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范文
时间:2023-04-02 23:5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区域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区域活动;角色定位;有效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2-0006-03
【作者简介】杨文(1970- ),男,湖南新宁人,长沙师范学院编辑,教育学硕士。
一、区域活动的内涵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的概念是20世纪70 年代在美国提出的,我国多称之为“区角活动”。区域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条件下,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不同的主题活动区,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材料和与环境互动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或小组化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活动。其中,多种主题活动区的设置意味着幼儿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独特的幼儿教育形式,以尊重幼儿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性发展为目的,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通过自由选择、自主展开、沟通交流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得到满足,个性与天性得到表露,创造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游戏化的小组活动,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幼教改革的一个方向、幼儿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将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第二种是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的延伸,第三种是将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活动的形式。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不够,区域设置形式化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区域活动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通常把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认为区域活动可有可无。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开展区域活动,还有的教师即使开展了也仅仅把它当成是集体教学活动来进行,没有意识到区域活动与其他活动的不同要求与独特价值。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日益认识到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并想方设法、独具匠心地为幼儿开辟活动场所,可往往因为认识不到位而使活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一些教师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仅结合教室的结构来设置区域活动区,较少考虑区域设置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这些活动区位置固定、形式花哨、内容片面、彼此孤立,还有些区角固定在某一侧面,使得区域的创设仅仅成了一种装饰或点缀,难以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经常出现没有幼儿去区域玩的现象。
(二)区域活动材料缺乏,材料投放不当
由于某些客观因素,教师经常为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成品的活动材料,较少利用自然物品或废旧物品,使用的活动材料缺乏探究性、可操作性。由于提供的活动材料单一,不能满足幼儿多种活动的需要,阻碍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些材料在区域中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缺少变化,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还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无难易差异、无程序性,每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教育层次性不明显,难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此外,教师投放的成品材料过多,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三)教师角色定位不准,指导方式欠妥
在区域活动中,有些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的角色,东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指导的随意性大。还有些教师观察不够仔细,只是看着幼儿摆弄物品,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也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有的教师虽然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定位是观察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但是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区域活动时就难以把握,这使得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流于形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存在两种极端的情况:完全放任或过度干预。完全放任的教师在介绍了一般的观察或操作规则后,就让幼儿自己观察、操作,虽然重视了幼儿的自主性,但却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已有水平,容易导致幼儿在活动中的无目的性和无效性。过度干预的教师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活动的结果上,在活动的过程中会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或直接帮孩子做,让活动朝着教师预期的结果方向发展,完全不给幼儿自己思考的时间,忽视幼儿的兴趣。
三、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区域活动观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意义是在于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设置活动区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商量,让幼儿参与到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活动的布置中,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需要及兴趣来设计活动区。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区域活动中去,由此创设出来的活动区才有能吸引幼儿参与,让幼儿享受到在活动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内在的探究需求与学习动机。在组织区域活动过程中,应激发每个幼儿活动的意愿,让他们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应视幼儿为活动的主体,激发幼儿的探索和学习能力。区域活动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更是能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而且有助于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二)围绕目标,创设区域活动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区域活动创设的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幼儿园各年龄班幼儿的活动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同一活动区域的同一种活动内容在各年龄班的活动目标应是有差异的。如,在科学发现区投放的“磁铁”,中班的目标是能发现磁铁和了解磁铁能吸住铁的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班的目标是能利用磁铁与一些辅助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培养幼儿的制作能力。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目标创设区域活动区,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愿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活动材料的教育功能。
(三)根据年龄,合理设置活动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对活动区的选择、活动中专注度和持续状况、活动中的交往与合作意识以及活动中的自控和规则意识等方面的表现,审视区域活动的功能,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又刚刚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活动区的创设应主要体现家的感觉,活动区应空间开放,玩具材料种类少、数量多,且安全耐用、仿真性强,活动的时间短而活动的次数多。对于中、大班幼儿而言,他们的活动常规概念已基本形成,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主要放在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上,比如,操作、建构的花样,角色游戏的分工与配合等。
(四)丰富材料,设置有层次感的活动区
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材料投放得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从区域活动的需要和幼儿发展水平及兴趣出发,为各区域配置必要的成品材料,以满足幼儿基本的活动需要。其次,教师应充分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和复合材料,共同制作活动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材料。再次,教师还应在活动中鼓励幼儿以物代物进行游戏,拓展游戏情节,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游戏过程中得到扩展和提高。不同年龄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教师提供材料时,既要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还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在指导策略上,对较内向、能力较弱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对较自信、能力强的孩子则告诉他“我相信你自己会想出办法来的”,从而调动不同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区域活动的应有价值。
(五)明确定位,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作为观察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定位。作为观察者,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不随意干扰和评价;作为引导者,教师发现幼儿在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帮助,而不是发号施令或包办代替;作为合作者,教师要将自己视为与幼儿平等的学习者,适时巧妙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首先,教师要学会等待,适时介入。在活动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幼儿出错,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重视游戏在幼儿探索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与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给幼儿自由选择与决定的权利,使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其次,教师要恰当引导,适时促进。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探索过程有时处于低水平的重复阶段,这时教师可与幼儿共同探索,在保持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前提下适时促进活动向前发展。适时促进不是直接的指导,更多的应该是启发,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思考。最后,教师要分层指导,做好记录。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运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不断提升活动效果。此外,教师应对活动过程中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以及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做好记录,并进行分析与反思,据此不断改进和提高指导的水平和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会敏,侯莉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6,(2).
[2] 左文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新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4,(5).
[3] 李生兰.活动区教育的对策及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1996,(2).
