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29 02:2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阳修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苏轼对欧阳修评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这正可说明欧阳氏深刻精辟之儒学见解和独具特色的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学术史而言,文史哲本为一体,那么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思考这个问题,更能深刻把握欧阳修诗歌创作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对宋代诗风产生的深远诗学意义。
一、对“人”的关注与诗歌内容的扩展性
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新生帝国,以加强集权统治。但这时的儒家思想随着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已日渐式微,它的作用和影响也遭受了巨大冲击。这种思想上出现的混乱状况,令有识之士有所警觉。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成为这些人首当其冲的任务。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欧阳修身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负起了对儒家思想价值重新认识和阐释的艰巨任务。在他看来,儒家之道不仅仅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它除了讲究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之外,还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他认为儒家之道决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追求的东西,它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社会政事之中,包含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戚戚相关。不难看出,欧阳修是一个儒学的实践家而非纯粹的书斋学者,在主张贴近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基础上,他对儒学关注的落脚点,在以往对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宣教之外,更关注人,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以人事为归宿。他不仅对凡人的人情有深刻的体察,也将圣人拉下神坛。在欧阳修看来,圣人也是人而非神:“圣人,人也,知人而已。”“圣人之言,在人情不远。”圣人之道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正是:“教人树桑麻,蓄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所以人情是世人易知而近的日常生活和规律,也是人所共有的生活习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形态与认识方式。
哲学是存在之思,浓缩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精华;而“文学是人学,文学艺术的每一个毛孔都透射着人性的光辉”文学作品的立足点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发掘,诗歌也不例外。欧阳修以人情为关注对象的儒学思想,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他的诗歌创作达到契合。如果说他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对人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观照,那么他的诗歌则在感性层面上抒发了对人和人生的真诚体验,显示出他对生活意义的重视。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上,比如《边户》,儒者情怀借助诗歌的表现力更深入人心。其次,表现在欧阳修擅长用诗歌来议论时政和社会问题,诗歌成为欧阳修政治主张和社会意识的独特体现。如《夜宿中书东阁》、《宝剑》、《班班林间鸠寄内》等都是对国事的强烈关注及激切批评。最后,表现在欧阳修喜欢书写日常生活的琐屑小事或奇异事物上。欧阳修不断在士人生活中发觉美的意味,在表达上则更富于情韵,宋调渊雅的精神特质也已初步显露。
欧阳修对于人情、人事、多层面、多角度的深沉体味,突破了生活的外在表象,深入到现实生命中,这种突破一旦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会对诗歌创作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也会不期然地影响到诗歌创作的内容,扩大其表现范围,令它散发出面对社会现实巨细兼容的特质,为宋诗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宋诗疆域的不断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论议争煌煌”的精神体现
欧阳修认为真正的儒者应该“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原”“夫儒者所谓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达其理,而酌时之宜尔。”儒者对于经籍的正确态度是“不徒颂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独学于古,必能施于今”。而对于仅仅醉心于文字之间的儒生,欧阳修感叹曰:“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儒者要从书本中脱离出来,真正起到经世致用、匡救时弊的作用,就必须联系现实,在关心社会,关心政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阐发议论,并积极实践。欧阳修从小就接受儒家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注重砥砺自身的品行,培养刚正不阿的人品气节。并注重发扬儒家“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仁义思想,时刻将自己个人的得失荣辱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以心系天下的广博情怀,为治理国家、改造社会而献身。他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修之愚,既不足任之能,亦不堪任之力,徒以常有志于学也。今幸以文字试于有司,因自顾其身、时、偶三者之幸也,不能默然以自羞。”他认为自己非常幸运地占据了身、时、偶三个有利条件,就更要将这些条件充分利用,为国家人民,积极进取;关心百姓疾苦,担负起道义与责任。遇到不合理、不公正的方针政策与社会现象,理所当然不能沉默自保,要敢于议论朝政,批评时局。
