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2:1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

篇1

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当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理教材的实际情况,紧抓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以身作则的一个显著标志。

教师合理计划,认真备课,利用教材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利用教材情景教学,引出相关环境问题,依据地理学规律出发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提出解决方案时,激发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渗透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求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普及环境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环境权益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要认清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性,明确人类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每个人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组织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气象、水文、地质等的观测、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现状及利用、环境现状及保护的调查,了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

篇2

1.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于生命教育,国内教育理论界在这个概念的诠释上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表述有很多种,专家学者纷纷从多个角度阐释生命教育。一种类型的定义可以认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有关生命的知识,提高自身对生命的认识,提高生存技能,挖掘生命的价值,并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还有一种类型的定义是将生命教育诠释成一种教育的手段,教育的观念。本文主要指前者。

2.生命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和进行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包括:在物质生命层面,生命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使其产生珍惜生命的观念,同时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教育,诸如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等,为其个体生命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保障。在精神层面,对其进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提高生命的质量,为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提供引导。这正是生命教育的最通俗意义。也就是说,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去追求幸福生活。

二、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1.地理课程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身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无论进行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如自然地理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命,从而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通过对自然规律和原理的学习,增强生命意识,进而善待生命,尊重自然。而人文地理的学习能够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关心和热爱环境的责任感,从而提升生命的高度。

2.地理教学包含生命教育的大量素材地理教学蕴涵着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阵地。例如,如何利用地图在陌生地方的定位、GPS的应用等技能。初中地理从经纬网定位开始,进而学习使用地图以及判别方向。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有用。此外,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地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机制,对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及灾难发生时的急救逃生能力培养有重要帮助。涉及认识层面的则更多,从正面的熏陶看,如对比宇宙的浩瀚,可见生命之渺小,树立谦虚、乐观的心态等。反面教材也比比皆是,通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可进一步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与和谐意识。

三、结合地理学习内容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建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思想,增强学生热爱生命意识地理学是研究人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认清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解自然环境和生命活动的一体性,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也是为人类创设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将保护环境看成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地理学科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是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利用地理过程与因果关系思想,强化学生战胜困难意志地理过程思想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与现象都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应从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分析问题。如中学地理讲述的“沧海桑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就蕴含“塞翁失马”一样的哲理。实际上,许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次的磨练才获得成功。正如陆地表面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面貌,多是经历千百万年的风雨后才形成的。因此,地理过程思想可启迪学生面对挫折、失败时坦然处之,将其看作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环节,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和害怕。地理现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理因果关系思想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3.善于延伸地理知识,训练学生生存技能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延伸地理知识。特别是在讲述自然灾害时,延伸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生存技能。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几乎都与地理学知识有关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财产、生命安全。为使灾害带给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人们就要对其有正确认识。这就要求在基础教育别是地理教学中要介绍相关知识。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也是脆弱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类灾难,要教育学生如何自救。站在教学前沿的地理教师一定要传授学生各种生存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时的处理办法、逃生本领,提高学生保护自身的意识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只讲书本上提供的知识。

篇3

1.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理念不足

高中地理教师是否具有德育教育的理念,关系着德育教学活动是否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以实施。对于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来讲,讲好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以及高考的考试结构是最重要的事情。高中地理教师一心扑在了地理教学中,没有思考过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活动中,也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学科教学重点的认识不足,对于德育教育的忽略,使得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课中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方法不足

德育,不像地理教学那样,通过分析地图、总结知识点就可以完成。加强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技巧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相联系,需要教师利用学科教学内容引出德育教学内容。对于长期受制于传统教学体制影响的教师来讲,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是有一定困难的。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在以前的教学经验上进行创新,更不能成功地实施德育教育。加强、丰富德育教育的开展方法,是高中地理课中做好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德育教育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分析

1.从教材出发,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德育教育内容。沉浸于地理知识的讲解中时,许多高中地理教师会忽略德育教学内容的传授。要使德育教育的成效得以突显,教师需要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提出德育教学的重点,在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的讲解中为学生呈现德育内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地理知识对应着不同的德育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知识中分析情感内容,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与人格,是让学生认清地理学科价值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讲解《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今昔的环境条件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当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自然环境的恶化程度时,其心灵会受到震撼。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地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自然观与环境观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每一寸绿色,每一分土地。如果教师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德育教育的开展还是十分容易的。在具有德育教学意义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学科知识,更收获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

