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谚语范文

时间:2023-03-31 17:2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冬至谚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冬至谚语

篇1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赣)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篇2

今天是冬至,老话儿说“冬至饺子夏至面”,你们今天吃饺子了吗?冬至除了吃饺子,还有关于冬至的谚语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冬至谚语,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冬至谚语11、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2、冬至晴,春节阴。

3、冬至南风百日阴。

4、冬至晴,明年阴雨多。

5、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6、阴过冬至晴过年。

7、一年雨水看冬至。

8、冬至晴,正月雨;

冬至雨,正月晴。

9、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10、冬至头,冻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1、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12、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13、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

14、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15、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16、冬至黑,过年疏;

冬至疏,过年黑。

17、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

18、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19、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20、冬至无雨一冬晴。

冬至谚语21、冬至有雪到年关,冬至有风冷半冬。

2、冬至雨,小寒见霜冻。

3、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

4、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

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5、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6、晴冬至,年必雨。

7、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8、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9、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10、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11、冬至晴,正月雨;

冬至雨,正月晴。

12、冬至有霜年有雪。

13、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14、冬至头,冻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5、冬至晴,春节阴。

16、阴过冬至晴过年。

17、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18、冬至南风百日阴。

19、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20、一年雨水看冬至。

21、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22、冬至黑,过年疏;

冬至疏,过年黑。

23、冬至头,天气暖;

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24、冬至饺子夏至面。

25、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

26、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

27、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

28、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29、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30、冬至无雨一冬晴。

冬至谚语31、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2、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3、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4、冬至黑,过年疏;

冬至疏,过年黑。

5、阴过冬至晴过年。

6、冬至有霜年有雪。

7、一年雨水看冬至。

8、冬至冷,春节暖;

冬至暖,春节冷。

9、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10、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11、冬至打霜来年旱。

12、冬至晴,明年阴雨多。

13、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14、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15、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16、冬至头,冻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7、冬至南风百日阴。

18、冬至头,天气暖;

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19、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篇3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

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

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

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冬至雨??,小寒见霜冻。(湘、桂)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

阴过冬至晴过年。(浙)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鲁)

晴冬至,年必雨。(鄂)

冬至晴,春节阴。(辽)

冬至晴,明年阴雨多。(桂)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皖)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篇4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贵)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桂)

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甘)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

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

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

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冬至雨??,小寒见霜冻。(湘桂)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

篇5

关键词 国际制度 制度互动 制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9)03-0044-50

随着国际制度数量不断增加引起国际制度密度(density)的上升,制度互动(InstitutionalInterplay)成为影响国际制度有效性及其治理目标的重要因素。制度互动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制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这里所谓的“制度互动”就是“制度之间发生的因任务和行动所致的无意识后果或者包含在制度设计里的有意识关联”。简言之,就是制度之间的有意或无意的相互影响,随着国家越来越多地参加到日益增多的各种国际制度中去,问题领域、管辖权以及成员身份等的“交叠”(overlap)问题越来越明显,有学者开始研究这些制度/机制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学者们在对制度/机制互动研究中存在较大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取向上的差异,下面笔者就以人物为线索对这些观点进行简要介评。

一、奥兰・扬等人对国际制度互动的基础性研究

奥兰・扬(Oran R.Young)等人较早地关注制度互动问题,并对制度互动的分类、互动形成的原因及其决定因素等问题开展了基础性的研究。

(一)奥兰・扬对制度联系/互动分类的分析

奥兰・扬为国际制度互动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首先从两个维度出发区分了四类制度联系(见图1)。第一个维度关注“互动的作用”(role ofinteraction),把制度联系分为功能性联系和政治性联系两种。功能性联系指的是在一个制度的运行过程中通过一些实质性联系直接影响另一个制度的有效性,这一过程中包含了各种制度性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功能性联系主要是制度间互动行为事实上的后果,这种功能性联系是一种事实,当两个或多个制度应对的实质性问题以生物地球物理形态或者社会经济形态(in biogeophysical or socioeconomicterms)相互联系(也就是他称为的“功能性相互依赖出现”)时,这种功能性联结就会出现。政治性联系(political linkages)指的是行为体试图为了各自利益或者共同目标把两个或多个制度联系在一起时所形成的制度性联系。

另一个维度关注于互动的“层次”(level),奥兰・扬区分了垂直联系(vertical linkages)和水平联系(horizontal linkages)两种制度联系。垂直联系就是不同社会组织层面上运作的制度之间的联系,比如,国际环境制度的执行需要国内制度层面上的能力支持,水平联系就是在相同社会组织层面运作的制度安排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国际层面上的多个制度安排之间的联系。

此外,他还依据制度互动的形式区分了国际社会中的四种制度性联系类型(主要体现为一种国际社会层级上的水平联系),即嵌入式机制、嵌套式机制、集束式机制和交叠式机制。

(二)奥兰・扬对垂直互动和跨层互动及其根源的分析

在后来的研究中,奥兰,扬主要从垂直互动和水平互动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了制度互动的类别、互动的动因等问题。他对垂直互动的分析尤其深刻,并进一步发展为跨层互动,他主要是从功能性相互依赖的角度去分析垂直互动的(他并不否认垂直互动也存在政治性有意设计的要素)。

对于垂直互动,他主要分析了国家/亚国家制度性安排与地方性(local)制度安排之间的互动,以及国际层面的国际机制与成员国国内体制之间的互动问题。对于国家哑国家制度性安排与地方性制度安排之间的互动,他认识到陆地使用的模式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国家/亚国家的公共占有权(public property)体系(现代的、正式的)与地方性的共同占有权(commonproperty)体系之间的互动决定。对于国际机制与国内政治体系之间的互动,他重点关注了国家对国际机制的执行问题。奥兰,扬认为不仅政治意愿会影响国家对国际责任的履行,在执行能力方面的三个因素会直接影响国家对国际制度的履行,进而影响制度间的互动,这三个因素是权能、匹配性和物质性能力。

