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创造价值范文

时间:2023-04-08 20:4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创造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创造价值

篇1

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梦想是我们的希冀,它引领我们奋发进取,踏平坎坷,品味成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的梦想那就是与移动公司一起飞翔。既然选择了远方, 就该风雨兼程。在工作中,我毫无怨言,勇敢地经受着每一次工作中的困难和压力,用坚定的意志,执着地追求着梦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工作,一切会在意料之中。

我是2***年正式到营业岗位工作的,在穿上这身蓝色标志服的一刹那,我深感自豪的同时,也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因为,我虽是一名普通的营业员,但我深知,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营业是公司对外服务的窗口,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从走上岗位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营业员。 说起来,做一名营业员容易,但要做一名优秀的营业员就难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从小事学起,从点滴做起。直到我从一名普通的营业员成长为省级三星级营业员,在2***年底全省三星级营业员考试中还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并于2***年初任营业厅值班经理。2***年被评为黑河市优秀共青团员。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中有一种不懈追求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梦想,用自己最大的热忱服务于用户。

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及对用户负责的工作态度,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在得到公司领导和用户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快乐而自信的人生。 有人说,营业员的工作是枯燥的,但我说,营业员的工作是神圣的,我热爱它。创造无限通信世界,提供崭新的生活方式,让所有人享受到快乐,是中国移动永远的追求,而营业窗口服务是联系客户的桥梁和纽带。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甜甜的微笑,拉近了客户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在工作中,我本着企业“沟通从心开始”的服务理念,热情的、真诚的接待每一位客户,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让他们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享受我们优质、高效的服务。 随着通信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竟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客户着眼于眼前的利益,频繁地销号、换卡。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知道我们的每一张卡都是有成本的呀,而且,失去一个客户就失去一笔收入,失去一份信任。为了尽可能的保住用户,我耐心的讲解我们**的品牌优势、网络优势、信誉优势,积极的推销新业务。有一些客户在我耐心、细致的解释下,保留了原号码,满意的走了。但有一些客户根本不听你的解释,对你大喊大叫,满口脏话,我委屈的泪水在眼睛里打转,但我忍住了,不让眼泪掉下来。

我想,我委屈一点儿不算什么,只要我们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害,用户发泄一下又何妨呢。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这样的事情经常会发生,但我始终牢记我们企业的服务宗旨:“追求客户满意服务”,我用真心、真诚与客户筑起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在中国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今天,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通信工具,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语言沟通的真正需求,还能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商务、学习等更多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营业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还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及时的向公司反馈信息,根据客户的需求,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为此,我经常看有关**方面的信息,了解新形势,掌握新动向,在业务不忙的时候,也和客户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公司。 我清楚地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营业员不容易,而做为邮政路营业厅的值班经理,不仅要有实干精神,还要善于谋略;不仅要熟悉本单位的业务,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工作中,我注意学习、实践和积累,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向用户和同事们展示了自己开朗、热情、自信、坚毅的一面;在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拼搏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进取中塑造自身的形象。

“一切为了用户,用户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谁都知道,与用户直接打交道既累又繁琐,可我喜欢这个工作,喜欢看到客户希冀而来、满意而去的表情;喜欢看客户在我们的建议下得到意外收获时的惊喜;满足于由于坚持原则而使公司和用户的利益得到保障后获得的成就感。但也常因硬件设施上的不足而不得不通过人为的服务手段去弥补而产生遗憾,也不得不接受客户没有达到目的时不满的宣泄……总之,各种各样的人们来往交替,使我与许多用户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真诚服务换用户真情,使我们的工作生动而多彩!

篇2

1.量化遮蔽了双眼。目前的班主任评价制度主要采用量化法,这种量化式的评价虽然能有效地促进班主任发展,但它很难照顾到所有方面。班主任不仅要处理好班级内部关系,还要处理好班级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要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以形成教育合力,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一般教师。在复杂的角色行为下,班主任的很多业绩是潜在的或隐性的,很难量化。所以,单纯地给班主任的工作“打分”,势必会导致班主任评价功利化、表面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整个班级的宏观思考和整体把握,忽略教育对象的真正需求和长远发展。

2.评价缺乏协商和对话。参加班主任评价的人员主要是学校校长和学校中层管理者,学生、家长等参与较少。对班主任而言,学校管理层就是权威。在他们对班主任进行评价之始,无形中就已经给班主任评价定下了基调―

“服从型评价”。对班主任进行评价是为了促进班主任发展,但在一个缺少协商和对话的评价语境下,这个目的是难以实现的。班主任评价不仅是一个肯定班主任工作业绩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服从型评价”下,班主任往往会尽量避免暴露自己的缺点,更不要说发现自身的问题。在这种评价基调下,得到的可能会是不全面、不真实的评价材料。

3.奖惩成为了评价的唯一目的。理论上讲,只有通过对评价材料与信息的分析,才能获得评价结果,进而达到评价的真正目的。而现在的班主任评价过多关注惩戒和褒奖,忽略了班主任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这不是对班主任的“评价”,只是对班主任的“评定”。如此一来,班主任评价就会被异化,成为班主任追逐成绩的一种功利化行为,班主任容易在对“指标”的关注中忽视自身发展,在对“考核结果”的陶醉中迷失了自我,这就违背了班主任评价的初衷。

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

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实践也表明,一个班级成长为一个优秀集体的原因有很多,但班主任是昀关键的因素。所以,科学地评价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九条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笔者认为,对于当前中小学班主任评价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同行,评价方法要人本化。

班主任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价值的潜在性、无形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绩效的多维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征。所以,在评价班主任的过程中,我们要采用更灵活、更人本的评价方法。从评价方法的实践效果来看,“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同行”与现实中小学班主任评价的要求比较适应。所谓“他评”,就是以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为中心,由学校领导、并行班班主任、校内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从各自的角度,独立地对班主任的表现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所谓“自评”,不是让班主任针对一长串的项目来自我打分,而是先让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对班级的管理制度、学习氛围以及自己的管理风格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吻合程度进行反思。这种以发展和反思为主的评价,是以促进班主任自身发展为目的的,并没有将评价作为对班主任进行奖励和惩罚的依据,其用意就在于在没有奖惩的情况下,激发班主任的内省力,促使班主任改进自己的工作,提升其工作能力,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表面量化业绩,还要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考查,将量化指标和质性研究相结合。

2. 专业要求与广泛参与结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前文已提到,在现行的中小学班主任评价体系中,评价者大部分是学校的行政人员,所以,当评价工作介入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班主任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我防御心理。法国教育家雅卡尔在《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一书中说,教育评价活动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统一的。在评价的活动中,我们不能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分成两部分,使其相互对立,而应该协同工作。班主任评价不应是指令性的要求,而应是协商式的交流和沟通。从本质上来说,班主任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一种人与人的活动,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人平等的活动。这就要求评价者首先应将班主任当作“人”来评价,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人格上平等的关系。这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应具备的心态。

