而是带着问题的故事,是需要不断解决问题的故事。通过案例的学习,就是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一案到底”教学法在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连续性,增强了德育课堂的吸引力
很多学生对课本的内容兴趣不大,却对小说爱不释手;对老师讲课兴趣不大,对说书却兴趣盎然;对短篇小说兴趣不大,对长篇小说却情有独钟!为什么呢?学生坦言,长篇小说故事情节连续不断,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正如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我们的课堂是否也能像长篇小说那样呢?
笔者在对《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教学设计时,以“王大爷的那些事”展开,设计了王大爷的“高兴事――烦心事――担心事――幸福事――施展医术――再施医术――幡然醒悟――热情助人――生活的窘境――新的生活目标――创业生涯――和谐村庄”,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这条线,不仅不枯燥,相反却更有意思。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反馈调查,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的课堂就像是一部长篇小说,每节课都有吸引力,每天都盼望着上德育课。
(二)“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生活性,激发学生探讨热情
笔者针对案例的选择做过调查:什么样的案例,你最喜欢?90%的学生认为身边的案例最有吸引力,只有2%的学生认为是名人的案例。纵观我们的教材,很多案例都是古今中外的名人。调查同时显示,85%的学生觉得身边的案例是可以理解的,身边的成功人士是可以做到的,而全球全国的名人是高不可攀的。
其实,我们成年人也是如此,都不喜欢被人居高临下地训斥或教育,最喜欢的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比如讲解“国家优先发展教育”这一内容,笔者设计了王大爷的高兴事:王大爷筹措孙子学费,到学校拒收,为什么呢?学生探讨热情被激发了,原来国家实施免费教育了,这是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实实在在的事。
又如,王大爷施展医术:小孙子春节回家生病了,王大爷阻止儿子儿媳正月初一带孙子去看病,因为不吉利。为此,他用迷信的方式为孙子治病。这种现象,今天在农村某些地区仍然存在。这样的案例,怎么能不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呢?通过探讨,学生们很自然地认识到要反对落后文化,崇尚先进文化。
(三)“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实用性,提升了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案到底”教学法所采用的案例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例,不是点对点的学习,而是将知识与生活串联起来,具有知识的实用性。比如设计“依法行使民利”这一课,笔者学校门前道路没有人行道,交叉路口红绿灯处道路狭窄,很多学生觉得不方便。在上课前抛出问题:能否改变这种现状呢?对此,有不少学生认为这不是我们想的事,想了也是白想,谁会听我们的呢?学生们的看法不无道理,但作为德育老师必须讲政治,要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于是,笔者试着鼓励同学学好这课内容,看看能否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通过对“公民享有民利”的学习,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权利提出这些问题。笔者接着引导: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我们要知道领导并非全才,面对问题不一定能立刻找到正确解决途径,我们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供领导决策用。
于是,学生开始从各种渠道寻找解决方案。通过网络,结合某省会城市的交叉路口设计方案,同学们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方案,画成图纸并附相关说明,但向哪些部门反映呢?如何反映呢?只有在继续学习中寻找答案。在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中学到了“公共服务职能”,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如何让我们的建议上升到政府的行为呢?我们通过学校的一位人大代表将学生们的建议带到了人大会上。到了今年开学,学校附近的红绿灯真的进行了重新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国家民利及行使程序,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
(四)“一案到底”教学法的与时俱进性,增强了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力
“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用这句话来形容社会的发展再贴切不过。社会的进步,我们不能明显感受到。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呢?这看似很难,只要设计巧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4
与此同时,公平正义又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上,经济法与和谐社会找到了契合点,以公平正义为最高价值的经济法应当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
一、经济法保证经济公平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基础和前提
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均衡和协调的社会。利益上的差异和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这种差异和矛盾不会导致社会冲突,就需要从资源占有和分配机制上加以调整,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具体地讲,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论是基于人类完全理性假设而主张国家对经济施行全面干预的传统经济法,还是基于人类有限理性假设而对主张国家经济实施适度干预的现代经济法。经济法在本质上乃是以公法介入私法;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结果。当中国经济法而从传统经济法向现代化经济法嬗变的时刻,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相对平衡无疑是其主旨与精髓。这种相对平衡至少要包括如下内容:
首先是竞争公平。竞争是效益之源,竞争是效益之母。正是由于竞争机制的良好运行,市场经济才能得以有序运行,并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社会效益目标得以实现,要保证竞争机制的运行,就必须保证竞争公平,要解决好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应着重解决两个公平。其一机会公平,大家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才能调动竞争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利益驱动机制得以运行。其二规则公平,保证所有的运动员都遵守同样比赛规则。
其次是合理差别待遇。竞争机会的公平,并不必然导致结果的公平,这就需要伸出国家之手,施行合理的差别待遇制度,对失衡的利益予以矫正,从而恢复不同主体间特别是个体与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在经济法领域,实行差别待遇原则,又分为宏观调整与微观调整。在宏观方面,又分为不同经济成份之间利益平衡与不同地区之间利益平衡。在微观方面,国家应制订相关法律和程序,通过各种途径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为社会福利的实现筹集资金。
最后是分配公平。它是指对资源成果的分享公平,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分配给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成员问题。”分配公平的法律制度与措施应遵循经济法的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三者彼此联系,不可分离,责是基础,利是目标,权责相当,责利相谐,不能畸轻畸重,只有遵循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才能保障分配公平目标的实现。关于分配标准的选择,应根据我国现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将按劳分配作为最主要的分配标准,以按需分配和按资分配作为补充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分配公平内涵的实现。
二、经济法追求社会利益本位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价值支撑
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存在和被尊重。对个人权利的尊重无可厚非,但如果片面强调这一点,漠视社会整体利益,那么不仅对社会整体,即使是对个人而言也是极其有害的。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经济法是“社会本位”的法,这是经济法各种理论的共识。“社会本位”可以理解为社会整体利益至上。这一利益本位立场是生产社会化和法思想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的必然结果。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主要依赖价值规律这只“无形之手”,市场主体遵循价值规律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保护平等市场主体的权利和利益,促使市场调节充分发挥作用。与此相适应,法思想也遵循个人本位。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垄断的形成,大量无序竞争扭曲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到经济的整体运行经济不时出现大起大落,形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市场调节所固有的缺陷日益显露。人们呼吁国家伸出“有形之手”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社会经济的整体运行和稳定发展。同时,民法的契约自由、私权绝对原则导致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激烈冲突这就促使法思想开始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孕育和诞生的经济法“为了填补市民法所剩留的空白状态”,“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国家站在全社会的高度,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出发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社会利益本位立场。”