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1:0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本历史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先,在日本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中,道歉是礼貌的表现。中国的古话:礼多不伤人,意思是对别人要有礼貌,多施礼不会得罪对方。到了日本,这种传统文化被得到很大的继承并发扬,甚至得到了高度的升华。中国人以问好当作礼貌的标志,可是需要认错、道歉的时候很多人可以说是宁死不道歉,即使自己是真的错了,表现了很强烈的个人尊严感。和中国表现不一样的是,日本人在表达时好像是矮人一截一样,没有语言的强势,他们为道歉时刻准备者,他们以道歉为荣,他们把道歉的表达方式的正确使用作为一个人基本礼貌和道德修养水平的体现。从实际的交流效果来看,日本的这种挂在嘴边的道歉,让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助力,可以说道歉作为一个剂,就像是现在商业文书中所指的免责声明一样,让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在日本的道歉方式的表达中,虽然道歉词汇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并不代表日本人在任何场合、针对任何事情和对象会做出相应的道歉,这和日本民族所奉行的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来说,日本人在自己的内部人之间,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工作的同事之间或者朋友之间,他们会用积极主动的道歉方式来促进彼此关系的深化和开展。但是对于和他们自己有着利益冲突,特别是涉及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辱时,他们道歉的嘴巴则显得非常吝啬甚至绝口不提,这也就是时间过去近70年的今天,日本对二战时期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侵略造成的严重的损害和创伤,一直保持缄默,甚至公开拒绝道歉的原因之一吧。再次,根据日本语的表达方式,我们发现日本人在道歉时虽然是简单坦诚的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一个渐进的道歉过程,或者是一套语言体系,从道歉前期,到道歉中期再到道歉后期都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语言结构,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语道歉方式的博大精深,复杂莫测,让人生不出气,无话可说。日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循明确的善行标准做事,不能权衡各种义务,或者不能预见人际交往中的尔虞我诈,就是一种“耻辱”。他们认为,耻辱为美德之根。碰上这么道歉的民族,连上帝来了都会说:阿门。
最后,日本的道歉还是存在差别的。比如说,日本有着很强的序列感,换句话说,一般是下级通常给上级道歉。这种序列感的产生原因语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集团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所谓序列就是最简单的男女有别,上下有别,这种清晰分明的集团原则对于维护集团内部秩序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一个家庭,家长是最高行政长官,还是在企业,老板是需要员工听从的领导,这些在日本的各个组织都有着严格的执行。这种序列,用现在管理学的理论来看,就是尊重前辈,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劳动贡献之后价值不同而带来的待遇的不同。可以说具有很好的管理效果。日本人常常强调的行动要有“分寸”,表述了言谈举止须符合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的思维方式。同时,个体成员也要约束自己,以维护集团和自己在集团中的荣誉。所以,在自我与群体保持微妙而复杂的平衡方面起着杠杆作用的,不仅是“忠诚”意识,而且主要是“中和”意识,以和求存。当然,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序列的尊重不是强迫性的,而是一种从内向外的,自发的对序列的尊重。这种尊重建立在个人和集团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对立或斗争,个体和团体是一体的关系。这体现在道歉方式中就是下级给上级道歉。
篇2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TF081 文献标识码:A
浙江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清光绪年间,建有中学堂2所,高等学堂6所,初等小学堂30所。历经漫长岁月的风雨沧桑,临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迹、名特“四名”之城。古城墙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谭纶画像、戚继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涌泉、溪口古窑址群、郑虔墓、翼龙化石产地保护区等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峰、珊瑚岩群分别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多功能国家级地质公园。[1]
临海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在进行城市开发和小城镇建设时,古建筑的保护和规划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古建筑保护设计和规划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复
从街区的规模和建筑体量来看,临海算作一座普通城镇。民居商铺及当时比较规整的小街巷格局延续至今。作为反映城市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受到保护。这里不仅旧时的风貌得到较好展示,还保留着古老浓郁的市井风俗和历史传统。通过参观传统民居、工艺美术馆等地方,使人对街区历史和风俗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由于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旧城区采取了积极改造的政策,许多传统民宅、商铺、会馆遭到拆毁,这无疑是古城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仿古一条街的建设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种速成做法,在国外的保护实践中却很少见到。他们对于历史街区的一般民居要求按照传统式样进行修缮翻建,在外观上与整个街区的风貌保持一致;并且十分注意向业主宣传这些做法的意义,以取得民众的支持。按照明清江、浙民居的式样,重新设计建造,并配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环境,为民居保护作出了示范。
2 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
自然是美丽的,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也是美丽的。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注重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设定了历史风土特别保存地区进行管理;对于一些文物古迹的所在地区,划归风景地区、都市景观形成地区等不同的限制区域中,使丰富的历史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趋向和谐统一。
城市规划中把一批文物古迹或规划为绿地,或辟为公园,体现了把文物古迹保护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意识,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具体设计和实施中,有的未能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多加考虑,缺乏对文物遗存的展示和彰显,未能开掘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一般的园林游乐场所差别不大。此外,在临海周边还散布着许多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融合,形成了一些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加强这些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外部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3 历史公园与古建筑遗址的保护
建立历史公园是对古遗址进行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临海古遗址包括陵墓、城堡、村落、庙宇、官衙、园林、道路等,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保护。历史公园由主管文物局进行管理,国家级的历史公园超过十多处。由于明清代主要是土木结构建筑,不像欧洲的砖石结构容易在地面上保存,因而重视对于考古遗址的保护复原,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3.1 按照考古发掘的原样进行复制或仿制
例如,古建筑遗址一口水井遗址,在原位置之上复制出井口,四周地面的铺石使用化学材料仿制。
3.2 表现建筑遗址的地面遗存和范围
例如,复原出踏步、基坛和柱础石;采用草坪显示遗址范围,用修剪成柱状的灌木表示立柱。
3.3 重建或部分重建原来的建筑
根据专家的复原方案进行了重建。
3.4 使用风景规划的方法表现遗址
主要通过种植一些对遗址不构成伤害的植物,使遗址既能在接近自然的状态下得到保护,又利于风景观赏。
我市的古遗址分布比较密集,遗址面积广大,是临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遗存,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近一二十年来,在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的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大遗址的保护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临海文物部门按照建立历史文化公园、对大遗址进行复原展示的思路,精心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特别是近年来在各方民间资金支持资助下,对古遗址保护复原工程经过多方协商论证,得以顺利实施,为今后公开展示,发挥文物在社会教育、旅游观光等方面的作用打下基础。但是大遗址的保护是一项牵涉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在当地群众的关心配合下,大遗址保护规划能够尽快通过并付诸实施,为临海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4 积极保护民俗文化财产
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与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是比较接近的。实际上,正是这些文化遗产构成我们文化大厦的基石,生动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临海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源远流长,蕴含丰富,但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急剧嬗变。我们自身长期以来对地方戏曲、民族音乐、传统工艺、民间信仰、传统民居、节令风俗也不够重视,缺乏整理、研究和保护。近年来,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开掘,临海推出了古文化艺术节、城墙花灯展、民间社火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为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们不少很有价值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濒临灭绝的危险,亟待进行保护。
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和国家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的载体,深刻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内容。离开了文化遗产,就不成其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搞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同时,临海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属于临海的,更肩负着展现、传承、光大中华文明的重任。
作为江浙一代重要的历史城市之一,临海具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缺少的不是优秀的的文化遗产,而是缺少高瞻远瞩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方针。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急步迈进,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圣地,临海迎来了再创辉煌的历史机遇。能否无愧于丰厚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贡献,是历史对现代临海的一次呼唤和考验。
参考文献
[1]韩林飞,O.I.普鲁岑.在自然环境中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A].营造第三辑(第三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4年.
