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概论范文
时间:2023-03-25 19:0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管理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的战略、营销、财务、生产组织、技术选择、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管理,既需要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也需要基础经济知识。因此,从市场经济学、管理学再到企业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和管理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通过这三门课的融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企业经济活动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应运而生,其落脚点是对现代企业的运作及管理进行研究,指导管理实务,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当前,职业教育也处在巨大的变革中,人才培养已从封闭、单一型的教育转向开放、复合型的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中职、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正是适应这一转变、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因此,不少职业院校相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企业管理概论这门课程,以期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就业做准备。
一、课程内容
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以市场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融市场经济基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树立经济观念和现代管理观念,以适应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与科学管理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对象都是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加之生源,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所以应以市场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企业管理为重点构建这门课程。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为,以让学生了解、理解必备的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实务。其中,“现代企业管理”模块涵盖了企业管理实务、企业运作过程及管理、企业资源配置及管理、企业与企业环境等内容;“经济管理基础”模块涵盖了管理组织,管理职能与管理原理,消费者、生产者与政府行为,市场供求分析,市场经济基础等内容。这样就突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教材结构体系,以现代企业管理为主线,将经济基本知识、管理基本知识和企业管理实务融为一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也便于教师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
二、课程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正是中职、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笔者学院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我们发现企业中的许多工作、问题都与管理和技术密切相关,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生产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懂得企业管理知识,树立经济观念,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为此,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企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许多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更能胜任管理岗位,也能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发展、成才提供了保证。
三、课程教学
1.课程要求
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职业院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要求上要有所降低。为此,我们将本课程的要求设置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了解现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企业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学会沟通、协调与配合;树立经济观念,初步具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教学方法
企业管理概论综合性、实践性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树立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指导学生学会用经济观点、管理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管理是对管理的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总结与概括。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切忌照本宣科,而应深入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最后,要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哲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技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职业院校中开设企业管理概论课程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篇2
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我院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按照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使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学习情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一体化,集网络、仿真软件、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使教师由“单一型”向“双师型”素质转变。
2基于“一体化”模式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性质和企业管理岗位的需求,确定学习任务,按照任务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把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操作技能,使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1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在教学设计中从企业需求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岗定教,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加强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使学生养成职业素质,锻炼他们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按照市场调查与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如信息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系统开发设计和应用人员等,然后依据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如基本的管理技能、系统开发与设计、系统应用等来确定学习目标,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学习情境与任务,最后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加强监控以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2教学内容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任务教学和实践体验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依据企业管理类岗位工作的能力需求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理论和实训内容相结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认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初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应用等任务模块来学习,使学生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总之,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要求和特点,紧紧抓住理论和实践两条线,将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为一体,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几点建议
