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形象范文
时间:2023-04-08 16:4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形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师应该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
这不是说漂亮话,也不是喊时髦的口号,这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前提。毋庸讳言,当今社会对教师的看法还不十分公正,对教师的待遇也不公平。然而,我们无须去做那些不着边际的比较,也不必去发那些毫无意义的牢骚,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做教师。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师。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我们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人才的人民教师,更应守住自己心灵的宁静,建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家园,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二、教师应有高尚的情操,为人师表。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还必须“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自己的风范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对学生要晓之之理,动之以情,更重要的还要导之以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要在有意无意的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着指引。因此教师要衣着整洁,仪表端庄,举止谦恭有礼,谈吐幽默风趣,堪为学生楷模。当然,我们不要那种踱着方步,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但那些动辄挥拳抬脚,开口“妈的”“爹的”的粗野之辈,也实在不适应做教师。
三、教师要做到爱生如子。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有对学生至诚至真的爱,因为只有那样你才能让自己的言行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一股排山倒海的内化力。不是父母,胜似父母。教师既要有严父的铮铮铁骨,更要有慈母的柔肠满腹。学生有成绩,教师要鼓励他;学生有困难,教师要帮助他;学生有缺点,教师要开导他。但绝不能挖苦他们,嫌弃他们。“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师的“爱”源于高尚的师德,意味着无私的奉献。
四、教师还应该有渊博的知识,非凡的口才。
三尺讲台,包罗万象,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古今中外,绝不是打几个呵呵,吹一番牛皮可以蒙混的。俗语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一謦一,俱带感情;说理论证,有条有理。教育是一门艺术,三尺讲台论天下,一支粉笔写春秋,四十五分钟,或旁征博引,循循善诱,或启发暗示,点石成金。
五、教师应该学会自我控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篇2
【关键词】教师礼仪;道德标准;教师形象
一、教师礼仪的定位
礼仪的“礼”是规范,“仪”是程式。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誉称,表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礼仪,讲究文明礼貌的规范和程式。例如: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再社会中立身;《礼记·曲礼》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些都是论述礼仪的重要性。现阶段的教师礼仪应该如何定位呢?教师礼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教师礼仪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教师的礼仪规范和价值取向就有所不同,现阶段教师礼仪体现是现行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和程式。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准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教学方式有以前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一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放弃学生书呆子是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教师角色也由过去的“教书匠”转变为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从隐形课程理论上看,教师本事就是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隐形课程。这些可以称之为师资(教师资本),也即是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做到要有一技之长、对教学业精于勤还要有人格魅力、亲和力、个人魅力。教师不仅担负着国家的职业教育、同时还附有国家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所以教师职业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就比较高,因为教师的思想、语言、举止、服饰、形象和情绪等都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着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现在社会要求不单单教师、以扩散到全社会都应清醒认识到教师礼仪部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职业修养和职业素质的教育,一种道德修养的教育,一种道德境界的教育。
二、当前教师在礼仪方面问题
教师礼仪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尊重他人、讲究礼仪的程序,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并娴熟应用的人际交往技能,礼仪不仅是公众交往的“明片”、“通行证”,更是教师修养素质的外显标志。前不久网上报道“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要求:调皮和学习不好学生戴绿领巾,不带的话,老师会批评”,其中还有部分学校模仿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做法,我认为这就是对学生严重的歧视,没有做到对人最起码的尊敬就,让教育进入一个可悲可笑的一面,它将会在孩子的心灵里面留下多大的创伤。当前教师在礼仪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教师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教师礼仪,明白教师礼仪内涵,提高教师形象。现阶段教师在遵循礼仪方面就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对学生缺少应有的热情
主要表现在内心冷漠、表情严肃、讲课根本不看学生、不顾学生的感受。教师对“差生”少了很多应有的微笑和热情,表明教师已经缺少一定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缺少对这些学生的爱心。教师都知道心里学,了解人的基本精神需求就是被欣赏,教师对学生的欣赏就是尽力发觉学生他们身上之得称赞的东西,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赞美。
2.对学生关心不够