2.关注地理背景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地理事件的发生以及环境变化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些地理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历史事件。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一些地理知识背景,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知识的巩固力度也在提高。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地量学习,会使学生分析问题与看待地理问题的角度更加丰富,也会让学生对当前的国家发展形势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国家海洋权利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国际局势,为学生讲一讲的归属问题,让学生心中有一个关于归属权问题的明确答案,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所占。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完成了德育教育的任务。

3.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的,让学科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会使学生的掌握程度更深。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让学生将生活案例作为引导,去完成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地理学习任务,会让高中学生的社会意识得以建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对于城市学生来讲,教师可以利用环境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行水平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或者社会调查,来总结一下近些年来自己所在城市的气候变化,从温度、天气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等角度对气候现状进行分析。在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自己所统计到的数据,会被这些数据所震惊。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会因为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而更加精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思想观念上也会有所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因为在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内容而有了积极的改变,这些正面作用促进了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化。

篇4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是否具有生命教育理念决定着生命教育的成败,换言之,如果教师没有生命教育理念,是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所以,教师要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重视生命教育,这样才能自觉承担好生命教育的重任。我就是这样做的。例如,备每一节课时,我都要认真找出书本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然后结合学情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创设富有生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画中、在做中、在玩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真谛。例如:进入期末复习的第一节课,我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先带领学生回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再让学生做相关的习题。而是让学生拿出我让他们课前准备的学具:一张空白A4纸、一把小剪刀、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各色彩笔、各色彩纸。当学生按要求摆好学具时,我请同学们做好,认真听我布置学习要求。要求是这样的:用铅笔在空白A4纸上画出“地球表面五带划分示意图”,示意图上有五带分界线,在图左侧分界线对应处标注相应的纬度;在图右侧五个温度带所对应的区间表明温度带名称,并写出对应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在五带区间内,用彩笔画上植被(典型代表植物);将各温度带中典型的代表动物用彩纸剪出,可贴着对应的温度带内,也可放在一旁备用。写、画、做时,可以看书、可以同学交流,也可以问老师。完成以上任务后要写出做后感,包含所学到的知识、学习体会、生命感悟三个方面。时间是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后淘宝,即到各同学处欣赏他们的杰作,时间是五分钟,五分钟后回到自己的坐位,完善自己的作品,时间是三分钟,最后,轮流到台前描述自己作品中的知识信息,朗读做后感。这本是我对复习课创新的一种大胆尝试,令我高兴的是效果出奇的好,同学们全情投入,热情交流,争抢着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仅对所涉及的知识解说的清楚明白,体会感悟更是深刻。有的说: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无论什么样的条件都有生命的存在,如南极企鹅、北极熊;有的说:生命是美好的,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有的说:生命是顽强的,狂风暴雨阻挡不住生命生生不息;有的说:生命是有价值的,树木防风固沙、鲜花装点大地……就这样,一节课,同学们复习巩固了三节课的知识,还深刻领悟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尊重学生生命情感

教学中,我关注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并给每名学生展示的机会,使每一名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及自身的长处,从而悦纳自己,自信、阳光。我多采用情境法、探讨法、趣味法教学,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发现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在体验感悟中升华情感,彰显生命情怀。

三、融合生命教育于地理知识之中

篇5

在初中生中提起地图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但也并非完全熟悉,因为好多人拿到地图后都不清楚如何去看,不清楚每一个标志表示的是什么。所以,在地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地图,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先给学生展示一下各种地图如何分类,每一类地图包含的内容。

2.学会如何分析地图

学生拿到地图后,想要得到需要的信息必须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因此,对于地图的分析就是地图教学中的第二个任务。对于地图的分析,主要是看图表的四个方面:标题、图例、注释、内容。标题会指明图表所属,明确了一个研究方向。图例与注释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帮助学生分析地图的补充与说明。最后是内容,在内容分析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地图构成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因为这三者对于学生遇到的比例尺的大小比较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际面积判断问题来说都是重要的分析工具。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判断地形的方法,其中主要是等高线与分层设色这两类地形图的判断。由于地形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这些判断分析的方法更具有实际意义。

3.在实际中正确应用地图

在新课程中,应改变之前以老师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独自分析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实际中正确地应用地图来教学与解决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地图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使用不但可以缩短学生用于理解的时间,而且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活跃程度,让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度大大地提升。而且,地图的使用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关注到教师想要其关注的问题上。对于学生来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应用地图,加强学生在地图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画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让简单的地图成为学生日常使用的基本分析工具,如果遇到复杂地图,例如铁路、河流等相关地图,教师应结合课本设计相应的简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篇6

