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道德范文
时间:2023-04-05 01:1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的职业道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教师职业道德职业倦怠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以发展自身素质为前提,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教师道德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导致部分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道德困惑和迷茫,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道德缺失的现象。
一、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1.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永恒内容――爱生与奉献
爱生•奉献是师德之魂,是师德建设永恒的主题,为人师者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甘愿付出的情怀。爱是在理解的尊重之上建立起来的情理相融的情感,其中包含着教师所坚持的教育原则、坚定的教育信念、追求的教育目标。教师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心血教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教师热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相济;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2.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内容――以人为本
教育是否能“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全面发展”是衡量教育是否现代化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人的社会化发展到社会化中日益融进人潜能开发、自身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从而实现个体身心素质的全面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内涵,也是当今教师职业道德所要体现的新内涵。
3.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内容――尊严与快乐
人们传统思想中对教师这个职业神圣性的理解和对于教师期望值很高,强调教师的奉献而忽视了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师德建设是一种人性关怀,是要让人活得有尊严。因此,师德建设要真正获得实效,就必须适应教师的现实需要,体现人文的关怀――首要就是要唤醒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快乐。教育是要让人有尊严地、幸福地生活,要培养人健全的人格,一个享受不到职业尊严和快乐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尊严,无法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无法丰富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回应教师的这种内心渴求。
二、教师职业倦怠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乏味,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理倾向。它不仅威胁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也是巨大的。职业倦怠成为破坏教师职业道德的隐患,严重地阻碍着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
1.情绪衰竭
教师在与学生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一种情感资源被耗尽,疲惫不堪、精力丧失的体验。由于长期处于压力中,教师会经常觉得空虚、郁闷、愤怒、烦躁、失眠、紧张、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卑、绝望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态度冷漠
教师用消极的、冷漠的、疏远的甚至不人道的态度对待学生,甚至视学生为无生命的物体。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漠不关心,常用讽刺、挖苦、讥笑的语言对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更有甚者用打耳光、拧耳朵或者踢等方式体罚学生,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3.个人成就感降低
教师在工作中成功感和能力感降低,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由于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教师对工作敷衍了事,往往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比如搞第二职业、做生意、交朋友、玩牌等,从中获得满足感,对工作缺乏进取心,丧失职业自豪感。
三、克服职业倦怠,提高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各种压力,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有教师本身的原因外,还有社会的、学校的、工作任务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职业倦怠问题,要标本兼治,从而提高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1.改善外部环境
(1)获得社会支持,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支持系统可使个体减轻压力,缓和职业倦怠的产生。获得社会支持,首要的是对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因为公共信任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士气、工作热情和满意度,进而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感。同时,对教师持有合理的期望也是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方面。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应客观合理,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因此,政府不仅要制定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而且还要抓落实,使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教师的气氛。社会在对于教师提出各种要求的同时也要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
(2)优化工作氛围,为教师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建立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教育评价体系,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形式主义工作,使教师从各种检查中解脱出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或者让教师走出校门交流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学校要实行民主管理,树立为教师和教学服务的意识,积极为教师创建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
2.加强心理调适
(1)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生理机能与人的内心情绪休戚相关。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身心得到放松,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当身体强健时,身体中的各个系统组织运转顺畅,人的精神承受能力必定增强。
(2)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教师职业具有确实有崇高而重要的社会意义,但其本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教师没有必要将学生的教育全部归为自己的责任。确立了这种合理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期望,教师才不会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所扰,摆脱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情绪。
(3)学会情绪疏导
人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极限,当心理压力超过这些极限时,总会出现一些精神上的困扰,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打开自己的“情绪控制阀门”,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3.提高自身素养
(1)强化遵纪守法意识
马克思说:遵纪守法都是做人的起码准则。同样,遵纪守法也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要求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因此,教师要讲法律,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合法、规范、严谨,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做到知法、守法和不违法。
(2)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繁重的、高智能、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科研能力,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时代意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理论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3)培养创造性能力
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曾写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名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样的职业,让“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才能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成为充满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辉的职业。因此,教师不仅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特点科学地工作,更要借助技巧,艺术地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机智巧妙地、迂回隐蔽地实现教育的预期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学策.新时期师德修养.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陈水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社,2003.