很多教师只为分数而忙绿,没有时间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没有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关爱、爱护,很少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不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所以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学生有了一定的隔膜。我们倡导教师要做一个多面手,成为一个千手观音,将无私的爱先给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学生。
3.对学生缺乏尊重
教师不能和学生站在同一位置进行对话和交流,往往表现为傲慢无礼,看不起学生,说话带有轻视的口吻,讽刺、挖苦、嘲笑、对学生指责等。说教多尊重少,偏袒成绩好的学生,对后进生不闻不问。批评学生部注意场合分寸,语言粗俗,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拖堂和占用学生的体育活课和晚自习时间,不像学生道歉。
4.形象举止过于随意
老师上课不注意自己形象,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衣服暴露、紧身衣服、上课吸烟、乱打手机、双手插入口袋,给学生留下和随意的恶劣形象,坐着课,有事甚至坐在学生的课桌上训斥学生。
三、教师礼仪具体内容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应当讲究的行为规范。教师讲究礼仪,首先是教师本人师德修养、文化素质、风度气质的外在表现。教师仪容端庄、言谈得体、举止文雅,会为自己在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个人形象。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通过教师身体力行,既可为教师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又可为学校赢得崇高的社会声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一批又一批家长,甚至辐射全社会,使学校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窗口,教师成为精神文明的播种者。对此,我对教师在教师礼仪方面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素质:
1.教师语言
教师能熟练使用普通话;在表达内容上要做到准确、无误;在语言组织方面要做到到精炼、严谨、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哲理性,现对教师语言要求概括下面两个方面:
(1)教师语言的艺术:1)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2)语言要平实、自然、不哗众取宠;3)语言幽默、诙谐;4)善于使用情感性言语;5)语音、语调、语速适宜;6)善于使用身体语言。
(2)教师语言的忌语:1)忌一言堂;2)忌狭隘偏激;3)忌自我炫耀;4)忌挖苦漫骂;5)孤傲清高。
2.教师服饰
莎士比亚说过“衣服常常可以显示人品”,可见教师服饰对教师也十分重要;所以教师着装应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年龄特点、职业特点、学识水平;结合以上特点可以得出教师着装要大方得体,给人以稳重高雅的感觉。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师者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模仿的对象;我们教师对自己的着装就要严格要求,我们的服饰必须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
3.教师举止
教师举止礼仪的基本要求:亲切自然、稳重端庄、文雅大方;具体可以冲神态、身姿、手势、人际距离等几个方面的礼节规范,我们可以从两个重点方面进行把握:
①神态距离礼节: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这说明眼睛的语言表现力极强,我们教师尽量使自己的表情和蔼、亲切、庄重、自然。在校园生活中,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信息交流,要以目光的交流为起点,师生在交流时,应始终保持目光的接触,眼神交流的正确表达应是自始至终的注视,不是逼人紧盯,而是目光笼罩学生的面部,同时要保持微笑,可以为深入沟通与交流创造温馨和谐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辅助以真挚、热诚的面部表情语言,这样可以表明教师心境良好、充满自信、真诚友善、乐业敬业,给学生慈祥、和蔼、可亲的感觉。
②身姿手势礼节:一个注重利礼仪的教师,与人交往时会自然地以自己优雅的身姿展现良好的教养与风度,一般包括:站姿、坐姿、行姿、鞠躬和手势动作,教师们尽量做到这些动作准确、到位、舒展;给人以礼貌高雅之感,避免失敬与人。
4.教师形象
形象是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是精神状态的一种表述,教师形象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是教师风采的展现。教师形象应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原则。我们常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这就是教师内在美中思想品格的体现,表明教师乐于奉献的精神,像于漪所说:“学识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却永远不可以原谅老师的无知”,表达了教师对学识才能这一内在美的严格要求;关心学生所关心的,忧虑学生所忧虑的,希望学生所希望的,快乐学生所快乐的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关心学生的一种道德精神体现。还有教师对自己的形体仪表、行为语言和气质风度等外在内的严格要求。教师只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很好的统一,才能很好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塑造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
5.教师情绪
新教材在课程安排上十分强调情感教学,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能否和学生一道和谐而有效地实现情感的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取决于教师情感的第一特征——情绪。我们教师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直接以下三点:(1)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情绪表现有:情绪平稳、语气温和、语言流畅、乐观自信、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目光亲切;(2)教师在课堂上的消极情绪表现有:激动易怒、压抑苦闷、过度紧张、内心冷漠、表情严肃。情绪管理方法:明确自我认知标准、进行自我情绪管理、采用合理的方式舒缓情绪、能主宰情绪的人可以灵活运用其为自己服务,只有快乐的心理才能改变自己的世界。
四、教师礼仪使命
教师礼仪是和谐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和热门话题,加强教师礼仪素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党的十七大强调:全体公民要明礼诚信。提倡教师礼仪是时代的要求,职业的期待。要让全体公民提高礼仪素质。需要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当教师拥有文明优雅的教师礼仪,就会构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整体旋律,弹拨出教书育人的最美乐章,这也是一名教师驾驭事业走向成熟的表现。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注重教师礼仪,我们以“木匠和房子的故事”,让人明白我们正在给自己修房子。我想用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工作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勉励教师。所以我们要加强教师礼仪教育建设,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营造良好教师礼仪环境,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吕艳芝.教师礼仪的99个细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1.
