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

时间:2023-04-03 23:1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豪放 词调 音律 标点断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的大家。因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因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因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因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外(同时),其绘画简劲掀舞,新奇有致;其文艺理论,见解独到,自成一家。广博的学识,盖世的才华,使苏轼尽管步入词坛较晚,却能在短短几年间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自己的词学天赋,正如他在《与鲜于子骏》中所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不仅如此,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豪放、旷达、婉丽,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词学史。

明代张綖称:“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又据《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中说:“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这些说法,极大地昭示了苏轼开创“豪放词”的意义。由于旷达直率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由于正道直行、不阿谀谄媚的君子人格,苏轼被卷入政治纷争的漩涡之中,既不见容于推行变法的新党,又不见谅于尽废新法的旧党,经历了两度“在朝——外任——贬逐”,可谓宦海沉浮,屡经挫折,失意之极。政治上的极度失意,使他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想法,滋生了浓重的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他最终没有被打击、磨难击倒,乐观旷远、豁达开阔的胸怀和人生态度,使他在面对祖国雄伟江山的时候,油然而生豪迈激昂的情绪,创作了不少使人心神为之一振的千古名篇。

在苏轼众多豪放词篇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赤壁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该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词人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表达了一种超然的人生哲理、一种历史观。词人站在江边,看着那江水滔滔东流,不禁想到:古往今来有多少风流人物,有多少盛衰兴亡,都在这江水的滚滚奔流中消失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地点、人物。尽管沧海桑田、世迁,尽管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尽管什么都不存在了,但故垒还在。犹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说的那样,如今剩下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也就是说,尽管周郎已逝,但是当年的往事、周郎的丰功伟业,至今还感动着、激励着人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对惊涛拍岸的壮观景象的描写。就这样,词一开篇,就描写浩荡江流,风起浪涌,境界阔达,气势雄壮,创造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为“风流人物”的出场创设了环境气氛。然后笔触转到着重写人,对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周瑜进行描写和歌颂。首先,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来写风流倜傥、潇洒英俊的周瑜,得到了“国色”的美人,进而表现其爱情、家庭的甜蜜、美好、幸福。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孙策和周瑜是当时的英雄人物,大乔小乔是东吴最有名的美女;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堪称美女配英雄的佳话。试想,天下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然后,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写儒雅从容、成竹在胸的周瑜,“谈笑间”就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应该看到,周瑜年轻有为,美人江山兼得,是何等的春风得意啊!然而,苏轼写赤壁怀古,凭吊周郎当年所建立的功业是他主要的目的吗?

结合苏轼写作该词的背景、心情、环境,仔细体会整首词,不难明白,作者以包举有力、凌云健举的笔力,把无限的流水和有限的人生交织在一起,抒发的感慨却是十分的隐约深沉,隐含着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对周瑜的赞颂,却意在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深沉感慨。苏轼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的第二名,可见其才气;他给朝廷上了很多篇策论,提了很多的治国方略、建议,可见其抱负、理想。但是他却屡经挫折,九死一生后被贬官黄州,自然也就触景生情、怀古伤今。在他看来,周郎的娶美妻、建功业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进而也就悲慨自己年近半百却壮志难酬、功业难成!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的沉重、精神的苦闷之深远沉郁。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未因此而颓然倒下。有着豁达开阔胸怀的苏轼,清醒地认识到,“千古风流人物”都被大浪淘尽,消逝得无踪无迹,那么个人的荣辱穷达、起落坎坷、得失成败又何足悲叹呢?在该词中,掩盖不住的是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迫切期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