欧阳修这种立足现实、勇于批判的儒学观照成为一种特定的价值理念,构成了他反观自身的最高标准。而当一种认识升华成一种价值观念,并深深根植于作者心中的时候,它必定也会影响其内在的审美需要。所谓“哲学的个性观则是艺术个性观形成的最重要的认识论根源”。那么以“关心百事”为既存的审美框架,在诗歌创作中敢于“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大胆地阐发议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倾注更多的审美感悟与生活体验,就会令诗歌摆脱空谈性理,无的放矢的倾向。欧阳修诗歌议论化的风格通过这种思想的充实与强化,也渐渐成熟起来,新的诗歌标准也随之建立。再者,欧阳修善于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刻思索与学习,如他治《春秋》,不仅是去探索《春秋》的本义,更对《春秋》之笔法心领神会,《春秋论》云:“《春秋》之法,使为恶者不得幸免,疑似者有所辨明,所谓是非之公也。”他研究《诗经》也有感触,“《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美者善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愉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于心,此诗人之意也。”这种出于公心,物无遁形,以寓褒贬之手法与“美者善之,恶者刺之”的原则融合于诗歌创作之中,对形成欧阳修诗歌的议论特征具备潜移默化的影响。“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不仅是其精神的体现,更是欧阳修一生诗歌创作的自我写照。
对欧阳修来说,当务之急是复兴儒学传统,重建儒家礼乐制度的绝对权威。那么自己的儒学观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被人理解与接受,就取决于这种思想的现实影响力,要扩大它的现实影响力,就必须对它进行广泛传播。传播思想的途径除文章之外,同样能起到昭示真理作用的诗歌无疑成为最佳选择。借用诗歌弘扬儒家之道,自晚唐逐渐流行起来的律诗,因体制短小的缘故,自然远不能够适应他的这种创作欲望与要求,只好借助能酣畅淋漓、综合表达的古体。元好问云:“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对欧阳修大量创作古体诗也有肯定的评价。以大容量的诗歌来表现社会生活,宣扬客观、冷静的儒家教义,兼用大量议论,这与散文的功用及表现手法渐趋相似,欧阳修又是散文大家,诗歌和散文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相互渗透影响,彼此启发。欧阳修诗歌以文为诗的特征,便“巧得来不觉”的自成法度了。李调元以为:“欧阳文忠诗,则全是有韵古文,当与古文合看可也。”至此欧阳修完成了对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特征的初步建构,为宋诗创辟一代面目作出重大贡献,不仅奠定了其上承中唐、下开两宋的诗坛地位,还为具有绵长生命力的儒学思想在渗入宋代诗史主流时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简要与平易的构成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以经世致用为核心,无论是在政治、学术还是在立身处事上,他都强调要注重现实的社会实践,关注百事生活。从这种实用角度出发,“平易”、“简要”的思想就成为除旧布新不可或缺的一环。欧阳修认为所传之道应该“易知而可法”,所说之言应该“易明而可行”。他深信只有简易、平易之道才能根植现实,远离天命,更迅速为百姓大众所接受,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篇2
关键词:欧阳修 师法 北宋初期 书法观
艺术创作离不开“法”,“法”即技巧、方法。汉语的“艺术”一词,由“艺”与“术”二词素构成,“术”就包括“法”的内涵,“术”与“法”作为艺术理论概念,都是指技巧、方法。书法艺术较其他艺术来说,与“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书法”本身就包含着“法”。另外,书法家的成功,往往都是通过大量的练习而掌握技巧方法。对于“法”的重视,也是古代书论家的一个基本观点关于书法的研习,很多书法家都强调临摹传统法帖的重要性。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评价张芝说:“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这是说张芝的成功,与古帖临摹之勤分不开。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学习古代书法时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强调对古帖的临摹应精准。唐人张怀灌《六体书论》也说:
是故学则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然而,书法发展至宋初,书坛出现古法衰绝的现象,导致书风靡败。朱长文认为宋代书学之不振的原因是“师法罕传”,他在《续书断》中云:
盖经五季之溃乱,而师法罕传,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虽志于书者,既无所宗,则复中止,是以然也。
“师法”之不传一是因为“贤者”不屑于此,二是因为即便“有得之”者,却“秘不相授”,致使学书者无所宗,因而导致了“古法”的衰绝。
欧阳修针对宋初书风不振的状况,不但深表不满,而且深为担忧。他指出:“自唐末干戈之乱,儒学文章,扫地而尽。宋兴,百年之间,雄文硕儒,比肩而出。独字学久而不振,未能比踪唐之人。”[1]1488深切地感叹:“书之废,莫废于今。”[1]1223在《试笔・苏子美蔡君漠书》中很惋惜地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为扭转书风靡败的现象,欧阳修提出了学书应“犹有师法”、“不可无法”,反对那种“忽书不足为学”、“不师乎古”、“率然以自异”的做法。在《唐辩山石钟山记》中云:
盖自唐以前,贤杰之士,莫不工于字画,其残篇断稿为世所宝,传于今者,何可胜数,彼其事业,超然高爽,不当留精于此小矣。岂其习俗承流,家为常事,抑学者犹有师法,而后世偷薄,渐趋苟简,久而遂至于废绝软?今士大夫以远自高,忽书为不足学,往往仅能执笔,而间有以书自名者,世亦不甚知为贵也。至于荒林败家,时得埋没之余,皆前世碌碌无名字,然其笔画有法,往往今人不及,兹甚可叹也。