[2]李兴国,田亚丽.教师礼仪[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金正昆,教师礼仪规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篇3
关键词:教师形象爱生敬业博学高雅
曾几何时,教师被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怨无悔的红烛”,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然而在如今的社会舆论中,“眼镜蛇”、“变态狂”竟成了一些老师的代名词。最近拜读了李燕玲女士的文章《解构与妖魔化——大众传媒中的教师形象》颇有同感:
“电视中的教师(尤其是广告中)通常以古代私塾先生或英国老处女式的形象出现,手持教鞭或戒尺,戴着厚厚的眼镜,古板而严肃地站在黑板前面,不苟言笑,态度生硬。”“在大众传媒中,教师正面形象单一苍白,负面形象则五花八门,教师形象有被妖魔化的趋势。”“教师曾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过去几千年里,并没有发生过多大的变化。而在当代中国,事情却发生了逆转,政府强调尊重教师,强调提高教师待遇,但在社会舆论中,教师的威信和地位却逐年下降,许多大众传媒更是不遗余力,对教师极尽批判之能事。”
这固然有媒体推波助澜的责任,但也确实有个别教师缺乏师德、不自尊自重,败坏了师风,让广大的教师背负骂名,真可谓“一块臭肉坏满锅汤”!因此,我们每一位有良知的教师都应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重获大众的认可。
“形象”这个词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既可以指人的外表形象,也可以指人的内在形象。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优秀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言传身教、圆满完成教学使命的根本保证。它不仅具有外在的表现,也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认为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爱学生,无私奉献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来源于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来源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因此不论学生的外貌、秉性、智力、才能、家庭背景如何,教师都应做到一视同仁,特别是不嫌弃、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的学生,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看到希望,受到鼓舞,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不仅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任何一个闪光点,鼓励其发扬光大,而且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其防微杜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全面的,不仅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业能力、身心健康各方面的状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对学生的终身负责。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用宽心去接纳学生,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耐心去引导学生。学生有成绩时鼓励他;学生有困难时帮助他;学生有缺点时开导他,但绝不会挖苦他、嫌弃他。这种爱超过了亲子之爱,不是父母,胜似父母,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情感的结晶,是一种无私的合乎理智的具有伟大社会意义的情感。
二、立足本职,爱岗敬业
敬业是爱生情感与力量的源泉,敬业与爱生相得益彰。教师爱生敬业,就必须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身心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教师的岗位是教育教学,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只有深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才会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尽自己所能为教师职业增光添彩;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甘于奉献。古往今来,凡有作为之人,无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为教师更应该立足本职,干好工作,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这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事业心。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平凡中却孕育着伟大。在实际工作中,珍视为人师表的这份荣耀,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以学生是否满意、学生是否快乐,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归宿。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明知工作上的付出与经济上的收入永远也成不了正比,但仍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着。
三、博学多才,与时俱进
