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3 06:3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根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春晚,增加了草根元素,吸纳了原生态民族歌舞、民间绝技绝活、民俗游艺。来自普通百姓的草根明星,包括贵州田间对歌的苗族农妇、深圳翩翩起舞的农民工、北京地铁口高歌的“西单女孩”、用一首《春天里》赚人无数眼泪的打工二人组“旭日阳刚”……都登上了春晚的大舞台。一股股泥土清香扑面而来,撩人心动,诱人感动,催人激动。还不过瘾,台台“网络春晚”你方唱罢我登台,唱爱情唱友情唱乡情,唱家庭唱祖国唱天下,大众参与,平民狂欢,热闹非凡。
短信,增加了文化元素。据去年7月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8.05亿户。一到过年,几乎每个手机都在传递短信。手机短信,不仅是问亲情、报平安,也成了草根文化泛滥、灿烂的平台。 “年之初信息传,心情好拜大年,字不多情无限,欢笑声到永远。”“快乐若能网络交易,愿彻夜为你上网点击;开心若能录入手机,愿每天为你原创信息!”
兔年来了说兔。有些“原创”,寓庄于谐,分明透着兔的可爱和狡黠。
一则说:“我这头拇指与按键接触,你那头窜出一只吉祥兔,带给你勇敢的精神,带给你健康的体魄,带给你美丽的视觉,带给你又一年心想事成呼呼赚钱!”这是平民模式的兔;
一则云:“春承冬寒翻作夏,兔接虎气化为龙。”这是王者风范的兔;
还有一则“学习型”:“兔年学习兔八点:一学它与人为伴与鸡为友与猫共处与狗周旋的外交谋略。二学它小心谨慎安分守己低调做兔人见人爱的处世策略。三学它山珍不要美酒不喝爱吃萝卜爱吃白菜爱喝白水的健康习惯。四学它惹不起就躲、跑不动就藏的务实态度。五学它撞一次树吃了亏,知错就改,让人守株待兔待不着的生存本领。六学它前腿短后腿长,善于爬山敢于攀高的革命勇气。七学它耳朵虽长是非不多,眼睛虽红嫉妒很少的平和心态。八学它深挖洞广积粮,洞有三窟粮有三天的安全忧患意识。”这是活脱脱一只“中国兔,”!
文化要“化”,食而能化、化而能食;草根有“根”,根串着根、心连着心。这些短信,让你应接不暇、忍俊不住。为其所化受其所感,我也情不自禁参与进去发他一条:新年短信,眼花缭乱。荤素黄绿,老词新段。成百上千,喜忧参半。喜以友多,音候不断。忧为难复,浩荡烂漫。手酸目朦,枯肠搜断。每逢佳节,长吁短叹。昨夜有梦,铃声清淡。始则欣欣,继则怛怛。门庭冷落,古人不安。短信无多,今岂可欢?晨起端坐,心情灿烂。手不停挥,须臾百段。千祈万祝,吉祥平安;地久天长,友谊永焕!
篇2
关键词:草根艺术;文化空间;活态传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从这个定位出发,云南广大乡村传统的民间艺术,对云南“乡风文明”的建设必然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云南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重要文化空间,古戏台至今仍然以草根的力量,焕发出顽强的文化生命力,为各式民间歌舞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更通过这一文化空间,构成了乡村社区别具一格的社会生活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为乡民们提供了审美的娱悦和情感的寄托,成为人们增强族群认同感,加强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场域,更是云南丰富的民间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成为今天云南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草根艺术:乡民的精神根脉
在过去的时代,在儒家“礼乐”文化的影响下,为形成一种“乐极和、礼极顺”的社会风尚,在云南许多“文献名邦”、“科第显盛”之地,追求“艺术人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标志。2010年春节期间,我们专程前往大理喜洲镇考察,就感受到节日期间这种村村奏洞经,寨寨对调子,人人挥舞霸王鞭的场景。特别是大年初三河矣城村的迎本主的仪式,戏台上下那种万人参与,热烈狂欢的场面,如若没有亲身的参与,其壮观的情景是难以想象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通过这么一种仪式,在狂欢之后,一年的生活才可以平安吉祥,鬼神才不会降灾于民众,可以四季平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人们完成了期待的实现,构成了人与人情感的沟通。从这里看来,正如民俗学家刘铁梁指出的那样:艺术常常打着信仰的旗号,增强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而往往需要借助艺术表演以增强自己的感染力,于是,在众多的礼俗活动中,传统的民间艺术扮演了重要的社会和文化角色,在这里,神庙就是与神沟通的媒介,戏台就是与神交流的桥梁,艺术精神就以仪式为轴心呈现出来,构成以行为叙事为表现,祈求平安为旨归,最终实现文化的传递与心灵的抚慰。民众正是在对本土性歌舞文化的传承中,得到了生活的乐趣,在人伦的秩序中得到了安宁。正是这种能歌善舞的审美情趣与根深蒂固的宗教精神,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由此而构成了草根艺术活态传承的重要因素。民间艺术通过音乐以古戏台为载体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从戏台获得了血缘的认同,享受着声音带来的娱悦。作为一种群体的参与,本身就构成了仪式。因此,作为民间艺术的摇篮,更作为现代艺术音乐的母体,直到今天,古戏台仍以旺盛的文化生命,支撑着云南广大乡村民众实现的生存意义,给人们带来喜、怒、哀、乐的情感释放,而这样的文化现象,是令我们久居都市的人们陌生而惊奇的。
二、古戏台:草根艺术活态传承的文化空间
戏台作为承载村民情感表达的重要平台,它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一批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云南各民族民间艺术得以活态传承的文化空间。可以说,作为一部文化持有者的“乡土之书”,古戏台作为维系村民精神归属和文化认同的根基,是乡土文化“基因”保护、民族音声技艺活态传承的一个重要空间,也是地方性族群精神生活的现实诉求,构成了“千百人哭皆失声”的艺术感染。
始建于光绪年间的昆明海源寺戏台,它虽然与繁华的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虽仅一街之隔,但多年来,这座戏台由民间自发地固定在每周四均举行民间文艺集会。四方八面的人们都会聚集在该戏台和与之相关的区域对歌、唱戏、切磋技艺、交流感情,吸引了昆明周边各区县的民众,由此带动了周边每到周四有成千上万民众参与的商品交易和文艺观演景观,构成了农村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跟踪观察中,我们了解到,负责组织、协调戏台演出的负责人是昆明五华区新发村的村民付永昌,据他介绍,在他手上已拥有80多个民间文艺演出队的“联络图”,共计4000多演员的资源。连远在大理、丽江的民间艺术团也希望来此献艺。我们采访过许多“演员”,他们都是各地的“农转非”或下岗职工,在他们看来:“能在台上为别人展示美丽的一面,是自己得到社会肯定的一种表现,由此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来自呈贡的李大爷告诉我:“自己不畏路途遥远来这里看戏,就是感觉情感能够得到沟通、情绪能与人平等分享,是自己希望得到的娱乐生活。”从这一鲜活的事例中,我们在思索一个问题:在影视文化日益普及的今天,乡村民众为什么难以割舍传统的文化消费方式;反过来讲,在乡村民众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同时,主流文化是否应该更多地关心农村文化建设?村民们祖祖辈辈热爱并视为生命精神和生活乐趣的文化空间正在逐渐消失,电视、电影、卡拉OK的迅猛冲击,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但这些现代的商业文化又有多少内容表达了乡村民众的情感诉求,又有多少歌声与它们内心世界相应和?在更多的影视作品中,它们由戏台的主角变为了电视机前的旁观者,铺天盖地的歌会上没有人唱它们熟悉的调子,更难看到它们热爱的花灯歌舞,它们不再是自己情感的主人,它们由光荣的农民伯伯变成了“精神流浪者。”大量事实证明,草根文化在今天,仍然以它符合普通人生存规律的表达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需求。在海源寺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唱响的,不但是草根艺术的旋律,更是人们追求和谐生活的心声。从这个意义上讲,特定文化群落的生态知识,的确只有在其所在的语境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也正如著名民俗学家刘铁梁所说的那样:如果一种文化现象仅仅只是流行在精英群体的层面中,那么这种文化就难以成为关乎社会各阶层的根性文化。
篇3
关键词 草根文化 丝逆袭 市场需求 观众心理 类型片制作机制
2012年岁末,由徐铮、黄渤、王宝强联袂主演的《人再途之泰》一经上映变异破竹之势横扫贺岁档,并击败其他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取得了国产电影的票房奇迹。这个结果一方面使电影创作者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使得“草根文化”与“丝逆袭”成为大街小巷、报纸杂志热议的社会话题。