篇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以及学生家长的认同,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成为了每一名幼儿教育者所急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于幼儿教育而言,不仅要传授幼儿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幼儿的能力,启迪幼儿的天赋,让幼儿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为此很多幼儿园都普遍开展了区域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教学反馈,做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然会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更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实施
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区域活动会非常良好的促进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让幼儿在园内的学习和生活会更加的丰富多彩,也能够更好的塑造幼儿的性格,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另外有效的区域活动还会更好的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及其实施对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本人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关于如何有效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认识,提高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
在幼儿教育领域,区域活动教学理念提出已经很多年,但是对于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却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区域活动设计及实施的正确认识,使得很多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应有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内涵。这样的活动设计必然会让幼儿在一段时间过后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参与积极性下降,区域活动教学的质量也就随之下降。因此不论是从丰富幼儿区域活动内容还是从增加幼儿区域活动时间的角度出发,幼儿园首先做的就是提高幼儿园对于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明确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要以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为首要目标。在区域活动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让幼儿能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先将幼儿的参与热情充分的调动起来。其次要加强区域活动内容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宣传板报等提高教师对于区域活动设计的重视程度,潜移默化之中让教师逐步的提高对于区域活动设计的重视程度。再次也要严格的把握区域活动的筛选工作,对于教师所设计的区域活动内容要严格进行质量方面的把控,不能够疏忽大意,以免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设计的时候会出现敷衍了事的态度。
二、做好区域活动所需的硬件设施建设
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除了需要思想上的充足准备之外,同样也需要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的保证,在这方面要实行严格的设计方案筛选、审批和投放制度,建立完善的区域活动保障体系,确保教师所设计的区域活动能够顺利的得以实施,这样一方面对于幼儿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对于教师进行活动方案设计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例如我在一次区域活动之中设计了“花的世界”的活动,活动要准备许多实际的花和一些花的图片,幼儿园通过确认这个主题方案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一些新鲜的花和一些图片,与此同时园内的宣传栏也鼓励幼儿及家长可以自行准备一些鲜花和图片来参与活动,活动更多丰富的内容也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参与设计。在这次活动中,很多幼儿的家长也积极的参与到了活动当中来,幼儿在鲜花和美图组成的“花廊”之中自由的漫步,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婀娜多姿的月季,有清新动人的百合,有热情如火的玫瑰,也有很多幼儿日常生活之中难得一见的花卉。在这次活动之中为幼儿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科学课,很多花卉的图片上都配有简单的自然知识讲述,包括花的生长周期、所属的科目纲属、生长区域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知识都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积累,都会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很积极的影响。
三、丰富区域活动内容
对于区域活动的丰富不仅仅要从内容的角度出发,更要从形式的角度出发,我园在这方面做出了诸多的尝试,包括组织幼儿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等等,鼓励幼儿敢于参与社会实践,而不是仅仅将幼儿放置在园内参与一些只能在园内展开的活动。园内展开的活动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区域相对狭小,形式也较为的单一。更为关键的是,幼儿需要与社会接触,在社会生活之中锻炼和成长,因为每一个幼儿都要成长成为一名社会人。而且这样的社区活动还能够非常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和交际能力。这样的区域活动方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多幼儿都在类似于这样的活动之后表示再愿意参加,例如社区走访老人、清理街道、爱护树木、参观菜市场和银行等等,这些活动无不培养着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这显然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幼儿园区域活动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很积极的影响,对于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着一个正确的认识,重视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确保区域活动的硬件基础设施保障,能够让区域活动的开展更加的顺畅,也更加的有效。并且在设计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也要放开思路,尝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作者:刘彩菊 单位:浙江省青田县机关幼儿园
篇3
关键词:自由活动;五部曲;幼儿园
第一步:利用空间,巧设区域
就本园空间小的实际情况,首先考虑我们幼儿园有哪些空间可以利用,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空间,巧妙地创设活动区域。利用橱柜、桌面及窗台、窗户,创设活动区。例如,我们在每个橱柜都做了标记,有图形对应,有点数对应,有数数对应,有加减对应,使区域活动成为数学集体教学的有效补充。我们还将种植区设置在了窗台上,一方面美化了活动室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还有利用空中布置、利用在地面画各种图形和格子、字母、数字等、利用室外空间等等。
第二步:投放材料,丰富环境
区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操作活动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因此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投放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达到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 断地向前发展的目的。
1.多提供一些半成品、废旧物品及原材料。幼儿有极强的求知欲望,老师提供的材料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提供的材料要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提供的材料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可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3.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4.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区域的活动材料。
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投放的材料应符合幼儿的要求,满足幼儿的愿望,使幼儿对它们感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但是材料的提供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主题开展情况和幼儿的兴趣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适时提供相应的材料。
第三步:确定规则,保证活动
1.建立区域活动规则。在幼儿园的活动区域里,设备和材料的布置往往决定即将发生的一切,可以传达给幼儿一种信息,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做的或不可以做的以及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在活动进行前,可由全体幼儿共同制订规则,并以图画或者标志的形式显示出来,如,制作进区卡,幼儿持卡进区,防止出现个别区拥挤的现象;娃娃家贴上物品的标志,便于孩子们活动后的整理。活动开始时,根据活动室面积大小、活动区域数目多少,规定进入区域活动的人数,这便是一种对幼儿选择行为加以约束的规则,进入区域的人数,可以把它融入环境设计布置中,如,可以在娃娃家铺上地毯,让幼儿脱掉鞋子进区游戏。我们在娃娃家入口处的地面上贴六双脚印并告诉幼儿“进入娃娃家脱鞋,鞋子覆盖在脚印上,没有剩余的脚印怎么办?”幼儿就知道应另选他处。让孩子明白了三个规则,一是进入区角要脱鞋;二是将鞋子摆放整齐;三是满员的不能再进。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过多的语言干涉,也可使幼儿处处受暗示,并且把环境中的暗示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2.实施区域活动规则。要结合实践活动向幼儿介绍活动规则,可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出规则,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白规则的具体要求,并懂得规则执行的意义。比如,在科学操作角活动,要求幼儿将操作过程记录下来,让幼儿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区角设立一面记录展示墙,教师评价时依据展示墙的记录进行评价。另外,还要让幼儿知道,违规就要承担后果,负起责任。在实际生活中,想让孩子能真正了解规则、遵守规则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孩子的天性会让他们的行为不断反复,这时我们就要让他在违规后承担后果,负起责任。如,玩沙池小超市活动,先由全班幼儿提议并通过活动规则,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提醒幼儿要安静有秩序地进入游戏区域,活动后将小超市的物品摆放好,但每次总有那么几个小朋友会忘记,在超市里乱拿乱放,刚开始我还不断提醒他们,后来我和全班幼儿商量“该怎么对待忘记做准备工作的小朋友?”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不做好准备工作就停止本次游戏。通过集体讨论,以停玩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惩罚,能让犯规幼儿记忆深刻,从而更好地遵守游戏规则。