篇2

关键词:赤壁 景物色调 人物 寄寓 差异

《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赤壁赋》均为苏轼所作,并且所作时间均为1082年,同时所刻画的主题都以赤壁之景为主,但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仔细分析,在带入情感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赤壁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单单体现在词赋形式的差异上,更多是词赋内容方面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使得学生所收获的情感体验更加的丰富与真实,这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为此,本文试对其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虽都在描写赤壁景色 但景物色调差异显著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中,自“大江东去”开始到“一时多少豪杰”结束,上阕当中将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集中的呈现了出来。长江水源源不断的东流,为了刻画长江水东流的悠长,作者在当中运用了“浪淘尽”这样一次,即将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与历史上名垂千古的英雄豪杰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表现的手法使得《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所刻画的时间与空间背景方面更具广阔性、以及拓展性。在受众欣赏至此处时,便能够自“大江东去”这一比较直观的概念深想到历史上英雄豪杰的卓越气概,同时也能够更加良好的与作者孑然一身于江流边凭吊各路英雄豪杰的心情充分契合。进而,作者结合历史情况,对赤壁古战中辉煌壮丽的场面进行了集中的刻画,当中包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中,“乱石穿空”将山体之高、石林之俊深刻的刻画了出来,而“惊涛拍岸”则将声势浩荡如同奔马的浪涛声深刻的刻画了出来,“卷起千堆雪”当中“卷”、“雪”两词的运用则将长江水东流浪花层层而至,扑面袭来的感官特征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可以说,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当中对于赤壁恢弘壮丽景色的集中刻画,对于下阕当中有关人物周瑜的描述将更加的有效与真实。

在《赤壁赋》当中,对于赤壁之景的刻画则集中体现在赤壁景色的空明、以及柔美特征当中。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所描绘的宏伟壮丽的赤壁之景不同的是:在《赤壁赋》当中,对于赤壁景色的刻画呈现出了一定的分散性特征。《赤壁赋》开篇提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当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对赤壁秋江的爽朗之感进行了集中的刻画,同时也向受众展示了作者在与客泛舟的过程当中,内心深处的怡然自得。进而,文章当中又出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当中对于月的移动应用了“徘徊”一词进行刻画。通过该词所表现出了不单单是月亮移动的缓慢,更多的能够使人感受到月亮对人的不舍之情。而正是在这种富有情感月光的照射下,赤壁之景逐渐的呈现出来,使作者开始对赤壁之景进行深入的刻画:“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作者对赤壁之景进行刻画的过程当中,重点描述了赤壁景色中的江水与明月,同时也将作者当下超凡的人生感悟依托赤壁景色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二、虽都在描写赤壁人物 但人物寄寓差异显著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当中,集中刻画的赤壁人物是豪气冲天的英雄周郎,即周瑜。在作者的具体刻画当中,首先是通过侧面衬托的方式,应用“小乔出嫁了”这一句,调动起了受众对于周瑜的印象,并且通过美女与英雄之间的对比,将周瑜年轻时期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状态侧面烘托出来。紧接着,作者开始对周瑜的肖像特征进行刻画,当中所应用的词语为“雄姿英发”。这一词集中将周瑜姿态上的威武之感、风采上的动人之感成功的彰显了出来。进而,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当中,将周瑜在站场上的蓬发英姿表现了出来。结合历史资料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年的赤壁之战当中,曹操一方号称带领着80万人的军队,但周瑜所率军队总人数才3万人。在面对如此强劲对手的情况下,周瑜仍然保持着淡定从容的心态,可谓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从作者的角度上来说,在周瑜“谈笑间”,就达到了使敌军“樯橹灰飞烟灭”的效果,这对于周瑜建功立业成功性的刻画是极为突出的。但反过来,正是由于对周瑜少年得志的成功之路进行了极为突出的刻画,也为文章后面作者自身“人生如梦”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