所谓草根文化是不同于主流文化、优雅文化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表达方式和根植于民间根植于大众的强大生命力。它的特点是聚焦于平凡大众,通过表现普通人甚至是边缘人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人生抉择来展示一种区别于“阳春白雪”雅文化的或朴实生动,或心酸曲折,或痛苦彷徨的人生状态。而在诸多商业喜剧电影中,“丝逆袭”的故事则成为“草根文化”的一种代言,一种偏爱。“丝”是一个催生传播于网络的新名词,它的意思是相对于“高帅富”的“矮穷挫”,是一帮迫于生活压力的年轻人的自嘲与无奈,当人格和尊严可以被自嘲、被调侃的时候,“全民狂欢”的时代便由此开启了。当“逆袭”来临时,没有人能抵挡的住那种现实生活中原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突然实现的,由此影视剧中的“逆袭”便成为观众一种替代性的心里满足和释放,所以“丝逆袭”的故事便一遍遍新瓶装旧酒的出现在各电视剧和电影中。
我国电视剧《裸婚时代》、《AA制生活》、《婆婆来了》,男主人公都不是“高帅富”,但最后都抱得美人归,生活美满。电影中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单说香港导演周星驰,他的许多电影素材都是取自生活于社会底层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却凭着他们特有的善良、执着、正义和勇敢获得爱情事业的双丰收,如《喜剧之王》和《苏乞儿武状元》。还有现在名声大振的黄渤则是完完全全起家于《疯狂的石头》中的“丝”小偷。王宝强始为人知也是缘于《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儿”形象以及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傻得冒泡儿的士兵“许三多。人们对于草根文化的青睐成就了黄渤们、王宝强们的演艺事业,这也说明帅哥、美男形象已不再是观众们追逐喝彩的唯一审美原则,草根们更贴近观众的生活,所以草根的华丽转身和完美蜕变更能表达出普通人对于生活可以变得更美好这种可能性的愿望和期待,毕竟亲眼目睹一只丑小鸭变成天鹅的过程比单纯的欣赏一只天鹅更能让人感慨和激动。
为什么影视剧如此青睐草根文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丝逆袭”的故事?这需要从影视剧的市场需求和观众的审美心理以及电影类型片的制作机制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在市场需求这方面,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刺激了许多从事影视娱乐业的投资人和制作者,他们以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混合商人对市场商机的灵敏嗅觉,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蒸蒸日上的今天,找到了一种没有传统“王侯将相”和“阳春白雪”文化的草根文化。以赵本山的本山传媒为例,他的实体演出有刘老根大舞台,经常出演各种小品和话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并培养了一批扎实的东北受众群。本山传媒投资制作的电视剧“乡村爱情”系列在北方城乡也有着一批的受众群,收视率颇为可观。为什么城乡人民会喜欢看草根文化的“乡村爱情”呢,就是因为它取材于农村,取材于村民身边发生的事,他贴近民众,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有一种亲切感就像在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一样。“乡村爱情”里有乡村,也有爱情,还有左邻右舍间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甚至有邻里打架,其文化格调谈不上崇高伟大,也谈不上浪漫激情,它甚至是有些墨迹和嗦的,但正是这种里嗦和默默唧唧中产生的喜剧效果才给观众送去了欢声笑语,让他们喜欢上剧中的一个个小人物,而观众对演员的认可又促进了本山传媒的这种品牌效应,是的赵本山和“乡村爱情”形成了一种稳固的市场号召力,于是每有一部“乡村爱情”问世,观众们都要先睹为快,这正是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完美平衡,正是有了赵本山对草根文化市场需求的正确估量,并量身打造了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才有了“乡村爱情”草根文化的成功运作。
再者,观众的审美心理是影视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影视作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可以说观众的心理导向和预期就是上帝,这一点,韩国的电视剧行业是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发言权的。韩剧的制作还采用了一种新的制播方式――周播剧,一边拍摄一边上映,同时广泛采纳观众的意见来决定剧情走向。韩国电视剧以偶像剧风靡亚洲,获得粉丝无数,如果说韩剧有两只脚,那么他的一只脚站在“阳春白雪”的雅文化里,另一只脚站在“草根文化”的俗文化里,主人公也是“高富帅”男和“矮穷挫”女,或者“白富美”女和“矮穷挫”男的爱情搭配,最终“矮穷挫”都会成功上位实现青蛙变王子或者灰姑娘变公主的华丽转身,如韩剧《My girl》和《魔女幼熙》分别讲述的就是女版丝和男版丝华丽蜕变的故事。虽然韩剧大多风格唯美奢华,但其中的丝逆袭也是有草根文化的成分在里面的,只是这些成分由于受到“偶像剧”的限制也被偶像化了,失去了原本生动鲜活的内涵,只剩下了一个符号,即“丝”。
第三,从类型片的结构上来讲,《人再途之泰》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是因为它尽量遵循了喜剧片的制作模式:夸张无厘头的剧情,搞笑没商量的对白和完美大团圆的结局,而作为重要喜剧元素的草根丝王宝宝是不可或缺的,王宝强这个演员似乎就是为草根而生的,他的相貌、语言似乎注定了他就是这个时代“草根”英雄的代言人,因为草根所以质朴,在厚黑学当道的今天,这种质朴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天然笑料,而“逆袭”作为喜剧片大团圆结局的必要部分也拉开了“狂欢”的序幕。如果说《人在途》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描写草根辛酸生活的文艺片的话,《人再途之泰》则是更彻底、更全面、更清晰的定位于喜剧片,无论是影片的画面风格,叙事节奏,语言对白和故事本身都是按类型片的标准打造的。如果说《人在途》的结局老板结束了婚外恋情回归婚姻本身和讨债的民工“成功”讨回了外债是导演出于一种对人性真善美的歌颂的话,那么《人再途之泰》的结局王宝宝成功实现了与女神范冰冰的互动合影则是典型的喜剧元素“丝逆袭”的运作,一方面它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另一方面它完成了喜剧片作要求的故事走向。
近年来,影视剧的跟风问题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某部电视剧创下了不错的收视率,某部电影赢得了不俗的票房,就会造成同题材的影视作品扎堆出现的问题,比如谍战剧、清宫剧以及近年来如火如荼的穿越剧,同题材的作品扎堆势必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以及影视作品粗制滥造毫无新意等问题,从而导致影视资源的浪费。表现“草根文化”的作品也不例外,因此,影视艺术工作者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粗糙模仿,应该以创新的态度去实现影视作品制作与发行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鲁顺元.“草根力量”与乡村现代化[J].西北民族研究,2003(02)
篇4
一、问题情景中植入 二、活动背景中植入 三、阅读素材中植入 四、写作过程中植入
草根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无限生机,让小学数学课堂异彩纷呈。
关键词:草根文化;植入;小学数学课堂;方式
草根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形式活泼多样,人们喜闻乐见,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留给人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渗透进人们的心灵深处,定规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凝聚于人们的精神气质,体现在人们日常行为举止中。
灌云平原广袤,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早在6500多年前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历代文人辈出,草根文化丰富灿烂。
草根文化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如何让草根文化植入小学数学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是一个迫在眉睫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问题情景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一单元《方程》,例1: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
植入方式:在教学例1后,出示练一练:世界最高坐佛台湾佛光大佛高108米,是伊山大佛的2倍少24米,伊山大佛有多高?