后来,奥兰・扬还把垂直互动的观点发展为跨层互动。在他看来垂直互动并不仅仅是从空间(spatial)的视角去分析的,更是从基于权威分配(allocation ofpolitical or legal authority)的管辖权(jurisdiction)的角度来定义的。所谓跨层互动就是“两个或者多个拥有高低不等的管辖权的机制之间的垂直互动”。他区分了法律或事实主导型、分离型、合并型、协商一致型以及系统改变型等五类跨层制度互动,并从权力差异、分权的动力、话语冲突、认知变迁以及机制内反对集团的因素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这些互动类型出现的原因。

通过对制度间互动过程的分析,奥兰・扬发现存在多个变量影响制度互动,比如相对权力的因素(如这种权力来源于对物质资源的占有还是通过法律的授权)、认知性因素(包括认知的分歧与协调),制度内部的参与者对制度关系的作用(如反对集团)。当然,他也注意到规则(rule)之间的协调问题,比如在分析协商一致型互动的时候,他就认识到规则之间的协调可以在较弱制度的规则设计中得到体现。

(三)奥兰・扬对水平互动类型与过程的分析

奥兰・扬从“制度联系政治学”(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linkages)的角度,对水平制度互动进行了分析。奥兰・扬区分了两类水平制度互动。一类是行为体(主要是国家或国家集团)通过制度间互动以增进社会福利的情况,即“合作推进共同目标”。另一类是关键行为体利用制度互动实现其战略目的的情况,即“竞争以实现自身利益”。

在第一种情况下,包括两个过程,即联系形成过程和运作过程。他首先分析了联系形成过程,这又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成议题、选择舞台(choosing arenas)、谈判内容。对于形成议题,有两种趋向,一种是选择综合性的、覆盖广泛的议题;一种是选择较为集中的、功能狭窄的议题。他认为认知式样/经验(cognitive fashions)、组织权限以及关键行为体的利益对形成何种议题具有主要影响。舞台选择对于制度互动类型具有重要影响,而组织权限和主要行为体的利益对舞台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在谈判内容阶段,为了使各方满意,倾向于增加议题、扩展机制边界。在运作联系阶段,他主要分析了制度间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通过协商等方式解决“协调制度交叠”的问题。

在第二种情况即“对互动的战略运用”(strategic uses of interplay)发生时,奥兰・扬指出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首先较弱的制度成员“进行制度准备”(engaging institutionalforeplay)。通过调整现存制度安排以减少不平衡性并为制度互动做准备。其次,制度成员“设计联系战略”(devising linkage strategies),主要有三种战略:“制度占据”(institutional capture)即制度外行为体通过发展制度间联系以“占据”对自身有利害关系的制度;“制度改造/废止”,即当行为体发现现存制度对自身不利时,他们采取修改制度条款甚至取代这一制度的努力;“制度合并”(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即通过合并一些相关制度以更方便地实现推进者的利益。可见,对于水平制度互动,奥兰・扬主要是从行为体即制度参与者角度,通过考察制度互动的过程来分析制度互动的。

除了奥兰・扬以外,勒丝丽・金(LeslieA,King)也对制度互动的基础性研究做出了贡献。勒丝丽,金在回顾国际制度、国际机制以及制度互动等概念的基础上对国际制度互动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尤为可贵的是她对多个学科的制度互动研究作了详细的文献考察。

二、奥莱沃・斯拉莫・斯托克对制度互动分类的重要贡献

奥莱沃・斯拉莫・斯托克(Olav Schram Stokke)以机制的有效(effectiveness)为着眼点区分了三类机制互动。斯托克总结了学界对机制有效性的研究,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机制的有效性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机制通过影响功利行为体(utility actor)的行为选择来影响问题解决的行为,比如通过提供守约激励或增加违约成本的方式,改变行为体的行为选择。其二,机制通过影响一问题领域内何为正确和恰当行为的认识即通过改变机制支撑的认识的“规范性推力”(normative compellence)来施加影响。其三,机制可以影响特定行为目标和手段的“认知显著性”(cognitive prominence),比如,机制可以影响行为体安排各种目标的优先性或者行为体关于何种方式可以实现目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斯托克分析了三类机制互动,即功利性互动(utilitarian interplay)、规范性互动(normative interplay)和观念性互动(idcational interplay),并试图探索决定这种互动是“支持性的”(supportive)还是“阻碍性的”(obstructive)的条件。

(一)功利性互动

功利性互动即一机制的规则或程序改变另一机制内行为选择的成本和收益的机制互动。斯托克认为有三种因素可以影响功利性互动:成本效率(cost-efficiency)、外部性(externalities)和竞争(competition)。就成本效率而言,其认为机制间补充性的资源以及行动的互叠或包含规模经济效应可以促使机制间形成一种支持性的互动。就外部性而言,机制互动是支持性的还是阻碍性的受到外部性的影响,一机制的决策和行动可以增加另一机制的收益或者提高其运行成本。如果一机制的行动后果增加了其它机制的运行成本(对其它机制的消极外部性),那么这种机制间互动就是阻碍性的;反之亦然。在这种状况下,机制间合作较困难,联系到不同机制的不同目标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就竞争而言,不同机制基于不同的价值目标而在相同的“规范领域”进行竞争是很难实现支持性互动的。

(二)规范性互动

规范性互动即一国际机制可以确认或抵触另一机制的规范,从而影响其“规范性推力”的机制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是有意为之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产物。斯托克认为这种规范性互动事实上是机制间促进或消解各自合法性的关系。为此,他在托马斯・弗兰克(TbomaS.M.Franck)关于合法性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性互动的三个方面:确定性(determinacy)、一致性(coherence)、程序有效性(procedural validation)。弗兰克认为,所谓合法性就是“规则或创制的制度所具有的一种属性,由于规范对象相信这些规则是依据普遍接受的原则并按照正确的程序制定的,从而使这些规则具有了促进这些规则自身被规范对象所遵守的一种推力的属性”。这种合法性在国际领域建设的程序包括确定性、一致性和程序有效性。