笔者认为,在评价人员的组成上,应力求把专业要求和广泛参与相结合。班主任评价人员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 可以依赖的,即评价者的可信性; (2) 具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经历; (3) 昀好早先认识被评价者,不要彼此陌生; (4) 对被评价班主任所在班级的情况比较了解; (5) 参与过班主任评价的培训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在评价时可能出现的盲点和误区。因此,可由学校校长室牵头组成班主任评价团,主要成员包括学校领导、优秀班主任、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管理能力的教师、班主任所带学生和家长代表、关注学校发展的社区代表等。这种多方位班主任考评机制能给班主任一个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从而在保障班主任权利的同时又能够确保班主任权利的正确行使,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序、全面、健康发展。只有这样,班主任评价才能从权威性评价、服从型评价走向多方性评价、主动性评价。

3. 等级评定和评语评价共构,评价结果内在化。

对班主任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班主任进行奖惩,二是促进班主任成长。以奖惩为本位的班主任评价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监督班主任的一种有效机制。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奖惩,就会让人觉得评价仅仅着眼于评价对象的过去,只是学校领导对班主任管理与监督的手段。其实,在实践中,我们根本不可能提前安排评价的必然目标和价值,因为班主任评价并没有固定的、早就明确了的目标,评价真正的目的是让班主任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在看待评价结果时,我们真正关心的应该是评价结果对现实和未来的意义。也就是说,要使评价结果转化为班主任工作的助动力,内化为班主任渴求发展的源泉。因此,笔者建议,对于中小学班主任评价的结果应采用等级(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种)和评语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在评语方面,要辩证分析影响评价结果的主客观原因,充分考虑班主任的想法及其所在班级学生的意愿,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合理、客观、公正,评价者要更多地关注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要树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使评价从管理工作的外在手段变成促进工作的内在动力。评价结果不应是单调刻板的“诊断单”,而应是促进班主任不断进步的“助推器”。好的评价方法应该能使班主任感到温暖,充满希望,并有明确的方向,指引班主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更好地发展自我。

篇3

关键词:培养模式 工程造价 创新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现状分析

1.造价人员需求量大、岗位群大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行和房地产业的开发,社会对工程造价人员的总体需求量较大,且有增长的趋势,造价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一支中坚力量。工程造价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直到施工结束,涉及的工作岗位繁多。

2.毕业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当前企业要求造价人员既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又是兼具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素质与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3.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勘察设计阶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从业人员中,大专层次以上的本专业人员占总数的65%,但他们从业年限大都在10年之内,缺乏深厚的专业技术底蕴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从项目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中,大专层次以上的本专业人员仅占总数的20%不到,大部分岗位由非专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而且人员稳定性不够,流动性较大。

二、当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定位不够准确

当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上并未灵活结合,而是单纯地采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的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课程之间达不到良好的衔接,无法有机结合。培养定位不准确、缺乏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影响兼具综合型、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型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

2.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和未能灵活结合,单纯地采用“技术 + 经济 + 管理”的教学模式,这导致课程之间衔接不良,无法有机结合。同时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广,不能突出重点课程及学生应培养的重点技能。课程的开发上只注重教学层面,忽视了职业技能要求分析,导致教学行动中无典型职业情境,学生学习盲从。

3.实践实训量不足

我国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性实训环节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所进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手段与具体的工程工作实际相脱节,同时出现实践偏少,且大多实践都集中在校内等现象。在校实训时间的安排上,实训内容比较单一,严重影响着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淄博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1、人才培养现状。工程造价专业作为淄博职业学院的龙头专业,兴办于2004 年,迄今有 10届毕业生近 4000 人,现有在校生近3000 人。该专业一直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和维护,拥有较为完善的与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其他建筑类专业共用的专业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特种作业操作与培训基地、上百家企业实训基地、工程造价实训室、淄博正诺检测有限公司、建筑工程制图实训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等等。各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实训条件能很好地满足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工程造价专业一直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索适合工学交替、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深化了由行业企业、校内教师、中职教师、毕业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性的实践“三阶段双提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创新校、政、企合作机制

根据行业产业、职业岗位等特点,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全过程参与的多元合作机制。

创建工程造价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淄博市工程造价管理处,山东万鑫建设有限公司、山东天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正诺检测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中职淄博建筑工程学校,校内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工程造价专业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参与专业培养模式论证、课程体系建设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论证以及教材编制、实训教学等工作。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深化由行业企业、校内教师、中职教师、毕业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三阶段双提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图),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三阶段”即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双提升”即在学校、企业两种环境下,学生通过三个阶段的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双提升。其中,职业素质培养采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方式,职业能力培养采取“项目贯穿”的方式。

第一阶段(第1学期至第4学期):主要以学校环境为主,企业环境为辅,学生主要在校内相关实训室进行建筑构造、结构、施工、计量与计价等方面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双提升,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第5学期前10周):主要以企业环境为主,学校环境为辅,按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7个项目教学内容,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并获取全国初级造价员职业资格证书,实现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双提升;

第三阶段(第5学期后10周、第6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和考核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完成。通过顶岗实习,达到职业素质和顶岗能力双提升。

篇4

【关键词】比较优势;第三产业;价值创造;价值实现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从1992年底到2005年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了进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4.3%增加到2005年的39.9%(钱小华,2008)。正是这样一种快速的发展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围绕“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这一议题,理论界展开了一番论战。最终,认为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学者似乎占据了上风,他们通过不同的解释来论证第三产业确实创造价值,这些解释归结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通过扩大生产劳动的外延来解释第三产业所包含的各种劳动,这种解释是目前比较主流的一种解释。谷书堂(1993)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将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力的定义从单纯的生产性劳动扩大到了“由其生产的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或支出的劳动量”。显然,这样一来,第三产业创造价值就是一个合理的结论了。

第二,认为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工业与农业时代的事情,现在生产劳动来衡量是否创造价值已经不够了。关于这个方面晏智杰(2003)、邹东涛(2003)等都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他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用劳动价值的原有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现有的新情况了。

以上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第三产业创造价值,并且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则希望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试图从第三产业劳动者的比较优势出发论证第三产业确实创造价值,并探讨第三产业价值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而说明劳动价值使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的。

二、社会分工、比较优势与第三产业形成

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实行分离,正是由于分工产生了物品的剩余、私有从而使得交易成为可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时,手工业还包含在农业中,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之中分离出来了,成为一个专业化的领域。毋庸置疑,两次大分工使得生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分工的外延不断扩大,内容不断细化,生产力同样也高速发展。因此,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第三产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这个结论在1998年就曾被钱伯海提出过,他将其他产业发展看成是在第三产业的前提下的发展,从而认定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第三产业究竟创造多少价值、是怎样实现的,其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笔者想要说明的是第三产业服务的比较优势与其产生和价值创造、实现的过程。