3.1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适应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课程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通过采用案例、角色模拟、互动体验、行动导向等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仿真工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行动中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动手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比如网络、多媒体、教学模拟软件等。随着课程网络教学环境的日益完善,可利用校园网、互联网、仿真模拟软件、课件等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在校园网上建设精品课程,将课程相关资料安排到网上供学生查阅和参考,在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利用仿真模拟软件如ERP、数据库管理系统、MRP、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软件使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从而提高实践技能。
3.2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适应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和实践技能,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比例协调、校内校外互补,学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专业课程的相关培训,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让他们进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努力创造进修和培训机会,定期组织教学活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途径建立适合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3.3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开放式评价体系。过程性考核不仅考察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而且对团队协作、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和学习方法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考核主要是对项目任务完成的报告进行评价。在考核中应改变教师评价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这有利于他们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3.4完善课程实训环境,改善实训条件
篇3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
现代企业在发展中要注意经营管理,经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指向标和稳定器,能保证企业朝着新的目标前进时平稳、健康发展。所以说,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但客观的讲,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并完善。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经营战略思想经营战略思想攸关重要,它解决了企业的市场定位、发展目标、营销策略及管理手段等问题。但纵观我国的现代企业,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营销策略,在管理上还是依靠传统的方法。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定会像一只无头苍蝇,处处碰壁。即便企业一时有了较高的利润,从长远目光来看,还是存在无法预料的经营风险。
(2)没有开发和营销战略理念是固步自封,还是顺势而上,在企业开发上缺乏战略理念。像亚细亚盲目的扩大不可取,像柯达没有创新意识也终会被淘汰,如何开发,怎么才能使企业做强做大,这是许多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酒香也怕巷子深,做好市场营销有助于企业的成长发展。是创立品牌,借品牌来发掘市场,还是降低成本,以价廉来吸引顾客?很多企业在产品营销上缺乏战略理念。这也是许多企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3)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管理,在人才管理、资产管理等缺乏科学性。传统陈旧的管理方法一定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壮大,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很多企业的领导对此很陌生,家族式管理,即兴式规划,冲动式政策,盲目式投资等,是许多企业存在的共病。
(4)相关经济管理制度缺失。在大多数企业中,经济管理制度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如下问题: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往往与企业的真实发展不相符,大部分情况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都是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变化,当然也会存在少数企业的发展脚步跟不上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情况,这类现象导致了很严重的经济浪费,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此外,很多企业,都制定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也会定期开展相关工作,但是缺少必要的对实施后的监督管理工作,这样经济管理制度取得的实际成绩不明显,有时甚至会对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困扰。
(5)控制与审核严重落后。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信息化管理重要性逐步增加,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内部文件的时效性,这样员工才能第一时间看到公司的最新决策,从而做好相应的改变工作。同时,企业应按照计划进行内部经济管理体系文件的审核,内审的记录应保留,经济管理的记录也应当符合策划的要求并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这样才不会因为电子、数字科技的发展以及思想意识的变更,使得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控制与审核方面落后太多。
(6)经济管理观念缺乏更新。许多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常常会忽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转变。管理者认为观念仅仅是以一种理论,不能用于实际的管理工作。战略管理理念和危机管理理念是在企业经济管理历年汇总种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但总是被管理者忽略,没有很好地实施,从而导致企业经济管理的落后,严重影响企业的后期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1.创新经济管理理念
企业战略创新的前提是制定的战略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其次在实施战略时要考虑到企业的整体效益,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企业需对运作方式和竞争方式进行翻新,一味的使用陈旧的方式会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战略的更新有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将企业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对优势进行扩张,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要把危机管理融入到其中,根据企业的发展进程,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比重的危机管理,确保与企业发展同步,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危机管理上要特别的注重,其次风险管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加大企业的制度创新力度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作为有力支撑,所以企业的制度创新是实现企业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的有效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制度的创新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的团体构架,能够有效的促进产品的开发活力,实现企业的高效运作机制。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是指企业通过制度上的改革,以此来满足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发展要求,是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动力。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创新,能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市场内部组织的建立以及市场产品的开发起了极大的促进功能,利于形成科学的运作机制和激励体系。经济管理的创新,在新形势下需要建立全员参与的全面监督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在于让管理变得人性化,所以企业的制度创新需要具有适应性,由此可见企业的制度改革及创新,需要注意制度的适应性原则,这样才能起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的目的。
3.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