篇2
一、职业理想
所谓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中职教师应树立扎根职教、发展职教、献身职教,为国家努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并同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职业理想。按劳分配是需要的,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我们并不反对,但有的教师过分地将自己的工作与经济利益挂钩就不合适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个需要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点理想情怀,又怎能推动学校的发展,更谈不上自身的发展。
二、职业责任——爱岗敬业
1.情感——爱教、爱校、爱生
对自己从事的中职教师职业,要有一种情感上的接纳,对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场所(也就是中职学校)要有一种剪不断的“情结”。能把自己的情感世界与职业教育的兴衰、中职学校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职教之忧而忧,为职教之乐而乐,做到爱教、爱校。中职教师要以校为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姐妹,这种情感是爱岗敬业最根本的动力源泉。这种情感是内在的,也是持久的,不会因中职教师职业待遇的高低或条件的优劣而轻易波动。中职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敬重自己的事业,恪尽职守。
2.理念——教书育人,德育为先
教师爱岗敬业不仅仅表现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更体现在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生活习惯上,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上,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上。中职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即我们常说的要成材,先成人。
3.态度——认真负责
教师对工作、对学生的态度是教师爱岗敬业的直接体现。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容不得半点疏忽。教育的影响触及心灵,容不得丝毫大意。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的职业态度除“认真负责”四字,别无选择。中职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教师这个集体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
三、师爱
教师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而且要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洒向每个学生。师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2)情感。情感是师爱的前提。从早到晚教师与学生同活动,上课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不时地沟通交流,教师为学生能按自己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而感到喜悦。只有向学生投入情感,才能真正地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爱。
(3)理性。教师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做到理性对待学生的成绩和错误,这才是师爱的正确方向。
(4)奉献。爱就意味着奉献,教师的爱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报酬、不求回报的充满奉献的爱。
(5)公正。教师的公正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教师公正与否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息息相关。教师的公正可以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师的义务
1.教师的法律义务
《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体质等方面发展。教师要注意教育方法,不能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学生,更不能打骂和体罚学生。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篇3
中图分类号: B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师是学校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以及为社会服务主要功能,这些功能是通过教师履行其职责而实现的。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则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一个漫长时期,教育活动便已经产生了,为了维持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人们开始首领、长者,有经验的人称为“教师”,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教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随之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此时以教育为职业的教师职业,也随之出现了。中华历史的长河 中,伴随私学兴起,也产生一批职业教师,如:孔子、孟子等,他们成为职业教师,为教师的职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它伴随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职业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在从教育教学中所形成和遵循的用以调节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各种职业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表现出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等,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自身的专长成长密切相关,它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遵循各道德规范由此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之总和,在道义上规定教师在从事其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所应承的责任、义务与使命。
老师在职业的内容上往往显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会出现不同的角色,都有出现道德上差异,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主要看我们教师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始终将学生成长放在首位,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在从事其工作中表现出职业道德相符合的行为及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学习、人格发展要产生的示范性效果是优良的,教师所从事工作对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趋向成熟,在行为上表现出鲜明的特色,也开始有了一定的价值观,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也强烈了,思想上也关注事情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修养,在“专业上让他们成才”,在“精神上让他们成人”,在学习上老师专业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态度,在高尚的道德、人格以及优秀的思想品质上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看得见,特别人格和品德影响,最为深远。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更具广泛性与深刻性,直接作用于学生。通过学生逐步扩到家庭以及社会,同时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整个一生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其根本的原因是教育规范职业道德中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培养对象活动中你是否真正认识、表现其职业道德的行为优良。换句话,老师的本质就应该具有特点,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我们职业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中要在方式上主动一些,在方法上更多一些,手段更人性化一些,途径更广一些,程序更合乎于道德修养规范,至少受教育者可以接受,不要采用强制性、机械性方法去对待他们,我们应该尝试一下从心理方面去作耐心细仔辅导工作,说不定最简洁的方法表示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我们的教育只是需要积极一面,有益一面,更有价值一面。教师的职业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还承担着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和科学研究任务,还得有着更高的职业素质责任感,不仅要有崇高的师德,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艺,而且还必须经过长期的教学专门训练,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从事一种独立和创造性工作,我们知道,教师劳动不是物质变换过程,而是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转化和发展过程,虽然工作平凡,但而伟大,即应该有极大的创造性,教师职业道德要加强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对道德素质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忠于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这是社会主义学校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工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我热爱我的工作,教育工作中我得到收获,我快乐我愉悦。
三、搞好职业道德工作使学生更好成长