它把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评价视角从自身延展到整个社会,“它的任务是既要对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的自由竞争状态进行调控,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又要对具有扩张性、官僚性的政府经济行为进行控制防止因权力过度膨胀或权力至上而损害市场主体的利益,妨害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立场可以在各部门经济法中得到验证。首先是竞争法。竞争必然引发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这是由竞争的消极功能决定的。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竞争的副作用难以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民法能充分维护市场主体的竞争权利。但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正当竞争和垄断因其破坏公平竞争秩序、阻碍科技进步、损害消费者利益而越来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冲突。竞争法便应运而生。称为“经济宪法”的竞争法试图通过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的规制,维护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竞争法追求的是维护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整个竞争秩序,而不是单个市场主体的竞争权利。其次是宏观调控法。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具有被动性、滞后性的特点,是一种事后调节。这种事后调节导致信息不畅、供求失调、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整体运行和良性发展,克服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国家便开始运用一定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这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规制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的宏观调控法也只能是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最后是国家投资经营法。由于市场主体的唯利性,在任何时候市场经济中总存在着一些一般市场主体不愿或不能进入的领域,如公共设施的营建、社会公益事业和涉及国防安全和社会治安等,是法律予以禁止或限制随意进入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于社会公共利益而言又是必不可少的,国家便直接以投资者身份参与这些领域的经营活动。国家投资经营,其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为了调节社会经济总体结构、维护社会公益。因此,国家投资经营法也只能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
三、经济法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权力(利)边界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制度保证
“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离开国家的经济职能和调节经济的法律,社会经济就会立即陷于崩溃”,这是当今时代的政治经济背景。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因为,如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权力(利)边界没有合理划分,不仅市场的效率会遭受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权力介入市场经济运行会直接导致社会不公平出现,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导致社会不和谐。
实际上,政府对经济活动介入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利益所驱动。而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权力(利)边界问题,传统的强调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私人自治的民商法无能为力。如何控制政府过多地干预市场,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经济法已经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已经在建立政府与市场的制度性关系上取得了成效。经济法可以详细而具体地规定政府部门在具体经济活动中的权力(利),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所要承担的责任,还可以规定政府要从职能型政府向提供生产信息、提供有公信力的认证、提供培训等服务型政府转换,这些都显示了经济法在“干预政府”方面的有益探索。即如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的腐败问题,其根本的一个源头即是权力可以轻易地进入市场,可以随便地对市场进行干预。对于腐败现象,除了体制内外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之外,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能够“制度化”地界定和划分,才能大大减少权力在市场上的“寻租”行为,减少腐败,从而保障社会真正的和谐。
经济法产生于纠正市场和政府失灵,这决定了经济法在其产生过程中,不仅有国家(政府)的作用,而且存在各种利益团体的参与,存在着在程序和机制上的社会性倾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部经济法的产生,不仅要遵循传统的立法机制,而且要充分地吸收社会各方面意见,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经过程序上充分的调研和公开的听证,以使包括政府各部门在内的利益能够充分表达和充分整合、协调。经济法为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在其运行及宗旨实现过程中,不仅有国家的政策号召,有政府部门的组织实现机制,而且需要广大的社会中介机构,乃至社会团体的参与。例如高校、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等参与其中。这种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的配合与协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实施机制,以及政府部门实行的“问责制”,使得经济法作为一个国民经济运行层面上的“外在制度”法,从产生机制及运行和实施机制上都具备了解决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品格。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53页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54页
[3](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26页
篇5
杭州市萧山区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断提升的同时,为解决现实中的公共配套设施配建矛盾,本文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和萧山区实际,结合《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公共配套设施的配置标准、配置实践,对控规层面的公共配套设施布局进行系统研究,以期能够清楚把握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布局的规划导向转变和规划方法改进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公共配套设施; 社会公平
ABSTRACT: The urban func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rapidly in terms of quantities and qual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however, the most of the codes for the allocating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urban planning set up in the era of planned economy are no loner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s with the diversity of the beneficial. Applying marketing principle simply is prone to market failure which will lead to the lost of social justice. Realizing the tren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many cities in China have been trying to create new models of distributing public facilities in the processes of urban planning.
Xiaoshan, one of the districts of Hangzhou, is locate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East China. As it is a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 the urban size has expanded dramatically these years. To allocate the public resources evenly and justly, a set of codes have been set up to meet the demanding of new situations in Xiaoshan from 2008. The purpose of the essay is to explore the planning effectiveness by applying the new codes in a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 It consists of five parts which are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justice in city, the context and existing issues,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area, the basic standard of codes and the analysis for a typical unit in the system of local regulatory plans.