[2]柳肃.古建筑与古环境综合保护的实践与探索[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篇3
关键词:首尔;历史文化遗址;数据库
Abstract: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s glorious, we tend to forget to tak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caused many ruins destroyed or disappeared. Korea implemented an investigation project with a theme of resurgence of historical cities. Taking as an example for protec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exploration and investigation, the project will make plans for basic surface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Key words:Soul ;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uins ; database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3- 74(5)
1 绪论
现代城市的面貌一般表现为高度的人口密度和高层密集的大厦。首尔的急剧城市化缩短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这也造成了忽略历史价值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在韩国的首都,在其他国家的各个城市中也不断地出现, 只不过是发生时间的不同而已。20世纪前后,韩国与中国在城市发展方面都经历了东亚近代化。作为历史城市首尔和北京,怎样面对与解决城市开发与历史文化保存方面的问题,对此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自从史前时期以来,首尔作为政治社会文化的中心,具有历史的场所性。百济的都城尉礼城,高丽时期的南京,朝鲜的汉阳,日本帝国主义时期的都城,现在的首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如今虽然城市的发展很辉煌,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历史文化保存方面的问题,急速的城市开发导致了许多遗址的损坏或消失。近期韩国开展了以复活历史城市为主题的调查项目,对于保护并保存历史文化赋予很高的价值,首尔市政府进行了许多有关文化遗址发掘调查方面的研究。
在历史城市内,开发、保存与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开发商在历史城市中心开发之前,首先应按照方案指标施行调查。调查时如发现遗址,必须采取保存处理方法。
2015年以来,在首尔全境内,不管政府还是私人机构,依据方案指标,调查和考察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历史遗址。我们大量地累积这些考察结果,作为以后其他研究的基础资料。但很多项目只停留于调查的结果,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发掘的遗址应该怎么活用,与城市开发起着怎样的连接关系等根本性问题没有详细说明。笔者以为非常有必要查阅开发地区的相关资料,以调查与发掘结果为基础,制作基础图面及提供文化遗址分布图。这样可以给开发商提供事先进行调查的依据,还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2 与城市开发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问题
2.1 随着城市开发而引发的矛盾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调查的法律规定:“建设工地面积为3万平方米以上的情况”、“文化遗产存在的可能性大的建设工地”,必须实行义务指标调查。被认为存在文化遗产遗存地区,文化遗产厅厅长可以给建设工程的执行者命令,让他们依据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调查结果,采取保存文化遗产的措施。开发商受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制约,文化遗址得到最低限度的保护。在地区开发的建设工程中,发掘调查时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耗时折算费用,皆由发展商承担。①
城市规划初期,韩国钟路1街的lumiere②建设工程,是四大门内开发计划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发掘遗址价值的转折点。由此,首尔市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新的关注。
这个地方是朝鲜时期的胡同,也是市廛行廊③。它被证实为构成朝鲜时期汉阳的城市组织之后,成了话题焦点。这就给大家提供了在首尔市中心能看到历史记录的可能性。迄今为止,我们虽然发现了很多重要的遗址,但因没有积极地形成把它保存下来的方案,所以很多遗址被开发后覆盖再开发,这种错误行为我们不能再犯。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地区开发之间始终存在矛盾,遗址被发掘后,主张开发的一方和保存遗址的一方之间还经常发生。由于出现这种情况,工程或是中断,或是无期限延长。这是由于执行公司要承担发掘调查所耗费的时间及所有费用,同时包括管理发掘遗址的费用所引起的。
最近,文化遗产厅通过Hanul文化遗产研究院实施了首尔钟路孔坪洞的发掘调查,发现了朝鲜前期到日本帝国主义时期以胡同为中心的一个住宅的变化遗址。执行公司(citycore)和施工公司(posco)表示要在这里建设综合大楼,并且在大楼的1层维持古老胡同原有的路线,体现其历史性意义。这表明首尔市政府在开发首尔市中心的同时,也在文化遗址保存方面倾注了努力。
2.2 指标调查及发掘调查的现状与课题
已发掘调查的遗址提醒我们,祖先们的生活记录依然存在。但调查量的增加,提醒我们对以后的管理方案或行政处理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发掘调查过程按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调查的法律》,通过发掘调查及步骤规定细节事项。调查机关应向相应部门申请发掘许可证,提交承担委任书的行政处理文件。在发掘过程中,重要遗址及遗物出土后需要综合性检讨,举行专家检讨会议。通过前面所述的一连串过程,结束调查后做成报告书提交委托调查建设工程的执行者。并且明示“文化遗产厅厅长为了学术研究或公共目的,可以通过文化遗产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把发掘调查报告书予以公开”。调查机关在发掘调查报告书的封面上写上“为了学术或者公共的目的,同意公开发掘调查报告”,作为标识。这也作为发掘调查的结果做成报告书提交。但对全部内容的调查是按照调查机关的意思,资料的共享是有选择性的。
首尔地区的发掘及遗址调查是由大学的研究所、博物馆、私人机构等多种机关实行的。现在相应的机关没有提供资料共享,因此,调查结果不得不偏向于某个地区。由于各机关保存的资料不同,因此不能科学有效地使用资料,以致已累积的调查记录有可能出现偏差。虽然有几个机关已经调查完了,但我们需要的是统一的管理体系。发掘调查其本身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调查结果,更需要的是提高保存文化遗产价值的资料,对使用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
3 制作历史文化遗址数据库的基础图面(案例)④
3.1 构建图面的方法
管理首尔市全境资料需要整理许多数据,但首先要考虑把资料数据化后,什么体系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升级方法。要考虑以什么为基准分类、组合、才能更好的将资料有效地活用。既要做到浏览资料容易,又要可读性好。
集团化的最基本单位简单分为办公楼和行政区。但本文认为,几个发掘调查的案例,应该由首尔市统合行政部门来管理。本文把首尔地区看作是一个对象做了新的基准。按网格方式分为横30间,竖31间,一间的大小为750m×1000m。x轴和y轴分别标号,并以同样的面积分区域。
制作图面的依据是现在的首尔市土地平面图和古地图、1912年的地籍原图、现场实测照片、调查内容、古文献资料等。重叠遗址图、过去和现在的地图来增加了视觉上的效果。
3.2 制作基础图面
3.2.1 制作文化遗址分布图
古地图大部分是朝鲜时期的,因此以汉阳为中心的地图比较多。
所以对于现在首尔行政范围的全体掌管和处理存在一定的限制,并且实现不了准确的测量,只能大概的掌握位置。准确的位置是由以实地测量制作成的1912年的地籍原图来界定的。通过18世纪都城大地图,可以掌握古路和水路,寻找衙门和其他主要设施。在与现在的土地平面图重叠后,突出遗址的位置和领域。这样可以预测以后将要开发的文化遗址的分布,对发掘调查具有更大的意义。
3.2.2 调查现状分布图
X26-Y15区域现在是景福宫前面的光化门广场。朝鲜时期相当于六曹街⑤。它在朝鲜时期也跟现在一样是个中心地带。它以宫殿为中心,连接社稷和宗庙,并且密集了中央最高的官府。因为这个地区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对主要设施及寻找水路的痕迹进行了多次的指标调查及发掘调查。例如首尔清津地区指标及发掘调查⑥、首尔光化门广场指标调查⑦等。在现在的土地平面图上标识的古路、水路、衙门的位置,是根据18世纪都城大地图推断出来后,给合光化门外诸官衙实测平面图而推导出来的。光化门外诸官衙实测平面图描述了六曹街的主要设施。现有的土地平面图是通过世宗路画幅制成的,所以可以预测未开发的周边建筑的地底下所埋葬的历史遗物的痕迹。
为了掌握现状,本文结合现有资源制作了一个可视性图板,我们可以详细观察各个项目中被发掘的遗址,从而更多地了解文化遗址的连接性。
本研究不仅重叠了既存的不同年代的地图资料,并且通过图面中不同的面和线的色彩划分,从而标识出不同的调查方法和发掘遗迹的时期,为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帮助。因为首尔具有几个时代的不同历史层面,因此将发掘调查的多种层面仅仅只表现在一张图纸上是不够的。所以通过综合的方法,将指标调查、勘察调查和发掘调查中正在进行的项目标在现有的地籍图上,这样无需考虑遗迹是否存在,就可以明确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的调查现状,并且为以后确定调查顺序时,提供有用的资料。
4 结论
其实我们对历史文化留有一份关心的话,会发现城市开发与文化遗址保存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过去人们只注重城市的发展,不重视文化遗址的保护。但现在我们要为文化遗址制定最佳保存方案。本文是以文化遗产的保存方法为前提,根据历史文化遗址资料提供基础图面。文化遗址分布图可以为开发商和施工商提供最基础的信息。调查现状图虽然不是专业科研机构调查后得出的,但它是一个整体的视觉资料。城市的开发与发掘调查告诉我们,过去的历史应与现代的生活共存,也启发我们要对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有效地积极管理并活用累积的历史资料及已出土的遗迹、遗址,是我们日后首要的研究课题。
注释:
①参见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于公私工程处于危险处境的文化遗产保存的相关规定》。日本、英国、法国等国,文化遗产发掘费用由开发商(机关)承担的,独立承担并且建筑总面积为264O以下的建筑工程(地基面积792O以下)或一些小规模工程,发掘费用由国家支援。
②在首尔钟路区中路19(钟路1街24)的写字楼大厦。
③市廛起到王室、官厅、汉阳都城百姓的粮食、棉布、绸缎、木材等生活日用品及向中国采购贡品的作用。
④根据首尔学研究所“首尔地区历史文化遗址中长期发掘调查的基础计划”中的部分内容构成。
⑤六曹街是1395年建成的。除了六曹以外,还聚集了议政府,司宪府等。六曹的构成是吏曹,户曹,礼曹,兵曹,刑曹,工曹。
进入朝鲜王朝后,太祖3年(1394年)汉阳定为首府,同年9月以郑道传为首的权仲和、沈德符、金溱、李稷等前往汉阳计划设置宗庙、社稷、宫殿、官府、市街等场所。估计当时六曹街也应该计划在内。???,《关于朝鲜时期汉阳的六曹街的研究》, 延世大学硕士论文;???, 《关于汉城府衙门的选址变化与构成空间的研究-从1865年到1910年为中心》, 汉阳大学硕士论文。
篇4
Abstract: Marina squares are the best "reception rooms"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In some sense, they embody the features and souls of the coastal cities and show the life patter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astal cities.In this paper,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for marina squares in Qingdao are done, evaluation for the use status of marina squares are made, the marina squares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are acknowledg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modification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滨海广场;规划与设计;研究与分析;青岛