植入解析:台湾佛光大佛是世界最高坐佛。通过计算,家乡伊山大佛高66米,在国内坐佛中也是罕见的。大佛正襟危坐,造型庄严,依山傍水,四面亭台楼阁,相得益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到传统佳节,更是香客如流。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了将来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的信心和决心。
二、活动背景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五单元《大树有多高》,你还能测量楼房、旗杆的高度吗?
植入方式:开展本次活动,带领学生到县城新区县政府广场去测量计算政府办公大楼和旗杆高度。
植入解析:县城新区县政府广场活动范围宽广,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前方市民公园绿树成荫,四周建筑鳞次栉比,政府办公大楼巍然屹立,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是展示魅力灌云的一张名片。学生在这里活动,觉得心旷神怡,提高了活动效率,增强了活动效果,留下难忘的印象。通过测量计算政府办公大楼和旗杆高度,学生深感家乡的美丽可爱,身为灌云人而骄傲自豪。
三、阅读素材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下)第十单元《圆》,你知道吗?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对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大约在3.1415926和30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
植入方式:阅读这段内容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家乡的人杰风流,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名人掌故。
植入解析:灌云人杰地灵,代有人豪。号称"海州才子二许"的许乔林、许桂林兄弟,在文学、方志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造诣颇深;清代经学大师凌廷堪,曾长期寓居板浦,讲授《厘经释例》;中正的乔绍侨、乔绍傅兄弟,博学能文,著作等身,经学界为之翘楚;到了近代,灌云更是人才荟萃,教育家江恒源、学者程君复、生物学家汪德耀、物理学家汪德昭、核化学家汪德熙、河口海岸学家陈吉余等都是灌云人。阅读家乡名人故事,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到异常亲切。由家乡走出去的老乡们永恒的家乡情结,浓重的苏北口音,熟悉的拼搏身影,不渝的追求精神无声的感召着孩子们努力向上,激励着孩子们不断进步。
四、写作过程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算出它们的普及率。小组讨论:(1)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哪一个高些?你们调查的结果能反映本地区的电话、电脑的普及状况吗?为什么?(2)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你有哪些体会?(3)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有意义的调查统计活动?选择一个项目,小组合作去调查和统计。
植入方式:学生经过前期的认真调查,仔细计算,展开热烈的讨论,达成一致的认识,最后鼓励撰写调查报告,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植入解析: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和数据,经历了一次愉快的磨练和体验,为数学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来源。
资料和数据反映了家乡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文明的进步;磨练和体验是孩子们认识上的深入,情感上的升华,行动上的实现。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经历,这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机会。写作是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流露出对家乡美好幸福生活的赞美,流露出对这个伟大时代的颂扬。这种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篇5
我们不会忘记每年春晚聚在电视机前期待赵本山的小品的情景。我们不会吝惜自己的微笑,我们不会牵挂年关的烦恼,我们会将一切都消融在他幽默的语言与表情之中。这便是“草根文化”的魅力,不用多大的舞台,不用多美的灯光,不用多重的道具,就可以让每个平凡的人身临其境般地快乐。我们不记得第一次听到赵本山这个名字是在什么时候,正如我们找不到“草根文化”的根在何方。因为“草根”永远与凡人同在,诗经中的“风、雅、颂”中便有代表“草根”的“风”。群众可以创造历史,那群众何以不可创造文化?“草根文化”正是根植这片最广阔的土地,依托着世界上最多的拥护者发展起来的,我们永远无法忽视。
几个月前“王宝强”这个名字开始家喻户晓,再过几个月便开始了“奥运舵手”的海选。如果说前者是“文化草根”成功的典范,那么后者便是“草根文化”开始登上大雅之堂的标志。记得刚出现“超女”、“快男”选拔时全国一阵轰动,支持者与反对者几乎可以棍棒相加了,而今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草根文化”在拥有其弱点的同时也拥有许多其他文化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草根文化的质朴与坚强,其凝聚力与生命力也许正是一个民族兴旺的必需。
我们听惯了流行音乐,但最令我们感动的可能是夜深人静时耳畔传来儿时奶奶吟唱的童谣。我们听多了文人雅士的骈赋工对,但最能使我们噗嗤一笑并玩味许久的可能是父母无意中说出的一句俗话。草根文化于群众之中口耳相传,在恒久的历炼之中熠熠生辉。她的沉重与现代人的心的空虚形成互补,的的确确充实着“草根”们的生活,
但“草根”与“高雅”并不是水火不容,先秦农民朴实的呤唱而今听来更像是深沉而悠远的恐音。木兰从军的故事由“草根”们书写,流传而今被拍成了电影,改成了剧本。更有许多“高雅文化”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草根”的庇护下躲过了文化灾难。可以说“草根文化”即是“文化草根”,滋长着多姿多彩的各类文化。“草根文化”情状是文化命运的指示牌。在暴秦统治下萎焉;在盛唐的雄风下挺立;在清代的文字狱中死死挣扎;在改革的春风中渐渐抬头,走向成熟,走向属于她的春天。
我们需要繁花怒放的春天,我们更需要野草带来的一片春色与勃勃生机。如果野草也有春天,百花齐放时节还会远吗?
篇6
要说到方言市场的问题,这里我很害怕,因为我没在其他地方看见有这个提法,这纯粹是我“杜撰”我来的。但是,都到了21世纪了,改革开放都30年过去了,奥运会都在北京开过了。把市场拿来“框”方言也没有什么吧!什么是方言市场呢?结合上面对方言特点的描述-----方言的地域性特点,方言的市场可以是方言的地域使用环境,但是我们认为方言的市场的概念的还应该包含方言的消费者群体。所以我是这样给方言市场下定义的:方言的使用群体和消费群体。这里的消费者和使用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使用者就是使用某种方言的人,消费者就是并不使用这种方言,但是他能听懂这种方言并认同这种方言,这种方言能给他以审美的功效。为什么方言能给人审美的功效呢?这个就要感谢现在繁荣的娱乐界了,从最早的春晚相声到现在的方言电影,方言的审美功效被他们日渐的体现出来了(显然,现在方言的审美功效主要被大家集中在方言能逗乐观众这一点上,但是这不是方言的唯一审美功效,方言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东西)。正是因为方言能给我们带来审美的体验所以方言才会走出他土生土长的地域环境,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并且这种态势的泛滥最终会为民族语言的融通带来契机。
但是,并不是单纯的方言就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体验,方言要上升为方言文化,这样才能带给消费者审美的体验,而且方言文化又要能变成被大众所消费的商品,这才能带来市场。要想人家来消费,就要想一下办法,你把没加工过的原料拿出去卖,很显然你赚不了钱。就想泥巴一样,你把泥巴拉一车去大街上卖,谁买?但是,你把泥巴烧成砖,再用砖盖成房子,要是你房子盖得好,又能找个好地段那你就赚大方了。
方言文化要怎样变成商品呢?当今流行着一个词,叫“草根”,草根和方言文化的结合造就了“方言商品”。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先来了解下草根。
遇到解释草根这个词,我很为难。因为我在字典上没找到这个词,不知道这个词的来源和出处。但是我上网一搜,居然百度百科里面赫然的有这个词的解释在,所以这里不得不厚着脸皮照搬了下来。
草根:
释义:
“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我们平常说到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一般都可以看作是“草根阶层”。有学者就把非政府组织(也称为非官方组织,即NGO)称作草根性人民组织;另一种含义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比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等等。例如在台湾的行动纲领中,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文化鼓励草根文化,维护文化财产及民间技艺,加强巡回展览演奏,平衡城乡文化发展。”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 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是①群众的,基层的;②乡村地区的;③基础的;根本的。
来源:
“草根”的说法产生于十九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英文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是①群众的,基层的;②乡村地区的;③基础的;根本的。
所谓“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等等,但从各种文章来看,实际应用中的“草根化”的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来得丰富。草根和有权无权,地位高下没有关系。 它具备两个特点:一,顽强,应该是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照此推理,我们每一个在自己键盘上坚持更新的Blogger应该都是草根。网络业应该是一种草根文化。
草根和方言都是很大众化的东西,大众和大众结合,那还得了这等于强强联手,大众就是多的意思,多+多那就是更多。当今是不能忽视这种“简单”的结合的,比如网页和商店的结合就是淘宝,手机和电脑的结合就是3G手机,前者身价上亿,后者马上就要来改变你的生活。你能视而不见?
