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0:2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

篇1

诚如萧公权先生在论康有为的巨著中所说:“康有为深受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非常欣赏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既舒适又安逸的生活”。康氏认为那是现代化的成果,人类历史文化的进步既然是共同的现象,不同的国家虽然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但不可避免走向共同的发展途径。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进化程度主要取决于物质上的成就,所以欧美国家,特别是英国,走在富强道路的最前头,其他国家落后了,但迟早会跟进。换言之,康有为没有因国家或文化的差异而有所谓“宇宙观上的鸿沟“( cosmological gaps)。西方的进步由于先获得精美的物质文明,落后的中国自当力争上游以迎头赶上,他因而称此努力为“物质救国”。    

康有为的文化一元论与他所获得的西方知识有关,他的西方知识主要来自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的西书,除了宗教类之外,几乎全是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其结果使他仰慕实用之学,并相信科学法则可以用到抽象的人文议题上,包括政治学、伦理学、形上学甚至神学在内。他认为数学是最完备的知识,故要用几何学来解释平等、财产、惩罚、教育、行政等思想问题。此一“知识论的偏见“( epistemological bias)乃形成康有为人类文明普世观的基石。换言之,他坚信不同历史与文化的国家都能迈向共同的发展道路。    

康有为于戊戌政变后虽经由英国人的保护,脱险抵达香港,但生命仍然受到威胁。幸得日本友人的帮助以及日本政府的同意,他到东京成为政治避难者,在日本颇受敬重。他欣然与日本仰慕者互通诗文与书法,觉得获得了新生命,故自号“更生“。不过,日本政府受到清廷的压力,不愿继续收留这位政治犯,康只好从横滨前往加拿大的温哥华。之后继往伦敦,要求英国政府协助推翻慈禧太后,恢复光绪的帝位。当此举无效,他又回到温哥华,成立保皇会继续勤王。此一政治行动一时颇有成效,分会遍布美洲与东南亚,引起清廷警惕,以十万两高价悬赏康之人头。当慈禧意欲废除光绪帝位时,康于1900年乘“拳乱”之机,使唐才常在武汉发难,但兵败唐死。   

篇2

对当下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效果的考察

为了对当下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效果实施全方位、动态的考察,笔者以一些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为中心,对以下三组对象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其一是近三年内到中学任教的毕业生,其二是近三年内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其三是在校就读的学生。经过对问卷的分析整理,目前高师历史专业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和中学历史教育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有脱节的地方

通过对目前在中学任教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主要问题是目前高师历史专业教学与中学历史教育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有脱节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到中学“用不上”或需要的知识没有学到。具体而言,在高师所学的专业课程往往以两大通史为主,限选课或任选课所讲内容大多与教师个人研究方向相关,因而专业基础知识在深度方面有余而在广度方面偏差,有些知识到中学根本用不上。现行中学教材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外,还涵盖了心态、人口、科技、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而高师历史专业大多没有开过这些方面的课,所以到中学后毕业生还需要给自己补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教育理论基础薄弱,教育技能训练不足。毕业生们普遍认为,虽然在高师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课程,但当时授课时数少,理论性又太强,所以大都没有用心去学。等到了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匮乏得可怜。在教育技能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课程设置,只是在教学方法课堂上进行过模拟训练和实习期间的短暂接触,教育技能较差。所以只好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自己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才能逐渐掌握一些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教育技能。

第三,对教学研究工作不得门径。一些毕业生反映,到工作单位后,学校领导鼓励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能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形诸文字,总结出来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但由于在高师没有经过这方面的锻炼,所以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即使在教学中有了一点体会也不知道该如何升华成规律性认识。

2.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近三年内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第一,专业基础知识不系统,理论知识相当薄弱。