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制度的创新,而制度的创新就需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和理解员工,给企业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达到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的目的。企业的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实现对企业中人的管理,所以只有做到有效的约束和必要的疏引,才能实现规范员工工作行为的管理目的。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使得企业的竞争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如果其管理理念落后,就会给当前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企业要想落实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制度,就必须通过先进经理理念的学习,来加快科学管理思想的树立,进而培育出企业强烈的竞争意识。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文化是核心。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实现引领作用,能够赋予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以精诚团结的团队精神思想内涵。
总而言之,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特点,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力度,通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来实现企业的全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新要求,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付青,杨毅.试论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战略[J].特区经济.2012.5 :63-64
[2]何跃.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与资产经营管理相结合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J].财经界.2010.16 :45-46
[3]翟文.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决策[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1.8:77-78
[4]赵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22 :37-38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对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a)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冲击。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一发而动全身,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经济一体化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国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不断融合,必然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b)经营管理与考核脱节。绩效考核主要有3个方面的目的:战略目的、管理目的和开发目的。
从实际来看,绩效考核不能实现战略目的现象也是十分常见的。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把经营目标和计划真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的考核上,缺乏一套关键绩效指标,无法将公司战略和经营目标贯彻下去。
c)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开发利用方面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不高,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只有开发好人的潜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然而,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导致许多工作效益低下。
d)忽视长期绩效。过于关注短期结果,而忽视了长期或者过程绩效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经常出现的问题。譬如考核销售人员,如果考核只关注销售量,而忽略了潜在销售机会、客户拜访量这些过程指标,结果销售人员光注重短期行为,短期的绩效可能达到了,但失去了持续的绩效提高。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关键点
2.1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经济活动空间将会大大拓展,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也有了更加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建立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2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效益。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经济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三、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a)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把人作为企业的财产或工具,只重拥有,不重培训开发;在用人上,只限于公司内部的小圈子,论资排辈,重关系、轻业绩现象严重。建立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模式,首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树立人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b)加强员工培训力度。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企业重视员工培训和开发工作的程度,决定了其未来竞争的潜力。
例如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完善员工培训体系,重点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加强:①全过程,就是企业培训要贯穿于每个员工在企业供职的整个过程之中。新员工进入企业首先进行上岗培训,在成为正式员工后,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进行各种在职培训,同时鼓励职工进行各种继续教育,并在职工承诺继续为企业服务的前提下,为员工负担相应学习费用。②多样化,坚持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以及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培训形式。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力量,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把企业有潜力的青年职工送到国外先进企业进行短期培训等。③重点突出,要结合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经营业务实际,在培训中重点突出项目经理班子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和国际商务,使他们能很好掌握各自领域知识,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c)建立奖罚分明的薪酬制度。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内容,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良好的薪酬管理模式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企业薪酬体系必须要有激励性;其次,薪酬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价为基础;最后,员工的薪酬必须要结合绩效考评,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对企业贡献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的目的。
d)引进国际化管理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引进国际化管理的企业文化模式是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内在要求。
四、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源,促进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因此,现代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泽炎。3R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李剑。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必备手册[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篇5
一、企业固定资产概念及加强意义
企业固定资产主要是指持有和使用时间超过一年,资产价值超过一千元,且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其原物质形态的资产。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能够提高单位资产合理利用率。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更好适应单位业务发展和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资产的状态、使用及流通等信息,全面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企业资产的集中化管理与控制。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资产分布和应用情况,合理化分配和协调资产运作,避免和降低资产浪费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明确固定资产操作和应用规划,制定科学资产管理计划,确保固定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固定管理效率和资金效益,保证企业各方面工作顺得开展。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核算不及时且计价不够准确
