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03-24 03:4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雪的词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鹅毛大雪

3、冰天雪地

4、冰魂雪魄

5、雪花飞舞

6、程门立雪

7、雪泥鸿爪

8、孙康映雪

9、白雪皑皑

10、白雪难和

11、万里雪飘

12、冰肌雪肠

13、冰雪聪明

14、大雪纷飞

15、洗雪逋负

16、挑雪填井

17、傲雪凌霜

18、风花雪月

19、雪中送炭

20、大雪封山

21、雪飘如絮

22、报仇雪恨

23、堆银彻玉

24、冰封雪飘

25、阳春白雪

篇2

一、引导学生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但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也不行,因为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为此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用简笔画将一幅小儿垂钓图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在《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中,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二、读诗文悟感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自由,怀着不能自己的轻松喜悦心情,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借助于跳跃含蓄的语言,通过创设出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魅力

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蚕妇》、《小儿垂钓》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梅花》、《山行》等,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每首诗词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从诵读中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词的整体上去把握诗词的感情,又要体会诗词中某些词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这都要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在教学《鹅》、《画鸡》这类古诗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教师可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巧用音乐渲染气氛,精心设计有趣的板书等。我们教学时要灵活掌握,不拘一格。

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篇4

读者在接受诗词作品时往往会被诗词那精炼的语句和深沉的内涵所感动或震撼,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读者又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对诗词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诗词的感悟。

诗词教学因人而异,各有各的教法,但要将诗词的内涵讲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从诗词欣赏中获得享受、净化心灵亦是不容易的。本人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告诉我们,只有读得多,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在诗词教学中,反复诵读更是必不可少的法宝。古人写诗词,讲究平仄,讲究押韵,故每首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押的韵是“ng”韵,韵脚是“光”“霜”“乡”。教学本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出诗的韵。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诗词的节奏停顿,不仅教师要有节奏停顿示范朗诵,还应该让学生划出节奏、读出节奏。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节奏停顿:“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诵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词特有的平仄韵律,虽不必如寿镜吾老先生一般“把头拗过去,拗过去”,但也要反复强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让学生觉得诗词本身就是用文字组成的美妙动听的乐曲,能体会到诗词的音乐美。

二、结合背景理解诗词,体会诗词丰富的意蕴美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先生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所以在诗词教学中结合作者的背景是相当重要的。比如教学杜甫的诗歌,首先得知道杜甫生活的时代怎样,杜甫的人生经历,有哪些不幸遭遇等等,然后读杜甫的诗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读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吟。如果我们不了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就体会不到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表达的极其兴奋的心情,同样也体会不到“三吏”“三别”的凄凉。

三、注意诗词语言的特点,体会精炼含蓄的语言美

篇5

【关键词】词源学;词汇教学;运用

1 词源学对词汇教学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英语词汇数量庞大、各类丰富。而任何词汇的来源与发展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因此了解英语词汇历史对我们学习英语词汇有重要作用:首先,了解词汇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与发展历史;其次,对我们更好地记忆与理解英语词汇有很大帮助。Funk在其著作中就曾经说过,词汇中隐藏了诸多传奇故事,词汇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熟悉一些重要事件、伟人以及了解一个民族过去的窗口。多年的中学英语学习使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间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许多基本词汇,在此基础上运用词源学教导他们学习英语词汇必将起到能良好学习与教学效果。

2 词源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词源学有助于更好了解英语文化

语言是社会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词汇作为表达思想与传达信息的媒介,是语言意义上的载体;因而具有各民族文化的独特色彩,带有浓重的时代性与强烈的民族性。经过1500余年的漫长历史,英语词汇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积累,而词源学正是这一内涵的重要记载。仅凭死记硬背的方式基本上是不可能长久记住理解那些源自拉丁与希腊的词汇的; 而了解了某个单词词源之后,就能够通过理解这一单词的变化与发展,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与记牢。比如,单词“Stationery”的意思为信纸、文具,其来源是拉丁文词根station,最早含义为在教堂附近主要向牧师出售所用货物的小货摊;由于神职人员都有读写能力,因此“Stationery”一词的意思渐渐地转变为出售的信纸与文具,发展至今,该词还含有出售糖果、香烟等其它商品之意。同样地,源自于station的另一单词“stationary”保留了原拉丁文词根“固定的”的含义。我们通过对拉丁文词源station的学习,不但掌握了stationery这一单词的意思,还了解stationary的含义,同时对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也有了了解,将原本枯燥、单调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持久。

2.2词源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根与词缀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从单词词源着手,分析单词结构,得到词根与词缀方面的提示,不但能帮助我们把握单词的根本意义,而且还有助于对词汇构成上的学习。以单词illuminate为例,其含义为:阐明、照亮、照明等。该单词来自拉丁文“lumen”。其意思为光、光线。由此衍生而来数个英语词汇,比如含义为图解,举例说明的“illustrate”,含义为例证、说明的“illustration”,含义为杰出的“illustrious”以及含义为阐述、照明、灯彩的illumination等词。再举个例子,单词“lunar”的词源为拉丁文luna,其拉丁含义为月亮的。知道此单词来源后,我们就比较轻松地理解词根luna衍生而来的单词,比如意思为月状的“luniform”、意思为新月形的“lunate”以及意思为半月、新月的“demilune”,lunatic的含义为“living on the moon”,后经不断演化至今,引申为“疯子或者精神错乱的、疯狂的人”。通过词源学来掌握单词珠词根和词缀,并最终掌握单词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掌握相关单词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扩大词汇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运用词源学进行近义词与同义词辨析