KEY WORDS:public facilities;social justice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公共配套设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住房由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向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的特性的转变,围绕商品住宅开发的配建公共设施的纠纷与摩擦日益增多。原来的诸多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范源于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较好的指导了当时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公共设施开发建设主体与使用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原有的配置标准难以适应当前新的形势需求。
当前政府职能也经历着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职能转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明确界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其核心就是“公共服务”。同时,总理在2005年十届人大三次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方向之一,将公共服务推向了新的高度。
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与手段,其最本质的价值与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要在市场与政府的互相抗衡中,发挥应有的“规范、协调、监管、服务”作用,以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平与公正【5】。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正引导城市规划逐步走向“和谐规划”,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故顺应社会经济变化趋势和发展要求,国内很多城市都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改进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的思路,积极探索“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公平的公共配套设施体系。
2、社会公平公正
我国近些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但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公平问题。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主要表现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各类社会保障设施等方面。其中公共配套设施的均等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之一,目前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中国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但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公平的相关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多集中在规范及城乡统筹政策支持等方面【2】。
社会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其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程序公平认为,公平的要义就是“程序公正、机会平等”;结果公平更倾向于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对平均分配。建立在“机会均等”基础上的“程序公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建立在对人类自身“生存权尊重”基础上的“结果公平”是社会和谐和均衡发展的基本保障【1】。
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调节和分配城市公共资源的公共政策,理应兼顾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和空间协调的公共政策功能,注重“规划公平”;构筑公平的城市空间,实施公共配套设施均衡布局的规划策略,避免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加剧,构建区域公平的公共设施体系。
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分为两类: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总体层面上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指市级的行政办公、大型医疗保健、音乐、会展等设施。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即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建项目,如托幼、中小学等【5】。
公共配套设施的规划一直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与地方均有相应的配置标准与规范。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区域发展差异,城乡一体的、体现区域统筹、区域公平的配置标准尚没有。面对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务实地思考公共配套设施配置的均等化,以满足公众的社会公平需求,本文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在结合萧山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问题。
3、公共配套设施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公共设施分为8类,分别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文物古迹、其他公共设施。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每一类都与居民每天的生活密不可分。1994年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住区配套公共设施提出了明确的设置标准和要求。但当时配套要求明显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特征,如“粮站”、“副食品店”、“浴室”等。
后来建设部适时启动了对1994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局部修订工作,于2002年,其中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三级配置,即居住区(3-5万人)、小区(1-1.5万人)和组团(1000-3000人),各级按照千人指标的要求相应配套各类公共设施。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房地产开发制度的引入,以及地区发展差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4】。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居住区开发规模大小不一的问题。自房地产开发制度引入以来,达到居住区规模的商品房开发项目较少,规划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开发建设单元和居住区规模结构不一致,导致公共设施无法按照相应等级的内容进行配置,出现缺、少、小的问题,不能有效构筑“公平”的城市空间。
(2)配套公建规模变化的衔接问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教育设施布局的思路已经从当时的强调服务半径演变为目前更加重视的规模化经营;《规范》当时界定组团规模的重要依据是与居委会的管辖规模一致,而随着社区(规模一般5000人左右)概念的引入,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单元,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社区居民管理委员会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
(3)配套公共设施的生存和管养问题。三级配置公共设施的办法一定程度上有内容重叠的问题,使得多级配套的部分公共设施难以生存和管养,其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中常有一级的配套公建处于衰落的状态。
(4)配套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的衔接问题。配套公共设施涉及教育、文化、体育、民政、卫生、商贸、园林等多部门,而原标准未涉及复杂多头的条块关系和管理制度。
(5)配套公共设施的内容完善和标准提高问题。城市的快速发展引起了配套公建需求的一系列变化,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现有社区老年配套服务设施十分缺乏,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费不能随经济社会发展相应增加,导致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保障范围狭窄、标准低。
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化配置对策
(1)标准制定――规划依据
为解决现实中住区公共设施配建不均等矛盾,体现社会公平的公共设施配置原则,很多城市都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积极改进公共设施配套思路。杭州市为合理进行城市级公共设施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参照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和相关专项规划,制订了《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进行分级(分五级,分别为市区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和分类设置;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中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的设置进行修编;对公益性设施、经营性设施进行分类,并采用控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区别控制;增加新旧区的差别化配置等条款,以结合实际,更好地体现公共设施服务的均等、公平性。
规定了新的发展条件下不同级别公共设施的配置要求,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采取集中布局的原则,形成各级中心,无关设施不得侵占;对与市民生活联系密切、易受市场行为侵蚀的公共设施进行强制性配套,规划实施后,可以实现居民得到相对公平、全面的服务。
(2)规划编制――规划落实、体现
公共配套设施主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进行落实。
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主要通过各专项规划对规划区范围内公共配套设施进行空间布局、规模控制,包括教育、体育、卫生、文化等专项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落实城市空间要素、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而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来具体落实用地和各项指标。规划依据《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的要求,强化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控制,特别是那些与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如养老院、老人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区级绿地与体育活动设施等,在规划中对这些设施的用地和建筑规模、项目内容和设置要求全面、细致的给予明确,而且列入强制性内容,以规划建设区域“公平”的公共设施体系。
(3)管理实施――实施保证
规划部门应当根据控规提出的规划条件以及附图,作为制定土地出让、划拨方案的法定依据。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以及其他规划设计条件,应当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合同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设计条件。
针对刚性与弹性的不同程度,规划管理将控制内容分为强制性、规定性、引导性三个程度进行管理控制。
①强制性内容包括“六线”(即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公益性公共设施橙线和城市黄线)中的定性、定量、定位控制,街区主导属性、街区总建筑面积、街区净用地面积、单元建筑限高控制、特定意图区的控制,是实施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内容,纳入法定文件加以严格控制。其中公益性公共设施涉及城市整体生活水平和公共利益的设施,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等设施,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部分。
②规定性内容包括街区居住人口、街区高度分区,街区公共绿地规划、地块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交通出入口方位、住宅套密度,是规划实施中应遵照执行的内容,纳入管理文件加以严格控制。
③引导性内容包括一般地区的城市设计导向,地块规划的用地可变性、适建高度、地下空间利用导向等内容,是规划实施中宜执行的内容,纳入管理文件加以引导控制。
④通过特定意图区城市设计所提出的有关建筑空间形态的控制要求,以及通过编制地下空间控制性规划所提出的有关地下空间建设控制要求,分别按强制性内容、规定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纳入控规的相应内容进行管理控制。
5、实例研究――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5.1项目概况
随着《杭州市萧山城区分区规划(2003-2020年)》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各级公共配套设施,更好地体现公共设施配置的社会公平原则,结合萧山城区规划管理单元划分规划(图1)、综合交通路网调整及上版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萧山区北干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北干西单元在《萧山城区规划管理单元划分规划》中属于北干中区,位于萧山城区中西部,紧邻杭州市滨江区,用地面积233.33公顷。
5.2现状存在问题
(1)农居安置问题
单元内存在部分待开发、在开发、无规划的农居用地,分布较乱,既防碍单元用地价值的提升,又影响周边区域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需对不同开发状态的农居用地提出合理的布局,高标准、高质量的进行安置区规划,使整个单元的用地功能和谐,达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并促进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
(2)各项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问题
①现状中学基本满足要求,但小学、幼儿园配置不足,且小学、幼儿园用地面积不足,服务半径不能满足基本需求,无法体现教育设施的社会公平性,随着单元用地的开发建设,教育配套需要相应跟进。
