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范文

时间:2023-03-31 17:0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第一本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的第一本书

篇1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把握标题的双重含义,领悟文章的主题。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想一想,你们还记得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书吗?(请学生说说,并简单谈谈阅读感受)很显然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对自己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漫漫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这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难忘故事。

二、作者简介

同学根据预习和课外收集掌握的情况自主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明确:牛汉,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原名史成汉,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七月诗派”重要成员。初一我们曾学过他的现代诗《华南虎》。)

三、写作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城市里可以用“繁华”来形容,然而广大农村地区却依然受到“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重重压迫,处处是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

四、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词(用你的“火眼金睛”瞅准看清):叫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10个词语以内);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酷似、红薯、晾晒、掺和、马鬃、磨磨蹭蹭、翻来覆去、泪水盈眶、塾师、规规矩矩、哄堂大笑、训斥、知书识礼、枉读

2.师生一起划出关键词语(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注意体会和借鉴。

五、朗读及复述训练

1.同学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朗读,师生评议,穿插朗读的基本知识(停顿、语气、进入情境)。教师范读部分段落。

教师鼓励:

只要你读响亮了,就是好!

只要你读得让老师感觉到你是喜欢这个句子的,就是很好!

只要读得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由得喜欢上这个句子了,那就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好!

2.迅速默读三分钟,学生代表复述故事情节(降低难度,消除学生畏难心理,结合小时候回家给父母讲故事的体验,要求抓住主要情节和关键信息,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口齿清楚,声音洪亮,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着力抓住记叙的要素。

六、整体感知文章

1.作者围绕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人物,记叙了哪些事情?

明确:我 父亲 弄不成 乔元贞 二黄毛

A.父亲考我背书; B.“我”找元贞要书;

C.父亲替“我”抄书、补书; D.“我”带狗背书。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文中讲述的“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提示:从来历、意义、外观等方面结合1段、4段、11段回答)

这是一本 的书。

3.“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它有何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顺势讲解标题含义:语义双关,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小结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品一品: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首段)

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因为童年生活是窘迫的,是艰苦而沉重的,哪有幽默可言?然而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使他们能够在和小伙伴、小动物一起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时候忘却苦难,找到乐趣。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末段)

明确:

A.枉,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B.人不能忘本,“双关”的修辞。“本”是指课本,即“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播放歌曲《父老乡亲》)

(这本书既是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他成长的第一站,是他人生的起点与知识的源泉。作者一生的品格由此奠基,他从此学会了同情弱者,感悟人生。)

三、合作探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前后左右桌相互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可是他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他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我并不比乔元贞聪明,而“我”后来能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从文中“我”和乔元贞结局的对比,你懂得什么道理?(知识改变命运。结合现实渗透德育――珍惜好的环境条件,勤奋学习。)

四、表达与练笔

五分钟练笔:回忆自己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和场景,发挥想象把它写成一段文字。之后选取代表展示,教师及时评价。

篇2

童年的我是真的真的很崇拜外祖母的。这不仅是因为她会烧得一手好菜博得一家人的赞赏,会在我眼巴巴的瞅着树丛,欲行又止时轻而易举的帮我摘到“三月黄”(三月黄,一种家乡果实,长在树丛中,黄豆大小。),更是因为她能够三言两语把前来滋事的人训的落荒而逃,轻言细语的把平日里声言色厉的祖父讲的服服帖帖。村里人都道祖母有一张巧嘴。就连有人家家里闹不合,她也常作为“和事佬”被请去调节。

外祖母书读得不多,也识不了多少字,但是在和那些有点学历的人争论起来却也总能占上风,她的声音不大,但却句句在理,一开始慢条斯理,后来越说越快,越说越快,就像连珠弹似的。直逼得对方哑口无言,无地自容。最后低头认错。我笑着问祖母怎么这么能说,好像天底下的道理全站在她那边。祖母叹了口气说:“都是苦日子熬的阿,以前……”便又开始讲起以前的辛酸经历。

以前外祖父常年在外教书,收入不多,一年呆在家里的时间屈指可数。当时曾祖父母都已亡故,实在没有第二个人能来帮祖母。祖母独自一人既要承担五亩多的农活,又要拉扯三个孩子,干起活来常常是忙着田里,想着家里。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但是尽管如此,祖母却从不怨天尤人,只管埋头苦干。有苦有泪只往肚里咽。当然,也正是凭着祖母这种“少说话,多做事”的态度和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终于完成了家里最困难时期的和平过渡。

