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无题范文

时间:2023-03-31 04:1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商隐的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

篇2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香草美人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05-02

《无题》诗作为“李商隐独创的抒情体诗”,兼容其咏物诗和咏史诗的一些特点,构思缜密,寄慨遥深,是李商隐诗歌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作。《无题》诗的解读,历来仁者见仁,这或许和李商隐工于比兴,深于寄托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李商隐对“香草美人”意象的引入,笔者认为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无题》诗的含义更加含蓄委婉、朦胧隐晦,且从艺术表现角度而论,“香草美人”意象使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极大地增加了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表现力。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是作为《无题四首》组诗中的第二首,意境绝妙,香草美人意象对于诗歌的艺术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这首诗的意象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自然意象(风、雨、雷、芙蓉塘、花、灰)、人物意象(贾氏、韩寿、宓妃、魏王)、生活意象(金蟾、锁、香、玉虎、丝、井、帘、枕)。这些意象有的是指意明确的,如自然意象中的风、雨、雷、花、灰,李商隐或是用作起兴、或是象征艰难、挫折和不顺,或是象征理想的破灭。关于生活意象那一类也是明晰的。“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金蟾,《海録碎事》:“金蟾,锁饰也”。鏁,香炉的鼻钮 。叶葱奇注疏中言,“鏁,锁的异体字,此指熏炉。金蟾啮鏁描绘的是一个金蟾形的有鼻钮的香炉,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玉虎牵丝汲井回”一句中的玉虎指辘轳(见《海録碎事》),丝就是汲水用的绳索。

诗中还有芙蓉塘、花、贾氏、宓妃、韩寿、魏王、帘、枕等意象。韩寿、帘、魏王、枕都是诗人在提及贾氏和宓妃两位女子时引出来的意象。研究者大多认为魏王(曹植)这一形象对李商隐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诗歌创作方面,李商隐的诗歌受到了曹植诗歌的影响;另一方面曹植是李商隐自喻的形象。以诗的对仗性而言,此诗中的韩掾(韩寿)也是诗人自喻。两位女子之如此痴情是因为歆羡两位男士的才华。诗人以韩寿和曹植自喻,那贾氏和宓妃自然就是作者渴望得到的、能赏识自己才华的人的化身,可以说李商隐是通过写男女之情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宓妃在李商隐诗中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形象。当然宓妃这一形象并非李商隐独创,这在屈原《离骚》后半部分“求宓妃之所在”亦可找到。宓妃其实就是女神的化身,历代文人追求女神的心理传统一直延续。如果以屈骚来解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宓妃形象,宓妃喻贤臣,就是李商隐追求的可以赏识自己的人的化身。香草美人意象的作用就次显现。

芙蓉,也作荷花解。叶葱奇将“芙蓉塘外有轻雷”中的“轻雷”声延伸至隐隐地马车声,即君王车声。此解或有合理之处,若真如叶葱奇注疏标准的时间来算,此诗是李商隐重回秘书省所作。那么秘书省一直是李商隐十分向往的地方,是他认为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因此用芙蓉塘来比喻人才济济的秘书省似乎也可以理解。而轻雷声象征君车之声,似乎也有对得到君主赏识的期盼。但我们从诗中找不到用“芙蓉塘”来喻秘书省的佐证,不能定论。

至于花的形象,此诗一反常态。我们并没有看到为人所熟知的残花形象,相反作者表达的是百花争发的状态。但是当我们细读的时候发现,作者并没有受这种百花争发状态的感染,相反更加的失落和忧伤。“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哀莫大于心死”,作者是害怕这春心受到压抑、这相思没有结果,因此才有此感慨。

关于这首诗主题,历来观点不一。主要集中在爱情说和寄托说。支持爱情说,以钱钟书为代表。钱钟书先生用以诗证诗的方法,证实此诗的颔联确实是写爱情,而且写的是幽居女子不幸的爱情遭遇,流露了相思无望的痛苦与不平。寄托说以冯浩和张采田为主。冯浩认为此诗为令狐绹而写,他说:“首二句纪来时也;三句取瓣香之义;四句中汲引之情;五句重在‘掾’字,谓己之常为幕官;六句重在‘才’字,谓幸以才华,尚未相绝;结则叹终无实惠也”, 张采田也是支持此说。刘学锴先生评此诗则说是有寄托,但寄托不明显,处于似有似无之间。

就本诗而言,笔者认为诗的起句是采用了“兴”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氛围。“兴”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可以用来发端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若单就意象分析看,作者为大家展现的是一幅春雨荷塘图。芙蓉塘是芙蓉花积聚、开放的地方,芙蓉是美好的植物,象征着纯洁高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但我们要注意,荷花一般为夏天开放,而细雨和轻雷又似乎为春日常有景象。当然,不必非得荷花开了才有意境,笔者倒是认为正是这含苞待放的芙蓉花和尾联“花争发”呼应。花如此,人心似乎也蠢蠢欲动。颔联和颈联“金蟾啮鏁焼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几句诗将比兴、象征、用典等诗歌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了,可以说尤其是通过贾氏和宓妃两个美人形象体现。从这里,研究者对诗歌就开始出现不同理解了。笔者认为鏁、绳、帘、枕四个意象于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联系的作用,是一个通道。锁开了才能烧香入,绳拉上来才能打到井下的水,帘子掀开才能看到韩寿的才貌,枕头留赠才能传达爱慕之情。这四句诗从诗文本身来看,都实现了。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并没有实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并且是极度悲观情绪。结尾继续用兴,使“文己尽而意有余”。诗人的相思到底是指意何处?作者又缘何体现出这样的悲观情绪?这就要回到现实中了,将作者的人生经历融入诗歌分析。在笔者看来,此诗不是写爱情的,而是用香草美人形象寄托个人生活之悲、理想难以实现之苦。要运用男女之情,是因为爱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且男女之间的真爱又是可遇不可求的,诚如作者追求赏识自己的人一样,遥遥无期。

“香草美人”意象在这首《无题》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比兴、象征、用典的艺术手法集结在一起,而且使诗歌的内涵有了多义性,增添了诗歌的朦胧美。自楚辞问世以来,“香草美人”始终是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而得到继承和发展。众多诗人和评论家也在这方面不断作出尝试,马茂元进一步发展了“香草美人”在男女主题诗歌中的作用,说是“男女爱恋象征理想的追求”。但每个诗人心中的“香草美人”是不同的,正所谓“节序同,景物同,而时有盛衰,境有苦乐,人心故字不同。以不同接所同,斯同亦不同,而诗文之用无穷焉。”(乔亿《剑溪说诗》)个人生存境遇的变化,社会的变迁,都会使人的情感和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承继楚辞的基础上,对“香草美人”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自己笔下的“香草美人”,从而使其诗有屈、宋之遗响,得子美之深而变出。

参考文献:

[1]叶葱奇.李商隐诗集注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王汝弼,聂石樵笺注.玉谿生诗醇.齐鲁书社,1987.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管理 竞争力 经营效益

所谓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主要是指银行为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与效益,根据其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以及当时所处的经营环境,对整个经营活动中各项资金的运用等进行合理地计划安排与调节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其主要包括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等内容。