学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重要场所,教师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作为教育主体教师,其道德风范的社会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也是提高师德品质及修养成为师德一种习惯,这样主要手段、教师师德品质是关键,教师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也是这生们表率。我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有一定思想基础的,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关系、教师之间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教师与社会其它人员之间的关系,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辩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及修养是一面镜子,学生们随时对照随时关注,随时查看,社会舆论监督、制约对教师要求更上一层。标准更高,原因很简单,你是教育者,你是道德修养非同一般,你在人们地位是“德高望重”,你的个人行为,社会行为是高大,没有谁与你相比的,因此我要养成好心情习惯,时时处处要求检查对照自己行为,给学生们一个好的榜样。
篇4
1.关于心理契约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内涵诠释
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契约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认为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就是学校与教师双方彼此对对方应该付出什么,同时又应该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我们认为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形成的心理契约指的是教师个体关于自己应对组织履行何种责任,作为回报组织应对自己承担什么义务等形成的主观信念。这一系列信念是教师对教师职责的主观认识与理解,更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和职业价值的自我要求,是高校与教师之间非正式的相互责任的一种认可、约定和承诺。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心理契约的重要构成因素,因为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达成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具体的贯彻落实工作发出通知。这是首次制定印发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的规范。新规范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阐释和解读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内涵: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可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心理契约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与学校的价值认同与交换关系,无法把双方的相互责任界定于聘任合同之中,每位教师对自己应该为学校付出的责任理应有明确的认识。这些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约定,是在高校的聘任合同中无法明确提出并进行量化的,而只有通过教师将这些行为要求内化为心理契约中教师个体对组织应承担的责任,才能使教师的职业行为真正地得到实质的约束,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够真正地建设并发挥作用。高校教师对学校有一定的期望,希望借助学校来实现自己物质和精神上多层次的需要,而学校往往也会利用各种组织资源来实现学校的目标。平等、自由、尊重是契约双方共同追求的基本精神,由契约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跃升正是契约化追求的最高境界。良性而健康的心理契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心理契约有利于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学校与教师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和职业道德缺位。积极地建设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良性契约,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是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新的必要前提。
二、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职业道德的积极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管理者忽视教师的自尊心、主体意识和价值理念,把教师作为高校组织的人力资产而支配和使用,忽视心理契约的达成标准而影响教书育人的绩效。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心理契约密切相关,两者高度契合能促进高尚教师职业道德构建和心理契约的良性发展。高校教师承担着学术科研和一线教学的工作职责,是高等学校发挥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在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职业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自身努力程度及奉献付出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及其工作特点、工作环境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将爱岗敬业自觉内化为道德品行,从而有效发挥出师者的表率作用和育人功能。高校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除外部激励与约束之外,还与教师心理契约密切相关。教师心理契约正是创造高校和教师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隐形通道。相互期望的满足,和谐关系的建立,在心理上给予教师精神满足,使教师处于心理上信任学校、工作中充满活力的状态。这种和谐顺畅的氛围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提供了环境,教师会自觉审视自己对学校的付出程度、自身工作状态是否与良好的心理契约相匹配,从而在科研、教学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关注学校发展等实际行动中,提升自身工作成绩以适应和符合学校对自身的期望。如果教师与学校间处于互不信任、互不满意的不和谐状态之中,不仅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成长,反而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危险。因此,只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心理契约高度契合,才会为高尚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奠定基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个体与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性发展目标。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书育人的内在兴趣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动力;对于高校组织而言,师道尊严的外在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推力。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力的有机融合、共同作用,为有效建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供了动力源。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创新的能力,而对教学科研的内在兴趣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水平的内在驱动力。同时,教师在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后,原有的与学校组织保持的良性心理契约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会随之形成个体对学校组织的新的需要与期望,与高校组织达成平衡的心理契约成为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助推力。高校组织须敏锐地意识到教师心理契约的变化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在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科研平台提供及教师个性需求方面满足教师的心理期望。当教师当前的心理期望得以满足的同时,高校组织对更高标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预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产生了外在推力,高校教师亦会通过自身努力达成高校组织的预期,高校组织与高校教师在这种动态平衡心理契约的作用下,不断呈现螺旋式上升,从而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组织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种互动关系。心理契约是联结高校与教师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确保两者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高校教师行为的决定因素。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水平越高,教师对高校组织的满意度越高,其信任度、敬业度和事业心以及工作起来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就越高。高校教师借助心理预期不断评估自己的言行是否与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要求一致,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高校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将个人前途整合到高校的事业中去,从而提高对高校的认可度、忠诚度和归属感,有利于形成平衡而健康的心理契约。