草根和方言都是平民化的东西,很贴近生活,或者说草根们就是使用方言的大众人,草根需要用方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来传达感情。在这里方言成了草根的一个标志,草根也成了方言向着市场化转型的一个催化剂,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这里又需要解释下,草根可以是指大众化,当然也可以指我们这种大众化的人。
市场经济当中,是需求带来了市场,市场又带来了产品。既然把方言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推向大众,那么他一定存在着一定的市场份额。那么这种市场又是什么样的需求导致的呢?
首先,方言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或者说是多种语言艺术,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市场份额,如:京剧、昆曲、黄梅戏,都有人愿意为它们埋单。还有,前面我说道某方言对使用这种方言的人有一种感情的亲近性,这种亲近性也是一种市场份额的体现。
其次,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端的经济危机席卷了全球,全球经济限于低谷。虽然我国经济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并没有给国内带来过多的金融恐慌,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影响。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增加,必定导致人们心中的郁闷,而方言文化、草根文化能给人们在精神上的愉悦,山寨的恶搞更是能发泄人们心中的那股郁闷。
再次,由于某些观众的审美观点的转变,由审美开始变为审丑。讲到审丑就要讲到艺术这个话题,我不懂艺术理论,所以在谈到方言艺术的时候我都尽量的在回避,但是这里不说点不行。有人认为丑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了衬托美,但黑格尔说:“在浪漫型艺术的表现里,一切东西都有地位,一切生活领域和现象,无论是最伟大的还是最渺小的,是最高尚的还是最卑微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和丑恶的,都有它们的地位。特别是艺术愈变成世俗的,它也就越来越多地栖息于有限世界里,爱用有限事物,让它们尽量发挥效力。”黑格尔预言了传统浪漫型艺术终结后的艺术将呈现出世俗的、个体的、丑的形态。照这么说丑还是从审美发展下来的,用当今很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审美疲劳了,所以开始审丑。这里我不想去谈艺术的转型,因为我谈不懂那个。当然我也不是说方言很丑,只是某些人觉得,这一点你绝对不能否认。就像很多人不认为李宇春漂亮一样,但是人家就是很红,超女的评委们就是这种审美态度。
篇7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营销的共同困难已经摆在面前,那就是同样能满足大多数消费者核心价值需求的产品趋于同质化,产品质的差异性逐渐消失,具体到运动产品的消费市场这种问题更是凸显。那么,企业该如何吸引消费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人们,作为一种特殊消费,运动产品消费不仅仅是功能消费,更多的是反映出人们对于品牌文化的一种追求。当消费者的价值观逐渐从物质向精神转化,文化营销就恰到好处地在精神层面对于消费者需求的作出了反映。因此,运动品牌“傍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开启与文化产业对接的营销之旅
近日,闽派运动鞋服某品牌企业举行了《田埂上的梦》微电影开机启动仪式,闽派鞋服高调进军文化产业,受到了全国多家媒体和石狮、晋江、泉州、厦门等地众多闽派鞋服企业的广泛关注。业内认为,直接进入整个艺术作品的创作、制作之中,既是一种文化产业的创新,也是闽派服饰文化产业的创意和发展。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该决定激发了石狮民营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热情。本身就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服饰产业,纷纷参与挖掘文化产业的投资机会,并借此提升闽派服饰品牌的发展力和市场影响力。
据悉,石狮另一著名服装品牌企业,在台湾文化团队的协助下,欲投资拍摄一部电影,将该品牌文化贯穿整个电影剧情之中。相信具有浓郁国际化色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定会让广大观众对该服装品牌留下深刻印象。另外,石狮一家著名休闲皮鞋品牌企业,也计划投入资金,以该休闲鞋品牌为底色,设计、制作一部大型动漫作品。
石狮一鞋服企业高管人士认为,闽派运动服饰产业通过与文化产业新形式的对接,更能传递闽派服饰品牌的精神,也更能让消费者接受品牌内涵。他表示,闽派运动服饰产业与文化大产业的直接融合,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更多样的精神文化,为文化产业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闽派服饰文化引入了新的发展机制,同时,还整体提升了闽派运动服饰产业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综合竞争力。
另类草根文化崛起
近几年来,作为对主流文化的补充,草根文化以一种非主流文化的姿态崛起并流行着。互联网的兴起显然对草根文化的流行提供了肥沃土壤,短期内就掀起了一场 “草根文化热”风暴。
聚焦国内运动鞋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呈现出更多品牌个性和内涵的同时融入草根文化,选择草根代言人,就是例子之一。对比明星代言,草根代言具有其本身独特的优势――费用低廉,可以有效避免鞋企在加大产品研发、渠道建设等相关方面资金投入时引发的资金短缺。而且草根来自民间,代表了大多数人,也就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同时,在这个追求个性、新奇的时代,大众已然厌倦了那些明星大腕,而草根的出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往往会吸引更多的眼球。如此可见,鞋企改变邀请明星代言的标准模式,选择草根代言不失为一个创新的营销策略。
草根一般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以及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是与明星代言的区别。从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上看,明星代言更注重的是外在形象,主要也是在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而草根代言不仅在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也在于提高产品的美誉度以及内涵,其在一定程度上已提升到精神层面。
草根代言作为一个较有创新的营销策略,固然可以为鞋企所采用,而且在受到欧债危机、各种成本上涨的冲击下,草根代言确实存在着可行性。审时度势,草根代言或将再度掀起鞋企品牌营销的热潮。然而,草根代言对鞋企是否有明显的优势,而鞋企通过何种渠道选择草根,选择草根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这都需要鞋企不断思索。
耐克文化营销带来的启示
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其中“共享”“价值观”和“行为方式”3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文化主题,也就是大家共有的,能影响到人的思想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引起人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企业的发展往往借助文化的魅力,将产品的实用性展现给消费者,以体现产品价值,这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营销。尤其是当前,物质需求在日新月异中已得到基本满足,精神的需要逐渐成为主流需要。消费者的价值观正从物质性向精神性转化,而文化营销正是在精神层面对于消费者需求所作出的一种反映。
所谓品牌营销中的文化营销,简单而言,就是企业从消费者的文化环境、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入手,营造科学的、人情的、艺术的销售环境和产品,与消费者进行交易,促使其消费的过程。文化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但是它强调的是物质需求背后的文化内涵,把文化观念融入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是文化与营销的一种交融活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过程。
在文化营销的历程中,耐克堪称榜样。
耐克品牌创建于20世纪中叶,仅仅经历了几十年就挺身世界知名运动品牌的行列。市场营销的成功表明,耐克品牌注重了产品与文化的结合,更注重在营销中突出其个性十足的品牌文化,才铸就了它今日市场上的辉煌。探寻其根源我们不难发现,耐克品牌成功的文化营销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本思想的倾注,缔造了与消费者之间完美的沟通及共鸣。翻开耐克品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挖掘到其人本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它的广告理念和营销策略,那就是沟通而非销售需求。就是这个立足点才使耐克在销售市场的空间不断扩大、发展起来,且因为其基于运动自身的特征而深受青少年的青睐。耐克很清楚,青少年酷爱运动,又喜欢追逐运动时尚,充满想象力并且注重穿着品牌。耐克抓住这一特点,把营销的重心放在了这一消费年龄段。因为在这个市场中,青少年消费者具备鲜明的特征,并且具有普遍性。针对消费的倾向,耐克在市场营销中大量引入明星元素,并且分析青少年的消费心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与明星的参照,使得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渐趋加强,耐克品牌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了。
(2)注重外部投资,将品牌转化为精神。耐克公司不仅选择了最佳的消费群体,更集聚了特立独行的企业文化。总结耐克的成功,我们不难发现耐克企业坚韧而有耐心。品牌的塑造需要精神的内涵,耐克与众多选手在各项赛事中并肩前行,不断推动选手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是耐克品牌文化构成的核心。在耐克看来,它不看重今天谁在赛场上辉煌而更注重明天谁会在赛场上闪耀。耐克不惜花费时间和耐心去培养,是因为它不是单纯的把商业和体育结合,而是要做出品质,创造品牌。