许多英语词汇虽然词源不同,但随着后来不断的词义发展与演变,拥有了相似甚至相同的词义。词义相同的词汇并不表明相互完全替换,我们在使用时还应考虑到它们的色彩与文体意义。所以近义词与同义词辨析是英语学习者必须面对的一项工作。对于一些极易混淆的词汇,通过追溯词源可以找出它们含义的细微差别。以单词inflammable与flammable为例,它们都表示“易燃的”含义;然而我们极易造成误解是因为前者的前缀“in”表示“不、非”之意,将整个单词误解为“不易燃的”。但是从词源进行理解,我们就会出现这种失误。flammable的词源来自拉丁文 flammare,其含义为意to set on fire; flammable是单词 flame的形容词;而 inflammable的词源则是inflammare,在拉丁文中意思为“able to be set alight”,inflammable由单词inflame加able构成。知道了它们的词源含义,其词义就不会混淆了,理解与记忆也变得非常容易。

3 总结

由分析可知,英语语汇学习中巧妙运用词源学有非常大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加深对词义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及其发展变化;还能够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在语言文化敏感性方面的能力,提高其词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 第三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3.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22.

[3]卢明添.词源知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的新研究[J].南平师专学报,2007,(3).

篇6

关键词: 语境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作用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如何使学生不断地扩大词汇量并提高词语运用正确率是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寻找词汇教学的突破点,使学生把汉语词汇的词形、词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

词语是反映社会客观事物的,而词义则是阐释一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复杂思想感情的,这就决定了词汇、词义的丰富多彩性。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揭示。他指出,词义具有多种类型,不仅有反映概括客观事物基本意义的“概念意义”,而且有关于语言运用的“联想意义”,关于语言运用于社会环境的“社会意义”及表达说话人感情态度的“感情意义”,还有使用于某种语体的“风格意义”及适用于某个上下文的“搭配意义”等。

由此看出,词汇的意义是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一对一”的关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有其特定的意义。这就要求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注重词汇意义的讲解和应用,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这里的“什么时候”就是指语境。

一、关于语境的认识

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境的含义及其分类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对语境和相关术语的区别没有明确的认识。

中国学者对语境的看法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张志公、王希杰);一派认为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强调言语交际有成效地进行必须依赖言语环境,因此,语境是指言语环境,而不是语言环境(索振羽)。

以下是国外学者对语境的理解:

B・Malinowski把语境归纳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J・Lyons认为语境是一个理论概念,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是语言学家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这些因素对语言活动的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意义或话语的合适性。他在讨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时指出,一个说话人要能够正确判断话语的,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语境的具体体现,或者说这些知识构成了语境。

Leech认为语境就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对听话人理解说话人说出的具体的一句话能起到推动的作用。

Dijk把语境理解为语言语境,即上下文,即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文化、社会、政治等。

Halliday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场景(field)、交际者(tenor)和方式(mode)。

Sperber和Wilson指出,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相互明白(mutual manifestness)的“认知环境”。这一理解包括当场的情景里具体的内容和事实,以及交际双方对环境都相互明白的内容和各自拥有的有助于理解当场情景的背景知识。

我认为,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或已经形成的认知环境。语言使用的环境会随时变化的,但是已经形成的认知环境是相对固定的,是说者和听者共同拥有的潜在固有环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语言使用环境,使学生最终形成认知环境。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语境的设置

国内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语境构拟系统。一种是对交际者的认知产生影响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语境①;一种是对实体语境认知后,在交际者脑中形成的知识,涉及语言和非语言的关于世界、社会、社会主体的所有内容,包括语言的知识、情景知识和背景知识{2}。相对于某一具体交际环节,潜在的知识结构中的知识单元会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排列、形成理解话语的认知语境③。

语言的教学过程是学习者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并创造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相关的实体语境时,就要关注其能否有效实现学生相应认知语境的触发和建立。

现在,教师经常采用例句作为词汇语境的形式呈现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但是要关注所举例句能否有效,实现学生相应认知语境的触发和建立。因此,教师在设置词汇语境时应注重语境例句的顺序安排,语境的信息量,对比语境的利用,语境信息的相关性等科学性、技巧性问题。

三、语境安排

以下以口语词汇为例,试析在词汇教学中如何合理安排语境。

1.充分利用情景语境

如:“死”字

A组:①我养了两条金鱼,有一条金鱼今天死了,还有一条金鱼活着。

②那只可怜的小狗很多天没吃东西了,外面又很冷,它昨天晚上死了。

B组:①从早上六点起,我就开始洗衣服、擦玻璃、扫地、拖地板,一直干到下午4点多钟,我要累死了,不想吃晚饭了。

②外面下了好大的雪,风也很大,可是我穿得太少了,都要冻死了,马上进屋喝点儿热水吧。

单个词语讲解完毕后,讲述一段生活化的故事或真实情景,在预设的情景中使用这些词语。通过讲述,观察学生对生词的理解程度,这也是判断能否过渡到句子教学的有效方法。讲述中既有旧词语,又有新生词,巩固旧知识,连接新内容,尤其是在开始讲述时,尽量使用简单和已经学过的词语,只有学生听得懂,才有兴趣继续听下去。必要时可以重复说一次甚至多次。从学生的表情可以判断出他们是否听懂了这些词语。一段讲述不可能包含一课的生词,在教学前应该对生词进行分类,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使用。

