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实务范文
时间:2023-03-15 20:0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税实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增值税;进项税;销项税
所谓纳税真谛就是指纳税人对纳税实务有实质性认识,引领和统帅纳税。作为增值税纳税真谛就是对征收过程每一个环节和步骤的内涵,企业从不知到知,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上的飞跃,进一步掌握和主宰了纳税的主动权。增值税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新增的一种税种从启动实施到现在创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在税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不仅堵住了纳税人偷税、漏税、逃税的渠道,而且也使企业明确了自己承担纳税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对企业在纳税中所属纳税人、代征人,还是二者都兼顾的双重身份角色也得到认定。但是,在征收实践中增值税从征收起点到纳税结束的终点,每个环节进项税、销项税和应纳税额的计算,征收对象的认可,发票运行的流程以及有关纳税实务的实质和理论等问题,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为把对纳税实务的认识统一到高价位上,探索蕴涵纳税实务中的真谛,须要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因此,本文就此问题作简要剖析。
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要建立在实征分析的基础上。
例如:某企业产销某产品,购进材料价款为60元(其中进项税8.72元),经加工成品后以120元的(其中销项税17.44元)价税款销售给批发企业;批发企业又以160元的(其中销项税23.24元)价税款销给零售企业;零售企业又以200元的(其中销项税29.06元)价税款销售给消费者。依据上述资料计算出各环节增值税、增值额,会同进项税、销项税、各购销单位等明细列表如下:
单位:元
针对表中内容作如下纳税实征分析,挖掘蕴涵纳税实务中的真谛:
一、发票运作
增值税发票是一种特殊的专用发票,分为四联,第一联为存根联(兰色),由销售方留存备查;第二联为发票联(棕色),购货方作为付款的记帐凭证;第三联为税款抵扣联(绿色),购货方作为扣款凭证;第四联为记帐联(黑色),销售方作为收款的记帐凭证。各联均按照自己的职能范围和要求,按增值税运作流程分步到位。生产企业购进材料时,销售单位出具当地国税局增值税发票,销售单位留下(1)、(4)联,即留存备查的存根联和收款的记账联,生产企业取回(2)、(3)联,即付款的发票联和税款抵扣联;以下各购销单位发票运作程序依此类,当生产企业对批发企业销售货物时,出具当地国税局增值税发票,生产企业留下(1)、(4)联,批发企业取回(2)、(3)联;当批发企业对零售企业销售货物时,出具当地国税局增值税发票,批发企业留下(1)、(4)联,零售企业取回(2)、(3)联;当零售企业对单位或消费者销售货物时,对单位出具增值税发票,对消费者不出具增值税发票。
二、发票结构及税额构成
增值税发票的结构是以销售金额,税额和价税合计三栏构成的,简称三栏式。销售金额是指表中的销售额或购进额,税额是指表中的销项税或进项税,价税合计是指表中的销价或进价,即商品市场销售价格。销售金额和税额实质上是将现行含税的商品市场销售价格一分为二,即按17%税率计算出来的17.44税额(进项税或销项税)和不含税的102.56销售额,其中17.44税额既不是产品的价值增值额,也不是纳税入库的增值税额,它是以双重身份出现在发票之中的税额,该税额对销售单位来说是销项税,对购买单位来说是进项税。例如表中生产企业120元的商品市场销售价格,可分为不含税的销售额102.56元((120/(1+17%))和税额17.44元(120-102.56),这17.44元税额既是销售单位生产企业的销项税,又是购买单位批发企业的进项税,发票中根本不包含增值税额。
三、纳税人交纳税额的实质
人们在习惯传统上都把经营者缴纳的增值税认定为纳税人必缴纳的税款, 还有人认为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就是进项税或销项税,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实质上每个纳税环节纳税人所缴纳的增值税既不是进项税,也不是销项税,而是销项税-进项税的差额,如表中批发企业缴纳增值税额5.8元=23.24元-17.4元,这5.8元增值税额既不是进项税或销项税,也不是纳税人(批发企业)向税务部门所缴纳的税款,而是纳税人(批发企业)向购方零售企业代征的税款,因为纳税人(批发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5.8元,连同进货时所支付的进项税17.44元都作为销项税23.24元(也是零售企业进项锐)向购买方零售企业收回了,纳税人不承担任何税款。即批发企业缴纳的5.8元增值税和17.44元销项税是由零售企业支付的23.24元(5.8元+17.44元)进项税替代了。表中明确显示销售单位销项税等于购货单位进项税,如批发企业销项税和零售企业进项税都是23.24元。从表中可以看出,商品从生产企业出发,历经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走到消费者手中进行消费,消费者承担了该商品各个环节的全部税款,即零售环节的销项税=生产企业进项税+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增值税之和,29.06=8.72+8.72+5.8+5.82。为什么消费者承担了所有环节的增值税呢?从理论上讲,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购买商品都不消费商品,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即商品的社会属性。消费者购买商品经过消费,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又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双重价值观。所以,消费者承担所有环节增值税是由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消费者固有的双重价值身份决定的。
四、增值税特征
1.不重复课税
由表中资料可知,增值税是以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只是对商品销售额中企业创造的又没有征过税的增值价值(V+M)征税,对C不征税,这就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
2.最终销售额等于各环节的增值额之和
在商品整个流转过程中,就一个商品而言,最终销售额等于每个环节增值额之和,如表中零售企业销售额170.94=51.28+51.28+34.2+34.18。由此可以得出最终环节总税额等于各个环节税额之和。29.06=8.72+8.72+5.8+5.82,或总税负等于各环节增值税税负之和,即29.06(51.28+51.28+34.2+34.18)×17%。
3.征收与缴纳分离,逐个环节转嫁
增值税采用价外税,纳税人和税款实际负担人分离,纳税人不负担税金而直接缴纳,购货人直接负担而不缴纳。在征收方式上,税金通过价格附加形式逐个环节转嫁,最终全部转嫁给消费者。
4.税收公平、中性、公开、透明
增值税制是采用专用发票注明税款抵扣的价税分流的价外税制,克服了旧税制税款介于价格中,商品纳税人不明确,出口退税计算不准确,购销方制约关系不力,偷税漏税隐患大等弊端,充分体现了公平、中性、公开、透明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高莉.从发票虚开环节的前移透视税收制度的缺陷.税务研究.2007(11)
篇2
摘 要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对资本市场监管的逐步完善,企业会越来越利用节税效果好的筹资渠道,比如在商业信用完善下,企业会更多地利用企业之间的赊 销款来达到资金融通的目的。可见,我国企业将逐步改变仅向银行借款和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的筹资方式,更多地会考虑税收、资本结构、筹资成本以及企业自身经营情况等因素来做出科学的筹资方案决策。因此,研究实行新会计准则的的纳税筹划对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以及生产经营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所得税 纳税筹划 实务研究
一、纳税筹划与内容
