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热门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0 18:1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热门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热门专业

篇1

理科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有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工商管理,经济学,生物,医学,金融,物理,法律,环境学等。

文科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排名法律,英语,经济学,工商管理,中文,金融,广告学,人力资源,社会,国际政治等。

苏州大学坐落于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苏州大学的最早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改为苏州大学,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热门专业变成失业大户

麦可思公司(MyCOS)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都是供大于求,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在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9个。

部分热门专业就业难

毕业证、学位证都已经顺利到手,可是湖北省武汉市某高校的小尹却高兴不起来。四年前,他“挤过独木桥”,考进了武汉市的一所重点大学,学的也是热门专业:法学。然而四年后的今天,他的父母却依然在想方设法为他寻找工作,他自己也几经“崩溃”。

小尹刚入校的时候对四年后满怀信心, “那时候我们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的都是大企业,差一点儿的也进入了律师事务所。”

刘兴目前的状况虽然比小尹好点儿,但他也开心不起来,“学了四年的计算机,现在成为电脑城一名电脑修理工。”刘兴告诉记者,他的同学中签约大企业的几乎没有,“现在对口的好点儿的单位或是不招人,或是限制学校,我们正卡在缝儿里。”刘兴说,他现在正备考公务员,“这是改变现状的最好的出路。”

据麦可思的调查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32.9%。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依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调查还表明,毕业半年后,本科专业的平均就业率是91.2%,但是很多热门专业的就业率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其中法学专业就业率只有86%,存在严重过热迹象。

本科热门专业难就业,在高职/专科中,热门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在573个高职/专科专业中,10个热门专业半年后的总失业人数高达11.6万,占了高职/专科半年后失业人群的28.6%。失业人数最多10个高职/专科专业中,就有8个是热门专业。

对社会需求信息的掌握不准确是主因

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的郑廷高考估完分后,就和家人一起开家庭会议讨论如何选学校、如何选专业,“先是仔细看学校发的《高考指南》,又上了好多相关网站查资料,看看每个专业到底学什么课,就业率怎么样。”

但是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报考什么专业,他心里还是“没谱”。

他又跑去咨询老师,查看各个专业的全国排名,还看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大学排行榜。但是大学排行榜令他很失望,“大学排行榜太多了,比较杂,看来看去都不知道该参考哪一个了。”

“不认识专业,盲目跟风。”总结起当年填报志愿时,北京某高校的黄颖一脸无奈,“班里很多同学要么报经济,要么报法律。”黄颖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法学,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黄颖才发觉,“当年考入一些冷门专业的同学几乎都找到了对口的工作。”

据麦可思的调查显示,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大多数学生(56.7%)选择和父母一起商量做出决定。与老师商量做出决定的占20%,另外15.9%的人自己决定。

调查报告指出,考生报考时了解的信息不全,是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原因之一。就业率高的专业没有人报,就业率低的“热门”专业扎堆报。大部分考生在挑选大学专业时没有做过职业规划,加上老师、父母的经验和知识有限,观点有时也存在偏差,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可供参考。

报考之前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位

热门专业难就业,与考生扎堆报考热门专业有一一定的关系,如果考生在报考之前能进行自我认知和定位,找到适合自身潜能特征的专业和职业方向,那么,这一情况将有所改观。调查报告指出,近几年,潜能测试开始介入高考志愿填报,但是其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

麦可思的调查显示,在一些热门专业难就业的前提下,机械电子工程则实现了就业率100%。除此之外,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较高的本科专业还包括:医学检验(99.1%)、医学影像学(99%)、注册会计师(98.4%)、物流工程(98.3%)、勘察技术与工程(98.2%)、建筑学(97.9%)、车辆工程(97.7%)、信息安全(97.2%)等。

调查显示,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高职/专科专业依次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94.9%),土木工程施工与管删(93.5%),机械设计与制造(93.4%),护理(92.8%),应用化工技术(92.8%)等。

专家分析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要吻合

一所经济类院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杨青描述,学校原本的想法是依托学校的商科优势办经济新闻,但新闻与经济完全是“两张皮”,“教经济的根本不懂新闻,教新闻的老师也没有人懂经济。”

法学、计算机、生物等专业也是如此。据统计,目前国内法学院、系及专业教育机构已达600余个。这些法学专业点实力悬殊较大,法学14门核心课程都应该具备教员,但有的学校一名教师教数门课程。同时,图书资料、模拟法庭等必需的教学实验设施也都不具备。

篇3

误区一:分数没有优势,全部填报热门专业

每年填报志愿时,都能发现不少考生和家长不知“天高地厚”,只要估计能够进得某高校,就全部填报其热门专业。如果考生对专业没有过高要求,什么专业都能接受。这种填法还能说得过去:但如果非读到某某专业不可,没有绝对的分数优势,全部填报热门专业,后果就惨了,比如下面这个考生:

