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范文

时间:2023-03-16 03:1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人

篇1

从一出生

我们就搭上了童年的列车

童年的列车

不仅装载着我们

还运载着我们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

它载满了我们的欢乐

它载满了我们的笑脸

它载满了我们的悲哀

它载满了我们的愤怒

我们相聚在一列火车上

我们互相伴随着

可是,童年的列车上永远不能缺少它们

——因为

当我们在上另一列火车时

不需要我们带上它们

它们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

童年的列车

载满了人生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东西

每当上后一列火车时,我们的包裹便更重

因此,在我的眼里

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便是被包裹压得不行了

那么,我们就更应该

在每上后一列火车时

篇2

    【关键词】旅游人才 需求 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节假日改革、带薪休假的实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生机活力和安全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据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2007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3.5%;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24.7%。行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旅游业迅猛增长的背景下,旅游人才供不应求,旅游市场迫切需要适应时代、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1 旅游人才需求分析

    1.1旅游服务类人才供不应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酒店的增加,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达800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旅游人才的短缺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表现在“质”上,目前中国旅游业最缺的就是优质人才。

    1.2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新兴的专业人才紧缺

    旅游高素质专门人才走俏人才市场,是由于旅游市场加快了开放步伐,国内的旅行社之间已经开始上演人才争夺战,各旅行社使出浑身招数吸收高素质人才。旅游业较为紧缺的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包括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

    1.3国际旅游人才需求增多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我国也提出了由目前的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这对我国的入境与出境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出境旅游将有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涉外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很多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涉外旅游人才更加重视了,具有较好旅游管理基础和外语能力的人,正成为旅游界争相聘任的对象,懂外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了旅游界的宠儿。

    1.4旅游人才分布不均

    旅游人才的分布不均表现在不同的旅游行业人才分布不均。目前在国内,酒店、旅行社较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景点景区更吸引人才,也导致了酒店和旅行社比景点景区有更多的人才储备,而景点景区所招的人才素质偏低。目前最需要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是一些稍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风景优美,具有良好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由于旅游业起步晚,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旅游管理和技术人才缺口很大。

    2旅游人才的培养

    2.1搞好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人才战略规划是旅游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根据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力求使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旅游人才素质提高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同步,实现旅游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

    2.2重视大专院校旅游教育改革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涉及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近30个相关专业的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旅游教育改革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应走向规模化和特色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拓展、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必须在“规模化、特色性”上做文章。各院校要善于洞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准确地运用超前意识,结合自己的特色优势,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体现人才培养的适度超前性,实现跨越发展。

    (2)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综合性与多面性。旅游业是涉及众多传统行业和社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其成功发展依赖于有关专业和部门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旅游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旅游发展的整体意识。未来旅游发展的潮流是个性化需求,市场机会把握、新产品开发、产品促销等环节将成为旅游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未来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战略管理知识,经营决策、业务开拓、等管理能力。

    (3)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式应注重实践性。从国际旅游教育发展来看,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旅游教育的一大特色。当前旅游企业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接近企业需求;二是能迅速融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旅游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3重视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为了保证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所有的旅游企业管理者几乎都坚持“员工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旅游企业的培训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决:

    (1)高层领导和部门的经理一定要真正重视培训。现在很多企业、部门的培训都是交给培训部或副经理,有时是中层来抓。虽然口头上喊重视培训,但行动上不做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2)严格挑选培训教员。就如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旅游一样,不是所有的旅游从业者都能搞培训。培训教员必须是一个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人员,要有较强的旅游意识和质量意识,能熟练掌握饭店的经营理念,还必须懂得如何领导群体,并运用各种技巧使学员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

    (3)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分清主次,可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普通员工培训可采取定期从国内外权威的旅游学校或旅游培训机构聘请教授或专家来讲学。同时可挑选业务骨干,管理人员,找出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去,向其他的同行学习。

    2.4加强导游员的考核与管理

    导游员是旅游行业的窗口,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旅游业的形象。要通过改革导游人员考试制度,大力加强对导游员队伍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导游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导游工作实践的磨练,组织导游员的各类评优和大赛,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高导游队伍素质,加强对导游员队伍建设的管理,严格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严把导游人员资格准入关,加强对导游员的年审培训和淡季教育,不断提高导游员的自身素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结构较为合理、数量充裕的导游员队伍。

    参考文献:

    [1]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2008,08.

    [2]吴建冰,葛莉.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趋势的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篇3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把我国建设成为旅游大国、强国,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一元回归模型是根据已知或固定的解释变量的数值,去估计所研究的被解释变量的数值,本文主要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说明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数与国内旅游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1)

一、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数发展概况

国内旅游人数增长是我国旅游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旅游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主导经济产业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市场前景和蓬勃的发展

生机。

未来十年年内,我国国内旅游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国内旅游资源的快速增长;二是近年来人们收入的提高。前者的变化最大,只要做好旅游形象定位及宣传促销工作,国内旅游人数将可以成倍增长。后者则是我国政策以及经济放宽的结果。

(一)我国国内旅游人数总量变化

由表1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人口数量趋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从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净增长量为19.9亿人次。

表1 我国2003~2012年国内旅游总人数

(单位:亿人次)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8.70 11.02 12.12 13.94 16.10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

17.12 19.02 21.00 26.00 28.60

资料来源:《旅游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5 *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

(二)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状况

我国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优势,几千年的文明史,使我国的旅游资源在世界无与伦比。

表2 2003~2012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状况

(单位:亿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3442 4711 5286 6230 7771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8750 12500 12600 19000 24000

资料来源:《旅游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5 *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

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概述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总体回归直线为:

一般我们称 Y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称 X为解释变量(自变量)。式中 和是未知参数,称为回归系数。 u是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表示 X和 Y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称为随机误差。通常假定 ,。对 n组样本观测值则 ,其中,随机误差 满足:且 相互独立。(2)

回归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n 组样本观测值 ,对和 进行估计。设 和 分别为 和的估计值,则称为经验回归方程或样本回归方程。 为的回归值或拟合值;为经验回归方程的斜率,在实际应用中表示X 每增加一个单位时,Y平均变动的单位;为经验回归方程的截距。

(二)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收入的关系分析

为说明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收入的关系,绘制下面的散点图以说明二者的关系。

X ――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数;

Y ――我国国内旅游收入;

图1 国内旅游总人数与国内旅游收入散点图

从散点图1可以看出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数与旅游收入大致呈现出线性关系,为分析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数量变动的规律及关系,建立以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图2为2003~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数与我国国内旅游收入运用计算机Eviews系统所拟合得出的回归直线。(3)

图2 2003~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总人数的回归直线

表3为用Eviews软件得出的2003~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总人数的回归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函数关系中斜率与截距的数值以及可绝系数,回归方差等。

表3 2003~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数与国内旅游收入的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国内旅游收入

Method:Least Squares

Included observations:9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总人数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5643.558 1138.608 -4.956543 0.0016

903.8893 67.38735 13.41334 0.0000

R-squared 0.962550 Mean dependent var 8921.111

Adjusted R-squared 0.957200 S.D. dependent var 4968.407

S.E. of regression 1027.867 Akaike info criterion 16.90149

Sum squared resid 7395576. Schwarz criterion 16.94532

Log likelihood -74.05670 Durbin-Watson stat 1.629151

可用规范的形式参数估计和检验的结果写为:

=-5643.558+903.8893

三、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

(一)模型的经济意义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由模型所估计得的参数=903.8893那么该结果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数每增加一人次,将会使旅游收入增加903.8893元。(4)

(二)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的度量:由上表可以看出,本实验中可决系数为0.962550,说明所建立的模型在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国内旅游总人数”对被解释变量“国内旅游收入”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

对以上回归系运数用T检验法:

针对假设:=0与假设: =0。由上表还可以看出,估计得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SE()=1138.608,t()=-4.956543;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SE()=67.38735,t()=13.41334。取=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10-2=8的临界值(8)=2.306.因为,t()=―4.956543

四、结论

篇4

一、秀山地区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渝、湘、黔、鄂四省(市)边界结合部。东邻湖南省花垣、龙山、保靖县毗,西南连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北接本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角距湖北省来风县仅20余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是全国著名的武陵山风景区的一部分,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与贵乐洞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区,以及长江三峡至乌江天险环形旅游的回旋地,主要风景有龙凤客寨桥、梅江民俗文化村、妙泉湖、孔明洞、川河奇观等。此外,还有丰富的地热旅游资源,境内有石耶、肖塘、峨溶温泉。民俗民风、民族文化是秀山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秀山花灯历史悠久,名扬海外,“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花灯名曲已唱遍全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使秀山旅游业形成了一个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态势。重庆秀山,湖南省的凤凰、张家界,湖北省来凤县,贵州的松桃苗族自治县依托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并通力合作,形成渝、湘、黔、鄂边界旅游圈,秀山景区正处于这个旅游圈之间,尤其是渝怀铁路的开通,使秀山的旅游产业高速增长。

秀山县依靠旅游景区,凭借独特的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旅游的产业集聚效应得到显现。秀山民族地区景区旅游景点尤其以花灯寨、边城洪安、石堤古渡、凤凰山等景点成为该地区的最佳旅游亮点。以2006年为例这些景点旅游收入分别达:120万、140万、110万元和60万,并由此带动的旅游从业人员分别为:220人、260人、192人和152人,占所在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大约为:12%、14%、10.7%、8.4%。民族地区的乡村生态、乡村风光、乡村民俗、乡村生活等成为了旅游活动的主要对象,旅游活动和产品系列更加丰富,旅游者所获得的体验更加全面。旅游的发展为秀山的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转移载体。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离不开懂民俗民风、有知识、会管理的乡土人才积极参与。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发现:那些精通少数民族风情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受过高中等教育的青年人不甘心扎根于山区的村寨,从事少数民族民俗研究和实际工作。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在秀山民族景区旅游出现了“克隆”现象和旅游景点生命周期的短暂,同时也影响了秀山旅游业产业集聚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秀山民族地区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在秀山县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发展到近1.5万余人,秀山县旅游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依托秀山县独特的自然风貌及其淳朴的民族民俗风情。经过景区经营者的培训和旅游实践锻炼秀山旅游人力资源较最初兴起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旅游人才匮乏不是秀山所特有的弊病,而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通病”。2006年末秀山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0.2万人,35岁以下年龄占76.5%,属一只年轻的队伍,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24.5%,获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13.7%。笔者通过对秀山旅游从业人员的实地调查发现:秀山民族景区旅游从业人员中有高级职称2人(退休干部),中级职称50人(其中退休教师2人)。

2.旅游乡土人才匮乏

秀山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7个少数民族的区域。2005年末秀山县总人口61万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31.6万人,占总人口的51.8%,少数民族人口优势,并未换来人才优势,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人才可谓凤毛麟角。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离不开懂少数民族民俗民风、有知识、会管理的乡土人才积极参与。而目前存在的矛盾是,那些精通少数民族风情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受过高中等教育的青年人不甘心扎根于山区,从事少数民族民俗研究和实际工作。