所谓纳税筹划是指通过对涉税业务进行策划,制作一整套完整的纳税操作方案,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任何纳税筹划行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即经济主体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对一部分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经营者所做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企业有到经济特区、开发区及税收优惠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愿望和要求,其主要原因是税收负担轻、纳税额较少。人们知道,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不包括税收)再减去税收,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或个人的费用成本及税收支出,可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很明显,税收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支出项目,应该越少越好,无论它是怎样的公正合理,都意味着纳税人直接经济利益的一种损失。纳税筹划的内容包括避税、节税、规避“税收陷阱”、转嫁筹划和实现零风险五个方面。
1.避税筹划是相对于逃税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纳税人采用不违法的手段,利用税法中的漏洞、空白获取税收利益的筹划。因此避税筹划既不违法,也不合法,而是处在两者之间,是一种“非违法”的活动。
2.节税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利用税法中固有的起征点、免征额、减税、免税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税收惩罚等倾斜调控政策,通过对企业筹资、投资及经营等活动的巧妙安排,达到少缴国家税收的目的。这种筹划是纳税筹划的组成部分之一,理论界早已达成共识,国家也从各方面给予扶持。
3.规避“税收陷阱”,是指纳税人在经营活动中,要注意不要陷入税收政策规定的一些被认为是税收陷阱的条款。
4.税收转嫁筹划,是指纳税人为达到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通过对销售商品的价格进行调整,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承担的经济活动。由于通过转嫁筹划能够实现降低自身税负的目标,因此人们也将其列入纳税筹划的范畴。
5.涉税零风险,是指纳税人生产经营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税款交纳及时、足额,不出现任何税收违法乱纪行为,或风险极小,可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
二、进行企业纳税筹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全面了解与筹资、投资、经营活动相关的纳税政策、法规、规章条例。只有对纳税政策的全面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的纳税方案,并进行优化选择,进而做出对纳税人最有利的纳税决策。
2.要培养正确的纳税意识,树立合法的纳税筹划观念。以合法的方式合理安排经营活动,以避免不当避税之嫌。
3.要用长远的目光选择纳税方案,有的纳税方案可能会使纳税人在某一时期税负最低,但却不利于长远发展。纳税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节税只是增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一个途径、一个方法。企业在筹划时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如合理利用资源、获得规模效益、提高管理。
4.要注重企业整体利益。如果某种投资方案的资本收益率最高,但并非应纳税额最低,那个这个投资方案也许仍然是最理想的方案,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收益。
三、实行新会计准则的纳税筹划实务研究
篇3
关键词:尾房 合并清算 扣除项目总额
目前房地产行业因土增税存在要求清算的情况从而导致了楼盘清算后还有尾房没有卖出的情形。土增税相关法规对扣除项目总额及计算方法规定还有模糊地带,为增值额的确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必须认真研究,做出有利于公司的对策。下面将从尾房土增税纳税实务应对一二点技巧进行探讨。
一、扣除项目总额计算方法的选择
办税人员在对清算后增值额的计算公式的选择上,一定要事先进行模拟,选择有利的选项。为了方便理解,现举例说明如下:
东莞鸿景公司于2009年起开发销售A项目,可售建筑面积为20万,截至2013年12月底,已售建筑面积为18万,占可售面积的90%,按照税务机关要求,办理土增税清算申报。申报资料显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为1.6亿元,房地产开发成本4.4亿元(不包括预提成本0.2亿元),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和开发成本之和的10%扣除,已销售房地产收入总额为10.8亿元,已纳可扣除的与房地产有关的税金6048万元,剩余尾房2万。本次清算项目总成本为1.6+4.4=6亿元,单位可售建筑面积成本为6亿÷20万=0.3万元/平。根据相关税收法规规定,计算可扣除项目金额合计6+6×20%+6×10%+0.6048=8.4048亿元,单位建筑面积可扣除项目金额为8.4048÷20=4202.4元/。
本次清算可扣除项目金额为,可扣除的成本为0.3×18=5.4亿,应扣除项目金额为5.4×(1+20%+10%)+0.6048=7.6248亿。增值额为10.8-7.6248=3.1572亿,增值率为41.64%,适用税率为30%,应缴土增税为9525.6万。
公司2014年6月将剩余2万销售完毕,取得转让房地产收入1.6亿,缴纳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896万,并取得0.2亿清算时未取得的发票,根据相关税收法规规定,2014年6月尾房销售后,可扣除项目金额为4202.4×2=8404.8万,增值额为1.6亿-8404.8万=7595.2万,增值率90.37%,适用税率40%,应缴土地增值税为2617.84万。
以上清算过程分析得出,尾房销售按照初次清算时可扣除项目金额计算,包括了初次税金6048万一部分,但未包括本次税金896万,明显不配比。另外,再转让房产时,取得了0.2亿元发票也未纳入扣除额。
二、应对选择:尾房销售税金应准予扣除
在清算时应该和税务机关交涉,尾房销售税金应当准予扣除。清算后再转让土增税的计算方法应该修改为:清算时的扣除项目总金额=(全部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全部开发成本)×(1+20%)+房地产开发费用+清算时扣除的与房地产有关的税金,单位建筑面积成本费用=(清算时的扣除项目总金额-清算时扣除的与房地产有关的税金)÷总可售面积;初次清算转让扣除项目金额=单位建筑面积成本费用×初次清算所转让可售建筑面积+与房地产有关的税金。再转让扣除项目金额=单位建筑面积成本费用×再转让可售建筑面积+再转让与房地产有关的税金。根据上述修改,单位建筑面积成本费用=(84048-6048)÷20=3900元/,再转让可扣除项目金额=3900×2+896=8696万,增值额为1.6亿-8696万=7304万元,增值率84%,适用税率40%,应缴土增税税额为2486.8万元,与原公式计算减少税金2617.84-2486.8=131.04万元。
三、单独清算还是合并清算的选择
目前国家相关法规也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进行合并清算,但有的省已进行了规定,例如:鄂地税发〔2013〕44号文中就有规定。因此对于单独清算还是合并清算给了公司一定的选择性。
仍延续上例,如果经与税务机关沟通,允许进行合并清算,那么上例分析计算如下:
全部销售收入为10.8+1.6=12.4亿,全部与房产转让有关的税金为6048+896=6944万,全部可扣除成本1.6+4.4+0.2=6.2亿,全部可扣除项目金额为6.2亿×(1+20%+10%)+6944万 =87544万,增值额12.4亿-87544万=36456万,增值率41.64%,适用税率30%,应缴土地增值税10936.8万元。与上述分次清算差异10936.8-9525.6-2617.84=-1206.64万。即便按照调整后公式计算,也存在差异10936.8-9525.6-2486.8=-1075.6万,差异的直接原因在于合并清算增值率降低了,税率变了。同时,预提成本0.2亿元在最终合并清算中得到了扣除,仅此一项即可知能够减少土增税应缴税额0.2亿×(1+20%+10%)×30%=780万。