第四步:细心观察,指导活动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区域活动中,教师不应只是在教室中忙碌地穿梭,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应站在幼儿的背后,沉静、慈爱而耐心地观察,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并进行适度的指导和适时引导。
1.以观察、鼓励为重。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营造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一是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二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
2.耐心等待,让幼儿获得充分的体验。区域活动充分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或发生冲突时,要多一份观察,少一份干预,根据冲突程度来决定是否介入。
3.不同类型的活动区选择不同的指导方式。如,建构区、手工区等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区域活动,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能满足需要的材料,并设置有关的问题情景,供幼儿观察感知之用。如,折纸“飞机”的步骤逐一呈现,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感知、发现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进而自己进行操作探索。当幼儿操作发生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或援助,帮助幼儿获得成功。再如,科学区、益智区以探索发现为主的区域活动: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分析指导的对象和决定指导的方法,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以游戏伙伴的身份作隐性的指导,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步:评价活动,提升经验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评价交流也是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展示作品的机会,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
1.鼓励性的评价。如,“某小朋友小汽车插得最快”,目的是让幼儿提高学习活动的速度,增强动作的灵活。“你的楼房盖得真高”,鼓励幼儿专心、坚持做事,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
2.激趣性的评价。有时,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可通过老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则是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例如,小班建构区用雪花片搭小车,刚开始很少有孩子来,于是在活动时就启发一位幼儿为搭好的小车“装扮”一下,另外装上了两个车灯,一下子就变成了火车头。在交流讨论时,这个火车头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纷纷要求来搭火车的车厢。第二天起就不断有孩子来搭火车厢,火车越来越长了。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为了搭火车而来尝试建构,目的不同,兴趣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3.讨论性的评价。幼儿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通过交流讨论向幼儿展示各种成功的途径,是为幼儿的“学会学习”提供很好的交流机会。评价中应以孩子的说为主,引导幼儿评价自己是怎样玩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评价,让幼儿有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互相评价可以让幼儿在玩时不是孤立的,而同别人交流,要去注意别人是怎么玩的,无形中既增加了自己的经验又促进了交往,同时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如,围绕一个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就会灭?”“有什么办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评价活动使区域活动在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中结束,并激发起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总之,教师应做好区域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效,真正让幼儿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乡土资源;区域活动;乡土材料
一、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乡土材料的收集
乡土材料的收集途径:一是教师积极参与活动,二是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活动,教师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研讨,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乡土材料,并对乡土材料进行分类。利用家园共育向家长宣传收集各种乡土材料对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幼儿带动家长去收集,大大提高了区域活动的参与率,激发了幼儿到区域活动中游戏的兴趣。
2.乡土材料的利用
幼儿园教育经费是匮乏的,但我们已经打开了大自然的百宝箱,只要走在路上、田里,随手拿来,就是一种乡土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如何利用好这些大自然送给我们的宝物,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乡土材料的利用。一是自然资源的利用,在我们农村的江边,小河边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鹅卵石比比皆是,我们带着孩子,家长带着孩子捡回了许多石头,投放到了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利用石头画画、粘贴、拼搭等游戏,很好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二是植物资源的利用。春天里的野花、野草;夏天里的黄瓜、茄子;秋天里的玉米、黄豆;冬天里的松果,干枝都可以投放到美工区、表演区、植物角等各个区域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操作、摆弄材料和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三是动物资源的利用。幼儿园每天的区域活动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动物是孩子们最感兴趣也是最最喜欢的。蚯蚓、蛐蛐、蚂蚁以及家禽、家畜等动物资源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产生好奇、提出问题,并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和分享。
二、乡土材料应用于区域活动中的效果
乡土材料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随着乡土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的内容页随之变化。
1.自然资源开展游戏活动,发展动手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山区中的木材资源丰富,在数学区群数、点数小棒;在美工区小棒粘贴、干枝画画;在探索区,利用石头、干枝、树叶、小木块等进行沉浮实验;在建构区,拼摆、拼搭石头、木块等等,这些材料在小朋友的一次次尝试、探索、操作中变成了美丽的工艺品和有趣的游戏玩具。
2.乡土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投放与使用,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为了充实活动区的内容、材料,教师自己收集分类乡土材料,并投放于区域活动中。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指导,角色扮演,填写观察记录,进行反思。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促进幼儿对乡土材料的兴趣,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三、乡土资源的利用,有效优化了幼儿园区域活动
1.乡土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勤俭办园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至关重要。乡土资源中乡土材料是我们最原始、最自然,而且不用花费太多经费就能用到的材料,经过实践,乡土资源的利用,不仅仅启发了幼儿的创造、探索、动手能力,而且也可以为幼儿园节省一笔昂贵的开支,让幼儿园会勤俭,变废为宝,何乐而不为呢?
2.乡土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形成特色
俗话说“心灵手巧”,幼儿经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其小肌肉群的发展,在美工区,干枝、石头、桦树皮,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工艺品,在表演区,玉米穿成的项链,玉米皮做成的裙子,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在室外,平衡木、圆木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充分突出了本土性,体现兴趣性。
在农村,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投入到区域活动中,优化了区域活动的目的性、趣味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想象丰富,变废为宝,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拥有更多更好的游戏活动,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5
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幼儿能喜欢,能持续引发幼儿的行为?
材料的投放方式是否能引发幼儿更有效的探索?