2011年江西抚州理科考生谢文良,高考分数581分,全省排名5135位,(理科一本分数线为531分)。他填报的平行志愿(A志愿)如表1。

该考生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虽然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也是医务工作者,但与真正的医生并不是一回事。因此,考生在其父母的支持下放弃了录取选择了复读。

考生考了这么高的分数,为何不能读到想读的专业呢?现在我们来分析其志愿的问题所在:2009年江西一本理科分数线为518,天津医科大学投档分为560,(投档分与分数线之差为42分):2010年江西一本理科分数线为515,天津医科大学投档分为561,(投档分与分数线之差为46分)。谢文良的高考分数超出一本分数线50分,完全在其平均分数线差(44分)之上,填报天津医科大学无可厚非。但是,他只有高出平均分6分的优势,全部填报医学院校里的热门专业,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一所院校的专业之间,录取分数往往相差很大,这种正常现象。往往被很多考生和家长疏忽。怎样才能达到既读到理想的大学又读到心仪的专业呢?笔者研究多年,发现至少得具备30分以上的优势,才能做到鱼和熊掌兼得。现在就用一个与之相对照的志愿来证实这个说法:

2011年江西吉安理科考生贺强。高考分数633分,全省排名424位,他的平行志愿(A志愿)是(表2):

当时笔者应考生及其家长的要求――读到会计学专业!我用考生的分数将全国会计学专业实力雄厚的高校挑选了一遍,结果发现厦门大学是最佳选择,厦门大学的会计系是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专业水平和学术研究成果在全国都排名第一。因为贺强同学的高考分数高过一本线102分,比前两年厦门大学的“投档分与分数线之差”的平均分数线69分高出33分,完全符合“具备30分以上的优势”的录取规律,所以我极力推荐其填报厦门大学会计学。开始,考生及其家长担心厦门大学会计学在江西全省只招一人,难以心想事成。我坚信把握了录取规律,胜算应该没有问题,结果,果然如愿以偿。

失误二:分数没有优势,盲目填报热门院校

实行平行志愿后,不少考生、家长容易犯一个错误:盲目填报热门院校!他们认为平行志愿能填这么多所院校,总能被一所录取。

这里说的热门院校指的是学校所在地热门(即大都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学校专业设置热门(即电子类、经济类、外语类等专业)。

2011年江西新余文科考生孙冬梅,高考分数559分,全省排名1366位,(文科一本分数线为532分),她填报的平行志愿(A志愿)如表3。

该考生的高考成绩高出一本分数线27分,为何会倒在这几所大学的门槛前呢?其失败的原因一是对从二本升格到一本招生的院校认识不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在江西从二本升到一本,凭其“皇城根下”的身份和吸引眼球的专业,没有超出30分以上的分数是填不得的:二是天津财经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同样具备地域与专业的双重优势,没有同样高的分数也是进不去的:三是浙江工商大学按往年的投档情况是可以进得去的,但是作为保底志愿显然是错误的,再说浙江工商大学今年在江西省仅投的三个专业(金融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全都是炙手可热的紧俏专业,孙冬梅同学兵败滑铁卢应是意料之中的事。

如果考生有自知之明,能够量体裁衣,不往热门城市挤,就不会白白浪费自己宝贵的志愿资源。比如学习下面这个考生的做法:“远走他乡”――不但以同样的分数读到了名牌大学。而且还读到了热门专业。

201 1年江西景德镇文科考生陈小青,高考分数559分,全省排名1372位。她的平行志愿(A志愿)如表4。

西南大学和西北大学都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两所名校前两年的投档分数都在一本分数线上20分左右,刚好在考生的实力范围之内:

辽宁大学的经济类学科优势明显,西方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实力,在国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该校前两年的投档线都在一本线上10分以内:

最后用江西财经大学保底,该校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财经类高校之一,又是本省高校,招生名额多,投档分完全在掌控之中。因此,陈小青同学能顺利地被志愿中的院校录取。

2011志愿警示

失败教训一:拼命往热门城市挤。据调查发现考生最想挤入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厦门、天津、广州、重庆、大连、苏州和青岛。由于水涨船高,每年都有不少分数没有绝对优势的学生白白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高考分数。

失败教训二:力拼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谓的“热门”专业。不少考生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专业好就业,而且赚钱多。因此,不顾自己的实力。全部填报这些热门专业,结果成了高考志愿的牺牲品。

篇4

是否当下的就业率就能代表一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否考生和家长想当然认为的高就业率专业就一定好就业……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为了让考生和家长更清晰地了解近几年各个专业的就业形势,指导考生与家长理性客观地了解专业,选择专业,本刊特推出“专业就业数据分析”相关内容。其中数据来源为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公布2009-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规模分布情况。