一、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市场开放的步伐,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使得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银行的财务管理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促进银行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财务管理是银行适应金融环境变化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呈现大量增加的趋势,金融业的竞争愈发激烈,相比于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却并不理想,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市场竞争力却不断在下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金融环境的变化,银行必须转变其发展战略,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来降低银行的成本核算,增加资产收益率,进而实现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其次,加强财务管理是提升银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常常通过银行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状况三个指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而银行财务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将取决于其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财务状况,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而且,纵观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发展经验,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提升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降低银行承担的风险,有利于促进银行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从而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最后,加强财务管理是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体现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但同时银行也体现着企业的性质,其主要的经营目标仍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为股东争取更大的盈利空间。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基本特点

1、财务信息收集难度较大

财务管理工作是建立在财务信息收集的基础之上,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下的分支企业成员众多,而且各个分支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上极其复杂与困难。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准确以及完整的基础上,加大了财务信息资料收集的难度。

2、银行的资金预算较为复杂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预算是根据各分行的资金预算整理汇总得到的结果,但由于各分行的经营状况具有不可确定性,处于不断变动调整的过程中,由此必然会引发商业银行的资金预算随时发生变化,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因而使得银行资金预算的过程极为复杂,增加了资金预算的难度。

3、投资管理工作复杂、多样化

与其他企业相比,作为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其投资业务的范围更加广泛,管理工作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必须要求安排专业的人员来负责业务的具体运行与操作。所以,商业银行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主要是负责投资业务的管理工作,通过对产品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进行相应的控制与评价,而基本上都不会直接负责投资业务的运营。

4、财务管理工作承担的风险较大

保证资金的流动性是银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品种多样而且期限长短不一,有的甚至长达10、20年,很可能会导致部分贷款不能及时归还,从而形成不良贷款。一旦长时间以后暴露出来,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也加大了处理难度,所以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随时都承担着较大的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关键词:业务转型;动力;问题;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7-0021-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面临国民财富分配向居民部门倾斜,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和金融资产日益丰富的服务需求、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逆转、银行业竞争加剧带来信贷利差收窄、外资银行优势业务竞争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使我国银行业普遍加快了业务转型的步伐,由以批发性的公司业务为中心,向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并重,零售业务优先发展的模式转型。2000年以来,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基本都提出了业务转型的战略,2000年初中国银行提出“大公司与大零售并重、以科技为依托”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开始实施《中国银行零售业务五年发展规划》;2004年招商银行提出要打造“零售银行”,并在上海市成立了第一个信用卡中心;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明确向投资者公布其战略转型方向,即“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等等。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动力的分析,剖析了我国银行业务转型中普遍存在的转型策略雷同、转型流程效率低下、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以人为本的零售文化和法律法规缺失等典型问题,提出了从制定完整的零售业务发展策略、健全零售业务规范、完善零售业务支持系统和制定实施新的零售业务人力规范的操作策略。

二、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动力

(一)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

1979年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稳定增长,国民生产总值(GDP)30年的平均增速达到9.8%①。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国民财富分配逐步向居民部门倾斜,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维持在13%左右,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同时,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日益丰富多元,储蓄、投资、消费等必须借助正规金融媒介的活动急剧增加,开始对各种金融资产和相关银行服务形成了长期稳定、高速增长的需求。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逆转融资方式,压缩了公司业务空间

随着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资本市场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领域。截至2008年末,我国直接融资比例已经提高至约30%,债券、股票、短期融资券、票据的融资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融资方式的逆转压缩了银行业公司信贷的占比,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逐步转向市场方式的融资途径,导致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占比的持续下降。

(三)银行业竞争促使公司业务的利差收窄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入了自主决定利率的时期,利率成为各银行市场与业务竞争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发展和融资模式的逆转,更加剧了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竞争。不仅压缩了公司信贷业务的规模,也压缩了公司业务的利差空间。此外,新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资本的要求也迫使我国银行业纷纷采取转型策略,期望以资本占用更低的零售业务发展取得更高的利润回报和资本回报。

(四)外资银行优势业务带来竞争压力

国际大型银行在20世纪初就基本完成了从批发向零售业务的转型,百余年来的实践累积了外资银行零售业务明显的优势。2002-2003年,JP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第一银行等大型银行集团零售业务的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度在60%以上,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零售业务所创利润分别占利润总额的69%和54.4%[1]。在我国开放银行业之后,外资银行不断以新颖的经营理念、繁多的金融产品、成熟的零售客户服务经验和高效的零售业务处理系统,大力争夺国内商业银行零售客户,尤其是带来丰厚利润的高端零售客户。

(五)网络、信息技术进步奠定了规模化、低成本、差异化零售业务的技术基础

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银行业为处理分散化、规模化、多元化的零售银行业务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系统工具。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可视电话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应用非常普遍,零售业务服务渠道的自动化、网络化趋势非常明显。据统计,与传统银行服务相比,电子银行可降低50%的成本,而互联网系统则可降低88%的成本。互联网络、集成处理、大容量数据存储为大规模、差异化、多样化的零售业务处理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支持条件。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中的典型问题

尽管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提出了自己的业务转型战略,已陆续实施并开始取得不同的绩效,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转型策略和定位雷同、流程效率低下、风险控制薄弱、管理文化缺失和法律法规滞后等典型问题。

(一)转型策略和市场定位雷同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认识到转型策略对银行取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但其转型策略、客户定位基本雷同或者大同小异。主要是通过提高个人客户的贷款以提高个人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进行客户分类管理和差异服务,培养中高端零售业务客户群,针对VIP客户开发新的理财产品,为VIP客户增设更多理财中心和扩大专业理财顾问队伍,形成良好的个人金融服务品牌,以信用卡中心为主体,拓展信用卡业务。在方式上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突出集中客户经营度,以专业化的客户经理队伍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营销;二是提高高科技替代率,以先进的电子服务渠道替代人工,以降低成本;三是打造高中端客户体系,体现零售银行业务高中端客户的定位。

(二)转型流程效率低下,风险管理落后

随着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战略转型,沿用多年的传统银行内部管理组织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和客户的要求。公司治理机制中流程管理的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管理不到位、内控不严且环节多等,都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各种服务需求。原有模式难以适应集约化经营原则,其战线太长,组织机构臃肿,前、中、后台职能不清,不能很好地为营销、服务客户提供平台支持。同时,风险管理理念滞后,依然局限于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未确立“大风险管理”战略,全面风险管理和全员风险管理体系没有涵盖到银行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名员工。[2]资本对风险和效益的约束还没有到位,盲目扩张现象仍然存在,贷款风险监控和预警水平、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三)“以人为本”的零售银行文化缺失