在《赤壁赋》一文当中,集中刻画的赤壁人物是最终落败的曾经英雄人物曹操。并且,在刻画方式的选取上,《赤壁赋》一文当中,对于曹操这一人物的引入,以及人物的刻画均是通过“客人”一方完成的。在《赤壁赋》当中,对于曹操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比较集中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呈现:“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在这一样一段有关曹操人物形象的刻画当中,不难发现:前句当中对于“荆州”之“破”,以及“江陵”之“下”,将曹操荆州之战势如破竹般的成功充分的展现出来,这种成功驱使着曹操深入江陵,并“顺流而东”,短短几词的运用,就将这一时期曹操声势的显赫充分展现出来。进而,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当中,又反映出了曹操在成功趋势下所产生的骄纵之态,这一时期的曹操当富得上“一世之雄”的称谓。但紧接着,在曹操“一世之雄”的豪迈下,又通过“而今安在哉”这样一句话,将原本直观且具象的曹操英雄形象进行了虚化,由此也将客人泛舟湖上,产生悲悯之情的原因解释了出来。作者在这样一种环境氛围当中也产生了这样一种思考:诸如曹操一样的绝世枭雄尚且会“困于周郎”,并在赤壁大江东去的流水中销声匿迹,就何况是如我辈一样默默无闻之人呢?因此,可以说,通过在《赤壁赋》当中对曹操一生遭遇情怀的总结,使得客人产生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情感抒发,而在客人的启发与劝慰下,作者对于心志情怀的剖析也就有了色彩鲜明的情感基础与铺垫。

本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赤壁赋》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尽管《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赤壁赋》存在大量的相同点(创作作者、创作时间、刻画景物等方面),但真正深入分析会发现:《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赤壁赋》存在的不同点更加能够体现两者的文学价值。本文当中所总结的不同点包括:虽都在描写赤壁景色,但景物色调差异显著;虽都在描写赤壁人物,但人物寄寓差异显著。通过上述分析,希望能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逐步引导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以达到巩固并深化学习成果的目的。(作者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郁玉英,王兆鹏.宋词第一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化探析[J].齐鲁学刊,2009,(6):115-121.

篇3

【关键词】婉约;豪放;题材;主题;表现方法;语言

在宋代词坛上,先有婉约派,后有豪放派。明人张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坡的词和柳永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词的风格明显不同,分属两派。

下面就拿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做一比较鉴赏,看看他们词的不同。

先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作者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因所做诗文被人诬陷有毁谤朝廷之意,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想当年,年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这是让诗人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多情应笑我”始,自我伤感之意由此可见。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失望之余,词人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因而结尾二句归结为词人深沉而又颇多消极的慨叹。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词人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这首词在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再看《雨霖铃》这是一首离别之作。作者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壮豪放、旷达飘逸,《雨霖铃》婉约清丽、缠绵绯侧,各有特色。

从题材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读来精神倍增;《雨霖铃》描写的是秋夜恋人离别,表现作者的依依之情,“怅饮无绪”,更突出作者因即将与恋人离别而烦燥、忧思之情。

从主题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业的感慨;《雨霖铃》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日亲相爱的恋人,一旦分别,留恋难舍,“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深爱恋。

从表现手法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开的是宏伟的画卷:古战场,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业,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整个词的豪放气势便跃然纸上,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展现一幅壮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雨霖铃》采用的是细腻的白描,委婉的抒情,恋人离别当然不可能是豪壮的场面。“寒蝉凄切”、“怅饮无绪”衬托出离别的凄婉,描写了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腻的画面:秋雨霖铃刚停,秋蝉在树上凄凄地鸣叫,天色将晚,即将分别的恋人,双手相执四目相对,泪流满面,哽噎无语,哪有什么心情在帐篷内饮酒?渲染的完全是一种凄凉的气氛。

从语言上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的是崇高壮美的景象,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雨霖铃》表现的是感伤柔美的意象,读者未免不受影响,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便觉得自己也似与恋人离别。

苏柳这两首词表现了不同意象,也抒发了不同的感情,对于我们都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借鉴的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永不磨灭的光辉。

参考文献:

篇4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

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

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

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

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

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篇5

1.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

2.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3.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鉴赏。

教学难点

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对字词有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情景理交融,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赤壁赋》,体会这个写作特点。

二.文本研讨

(一)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句子,并大声朗读,体会情感。

第一段: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里的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呢?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说就是——乐。

(二)思考课文里还有哪些情?

悲情:

1.在第二段中由于高兴而高歌,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见茫茫月色江水,触景生情,产生美人天各一方之叹。情感也进而由“乐”转“悲”。(思考:“美人”指代什么?)