从上不难看出,对扣除项目总额的计算方法和清算方式的选择及争取,为公司节省了大笔税金。因此,清算时未销售房产再出售,清算时相关选择不同会给土增税应纳税额带来很大的变化,在项目前期必须与税务局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税务局对土增税的政策取向,定期测算土增税预测值,调整公司的应对方法,未雨绸缪,以便清算时有更多的选择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纳税实务;高职教育;任务驱动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作为技术应用型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在教学上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我们欲使高职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其“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就必须全课程面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本文在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纳税实务课程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纳税实务》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对接
为贯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真实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的需求状况,我们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调查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历届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包括会计核算能力、成本计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会计软件应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同时大家普遍认为会计最基本的技能是会计核算能力,而最欠缺的是税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能力。由此可见,纳税实务知识在企业会计岗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财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2《纳税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纳税实务是以操作为主的理论与实务一体化课程,是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必备基础技能。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通过教学改革加强了课程建设,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
2.1理论教学内容多,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必定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即时调整,相应的《纳税实务》课程就具有时效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CPA的《税法》教材每年都进行重新修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同步,是业内最贴近现行税法的教材,但教材本身偏重税法条文和公式,对高职学生而言,教材缺乏相关案例和实践环节的介绍,导致晦涩的理论越发枯燥,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且,税法内容本身具有一定难度,税收种类繁多,所涉及的行业业务范围很广,在做业务处理时,由于对税法的理论概念理解不够深刻,混淆概念,令很多学生觉得比较复杂,导致在税法的学习中困难重重。
2.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税法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计划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即使老师希望给学生练习、实践的机会,但为了完成教材内容,授课时也多以讲授为主,没有充足的时间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费时较多的教学方法,使得原本抽象的税收理论更加枯燥乏味,导致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
2.3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未建立税收实践教学体系
《纳税实务》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注重实务。由于课程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缺乏或实践教学设施不齐全,在教学中基本上是注重理论,诸如各知识点的讲解、各税种的计算,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结果是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异常薄弱,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对于实际问题无所适从,不知道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技巧如何运用,缺乏最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3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纳税实务》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要求,结合纳税实务课程的特点,将课程的设计理念定位于“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具体表现在:
3.1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立体化”课程框架设计
纳税实务是一门与企业的财务办税人员业务岗位直接对应的课程,通过对企业办税员业务岗位的日常工作分析,实现财务报税人员的实际业务操作过程向纳税实务课程的模拟和移植。在教学结构上,基于企业办税员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贯彻以工作岗位为基础、工作任务为导向、工作过程为依托的“立体化”课程设计框架。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办税员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典型化的办税员的工作内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实体税种与税收程序、申报实务与账务处理、法条解读与实务操作的有机统一。
3.2工作流程融于工作领域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综合企业会计岗位职能需求,确定该课程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出发,设计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既符合学习认知规律,又符合工作过程逻辑,做到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任务典型化。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目标分解如图所示:
教学的主线是指导学生完成涉税业务工作流程的实践工作,并针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需求引入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对操作方法的理解,获得内化的职业能力。
同时,在实训教材的开发建设上,应根据用人单位实际,虚拟企业的全套业务资料和纳税原始业务凭证,根据企业真实的业务进行提炼,提供与企业真实业务相同的各类原始凭证,由学生对这些原始凭证进行职业判断。同时,实训教材要依据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及时更新,实现实训与职业岗位的高度一致。