如何指导区角游戏,才能做到润物无声、有效推介?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我感到幼儿的“游戏”并非如此简单,“游戏”对幼儿的发展蕴含着巨大的魔力,而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和区角创设中却经常以“游戏”的名义绑架幼儿。老师绞尽脑汁的苦思冥想,老师辛辛苦苦地设计制作,原来无形中框住了幼儿游戏的天马行空,包办了幼儿游戏的“手舞足蹈”。而我们老师去钻这个牛角尖,经常走进这样怪圈。华爱华教授告诉我们当我们老师把自己搞的身心疲惫,把孩子搞的无所适从的时候,转变观念吧:“变我想让孩子怎样做为我想知道孩子怎样做”。
我想要做到这个观念转变,我们老师要做到两点:
第一、放下手中的活,静下心来“静赏花开”。
第二、给孩子权利、给孩子自由,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她去“奔放”。
新接手的这一批大班的孩子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幼儿园经历,但他们大多都没有参与“区域活动”的经历。一切要从头开始,物质的准备、还包括思想意识的重建。经过两周的努力,我们班的区角终于建立起来了。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我们共划分了建构屋、益智堡、杂货店、美工坊和休闲书吧五个区域,每个区角都有家长和幼儿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讲明规则,介绍完材料,就要进区角玩了,孩子们非常兴奋,拿起自己的“小身份证”纷纷选择自己心仪的区角去了。有的孩子目标很明确,认准一个地方就投入的玩了起来;有的转来转去不知道先选择哪个好;有的先在这里玩玩,发现别的区角也很精彩就转移了阵地。当然,第一次接触这些新的环境难免有矛盾,有兴奋之余的彷徨,还有忘我的投入,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每个孩子的表现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准备给他们适当的指导。
我发现,材料丰富的美工坊一开始就门庭若市,可不一会就门可罗雀。我本人比较喜欢美工坊,也对这个区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投放了很多的材料,更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以为孩子们会自己动手,忙碌的不亦乐乎,没想到会是这样一幅“惨淡”的光景。难道是孩子们不喜欢?难道我们的材料不适合大班幼儿的兴趣。我很不甘心,眼看着自己美好期望变得渺茫。不能轻易放弃,我决定最后“救市”,挽回清冷的局面。于是,我径直走到美工坊坐下来,拿纸做起来漂亮的剪纸。那些“游荡”在区角外还没有主意的孩子被我的举动吸引了,纷纷说:“老师我们也想做,你教我们吧。”“好啊,请出示你们的身份证。”孩子们一下明白了,纷纷把身份证插到了美工坊里,跟随我做起了剪纸。
篇6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材料;材料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2-0028-03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重要载体。区域活动材料观是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看法与观点,包括什么是材料,材料有哪些种类,不同种类材料间的关系如何,由谁决定、参与材料的投放以及如何投放,等等。教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思想不同,必然导致区域活动材料观的差异。相对于以二元对立为指导思想,以分离、封闭为基本特征的幼儿园区域活动而言,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开放与对话为基本特征的幼儿园区域活动〔1〕在材料观方面出现了许多变化。
一、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对话
在原有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与布置等方面经常居主导地位,虽然家长、幼儿等也会参与材料的选择与布置,但他们往往是被动的。家长主要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提供材料,至于教师要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家长了解得不多,也很少有机会向教师提出建议。幼儿对材料的选择与布置同样缺少话语权,他们只是听从教师指挥的忠实执行者。而在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选择、投放与布置等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幼儿、家长以及社区相关人员均会主动参与其中。教师会向幼儿、家长以及社区相关人员详细介绍区域活动的目的、内容与计划。在此基础上,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家长由原来根据教师要求提供材料,转变为根据活动的需要,在听取教师建议的基础上,主动提供一些相关材料,有时甚至会提供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材料。例如,在一次名为“装饰大皮靴”的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很多皮靴,并在美工区进行了关于这一活动的环境创设。丹丹妈妈向教师询问了活动的主要目的,之后她将自己的建议告诉了教师。她认为可以先用欣赏色彩对比强烈的图画或观看介绍图形布局的VCD的形式让幼儿形成初步的色彩、图形意识,然后再开展此项活动。第二天,丹丹妈妈拿来了介绍图形布局的VCD、几幅印象派大师的美术作品及现代广告画,与教师一起重新布置美工区。〔2〕
与此同时,在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虽然从教师一元主导转变为教师、家长、幼儿、社区相关人员多元对话,但是相对而言,教师具有更专业的判断与决策能力,因此教师在多元对话中是“理性的权威”。弗洛姆认为权威可以分为两种,即理性的权威与非理性的权威,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理性的权威是建立在权威的拥有者与受权威制约者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的,两者仅仅是在某个具体领域里有知识和技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而“非理性的权威的真正本质是不平等”,“非理性的权威往往产生于对别人的统治”,“一方是权威,另一方是惧怕”。理性的权威是以职权为基础的,是暂时的,而非理性的权威则以权力为基础。〔3〕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必然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履行“理性的权威”的责任。在多元对话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面对家长、幼儿、社区相关人员的众多建议,教师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筛选,切忌一味迎合与接受。
二、从单个材料到系统材料
在原有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往往被视为可以独立于材料使用者的客观存在,教师在材料投放与使用过程中很少考虑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往往以心目中假想的“一般幼儿”为材料投放与使用的对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与材料使用者关系密切,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是以具体的材料使用者为对象的。影响材料使用效率的因素至少包括三方面,即材料、材料使用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同一材料对不同幼儿以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同一幼儿的意义和价值不同,而且同一材料对于同一幼儿的意义也会因材料与幼儿之间关系(如材料使用方式等)的变化而变化。
在原有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不同区域以及同一区域的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往往比较松散,不同区域的材料一般情况下不允许相互调换。幼儿逐渐养成了在每个区域操作属于这个区域的材料的习惯。而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在强调不同区域以及同一区域不同材料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更强调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正是这种有机联系,使这些材料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材料系统,产生了“1+1>2”的效果。例如,幼儿在美工区设计迷宫。教师发现许多幼儿设计的迷宫很简单而且不知道如何改进。为此,教师将图书区一本有关迷宫的图书放到了美工区。第二天,幼儿继续在美工区设计迷宫时,有幼儿突然发现了这本迷宫图书,就随手翻看了一下。迷宫图书给幼儿的迷宫设计带来了许多启发。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许多幼儿开始主动到图书区查阅迷宫图书,从中寻求帮助。在本案例中,图书区的迷宫图书和美工区的迷宫设计材料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材料系统,引发了幼儿更高水平的区域活动。
三、从更换材料到调整材料