对于表示实物的具体名词,指实物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东西就可以了。例如:“衬衫”,老师:“××穿了一件白衬衫。”在说话时手指着穿白衬衫的那名学生,学生自然会领会。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测。老师:“××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衬衫?”学生:“他穿的是白色的衬衫。”

2.利用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蕴涵着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在口语教学中要注重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客观存在。

例:李红:你汉语说得很不错,发音很清楚。

大卫:哪儿啊,还差得远呢。(第30课会话)

在这里要告诉学生,这是中国人一种谦虚的说法。对待别人的赞赏,中国人一般不会说“谢谢”,而习惯用一些谦辞,如:“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过奖了”等。

但是文化是发展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互相借鉴的因素。在中国,当别人赞赏自己或接受别人礼物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使用“谢谢”一词。

在词语应用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汉民族推崇中庸思想,在语言中多采用“中间词”,即中间状态的词语。如对方询问近况时,一般回答“还行”“凑合”“不好不坏”,而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好”或“坏”。即使想表达相反意思时也要换个说法,不采用极端词汇。如说一个人胖,一般会说:“这个人不瘦。”这就是为什么可以直接表达的内容而采用迂回表达的方式。这些道理要告诉学生,不求会用,但是至少不要误解说话人的意思。

3.认知语境的利用

在汉语中,有不少表示乐器的词,如“二胡、琵琶、吉他、箫、笛子、喇叭、小提琴、口琴、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与这些乐器相搭配的动词有“拉、吹、弹”。这些动词与不同乐器词之间的搭配是任意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认知上看,通过口来吹而发声的乐器就与动词“吹”搭配,如“吹笛子”;通过手臂的左右拉动而发声的乐器与动词“拉”搭配,如“拉二胡”;通过手指的动作而发声的乐器则与动词“弹”搭配,如“弹钢琴”。但“手风琴”需要说明一下,“手风琴”既有手臂的左右拉动,又有手指的动作,不过前者更为凸显,因而与之搭配的动词是“拉”而不是“弹”。这样跟学生讲,他们就可以很快掌握动词和乐器词之间的搭配:

吹―箫、笛子、喇叭、口琴……

拉―二胡、小提琴、手风琴……

弹―琵琶、占他、钢琴、电子琴……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79.3%的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喜欢先听老师讲,然后练习④。需要提出的是,老师的讲是对语境设置的过程的诠释,如何选择合适的语境在词汇教学方面是一个关键问题。但是,把情景语境(情境)最终转化为背景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达到灵活运用,这是关键的环节。

注释:

①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②何兆熊.语用意义和环境[J].外国语,1987,(5).

③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④刘晓雨.语言获得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9,(1).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

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重要性主要方法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一般认为包括五个方面: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字教学和文化教学。但从语言习得的过程上讲,这几个方面并非同等重要。语音教学主要在初期,基础阶段,是今后漫长学习的“前奏”。语法教学是一个难点,对外国学生来说,汉语的语法规则是最难把握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最好用最简单明了的目的语给外国学生讲解目的语的各种语法。至于文字教学,对于日韩学生和欧美学生困难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而文化教学可以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这五个方面中,以词汇教学最为重要,词汇集语音、语义、语法和文化于一体。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指出:没有语法信息传达的很少,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信息也不能传达。由此可见,任何一项语言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都必须以词汇为基础。另外,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语义主要体现在词汇中,而且词汇下可分解为语素,上可发展成短语、句子。因此,词汇教学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主要方法

词汇是语言中最富活力和具张力的部分,也是传载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按照桂诗春等专家的论述,词汇量和语言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词汇量大的人不一定语言水平高,但是语言水平高的人都有较大词汇量。一个外国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汉语水平,也对他汉语表达的合适度和得体度有很大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让外国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掌握汉语词汇,从而顺畅地用汉语交流。

笔者在对现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谈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1.整体法

整体法即对词汇进行整体释义,不作内部分析。

(1)利用实体事物、动作手势或图片等来解释词语的意义

实体事物主要用于理解自然界或人们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这类词语很多,如各种水果,不同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品等,可以直接将实物或其图片带入课堂,向学生展示。至于一些简单的动词则可以方便地用跳、摇头、举手等动作、身势及手势向学生解释。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形象,能让学生直观地掌握词义。

(2)通过翻译(母语和目的语的转换)解释词语的意义

以英语为例,它与多数汉语词汇并非一一对应,在语用、用法、搭配等方面有所区别。但有部分抽象词汇,它们对应得非常规范,可以直接翻译成英语向学生解释。如:“哲学”、“历史”、“宗教”等,“虽然”、“但是”等关联词。

(3)利用同义词、反义词的词义对比性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利用它们的语义联系向学生解释新词的意义,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词义。如:“巾帼”指的是“妇女”;“诞辰”就是“生日”(书面语风格);“优异”近似于“优良”;“高”的反义词是“矮”,“细”的反义词是“粗”。