3.旅游人力资源构成不合理

(1)从素质结构上看,我国旅游人才队伍整体学历不高,高学历人才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2002年对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9%的旅行社经理有大学学历,41.7%的导游是高中或中专学历。2005年,重庆市各类人才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仅占5.3%、高级职称仅占9.1%,而且80%以上集中在重庆主城区。显而易见,经济欠发达的秀山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低。

(2)旅游人才的年龄与专业结构极其不合理。目前,在秀山的民族景区旅游人力资源整体上呈现年轻化的态势。但刚刚开始发展的秀山景区旅游其从业人员称得上人才的实在太少,更多的是人力资源而已。具体情况以边城洪安景区为例进行说明(见下表1)

表1边城洪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情况表

工作类别平均受教育年限(年)人数(人)平均年龄(岁)

表演5.255033.42

推销7.453031.36

卫生3.352048.67

基建3.455047.35

管理9.151045.31

数据来源:实地调查

从上表数据可知该村旅游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3年,旅游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1.22岁与旅游从业人员年轻化的趋势不符。由此可见,边城洪安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实在太底,并且年龄太大,与旅游从业人员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并不相符,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推销人员素质太低根本无法将苗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俗进行理解和表达,根本不能满足游客的民族文化消费需求。

4.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旅游管理素养

旅游经营专业人才知识缺乏是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欠发达民族地区。在笔者所调查的景点中能将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的几乎没有,所设计表演的节目和展示的少数民族文物多年没有得到更新,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不能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经营者没有一人系统学习过旅游专业知识,根本无法理解处于民族景区旅游的定位,盲目开发,最终导致了各个景点相互“克隆”,恶性竞争,进而影响了景点的生命周期和旅游产业集聚步伐以及整个景区竞争力的提升。

三、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旅游产业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必将是秀山的支柱产业。当前,高素质旅游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秀山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显得重要而紧迫,这关系到秀山旅游发展的实力和后劲。树立学习意识,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有组织地形成一种鼓励学习,惩治怠惰的氛围,在边学边干的“研究型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实现从“低素质劳动者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转变”。因为高智力、高文化含量的劳动者是任何事业得以发展的前提。

1.促进各方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

旅游部门要配合项目开发帮助,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训规划,并争取与教育、农业、劳动、民政、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口合作,共同推进和实施。要依托现有的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和其他培训中心,争取必要的财力支持,分级分类开展培训。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和开发、景区管理、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语言、传统技艺、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要依托现有的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和其他培训中心,争取必要的财力支持,分级分类开展培训。

2.加大力度培养应用型民族地区旅游人才

“以人为本”是秀山民族地区旅游活动的重要原则,针对目前秀山旅游人才特别匮乏的实际,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旅游人才,留住人才,在小学和中学开设民族旅游课程,积极鼓励本土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参加旅游活动,多学习土家族、苗族民间的歌舞和其他表演节目并能懂得和表达出土家族、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培养他们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对现有的旅游技艺人才应给予较高的报酬,把他们的报酬与一般群众的报酬档次拉大,创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表演的氛围,对现有人员进一步加强培训,想法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综合素质,并想法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招回来。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导游人员,对教师、学生等有文化的年轻人有意识地培养成能说会演的导游人员,并经济鼓励他们取得合格的导游证书,并投入到旅游活动中去。

3.实施动态激励管理机制,激励相关各级党政领导抓好民族地区旅游人才资源开发

将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县直各相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赋予一定分值,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实施动态激励管理机制。通过建立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单项表彰奖励制度,每年年终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搞得好的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将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列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鼓励各级领导干部抓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同时,形成必要的压力机制,迫使相关党政领导不得不抓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年终没有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不得评定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表彰的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在一年之内不得同级重用或提拔使用,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切实搞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

4.加强制度建设

制定出台旅游人才的选拔、培养、吸引、表彰、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政策措施,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中、更宽的领域里合力推进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使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制度建设要围绕强化服务功能和拓展开发领域两个方面来展开,力争达到扩张旅游人才数量、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和发挥旅游人才作用三个方面效果。

篇5

(一)学生因素中职生是一个很尴尬的群体,他们大多是因文化成绩不好在初中时被忽视,自卑感严重,渴望得到认可却又不懂与人沟通,思想活跃但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自我意识强却又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综合素质不高,学习没有目的性。

(二)教师因素目前中职学校的旅游教师大部分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旅游专业本科生,他们刚毕业就来到中职学校,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缺少实践的教学素材,只能照本宣科地传授理论知识给学生。他们在教学中没能打破常规,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一直沿袭旧的教学模式,教学缺少吸引力,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一部分教师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中,但是没能综合知识点的讲解,纯粹地讲述案例,没能使学生明白知识点在整个案例中的作用,不能使学生透彻掌握知识。

(三)教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都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沿袭“以课堂教授为主的理论灌输”,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所。很多县级学校都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市级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虽然拥有小规模的实训室,但设施不够完善,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二、解决中职旅游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课程设置中职学校应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明确目前旅游服务行业所需旅游人才标准,立足中职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而要培养出整体素质良好、知识结构合理、工作适应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优秀旅游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就必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合理配置,既不要理论知识“满堂灌”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只重视应用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旅游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相结合为教学导向并体现现代化教育的特色。

(二)改变观念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被认为是青春行业,是阶段性工作,一旦上了年纪就不受用人单位喜爱。要改变这种观念,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让学生明白所有通过劳动服务社会的职业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受到尊重的。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人才要求中职学校有具备综合能力的教师。中职旅游教师应以旅游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熟练掌握旅游行业的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自如,再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正确的指导。中职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导游基础”“导游业务”等都是操作性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这些专业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能真正学有所成,毕业之后能马上进入岗位角色,胜任岗位工作。所以,中职学校应组织旅游专业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鼓励其考取国家旅游局或者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另外,尽量让旅游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实践,积累行业知识。