Key words: marina square;planning and design;research and analysis;Qingdao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75-02
0引言
滨海广场指城市中濒临海洋的广场,既是城市居民公共活动的空间,又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外来旅游者开展观光活动的场所。滨海区是滨海城市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区域,是海陆两大生态体系的边缘区,强烈的生态“边缘效应”造就了其景观资源丰富、空间开放、方向性强、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特征。
1青岛滨海广场现状研究与分析
1.1 调查对象青岛滨海区分为西部老城区和东部新城区,西部老城区的风貌反映了青岛建制至德、日侵占青岛的历史,东部新区的风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历史。本论文研究了青岛四个滨海广场,分别是五四广场、音乐广场、汇泉广场、峡广场,四个广场是在城市不同时期建设的,见证了青岛百年发展的历史。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 区位环境和历史背景分析四个广场位于青岛滨海西部老城区和东部新区(如图1),南临黄海,纵向上自然地理环境略有差异,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复杂。但横向上因为位于城市的不同地段,且建设的时间不同,致使广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周边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
汇泉广场位于青岛老城区汇泉湾,其原为德国人的练兵场,后建跑马场,日本人占领后,继续沿用。青岛解放以后,跑马场改为人民广场。2002年为迎接08年奥运会,汇泉湾地区进行城市空间改造,广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形成了以体育健身和旅游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五四广场与音乐广场是1997年和1999年随着青岛东部新的中心区发展而兴建的;峡广场是“人工造角”形成的广场。四个广场周边多以公共服务设施、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用地为主,居住区规模小且不集中(表1)。
1.2.2 使用情况结果分析
1.2.2.1 使用者偏爱的广场景点从使用者偏爱的广场景点分析比较受人们喜欢的广场空间如下:①具有标志物和雕塑的空间;②能够亲近大海、观赏大海的空间;③能够休息聊天和进行个人活动的空间;④能够进行集体活动的空间;⑤体育运动和休闲健身的空间。不受使用者喜欢的广场空间主要是空旷的硬质场地,没有座椅,没有遮阴植物,没有标志物的空间,这些空间不舒适且不利于形成场所感。
1.2.2.2 使用者来广场的时间、方式、频率和目的分析广场早晨、下午和傍晚活动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晚上和上午,中午活动的人数最少。中午广场地面温度比较高,广场上遮阴的树木比较少,因此活动的人数最少。广场固定活动人群是周边城市居民,每天步行5~15分钟到广场休息、聊天、放风筝、钓鱼、遛狗、唱歌、锻炼身体、观赏风景;流动人群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坐公交或开车20-60分钟到广场观赏风景、戏水捡贝壳挖螃蟹、轮滑等。调查发现,到达广场需要1小时的使用者很少,不经常来广场的人比较多,原因主要集中在没时间、距离较远和没有什么可以玩的三方面原因。由此可看滨海广场最重要的是娱乐、休闲的基本功能,滨海广场的日常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不能便捷到达广场和娱乐休闲内容少是广场使用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2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造建议
2.1 广场建设成功之处
2.1.1 突出海滨特色音乐广场音乐之帆、观海廊等软雕塑与海上的点点白帆相映成趣,通透轻盈,与海滨环境融为一体;汇泉广场通过“山―海”景观轴线,突出了青岛“山、海、城”特有的城市风貌,广场的“融海性”得到加强;五四广场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雨水井盖,体现了广场浓郁的海洋风情。
2.1.2 注重空间的开敞与封闭临海的空间开敞,视线通透,满足人们公共活动和观海的需求。不临海的空间采取建筑围合或植物围合空间的方法,营造了较封闭的空间形式,满足人们私密性的需要。
2.1.3 重视文化特色的表达五四广场主题雕塑“五月的风”以红色火炬之造型,弘扬了五四爱国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音乐广场的数字钢琴王、地面乐谱书、五线谱鹅卵石铺装、琴键式坐凳和全场背景音响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氛围;峡是国家级健身基地-青岛黄金海岸健身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英派斯风帆系列黑白健身路径,形成市民健身的良好聚散地。
2.1.4 注重广场的防灾功能2006年峡广场在已有的生态、景观、文化、休闲功能基础上,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增建了应急避难系统,如发生自然灾害,附近居民可快速疏散到广场中,得到物资、医疗、供电等方面上的基本救助。峡广场增建的应急避难系统增加了现代城市广场的功能,体现了现代城市广场不仅追求“姣好的面容”,而且已经开始注重广场的实用功能。
2.2 存在的问题及改造建议
2.2.1 尺度过大广场尺度过大缺少亲和力,给人一种空旷、不安全的感觉,忽视了小尺度空间的魅力。汇泉广场中心广场空间过于开敞,且没有吸引人逗留的景观,给人一种想马上离开的感觉。汇泉广场可以通过以下处理方式减弱过大尺度带给人的空旷感和不安全感:①设计良好的视觉中心景观来丰富景观层次,吸引人们的视线;②通过建筑物或植物对过于空旷的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形成开敞与封闭相结合的人性化空间。每个广场都应根据周围环境特征、城市现状和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其主要性质、规模和形式。
2.2.2 对地域文化体现不够青岛是一座典型的滨海踞山的近代侵入型城市,海洋文化、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文化、名人文化以及地方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滨海广场对青岛的历史文化体现不够,汇泉广场位于最具青岛老风貌的汇泉湾地区,记载了青岛被侵略的历史,可是目前的汇泉广场不仅凸显不出青岛老城市风貌,而且经过重新规划设计后感受不到任何历史痕迹,只是一个“面容娇好”的城市广场。很多老人亲身经历了汇泉广场的一次次变化,对广场有比较深的记忆和感情。他们对广场的现状感到“惋惜”,他们表示汇泉广场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休闲广场,还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师应该通过广场设计让市民了解青岛的历史、汇泉广场的历史。因此设计师应对汇泉广场的历史文化加以提炼创新,通过标志物、雕塑小品、指示牌等设计将其有机的融入到广场中。
2.2.3 缺乏人性化设计广场基础设施不完善,如休息坐凳、垃圾箱、公厕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普遍缺少遮阳挡雨、饮水处等设施。尤其在夏季,天气比较热,在广场活动时间长容易口渴除花钱买矿泉水别无他法。没有遮阳挡雨设施,遮阳的乔木又少,炎热夏季人们只能暴晒在阳光下或在林下席地而坐;突然下雨,人们无处躲藏,只能被雨淋。因此广场应完善服务设施,创造充满人情味的城市广场。此外广场的亲水性比较差,海侧防浪堤的设计比较单调,应该考虑亲水平台和观景平台的设计,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
2.2.4 施工和管理维护水平较差汇泉广场施工存在问题导致水池干涸、喷泉不喷;管理维护水平差导致广场夜晚路灯不亮,存在安全隐患。垃圾桶、指示牌、坐凳破损比较严重,雕塑被人为地破坏,有的被盗走,导致设施使功能消失和景观不完整;不合理、不规范的管理导致广场使用者与管理者之间、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摩擦,与城市和谐生活主旋律不协调。广场应普遍提高施工质量和加强广场的管理维护,保证充分发挥广场的功能。
3结语
滨海广场赋予了滨海城市丰富的情态,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一个成功的滨海广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向游客展现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正确科学地把握设计原则,充分利用滨海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就能够创造一个既体现历史文化传统,体现时代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的市民广场,创造一个使市民满意的“城市会客厅”。
参考文献:
[1]郁珊珊.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设计表现海洋文化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8-19.
[2]明文卉.宜人化市民城市广场规划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15-16.
[3]潘丽珍,高军.青岛市滨海地区城市设计成果解读[J].城市规划,2003增刊,11.
[4]王娜.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4.
[5]黄明顺.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研究―以“厦门岛―鼓浪屿”地区城市广场为例[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0-37.
[6]李真.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状况及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3-60.
[7]褚世新,鲁洪强,别继艳.青岛市汇泉湾广场改造市政工程设计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05.
篇5
[关键词]自然;历史;民俗;综合性;百科全书;文化长廊
一、资源概述(博物馆类型、藏品资源特色及数量、质量等)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家全方位展示黑龙江流域自然、历史和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拥有地处中俄界江的地理优势,汇集了中、俄、犹三大古老文明,成为黑龙江流域权威的自然百科全书和历史文化长廊。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具有较丰富的馆藏资源,现有各类藏品5000余件(套),其中历史文物、艺术品2000余件(套),自然标本2000件(套),民族文物1000件(套)。一级文物11件(套);二级文物30件(套);三级文物130件(套)。
馆藏珍贵历史文物主要有:辽金医疗器械,东胡鲜卑鎏金祭祀牌,辽金时期子弹头式铁镞,兴东道铁牌,新石器时代石镞、刮削器,辽金时期鎏金牌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辽琉璃刻字砖、各式龙纹瓦当,唐代黑水靺鞨人祭祀用的骨族、陶器,金代陶质冥钱等大部分为二、三级文物。
自然标本藏品主要有:黑龙江流域嘉荫龙骨山出土的距今6500万年白垩纪晚期平头鸭嘴龙和距今2万年第四纪哺乳类披毛犀、猛犸象、原始牛等古生物化石,以及各种植物、动物(昆虫、鸟类、鱼类、哺乳类)、矿产藏品。
二、发展概况(开业时间、发展过程、近三年营运情况等)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坐落于黑龙江中游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名山岛上,地处中俄界江。馆区占地面积18330平方米,建筑面积6399平方米,由自然馆、历史馆和民俗馆三部分组成。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于2007年开始创意筹划,经多方努力,于2008年3月20日正式动工,当年主体工程全部竣工,7月26日自然馆对外开放。从建设到对外开放,仅用126天,创造了我省博物馆建设史上的奇迹。2009年,完成了历史馆以及民俗馆主体内外装饰及布展工程,并对自然馆进行整改。2009年8月1日,整个展馆全部竣工并对外开放。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的项目建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人员、资金、物力等多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投入和支持,使该馆在短时期内初具规模,并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2009年开馆起,参观的游人骆驿不绝,2009年当年达到5.6万余人次,2010年增加到10.05万人次,接待人数逐年增加,2012年截至10月末,接待游客10.56万人次,较好地发挥了博物馆宣传教育作用,成为了萝北县打造界江之都、提高旅游文化品味、提升萝北形象的基石,成为萝北的一张名片。