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从业人员在服务观念、态度、业务、技术等方面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企业文化,而目前商业银行“官本位”文化依然严重,落实、发扬“以人为本”的零售银行管理文化任重道远。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性问题就是不能按照需求合理安排人员来完成所需的工作。一方面,中国目前缺乏足够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业务经理、专业人才来完成所需的零售业务服务,通常以行政级别来衡量“官位”大小、地位高低、待遇厚薄,而非专业素质、效率高低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人和事不匹配的问题非常严重,表面上看银行普通存在人员臃余的情况,但真正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人员却不多,真正合格的专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四)相关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法律法规滞后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零售业务来看,美国的商业银行接近60%的贷款是用于个人消费,而且这些信贷资产不良率不高,其主要得益于美国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比如《统一商法典》、《公平贷款机会法》、《社区再投资法》、《公平催收法》、《公平信用报告法》等。这些法案对于保护借款人、贷款人双方的权益及解决双方纠纷都有明确而详尽的阐述,对美国零售信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

而我国相关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法律法规比较滞后。首先,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完善的关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保护的政策法规,也没有专门的信用法律;其次,我国还缺乏保护银行零售客户权益的法律法规,如零售客户信息披露法、个人贷款反歧视法等;再次,缺乏与具体银行零售业务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如有关信托、期货、投资基金等法律法规,以及专门针对银行零售业务操作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办法等;最后,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管理办法、具体业务运作的基本规范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极大的差距。

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操作策略

(一)制定完整的零售业务发展战略

在零售业务的发展战略上,首先,需要明确零售业务的发展思路。一是选择目标客户,按照“扩大零售客户范围、评估识别潜力客户、培育高端客户”的原则,发挥零售服务贴近客户、效率高、员工素质高的特点,在优化布局的网点中,维持大范围的较高层次的零售客户群体。通过客户经理判断和高效率的综合客户信息分析系统,识别更有未来潜力的客户,强化与客户的交流,推荐优化组合的零售产品方案,与客户共同成长和发展。二是识别业务优先性,应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理财(财富)业务、信用卡、财务咨询,通过这四类业务带动其他零售业务的发展。其次,零售业务发展战略需要明确零售业务发展目标。零售业务发展目标可以分成中长期的战略性目标和短期的战术性阶段目标。前者应该提出商业银行在10年内零售业务资产、收益规模和网点功能、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战略目标;后者可以采取年度计划的方式,明确必须达到的阶段性战术目标,包括主要零售业务的资产规模和份额、利润规模和份额、成本费用率、网点构成和分布要求、员工素质水平和业务支持系统的构成及功能要求。再次,零售业务发展战略需要制定阶段性的任务。阶段性任务应该是在近5年内实施的重点任务,这也是银行业务转型初期阶段的主要工作。对应于战术性目标的实现和操作,主要包括对客户需求的调查、潜在需求特点、零售业务调整在业务营销、网点布局、内部人员和设备分配、业务流程改造、业务支持系统开发、核算和激励调整等方面。最后,零售业务发展战略需要制定配套措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必须对现有的业务重点、服务产品、流程和业务支持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前台业务人员的理念、专业知识、业务技能进行更新改造,这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包括网点布局、营业厅内部安排、业务流程、人员配套、知识和技能准备、业务培训、风险控制、稽核监督方面。

(二)健全零售业务的规范

为确保系统的实施和效率,商业银行总行应该在零售发展规划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业务规范,以规范每一种零售业务的市场营销、网点布局、员工配备、标准流程、操作细节、服务要求、风险控制、事后监督、绩效评估、激励机制。通过业务规范来统一全行的业务操作、核算、监督和绩效考核流程,并用于指导不同发展阶段的业务分析、统计及完善业务细节。业务规范的制定应该立足于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真正起到统一业务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效率、创造最大的服务效益的作用,建立起零售业务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势力。

(三)完善零售业务支持系统

由于过去的零售业务简单、分散、自成一体,再加上产品和服务创新速度加快,因此急需对零售业务支持系统进行整合、集成,以便于在一个柜台上可以完成大多数零售业务的操作。业务支持系统应该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分布式、多用户、多层次结构,满足前后台分工明确,业务数据统一存取和维护,兼顾业务操作、统计分析、相互引用、信息、互为参考的功能。同时,从内容上看,零售业务支持系统必须集成前台的业务处理,后台的业务稽核、成本核算、绩效考核、数据分析和统计、决策支持、数据分类和存储、灾难备份等主要部分,并满足业务、稽核、成本、风险、统计、分析与决策等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需求。

(四)制定实施新的零售业务人力资源战略

零售业务范围、种类、数量、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务人员不仅在操作技能上,而且在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分析判断和经验方面,都可能存在许多的不适应。需要对操作和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技能、操作的培训。因此,制定和实施新的零售业务人力资源规范是必要的,其中应该规定相应业务人员基础知识的专业标准,相关业务的专业知识标准,相关操作的技能标准。对于已经在职的员工,还应该制定相应的业务培训计划,对相应的服务意识、客户分类知识、业务操作和综合服务技能进行培训,以满足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的服务要求。

参考文献:

[1][英] 戴维•莫德(David Maude).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The New Realities)[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信贷风险;监控预警制度;信息化建设;全面预算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我国经济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备受国家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银行面临的同行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也越来越小,财务管理作为最重要的经济措施,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协调、调动银行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流动以及各项财务收支活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当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决策制度以及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深刻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做出投资决策前并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只是盲目的追求政绩,参加一些企业投资活动,在各方面压力下,银行可能会出现违规贷款的现象,还有的人特意钻空子来谋取自己的一己私利,一旦投资失败的话可能会导致国家、银行、企业以及他人都会承受巨大的损失。有的商业银行行长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会接受中层管理机构的制约,管理职权被无限放大,行长一人就可以随意更改之前拟定的财务管理计划,也有权利要求财务机构为非法开支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缺乏必要的信贷风险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并未及时传递信息,相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在信息获取方面相对较弱,企业向银行贷款后,银行并不能控制企业对资金的应用情况。假如企业无法按期还款,银行只有采用强制性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理。通常,会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到商业银行信贷,包括监管严格程度、信贷人员专业水平、经济环境等,同时当前银行内部尚未建立完善、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因此风险抵抗能力较差,这样只会造成不良贷款。现阶段,我国社会信用环境存在很多缺陷,获取的相关数据信息有的不全面,这样极易导致欺诈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安全风险。

(三)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存在财务信息失真问题,这和商业银行尚未制定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密切相关。内部管理控制制度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会计报表、会计记录以及会计业务等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但是仍然会对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因为商业银行没有制定具体、统一、规范、标准的岗位操作流程,对于相同的经济业务,不同的人采用的处理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其次,大部分商业银行制定的会计核算制度弹性并不是非常合理,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以及决策的准确性,使商业银行承受巨大的损失。

(四)缺乏严格、完善的监控预警制度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监控体系,也缺乏具体的财务监控措施,而且商业银行内部制度以及外部经济监督也没有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社会上有的审计机构适当调低了会计监督标准,商业银行在监控的过程中比较偏向于事后控制,忽视了事前控制,这样会导致财务控制缺乏整体性,很难充分发挥银行的综合功能及其整体优势。

二、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和公司发展战略的协调统一

为了更好的实现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银行实施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应该和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不管是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还是回收资金等方面目标及其实施方法都应该为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服务。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商业银行未来的整体发展,明确了商业银行未来的长远发展方向以及大体行动方案,这也是指导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只有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较高的整体发展战略,才可以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二)统一调配商业银行资金

