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的发现范文
时间:2023-03-22 13:3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惊喜的发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圣诞节的故事,说圣诞老人能帮助小朋友实现一些愿望,所以我真希望见到圣诞老人,收到他送的礼物,但有时也会想,他会吗?他会送礼物给这个大千世界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吗?
上幼儿园时,每个圣诞节都会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第二天一早,大家都在床上,枕头上,小鞋里都会找到神秘的“圣诞老人”送的礼物。
有一年的圣诞节,爸爸让我安心的睡,一觉醒来,就会在枕头下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从儿时到现在,礼物从未间断过,所以我坚信,今年一定还会收到礼物的。第二天,一觉醒来,我惊喜地在枕头下找到了我梦寐以求的礼物:一个游戏机的超大内存卡。我既惊喜又惊讶,终于得到了这个内存卡,但是。圣诞老人又怎会知道我最喜欢这个礼物呢?我只跟爸爸说过啊,哦!我知道了,原来爸爸认识圣诞老人。可是,我去问爸爸,却没有得到我心中满意的答复。爸爸说:“圣诞老人是无所不知的,他知道每个小朋友心里所想的。”我没在意了。只是我却没想到,儿时的一个种子在我的心中却深根发芽,直到我8岁时……
篇2
生活就像一个变换无穷的万花筒,竟然藏着那么多的秘密;生活就像一本图文并茂的教科书,竟然有着那么多的学问!俗话说的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双眼,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双休日时,家里的零食吃完了,我便去找妈妈要钱买东西吃.妈妈说:"你路上小心,还顺便帮我带两袋酱油回来!"我拿着钱,哼着歌直奔超市,买完东西回家时,妈妈正在做番茄炒鸡蛋,看见我回了,就让我从冰箱里拿两个鸡蛋给她.我随手将酱油放在了冰箱的冷藏室,然后递了两个鸡蛋给妈妈.
第二天我正在看电视,妈妈在厨房做红烧肉.这时妈妈就在厨房叫我说:"周姝,我昨天要你买的两袋酱油放哪了?快给我拿来!"我突然才想起来由于昨天赶着给妈妈拿鸡蛋,便随手将酱油放在了冰箱的冷藏室.我想现在酱油肯定结冰了,怎么办啊!唉!我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可是不仅仅是挨骂了,就连红烧肉都吃不成了.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冰箱拿酱油,可是令我惊奇的是酱油并没有结冰,里面的酱油还可以两边荡漾.我疑惑极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弄个究竟.于是我打开了电脑,上网查资料去了.查了后,我才知道原来是:酱油中含有许多的食盐,糖类,他的凝固点在零下55度左右;而冰箱的冷藏室的温度一般在零下5度左右.所以酱油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不会结冰.哦!原来是这样的。
只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篇3
1.宪法是法
宪法和普通法律一样具有法律规范的基本属性:
(1)宪法与法律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其性质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物质文化形态;
(2)宪法与法律都是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3)宪法和法律都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义务来确认和保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
(4)宪法和法律一样具有制裁性。
2.宪法是更高的法
篇4
关键词:经济法;宪法;协调发展
经济法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法律保障,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繁荣昌盛,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我国综合GDP领先世界其它很多国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经济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等会产生一定的经济纠纷,在纠纷处理的过程中,严重需要用法律来解决,经济法是解决经济纠纷的依据,必须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完善经济法,但经济法制定过程中必须依靠宪法,但经济法的发展促进了宪法的发展与完善,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保驾护航。
一、经济法发展的宪法基础
宪法是根本大法,经济法的发展需要依靠宪法。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要注重经济法的完善,经济法的完善需要依据宪法为基础,经济法是保障经济高速发展的法律基础,经济法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宪法规定了经济法的规范要求,实现法律的整体功能。经济法是解决经济问题法律,要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宪法制定一个科学的法律,让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经济法在经济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要针对问题,以我国宪法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进行经济法完善,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经济法要取得较大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其宪法基础,从中汲取营养并获得支撑。