在本次就业数据分析中,将围绕“关注度最高的十大热门专业”“就业率最高的20个专业”“就业率最低的20个专业”“毕业人数前20个专业”“小众专业”“同一门类中就业率高的专业”“同一门类中就业率低的专业”等七个主题,通过数据统计、专业点评的形式来分析,为考生选择专业提供思考。

所谓“热门专业”,即受考生和家长关注度高、考生报考热情高的专业。本文选取新浪高考频道“专业关注榜”、网易高考频道“专业人气榜”与麦可思就业排行榜中统计到的最受关注前二十个专业中重合率最高的十个专业,分别为:金融学、税务、英语、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会计学与物流管理。

从专业统计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热门专业”的指向也发生着变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选择专业观念与我国大力发展工业有关,而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国家大力发展基建,“经营”“土木建筑”等专业又成为了考生专业选择的“座上客”。本文即对备受考生和家长青睐的十大热门专业近三年就业趋势进行分析。总体分析:热门,并不一定热就业

本次选取的受关注度高的十个专业分别属于经济学、文学、工学、医学与管理学门类,尤其是工学、管理学所占比重最大,分别有三个专业榜上有名。可以看出,在了解专业过程中,考生与家长倾向于工学和管理门类。

工学门类下最受关注的三个专业中,车辆工程2009~2011年三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0%,是十个专业中最领先的一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均以88.33%的就业率居于榜眼的位置。可见,这三个专业当下的就业情况还比较理想,这与汽车、电气、建筑等行业蓬勃发展相对应。相比而言,管理学门类下的物流管理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86.67%,工商管理、会计学专业平均就业率为83.33%并不算太高。这告诉我们:“热门专业”不一定就拥有较高的就业率。

再分析一下这十个专业,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有六个专业(金融学、税务、英语、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在高考录取时是文理兼收的。一般而言。文理兼收的专业更有利于不同科类学生互相借鉴、互相碰撞,并能锻炼学生另一种思维角度和补充另一方面的能力。比如会计学,该专业既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数字分析能力,又需要细致、严谨的态度。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十个专业2010、2011年的就业率均高于2009年的就业率,这是一个值得考生与家长欣慰的现象。针对前几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央明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部署,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这一政策下,大学生就业虽仍存在难度,但已经向良好的态势发展。考生与家长只要能够认真分析自身特长,研究各类专业后作出选择,就不用过于担心以后的就业问题。

图2中,显示的各类专业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普遍较高,但在这些热门专业中也有一个特例――临床医学。它虽然备受各方关注,但它的就业率仅能勉强称得上“还行”。其原因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学类的就业情况一直是被看好的,医药行业也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考生与家长就理所应当地认为,只要是医学门类的专业都好就业。但临床医学专业的平均就业率还不到80%,也就是“热门专业”的冷就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据临床医学在校学子分析,随着人们对卫生、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庞大的毕业生只有四年或五年的学习和实习经验,较难以满足医院对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并拥有较多经验的医生的需求。这就导致一方面医院缺人,另一方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难对口就业的现状。

图3的各专业近三年毕业人数都是稳定有增,没有出现人数下滑的趋势,可以说这几个专业在近几年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结合它们近三年不断上升的就业率来看,这些专业仍然存在市场需求量。需要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的是,需求量也因专业而异,比如车辆工程专业,三年的就业率呈上升趋势,而且毕业人数从2009年的8000人增加到2011年的20000人,这说明该专业的社会需求量较大。而英语、物流管理等专业三年毕业人数未发生变化,而近两年就业率持平,说明这两个专业目前就业比较平衡。

篇5

关键词:专业;教育经济学;分析

一、高校专业“冷”“热”分析

“热门”专业不仅仅是一个时髦的词汇,它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现状的一种体现。专业的“冷”与“热”是以专业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关系为依据进行评价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由社会需求来决定,人才市场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活动的冷和热。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多,学生毕业后就业就相对容易,工作待遇相对较好,收入也相对高。这就反过来刺激人们的关注度,高考时报考的人就多,就成了热门专业,反之为冷门。二是专业“冷”与“热”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衡量一个专业是否“热门”,主要是看社会对它的需求程度及用人单位对它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欢迎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程度的变化,一些专业在某一段时间社会需求较旺,专业培养人才数量大为增加,但由于市场总容量的限制,当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紧缺状况逐渐缓和之后,需求量趋淡、热度就会渐减。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还表现为,有一些专业眼前看不是太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需求量可能渐渐增加前景看好。三是盲目性,我国的高考填报专业志愿制度,都要求考生在入学之前进行专业选择,由于对高等学校专业信息了解不多,对专业所要求学习内容认识不足,对专业的未来职业定向不太清楚,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