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扎实、系统的知识功底,能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更新、充实,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知识发展、学术研究的情况,而且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教理科的要懂得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也要懂得一些理科知识,做到学有专长,文理兼通。此外,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也都应当有所涉猎。对于现代教师来讲,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更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也是必须具备的。
教师应当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所以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每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必定是个读书人,也只有不断地读书,把读书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师才是永远的人师,才是永远走在文化前沿的人,才能展现一身的文化气质以及教育的儒雅。
四、气质高雅,仪表大方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特殊职业决定了与学生朝夕相处,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而且青少年儿童模仿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就是每一个学生的楷模。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去影响和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以期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因此,教师的一切思想行为、言谈举止——无论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还是在日常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
不同的职业对服饰、外貌的要求也不同。“为人师表”的育人职业特点,对教师外貌形象的总体要求是大方、整洁、自信、稳重。总之,教师不仅要仪表端庄、服饰得体、态度谦和、语言亲切,而且要纯洁高尚,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要宽容、大度、热情、笃实。
篇4
一、坚定政治立尝加强自身修养
一九九二年,我以“优秀毕业生”的成绩完成了幼儿师范的学业。当时的我一心想努力工作,将自己学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积极要求进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平时注意收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不记个人得失,团结同事,坚定政治立场,每年都写入党申请书,希望早日实现梦想。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以全票通过,获得了“优秀工作者”光荣称号。这下我的积极性更高了,干劲十足,为了孩子们,每天我都加班加点,从没有计较个人报酬,将自己的一切都扑在了孩子们身上。终于我的梦想实现了,二OO一年,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单位党支部的领导下,我的政治修养得以提升,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要求自己,争取在教师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用。行动上奋勇争先。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因此,十几年中风雨无阻,从没有旷课或请假,有时拖着带病的身子,一想到班里还有那么多孩子就又走上了工作岗位。面对个人的利益,我毅然放弃了进职的机会,去年因为种种原因,连续两年优秀的我面临着抉择,是让给比自己教龄长的老师长工资,还是自己,当时我主动提出了放弃。同年,我被评为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然而幼儿园的工作是琐碎的、繁重的,虽然一天下来,几乎连动都不想动一下,但我仍没有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九六年参加了电大的中文专业学习,并于九八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2000年,又报考了涿州进校的中文本科学习,我知道学无止境,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以一个求知的心态去接受幼教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在幼教的知识海洋中,吮吸甘露。1998年刚刚休完产假的我就欣然接受了一个全新的挑战。当时的我已经有七八年没有接触过英语了,但就喜欢接受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于是艰辛的学习历程拉开了序幕。我抛下六个月大的儿子,到处自费买书、磁带,利用休息时间报英语学习班。每天早晨五点起来背单词、听磁带,每天都认真备课,将游戏融入教学之中,使我的英语教学生动化、肢体化、形象化。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我园建园二十周年大庆中,我们英语班的小朋友表演了精彩的英语节目,并用英语主持了联欢会,得到了全体领导和家长的好评。2002年,我编排的英语音乐剧《保护我们的家园》荣获保定市二等奖、英语舞剧《小蝌蚪找妈妈》在涿州市黄金现场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我本人也在2002年,通过自学,拿到了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几年来,我送走的孩子们在小学、中学的学习中,英语成绩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英语学习已当成了一种乐趣!