(4)通过比较区别词义的异同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这是一种通过词义、词性、用法等的对比来进一步明确词汇的使用范围的词汇教学法。如:“鼓励”――“怂恿”、“吸引”――“勾引”,它们每组的基本理性意义接近,词性相同,用法搭配相同,只是褒贬义不同,前者褒义,后者贬义。再如:“刚刚”和“刚才”,它们词义相同,但词性和用法不同。前者是副词,用于主语后动词前,如:我刚刚上完课。后者是表示时间的名词,用于主语前,如:刚才,他来找过你。

2.分析法

(1)利用构词法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通过分析词的内部构成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使用要求。笔者就汉语合成词的三种构词形式(复合、重叠、派生)讨论此种分析释义的词汇教学法。

如复合词中“结婚”和“毕业”,它们都是动宾型的复合词,本身词语可以理解为动词(结、毕)+宾语(婚、业)的支配式合成词。所以后面不可再带宾语,如:结婚谁;毕业学校,这两句就是错的,而应该说:和(与)谁结婚;从学校毕业。再如:复合词中“雪白”、“冰凉”、“笔直”等是偏正型的形容词。前一个词根(雪、冰、笔)修饰后一个词根(白、凉、直),强调后一个词根的程度。所以此类形容词不可再加程度副词,如:很(非常)雪白(冰凉、笔直),这些是错的。

再看重叠式的形容词,如:“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干干净净”、“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等本身就是程度或语气的加强,所以它们也不可再加程度副词。还有重叠式动词,如:“开心开心”、“高兴高兴”、“热闹热闹”、“研究研究”、“想想”等表示动作的尝试性或反复进行。其中一些与重叠式的形容词很相似,只是重叠方式不同。所以可再辅以例句让外国学生进一步分清它们的不同用法。如:我们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新年(必须用形容词的重叠);他们在搞新年聚会;我们也去热闹热闹吧(必须用动词的重叠)。

汉语中还有一类词是由词根附加词缀构成,如:“零距离”、“零利润”、“零增长”等,其中的“零”表示无、没有。“汉语热”、“出国热”、“文凭热”等,其中的“热”表示受欢迎。“美化”、“同化”、“绿化”、“科学化”等,其中的“化”表示转变成前面的形容词或名词所指的某种性质或状态。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若主要向外国学生指明诸如上述的词缀的意义和功能,就不难让其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

(2)利用理据分析释义法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不少汉语的词汇都有其产生的理据。这有助于中高级阶段的外国学生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淡化词汇的陌生感。如:“猫腻”一词。所谓“猫腻”,指猫排泄粪便后就用碎屑或松软的泥土覆盖埋藏起来,现在用来形容一件事有水分、不真实,泛指一切见不得光、偷偷摸摸、躲躲藏藏的事情。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上,由于这个阶段的外国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基础,因此,可以用他们已知的汉语词汇来解释一些新词汇的理据,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这类新词汇。

3.虚词教学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虚词,这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使外国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利用同义虚词的对比

汉语中有大量的虚词,更有许多的同义虚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比较辨析。如:“常常”和“往往”,前者可用于主观意愿,也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后者不用于主观意愿,也不能用于将来的事情;“又”和“再”,前者表已然(已经发生的事情),后者表未然(未发生的事情);“关于”和“对于”,作状语时,前者只用在主语前,后者用在主语前后均可;“被”、“给”和“叫”、“让”,它们都可表示被动,例如:他被(给、叫、让)老师批评了。但“被”和“给”后面的“老师”可省略,而“叫”和“让”后面的“老师”不可省略。

(2)利用意义相对的虚词的对比

把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语法意义和使用方法,如:“把”和“被”。在实际教学中,可利用例句向学生展示前者表主动,后者表被动,如:“他把玻璃杯打碎了。”“玻璃杯被他打碎了。”

(3)利用有无虚词的句子的对比

把包含有这个虚词的句子与去掉这个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让学生领会这个虚词的语法意义。如:语气词“了”。例如:树叶绿(了),如果去掉“了”,“树叶绿。”这个句子仅表示树叶的颜色。而“树叶绿了。”这句加上语气词“了”,则可以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实现。

三、结语

总之,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它是语言要素教学的核心,应该始终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笔者作为初涉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探索者,深感任重而道远,仅词汇教学就有太多有待学习和摸索的东西。今后,在汉语本体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努力探寻更多方法来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 问题 思考

1.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Wikins,1976)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外语教学逐渐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转向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中心的交际语言教学法。在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词汇则是使交际得以进行的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之一。因此,学习者只有具备充足的英语词汇量,才能在浩瀚的信息世界里有效获取所需的英语信息,才能听懂他人所言,并用英语畅所欲言,在英语交际中游刃有余。由于英语词汇所具有的特点,词汇教学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词汇教学的问题

2.1 结构主义及功能交际法对词汇教学的忽视 。

多年来,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结构和语言形式,词汇教学常常处于教学的附属地位。词汇教学也一直令师生深感头痛。Waring(2002)对词汇教学所做的总结为:一次输入大量的词汇;注重单个次的讲授而不是词汇的融会贯通;词汇教学=定义+拼写;教材中对新词的重复率较低;教师在教学中新词的重复率较低;较少教授词汇学习策略;很少讲授词典查阅技巧;词汇大多以列表的方式给出;较少进行词汇练习测试。(张颖秋,2005)