同时,推进宪法的全面实施,也必须重视经济法的发展,因为宪法的许多原则规定,都需经济法来加以落实;如果经济法的发展不充分,就会影响宪法目标的实现。事实上,经济法的发展,既是宪法规定的要求,又是宪法发展的要求,它对宪法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经济法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也对宪法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宪法是根本大法,但也不是不变的,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是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为其它法律提供基础保障。
二、经济法的发展对宪法发展的推动
(一)经济法的发展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宪法的内容,进而推进宪法的发展
法律是一种约束,也是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宪法是根本大法,宪法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现在是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经济纠纷是一种常态,必须要用经济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经济法必须发展与完善,用来适应经济问题的出现,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法律保护。经济法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修改,要考虑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有时候可能需要跟宪法出现不一致情况下,有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宪法修改,这样有助于经济发展,提高中国企业的知名度,因此经济法的发展与完善,进而推进宪法的发展,为宪法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经济法的发展对宪法发展的推动,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显现
我国宪法简单明了,只是一个总则,对其它法律约束较少,经济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宪法影响不大,宪法改动很少。但在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宪法条文很明确,比如在美国,经济法的改变,必须修改宪法,要就违背宪法的条例,经济法的改变对宪法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促进了宪法的发展。
三、经济法与宪法在发展中的协调
(一)宪法与经济法所共有的“经济性”,是两者能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宪法与经济法都涉及经济领域中的法律条文,这是二者的共性。随着宪法中经济性规范与日俱增,宪法的“经济性”日益凸显。经济宪法的不断丰富,体现了时代需要和发展要求,而且从发展趋势上看,经济宪法可能仍会与日俱增。要落实和体现这些经济宪法,就必须大力推进经济法的发展。反之,如果一国的经济法不能得到实质的发展,则不仅其宪法的规定不能落实,而且还可能在实质上损害其经济发展。事实上,各主要国家都曾经或正在努力构建较为完备、发达的经济法制度,这对于推进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经济发展促进国家其它领域发展,宪法是各个领域的基本大法,提供法律支持。
(二)宪法与经济法所共有的“规范性”,为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规则基础
经济法制定是依据宪法的法律条文,其“规范性”是一致的,这是二者协调发展提供了规则基础,也就是其形式是一样的,经济法在修改过程中,促进了宪法的发展,反之,经济法的修改与完善需要遵循宪法,就是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共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侯作前.论财政税收法研究中的宪法之维[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05).
[2]周刚志,冯理.论中国财政宪法的实施:条款、机制及评估[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05).
[3]苗连营.纳税人和国家关系的宪法建构[J].法学,2015(10).
[4]肖巧平,曹正龙.监察委试点后,如何获得宪法“通行证”?[J].人民之友,2017(01).
篇5
商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简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简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不难获知特许人占有一定的经营资源,且被特许人须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展开经营,可见被特许人的特许业务受到特许人的支配和控制,被特许人在经营规模、经营模式和经营战略等方面必将受到特许人的控制或制约。另一方面,特许经营权的核心在于特许人拥有商标、专利等本身占有一定垄断性的经营资源,被特许人在开展经营活动中要获得上述资源,必须经得特许人同意,意味着要受到特许人的一定约束。综上,特许经营中存在一定的限制竞争条款,是为了维护特许经营体系统一性和特许人合法权益,是特许经营具有法律特征的必然要求。