“笔画有法”,应该尊重。这也是“唐以前,贤杰之士,莫不工于字画”的因素之一。违背其法,难以创作出佳作。“学者犹有师法”,不可“废绝”。“今人不及”古人之处,正在于法。在《与石推官第二书》中,欧阳修又针对石介“己之所学,乃尧舜周孔之道,不必善书”的观点予以严厉地辩驳,并明确提出了“不可无法”的观点,要求学书必须重视法:
足下谓世之善书者,能钟、王、虞、柳,不过一艺,己之所学,乃尧、舜、周、孔之道,不必善书,又云因仆之言,欲勉学之者,此皆非也。夫所谓钟、王、虞、柳者,非独足下薄之,仆固亦薄之矣。世之有好学其书而悦之者,与嗜饮茗、阅酒图无异,但其性之一癖尔,岂君子之所务乎?然至于书,则不能无法。古之始有文字也,务乎记事,而因物取类为其象。故《周礼》六艺,有六书之学,其点画曲直,皆有其说。扬子曰:“断木为棋,革为鞠,亦皆有法焉。”而况书乎?[1] 993
“道”为形而上,“艺”属形而下。石介重周孔之道,认为钟、王、虞、柳之书“不过一艺”。同尧、舜、周、孔之道相比,“书”作为“一艺”,确属形而下者。但石介未看到书法作为艺术,有其独立的价值,因而欧阳修批评石介之论“皆非”。他指出,虽然“钟、王、虞、柳者,非独足下薄之”,且类似石介之观点者不乏其人,但“世之有好学其书而悦之者”亦多,他们对钟、王、虞、柳之书钟情之深,喜爱之甚,“与嗜饮茗、阅酒图无异,但其性之一癖尔”。之所以“世之有好学其书而悦之者”,甚至“与嗜饮茗、阅酒图无异”,成为“其性之一癖”,就因为钟、王、虞、柳之书是艺术品,有其自身的独立价值。石介未认识到这一点,只重周孔之道,而轻书法之艺,放出“不必善书”之谬误怪论。在欧阳修看来,书法与“务乎记事”的“古之始有文字”不同,古代“始有文字”之初,其功能在于“务乎记事”,因为当时尚未形成书法艺术,书写只是为了“记事”。“然至于书,则不能无法”,即到了书法成为艺术的阶段,其功能就不是单纯地“务乎记事”了,而是按照一定的艺术方法,进行审美创造。这种书法艺术的书写,“则不能无法”。欧阳修对石介的批评之所以深刻,因为他站在书法艺术的高度,看到了书法能使人“悦之”,即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有自身价值,而石介则没有这种眼光。欧阳修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提出“不能无法”之命题,完全符合书法艺术之规律,并强调学书“当从常法,不可以为怪”。他在《与石推官第一书》中还直言不讳地批评了石介作书“率然以自异”、轻视古法的行为,认为石氏作书不师古法,一味索求怪异,因而“不足为来者法”,云:
君贶家有足下作书一通,及有两像记石本。始见之,骇然不可识;徐而视定,辨其点画,乃可渐通。吁,何怪之甚也!既而持以问人,曰: “是不能乎书者也邪?”曰:“非不能也。书之法当尔邪?”曰:“非也。古有之乎?”曰:“无。今有之乎?”亦曰:“无也。然则,何谓而若是?”曰:“特欲与世异而己。”修闻君子之于学,是而已,不闻为异也,好学莫如扬雄,亦曰如此。然古之人或有称独行而高世者,考其行,亦不过乎君子,但与世之庸人不合尔。行非异世,盖人不及而反弃之,举世斥以为异者软?及其过,圣人犹欲就之于中庸,况今书前不师乎古,后不足以为来者法。虽天下皆好之,犹不可为。况天下皆非之,乃独为之,何也?是果好异以取高钦?然向谓公操能使人誉者,岂其履中道、秉常德而然欤,抑亦昂然自异以惊世人而得之钦?古之教童子者,立必正,听不倾,常视之毋狂,勤谨乎其始,惟恐其见异而惑也。今足下端然居乎学舍,以教人为师,而反率然以自异,顾学者何所法哉?不幸学者皆从而效之,足下又果为独异乎!今不急止,则惧他日有责后生之好怪者;推其事,罪以奉归,此修所以为忧而敢告也,惟幸察之。
欧阳修认为,“君子之于学,是而已,不闻为异”,即君子应以“是”为学习或创作标准,而不应以标新立异为标准。“是”即正确、正当,有益于世。欧阳修以“是”为标准,尖锐地批评了石介“书前不师乎古”的书风,因为这种书风的目的是“特欲与世异而已”。欧阳修指出,“古之人或有称独行而高世者”,但“考其行,亦不过乎君子,但与世之庸人不合尔”。古代“独行而高世”的标新立异者,其行为是君子,而非庸人。而石介书法的标新立异,则不然,是“特欲与世异而已”,是“好异以取高”,故非君子所为。这种“前不师乎古”的“与世异”书风,其害处在于“不足以为来者法”,因而“天下皆非之”。而石介“端然居乎学舍,以教人为师”,“不幸学者皆从而效之”,必然误人子弟,贻害一代,对整个书坛的影响劣矣大矣。倘若“今不急止”,“则惧他日有责后之好怪者”。因此,欧阳修的批评极有必要而且非常及时。欧阳修以“师乎古”、“从常法”批评石介的怪异书风,“以为来者法”为法,目的是引导“来者”走上书法学习和创作的正途。
在具体的书法创作实践中,欧阳修也十分注重“常法”。其《试笔》云:
自此已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书名。
又云:
余始得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谓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
欧阳修学书时取法唐代书家李邕的笔法,由“不甚好之”到“好之尤笃”,这与他主张“犹有师法”,反对不失古法的书法创作观是相一致的。
欧阳修关于书法创作 “犹有师法”的尚法原则,在当代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欧阳修为扭转宋初书风靡败的现象,提出了学书应“犹有师法”、“不可无法”,反对那种“忽书不足为学”、“不师乎古”、“率然以自异”的做法,要求学书必须重视古法。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学习书法者来说,都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篇3
??题记
自古以来,笔便随着一代一代文人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江山代有才人出”,文人都相继逝去,而笔却记载下了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流芳百世……
李白之豪放
李白,一个豪放的诗人。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不尽人意,然而,你可曾见过他一蹶不振,黯然神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尽了他的脱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写出了他的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尽了他的豪情……
不畏风雨,只管向前。这就是他,李白,一位面对困难挫折如笔一般压不弯的诗人。
欧阳修之坚毅欧阳修曾被贬谪,可他不曾因此而颓唐。
你看他,励精图治,为滁州百姓而呕心沥血,他放下了仕途之不如意,只为百姓谋福谋利。
滁州百姓生活之富足,是他忘怀个人得失,奋发图治的结果。同滁州共游,他陶醉其间,只为百姓富足的生活而乐,不禁喊出:“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就是他,欧阳修,一个与民同乐而忘记个人得失,只管向困难冲击的人,就如笔般正直而坚韧。
李白、欧阳修,这些在仕途中历尽挫折的古人,都不畏艰难,他们坚信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勇敢向前的精神难道不像极了我们手中紧握的笔吗?