2.2大学生词汇学情。

在众多大学生英语学习生涯中,很多学生基本沿用中学时的传统方法(死记硬背)来记单词。调查显示,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主要是“背教科书上的生词表或背大学生四、六级考试生词表”,孤立地背记单词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78%。(李广财,2005)在大学生入学初阶段,很少有教师教授学生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因为老师们都忙于计划、按计划完成课程教学要求。在随后的教学阶段,有的教师偏重篇章结构分析和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词汇则期待学生在阅读中自然习得,并将学生的词汇匮乏归咎于学生的懒惰和阅读量不够。长此以往,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便自然而又无奈地陷入了缺乏对教师信任的、低效的恶性循环。

2.3中学、大学词汇要求“脱节”的问题。

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以语音和句法为主,近年来推行的功能法与交际法仍未使词汇教学得到应有的重视。资料显示,中学生的高频词汇量大约在1620词左右。Lsufer(1992a,1992b)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达到大学阅读平均水平最少需要3000的词汇量。(张颖秋,2005)根据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其中一般要求推荐词汇量为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其中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可以看出,学生进校后面临短期内迅速扩大词汇的要求,同时面临适应以语篇分析为重点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困难。

3.实施大学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的建议

根据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影响外语习得过程有许多因素,包括情感因素、输入的质量和数量、学习者策略等。(束定芳,2004)由于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最多的场所,因此,外语教师应该把课堂变成激励和保持学生学习外语兴趣的场所,一个给学生提供最大最有效语言输入的场所,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到展示的地方,一个学习困难可以得到解决、学习策略得到充分培训的地方。(束定芳,2006)要使大学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3.1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明确词汇学习的目标与要求。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保证英语词汇教学效益的基础。首先,教师不但要发自内心地去关爱学生,还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这种关爱。教师要善于以学生化的心态理解学生词汇学习的困难和需求,并积极参与到解决词汇学习困难的行动中去,消除学生词汇习得过程中“教师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的误解,赢得学生信任。其次,老师要给学生和自己营造一种合作的教学气氛。教师要积极消除学生“词汇学习靠背记”的误解,师生间要设法达成一致共识:词汇学习要将直接词汇教学(explicit teaching)、附带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独立策略发展(independent strategy development)三种途径有效结合起来。尤其是关于词汇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教师要对学生作明确要求,这将使学生将词汇学习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大学生英语语言各项技能的综合巩固和完善。

3. 2精心追求词汇课堂输入的数量与质量。

词汇教学应注意扩大输入量。大学生可以通过附带学习方式(即学习者进行其他诸如阅读文章、听英文歌曲、看原版电影等学习任务时附带习得词汇)和独立策略发展方式习得词汇。然而,在师生接触最广、最直接的课堂里,词汇的直接教学效益尤显重要。

首先,要注意词汇的课堂输入数量。除了课堂文本中的词汇精讲多练外,还可创设课前词汇输入机会:如四、六级词汇“日日添”活动――学生分组课前呈现,定时小测。也可让学生在讨论关注、喜爱的话题活动如在“free talk”中,有意识地积累语境中的词汇。这种自然的、细水长流的词汇输入不可小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其次,要保证词汇课堂输入的质量――以词汇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保证。对个体词汇而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达词汇的语音、词义、结构、句法特征等不同层面的信息,还要注重英汉概念意义不对应词的教学。对于那些汉语中没有其概念意义相对的词,可采取用英语释义的方法,详细说明和解释他们在英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和使用情况,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真正掌握和使用好这类词语打好基础。(朱亚夫,2005)对于目标语和母语中某些概念意义似乎对应,其实在指称范围、表达程度和隐含褒贬等方面有差异的词,应重视英汉对比方法的应用,从而避免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这类词语时出现偏差和失误。(朱亚夫,2005)对那些复现率高且有用的高频词汇,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讲解和训练这些词汇的多重含义和惯用语。对于那些在语音、词形(包括词根)、词义(英语意义和汉语意义)相近的词汇,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呈现和区分。

实践表明,死记硬背单词对掌握基本的外语词汇是有用的,但是真正使学习者获得准确理解和使用词汇的能力,还须强调在交际中学习词汇。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外语学习时,说:“方法很简单,让学生尽快接触原文,……不要慢吞吞地给他们讲,不要在黑板上写动词变化什么的,要接触实际。”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文本中的个体词汇的语音、词义、结构、句法特征等不同层面的信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相关情景或活动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在“接触原文”的基础上“接触实际”,以利于目标词汇更快、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举例是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尽量用贴近实际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词汇的惯用法,同时设计适切的语境,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自己举出贴近各自实际的真实例句,或者依据现实的国际、国内形势,举出各种表达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各种例句,把目标词汇知识信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举例,有利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把学习者从死记硬背的枷锁里解脱出来,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质量。

3.3 合理设计词汇输出的方式。

“课堂教学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接触目标语,使用目标语……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这一过程必须延伸到课堂之外,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有机会在课堂之外接触和使用目标语。”(束定芳,2004)