②现状有农贸市场1处,另有一处净菜超市在建设中,参照800m服务半径要求,存在设施简陋、规模偏小、服务半径不足等问题,无法适应现代居民生活要求。
③集中绿地、小区体育设施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④医疗卫生、商业金融设施相对缺乏。
⑤现状无养老院,社会福利设施缺乏,规划应按照标准配置。
⑥停车场地、公共厕所缺乏。(图2)
(3)绿化、景观的合理保护、利用问题
规划单元内河道水系众多,纵横交错,给规划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环境。北侧紧靠北塘河及其绿化景观带,因此,规划宜结合大区域环境,合理利用、保护现有自然生态资源,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和土地价值。
(4)文物古迹的保护问题
本单元涉及市级文保点北海塘的保护问题,规划需要根据保护要求划定保护紫线,合理保护历史文脉,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社会公平中的代际公平。
综上述,现状主要存在公共设施布局不均衡、新区公共设施配套不足、公共设施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在规划中予以落实解决,以体现公共配套设施的公正、公平。
5.3规划应对
5.3.1规划定位与发展规模
(1)职能定位为萧山城区西部以人居和商务办公为主,和谐发展的城市新区功能单元。
(2)发展规模:单元总用地面积233.33公顷,规划确定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3.73公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19.60公顷。 可容纳居住户数约为1.4万户, 4.2万人。
5.3.2总体布局
(1)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二带三区”的总体结构(图3)。
一心指结合轨道交通站点、配套公建形成的居住区公共中心;
二带指依托北塘河、济民河滨河绿地形成的两条生态景观带;
三区以道路、河道、绿化带为分隔,结合公共配套,规划形成三个居住小区:荣星西、湖滨花园、万寿寺。
(2)用地布局
①居住用地
规划按照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基层社区三级用地结构进行规划布局,包括荣星西、湖滨花园、万寿寺3个居住小区。规划对荣星村农民安置采用“就地安置”原则,延续了其享有城市中心区公共资源的公平性,安置用地主要分布在金惠路两侧。规划商住用地为金瑞大厦和德圣城品华庭沿金惠路地块(图4)。
②公共设施用地
为了体现公共配套设施的在空间配置上的公平合理性要求,公共设施规划根据市区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五级进行配套,从配置规模、数量、位置等方面进行均等化、公平性布局(图5)。
①市区级公共设施
主要为商务办公、行政办公、贸易咨询用地,沿金城路两侧分布,服务的对象是面向全区。
规划迁建万寿寺至原址南侧,结合绿地布局,保证了部分人信仰场所的公平需求。
②片区级公共设施
社会福利设施按照市区级、片区级二级配置,在老龄化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保证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需求,体现了社会公平:
片区级――养老院:包括生活起居、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健身。可结合公园和医院综合设置,参照北京20%的老龄化指标,估计5%老人需要。规划养老院1处,300床,不足122床在钱江文化单元统筹解决。
③居住区级公共设施
居住区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初级中学3所,为金山学校、规划初中、西兴中学;另有农贸市场2处,荣兴农贸市场、德圣城品华庭净菜超市。中学结合规模测算,以就近就学为基本原则布局;农贸市场结合居民出行半径合理布局,尽量满足居民的基本公平需求。详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表。
④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
居住小区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小学、幼儿园和小区体育设施。
规划小学2所为城北中心小学、规划小学;幼儿园3所,根据实际情况,幼儿园按照11生/百户进行配置,满足服务半径需求,体现了公平原则。
小区体育设施结合小区公园设置,需要设置的体育设施项目包括室外羽毛球场、交谊舞场地、集体舞场地、老年活动场地、溜冰场、游泳池、游泳馆、体育馆。规划小区体育设施用地3处,分别位于荣星西居住小区、湖滨花园居住小区、万寿寺居住小区。
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服务半径500米。每处服务人口约2.5万。
⑤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
规划社区服务中心7个。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百户)、社区体育健身点、物业管理用房,按每2000户居民为一个基层社区,配置上述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其中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每百户30平方米,总面积不小于525平方米。
在进行较大范围的成片开发时,居住区级以下(含居住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在其服务范围内作适当调整,但其项目数量、用地面积或建筑面积均不得小于规划图则中的规定,以有效保证公共设施配置的量的要求,体现公平。
6、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已经从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所需到不断丰富和拓展, 更多的肩负了改善城市投资环境、营造城市形象、兼顾社会公平性和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责任【3】。原来的诸多标准规范源于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较好的指导了当时的公共设施建设;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公共设施开发建设主体与使用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原有的配置标准难以适应当前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已不能较好地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理念。
杭州市萧山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断提升的同时,为解决现实中的公共设施配建矛盾,本文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和萧山区实际,结合《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配置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顺应社会经济变化趋势和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公平的公共设施配套体系,以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相对超前性和对规划建设的贴切指导性。
[1] 冯雨峰。程序公平兼顾结果公平――城市规划师社会公平观[C]。规划师,2010(5):76―79。
[2] 丁元竹 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8(3):24―26。
[3] 胡纹,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新思考[A]。重庆建筑,2007(4):25―26。
[4] 周岚,等。探索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新思路[A]。城市规划,2006(4):34―37。
篇6
汕府〔2003〕11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筹备组)、,市府直属各单位:
根据《汕头经济特区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条例》和《汕头经济特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市政府令第32号)等有关规定,并经十一届第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同意,现就2003年7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汕头经济特区企业职工(含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职工、临时工)社会保险费征收和社会保险待遇标准,以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和医疗保险缴费调整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整缴费工资基数
1、汕头经济特区(包括市直和金平、龙湖、濠江区,下同)、企业职工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以2002年特区企业职工月人平工资670元(剔除省属统筹企业工资)为基数(征缴低限)。缴费个人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超过670元的300%以上部分不计征社会保险费;低于670元(含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为零,下同)的,按670元计征社会保险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低于670元的75%即503元的,按503元为基数计征社会保险费。
2、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的缴费工资以670元作为征缴下限,超过670元的300%部分不计征医疗保险费,低于670元的按670元计征。
3、特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含合同制职工、临时工,下同)、缴纳医疗保险费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按特区职工月人平工资982元为基数,超过982元的300%以上部分,不计征医疗保险费和养老保险费;低于982元的,按982元为基数计征。
二、调整缴费比例
1、特区企业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具体是:
(1)、养老保险:单位按17%,个人按8%;
(2)、失业保险:单位按2%,个人按1%;
(3)、工伤保险:单位按0.5%;
(4)、生育保险:单位按0.5%;
(5)、医疗保险:单位按8%,个人按2%. 2、特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缴费比例具体是:
(1)、养老保险:个人按8%;
(2)、医疗保险:单位按8%,个人按2%.三、调整待遇标准
1、以2002年度特区企业职工月人平工资670元为基数,按规定相应调整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
2、企业离休干部按《关于完善市直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汕市办〔2001〕1号)的规定执行。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 对策
[作者简介]李晓明(1959- ),男,广东陆丰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麦影(1977- ),女,广西平南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副教授、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广东 广州 51040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局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度攻关项目“探索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项目编号:2013-84)和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促进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与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课题编号:2013-3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22-02
一、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协调制度,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的目标。目前,社会公认高职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四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核心职能,其他职能既是支撑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选取了对高职教育功能的狭义定义,认为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主要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育作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开展科学研究、为当地行业企业提供服务、为社会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王一群认为,当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意识不强、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叶华提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服务方向的游离、服务群体和目的单一、服务深度和能力不足。周世青认为,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发展不够平衡、工作不够主动、联系不够紧密、服务不成系统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认识不到位、能力不适应、机制不完善。任君庆、王义认为,近年来示范院校的社会服务大多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层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项目不多。总之,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存在能力不足、动力不足、保障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相关政策与法规分析
从国际上看,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较完善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新加坡等,但这些国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促进职业教育方面,并提出了政府、行业企业、相关机构等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如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培训员资格条例》等,新加坡要求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便利等,对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少有政策规定。