大多数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普遍认为,虽然高师院校开设了以两大通史为主的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近年来学时被大量压缩,教师只能宏观上把线索和轮廓讲出来,造成了很多重要的历史内容的空缺。所开设的选修课又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相一致,没有兼顾到知识的系统性,当然也无从弥补通史课程所留下的不足。史学理论方面的课程除了多年开设的史学概论、史学史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课程可供学习,加之对理论书籍阅读的不够,所以在读研期间深感理论方面的薄弱,只好再从头“补课”。

第二,没有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能力方面基本上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大学本科学习期间,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在学习方法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以致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看书也不得要领,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在授课时,基本上采取“灌鸭式”教学,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以致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急剧下降,也没有形成主动去探究问题的好习惯。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研究能力,不利于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专业思想不牢固,对基础教育改革情况不甚了解

通过对历史专业在读学生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历史专业的兴趣越来越淡薄。这些学生最初报考高师时选择的专业基本上都不是历史,而是被调剂过来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历史专业自身内在的问题,没有使他们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另外,由于没有相应课程的设置,教育见习环节的缺失,大多数学生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情况了解得不多或基本上不清楚,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基本的动力。

对当下历史专业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问卷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不难看出,尽管近几年来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在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似乎忽视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即现有历史专业培养方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究竟如何?这也许是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所在。那么为什么会有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呢?笔者在比照分析了一些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培养方案后发现,大多数历史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的实施,没有很好地解决以下五对矛盾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课程体系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矛盾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1]因而对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但通过查阅部分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看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却相对迟缓,表现在课程体系方面主要有:

一是针对性不强,学科体系不完善。目前一些高师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沿袭以往的学科体系,以两大通史为主再辅以一些选修课,教学内容仍以政治、经济和文化史为主,仍然是注重物质的传统历史观。而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则是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总体研究历史观,强调的是从政治、经济、外交、学习、社会、文化、心态等总体上进行考察。[2]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有些毕业生慨叹有些东西在大学根本就没有学到,到工作岗位后还要从头再来。

二是课程设置仍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对于教育理论和技能课重视得不够。多数高师历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仍占有绝大部分比重(基本上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教育理论课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历史教学论等几门,涉及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基本上很少或没有设置。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近些年来实习工作大不如从前,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越来越有少,所以学生临毕业找工作时的教学能力很弱或没有体现出师范院校优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2.课程体系与学生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近些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招生规模,逐步在调整自己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试图向综合类院校靠拢,这在各学科课程体系方面有所体现。就历史专业而言,学生培养目标既要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教学型人才;又鼓励学生考研,培养研究型人才。一个课程体系,一套培养方案,却要培养出两种类型的人才,结果自然是无论在哪一个方面寻求发展的学生都略感不足,从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打折扣。

3.课程体系与教师专业研究之间的矛盾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要由教师作为支撑。目前的问题是,一些历史专业在教学计划里开设了很多课程,但却没有相应的教师来承担。如中外政治制度史是历史专业当中一个重要方面,这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也有所体现。但笔者发现,有些高师的历史专业却没能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开设该课。这对于学生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另外,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旨趣爱好开设课程,并不把学生的兴趣或学生将来是否实用作为考虑的条件。这也就是造成了上面谈到的“学到的用不上,需要的没有学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了。

4.课程设置与学分制实施方面的矛盾

学分制是高师院校近几年来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现在部分院校正在逐步完善或已经基本确立准备实施。由于学分制的不完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历史专业一般都设置了限选课、任选课等选修课,但这两类选修课的学分普遍偏低,又对学生选课做了方向、门类方面的限制,因而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5.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矛盾

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现,对于指导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纵观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教学改革现状笔者发现,教学改革的研究理论的确出现不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也大量存在,但能结合自己专业的教学实际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院校却不多,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着脱节的地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改革现行高师历史专业课程体系的初步构想