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心理契约违背”是指个体在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其核心是愤怒、怨恨、辛酸、愤慨的情绪,个体感觉组织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动态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教师和学校的期望和心理承诺往往会随着各种外在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心理契约的缔结与违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行。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违背和破裂通常会对员工的后续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基于高校教师个体视角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目标,作为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价值认同缺失。进而言之,教师是育人的高尚职业,不能忽视教师职业对职业道德的高标准要求。但有的人只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这种职业认同即心理契约必将极大地降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砝码。所以,应聘教师职业资格的个体不应仅仅审视自己的业务能力,更要深层次地认识个体的职业兴趣。而基于高校组织的视角分析,当前学校组织往往缺乏应有的认识高度,对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标准要求,很容易只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人才招聘往往看重教学与科研成效,却忽视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准。在日常管理中,又偏重教学与科研条件的硬性要求,忽视教师的心理契约达成度。这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现象日益增多,进而影响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形象。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负面影响力巨大,心理契约违背会直接导致与教师职业道德相背离的不端行为产生,甚至引发高尚师德的坍塌,并可能在更深层次上遏制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1.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建设学术道德
规范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学术道德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道德底线,是大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自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在以下几方面不利于学术道德的坚守:一是导致教师存在心理落差和心理不平衡,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不能专心教学,更不能潜心搞科研,为学术道德失范埋下了隐患。二是造成学术研究动力不足、使命感不强。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实现中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跨越的历史重任,教师心理契约违背致使教师处于不和谐甚至焦虑的工作状态,不仅不能做到基本的履职尽责,更遑论服务于国家的人才需求战略。三是造成学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是凸显学术道德伦理性和科学研究精神的关键。学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也离不开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校氛围。教师心理契约违背打破了创新意识培养所需的外部环境,在心理期望始终处于不和谐的态势下不可能培育出学术创新意识。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性,因此教师应强调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进步。高校教师与高校组织保持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才能自觉地通过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谨慎的科学精神、严于律己的人格修养、乐于奉献的道德境界传递给求知求学的大学生,从而培养出人格独立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然而,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风气不端,直接给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处在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极为不利。
3.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削弱师德构建的效度
教师职业道德建构基于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力的共同作用基础之上,作为教师个体本身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契约违背时,即使学校从管理方式、激励制度、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倡导并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不能有效发挥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上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契约违背的教师不管是选择保持沉默、被动接受,还是选择提出意见,或是选择破坏、忽略,教师会无视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不同程度地实施与学校组织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背离的行为,甚至损害高校组织的利益,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的负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学校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构建而做出的努力。
四、如何强化高校组织与教师心理契约的达成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构亟待与心理契约达成协调性、统一性和契合性,这需要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两个方面形成共识。在教师个体方面:教师个体要以事业为追求目标,而不是以生存和生活为目标;尊重自己和教师职业的纯洁性,尊重学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质量。在学校组织方面:教师的选拔不仅要看重学位,更要看重心理契约的价值取向。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契约目标,基于高校管理者应当抓好如下几点:
1.充分认识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关系
充分认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依据心理契约形成的内外各方面的因素,最大可能且最大程度与教师达成一致,使得契约双方都能遵守这种非书面的隐性契约,才能有力地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和效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这个职业的基本要求,声誉就是教师的第二生命。学校必须正确运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形成对教师的一般性规范,进而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起到道德约束的作用。学校管理者要立足人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略,尽量减少强硬的外在职业道德行为要求,通过调动教师内在的驱动力,适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性要求,真正让教师建构高尚的情操和自觉育人的品质。
2.强化教师心理契约的沟通路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缓解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心理契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利于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畅通而有效的沟通十分重要,心理沟通可以实现信息交换与传递,达成共识并形成统一行为目标,把学校教师队伍凝聚成一个有效整体,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最佳实现。在教师与学校心理契约的动态调适过程中,只有通过广泛而有效的沟通与交注,才能使教师与学校详尽地相互了解双方的理念、价值和精神,不断调整各自的认知与利益,从而建立成熟而稳定的心理契约特征。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消除或削减教师对高校的各种猜测和主观成见,更有利于教师形成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自觉自愿地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组织的学校必须在沟通机制的保驾护航下,努力实现公平决策,合理调解,平衡补偿,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契约违背的机率。同时,为了避免最初形成的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和违背,适时调整和修订心理契约的内容是确保双方心理稳定平衡的基本条件。