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非常明确,但相关的具体法规条例较少,仅有少数关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方面,缺少对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引导、规范、评价及相关保障。现有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涉及高职教育的内容不多,且大多以原则性、目标性为主。我国在国家层面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主要涉及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任务及内容,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在具体措施方面,《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对示范院校提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更高要求。
一些地方政府的文件也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如云南省教育厅等印发的《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培养大批与我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实现云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本市推进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联合区域各类办学单位、企业或行业组织,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提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提出,积极推动全省职业院校对接产业(行业),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部分省市的政府和行业从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面出台了鼓励、规范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法等。如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深化和促进了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无锡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建立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意见》,旨在推进无锡市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深化校企合作,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酒泉市扶持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见习工作实施办法》提出,扶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工作、支持中小企业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纳人才的系列措施。
行业层面则较少出台结合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教育部的《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能力的指导意见》,从“完善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仅涉及有色金属行业,大多不具有普适性。
三、促进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法律法规保障。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敦促及保障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发展,鼓励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联动发展。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经济及教育特色制定具体法规,有针对性地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的水平。
2.制定具体保障政策。地方政府制定了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明确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职责和权益,采取地方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倾斜等政策措施,调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的积极性。(1)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地方政府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支持,吸引企业加入校企合作,鼓励行业的龙头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多方位合作,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鼓励高职院校为企业、社区等提供技术服务。(2)教育用地优惠。地方政府在教育用地上实行优先政策,有条件的地区、城市可在社区划分出教育用地,为高职院校服务当地发展提供必要的场所。新规划的城区将教育用地纳入规划,规定一定比例的土地为教育专用。鼓励社会各界以赠地、合作建立基地等方式向高职院校提供教育用地,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社区等的联系,推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3)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向教育倾斜。将高职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使高职教育的质和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对于当地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将相关的专业群纳入重点支持对象以加大资金投入。(4)支持探索“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政府补贴、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厂中校”或“校中厂”,共建生产实训中心,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鼓励高职院校通过参与企业研发、技术攻关、工艺与流程改进等,提高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与水平,推动双方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3.体制机制保障。地方政府成立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从宏观层面指导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的方向与任务,搭建机制平台,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协调互动,发展共赢。
4.资金激励与保障。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及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对此,地方政府可以立项方式,设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专项基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资助一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问题、共性问题的项目。
5.政府引领,创建良好环境。强化各级政府支持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责任,确立高职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落实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责任。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对在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表彰。
6.组织保障。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联系各方、协调各方的优势和作用,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的联系机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探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的体制,探索高职教育集团创新模式、校企合作董事会(理事会)制度等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及社会融合的体制机制。
(二)高职院校层面的对策建议
1.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师生“双主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要注重发挥科研与技术人才优势,将优势科研资源整合组成若干科研团队,建立专家智囊库,深入行业企业的决策咨询系统,积极解决其需求,为其决策当好参谋。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科技创新体系中,高职院校也是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更是相互促进的。根据地方产业特色,校企共建研发基地,共同推进研究成果产业化,既可为校方解决研究经费,也能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高职院校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从而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校方的人才优势,将高职教育中的核心模块――实践教学与服务经济社会有机结合,通过立项资助、制度引导等手段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收集地方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供企业决策参考,实现师生“双主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的对接,避免传统理论教学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企业也能由此产生效益,达到“双赢”。
2.打造校企共享的“双师”队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熟悉企业业务又能带领学生解决企业问题的“双师”,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人才,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多形式培养和锻炼“双师”人才为地方经济及社会服务:积极推进并完善教师下企业的实践制度,培养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业技术能手作为高职院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构建跨单位的校企合作研发团队,承担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并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进课堂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打造校企共享的“双师”队伍。
3.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形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但目前很大一部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并不高,有的专业性较强的设施设备甚至常年闲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紧缺等原因,无法及时更新设施设备。将高职院校闲置的设施设备通过租赁、项目合作等方式用于企业,将对企业产生重要的效益。同时,实训基地在设计理念上应充分考虑其在当前行业企业中的适用性,既满足教学需要又能为企业提供真实的服务。校企双方也可协议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依托各自的场所、人才、资金、设备等实现优势互补,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三)行业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构建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校企沟通平台。校企双方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影响学校科研与地方产业、行业的结合,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行业协会应起到校企沟通纽带作用,打造校企沟通大平台,促进高职院校成果转化,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质量。
2.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纳入绩效考核范畴。目前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考核基本上仅限于其“培养人才”的职能,而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缺乏要求,这也是造成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纳入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范畴,并引入以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为主体的第三方力量参与综合评价,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客观评价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积极推进诚信评估制度。
3.企业职工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融合。高职院校具有充足的教育与培训资源,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技术技能、管理制度、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投入大量的员工教育资源。双方可进行优势互补,企业依托高职院校的场地、师资、设备等资源开展各类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并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其中60%以上的教育经费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积极探索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高职院校学历教育范畴的新模式,高职院校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将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既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也注重企业技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段悦兰.立足当地企业 服务地方经济――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2(6).
[2]马云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3).