在原有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是一件让教师头疼的事情。许多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或者缺乏变化,或者频繁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原有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主要采用更换策略,即一段时间后,教师要将区域中的材料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更换一遍,原来的材料经常被废弃,无形中增加了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难度。与此不同,在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主要采取调整策略,即对原有材料进行添加、删减、组合、再现等,赋予材料系统新的意义和价值。
添加材料是指“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新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转机,产生新的涵义,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4〕例如,在数学区投放纽扣分类材料,原本只是让幼儿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和计数。随着幼儿兴趣的降低,教师又添加了一份记录表,请幼儿将每次抓出的纽扣数量按照颜色分别记录在记录表中。记录表这一新材料的加入,改变了原来纽扣分类材料系统的特性,形成了一个新的材料系统,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删减材料是指“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减掉一些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问题情境,从而产生新的游戏”。〔5〕例如,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扑克牌材料,幼儿只要按大小整理扑克就行了。渐渐地,幼儿对这一游戏已经驾轻就熟。后来,教师从中随意抽走了一张扑克牌。幼儿反复整理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之后通过反复清点,终于发现少了一张扑克牌。幼儿开始自制缺少的这张扑克牌,将扑克牌补充完整。之后,教师继续随意抽走若干张扑克牌,游戏继续进行。教师通过删减材料的策略,使材料系统呈现出新的意义与价值。
组合材料是指“教师将原有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游戏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游戏,引发幼儿新的活动”。〔6〕例如,几天来幼儿都在建构区用积木、塑料插片等建构材料制作汽车,但制作的汽车较为单调、简单。为此,教师从汽车玩具区选择了一辆玩具汽车并投放到建构区。第二天,幼儿再次来到建构区制作汽车时注意到了这辆玩具汽车,并开始用建构材料仿制这辆玩具汽车。后来,幼儿开始主动到汽车玩具区寻找合适的玩具汽车作为模型,用建构材料进行仿制。建构区材料与汽车玩具区材料的组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材料系统,引发了幼儿新的活动。
再现材料是指有意识地重复之前用过的一些材料。当幼儿知识经验发生变化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再次呈现幼儿原来玩过的材料。虽然材料还是那些材料,但此时的使用者――幼儿――发生了变化,同样的材料对发生了变化的幼儿而言,其价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在美工区,教师投放了牛奶罐、饮料瓶、易拉罐等材料,幼儿用这些材料制作出许多美工作品。后来,在“滚动”活动中,教师将之前幼儿在美工区使用过的牛奶罐、饮料瓶、易拉罐等材料再次呈现在幼儿面前。此时,幼儿有了新的玩法,开始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物体滚动的小实验。同样的牛奶罐、饮料瓶、易拉罐等材料,对于不同时空中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幼儿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它们可以与当前的其他材料组合,构成新的材料系统,重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参考文献:
〔1〕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性〔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382(10):8-10.
〔2〕陈家行.在区域中成长:对幼儿园区域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55.
〔3〕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30-31.
〔4〕〔5〕〔6〕李建君.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38,39,40.
Transformation of Material View of Zone Activity in Kindergarten
Qin Yuandong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篇7
【关键词】民间游戏;创新;材料;区域;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123-02
我园(此处指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心幼儿园,下文同)地处江南水乡,有着丰富的民间游戏的资源。为了激发孩子们对民间游戏的认识,我园积极探索江南水乡的民间游戏,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时,将民间游戏融入其中,让孩子们能够在愉悦的环境里了解民间游戏,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一、创设合理的民间游戏环境,营造良好的区域活动氛围
1. 提供适当的游戏空间
适当的区域游戏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游戏空间太小容易引起幼儿拥挤,造成游戏的紊乱。因此,在创设时,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游戏空间,利用活动室、走廊、户外场地分别开设游戏区,供幼儿充分进行民间游戏。如:各班在室内根据自己的需要划分区域,将固定的区域放在室内,流动性强的区域创设在室外,每个区域限制幼儿数量。在进区时,让幼儿自主选择每天的游戏区,在确保幼儿活动空间的前提下,保证幼儿每周都能有不同的探寻方向。
2. 区域游戏环境乡土化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对民间游戏有所认识,我们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时,注重将本土的资源融入其中,让区域具有乡土气息,让幼儿感受民间游戏的活动氛围。
区域环境设置时各班有的用本土的蓝印花布,配上幼儿绘画的青花纸盘;有的用了飞檐翘角的屋顶,配上“白墙”;有的主用红色,配上镂空图案,加上孩子们用牛奶盒画好的民间图案……
二、提供合适的民间游戏材料,增强区域活动活力
1. 材料收集
区域活动的灵魂就是材料,让幼儿在丰富的材料中迎接挑战,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将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时,在材料收集上下了功夫。我们发动家长、社区及各类民间组织,从多种渠道收集民间游戏的材料。在材料收集的过程中,我们走访老街的老者们,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所熟知的民间游戏;我们请家长提供他们小时候常玩的游戏材料;请社区中的工作人员帮我们查找书籍资料,发现更多民间游戏种类。我们将收集好的材料进行筛选分析,并从中选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材料投放入区域中。
在材料收集时,不能只是一次性完成就好了,而要始终保持材料的不断更新,确保在幼儿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供更多适合幼儿下一阶段发展的民间游戏材料。
2. 民间游戏大比拼
民间游戏对于现在的孩子也许太过陌生。因此,在本园各位老师的配合下,我们向家长进行了宣传,组织家长及教师将自己玩过的民间游戏进行大比拼,比拼活动自由报名参加,一阶段一次。在比拼活动中,我们获得了更多民间游戏的资源,同时提高了家长对幼儿园进行民间游戏教育的认识,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当然,老师们在比拼中也对本土的民间游戏如何和区域结合有了新的认知。
我们还和社区合作,从社区这座更宽广的资源库去发现更多、更好的民间游戏,在社区组织的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和家长们也参与其中,让孩子们对民间游戏的种类及玩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3. 建立班级百宝箱
我们鼓励各班级幼儿收集各种适合制作民间游戏器具的废旧材料,让幼儿和老师一起共同制作民间游戏的器具,投放在各个区域中,让幼儿探索民间游戏的各种玩法,如:将陀螺、不倒翁、摔炮投放入科学区中,让幼儿探索其中的秘密;轿子、花篮、连厢棒都放入表演区中,让幼儿表演抬轿子、挑花篮、打连厢;泥巴、剪纸投放入美工区中,让幼儿用泥巴来搓、捏成一件件工艺品,用纸剪出一个个好玩的纸艺作品……
三、创新民间游戏,推动区域活动发展