3.充分利用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为关注那些正式制度,而忽略了非正式制度的潜在影响,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激励作用。培育信任、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氛围是工作创新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在发挥传统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激发非正式制度的激励作用,尤其是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因为精神激励是一种比物质激励更高层次的东西。学校在与德育工作者共同合作时,必须尊重、关心和信任教师,努力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塑造教师对其职业道德文化的承认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形成对学校的精神依托和实质信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层次。高校教师更需要尊重其专业地位和个性特征,他们希望拥有一个能证明自己价值和尊严的平台,一个能够稳定获得所需的信息并随时进行知识更新的渠道,这是最能形成激励作用的因素。因此,在对教师进行一般性的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出国培训、年度评比、名师制度、职务晋升、科研项目等,提升精神奖励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做到激励与惩罚结合。高校的激励机制必须以教师的主要需要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把学校目标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发挥心理契约的干预与约束力
高校组织与教师双方的信任是心理契约的基础,缺乏彼此信任,教师就不会对学校尽职尽责,学校对教师则会缺乏关怀爱护,这样就不会有心理契约的良性平衡。教师与学校共同信守承诺,学校事业才能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要看到学校缺少制度约束必然会导致一些教师的不良意识和行为的产生,只有不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制度规章以外的价值规范、道德信仰、生活和舆论氛围等形成的约束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学校和教师在长期工作生活交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或约束的效果。在当前学校管理中,正式的制度约束与非正式的环境约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心理契约本身就是一种对人们心理期望的管理,是通过对人们内心期望的影响而完成的一种软性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首先着眼于对教师的各种外部干预措施,同时,加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强调教师自觉规范言行举止,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从而增加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结语
篇5
童年时代,我最敬佩的人是老师,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是人民教师的劳动。就是这份激情,这份执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于是,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上,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那么,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个人认为,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即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才能不愧对这一光荣的称号。
“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教师的职业道德特点,教师要立身于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益终身的。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德育工作状况和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作为教师,我们的个人魅力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也不是对道德标准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是以教师自身的品德和情感去影响我们的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深切的爱去触动和感染学生。教师的德行越真切,对学生的人格感化的力量就越大,就越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因此,回望历史,审视现在,寄望未来。没有高尚的师德,而空有教师的称谓,学生不会接受,历史不会认可,人民也不会承认的。
1.教师在道德意识水平上要高标准
教师职业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教师要把受着社会、学校集体和家庭各种影响的学生,培养和造就成为合乎社会及时代需要的人,必须在思想道德方面具备最优秀的品质。在教师身上体现高度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当逆流浊浪涌来时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能分清是非,不为金钱等物所诱惑,洁身自好,尽职尽责,才能为学生树立光辉的榜样,使学生由衷地佩服。一般说来,教师不管自己所处的地位如何,总是凭着自己的职业良心,尽可能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与熏陶,也必然首先要求自己在道德意识、道德境界上有较高的水准。
2.教师要在道德行为上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是指教师在执行自己的职业道德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起着示范作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其他职业道德的明显标志。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还要有完美的品格和模范的行为,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所以,有人说学生身上都有教师的影子,学生的心灵都打上教师的烙印。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学生不仅是“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甚至“学其行”。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以及奖励惩罚制度所不能替代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教师在师德影响上具有“深”“广”“远”的特点
“深”是指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深深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容易在心灵上与其贴近与沟通,教师的道德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的教师的一席话,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上引起巨大波澜,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广”是指教师职业道德这种影响广泛作用于在校的学生,并通过学生或教师本人的直接接触,而波及学生的家庭、亲友和社会。“远”是指教师职业道德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发生重大变化,就是在学生毕业后还发生直接的持续影响。教师立身于德,才能为人师表。
二、关心热爱学生,教师的育人之德
审视教师的职业特点,关心热爱学生应该成为教师的育人之德。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热爱学生是教书育人的核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热爱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育之不能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老一辈教育家终身的教育总结,它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情感,也是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育,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要热爱学生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真心热爱学生,要真心对学生负责;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给后进生多一点关心和爱护。它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需要。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是现代教师精神风貌的一个特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爱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客观情境;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心灵相互沟通的桥梁,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因,所以说,没有爱,就不会有真正成功的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仅有爱而无知无能的教师同样胜任不了教育工作,所以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还必须有严谨治学的精神,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教师对知识的热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可以影响学生求知的观念和态度。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学生的楷模。“师表,人之模范也”“博学为师,德高为范”,这些名言都说明教师的品德、学问、个性等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要坚持以德立身,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品德高尚的合格教师,成为受社会尊敬的人。
三、加强自我修养,教师的从教之德