近三年来,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在收藏、展示、研究、宣教、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馆内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博物馆工作展现了良好的局面。2010年完成了对历史馆的整改工作以及展厅内软、硬件设施的完善与加强工作,在市、县两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参与举办了“黑龙江流域文明鹤岗论坛”,邀请了国内外数名史学界著名专家王禹浪、魏国忠、赵阿平及多名日本专家学者到会,参与研讨,使黑龙江流域文明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在2010年的国家级学术会议上,我馆的研究成果《辽金时期医疗器械研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2011年博物馆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刊载论文两篇,《黑水靺鞨地域范围与黑水府治所初探》和《黑龙江中南地区发现的古山城与三江平原地区发现的古城之间的对比研究》,2012年又相继发表了《橐离历史与文化研究》、《探索历史足迹——访著名历史学者魏国忠》等论文,不断扩大了黑龙江流域博物馆的影响力。
三、博物馆活动项目(基本陈列的名称、内容、服务项目、宣传方式、社会和经济效益等)
《白山黑水——黑龙江流域文明展》是长期对外展出的基本陈列。共分为自然、历史和民俗三大部分,自然馆作为整个展览的“龙首”部分,由大厅、序厅、峡谷、植物厅、古生物厅、动物厅、鱼类厅和矿产资源厅等八个单元组成,展区利用群山塑形、场景复原等多种陈展手段全新诠释了黑龙江流域的丰富资源。“龙身”为历史馆。讲述了黑龙江流域从亘古洪荒时古人类茹毛饮血,到建国初期百万大军挺进荒原等史实,共分为序厅、独特的大河文明、文明的星星之火、中原农耕文明的虔诚学生、黑水文明的内部整合、逐鹿中原的天之骄子、关东潮、俄罗斯文明楔入黑龙江流域、日本军国主义践踏中华文明和黑龙崛起等十个部分,囊括了流域各个历史阶段。展馆以浓重的色调为背景刻画了黑龙江流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配以雕塑、玻璃钢浮雕墙和微缩景观等方式,完整客观的展现了流域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大河文明。“龙尾”是民俗馆。由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朝鲜、满、赫哲、犹太、俄罗斯等民族展厅组成,以高山、森林、河流、草原等场景再现的形式,采用轻松、明快的色彩,渲染展览气氛全方位展现了黑龙江流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之间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2012年接待观众总量11万人次。2012年《白山黑水-黑龙江流域文明展》荣获全省博物馆十大展览陈列精品奖。
篇6
关键词:历史风致,京都市,日本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2008年5月23日,日本《历史风致法[ 法律原名称为《关于地域的历史风致维护和改善的法律》,本文简称《历史风致法》。]》颁布,同年11月4日正式实施。该法是在日本现行的《文化财保护法》、《古都保存法[ 法律原名称为《关于古都的历史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本文简称《古都保存法》。]》、《景观法》等历史保护法律体系上的最新一环。法律中规定的“历史风致”,是迄今以来涵盖范围最为广泛的历史保护对象。
《历史风致法》颁布之后,京都市随即积极按照法律的规定,编制历史风致规划并提交给国土交通大臣,并于2009年11月得到认定。
2 京都市历史风致的概念
《历史风致法》中所规定的历史风致定义是与地域特色直接相关的,所以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风致。
京都市拥有1200年的历史,由于在近代战争中幸免于难,历史城市格局变化不大,至今保存了各个时代的大量历史遗存。京都的市民生活在延绵的历史当中营造了多种优良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和风”文化的独特品牌。
京都的历史风致包含了无形的城市个性、精神,人文活动、传统,业态、氛围,也包含了这些无形元素的载体——自然与人工环境,城市格局等。
根据京都市历史风致规划,京都特有的历史风致可以总结为六大方面。
(1)祈愿与信仰之城:指神社寺庙及之间的参拜路线所形成的独特景致。
(2)节庆与日常交错的生息之所:节庆、祭礼地;日常生活的载体——京町家(人居文化的体现:日常产业、商业文化等);继承传统的祭礼场所、历史舞台。
(3)营生与商贾兴旺之街:传统产业地(如烧制陶瓷器的五条坂;纺织品产地西阵;染坊密布的友禅);市场;花街。
(4)文化与艺术之都:文化活动盛行带动相关商业。
(5)传统与创新并进之地:人工运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形成独特的风致。
(6)京郊的历史风致:航运河道;作为风景名胜地的洛[ 取京都的旧称“洛”]外;洛京的出入口街道;山野的自然历史风貌(蔬菜,林业)。
3 京都市历史风致规划
根据《历史风致法》第三章第五条规定,京都市编制了历史风致规划并划定重点地区,指定历史风致建造物,并确定相应的行为规划和控制措施等。
3.1 重点地区划定及保护措施
根据《历史风致法》规定,“重点地区”是符合下列必要条件的用地区域:(1)作为重要文化财、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财或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以下称“重要文化财建造物等”)所占用的土地;(2)重要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范围的土地;(3)上述两项土地范围的周边用地区域;(4)为了有重点且一体化地推进历史风致保护政策,其他特别必须包含的用地区域[ 见《历史风致法》第二条。]。
按照上述规定,京都的历史风致规划中对重点地区的选址主要是江户时期到明治时期已经形成的街区,一直酝酿到现在形成浓郁的历史风致,并且是文化财等历史建造物集中的地区。而重点地区的范围则是参照依《景观法》制定的京都市景观规划中的相关保护区。具体的选址划界要求包括两点:(1)受到《景观法》严格控制的景观地区;(2)迫切需要且具备条件实施历史风致保护措施的地区,包括硬件措施如历史建造物修理、修景,道路公园等设施的整治等,软件措施如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激活等。
京都市的重点地区一共四处,包括“历史城区地区”、“东寺地区”、“伏见地区”和“上贺茂地区”。
3.2 重点地区内相关保护措施
事实上,在《历史风致法》颁布、明确规定历史风致的保护之前,国家、地方的相关法律条例就已经在这方面做过类似的规定。当然,如高度地区、风致地区、传建群地区等都是主要针对历史风致的“硬件”部分进行了保护规定,而对于历史风致的“软件”部分——传统民间活动和历史氛围——以及其载体的保护改善,则需要在《历史风致法》规定的重点地区中进行补充与完善。
所以具体说来,重点地区一经划定,地区内现行的各项相关管理控制措施就比其他地区有了实施的优先义务。重点地区就是在历史风致保护的思路下,把这些相关地区总括到一个范围之内,进行重点推进。
历史风致的维护与改善主要与“良好景观形成”以及“文化财的保护利用”关系最为密切。与“良好景观形成”相关的措施包括了城市规划手段、景观规划手段、建筑基准法中的规范手段、市条例相关规定等。
历史风致保护规划中,根据不同的现行法规,使用了多种手段保护重点地区并控制其建设活动。如根据《城市规划法》针对在重点地区中的高度地区、景观地区、风致地区和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进行了重设高度限制、设计建筑物意象参照、调整现状变更申请许可等新举措;根据《建筑基准法》,对重点地区别重要的地区实行了建筑规范调整、缓和制度;根据古都保存法,更加严格保护重点地区内原有的历史风土保存区域;另外根据京都市地方条例的规定,在历史风致保护的思路上更新了历史景观、广告设置等要求。
同时,按照《历史风致法》的基本方针,京都历史风致规划重新梳理了全市在文化财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相关重要课题,包括文化财保护利用的现状反思与方针重整、文化财修理相关方针等10方面。按照这10方面在重点地区内分别罗列了具体项目的详细内容、对策设计、资助体制及时间安排,体现了历史风致保护与《文化财保护法》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3.3 京都市历史风致建造物指定制度
《历史风致法》第十二条规定,在重点地区内,作为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重要无形文化财(或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的载体、或利于其价值形成的建造物以及其他地方历史建造物,目前构成该认定重点地区内历史风致、以及对保护这种历史风致有必要保存的建造物,市长(町长、村长)可指定为“形成历史风致的建造物”。京都市历史风致规划中也依法实行了历史风致建造物的指定制度。
历史风致建造物的指定对象,包括举行祗园祭礼的会所、装饰繁丽的问屋、市民营生的町家;市内点缀于各处的神社寺庙佛阁以及周围一带的聚居房屋;承载民间传统文化的和风建筑;花街、茶屋等舞台;近代西洋风格建筑;伏见地区传统酿酒业所在的房屋与酒窖群等。同时与这些建筑物连成一体的门、围栏或者构筑物、庭院等也可以得到指定。
历史风致规划中确定了历史风致建造物的指定标准:拥有较优良的传统、历史意象,历史价值较高,拥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且与京都的历史风致有深刻的关系。
历史风致建造物制度,相当于把一些重要性次于国家指定文化财等建造物,在历史风致规划中再次指定为历史风致建造物,赋予其国家法律的效力,今后它们将会得到更严格的保护、更完善的管理和更大范围的宣传。
4 结语
在历史风致规划中,重点地区所在地域同时是多个其他保护规划的保护对象,这些规划在“保护改善历史风致”的统一主题下得到统筹并加大实施速度和力度,体现了目的的高度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这种在多种现行规划中提取重点、划出“空间特区”的方法,值得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歴史まちづくり法研究会. 歴史まちづくり法ハンドブック.[M] .日本:株式会社ぎょうせい,2009
[2]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 脇坂隆一.「地域における歴史的風致の維持及び向上に関する法律(歴史まちづくり法)について.[J] .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72(2).2008
[5] 张松,薛里莹.日本的历史风致保护立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 .城市规划学刊.2010(6)
篇7
论文摘要:目前,武汉存留了众多珍贵的近代历史建筑,急需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文脉,再现风采.以著名的汉口水塔和胜利街一幢普通的原日本军官住宅为例,介绍其保护与改造的不同策略,分析异同,探讨武汉市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新策略.
在武汉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大量遗留于三镇早期繁华地段的近代历史建筑却如同风中残烛,历经岁月变迁,整体老化,已接近或超过设计寿命期,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面临着拆迁、改造的困境.将它们作为城市文脉、地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1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
武汉存留了众多珍贵的近代租界建筑和民居建筑,除少量具有特殊意义的优秀建筑成为供市民瞻仰、游览的场所外,绝大多数历史建筑因功能、外观和基础设施严重老化,迫切需要改造.改造的前提是使建筑的历史文脉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重要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建筑容纳新功能,并使改造后的建筑可以复原,具有可逆性,再现建筑的昔日风采与辉煌.这种做法可以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功能置换和经济发展等难题化解,将成为近代历史建筑重获新生,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保护的新策略.