1. 民间游戏新玩法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我们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适合幼儿年龄段的民间游戏内容教授给孩子,在学会基本的民间游戏玩法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运用已有民间游戏材料发现民间游戏新玩法,如:
摇呀摇,原来是摇到外婆桥,我们将古镇里的其他桥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念儿歌时了解更多家乡的桥。另外,将语言区的摇呀摇变成“走呀走”,将水中的文化向陆地上的文化发展,在走呀走中,由两人走到多人走,在不断变化的民间游戏中将家乡的景点于无形中教给孩子,同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踩影子原本是体育类的活动,我们将其融入科学区,将踩影子从单纯的踩到影子,到让幼儿探索踩不同方位的影子,在科学的思考中,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游戏的积极性也增强了。
点兵点将原来是一个童谣游戏,我们将其融入到益智区,在每位小兵身上写上数字(算式)或者贴上图形,在念到点兵点将点到谁就是谁时,让点的将领念出被点到的小兵身上的数字(算式)或者图形,另外一种玩法是让被点到的小兵马上找出另外一个和他身上贴有相同数字(图形)的小兵或者和他身上算式答案一样的小兵,每次的玩法都不一样,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对数字、图形、算式等有了更好的巩固,他们丝毫没觉得自己是在学习,而是认为在玩,这种玩中学的活动方式深受孩子的喜爱。
还有很多民间游戏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新玩法,我们在已经探索的玩法基础上,正在继续研究更多适合区域活动的民间游戏及其新玩法,力求使民间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光彩不断。
2. 民间游戏材料大变身
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没有材料,幼儿的活动便没有了活力。民间游戏的材料比较丰富,因此,在学会民间游戏后,我们在区域中和孩子们一起收集民间游戏材料,鼓励孩子运用这些材料,创造出自己的新游戏,如:捉帖子的游戏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比较难,但是捉帖子的制作材料一个个小方块却给了幼儿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其中有一种玩法是:孩子们将一部分小方块拼成骰子,写上数字,其余的每块都写上10以内的数字,当一个孩子掷骰子后,另一个孩子马上去找出相应数字。当然,这个游戏还可以单人玩,多人玩,孩子们在不同的玩法中慢慢进步。
陀螺是幼儿所喜爱的,陀螺的制作材料比较简单,在玩陀螺的基础上,孩子们在陀螺上绘画各种颜色,然后再转动,从单纯的玩陀螺到探究颜色的变化,还有的孩子研究陀螺的中心点,各种创意在自由环境中出现了。
丢沙包是幼儿园常见的民间游戏材料,孩子们对丢沙包的兴趣很浓,他们有的将沙包和牛皮筋相结合,比赛谁弹得远;有的将沙包当成点心;还有的在每个沙包上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两个沙包颜色相同的一头相连,让沙包来接龙。
创新是推动区域活动发展的动力,我们在将民间游戏融入其中时,不断地鼓励老师、幼儿发现游戏内容、材料的可塑性,让民间游戏焕发出新的活力。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在民间游戏和区域活动相结合的道路上,我们始终秉承以幼儿为主的宗旨,充分给予幼儿自主、自由、思考、创新的空间,让幼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民间游戏的无限魅力。当然,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在游戏的指导语言、介入游戏的方式、游戏的更多创新等方面还需继续探索,以便更好地让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篇8
环境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通过对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即是要结合幼儿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特殊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来操作,要一切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成长需求出发。为进行有效的环境创设分析如下:
1.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区域材料
区域活动环境中的材料必须要具备探究性与引导性,可以激发幼儿的动手动脑积极性,同时要留下更多的创作空间,让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持续性的提升。另外,区域活动环境中的材料必须要符合动态性与整体性的要求,要确保材料能够持久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结合幼儿教育目标对材料及时地进行更换。[1]例如我们在操作区组织幼儿进行小肌肉的穿线练习时,如果仅仅提供穿线板和绳子这两样材料,幼儿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穿绳,结果导致穿线板上布满了杂乱无章的绳子。这时只要我们添加一张完整的穿线步骤提示图,就能为幼儿提供很好的学习支架,帮助他们穿出特定图案,体验成功的快乐。
2.结合幼儿兴趣增加区域环境内容
增加区域环境内容与幼儿活动质量息息相关,能够让幼儿尽情尽兴地探索他们的世界。活动区域必须是丰富多彩且具有科学性的,但增加环境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并不能长时间集中,且过于复杂的环境虽然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但是也可能让他们三心二意,这和幼儿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活动主题,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幼儿的兴趣对环境进行创造。一般来说在进行区域活动之前应该事先与幼儿进行沟通,再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目标,制订区域活动规则。
3.环境创设要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
环境的创设还应结合幼儿的不同需求与实际能力,尽量地提供一些实际操作性强、趣味性高的材料来让他们自己动手研究。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的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过程中不能有“一刀切”的思想,不但要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同时也应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成长。[2]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动手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在活动区域设置“夹豆豆”这一游戏内容,准备好豆豆和特殊的筷子之后,让孩子用筷子将放置于玻璃瓶中的豆豆夹出来,而一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或者动作较为缓慢不习惯使用筷子的孩子,我们可以在旁边放置几把小勺子,让他们用勺子将豆豆舀出来。这样每个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让他们都能够获得满足感。
4.区域活动中创设“互动性环境”
幼儿园区域活动主要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依旧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创设愉悦、宽松的区域活动环境,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活动内容与活动伙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活动之中,为此,我们应该将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成为互动性环境。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在区域活动组织的过程中都忽略了与幼儿的互动,通常都存在“教师少幼儿多”“区域多战线长”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定位为活动的管理者与控制者,而忽略了幼儿的反馈与其进行互动。为了让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探索乐趣和创造行为,我们应该通过语言或情感交流的方式来给予幼儿回应,对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
总之,幼儿园区域活动要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环境创设以及教师的指导。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以“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为教育工作的重心,不断提升自己对幼儿教育的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组织更多更好的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娜.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J].新课程(小学),2014(02).