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离不开自我提高认识,自我加强修养,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尚未充分发达的时期,社会必然存在着待遇不同的各类职业,也就自然存在着职业的竞争与选择,这是社会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教师的地位不断提高,待遇不断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其他职业,这也是社会的现实。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能谋就教师这一优厚的职业,既是我们努力竞争选择的结果,也是党和人民的赠与。确实来之不易,首先应该珍惜它,进而应该热爱它,最终应该干好它。然而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这碗饭不是谁都可以吃的。他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不仅要有高深的学业,更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特殊性的要求,更是教育事业的需要。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班主任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言教、身教的统一,并且要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我们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
篇6
【摘要】作为教师,就要适时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健康、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中。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必须爱岗敬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理智地面对来自于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影响,采取多种方法克服这些问题带给我们的不利影响,化解和消除容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危害的不良因素。让我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心态投入教学中去,不因心理问题而使自己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更不能因此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学习。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 影响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往往对其抱有极高的期待,这也反映出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很多教师总感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满意,生怕教育不好自己的学生,这种心理压力如果长期积压得不到释放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会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对教师造成一些影响,如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很多时候必须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职业崇高而社会地位不高,付出很多但收效不好、收入不高,家庭生活的压力,孩子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环境对教师的苛刻要求等,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调整心理状态,心理上可能会出现问题;再次,教师真心希望每个学生学习效果明显,表现优异,这使得教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许,而现实是学生表现不一、良莠不齐,这也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心理,造成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我周围也有这种老师,由于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影响,加之其不太善于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化解矛盾,结果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重者患上抑郁症。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对教师的心理有很大影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作为教师,就要适时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健康、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中。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必须爱岗敬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理智地面对来自于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影响,采取多种方法克服这些问题带给我们的不利影响,化解和消除容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危害的不良因素,让我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心态投入教学中去,不因心理问题而使自己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更不能因此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二教师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职业崇高而社会地位不高教师,心中铭记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的大事,要在内心深处有职业自豪感,在铜臭的氛围了坚守内心的一片净土。第三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水平,教师要时时以开拓进取和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冷静对待、妥善处理,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第四,养成良好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身心健康,以饱满热情和健康心态去面对工作,让教育教学工作在我们的努力付出下取得优异成绩,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篇7
语文教育是传授语言文学如中外文学、古代和现代汉语、逻辑修辞、写作技巧等方面知识,并藉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写作、欣赏能力的一种极其重要而漫长的社会行为,其自身存在着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独特的客观规律。初中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并驾御语文教育规律,将语文教育规律的点点滴滴融会于自己的全部教学工作当中去,才能使自己的语文教育活动达到社会所需要并认可的理想效果。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语文教育规律指导自己教育实践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课文等客观对象的实际情况,既不盲目照搬语文教育规律,也不强调客观对象的独特性而置教育规律于不顾,而是在运用语文教育规律的同时去探索规律,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从而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对象或新的情况。
时代的前进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要求初中语文老师在从事语文教学时要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在关爱学生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一切。教师还应走进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的愿望、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和他们交朋友,在此过程中去引导、帮助、教育学生,调动他们学习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师生在语文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被凝聚为一体,最终获得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不仅充实和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使教育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成果。
与工作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初中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是育人者,育人者自己就应该具有良好的交往行为能力,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因此,关心、热爱工作单位,与同事之间相互理解、支持与信任,与学生家长保持顺畅、良好的沟通,与社会有着健康、适度的联系,是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初中语文教师才称得上具有合格的心态和能力的教师,他们依此去管理、教育、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受到健康而非病态、全面而非单一、现实而非书本的积极良好的语文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提高和完善自我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仅需要从外在的一些方面着手,更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逐步提高、充实和完善自我。作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者和阅读、写作、欣赏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者,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学习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掌握学科新的知识和发展动向,更新自我已有的知识积累,熟悉社会发展带给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变化,等等。学习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他们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方法。终身学习的机制特别适合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
篇8
