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去兮辞范文
时间:2023-04-11 07:5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归来去兮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红尘辗转我把萧再叹
终是谁把弦断 曲终就此各离散
已无缘 何必再提誓言
月明月缺谁贪念孤单
笙歌独欢看灯火阑珊
终是岁月荏苒 相逢模糊的一段
这容颜 一守护是千年
愿乘风归去来兮 繁花片片落满地
流砂褪尽 我依然在等你
愿随你走遍天际 云卷之后又云起
你的沿途 从此不见我孤寂
月明月缺谁贪念孤单
笙歌独欢看灯火阑珊
终是岁月荏苒 相逢模糊的一段
这容颜 一守护是千年
愿乘风归去来兮 繁花片片落满地
流砂褪尽 我依然在等你
愿随你走遍天际 云卷之后又云起
你的沿途 从此不见我孤寂
愿乘风归去来兮 层层相思落满地
卷起珠帘 唯有一袭青衣
梦一场江南烟雨 无愁亦无需惦记
一夜清欢 谁在旁白首共齐
篇2
关键词 陶渊明 意象 《归去来兮辞》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归去来兮辞》的创作受到过佛教关于西方净土经典思想的影响,其中“想象还家”的场面就构自佛教禅经,所以诗人一定是要追求一种“质性自然”。
辞中讲到,归园田的原因首先是,“田园将芜”,接着“心为形役”,还有“来者可追”,总结便是“今是昨非”。无论从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讲,都直接表达想要归园田的情感。在归园田后,诗人用很多意象表达归园的乐趣,如“径”,“松菊”,“自酌”,“倚南窗”,“门”,“云”,“鸟”,“孤松”,“悦亲戚”,“乐琴书”,“有事”,“寻壑”等。而且在每一个意象背后都蕴藏着不同的情感。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古代“径”这一意象,很多文人会用,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王维的《过香积寺》)和“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刘长卿的《宿北山禅寺兰若》)还有“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赵师秀的《大慈道》)古人们大多认为循着路就可以找到“道”,这种“道”象征着的是希望。所以诗人说的“径荒”,也可以理解为希望破灭了。鲁迅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路这一个意象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出现得也很广泛,由小径变为马路再发展为高速路等等。所以“径”的选择,诗人有独特的构思在其中。“松菊犹存”不是说其它的植物都不存在了,而是说诗人想要看到的是象征着气节的松和菊,其它的景物就不予描写。
“倚南窗以寄傲”在“倚窗”时的诗人在想些什么呢?仰观天时,俯察物美,不是随意,而是有共同情感指向。结合生活经历,“倚窗”似乎是在表明对于某件事情的观望或者眺望。而“倚窗”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也许此时的诗人什么都没有想,就是发呆,以前的案牍劳形,对比现在的心情宁静。或者此时的诗人思绪万千,也许在反省,也许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诗人虽归到田园,可却不是一个农民,刚归来的他还是与这里稍显格格不入。窗外的景究竟给诗人的心带来了些什么?只有诗人自己知道,也许是一种情操吧。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每天的散步,足以表现诗人的闲适,可设门却常关着。诗人是真的关着门吗?“门”这个意象在诗歌当中是常见的,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还有被称为“闭门诗人”的刘长卿,对于“门”这一意象有详细的分析。门往往意味着回归家园和回归生命。如:“寒灯映虚牖,暮雪掩闲扉。”门是有象征性的,或者说是一种隔绝性,是人与自然、荒蛮与文明的隔绝;或者是一种阶级差异,富贵与贫穷的隔绝。诗人这里并不是真的把门关上了,我们看到,之后还讲到“悦亲戚之情话”,“农人告余以春及”等,可以表明,作者的“门虽设而常关”是对于某些人的宣告。诗人选择了“门”这一意象,没有选择墙或者栅栏,它们的作用虽然都是隔绝,可“门”往往带有主观性,情绪感更强,可见诗人此时的心境。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里的景外之意是一种自然、随行、自由的状态。因为只有在闲适的状态下,我们才愿意看云卷与舒,虽是无心,但却有意。“云”和“鸟”这两个意象给人以空阔、柔弱和飘渺之感。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云无心”,“鸟知还”想要表达的是一种苏轼所说的“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的状态。
“抚孤松而盘桓”,诗人流连徘徊不忍离去,轻轻地“抚松”。对松的怜爱与亲近的状态,是因为与它有相同的处境,“孤”。李白的写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鸟飞尽和孤云,为什么会两不厌,就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处境和感受。而诗人对孤松也是有着相似的情感的,所以会格外的亲近,以至于徘徊而不忍离去。结合诗人三次入仕,三次归园隐逸,也能看到深埋诗人心中的矛盾、徘徊和犹豫。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为什么要消忧呢?外表的乐在内心深处却是一种忧愁,诗人因为对这个世界爱之深责之切,因为光阴、生命只能由时间决定,而志向却未完成,然则忧。这种忧只能在“叙旧”和“抚琴”中完成。“琴”是一种特定的意象,它有特定的内涵,如“伯牙鼓琴”,为的是寻觅知音,而知音难觅却也是一种忧愁。诗人其实是眼极冷,心肠极热的人,他对世界的牵挂是貌似快乐背后的悲哀。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诗人在崎岖的路上是美的享受还是感受艰难? “寻”首先带有主观性,接着“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些美景都是在人迹罕至之处的,而“窈窕”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美感,古人通常讲窈窕淑女,诗人把崎岖的路用窈窕来描写,足见内心的享受感。我们常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同理可得看山也喜崎而非平。所以笔者认为,诗人即使是在崎岖的路上,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
陶渊明的思想是偏儒的,儒家似粮店,用这种思想去面对苦难得到的是超脱。仅仅通过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一些意象便知诗人选词用意之深。这种多远的审美体验教会我们用生命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