1.1 汉口水塔保护与改造策略
据武汉市志记载,上世纪初,随着城市密度增加,火灾发生频率也居高不下,损失惨重,消防设施由此孕育而生.汉口水塔建于1909年,地处中山大道,由英国设计师穆尔设计,广荣兴营造厂营造.建筑为砖结构,平面呈八边形,地上七层,地下设有水池,造型简约,体量挺拔.水塔当时隶属于商办既济水电公司水电厂,是汉口最高的建筑,集望,居住、办公等多种功能,既提前预报火灾的位置,又可供消防队补水.
历史变迁,昔日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已被包围在佳丽广场、大洋百货等众多大体量现代建筑之中.尽管形态优美,色调古朴,线脚考究,毫不逊色于晚辈,但由于消防功能消失殆尽,汉口水塔也只能迎合繁华的商业区,扮演起蹩脚的买卖角色来:商业改造后的水塔外墙面粉刷的是与建筑红砖相近的红色涂料,配以白色的檐口、柱式、锁石、栏杆和多幅巨大的广告牌.加建部分的粗劣品质极大地降低了水塔的美学价值,远不能与建筑内部原有细部相比,令人叹息.
水塔沿中山大道一侧的裙房被加建成一个四层的商贸城,建筑内部围绕中庭,设置一圈内廊式的零售店铺,由于没有相关的原平面资料,对水塔室内改造程度不得而知.但作为室内商业街,商贸城的容积率较小,交通流线不太便捷.另一侧的临街一层,分别租赁给珠宝店与美发店;二层租赁给一所美容院;三、四层则是美发店的员工宿舍和仓库;五层是大汉口商贸公司的办公楼,可空无一人;六层则是居民楼,被分隔成了好几户人家,狭小的空间超强度使用.由于水塔原有楼梯被封死,只有美发店内的一“曲径”通向电梯,公共的垂直交通极其不便,更无法登上七层和楼顶,体会望火情的场景.建筑二层以上的内部空间处于无保护、未经过改造状态,各个时期的木质、石质楼梯,绿油漆或石灰粉刷的墙面、木板隔墙都有.甚至可以透过没有玻璃、摇晃的木窗,看到晾衣绳上美发店的各色毛巾和居民废弃物,在二楼平台上所见犹如当年的万国旗迎风招展.
1.2 汉口胜利街原日本军官住宅保护与改造策略
一幢原日本军官住宅,位于汉口胜利街(原日租界)256号,因其普通的建筑外型和建造背景,在珍贵的租界建筑群中稍显逊色,没有关于它的详细资料.这座两层的住宅楼建于20世纪初,是类似于townhouse的长条形集合住宅,沿袭了日式建筑结构并融合了附近租界欧式建筑的某些古典元素:砖木结构,红砖砌成的墙体并用水泥勾缝,拱形的门窗框架再配以木质门窗,红瓦铺成的坡屋顶略有褪色.一排法国梧桐依偎在小楼外一圈低矮的红砖墙边,郁郁葱葱的树荫撒满整条幽静的街道,抛开那段屈辱的历史,此建筑,此景致在武汉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优雅可爱(图1).
1945年以前,此楼是日本军官的官邸,是当时的高档住宅;1945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普通市民开始入住,如今建筑的右部被私人购入,改造为在汉颇有名气,吸引了不少名流前来光顾的武汉莉莉周花园餐厅,成为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较为成功案例之一.
三位年轻、从事艺术工作的女性,买下建筑的1/3的房产后,对其改造极为谨慎,一层营业,二层仍在修缮之中(图2).一层的细致改造使大多数新材料镶嵌在细微的改动中难以辨别.专业人员除掉围墙,将建筑直接面向街道,沿街立面的一楼旧式木窗被置换成透明玻璃,上面加上遮阳雨棚,门口两株法国梧桐的投影投射在斑驳的砖墙上,刻画出昔日风采.入口设在建筑的右面,在栽满鲜花的小院中增设建筑内部没有的西式吧台、茶座和电视,室内结构并未因商业改造与经营而遭到破坏,只因功能需求适当地增加了一些隔断和卫生设施.
花园餐厅的室内维持原有风格:壁炉、灯具、老电话、老家具……,配上中式的室内装饰(图3),还巧妙地插入一个徽派民居式小天井——传统和现代和谐地融为一体,又将原日本军官住宅
的殖民色彩变成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情怀.这种有意识、有计划的改造,将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商业经营相融合,虽在过程中存有遗憾之处,但业主强调将日本帝国主义所遗留的建筑,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改造,变成为国人所用的民族风格,彰显爱国情怀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探索出一条近代历史建筑通过民间投资,功能置换,低成本高回报的保护与改造思路.
2 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
同为近代历史建筑,著名的汉口水塔和胜利街一普通的原日本军官住宅的生存现状反差较大,两案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保护与改造策略产生的不同结果.
2.1 保护与改造的定位问题
对于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定位,涉及到产权、功能置换等多方面问题.
首先,大部分近代历史建筑的产权属于国家,政府依法将历史建筑经营权转让给有关单位或个人,由两者共同负责建筑外立面、室内的装修与维护;某些普通近代建筑则可将产权转让给个人,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根据业主意愿对其进行改造.以上两种方式从侧面影响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品质:一般而言,承租方由于只享有短期使用权而不拥有产权,追求短期商业利益往往会影响历史建筑原貌的维护,甚至会破坏其历史价值;而产权转让后的使用者享有产权,投资通常具备理性的中长期规划,将更珍视和发掘建筑的文化价值.其次,随着新功能的置换,建筑形式的改变无法避免.改造前的准确定位保证了对原有建筑的最大限度保护,利用近代历史建筑的原有空间,增设满足现代办公建筑、餐厅、艺术馆或商业建筑使用的设施外,实现对原有空间的动态保存.
2.2 历史文脉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的真实写照,又能反映工匠的建造工艺.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近代历史建筑有着普通建筑所没有的珍贵的历史底蕴,封尘着人们的老故事、老感情.改造不仅带来新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也使得普通百姓的回忆找到归宿.尊重原有的历史文脉,考虑建筑与地域历史文化背景的关联性,是赋予旧建筑新寓意的前提.在改造过程中,不仅应注意保持外立面的历史沧桑感,更应注重建筑内部某些反映时代特征的细节,比如古老的灯饰,老式的电话,考究的家具和壁炉等小的用具,通过这些日常的生息劳作用品与建筑建立唇齿相依关系的细微之处再现近代历史建筑植根的具体时间和空间,是能用视觉和触觉捕捉的体验.
2.3 外观与内部开发性改造
从文物保护角度,当代人没有权力篡改近代历史建筑的原貌,英国著名建筑师莫里斯曾说:“这些建筑不仅仅属于我们,它们曾经属于我们的祖先,并将属于我们的子孙,……从任何意义上谈它们都不是可由我们任意处置的财产,我们不过是我们后代的托管人而已.”近代历史建筑的使用者或所有者已不能简单地被看做是不动产的继承者和所有者,他们同时还是国家文化遗产的托管人.同样,他们的建筑也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商品,个人经济利益必须遵从公共利益!近代历史建筑的改造必须能反映建筑的精髓,整体考虑建筑风格的和谐性和历史感,采用与建筑的建造时期相近的材料和工艺,避免不协调效果.对建筑立面的破坏性清洗和修复不可取,尽可能维持一或两个以上的原主立面,避免改动楼梯、结构柱等要素.并尽量提供更为合理的抗震、防火标准,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以及设法增添卫生设备等,使建筑在较长的时间内具有适应性.现有非破坏性清洗和修复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是交给后人解决.
3 结 语
武汉高速的城市建设,对如何处理新旧建筑关系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是实现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保护,文化价值延续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而且,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在不破坏城市肌理和城市文脉的条件下,它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与我国所推崇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具有相当的市场潜力.
参考文献
[1] 刘东洋.建筑策封之后[J].时代建筑,2001,(4):22-23.