为了解决上述五对矛盾,进一步推进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试以改革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与中学历史教育接轨的同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高师教育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的。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课程内容要改变 “‘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5]据此颁行的课程标准和现行历史科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均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就要求高师历史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改变过去只重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一贯做法,增加社会史、科技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师范生将来从教时知识储备的需要。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目前高师历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上还是两个流向,一是到教学第一线承担教学工作,二是报考硕士研究生。为此,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做些调整。在专业基础课修完后,课程可以设置成两大系列,一是教学系列、一是研究系列。围绕着教学系列可以开设一些扩大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专门史选修课,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技能方面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课程,增加教学实践的环节和时间,突出师范特色,增强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缩短参加工作以后的适应时间。围绕着研究系列可以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课程,为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两方面兼顾又有所侧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2.多渠道引进师资力量,完善学科体系

为了完善学科体系,使学生的发展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多渠道引进师资力量的办法。如可以从别的院校聘请相关学科的教师来从事一些课程的讲授,或者从优秀的中学教师中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能力较强的一线教师来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这既可以解决师资问题,也增强了和中学历史教育实践的联系,使高师历史教学朝着更符合基础教育需要的方向发展。

3.学分制与导师制并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鲜明

学分制的推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高师院校历史专业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实行开放的选课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配合导师制的推行,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避免选课的任意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既要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要突出其专业优势,培养出既全面发展又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

4.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力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下,进行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为了使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成效,先期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的研究一方面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又要服务于实践。因而,及时的吸取教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并运用于实践,是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高师历史专业要立足于现实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高师历史专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基础教育及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沈小碚.关于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55.

篇3

[关键词】高师历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师资力量;学生;教育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2011)05—0107—03“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思想教育.通过历史学习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培养全民意识.提高全民的人格素养、提升全民的人文精神”【115。历史专业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直接决定着国家的软实力。然而,目前,高校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高师历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从20世纪末以来。国家一直在探索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问题,多次提出加强素质教育,但是成效有限。步入21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尤其是历史专业学生的去向更加令人堪忧。如何增强其求业竞争力,拓宽就业的渠道,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化解难题的关键是历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更加合理与科学。

近几年,全国高师历史课程设置在不断地调整.最突出的特点是基础课的课时大为缩减,选修课占居了课程设置的半壁江山。针对这种现象,为数不少的专业教师曾提出过异议,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历史专业的健康发展,弊多利少。不过,这种课程设置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不容扭转。在现有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课程,进而确保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两大通史的基石地位,同时开设一些与现实社会需要有关联的选修课,增强史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在多种学科交叉并用的时代,应提倡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目前,有些高校开设了以往不曾有全校公选课,以供学生选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学术视野.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在保证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向与就业的现实需求,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比如,文学、哲学、社会学等有关的课程。这种设想已经在部分院校付诸实施,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还未实行。所以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为历史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实现资源融合打造一个平台,给予更多的方便.使学生能够多渠道地汲取知识的给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除了要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诸如:文化人类学、城市社会学、人口学等,还要x,-J-历史专业课程设置的顺序有所调整,应把历史哲学、史学史、历史文献学等放在大一、大二开设,使历史专业学生尽早地步人史学的殿堂。而不是高中那种循环往复式的应试学习,全面系统地接触史学方法与史学理论。增强史学理论知识的储备,提高史学修养。

在开设专业课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基础上,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当前,中学历史教材一直处在不断地修改与调整过程中,高师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如何适应这种变化.首先要开设介绍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的最新标准.进而锁定自己学习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修课程;其次,历史教学法课程应多增加实践环节。尽量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锻练学生的说与讲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最后,要严把教育实习质量关,要求学生一定到实习学校认真地听课与讲课。从实践中获取有益的教学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师资水平与力量有待提升21世纪的今天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好的师资队伍。教师工作是传播人类文明,对学生启智、育德、健体、益能的实践活动,作为一个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来说,仅仅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责任心是不够的,理所当然还要具备以智力能力和表达能力(语言的、肢体的)为主的基础能力。以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职业能力,以及思想、业务、人格不断趋于完善的自我完善能力[。当前,历史学作为基础专业,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愈来愈高。许多在职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博士学位。一般而言确实是充实了师资队伍的力量,使专职教师在学历、职称、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更为合理,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历史专业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改善。