孩子们终于到了读书的年龄,这就意味着孩子们不再需要她手把手的教这教那,她也不必再在干活时还一心挂两头了。这自然令她欣喜。当把最小的儿子送上学堂的那刻,她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多年的积怨在那一刻烟消云散。因为那时祖父已经调回家乡任教,正是孩子的老师。这个多年来一直由她顶替的父亲角色终于回归了。她以前所做的是抚养,而今,当她自觉不能胜任孩子的教育时,终于有人帮了她,而且是最叫人放心的。

老师叫人放心,学生可并不叫人省心。开学没多久,小儿子,即我的舅舅就与人打架,对方伤着了脸。家长拽着受伤的孩子找祖父理论,直到祖父一边赔笑脸一边赔医药钱才罢休。遭到严厉批评的舅舅失魂落魄的回到家中,本想博得祖母的怜悯。但却不知听知此事的祖母早已备好了竹鞭……那晚舅舅是枕着泪水入眠的,嘴里还不停地重复着祖母的话:“不许伤害别人”“做错事就要接受惩罚”“不许伤害……”祖母站在一旁,掀开他的裤腿,看着一道道鼓起的伤痕,心如刀割。

受过严惩的舅舅规矩了许多。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受伤的孩子心有不甘,时常无端滋事,肆意挑衅。面对他,舅舅谨记祖母的话,强压怒火一忍再忍。可那一天他还是没能躲过。

受伤的孩子玩耍时失足掉进了丛林里,满地的刺扎的他遍体鳞伤。当时只有他妹妹在场,恰好这时舅舅路过,他便心生一计。

家长带着受伤的孩子再次找到了祖父,祖父一听说又是舅舅闯的祸,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不容辩解,当场对舅舅一顿暴揍。受了委屈的舅舅提心吊胆的回到家中,战战兢兢的对祖母说出了冤情。本也只想诉诉苦,争取宽大处理。但没想到,祖母一听,竟勃然大怒,当即领着舅舅直奔那孩子家中与受伤的孩子当面对质。那孩子做贼心虚,吞吞吐吐说不出所以然。可他母亲却不依不饶,拉扯着小女儿作伪证,一口咬定是舅舅所为。当时那孩子的父亲是生产队队长,也算是祖母的上司,要说为这么点小事,撕破了脸,是极为不当的。可是祖母却偏偏叫了真,他们凭什么欺压人?于是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最后闹到村里的老族长那里,经过调查,舅舅终于沉冤得雪。

可是两家却从此结下了梁子,数十年不相往来,直到孩子们成家立业,队长夫人卧病在床,祖母前去探望后才开始行走。

我问祖母,当初队长夫人那么的不近人情,更何况队长自那事后在生产上也没少假公济私找祖母茬。以您这种不服输的性格,怎么会想到要和解了?

祖母笑了笑,说到:大家都住一个村,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每次照面后都绷着个脸,彼此心里都憋的慌。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都不记得的事,我们又何必牵挂呢。这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都土埋半截子的人了,不趁活着的时候帮衬帮衬,难道等到了阴曹地府再谈和解?

我也笑了,我突然明白眼前的这个女人为何能够让三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走出大山,为何能够得到乡里乡亲们的尊重。她的低头又何尝不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明智之举呢?

祖母常常为自己没读多少书而遗憾,但我想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些曾经的辛酸经历,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以及祖母那股永不低头的韧劲,不正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吗?