1.建立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管理纪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课堂行为规则,学生才可能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恰当的,哪些行为需要进一步强化,哪些行为需要得到改进,从而形成恰当的语文课堂行为。在制定课堂纪律时,一是要注意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能力和生理特点出发,制定出相应的课堂规律,不能要求过高,否则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无法接受。二是制定的规则既要简单明确,可以通过顺口溜、儿歌等形式,便于记忆表达,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定,从而增强规矩的有效性。三是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规则过多,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规则过严,会使学生紧张焦虑。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确定几条简单明确,并让学生认为是合理的值得遵循的规则,才是可行并能够起到明显作用的。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需要以学生的自觉纪律为保证。学生的自觉纪律是在教师有目的地培养训练中逐渐形成的。通过教师组织课堂管理,学生逐渐认识到遵守纪律的意义,并在实践锻炼中将遵守纪律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将纪律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进而产生积极的纪律态度、坚强的纪律意志和良好的纪律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并遵守恰当的行为准则,在指导行为实践中,让学生从他律到自律,逐步培养起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一是要告诉学生遵守纪律的意义,教给他们遵守纪律的具体方法。二是要抓住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予以表扬强化,让学生感到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是可能的,自己是有进步的。三是要在规矩制定后就必须加以实行,让学生明确知道,这个规矩是有效的,违反规则的行为不会得到赞许和鼓励,按规则去做就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执行时,应该力求做到始终如一和一视同仁,以保证规则的严肃性和平等性。四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条件,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能自觉地遵守纪律。

3.要密切与语文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要努力转变观念,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要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以使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改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描、去画;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勇于实践,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情感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舒畅时就感觉时间过快,所以才有“快乐、愉快、畅快”这些词。所以在教师上课时要使自己的“情”与课文的“情”融为一体,并把这种情传导给学生,激起他们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声情并貌的描述、情感真挚的朗读、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的鼓舞和情感的激励。这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老师在教学《雨点儿》这篇课文时,首先播放雨声,孩子们听出是雨声后,师播放画面,用饱含感情的导语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滴答、滴答,下雨啦!小雨点离开云朵妈妈的怀抱,它们要去哪儿呢……”接着,老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又用优美的语音,和谐的节奏和深情的语调范读课文:“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进了课文美好的情境中,孩子们也情不自禁的跟着读起来。也让时间不知不觉过了,学生没有疲倦,课堂纪律也就不需要管理了。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趣味性。“兴趣”不仅是学习的先导,也是使学生静心学习、维持好的课堂秩序的法宝。教师要注意发挥教材的优势,努力挖掘其中包含的情趣。同时也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特长,用幽默、风趣、传神的语言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教师在教《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将学生编成小组,让每人戴上头饰,扮演成不同的角色,进行读书、讨论和交流,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而且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和极富创造力的的想象得到充分的表现与发挥。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形象性。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教学语言 的形象性。不仅要准确简练,通俗易懂,而且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运用绘声绘色的讲解,贴切形象的比喻,惟妙惟肖的拟声,力求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燕”这个字笔画繁多,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难记,老师在教这个字时,先用简笔画法在黑板上画了只燕子,让学生观察,然后领着孩子们“画”燕子,最上面的就是燕子的头,中间的“口”作燕子的身体,“北”相当于燕子的一对翅膀,最后再给小燕子“画”上剪刀似的尾巴——四点底。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了形象直观的图形,把单调乏味的写字变成了轻松有趣的画画。孩子们在轻松的“画画”过程中认清了“燕”字的字形,掌握了笔顺和笔画,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篇7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在制定考核方式时存在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够灵活,在期末考试多采用一张期末考试试卷定成绩的方法,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但是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考核学生的时候只注重考核结果,不注重考核的过程,学生仅仅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突击背诵,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培养具有较强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推进教学改革

(一)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与时代、时事接轨,实施项目教学

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到相关的专业网站搜集最新的资料作为补充,结合热点时事新闻,更新最新的数据资料。同时对国际贸易地理教学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将需掌握的知识融入项目进行训练。例如通过下面的项目设计可以将港口、海运航线、铁路运输、陆桥运输、世界的贸易格局结合在一起。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变学生为课堂主体