篇5
关键词:教师隐喻;教师形象;角色重构
一.教师隐喻及其研究意义
隐喻(metaphor)即暗喻,传统上它是一种修辞手段,在修辞领域隐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1]MacCorma 认为:“为了描述未知,我们必须求助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观念系统,这就是隐喻的本质―――不熟悉事物与熟悉事物的一种不平常的类比。”[2]隐喻不仅仅是 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3]。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的见解,教育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而教育隐喻是指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此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是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对教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说明,是隐喻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在教育隐喻中,教师隐喻运用最多,也最具代表性。教师隐喻就是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借用陈桂生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教师隐喻是借与教师有某种相似点的有价值的人或事物,显示教师职能的意义与价值。在把教师职能活动与某种人或事物比较时,要以教师为本体,与其作比较的人或事物为喻体。[4]
教师隐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师隐喻突显了不同的教育现象,也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同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对教师自身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境界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意义。
二.教师形象的变迁
1.传统教师隐喻中体现的教师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教师的隐喻,主要有“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桶论”[5]。
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蜡烛,燃烧自己,用明亮的烛光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这是对教师传统社会形象的生动描绘,是对教师劳动的肯定和高度赞扬。
工程师论则突出了时代的价值。建国初,我国的社会体制、经济和教育都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程,可以自上而下地建立规划蓝图,可以纵、计划和规范。国家可以像建工厂一样统一建学校,像生产产品那样产出毕业生,像检验产品那样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体现了这一工业模式的时代特色。
将教师比喻成园丁体现的是教育的农业模式,与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相似。人们经常比喻儿童为花朵、幼苗、小树,因此,比喻儿童的教师为园丁。学生是花朵、幼苗、小树,教师就是给他们浇水、培土、施肥、修剪的园丁。
所谓教师“桶论”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桶论”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传授知识,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反映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教师知识和能力储备的重要性及“灌输”教学的合理性。
2.对传统教师隐喻的角色分析与反思
2.1蜡烛论、春蚕论
蜡烛论以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为核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极高期望和要求,但这种形象的塑造忽视了教师的物质生活需求。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也应重视自己的生活发展,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自身,而不必一味顺从社会的期望,像蜡烛那样悲壮地牺牲。“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人,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6]由此可见,“蜡烛观”虽然崇高却未免悲壮而凄凉。因此,蜡烛论只能是对传统教师形象的生动刻画,而无法对当代社会的教师形象作出精辟的阐述。隐喻“蜡烛”“春蚕”,在颂扬教师的奉献精神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对自己生命存在和意义的漠视。教师固然要有蜡烛的奉献精神,但在奉献的同时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2.2园丁、工程师论
知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称:园丁是现代性的幻想,园丁隐喻体现的是一种宏大设计。它将教师送到立法者的位置,任务是设计、规划、监护和控制;作为花苗的学生则理应成为服从者,任务是听话、遵从和配合。当园丁隐喻的进步不断地被颂扬时,其现代性的缺乏也不应该被遮蔽。[7]园丁这一隐喻体现了对生命的漠视。而把教师喻为“工程师”体现的是另一个生命的被压抑。在工业化社会工程师是一个受人崇拜的职业,把教师和工程师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把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比拟为工程师设计和制造产品的过程。“在受教育前,学生是一块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在受教育后,他们则成为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部件。”[8]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物化成为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产品”,其生命发展和生命自由被控制与摧残。然而“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9]需要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和交互。
2.3桶论
“桶论”这一隐喻属于单向灌输而且忽略了实际的师生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速度加快,学生所能接触到信息知识的机会增多,他们的知识储备并非一定会低于教师。教师要摆脱自身角色所带来的“权威感”,同时,教师要善于主动向学生学习。学生不是“容器”,不一定非得等教师“水”的注入才能获得知识,所以,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固有的知识。
三.现代教师隐喻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重构
随着教育的发展,师生关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新课改的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
1.“反思性实践者”:在反思中变身为“陌生人”。1983年舍恩发表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系y地阐述了他对反思性实践和反思型教师的理解及分类。“反思性实践者”比喻的这一类教师,他们强调反思,实现了从“局外人”到“当事人”的转变。“陌生人”是美国当代存在现象学家(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st)马可欣・葛林妮(Maxine Greene)在《教师作为陌生人:当代教育哲学》(Teacher as Stranger: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1973)一文中提出的。教师应以陌生、无偏见的和先见、不做预判的观点来看待学生、选择教材和教学模式,使师生主体持续彰显,教学空间不断增容,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与空间。[10]“陌生人”在提醒教师面对日常世界,必须以探究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世界,要如返乡的陌生人一样,去觉察过去未加留意的细节、仪式和习俗,重新审视过去认为理所应当的、察而未觉的现象,进行有意识的探究,在批判中体验。
2.“参与中的伙伴”:在参与中学习
“参与中的伙伴”强调的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彼此相互理解,一起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该隐喻背后是教师角色和师生地位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主导者,知识的传递者或灌输者,而是一个启发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对等,两者是教学相长的关系。
3.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平等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隐喻是美国著名n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的观点。它是对现代课程观体现的师生垄断、控制关系及教师权威性的批判。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个群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教师与学生在一起探索达成共识。教师是首席,内在于情境中的首席,不是外在的权威、控制者;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双向沟通与交流,教师从独白者到倾听者、对话者,与学生建立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而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四.结语
教师隐喻的变迁蕴藏着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传统的教师角色期待反映了教师角色发展的特殊历史轨迹,也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和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把教师喻为蜡烛、园丁、工程师,到反思性实践者、参与中的伙伴,再到平等中的首席,体现了教师角色的回归与复兴。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以平等中的首席自处,师生要有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具有开放的心态,向着“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11]前进,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 .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2]MacCormac,E. R. .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 [M]. Cambridge,MA: MIT Press,1990.9.