(四)建立校内实训室,加强校企合作旅游服务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就要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立功能完善的实训室,如模拟导游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训练场。另外,应加强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形势的窗口,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6

关键词:旅游人口社会文化预防措施

旅游人口在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中的社会文化作用

旅游人口是指购买旅游产品并具有流动性质的消费人口,是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吸引物和媒介)。旅游人口是旅游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旅游人口就是指购买中国旅游产品的消费人口,或者说是以中国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按照其来源地可分为国际旅游人口和国内旅游人口。研究旅游人口是为了揭示旅游人口内在运行机制,为旅游企业发展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决策依据。一般而言,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发展旅游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往旅游人口的流动总是比较单一,认为其仅仅是一种人员流动,其实,旅游人口流还涵盖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和旅游信息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旅游物流是指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产生的物质流动。旅客出游,要随身携带物品;返回时,一般会买回大量纪念品和土特产品,这些都是旅游物流。我国近几年国际旅游创汇中,大约有20%来源于旅游产品销售,在旅游产品发达地区,该值则可增加一倍。因此,加强旅游物流的开发研究十分必要。旅游资金流是指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资金流动,它除了包括旅游者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旅游活动中的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旅游信息流是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并伴随旅游活动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及交流。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使旅游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信息流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是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开展合作的向导。

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无论是听到外国游客对其国家和民族的称赞,还是在国内旅游中目睹祖国的壮丽河山、历史古迹和国家建设新貌,都会启迪、激发和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历史悠久,古今文明享誉中外,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这些国情的发展变化,人们除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得到了解之外,如果能通过旅游目睹和亲身体验,就更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才干,陶冶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资源,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为适应游客的需要,一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风俗和文化活动得到了恢复利用、延续和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和开发;濒临毁灭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维护;一些不复存在的古迹得到复制。

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旅游人口能促进目的地社会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接待地会不断改进自己的物质条件,新的文化设施会有所增加,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其次,旅游能促进目的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目的地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与旅游有关的交通运输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等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再次,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目的地的社会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会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在总体上会更趋向开放,更趋向国际化和现代化。

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游客中不乏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出访目的地时,往往要求参观目的地有关单位和设施,并同相关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旅游目的地也可从中增加对有关科技领域的了解,还能获得重要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为适应游客需求,目的地的旅游发展也常常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旅游设施和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之中。例如饭店电脑预订和管理系统自动化、磁悬浮列车等。

旅游人口可能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及其原因

(一)旅游人口将可能引发社会文化问题

不良游客的“示范效应”。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会不自觉地将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带到旅游接待地,对当地居民,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会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游客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当地人产生“示范效应”,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治安,危及当地社会稳定。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主客矛盾。大量游客的到来,若处理不好,有可能诱发旅游接待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客量有限的情况下,大量游客的涌入,会造成交通堵塞、景区拥挤、公用设施紧张,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居民对游客的不满和抱怨;在目的地物资供应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种物资优先供应外来游客,使当地居民的供应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招致居民的不满;某些游客的傲慢自大和对当地居民的不尊重会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和愤怒,从而引发主客之间的关系紧张。

接待地固有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庸俗化。随着旅游的发展,为迎合游客的需要,传统文化常常被商品化,随时被搬上“舞台”,向游客演示,并对其在程序、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压缩删改,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一些代表地方特色的东西被任意改头换面或大肆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不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受旅游活动的影响,接待地的宗教文化也极易失去其本来的神圣性和象征意义。所有这一切,不是使旅游者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包装”的“伪文化”,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

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游客对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害,一类是由于游客们不检点的行为造成的,另一类则是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些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为了满足某些幼稚的私欲而有意无意地毁坏他们不辞辛苦,甚至千里迢迢地特地去观赏的“宝物”,例如我国甘肃境内的阳关古堡屡遭践踏。我国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也有类似问题存在。除了来自旅游者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之外,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可能因开发和保护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因规划不当、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些古都、古城的历史风貌被削弱,一些古建筑被毁坏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二)产生上述社会文化问题的原因

旅游人口规划发展不当。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产业,它涉及面广,对相关产业的渗透力极强。旅游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吸纳就业,强劲拉动内需,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各旅游景区景点往往只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了旅游发展的容量限制,大量旅游人口无限制地涌入,景区超负荷运转,造成资源环

境破坏,旅游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目前,接待地社会文化问题的产生大多与旅游人口发展不当有关,因此加强旅游人口规划刻不容缓。

旅游人口素质低下。旅游人口的素质影响着环境,就目前而言,我国旅游人口素质低下,环境意识淡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吸引高质量的游客,提升旅游人口素质,高素质的旅游人口产生高质量的旅游。当前,我国旅游产品由于基础差,发展较快,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交通还较落后,游客观光不便;旅游设备档次较低,宾馆分布不合理,高、中、低档配置不够合理;旅游品种单一,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比重太少;旅游管理落后,景点开发保护不够;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协调,服务态度和质量比较差等等,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人口素质的提高。

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抵制和清除旅游人口的消极弊病,促进旅游人口的健康发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人口健康发展