我庆幸我有这样一位祖母,这样一本够我参透一生的书。

篇3

我的爱好很广泛,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我都喜欢,然而我最大的爱好还是看书。不管是《格林童话》、《365夜童话》、《故事书》还是《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我都爱看,恨不得整天都在书里度过。

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是一本非常好看的童话故事-《365夜童话》,是姥姥送我的生日礼物。这本书分上下两册,并附有VCD光盘。那时我五岁还不太认识字,于是每天晚上我都缠着妈妈给我讲里面的故事听。妈妈没有时间时,我就看光盘。

慢慢地,我长大了,上学识字了,我也不再缠着妈妈给我讲故事了,会自己读《365夜童话》了。《365夜童话》里面的故事可真多呀,有《小拇指》、《三只小猪》、《快乐王子》、……其中我最喜欢《小拇指》了,它讲的是一个穷樵夫有七个儿子,第七个儿子非常小,只有拇指那么大,所以大家都叫他小拇指,但是小拇指聪明勇敢,而且还帮家里克服了困难。读了《小拇指》的故事让我很感动,小拇指虽小但他聪明懂事,我也要做一个象他一样的孩子。

我喜欢这本能让我学到知识,又能让我得到快乐的课外书——《365夜童话》。

篇4

2.穿行在书架之间

3.书,在同学中间传递着

4.走进图书馆

5.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书

6.当我翻开一本新书的扉页

7.很遗憾,那本书我没有读完

8.受挫折时,我想起了书中的那个人

9.书中那段话,我至今还在咀嚼

10.我沉浸在书结尾的遐想中

11.那本书,我读了两遍

12.最放不下书中的那个人

13.那书,使我忘记了一切

14.读书,说来话长

15.买书

16.我最想读的一本书

17.如果世界上只有一本书

19.口袋里的书

18.我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

20.在扉页上,我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21.我未来的书房

22.读书乐

23.我读的第一本书 第二届

1.读书使我聪明起来

2.那本书,使我眼前一亮

3.那本新书,你们也去读读吧

4.上课了,心仍留在书中

5.我们一家聊读书

6.别了,我的童话书

7.我喜欢读的几类书

8.我读新书的顺序

9.网上阅读的滋味

10.那本书让我陶醉

11.没有书读的时候

12.面对书的海洋

13.在书里想入非非(未抽用)

14.我从书中走了出来

15.我的书里书外

16.那书,被我随手扔在了一边

17.我重新翻开了那本书

18.书架前,真不知该抽出哪一本(未抽用)

19.那本书,我紧紧贴在胸前

20.借书之后 第三届

1.我的初中,我的阅读

2.告别童话的第一本书

3.我读的第一本小说

4.这本书,成了我家共同的话题

5.书海中的故事

6.书内书外的畅想

7.一本书的遭遇

8.书给了我多一种选择

9.忘不了,书中那震撼的一幕

10.泪,为书而落

11.书,使我阳光起来

12.新书的诱惑

13.忘不了扉页上的那行字

14.站在那一排长长的书架前

15.我最近在读的一本新书

16.无比沉重的书

17.书迷心窍的一次回忆

18.那本书,在同学中争相传阅

19.一本沉甸甸的书

20.童话书留给我的烙印

篇5

我是一个“小书迷”,虽然我看书的范围广阔,看过不少书,但真正令我喜爱的书却没有多少本。倒是对一本微不足道的书,我却起了喜爱之心。

我七岁生日时,家里有了钱,热热闹闹的,又是添新衣,又是订蛋糕的,像过年一样。这些礼节上的事做完了,就轮到长辈给礼物了,妈妈一掷千金,一下子给我买了一台电脑。爷爷给了我199元的利是钱。奶奶给我买了部“文曲星”。舅舅和舅母也给了我200元钱。心想,爸爸的礼物怎么都得比爷爷奶奶的高吧!没想到,爸爸却送给我一本书。乍一看,书的价格才十多元。我不大高兴,在爸爸面前噘起了小嘴。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对我说:“欣儿,你看书里的内容,一定很有价值。”我半信半疑,打开了书,只见书上写的全是哲理名言。其中有“满招损,谦受益”这一句。我顿时明白了爸爸的用意,惭愧地低下了头。爸爸又问我:“欣儿,你懂得了书里的价值了吗?”我红着脸答:“懂了。”“知错能改,欣儿是个好孩子!”爷爷奶奶和妈妈异口同声地说。爸爸又说:“欣儿,你在迷茫或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这本书,会得到一些好东西的。”

我喜爱这本,因为它蕴含着人生道路上的哲理,也寄托着爸爸对我的期望。

篇6

第一本是[鲁滨逊漂流记],它是英国作家丹尼尔写的一本最杰出的作品。他叙述了主人公鲁滨逊海上冒险的经历,描写了人对自然的挑战。

下一本书是[窗边的小豆豆],是一名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小豆豆一段动人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巴学院。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地小豆豆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喜爱的孩子。