我国很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核算不及时和计价不准确现象。首先,有些企业固定资产调拨、转出、报废等流程较为复杂,需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其固定资产处理可能存在不及时现象;其次,当前固定资产填报软件对资产信息要求较为全面,不但需要填写固定资产的金额、品牌、购入日期、型号,同时还需要填写其凭证号、照片等信息。然而由于一些企业前期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较为松散,一些固定资产在填报系统软件时出现严重的核对不实现象,造成资产管理难问题;最后,一些企业在接受捐赠或无偿使用固定资产时,并未根据相关制度规定进行计价和入账处理,同时对于改建或扩建的建筑物存在增值价值时,也并未如实对其增值价值进行入账处理。这些客观现象的存在都使得我国固定资产管理核算存在明显偏差。
(二)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得到了普遍应用,一些企业相关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仍然未能与固定资产信息系统操作相结合,管理制度不健全且监督机制缺乏实效性仍较为严重。首先,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缺少必要参照和制定规范约束,一些国有企业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资金补助,盲目的大量购买单位不需用固定资产,极大的浪费了国家资金,并造成固定资产大量闲置;其次,购入固定资产不及时进行入账处理,在处置固定资产时也不进行账务处理,资产管理和处置程序不够合理和规范,造成固定资产大量流失;最后,当前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不够准确和全面,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三)利用效率低且报废处置不规范
企业不能合理正常使用相关固定资产,相关资产利用率偏低,同时其报废处理也存在明显不规范现象。首先,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未能根据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购置,极大的弱化了固定资产使用性,降低资产利用率;其次,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并未考虑到购入资产的更新速度和性能,比如大量购置电子产品,而使得一些电子产品尚未使用就被淘汰;最后,绝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报废处理时并未完全按照国家相关审批处置办法执行,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存在不合理现象。
(四)核算、预算与财务管理相脱节
虽然一些企业设置了专门的固定资产岗位管理人员,但其固定资产核算、预算工作并未能够与财务管理之间实现同步,进而使得职责管理之间相脱节,造成固定资产与账目记录出现严重不相符现象。除此之外,由于固定资产全部通过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核算与管理,因此对固定资产盘点则较为忽视,容易造成账实不符现象的发生。
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改进措施
(一)增强会计人员管理责任意识
企业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应当从根本上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及工作责任心。首先,应定期组织会计工作人员参加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能力培训;其次,全面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和付款等相关环节应分开管理,同时,固定资产采购和会计处理也应进行分离,明确不同岗位具体职责,不相容岗位不能同时由一人兼任;最后,全面贯彻并落实各类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重视度,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制定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查,发现隐患或不对现象要及时进行整改,形成良好的固定资产全面管理机制;其次,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与实物价值相符,制定科学的、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全面落实并有效实施;再次,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明确管理职责。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定期对固定资产处理进行审查,以确保固定资产完整性,避免固定资产的不必要流失;最后,制定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对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和应用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固定资产流失和国家资金的浪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处理时,必须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以及账证相符。
(三)提高管理意识及有效利用率
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其有效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浪费,应当与单位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相配合,两者之间应存在必要的相关性和相符性。首先,充分发挥当前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固定资产管理起到的重要作用,采购预算计划准确、采购物品性能适当,采购后及时进行核算处理,使单位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对购置固定资产数量和质量全面掌握并处理;其次,合理优化固定资产购置情况,对采购的固定资产进行统一化管理,进而有效减少企业所需运行成本的支出;最后,制定并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监督制度,通过监督管理来提高固定资产有效利用效率,确保按章办事、按章行事,提高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及盘点办法
规范企业固定资产使用,通过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财务、物资及使用部门等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控制,必须要做到固定资产账、卡、实三方面内容相符,有效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方面,定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查,至少每年需要盘点一次,并将盘点情况与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核对,发现账实不符要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将国家损失降至最低;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相关财务制度规定以及信息系统软件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资产核算方法,对企业接受捐赠及无偿调入的资产进行入账处理,避免账外资产现象的发生。
篇6
[论文摘要]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审计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用到的一些主要概念做一简略探讨,以期理顺思路,服务实践。使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在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作用中逐步完善,稳步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迫使企业管理者更加讲求管理力度,防范风险,追求经济效益,并且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部审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开展管理审计就成立一种必然趋势。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指出,今后内部审计要开展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事项的监督和评价,实施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改善组织的运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服务,为管理层当好参谋。
管理审计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规范化的实践经验尚显不足。对一些在实践中必须清楚的重点问题讨论颇多,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及发展方向。本文对管理审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注意点作一概念性的探讨,以期对开展企业管理审计有一清晰的思路。
一、管理审计的概念、内容、形式
1、管理审计的概念。解决好管理审计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影响管理审计的发展方向,国外管理审计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与延伸已逐渐成熟和稳健,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必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审计理论。没有理论的指导,再好的行动也只能是盲动。中国内审协会在管理审计理论研讨会上达成的初步共识是:管理审计指为了明确一个组织中的所有职能部们和经营环节中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面对管理人员在实现企业目标和管理效果方面所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以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此概念揭示了管理审计的范围:一个组织中的所有职能部们和经营环节;职能:明确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目的: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由此看出此概念较全面的解决了管理审计是什么的问题,是当前指导管理审计实践的较全面的定义。