回到我们社会分工的历史上,第一次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形成似乎都建立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这里绝对优势是亚当・斯密关于国际贸易领域提出的一个名词,其含义是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更高的生产力,比如说,A国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能生产150吨葡萄酒,在同一时间段内B国智能生成100吨,我们就说A国相对于B国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有些人比另外一部分人更擅长打猎,最常见的是由于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分工,这是一种绝对优势。同样的,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是由于有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更擅长制衣等工作,这次分工也是建立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的。

但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第三产业中某些劳动分工的产生并非是建立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相对优势的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最初出自李嘉图对国际贸易的研究,笔者发现把其运用到第三产业中行业与其他行业中的分析中也是同样合理的。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假定A与B最初都是没有任何经验的个体,事先也没有受过任何的职业训练,现在有两个岗位可供选择,一个是餐馆的服务员,一个事纺织厂的工人,假定纺织厂工人与参观的服务员最初的试用期工资是一样的(不考虑以后的工资变动),岗位都要通过试用来确定聘用的人员。如果说A做服务员比B做服务员更受顾客欢迎,做纺织厂工人时比B也做得更好,在这种情形下,A相对于B在两个职位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察其相对优势了。我们可以设想虽然A在服务员职位上比B要受欢迎,其并不明显带来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偶尔一天A请假,餐馆的生意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另一方面,A在纺织厂工人的职位上每小时能比B多生产出10个纱锭,如果一天按八小时工作制来计算,A与B的生产效率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当A与B分别代表一个群体时,通过累积效应就更能看出这其中的巨大差别。那么我们就说B相对于A在服务员的职位上具有相对优势,因此,B应当去做服务员而A应该去做纺织厂工人。这样一来,社会分工产生了第三产业,并且通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员分工。

三、比较优势与第三产业价值创造与实现

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分工产生了第三产业,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又完成了第三产业的人员分配。那么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

A B

餐馆 a b

纺织厂 c d

同样用上文的例子,如左表,一天下来,A为餐馆创造的收益为a,为纺织厂创造的收益为 c,相应的B为餐馆带来的收益为d,为纺织厂创造的收益为d。根据上文的若干假定可以得到a、b、c、d之间的关系为a>b且c>d同时c-d>a-b。很显然,对于餐馆的老板来说,因为a>b,让A当服务员对其更为有利。但是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由于c-d>a-b,所以让A当纺织厂工人是更合适的,那样整个社会的财富相对增加了。毋庸置疑,正是由于有B去做了服务员,A才能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被配置去生产纱锭,所以,显然B也是创造价值的,因为B节省了A的劳动时间,在A所创造出的价值中必然有B做出的间接贡献。那么B究竟创造了多少价值、这些价值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B八小时在餐馆与纺织厂工作创造的收益分别为b与d,显然,在餐馆的工作并不直接创造出价值,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定义,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而这种劳动往往指生产性劳动。不可否认,服务员的工作并非是直接的生产性劳动,因此其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另一方面,A八小时在餐馆与纺织厂创造的收益分别为c和d,c>d且a>b,A比B更有效率。由于B从事服务员的工作,从而使得A可以专心一致的纺纱,所以c-d便是 B从事服务员工作使A多创造出的收益带来,带来这部分收益的商品中所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B所间接创造的价值,其价值量为生产这些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这些商品在流通领域实现其自身价值时B的劳动所间接创造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

显然,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大概可以接受第三产业创造价值这个结论。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分工非常细,也并非是所有任何两个不同的产业分工都符合以比较优势为分工基础,且各个行业创造价值能力不同,这样一来第三产业所创造出的价值的实现就不能用上文如此简单的分析来表述。然而,无论怎样,首先我们总可以找到对于不同产业来说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虽然它们可能并非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分工的)。其次,现实的情况是虽然行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同,很有可能我们并不能将第三产业创造出的价值量测度出来,但是只要比较优势存在就并不妨碍我们得出第三产业的价值是通过其节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生产出商品价值实现过程而实现的这个结论。

四、结束语

关于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以及其所创造的价值是如何实现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总结、肯定已有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分工的讨论,得出社会分工导致了第三产业的产生,同时通过对第三产业中的行业与其他产业中的行业进行了基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了第三产业确实创造价值,并且其所创造的价值是经过其所节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出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实现的。在论述过程中,笔者阐述了比较优势的具体含义,并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对第三产业中的行业与其他产业中的行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对第三产业所创造价值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细致的刻画。由此得出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并非是直接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其所节约的其他生产性行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生产出的商品来体现的,同时这些商品的价值的实现过程便是第三产业所创造价值的实现过程。

参考文献:

[1]谷书堂,柳欣.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J].1993年第6期.

[2]钱小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J].2008年第8期,30-31.

[3]晏智杰.应当承认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的一致性.北京大学学报[J].2003年3月第40卷.

篇5

关键词:财务部;创造价值;资金管理;预算控制;领导力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增值,才能生存和发展。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要创造最大的价值增值。

一、创造价值与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波特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应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价值链管理理论在分析价值链的基础上,将企业的采购、生产、储存、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有机的整合起来,分配企业资源,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方面工作。总之,把企业的各项活动分为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认为只有尽量增加增值活动和减少非增值活动,企业才是有竞争力的。

二、财务部能够创造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财务部和人事、行政部一样,是不需要为公司直接创造利润的,只是扮演着单纯记账、报销等会计核算的职能。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且错误的。

实际上,财务部作为企业的管理部门,涵盖了会计信息、投融资、预算控制和税务筹划等方面的职能。财务部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寻找企业的增值业务、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成本、改善财务信息质量,增加企业价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

三、如何实现持续创造价值

企业的经营方面中有很多环节,不是每个环节都能为企业带来增值,如:过多的存货、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增加企业的成本;起根本作用的是部分关键固定资产,而非全部。这些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进行必要的改善。

1.科学管理资金实现融资低成本

2010年起银根紧缩,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新高的21.5%,银行信贷规模空前紧张。大多数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现金流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强化“现金为王”的意识显得更为突出。财务部预判融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资本结构,采取多元化融资产品,力争在融资逆境中保证生产经营、战略投资的资金需求和融资低成本。其中:银行贷款方面要保持充足的授信额度,快速调整贷款策略,置换使用低利率的贷款;在融资品种上可采用承兑汇票、应收账款保理、信托、银团贷款等多种方式。同时,加强应收账款回收管理;细化合同管理,合理利用债权人资金;资金统一管理,提高协同效益;强化预算管理,增强使用的计划性等。