就确定性而言,由于“合法程序”(due process)要求规范对象通过规则可获得明确的期待,确定性会影响规则的“遵守推力”(compliance pull)。如果机制互动可以使得机制的确定性增加,有利于其获得更多的合法性,从而易于被遵守,一致性就是规则或制度与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其他规范的联结。在相同的问题领域,由于在一致基础上各国的利益会出现互叠和共享的状况,跨机制的创制和运用机制比较容易。两机制的规则一致利于被遵守,反之亦然。程序有效性就是指规则的创制程序合法有效。根据弗拉克的观点,两种创制程序方式可以视为合法,其一是,以通过法案的形式把规则和权威制度相联系,比如联合国大会通过法案所具有的“遵守推力”;其二是,规则对于某些规范性基础的遵守,这些规范性基础是一种法律渊源,并提供了如何创制、运用和解释规则的标准。

(三)观念性互动

观念性互动表现为一种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际机制间通过增进特定议题或行为选择的“认知显著性”(cognitive prominence)实现机制间学习。这一过程包括两种方式,其一,增加社会或官方的对于对象机制应对问题的关注,从而增加更多的政治力量(political energy)来发展和执行这一机制;其二,通过政策创新或转移成功经验来提高对相关问题解决方案的了解。

就增加关注而言,四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是否能实现增加关注的目的,如主动机制的科学知识准备、机制行动的高政治水平以及舆论关注、形成较低的非约束性协议作为机制起点、包括目标和原则可以转变成约束性责任的制度手段。当然,这种互动主要局限在重叠的问题领域以及相同的机制行动。同时,由于一些抽象的原则容易扩散到其他机制中去,就增进机制的成功解决方案的扩散而言,主要是分析推动具体的、甚至包含与对象机制抵触因素的机制特征(regime feature)的扩散。斯托克指出,当机制进程处于相似的时间、参与者或功能导向时,机制间解决方案的扩散较为容易实现。他还提及主动机制领导者以及机制成员努力对于推动机制合作的重要性。可见,斯托克主要从机制的有效性或者更广义上的制度功能的角度区分了机制互动的三种类别以及各自的互动过程。应该说,他的这一分类是当前制度互动研究中最严谨的分类,并在事实上构建了一种分析机制互动的框架。

三、对制度互动的概念化与综合分析框架的探索

在对制度互动研究的概念化和进行严格的学理研究方面,德国学者塞巴斯蒂・奥波斯赫(sebastian Oberthiir)和汤姆斯・格林(Thomas Gehfing)无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对制度互动的概念化和分析思路

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奥波斯赫和格林认为“现存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对制度间互动现象进行系统性分类,而非在比较性经验研究基础上确立一种概念化的分析基础(conceptual foundation)”。而他们的研究,正是试图弥补这一不足。他们把制度互动定义或概念化为两制度间的一种因果关系(cause-effect relationship);认为如果一制度影响另一制度的发展和表现,那么制度互动就产生了。他们力图通过考察制度间的“因果性影响”,来探究促成因果性影响的因素和这种因素对对象方施加的影响。为了进行规范的抽象性分析,在这一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制度,要研究制度互动就要分清源制度(sourceinstitution)、目标制度(target institution)以及联系两制度的单向因果路径(unidirectional causalpathway)。

(二)对制度互动的分类以及对互动过程的解释

他们依据制度有效性的三个层级,区分了三类制度互动。第一,“输出(output)”层级上的互动,制度的作用是通过制度性安排、决定知识等规范性因素产生的。第二,“结果(outcome)”层级上的互动,制度的作用是通过相关行为体的行为来实现的。第三,“影响(impact)”层级上的互动,制度的作用是通过作用于最终的治理效果来实现的。基于对制度的作用只有一部分来源于制度互动的,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以及在何种情况下,目标制度被源制度所影响。

奥波斯赫和格林认为“输出”层级上的互动是一种通过影响目标制度内行为体的利益偏好进而影响其决策过程来实现的制度互动。这一过程是由两种因果机制驱动的。其一,认知互动(cognitive interaction),这一互动主要依赖于信息的传递和学习。如果源制度产生的信息、知识和观念改变了目标制度内相关决策者的认知,那么目标制度的决策过程将会被影响。认知互动的前提是,行为体致力于减少不确定性,并准备依据新信息调整他们的认知。认知互动主要通过说服来实现,可以视为是一种制度间学习的过程。其二,承诺型互动(interaction throughcommitment),这一互动主要依赖于责任的约束力。如果源制度中一些成员的“承诺”影响到与目标制度相关的行为体的偏好,这种针对目标制度决策过程的互动也可以发生。这种互动是建立在成员国避免国际制度间不匹配的责任义务以及扩展这种义务的地域范围的愿望基础上的。承诺型互动是通过实质性成本和收益变化刺激相关行为体偏好改变的,这种承诺型互动需要两制度间在成员和问题领域上存在一定的“重叠”才可能发生。

就“结果”层级上的互动而言,主要是一种行为互动(behavioral interaction)。在一些情况下,一个问题领域内的行为效果可以影响另一制度的执行(如京都议定书与生物多样性制度之间的关系)。源制度引起的行为效果与目标制度相关,制度互动就可以在“结果”层次上发生,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与目标制度执行相关的行为体行为的改变实现的。这种行为互动的步骤如下:源制度产生一种对相关行为体行为会有潜在影响的“输出”,如行为习惯、与行为相关的知识以及援助或惩戒;源制度的相关行为体(成员国等)依据这些“输出”调整其行为;源制度激发的行为体在其问题领域内的行为改变也与目标制度的表现相关或促进能影响目标制度后果的行为的进一步改变;目标制度问题领域内的行为效果影响目标制度的表现和有效性。这种行为互动的一大特点就是源制度影响目标制度的强能力,这种影响也不依赖于目标制度的决策,而主要是由行为体行为的后果引发的。