总之,基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纳税实务课程改革必须围绕企业办税员岗位工作需要,以企业办税员岗位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获取岗位所需的能力,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学环境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良好的课程改革监督机制,以保证教学改革的质量;建立一定的课程改革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小娟.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改革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5)
篇5
[关键词] 工作过程 系统性 实务教学
一、对《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要解决税务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必须从根本上对《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纳税会计实务》课程中采用工作过程教学法有利于解决税务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工作过程教学法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过程、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序列,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对税务会计的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观念不正确造成税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投入严重不足。《纳税会计实务》课程仅停留在开课层面:开设有该课程,有师资,但是没有教学效果或收效甚微。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企业该交哪些税,怎么根据本企业的业务而不是业务题计算税款,如何申报缴纳税款,甚至不知道本企业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时应该开具什么发票,如何开具,发票如何识别其有效性等问题。
《纳税会计实务》传统教学模式下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指课堂到实验环节)、例题式的讲解形式、各税种各自为阵的教学方法是造成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抽象化的教学使毫无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无法想象和体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济业务的表现形式,习惯了看题目做作业的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如何开票,更无法根据原始凭证所记载内容分析经济业务并据此进行会计处理,而计算税款和按期足额进行纳税申报更是无从谈起。
二、工作过程教学法在《纳税会计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1. 将企业涉税业务处理流程及技能要求嵌入课程教学
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总结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所出现的涉税业务或事项及其处理规范,并将其整理形成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业务资料,再细分为各税种的业务资料。在将企业涉税业务细分到课堂教学时,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到各税种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又要注意选取选全企业运营中必须、常见的经济业务,真实再现企业经营管理情境。
2. 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运用PPT、视频、情景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将传统教学的例题、案例转换成票据、图表等原始凭证表达企业涉税业务的发生,以记账凭证、账簿取代会计分录和文字表达业务处理过程及方法,注意岗位划分和角色分工,让学生在实践中适应各种渠道得来的原始凭证种类,同时学会识别和区分各种原始凭证的有效性和填开注意事项。
注重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性,以学生为主导,坚持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加大实务教学比例。将企业业务处理资料及流程嵌入实验教学并编制实务操作范本,编写实验指南,说明实验实训任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岗位分工及岗位职责描述。既让学生在实验实训环节能身处企业其中处理涉税业务,熟悉凭证流转程序,掌握原始凭证填开方法,以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对企业业务流程及票据流转环节有切身体验并在操作中掌握涉税业务处理技能
3. 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范本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业务处理的规范,而不应沦为学生生搬硬套的模板。教学中应注意强化对范本中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并给予学生反复试错的机会,以便掌握相应技能。如发票识别,应对现行国地税发票版本防伪标志进行讲解并在业务中嵌入虚假发票供学生识别并分别进行相应业务处理,教予学生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试错,在错误中成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注意教学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并非指对教材所列税种要面面俱到进行教学。而是从企业实际经验出发,对企业纳税年度内正常生产经营中所涉及的涉税业务细分到各税种中,在教学过程中按实务处理顺序渐次组织教学,并处理好各税种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关注能力培养而不是课程教学本身。
三、影响《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因素分析
师资、设备、教学环境等因素,凡是参与到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既定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效果。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课程改革成败,欲通过《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予学生涉税业务处理能力,要求授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熟悉不同企业类型的生产经营过程,对各类企业常见的涉税经济业务具有筛选整理和再现能力;同时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我国现行税法理论知识,又要熟知涉税业务会计核算规范,即遵循会计准则。涉税业务处理技能对理论和实务的双向要求决定了师资培育难度,同时也是教学改革实现既定目标的一个瓶颈因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篇6
关键词:大宗货物;增值税;问题;措施
近几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诸多变化,许多企业集团为抵抗经营风险纷纷调整业务结构,或单一业务拓展为多元经营,或若干企业合并为更大的企业集团。而这些企业集团开展大宗货物购销业务非常普遍,典型的有生产企业、项目建设投资,还有利用自身资金优势等开展购销业务。企业随着成员单位数量、经营范围扩增,大宗货物购销已成为日常业务,大额增值税也成为需要面对的日常事项,企业感受到相伴而来的增值税纳税风险对生产经营的直接影响不容忽视。于是,很多企业通过设置税务专员以应对纳税风险,但因缺少系统的纳税管理而发生重大经营损失、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仍屡见不鲜,因此,增值税纳税管理被越来越多企业列为经营管理的重点之一,且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纳税管理水平。[1]
一、企业大宗货物增值税纳税管理常见问题与分析
(一)发票问题引起纳税风险1.取得发票不及时引起多交税因增值税进项发票取得不及时引起的多交增值税的情况很常见。比如生产企业销售产品,增值税纳税义务已发生,当申报期已至却仍未取得或未足额取得与销售情况相匹配的进项发票进行抵扣,造成多交增值税。2.取得发票不合规引起多交税企业取得供应商开具的增值税发票中“货物或应税劳务、服务名称”栏的内容,超出供应商营业执照中登记的经营范围,造成企业进项税发票认证异常无法抵扣,造成多交增值税。