2.完善全面预算有效控制成本

通过经营预算和现金预算的实施,加强公司内部流程控制,保证年度经营预算和现金预算目标的实现。以经营预算和现金预算为主预警短期财务风险;以公司价值为基础的盈利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预警长期财务风险。编制经营预算和现金预算,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经营情况和现金预算有深刻的理解,预算管理工作成为各部门共同协作的有机整体,保证各项预算均在可控范围内。做好现金预算,完善资金分析,结合经营现金流量,合理安排融资还款计划。促进全面预算管理与现代营运资本管理相结合,科学管理资金。

3.经济效益评价发掘潜力机会

财务部凭借其专业优势、与业务部门深度融合,在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做好经济效益评价工作和成本控制。经济效益评价工作主要有盈亏平衡、经营利润预测、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分析等。评价分析做到方法正确,分析盈利合理、披露风险全面,指导经营决策,挖掘公司潜力。利用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本一量一利分析法,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成本测算和盈利分析。导入战略财务分析体系,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战略财务分析,及时向公司管理报告。

4.提高税务意识做好税收筹划

研究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建立统一的税务管理制度和具有行业特色的税务管理体系,做到合理合法纳税。提高管理人员的税务意识,树立以专业知识为主,公关手段为辅的税务管理理念。超前谋划、提前做好各项税收优惠策划工作。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优惠规定,在注册地点、投资单位组织形式、投资方向等方面,通过合理选择和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获取税收利益,以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合理运用税收筹划,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5.维护客户关系持续创造价值

缩短应收账款回收期,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安排专人跟踪办理结算,确保资金尽快回收到位。

改变工程款、设备款结算方式,对供应商由预付款变更为货到票到付款方式,减少临时借款额度。处理好与政府、银行、税务的关系,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6.领导力

作为领导者除具备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的五种行为外,还应具备钝感力。准确把握企业经营大势,突出财务价值创造能力。坚持不懈地提升财务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要善于沟通,取得上层领导、下级员工的支持,要和各业务部门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发挥部门协同效应。财务部通过资金管理、预算控制、税收筹划、财务分析、领导力等方法,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成果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财务部要寓管理于服务,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我们相信;财务部能够成为持续创造价值的管理部门,发挥重要的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笔者常与客户的内部稽核部门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发现内部稽核之目标及定位总是不清楚,目标及定位不清楚并不能全怪内部稽核部门,因为在过去内部稽核之设署往往是因法令之要求,他们也就只好执著於执行道行测试,以符合如“财政部金融局”或证期会等主管机关的要求。但是,内部稽核甚至管理阶层是否曾自问过“内部稽核能提供什麽价值给企业?”并试想一个企业的所有部门都在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何内部稽核不能?内部稽核可以将“符合法令之要求”当做是提升企业价值之副产品,而非当做唯一目标。 

    

何谓价值?对价值的看法可能从总稽核到营业副总或公司董事长都会不同,对於内部稽核人员,其价值可能意谓法令及公司政策之遵行,但若从企业管理价值而言,内部稽核之价值可能代表如同企业改造/改善、控制之设计及风险之衡量、评估重大专案之预期目标或及时报导企业所发生之重大问题。   

    

评估内部稽核所能创造之价值前,须先了解何谓价值动因(value driver),简单的说就是内部稽核创造价值之因素,通常有下列几种: 

   

·营运效率-成本降低; 

   

·正确且及时之财务报导; 

   

·法令遵行; 

   

·客户满意度; 

   

·科技之应用: 

   

·公司政策及程序之遵行: 

   

·合约风险及委外服务厂商之管理; 

   

·舞弊之预防; 

   

·公司之信誉及道德规范; 

   

·财务损失之预防及侦测; 

   

·内部稽核成本之降低。 

    

以上各项因素都可因为损失/成本之降低,或是效率之提升而提高公司整体价值,说来容易,如何付诸行动,将公司的愿景、营运目标与内部稽核部门本身的愿景、目标、及策略接轨,并列入稽核部门的稽核计画中,才是真正难题。若你是内部稽核,以下有几个简单问题可帮助你评估是否已能为组织创造价值,若你可以有系统地回答这些问题,您已是个称职稽核: 

   

·贵单位之主要营运目标为何? 

   

·贵单位目前或规划中之变革为何? 

   

·你认为贵单位所处之产业面临之重大风险为何? 

   

·请试著描述有效率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具备什麽特质? 

   

·贵单位所面临之策略风险及营运风险为何? 

   

·你认为内部稽核应在组织内扮演什麽角色? 

   

·请试著描述贵单位内部稽核之策略,并自我评估该策略是否与企业之经营策略一致。 

   

·请评估内部稽核之执行绩效?衡量之方法为何? 

    

其实许多企业因体认内部稽核於企业内部存在之特性一不能没有,但又能创造多少价值?所以索性将内部稽核委托给专业之稽核单位执行,其原因如下: 

   

·许多专业领域非两三个稽核人员就可专精; 

   

·组织内部无法提供适当之训练及持续之进修; 

   

·专业稽核工具及应用。 

    

委托给专业之稽核单位,不但可解决上述问题,并可依赖专业之稽核单位其相关产业之实务经验,持续不断提供给组织最佳实务之建议,当然专业之稽核单位绝对不如内部稽核部门熟悉企业内部运作及文化,若能让内部稽核及专业之稽核单位一起配合,不但能将知识移转亦能为企业提升价值。 

篇7

[关键词] 价值链 《21世纪经济报道》 竞争力

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其名著《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概念,他认为价值链(Value Chain)是企业为客户等利益集团创造价值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企业活动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现出来。波特把企业活动分成基本的活动和有支持性的活动,他认为,通过打造这两种活动中的不同环节,最终产生利润[1]。事实上,每一个在市场有作为的企业,在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塑造自己相对竞争优势的时候, 都十分重视打造一条能带来巨大效益的价值链。

报刊业的价值链基本原理表现为: 在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价值链的增值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决策者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方向性的资源配置——战略、计划、创新和企业文化等构建更关键的环节;报业企业的运营要有持续发展的理念,从采、编、运营等各方面都要坚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报业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体现在价值链的竞争上[2]。

从既有媒介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来看,大多数属于文献整理、总结要点的类型,而媒介企业拥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共性但也有自己的个性。用价值链理论关照具体媒介企业在其竞争中的战略特点,十分必要。

如果把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又无法识别这些竞争优势,就必须把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察这些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传媒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就是价值链分析的内涵[3]。波特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报业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传媒企业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传媒企业价值链某个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就是报业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波特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提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抓住关键的价值增值活动,正是这些独特的持续活动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来自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成长。报业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活动中,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组成,其中基础活动是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也就是内容的提供及广告的销售等,辅助活动是使基础活动持续不断进行下去的活动,如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市场推广等。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于2001年1月1日,这一南方集团品牌下的经济报纸,从2001年创办时起就坚持一份理想:做“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创刊11年,该报从周刊扩大到周二、周三刊最后成为日报,报纸的影响力、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迅速建立了经济类报纸的领导地位。盖洛普(Gallup Market Research Corp.)进行的市场调查显示,该报的发行量、影响力和阅读率等几项关键指标都稳居国内同类日报第一位[4]。