“影响(impact)”层级上的互动是一种最终治理目标层次上的互动,是指源制度的最终治理目标产生的“副作用”影响到目标机制的最终治理目标,这种互动通常是一种“功能性联系”。这种互动的步骤如下:源制度产生“输出”,进而激发行为效果;源制度领域内的行为体对这些信号进行适应性调整;这种行为改变具有影响源制度的最终治理目标的后果;这种后果也影响目标制度的治理目标;对目标制度治理目标的影响与目标制度的表现和有效性相关。这种互动也以源制度单方向影响目标制度的能力为特点。这种影响层次上的互动必须经由源制度“输出”到相关行为体的“行为效果”(behavioral effect)再到“影响”层面这一路径才能实现。

(三)对制度互动过程的综合性分析以及对互动结果的探讨

如图2所示,在奥波斯赫和格林看来,制度互动都是开始于源制度的“输出”,进而到相关行为体行为结果,止于影响层面互动,但源制度和目标制度的联系都发生在各自不同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层面上。并且他们认为基于跨层互动理论和实践的不可行,其所确立的因果机制都是在各自的层面上起作用。他们还注意到目标制度内三个层面的互动(图中的细线部分)问题,但他们认为即使不存在这些制度内的互动,制度间的互动也可以发生,所以,这些互动并不包括在其界定的制度互动因果机制内。

在具体的案例研究中,他们主要关注前三种互动。重点分析这三种因果机制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他们认为,制度互动的结果(effect)可能是有利的、有害的或中性的/不确定的。由于目标制度的政策指向为源制度的措施所支持,有利的结果会产生一种制度间的“协同增效”(synergy)。而由于源制度的措施会阻碍/损害目标制度措施的有效性或者迫使目标制度接受其不愿接受的规则,有害的后果会导致目标制度政策的破坏(disrupfion)。制度互动对目标制度的影响也可能是中性的(neutral)。

结论

篇6

其实,“稀粥烂饭不伤人”“吃稀饭要搅,走溜路要跑”“吃饭少几口,活到九十九”之类的谚语,是“母亲”半模仿半自编用来淡化困苦生活的“吃饭经”。它们无疑成了孩子们难得的精神食粮,也表现了母亲笑对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教子慰子的良苦用心。母亲的这些谚语和母亲的睿智达观,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困苦磨难、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母亲“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之类的谚语则包含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养生哲理;特别是母亲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谚语,更是发人深思。这些谚语使本文别具理趣,隽永耐品。

谚语作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百姓俗语,不仅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精彩语言艺术的展现。这是真正的活的语言。如果你平时也注重谚语、成语、格言、歇后语等熟语的积累,你的作文语言一定会丰富多彩。只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注重搜集,注重积累、记忆和运用,生活中精粹生动的谚语就能为你所用。

原文:

母亲的谚语

60年代末期,我稍微懂事。那时家境贫寒,因为米少,饭总煮得太稀。我们不爱吃,母亲就对我们念叨“稀粥烂饭不伤人”,并幽默地说,“吃稀饭要搅,走溜路要跑。”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有时候饭不太纯净,母亲便解释:“吃米带点糠,一家老小都安康。”在我的印象中,诸如黄豆、土豆、玉米、红薯等,我们都当主餐吃过。如果抗议,母亲便教训我们―――“吃食粗,长得快”“吃全杂粮不生病”。有时还差一点饭,面对我们一肚子的委屈,“吃饭少几口,活到九十九”的叮咛便自然响起在我们耳边。那时候,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养生的秘诀,还是一种无奈的解嘲。

母亲特别偏爱萝卜,挂在她嘴上的总是“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因此,在我们家的饭桌上,萝卜既当菜,又当饭。母亲煮的汤特别鲜美。诸如“吃饭多喝汤,老了不受伤”“吃肉不如喝腥汤”“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之类的谚语,母亲随口就能说出一大摞。

70年代末,我外出求学,母亲“吃饭要细嚼慢咽,学习要深钻细研”的教诲伴随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参加工作后,远在他乡,只要闭上眼睛,脑海中总时时浮现出母亲的笑容,还有母亲的谚语,余味悠长―――“吃菜吃心儿,听话听音儿”“吃饭先尝一尝,做事先想一想”使我成熟;“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教我正直;“吃豆腐,报肉账”使我警醒;“吃饭要让,干活要抢”催我进取。遇到挫折,只要想起母亲叨叨的“吃亏不算傻,让人不算歹”,我便豁达。

成家时,母亲告诫我“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当我有了孩子,母亲又告诫我“吃饭穿衣看家庭”。和妻子赌气的时候,想一想母亲“吃着盐和米,就得讲情理”的话语,和煦的春风便会在心头荡漾。

篇7

一个大学生在毕业以后,还要靠父母养活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问:我是从武汉大学国学实验班毕业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冷的专业,我虽然非常喜欢这个专业,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这个专业找不到工作。

答:你现在的问题是你对国学感兴趣,但是你需要一个养活自己的技能,我给你的建议是,在你坚持这个专业爱好的同时,如果说实在找不到工作,你必须要有一个另外的,能找到工作的技能,假如你在学国学的同时,你的英文水平很好的话,你就可以去当英文老师,而当英文老师现在算是一个比较能挣钱的职业,也可以足够来支撑你的国学研究,大学毕业以后,首先就是要工作,我把它叫做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先就业,就是赶快先找一份工作,我觉得一个大学生在毕业以后还要靠父母养活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所谓择业,就是我想做的,从事一辈子的事情,当你的职业做到了一定程度,比如说你做了会计,最后你觉得,我自己出来开一个会计事务所,这就变成你的事业了,如果你把前面的就业择业和事业做好了,失业就永远找不到你。

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拍案而起的人,肯定是没度量和心胸的人。

问:很多人由于没有找到工作,会选择继续回学校读书,你觉得这样合适吗?