加强旅游人口规划。必须对旅游接待量进行适度控制: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在实施旅游规划时,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力避旅游产业超负荷发展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减少或消除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向旅游人口提供健康的旅游产品。旅游接待地应向旅游人口提供满足人类正常需求的旅游产品,其活动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切违主义精神文明的、有碍积极健康的东西,必须加以抵制。这不仅符合游客的需要和利益,而且也符合旅游目的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地居民的利益。这是旅游接待地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旅游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当地居民社会心理容量。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可通过舆论传媒引导当地居民,不断提高他们在心理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承受力,使其充分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便为发展旅游业尽心尽力。这也是解决主客矛盾的途径之一。

健全法制以加强监督。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不断建立和健全旅游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将游客、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置于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对其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以保证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从法律、法规上消除和杜绝旅游人口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

重视对旅游人口和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利用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予以强化控制和治理。建立和强化专门负责控制和治理的执行、监督和管理机构,严厉惩罚那些违法犯罪的社会群体或个体,把旅游产业可能带来的社会弊病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宣传教育,既要对外来旅游人口进行宣传,让其了解旅游接待地的有关注意事项和政策法规,以便预防由于无知而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更要对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思想免疫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人口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民族旅游;人才培养;本地化

民族地区旅游行业近几年发展迅猛,旅游企业主要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是一种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因为旅游人才是所有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也是旅游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最主动、最活跃的因素。目前对旅游专门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实务型人才。民族旅游实务人才,是指在民族旅游业运行过程中,各种方案及其运作过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要求他们能准确把握民族文化及景区知识,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及其内涵,反应灵活,技能操作规范、娴熟,能及时收集和反馈旅游者的感应,并能提供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和方案,是旅游收益的主体创造者。

(二)管理型人才。所谓旅游管理人才,是指对旅游企业各部门及其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提出指导性和统筹性方案的人才。他们最重要的特质是全局观,既要掌握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要有个性和文化内涵,还要具备一定的实操经验,同时要有领导组织才能,应变力强,能根据不同的资源特色和市场变化,及时提出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与方案,循序渐进。

(三)文化传承型人才。特色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得以发展的根本,是亮点。民族文化尽管形式各异,但都通过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示来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掌握一定技艺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如黔东南世世代代心口相传的歌舞艺术、银饰、刺绣等人才。他们不仅给旅游者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还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二.民族地区旅游人才本地培养途径及模式。

考虑到民族地区旅游的特殊性,除了具备一般旅游人才的知识和素养外,还要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内涵,掌握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地域特点,甚至掌握民族文化的某些技艺。

(一)政府主导型培养。民族地区旅游人才本地化的培养,需要政府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的长期支持,需要政府营造一个民族旅游发展的宽松环境。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制定相关的民族旅游人才本地化政策,并将其纳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之中。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这些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远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不规范和急功近利的开发理念导致民族文化的粗俗化和形象受损,利用政府出面,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培训民族旅游本地人才,有利于调动农民们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民族地区民众参与旅游的特色服务意识、特色礼仪、特色工艺制作等,以此来增强民族特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企业主导型培养。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具体运作部门。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应该对企业发展的方向、运作过程中所需条件有清醒认识。旅游产业是人才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发展的服务产业,其投入的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出的主要是服务。而实际上,地区群众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得相当突出,民族旅游景区形象意识不强,民族旅游业发展动力不够。如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业的发展和壮大,就是企业对蜡染人才培养的结果。其实培训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助力器。外地旅游人才因经济利益关系、地域关系和激励机制等原因,很难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另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有限性,使旅游人才需求的缺口更大。因此,民族地区企业自动自发的培养旅游人才供非常关键。

(三)学校主导型培养。学校是智力和文化财富的主要集散阵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本地化的学校主导型培养途径,主要是指中等职业技术院校以上层次的学校。一是高等院校对少数民族区域招收进来的旅游专业学生进行特殊培养,从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等方面,通过开设特殊课程组,来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具有一定实践操作技能的民族旅游复合型专门人才。二是采取“订单式”的民族旅游人才培养方式,为具体的民族地区培养专门人才,如贵州省雷山县职业中专招收的民族刺绣班,培养苗绣人才,使苗绣人才不断壮大,苗绣工艺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

(四)民间主导型培养。民间主导型旅游人才本地化培养,是通过少数民族的民间组织、民间协会或个人,民族地区旅游业之所以、效益不理想,民族特色人才“青黄不接”,出现人才危机,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益分配不合理所造成的。以黔东南为例,有些老一辈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一种自主、自发的培养途径,培养的内容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技艺、工艺、歌舞、银饰及某些特殊人才,如傩文化的师公。他们是民族旅游活动中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主体展示者,也是民族旅游吸引旅游者的本源所在。

三. 总结

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短缺问题的实质在于现行培养模式下学生所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地方旅游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造成旅游人才的“用不上”和“留不住”。结合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需要,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强化以本土型技能和就业为导探索本土型“产、学、研”结合模式,才是培养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天然.旅游与人才培养[M].河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3)

[2]邓昊.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之道[M].长江教育出版社,2010(02)

篇8

义乌现有5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7家,三星级酒店4家。旅行社17家,外地旅行社分社3家,旅行社门市部14家。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深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义乌对旅游国际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义乌目前国际性旅游人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国际性旅游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旅游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旅游人才队伍稳定性差。义乌国际性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国际化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的滞后,制约了义乌旅游业的发展。从数量看,义乌涉外旅游企业多,国际性旅游人才缺乏且流动性大,义乌旅游行业缺少旅游营销人才、外语导游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景区管理人才和高级酒店管理人才。义乌旅游市场外向度高,出境和入境旅游人数多,除了缺少英语、日语等语种旅游人才外,还缺少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旅游人才。从质量上看,缺少多层次、高学历、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缺少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国际规则、跨文化管理和沟通能力的中高级旅游从业人员。以义乌会展行业为例,会展所需人才结构是旋涡型的,而旋涡型结构的核心就是会展运作人才。其中包括会展、语言、公关、会展营运服务等人才,是专业性最强、需求数量最大的部分。而目前义乌展览公司中绝大多数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造成展会水平普遍不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义乌国际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一)借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将国际性旅游人才纳入义乌整体人才规划