如鹰击长空般,短暂,却壮丽。
如飞蛾扑火般,短暂,却动人心魄。
篇4
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长寿、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常与神仙联系起来,又称“仙鹤”。把鹤养在家中实在是极为少见的,而林逋竟然养了两只鹤,并且经他训练过的鹤还能派上特殊的用场。林逋经常坐小舟泛游西湖,每当客人来到山庄拜访,家中童子便出来迎接,并打开鹤笼,放出一只仙鹤。这只鹤就会飞翔到云霄之上,盘旋良久。林逋在湖中看见它,就回家见客了。
林逋种梅也很有特点,既不多种也不少种,只种360株。每株梅树结出梅子后,他卖掉梅子换回生活的开销。而每株梅树结子卖的钱,林逋包成一包,投入瓦罐里。这样,一个瓦罐里装了三百多包银两。他每天只取一包,作为生活费,买来柴米油盐酱醋茶。瓦罐空时,刚好是一年过去了,新结的梅子又可换钱了。
林逋终身未娶,他称自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于是“梅妻鹤子”的称号就传开了。
除了养鹤种梅,林逋还喜欢写字,诗歌也写得极好,可是写完之后随手就扔掉了。别人就说:“为什么不把你的作品收录刊印出来流传后世呢?”林逋说:“我现在隐居山林,不想以诗歌获得现世名声,又怎么会在乎后世之名呢?”不过他的一些门人子侄,还是把他的诗文搜集起来,流传到了后世。
其中有一首十分著名的咏物词《点绛唇》。
这首词说,故人远去了,唯有满地春草还在原处,似乎寄予着说不尽的离愁别绪。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离愁常用芳草比喻,芳草萋萋往往象征着离恨悠悠。一是因为春草标志季节的更替,春色容易引起游子怀乡的感情;二是芳草繁茂伸展天外,最能表达无穷无尽的离愁情思,正所谓“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据说,在一次宴席上,梅尧臣与欧阳修同座。席上有人提起了林逋的这首《点绛唇》,特别对“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两句称赏不已,称这首词为咏草至美者。这引起了同样擅长作词的梅尧臣和欧阳修的好胜心。欧阳修便请梅尧臣也作一首咏春草的词,梅尧臣随即写了一首《苏幕遮·草》,其中有“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的句子,欧阳修看后大加赞赏。后来欧阳修自己也作了一首《少年游》,同样也是歌咏春草,上片写道:“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有些暗中要和林逋、梅尧臣较劲的意思。
这三首词都境界高远,可以说写出了春草之“魂”,后世的人也无法将它们分出个高低,于是将这三首词并称为“咏春草绝调”。
【诵读】
点 绛 唇
林 逋
金谷年年①,乱生春色谁为主②?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③。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④。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⑤。
这首词以草为题,以荒园暮春为背景抒写离愁别绪。
①金谷:指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石崇曾在此为友设酒食送行。
②乱生:说明这里杂树繁生的荒芜。
③“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春色凋零的景象。
④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在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⑤这两句是说唯有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博闻馆】
流传千古的咏梅佳句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写过赞颂梅花的诗词,其中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林逋也曾写过一首咏梅的诗,名为《山园小梅》,备受后世称道。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二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诗,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乍看上去,全诗没有提到一个“梅”字,似乎让人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但我们仔细品读后便能明白,作者不是直接写花的姿态,而更着重写出花的神韵:疏疏落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两句话就把梅花写得如此超凡脱俗、俏丽可人,这大概要归功于作者与梅朝夕相处的独特感受及灵动文思吧。
篇5
阅古知今 陶渊明的“粉丝”为什么如此众多,而且不乏大腕级、重量级人物?归根结底,就是陶令的人格魅力、文学才华。我们当代中学生也在追星,也是某些“星”的粉丝,追星、做粉丝无可厚非,但追什么样的“星”,做什么“星”的粉丝,还是值得商榷的。陶渊明的“粉丝”们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粉丝”众多,但深究一下,李白还是陶渊明的“粉丝”呢!