按照一般的理解,特许经营中常见的合法竞争条款包括:产品质量条款、竞业禁止条款、约定销售额条款等。一般认为,上述限制竞争条款在特定条件下合法有效,而特许经营中常见的不合法限制竞争条款包括限制采购条款、搭售条款、固定转售价格条款。
二、从合同法基本原则对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条款解读
特许经营合同乃特许经营的基石,其涉及到特许经营的各个方面。尽管特许经营令受到《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规制,但始终无法脱离特许经营合同本身的约定。而在特许经营合同中,限制竞争条款往往是双方沟通的重点,也将涉及《合同法》基本原则和格式条款等内容。《合同法》第5,6条分别规定了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商业特许经营条例》第4条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可见,两规定的精神一脉相承。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条款,不同于一般的限制条款,对其理解必须置于特许经营大背景下,只有将其置入特许经营体系中,才能真正从合同法角度理解诚实信用和公平含义。
就诚实信用原则,在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条款的适用而言,首先,应满足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规则,即应优先适用与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条款相关的法律规范:在类推适用等法律漏洞填补方法时优先。其次,在适用诚实信用原则时,须考虑特许经营制度本身所包涵或指向的基本要素,可从特许经营本身的限度和要求入手,只要不违反特许经营相关法律规范,只要符合特许经营合同目的,只要设定的限制竞争条款超过特许经营目的所包含的合理范围,则可认为特许人的限制竞争条款符合诚实信用原则。
但当出现不合法的限制竞争条款,或限制了被特许人独立经营等主要权利或重要权利时,当被特许人引用合同法其他救济方式时,如欺诈、显失公平等制度予以救济不足时,或引入市场竞争规制法不足以救济被特许人的权利时,可考虑从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入手,给予被特许人救济。
三、从合同法格式条款对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条款解读
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条款一般属于格式条款,根据《合同法》第39,40,41条以及《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6,9,10条,均对格式条款含义、效力等作了具体规定。上述条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规制:格式条款的设立遵循公平原则:格式条款的拟制人应尽到合理注意说明和提示义务,并负举证责任:格式条款的解释原则和效力。就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条款而言,其一般属于特许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被特许人主动性将无法施展,往往陷入选择签与不签自由当中,而无选择条款或内容的自由。尽管特许经营合同纳入合同法的管辖范围,甚至某些限制竞争条款似乎符合无效情形,却依然有效。这与特许经营本身法律特征是密不可分的。笔者认为,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条款在运用格式条款予以规制时,应充分考虑特许经营本身的特征以及约定的具体情形来对待。
第一,一般而言,只要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条款符合格式条款的含义,即为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合同订立时未与对方协商,即可认定为格式条款。在特许经营中,特许人授权被特许人运用自身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己有的资源开展活动,特许人为维持自身利益和特许经营的规模,必然提供大量的格式条款。
第二,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条款,特许人处于优势地位。特许人掌握着特许的商业模式、资源等信息,被特许人对此均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尽管特许人作出了一定的信息披露,但对于被特许人而言,这些信息不足以使其充分认识风险: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条款本身包含着许多涉及被特许人重大利益元素,如产品销售、价格等,被特许人可根据合同法规定要求特许人予以说明,提供合理提示,对未尽到合理提示及说明,一旦发生纠纷,应由特许人举证。
篇6
围绕着宪法与部门法关系命题,不同学者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试图寻找到某种答案。从学界讨论内容来看,基本上有两大主题:一是以公法和私法之间关系来展开;二是以宪法权利(或基本权利)与其它权利类型(如民事权利、刑事权利、诉讼权利)之间关系来展开。实际上,这两大主题往往混合在一起,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既然区分公法和私法,必然区分区不同的权利类型。然而,以上述立场所展开的讨论似乎并没有解决相应的命题。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对宪法到底是公法还是私法性质的定位上。正如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宪法的司法化讨论,使得宪法的公法性质开始受到质疑[1]。这种定位不清依然出现在宪法与民法关系争论中。从总体上来说,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力挺宪法公法性质说。如刘志刚指出,就宪法的性质而言,它属于公法,而不是无所谓公法、私法属性的根本法[2]。二是质疑宪法公法性质说。