答:他这是一种逃避,回去读书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假如说你真要回去读书的话,应该是已经找到了工作后,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还不够,这个时候可以继续回去读书。

大家在进入社会以后,一定要学会锻炼自己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堆面粉放在案板上,你用手去一拍,这堆面粉就散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你给他加点水揉一下,你再拍它就不一定散了,但它还是一堆很松软的面粉,如果说你不断的揉它,揉到最后它就变成了一个面团了,你即使用手拉它,它也不断,这就变成拉面了,人的承受能力一定要达到这种状态,才能在社会上奋斗,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拍案而起的人,肯定是没有度量和心胸的人。

对于你们来说,找工作一次被拒绝了,就不找了,那你能找到第二个工作吗?找不到的,新东方有个学员到美国大使馆去签证,签了三次都被拒绝了,我跟他说,美国人还允不允许你去第四次,他说允许我去第四次,我说允许你去第四次你就去,但你一定要有一个心态,就是面对失败,你得风度翩翩,这就是成功者,结果他从第四次开始去的时候,非常有风度有礼貌,可又被拒签了,被拒签了以后,他说"Thank you sir,see you next time."最后到第八次,终于给了她一张签证,这个学生问你为什么给我这个签证?这个美国签证官说"Because I never never wanna see you again."

他知道这个人太坚韧不拔了,坚持下去的事情,往往成功的可能性要多的多,坚持就是力量。

每一位同学在大学的时候,要做四件事情,第一就是要学到很必要的知识,第二要学会交到很好的朋友,第三如果可能的话,体验一下爱情,第四要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人特别多,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不管怎么样,你都得先工作,哪怕先打扫卫生都可以,毕竟你开始工作了,开始工作了,你就有了开始往前走的基矗

一个人摔倒了十次,就再也不愿意爬起来了,他就永远是失败,但是他哪怕是摔倒了一万次,他一万零一次继续站起来往前走,实在站不起来了,我爬也要爬着往前走,这就叫成功。

带着镣铐,跳出最优美的舞蹈的人。

问:对于我们本科生,社会最不满意的是哪一点?

答:我最烦听到的,就是有人抱怨,说这个社会对他如此不公平,别人的爸爸是部长,想找什么工作都有,我没有;别人的爸爸是亿万富翁,不用工作也能活的很好,我却身无分文......

人的出身是由不得你自己选择的,但是人生命的重点是由你们自己选择的,人生不是百米赛跑,人跑的是一辈子,跑的是六十年、七十年、八十年、甚至是一百年,所以我完全不在乎现在你钱多我钱少,你有社会地位,我没有社会地位,福布斯榜上排着的那几百号人,我曾经调查过,百分之六七十来自于农村,来自于身无分文的家庭,如果你们抱怨找不到工作,没有人关心你,你觉得这个社会很黑暗,很阴冷,很无情,错肯定在你,不在这个社会,任何一个人,只要把社会和别人都当作自己的敌人,当作生活不幸的来源,这样的人,你的一辈子都不会幸福,也都不会成功,这个社会有没有毛病,肯定有,没有一个社会是没有毛病的,我把所有的社会上的这些毛病叫做对你的束缚,是你的镣铐,你进了这个社会,就会有人跟你过不去的,你只要想走进人群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传统,社会习俗,社会法律,人情关系,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在限制你,而能在这之中取得成功的人,我把他叫做带着镣铐和束缚能跳出最优美的舞蹈的人。

底蕴的厚度决定了你未来生命的高度

现在大学生的人文学识相对来说比较少,现在的大学生读书太急功近利了,他们只读《穷爸爸富爸爸》,都想快速致富,有一句话叫做“底蕴的厚度决定了你未来生命的高度”而这个厚度绝对不是读《穷爸爸富爸爸》能读厚的,你要读卢梭的《西方哲学史》,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这样的书,甚至背背唐诗宋词都对提高你的生命厚度是有好处的,表面上看,读这些书,跟你未来做的事情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她奠定了你这个人的基础,奠定了你这个人的厚度,奠定了你这个人后来发挥的余地有多大。

成功的九字经: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

问: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他第一次工作的成败?

答:面对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你不要去想成败,而是应该去想我怎么样全力以赴地去把这份工作做好,你全力以赴了以后,做成功了,表明你做这件事情是合适的,如果全力以赴了,依然失败也很正常,因为你没有工作经验,也许这份工作不适合你做,只顾耕耘不顾收获,是做第一份工作时的最重要的心态。

中国的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万象集团的鲁冠球,是一个纯粹的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他在他那一代企业家中间,几乎是唯一的经营了三四十年代企业,有记者问他,你为什么做的那么成功?他说了九个字,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他把一个人做事情,做成功的心态和方法,用这九个字全部说尽了,你有了目标以后,你才会知道“进”一定是实现目标的快乐,“退”一定是失败的痛苦,一个人有了目标以后,最重大的标志是什么?他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坚定信念一定是内化的,他是把这个目标变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来对待的,所以当我发现一个人拼命地在喊着自己要做成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几乎立刻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是做不成的,其中“沉住气”包括三个“有”,叫做“有信念,有激-情,有耐心。”这个“悄悄干”是说,不浮躁,不张扬,不到处渲染,你到处渲染,到处张扬是很难把事情干成的。

我们现在这一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面临找不到工作的考验的时候,心理会有很多失落感,我想告诉大家几个要点,第一个就是苦难让人成就自己,第二个就是得失,你失去某个东西的同时,另外一件事情一定在得到,我常常说事业能够让你知道生活的艰辛,失恋能够让你知道感情的珍贵!