2、管理审计的内容。管理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管理审计是否渗透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尚需探讨。从管理审计的概念中看出它的目的是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所以说,当前管理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的,与经济管理行为无关的内容如人事、环境等不应成为管理审计的内容。管理审计的内容只能是经济管理活动,有其特定性,不应包罗万象,不应与组织内其他职能机构产生职能冲突。具体内容可以是战略决策、投资效益、物资采购等生产经营各方面。
3、管理审计的形式。管理审计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表面经济现象的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由表及里,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所以企业管理审计从形式上应该是一种过程审计,不仅要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监督和评价,更要将审计关口前移,延伸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和事中,参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对企业经营流程和内控制度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管理审计总体形式上是过程审计,不要停于一点或一面。具体形式应包括:风险管理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等。
二、管理审计的程序、方法、特点
管理审计是为了促进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工作,帮助他们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突出的中心是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以实现经济目标。由于其审计目标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程序和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
1、管理审计的程序。对于管理审计的程序,习惯上基本包含准备、实施、报告三步。我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审计对象,应进一步细化,突出其特定性对指导实践更有帮助。第一确立审计项目。由于管理活动内容广泛性,市场经济的多变性,以及对管理审计前瞻性、预警性的要求,管理审计要把握要点,切中管理活动的要害,立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立项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效益效率,还要考虑人员、时间和成本效益原则。要通过风险分析、与管理者交流等手段确定管理风险点。第二审前准备。管理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的资料。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体制、产品、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业务流程、管理模式、财物管理系统等多种信息资料。第三审计实施。此阶段就是要认真做好调查取证,研究分析证据。这不仅限于财务资料,跟重要的是深入生产经营第一线,客观公正地获得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的可靠和足够的数据。并通过系统科学的分析鉴证得出审计结论。第四审计报告。管理审计的审计报告重点揭示经营管理、内控体系中的管理问题和薄弱环节,揭示普遍存在的问题,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第五后续审计。只管过程,不顾后果的做法,将无法体现管理审计的过程控制性和企业发展的连续性。所以后续审计对管理审计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后续审计看那些建议得到了落实,效果如何;那些没有落实,原因何在,从而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
2、管理审计的方法。管理审计是对管理活动的分析评价,所以要用到大量的现代管理方法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而不仅仅是核对、盘点、调节等传统方法。主要技术方法一是财务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趋势分析、报表分析,主要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并揭示潜在的经营问题。二是经济分析方法,如量本利分析,经济批量分析。主要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分析,为正确决策提供充分、必要的信息。三是现代管理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决策树法等主要是为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建议,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3、管理审计的特点。管理审计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的特点很多,从内容、形式、程序方法、报告上都有其自身特性。较为突出的特点有:一是审计范围的广泛性。由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宽泛性,所以管理审计的范围可以涉及经济管理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如计划、财务、物资、合同、内控制度等。二是审计方法的多样性。管理审计除使用常规财务审计方法外,更多的要用到包括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在内的非财务分析法,既要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更要使用定性分析方法。三是审计结论的建设性。管理审计的结果主要是为被审计对象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不应具有强制性。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审计效果问题。管理审计花费力气大,成果不好量化,直接成果不大,且短期内不易显现,影响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审计人员一是要树立服务意识,不计一时之荣辱。二是注重于管理层和被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在企业管理层的重视下,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具有较高的组织保证。
2、审计业务的独立性问题。组织上的独立是开展一切审计工作的基础,管理审计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内部审计自身的局限性,只能是相对独立。加之管理审计参与范围的广泛性,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一是从组织形式上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保证必要的独立性,二是人员管理上保证内审人员的客观性。有条件的企业可进行不定期的轮岗制度。
3、人员素质问题。由于当前内审人员大部分为财会
人员,对财会知识有余,而企业管理知识不足,所以一方面内审人员要跟上时代潮流,加强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内审的内部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根据不同项目情况在有关企业部门调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术装备等资源,这是当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得到了实践证实,美国无线通信公司AirTouch通过此形式进行内审组织再造,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语
管理审计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是实施管理审计的基本社会基础,企业发展需要管理,管理的发展又需要审计的支持。企业内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开展管理审计定位要准确,基本概念要明确,循序渐进,不断实践,理清思路,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国营企业 财会管理 改革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速,以及我国“十二五”发展计划的到来,都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的腾飞中始终扮演着核心角色。为了在新的时代浪潮中持续稳步高速的得到提升,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其中企业的财会管理制度的改革又是重中之重。
企业财会管理制度对企业财会关系进行规定,涉及到财会权限,财会责任和财会利益等方面内容。国企财会管理的改革,是为了符合我国公有制体制的基本国情,通过创新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精简内部关系,从而促进国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国企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国营企业财会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企业改制产生的问题
经过改制的国营集团多数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结构是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组织经营管理权三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人与人的授权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追求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而人作为不拥有所有权的执行者,其目标最终却是自我价值的提升与最大化。在经营者指挥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现状下,很容易产生经营者牺牲所有者利益来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现实问题。由于财会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经营者直接挂钩,财会人员迫于经营者的压力,就会做出弄虚作假,使集体和国家利益遭受损害的行为。这种体制结构上的缺陷,会导致财会人员对经营者的自利行为监管不力,甚至同流合污,产生更坏更大的影响。