篇9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问题
(一)区域活动难以引起幼儿持续的兴趣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幼儿频繁进出不同的区域,很少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区域中,注意力不集中,对区域活动内容不感兴趣。为了应对这种问题,教师想方设法频繁更换区域中的材料与游戏,以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开始,幼儿会受到新游戏的吸引,但很快又厌倦新游戏。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教师为了设计新区域游戏而绞尽脑汁,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幼儿没有深入游戏,他们并没有充分探索区域中的材料,即区域中的材料并不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区域活动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区域活动规则、限制过多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强调幼儿自主活动、亲手操作的活动形式。然而在很多幼儿园中,教师禁止幼儿自由取用不同区域中的材料,也禁止幼儿在区域间走动。幼儿被规则限制住了。实际上,各个区域在幼儿的活动中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存在着联系。例如幼儿在娃娃家想要建一间小屋子,就可以利用建筑区的积木或是益智区的雪花片;在美工区幼儿也可以进行想象游戏。幼儿在区域中游戏,自由取用所需的材料,充分运用空间,在连贯的活动中可以获得整体性发展。过多的“禁令”则限制了幼儿自由发展的机会,使得在区域中获得的经验缺乏连续性、联系性和整体性。
(三)区域材料长时间不换
丰富的材料与工具是区域活动的必要因素,在幼儿园中教师却常常感慨资源短缺,材料不够。为了确保区域活动的展开,幼儿园不得不购置各种精致的玩具、材料,如果经费不够,教师就必须自制大量的玩教具。购买材料经费受限,制作材料时间受限,导致区域中的材料长时间得不到更换。而幼儿的兴趣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不变的材料不能有效支持幼儿活动持续开展,影响区域活动的效果。
(四)区域活动脱离幼儿真实生活
教师在设定区域活动时,有时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安排一些活动内容。例如在角色扮演区安排银行、手术室等大部分幼儿完全不熟悉的场景。由于缺乏原有经验的支撑,幼儿对这种活动很快会失去兴趣。即使教师教了玩法,也因为离幼儿的生活经验太远,幼儿的活动也常常局限于教师教的部分,无法深入、持续地进行,使活动失去应有的价值。
二、问题分析
(一)区域活动的主动性难以保证
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自主发起、自由选择活动是区域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和特点。幼儿园区域活动不仅符合幼儿游戏的天性,还能满足幼儿自己动手尝试的需要,给他们自我挑战、自我建构的机会。然而,教师常常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幼儿一直处于“被安排”“被教”的被动地位。幼儿对区域活动缺乏兴趣,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主动性。幼儿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这个区域里玩,也不知道自己在区域里究竟应该做什么,他们只是在模仿、机械操作。这完全不符合区域活动的主动性特点。在自主的区域环境中,幼儿自己拿主意,自己设定目标、制定活动计划,也能在游戏中发现挑战与乐趣,真正满足了幼儿的个别需要与兴趣,实现了区域活动的价值。
(二)区域活动的开放性仍显不足
区域活动的开放性是针对受限的、割裂的区域而言的。在教师限定的一定时间内,在用桌子、柜子、屏风等相互隔离的区域中,幼儿各自选择进入不同的区域,各自进行着自己的活动,相互之间没有交流。这种看似秩序井然的区域活动,实际上在空间、时间、材料的使用上都限制了幼儿的活动,同时也限制了幼儿的发展。开放的区域则与之恰好相反,不论在空间设置、时间控制或材料的取用方面,都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促使幼儿开展更有深度、创意和挑战性的活动。空间上的开放性强调区域之间在相对独立的同时也能够互相交流。区域之间的隔离物只是为了保证区域内部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拆除,以便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上的开放性要求教师视情况灵活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过短的时间使得幼儿的活动无法深入下去,或是刚刚对区域活动有了一点兴趣与了解就被打断了。充足的时间给了幼儿更多的余裕去探索区域中的新材料,让他们有机会去创造,去挑战。材料上的开放性一方面意味着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取用材料的机会,另一方面意味着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幼儿园的区域活动都能联系在一起。材料的功能不是固定的,建筑区的积木可以给表演区的幼儿用来当作电话,美工区的工艺品可以拿到商店进行买卖。总的来说,区域之间是否能够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经验,取决于区域的开放性。
(三)区域活动的动态性有些滞后
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巩固了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获得了新经验,这是一个经验不断增长、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会不断产生新的兴趣与需要。长时间不更换或增加、补充区域中的材料,会使区域难以维持幼儿不断变化的需求。为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区域必须保持动态发展。
(四)区域活动的真实性有待提高
真实的区域活动更能提供幼儿丰富的经验。所谓真实,就要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区域活动脱离幼儿的真实生活,将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区域可以引进当地社区的特有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加真实的区域环境,促使幼儿获得真实的经验。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发展策略建议
(一)“主动的”经验:鼓励幼儿发挥主体性
张雪门曾说,在游戏中要“多给儿童自由选择、自我发表及自我订正的机会”,他所强调的即给幼儿自主活动的机会。同样,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也可以体现在自由选择、自我表达、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赋予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选择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是幼儿自己选择的,所以结果也比较容易圆满[1]。幼儿自己选择区域活动前,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需求与兴趣,制定活动的计划。因此,可以避免幼儿很快对区域失去兴趣的问题。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有权利自由地选择区域,选择材料与工具,选择玩法,这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表达。自我表达的好处在哪里呢?一味要求幼儿按照示范做,动作上可能是像模像样了,但永远不会有新的东西产生。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作,既巩固了原有经验,又产生了新经验。例如,请做得比较好的小朋友做小老师,给其他小朋友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尤其鼓励幼儿展示有自己的想法的作品,可以积极引导幼儿的自我表达、自我创作。给予幼儿自我评价的机会。评价是经验总结与反馈的重要环节,教师给幼儿机会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原有经验。因此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常常引导幼儿自己反思,帮助他们自己组织经验,进行自我评价。
(二)“开放的”经验:减少区域活动的限制
“开放”一词在幼儿园中往往难以付诸实践。不限制在固定的区域活动,活动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孩子到处乱走的混乱情况?不限制在一定的时间结束,孩子不珍惜时间开小差怎么办?不限制材料的取用,会有孩子随处乱丢甚至破坏材料吗?这些顾虑,是教师们不敢开放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开放”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则的开放,正如同“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自由一样。首先,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开放”活动的机会,没有自由的背景,幼儿永远不能形成“自动自觉”的习惯。被动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个人需求和兴趣难以得到满足,个性化发展更难以实现。“开放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发挥潜力,“开放的”材料给幼儿带来“开放的”经验。因此,教师应多给幼儿一些信任,减少区域活动的限制,允许他们在有需要的前提下在区域间走动;给予他们充分的区域活动时间去探索与创造;鼓励幼儿自由拿、放材料,并要求及时送材料“回家”。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如果空间不受限制,活动不被打断,材料自由取用,他们绝不会浪费一分一秒在徘徊、等待或者制造混乱上。
(三)“动态的”经验:及时提供变化的材料