很明显,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和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脉相承的。李白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字里行间洋溢着粉丝对偶像的仰慕之情。
说起来,陶渊明的粉丝还真不少,除李白外,还有很多“重量级”、“大腕级”的人物。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推崇,几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他编的《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此外,他还写了《陶渊明传》,创作了摹写陶渊明精神气质的诗歌作品,他所编辑的《文选》收录了陶渊明的诗歌作品8首。萧统做粉丝做到如此敬业的地步,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追星”行为而有了别样的意义。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也非常崇拜,他在诗中说:“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意思是说:虽然星空灿烂,但你是我的唯一。诗歌创作方面,孟浩然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陶渊明诗作多有传承。
杜甫也是陶渊明的粉丝。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隔世的知己,他咏诗道:“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不但认同陶渊明的儒家政治精神、独立自由人格,而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纳、发挥陶渊明的思想和诗艺。由表及里也是其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做这样有品位的粉丝,方不辱没自己所崇拜的偶像。
白居易也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偶像。江州离陶渊明的故乡浔阳很近,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时候,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一诗,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陶渊明高尚的人格。白居易自称是“异世陶元亮”,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被他引入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中。
“唐宋家”中,至少有两个是陶渊明的粉丝:欧阳修和苏轼。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他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苏轼呢,不但自己喜欢陶渊明,还拉上儿子一起“追星”,读陶诗、和陶诗曾是他们父子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苏轼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自己“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又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留下词作六百多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渊明诗文的就有60首,也就是说,他差不多每10首词中就有1首与陶渊明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辛弃疾堪称陶渊明的“超级粉丝”。
篇6
金鸡五言十四韵
蛮荆鲜人秀,厥美为物怪。禽鸟得之多,山鸡其粹。众采烂成文,真色不可绘。仙衣霓纷披,女锦花。辉华日光乱,眩转目睛惫。高田啄秋粟,下涧饮寒。清唳或相呼,舞影还自爱。岂知文章累,遂使网罗挂。及祸诚有媒,求友反遭卖。有身乃吾患,断尾亦前戒。不群世所惊,甚美众之害。稻粱虽云厚,樊岂为泰。山林归无期,羽翮日已。用晦有前言,书之可为戒。
2 解体
五言古诗。十四韵韵部如下:“怪”,去声十卦;“粹”,去声四置;“绘”,去声九泰;“”去声十一队;“惫”,去声四置;“”,去声九泰;“爱”,去声十一队;“挂”、“卖”、“戒”,去声十卦;“害”、“泰”,去声九泰;“”,入声八黠;“戒”,去声十卦。其中“泰”、“卦”、“队”三韵通押。
3 解题
本诗作于景四年. 金鸡,即锦鸡,又名山鸡。宋・朱辅《溪蛮丛笑》:“金鸡,羽族,似雉者;金项,火背,斑尾,扬翘,志意揭骄,笼之不能驯。”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禽・锦鸡》:“锦鸡,又名金鸡,形如小雉,湖南北亦有之。”
4 注释
蛮荆: 古代称长江流域中部荆州地区,即春秋楚国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诗・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朱熹《集传》:“蛮荆,荆州之地也。”物怪: 怪异事物,怪物。《史记・天官书》:“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其文图 祥不法。”唐・柳宗元《非上》:“孔氏恶能穷物怪之形也?是必诬圣人矣。”
纷披: 散乱。北周庾信《枯树赋》:“纷披曹树,散乱烟霞。”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下驴入省门,左右惊纷披。”女锦:即天女锦。:象声词,行动时衣服摩擦的声音。
舞影还自爱 :传说山鸡自爱其羽毛,常照水而舞。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山鸡爱其羽毛,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命其鸣舞而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唐崔护《山鸡舞石镜》诗:“卢峰开石镜,人说舞山鸡。”
有身乃吾患:《老子》:“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有身:指有己身。断尾: 盖用“雄鸡断尾”的典故。见《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牲也。’”杜预注:“畏其为牺牲,奉宗庙,故自残毁。”
樊:谓拘系於笼中。南朝宋鲍照《野鹅赋》序:“有献野鹅于临川王,世子其樊,命为之赋。”
:犹指剪除(鸟羽);伤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支公好鹤,住剡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其羽,鹤轩翥不能飞。”
用晦: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易・明夷》:“君子以众,用晦而明。”王注:“藏明於内乃得明也;显明於外巧所辟也。”
5 赏析
欲深入理解此诗内容,必须要对写作背景及欧阳修创作时心态有一定了解。
景三年,欧阳修因替范仲淹仗义执言被贬为夷陵县令。事情的起因是范仲淹向仁宗皇帝上“百官图”,批评朝廷用人方面的腐败行为,引起宰相吕夷简的不满。吕向仁宗进言诋范仲淹务名无实,范于是又上《帝王好尚》等四书,指责当时朝政。吕氏在皇帝面前一一辩驳,并指责范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遂被撤销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之职,出之饶州。余靖、尹诛为范鸣不平,相继被贬:余贬为筠州酒税,尹贬为郢州酒税。此时,作为谏官的高若讷非但不履行进谏的职责,还当众非议范仲淹。欧阳修甚是气愤,写下《与高司谏书》一文,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作为谏官,高氏都难辞其咎:“且希文果不贤邪?……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接下来又语带讥讽的写道:“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也。” 高若讷见此信后暴跳如雷,马上将信件交给朝廷,并说欧阳修攻击天子以忤意逐贤人,惑乱众听。于是皇帝降旨,将欧阳修贬出朝廷,任夷陵县令,台谏官们更是落井下石,责令他立即起程,不得逗留。