正如《21世纪经济报道》产经新闻总监撰文提出的:随着网络的兴起,纸媒行业的“二次销售”盈利模式已遭受挑战[5]。新闻的“二次销售”理论即媒体首先把新闻产品卖给受众,获得影响力及部分收益;其次是把新闻的影响力通过版面、时段等广告形式售卖给广告主,获得大部分现金收益,维持媒体的平衡运营。他认为,“纸媒体采取跨媒体策略不失为新闻产品的组合营销手段。”《21世纪经济报道》的内容提供环节不仅是采编、选题、组稿、编辑加工、设计、制作、生产印制等实体报纸的创作印刷,还包括自建网站、跨媒体合作、原创内容版权售卖等渠道,达到新闻产品的组合营销,实现媒体影响力收益的最大化。

“21世纪网”隶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报系,是承载旗舰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业财经新闻网站。“21世纪报系”旗下除《21世纪经济报道》外,还有《理财周报》《21世纪商业评论》《商务旅行》等媒体以及战略合作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在发展品牌平面媒体的同时,21世纪报系也适时向新媒体形式扩张,整合内容资源,搭建技术平台,创新传播渠道,建立包含“21世纪网”、21EDM、21手机彩信报三大新媒体业务平台,力图实现财经新闻更广泛、快捷、精准的传播[6]。

报刊企业为受众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因此仅有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和信息获取渠道的便利还不够,良好的品牌口碑需要良好的内容质量提供支撑。《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辑沈灏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以‘宗教的精神’做新闻”[7],作为财经新闻的提供者,《21世纪经济报道》以“新闻创造价值”为核心理念,借鉴了《南方周末》犀利、深刻的报道风格,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没有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而是从社会、思想的角度去探讨政策性、体制性问题,将新闻事件以“硬新闻”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和纵深感。主编刘洲伟说:“我们自己在硬新闻方面比较有追求,我们觉得硬新闻才是硬道理,追求这种更有时效性同时又更具深度的新闻,它才会是一个‘新闻纸’”[8]。

通过对内容的深加工和高度整合传播,《21世纪经济报道》得到大量受众的青睐,取得其价值链内容提供环节中的竞争优势。

篇8

一、管理会计的特点

1.重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运用管理会计兼顾企业管理的全局、局部

管理会计通过分析、研究企业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达到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以服务于预算及控制环节。管理会计的关注重点是企业内部运转效力(企业健康状况度),这是现代企业中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运营管理,管理会计必须同时考虑到企业经营的部分以及整体两方面的管理工作。相对而言,管理会计更多是从全局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处理问题,而财务会计更多是从企业的部分角度出发,考虑、分析、处理问题。因此,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管理会计更为贴合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

2.多种多样的管理会计方式与会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

管理会计由于它对应的产业领域较为广泛,因而管理会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受既定的会计准则的限制。同时管理会计当前仍处于管理学科的前沿,尚缺乏可参照的标准性和统一性。管理会计一般涉及的学科种类较多,诸如控制论、信息论、决策原理等现代相关企业管理理论。管理会计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对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加工、分析、利用。

管理会计方法多样,形式灵活,数据与非数据并重,因此管理会计的水平高低更倚重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积累和判断力,以及对企业的深层次认知和对多学科相关知识的把握,才能较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红海”商业环境。

3.趋近于综合性学科的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会计先后从国际上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引进宏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等的最新科研展示成果,丰富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促进了管理学的重大进步。

二、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作用

1.管理会计创造价值增值的可能性

首先提出VBM这一概念,即从“价值”视角看待企业、企业管理,它主要是基于价值管理、销售以及市场财务和生产管理,围绕价值战略职能实现。VBM的最终归宿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同时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管理目标;VBM的观点强调公司价值是比每股收益、销售和利润增长或其他传统会计指标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公司价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量。VB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2.创造价值的渠道

首先,预算控制。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是指按照既定的企业预算目标,实时监督并有效评价会计的设定活动,必要时将绩效和报酬联系起来,达到有效控制企业投资行为的目的。管理会计的预算控制功能主要包括经营控制和激励控制两方面。

(1)经营控制是指管理会计部门一旦完成了预算编制计划,公司的上层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实际、预算业绩间的比较,并针对比较的结果,将公司预算信息进行后期的完善加工,使之更能符合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长期发展需要。以利于对公司业绩的实时有效控制。

(2)管理会计的激励功能是指对下一层级公司业绩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以及做出相应的奖励或惩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

其次,预算激励。实现预算激励的目标是进行预算的相关编制时,鼓励员工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促进预算目标的合理化制定。公司员工在这种激励下,可以最大程度的完成既定的工作,甚至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进行预算考核工作时,上级可以根据预算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进行奖惩制度工作时,上级可以以此为据,为员工寻求多样化的激励点,公正的奖惩制度,会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可以运用一些风险激励、战略目标管理等途径使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出应有的增值效应,在管理会计中,“控制”可以使成本得到降低,“风险激励”可以使绩效增加,“创新”与战略、目标管理、风险激励几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整体。

3.管理会计价值创造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领导者也需相应转变企业的发展观念、实现企业员工职能的再塑造,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平衡计分卡。这是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它能够满足企业迅速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它还能够弥补传统的管理思维工作中的不足。企业员工日常工作中使用平衡计分卡能够帮助企业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而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角度,非量化、非财务数据都无法得到具体的体现。以微软为例,目前的市值达到3300亿美元(企业价值),远远超过财务报表的800亿美元(账面价值),达4.125倍。根据纽交所的预计,上市公司有75%的资产没有体现在公开的资产负债表上。“创造价值就需要考虑所有资产。换言之,这就要使用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可以用来创造价值。”加里?比德尔坦言。

第二,企业还可以实现全面的预算制度,这也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体系的价值。在这个工作系统中,扎实地实行全面的预算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算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起点,可靠的预测分析是工作基础。全面的预算制度能够发挥到企业沟通、塑造员工

文化等作用。 第三,绩效评价。在每年度预算期间初期,企业领导可将预算管理指标与上级对企业考核指标相结合,实现“预算-考核”的“一张皮”。在每个年度预算期间末期,企业领导对预算执行结果和年初预算目标进行详细对比,按生产类型、业务板块、指标类别、管理质量等各个维度对各生产部门年度预算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既有涉及数据的财务指标,也有不涉及数据的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学习力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形成一个经纬度交织的、立体的企业状况评价。