篇8
关键词:杂志创作;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康复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均高的慢性迁延性疾病,不仅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对其家庭造成极大打击,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在药物有效控制其阳性精神症状同时,如何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其阴性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及自尊水平,一直是精神科医护人员努力的方向[2]。为帮助精神患者康复,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我院开展以精神病患者自创杂志《流星雨》为依托的杂志创作训练,创作中的所有环节由患者自行完成。杂志创作,包括选题采编、栏目设置、写稿、修改、打字、校稿、排版等环节,患者参与其中可通过写作表达情感、审视内心、分享的传达内心体验,提高写作水平、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技能。为探讨杂志创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和社会功能的干预效果,对患者进行杂志创作方面的一系列训练,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和社会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12月,笔者所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ICD-10)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处于恢复期,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43.7±9.86),原治疗维持不变;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4±10.85)岁,共入组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和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组织架构 医院康复科负责组织,以精神病患者自创杂志《流星雨》为依托,成立杂志社,设主编、副主编各1名,各病区设编辑1名,开展杂志创作工作。
1.2.2训练实施方法 干预组由一名康复科主管护师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及一般工娱疗的基础上,进行8 w的杂志创作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及一般工娱疗。训练分4期,每期15人,历时8 w,进行:①首次培训:介绍杂志,杂志的管理架构和流程,投稿方式、稿件的受理和稿费等相关信息,鼓励大家投稿;②读书会,1次/w,分享讨论读书感受,写读书心得,参加杂志投稿;③写作知识培训,1次/2 w;④干预组患者分配到写稿、整理稿件、打字、编辑、排版、校稿、杂志宣传等杂志创作工作中;⑤电脑知识小讲座,1次/2 w;⑥杂志创作管理会议,1次/月,对杂志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⑦奖励,对发表文章的患者给予稿费奖励,参加编辑、排版、校稿等工作的患者发给一定的劳动报酬。优秀文章,推荐到院报发表,获得更多的稿费奖励。
1.2.3采用自尊量表和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自尊水平和社会功能的评价。
1.2.3.1量表 ①自尊量表[3](SES)由10个问题(其中4个问题为反向)构成,分4级评分(4=非常符合;3=符合;2=不符合;1=非常不符合),总分10~4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②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4]:共有12项,0~4级评分,0分为该项功能缺乏,1分为需要花人力协助完成该项功能,2分为该项功能存在,但须督促才能完成,3分能自行完成该项功能,但积极性主动性较差,4分为该项功能始终保持良好;分为日常生活能力(3个条目)、动性和交往性情况(5个条目)、社会性活动技能(4个条目)共3个因子,各因子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社会功能状况越好。
1.2.3.2评定方法 运用以上2个量表,对干预组及对照组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8w同时由研究者完成量表评定。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均数、标准差等描述统计,及t检验, P
2 结果
2.1两组创作训练前后SES评分比较,见表1。
2.2两组创作训练前后SSPI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的疾病,恢复期的患者伴随着疾病的好转,自知力的逐渐恢复,患者会对自己疾病表现及给社会和家人带来的影响,感到羞耻、不安、继而产生自卑、抑郁、悲观、回避社交等消极心理。同时,家庭、社会对患者的接纳程度也直接影响了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低自尊是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成为影响康复和治疗的重要因素[5]。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疾病症状所致,存在反复发作,症状逐渐加重并残留部分精神症状的特点,同时长期住院也会严重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促进患者的自尊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杂志创作包含多个环节,需多人合作完成,本研究以精神病患者自创杂志为依托成立杂志社,开展杂志创作训练,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SES、SSPI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8 w的训练,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显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3个因子分中,社会性活动改善明显,动性和交往性情况其次,日常生活能力第三,这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有很大关系,训练之前,患者的饮食主动性、衣着状况和卫生自理能力已经基本改善。社会性活动在训练之前评分很低,此类功能受损严重,通过训练,患者对时事的关心、学习态度、劳动技能、组织能力和责任感方面能力改善明显,在这个团队里工作学习,让患者更积极主动、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杂志创作给患者提供一个写作、投稿、共同工作、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情感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锻炼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会愉悦和自信,提升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患者自我价值提升,有利于身心健康,对康复有积极意义,为患者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翁永振.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7.
[2]张秀梅,田松,李菲菲,等.舞蹈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及社会功能改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9):29-32.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篇9
现将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财社字〔1999〕60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做如下补充规定,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审批及执行。年度终了前,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按照市财政部门规定的表式、时间和编制要求,根据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度基金收支预测,编制下年度基金预算草案,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审核后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局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复执行。
二、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并认真分析基金的收支情况,每月4日前向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三、市、区(县)两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在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认定的国有商业银行设立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户和支出户。
收入户的用途:
市级:
暂存由市经办机构征收的社会保险费收入;暂存由下级经办机构上解的基金收入;暂存该帐户的利息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
区(县)级:
暂存由区(县)经办机构征收的社会保险费收入;暂存该帐户的利息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区县经办机构于每月25日前将本月收入户的基金向区(县)财政专户划转。市经办机构每月月底将本月收入户的基金向市财政专户划转,市区(县)两级收入户不得发生其他支付业务。收入户月末没有余额。
支出户的用途:
市级:
接收市财政专户拨入的基金;暂存社会保险支付费用及该帐户的利息收入;支付基金支出款项;划拨该帐户资金利息收入到财政专户,下拨下级经办机构基金。
区(县)级:
接收区(县)级财政专户拨入的基金;暂存社会保险支付费用及该帐户的利息收入;支付基金支出款项;划拨该帐户基金利息收入到区(县)级财政专户,上解上级经办机构基金。
市、区(县)两级支出户除接收财政专户拨付的基金及该帐户的利息收入外,不得发生其他收入业务。
为保证市代办、兼职机构直接管理的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的正常发放,这些机构必须建立单独的专户,用于接收市经办机构支出户拨付的养老金。
四、市、区(县)两级财政社保部门也要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设收入、支出户的同一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财政专户的用途:
市级:
接收市级经办机构转入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接收市级经办机构收入户暂存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接收基金购买国家债券兑付的本息收入、该帐户资金形成的利息收入以及市级支出户转入的利息收入等;接收财政补贴收入;根据市级经办机构全市的用款计划,向市级支出户拨付资金,购买国家债券。
区(县)级:
接收区(县)级经办机构转入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接收区(县)级经办机构收入户暂存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接收该帐户资金形成的利息收入以及区(县)支出户转入的利息收入等;根据区(县)级经办机构的用款计质,向区(县)级支出户拨付资金。