欧阳修至贬所后对被贬有一些思考。《与尹师鲁第一书》:“安道(余靖)与予在楚州,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然。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这表明诗人在逆境中奋起,绝不被逆境压垮的决心。
以山鸡为对象吟咏的诗作,唐时已经出现过数首。例如,崔护《山鸡舞石镜》:“庐峰开石镜,人说舞山鸡。物象纤无隐,禽情只自迷。景当烟雾歇,心喜锦翎齐。宛转乌呈彩,婆娑凤欲栖。何言资羽族,在地得天倪。应笑翰音者,终朝饮败醯。”(《全唐诗》卷368)许浑《山鸡》:“ 珍禽暂不扃,飞舞跃前庭。翠网摧金距,雕笼减绣翎。月圆疑望镜,花暖似依屏。何必旧巢去,山山芳草青。”(《全唐诗》卷528)薛能《又和留山鸡》:“五色文胜百鸟王,相思兼绝寄芸香。由来不是池中物,鸡树归时即取将。”(《全唐诗》卷561)温庭筠《咏山鸡》:“万壑动晴景,山禽凌翠微。绣翎翻草去,红觜啄花归。巢暖碧云色,影孤清镜辉。不知春树伴,何处又分飞。(《全唐诗》卷581)齐己《谢南平王赐山鸡》:“五色文章类彩鸾,楚人罗得半摧残。金笼莫恨伤冠帻, 玉粒颁惭剪羽翰。孤立影危丹槛里,双栖伴在白云端。上台爱育通幽细,却放溪山去不难。(《全唐诗》卷844)齐己《谢南平王赐山鸡》:“五色文章类彩鸾,楚人罗得半摧残。金笼莫恨伤冠帻,玉粒颁惭剪羽翰。孤立影危丹槛里,双栖伴在白云端。上台爱育通幽细,却放溪山去不难。”
本诗为咏物诗,也是寓言诗,诗中曲折地表达了欧阳修对为人处世的反思。
诗可分两部分。前七韵十四句为第一部分。写金鸡外表的美丽和自由的生活,为其后被捕获作了铺垫。首句写夷陵缺乏人才,人文落后;第二句则写该地物产很美,这两句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文化落后的鄙视和对丰富物产的喜爱。接着两句点出题目吟咏对象金鸡,认为它是物产中的精华。以下六句以铺陈的手法渲染金鸡外表的美丽,极力突出其“真色”的不可描绘,描写强调了在光线照耀下的华美。接下四句写金鸡自由自在的生活。
后七韵十四句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金鸡被捕获后的生活及其反思教训,这是本诗的重点:岂知四句写自己因华丽外表以及轻信鸟媒被出卖而遭网罗之祸。“有身”两句后悔自己没有吸取历史教训。“不群”两句说明遭祸的重要原因是特立独行和极其美丽。“稻粱”四句写系于笼中虽然不乏食物,但失去自由,过着并非安泰的生活。羽毛已被剪除,回归山林,再获自由已是遥不可及。“用晦”两句得出最重要结论:立身处世,过分张扬,必将招致祸患;只有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才能远祸保身。
欧阳修性格具有嫉恶如仇的特点,此次因为范仲淹仗义执言被贬斥,某种程度上也是不能“用晦”的结果。欧阳修被贬的直接导火线是《与高司谏书》言辞太激烈,不够注意策略。对此,连乾隆皇帝也认为这也许还与其从政经验不足有关。欧阳衡刻本《欧阳文忠公集》卷首载乾隆评语:“是岁修甫三十岁,年少激昂慷慨,其事之中节与否,虽未知孔、颜处此当何如,然而凛凛正气,可薄日月也。时修筮仕才五年,为京职才一年余,未熟中朝大官老于事之情态语言大抵如此,千古一辙,于是少所见多所怪,而有是书。”
篇7
分析语言特色属于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范畴。由于社会背景、个性经历及审美喜好不同,诗歌语言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一般来说,诗歌语言可分清新自然(淡雅)、质朴平淡、绚丽华美、简练生动、多用口语、明白晓畅、委婉含蓄、婉约细腻、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特色。
二、题型突破
1. 了解、熟悉并积累有关语言特色的常见鉴赏术语。在复习时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根据不同的诗歌题材进行记忆。如山水田园诗的语言往往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冲淡深远;边塞诗(词)往往豪迈雄壮、慷慨悲壮;怀古咏史诗往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2)根据诗人个性及经历进行记忆。如李白的诗语言豪迈飘逸,清新俊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凉;王维的诗清新空灵;李商隐的诗瑰丽含蓄等。
(3)根据诗歌流派进行记忆。如现实主义类的诗歌,语言一般质朴平实、明白晓畅、沉郁悲慨;浪漫主义类的一般绚丽华美、雄浑奔放等。宋词中的豪放词豪迈奔放,浑厚沉雄;婉约词一般委婉含蓄,细腻雅致等。
(4)对诗、词、曲等诗歌体裁之间的风格差异,如诗庄、词媚、曲俗等,也应有基本的把握。
当然,对诗歌语言特色的准确把握,还是应该建立在对具体文本的深入分析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死搬教条。
2. 了解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语言风格),请简析。或:本诗如何体现了××的语言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3. 一般答题思路。(1)阅读判断,用积累的鉴赏术语准确概括诗词的语言特色。(2)结合原诗的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3)指出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或综述诗歌的情感意旨。如: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2011年湖南卷)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分析:此题的设计甚为开放自由,此处试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进行赏析,并组织答案。
答案:此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平淡。(第一步,以术语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绿池、芳草、晴波、春雨、人家、菜畦等意象,用语简朴浅显,不事雕饰,展现了一派清新自然的乡村风光;满、过、知等动词,明白简练,表现了春水明媚、春色将尽而生机依旧盎然的景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三步,总结诗歌表达的情感思想)
4. 难点突破。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此类题型一般很少作大而空泛的提问,命题人往往会选择某一角度切入,甚至直接给出诗歌的语言特色,要求学生作具体分析。
因此,突破该类题型,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尤为重要。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对诗歌的语言特色展开具体分析呢?正确的思路是:紧扣原诗的文句,尤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意象、意境、形象,或从想象、联想等角度出发,深入、具体地剖析诗歌语言的特点与魅力。必要之时,再联系诗人的个性气质、所属流派、所处时代等,进行深入分析。如: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2013年天津卷)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
分析:题目选的是原词中的一句,要求学生分析该句如何体现辛词豪放的语言特色。豪放一词本虚泛,倘若就虚写虚,胡子眉毛一把抓,必然陷入迷局,或错失得分点。然参考答案分别从意象、意境及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充分展现了诗歌语言豪迈、雄阔、刚健的特色,透析深入,条理分明,实乃答题至佳范例。
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2013年湖北卷)
临江仙 [宋]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分析:该题要求结合原词中的一句诗句,赏析其“飘逸”风格。从参考答案的两点来看,无不是紧扣原诗文本进行分析的绝佳范本。答案第一点,从想象入手,分析诗句虚实相生的意境,以浪漫色彩作结。第二点咬文嚼字,点出语言的洒脱灵动,境界的飘渺,照应了飘逸一词。此题难度较大,然而从思维上看,只要扎根文本,紧抓住意象、意境、形象、联想、想象等基本点进行分析,题目是可以做好的。