二、影响专业“冷”与“热”的教育经济学理论

从教育经济学视角来看,对选择专业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投资专业风险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由成本和收益构成。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接受高等教育而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间接成本,又称为机会成本,是指因上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指上大学的未来经济收益中超出不上大学可能收益的那部分。另外,还有非经济收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收费普遍化的阶段,个人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时,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会与其他可行性投资收益进行对比,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是必要投资。由于个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是一个预期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投资可以增大收益,高等教育投资收益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非经济收益(获取社会身份,形成完整的人格,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等)与经济收益(得到更高的劳动收益,更易获得机会, 面临更优越的劳动环境等)。同时,高等教育投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即投资也可能减小收益,甚至导致损失。高等教育投资不同于其他项目的投资就在:其他项目投资失败可以重来,而高等教育投资失败是彻底的失败,高等教育投资失败意味着高等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归零。

高等教育投资可能因受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一些生产领域存在着结构性失业,这对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来说是最大的风险。我们把这种风险称为专业风险,即高等教育投资者个人所选择的专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目前高等教育的专业基本是按行业、职业进行设置,专业类型决定职业类型,而各类职业类型的市场需求在未来某时期内是不确定的,因而进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体在自己所选择专业,无法预期未来市场需求,因此所选择专业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存在风险。于是人人都想选择预期市场需求大的专业,而市场需求又无法预期,多数人的做法是随大流、跟风,在专业招生的名额有限的情况下,选择的人越多,专业的热度就会越高。对于那些已经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来说,也面临专业风险,因为今日的热门专业在经过四年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必然会有风险。这就需要投资者能够把握信息,主动寻求信息,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选择专业和找工作。

2.人力资本理论的投资回报

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T. W. Schultz提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凝聚在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健康状况的信度和效度在调查中难以保证,在此忽略,因此,经济学家雅各布・明赛尔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本的形成,最主要的是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使其人力资本存量增加,成为复杂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有着更宽的就业空间,更多的就业机会,待遇也相对较高。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最主要的是为了未来能够获得理想的回报。虽然目前高等教育收取学费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都坚信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都愿意投资高等教育,以此增加学生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在几年后获得良好的回报。因此,在决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即选择专业时,就要考虑就业预期收益。能否获得回报,取决于毕业后能否尽快就业,以此,预期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也就成为热门专业。

3.人力资本的通用性与专用性

根据人力资本转移成本的大小和对企业的依赖程度可以把人力资本划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通用性人力资本一般指在广泛的应用和活动中具有价值的那些能力和素质,它不专用于某项任务或企业,在企业或行业之间转移的成本较低。专用性人力资本一般来讲,它专用于某个企业(例如关于某个企业的非正式组织知识、人际关系等),这种人力资本一旦离开其专用的企业,其市场价值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价值,因而其转移的成本相对来说较大。人力资本专用性人才是具有特定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由于具备特定的专业技能,能适应社会的某种特定需要,具有“非他莫属”的优势。即当人力资本所有者将自己的劳动技能与某一特定的工作职务相结合,并按职务要求发展自己的技能时,才能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这种专业技能只有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组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取得一定的投资回报。金融专业之所以成为热门专业,在于我国金融业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民营银行的兴起和国外银行的进入,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金融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是与银行紧密相结合的。会计专业也是持续升温,十几年前就是热门专业,曾经有许多人预言,会计专业人才将饱和,但时至今日,各高校会计专业仍然十分火爆,是因为会计专业人才也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特征。

人力资本通用型人才具有通用性的基本素质,具备学习和发展更复杂、更专门化劳动技能的能力和水平。以较小的代价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技能或以较高的学习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和劳动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或个人发展方向变化的需要。近些年来,许多高校认识到学生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的重要性,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大学一、二年级打通学科专业的壁垒,力图打破以“专业”为单位构建课程体系的传统,将跨学科的课程提供给学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向更大的范围辐射,共同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开阔视野,打好宽厚的知识基础。

4.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许多制度性因素(如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工会)和社会性因素(如社会地位、歧视、社会习俗及习惯等)都会分割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可以分割为不同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就业条件,并雇佣不同的劳动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涉足劳动力市场分割领域,分别从理论应用和实证分析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赖德胜提出转轨中国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构成的劳动力市场是非一体化的,是被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分割性收益”。这种分割性收益是以货币收入或非货币化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形式存在的,一旦大学生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则各种分割性收益就无法获得。而且,在人力资本与垄断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明显存在着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分割。这种分割不仅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且导致不同市场区间人力资本回报的差异。因此,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要考虑其所学专业在劳动力市场的位置,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是在被劳动力市场中被分割的那个行业,那些处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与优势行业相对应的专业就会成为大家热捧的热门专业。

三、理性对待高校专业的“冷热更迭”现象

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一直处于“计划模式”,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否,都要通过教育部审批与备案。这期间,教育部于1987年、1993年、1998年和2012年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虽然教育部在第四次专业设置与调整中,专业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部分,但高等院校仍然没有设置专业的“权力”与“自由”。这将导致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高校专业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节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节奏之间产生错位,即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快与慢很难合拍。其二,高校设置专业,不是从自身学科发展优劣,自身所具备条件考虑问题,而是盲目跟风,抢办“热门专业”,从而导致违背教育规律现象的出现。