为了人为地造就一个用外语思维、表达、交流的交际环境,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清晰地向学生布置复述、辩论、作文、合作学习等任务,把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课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负责,要检查督促,要提供建议,还要在课堂上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课外学习的成果,进一步激励学生。(束定芳,2006)形式多样的词汇输出方式使枯燥无味的词汇变得生动、形象,真正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4加强对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

根据研究,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除了其他的因素外,其运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的能力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外语课堂教学还担负着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束定芳,2004)学习策略的知识包括认知策略,也包括元认知策略的知识。笔者认为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一方面要解决学生元认知策略:如激发学生自觉根据自我词汇现状和词汇掌握要求确立长、短期目标的意识,要求学生制定具体词汇学习计划并进行评估和调整;另一方面,教师应适时传授词汇学习策略如构词法、反/近义法、复合法、派生法、转换法、词根分类法、通过扩大阅读附带习得词汇法、在阅读中通过语境或构词法猜测词义法等。另外还有必要向学生传授应对“遗忘”和使用词典的策略。前者如:“趁热打铁”复习词汇,并定时、反复、以不同方式接触它们。后者则包括词典选择(选用双解或英英词典以真正领略英语词汇的涵义)、何时查(结合上下文或构词法后带疑查词更有效)、如何查、查什么(多种意义、当时语境意义、例句、搭配、语法模式、语用等)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外语学习和交际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策略和习惯。

4. 结语

本文在词汇教、学问题讨论基础上,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探讨了词汇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路。要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词汇教学应该和语言教学的其他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不断研究,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词汇增长,为最终完成语言学习的目标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和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真正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Hunt A. & Beglar D. Curr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Vocabulary. ,1998.

[2]Oxford.R.L.&Scarcella.R.C.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among Adults:State of the Art in Vocabulary Instruction[J].System,1994.22,(2):231-243.

[3]Waring.B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Vocabulary Instruction.Http:harenet.ne.jp/waring/vocab/,200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李广财.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

[6]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6,(4):28.

[7]束定芳,王惠东.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19,20.

篇9

努力 吃力 修理 劳作 懒惰 用力 勤奋 利落

携带 笨拙 挖掘 扫视 腥臭 恶心 积极 布置

负责 搓手 干净 逞能 挑选 清除 恶臭 扫除

协助 坚持 搬运 飞奔 挥动 费劲 沮丧 种植

晃动 兴奋 争强 果断 轻松 任务 竞赛 辛苦

服务 认真 信心 平整 克服 肮脏 携带 慌忙

擦拭 勤恳 忍耐 火热 铲除 勤劳 分配 观察

艰巨 好胜 瞎干 巧干 辛勤 干劲 辛劳 勤快

苦干 争先 蛮干 能干 实干 种植 克服 维修

怠工 费力 运输 大干 肯干

自告奋勇 马马虎虎 口夜奋战 粗心大意 拖拖拉拉

挑挑拣拣 震天动地 快马加鞭 全力以赴 极端热忱

竭尽全力 干劲倍增 满头大汗 拈轻怕重汗流如注

战天斗地 毛手毛脚 有头无尾 摩拳擦掌 各负其责

干劲冲天 争分夺秒 鼓足干劲 踏踏实实 劳而无功

全心全意 粗枝大叶 有条不紊 不遗余力 极端负责

身先士卒 破冰除雪 井井有条 不甘示弱 情绪高涨

挥汗如雨 任劳任怨 筋疲力尽小心翼翼 手脚灵活

脚踏实地干脆利落 分工合作 辛辛苦苦得心应手

松松垮垮 力争上流 热火朝天 一马当先 不甘落后

起早摸黑 有始有终 埋头苦干 争先恐后 积极肯干

人声鼎沸 勇挑重担 一鼓作气 废寝忘食 同心合力

汗流浃背 挑三拣四 持之以恒 扎扎实实 齐心协力

雷历风行 步调一致 夜以继日 大显身手 手忙脚乱

披星戴月 你追我赶 事半功倍 吃苦耐劳 挑灯夜战

精益求精 你追我赶 兢兢业业 尘土飞扬 主动请缨

大刀阔斧 刻不容缓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哗--,哗--,”两桶[[的水倒进树坑览,慢慢渗进泥土里。

我迅速地打扫起来,顿迹教室里如同下了雾一样,呛得人透不过气来。

孩子们的脸被汗和泥土弄得一塌糊涂,一个个简直就像浸了泥水的旧地图似的。

这两个铲土装车的同学,谁也不吭声,只是闷头猛着劲儿干,好像在暗中比赛似的。

只见他俩手握铁锹,后脚蹬地前脚用力一踩,铁锹直插土层,双臂再一使劲?锹土铲起来了。

望着我们俩清扫得一干二净的包干区,我觉得这大地比绚丽的晚霞还要美几分呢!

有的同学使出浑身的力气,手颂锹,脚踏锹头,“咔嚓”一声,一块雪就被铲了下来。

汗水浸湿了衣服,谁也不去擦;两只胳膊累得V酸V痛,谁也不愿歇一下,大家一心只想超过别人。

铁锹铲土的“嚓嚓”声,镐刨地的“冬冬”声,同学们的吆喝声和笑闹声不绝于耳,响成…片。

同学们把垃圾堆紧紧地包围起来,有的摩拳镲掌,有的捋胳膊挽袖子,准备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她觉得擦得差不多了,就把身子往后仰了仰,眯着眼睛检肆艘幌拢再凑到近前,哈几口气,又擦起那块玻璃来。

操场上,阵阵笑声就像摇着银铃,小车“吱吱呀呀”就像唱着小曲儿,这多像一首动听的交响乐曲啊!