关键词:职业道德 职业指导 案例教学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德育课程。其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一章节之前,都会配有具体的案例,然后由案例进而导入正文,且正文中也穿插着很多案例,降低了课程的理论难度,并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这一特点为案例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并对现实问题或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案例教学还适用于职业学校的教育,有助于落实能力本位,提高德育课的亲和力。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启发性和创造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将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并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参与性和互动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它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无论是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还是案例评价,甚至在案例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3、情境性和现实性
案例教学是以真实具体的案例为教材的背景,有的甚至可以对号入座,使学生感觉像是身临其境。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其主人公大多是职校的毕业生,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一样,会使学生感觉分外亲切。
三、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突生变化,要求师生之间具有很高的配合度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是实用性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面。教师对教学中所涉及的材料,必须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还要求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将不同观点产生的分歧向着纵深方向引申,指导学生去研究案例所揭示的思想、本质,深化知识体系。
现阶段,很多老师都缺乏对职业理论的认识以及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案例教学的方法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讲课时总是照本宣科,与实际生活脱轨,使课堂沉闷枯燥,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案例的内容缺乏较强的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努力求知。案例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选好案例,这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材,虽然每一章节都引入了案例,但案例的内容过于陈旧,与现实生活差距甚远,不符合教学的需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教学效果不明显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常把考试当成唯一的考核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即使不认真学习,不积极思考,只要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也可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使学生懒于学习,疲于思考,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有许多教师太过于目的化,只一味的引导学生去追求正确答案,使学习趋于教条化。还有老师只单纯的注重形式,表面上热闹生动,实际上却并未给学生带来多大的触动,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的,是不可取的。
四、完善案例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1、学校应努力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提高软硬件设施水平
学校应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学校及其相关部门应尽可能的配合和支持教师开展案例教学。
2、学校应开辟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1)必须改变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考核方式,不再单纯的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是要促使学生认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注重教学的过程及结果。
(2)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样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又可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活跃,有助于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3)指导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为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认知”那一部分的内容要做到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应用”的部分要求学生要学会分析判断,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3、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本身,应该积极的接受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功底。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认真收集各种案例,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等多种途径来进行案例的收集,关注时事,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苏龙来.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案例教学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
[2]蒋俊凯. 浅谈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为例[J].教师,2010,(04).
篇9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所谓道德理想,就是指人们依据并结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激励人们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为;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对于教师来说,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缺乏学术诚信,剽窃别人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少求真务实的学风,为了评职称,出成果,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这些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如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抄袭他人实验数据。
其次,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再次,乱收费,接受贿赂。有些教师自编讲义、自拟习题、试卷,高价向学生出售,增加额外收入。还有甚者,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要贿赂,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等。
第四,缺乏爱岗敬业,进取之心,得过且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教学,教学成了次要的事。
第五,不尊重学生。有的教师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批评不顾场合,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不易被学生接受。
诸如此类教师的行为,极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给教师光荣的职业蒙上了阴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师德建设还应取得社会的支持。新闻媒体要积极报道教师师德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德的社会舆论,批评教师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扬善惩恶,形成师德风范与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三,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教师的道德状况,是教师行为的反映和表现。在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褒扬,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逍遥自在,不受谴责,那么违规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职业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恶性循环,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至关重要。
第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完善职业道德的载体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没有一定的载体,活动难以开展,教育难于落实。这种载体包括场所、设施和器材等方面。如教师不准打麻将,应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就必须有教工俱乐部、歌舞厅等活动场所;不随地吐痰、乱抛乱扔,就应设痰盂和垃圾通道等。载体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担负着“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议、板报、墙报、广播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像扫除文盲、法盲那样扫除“道德盲”;另一方面,要对初登讲坛的新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等活动,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