理性对待高校专业的“冷热更迭”,作为高等学校,应适度把握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准确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要全面考虑自身办学条件,充分有效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首先,高校专业设置不能一味地跟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走,若专业总是在产业结构的屁股后面进行不断调整,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就会丧失独立性与自主性,高等教育就只能越来越被动,完全违背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其次,“热门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生源较为充足,并且学费相对比“冷门专业”也高。一些高校只注重短期市场效应的影响,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设置专业争相趋“热”避“冷”。只追求当下的就业率,盲目“抢滩设点”,从而可能出现一段时间内某专业人才骤然饱和现象。在市场需求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高校盲目设置专业,扩大招生人数和考生填报志愿时不够理性等因素,都会造成曾经的“热门专业”就业难现象。第三,高校不考虑自身优长学科,不去办所谓的“冷门”专业,从而导致各高等学校趋同现象的出现,即专业设置趋同,人才规格雷同。由此可能产生一系列恶性循环,从而导致高校丧失特色,教育机制创新能力降低,教育资源浪费,最终导致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彻底脱离,人才培养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杨智,阎高程,王培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决策.当代经济,2007(10)

[2]张婵香.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与消解.煤炭高等教育,2009(2)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篇6

由此联想到高考,一般来讲。高考填报志愿,是考生依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在高考成绩、学校以及专业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但在现实中,又有多少高三学生能真正做到大致明确自己的理想、了解自己的兴趣及特长。对未来的意向职业又有多少真实地了解呢?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囿于普遍认同的所谓有前景的专业,也就是所谓的“热门专业”。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填报高考志愿时考虑所学专业会不会比较容易找到工作,这可以理解。但这样的思考模式下却隐藏着一个悖论:热门专业又会因为大量考生的涌入,导致毕业的时候陷入求职竞争十分激烈的窘境。这一现象已经被现实所证明:当年的热门专业。如生物科技、法律、财会等,如今就业状况恰恰是不容乐观的。正如经济形势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所谓的热门专业也是如此起伏变化,也就是说,热门或者冷门是辩证的、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再差的行业也有做得很好的人,再好的行业也有做得很差的人。既然没有绝对的热门,选择专业或者就业,应该更多倾听内心的声音。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一片关于他热爱工作的文章中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每天醒来,就觉得无比地兴奋,以至于无法吃下早餐,迫不及待地去摄影棚是我最想要做的事情!”股神巴菲特,在2007年股东年报里这样说道:“我每天都是激情四溢,踩着舞步去上班,每天要工作13个小时。”你能想象这个对工作充满了无限激情的人已经83岁了吗?你可以把他理解为仅仅是勤奋或者逐利的天性,可我相信是热爱的力量让他选择了激情澎湃的工作。

热爱是一切成就的源泉,是实现卓越的基础,而“一般”是没有出路的。去追求自己的热爱,做自己喜欢的、热爱的,同时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才是最幸福的。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

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相对的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比例却远远小于此数目。不仅在数量上,这种差距在结构和质量上也越来越明显,专业扎堆现象严重,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还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这方面的人才供应趋于饱和,就业竞争激烈,热门专业人才找不到工作,冷门岗位没人去,学不能致用的后果,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外,十年来的扩招,造成高校硬件规模极具膨胀,而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软件建设严重滞后,有的专业和市场需要根本无法衔接,学历层次与社会需求也不对称。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见

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主要表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标准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还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工作年限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国家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配套措施需要完善和加强

①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②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③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二)高校教育的改革和调整

①高校应根据市场要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②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③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应不断学习,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和提高自己,进而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诚信品格、组织协调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建立长效的用人机制

用人单位要转变选才观念,优化用人机制。应摒弃学历越高越好、学校名气越大越好的选才观念,用发展的眼光不拘一格选录人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人才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人才储备,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供应渠道;加强对所吸纳毕业生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观念。要把初次就业作为提高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开始,而不是就业的终止,在具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以后,再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最佳工作岗位。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要适应多种经济形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薪和热门职业的倾向,志存高远,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曹殊.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06).