财务管理的作用主要是负责资金运动管理,因此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资金管理,想要确保资金管理效果,一定要统一管理商业银行资金。假如资金过于分散,加上商业银行尚未制定完善的约束机制、调节机制的话,很难充分利用银行资金,甚至有的下属可能会随意经营,盲目贷款,导致银行承担巨大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统一管理、调配各种资金,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资金的完整性、安全性,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三)制定科学、完善、系统的财务监控预警制度

财务监控预警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业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财务监控预警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明确财务经济指标,也就是说应该确定几个财务经济指标,要求其可以将经济运行特征充分反映出来,通常由会计系统负责提供。(2)预处理财务经济变量。对于每个特征变量的观察值而言,本身就有其出现的客观条件,在实际观察过程中可能也会出现偏差,加上财务经济监测缺乏稳定性,因此选择经济财务指标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元分析方法,然后再把计算出来的结果作为特征变量。(3)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财务经济监测系统以及预警系统。首先应该全面、仔细分析系统功能、结构、目标等和整个经济监测及预警系统的内在关系,而且应该进行实证分析,最终确定最合适的财务比率。

(四)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大量信息,以往传统的财务会计资料很难完全满足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需求,近年来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中也开始引入信息化技术,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化、合计核算电脑化的优势,根据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实际要求,通过数据库建立一个信息代码库,每一笔业务都应该和一个多元化代码组合相对应,这样更有助于电脑随时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提取、统计,全面收集管理系统的各种数据,并且扩展各业务核算系统,大大提高会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商业银行对财务管理的信息需求。

(五)巩固财务管理基础,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内容较多,基础工作也涉及比较广泛,为此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巩固财务管理基础。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制定一套科学、标准、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标准,并且严格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严格根据相应的标准执行,从而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有序性。同时,应该制定操作性较强的管理规范,只有确定具体的管理规范才可以有效约束、制约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避免工作人员会作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其次,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认真、仔细监督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杜绝一切为了一己私欲而做出违法违纪行为的现象。

(六)加强财务经济预算管理,制定系统的全面预算制度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预算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规划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效率,明确资金的具体流向。同时,也可大大减少资金投入,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后,可以在整体上控制资金的使用情况,使资金可以用到恰如其分,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因此,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必须加强财务经济预算管理,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经济财务预算计划,制定合理的经济财务预算计划后,一定要密切监督预算编制计划的具体落实情况,一旦发现偏差,一定要及时调整。

(七)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监督辅导

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的硬性管理手段,也是重要的约束、控制手段,只有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才可以有效防止出现“走后门”、“灰色地带”、“人为恶意操作”、“暗箱操作”等不良行为。而且商业银行应该制定完善、科学的监督制度,特别应该注意监督、管理掌握财务大权的管理人员,防止他们,确保每一项管理决策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尽可能实现财务管理的透明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业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吸取国外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田田.针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的相关探讨[J].现代商业,2013.

篇6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个人可支配资产快速增长,居民金融需求多样化和个人金融资产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广大居民对个人理财的需求日渐强烈,个人理财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国商业银行办理个人理财业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十分迅速,个人理财产品也在不断丰富,从单一产品发展到“组合套餐”;出现了“个人理财中心”、个人理财工作室、金融超市等机构,它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服务、增加经营收益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个人理财业务也开始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明显滞后且差距很大。为了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提高竞争实力,我们应深入研究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分业经营的现状制约了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仍然是分业经营。作为构成金融市场的三大分市场,银行、保险、证券都在为各自的客户理财,3个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而无法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实现增值,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给客户的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咨询、投资方案的设计等初级层面上,与国外的既能让客户参与保险、证券、基金等市场投资,又能使这个客户个人资产保值、增值,并以一种法律契约加以约束的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从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目前商业银行也只是在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产品,根本不可能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进行金融创新。

(二)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业务缺乏特色,且品种较少

近年来,建行、工行、中行、交行等依次成立了自己的个人理财中心或是金融超市。尽管名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这些银行网点都强调了“一站式”服务的概念,也就是让市民来到银行,所有的个人业务都可以集中办理,不用再跑其他网点。然而,各家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业务仍然处在一个品种少、规模小、拘泥于传统银行业务的层面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有几十种,但其中的多数产品都只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稍稍改进,并没有按市场细分设置服务内容,因此,各家银行在产品种类、结构和服务功能上趋同。而国外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个人理财业务丰富多彩,包括银行、投资管理、保险、借贷业务、个人信托、共同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并为客户提供有关居家生活、旅行、退休、保障、捐款、个人税务策划等多方面的便利。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这种无差异性竞争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客户和金融市场的需要,也难以促进商业个人理财业务的更快发展。

(三)缺乏专业化、高水平的理财从业人员

个人理财业务成功的关键是“专家顾问型”,即银行理财人员与客户间建立信任的关系。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专业理财师的匮乏已成为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瓶颈”。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从业者除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外,还应掌握房地产、 法律 、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目前,国内银行符合以上标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具备国际职业资格的理财师更是极少。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分业经营有关。现在,我国各商业银行一般把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一线员工称为客户经理,这些客户经理虽然都是筛选出来的,其综合素质要高于营业网点的一般柜员,但离客户和社会的期望及西方金融策划师的距离相差还很远。

(四)理财技术落后,功能不全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要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金融网络为依托,尤其是个人理财等附加值比较高的中间业务,更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且附加值越高,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国外商业银行在技术创新基础上支持新产品的开发,先进服务技术的应用使理财服务成本不断降低,金融机构与目标客户实现沟通的途径和手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技术支持正处于发展阶段,我国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相对还比较低,相应的硬件设备比较落后、陈旧,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客户识别不准确、办理理财业务途径少,满足不了现代个人理财领域以客户为中心,以综合账户系统和理财规划系统为介质的管理模式对个人理财的科技含量提出的要求。

(五)管理不规范,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把个人理财业务归口在个人业务部,但个人理财作为一项新兴业务品种,其内容几乎涵盖了银行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而上述业务又分别由公司业务部、住房信贷等部门管理,各职能部门自成体系,对类似产品各自开发,这样既造成成本增加又造成理财业务拓展不畅,品牌优势和营销优势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

(一)积极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随着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混业经营的推动力正在日益加强。客户要求银行提供一揽子保值增值服务,既包括理财方案,又包括理财操作。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允许实行混业经营后,那么就可以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于一体,为客户提供存取款、信用卡、汽车和房屋等各种消费贷款,办理保险、买卖股票、基金和债券等金融产品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个人理财业务将有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只能设计理财方案,但我们也能同时探索混业经营的方法,以期适应市场的需要。另外,银行还可以和其他金融同业合作,把分业经营的影响减到最小。

(二)细分客户市场,提供差异化理财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比如,可以将服务对象分为3个层次:高端市场、中端市场及低端市场。根据选定的不同个人理财目标市场,向客户推出一般服务或贵宾服务,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和优惠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效满足特定目标客户的特殊金融服务需求,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国内商业银行在服务好优质客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低层次的客户,他们虽然对银行的贡献度不及前者,但其数量众多,集合效益明显。又由于在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阶段中,客户对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户市场的细分,针对客户的不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理财服务。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理财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影响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加强专业理财师队伍建设,提高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应作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专业理财师队伍建设应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逐步推进:

1、加强对现有客户经理的培训。培训课程应根据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来安排,可借鉴国际注册理财规划师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开设投资工具运用和理财规划两大类课程,同时还要适当学习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知识,通过培训使我们的客户经理变成既有金融专业知识、理财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通才”。培训要形成制度,定期进行,以不断更新客户经理的知识,更好地适应个人理财的需要。

2、建立我国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做理财专家需先取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职业道德规范和继续教育体系,以规范个人理财师的职业道德、执业行为,提高其专业理财水平,打造真正的理财专家。

3、要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推进理财专业人才的优化进程。商业银行可实行业绩考评制和等级管理,以此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潜能,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改善理财技术条件

为了更好地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别是个人理财业务,我们必须加快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打造个人理财服务的技术平台,提升服务质量。

建设重点放在以下3方面:一是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银行业既要发展银行内部网络,又要加快全国性金融网络的建设,协调各银行之间冲突,还应积极建立国际间金融互联网;二是加快金融电子化系统的集成。金融电子化系统集成,是指金融企业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把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及其相关的业务操作、处理、管理、控制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系统,使金融企业能籍此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经营管理上的优势;三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借助这个系统,银行可有效地管理已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特别是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加工,以便进一步将经营模式转变为客户主导型,通过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五)加大理财意识和理财市场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对居民理财意识的教育。在国外,从小就灌输理财观念,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且这种理财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现在,国内这种教育太少了,很多百姓理财观念尚存在一些误区,我们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意识,让百姓走出传统理财的误区。

其次,要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由于竞争激烈,商业银行设计好产品以后,一定要借助有影响的媒体扩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客户了解它。

第三,要设计符合中低客户需要的产品,开发中低客户市场。当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基本上是针对高端客户而言的,准入的门槛较高,让那些有理财愿望的中低客户只能望而止步。对银行来说,抓住高端客户非常关键,但根据我国的实际,中低客户属绝大多数,该市场是一个比较大的潜在市场,为实现银行的长期利润,银行不应忽视它。

篇7

关键词:银行服务;管理机制;银行效益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8―0058―0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金融产品和高科技服务手段日益趋同化的情况下,令客户满意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正在成为商业银行赢得客户的主要手段,成为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力武器。因此,认真分析银行服务工作的特点,研究当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服务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对银行今后的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银行服务工作的再认识

从银行服务工作本身来看,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工作具有长期性和整体性。它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这也就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依靠搞一、两次活动,就想要提高服务水平,而必须长期坚持,全员参与,整体联动;二是服务工作质量容易出现反复;三是服务工作对银行效益提高的作用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在经营业绩上无法立竿见影;四是服务工作做好是“小概率事件”。一次服务不到位就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被客户投诉,被媒体曝光。以上几点决定了银行服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需要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需要全行上下共同行动起来,齐抓共管。

吸收存款、营销贷款和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的本职工作,所以做好这些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但对于做好服务工作,在认识程度和实践力度上还有一定差距。实际上,在企业性质划分中,商业银行属于金融服务业,服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银行客户营销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做好服务工作本来也是商业银行的本职工作。建行河南省分行提出的“三个服务”勾画了一个系统的、立体的服务轮廓,即:从系统内部看,着重要实施“上级为下级、二线为一线”服务,在系统内部树立起“下级是上级的客户,一线是二线的客户”的经营理念,用对待客户的态度和营销客户的力度,来对待我们的下级和一线员工,真正建立起“内部客户”的服务系统,实现员工满意;从系统外部看,着重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真正达到“银行为客户”服务的目的,实现客户满意。由此可见,内部客户服务系统的建立是“基础”,只有有了完善的内部客户服务系统,才能真正形成全行为客户服务的局面;而全行为客户服务是“落脚点”,是检验银行内部客户服务系统是否有效的“试金石”,可以集中反映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实践中的落实程度。

二、当前银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考核管理机制看,银行服务尚没有纳入正常的绩效考评机制

银行作为服务窗口行业,其服务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客户的满意度上,而要让客户满意,就必然首先要让员工满意,只有满意的员工才可能提供满意的服务。要让员工满意,根本上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让员工有一个满意的收入,使其能有一个较满意的生活质量;二是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搭建一个良好的舞台,使其能在这个舞台上展示才华、实现人生的价值。由此可见,要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就必须使服务工作与员工的收入水平、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而就目前银行的情况来看,一是服务水平的高低与财务资源的配置联系不紧密,二是服务水平的高低与员工的岗位晋升的联系也不紧密。银行目前财务资源配置主要是由经济增加值、等级行评定和KPI指标考评结果来决定的,前者决定了全行的整体工资与非工资性费用水平,后者又对基层行管理者工资水平和经营业绩有较大影响,但在这两个指标体系中,均没有关于“银行服务”的指标,这就是说,作为基层行管理者和员工的收入、经营业绩,与其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水平高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一个“先天的制度缺陷”,这种制度缺陷就使得基层行在提高服务水平的时候,不得不从其有限的费用中再挤出“一小块”来用于这项工作的开展,但由于数量太小,实际上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因此,把服务工作纳入绩效考评机制,使其与员工的收入水平和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是今后提高服务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从服务管理标准看,服务质量衡量标准尚不够量化和具体化

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这样的标准能够说明到底什么样的服务才是好的,什么样的服务是不好的,从而经过考核评比使服务工作水平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就目前来看,不能说没有服务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标准要得到真正的落实还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很多描述不够细化、量化和具体化,无法进行准确考评,无疑会在实际执行当中让人难以把握,在考评管理时无法检查评比。以上这些分析,也许很多人觉得很繁琐,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把服务标准细化和具体化到这样的程度,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很难检查评比,最终结果是不了了之,长此下去,柜面服务也就很难得到持续的提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把我们的服务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使它们变成在实际工作中可考评、可衡量的标准。

(三)从内部客户服务看,内部服务的管理机制和价值实现途径还不清晰

建行提出的“三个服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级为下级、二线为一线”是内部服务问题,是基础,“全行为客户服务”是外部服务问题,是落脚点。如果说后者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从对考核标准细化、量化、具体化着手,最后有可能从考核管理上解决的话,那么对前者即内部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从管理体制上明确,还没有找到对内部服务的质量、数量进行价值衡量和支付的方法。这一方面导致了我们无法对内部服务的诸多主体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内部服务的好坏无法进行价值评价和支付,这就使那些提供“劣质内部服务产品”的部门和个人有了可乘之机,使那些真正提供优质服务产品的部门和个人的价值得不到保证。长此以往,就会像货币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那样,出现“劣质的内部服务产品驱逐优质的内部服务产品”的现象,从而使内部服务态度、质量和效率越来越差。更为重要的是,内部服务的好坏对“全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内部服务的日益恶化就会导致外部服务的态度、质量和效率的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由此来看,内部服务的管理机制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建设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四)从客户关系管理看,对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的服务关系处理还不到位