篇10
关键词: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终身学习
教师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干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这个称呼,多少教师放弃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甘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三尺讲台上用青春和智慧书写平凡的人生,用心血和汗水谱写动人的诗篇。然而,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深感困惑和不安。学生似乎越来越难教,职业压力似乎越来越大。尤其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改革理论,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在课堂与备课之间疲于奔命.在处理学生矛盾中焦头烂额,面对各种考核忧心忡忡。由此,抱怨声声,埋怨不断。在这种现状中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似乎毫无意义。但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教师对未来一代的人才培养的奠基作用,都使教师职业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任何时候学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都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如何搞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具有教育和教学的各种能力,而且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教师对道德的认识,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培养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而且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更能在心灵上影响学生的往往不是教师的“说”,而是教师的“行”,而是由教师道德水平决定的,是反映教师真实品格的行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爱博大无私。深沉久远,是一种崇高的情感。“经师易做,人师难当”。没有这种教育的崇高的爱,顶多只能做个教书匠。因此,教师要学会完善师德修养。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旗帜下,教师要了解、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以高尚的教育伦理、宽阔的胸怀、多才多艺的谋略、热情深厚的品质塑造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从以上可以看出,师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教师既要以崇高的师德理想作为自身修养的目标,又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更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从现实实践的具体问题人手,只有刻苦磨练、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达到师德修养的目的。
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标准
教师之所以有崇高的赞誉,在于有“为人师表”的思想境界。而“为人师表”最直接地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外在文明的言行举止是教师师表风范的基本要求。
1 遵纪守法。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本身就要成为遵纪守法的人。首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做一个遵守法律的好公民。其次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老师。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严守纪律的好学生。
2 语言文明。语言是教师劳动的重要手段。科学知识的传授,美好思想感情的交流,总是离不开语言,教师应善于用语言开启学生求知的心扉。必须做到语言的纯洁性、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激励性。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仪表大方。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映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它包括衣着朴实整洁、举止稳重端庄、态度和蔼可亲、风度从容典雅、教态高雅洒脱等。只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能为人师表。
三、“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体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的教育不是单靠语言的宣传,也不是为了教育而故意的做作。它是一种表率.是一种深入到心灵的影响和感染,也是一种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到的无言的感受。应提倡“捧着一棵心,不带半根草”的奉献精神.激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作为教师自己的道德品质来看.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书育人这项职业,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态度。即尊重自己的职业选择,尊重职业的规范和要求.重视职业的社会意义的实现。第三,行为。即按照职业规范和要求行事,恪尽职守,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完成或实现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爱岗敬业的道德境界――乐教勤业。
四、“热爱所有的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神圣职责
教师热爱学生,是职业道德高尚的表现,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由于学生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他们的社会关系,家庭条件,生活习惯,个人爱好都不一样。就性格而言,有的刚毅,有的软弱,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内向,有的直爽。作为教师无论对能说会道的,还是沉默寡言的.无论对天资聪明的还是脑子反应迟钝的都应该给予爱。因为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国家的未来,我们应该爱他们。有些教师对好学生容易爱,对表现差的学生则爱不起来。诚然,那些学习努力自觉,自律素质好,待人文明礼貌,学习上进,天真活泼的学生确实惹人喜爱。但他们身上某些缺点往往被好的成绩所掩盖,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在老师的袒护、偏爱之下容易产生骄傲情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种爱都不是真正的爱。而后进生一般学习成绩不太好,又比较顽皮,不仅爱他们的人少,接近他们的人也很少。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却期待着师长的爱,渴望能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关心。特别是出现差错的学生,他们对爱的欲望比好学生强烈得多,对待他们,教师不能有半点嫌弃和歧视。相反,对他们要更加“偏爱”,即给他们以更多的帮助与关怀。如同一个人在生病期间,更需要加强营养,更需要人去精心照料和关怀一样。不过在爱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对他们的态度要能体现一个教师对职业的热爱程度。在对学生的爱中还要体现“严”,严和爱是一个整体,严是为了爱,爱就必须严,但是严不等于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有些教师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对学生态度生硬,简单粗暴,以致采用各种形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种方法极易造成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上进心的后果,使后进生更落后,更无动于衷,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当然,以爱护学生为名,放弃对学生的批评管教,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是不对的。教师对学生 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情,在此基础上应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方。严之有理就是一要严得合理。对学生的要求和标准必须是科学的,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切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教师提出的要求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能够达到的,而不是高不可攀的。二是讲道理。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差错要说服,不要压服,要以亲近信任的态度,满腔热情,谆谆教诲,娓娓规劝,启迪学生的智慧,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严之有方就是要塑造学生的美好灵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必须讲究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交往和生活经历、先天素质、生活习惯、个人爱好和生理心理特点,然后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最合适于他们各种特点的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有足够的耐力和毅力,对学生反复进行教育,不能一暴十寒,不能急躁.多一份耐心就多一份收获。总之,教师热爱学生是职业道德高尚的表现,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