篇8

每年在填选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相信很多考生们都不知怎么去选择比较好的专业,那么关于最受欢迎的专业你们知道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最受欢迎的十大热门专业以及就业率高的专业,欢迎参阅。

2021最受欢迎的十大热门专业工程与技术

工程与技术涵盖了6个不同的分支,包括: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土木与结构工程、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采矿与矿业工程。位于这个榜单第二的计算机科学也在其中,因此它成为最受欢迎的专业也并不令人奇怪。

在最新的QS学科排名中,工程与技术领域排名最靠前的英国大学分别是剑桥大学(3)、牛津大学(6)、帝国理工学院(7)。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的受欢迎程度之高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它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如果你想研究有潜力改变世界的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那么这就是最适合你的专业。

在最新的QS学科排名中,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排名前3的英国大学分别是牛津大学(5)、剑桥大学(6)、帝国理工学院(14)。

商业与管理研

作为QS最热门的三大学科之一,国际学生对商业与管理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年都有大量国际学生进入英国大学的商业管理类领域学习。

在最新的QS学科排名中,商业与管理研究专业排名最靠前的英国大学分别是伦敦商学院(3)、剑桥大学(8)、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0)。

医学

训练有素的医生和医务人员总是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同时这一行业的薪资水平也非常可观,因此很多人都对医学专业非常感兴趣。

在最新的QS学科排名中,英国医学专业排名前3的大学分别是牛津大学(2)、剑桥大学(3)、伦敦大学学院(8)。

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

如果说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希腊持续的金融危机和最近股市的波动证明了什么的话,那就是了解全球金融体系如何运作是非常有用的。

在最新的QS学科排行中,在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专业领域表现最好的英国大学分别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牛津大学(9)、剑桥大学(10)。

法律与法律研究

法律与法律研究专业有着明显的职业倾向,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学生非常关注的学科。无论是考虑在本科阶段学习法律,还是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法律,这个QS学科排名榜都可能是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

在最新的QS学科排行中,法律与法律研究专业排名最靠前的英国大学分别为牛津大学(2)、剑桥大学(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6)。

机械工程

工程专业的几个不同分支中,最热门的就是机械工程,它能为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的工程领域做好充分准备。

在最新的QS学科排行中,机械工程专业表现最突出的英国大学分别是剑桥大学(3)、帝国理工学院(7)、牛津大学(7)。

艺术与人文

艺术与人文是QS五大学科排名之一。艺术人文包含的具体专业领域有考古、建筑/建筑环境、艺术与设计、古典文学与古代史、英语语言文学、历史、语言学、现代语言、表演艺术、哲学、神学和宗教研究。

在最新的QS学科排行中,英国牛津大学在艺术人文领域世界排名第1,其次为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分别位于第3和第12。

建筑学

建筑学是艺术与人文领域最受欢迎的专业。2019年QS学科排行榜中伦敦大学学院在建筑学领域排名世界第一。

在最新的QS学科排行中,英国建筑学专业排名前3的大学分别为伦敦大学学院(3)、剑桥大学(9)、曼彻斯特建筑学院(8)。

会计与金融

会计与金融属于QS学科排名中的社会科学和管理类别,该专业受欢迎主要和它明显的职业倾向有关。

会计与金融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的职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会计、银行、保险经纪、金融交易员和投资分析师。

就业率高的专业建筑类相关专业

虽然现在房地产业有压力,但是建筑专业的人才一直供不应求,中高级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公用建筑、民用建筑、与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建筑、设计、策划等依旧供不应求。制造业更新换代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需要专业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加工制造业和机械设计行业等专业需求量大。

大学不太容易挂科的专业会计学专业会计学专业一直都是这几年的“火爆”专业,一般来说,会计学专业毕业的同学不会找不到工作的。毕竟现在的公司越来越多,是个公司就需要会计人才,所以会计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可以的。除此之外会计学专业的挂科率也是极低的。因为会计学专业的课程都比较人性化,没有特别死板的课程,所以学习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一般来说,做会计的女生居多,但是一旦有男生报考或是找工作,一定会成为香饽饽,拿高薪不是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转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90-02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说明“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全国各大高校以及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这一规定,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允许学生转专业。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其《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有条件的允许学生转专业,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在实际操作上,真正实现转专业的学生是很少的。转专业会对转出和转入专业的院系带来哪些负面影响?批准转专业应遵循什么样的标准?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分析?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处理原则,要制定什么样的转专业程序和要求,才能分辨出学生转专业的原因?校方应如何有效地加以引导?转专业后应做好怎样的管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转专业的利弊分析

(一)转专业将推动传统高教体制改革

允许学生转专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大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开发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配置。这也是大部分院校政策性允许学生转专业的最大的原因。

其二,学生转专业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革。为了不造成难以为继的后果,不论转出专业还是转入专业均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调配教学资源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使专业建设和管理更加适应社会要求。

(二)转专业的负面影响

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业间新的不平衡。冷门专业学生人数过少,可能造成教学资源浪费,而热门专业学生过多则可能导致教学资源不够。对于专业转出院系而言,若转出学生数过多,从一方面说明该院系专业建设的失败,这是很多院系所不愿面对也不愿承认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该专业无以为继,造成教学资源浪费,这些是大部分院系极少批准学生转专业申请的原因。也因为如此,对于转出人数必须综合考虑资源的调配,而限制转专业的人数。

对于学生来讲,转专业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新的困扰。

其一,由于转专业人数的限制,那些想转而不能转的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因此灰心,消极怠慢本专业的学习。