2011年3月,义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也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在《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把义乌建设成为宜居、宜商、宜游的国际商贸名城。因此,义乌旅游人才规划应该以服务“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和“义乌宜商、宜居、宜游”城市建设为主线,充分调动和发挥用人主体积极性,努力形成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全面开放的人才工作格局,强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注重培养一批既有现代经营理念,又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目标、全面推进旅游队伍素质教育为主线,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专业性强、政策水平高、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旅游行政管理者队伍。引进和培养旅游企业CEO、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策划、中高级酒店管理人才、中高级旅游景区管理人才、旅游咨询等专业技术人才。

(二)借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多层次培养国际性旅游人才

1.培养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旅游人才到义乌工作,吸引景区策划规划、景区管理、景区营销等旅游人才,吸引更多高校和旅游管理部门优秀人才到景点景区挂职锻炼。加强旅游景区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组织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到国内外学习、参观和考察。选送4A级以上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著名旅游景区进修深造。选派专门人员到国外旅游业发达城市和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引进国外高素质管理人才,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2.培养旅游星级饭店管理人才与国际著名酒店管理学院或国际认证等机构合作,加大现代酒店管理理念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国际性酒店管理人才,应对国际酒店管理一体化挑战。3.培养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人才培养精通旅行社营销策划、经营管理、通晓多种语言和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职业经理人才队伍。开展导游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导游的综合素质。建立以院校培养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的导游人员培养体系,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导游资源,接待重要贵宾和从事导游工作。4.培养旅游会展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展旅游人才到义乌,选送一批优秀会展旅游人才到著名高校会展旅游专业进修深造,以及到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培训考察,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和行业的资源优势,加强会展旅游人才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一批义乌会展旅游产业发展的中高级人才。5.培养乡村旅游创业人才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创业能力培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乡村旅游创业人才培训。围绕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以乡村旅游管理人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乡村旅游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服务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数量充足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

(三)借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整合地方教育资源

加大高学历、高学位、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在浙中高校设立本科及硕士教育层次旅游及相关专业,形成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地方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国内外旅游企业、机构、团体、行业协会和院校间的交流、学习和合作。建设本地人才国际化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以行业协会为主导、高等院校为依托、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采取课堂授课、实务操作和介入性培训等形式,开办各类培训班,使职业培训时效化和制度化。根据人才类别设计开发国际化培训项目,鼓励地方旅游院校、科研院所、旅游企业等参与旅游培训,强化需求导向,加强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师资安排的个性化与针对性。大力推行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培训。推动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继续实行并不断完善旅游企业订单培养、定制培训、学生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旅游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深化教学与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旅游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四)借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提升旅游人才晋升空间

推动旅游职业资格制度,建立旅游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促进旅游人才职称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推动完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和审批制度。推行旅游企业岗位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薪酬制度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服务薪酬机制。支持和资助本地高层次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活动,推荐和鼓励本地高层次人才加入相关组织和协会,不断提升义乌本地人才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实施本地优秀人才培养工程,采取专家讲座、参观考察学习、院校进修等形式,加大对义乌本地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和目标,选送优秀义乌本地人才到境内外培训基地参与各类项目培训,不断提升本地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素质。规范和完善优秀人才荣誉表彰制度,表彰和奖励为义乌旅游发展做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覆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旅游人才的荣誉表彰项目。完善旅游人才技能大赛制度,推荐旅游优秀人才参加各种高端人才和杰出人才选拔活动,开展“商城十佳导游”“酒店管理之星”“优秀会展人才”等评选活动,提升旅游人才的成就感和行业认同感。

(五)借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旅游人才居住环境

给予特殊的旅游人才政策,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人才良好的宜居环境,提供旅游人才创业的平台。在工商注册、社会保障、本地购房、银行贷款等方面提供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对引进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帮助他们解决来义乌后子女在本市中小学、幼儿园就学等实际困难。设立人才购房专项资助资金,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开展高层次人才联谊活动、组建人才沙龙、丰富人才文体生活,为旅游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服务。以国际化标准建设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培养国际化的人文环境。

篇9

关键词:旅游人口社会文化预防措施

一、旅游人口在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中的社会文化作用

旅游人口是指购买旅游产品并具有流动性质的消费人口,是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吸引物和媒介)。旅游人口是旅游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旅游人口就是指购买中国旅游产品的消费人口,或者说是以中国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按照其来源地可分为国际旅游人口和国内旅游人口。

研究旅游人口是为了揭示旅游人口内在运行机制,为旅游企业发展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决策依据。一般而言,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发展旅游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往旅游人口的流动总是比较单一,认为其仅仅是一种人员流动,其实,旅游人口流还涵盖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和旅游信息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旅游物流是指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产生的物质流动。旅客出游,要随身携带物品;返回时,一般会买回大量纪念品和土特产品,这些都是旅游物流。我国近几年国际旅游创汇中,大约有20%来源于旅游产品销售,在旅游产品发达地区,该值则可增加一倍。因此,加强旅游物流的开发研究十分必要。旅游资金流是指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资金流动,它除了包括旅游者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旅游活动中的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旅游信息流是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并伴随旅游活动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及交流。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使旅游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信息流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是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开展合作的向导。