(3)不断创新,使品牌持续焕发精神魅力。不断创新是耐克发展的永恒宗旨。在耐克看来,经济的发展会使得所有企业面临市场的优胜劣汰,它的速度之快可能超出任何企业的预期。为此,耐克一直把市场看得很重,危机意识一直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源动力。据不完全统计,耐克每年都会推出新品上市,最多时候多达12万种,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无论是专业体育用品的生产还是与运动相关的互补产品的推出,耐克都是不断推陈出新且精益求精。
(4)与运动员荣辱与共,增强品牌忠诚度。作为一个品牌,营销技巧异常重要,尤其是与运动员合作的关系更是企业营销的命脉。众所周知,很多奥运明星都是耐克的签约合作者,耐克用忠诚换来了运动员的广泛支持,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为什么运动员对耐克公司会有忠诚,单单是利益的推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品牌并非耐克一家,仅靠利益不能够换得忠诚。耐克把自己和运动员的荣辱视为一体,运动员常常能够在耐克企业找到归属感,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不仅说明耐克公司管理的完善,更代表了耐克企业与运动员之间亲密的合作关系。
(5)既注重品牌的本土化又推动品牌的国际化。耐克是一个国外品牌,根植于西方文化并深受其影响。耐克曾经情迷于中国的庞大消费市场,为了拓展中国市场,耐克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营销方式,将国际与本土营销分开。耐克品牌认为,跨国企业必须同步跨国营销,而打开营销市场的钥匙是跨国文化,如果不适应国外的土壤、入乡随俗,必然会在文化营销中产生背道而驰的严重后果。
文化营销三管齐下 缺一不可
耐克用实践验证了品牌营销中文化营销的重要性与价值。根据耐克的经验,我们可以把文化营销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产品自身的文化、品牌的文化以及企业的文化营销。
在产品自身文化层面。产品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更是价值产生的源泉。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产品自身的功能与文化是开发产品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更要考虑挖掘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使得产品品质得以升华,成为有“灵性”的产品,不仅注重它的实用功能,更通过其消费本身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从而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在这个角度上,我们提出文化营销,把产品自身文化放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无论是产品的名称还是外形、颜色都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特色,这种内涵更能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打动消费者的消费决心。
在品牌的文化层面。品牌是一个复合概念。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志、符号和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体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
国际公认的品牌构成有六层含义,文化是其中之一,它是指品牌附加及象征的文化。品牌有无竞争力,能否成为名牌,并不主要取决于技术差异,而在于品牌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主要表现在品牌广告、宣传活动、形象代言等。我们很多国际品牌都融入了文化因素,只有适应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才是品牌形成的最终土壤。如耐克在产品设计、用材质量、价格上的“酷”个性化体验,已经成就Nike在中国市场上的特有品牌价值――文化身份。这是一个品牌文化营销的时代,任何产品一旦失去文化支撑都将失去持久生命力。
篇8
【关键词】山寨现象 山寨文化 文化分析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当“山寨”成了模仿的代名词,各种模仿行为也纷纷被冠以“山寨”之名,当“山寨”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之后,“山寨文化”也就应运而生。“山寨热”的流行会与其传播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一、山寨现象
山寨一词,古已有之。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良民草民所居住的山寨,是某种群体集体居住的建筑群而已。但如今山寨后来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山寨”产品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商品,比如山寨手机等;另一种是文化和精神产品,比如百家讲坛、春晚等。还有一种分法:以营利为目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比如,有的人搞“山寨版百家讲坛”、“山寨版功夫熊猫”,并在网上传播,制作者纯粹就是为了娱乐,或者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表演欲。
二、山寨现象的文化分析
1、生长土壤:后现代主义的勃兴、平民主义的创造力与社会控制的弱化
如果说新媒体为“山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传播载体,那么后现代主义的勃兴为山寨文化的流行注入了强心剂。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
进入了WEB2.0时代后,传播进入了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时代,这些造成了新媒体环境中议程设置的主体,议程设置机制和方式乃至议程设置效果强度发生了变化,现如今网络媒介开放式的特征造就了社会个体以建构自有文化去抵抗主流文化的方式,以便表达其阶层意识。
我们说后现代主义强调批判和解构,那么平民主义思想则是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强调个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现实成就和生存快乐,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妥协性,它的行为方法的特征是改良。山寨兴起的另一土壤则是社会控制的弱化,主要表现在,第一,身份控制的不断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性分层向“经济型”分层转轨,社会身份对公民的控制作用也逐渐弱化。伴随经济地位的上升,一部分民众甚至一夜暴富,使得整个社会风气不再崇拜权威。第二,思想文化控制的弱化。思想上的开放和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导致公民对社会意义的失落和信仰危机,人们想用思想感情宣泄的方式对主流的文化进行重新的诠释和重构。
2、发展契机:“咱们草根有力量”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必定有其社会根源。山寨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差异引发的草根阶层的躁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草根实力。精英文化的权威文化压抑造成了平民文化的厚积薄发,由于文化地位和话语权的不平等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的痛恨,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公序良俗的渴望和对乌托邦式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间,充满了调侃式的、极具幽默感的方式、语言和感情,反映了民众通过平和的方式和手段表达渴望变革的善良情怀,这种样式不断促使山寨文化在以多样媒介形式充斥市场。文化地位和话语权的不平等,迫使草根阶层唯有通过山寨影视、山寨晚会等草根方式来获得表现的机会。例如韩江雪的“山寨版百家讲坛”、蜀山少侠的“山寨版红楼梦”、老孟将要举办“CCSTV山寨春晚”,就是草根反抗主流、挑战权威的一种躁动。
(2)山寨文化打破了长期以来所谓的精英对文化的垄断。一直以来精英文化被大家认为“阳春白雪”,而山寨文化则被认为是“下里巴人”。山寨文化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文化格局,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扩大了文化的受众和传播空间,贴近了文化与大众心理和感情的介入,并且使得文化转入了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轨道,陈力丹提到,“我们公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机会、有时间、有能力关注自己的生存质量、追求生活的快乐和情感宣泄。新一代人不会像他们前辈那样习惯于压抑欲望和感情,他们注重现实的娱乐和消遣,轻松表达即时感情”。
山寨文化绝不仅仅是造假之风和模仿之风的随意结合,而是社会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面对日益加速的生活节奏及升学、就业、工作、买房等各种压力,人们渴望娱乐心情,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而贴近生活的“山寨”文化富含草根精神,契合了当下大众文化的勃兴,具有反权威、反垄断、反精英的平民化特征,让更多的民众所接受和认同。
(3)“山寨”使得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市场。山寨商品例如手机产品,往往整合了很多不同优质品牌的长处,再根据草根平民阶层的需求,增加新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产品。至于山寨影视,特别是山寨新闻联播、山寨明星等,则更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的名气和名人的良好社会形象山寨产品创造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方面。