苏轼是一个诗、词、文、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成就的旷世奇才。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排挤,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不得干预公务。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成了遥远的梦想。才华横溢的他,正值壮年,遭此厄运,困守黄州的现实把苏轼所有的梦想击得粉碎,只留下怅然的叹息。

经过吟诗与吹洞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2.第三段眼前之景激发了联想,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曹操当年志得意满,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

眼前之景引发了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三)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情景理交融,那么,哪里是阐释理的?

第四段水风月这些景物阐释哲理。

用水与月作比喻,引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由此,苏轼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拥抱大自然。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从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可见他旷达的胸怀,乐观的处世态度。

也正是这精神解脱的良药让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点,而是在原来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是大彻大悟的喜悦。

(四)再次朗读第四段,读出慷慨激昂的感情。

(五)总结

有名家如此点评《赤壁赋》:此赋通篇只说风月——金圣叹;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

的确,《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紧扣山水风月展开,苏子的“乐”和客的“悲”都是由眼前之景生发出的(情由景生),苏子对“人生与宇宙”哲理的阐述也是以眼前之景为喻的(理由景生)。

眼前之景引思,眼前之景触动心灵,眼前之景激发联想,眼前之景阐释哲理,眼前之景预示人生。

二.比较阅读

苏轼在黄州留下了三部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高中课本有两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作品之间有太多的相似,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1.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气势宏大,境界壮阔。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心情闲适潇洒。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表现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2.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少年英俊、从容潇洒、儒雅、指挥若定)

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己悲,用得恰到好处。

3.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彷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

若从不变的角度看,看似短暂的也是永恒。山间的明月,耳畔的清风,都是造物主的馈赠。诗人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凸现了生命的伟大,因而去享受生活,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仕途的逆境坎坷的诗人深知生命的短暂,参透了是非荣辱,但是并没有从万事皆空的角度去放弃和忽略生命,而是对生命充满了眷顾和感激。诗人对永恒执着地追求,这不是消极的颓唐。如果说《念奴娇》更多地借助黄老思想来排遣忧愁的话,那么,《前赤壁赋》则更多一些积极入世的色彩。

三.拓展延伸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是否消极?你是怎样看的?对你有何影响?你是怎样对待挫折的?

2.真有这样一场主客对话吗?真有吹洞箫的客人吗?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赤壁赋》的内容进行赏析,体会了文章景、情、理完美结合的写作特点。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这种手法,而他作品中的精彩语句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不顺,希望大家能学习苏轼,努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板书:

赤壁赋

心情变化:乐—悲—乐

写作特点:情景理交融

篇6

2、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古风》

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4、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屈原《国殇》

5、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6、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张祜《集灵台·其一》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9、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柳宗元《咏三良》

10、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13、寸寸山河寸寸金。——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14、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过五丈原》

15、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16、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17、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18、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19、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20、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2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22、春来未有不阴时。——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23、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纳兰性德《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

24、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屈大均《秣陵》

25、梅似雪,柳如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26、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27、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8、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29、国破山河落照红。——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30、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31、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文及翁《贺新郎·西湖》

32、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4、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35、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

36、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7、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38、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李白《鞠歌行》

39、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王维《少年行四首》

40、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41、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曹植《怨歌行》

42、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温庭筠《过五丈原》

43、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44、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篇7

一、创设情境,叩开兴趣之门

有人说:“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高中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理解、品鉴等亦然。所以,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愉悦、和谐、美好等氛围的古典诗词课堂环境,创设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同或者相似的、新奇的、灵动的、优美的、能够激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积极、主动、快乐地走进古典诗词文本,在作品精心营造的古典诗词美好意境中流连忘返。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上课伊始,就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鲍国安的配乐朗诵音画视频。当音画视频中传出鲍国安在悠扬的古筝背景音乐中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激越、时而深沉的诵读之声时,当音画视频中幻化出一幅幅“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的祖国江山壮丽雄浑之美景图画时,学生立即被词中蕴含着的作者追慕三国英雄和积极、执着追求济世救民的人生理想之梦的主旋律所深深感染,随之不约而同地、情不自禁地合着配乐朗读激情洋溢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起来。不用说,学生的兴趣之门自然就打开了。