篇8
关键词:演习教学;日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44-02
一、传统日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日语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其教学方法为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教师以书本为中心向学生分析文章、句子结构,介绍大量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教师安排一切,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主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日语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普遍做法是:教师先向学生逐词逐句解释,然后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来问答,最后模仿文章让学生写作。这种机械的教学训练模式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只能成为单纯的语言练习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日语综合表达能力,但学生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二、“演习”教学模式和实施方式
“演习”教学模式在日语中称ゼミ或セミナ一,其语源来自于德语的“seminar”。该教学法在大学中的设立最早是在1981年柏林大学古典学的课程中,后被欧美大学积极引入并不断改造,现已成为世界很多大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其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教育是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某一领域的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的不断探索。具体来说,“演习”教学模式通过围绕某一问题与学生、教师共同讨论的交互式教学路径,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学生与教师)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目的。
“演习”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和研究来进行,让学生按特定题目各抒己见,然后展开讨论,互相切磋。以日本大学为例,学生根据教师划定的一个大致的范围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选题,独立研究,写出报告或论文,然后在课堂上以演讲的形式发表,教师和学生们就该报告或论文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在“演习”教学模式中,教学以学生自主型、主动型学习为主,实施教学上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同时,它也促使教师教学重心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演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旨在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活动,具有较为确定的形式、固定的时间、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明确的要求,形成了较为严格的规范。以日本大学一堂时间为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例,其教学结构是:首先,主持人(学生或教师)介绍(3-5分钟),概要地介绍演习的主题及涉及的基本问题,但不做任何学理的界定与评价,以免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其次,主讲学生报告(20-35分钟),由报告人进行专题发言。报告人根据所收集到的背景材料或相关论文,就主题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陈述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再次,讨论与交流(30-40分钟)。报告人和参与者(学生和教师)围绕交流主题,针对报告人的发言,向报告人提问并进行辩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术积累和思维才智充分展示出来,并不断地加深对主题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演示教学课程中最精彩的部分,电是演示教学成功的关键性环节。最后,总结与点评(5-10分钟)。由教师进行专题点评,并就报告人、参与者的发言与讨论作简要评价,同时对真理性知识重新作简要陈述。
在“演习”教学的实践中,其教学模式并不拘泥于上述形式。除了由学生作为主讲人,还可以专门邀请相关专家作与专业有关的较深层次问题的学术报告,或传授写作报告及论文的体会和经验等。
三、大学日语课程“演习”教学的应用实例
在日语课程“演习”教学的内容组织上,可以就日语课中反映日本语言特点及社会、文化的各种内容的题材开展交流讨论,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文献资料,在“演习”教学中互相学习交流,以便学生提高日语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日本社会、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及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如在课堂上讲授日语的基本语言结构、日本社会以及文化基本特点后,给学生选择一些专题,如授受文化、内外有别的文化、公司和工薪阶层、社会不平等、耻感文化等,指导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用日语写出相关专题的报告或论文,进行课堂讨论。现将“演习”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举例如下:
1. 中日道歉文化的探讨。在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冲突和摩擦,此时缓解矛盾所采取的方法之一就是道歉。但由于中日两国间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道歉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在“演习”教学中,主讲学生介绍中日两国的集团主义、横向纵向社会结构、面子观念等,提出两国在道歉文化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由主讲学生解答,教师给予引导,通过讨论使学生们加深理解中日语言中道歉表达的各种类型及歉意表达程度的影响因素。由于讨论的内容很多在教科书上没有,而取自于专业期刊或网页,这就需要参加者预先对演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取得较大的收获。
2. 从授受动词的使用看日本文化。日语的授受表现用法非常微妙,所反映的人物关系、动作方向较中文复杂得多,被认为是我国日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要学好日语的授受表现,不仅掌握日本人常用的授受动词基本分类和用法,而且必须了解日本文化。为此,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与此用法密切相关的恩惠意识、内外意识、授受文化等日本人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日语交流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日本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邀请专家作关于进入21世纪后日本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影响因素的报告。主讲者为日籍专家,在日本经济文化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报告中指出导致日本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如“人口老龄化”、“小家庭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等。在讨论中,专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进行解释,最后还向学生介绍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收集和分析资料以及论文书写等内容。
四、日语课堂“演习”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了解日语“演习”教学的效果,笔者对参加“演习”教学的学生进行了简略的问卷调查,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表1所示。下面对其分析如下:
由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见表1),90%以上的学生对“演习”教学“以学生自主型、主动型学习为主”、“使学科课程延伸(深化和拓展)”、“扩大阅读范围和提高阅读水平”、“研究问题”、“合作研究”的功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这说明“演习”教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和课堂中的双向互动模式,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相互讨论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启发与影响,起到了较好的合作效应。同时,约90%的学生认为通过演习教学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这说明演习教学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不过,从表1可知,提升“沟通能力”项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学生间有些分散,即55%评价为“优”,而36%评价为“良”。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沟通大部分在“演习”教学课堂中,而在课堂外的“演习”教学的准备大多独立进行。
综上,在日语课程中引入“演习”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演习”教学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郎勇,A seminar―discussion―based approach towardlinguistics[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81-84.
[2]刘劲聪,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105.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21.
篇9
连云港,作为徐福文化的发源地,尤其是于1982年在赣榆区发现了徐福村(原徐阜村)之后,不断掀起徐福文化的研究热潮。徐福文化天然的对外属性,激励着连云港赣榆区倾其全力深入挖掘徐福文化资源,打造耀眼的徐福文化名片。
一、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
(一)徐福简介
徐福(公元前255年―?),即徐(fu),名议,字君房,徐偃王(诞)第二十九裔孙。生于战国齐王建十年,死于日本原始部落的绳纹时代向弥生时代的过渡时期。秦时齐地琅琊赣榆人(今赣榆金山人),精通医学、天文、航海、冶炼等知识,为当时的著名方士。
徐福因徐福东渡这一壮举为世人皆知,为世界航海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根据《史记》记载,前219年,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且有神仙居住,秦始皇便命其率楼船队和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对于徐福最后率众到底去了何处,学术界更多倾向于最后到了日本。
(二)徐福文化简介
时过境迁,但“徐福研究热”依旧。不管是中国人民还是日韩人民,都在纪念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徐福东渡已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徐福也不单是一个“个体的人”,而是形成了具有一定文化特质的文化现象,史学界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徐福文化”。
(三)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的构成
1982年6月,江苏省在赣榆县进行地名普查时,发现了一个叫“徐阜”的自然村,据村里老年人说,“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时仍称“徐福村”。依据出土文物和相关遗迹,经过专家考证,该地被认定为徐福故里。有关“徐福村”、“徐福社”的记载就曾体现在《赣榆县志》、《海州志》等连云港的地方志中。连云港赣榆区的金山镇本身就是一个徐福文化资源的集群,包括有形的徐福文化资源和无形的徐福文化资源。
有形的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主要有文化遗址、遗存、徐福祠、徐福像、徐福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以及地方志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赣榆区,大量有关徐福文化的遗址遗迹被保留了下来。位于金山镇的徐福村就有徐福种药地遗址和徐福故居遗址;在赣榆区的柘汪镇,也有许多遗址。
无形的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有徐福传说及相关的民间文学。2011年5月,连云港徐福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福传说在赣榆民间流传由来已久,影响最大的为《徐福东渡的传说》。
二、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一)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众多,历史悠久
连云港作为秦代著名方式徐福的故里,拥有丰富的徐福文化资源,既包括有形的,如徐福文化遗址、徐福祠、地方志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包括无形的,如徐福传说、以徐福其人其事为主题的系列乐舞表演和专题片、徐福节等节庆活动。这些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或本身历史悠久,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赣榆区的金山镇,或说金山镇的徐福村更是承载徐福文化资源的重地,所以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开发的基地。
(二)关于连云港徐福文化的学术研究成为热点,且数量众多
1984年4月18日,中国《光明日报》史学版发表了罗其湘、汪承恭先生的论文《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首次提出:“江苏省赣榆县徐阜村是徐福的故乡。”这标志着徐福研究进入新阶段,但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争论。之后,赣榆区受到鼓励,当年就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徐福研究会,于1985年更名为连云港徐福研究会,并创办了会刊《徐福研究》。借助徐福文化这一纽带,赣榆区不断加强与日本、韩国的交流,以推进经济文化建设,尤其是以每届徐福节为契机,展开广泛的国际学术研究活动,如1990年,中国赣榆首届徐福节之际,连云港徐福研究会举行了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学术讨论会。2012年,连云港市在与日本佐贺徐福文化交流座谈会上提出今后将以“徐福东渡与当代社会”为主题展开课题研究。2015年10月,连云港徐福研究会承办了“赣榆2015徐福文化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国际论坛”。
就国内来看,连云港的徐福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04年10月,市社科联与连云港徐福研究会联合在赣榆区举办了“徐福与海洋文化”研讨会。《连云港论坛》专门编辑出版了《徐福研究二十年》专刊,第二年编辑出版了《徐福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连云港徐福研究会被中国徐福会授予徐福研究优秀单位的称号。徐福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富有历史意义的课题。通过学者们思想的碰撞,我们总会发现,时代在变,徐福精神的价值不变,徐福文化会与时俱进地发展。
(三)政府为徐福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文化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就是软实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日益增加的重视,连云港市也在不遗余力地做规划、求发展。2014年由连云港市政府颁布了《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在总规划中,徐福东渡传说被明确为区域文化重点传承保护的对象和地方文化的历史标杆,还被纳入海洋文化类项目内容的规划中,同时加快建成徐福文化生态创意园也被提到建设任务中。