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更新知识。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并不一定意味着专业水平的提升,因此建议毕业后的诸位历史学博士要继续秉持着读博时钻研史学的那份坚持与毅力,增强科研能力。在授课过程中,专职教师要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没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就不会就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与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与教学目标。能够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学术动态,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亦较有深度,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阐释史实。在此基础上,教师不能一味地重复陈旧的知识.他们要利用一切时间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保证教学内容能够紧跟学术前沿。

其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拓宽视野。

学校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向师生介绍史学界的最新动态,开阔学术视野。与此同时,历史专业的教师也要积极地到国外著名高校与科研机构访问进修,全面地开展学术交流,有效地利用时间获取知识。争取与国际接轨。抓住一切时机,参加各种大型的学术会议,了解史学最新的发展趋势。教师的学术视域开阔了,自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最后,潜心学术。投入教学。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历史专职教师不仅要苦心钻研专业知识,而且要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思考如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同于昔El的填鸭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地思考问题,培育其问题意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与消化知识,逐渐地累积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素养。

三、学生自身的努力尤为重要目前,全国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不如前,高师历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所以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对此,学校与教师双方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改善学风、督促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做出相应的努力。

首先,积极地参加科研活动,培养创新意识。高一108一校要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开展学生科研活动。

科研活动就是创新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f3。现在,高师历史专业的学生应主动地参与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种科研活动,譬如,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师生学术讨论会,等等。历史专业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对历史事件与人物有自己的见解与判断。在参与各种科研活动的同时。历史专业的学生应认真对待教师布置的科研作业,不能敷衍了事,要详细地搜集相关资料,用心思考,勾勒框架,按照学术规范撰写论文,培养其思考与写作的能力,使他们的科研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树立良好的学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今日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日渐增强,而社会风气存在诸多隐患,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诚信理念普遍缺失,这亦影响到高师历史专业学生的诚信度,各个高校的学风日趋下降,也直接决定了未来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的素养。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高师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劲头大不如前,听课状态较差,个别学生甚至从不上课,长此以往,高师历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难以保证。如今的高校,为数不少的学生沉醉于除学习以外的各项活动.其社会实践能力的确有所提高,代价却是专业课的荒废。以上诸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自身有较大的关系,若要扭转此种局面,需要历史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刻的反省与付出努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历史专业的学生要经常地内省,在平常的生活中注重剔除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以诚待人、耐得住“寂寞”、苦坐冷板凳、勤学好思、懂得对己及他人的尊重,等等。不过,要真正做到如上诸点,并非易事,只有大学生主动、积极且真心诚意地去付诸实践,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相信会初显成效,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一改昔El大学生萎靡不振且懒散的尴尬状态,再次进发出勃勃生机与一往无前的闯劲。使历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成为历史专业合格的毕业生。

最后.踊跃参与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职业技能。历史专业学生在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良好的学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还要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平时注重“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的训练之外,学会如何备课、说课与讲课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四年留给教育实习的仅仅几个月,这对锻炼高师历史专业学生授课能力是不够的,学生们应多利用El常时间练习演讲能力.例如。课前的5分钟演讲、学校的演讲大赛、讲课大赛,等等,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教学技能。有了好的输出方式,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历史专业的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汲取教师教授的知识,借助网络工具阅读大量的专业论著,扩充知识储备。历史专业毕业生若要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需要经过多次激烈的竞争,才能在众多淘汰者中脱颖而出,难度之大不难想见。如何让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中获胜。这需要与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使其潜在的职业能力得以挖掘,现实的职业技能得以改进”[,llz2。

四、改革教育实习模式

在大学四年的教学安排中,教育实习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决定着历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与技巧是否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而成功就业。因此.高师历史专业要构建一个与现实接轨的教育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真正地成为中学需要的德才能兼备的历史教师。