二、诵读品鉴,穿越时空生本对话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高中学生对吟咏、理解、感悟古典诗词亦然。所以,讲解古典诗词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反复吟咏与诵读。在引导过程中注意体验文本的语感和情韵,并将之及时记录在自备的读书笔记中,以便比较自己在阅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审美品位。

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吟咏并背诵这首词,还要求学生把每次吟咏后的情感体验依次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中。巡视时,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在不断吟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产生了极为微妙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其表述审美体验的优美语言也令人感到欣喜不已。请看一位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

第一次品读:我仿佛跨越时空回到了三国时代,并在荒凉的古战场中与一位风流倜傥、雄姿英发,春风得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俊少年周瑜进行了零距离的神交。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次品读:我不仅领略了古时巨浪拍岸的滚滚长江的宏伟气势,还瞻仰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词人苏轼的伟岸风采。随之,对他的敬仰之情溢满心中……

第三次品读:我深刻感觉到了苏轼灵感与才学互融、理性与情感并重的深沉内涵,体味到了这首词“境界开阔而妙理深藏”之美学特质……

当这位学生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自己与文本不断对话而产生的极具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之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

三、再度创作,激发多向思维潜能

鉴于德国文艺家莱辛所言的“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这一精辟论断,也鉴于中国古典诗词高度凝练精美的语言、大幅度跳跃的作者情思、言简义丰意蕴深远的情景描写等美学特质,还鉴于想象力是高中学生思维世界里最宝贵的生命力、最鲜活的创作力等缘故,讲解时,教师应该注重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古典诗词文本大意与主旨的前提下,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对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以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精美的古典诗词艺术世界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继之提高人文素养和鉴赏古典诗词的水平。

比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基本了解诗歌的大意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及对这首古典诗词的审美体验等,在诗词中任意选择一处自认为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句进行二度创作。4分钟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再创作”的佳作,有的学生选择了词中“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处进行再创作,以期更加完美地表现周瑜的风流倜傥和少年得意;有的选择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期更加深刻地表现周瑜的才华横溢和英雄气概;有的选择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以期深刻揭示作者对三国英雄周瑜的倾慕与自己自感苍老、壮志未酬的深沉思绪……无需赘言,为了表示对学生再创作佳作的鼓励与嘉奖,笔者与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热烈鼓掌。

篇8

适合练习书法的文章如下:

《将进酒》,李白;《水调歌头》,苏轼;《长恨歌》,白居易;《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虞美人》,李煜;《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蜀道难》,李白;《春望》,杜甫;《短歌行》其一,曹操;《饮酒》,陶渊明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诗与词是不同的文体,对此王国维先生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简单来说,诗与词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内容来说,“诗言志”,诗歌主要叙写个人志向,多是宏大的主题,建功立业,理想抱负等等,如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表达诗人对社稷与民生的关切;王维早期的边塞诗,抒发建功立业的愿望等等。词因为是起于宴席上娱乐助兴的歌词,则多是男女情爱,缠绵悱恻,所谓“词言情”,如柳永的多数词作,无一不是一己情爱的悲欢离合。从艺术境界来说,诗歌境界宏阔深远,杜甫的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深秋天地阔远宏深的景象。而词虽也讲究境界,但和诗相比又有所不同,所谓“诗之境阔,词之境长”。

在术形式方面,词有定调定句,且篇幅有限,最长的莺啼序不过250字,“形方面的好说,如词常用长短句,有调,声韵变化多,宽严因地而异,词语可以偏于俚俗等,都有案可查;诗就不然”,(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诗体中的律诗则讲究对仗粘对,格律要求较严,绝句格律虽不及律诗严格,但也有一系列的要求。只有古体诗,句可长可短,字可多可少,韵可押可不押。诗与词区别多多,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就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组织教学活动?我们的看法是,坚守文体固有特点,聚焦文体特质,阐释文本精义。