其二,部分学生在成功转专业之后,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比如要补修转入专业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和学分,另外要适应新的班级新的同学,重新建立各种人际关系,会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学习与心理的压力。

二、高职学生转专业原因

分析高职学生转专业原因有利于确定允许转专业的标准,并帮助明确允许转专业的程序和要求。归纳学生转专业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因素:冷热门专业及就业导向、性格及兴趣、身体条件限制。不同原因应有不同的处理原则。

(一)冷热门专业及就业导向因素

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通过网络、师兄师姐、亲戚朋友或同学了解到冷热门专业对于就业的影响而产生转专业的意向。社会上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如果允许根据冷热门专业为导向,必然导致人才过剩及激烈竞争,而且根据个人和社会理解的冷热门专业有时会有偏差。另外,往往热门专业在高考录取时,录取分数就相对较高,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分数达不到其第一志愿或其他志愿分数线,由于服从分配,在录取时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如果无条件允许这些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借口转专业,也会造成不公平,再者,较低分学生进入所谓热门专业后,又是否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不确定的。

(二)性格、身体条件限制及兴趣因素

如果是真正由于性格及兴趣因素,学校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有兴趣,往往能够学得更好,这部分学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因为因高考分数达不到其第一志愿或其他志愿分数线,由于服从分配,在录取时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第二种: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是出自于个人的意愿和兴趣,而是家长、老师或亲戚朋友依据对个人对于目前社会就业环境和待遇等情况的理解和社会经验,要求学生填报的专业志愿。

第三种: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发现自己对所报专业理解有误,才意识到当时所填报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专业,而经过理性分析和探究,明确了最适合自己性格特征和兴趣的专业并非高考所填报的志愿。

对于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如果经过一段时间认真学习及考虑后,对于自己的身体条件、性格特征、学习兴趣有一个充分、理智的认识,确实不适应原专业学习,而对于兴趣所在专业,又能够证明自己能够学习得更好的话,其转专业的意愿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三、构建转专业良性机制的措施

转专业的施行,是学生享受权利的一种体现。转专业给大学生带来转变人生轨道的机遇,事关学生利益,它要求转专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缜密,严防疏漏。高职院校在保证学校教学管理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制定转专业相关程序,要秉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做好转专业相关的一切工作。

申请时间一般为第一学期期末,或第二学期开学前一星期,第一学期所有专业一般都是一些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转专业成功的学生第二学期就可以很好地学习新专业。

研究转专业后师资、教学资源的合理配比,以确定本校适宜转专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包括转出专业学生人数百分比,以及转入专业可接收转专业学生的名额。

设计转专业报名、申请条件、申请者的成绩要求、综合素质要求及心理素质要求等,设计考核录取方案。转专业主要是针对对转入专业带有极大兴趣的学生,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应当显示出对转专业所付出的努力及成绩,通过转专业的录取考试、面试等。

四、转专业的后续管理

学校应把转专业后续处理工作纳入转专业的整体工作中,明确转专业后的事项和要求,并提出周全方案引导各相应管理部门提前准备解决问题:

1.学生的学分问题:我院规定,转专业学生应按照转入专业教学计划修读转入专业所要求的学分,如何修读并获得相应学分应有具体规定和管理方法。转专业后可能涉及的免修、补修课程应有提示,避免有些同学可免修却重复修读,需补修却没有修读延误毕业。原专业考试不及格、重修等处理问题,也应有明确方法。

2.学生的教材问题:学生转专业后的教材将随之变更,学生非常关心原专业教材和新专业教材如何处置购置问题,教材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学生能否及时使用教材适应新专业,应有相关管理方案。

3.学生的学籍管理:应及时调整学生学籍资料,特别是学生的专业归属变更所涉及的其他方面也应及时更新。避免学生完成一学期的课程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还在原专业停留。

高职院校不断做出努力,从政策上有条件地允许学生转专业,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提升的动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并不能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转专业。除转专业外,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推行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通过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等调配,以及优化专业结构,不断完善转专业机制及其配套管理,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允许他们辅修其他专业,挖掘学生学习潜力,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继续深造,获取自己所喜欢专业的学位。开拓学生视野,占据未来就业竞争优势,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一、新疆高等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调整与产业对接之间的矛盾

从学科设置上看,新疆高校原来就是按新疆和西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布局的,目的是使高等教育发挥其经济功能。从教育部实施的教学改革看,高校每次教改的首要任务是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或改造,以图拓宽专业口径,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高校调整基本停留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将原有的学科进行形式上的简单归并,而没有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真正考虑专业课程组织与专业教学内容的重组。由于受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一些急需的新增学科专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大部分学科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学科研究方向分散,有待进一步规划和凝炼;学科建设又受到经费投入不足的制约,难以尽快提升水平,形成规模。