2.财会模式改革产生的问题
财会集中管理是我国国企改革的一大方向。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弥补管理漏洞、优化会计监督、保证信息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等效果。可是,由于国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复杂,财会的集中管理很大程度上放大了财会部门在国企组织中的作用,使财会部门在对下属单位的监管中,产生了对本位的迷失。由服务方变成监督方的同时,财会部门往往难以再将服务和指导企业的财务会计作为本职工作看待。对财会人员而言,集中管理使其原有的工作范围缩小,部门内部的竞争加剧,对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都具有一定影响。
3.传统财会遗留的问题
传统的财会工作分为事前借款记账、事中算账催帐、事后填表报账、年终结算封账。这种操作冗长、办事效率低的财会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市场的要求。同时,现代化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自动化办公的大范围覆盖,不但引起了传统财会工作方式的质变,而且传统财会的工作人员因其技能单一、素质较低、视野不开阔、年龄相对偏大等,在工作中显得捉襟见肘,逐渐成为我国国企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显出的一块短板。
三、国营企业财会管理改革
1.适应企业改制
集团公司集中管理会计人员,是有效解决国企改制中产生的遗留问题的首选办法。一方面,将会计与领导间的个人博弈转化为组织层面上的制衡,通过财务部门与下属单位间的平等沟通,从而有效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提升会计人员对于专业核算的控制,减弱企业对财会工作的不利干预,可以使会计工作客观的反映经营者的工作成效,也有利于相关财务政策的落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而且,通过分离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将财会人员因地制宜的配置给下属单位,使其有效运用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生产经营与管理,提升企业管理层次。
2.优化模式改革
在财会集中管理中,监督不利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而监督失位,过分监督的现象反倒逐渐涌现出来。财会部门对于监督工作的热情淡化了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服务职能,使得企业容易被财务监管所束缚,而不能灵活、及时的相应市场的变化。通过下属单位的反馈制度,效绩权责制度等制度的建立,优化财会集中管理模式。而如何处理伴随着集中管理出现的工作范围缩小,部门内部的竞争加剧等现象,值得一方面要利用这样的机会精简机构,提高财会部门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竞争进入良性循环,促进职工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机构的优化。
3.解决遗留问题
财会管理对现代化的要求,使得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在实际运作中问题重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财会人员素质的不足。现在的财会人员往往由于不知道或者抵触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参与企业财会的控制和决策中去,而对于企业的运转产生了负面效果[3]。现代化财会管理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如下要求:1在意识上,财会人员要产生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而抱着进国企拿铁饭碗的错误认识的员工就会使得国企的竞争力逐渐下降,所以要在源头抓起,就必须培养员工对外的危机意识和对内的竞争意识,通过对现状的准确认识,让员工主动的自发的接受现代化财会管理。2在行为上,财会人员要成为高素质的行业先锋。现代化财会需要多层面、广交叉、专业过硬的财会从业人员。在计算机技术、财会、英语、管理、市场等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使得从业人员不能懈怠自我素质的提升。3在组织上,企业要对要增大人力资源的投入。通过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课程,提高人员素质,引进优秀人才,强化激励制度,着重培养和开发员工潜力,财会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只有从“以人为本”出发,以提升人员素质为基础,来解决传统财会管理的遗留问题,才是国企财会管理改革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征宇.如何重造国企财会管理体制.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篇8
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管理创新,必须把市场机制引人企业管理。这种管理创新的实质,就在于突破了传统型管理主要以行政手段配置生产要素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综合体现,是经济活动运行中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要求将效益最大化原则贯穿于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整个过程。企业管理活动市场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各种生产要素不断优化和合理配置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不断集约化的过程。价值规律要求企业必须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发挥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同时,运用市场对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优点,促进产需平衡,搞好总量调控。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市场条件下的企业管理,不能关起门来,局限于自身“练内功”、“挖内潜”。必须眼睛盯住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市场供大于求,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挖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损失,但绝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几年煤炭企业严重亏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煤炭总量过剩,而导致价格的下跌。市场竞争的核心问题是控制成本。成本是制定商品价格的基本依据,但按照价值规律,不能说有多高成本就卖多高价钱,必须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市场价格来出售。企业只有根据市场价格来控制成本,将成本降到市场价格以卞,才能有钱可赚。邯钢的所谓“成本否决”经验,就是按照市场价格倒推算出目标成本,以盈亏平衡点作为否决的依据。煤炭企业管理也必须在控制成本上做文章。应该看到,多年来煤矿所形成的粗放型管理模式,造成很多方面的浪费现象,所以围绕降低单位成本,一方面要通过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增加收人;另一方面,要通过节省开支,降低各种消耗,包括活劳动的消耗。同时,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以优质获取优价。煤炭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致力于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当前我们正处于以信息革命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而且推动着企业管理的升华。这种升华,表现在软件上,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更新;表现在硬件上,是将计算机运用于管理之中,使企业管理的许多工作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促使管理的手段更加科学。长期以来,煤矿粗放型管理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以为煤矿的管理就是“粗粗拉拉”。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更谈不上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方法,甚至认为,有关管理的情况,记个大概数、了解一下基本情况就可以了。这种思想惰性和“经验主义”,至今仍制约着一些煤矿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改变,煤炭企业管理就不会提升档次。企业管理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发展到现代化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管理“三要素”的内在规律。管理的对象,一个是人,一个是物,而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企业管理中,应该说最难的是对人的管理。