[3]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45.
[4]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13-14.
[6]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P76.
[7]曹永国.论园丁――对现代教育教师隐喻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04(2):43-46.
[8][9]丁炜.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形象之变迁[J].教育评论, 2001 (3):5.
[10]Maxine Greene. Teacher as Stranger: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M].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73.
[11][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篇6
一、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也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因而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着多种角色。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创新教学模式
新教材数学课本上增设了“思考” 、“探究”、“阅读与思考”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新教材已强化了这一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当适时合理的提问,或引导学生设问,或创设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思考,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单一讲授形式。
实际上,教师将一些数学概念或方法分析得十分细致后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是最佳,原因是缺乏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积极思维,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实质是什么等等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都应深入地思考,认真地实践。这些就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有效地实施教学。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更新专业知识
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加入了算法作为必修课程,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本质。而又加入了空间向量、数学史、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矩阵与变换、数列与差分、初等数论、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内容作为选修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是教师学过的,也有的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高中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因特网及其它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四、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篇7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现代教育的水平也在飞速发展,从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被确立为指导方针。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进行新课程改革,其总体目标是:
1.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3.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4.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7.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教师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素养,树立当代教师的师德理念。
二、当代教师的师德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担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这一职业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先进、主流的教育思想来教育、影响年轻一代,很难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大起来。教师的水平体现在学历、能力和师德三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师德。师德应居于首位之说并不是今日才提出来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培养品德的论述俯拾即是,而孔子有颜回那样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以德著称的学生,也不仅仅因为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教师要有人格上的魅力,以此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如果没有,他就不算是一位真正的人民教师。
良好的师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情、开朗、乐观的性格
教师必须热爱教师事业,热爱所教学科及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热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将其当做自己的孩子。一个面无表情、冷若冰霜的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常是凶恶、冷漠的,学生会因惧怕而难以产生敬仰、亲近之情。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积极的情绪、平易近人的态度、笑容可掬的表情,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愉快、亲切、友好的气氛,在无形中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一个无爱心、无热情的教师所教的学生也会因教师的影响而毫无生气,麻木呆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学困生也不例外。虽然有些学生的举止言语会使教师十分气恼,但也不应粗暴对待,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应该有爱心,除了在学习上对其进行关心与辅导外,要积极挖掘其身上的潜能,善于诱导,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2.对学生有耐心及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学生调皮捣蛋、恶作剧、逆反对抗、违纪犯规等现象。这些问题使人气愤、烦躁,就要求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极大的耐心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科学的调适方法,避免消极的心理偏激反应,同时以正确的态度教育学生,理解学生,明察秋毫,公正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正直的人格,高尚的人品,弘扬正义、真善美的价值观念,把正直宽容、不骄不狂视为做人的准则,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3.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看在眼里,还会极力模仿。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所以,教师必须言行一致,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不断要求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示范比口头教育更有效。
师德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生活道路,而且关系到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推进。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不断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加精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篇8
首先,必须做到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差异教育。诚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所以,我们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培养教育的过程,不可以急功近利,乃需要大处着眼。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权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能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我们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依靠个人的主观能力能够在品德和学业上取得进步,相信他们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还要相信他们有了一定过失能够认识和改正。同时,我们作为教师还要认识到当今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思想、各自的感情、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实施以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快乐地成长。
其次,必须做到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言传身教就是以教师自身的言行,向学生传播知识和品行等信息,影响和教育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就是在各个方面教师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教育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自己必须首先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本身要先做到,给学生做榜样,做示范,做表率。我们教师如何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呢?我以为,就是要做到真、善、美;做到仪表端正、落落大方,举止得体,讲究卫生,用美好生动的形象和美好的语言来教育学生。
再次,必须做到刻苦钻研,学而不厌。在当今社会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阶段,我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科学,才能让学生得到最新的科学信息,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假如一个教师停止学习,就等于摧毁了一个教师沟通无知和有知、绝望和希望的一个主要途径。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努力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充分掌握所教课程的知识,并对这门课程有足够多的了解,以便能独立地进行思考,得心应手地运用。
篇9
[关键词] 儿童电视剧 家长 教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10
电视剧是儿童的精神粮食,而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重要的意义。电视剧中的家长和教师的人物形象对儿童的成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众多的电视剧中家长和教师的形象又有这怎么样的教育作用呢?