你听,“嚓嚓”的铲雪声刷刷”的扫雪声,人们的喘息声和说话声,这是多么和谐的扫雪交响曲啊!

她握住小锹,“吭哧吭哧”地铲着冰雪,虽然风很大,天很冷,可那张红扑扑的小脸上却挂满了汗珠。

他一会儿用锤子砸几下,一会儿又用螺丝刀拧—拧,蛮像一位熟练的木匠师傅,只一会儿桌子就修好了。

只见他用小竹尖在草的四周松了松土,然后捏住草的贴地的最下方,轻轻一拔,就将这草连根拔起来了。

我转头一看,小红额头上已渗出一颗颗豆大汗珠,沿着脸颊往下淌,她也顾不得拿手帕去擦,只用袖子一揩,又抡起镐头干下去。

擦岗楼和护栏的同学也不轻松,手里拿着湿抹布,被早春的寒风一吹,手指冻得像通红的小辣椒,手背就像刀割一样疼……

那几个男生看我人小个子矮,压根就没把我的话当一回事,要他们扫教室,可一转眼工夫就连个人影都没了,真是气死我了。

不知什么时候,参加到我们行列里的其他班的同学越来越多了,我们弯着腰抱来了一摞摞的砖,整齐地码放在路基上。

允几畈菔保我觉得很好玩,渐渐地感到,每割一把草,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汗水浸透了我的衣服,头发像洗过一样,我累得气喘圩吁。

负责走廊卫生的同学也如此,先是把墙裙擦得跟新刷的一样,接着又风风火火地开始擦地。李楠等同学不仅认真擦,还跪在地上把角落处的污垢擦掉。

负责教室卫生的同学也紧张地忙碌着,有的同学擦地,他们先把椅子放到桌子上,然后用湿抹布一块一块地认真擦有的同学擦墙裙,他们都采用一个方法——擦着这一个污点,又找另一个。

说到这儿,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起来。那飞翔的燕子叽叽喳喳地凑了过来,好像在说比吧,长吧,快快长大吧,愿你们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小虎子等几个同学很快把教室打扫完了。卫生评比时,一甲班被评为“卫生先进班”,一面鲜艳的红旗挂到教室里。小同学们高兴地跑去向大哥哥们报告好消息我们也得了‘卫生红旗’啦!”

唉!真是一对活宝!保护环境卫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更何况是我们学习的场所呢?我们应该人人尽职尽责才对呀!而他俩不仅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还为了一片树叶吵起来,这真是太不应该了。

看着一棵棵小树苗在山坡上扎下了根,小明拍着手开心地笑了。小红轻轻地抚摸着小树苗说小树苗啊,小树苗,你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快快长吧,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为祖国的明天撑起一柄柄的大伞。”

劳动开始了,各班的同学像应征出战的士兵一样拥出教室,来到自己的卫生包干校园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有的拿着大扫帚哗啦哗啦地扫着;有的拿着簸箕捡石头,捡满一簸箕就倒进垃圾堆里。人人争先恐后地干着。这时候,如果你站在稍高一点的地方看,那真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

瞧,那边侯小彤、张劲同学干得满头大汁,头上冒蒋热气。只见他俩手握铁锹,后脚蹬地,前脚用力一踩,铁锹直插土层,双臂再使劲,锹土铲起来,往低洼地一扔,又收回铁锹接着干起来了。汗珠淌下来了,可是那“小高地”被消灭了。我拿着铁锹和同学们一起挖土。开始,那笨重的铁锹一点儿也不听使唤,想把铁锹土层,可用脚蹬了?阵锹却进不去。现在我也学他俩的样子干起来,渐渐地,我掌握了挖土的方法。

校园里,屋顶上、树枝上、院子里、操场上,到处是一片洁白的雪,厚厚的一层。是该扫雪的时候了,班主任高老师的带领全班同学从教务处领来了铁锹、簸箕、扫帚,还推来了一辆小推车,我们先从教室前边的院子开始扫起,同学们有的持锹猛铲,有的拿簸箕端着跑,有的用扫帚清扫,还有的用手推车将雪推出校园,倒在校外的田野里。这时,高老师就像一个指挥员一样,一边用力地[除积雪,一边还指挥同学们清扫,忙得呀满头都是汗。

同学们干劲十足地擦起车来,有的扫车厢,有的擦玻璃,有的同学竟爬到车顶上擦起来。我拿着抹布擦玻璃。玻璃上的泥点很多,擦几下抹布变成泥的了。我不知换了几盆水,擦了多少遍才见到玻璃的本色。玻璃上还有几个黑点,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我使劲擦,就是擦不掉。我留意看了看,原来是油漆点。我想用小刀刮,可是竟忘带了。我又试着用手指甲刮,刮了一阵,终于消灭了一个黑点。我高兴极了,又刮起来,左手疼了,用右手指刮,终于都刮干净了。