当前,银行对优质客户的服务应当说是日益改善,但对大众客户的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这既有观念上的因素,同时也有执行的原因。实际上,如果仅仅从客户价值贡献度的角度来看,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享受不同的服务待

遇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优质客户理应成为银行服务的重点,理应享受到差异化的优质服务,如贵宾室、理财室、专职客户经理、专业化服务网络和优惠的服务政策等等,都是为银行的优质客户们“量身定做”的差别化的服务手段。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优质客户服务好了就可以忽视大众客户服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客户服务工作就有可能走入歧途,客户满意度和社会形象就有可能下降,最终使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价值创造力出现下降。这是因为:一方面,优质客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脱胎于大众客户,成长于大众客户,是大众客户中的佼佼者,所以大众客户是优质客户的发源地,我们只有拥有雄厚的大众客户资源,才有可能产生出越来越多的优质客户。

另一方面,建设银行已经是上市公司,虽然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社会公众形象,因为银行是高负债和高风险的企业(负债率一般在90%左右),它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社会公众的信任及由此带来的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和信誉,而这种信誉和形象好坏的主要“投票”者是占比80%左右的大众客户,尤其是在政府和各种社会机构所作的服务质量、社会信誉等的社会调查中,大众客户更是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不妥善处理对大众客户的服务问题,对银行的社会形象提高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提高服务水平的路径

针对服务这项基础性管理工作的特点,针对做好“三个服务”的工作要求,针对银行当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笔者认为,要用长远的眼光,以持之以恒的态度,按照“可具体化、可操作化、可度量化、可考评化”的基本思路,来打造银行的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以期服务质量越来越好,服务效率越来越高。

(一)把银行服务质量和效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绩效考评机制中来,以机制的力量来推动银行服务水平的提高

当前,从观念上看,在绝大多数银行员工中,“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识已基本形成,有了这个思想基础,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就有了条件。一是应把银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指标纳入各级管理者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中来,使管理者的收入与银行服务建立直接联系,使各级行服务质量好坏“立竿见影”地体现到管理者收入中,使其不但在思想上重视,而且在实践中真正增加工作力度,切实做出实效。二是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指标作为各级行财务资源配置的指标之一,使其对全行的财务资源分配产生一定直观影响。使提高服务质量工作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从强制管理走向经济利益引导,并在柜面员工的绩效工资构成中,加入业务量工资,真正实现“干多干少不一样”,以此促进服务效率的提高,从而用利益机制引导广大员工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优质服务工作中来。三是树立榜样,不断加大精神激励力度,大力弘扬优质服务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优质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制定细化量化的服务标准和服务应急方案,出台相应的管理细则

细化、量化的服务标准是服务管理的基础,相应的管理细则是服务质量的必要制度支持,而各种服务应急预案,则是有效地应对各种客户投诉、灵活处理各种非常规客户需求的有效措施。一是以省分行牵头,组成课题组,专门研究服务管理标准的细化、量化、具体化问题,形成制度规范在全行推行。实际上,这项工作各二级分行都在进行,比如建行洛阳分行近期推出的《洛阳分行柜面服务标准及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实施细则》,就是对服务标准细化、量化、具体化的初步探索。另外,其他二级分行也有类似的办法。但总体来看,这些管理标准还不够量化,管理细则还不够具体,很多服务中的具体环节还没有包含进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制定应急服务方案。即针对容易引起客户投诉的事项,专门研究针对性措施,并形成案例集,让各行柜面人员学习掌握,以应对各种突况。针对不能按照正常的制度规定或业务流程办理的业务,应当进行“归纳研究”,按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制定措施办法,解决客户的问题,满足客户的需求,达到客户的满意,否则,遇到了这些情况后如果生硬照搬制度,必然引起客户的不满和投诉,给我行服务形象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明确管理职责,构建“责、权、利”相对统一内部服务管理体制

既然服务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三个服务”的整体轮廓,那么,就应在体制上为其实现搭建一个管理平台,真正形成“权力到人、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利益到人”的管理局面,达到“有目标任务、有时间进度、有考评标准、有结果运用”的管理效果。从目前来看,仅仅柜面服务落实到了部门(个人金融部),但柜面服务仅仅是“三个服务”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实现“三个服务”的目的,还需要搭建责权利相对统一的管理体制:一是把“三个服务”的职责全部明确到相关部门,尤其是“二线为一线,上级为下级”的服务理念要转化为具体的部门管理职责,明确到部门来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二是在管理职责明确后,需要对内部服务进行价值评定,就像海尔的“内部价值链”一样,对内部服务好的员工和部门要进行奖励,对内部服务中出现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态度不好的部门和员工要进行处罚,从而形成“以制度管服务”的局面。三是对服务监督检查管理要常规化,不能仅用搞活动的方式来抓服务工作,而应把“常规的服务管理”融入“阶段性的服务活动”之中,以形成常抓不懈、持续提高的局面。

(四)对营业网点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妥善处理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服务的关系

一是对营业大厅进行功能分区,使优质客户进入服务的“绿色通道”,使大众客户能够享受标准化的服务。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适度扩大目前营业网点的营业面积,使其具备功能分区的基本条件。有些网点的营业厅,连放上一张填单台都显拥挤,连最基本的功能分区都不具备,更不要说建造贵宾室、理财室或开放式柜台了。在这些网点,要想妥善处理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的关系,的确有点难度,所以网点面积必须扩大,这也是提升市场形象的需要。二是增加柜台之外的营销服务人员数量,为客户提供各种差别化、亲情化的服务。要尽量增加柜台之外的经营人员数量,如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网点管理人员等都要从柜台里面走出来,和客户面对面交流,及时发现客户的非柜面需求,排解客户的各种难题,这样既能提高客户的经营价值和附加值,又能和客户交朋友,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更有利于促进网点由“核算主导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三是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优质客户的标准,不断从大众客户中识别出优质客户,并不断完善客户档案。实际上由于各地市经济发达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不同的地区优质客户是不能用一个标准进行衡量的,从而对优质客户的优惠政策也要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制定,因为也许在郑州、洛阳是大众客户,但在商丘、开封就是优质客户,所以合理制定标准,也是在不同的区域从大众客户中识别优质客户的必要手段。

(五)大胆进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服务管理的技术含量

我国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始于1994年,但笔者认为,真正按照商业银行的规则来运行,只能从1996年金融行业治理整顿后算起,距今不到10年时间。因此,在银行服务上很多东西都是空白,要想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达到“客户满意”,必须大力提倡服务管理创新。一是要向西方发达的现代商业银行取经,如美英等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已超过百年的时间,从它们那里汲取现成的经验,进行“模仿”创新,显然是一条捷径。

(六)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双赢服务文化,营造和谐的服务氛围

服务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种形式,这里仅从“双赢”的角度进行一些探索。“双赢”服务文化形成,笔者认为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双赢”制度文化设计阶段,即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以客户满意、员工满意为原则,设计服务制度。在这样的服务制度中,一是既要突出体现对员工的尊重、爱护、关心、理解,又要符合银行风险防范安全运营的基本要求;二是要突出为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当然,这样的服务制度还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