(4)互联网推波助澜。日益发达和普及的互联网络和手机,为“山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传播载体。截止目前,我国拥有网民2.89亿,287.8万个网站,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在生活中不可脱离的一部分。网络的信息传递迅速,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使得原来如星火的“山寨”一夜之间便成燎原之势,演变成一种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
三、生存情境:山寨文化与主流文化此消彼长
山寨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消解主流的文化,是草根对垒权威的文化,但是,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权威与草根之间并不总是对立的,而是在不断磨合和消长。在这个磨合过程中,有些山寨文化会被主流文化“招安”,有些则将自行消亡。比如山寨手机,有些山寨工厂做大后会走上品牌之路,有些可能会在竞争中倒闭。而山寨影视、山寨晚会也一样,有些会融合到主流文化之中去,有些则就是昙花一现。不过,旧的山寨文化被招安或者消亡之后,又会有新的山寨文化出现。只要社会差异依然存在,山寨文化就可能经久不衰。
结 语
任何社会和国家中都存在着主文化和多种多样的亚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或主体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山寨”是文化民间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形态,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同时山寨文化补充了文化的空白,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精英文化的长期文化压抑孕育了山寨文化,并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迅速传播,“山寨”一词正在为多数人所知并成为平民文化的代言人,山寨产品的大行其道折射出经济多元化的现象;但是提起“山寨”仍难免给人侵权、劣质和恶搞的印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的的无序和市场的混乱。山寨的迅速蹿红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狂欢,而狂欢的尺度是很难把握的,山寨过头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山寨”正在迅速演化为一个泛文化概念,所谓无处不山寨。它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危险的另一面正在浮现出来,譬如山寨药品的出现,就是个明显的信号,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那么“山寨”的出路在哪?那就是规范、净化山寨文化,告别低俗和肤浅,发挥自主创新,在正确的引导和监督之下,强化新媒介把关意识,建构健康的媒介环境,让山寨文化走出山寨。■
参考文献
①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②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黄柏青,《“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
篇9
关键词:美国偶像 美国梦 消费文化 草根文化
《美国偶像》是在美国这个流行大众文化聚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土壤上诞生的一档综艺娱乐节目。这档收视率极高、至今经久不衰的老牌综艺节目对美国的影像娱乐产业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娱乐节目走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透过对《美国偶像》这档节目的分析,思考和理解《美国偶像》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因素,探索《美国偶像》存在并且兴盛发展背后的大众文化动因。
《美国偶像》简介
《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是福克斯广播公司从2002年起主办的美国大众歌手选秀赛,英国电视节目《流行偶像》(Pop Idol)的美国版。该节目人气非常高,近年的收视率牢牢占据着美国黄金时间段电视节目的榜首。《美国偶像》的制作方是Fremantle Media,隶属于德国的贝塔斯曼公司。《美国偶像》是发掘新一代美国歌手的比赛,同时也是歌手迅速成名的好机会。该节目的参赛选手必须是美国公民,年龄在16至28岁。①
《美国偶像》从2002年开播以来,一直位列美国尼尔森收视率排行榜的第一名,是美国电视收视率大战中的王中王。凭借这一长盛不衰的选秀节目,FOX电视在与NBC、CBS、ABC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美国偶像》背后的“美国梦”文化
“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在美国,美国梦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趋向,无数的青年人受到美国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怀揣着一个美国梦在事业上打拼。
美国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世界观、价值观在这里碰撞、冲突、和谐、统一,共存共荣。《美国偶像》的火爆因为它迎合了“美国梦”的主流文化,并且从根本上引领了这种文化的前进。《美国偶像》旨在给平民百姓提供一个自由展现才艺和个性的舞台,节目真实地还原出平民选手的原生态表现,本真地呈现出一个个生活中的平常人迅速成为明星的真实状态,记录他们脱蛹化蝶的神奇过程。众多怀揣着明星梦的少男少女的青涩表演使得节目更有看点,也更平易近人。人们见证着他们一步步从邻家孩子成长为超级明星的过程,而非一夜成名的名利和光环。《美国偶像》是一档“造星”节目,任何觉得自己不同凡响并且才艺出众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比赛,在专业评委和广大观众面前尽情表演。尽管他们或许并没有超人的才华,也不能适应娱乐圈的生存法则,但是这个节目给了他们一个圆梦的机会,他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正如《美国偶像》的开场音乐《we will rock you》里唱到的那样:“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梦想登上这个舞台,成为世界上最出名的人之一,他能让你的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美国偶像》在给大众提供一个实现“美国梦”的舞台的同时,这档娱乐类真人秀节目也反映了电视的平民化浪潮。平民化是电视选秀节目的一个重要标签。平民化节目让人们从电视里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让人们满足了自然、本色、真实这种社会审美心理。人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将自己投射到节目的选手身上,看到选手在比赛中不断奋进,勇于表现自我,实践“美国梦”的精神实质。中国观众最熟悉的“美国偶像”或许就是华裔选手孔庆翔。此人其貌不扬,唱歌走调严重,舞姿滑稽。但他在节目中却从容淡定,当“毒舌评委”考威尔尖刻地批评他的表演时,他率直真诚地表示:“我已经尽力了,我完全没有遗憾。”不是冠军,却得到了比冠军更多的掌声和鼓励,这种成功的奇迹正是对“美国梦”文化的完美诠释。只要你有梦想,就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施展。在这里张扬你的个性,秀出真正的自我。
《美国偶像》背后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是指直接进入文化消费领域、满足人们日常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活动,也包括为了直接消费而进行必要的再生产(复制)和辅创造活动。根据《物的体系》中鲍德里亚的定义,消费现在既不是物质实践,也不是现象上的繁荣;既不是取决于我们的衣食和出行,也不是由我们所见所闻的形象和信息来做界定。消费取决于囊括了上述一切的指意符号系统,它是见于一个特定话语中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而英国的社会学家唐·斯莱特的《消费文化与现代性》一书将消费文化同现代性结合。消费文化是在西方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再生产主导模式,它在许多方面都是现代西方文化。它普遍联系着界定西方现代性的那些核心价值、实践和制度,诸如选择、个人主义和市场关系。消费文化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市场表达出的一种社会协调,日常文化和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和符号及物质资源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逻辑下的消费文化逐步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电视必然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对于像FOX这样的商业电视台,收视率就是生命,高收视率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收视率就是商业逻辑的必然结果。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对于西方的电视发展形态曾指出,20世纪末电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商业逻辑的侵蚀,而商业逻辑对于电视的作用是通过收视率来实现的。所以《美国偶像》的诞生和兴盛就是商业逻辑下围绕受众的文化诉求争夺收视率的表现。《美国偶像》等真人秀娱乐节目没有剧本,但是有一个开放性的规则,对于未知剧情的猜测和期待是节目本身一个重要的兴奋点。同时,大量采用隐蔽拍摄的方法使得观众看到真实的人生,满足了偷窥的欲望。为了争夺观众,真人秀节目中加入了更多的刺激元素,过于表现人性的丑恶成分。比如《美国偶像》中的毒舌评委们,他们富有挑衅意味的评价刺激着观众的神经,引起了更多观众的注意,从而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