苏教版必修二选有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是典型的词体,之所以说是典型的词体,是因为,这首词无论是语言运用,内容表达,都符合词的特点。此词抒发家国飘零,晚景凄凉之感。从词体特征来看,此词情感婉约,深沉的悲愁溢满全篇。其次,遣词造句深合词体要求,如词中最大的特色,叠词的运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都能揭示李清照运用叠词对于强化抒情的作用,但叠词的运用也和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点有关。第三,这首词语言浅近易懂,不避俗语白话,但又能由俗趋雅,俗中有雅,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都是词体所具有的语言特点,而在诗里如此使用,便为打油诗,或非诗。清彭孙y《金粟词话》论道:“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这些词体固有的特点,要求教者要有意识地开展适当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细细体味,感受文本的独特魅力。

(二)

诗与词固然是不同的文体类别,但在文学史上,在不同的作家手里,这两种文体的界限时有交叉互通,互侵互犯,故而有晚唐诗如小词、东坡诗“句读不葺之诗”之类说法。这种文体互侵的现象,一方面赋予了不同文体别样的魅力,使一种文体具备另一种文体的风味;另一方面,因为界线模糊,使得诗词这两种文体各自的审美特性无法彰显,同时还会引起解读的障碍。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太注意文体的界限,不就诗词文体的不同区别而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便无法深入作品内部。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咏史怀古类题材。这两首词中的咏史怀古的题材,是诗歌里常见的内容,代有作者,左思《咏史》、阮籍、曹操、李白、杜牧、李商隐都有不少篇章,直到宋朝都是诗人笔下屡屡涉及的题材。苏轼和辛弃疾不僵守文体藩篱,打破常规,用词的形式表现咏史怀古的内容,将深沉的历史感慨与人生喟叹,注入词体中,对于表情达意也是一种创新。

在形式技巧上,两首词也突破词惯常的表现方式。唐五代以及宋初的词,直抒胸臆,用词学专家叶嘉莹的话说是“重感发”,即多由内心冲口而出,不寻章摘句,掉书袋,显学问,如李煜、冯延巳,他们的词不假雕饰,直接感发。而在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运典隶事成家常便饭,尤其是辛弃疾,经史子集,无不可以阑入词中。这种用典使事的写作手法,其实是诗歌中常用常见的一个技巧。《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历史典故主要有三国时周瑜的事迹,苏轼运用此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如果说这还不算什么,那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达七个的典故,孙权、刘裕、廉颇等历史名人的史实,便非常态了。词的语言,诉诸歌者演唱,为了便于传唱和理解,原本浅显易懂,不能过于深奥难解,典故的加入,虽说可以增加作品内涵,拓宽意境,但同时它也使得词的内容越发艰深,难以解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词体中的这种写作技巧的利弊与源流有清晰的认识。

篇10

7月26日,妈妈下班回家,带回来一份“楚天都市报”,上面刊登了“第八届楚天少儿诗词朗诵大赛”的通知。吃过晚饭,爸爸把报纸拿出来,把宣传大赛的文章“诗词是一道风景”和“朗诵,以声传情的艺术”绘声绘色地读给我听,问我想不想参加。我想:我会背诵很多唐诗宋词,记得上次“6.1”儿童节时,本来精心准备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班级联欢时没有展示,这次可以派上用场了。我坚决地回答:“我想参加!”爸爸、妈妈非常高兴,爸爸说:“那我们就从明天开始积极准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参赛,但我们要提倡‘奥运’精神,重在参与,争取好结果,享受努力的过程。”

(二)

7月27日,上午学素描。中午吃完饭后,我和爸爸开始准备参赛的诗词。我拿出“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来,精挑细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黄鹤楼》、《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竹石》、《石灰吟》,再加上我的最爱------《念奴娇 赤壁怀古》六首诗词。为了把诗词朗诵得声情并茂,爸爸还给我讲了许多关于苏轼的故事和许多诗人的时代背景,加深了我对诗词的理解。爸爸还从网上找出方明的朗诵音频让我反复地听,然后我反复地背诵,爸爸还教了我很多抑扬顿挫的朗诵。练了两、三个小时,基本达到满意的效果后,我们就开始用录音软件录音了。为了声音完美,主打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口气录了六遍,其它几首也录了几遍才满意。妈妈下班一回家,就把录音放给妈妈听,妈妈向我竖起了大拇指,高兴地笑了。