2014年11月26日,市文广新局了贯彻落实《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的通知。《规划》提出建立“三核两翼”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其中“两翼”是包括徐福文化项目在内的北部海洋生态文化产业翼和南部民俗生态文化产业翼。2015年,连云港市政府在《连云港市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制定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文化建设放于重要位置。
(四)众多文化项目全面展开
2003年,赣榆区委书记孙荣章提出要打响“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的旅游品牌。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各类学术交流之外,赣榆区对徐福文化资源的开发重视上还体现在修建人文景观、创建旅游景区、开展文化活动、开发文化产品等方面。
1.修建人文景观,展现徐福文化魅力。市级文保单位徐福祠位于金山镇徐福村北,相传是村民为纪念徐福东渡不归而建,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1990年翻修扩建。祠前广场竖有“徐福村”碑和“徐福故里”碑。2013年,徐福祠成功申报为“江苏省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徐福庙山门外广场东侧有一块赵朴初诗碑,上面刻着赵朴初先生1991年为“中国・赣榆第二届徐福节暨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题写的贺诗。
2016年3月,赣榆区又在区图书馆内建成了徐福展馆,馆内陈列着几乎囊括了国内、国际所有的徐福研究成果资料。赣榆区的这些徐福人文景观既讲述着徐福的故事,也展示了徐福文化的独特魅力。
2.推进旅游景区创建,打造徐福文化旅游品牌。金山镇徐福生态园和徐福泊船山风景区作为赣榆区的旅游品牌,是每届徐福节展开活动的基地。2006年金山徐福生态园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徐福泊船山风景区创建国家AA级旅游区。从2006年开始,徐福泊船山风景区便启动核心区――茶文化体验区、垂钓中心和综合服务区、徐福文化开发基地。2009年,《赣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徐福泊船山风景区建设规划》全面完成。经过努力,2013年8月,徐福泊船山风景区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徐福生态园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区。
整合了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的连云港徐福泊船山风景区东倚泊船山,西偎怀仁山,环拥徐福庙、徐福广场、兴会寺、徐福山庄和怀仁水库等景点,融天工之美与人文韵味于一体。徐福生态园是整个泊船山风景区的核心示范区,园内种植3000亩茶园,十分壮观。
3.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将传承徐福传说和传播徐福文化有效地结合。徐福节是徐福村最为隆重、最具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历届徐福节不仅有徐福祭、文艺表演、书画展览、学术交流等文化活动,还有商品销售、经贸洽谈、项目合作等经济活动。从1990年至2010年共举办了八届徐福节。
在1990年首届徐福节上,为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赣榆区举行了隆重的徐福像揭像仪式和徐福祭祀活动。之后又连续举办了两届徐福节。直到2004年,赣榆区又接着举办“中国・赣榆第四届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2005年,在第五届徐福节之际,由县文化局推出的大型乐舞《徐福祭典》在开幕式上演。第六届徐福节的最大亮点是赣榆区邀请了CCTV7《乡村大世界》栏目采访拍摄“美丽海州湾・赣榆”大型主题演唱会、仿古京剧表演《徐福东渡》和徐福祭祀等活动,使得赣榆“徐福故里”这一特色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延伸至全国。之后的两届徐福节,媒体宣传力度愈加强势。2007年,又逢徐福纪念馆开馆,仅第七届徐福节期间就有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国内外媒体走进赣榆,对节庆活动和赣榆旅游资源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在2010年的第八届徐福节中,共有徐福海祭、旅游商品展销、美食大赛、金鳅食节等十几项活动。正是因为徐福节广泛的影响力,2009年,中国・赣榆国际徐福节入围“2008年度全国节庆活动百强”,并荣获“2008年度中国十佳文化节庆”提名奖和“中国节庆年度大奖”。
4.徐福品牌产品创造产业经济。就目前来说,在赣榆区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徐福品牌产品主要是徐福茶和徐福酒。坐落在徐福故里的江苏徐福酒厂建于1963年,后被阜宁客商孙国银先生投资600多万元收购,重新组建成如今的连云港徐福酒厂,现已经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且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白酒企业。赣榆区的徐福茶经营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据连云港2006年鉴介绍,当时的赣榆区徐福茶厂已拥有茶园面积200公顶,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主要生产“徐福”牌系列绿茶。2003年至2006年连续四年徐福茶被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食品。2009年,赣榆区徐福茶厂参加连云港市举办的首届“花果山杯”名特茶评比,其中选送的“松针茶”在综合评比中脱颖而出被评为连云港市首届“花果山杯”特等奖。徐福生态园里的千亩茶园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观。
(五)徐福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重保护、轻开发的问题
徐福传说属于民间文学,需要集体传承与保护,赣榆区政府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传承基地。从1984年开始建立原徐福祠,之后建成徐福纪念馆、徐福像等人文景观,成立徐福研究会、举办徐福节,还于2006年成立金山镇民间文化保护小组,2011年开展《徐福传说》进校园活动,今年又建成了徐福展馆,现在已经初步建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四级名录保护项目体系和传承人体系。从市到镇,从政府到民间,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徐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篇10
主持人简介:周秦,江苏苏州人。幼承家学,通韵律,工诗文,擅恹笛度曲。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院中文系,师从钱仲联先生治明清文学,为入室弟子。1989年主持昆曲艺术本科班教务。2001年出任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泛联络海内外专家学者,筹办并主持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中国昆曲论坛》。2003年,应白先勇先生之请担任青春版《牡丹亭》首席唱念指导,复与曾永义先生合作编演《梁祝》《孟姜女》《李香君》《杨妃梦》。多次赴台北、香港等地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讲学教习,推动昆曲在海内外的传承弘扬。2004年获苏州市政府颁发的“昆曲评弹传承荣誉奖”,2009年获国家文化部授予“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荣誉称号。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昆曲论坛》主编,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寸心书屋曲谱》《苏州昆曲》《昆戏集存》等,目前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中国昆曲音乐研究”、“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等。
主持人话语: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昆曲艺术的遗产价值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它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曾经达到的最高成就,并在世界文化总格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一席。明证之一便是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个文化社区和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KunquOpera 0f China)赫然名列其中,它是得到由18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的4项代表作之一。
“入遗”十年以来,伴随着昆曲存活环境和发展态势的长足改善,昆曲正日益成为文化学者和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与昆曲有关的科研日益繁荣。2001年12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大学共建中国昆曲研究中心。自2003年以来,中心已在国家文化部的指导下实施五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编出《中国昆曲论坛》8辑。2005年8月,经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领导小组确定中心为“国家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并正式授牌。2009年6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经国家文化部授予“为昆曲艺术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荣誉称号并受到隆重表彰。
为纪念昆曲“入遗”10周年,2011年5月间中心在昆曲发源地――昆山千灯召开第二届国际高校师生昆曲研讨会。来自海内外36所高校的百余名教授、研究生应邀与会,提交并宣读了65篇论文,内容覆盖昆曲史论、传奇文学、声腔音乐、场上表演、剧本翻译以及昆曲艺术的教育传承、昆曲文物的保护修复等广泛领域。本期专栏选刊千灯研讨会发表的部分论文。其中陈学凯教授从遗产守护、文化自信的高度对昆曲的历史文化内涵重新加以认识阐发,将昆曲传承的意义归纳为“既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中华文脉继承延续的工程,又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为中华文明在现代的崛起,做一种基础的扩展、强化、巩固与铺垫的工程”,进而就昆曲的传承发展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周秦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通过为时五年的深入调研,基本理清了昆曲艺术的场上遗存现状,并以苏州昆剧院为基地,实施“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初步建立起一个高校与剧团合作互动的工作平台,藉此“为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积累经验,并产生实在的推动促进作用”。随着对外开放和国力的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关注和认同,近年常有外国名校博士研究生选择与昆曲有关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题目,并来到中国进修。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研究生Kevin Schoenberger采用国内学术界尚不太熟知的“混音文化”理论,分析研究明代戏曲家徐渭的杂剧《歌代啸》。立意新奇,方法独特,启人深思,颇值得一读。
摘要: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历史与艺术文化价值,而守护昆曲的历史与艺术文化价值。则是守护昆曲遗产的核心任务。昆曲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中华民族最古雅久远、积淀深厚、且包含有大量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信息的重要载体。昆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古雅的艺术气质,唯美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感召与震撼人们心灵与情绪的艺术境界,是昆曲自身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从昆曲本身所具备的深厚艺术与历史文化底蕴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满怀这样的文化自信。昆曲的发展与创新必须以自我为中心,以充分彰显昆曲的文化自信。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彰显自己的文化自信,昆曲未来的任何创新与发展都不会失去其本真,昆曲才有大好的希望和前途。
关键词:昆曲;历史文化;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陈学凯(1954―),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2)01-0136-05 收稿日期:2011-10-15
保护昆曲首先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持与守护,其作用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以保障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本精神,并为世人所认同。除此之外,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更为重要的还是昆曲作为中华民族最古雅久远、积淀深厚、且包含有大量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信息的载体的重要性,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对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也还远远不够;对于什么才是保护、传承昆曲的的最佳途径,尚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分歧。
昆曲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昆曲的出现虽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元明之际,但是,戏曲的产生显然要早于这个时期,因为昆曲作为最精粹的戏曲艺术是戏曲成熟后的产物,在此之前的元杂剧就已相当成熟。昆曲是元杂剧的发展者与继承者,是高则诚、施解元“易北为南”的结果,也是魏良辅、梁辰鱼雅化昆山腔的结果。昆曲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中国戏曲经历漫长的历史形成的,因此,认识昆曲的文化价值也应从中国戏曲的源头开始。
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说:“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人神者也。商人好鬼,故伊尹独有巫风之戒。及周公之礼,礼秩百神,而定其祀典,官有常职,礼有常数,乐有常节,古之巫风稍杀。然其余习,犹有存者:方相氏之驱疫也,大腊之索万物也,皆是物也。”戏曲史家徐幕云先生则认为:被称为“优伶”的古代艺人,“优字始见于春秋之世;而‘伶’字则自黄帝时代。考‘伶伦’为黄帝乐官。”‘乐虽始于黄帝,至舜乃益备。史称舜作五弦之琴,又孑L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舜乐也。”徐幕云的“优伶”说似乎将戏曲的源头推到了传说的黄帝时代。而穆凡中先生的《勾栏瓦舍》一书则认为:“百戏起于秦汉,两晋隋唐也很盛行。”
王国维、徐幕云和穆凡中在戏曲的历史渊源问题上,看法存在着一些差异,这只能说明中国戏曲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难测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内涵,对它的研究,存在着认识和观点上的多样性分歧则是必然的。
从中国戏曲史的角度来看,元明之际钟灵蕴秀的昆曲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数千年戏曲文化发展与积累的必然结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昆曲是从上古到元明这数千年来,戏曲文化演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枝艺术奇葩,也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所能达到的最后一座高峰。而昆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就在于此。因此,昆曲的研究必须从戏曲的源头开始,这不仅是为了搞清昆曲之前戏曲演变发展的源与流的问题,更关键的还是要通过它们来认识昆曲背后所存在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进而才能够树立起支撑昆曲不断走向未来的源源不绝的文化自信。