第三本书是[时代广场的蟋蟀],它写了一只蟋蟀在乡下,可它因为贪吃进了一个篮子,被带到纽约的地铁站,蟋蟀交了塔克老鼠和亨利猫两个好朋友,还遇到了爱它的主人玛利欧。蟋蟀用它美妙的音乐回报了朋友,自己成了一个演奏家。

第四本是[昆虫记],它是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它叙述了昆虫界的奥秘。

篇7

老妈以前在单位从事文案工作,闲暇之余喜欢写点小文章,并时不时地被各类报刊发表。退休以后,老妈更是有时间写稿了,随笔、时评、小说、游记等等,写了一大堆。她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手捧自己出版的书。但出书需要很高的费用,老妈的这个梦想只好埋藏在心里。

老妈喜欢上网聊天,在网上结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笔友。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妈从一个南方笔友口中得知现在“印客”一族正在网上走红,只要肯花上几十块钱,就能把自己所写、所画、所拍或者摘录的文字和图片变成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个性化印刷品。换句话说,通过专业的印客网将你的文章排版,再印刷成“书”,拿着充满纸香的书籍来收藏快乐,可以作为自己永久的珍藏。笔友又介绍说,印客网是一本起印,随订随印,作者零库存,人人都可以成作家,而且保证印刷质量,对于有出书梦想却又被“自费出书最少3000册”拒之门外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露。

得知好消息的老妈,赶忙登录印客网详细咨询一番。“一本100页的标准平装版文集,价格是25元,200页的要45元。”印客网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小说文集、个人传记、旅行日记、博客文集、随笔散文、家庭菜谱等等,都可以印刷成书。从外形上看,和市场上出售的书籍没太大的区别,经过覆膜、无线胶装、压痕等几道工序制作而成。起印一本,看到第一本作品后加印也可以,完全没有数量的限制。另外,通过在印客网站上下载的软件,还可以享受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设计封面的无穷乐趣。

欣喜若狂的老妈赶紧把以前发表过的所有文章找出来寄给印客网,并汇款25元。很快,网站就把第一本书印刷好了邮寄给她。老妈看到自己出版的“文集”,对我笑着说:“我终于能出书了。”我莫名其妙地看着老妈:“咱家哪有那么多钱到出版社去出书?”老妈哈哈一笑,“你还网虫呢,‘印客’都不知道。”一边说着,一边把书递给我。翻看着老妈出的第一本书,我心里暗暗为她高兴。不过,老妈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这本书只有文字,缺少图片,内容也不够丰富。于是,老妈找来数码相机,将以前她的各个年龄段有代表性的照片翻拍下来,并从网上搜索了一些适合她文章的插图,最后加以文字说明又传给网站。过了几天,再次收到书后,一本印刷精美、内容详实的书就展现在我们眼前。第一页是老妈的个人简介,然后是散文、小说、随感、家庭故事等文章分类,其中每篇文章都附有老妈的个人照片作为插图,看着老妈洋洋得意的样子,我和老爸也禁不住为她高兴。

篇8

他曾获得南京市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特别奖”、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连续获得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一等奖)、“全国中学十佳文学少年”、“中国十大小作家”、“中国青少年文化艺术一等奖”等奖项。2005年被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列入15年以来中国大陆少年作家排行榜。

刘冬阳,高高瘦瘦的,浑身上下透着大男孩般的帅气。在他灵动的眼眸中,有着掩饰不住的聪颖和对生活的真挚。不过,他还有着另一个特性:皮!

在上小学之前,刘冬阳与所有小孩子一样喜欢缠着大人讲故事,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不愿意只做一名听众,而是要和爸爸比赛编故事,爸爸也十分认真地和小冬阳比赛,这极大地开发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小时候的冬阳就是个“皮”小子,爸爸常这样形容他:“这孩子,‘皮’得很!”人们都说调皮的男孩后劲大,在父亲的指导下,刘冬阳将玩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皮”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雪球滚太阳》,这是全国第一本以孩子视角反映单亲子女生活的小说,该书还被央视改编成21集电视连续剧《当婚姻走到尽头》。

“我是四个人的孩子”

――写下40万字《雪球滚太阳》

很难想象吧?刘冬阳写《雪球滚太阳》时,身高还不到一米四。在他小的时候,当时一个18岁的女孩写的《花季雨季》,小冬阳看了以后很有感触,他想:“她是一个女孩可以写。我是男孩,也可以写!她写的是高中生,我要写一本小学生的书!”于是便有了他的第一本书,是以孩子的视角反应单亲家庭子女生活的,因为他就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大家一想到单亲家庭,一般都会想到鸡飞狗跳的场景,但冬阳的父母后来各自成家了,都美满幸福,冬阳乐观地想:“别人都只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而我是四个人的孩子,我会比别的小朋友更幸福!”