篇8

1 为知识点的落实精心设计实验

科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包含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科学教学应具备的科学、广泛、基础、实践、趣味和可接受的“六性”,在注重实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通过观察和实验,启迪、诱导学生自行去探求和应用知识为出发点,来设计实验,力求自然教学达到“一举多得”的目标,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例如,在教学《是谁制造了风》一课时,笔者做了一个小实验。用一个小碟子,装了小半碟酒精,点燃后,用一只不透气的塑料袋罩在上面。一会儿,塑料袋动起来了,松手后,塑料袋飞到了天花板上,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了!有的学生说:“要是没有天花板,塑料袋不就会飞到天上去吗?”为了证明学生的猜想,笔者转到教学楼前的水泥路面上又做了一次实验,塑料袋飞到了很高的地方。回到教室后,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不少的建议:“酒精再多点儿,塑料袋不就会飞得更快、更高吗?用彩色的塑料袋就更好看了……”由于@一课的实验做得非常成功,知识点的落实、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启发诸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注重引导示范作用规范操作实验

实验教学中使用的演示实验,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整个演示过程,都是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必须要规范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下雨啦》一课时,笔者在做雨的形成模拟实验过程中,采用慢动作,一步一步地做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完后,很快就将这个实验的步骤归纳出来了。

3 用实验引入新知识突出重点

科学教材中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有重点,抓住教学重点选择实验,就可以顺利地引入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关于植物茎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其重点是“茎有运输水份和养料的作用”。然而,这个重点知识是很抽象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怎样才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出茎的作用呢?在课前准备中,笔者剪了一截垂柳的茎,将它剖为两半,分别插入装有红、蓝水的两根试管里,用纸将试管完全包住。上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他们发现:同样的垂柳枝出现了不同的颜色。接着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呢?”再让学生撕掉包在试管外的纸,学生知道同样的垂柳枝由于插在不同颜色的水里,才会出现两种颜色。最后,笔者在学生的惊疑中提出:“红、蓝水是怎样被吸进柳枝中的?”学生马上齐声回答:“是靠茎吸收进去的。”接着,笔者揭示了课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的知识。

4 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是科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动手操作,不但能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进行反馈,并让学生再次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达到学有成效的目的。

例如,教授凝结的知识时,学生在分组实验时,有一个组出现了数量、温度相同的水结果实验现象也相同的问题。笔者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了这个组与其他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便立即在演示台上演示这个实验,并指导该组学生再做一次。结果出现了预期的实验现象,使学生明白了:如果两块盖杯口的玻璃片本身的温度不同(一块热的,一块冷的),就会导致实验的结果不同;如果这两块玻璃片的温度是一样的(都是热的或者都是冷的),那么就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采用这种实验教学的方法,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凝结的概念,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5 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开展趣味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趣味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应用新知,激发兴趣,获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关于摩擦力的知识后,笔者即兴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找出原因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学生就根据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找到了黑板写字打滑的原因是这个地方太光滑,粉笔写到这里就滑过去了,所以写不上字。于是就有学生从家中带来砂纸,将这个地方打磨一遍后,再刷上油漆,漆干后写字,就不打滑了,使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6 因陋就简不断充实实验器材

篇9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肢体语言 有效课堂

一、引言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进行表达和交流,也可称之为体态语或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补充,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及其与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能达到“眉来眼去传情意,举手投足皆语言”的境地。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肢体语言使理论而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明确。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帮助理解词义,加深记忆。

二、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部分。随着英语教学法的改革,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注重英语教学过程的有机化,以便实现英语交流。英语交流意味着教师基本上用英语教导学生和解释问题,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然而,学生在中学时期不能讲得很好,也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应该使用不同的语调,他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存在局限。这些局限使得在课堂上实现英语交流变得困难。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情况,肢体语言显得很重要。

课堂上教师富于变化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变换的节奏,配以手势并变换身体姿态、视线和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起到组织优化教学的作用。学生本身肢体动作的参与使得课堂更加有趣生动,更令人印象深刻。因此,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是引起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关键。

三、如何运用肢体语言

(一)微笑

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这一门外语是较困难、难以适应的。教师在课堂上要使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教师应合理应用表情艺术,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微笑是一种常见的表情。它是由刺激因素引起反应者的一种情绪反映。以“略带笑容”或“不显著的、不出声的笑”为外部表现。老师微笑在课堂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笑有笑的哲学,笑有笑的教育学”,课堂上学生总有疑难,教师应抓住契机,给学生以信任、期待、鼓励的微笑,满足学生“受人尊重”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与老师密切配合,认真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笑,给予学生某种暗示;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课堂要求,从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达到维护课堂纪律、管理教学的目的。

例如,一节课上,有位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我特意走到他身边,边走边大声讲解课文,这时他醒了,我微笑地看着他,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从此他上课再也没有睡过觉。

(二)手势与动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会借助肢体动作创设各种情境,深化语言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Typesofsports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体育项目词汇,我让学生进行猜测运动项目比赛。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上,其中一位用肢体语言表演出一些运动项目,而另一位学生根据其表演猜测内容。这样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不仅灵活运用了所教授的词汇,而且加深了印象,使之持久不忘,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肢体语言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肢体语言可贯穿教学始终,无论是教字母还是单词、句子,都可利用形体动作进行教学。另外,在使用课堂用语或进行对话交流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在教学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相比,能更直接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教学实践证明,要扩大学生对教师发出的有用信息的接受量,就必须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保持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增强其信息接收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教师的体态语言可以说是一个演员的演技。演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就等于给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例如,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体态语游戏:看动作,猜词语,这个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教师在台上表演一个动作,然后让学生自由地猜,用“Really?”或“Maybe”回答他们。这样学生不仅回忆了大量单词,而且丰富了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是活跃的,结果不同是正常的。有的想象合理但缺乏创意,有的新颖但不合理,有的既合理又新颖,对于不同的想象,教师都不应持否定态度。

总之,肢体语言教学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支持和信任。我们应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王松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 低速风洞 空气动力学实验 升力系数测量

中图分类号:V21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66

Design and Research of Low-speed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YAO Lu[1], LI Hua[1], LIU Peiqing[2]

([1].School of Physics and Nuclear Energy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191;

[2]School of Aeronaut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191)

Abstrac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blow down wind tunnel is introduced, and the dire t and indirect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in simulation experiment are presented. The practical low-speed blow down wind tunnel can be used to the measurement of lift and resistance of air vehicle. The design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the usage of low speed air tunnel.