(一)调整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而言,高师历史专业沿袭多年的传统,总是把历史教法与教育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与大四上学期.在毕业生就业环境相对宽松的情况下,这种安排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也无可厚非。不过,随着近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师历史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愈加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此技能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提高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日积月累中获得提升。因此,现在各个高师历史专业应该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并将其分配在各个学年,并将学生的授课能力与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例如,从大一开始开设历史教法课程,适当安排一些教育实践,使历史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然后,从大二到大四的课程安排中要充分合理地分配教育实习的时间,尽量让每位同学都能竭尽全力地练习备课与讲课,而不是突击式的应景敷衍。我相信,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严格的考核,大部分历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水平能够在各种职场招聘中应付自如,最终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二)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按照目前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计划。教育实习通常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时间大约为两个月。较为短暂,为了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一定要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效果。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此事。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严格地要求学生,规定出勤制度,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实习方案,使学生在实习过程充分地施展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安排,非常投入地聆听和学习一线中学历史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方法,从中吸取经验。详尽周密地设计教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实习。总之,经过实习使每位同学的教学水平得到程度不同的提高。

(三)教育实习方式的多样化随着高师历史专业招生规模的日益庞大,学生的来源地遍及全国各地,学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如果仍遵循着陈旧单一的教育实习模式。那是无法满足历史专业实习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采取自愿的方式.高师历史专业应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实习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实践.一般可以采取微格、委托实习单位与建设实习基地。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J~i常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D.Allen)教授等人创立的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摄像机、录像机等),专门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微格教室是在装有电视摄像、录像系统的特殊教室内。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媒体,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的教学环境。一般用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模拟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对训练某一种教学技能相当有效,师生之间通过共同观看探讨学生的优缺点。以便日后很好地改进。其中部分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母校作为接收单位.到全国各地进行分散实习,一般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应利用各种人脉与各类中学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亲自登台授课的机会,他们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如上所述,当前中国高师历史专业作为长线的基础学科,要想摆脱就业的困境,就必需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教育实习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彻底的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履行传承人类文明的光荣使命.使国人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最终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 毕业论文 指导方法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每个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这四年来设计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对于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论文与设计往往使他们绞尽脑汁,烦恼不已。那么,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如何指引他们交上满意的答卷,为四年的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呢?我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作出探索,旨在找出适合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的论文指导方法。

一、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总结出了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类的毕业生在论文方面存在着以下种种问题。

1.有一小部分学生重设计而轻论文。

这与许多学生头脑中存在着重设计轻论文的观念有关,平时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论文无关紧要,只要设计能过就行了,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是设计师,不屑于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构思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认为艺术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的学生不按规定的时间完成初稿,对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不予以理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

2.大部分学生文化底子弱、写作功底差。

大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对于论文有心无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高考中属于艺术类考生,总体文化考分普遍偏低,而入学后,大部分时间都侧重专业技能学习,对《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等专业文化课程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理论功底较差。如有一学生论文题为《浅谈中外卡通发展史》的论文,首先这个选题就有假、大、空的潜在问题,中外卡通发展史本身已经是一门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这些事实是一些真实性的记录,而不是谈出来的,这是假。而大呢,中外,包括中国和国外,而国外包括各个大陆上的国家,卡通包括卡通人物、场景、剧本等,题目选题范围太大,自然就难以写得详细,从而产生了空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写作基本功底差,语言表达不清晰,结果论文颠三倒四、牛头不对马嘴,连自己都看不明白。对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不能从几个方面分清条理来论述,也分不清主次。如谈“古代龙凤纹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重点应在“运用”上做文章,但学生却用大半篇幅来解释什么是“龙凤纹”、“龙凤纹的由来和历史”,等等,而对龙凤纹究竟如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却聊聊数字,草草结束,还没说到重点就没有下文了。