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无论是听到外国游客对其国家和民族的称赞,还是在国内旅游中目睹祖国的壮丽河山、历史古迹和国家建设新貌,都会启迪、激发和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历史悠久,古今文明享誉中外,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这些国情的发展变化,人们除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得到了解之外,如果能通过旅游目睹和亲身体验,就更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才干,陶冶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资源,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为适应游客的需要,一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风俗和文化活动得到了恢复利用、延续和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和开发;濒临毁灭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维护;一些不复存在的古迹得到复制。

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旅游人口能促进目的地社会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接待地会不断改进自己的物质条件,新的文化设施会有所增加,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其次,旅游能促进目的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目的地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与旅游有关的交通运输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等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再次,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目的地的社会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会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在总体上会更趋向开放,更趋向国际化和现代化。

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游客中不乏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出访目的地时,往往要求参观目的地有关单位和设施,并同相关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旅游目的地也可从中增加对有关科技领域的了解,还能获得重要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为适应游客需求,目的地的旅游发展也常常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旅游设施和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之中。例如饭店电脑预订和管理系统自动化、磁悬浮列车等。

二、旅游人口可能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及其原因

(一)旅游人口将可能引发社会文化问题

不良游客的“示范效应”。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会不自觉地将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带到旅游接待地,对当地居民,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会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游客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当地人产生“示范效应”,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治安,危及当地社会稳定。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主客矛盾。大量游客的到来,若处理不好,有可能诱发旅游接待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客量有限的情况下,大量游客的涌入,会造成交通堵塞、景区拥挤、公用设施紧张,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居民对游客的不满和抱怨;在目的地物资供应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种物资优先供应外来游客,使当地居民的供应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招致居民的不满;某些游客的傲慢自大和对当地居民的不尊重会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和愤怒,从而引发主客之间的关系紧张。

接待地固有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庸俗化。随着旅游的发展,为迎合游客的需要,传统文化常常被商品化,随时被搬上“舞台”,向游客演示,并对其在程序、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压缩删改,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一些代表地方特色的东西被任意改头换面或大肆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不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受旅游活动的影响,接待地的宗教文化也极易失去其本来的神圣性和象征意义。所有这一切,不是使旅游者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包装”的“伪文化”,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

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游客对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害,一类是由于游客们不检点的行为造成的,另一类则是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些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为了满足某些幼稚的私欲而有意无意地毁坏他们不辞辛苦,甚至千里迢迢地特地去观赏的“宝物”,例如我国甘肃境内的阳关古堡屡遭践踏。我国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也有类似问题存在。除了来自旅游者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之外,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可能因开发和保护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因规划不当、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些古都、古城的历史风貌被削弱,一些古建筑被毁坏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二)产生上述社会文化问题的原因

旅游人口规划发展不当。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产业,它涉及面广,对相关产业的渗透力极强。旅游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吸纳就业,强劲拉动内需,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各旅游景区景点往往只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了旅游发展的容量限制,大量旅游人口无限制地涌入,景区超负荷运转,造成资源环

境破坏,旅游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目前,接待地社会文化问题的产生大多与旅游人口发展不当有关,因此加强旅游人口规划刻不容缓。

旅游人口素质低下。旅游人口的素质影响着环境,就目前而言,我国旅游人口素质低下,环境意识淡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吸引高质量的游客,提升旅游人口素质,高素质的旅游人口产生高质量的旅游。当前,我国旅游产品由于基础差,发展较快,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交通还较落后,游客观光不便;旅游设备档次较低,宾馆分布不合理,高、中、低档配置不够合理;旅游品种单一,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比重太少;旅游管理落后,景点开发保护不够;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协调,服务态度和质量比较差等等,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人口素质的提高。

三、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抵制和清除旅游人口的消极弊病,促进旅游人口的健康发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人口健康发展

加强旅游人口规划。必须对旅游接待量进行适度控制: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在实施旅游规划时,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力避旅游产业超负荷发展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减少或消除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向旅游人口提供健康的旅游产品。旅游接待地应向旅游人口提供满足人类正常需求的旅游产品,其活动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切违主义精神文明的、有碍积极健康的东西,必须加以抵制。这不仅符合游客的需要和利益,而且也符合旅游目的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地居民的利益。这是旅游接待地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旅游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当地居民社会心理容量。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可通过舆论传媒引导当地居民,不断提高他们在心理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承受力,使其充分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便为发展旅游业尽心尽力。这也是解决主客矛盾的途径之一。

健全法制以加强监督。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不断建立和健全旅游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将游客、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置于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对其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以保证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从法律、法规上消除和杜绝旅游人口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

重视对旅游人口和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利用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予以强化控制和治理。建立和强化专门负责控制和治理的执行、监督和管理机构,严厉惩罚那些违法犯罪的社会群体或个体,把旅游产业可能带来的社会弊病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宣传教育,既要对外来旅游人口进行宣传,让其了解旅游接待地的有关注意事项和政策法规,以便预防由于无知而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更要对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思想免疫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人口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一)旅游产业形态转型

广东省推行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在政府和企业的协作下,将旅游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并加以有序的开发,打造了如广东中旅南海旅游产业园、深圳东部华侨城、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等十几个品牌旅游产业集聚示范区,推进广东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旅游产品结构转型

广东旅游产品逐步从单一的自然文化观光产品为主,向能满足多样需求的观光产品、主题产品、度假休闲产品和个性化产品的复合体系转变。另一方面,旅游交通也由以往的大巴、火车、飞机,逐步转型至现在的高铁、自驾车、房车、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形态越来越多元化。