五、社会保险基金缴拨程序:
(一)基金缴拨程序
1.单位和个人在缴纳基金时,市、区(县)社保经办机构根据收入核定表开据“托收单”(一式五联)委托银行或开据“北京市社会保险专用基金票据(一式三联)”将基金缴入收入户。
2.市、区(县)社保经办机构向单位和个人拨付基金时,根据支出月报表将基金从支出户拨付到单位和个人。
(二)利息收入的缴拨程序
1.财政专户的利息收入,由市、区(县)财政社保部门根据市、区(县)社保经办机构开户银行出具的“利息收入通知单”计入市、区(县)财政专户。同时,出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三联式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用缴拨款凭证(以下简称“专户缴拨凭证”),连同“银行利息通知单”加盖专用印章的复印件交社保经办机构记帐。市、区(县)两级财政部门出具“专户缴拨凭证”时,要分别注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的存款利息数额。
2.收入户、支出户利息收入要按季缴存财政专户,具体时间是:每个季度终了的次月十日前缴存财政专户,缴存财政专户时,市、区(县)两级经办机构要及时向市、区(县)财政部门提供分险种的基金利息数额,由市、区(县)财政部门出具“专户缴拨凭证”。市、区(县)财政部门凭开户银行出具的原始凭证记帐,市、区(县)两级经办机构凭市区(县)财政部门出具的“专户缴拨凭证”及原始凭证复印件记帐。
(三)转存银行定期存款的程序
1.社会保险基金转存银行定期存款时,市财政根据市社保经办机构提出的意见,在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将资金划拨转存,定期存单由市财政委托开户银行代为保管。
2.划拨资金时,市财政填写“专户缴拨凭证”。市财政凭划拨资金的银行原始凭证和“专户缴拨凭证”记帐;市经办机构凭“专户缴拨凭证”加盖市财政专户印章的银行原始凭证复印件记帐。
(四)购买国家债券的资金划拨及程序
1.社会保险基金购买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国家债券时,市财政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社保经办机构)提出的意见,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资金从市财政专户划转到国库(国债经营机构的银行帐户),债券由市财政局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社保经办机构)委托开户银行代为保管。
2.划拨资金时,市财政填写“专户缴拨凭证”。市财政凭开户银行划拨资金的原始凭证和“专户缴拨凭证”记帐;市经办机构凭“专户缴拨凭证”加盖市财政专户印章的银行原始凭证复印件记帐。
(五)市、区(县)两级资金拨缴程序:
资金流程:
资金上缴:缴费单位区(县)级经办机构收入户区(县)级财政专户区(县)级经办机构支出户市级经办机构收入户市级财政专户资金下拨:市级财政专户市级经办机构支出户区(县)级经办机构收入户区(县)级财政专户区(县)级经办机构支出户缴费单位六、市、区(县)经办机构要根据同级财政核定的基金年度预算及月收支计划,按月填写用款申请书,注明支出项目,加盖单位用款专用章,每月20日前分别报送市、区(县)财政局社会保障处(科)。市、区(县)财政局对用款申请审核后,每月30日将基金从财政专户分别拨入市、区(县)经办机构支出户。
七、为了加强北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财政专户专用票据的管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规范化管理,特规定我市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财政专户专用票据,分别为:《北京市社会保险专用基金票据》、《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往来票据》和《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资金专用缴拨凭证》。此票证由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印制。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八、市、区(县)两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财政专户总会计和内部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基金总会计是介于财政预算总会计和预算外资金总会计之外的第三种总会计,必须配备政治素质好、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的总会计工作。
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基金的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收入户、支出户和财政专户的基金和结余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向市政府和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报告。
十、《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于1999年7月1日正式执行,过去与本制度相抵触的有关制度、规定同时废止。实施中有关问题由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
财社字〔1999〕60号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五日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加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及《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等有关规定,财政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了《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告知。
附件: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行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维护保险对象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关于社会保险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经办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社会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指为了保障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待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
第四条 基金财务管理的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法筹集和使用基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努力做好基金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并如实反映基金收支状况;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的安全。
第五条 为保证基金的按时、足额收缴和支付,税务机关和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有权按规定要求缴费单位如实提供用工情况、工资表、财务报表等与社会保险有关的原始资料和数据。
第六条 基金纳入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以下简称“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第七条 基金根据国家要求实行统一管理,按险种分别建帐,分帐核算,专款专用,自求平衡,不得相互挤占和调剂。
第二章 基金预算
第八条 基金预算是指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计划和任务编制的、经规定程序审批的年度基金财务收支计划。
第九条 基金预算的编制。年度终了前,经办机构应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表式、时间和编制要求,根据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度基金收支预测,编制下年度基金预算草案。
第十条 基金预算的审批。经办机构编制的年度基金预算草案,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核汇总并报财政部门审核,经同级政府批准后,由财政部门及时向劳动保障部门批复执行,并报上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基金预算的执行。经办机构要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并认真分析基金的收支情况,定期向同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应逐级汇总上报预算执行情况,并加强基金监控,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解决。
第十二条 基金预算的调整。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经办机构要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由劳动保障部门报财政部门审核,经同级政府批准后,由财政部门及时向劳动保障部门批复执行,并报上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第三章 基金筹集
第十三条 基金按国家规定按时、足额地筹集。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和减免。
第十四条 基金收入包括:社会保险费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转移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他收入。
社会保险费收入是指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分别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等收入。
利息收入是指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债券或存入银行所取得的利息收入。
财政补贴收入是指同级财政给予基金的补贴收入。
转移收入是指保险对象跨统筹地区流动而划入的基金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下级经办机构接收上级经办机构拨付的补助收入。
下级上解收入是指上级经办机构接收下级经办机构上解的基金收入。
其他收入是指滞纳金及其他经财政部门核准的收入。
上述基金收入项目按规定分别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
第十五条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按规定分别计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基金。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包括按规定应计入统筹帐户的缴费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收入、统筹帐户基金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他收入。
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基金收入包括按规定应计入个人帐户的缴费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收入、缴费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收入、个人帐户利息收入、转移收入等。