当然,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系统中,企业领导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管理会计的作用,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篇9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塞石。那么流通和供求关系是否创造价值,流通中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实际上,流通和供求关系并不创造价值,供求双方讨价还价模型证明了只有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因此说,流通领城的劳动才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是一个过程。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过去形态’和‘现在形态’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的,即根据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价值创造,必须到工时才能实现。于是有人根据流通对商品价值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并由商品的效用以及稀缺性或供求状况约定”的复合价值理论。那么流通和供求关系是否创造价值,流通中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笔者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流通和供求关系并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在批判纽曼的“贸易使产品添加价值”观点时指出:“人们购买商品不是付两次钱:一次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一次是为了它的价值。如果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买者比对商品的卖者更有用,那么商品的货币形式对卖者比对买者就更有用。因此,供求关系不决定商品的价值。其原因在于:(l)供求关系的变动只能影响商品价格,不能影响其价值。马克思说:“在流通过程中,不生产任何价值,……如果生产的商品在出售时实现了剩余价值,那是因为剩余价值已经存在于该商品中。供求关系是经常变动的,如果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就是无法确定的。恩格斯说:“要是这样,两个商品互相交换的比例,它们的价值,就纯粹是一种偶然的,从外部飞到商品上来的东西,可能今天是这样,明天又是那样。因此不能用经常变动的供求关系来说明相对稳定的价值。(3)从单个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来看,在抛去因货币价值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外,商品因供求变动而形成的高于价值和低于价值的部分是可以相互抵消的,其变动是趋向于价值的。(4)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最终要由价值来决定。供求关系可以影响一定时期内某个商品的价格,但是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会使价格与价值趋向于一致。因此“供求关系并不说明市场价值,而是相反,市场价值说明供求的变动。同时,从不同商品的比价关系变动来看,一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变动必然影响或受制于其它相关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但是只有在其内在价值变动的情况下,这种比价关系的变动才会被稳定下来,否则又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于是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价值与价值的表现形式是有区别的,价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它能表现价值,但不能等同于价值。交换价值是两个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那么决定这个比例的内在因素或轴心是什么?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的不充分和资本自由转移的困难,使价格信号对较大范围的生产者的大规模调节不可能实现,因此,价格上下波动的轴心就是价值量本身,即交换双方以实际所支出的劳动量来作为交换的前提;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而使利润率平均化,于是形成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时上下波动的轴心就不是价值量本身,而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生产价格;在垄断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垄断厂商为获取尽可能多的垄断利润,制定出高于其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于是价格上下波动的轴心就转化为垄断价格。无论生产价格还是垄断价格,它们本身都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其价值决定的。马克思说:“社会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的总和。”又说:“利润的平均化即全部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之间的分配,和土地所有权部分地(在绝对地租的场合)对这个平均化过程造成的障碍,会使商品的起调节作用的平均价格偏离它的个别价值,这种情况也丝毫不会改变价值规律。因此,在价值、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中,最基础最基本的是价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垄断价格也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并进而决定价格。存在着土地、有价证券等有价格而无价值或价值与价格严重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不能以价格的高低来判定价值量的大小,如创新利润的获取是以产品创新实现的,但其价格不能完全归于价值,而更多的是因其创新而形成的供不应求的结果,这在知识产品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流通领城 劳动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塞石。那么流通和供求关系是否创造价值,流通中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实际上,流通和供求关系并不创造价值,供求双方讨价还价模型证明了只有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因此说,流通领城的劳动才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是一个过程。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过去形态’和‘现在形态’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的,即根据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价值创造,必须到工时才能实现。于是有人根据流通对商品价值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并由商品的效用以及稀缺性或供求状况约定”的复合价值理论。那么流通和供求关系是否创造价值,流通中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笔者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流通和供求关系并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在批判纽曼的“贸易使产品添加价值”观点时指出:“人们购买商品不是付两次钱:一次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一次是为了它的价值。如果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买者比对商品的卖者更有用,那么商品的货币形式对卖者比对买者就更有用。因此,供求关系不决定商品的价值。其原因在于:(l)供求关系的变动只能影响商品价格,不能影响其价值。马克思说:“在流通过程中,不生产任何价值,……如果生产的商品在出售时实现了剩余价值,那是因为剩余价值已经存在于该商品中。供求关系是经常变动的,如果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就是无法确定的。恩格斯说:“要是这样,两个商品互相交换的比例,它们的价值,就纯粹是一种偶然的,从外部飞到商品上来的东西,可能今天是这样,明天又是那样。因此不能用经常变动的供求关系来说明相对稳定的价值。(3)从单个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来看,在抛去因货币价值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外,商品因供求变动而形成的高于价值和低于价值的部分是可以相互抵消的,其变动是趋向于价值的。(4)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最终要由价值来决定。供求关系可以影响一定时期内某个商品的价格,但是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会使价格与价值趋向于一致。因此“供求关系并不说明市场价值,而是相反,市场价值说明供求的变动。同时,从不同商品的比价关系变动来看,一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变动必然影响或受制于其它相关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但是只有在其内在价值变动的情况下,这种比价关系的变动才会被稳定下来,否则又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于是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价值与价值的表现形式是有区别的,价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它能表现价值,但不能等同于价值。交换价值是两个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那么决定这个比例的内在因素或轴心是什么?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的不充分和资本自由转移的困难,使价格信号对较大范围的生产者的大规模调节不可能实现,因此,价格上下波动的轴心就是价值量本身,即交换双方以实际所支出的劳动量来作为交换的前提;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而使利润率平均化,于是形成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时上下波动的轴心就不是价值量本身,而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生产价格;在垄断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垄断厂商为获取尽可能多的垄断利润,制定出高于其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于是价格上下波动的轴心就转化为垄断价格。无论生产价格还是垄断价格,它们本身都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其价值决定的。马克思说:“社会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的总和。”又说:“利润的平均化即全部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之间的分配,和土地所有权部分地(在绝对地租的场合)对这个平均化过程造成的障碍,会使商品的起调节作用的平均价格偏离它的个别价值,这种情况也丝毫不会改变价值规律。因此,在价值、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中,最基础最基本的是价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垄断价格也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并进而决定价格。存在着土地、有价证券等有价格而无价值或价值与价格严重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不能以价格的高低来判定价值量的大小,如创新利润的获取是以产品创新实现的,但其价格不能完全归于价值,而更多的是因其创新而形成的供不应求的结果,这在知识产品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流通过程就是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而其实现程度则取决于供求关系。对于每一种具体的商品来说,价格到底是高于还是低于其价值,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而且取决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每一种商品都只能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它是否实现它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的价值,这取决于当时市场的状况。"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会较多地实现其内含价值;当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会低于其价值,部分价值就不会被实现。对于整个商品市场来说,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而引起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都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和实现程度。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如果是由于商品供给结构的原因引起的,那就会使人们不愿购买的商品销售不出去,无法或很少实现其价值;如果是由整个市场的全面过剩所引起的,那么就会使整个市场的商品都无法完全实现其价值,而不得不全面地降价。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中,一种商品或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对其它商品甚至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产生替代效应和带动效应,即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会造成其它商品的价格下降或上升的反向运动,甚至会带动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这就是替代效应);或者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会使其中的某种商品价格趋向上升或下降(这就是带动效应)。但是在供求关系影响下,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并不否定价值是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的结论,价格对价值的符合仅在于长期的平均的整体的一致,而不是要求它们的每一次具体的交换都一致、都相等。马克思说:“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出售,这个假定当然只是意味着:它们的价值是它们的价格围绕着运动的重心,而且价格的不断涨落也是围绕这个重心来拉平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决定价格的表现,是价值的具体实现形式。