幼儿对活动浅尝辄止,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区域中提供的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或兴趣。单调的材料、长时间没有变化的活动,导致幼儿对区域活动缺乏持续的兴趣,难以支撑幼儿的经验累积与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考虑到幼儿的发展水平与材料的支持性两方面出发,关注幼儿的兴趣所在,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一方面,区域中的材料应丰富多样,游戏玩法不受限制,使幼儿能感受区域活动的变化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幼儿活动,向区域中持续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在幼儿遇到障碍时及时给予幼儿帮助,让幼儿能够深入区域活动。在区域设定后,随着幼儿活动的不断进行,教师应投放不同结构水平的材料,鼓励幼儿进行创意游戏、自我挑战。
(四)“真实”的经验:区域活动从儿童生活出发
正如杜威所说:“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这就是学校的那种隔离现象,就是学校跟生活隔离开来。”[2]幼儿活动与生活的脱节,导致“真实”的经验遥不可及。杜威认为,儿童从事的简单烹饪、洗碟子、掸灰尘等工作,对他们来说,跟做扮演游戏同样有趣。对儿童来说,日常生活的作业充满了神秘价值的感觉,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活动是名副其实的,以往只有成人能做。换句话说,生活中的因素,不论时间和地点,永远会使儿童产生兴趣。为了解决幼儿需要贴近生活的经验与区域活动提供的远离幼儿生活的经验之间的矛盾,教师需要从区域提供经验的真实性与生活性进行考虑。教师应树立幼儿园课程是“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也从生活而结束”的观念。区域活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也应完全来源于生活。幼儿生活在哪里?幼儿园、家庭与社区都是幼儿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庭与社区拥有许多幼儿园内无法拥有的宝贵资源,除了社区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外,外部环境的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也同样是渗透在幼儿生活中的资源。因此教师在利用外部资源的时候,应当充分与家庭、社区进行对话,“请进来,走出去”。[3]幼儿园可尝试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网络,整合园外的家庭、社区资源,支持活动开展。一方面,可建立长期有效的社区资源库,如利用周边的环境资源(如公园、景区),文化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大学)搜集区域活动所需的材料。另一方面,可成立助教团。助教团的成员可来自于与幼儿关系密切的人群,如父母、祖辈以及其他亲朋,他们能够根据幼儿需要适当介入,提供各种教学辅助。
作者:方晨瑶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戴自庵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篇10
通过解析现阶段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发现诸多问题,例如: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重游戏的秩序和规则,轻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游戏的操作结果,轻幼儿的操作过程,等等。鉴于此,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应该从教师中心转向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把培养幼儿学习品质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价值。
乐“乐”在区域
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我们可以了解到兴趣是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区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区的兴趣,让幼儿喜欢参与活动区,在于教师对活动区的创设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是否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大班主题性区域活动“惊奇一线”,则是围绕生活中小朋友感兴趣的线为主题,激发幼儿去探索生活中各种各样材质的线以及线的变形。中班主题“好玩的印记”则源于小朋友在雨天观察到脚印而生发的一个关于探索各种印记的主题区域活动。小班主题“我的五个宝”,是幼儿对自我认识的开始,也是他们用感官去感知世界的真实体验。因此,小朋友在主题区域活动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探究。只有当幼儿乐于参与区域活动,他们才能够保持较高的主动性和坚持性,才能真正地融入区域活动的情境中去。
活“活”在区域
全儿教育协会出版的《幼教绿皮书》中指出:“当前幼儿园最大的问题是对个别差异的关注度不够,教育方式仍然无法真正重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反思传统区域活动的创设,教师主导整个活动,幼儿被动参与,区域活动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儿童的主体性缺失,学习品质的培养难以实现。
随着对《指南》的贯彻与实施,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再度受到关注,区域活动成为了幼儿园的主体活动,个别化教育在区域活动中得以实现,每个幼儿都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区域进行操作和探究,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说教,“等待”“鼓励”“支持”都成为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指导策略,也更加的重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实践和体验。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想一想都是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探索方法。个别活动、小组合作、集体分享等活动方式也常常用在区域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区域活动是真正能够实现个别化教育的学习方式,它的“活”既体现在独一无二的幼儿个体身上,也体现在灵活多变的活动规则、游戏方式和指导策略之上,“活”的区域也真正体现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更能够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新“新”在区域
探寻区域活动是否能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第一要素在于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新”在于创新,在于有效投放、合理利用。具体表现在: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眼前一亮;如何让幼儿坚持完成任务,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如何激发幼儿创新的思维,打开想象之门。
翻陈出新,废旧材料再利用。这需要教师们用心去搜集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如各种纸盒、瓶子、易拉罐、纸板等比较经久耐用又安全卫生的材料。将这些材料制作成成品或半成品投放到区域活动中,给幼儿一种全新的感受,使他们愿意玩、喜欢玩,又自然习得有关环保的生活常识。
别出心裁,操作材料巧利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对教师们来说是一件工作量相对较大的事情,但用心的教师们也能发现在投放材料中的一些小窍门,能够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例如:某教师利用乒乓球制作的黏合毛毛虫,在小班可以利用毛毛虫身体的颜色进行认识颜色的操作,到中班可以根据毛毛虫身体上的数字进行1~10的点数练习,到大班可以利用身体上的数字进行加减法的练习。 再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物稍作加工,也能够成为幼儿喜闻乐见的区域活动材料。如颜色鲜艳且柔软的泡沫垫就可以用来制作幼儿喜欢的跳舞毯,用于感知方位、颜色、图形、图案等。
动“动”在区域
幼儿园区域活动强调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活动区,自主地进行各类操作活动,而区别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我们需要真正地解放儿童的一切,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让一切感官都动起来,而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动一动。
与此同时,区域活动的“动”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之中,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区域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予以适当的方式抛还给他们。例如,小班的幼儿很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而不能坚持参与区域活动时,教师要以商量的口吻鼓励他有兴趣参与活动,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中大班的幼儿较易出现遇到困难而退缩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地予以支持,了解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乐”“活”“新”“动”,看起来是几个非常不起眼的字,但这四个字却高度概况了如何创设适宜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区域活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任何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幼儿园)
链接>>
划分区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半开放原则。区角的划分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半开放的区角有抑制幼儿四处跑动的作用,有助于他们在同一个区角呆得久些,专心做完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