1. 儿童电视剧中家长的形象
电视剧的家长的形象有好的有坏的,最为典型的电视剧就是《家有儿女》,在这部电视剧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现了家长应该怎么去教育孩子、怎么和孩子相处,是一部家庭教育方法的活教材。
1.1互动的教育方式
生活中,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少家长只是要求孩子们顺从,没有尊重孩子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家有儿女》中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方式,塑造了真实的家庭素质教育观的家长形象。
1.2家长对孩子的“谆谆善诱”
家长是儿女的榜样,是儿女了解社会的镜子。言传身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对孩子因材施教,对成长的孩子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坚信他们自己的潜能,将来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家有儿女》中的刘梅和夏东海就是这样,不断的去肯定孩子们的长处,让他们建立自己的信心。
1.3《家有儿女》中家长的形象分析
刘梅在剧中是一个持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母亲,她的优点在于她具有中国妇女的一大传统美德――勤劳:像很多家庭主妇一样每天为家人做饭,叫三个孩子们起床,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家务活也基本上由她完成,因此她也正如剧情里所说“我看起来就像我们家的保姆。”但她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她像很多中国的母亲一样爱唠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经常是唉声叹气而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主张的是从严管理,她在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总是抱着老一套思想:家长就是孩子的管理者,因此她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多;同时也认为孩子就是要好好学习,别的事尽量少想;“孩子是不打不成材”,“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所以对犯了错的孩子经常连骂带打,而对好学生则更多的是包容。
夏东海这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个开明的、善解人意的父亲,作为一个从美国回来的海归,他学到了不少美国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孩子上显得有自己的办法。懂得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作孩子的知心朋友,因此总是能够正确处理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也看到《家有儿女》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剧情模式:先是孩子出现了某些问题,刘梅前去处理,结果由于自己不了解情况或采取不对的方法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然后夏东海了解情况后主动去和孩子交流沟通,帮他们出了个好主意,最后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正因为如此,夏东海的这种具有开明的现代教育理念的父亲形象在很多孩子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模范父亲。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电视剧中的家长的形象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所以一部好的儿童电视剧不仅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也是家长们学习的榜样。
2.儿童电视剧中教师的形象
教师的形象与教师所持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教师是孩子接受知识的最要的途径,教师的模范行为和人格魅力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形象在儿童的电视剧中是仅次于少儿形象的主要形象。
2.1“春蚕”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教师的典型的写照。为学生无私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教师身上一个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一部反映“春蚕”形象的很好的电视剧。剧中重点塑造了一位呕心呖血培养下一代成长的教师的形象,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教师对培养下一代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师群体中是相当普遍的,他反映了教师基本的生存状态。
2.2“强硬专断”型
“强硬专断”的教师是指将自己视为高高的施教者,强迫学生执行应试教育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监视很严,强硬而苛刻,学生表现为屈从厌恶,师生关系比较紧张。
《万卷楼》中的教师是一个咬文嚼字的教师。开始就以二孬说话含糊不清而劝其回家。他上课的方式中出现的扇巴掌、罚站等是他强硬专断的表现,而他为了给孩子们上好课熬夜读书则是他爱学生的表现。
《我不是差生》中闻老师不仅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偏见,不从一个孩子的做事方式去理解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她的批评和惩罚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导致学生自暴自弃,成绩下滑。
“强硬专断”的教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随着与学生的接触而改变的,《万卷楼》中的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3“仁慈专断”型
“仁慈”型的教师喜欢学生,相信自己正确,经常表扬学生,但强调服从。因为仁慈,学生很喜欢他们,家长和学生也不感觉其专断。学生发展的特点在各方面依赖老师,缺乏创造性和个人发展。
《快乐星球》中的东方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虽然热爱学生,但在师生关系中多以自己的意见为主。《阳光雨季》中魏老师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对学生体贴入微,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学生身上,对自己的儿女却教育的很少。这样的教师的柔和仁慈,学生容易接受,但是却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绝大多数的儿童电视剧中,教师的形象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常常是作为配角,以言行来影响着学生。
《万卷楼》中的教师就是集合了多种类型的人物, 有的时候对学生很严格,有着传统教师严厉的一面;有时候对学生有很关心,有着仁慈的一面。《快乐的同桌》吸纳了孩子们爱卡通元素,夸张诙谐,体现了儿童的天性与特点。其中的教师的形象也是集合多种类型。因此,在电视剧中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多面性。
篇10