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挥洒自如。
篇8
中图分类号:I0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25-01
摘 要 在中西传统爱情诗中,爱情不约而同成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主要的永恒的主题,中西诗人由于思维方式,审美意向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成就了形态各异的诗歌。然而爱情作为人类生活有基本的、共同的主题,又使得中西诗歌不同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关键词 中西文化;爱情;诗歌
恋爱婚姻在人们生活中是头等大事,所以爱情不约而同成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主要的永恒的主题。在中西传统爱情诗中,因为各自在社会文化和人情风俗上的分别,中西诗人表现爱情时也大异其趣。西方社会受骑士尊重妇女风气的影响,妇女地位较高,侧重个人主义,重视恋爱,爱情至上,且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人向来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男女恋情多半为社会所不齿,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至于文人,仿佛只有潦倒无聊者才肯公然寄情于声色,所以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最善于“怨”,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
然而,任何概括都有例外。中国也有大胆表述恋爱的诗,如《诗经·国风》和“汉乐府”里一些出自民间的情诗,情感表达就相当直率和深挚。而西方的爱情诗中,最动人的篇什也有一些是惜别悼亡之作,如拜伦的《当我俩分别时》,是惜别的名篇;华兹华斯被人广泛传诵的六首写露西的诗,是露西去世后的产品;另外一首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威廉斯为其母亲而作的《春日寡妇怨》更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The Widow’s Lament in Springtime-- Sorrow is my own yard-where the new grass-flames as it has flamed-often before but not -with the cold fire-that closes round me this year. -Thirty five years-I lived with my husband.- The plum tree is white today-with masses of flowers.-masses of flowers-loaded the cherry branches-and color some bushes-yellow and some red- but the grief in my heart-is stronger than they-for though they were my joy-formerly, today i notice them-and turned away forgetting.-Today my son told me-that in the meadows,-at the edge of the heavy woods -in the distance, he saw-trees of white flowers.-I feel that I would like-to go there-and fall into those flowers-and sink into the marsh near them.译文:《春日寡妇怨》--我的庭院是哀愁-那儿初生的嫩草-依旧灼灼欲燃-像往常一般-可是今年却以-冷冷的火焰包围我。-我跟丈夫共度了-三十五年。-今天例树一片白- 满树累累的花朵。-累累的花朵-曾压低樱桃树枝-而今替不少灌木丛染色-一些染红-一些染黄-可是我心中的悲哀-比它们强烈-因为它们虽一度是我的欢娱-今天我向它们注目-转头却将它们忘记。-今天儿子告诉我-在远方 郁郁林木边缘-青草地上 他看见-一棵棵白花树。-我觉得非常想-去那里-陷入花深处-沉入树旁的沼泽里。
特别是第一句,反复默念几遍,便不难发现欧阳修的《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句子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春日、庭院,孤妇,怀旧,皆以哀怨庭院来开头: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用花、草、树木来反映投射幽怨心情,是中国古诗词的特点之一,也是这两诗的共同之处。这两诗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由男性的角度来揣摩、表现女性心理情感活动。当然,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化中长大的人,读欧阳修的词与读威廉斯的诗,不言而喻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中国古诗词中那种神韵微妙和格调高雅,是西方诗所不能达到的。反之亦然,西方诗歌中匪夷所思的触悟、耐人玩味的深意、深广的象征性哲理在中国的诗词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同样的空幽庭院,春草花木,在东西古今诗人笔下,展现出不同的色调:威廉斯诗中青草转化成冷冷的火焰,雪白的梨花,红黄相间的樱桃树,强烈的感彩和对比,表达了一个贵族寡妇怀念亡夫,心灰意懒的心态;而欧阳修的词,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贵族妇女深闺寡居,感怨漂泊无定的男人,又无力挣脱封建枷锁,阴柔朦胧,缠绵凄婉又情思悠长。
从上述的异同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思想的文学形式,在表达的具体对象上,有很深的文化根源。不同文化的独有现象与各异的表达方式,会发展出相应的体裁和格式,构成了文化差异的基础。与此同时,人类生活有基本的、共同的主题、情感或环境,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所以我们能够理解、欣赏两种不同的表达,比较其异同。钱钟书先生曾云“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诚哉斯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对联 学习兴趣
对联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也渐渐把它淡化。其不知如果能巧用对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现就从教学的实践中摘出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关的几种对联,例说如下:
1.谐音联。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丧父丧母,家境十分贫寒。他向邻居亲朋求借,人们都不肯接济他。这种贫富不均的现象,使他深感不满。春节到了,家中空无一物,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先让学生动脑筋,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有的虽然回答了,但不在点子上。老师最后给出了答案,学生顿感省悟,激发兴趣,收益颇大。