(二)购销业务“三流”管控缺失受票方纳税人企业在购销业务开展过程中货物流、资金流、发票流不符合“三流合一”的原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对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39号)[2]规定的可以作为增值税扣税凭证的情形,未能抵扣进项税额,造成多交增值税。
(三)未建立健全相应制度相应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直接影响购销业务开展未得到统一规划,业务流程、过程管控、工作质量要求、责任考核等不清晰,容易造成业务实施混乱,重要风险环节管控缺失进而出现重大管理漏洞,责任不清互相推诿,增加税务风险。例如A企业已开展购销业务一年却未制定相应制度,购销业务的开展往往仅凭会议纪要,还未签订合同就进行,开具销售发票的时间由客户说了算,而正式合同常常在货物交接及增值税申报已完成后一、两个月仍未签订,当出现市场价格波动大、相关人员变动、货物质量问题等情况,客户违约事件时有发生。而A企业已申报缴纳的增值税款却未能从客户收回,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互相推诿责任,极大损害了企业利益和士气。
(四)业务开展前未进行纳税测算企业集团具有下属企业多、经营规模大、业务发生地分散等特点,业务开展前未总体测算纳税期间涉税金额大小,各项购销业务进行过程中无法掌握纳税节奏,待纳税申报期来临,容易顾此失彼或发生纳税损失。例如,A企业采购和销售部门各自独立且分别与客商洽谈采购、销售合同,却从未进行动态的进项、销项税汇总匹配测算以指导商谈与增值税有关的合同条款;当月度增值税纳税申报时发现进项税远小于销项税,急急忙忙要求供应商开发票,但因未达合同约定开票条件无法取得进项票,引起多交税款。
(五)缺少业财综合人才很多企业虽设有税务专员,但因税务人员对购销业务流程缺少深入了解、对大宗货物购销财税政策理解不透、工作态度马虎、发现问题不及时报告等也会增加纳税风险。比如实操经验不足无法发现问题;涉及不同税率货物销售未分开核算,造成从高征税;相关收入、成本的原始凭据残缺不全,帐目混乱难以核查被税务机务处罚等。
二、大宗货物增值税纳税管理改进措施
(一)注重增值税相关税法的学习与宣贯企业经常组织购销业务流程涉及的岗位人员学习增值税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充分了解增值税相关政策、计算方式、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及可抵扣进项税的内容等。尤其注意学习税法原文,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九条,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发生应税销售行为,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使相关人员认识到,实务中应税销售行为发生的时间不仅是开具销售发票的当天,企业在收讫销售款或与客户确认销售结算表单的当天也是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又如,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33号“纳税人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作为增值税合法有效的扣税凭证抵扣其进项税额”,再结合学习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39号,使相关人员明了应取得怎样的进项税发票为有效。
(二)建立健全购销业务管理制度大宗购销业务属“三重一大”事项,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建立和完善购销业务管理制度,确保业务开展有充分的制度保障。例如A企业集团为改善纳税管理状况,组织总部各部门和各所属企业,深入调研企业特点和市场环境,建立起相应购销业务管理制度、业务方案审批办法、购销合同管理办法、业绩考核办法,这为开展购销活动明确了操作流程、审批权限、岗位职责、考核方法等,使企业的纳税管理有了制度保障和工作指引。
(三)纳税管理贯穿购销业务全过程相关人员要合理充分参与到整个购销业务流程中,使纳税管理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有效避免纳税风险,经常总结经验和不断优化纳税管理工作。例如B企业为极具水、陆运输优势且现金流充足的大型物流企业,其下游某客户为大型制造业企业且对煤炭长年有采购需求,B企业利用物流优势对该客户开展煤炭购销业务,结算方式为,货物验收后B企业先开出销项发票,并给予该客户一定账期;上游供应商为若干中小企业,结算方式为,货物验收后B企业先付款后取得进项发票。B企业将与该客户的合作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整体管理和项目纳税管理,并根据与客户每月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金额,灵活与各供应商约定交货和取得进项发票的时间。这使增值税的销项、进项高度匹配,且每月进行项目纳税情况分析和总结。B企业纳税管理贯穿购销业务全过程,不仅其增值税税负合理,还促进上下游整个供应链的良好运转,为自己和供应链中各企业赢得了更多商机。
(四)充分利用信息系统作为纳税管理工具,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效率1.选择适合业务特点的系统例如A企业针对其购销业务分布在若干地区、办公地点不集中的特点,选择了钉钉与简道云系统相结合,经办人员在电脑或手机上操作业务都非常便利,可将全部采购和销售业务录入特定数据库管理,实时掌握销项税与进项税的匹配情况,在进行购销业务洽谈时,即可对企业一个纳税期间增值税的税负情况进行模拟。购销、财务、内控等部门和企业领导能在线同时获取同样的信息,快速与客商协商、调整购销方案和做出决策,不但大大提高了购销合同达成效率,还有效避免了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客商之间的纠纷。2.充分使用公开的信息系统了解供应商税务情况例如对供应商开展尽调时通过企查查、天眼查等信用信息查询工具了解其营业范围和法律诉讼情况;通过国家税务局网络纳税平台,了解供应商发票种类、每月最高领用发票数量、单份发票最高限额等发票信息及其纳税信用评级。如此可助力企业快速决策选择哪些供应商合作、决定采购订单的金额和采购频次等。
(五)关注增值税政策变化,及时与客商沟通近几年我国增值税政策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对激发市场活力是重大举措。企业应抓住此利好政策,积极组织相关人员研究企业和客商具体情况,将原合同涉税条款及时与上下游客商进行沟通,就增值税税率变动、如何开具发票、合同金额变化等问题提前协商解决,推进合同继续顺利执行和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顺利过渡,保持与客商的良好合作关系。
(六)及时对增值税纳税管理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增值税纳税管理的效果进行综合或专项考评,及时总结经验。比如每月纳税申报期进行一次综合自评,找出预算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每年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专项纳税管理风险审计,出具纳税管理建议书。通过内部和外部考评,深入分析增值税纳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时完善相应制度;给予获评优秀的项目和人员专项奖励并推广经验和方法,促进企业不断提升纳税管理水平。
篇7
【关键词】 视同销售;增值税;企业所得税
关于视同销售业务, 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项:将自产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职工奖励、捐赠、利润分配、抵债、进行非货币资产交换等。这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货物,另一方面这些事项都不是典型意义上的销售行为。对此类事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存在许多的争论, 因此,暂时将其称为“视同销售”。 笔者认为, 所谓视同销售, 就是作为业务本身不是销售, 但纳税时按照税法的规定要视同正常销售一样计算纳税, 视同销售是税法概念, 而不是会计概念。
各税种对视同销售的规定不完全一致,税收中的视同销售有流转税与所得税之分, 两者之间不可相互适用。如增值税法规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不一定就要视同销售缴纳所得税,是否需要缴纳所得税,要看所得税法规有没有视同销售的规定。 本文仅就视同销售业务问题在增值税与所得税上的处理进行分析。其他的流转税类同增值税。