二、供求双方讨价还价模型证明了只有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由于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实际劳动耗费上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生产者总摺拥有关于商品质量、功能和实际劳动耗费的更多信息,购买者就不得不以讨价还价的方式来获取关于商品实际价值的更多信息,那么在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供求双方的依据和余地是多大呢?我们以如下的讨价还价模型来说明。

如图所示:我们用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Q,纵轴表示商品的价值W,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同时代表商品的供给价格Ps和需求价格Pd。曲线PB代表的是购买者的个别生产时间(Producing time inpidually of the buyer,简写为PB)也就是购买者的最高支付价格;曲线PH代表的是落后企业的个别价值(producers,the highest to sell prices,简写为PH),也就是生产者的最高出售价格;曲线FS代表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Fssential value determined in working time of the society,简写为FS);曲线PL代表的是最先进企业的个别价值(producers。the lowest to sell prices,简写为PL),也就是生产者的最低出售价格。在商品的最低出售价格和最高支付价格之间是购买者和售卖者双方讨价还价的界限或范围。

由于边际成本递增,所以PB,PH.FS和PL四条曲线都是向上倾斜的,说明在成本约束下,厂商的供给价格PS必须随着Q的上升而增加,消费者的需求价格Pd也在供给价格提高的情况下不得不均衡于较高的水平。同时,由于供给的时滞,使短期内的供给增加主要依靠的是低生产率企业的增加来实现的,低生产率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长,因而作为平均劳动时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不得不延长;即使在长期内,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一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供给引起了投人要素需求数量的增加,进而其价格的上升,成本增加。

二是大规模生产使人力资本成本增加(当生产规模较小时可以雇佣最熟练的工人生产,而扩大规模,就不得不雇佣部分半熟练工人,甚至一点专业知识与技能都没有的人,这就使生产者不得不承担一部分人力资源培养费用),使商品价值构成中的可变成本增大,并使商品的整个价值增大。三是在规模大到足以构成垄断的情况下,企业将不得不承担另一项费用—垄断企业的管理和垄断地位的维持费用,这实际上是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船大难调头现象。

交换基于分工,分工提高了效率,这种效率通过交换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一方面实现了交换双方的需要(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对同一使用价值的购买与自我生产的机会成本比较(价值上),获得了比较利益,马克思说:“卖葡萄酒买谷物的A,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种植谷物的B酿出更多的葡萄酒,而种植谷物的B,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酿酒的A生产出更多的谷物。可见,与两人不进行交换而各自都不得不为自己生产葡萄酒和谷物相比,用同样的交换价值,A能得到更多的谷物,B能得到更多的葡萄酒。大卫·李嘉图以其相对优势理论来说明这种效率的提高。如下表所示,葡萄牙生产单位酒和呢绒所耗费的劳动量分别是80和100人,而英国的则分别是120和90人,尽管英国没有任何贸易的绝对优势,但通过分工,英国只生产呢绒而葡萄牙只生产酒,通过交换,葡萄牙可以多获得0.31单位呢绒,英国可以多获得0.295单位的酒,交换双方都获得了比较利益。

交换过程的讨价还价实际上就是交换双方追求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效用的过程,对于消费者来说其代价就是购买商品所支付的价格,为了降低其代价,消费者总是想把商品的购买价格压到最低的限度,但是这个限度分为两个层次,对于大多数出售者来说,总是力争以最低生产效率的企业的个别价值PH来出瞥,这就使优等和中等效率的企业都有了超额利润,为了扩大销量,他们首先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邓决定的价值为参照降低价格,部分效率最高的企业甚至可以把他的销告价格降低到先进企业的个别价值PL上,这是生产者的最低出售价格,也就是消费者的最小代价。假如消费者自己生产,由于技术、信息等各种因素限制使其生产效率最低,或者不是自己的最优生产效率,因此他判定或预期自己生产该产品的个别价值是PB,如果购买价格高于PB,就自己生产供给自己的所需。同样,供给者力争把价格提到最高,但如果超过了PB的价格水平,消费者转为自己生产,而使自己的产品无法出售出去,这就成了出售者的最高价格限制,在成本约束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供给者不得不降低价格来出售,但如果低于邓,则使部分企业的成本无法回收而无法形成供给,他们就不得不由商品的供给者转为商品的需求者,这时又使需求的力量增大到超过了供给的力量,从而促使商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出售价格低于PL,则全社会没有任何供给。实际的交换价格越靠近PB,对生产者越有利,生产者剩余越大,反之越靠近PL,对消费者越有利,消费者剩余越大,为了使消费者剩余或生产者剩余更大,交换双方就在PL和PB之间进行讨价还价。也就是说生产者的实际劳动耗费所决定的价值和消费者预期的劳动耗费所决定的价值成为交换双方讨价还价的范围,而其实际交换价格到底停留在这个范围内的什么位置,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力量,由此可见,商品的交换价格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基本原理贯穿于商品价值的决定和实现的全过程。

篇10

冬天总是会过去的,关键是春天要如何来迎接。不管那些倒下去准备东山再起的企业,还是那些幸存下来的“英雄”都将面临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下一步到底该如何走?新的管理思路又是什么?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思考过吗?到底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呢?若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与分析当下的经济形势与企业环境:冬天过后,企业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又存在什么样的威胁?我们的优势与劣势又是什么?这些我们必须好好地研究与探讨。

机会是什么?

扩大内需,“家门口”的业务膨胀

欧美的经济严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时难以恢复过来,而中国虽然受到了影响,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前进的步伐并不会就此停下,相反会有较大的发展。其理由有三点,对此,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待。

1.中央政府在救市。扩大内需的政策投下4万亿元,不能说对中国的经济不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4万亿元对中国市场并不算什么,可是,它所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是巨大的。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会有多少商家不想利用这一机会?这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市场。

2.多年来,中国的产品大量的出口,让国内的经济发展得到迅速的提升,那么,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必然会带动内需市场。这个巨大的市场也就在这种压力下撬开了,难道这不是机会吗?