Key words low-speed wind tunnel; Aerodynamic experiment; measurement of lift coefficient

0 引言

风洞是一种专门设计的产生可控气流的空气实验装置。建造风洞的目的是要在风洞试验段获得均匀的、可以控制的试验气流,来满足模型气动力试验的需求。①空气动力学是发展航空技术以及其他工业技术的一门基础科学。由于气体流动现象以及物体(如飞行器)几何外形的复杂性和无规律性,空气动力学研究和飞行器动力设计中的许多问题都不可能单纯依靠理论或解析方法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找出其规律或提供数据,并同理论分析相结合,才能解决问题。②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风洞多数为修建费用昂贵的较大型风洞,难以广泛应用。根据高校和一般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应用特点,研制出了一种经济、实用的低速小型风洞实验装置。③它可满足各种教学实验和模拟实验和一般科研工作的需要。此风洞的研制对小型实用风洞的推广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1 总体方案的设计

低速风洞按其结构划分为直流式和回流式两种基本形式。根据对流场的要求和使用条件,将风洞设计为占地小、投资少,且适合室内使用的直流式风洞,风洞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1.1 风洞的断面形状

综合各种因素及制造条件和技术要求,将风洞的稳定断面设计为圆形,并设计成开口实验段,以便于实验器材的安装以及实验工程的观察,风洞各段尺寸见图1。

1.2 蜂窝器及阻尼网的设计与制造

蜂窝器对气流起导向作用,减小气流偏角,降低气流的横向湍流度。④阻尼网可降低气流的湍流度特别是轴向湍流度。本风洞采用小孔径的蜂窝器,2层纱网,蜂窝器及其纱网采用不锈钢。

2 洞体

2.1 动力段

动力段是安装驱动风扇的一段洞体,驱动风扇驱使风洞内的气体流动,建立起试验段中稳定的流场。⑤采用旋转桨叶和反扭导流片系统,电机位于整流罩内。动力段设计为直径 = 500mm,长度878mm。动桨叶12片,导流片7片。桨毂直径325mm,桨毂比0.65,头罩采用圆球形,直径325mm,固接与桨毂上,与桨毂一起旋转。尾罩采用锥体结构,尾锥内布置电机。电机为两级交流变频电机,额定转速3000rpm,额定功率2.2kW。在实验段设计风速50m/s下,风扇设计流量1.571m3/s,设计增压980Pa。

2.2 第一收缩段

第一收缩段位于动力段和稳定段之间,第一收缩段使动力段的气流均匀地加速后进入稳定段。⑥第一收缩段长度为395mm,进口直径500mm,出口直径400mm,收缩比 = 1.5625。收缩段采用5次曲线设计。⑦

= = = = 1.5625 (1)

= (2)

以进口端断面中心作为坐标原点,以纵轴为轴,横轴为轴,收缩段长度为,则5次幂收缩曲线为

= + + + + + (3)

= ()( + + ) + (4)

2.3 稳定段

稳定段的作用在于使紊乱不均的气流有足够时间稳定下来,提高气流的方向和速度的均匀性。稳定段直径400mm,长度210mm,在前端布置蜂窝器和双层阻尼网。

2.4 第二收缩段

第二收缩段位于稳定段和开口实验段之间,第二收缩段位于稳定段和开口实验段之间,使稳定段的气流均匀地加速后进入开口实验段。⑧长度260mm,进口直径400mm,出口直径200mm,收缩比 = 4。收缩段采用5次曲线设计。

= = = = 4 = (5)

以进口端断面中心作为坐标原点,以纵轴为轴,横轴为轴,收缩段长度为,则5次幂收缩曲线为

= + + + + +

= ()( + + ) + (6)

2.5 开口实验段

与闭口实验段相比,开口实验段具有模型安装方便的优点。⑨开口实验段的直径为200mm,长度300mm。其中,上游断面直径200mm,下游断面直径210mm。

2.6 集气口段

集气口段布置在开口实验段之后,集气口唇外形采用1/4圆弧,半径10mm,集气口末端直径210mm。

2.7 下游扩散段

扩散段的作用在于使来自实验段的气流逐步减速,进口直径210mm,出口直径224mm,长度200mm,扩散角2。

2.8 拐角段

为了减少噪声和室内气流场干扰,在扩散段末端设置拐角段,使气流垂直向上排出,拐角半径40mm,进口直径224mm,出口直径260mm。

3 风扇气动设计结果

3.1 总体性能参数(表1)

表1 风扇系统总体参数表

根据风洞性能计算,设计工况取:试验段风速30m/s,风扇设计流量为 = 50?.14159?.22/4 = 1.571m3/s,设计增压为 = 980Pa。采用桨叶加反扭导流片组成的低噪声轴流风扇系统,设计采用任意环量理论( = 0.85),桨扇技术修正技术。桨叶翼型采用低雷诺数、高升力、失速性能良好的翼型,在叶根区选用GOE797翼型(相对厚度16%),在叶梢区选用GOE796翼型(相对厚度12%)。设计风扇转速参照下列计算结果给出。

(7)