第十六条 实行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地区,经办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同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认定的国有商业银行设立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户(以下简称“收入户”)。
收入户的主要用途是:暂存由经办机构征收的社会保险费收入;暂存下级经办机构上解或上级经办机构下拨的基金收入;暂存该帐户的利息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收入户除向财政专户划转基金外,不得发生其他支付业务。收入户月末无余费。
实行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地区,不设收入户。
第十七条 税务机关或经办机构要定期或定额将征集的基金缴存财政专户。具体时间或额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缴存时,须填制银行制发的进帐单或划款凭证(一式多联),并填写收入项目和具体金额。各有关部门或机构凭该凭证记帐。未按规定执行的,财政部门委托各开户银行于月末将全部基金收入划入财政专户。
第四章 基金支付
第十八条 基金要根据社会保险的统筹范围,按照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出,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增加支出项目和提高开支标准。
第十九条 基金支出包括:社会保险待遇支出、转移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其他支出。
社会保险待遇支出是指按规定支付给社会保险对象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出、失业保险待遇支出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等。
转移支出是指社会保险对象跨统筹地区流动而转出的基金支出。
补助下级支出是指上级经办机构拨付给下级经办机构的补助支出。
上解上级支出是指下级经办机构上解上级经办机构的支出。
其他支出是指经财政部门核准开支的其他非社会保险待遇性质的支出。
上述基金支出项目按规定分别构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等。
第二十条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和其他支出在统筹帐户中列支,转移支出在个人帐户中列支。
第二十一条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出包括:基本养老金、医疗补助金、丧葬抚恤补助费。
(一)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性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支付给《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以下简称“《决定》”)实施前已经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的离休金、退休金、退职金、补贴。
基础性养老金是指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支付给《决定》实施后按照统一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计发待遇的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
个人帐户养老金是指按缴费个人的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支付给按照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计发待遇的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以及一次性支付给个人的个人帐户储存额。
过渡性养老金是指按规定支付给按照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计发待遇且在《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人员除基础性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以外的基本养老金。
篇10
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设立期货经纪公司及其营业部的报批程序,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证监发〔1999〕43号)和《关于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审批工作的通知》(证监期货字〔1999〕20号)的要求,我会制定了《设立期货经纪公司及其营业部报批程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设立期货经纪公司及其营业部报批程序
一、设立期货经纪公司的报批程序
(一)期货经纪公司的筹建
1.申请设立期货经纪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应当由全体拟投资人共同指定的申请人向公司拟设立地证监会派出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1)筹建申请报告;
(2)可行性报告;
(3)筹建方案;
(4)拟投资人名册及其拟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比例;
(5)所有拟投资人前两年度的财务报告(暂不需审计,经审计的报表与申请开业的材料一并上报)以及股东背景材料(比照股权变更申请上报材料的要求);
(6)筹建负责人的名单、简历、任职资格证明或资信情况说明;
(7)证监会及派出机构要求的其它材料。
2.公司拟设立地证监会派出机构收到上述材料后,应比照《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审核,重点考察公司的设立是否有利于期货市场的合理布局和规范发展,拟投资人是否符合作为公司股东的条件,拟投资人的出资金额和方式是否符合要求,筹建方案是否可行等等。
3.派出机构初审同意后,向证监会提交关于同意筹建公司的报告,连同上述申请材料一起报证监会复审。报告应以正式文件上报,在其中明确表明派出机构的意见。
4.证监会复审同意后,向公司拟设立地证监会派出机构下发关于同意筹建公司的批复。
5.公司的筹建工作应自批复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逾期未完成筹建的,原批复文件自动失效。遇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筹建期限的,应当于筹建期满前1个月向证监会提出延期筹建的书面申请,经证监会同意后予以延期,但延长期不得超过3个月。
(二)公司的开业
1.公司筹建工作完成后,申请人应向公司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1)申请开业的报告;
(2)筹建情况报告;
(3)《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材料。
2.证监会派出机构结合公司的开业申请和上报材料,对公司的筹建情况进行现场检查验收。验收标准包括:
(1)申报材料与实际筹建情况相符;
(2)注册资本足额到位,以实物出资的,产权转移手续必须办妥;
(3)有规范的公司章程;
(4)高级管理人员具备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并已经过考核谈话;
(5)从业人员应取得从业资格;
(6)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7)业务规则、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符合中国证监会的要求;
(8)经营场所适应期货经纪业务的需要;
(9)与期货经纪业务有关的设施要求;
(10)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认为需要验收的其他事项。
3.证监会派出机构验收合格后,向证监会提交关于同意公司开业的报告,对验收情况和材料初审情况出具明确意见,连同公司上报材料一并报中国证监会复审。
4.证监会审查验收合格后,向证监会派出机构下发关于同意公司开业的批复。
5.公司按《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和工商登记后,在指定报刊上公告,并将公告报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备案。
上述程序适用于目前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公司,今后其它形式公司的设立程序另行规定。
二、设立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的报批程序
(一)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的筹建
1.申请在异地设立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以下简称“营业部”)的公司,应当首先向公司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提出申请。公司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应对公司的经营财务情况和守法经营情况进行考核,认为公司具备设立营业部条件的,向公司下发关于同意筹建营业部的批复,并抄送营业部拟设立地证监会派出机构,同时在《期货经纪公司设立营业部申请书》“公司所在地派出机构意见”栏签署意见。
2.公司应向拟设立地证监会派出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筹建的报告;
(2)可行性报告;
(3)筹建方案;
(4)筹建负责人名单、简历、任职资格证明或资信情况说明;
(5)公司上年度经营财务情况;
(6)证监会及派出机构要求的其它材料。
3.营业部拟设立地证监会派出机构审查同意后,应向证监会提交关于同意公司筹建营业部的报告,连同公司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的批复文件及公司上报材料一并报证监会复审。
4.证监会审查合格后,向营业部拟设立地证监会派出机构下发关于同意公司筹建营业部的批复。
5.营业部的筹建工作应当自证监会批复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逾期未完成筹建的,原批复文件自动失效。遇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筹建期限的,应当于筹建期满前1个月向证监会提出延期筹建的书面申请,经中国证监会同意后予以延期,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
(二)营业部的开业
1.营业部筹建工作完成后,公司应向营业部拟设立地证监会派出机构提交以上材料:
(1)申请开业的报告;
(2)筹建情况报告;
(3)《关于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审批工作的通知》第三条规定的材料;
2.营业部拟设立地证监会派出机构结合营业部的开业申请和上报材料,对营业部的筹建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验收。具体验收标准包括:
(1)申报材料与实际筹建情况相符;
(2)营业部岗位设置符合有关规定;
(3)有符合要求的营业部管理制度;
(4)营业部经理具备相应资格;
(5)从业人员取得从业资格,从业人员数量符合要求;
(6)有适合开展期货经纪业务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7)证监会及派出机构认为需要验收的其他事项。
3.营业部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验收合格后,在《期货经纪公司设立营业部申请书》“营业部所在地派出机构意见”栏中出具材料初审和现场检查验收的意见,连同上述材料一并报证监会复审。
4.证监会审查验收合格后,向营业部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下发关于同意营业部开业的批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