对人的管理,不仅体现在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理顺人的情绪、提高人的觉悟上,而且还要体现在通过企业内部的劳动、工资和人事‘‘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对人的一种激励和制约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潜在价值,从而产生精神变物质的神奇效果。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边缘科学,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从而使企业管理活动达到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企业管理现代化是对情况管理的扬弃,是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升华。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包括战略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念、经济效益管理理念、适应市场观念、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法制与道德观念等。所谓“世界时移”,它要求我们根据时代变化,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整个管理过程,兼顾企业与社会两方面利益实施管理。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包括管理组织高效化、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方式民主化。它要求从最大限度的整体出发,按职责分明、领导和指挥统一等原则合理组织机构,使用人才,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形成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推动管理创新。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推动管理创新,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国有企业这几年发展状态较好,应该说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直接关系,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对促进企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将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诸多新的挑战,对企业改革、管理和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创新,才能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就企业管理而言,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制定正确发展方向;二是进一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增强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化经营,提高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努力;五是围绕做强做优、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强对标工作。
二、如何打造企业现代化管理
篇9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为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自从1997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高中学生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所有高中学生人数的50%左右,是1996年参加此培训人数的4倍。
1.政府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中职业教育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1)法律上支持除《职业教育法》和《培训保障法》之外,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修改1996年制订的《工作场所关系法》,以减少企业与高中制订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时产生冲突与矛盾,《工作场所关系法》的修改也将会为更多高中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
(2)建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有机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决定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4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7200名11、12年级的学生提供参加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机会。新建立的第一所技术学院将在2006年开始招生,2008年时24所学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国家机构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咨询委员会同意建立一个国家机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以关注高中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实行奖学金制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首次决定为450名参加高中职业教育课程及50名参加以高中为本位新学徒制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奖学金。
从1997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加大对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从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间投资大约101亿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另外,政府将与培训机构合作,自2005年6月起每年为7000个提供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学校提供259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高中职业教育的支持。随着对教育系统以及对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技术中心也提供了专门的经费,每年分别提供2130万澳元和400万澳元,用来改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的设备。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每年也将提供2000万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高中职业教育培训,2006年时这个资金数目将会增加到4000万澳元。
2.课程设置
截至2005年,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都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7070以上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此类人才;二是此专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根据以上要求学校主要开设如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商业、文秘、计算机、艺术、娱乐、体育、工程与矿业、建筑、纺织服装、制鞋、社区服务、健康教育、销售、第一产业、汽车、通讯、科学技术、制造业、设备、食物加工、金融保险等等。最受欢迎的职业领域有旅游与招待、商业与办公、计算机等,占2004年培训总人数的48%。
3.严格师资标准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标准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各个高中在招聘职业教育教师时(包括兼职教师)都有一定的严格标准,例如:有3-5年的相关实践工作经历;至少获得4级职业资格证书;受过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等。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专职教师。
4.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2003年在《21世纪国家教育目标》中规定,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年级都要体验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后的高中阶段必须参加学校的职业教育培训,并且把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才能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职业教育培训应该包括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并且作为学生获得高中普通教育证书的一个必要条件,学生通过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后,可以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之内获得国家认可的VET(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根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显示,2004年共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学生参加了高中的职业教育课程,其中9%的学生获得了职业教育培训的三级资格证书(相当于熟练工人),65%的学生获得了二级证书(高级操作员),18%的学生获得了一级证书(半熟练工人)。
二、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特点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很大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课程实用性强,内容多样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的。
学校所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企业和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的,因此学生在高中所接受到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具体的企业有关,学生从中可以获得具体企业的工作经验,所学到的技术实用性强,毕业后有优先获得工作的机会。另外,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门类很多,例如计算机、商业与文秘、旅游与招待、机械制造、建筑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选择。