篇8

2003年12月30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用225亿美元外汇储备作为资本金分别注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这种非传统的财政拨款是我国治理国有商业银行痼疾的新尝试。对商业银行来讲,利用单一货币的风险很大,尤其推动工商银行上市需要动用的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存在着汇率变动风险,因此,工商银行的注资方式没有采用外汇储备注资单一形式,而是中央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分别拥有一半的股权。在其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后,农业银行面对巨额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以及经营效率低下的状况也进行了股改上市。2010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社保理事会向农行投资150亿元。然而农行并没有效仿其他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而是根据其现实状况,引进了社保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2010年7月5日,随着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A+H股的成功上市,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已全部进入资本市场,宣告着中国的金融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低。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无论是从目标定位还是上市的积极意义来说,目前主要表现在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但仅以此为目的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很有可能会同其他一些上市国有企业一样,不良资产率出现短期的下降,而在商业银行长远发展中依然没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和成熟的财务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那么,以上市为契机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只能暂时使资本充足率提高,这种短期经营行为可能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再度陷入困境,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阻碍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财务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商业银行价值,从日常经营角度来看,就是商业银行提高效率和优化经营管理制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还采取传统的财务主管对本机构负责人负责的方法,导致财务管理权力分散,调配能力减弱。

2.经济效益决策方向模糊。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目前工商银行盈利模式仍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收入,其非存贷利差收入占比与国际银行的水平相差甚远。工商银行上市后必须要适应来自国内外股份制银行的激烈竞争,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保持并继续扩大贷款的规模、增加贷款与存款的比率。但是由国家控股的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大股东对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银行的发展方向甚至具体经营活动的决策等方面。而且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高层管理者仍然会表现出浓烈的行政色彩,使其决策会更多地偏向政府管理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其市场化运作并牺牲银行的经济效益。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金融风险问题

1.国有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银行作为债权人产生不良贷款,作为债务人吸收了储户的存款,因为宏观经济变化或者资产发生损失无法偿还储户到期存款,都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可以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标准,一家银行不良贷款率高,就说明其信用风险较高,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研究报告,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其所面临的所有风险中最重要的一类风险,由于它具有扩大化的效应,根据委员会的统计研究结果信用风险约占比六成以上,是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许多长期存在的财务指标问题在上市后得到了初步解决,尤其是反映信用风险的不良贷款率、衡量市场风险的资本充足率等问题在上市后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考虑到四大行不良贷款的核销因素,如果将核销的数值加回,则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良贷款率指标就会出现增长趋势。

2.国有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目标是要实现盈利最大化,但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还是要保持资本适度的流动性。然而,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流动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和冲突,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与提供贷款的规模大,范围广,同时为了提高利差收入,就容易造成严重的存贷款的期限错配的现象,使得流动性风险加大。然而,从国有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其金融风险管理并不尽如人意。从内部原因来看,我国国有上市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信息数据库不完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会计计量的失真等,而从外部原因来看,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信息披露法规不规范,信息需求主体缺乏,监管不严等。

(三)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金融市场上中小股份制银行利用灵活的机制和各种创新的经营理念,在金融市场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在公平对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也给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挑战,面对这样的压力,国有上市银行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大原则,直观的发现其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便找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1.安全性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良贷款率,它是衡量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首先因为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存贷差来获取利润,高不良贷款率将会导致商业银行难以收回不良贷款的利息,也就存在无法支付存款利息的风险。其次,不良贷款率高,会大大降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增加银行经营风险,因此,政府利用外汇储备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其符合上市条件。其次资本充足率是抵御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内部防线,同时也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市,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促使银行经营能够更加稳定安全。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越高也会使银行的盈利变差,因为作为这部分的资本也就闲置下来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效益。所以,即使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远高于规定值,但是考虑到盈利性原则,就会出现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2.流动性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的存贷比为75%,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较低,这与其上市后为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有关。存贷比较低也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缺乏效率,无法将大量闲置资本运用到实际投资中,削减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区间使商业银行在盈利的条件下有效规避风险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再者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取决于流动性比率,这个比率越高,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提高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开始注重对银行的流动性比率的监管,我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的监管要求,是通过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规定此比例不应低于25%。

3.盈利性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国有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竞争规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根据中国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不低于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ROE 近年来有所下降,原因也都是受到了近年来经济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利率市场化所以经济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并不很严重,但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必定伴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那么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净资产收益率或者是持续的增长还需要加强应对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解决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一)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不良贷款率除了农业银行略高外,其余都处在低于1%。但是,在不良资产率较低的情况下,其不良贷款绝对额却在上升,隐藏的信用风险也会加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绝对额的考核,利用上市带来的优势和便利扩大资金来源,改善资本结构。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以期限短流动性高的负债支撑长期贷款的短存长贷期限错配现象日益突出,比消除风险更为重要和现实的是预防风险。风险信息的及时准确获取,对员工和客户的沟通也可以促进银行快捷的了解其所面临的状况和风险。沟通的渠道应该确保员工能够在各自的业务单元、过程或者机构之间平行地给予风险信息,国有商业银行也要主动推行其内部评级体系,比如上文提到的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8%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也是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积极抵御流动性风险。

(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的稳定性

1.优化资本结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们也应意识到,在未来几年中,不良贷款将面临较大的反弹压力,资本充足率的维持或者增长都需要优化的资本结构,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而且很明显,资本总额越大,资本充足率也越高。因此,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监管,要将资本充足率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内,把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作为手段而不是目标,同时监管部门还应该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约束,迫使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防范风险,实现上市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所以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然而,资产收益率越高并不代表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高,要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还需要考虑各种资产风险因素,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加强对无风险的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中间业务种类的创新能力,增加中间业务交易的技术含量,节省成本和时间。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风险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个人理财业务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重视,也由于银行在市场中网点众多、客户众多,使得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目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半数以上的保险产品和基金产品通过银行销售,据统计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9176款,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属于表外业务,避开了有关银行风险管理中对于资本充足率等的要求,而随着规模的增加,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对银行整体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为了防止个人理财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对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是极其有必要的。风险既是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一)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内部运营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环境风险两个方面。运营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个人理财业务时不合法律规范而带来的风险,主要是市场准入、未按规定揭示风险和披露信息、收费失范、证据丧失等导致的法律风险。法律环境风险可能是由于多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例如经营管理失范、不同法律的矛盾与冲突、法律的变更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所依附的金融工具的汇率和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这一风险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可以分为两类咨询业务和综合业务,咨询业务面临的风险较小,而综合业务的主要风险既是市场风险,综合业务中可以将产品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当市场汇率或利率发生波动时,保本型产品超出本金的损失就需要由银行来承担,使得银行面临市场风险。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双方中一方毁约,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如果标的物质量发生严重下降,投资者面临损失巨大,其可能就不愿或无法履行合约,这就会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违约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因此信用风险一直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银行信用体系的完整程度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应对信用风险。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操作过程、系统、人员或其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个人理财业务运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操作风险,只有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的质量才能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时间不长,其在系统设计、管理制度、专业人才、计量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这就给操作风险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防范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以上四种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借鉴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分为五个子体系,即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度、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标准、风险管理的工具选择、全面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风险理财措施包括七大策略,即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要素。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风险管理策略方面的不足