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他只能是利用寒暑假的时候来写作,用日记本,写了40万字。在写的过程中,父亲一直在帮助和支持他。只写和改就用了两年时间。

联系出版社的时候,冬阳自己打电话给他们,说了这本书的简介,说自己有多大,为什么写这本书。当时出版社问他是男孩还是女孩,因为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变声。

书稿寄出没多久,出版社打电话给冬阳的爸爸,说《雪球滚太阳》准备出版了,冬阳当时正在睡觉,醒了以后,爸爸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他高兴得从床上跳了起来。

凭口才选学校

――写下18万字《择校生》

冬阳是从中央路小学毕业,进入南京十三中就读的。这里面存在择校的问题,当时冬阳家住在鼓楼,就近入学就应该直升到南京十三中的分校,但他觉得南京十三中本部更好,他就拎着自己书的草稿(当时书还没有出版),来到南京十三中校长室。校长室有两个校长、两个书记,他就拿着书稿和他们几个聊天。搞笑的是,不知怎么,冬阳当时坐在了校长的位置,校长书记们竟坐在来宾的位置上。校领导们很是喜欢,更佩服这个当时只有12岁的小男孩。那次聊天之后不久,冬阳就收到了十三中的入学通知书。

这件事情过后,冬阳写下了又一部《择校生》。这部小说写了18万字,冬阳说:“可能是要说的话太多了吧。因为我的身份、背景,这方面的感触很深。我周围的同学中,有人需要交很高额的择校费。就像出国留学,家里为你倾家荡产,压力是很大的。”

不带一分钱的“文化苦旅”

――写下18万字游记《123走》

《123走》这本书,是一部游记。这部作品是刘冬阳一个人,不靠任何亲友,没有带一分钱,从南京到湖南,旅行12天后产生的。后来,这段经历常被人称作冬阳的“文化苦旅”。

旅行这个念头是如何产生的呢?冬阳说:“原因有很多:那时候看到一些报道,说中国孩子因为自理能力很差,中国的孩子不行,说那个年代的孩子垮了。我想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国的孩子没有垮掉。还有,从小爸爸对我的教育方式,就是想培养我的自理能力,我呢也想看看爸爸把我培养得如何吧,呵呵。同时是想采采风,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

那么这件事情得到了冬阳父亲的支持吗?冬阳第一次和爸爸说时,爸爸并没有表态,而是对冬阳进行了很多考核,比如他曾经让冬阳独自在夜间穿过一个森林。那时冬阳13岁,上初一。

临出发的前一天,冬阳来到街上,想去尝试先赚点钱。他想到自己的第一本书里面写到南京“水上世界”,于是他到了那里,诚恳地说明来意。“水上世界”的负责人最后同意留给他们每人一本书,一本一百块钱。就这样,冬阳拿到了购买必需品的钱。细心的冬阳还想到在路上有很多人要帮我,要有一些回报,于是他买了些南京特产雨花石。为了省钱,一盒八块钱的石头,被他还到两块钱。走之前,他只买了两盒口香糖,就把剩下的钱给了爸爸。

冬阳打算坐汽车到岳阳。他先到汽车站找了站长,和站长说了他的想法、他的书,希望得到帮助。站长很赏识他的勇敢,帮他办理了手续。

独自闯荡的冬阳当时就带了一张电话卡。当他到了岳阳一户好心人家寄宿时,看到一家人三口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一种想家的感觉强烈地涌上他的心头。他当时吃着辣椒说,这辣椒怎么这么辣,把眼泪都辣下来了。其实那是他想家的泪。当晚,冬阳就打电话给爸爸说:“我想回家……”爸爸说:“你已经走出第一步了,不过,如果想回家,我第二天再去接你。”过了一个小时,冬阳就不想回家了,他已经调整好自己。这才知道,刚才是“及时想家症”。