2.学分灵活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灵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所修的学分不仅在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继续学习时得到承认,而且在普通大学学习时也会得到认可,高中学习职业教育并不否认以后在学术性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亚,30%左右的高中学生毕业后升入大学,70%左右的学生进入TAFE继续学习职业教育或者就业。澳大利亚培训局规定学生在高中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所修的学分到TAFE继续学习时也会得到承认,学生进入TAFE后可以按照原来的培训模块继续学习职业教育培训,一般学生进入TAFE学习职业教育培训要3-4年的时间,而在高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学生只需要2年时间就可以毕业,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培训时间,为他们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是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受到越来越多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培训时间灵活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实行教育分权制,各州要求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同,塔斯马尼亚岛培训时间最长,为387个小时,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培训时间最短,为112个小时。11、12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或者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参加新学徒制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企业里,每星期工作8-15个小时。假期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适当延长工作时间。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启示
1.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现象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具有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具有高中学历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而我国现在高中偏重学术教育,高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输送人才。因此,在高中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加强高中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开设实用性职业课程,适合学生的需要。高中阶段教育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也要为一部分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
2.实行高中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学分互换制
目前,我国相当一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如果学生在高中听修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能够在大学或者高职院校得到认可,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3.实行全国统一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对技能要求的各行各业必须持有职业教育培训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也要在TAFE培训半年,获得职业教育培训证书后才能就业,我国至今仍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部门,就业部门提供的证书不一样,学生参加资格证书考试时也很迷茫。因此,借鉴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提供全国统一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是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一项好措施。
篇10
关键词:供热企业 薪酬管理 改革措施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是核心;薪酬管理与企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基于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应从改善薪酬分配机制入手,根据供热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薪酬制度,制定或完善与薪酬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一、供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员工薪酬总体水平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薪酬收入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它对于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起着无可取代的保障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员工及其家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由于目前供热企业员工薪酬水平不高,这是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整体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
2.员工薪酬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薪酬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契约通过员工对薪酬的感知而影响员工的态度、行为以及绩效结果,从而产生激励作用。因公司受诸多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工作因素等方面影响,在薪酬标准既定的情况下,缺乏有效地吸引力和特殊性。
3.员工薪酬分配不合理。员工的薪酬水平,往往代表了其在企业甚至是社会中的地位和层次。因此薪酬同时也成为了对员工个人价值和成功的一种识别信号。由于员工觉得企业内部的薪酬分配不合理,认为企业一线的岗位工资偏低、同一部门内部不同岗位之间的岗级差别大、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等现象。
4.员工薪酬缺乏正常的增长机制。由于近两年物价指数增长高于员工薪酬指数增长,员工对薪酬增长要求未能得到满足。
二、供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1)由于有些岗位职责不清,导致工作相互推诿责任;(2)人员配备上未能用人之长。有些员工本身的技能与所在的岗位不匹配; (3)个别岗位上的管理人员一人身兼多职,管理的面过大,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2.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做得不够。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得不够,表现为:(1)“只能上不能下”的晋升机制也阻碍了企业为员工提供满足其职业发展的机会;(2).企业提供给员工尤其是普通员工的培训机会也较少。虽然近两年来企业开始日益重视培训工作,但目前还主要是针对管理人员,普通员获得培训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
三、供热企业薪酬管理改革的措施
一般来说,薪酬制度是企业根据劳动的复杂、精确、繁重程度、劳动责任的大小、能力要求的高低和劳动条件的好坏等因素,将各类岗位划分为若干等级,再按等级确定薪酬标准的一种制度。供热企业应根据本企业行业特征建立其薪酬制度。
1.明确供热企业基本现状及战略目标。企业现状及未来战略目标是制定薪酬政策,进行薪酬决策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明确了企业现状及未来战略目标才能确定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水平,才能建立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的薪酬体系结构。
2.应建立符合本企业具有公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的薪酬分配制度。合理的员工薪酬结构体现分配的公正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应综合考虑到决定员工薪酬的各项因素。供热企业在确定不同的薪酬分配制度,员工薪酬分配应倾向于生产一线的中层管理岗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生产重点岗位,这些员工薪酬收入应高于同行业岗位收入,因为他们是完成各项生产指标及经济效益的中流砥柱。还应在薪酬结构构成中考虑到员工技术能力的价值体现,给予员工在薪酬中增设一定比例的岗位技能工资,并拉大员工主要岗位与辅助岗位薪酬档次的差别,以便鼓励员工钻研技术,增加工作责任心,这样能够体现出员工对企业的价值,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
3.应建立稳定的员工薪酬增长机制。建立稳定的员工薪酬增长机制,公司每年可根据经济效益、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及物价指数变动,对员工薪资实施递增,使员工薪酬水平与市场工资水平接轨。
4.应建立员工的薪酬成本预算与控制系统。为了保证薪酬体系的有效实施还要建立员工薪酬成本预算与控制系统。薪酬成本预算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它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员工的心理体验,通过薪酬预算可以提前供热企业的人工成本,并进行相应的控制。
5.应改善员工的福利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许多大组织都在致力于改善福利措施,这与高工资、休息日多并称为稳定人才的三大法宝,而对员工来说,最重要的福利措施就是企业按照商品价格购入住宅而按照成本价格销售给员工,同时住房公积金以及住房的货币补贴等措施也与企业福利有关。因此,一定时期内改善福利措施,仍是企业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