1.对投资者资格审查流于形式化。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银行在办理个人业务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客户的个人风险偏好,即客户是风险偏好者,风险中立者还是风险厌恶者,但在实践中银行常常在营销成功之后,在对客户的风险认知和偏好进行调查,使得投资者资格审查流于形式。银行可能会因为客户没有意识都自己面临的风险和风险承受能力而面临客户违约带来的信用风险。

2.银行对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和披露不足。银行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往往对其预期收益率、期限和投资金额进行了研究,而对风险评估方面则是欠缺的,缺少合理的风险管理有限性标准和工具,风险评估只是定性的,而定量方面则很少进行。这主要和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有关。这也就导致了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披露方面存在不足,银行一般只对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期限和投资金额进行说明,而投资风险的说明更多的是定性说明,而缺少定量预测和评估,不能完整地向客户呈现个人理财业务投资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由于专业型人才的缺少和为充分披露可能使得银行面临着操作风险和因客户而带来的法律风险。

(二)风险理财措施方面的不足

据报道,2010年度商业银行发行的13002款理财产品中仅有599种个人理财产品采取了风险理财措施。这表明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意识是严重不足的,采取的相关措施也严重不足。因为银行缺少风险控制措施,就可能使得面临的风险成为银行现实的损失。

(三)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方面的不足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但是并没有相关的个人理财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只有保障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建立及其独立性才能保障其职能的实施,通常由风险管理部门对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负责,保障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和实行,风险管理部门的缺失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是全面的。

(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的业务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为了保障银行和客户的安全,各银行银行在信息系统上的投资是巨大的,为了满足国家相关规定,各银行也建立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个人理财业务为表外业务,因此对国家要求的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没有影响,因此其风险管理常常被忽视,银行缺少个人理财业务相关板块的风险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监控,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对市场利率的监控和设定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市场风险进行最快速度的监控,通过建立客户信用体系对客户的授信额度进行管理控制信用风险,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控制操作风险,正因如此,缺少风险管理系统对很难实现对风险的监控,建立风险管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五)内部控制系统方面的不足

个人理财业务内部控制缺少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造成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人是个人理财业务的最后执行者,是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缺少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操作人员的监控不足。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纳入银行风险管理整体中去

在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下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专门负责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开始对产品设计、销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将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纳入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去,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预警系统、客户信用系统和完善的权限管理系统,实现对相关风险的监控。在银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加入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防范内部控制制度不足带来的操作风险。

(二)引进和培养复合型投资人才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复合型投资人才更多地集中在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相比而言,银行在人才方面处于弱势,银行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引进复合型投资人才。此外,银行应该对已经在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员工进行培训,这些员工包括个人理财产品的设计者和销售者,可以请相关专家到银行对其进行培训,甚至可以将重要的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送到有关培训机构或大专院校进行培训。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

(三)加强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最根本决定因素,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最终是否会成为现实的损失,除了外部因素之外,主要还要看银行各个层级的个人理财业务相关员工和客户的风险意识。可以通过宣传将个人理财业务面临风险的意识深入人心,从而使得银行员工和客户都能清晰地认识到风险,银行可以做到严格的信息披露,客户也知道自己购买的产品面临的风险,做出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1]刘熠熠.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规避与控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理财产品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问题

(一)理财产品规模不断壮大,但缺少创新

1.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财产品出现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节节攀升,消费水平进入“小康型”,同时节余的闲钱数量也急剧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局限于即期消费,手中的资金从原先仅仅为了“应急”和“防老”,越来越变成具有“生利”功能的资产,以期在将来获得更多、更优的消费。与此相适应,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金融机构推出的个人理财服务品种也在不断增多,同时随着我国金融的不断发展,人们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一度出现了产销两旺的井喷势头。

2.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理财产品雷同。当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理财中心无论从规模还是经营方式上都离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中心相距甚远。同时由于理财产品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新产品一经推出,类似产品也会相继出现,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所推出的理财产品具有同质性,银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个人理财产品大多只是传统业务的组合。随着我国经济变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多样化,加上银行间的竞争加剧,这一切都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有市场、有特色、有效益的新产品。

(二)理财产品存在风险问题

1.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加,对国内金融界冲击较大。由于现在的金融国际化,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紧密联系,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股市遭遇重创,大量闲散资金被套牢,世界贸易环境恶化,从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贸易也面临下滑。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个人理财无论从投入资金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会面临巨大的困境。

2.在产品设计时缺乏对投资者风险的评估。银行在设计个人理财产品时, 应对客户有深入的了解, 对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应的产品。某些银行在设计产品的时候, 忽视对客户的风险评估环节, 出现产品风险较大, 超出客户承受能力范围的现象。这既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又对银行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3.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理财产品存在信用风险。现阶段,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产品风险量化评级机制。通常银行会将一款理财产品的最高收益率作为卖点, 加大宣传炒作,追求销售业绩。当客户无法得到承诺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利息时,银行信誉受到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4.应对风险的方法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产品是模仿外资银行的设计和风险对冲手段,缺少自己的理财产品模型和对冲技术, 未完全形成完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未建立风险损失抵补机制, 对个人理财产品无计提专项损失准备。一旦发生风险, 银行只得动用现金来弥补损失,这样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 特别对资金头寸比较紧张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影响较大。

(三)理财专业化技术水平不足

1.缺乏高素质的发展性理财人员。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具有较高知识性和技术性的综合业务,要求其从业人员在全面了解银行业务和各种产品的基础上,必须具备专业金融理论知识、娴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的理财管理经验。但目前这样的人才非常匮乏。

2.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信息系统不健全。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运作系统是建立在账户管理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客户信息管理的基础之上,客户信息极为有限,导致无法充分收集、整合和分析客户信息,理财业务的开展犹如盲人摸象,无法确定目标群体的真实需求,在客观上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的纵深发展。

3.银行理财人员的服务意识不足。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中缺乏主动的营销意识,大多是被动的等待客户来办理各种业务。这种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理念需要转变,理财人员或客户经理应主动发现潜在目标客户,为客户制定合适的理财方案。

(四)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和配套的金融体制

1.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目前,我国金融法律法规、金融管理体制、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发展。其中,有部分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管理不规范,没有按理财产品协议使用资金,发生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而且,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2.分业经营体制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制约。由于目前我国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一方面保证了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内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对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和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分业经营使得银行、保险及证券之间只能通过代销产品的形式进行合作,严重阻碍了三方市场的相互联系,限制了金融产品的创新,不利于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服务。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第一,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个人理财产品品种缺乏创新问题,各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理财产品开发的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由于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缺乏专业的理财人员,因此应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提高理财人员的整体素质,优化我们的专业理财队伍构成。

第三,我国的金融市场开放度不高,金融监管体制尚不健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因此提高商业银行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很重要,同时应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降低信用风险,保障客户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侯萌:刍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金融视线,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