3.中国的经济政策向内地倾斜。大量的人才已经慢慢地从沿海城市转战内地的现象也说明了这点。所以,无论从资金方面还是从人才技术方面都为这个“家门口”的业务带来了契机。谁能更快更好地抓住这一机会,将成为未来商战中的翘楚。

危机是什么?

外企加大进攻“火力”,我们的“枪炮”依然脆弱

在机会中同样存在危机。具体表现在哪里?

1.一批劣质的企业被大浪淘沙般地淘汰,留下的都是强者或者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市场营销,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客户服务,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资金链的管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2.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大批的跨国巨头把目光盯准中国的市场,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将是史无前例的。对手将比以前更加强大,竞争将比以前更加猛烈。就在美国通用汽车在本部受到金融危机的猛烈打击,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时,都没有放弃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我们不需要研究为什么,只需知道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上将会上演一场大战、一场恶战。以前外国人用枪炮欺负我们,今天他们用“技术、资金、管理”抢占我们的市场,而我们拿什么与他们比拼呢?要知道我们的“枪炮”依然脆弱。

优势是什么?

缓解了劳工荒,用工少了一些无奈

在未进入金融危机前,中小企业最头痛的问题恐怕是员工的管理。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企业提升管理内部的水平与人员的素质,但是,必须清楚这当中存在一个关键的制约,那就是员工找工作相当的容易,大量员工可以随便跳槽,不在东家工作可以去西家。受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即使有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不实用的,他们不敢用,也不能用。比如淘汰机制,对于发展中的企业能够把订单顺利完成就是万幸了,老板们根本不敢从管理上做太多的员工约束机制。借用浙江企业老板的话来说:员工如今是爷们,老板成了孙子。当然这些不足以代表全部,但是也足以说明企业当时的用工环境。如今,由于大量的企业倒闭,大量的员工要重新找工作,给了管理相对好的企业一次好的机会,招工不再难了,同时,员工受大环境的影响,思维观念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能不好好珍惜现有的工作吗?在北京、上海及深圳已有一大批的白领阶层忙于充电,这说明什么?员工的冬天也来了!所以,冬天对企业来说未必都是坏事。有道是企业在过冬,员工还能过春吗?是时候抓住机会来提升规范化的管理了。

劣势是什么?

管理滞后,缺乏竞争力

目前金融危机笼罩大地,一大批的企业濒临倒闭,有的企业暂时停业。仔细研究发现,其实,那些倒闭的企业皆为依赖机会而生存,亦因危机而消失,也就是说倒闭的是因为缺乏好的管理。如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正是因为老板和高管缺乏财务管理知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而那些因盲目扩张而倒闭的,不正是对经济形势及市场规律缺乏了解吗?有的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摇摇欲坠,不正是因为企业缺乏明确的定位,战略管理失调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能归罪于金融海啸。即使没有金融海啸,这些依赖机遇而生存的企业,倒闭也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那些经久不衰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及强大的管理机制,同样也经历了大风大浪,甚至经历的次数比我们还要多。管理滞后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加强竞争力、提高人员素质及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要加强企业的管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做?

1.10倍速领导力――靠什么应对变化?

“在变化加剧的时代,唯偏执狂得以幸存”,这是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常说的一句话。世界面临一个游戏规则不断改变的环境,过去的传统与习惯不断地被变化冲击与颠覆,而一旦它的变化超出了既有资源所能控制的范围,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将陷入惶恐与迷失。这个时候人们必须以超强的决断力把握时机。否则,打击将成为致命。要么迈向企业的另一个新高点,要么急速下降甚至消失。

未来的竞争,不仅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还要比速度,速度成为竞争链中的核心。在市场经营和竞争中,商机稍纵即逝,抢先一步就是胜利,落后半步就可能失败,无论是推出新的产品还是提供优质的服务。真正的赢家快得始料未及、变得难以想象。“你的速度能快点、再快点吗?”这是众多企业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某位企业家曾说:“方向一旦明确,有三分把握,就敢去做。而且是要求速度的,要求尽快实施。不会说花三个月来谋划,把规划书连标点符号都改清楚了,然后再去做这件事情,边实施、边做、边修正。所以,信息不在于多而在于快,你掌握多少信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第一个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最快的速度行动。”

2.专业主义思想――靠什么赢得竞争?

凭什么能够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专业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唯一的支柱就是专业。你够专业吗?细微的差别,却是成败的关键。专家的英文Professional的理解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那什么是专业主义的真谛呢?简言之,专业主义就是要以一颗专业的心依托过硬的专业素质,以专业的方式去做专业的事,并最终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作为专家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于每天和数字打交道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专业主义就是要以对公司及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负责到底的专业态度,以自己的财务专业知识和对财务数字的高度敏感性,去认真审视每一个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数据背后的严密逻辑,及时提交一份真实、准确、清晰的财务报表。最终,通过帮助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透过纷繁的现象洞察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支撑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来体现财务人员作为专家的价值并赢得尊重。

专业主义对于企业战略来说,无论是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专注自己的核心领域,成为该领域中的老虎,才会真正具有生命力与竞争力。在联想跨入世界500强时,有分析称,海尔的国际化要比联想早5年,可为什么不是海尔?结果发现联想与海尔在做大做强方面最大的不同是专业化与多元化,联想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而海尔却慢慢地找不到影子。小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小领域成为某一些行业隐性冠军。所以,专业主义是企业做战略的重要原则。

3.客户价值理念――靠什么获得尊重?

企业的本质是赚取利润,没有利润的企业算不上真正的企业。那利润又从何而来?为客户创造价值。当然,客户价值又来自于企业员工的创造,每个员工只有在每天的工作中创造价值才会有利润。那么,创造价值就成了工作的底线,企业之所以付员工薪水,是因为员工提供了企业所要的结果。企业不会看你如何辛苦,而是看你是否创造了企业需要的结果或价值。这一理念可以很好地推广了。

任何没有达到最终所要结果的行为是毫无价值的。员工靠提供好的结果换取薪水,企业靠提供好的结果创造利润。没有利润的企业是社会的负债,没有创造好结果的员工是负债员工,资产性员工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结果。卓越企业依靠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最大价值而不断发展的。任何企业的发展,只与你创造结果,换取你所需的价值有关。无论是市场不景气,还是团队不好管理都不是你不提供结果、不创造价值的理由。任何员工努力工作,只与你创造结果、换取你所需的价值有关,无论是老板不懂管理,还是同事不配合都不是你不提供结果、不创造价值的理由。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给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将成为重要的竞争力。

4.狼性执行逻辑――如何变得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