2.双关联。一次一位学童遇到秀才,这位秀才狂妄无比,藐视学童,狂秀才骂道:“稻粱菽,麦黍稷,这些杂种,哪个是先生?”这位学童从容应对,“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稻粱菽,麦黍稷”本是五谷,狂秀才说这些“杂种”,表面上指的是五谷杂粮,实际上骂这位学童为杂种。哪个“先生”,表面上是“先生”实际上又是指这些谷物种下地后,哪个先出土。然而这位学童毫不示弱,从容应对,“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也是一句双关,对仗工整。诗书易,礼春秋是四书五经中的代表作,许多正经,即是读书中的正经,暗指何必去装那些正经呢?既有正经在,又何必去问“老子”,表面上指的是道学家老子,实际上是学童自称为“老子”,狂秀才无奈,只好逃走。经过分析,学生的思路大开,忍俊不禁。在愉快教学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3.类比联。刘伶和李白都是酒仙,李白的“斗酒诗百篇”已家喻户晓。向一家饭馆写了这样的一副对联:“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瓦缶澄来银无影,金刀割处玉无瑕”(豆腐行),把洁白如雪的豆腐和银玉进行类比。“许多丘壑胸中贮,无数烟云笔底生”(书画店)“今晚栖身留燕窝,明朝展翼赴鹏程”(旅店)“行程远大,脚跟须站稳,工作浩繁,步奏要分清”,横批“始于足下。”这些对联,都是运用了类比的方法,由此失误联想到彼事物,事物之间都具有类似之处,这样拿来比喻,十分妥帖,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状物比拟的准确性。
4.即席联。一次我把这样的对联讲给学生听。少年时的李鸿章,从小跟周老先生读书,时值盛夏,一天周和李同行,走到塘边,他俩脱下衣服下塘洗澡。周先生随口吟出了“千年古枝为衣架,”李鸿章随口应对“万里长江作浴池。”有一次李鸿章的父亲在算账,自言自语道,“日用千金,支付不易”,李鸿章马上答道:“花开万朵,色彩无穷。”这些对子对的既俏皮而且有气魄。
欧阳修未出仕时,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一天暮色苍茫。他背着书囊,匆匆来到一座城下,此时城上有一老兵把守。欧阳修说,读书人远道而来,进程求宿,老者求一联以对,“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道,“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生气地说:“我是要你来对的”。欧阳修说,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恍然大悟。原来他对的是“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老兵打开城门,让欧阳修进城。所有这些即席对子,可以培养学生们急中生智的能力和遇事应变能力,实际上也是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5.多主题联。同学们在学习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时,其中有些对偶句子,实在使我们玩摩不已,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无题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数人理解为这是对爱情的忠贞执着。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也有人把这两句作为歌颂教师的形象而引用。还有的用它来歌颂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精神,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直到生命的结束。究竟是些什么,主题是多角度的,只有自己去理解。因此这些句子,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李商隐诗歌中的对偶句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往往不拘于特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只注重感情本身的表现,于是常常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境界,引起了古今读者的共鸣,读来爱不释手。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这预示着语文课堂一改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有效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有效的课堂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开拓学生思维,使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并体验成就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最完美地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呢?
一、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
1.课前演讲激情趣。知识的掌握,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为了演讲成功,获得大家的肯定,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他们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由于演讲内容新颖,学生们爱讲、爱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口语表达的能力也就逐步增强。
2.多样导入引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它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观舞记》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印度舞视频,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习《三峡》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的神奇和美丽,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遭,欣赏一番她的“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
3.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好”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使学生产生“好”这种兴趣的动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幽默恰是有效的诱发这种学习动因的重要的要素之一。兴趣激发出来,教学效果便会相应的增强。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传唱千古的诗词美文,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可通过介绍文学家的一些趣闻轶事。如在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先讲这样一个典故:一日,欧阳修出游,碰上一位自命不凡的“大诗人”李黑,李黑见到路边有一棵树,诗兴大发,吟道:“路边一棵树,两个大丫杈。”一时没了下文。欧阳修听后,便续了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李黑一听连连叫好。一会儿又看到河边跑来一群鹅,又诗兴大发,吟道:“远处一群鹅,扑通跳下河。”欧阳修听了一笑,见他又没了下文,不由随口吟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李黑听后大喜:“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听了,不等他苦思,忙接上两句:“修(羞)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这样一调动学生的情绪和课堂的气氛,学生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怀着对古典文学浓郁的兴趣去学习了。
二、寓教于乐,调动学生情绪
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竞背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口、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