二、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论文指导探索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1.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这一点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无所谓这一错误认识,让他们了解到毕业论文质量如何会影响整个毕业设计过程。

2.加强写作训练。

可以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针对性的小论文,重点在于寻找相关资料和建立个人论点,对论文字数和规范性要求不高,但应符合论文的基本格式。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学生独立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制作1―2套包装成品;以论文形式完成相应的课程报告。具体报告可能包括“设计背景、设计构想、设计形式、材料应用、后期问题、市场定位等”。通过应用和分析促进学生对设计基本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够用更理性和研究性的方式对待设计,对于学生独立参加各种比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相当有益。另外,文献检索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找学术资料非常重要,因而在二三年级阶段有必要开设文献检索课程。

3.实行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的模式。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让论文内容更充实,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应当实行理论结合实践的操作模式,即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完成与设计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大篇幅是对自己设计的一个阐述,相当于一个完整版的设计说明。这个设计说明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其他格式及具体要求与普通本科论文要求相同。这种模式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过程、构思和材料等方面进行阐述,形成论文,由于都是自身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因此说明详尽、到位,能够很好地阐释设计思想,不仅可以弥补毕业论文无话可说,毕业设计说不出口的缺陷,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提高毕业生论文与设计质量。

4.加强指导环节。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只有在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才能避免走弯路。如:选题时要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要大小合适,便于操作;修改文章时主要从调整结构、充实内容、修改文字等方面进行。

总之,民办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其特殊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作为艺术设计系的教师,我们应当因材施教,针对其特殊性制订特殊的指导方法。毕业论文与创作的指导不是一成不变、完全一致的,每个高校需要不断地改革、尝试、总结,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操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苏凤,王兴亮.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思想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田蓉辉.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08).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21-02

一、序言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等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的精神而制定的。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国际形势相关知识,具备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知识

结构。因此,解读国家标准的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二、解读《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

新“国标”对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都有明确的规定。新“国标”的出台,对日语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解读新“国标”,探讨新形势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愈显其意义的重大和深远。

新“国标”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环节组成。

(一)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第二外语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三方面。专业核心课程又包括外语技能课程(听、说、读、写、译等)和专业知识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技能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知识课程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有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要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把握能力。有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译文赏析、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日本文学研究与实践、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根据办学优势及特色、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有商务日语系列、旅游日语系列、科技日语系列、信息日语系列、翻译系列、区域研究系列、管理学日语系列、影视动漫日语系列等课程。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与实习、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

(四)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可以用日文或中文撰写,使用中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6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2000字的日文摘要;使用日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8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800字的中文摘要。

通过新“国标”分析可以发现,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求有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突出了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实践环节增加了国际交流。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与新“国标”相匹配,但是仍有部分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一)日语专业核心课程

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外语技能课程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听的技能由日语视听A(一)~(五)、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说的技能由日语会话A(一)~(三)、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读的技能由日语阅读(一)~(二)、高级日语(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写的技能由日语写作、日语论文写作、日语语法(一)~(三)支撑;译的技能由日语笔译(一)~(二)、日语口译(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

(二)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课程。主要通过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完成,开设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日本概况、市场营销c、国际商务谈判等。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由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开设日文录入实践、日语专业行业模拟实践、日语翻译实践等实践课程。

(四)毕业论文环节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单一,要求学生用日文写出6000字的毕业论文。

通过与新“国标”的对比可以发现,我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而专业知识课程中的课程名称与新“国标”不完全匹配。例如现开设有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汉笔译实务;日汉口译实务课程。但新“国标”中的名称为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同时日语专业知识课程中没有设置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另外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缺少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

另外,日语专业的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完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新“国标”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实施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篇6

【导语】黄浦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黄浦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篇7

【导语】绍兴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绍兴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篇8

【导语】江津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江津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篇9

【导语】双桥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双桥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篇10

【导语】济南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济南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