现代的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多不良的学习情绪,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备课时不能单纯以教材的知识为对象,而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现有的能力水平,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多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发表见解的环境。1、地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例如在讲解世界石油、煤炭、矿石、谷物的分布,世界各国港口分布、世界主要海峡、铁路路线、海运航线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地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视频、动画,教师采用边讲授边多媒体演示教学,实现人机交互,提高学生视觉、听觉效果,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授课知识。2、项目实训法。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掌握的内容设计实训项目。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训课题。比如在讲到矿石物流地理的时候,教师设计“绘制矿石的运输路线”实训项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材料,分析世界主要的矿石生产国和消费国,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世界主要的矿石出口国和进口国,然后在地图册上进行标注,并最终绘制世界主要的矿石运输路线,制作成PPT展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料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3、问题化教学法。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借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问教学的关键在于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如讲陆桥运输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如果苏伊士运河关闭,日本大阪的货物如何运到欧洲的鹿特丹。让学生思考,学生给出不同的运输路线方案,比如可以走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航线,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走海陆联运的方式,学生会想到亚欧大陆桥和北美路桥运输,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劣。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要尽量燃起学生这个主体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因而启发诱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坚持全方位和多方面考核原则,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单一的卷面考试方式,完善课程考核体系,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融合。

(四)构建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推动课程改革

篇8

1.1情感困扰和危机

高校低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生理、心理正处于未成熟与成熟之间,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都会有谈恋爱和渴望异性的需要.特别是看到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经常出双入对的出现在教室里看书、在饭堂里用餐、在校园里牵手散步、到郊外去旅游等情境,由于孤独寂寞,低年级学生内心容易产生羡慕,甚至渴望这样的大学生活,想谈恋爱的心火就这样给点燃了.但现实中,低年级学生由于缺少感情基础,恋爱心理的未成熟导致低年级学生恋爱成功率普遍较低,使他们经历分手的痛苦和不牢固情感的煎熬,现实中因恋爱失败而造成的情感困扰是导致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低年级学生性生理的逐渐成熟,受到性意识的种种困扰,他们渴望跟异性的交往,因性冲动问题而导致心理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都给低年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精神憔悴、失去信心甚至感觉到失去生活的乐趣,最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导致了一桩桩校园自杀、他杀案件的发生.

1.2对网络的依赖性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生活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可以说,互联网的到来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少低年级学生一方面因为在校园社团活动中、班级同学相处中,没办法很好处理同学间、高年级学长间以及与老师的关系,备受人际交往的困扰,所以他们心理上只能寻求在网络中得到与人交往的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和网络电影以及其他丰富网络资源所吸引,对虚拟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导致低年级学生失去生活的目标,每天沉迷网络世界,无法自制,在现实的校园生活里,表现出自我封闭,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下滑,考试成绩亮起了红灯,这更加打击了低年级学生的信心,产生心理问题.

1.3来自专业学习的压力

不少低年级学生,由于在高考时没有准确填报志愿或由于高考分数的原因,没有录取到自己兴趣的专业去学习,被调剂到相对较为冷门的专业就读,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缺乏自信心和学习方法,校内转专业受挫导致部分低年级学生情绪起伏较大,上课精神不集中,对自己的前途过分担忧;有的学生甚至放弃本专业的学习而改学其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低年级学生感到专业学习压力加大,似乎学习已成为一种被迫的行为,想学得学,不想学也得学.

1.4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高校很多低年级学生来自偏远山村,家庭经济较为困难,这部分学生在与老师、学长以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一般都会表现出不自信、害羞、胆怯的心理特征,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讲话底气明显不足,现实校园生活中总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缺少与老师、学长以及同学们的交流,思想较为封闭,少言寡语或整日沉默不语,精神状态欠佳,伴随有晚上失眠等不良症状,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抑郁症状,严重的时候会感到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行为.家庭经济困难使低年级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形成挫折感,感觉到现实中很多东西都是针对着自己,面对困难,很难自己找到解决办法,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战胜困难,缺乏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大学生活的理想和目标,消极地对待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敏感心理在家庭经济困难的低年级学生中非常普遍.因为他们家庭经济困难,对与金钱有关的事情都会十分敏感,他们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困境,不希望因贫穷而成为需要同情的对象.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在心理产生不平衡,感觉与同学之间的不平等.

1.5社会大环境的冲击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是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新事物、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涌现,这对于人格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迅速变化的低年级学生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低年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最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低年级学生看到他们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在就业方面所遇到的困境,使他们认识到未来就业的形势,从而过早的担心以后自己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倍感就业压力,出现了焦虑心理,影响了心理健康.