一、税收上对视同销售的规定
因为视同销售在各税种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可相互适用性难以把握, 因此在实务中对税收法规的解读就尤为重要,现整理归纳如下。
(一)视同销售在增值税上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指提供非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7)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二)视同销售在所得税上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因而缩小了视同销售的范围,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比如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不再作为销售处理。
(三)视同销售含义的理解
以货物为例,从上面税收法规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增值税的视同销售与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在范围与内涵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不仅强调货物的用途还要考虑货物的来源;而所得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只强调货物的用途, 与货物的来源无关。
对在税收上认为是视同销售的行为(无论是针对哪种税而言),进行会计处理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澄清的概念。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视同销售的问题,只有是否确认为收入的问题。如前所述,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中视同销售在会计处理时基本上都是要确认收入的,这样看来,所得税法规中认为的几种视同销售需要缴纳所得税,在会计上也增加当期利润,这似乎是一致的,因此在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没有必要强调为视同销售。既然强调了,就说明在所得税法规中的视同销售指的是这种货物转移行为(以货物为例)不是所得税法规中认定的一般意义上的收入,是行为上的差异。
从上面简单的分析中可看出,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税种中会有不同的规定,对会计实务而言,由于规定总是在不断的适应实际情况而进行调整,企业会计人员只要在现有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下,清楚这样的业务处理即可。笔者经过不断的积累,按货物转移的特殊业务类型,对其会计处理及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纳税处理进行分析整理,以供参考。
二、 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与纳税处理分析
(一)将货物用于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分公司(非生产机构)等
企业将货物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无形资产开发及分公司(分生产机构)等,按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不再视同销售缴纳企业所得税;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对于企业的货物用于这些方面,还要视货物是自产的或委托加工收回的,还是外购的而分别作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1. 企业将自产的、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等的处理
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按货物的公允价值计算增值税的销项税额,按货物的成本结转。
借:在建工程(或管理费用、开发支出等)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 企业将外购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等的处理
这种情况企业应将外购货物已抵扣的进项税额转出,按货物的成本结转。
借:在建工程(或管理费用、开发支出等)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二)将货物用于对外捐赠
企业将货物用于对外捐赠,按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要视同销售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对用于对外捐赠的货物,无论是自产或委托加工收回的,还是外购的货物在增值税上都视同销售作销项税额处理; 在会计处理上按照收入准则,对收入的确认需要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来判断,企业对外捐赠货物不符合确认收入的条件,因此在会计上不作收入处理。下面以案例来分析。
例:某家具公司将自己生产的一批产品(课桌)500 套赠送给希望工程,市场价每套100 元,产品成本80 元。会计处理为:
借:营业外支出 48 500
贷:库存商品4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 500
可以看出对外捐赠的货物:
1. 会计上按成本转账。
2. 增值税上则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
3. 企业所得税在年终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要进行纳税调整,确认视同销售收入50 000 元,视同销售成本40 000 元。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会计上计入“营业外支出”账户的捐赠支出48 500 元,要看其是否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12%,如果没有超过,可以在税前扣除,此时会计和税收处理一致,不需纳税调整;如果超过则超过部分不能税前扣除,需纳税调整。
(三)将货物用于职工福利或个人消费
企业将货物用于职工福利或个人消费,按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要视同销售缴纳企业所得税;在会计处理上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将其确认为营业收入;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对于企业的货物用于职工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还要视货物是自产的或委托加工收回的,还是外购的而分别作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1. 企业将自产的、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用于职工福利等的处理
这种情况企业应按货物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计算增值税的销项税额。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 企业将外购的货物用于职工福利等的处理
在会计和所得税的处理上与上面是一致的,即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所得税上视同销售缴纳所得税,但是在增值税上,由于货物没有增值,应将外购货物已抵扣的进项税额转出。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四)将货物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对外投资
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业务进行处理,并按规定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所以在所得税的处理上以货物对外投资和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是一样的。
会计上,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属于非货币资产交换。依据会计准则,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在会计上确认损益,这与企业所得税处理一致;如果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在会计上不确认损益,这与税收处理产生差异,需纳税调整。