设计取 = 2700rpm,桨尖周向速度65m/s。

考虑到电机位于风扇整流罩内(电机直径260mm,长度410mm),风扇直径 = 500mm,桨毂比取0.65,轮毂直径 = 325mm,桨叶展长88mm,风扇桨叶数目12(叶根区GOE797翼型,叶梢区GOE796翼型),反扭导流片数目7(C4翼型),风扇头罩与轮毂直联,风扇的头罩长度163mm,尾罩长度860mm,尾罩当量扩散角80,柱身段长度200mm,风扇系统总长度928mm,风扇叶片弦长104~149mm,反扭导流片弦长230~256mm。风扇设计工况,实验段风速50m/s,流量1.571m3/s,压力增升 = 980Pa,风扇设计转速2700rpm,对应桨尖线速度65m/s,略大于低噪声风扇桨尖速度60m/s的限制,实验段稳定风速2~50m/s,稳定段最大速度12.5m/s。风扇系统效率86.0%(其中,桨叶损失11.5%,反扭导流片损失1.1%,尾罩扩散损失1.4%),风扇系统推力96N,扭矩6.3N.m,输出功率1.8kW。⑩

图2 风扇系统布置

3.2 风扇桨叶气动数据和几何尺寸

桨叶数目12,桨叶直径 = 500mm。桨叶剖面采用Goe796翼型和Goe797翼型。相对厚度ct,在桨根处取16%,在桨尖处取12%,桨根和桨尖之间按直线平滑过渡。桨叶剖面的平面形状为梯形,梯形底边比(桨尖弦长与桨根弦长之)取0.7。设计时,沿径向共取了8个断面,半径比从0.65~1.0,断面间距0.05。

反应度是风扇重要的特性参数。按照定义,反应度表示桨叶叶栅中增加的理论静压桨叶叶栅传给气流的理论全压 之比,用 表示。即

= (8)

反应度的大小表征了气流在桨叶中获得的静压值的大小。 越大,说明气流在桨叶中获得的静压越大,而在桨叶出口的动能则小,对提高效率是有利的。根据欧拉方程,可得

= = (9)

不同桨叶和导流片布置方式,反应度是不一样的。对于桨叶和反扭导流片布置系统,气流从轴向进入桨叶,由桨叶流出的气流绝对速度尚有一定的旋转,经过反扭导流片扩压整流后,气流沿轴向流出,其反应度小于1,一般 = 0.75~0.93左右。这种布置形式主要适用于增压较高的风扇系统,其效率可达82%~88%。现由表2给出不同剖面反应度的计算结果。图3给出各位置翼型剖面曲线。

图3 不同展向位置桨叶剖面

表2 风扇桨叶不同剖面的反应度

3.3 风扇整流罩几何尺寸

风扇整流罩的头罩和尾罩组成一流线型旋成体。旋成体最大直径,总长度为,则

= + (10)

其中,头罩长度为

= 0.4 (11)

尾罩长度为

= 0.6 (12)

头罩(0≤≤0.4)的母线方程为

+ 0.16 = 0.16 (13)

尾罩(0.4≤≤1.0)的母线方程为

+ 0.0679 + 0.2921 = 0.36 (14)

其中, = /2 = 162.5mm, = 1023mm, = 163mm, = 860mm。头罩为半径16mm的半球型。

4 实验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实验参数的取得方法应在现有条件和使用要求下设计和使用,一方面应考虑使用仪器尽量简单,测量容易;另一方面要使测量精度满足要求,且重复性好,稳定可靠。

4.1 风速的测定

此风洞的风速测定是利用毕托管动能与压能转换测流速原理设计而成,如图4所示。这种方法制作简单,安装方便,测量容易,且可得到较大的测量精度。 风速可用下式计算:

= (15)

式中:为流速系数( = 0.97~0.99);为空气重度;为管中液体重度; 为液面高度差。

图4 风速的测量原理

4.2 升力的测量

根据使用条件及现有设备情况,采用压力差法测量实验段飞机模型的升力曲线。测力实验采用腹部支架,模型通过腹部支架连接到底座上。为了在实验中能够改变模型的仰角,采用串列式双支杆支撑在模型下方。主支杆处在试验段中心,模型与主支杆通过主接头相连,尾支杆通过尾接头与模型相连。模型的仰角通过底座上的齿轮机构带动尾支杆来实现。底座上的齿轮同时带动底座一侧的指针来显示模型仰角(如图5)。

图5 实验段模型底座及其仰角机构示意图

将飞机模型及其底座整体置于应变式称重传感器上,在实验过程中,整个系统在竖直方向上只受到传感器的支撑力、重力和升力的作用,通过传感器输出示数的变化便可以测量出模型所受到了升力大小。这样便可以得到升力在不同仰角和不同风速下的变化曲线(如图6)。

图6 在不同仰角下升力随风速变化曲线

图7 在25m/s风速下的升力系数曲线

利用风速、升力、空气密度等参数,便可以绘出升力系数曲线(如图7)。

5 结论

在航空航天、桥梁建筑、汽车等工业中,空气动力学问题的实验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风洞实验是其中的重要手段。此低速直流微型风洞可用于完成飞行器气动升力和阻力的测量。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教学应用和科学研究有着现实意义。

通讯作者: 李华

注释

① 伍荣林,王振羽.风洞设计原理[M].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5.

② 恽起麟.风洞实验[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22-27.

③ 恽起麟.实验空气动力学[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21-25.

④ 刘政崇.风洞结构设计[M].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44-47.

⑤ 高低速风洞气动与结构设计[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35-38.

⑥ 王文奎,石柏军.低速风洞洞体设计[J].机床与液压,2008.36(5):93-95.

⑦ 艾伦,波普,约翰,等.低速风洞试验[J].国防工业出版社,1977.1(977.5):37-45.

⑧ 彭锡铭,严俊仁.低速风洞试验[J].1978:22-25.

⑨ 战培国,赵昕.风洞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航空科学技术,201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