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昆曲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为了延续我们民族的文脉,其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我们今天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不断地从昆曲中汲取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之伟力,古典艺术精神之气质,古典艺术技巧之神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更伟大的文化艺术成就。因此,昆曲守护与传承的作用和意义,既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中华文脉继承延续的工程,又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为中华文明在现代的崛起,做一种基础的扩展、强化、巩固与铺垫的工程。以昆曲本身所具备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来看,我们是完全有理由对她满怀这样的文化自信的。
对昆曲的文化自信,也就是对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我们拥有这种文化自信的理由源于昆曲悠久的历史,唯美、隽永、深厚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有必要永远珍重、保持这一份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持志”精神,一种对我们钟爱的文化的淡定和自守。刘熙载在其《古桐书屋六种・持志塾言・叙》中说:“孟子始言‘持志’,志之赖於持也久矣。持之义不一端,大要维持之欲其正也,操持之欲其久也。持之之方亦不一端,大要善其志之所以养也,慎其志之所以发也。每念古人之学,无不以此为兢兢,而即可准此以见吾人之失。”“持志”是一种文化艺术能够永续传承的精神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守护昆曲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必备的精神意志与思想认识。
刘熙载认为“持志”的首要问题是“欲其正”。所谓“欲其正”就是要永远秉承守护一种艺术文化的正统和正宗地位,保持其正确的前进方向,而且要从始至终都毫不动摇。而难就难在能够使它久而不失,持之以恒地传承与延续。“持志”的方法同样也是要发扬其优长才可以保障其久而不失,只有充分发挥其文化艺术之优长,养其正气,慎其志趣,兢兢业业,才可以守之不失,才可以充分地张扬一种艺术传统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自信和艺术魅力。
昆曲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毕竟不同于其它一般的文化遗产,它之所以能够在我国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的评比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昆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古雅的艺术气质,唯美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感召与震撼人们心灵与情绪的思想艺术境界。从这个方面看,昆曲的唯美精神,昆曲的艺术魅力,就是她自身的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今天要守护昆曲,就必须坚持对昆曲的这份文化自信。
昆曲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价值,是在中国文明历史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她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既是昆曲艺术的源泉,又是昆曲赖以延续与传承的文化基础。同时,昆曲又是中国古代非物质文明的一座高峰,她把中国古代诸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汇集综合于一身,尽显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以昆曲的音乐声腔为例,它的曲牌体的音乐结构,上承古代庙堂与宫廷音乐的余绪,还包括唐宋大曲以及宋词、元曲、诸宫调、唱赚、民歌、甚至于玄妙的宗教音乐在内。昆曲汇集了我国古代音乐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数千年优秀音乐的大宝库,是真正融合了百代之优长的华夏之音,是名副其实的雅乐正声。因此,从音乐文化的视角来看,昆曲相对于当今时代任何一种中外的音乐文化,包括中国其他所有的戏曲声腔在内,就其音乐文化内容的丰富与精美而言,无与伦比。昆曲以她的音乐文化之深厚、久远,以她的音乐文化蕴藏之丰富多样而冠盖群乐。我们应该看到,这是昆曲在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自信之所在。
昆曲是“百戏之祖”,中国后来兴起的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剧种,都曾经以它为师。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昆曲与京剧的区别绝对不像其它地方戏和京剧的区别那么简单,昆曲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的区别并不仅仅停留在剧本、唱腔、调式这些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昆曲是我国古典音乐和古典词曲的活化石,因而,昆曲所拥有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是其它任何剧种都无法比拟的。以昆曲的曲牌为例,它承袭了唐诗、宋词、元曲的艺术传统。因为曲牌和词牌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在艺术形式上具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律。昆曲曲牌在格律上,要求曲有定拍,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京剧与地方戏则以板腔体为其声腔特征,板腔体的音乐结构与曲牌体的音乐结构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板腔体是由民间音乐乱弹发展而来,它是地方戏的显著特征。诚如傅谨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严格地说,除了昆曲以外,其他所有剧种包括京剧在内都只能称为‘地方戏’,因为除昆曲之外的所有剧种,都是基于某种地方趣味发展而来的。更局限地说,京剧几乎在所有方面都与昆曲构成鲜明的对峙――就其艺术上的地域特色而言,京剧无疑更接近于北方而不是江南,它在音乐声腔体系上,是梆子乱弹系统在其流变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方言土语相结合而衍生出的地方声腔中的一种,由源于湖广、安徽加上北京本地的诸多地方声腔发展演变而来,既为特定地域的民众所喜爱,同时也充分体现着这一特定地区的美学趣味。”
而昆曲却不同,它是数千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所创造积累的戏曲雅文化,并成为跨越所有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表,是我们民族精神高端和艺术高端在文化艺术领域里的绽放与显现,也是中国传统优秀艺术的一个总汇集。因而,昆曲在与任何中外戏曲剧种相比较和相对垒的过程中,都应该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才是正确的,而这一切都是由昆曲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我们认为,昆曲的文化自信是历史赋予的,是中华数千年文学艺术的积累赋予的,她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改变和杜撰的一种艺术。作为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戏曲经典,她能够继续存在于今天,本身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她更无需改变自己,也无需为了适应现状而模仿别人。这就是经典存在的价值和经典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守护文化遗产的基本态度。因为昆曲是今天的中国人传承中华文明、延续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立足之点。所以,对于原汁原昧的昆曲的坚持守护与永续传承,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自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真正的中华文化能否得以继续生存,以及她的未来命运将会如何的重要问题。
我们坚信昆曲的传承,必须首先树立起对昆曲的文化自信,并通过这种文化自信以达到繁荣与复兴昆曲的目的。而如何提升人们对昆曲的文
化自信,坚守这份文化自信,以及永久延续这份文化自信,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对昆曲抱有坚定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就是说昆曲的文化自信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寻找与实践的,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努力展示与充分地实践,才不会使昆曲的文化自信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老子・三十三章》)昆曲的守护与传承只能是有志者的理想和事业,只有把昆曲看成是自己理想和终生事业的人,才适合于这一项工作。老子的“不失其所者久”就是指一种内在的自信力,有了这种内在的自信力量,方能走向久远。亦如孔子所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
同时,昆曲的文化自信不是一种外在的期待,或者完全依靠外在的恩赐,而是一种自我的不懈努力与追求,这是我们永久保持对昆曲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我们在两个方面不断地继续努力:一是昆曲的理论研究要更加深入,对昆曲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探讨应更加注重;二是演艺方面应不断地汲取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真正的舞台实践,并传播给戏曲的广大受众,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成长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次是守护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
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是昆曲区别于其它戏曲剧种的本质之所在,是昆曲的内在规律的外在展现,也是昆曲艺术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它是不容我们作任何背弃与改变的。守护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是保持昆曲的文化自信,维持昆曲生命永续存在的大前提。亦如明代学人屠隆在其《梁伯龙鹿城集序》中所说的那样,“草木之华必归之根本,文章之极必要诸人品。”背弃了根本,丢掉了人品和灵魂,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丧失,实则是对昆曲的根本放弃。守护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是对昆曲艺术信念的坚持,是对原有程式的维护,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种文化自信才能坚定起来并自持下去。
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一言以蔽之,就是对民族数千年来优秀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崇敬。亦如孔子在对待三代传统时的态度一样,坚持“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篇》)孔子决心守护周公之道统,并声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篇》)孔子的伟大与不凡即体现在这里,那就是他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孔子最终以三代传统的不朽而成就了自己的不朽。孔子不是企图通过舍弃和贬低传统来张扬自己,孔子的圣智是基于对民族优秀传统的敬畏,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拜,对传承华夏道统的历史使命感,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孔子的人品是尊贵的,孔子的文化品位是高尚的。孔子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
其三,昆曲的文化自信在于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原则。
明代昆曲曲师钮少雅在其《南曲九宫正始・凡例》中说:“大凡章句几何,句字几何,长短多寡,原有定额,岂容出入?自作者信心信口,而字句厄矣。自优人冥趋冥行,而字句亦厄矣。试就《琵琶》一记,夫句何可妄增也?南吕宫【红衲袄】末煞,妄增一句,不几为同宫之【青衲袄】乎!夫句何可妄减也?南吕调【擎梧桐】末煞,妄减一句,不几为同调之【芙蓉花】乎!夫字何可妄增也?仙吕宫【解三酲】第四句下截妄增一字,不几为南吕宫之【针线箱】乎?夫字何可妄减也?正宫【普天乐】第一句上截妄减一字,不几为双调之【步步娇】乎!”钮少雅还指出:“凡歌曲必先正其文句,而又合调依腔,方为正体。”钮少雅以一个昆曲艺术家的眼光与立场,不仅坚守了昆曲的艺术理念与原则,亦在于通过理论影响和昌明自己的思想主张,来充分地展现与强调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昆曲艺术的本真,从而坚定人们对昆曲的文化自信,达到永续传承昆曲艺术精髓的目的。
其四,昆曲的发展创新必须以我为中心方能彰显其文化自信。
任何文化艺术的生命延续都必须关注发展与创新的问题,昆曲亦不能例外。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讨论这一问题更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守护文化遗产与发展创新之间,有时的确是存在着一些尖锐的矛盾与对立。至于古老典雅的昆曲应该不应该有所创新,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昆曲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和条件下,才可以畅言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因为创新与发展不是一个可以不可以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哪一种成熟的条件下才可以进行的问题。我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昆曲作为文化遗产还处于频临消亡的低潮时期,是不宜提倡发展创新的。因为它会干扰文化遗产的抢救与挖掘工作,而削弱和分散本来就非常稀有的昆曲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应该说在当前的形势下,积极地保护,倾尽全力地坚守,只争朝夕地抢救、挖掘与传承才是当务之急。等到昆曲步入了繁荣甚至于异常火热的时代氛围时,等到我们对昆曲的认识和把握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时,创新必然会在内部发生,而且会自然天成,合情合理,没有做作,到那时更无需我们刻意去提倡创新了。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昆曲能否借鉴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艺术元素,来装扮、修饰、美化自身?我们认为:凡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规律性,艺术文化尽管不可同类,但其内在的精神总有相通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艺术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与借鉴的。问题是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间与恰当的地点上,找到一种自然的交集,而且这种自然的交集又能为昆曲的发展和创新预留多大的空间,我们能否做到既无不及,又无太过,使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嫁接融合达到一种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的水平。
但有一点是必须确定的,那就是昆曲的发展与创新必须以自我为中心,以充分地彰显人们对昆曲的文化自信。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张扬自己的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昆曲未来的任何创新与发展都会不失去本真,那么昆曲才有大好的前途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