《美国偶像》不断制造着平民偶像,一个个偶像的出现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孔庆翔效应”使得走音王子可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平民英雄。无论在外貌气质还是专业能力上,他都与传统的明星偶像格格不入,是“反偶像”的代表。他们刚出道时往往不引人注意,通过媒体的大肆炒作和娱乐化包装打造进入公众的视野。消费成为西方当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神话,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言:“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美国偶像》这个节目就是在不断地制造偶像、不断地给予受众消费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参与者与受众的自我表达。
平民选秀节目的本意是与民同乐,大众娱乐大众,平民偶像的出现其实只是附属的产品。而文化工业生产背景下的媒体又充分利用了这些民选的偶像成为供他们消费的符号。现代传媒具有速成的“造神”功能。所有的视觉形象包括身段、外形、发型、时装都具有偶像性。当无数观众拿着这些明星的玩偶、海报陶醉在他们的唱片所带来的欢乐的同时,受众也为他们的偶像符号埋了单,消了费。
《美国偶像》背后的草根文化
草根文化就是基层民众的文化,是与权力集团相对的,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对,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加工改造,蕴涵着丰富生活共识的原生态的平民大众文化。草根势力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命力旺盛,任凭这种文化生长于活跃的社会土壤之中,宽容、多元、开放是这种土壤的成分。这里大众的含义是民有、民享,为民所喜闻乐见。大众不是泛指普通民众,而是用来指民众的绝大部分,它的对立面是富人阶级、特权阶级和受到良好教育的阶级。所以这里的大众是与精英相对应的。大众文化指大众的文化或劳工阶级的文化。雷蒙·威廉斯认为,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它仍然带有两个旧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如大众文学、大众出版上以区别于高品位的出版机构);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如有别于民主新闻的大众新闻,或大众娱乐)。近年来事实上是大众为自身所定义的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经常是替代了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但它亦有种重要的现代意识。②
《美国偶像》产生的平民偶像彰显了草根文化的属性。首先是民主性。《美国偶像》的比赛规则就是不论外貌,不论地域,不限身份,只要是年龄符合的美国公民都可以参加。每个人经过“海选”和逐级比赛淘汰对手,这种机制契合现代社会两大基本的社会文化心理即机会均等和优者获胜。在比赛中,各个选手的起点是公平的,评委也是具有公信力的业界一流人士。最后的冠军由民众投票产生。电视选秀节目把原来属于媒介、属于少数人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让渡给了观众。观众就像选出总统一样选出自己的“美国偶像”。许多粉丝自发组织活动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拉选票,架势就如同美国大选。人人都可以参赛,人人都可以投票,虽然免不了商业操作,但是相比以往的精英比赛,这种比赛更加亲民。当娱乐的权利掌握在普通民众的手里时,这种文化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其次是真实性。《美国偶像》的参赛者都是普普通通而又充满个性的青年人。他们的欢乐、泪水都是来自于生活中原原本本人的本能。观众摒弃那种过于包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明星”,而喜欢质朴、天然的“民星”。最后,就是草根文化的大众性。大众性是草根文化之本。《美国偶像》节目的定位就是社会上的草根阶层,而不是为了仰仗精英知识分子的审美趣味来进行节目编排设计。精英文化是对文化的抽象、提升,草根文化就是对文化本来意义的回归,是保持文化鲜活生机的最根本的源泉。
符合草根们的审美趣味的《美国偶像》使得人数众多的草根阶级成为它最忠实的受众。这也意味着平民草根文化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不断增加发言权和话语权,为原本无法享受文化参与权的大众提供了参与空间,打破以往只有上流社会才拥有的文化专享特权,为处于生存压力下的大众允诺了文化的解放,提供了一个世俗化的万众同乐世界。③
结语
《美国偶像》作为一档选秀类的综艺节目,到了2010年已经开办九季。这档节目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其扎根于美国的本土文化,以文化为标杆来制作。背后的美国梦文化、消费文化和草根文化给予节目以原动力,也是保持长久收视奇迹的根本因素。
随着《美国偶像》的收视长虹,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一些节目模仿。在中国出现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但是这些节目往往和低俗、媚俗产生联系。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节目没有进行深入的本土化改造,对于国外优秀节目盲目地不加思考地复制,最终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深入人心,打动受众。所以,如何认识诸如《美国偶像》这样的节目背后的文化因素,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如何从文化动因上入手去制作优秀的电视节目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王磊:《电影》,《〈美国偶像〉的长盛和〈越狱〉的失败——美国流行娱乐文化之动因》,2007(06)。
篇10
摘要:本文梳理出当前我国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的生存能力、协同能力、服务能力的三大内卷化困境,建构我国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由低到高的三级能力梯度。并就破解草根防艾组织能力内卷化困境,提升我国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 :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能力内卷化;能力梯度
草根防艾组织特指扎根于民间的对高危人群干预和动员检测,对社会公众开展人文关怀和反歧视、宣传艾滋病知识等公益服务的非营利性基层群众组织。据估计,过去10年内中国出现大约1500 家艾滋病草根组织,成为应对艾滋病的重要力量。2014 年,艾滋病全球基金在我国的资助项目相继结束,草根防艾组织陷入资金匮乏困境,只有依靠政府购买防艾服务,解决草根防艾组织面临的断炊难题。
一、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能力的内卷化困境
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lexanderColdenweiser)首先用“内卷化”概念描述一类文化模式,即当达到某种最终形态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在内部变得更复杂化。“内卷化”也可用于我国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能力出现的困境。
1.生存能力内卷化困境
我国草根防艾组织自我领导、自我管理,直接服务于社会公众,是造福社会的公益性组织。但受限于草根防艾组织成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社会流动性强,其专业筹资能力不尽如人意。加之,社会谈艾色变,即便是草根防艾组织健康工作人员也不免受到社会歧视。草根防艾组织开展的工作得不到社会认同,很难募集到防艾资金。此外,在我国“大政府、小社会”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情况下,草根防艾组织由于自身能力不足,缺乏与政府谈判获得资金支持的筹码。更因社会组织注册问题,没有资格申请政府购买草根防艾服务资格。只能游离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没有相应活动场所、资金、检测设备等生存必须要素去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导致自身生存能力脆弱。综上所述,草根防艾组织很难获得主流社会的社会资本,自身生存发展能力受到制约,陷入停滞不前状态,陷入生存能力内卷化困境。
2.协同能力内卷化困境
协同能力内卷化困境是指在我国社会治理网络格局还未健全、多元治理主体治理能力尚处于萌芽阶段,我国草根防艾组织自身治理能力不足、外部治理体系不健全情况下,难以同政府、其它非政府组织等多元社会防艾主体形成完善的防艾体系。草根防艾组织的志愿性、草根性,导致其丧失单打独斗的可能,决定其必须具有协同能力。而草根组织因此陷入协同能力内卷化困境。
3.服务能力内卷化困境
萨拉蒙以实证研究发现,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可能面临三方面潜在危险:“首先,失去自治或独立性,尤其是会弱化该部门的倡导作用;其次,‘卖方主义’,或是,机构在寻求政府资金时扭曲自己的使命;第三,官僚化或过度专业化,失去灵活性和地方控制,而这些被认为是该部门的最大长处。”草根防艾组织在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中服务能力会因这三个方面原因被削弱。他们往往会因为寻求政府资金支持而扭曲自身服务社会的防艾使命、弱化倡导角色、忽视升级设备、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培训专职防艾人员等服务能力建设,而将精力集中在游说政府、申请项目、争取资金等上,久而久之对政府产生依附性,成为政府的附属品。最终,草根防艾组织之间必然缺乏服务能力竞争,丧失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是让人民享受高质量防艾服务的使命,出现服务能力停滞不前、难以进步的内卷化困境。
二、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能力梯度
1.能力梯度构建