在增值税上,以货物对外投资与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都要以其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额,而不论该货物是自产的(或委托加工收回的)还是外购的。
例:A企业将自产的产品对外投资,市价1 000 000 元,成本价600 000 元。
1. 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 则会计上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 17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 000 000
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70 000
同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0 000
贷:库存商品 600 000
这与所得税处理一致,不需纳税调整。
2. 如果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则会计处理为:
借: 长期股权投资 770 000
贷:库存商品 6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000
这种情形与税收处理产生差异,需纳税调整,在视同销售收入项目填列视同销售收入1 000 000元,在视同销售成本项目填列视同销售成本600 000 元。
(五)将货物用于偿债、利润分配等方面
企业将货物用于偿债及利润分配,按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要视同销售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对于用于偿债和作为给股东分配利润的货物,无论是自产或委托加工收回的,还是外购的货物,在增值税上都视同销售作销项税额处理;在会计处理上也是要确认收入的。
借:应付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因此,这种情况在所得税上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三、 总结与归纳
(一)增值税视同销售的归纳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 对于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 可归纳为:
1.将货物( 有形动产) 用于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职工福利、个人消费等非生产性用途, 要考虑货物的来源, 如果货物是外购的, 为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行为, 需要将进项税额转出;如果货物是自产或者委托加工收回的, 则视同销售行为。
2.将货物用于投资、偿债、捐赠、利润分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包括总公司将货物移送分公司销售等, 无论货物的来源如何, 均为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判断是视同销售行为, 还是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行为, 要依据该行为是否具有增值的性质。如将外购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等,其未产生增值额, 所以不需要计算缴纳增值税, 属于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行为;而将自产或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等, 由于自产或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经过加工过程已具备了增值的特性, 所以应当视同销售计算缴增值税。
出自于保证增值税税源的目的,将货物用于投资、偿债、捐赠、利润分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无论何种原因, 最终均脱离了企业的范围,考虑到税收监管的困难, 无论货物是否产生增值额, 均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
(二)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的归纳
企业所得税法建立了法人所得税制,对于货物在同一法人实体内部的转移, 如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不再作为视同销售行为, 不需要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除此之外都作为所得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8
液态,固态,气态,稳态,乱态。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水,包括天然水,蒸馏水是纯净水,人工制水。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种狭义不可再生,广义可再生资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销售货物 销售劳务 视同销售业务 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纳税时间差异
2008年1月1日,《新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施行,2009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施行,修订后的条例对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进行了细化,本文主要对不同的经济业务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行分析。
一、销售货物
㈠、增值税纳税义务时间
1、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
2、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收款日期的当天,无书面合同的或书面合同未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当天;
3、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的,为货物发出当天,但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为收到预收款或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4、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
5、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代销清单或收到全部或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
㈡、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时间
在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中,对销售货物的收入,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确认为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收入。
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在符合上述四个收入确认条件的前提下,有几个特殊的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时间:
1、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2、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3、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4、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5、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
6、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7、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二、销售应税劳务