2加强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的措施

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积极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不仅要对低年级生进行入学教育,而且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卫生教育,适当加入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所学专业的情况、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人际关系的特点的内容,请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成功经验等,对于低年级学生迅速适应新环境是极为有利的.建议学校可以根据往届低年级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编辑成温馨的答语,印发成“入学指导”心理健康小册子派发给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导学生解决自己一些普通的心理问题,同时,适时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讲座、宿舍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讲座以及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专题活动.

2.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

除了原有的心理中心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各院系专兼职辅导员外,建议高校建立低年级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制度,在低年级学生中选拔身心健康,热心班集体事务的学生担任低年级班级心理委员,并对心理委员进行系列的心理学相关培训,使其具备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组建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志愿者组成的朋辈心理咨询员进驻学生公寓社区,建立社区学生心理辅导室,长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提供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全面覆盖至学生活动的各个领域.

2.3加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高校应及时建立和加强三级危机干预预警系统.第一级:低年级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党员和团员的作用,加强思想沟通,广泛联系同学,及时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各种变化,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党委书记报告或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求助.第二级:院系党政干部、专兼职辅导员及专业任课教师,做到关爱学生,时刻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院系党委可以有针对性地与心理问题学生谈话,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遇到严重情况,要第一时间上报向学校领导或者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帮助.第三级:在学生公寓设置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及时组织低年级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需要院系关注的重点对象,建立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指导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低年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危机干预、处理和疏导,防患于未然,共建稳定、平安、和谐的校园.

2.4建立校园学生情感交流平台,邀请情感专家坐阵

高校可以在校园里组建各种渠道的学生情感交流平台,包括校园网论坛情感交流平台、校园QQ情感交流平台、校园情感专家交流平台和学生公寓情感交流平台,定期邀请情感专家坐阵,及时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在情感问题方面所遇到的困顿而引发的心理问题,通过交流使广大低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恋爱的能力与责任,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2.5建立专门助学机构

建议高校要设立勤工助学中心,设专人分管,用透和用好国家奖助学金、大学生临时生活补贴政策以及社会、企业家对贫困生的爱心捐助,推进贫困低年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按照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从家庭贫困证明、班主任推荐和班级民主评议、院系审核四方面综合考虑,认真细致地做好贫困生贫困等级(一般贫困、贫困、特困)评定工作,建立贫困生资料库,并对贫困生进行检查与监管,实行动态监管,确保每一笔资助都能落实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鼓励贫困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参加勤工助学课外兼职等工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改善经济条件.

2.6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投入

篇9

1994年,我国政府依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世界统一行动蓝图《21世纪议程》,率先制定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

《中国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对我国经济、法治、教育、科技、人口、资源等众多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议程》几乎每一章都要涉及地理学科各部门的知识信息。尤其在第九章中,《议程》把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还特别强调了中学地理课程要在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方面发挥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强化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使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来看,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长期以来,人类只顾为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近期的利益而向环境索取,而导致环境的恶化。这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数量庞大的国家,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走向协调、持久的发展道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要的任务是对全体公民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让全体公民都能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全体公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持续发展参与者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育对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作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为此我们建议,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本世纪末到21世纪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作出贡献。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住发展机遇,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和任务,面向21世纪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要,调整和改善地理教育的功能。

二、中学地理教育要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即培养《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参与者。这就需要我们从适应参与《议程》诸项任务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修定地理学科的德育和智育目标。同时,还要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对地理教育的统一要求,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1.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动,以此做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这些新的德育内容主要有:

(1)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

(2)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含义:一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另外,环境是具有所有权的。为此,应用法律、政策、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管理和制裁。

(3)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灭资源为代价。要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减少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摆脱贫困,应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致富之路。

(4)树立新的全球观。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一系列新的、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联系。要认识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5)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将决定持续发展的进程。要使学生增加自觉参与的意识。

2.智育目标

按照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新的智育观认为:智育是培养个体后天的习得能力。认为智力是由结构化的陈述性知识,经练习达到熟练的技能和在遇到新问题时适当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三种成分构成的。在这里我们不去细究智育的概念,只想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智育目标面对21世纪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尤其要明确为使学生成人后有效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在智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任务。 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任务的完成过程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穿插、有依赖,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统一的认识过程。

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地球表层知识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解决人地关系矛盾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强化环境意识。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

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教育;二是学会应用,就国家或地方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高速增长,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和。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地理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理自学能力,包括地理阅读、地理图解、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及地理思维能力等;二是地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和地理预测等。能力培养与单纯传授知识不同,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加以综合利用才能完成。所以为加强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做如下调整:

(1)适当压缩一般描述性知识,对必要的地理感性知识可用录像教材的形式表现,或编入补充教材等作为选学内容。必修内容要加强理性知识,表现形式要图文并茂,多运用数学、统计图表,使地理信息定量化、科学化。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

(2)教学内容多引进国内外社会生产和区域发展建设的实例,供学生分析、评价和判断。同时扩大实用性强的地理知识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对重要的地理原理和知识加强理解和运用。

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要使学生理解气温水平分布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和农业布局的联系,知道主要农作物适宜分布的温度范围。再如学习地质构造,要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明确在工程建设选址时应如何考虑地质构造等因素。又如,水电站的建设,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影响的重要方式。应使学生懂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平衡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应如何认识和评价等。

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区域地理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

(三)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

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各具优势,各尽其职。那么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呢?

1.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目标,探索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要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做起。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往往需要某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模式做主体并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目标不同,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会不同。但不论哪种教学模式、方法,都要紧紧围绕一个共同任务来构建,这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所以,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能否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的范围、质量如何,学习

能力训练的效果如何,都应成为评价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引导地理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应试型向能力型、素质型方向转变,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以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造地理活动课程新模式从《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和要求看,地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校内,而应走向社会,采取行动积极参与。所以地理活动课程应成为地理教学模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活动课程在地理教育中历来都有广阔的领域。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的地理活动课程应以参加地区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规划为主要内容。活动课程的模式可分两类:一类是校内活动模式,如举办环境知识竞赛;利用壁报、广播等信息渠道宣传环境知识和环保意义;举行家乡环境治理和建设发展问题的研讨会等。另一类是走出学校,组织以调查家乡环境问题和经济建设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地方有关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工作,如列席听会,发表见解;定期组织一些初级的环境保护工作,如环保宣传、绿化街区、清理城市“白色污染”等。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育;地域文化;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80-02

地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所谓地域文化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间美术特质的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从洪荒时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地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它不仅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而且它又再现了各个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艺术价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其次,从应用的角度讲,地域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它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冷淡与漠视,另一方面,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敬而远之,甚至于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而且也加剧了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衰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以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当前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地域文化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分析、整合、把握与运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以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为例,从我们现行的中国美术教材中很难找到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剧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商丘地区虞城县的“泥人李”、河南民权的画虎村、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既有传统文化资源,又体现了新时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术学科为例,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美术资源,在中国美术史上既没有应有的陈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在当代社会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轨论的当下,积极探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探索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构建中国族群本土美术核心的价值,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以美术学科为例,研究地域美术,需要我们依据地域特色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美术中心区的筹建,依托分析、探讨、整合、继承和发扬等必要环节,切实构建中华美术的多地域研究体系。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师资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各有美术特色的、具有较强地域性、专题性的美术文化中心区,不仅可以引领当地的美术文化建设,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引领全国美术的良性竞争化发展。而在中小学中,通过体现着地域美术资源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将会对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着不无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关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当地师范院校教师,配备相关经费,形成一个集行政领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科研小组。

以专家团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的设计与打造,将相关教师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队伍有效集结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集探索、研究与最终应用为一体的涵盖专家队伍、师范教师和一线教师等不同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切实营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实践的良好氛围。

品牌活动的打造,不仅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的交流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地区的美术专业教师分阶段轮训。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论研究的层次上,而应将相关的课题研究真正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上来。这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当地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术理论充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报请有关部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有益补充。

(三)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切实建立地方艺术课程资源数据库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艺术学科的教师教学活动,大多数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课例、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针对体现着地域文化资源特点的优秀课件或是理论探索文字,将一线教师的个人成果整合在网络资源管理库中,使广大艺术教师之间,利用更大的资源空间,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对于各个地域的历年有关研究课题,需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梳理、整合与公布,此举不仅可以促进美术资源共享,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通过文体活动,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利用阅览室、宣传板报,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切实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以彰显地域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活动,如“家乡美书画展”、汇演以“家乡美”为主题的艺术节目等活动形式,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把艺术课堂移动到大自然中,组织学生到本地风景区文化场所去观光游览。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诗篇,引导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感染学生进行创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而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新时期艺术学科教育教学的一种革新要求,而对于地域文化的探索与弘扬,在中小学的教学中,也将有助于加强和推进对中国历史形态地域文化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和艺术课程体系,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丰富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并能给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苏岚.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评论,2006,(4).

\[2\]段宇辉.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中国美术教育,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