(三)旅游运行方式转型

随着休闲旅游的兴起以及散客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广东旅游产业体系正由“点线旅游”体系向“版块旅游”体系转变,即从以传统旅游社为主体转向以旅游客源地的各种旅行商和目的地集散中心为主,将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旅游服务进行合理配置。广东省为了加快旅游产业运行方式的调整,积极构建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和发展各类旅行商,为旅游者顺利出游提供便利。

(四)旅游企业组织转型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旅游产业模式,众多传统旅游企业正向智慧旅游企业转型。广东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先驱,旅游企业正实现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来重新构建其组织模式。为了指导智慧景区和智慧酒店的建设,2014年11月广东省旅游局了《广东智慧景区建设指引》、《广东智慧酒店建设指引》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导性文件。按照《意见》的指示,广东省一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如广东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正在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实现网络化规模经营。

(五)旅游营销模式转型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使得旅游营销的方式除了使用电视、报纸等传统旅游营销手段外,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借助各种影视剧、互联网、短信推广平台、节事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促销。还有一些地区如广州、中山、江门三地,根据各地资源的差异性、互补性的特点,一改以往“单打独斗、各自推广”的旅游营销模式,通过跟周边区域合作成立旅游营销联盟进行联合营销。同时还利用手机终端、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手段,增进旅游宣传协同带动效应。

二、旅游业转型背景下对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

俗话说,“国以才治,业以才兴”。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就需要不断开发人才资源。广东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所急需。随着旅游业进入“四化”(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网络化)的时代,广东省旅游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策划与营销人才的支撑。

(一)个性化服务人才

新《旅游法》颁布以后,游客个性化和深度游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旅游体验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了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的形式、服务模式等方面也在随之变化。为了提升游客旅行的体验度、舒适度和满意度,首先需要旅游工作者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通过与游客的沟通来挖掘游客的需求,尤其是他们的潜在需求和隐性需求。其次,旅游工作者要注重细节,做好个性化服务,才能为游客的深度体验之旅打造完美服务。

(二)旅游产品定制人才

随着个性化、多元化的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旅行社按照游客的需求来做线路的定制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需要大量能够整合世界各地优质旅游资源并制定特色旅游方案的工作人员。他们既要有对线路上每个点的美食、住宿、地理位置、特产、人文历史等充分调研的能力,又要具有产品研发、策划、设计、包装的能力,以便为游客创造绝对专属的旅游体验。

(三)高层次规划设计人才

由于旅游景区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光旅游,而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因此,需要景区功能设计方面的人才来规划整合。同时,随着房车、邮轮、游艇、高尔夫球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旅游市场亟需具有这些高端休闲产品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来满足高端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四)智慧旅游人才

旅游信息化作为智慧旅游发展的首要环节,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广东省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五)旅游电商人才

随着旅游产品线上销售的火爆,许多传统旅行社为了从巨大的在线旅游市场中分一杯羹,都正抓紧布局网络营销,因此亟需大批既对旅游行业和线路都有敏感度又能掌握网络营销技巧的人才。

三、高职实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

作为一个强调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行业,旅游业相对其他行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较为紧密,旅游业转型升级也给高职旅游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培养出满足旅游产业需求的职业型、实用型人才,需要改革旅游教育理念,转变旅游人才培养观念,为广东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改革创新旅游人才教育理念

尽管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现实中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偏向,旅游学科更是被疏远,局限在二级学科之列。在当前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这种学科地位难免导致旅游院校及相关系列的旅游教育处于不断萎缩的态势,其软硬件教育资源配置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培养与行业发展建设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建设,首先必须转变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对旅游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测定,应加大对其服务意识、敬业精神、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量。

(二)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观

1.树立旅游人才的跨界培养模式

处于转型期的旅游业需要大量具有跨界思维、能够跨行业进行资源整合的人才,所以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间、专业间、院系间以及校际间的壁垒,用跨界思维来打造旅游人才,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2.推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由原来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学历教育与行业全员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各种形式举办各种层次的旅游人才专题培训班,为旅游从业人员搭建了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平台。

(三)开辟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建立人才培训企业合作机制

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高职旅游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要以市场为导向办学,以学生为本,通过校企合作打通学校到市场的通道,实现校园模拟工作现场,把企业搬进教室,实现课堂对接市场,培养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学生。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来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人才规格的创新,实现旅游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从而使校企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校企共建教育产业链、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项目课题、共同开展员工培训,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偏重理论。要想培养出实用型旅游人才,必须先从课程设置改革入手,走出传统的模式,结合产业需求及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企业用人的方针紧密结合,共同研讨优化课程组合,依据人才的实用技能技术要求,对接配置专业核心课程。

3.改革教学内容

应在教学中突显核心(能力)课程的主导地位,创建考证系列优质课程,使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剔除重复、陈旧的内容,对准考证、就业开设一些新课程(如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大数据挖掘、休闲旅游等),以便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还应注重文化经典对内容体系的渗透(如国际国内文化、艺术经典欣赏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4.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举创新

应结合课程特色,制作模拟现场优质课件,充分利用校内数字旅游综合教学平台,有效地开展模拟仿真教学、示范操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借助网络优势资源,利用好翻转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数字化、个性化学习。同时积极采取“以赛促教,以赛带学”的训练方式,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技能比赛,激励教学相长。考核方式上,开展注重技能测试的考核方法改革,并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5.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通过单独开设实训课、单独考核评分、建立专项实训室等措施,改变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加大旅游实践教学管理力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实践制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采取专业实习与考证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专、兼职教师组织现场考证上岗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及专业技能。

6.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高职旅游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应鼓励教师做到同时重视理论提升和实践经验积累,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与自身专业相关信息的最新动态,提炼出新的理论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为了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适当引入旅游企业技术能手来担任专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队伍。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