㈠、增值税纳税义务时间
销售应税劳务,为提供劳务同时收讫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
㈡、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时间
企业在各个纳税期末,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进度(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1、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②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③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2、企业应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劳务收入总额,根据纳税期末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年度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劳务收入;同时,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为当期劳务成本。
三、特殊销售业务
1、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需缴纳增值税,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的除外。企业所得税对该项经济业务不视同销售,不确认收入,原因为:企业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
2、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该项经济业务作为视同销售业务,需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原因为:企业内部处置资产,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因此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内部处置资产的情况有① 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 ② 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 ③ 改变资产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 ④ 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 ⑤ 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 ⑥ 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篇10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上级局有关纳税服务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牢固树立纳税服务基本理念,全面把握基本原则,认真贯彻“规范执法、科学管理、诚信便捷、优化服务”的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征管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千方百计落实“两个减负”,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努力实现纳税服务工作目标,促进纳税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促进提高纳税遵从度,促进提高纳税人满意度,促进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当前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科学管理、科技兴税。要进一步依托信息化建设,加快网上办税业务推广进度,拓展新的网络服务,尽可能以现代信息化手段替代传统工作方式,实现“减负增效”。
(二)全面规范完善办税服务厅建设,落实全职能功能,实现一窗式工作要求。不断探索、持续推进“两个税局、两个窗口”战略,按照“双管齐下,平行推进”的方针,充分发挥“1+1大于2”的功能作用,实现我们的管理更强、服务更优、群众满意度更高。
(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征纳双方履行依法纳(征)税能力与素质,充分发挥纳税人潜能和能动性,促进税收征纳和谐良性互动,共建和谐国税、和谐社会。
二、工作部署与安排
(一)依托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网上认证、网上抄报税和网上申报等网上办税业务。要以拓展网络服务作为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举措,逐步实现纳税人能足不出户办理涉税事宜。
1、大力推进网上认证工作。计划在2010年1月底达到93%以上,2010年3月底达到94%以上。对新增的和每月认证票量在20份以上的自行开票纳税人,原则上都应网上认证;对每月认证票量在20份以下的纳税人,要发挥中介机构作用,拓展服务领域,在其各地网点方便纳税人进行免费认证。
2、大力推进网上抄报税工作。计划在2010年1月底达到80%以上,2010年3月底达到85%以上。要进一步做好自行开票纳税人网上抄税的推广工作,加大推广的力度,努力实现自行开票纳税人都实行网上抄报税。
3、大力推进网上申报工作。增值税网上申报率,计划一般纳税人(除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在2010年1月底达到97%以上,2010年3月底达到98%以上;计划小规模纳税人(除定额户)在2010年1月底达到91%以上,2010年3月底达到92%以上。企业所得税网上申报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4、拓展新的网络服务,逐步实现网上办税服务厅。要试行网络代开发票等涉税事项,尽可能减少纳税上门办理涉税事项,取得“两个减负”的实际效果。
5、继续完善提升网站功能,更好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税收政策法规、政务公开、征纳互动、网络会议、涉税风险提示等模块功能,持续完善提升,使其真正起到发挥征纳双方交流互动,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即时服务的作用。
(二)规范完善办税服务厅功能,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要在现有办税服务厅各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基础上,在进一步加强管理的同时,从提高工作效率,为纳税人提供便捷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1、整合完善临柜窗口功能,提升一线质效。按照全职能窗口实现一窗式服务的要求,合理配置窗口。要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完善内部工作制度,要按照一岗两责要求,落实分级管理与职能部门两权监督相结合的监控机制,确保在优化服务的同时,规范执法和科学管理并行前进。建立完善质效考核和纳税人满意度为主体的考评机制,促进高效管理,优质服务。
2、切实加强发票的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要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看待税务机关“以票管税”的模式与方法,在实施更为规范有效管理,通过改进和完善以下工作方便纳税人,提高效能:
(1)加强发票管理的各项工作机制及配套措施,切实提高内部各类发票的领购、发放、稽核与注销,重视发票保管、领用、开具等各道环节,做到制度健全、运作规范、管理到位、便捷高效。
(2)部分企业因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可根据纳税人要求经审核认定,在有关规定3个月的最高使用量限量内,其领购发票可按下述情况适当增加每次发票供应量:
①纳税信用等级属A级的纳税人;
②纳税信用等级虽属B级,但其正常发票用量大,且同时具备以下下列条件的:
a、每月实际发票用量大于一般限量标准的重点税源企业;
b、企业能自觉履行依法纳税义务,无偷逃骗税行为;
c、企业财会相关制度齐全,使用发票规范且无发票违章记录的;
d、每月实际发票用量大于一般限量标准的外贸及生产出口企业,其涉税事项管理规范,出口退税单证备案符合要求,申报资料规范无差错。
3、积极探索施行“削峰补谷”措施,减轻办税服务厅拥堵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