李平脱下外衣,长长地运了几口气,在手上吐了口唾沫,搓了搓,拿起镐使出全身的力气抡了起来。他把镐头举过头顶,脸绷得紧紧的,咬着牙,一下一下地刨着地,我站在他的身边,只听得“冬冬”作响,只觉得脚下在震动。坑挖好了,土也运来了,我们把小树苗请进了“家”。我蹲在地上,双手紧紧扶住坑里的小树苗,唯恐树苗歪了。李平一锹一锹地往树坑里填土。我们给一棵棵小树苗安排好舒服的新家后,又浇了水,在树的周围用砖码上整齐的花边。

篇10

关键词:隐喻对比 英汉颜色词 认知语言学

本文将从人的视觉生理机制、生存环境及社会文化方面解释颜色词的认知原型,同时对英汉颜色词产生的隐喻进行对比,旨在说明认知原型的异同导致英汉颜色词产生的隐喻的异同。

一、颜色词的认知原型

(一)“看”的指称原型

“看”(see)是人们认识外界的首要方式。所有文化的人们都对“看”感兴趣且热衷于描绘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一般而言,人们较容易区别那些看起来“光亮的”(light)与“不发光的,暗的”(dark)的东西。前一种是人们想到阳光时的视觉经历(sun-time vision),而后一种是人们想到夜晚时的视觉经历(night-time vision)。

人们认识light和dark的线索在于see的概念。对此,Wierzbicka认为假如有一个“darkness”和“lightness”的原型,那么它可以在白天的日光中和夜晚的黑暗中找到,看到浅色的物件提醒我们在有日光时所看到东西的经历;看到深色的物件提醒我们当天黑时所看到的东西的经历。

(二)视觉显著的环境原型

为了获得颜色的认知概念,我们经常把颜色范畴投射在人类共同经历的环境原型上,颜色环境原型在视觉上是显著的。Wierzbicka认为,太阳、火、海、天空、土地、白天和黑夜这些原型组成了人类颜色认知的指称点。通过把颜色感觉与人类生活某些最基本的原型相联系,我们便能获得颜色的认知和命名。

“White”除了有一个视觉的指称点“白天”外,还有一个环境原型―覆盖着雪的冬天的景色。这种特征在英语语言使用者的词汇中有所反映,如:雪白(snow-white),白色圣诞节(white Christmas)等。“Blue”在许多语言里有着与天空相关的意义联想,“blue sky”和“蔚蓝的天空”都暗示着蓝色与天空的联想。但blue还有另外的一个指称点―海或湖。如,汉语中有诗句“水色天光共蔚蓝”。

(三)文化原型

John Leech认为:“范畴与语言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编码不同的范畴。”每种语言都跟其文化密切相关,颜色词的认知也有其文化的显著性。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之间是不等值的,如:英语中的brown在法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而且,即使有相同的颜色词,也不能用于相同的区域,其意义范围是不同的。如:日语中aoi(青色)的语义范围包括了英语中blue和green两种色调。

二、英汉颜色词的隐喻对比

Lakoff 和 Johnson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产生的,即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颜色隐喻使得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鲜明而生动。从上文中我们知道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以人的生理机制、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对颜色的影响为基础的。这些因素既有普遍性又因各民族的文化而异,因此反映在各语言中的颜色隐喻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本文就英汉语中黑、白、红三种颜色产生的隐喻进行对比,说明其相似和不同之处。

(一)黑色(black)

黑色使人想起黑夜,而黑夜使人感到神秘、恐惧。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黑色这一基本范畴来描述,解释一些神秘的、非法的或阴险的事物以使人们对这些事物有真实而形象的认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由“黑色”(black)形成的隐喻。例如:

黑匣子black box

黑名单black list

但由于文化不同,英汉语中有其各自特有的由“黑色”(black)形成的隐喻。如在汉语中有:

黑户―指没有向政府部门申报户的人

黑哨―指足球比赛中裁判的不公正行为

而英语有的:

black mail―指敲诈、勒索

black eye―指丢脸的事

(二)白色(white)

白色使人联想到白云、白雪、白花,给人以纯洁、素雅、明亮的感觉,英汉语言中皆有一些“白色”(white)构成的隐喻。例如:

白热化white heat

white terror

和黑色(black)相似,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些特有的由“白色”构成的隐喻,如汉语中:

白事一指丧事

白开水一不加糖、茶叶或其他东西的开水

白条―未盖公章,能作报销凭证单据。

而英语中:

white lie―小谎言或无恶意的谎言。

a white day一吉利或走运的一天。

(三) 红色(red)

“红色”(red)的概念由被看作相同普遍原型的颜色词“血液”(blood)构成。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红色常带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隐喻色彩。在汉语里,红色可以构成象征婚姻、幸福、血液、女性等的词语。中国人尤爱红色,有不少隐喻属汉文化所特有,例如:

红人―受宠信、受重用的人

红运―好运

而在英语中,“红色”(red)含有潜在的危险,贬多褒少,例如:

see red―火冒三丈

be in red―“赤字”。

三、结论

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既与人的生理机制有关,又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及语言文化密切相关。本文在回顾各理论的基础上,解释了颜色词的各种认知原型,同时对英汉颜色词产生的隐喻进行对比,说明了不同文化中的隐喻的异同。总之,无论那种语言,我们都可以看到运用颜色词进行隐喻认知,可以使我们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更加真实、鲜明而生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