关键词: 教师形象塑造 人格形象 学识形象 能力形象 仪表形象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的形象也直接受到冲击。我在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有必要塑造完美的教师形象。这是当务之急,也是教育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
教师形象是教师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由人格、学识、能力、仪表等因素构成的。教师形象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因素,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其自身的形象如何,对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来讲,影响是很大的。教师应增强形象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塑造自己的教师形象。
一、塑造健全的人格形象
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人格这一精神教具进行教育与教学,用崇高的人格力量教育感染学生。
那么,怎样塑造人格形象呢?
1.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必须是人类品行的集大成者,时时处处、大事小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以身示教。
2.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就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而言,都是应该做到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教育工作,不断提高素质,努力进取,开展第一流的教育工作。对待教育对象的道德而言,教师应该做到热爱和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目前教师这一职业还很清贫,工作太辛苦,太劳累,愿意干的人还不很多,但已为人师表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以献身教育为荣。要正确看待“贡献”的义务和“索取”的权利,以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为指导,自觉地节制和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塑造精深的学识形象
教育实践活动告诉我们,学生往往能原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某些过错,却不能原谅那种知识贫乏、教学水平低下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西游记》的作者说成是曹雪芹,学生是不会原谅的,其结果将是留下“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式的笑柄,在学生心目中就会失去信赖和崇敬感,就难于争取学生热爱他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塑造自己的学识形象,具体要求是:
1.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决不限于某一专业的领域,各科教师的培养目标都要面向学生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获得“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给学生以深刻的、全新的、全面的知识,而不是肤浅的、过时的、呆板的、孤立的知识。
2.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专业是教师的本行,也是教师展示自己、影响学生的重要方面。只要全面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才能居高临下,提炼出本质的东西给学生,讲课才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才能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3.具备灵活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育教学中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的心理规律、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懂得“怎样去教”和“为什么应该这样教”。
4.具备现代科学的前沿知识。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吸收新知识,接受新信息。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反战的最新成就,还要研究尚处于套索阶段有可能发展成为某一科学体系的知识,以便“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三、塑造完备的能力形象
教师能力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教育教学须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和训练有素的特殊能力及富于活力的创造能力。一般能力是在许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一般能力属智力范畴的基本因素和接收、贮存、加工、输出信息的能力,是特殊能力形成的基础。特殊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分析钻研教材的能力、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的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等。特殊能力的反作用又影响一般能力的发展创造能力是指在缘由知识基础上的新思想、新方法,产生新成果的能力。创造能力是各种能力的高度综合,是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教师只有具备各种能力,形成最佳的能力组合,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理想效果。
四、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
当教师一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首先注意的就是他的仪表。我们在与学生的每一次交往中,都必须注意自己的仪表,塑造美好的仪表形象。
1.注意服饰美。郭沫若先生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教师对服饰的选择应该有独特的审美眼光,考虑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更有魅力的形象。整个衣着打扮,既要符合事业特点、民族特点、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又要符合道德要求和审美标准,力求朴素典雅、美观大方、整洁得体,使学生从教师自身质朴的服饰美中获得高尚的审美享受,陶冶高雅的审美情趣。
2.讲究教态美。再教育过程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准确无误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传授知识文化,除了衣着仪表、行为举止、思想态度等方面外,还必须注意自己的教态。
首先,要有满腔的热情。如果教师教学热情不高、态度冷漠、课堂上本来精神很好的学生也会听得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