2.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在高校,存在一批创办已久的被称之为长线专业的专业,近年来,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总体较少,尽管如此,这些专业目前还继续扩大招生规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高校整体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矛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这些专业开办的时间长,办学成熟,教学实验设备配置齐全,有一批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专家。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这笔资源很难割舍。

3.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现在人们普遍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不仅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要找到满意的大学生也很难,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人才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求大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能吃苦耐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符,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完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制和模式转变,在高校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学用脱节、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因此,无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都普遍感觉到大学毕业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相互之间存在结构性差异。

4.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分布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扩大,高校有了一定的专业设置权和各个专业招生人数的决定权,于是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为了好招生,多数学校不断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没有热门专业的也赶紧申办。而当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时,人们发现,虽然这些专业的需求仍然比较大,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了社会需求,于是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分布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产生上述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目前刚刚起步,各自的体系与内部机制都还没有完全建成,两个市场间的衔接尚未建立。②我国民众追求热门专业的心理严重。每年高校招生时,大部分考生都填报热门专业并且非热门专业不读。一般来讲,高等教育的培养周期是四年(本科)。在一个考生很高兴地被录取到社会流行的某热门专业时,在他毕业之前将会有三届同专业的学生毕业。以中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规模,也许还不用三届毕业生,就可以把一个热门专业变成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的人才过剩专业。③高校招生时最关心的是能否吸引更多的考生填报自己。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无论从生源的量上还是从生源的质上都可以得到保证。

二、构建新疆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大学生毕业生充分就业

1.坚持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新疆正在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力争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以上,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从发展速度上来讲,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高校现有办学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把好招生的关口,适度放缓发展的速度,年度招生的增速将逐步下调到8%~10%左右,与新疆国民经济保持大体相当、适度超前的增长速度,与新疆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协调发展。其次,从规模上来看,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仍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绝对规模来看,新疆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2%,新疆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23%;新疆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占新疆人口的0.8%,而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占全国人口的1.37%;新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8.1%,而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9%。从相对规模来看,全国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为104人,而新疆为83人;全国每亿元国民生产总值承载的在校大学生数为116人,而新疆为76人。因此,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自身发展的历史相比,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仍然偏小,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当然新疆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必须要考虑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并与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紧密相连。

2.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形成比较优势

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确立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目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从自身现有的条件出发,仅仅以条件定发展,为发展而发展。首先,要继续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加大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科学定位、突出重点、分类建设,形成以新疆大学(科研教学综合型)、石河子大学(教学科研综合型)为龙头,以医科大、师大、农大、财院(教学科研专业型)为重点,以其他本科院校(教学型)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型和职业技能型)为基础,普通与成人、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相沟通,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最后,要明确层次,坚持分层次办学,防止不分层次、无序办学的倾向。本科院校要以本科教育为主,集中力量办好本科,逐步减少直至停止专科层次的招生;高职高专院校要以专科教育为主,集中力量办好专科,逐步减少中职(中专)层次的教育。

3.以内涵发展与外延适度扩张相结合,统筹整合资源,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首先,从外延的扩张来看,在目前现有公办院校中,本科院校的校均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而高职高专的校均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200多人。其次,从国际高等教育目前发展的趋势上来看,本科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是以精英教育为主,而高职高专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主要承担者。三是从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来看,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各类专门人才。

4.根据新疆区情,确定高等教育发展重点,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重点大学的建设

科研水平低下是新疆高校和经济发展的“软肋”。新疆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继续建设原有优势学科,如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使之具有国际影响。另一方面,针对新疆自然科学和新兴科学十分薄弱的现状(在中国1999――2001各年度高校科学技术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185个奖次中,新疆无一项高校科研成果获此殊荣),加强理工类的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有梯度地建设一批重点大学,进一步把新疆大学建设成为“立足新疆、辐射西北、直至周边国家”的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大学,并在其经验基础上发展出一批国内重点大学。

5.根据新疆区情,多途径加强科研合作与开发,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新疆经济的科技含量

如何在提高高等教育的科技研发水平的基础上加强高校科研与各产业部门的合作,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姻”,是当前新疆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新疆经济发展的“软肋”就是科技含量低,而高校拥有较为集中的科研力量但经费和项目短缺,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就能形成“双赢”的局面,进而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科研合作开发的方式可以有建大学城和科技园区,校企合作研发及兴办二级学院,国内外、区内外合作开发等。

6.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首先,今后一个时期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应立足于自力更生,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眼睛向内,面向本地,突出特色,形成风格,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在师资培养、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确立、人才培养规格以及科研选题等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地域特色,强化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意识。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内地高校的支持,特别是在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的建设、高水平师资的培养提高以及大型科研项目的攻关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尽快提高新疆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其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所有所在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更加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更加珍惜利用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培养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要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稳定盘活现有人才的存量,发挥和调动现有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扩大人才的增量,采用高薪聘请、短期讲学、合作科研、资源共享等方式,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来疆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