12天,6000里。一路上,他先后到过岳阳、君山、洞庭湖、常德、桃花源、长沙等地,12天的吃、住、行皆由自己随机应对。没有钱,就去餐厅打工,去山区放牛和种菜,其间还有被抢劫、被狗咬的经历……回到南京的刘冬阳开始回味这段“文化苦旅”,以这次奇特经历写成了18万字游记《123 走》,一年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有了生活的经历,才会有创作的源泉。”刘冬阳说,“写作需要经历,这次苦旅也是对自己毅力的考验与锻炼。”

看到冬阳出了这么多书,很多人会认为冬阳是个天才,至少也是有什么特殊方法的。冬阳坦言,自己看的书其实也不多,但是很杂,他喜欢钻。看一本书,他会花上别人看好多本书的时间。

小时候写书时,是从事摄影书画工作的爸爸在谋篇布局等宏观方面给了他不小的帮助。

篇9

我有一件破旧的礼物,它陪伴我多年。它就是我的第一本课外读物。我心爱的《小学生作文》。

每个人到生日那天,他们都会很高兴。父母会给他们买蛋糕,还买一些好东西。我呢 ? 由于家庭困难买不起蛋糕,吹不起蜡烛。就别提生日这两个字。但是在前年我生日那天,却是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日子。那天,我在和几个朋友一起聊天。无意中听到妈妈的叫声。妈妈向我走来,手中拿着一本书,很破。她把书交到我手上,我发现里面撕掉的不少,封面也没有。我问妈妈这是哪来的 ? 妈妈说 :“是捡来的,送给你。”我兴奋不已。可一旁的朋友在讥笑我拿一本破书当生日礼物。我见妈妈很难过,也很羞。我告诉妈妈不要难过。我会珍惜这本书。后来我喜欢上这本书了,对这它爱不释手。它里面的知识对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我写作文有进步了。可是一天,我找不到它。我哭着找着,找着哭着,就是找不到。可是我没有放弃,就在一周后的一个早晨,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它。我苦笑不得。

这本书陪伴我两年了,我很喜欢它。妈妈说过“书破字不破”。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旧书也会教育帮助我。

篇10

在全世界所有的旅馆,旅客都会在入住时拿到房卡或者钥匙,这在韩良忆眼中,却是一种“观光客的证明”,它时刻提醒你不属于这里。可租房子就大不相同,“房东会在见面的时候交待你这是客厅,餐厅怎么用,设备怎么用,然后给你一串钥匙。这就是说,下周再见之前这房子是属于你的,白天晚上随时可以回去。每次回去的时候都要掏出一串钥匙来开楼下的大门,上楼拿出另外的钥匙来开自己的房门。打开门的时候你真的觉得自己住下来了”。

“有一句话讲,超市的收银员不会送你大葱,市集的小贩会送你大葱。”体验当地人生活最好的方式其实也莫过于逛市集,那里不只有交易,还有人的温度。韩良忆眼中欧洲的市集还带有社交场所的性质,据她观察,普罗旺斯的市集上就有很多老朋友拎着篮子站住聊天、说各个地方的八卦,在她前往英国看姐姐的时候,甚至自己假装忙碌偷听居民说东家短长。

《在欧洲,逛市集》是她在内地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打造的“居游系列”的第一本书。看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原来最令人垂涎三尺的欧洲不在餐馆,而是在市集――有机熏鲑鱼、勃艮地红酒牛肉、佛卡夏扁面包、Stilton蓝纹奶酷、奥维涅干香肠――在百货公司冲锋陷阵,花很多时间找知名餐馆,都不如到市集去一趟。

“逛一逛,浸一浸,泡一泡,买回最理想的食材,回到居游的住处烹饪,品味生活的原味,分享这种小而确切的幸福。”韩良忆一脸满足。

《在欧洲,逛市集》以13个欧洲最有趣、最丰盛的市集为主角,既有精美图片,也有美食菜谱,还有“好逛”、“良忆推荐好店”这种可爱的小贴士。别出心裁的是,书后还附有食材五国语言对照表,堪称“一本在手,欧洲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