综合国内研究草根防艾组织的代表性文献,本研究发现迄今为止,国内对草根防艾组织的能力研究尚未建构一个统一、严格、有序的动态能力系统。动态能力是一种关注现有资源和能力重构,以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的高阶能力。动态能力通过在动态市场中,把资源运用到新的价值创造战略,为组织创造价值,强调资源获取、整合、重构和释放的过程。当前,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能力仍是静态能力,不能高效获取社会、市场等资源,也缺乏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更难以重构和释放自身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能力实现组织公益目标。
组织能力研究上,学术界形成“组织分层”这一管理学范畴,但“组织分层”更多侧重于组织结构,不能很好说明组织能力分层。本文使用“梯度”一词研究组织能力分层。现代汉语大辞典[第5 版]对“梯度”的解释是“依照一定次序分出的层次”。“依照一定次序”折射出“梯度”囊括“动态能力”这一要素,它是组织按组织运行规律,对资源进行获取、整合、重构和释放过程,从而形成统一、严格、有序的组织能力运行机制。“分出的层次”则与“组织分层”的“组织结构分层”理念相契合,但“组织分层”是组织结构的层次清晰,是静态的。而“分出的层次”既在组织结构上强调了组织的分层,也在组织内容上体现了组织的动态能力运行机制。
本文以草根防艾组织生存发展能力、协同治理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为三大梯度,自下而上构建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三级能力梯度。即草根防艾组织能力梯度是指草根防艾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相应能力,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生存发展能力梯度、协同治理能力梯度、服务社会能力梯度。构建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的动态能力演化路径,是要把低一级能力梯度资源转移到高一级能力梯度,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2.理论依据
(1)萨拉蒙第三部门功能理论与草根防艾组织生存发展能力。萨拉蒙将第三部门功能概括为:这些组织提供大量人类基本服务,从健康医疗和教育到社会服务及社区发展;该部门倡导功能包括发现被忽视的问题并提请公众关心、保护基本人权、帮助人们就各种社会、政治、环境民族、社区利益和关注畅所欲言;行使更宽泛的表达功能,提供载体,使大量艺术、精神、文化、民族、职业、社交、娱乐上的情怀和冲动得以表达;这些机构在社群建设上具有重要作用,创造被学者们用得越来越多的称为“社会资本”的东西(指信任和互馈的纽带)。萨拉蒙的第三部门功能理论为草根防艾组织的生存发展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2)协同理论与草根防艾组织协同治理能力。协同论(synergetic)作为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所谓“协同”就是1+1=3,是“组织在业务单元间共享资源的活动”,通过协同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协同增加的成本,从而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协同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 协同得好, 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 就能产生1 +1>2的协同效应。反之, 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 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 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 致使整个系统陷于混乱无序状态。组织协同论奠定了草根防艾组织建设承接政府防艾服务的协同治理能力的理论基础。
(3)社会事务责任剩余原则理论与草根防艾组织服务社会能力。社会事务中,私人事务不需要政府介入,若个人处理不了,首先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处理不了才由政府组织承担,且要本着先基层后地方的原则;只有十分复杂的公共事务,地方政府处理不了,才由国家政府承担提供服务的责任。这种共同承担社会事务机制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益并降低成本。社会事务责任剩余原则理论为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更好服务社会,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3.三级能力梯度
(1)生存发展能力梯度。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应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具备提供服务必需设施、人员和专业技术,具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良好的社会和商业信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险的良好记录,符合登记管理部门依法认定的其他条件。该段文字为建构草根防艾组织生存发展能力梯度提供了强力的政策支撑。草根防艾组织只有具备资金筹集能力,才能具备活动必须的设施、专职工作人员等,组织才能运行发展。
(2)协同治理能力梯度。协同治理是指处于同一治理网络中的多元主体间通过协调合作,形成彼此啮合、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局面,产生有序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草根防艾组织协同治理能力梯度是指其组织内部各部门彼此啮合度,及与政府、其它非政府组织的相互依存、共同合作能力。
(3)服务社会能力梯度。草根防艾组织服务社会能力梯度是为社会、公民提供防艾服务能力。它是在该组织服务本位、公益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治理格局中,将草根防艾组织定位于服务者角色,把草根防艾组织的防艾服务定位为公益。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后需要向社会提供艾滋病检测、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等优质服务。服务社会是草根防艾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检验其协同治理能力的重要尺度。
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三级能力梯度在模型上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有机结合体:生存发展能力梯度的基本组成有硬件设施、专业防艾人员、良好信誉。组织唯有存活发展起来,才有可能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履行防艾使命;协同治理能力梯度是草根防艾组织的软实力,需要该组织有包容共生的组织文化、良好的公关能力,一流的专业型、法制型知识人才,才能在政府购买防艾服务中占有一席之地;服务社会能力梯度是草根防艾组织的目标,只有不断提高其服务社会能力,发挥在艾滋病宣传教育上的作用,自身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一言以蔽之,以草根防艾组织能力梯度指导草根防艾组织承接政府购买防艾服务建设,对促进草根防艾组织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三、草根防艾组织能力梯度建设的思考
1.提升资金筹集能力,夯实草根防艾组织生存发展能力梯度
资金筹集能力是草根组织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为实现公益防艾的组织目标,该组织要努力承接政府购买草根防艾服务以获得资金支持,但不能对政府资金依赖过强,增添组织运行风险,而要建立新型筹资机制。美国非政府组织150多年发展中建立了面向政府、企业、会员和顾客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发展出协同筹资、联合筹资、网络筹资等各种筹资策略,使美国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享誉世界,这对建立我国草根防艾组织新型筹资机制有所启示。我国草根防艾组织需努力提升社会信誉度,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联合筹资、协同筹资能力。
2.建立内化外联机制,完善草根防艾组织协同治理能力梯度
内化外联机制是指组织在内部自我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组织规则体系以不断提高组织协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组织外部提高组织参与现代市场竞争体系能力,以寻求与国家、其它非政府组织部门的联合。这种联合既是业务的联合共赢,也是规则意识、制度共识上的契合。草根防艾组织唯有建立内化外联机制,才能有包容共生的组织文化支撑组织协同治理能力梯度发展,适应社会不断进步的治理能力,完善组织的协同治理能力梯度。
3.优化能力的环境,强化草根防艾组织服务社会能力梯度
组织环境,如技术发展、市场需求、政府政策、行业状况等称为能力的组织外环境,组织中的其它能力构成环境称为能力的组织内环境。优化草根防艾组织能力的外环境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能力孵化环境,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防艾技术;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内环境而言,草根防艾组织要以社会本位理念为指导,统筹协调生存发展能力、协同治理能力梯度建设,畅通组织能力梯度,形成组织内部能力有序运行环境,促成组织多种能力并举发展,最终强化组织的服务社会能力。
引文注释
1 Marta Jagusztyn,付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向资助模式转型初探——基于云南艾滋病领域草根组织的研究[N].中国发展简报,2013(04).
2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05).
3 [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9.
4 王曦.防艾草根组织能力建设中的瓶颈问题研究——来自辽沈地区19个防艾草根组织的调查[D].东北大学.
5 李坚.艾病低流行区草根组织发展模式初探——以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防艾民间组织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