(三)

7月28日,一大早,爸爸就打开电脑,登陆大赛网站,把我的姓名、学校班级、住址电话等资料和我的六首诗词一起上传到楚天少儿诗词朗诵大赛主委会。爸爸说:“这次比赛是全省的比赛,会有很多小朋友参加的,所以即使没进入复赛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前面地练习得到了锻炼。”我还是非常希望我能进入复赛。

(四)

7月29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期盼复赛通知。

(五)

7月30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等待复赛通知。

(六)

7月31日,我已经不报多大希望了!

(七)

8月1日,妈妈下班回家,又带回一张“楚天都市报”,第四十一版刊登了进入复赛的一百个名字,第六个名字竟然是“何曦。。。。。。城?”我真希望这个名字是我啊!爸爸看出我脸上失望的表情,连忙说:“不要紧,我来帮你落实!如果不是你也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来!”晚上八点钟,“楚天都市报”的落实电话终于打了过来,通过参赛作品和个人资料地核对,证明“何曦城”就是“何曦晨”,并且为打字疏忽而道歉。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高兴地和爸爸击“耶。。。。。。!!!”

(八)

8月2日,因为游泳我发了低烧,但我还是坚持不懈地练习。复赛只要求朗诵一首诗词,而且是现场表演,所以我和爸爸选定《念奴娇 赤壁怀古》,并且要根据诗意加一些身体动作。爸爸又从网上找出方明、鲍国安、苏明、濮存昕等艺术家的朗诵视频让我找感觉,加上报幕和身体动作后一遍一遍地练习,我们还用数码照相机录下影像看效果。由于身体不适,而且明天一大早就要赶到武昌去比赛,晚上九点半就睡觉了。

(九)

8月3日,六点三十被妈妈叫醒,妈妈说听见我五点钟的时候居然在梦里大声地背了一遍《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怎么一点都不记得了。吃过早饭,我又背了几遍,觉得有把握了才出发。我们辗转了三次车才来到了位于武昌雄楚大道上崇文书城三楼报告厅。不到二十分钟,报告厅就挤满了兴致勃勃的小朋友和满怀希望的爸爸妈妈们。工作人员宣布了复赛的一百位小朋友的名单和排列顺序,啊!我排在第六个,我心里开始七上八下地紧张起来!爸爸妈妈轻声地鼓励我,说:“只要把我们练的东西发挥出来,就是成功了!”

该我上场了,面对台下黑鸦鸦的观众和一字排开的八位评委,我又紧张起来。报幕的时候紧张得连校名都望了报,我想着平时刻苦练的诗词和动作,心里平静了许多,接着我非常有感情地朗诵了我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我最投入的时候,底下的观众象从我的眼中消失了似的,直到听到热烈的掌声,我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回到座位上,我和爸爸妈妈继续专注地看后面小朋友的表演。有一个十岁的姐姐,上台第一句“孩子,抓紧妈妈的手”这一句她居然背了四次,台下的观众和评委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她没有放弃,第五次时她终于接了下去,并且含着眼泪深情地朗诵了这首抗震救灾的诗,台下的观众都被感动了,我也情不自禁地鼓了掌。还有一个大姐姐复赛落选了,她不甘心,在家人地帮助下,争取到上台表演的机会。只见她戴着假发、画着浓妆、穿着古装、拿着羽扇,她的爸爸妈妈还给她准备了道具“船”,她和着《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朗诵了同名的诗歌,她那份全情投入的表情和不服输的执着让我好一阵感动。一百名复赛的小朋友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三岁多,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和无穷的魅力。来自楚天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陈勇也给一些有代表性的表演作了精彩的点评,幽默地指出选手朗诵的优缺点。最后,每位复赛选手都上台领奖(语文、数学、英语三本小学基础知识手册),并且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