例如刘茂林教授指出:“在我看来,宪法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而是凌驾于公法和私法之上来协调公法和私法之间的关系的根本法。”[3]童之伟教授亦指出:“对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有些学者持肯定的态度,也有学者持否定的态度。我个人觉得公、私法的划分有一定意义但也有明显弊病。如果我们不把宪法作为与公法、私法并列的根本法,至少也不应该把它看作单纯的公法,否则不仅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实际生活中也没法利用这种法律分类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把一国的全部法律作公、私两极化划分的理论不能实事求是地说明宪法与民法的关系。”[4]该观点显然是走中间道路的,即宪法带有公法和私法双重色彩,否则就难以适应宪法与民法之间关系的说明。目前看来,宪法公法性质说应该说是占主流地位。虽然公法与私法的划分问题在理论和实务上有很大争论,但是宪法公法说在大陆法系国家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下似乎成了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困境:如何摆正宪法与部门法之间关系?如果认为宪法是公法,那么,它和私法应该相互区隔;如果宪法不仅仅是公法,也具有私法色彩,那么它和私法之间关系如何处理则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当然,同属于公法范畴的宪法和其它部门法也必然存在着某种天然联系,这是不容置疑的。
二、宪法与部门法命题的实质
1.法律体系概念的误读
实际上,要解决上述困境,就必须回到命题本身,因为宪法与部门法关系命题已经蕴含着某种矛盾。既然将其命名为“宪法与部门法关系”,那么实际上意味着宪法不同于部门法,是区别于部门法的一个独特的概念。而部门法概念则是与法律体系相联系的。而法律体系在我国法律理论和实践中却是包含宪法在内的。按照郭道晖教授的总结,“现今我国流行的‘法律体系’的概念,包括了两种有联系又属不同范畴的体系,一是政法界所指的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包括法规、规章)文件体系,即立法体系;一是法学界依不同调整对象和方法而归纳、概括的法律规范体系。”[5]前者以宪法、基本法律、法律、法规、自治条例、规章为构成要素;后者则区分为公法、私法、公私混合法(或社会法)。但是,这种对法律体系的分类方式在我国立法实践中却比较特殊:一方面其将法律形式按照立法主体的不同进行区分,另一方面没有采用上述公私法为基础的分类方式,而是采用了部门法的分类方式,这种分类方式主张将一国法律体系区分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如果以这种所谓部门法的分类方式,那么宪法在这个法律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所谓宪法与部门法关系命题暗含着宪法不是一个“部门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宪法不是部门法,而其他法则是部门法。而前面所讨论的法律体系的分类中却将宪法视为一个部门法,而与其他部门法相并列。那么,在讨论时似乎存在逻辑上难以圆满的问题。所以,以往讨论事实上是将上述概念视为一个部门法概念,而不是一个法律形式概念。这也必然会使讨论范畴显得相当宽泛。这样,宪法与部门法关系命题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一方面宪法是一个法律形式概念(即宪法典),另一方面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却是一个部门法概念,两者之间似乎难以协调起来。对此,有学者提出,近年来,一些学者之所以在民法与宪法关系上提出民法根本说的观点,除了现实语境中的原因之外,还由于他们在逻辑语境中混淆了“法律部门”和“法律形式”与“民事权利”和“民法”这两对法学基本范畴。如果在法律部门的语境下谈民法,则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应该存在于不同的法律形式中,包括宪法。因而宪法也是民法的一个重要的法律渊源,民法不能脱离宪法而独立成法,也就无所谓民法与宪法谁是根本法的问题。如果在法律形式的语境下谈民法,则宪法是根本法,民法典属于法律,从属于前者[6]。这种言说,虽然也有助于我们探讨宪法与其他法学学科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无法澄清宪法与部门法关系探讨所要解决的终极目的,甚至可能走入某种误区。因此,要解决上述命题的困境,就必须澄清法律体系这个概念。
2.宪法与部门法命题的实质是宪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那么,宪法与部门法关系命题讨论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呢?从目前的讨论来看,由于集中于宪法与民法关系的探讨,因此,以德日宪法学为知识背景的理论学说如第三者效力说就登堂入室了。然而,由于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性,在观念上被预设为一种任何法律均不能与之相抵触的法律规范,因此,这就不仅仅涉及民法,而且必然波及到其它法律领域之中。若仅仅停留于宪法与民法层面来讨论宪法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宪法与部门法关系命题的深层次问题不仅仅是宪法与部门法的互相影响问题,而且在于对法律体系概念本身的理解问题。正如前述,法律体系概念的双重性是导致上述困境的根源。虽然法律体系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是法律体系本身在理论上的反思并未全面展开。而在西方法律理论中,分析法理学学者拉兹正是意识到这一命题的重要性,并撰写了专著。按照拉兹的理论,法律体系就是规范体系。这里所说的法律规范体系并不是郭道晖教授所说的公私法划分的规范体系,而是以不同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法律体系。这种法律规范包括宪法、法律等法律形式中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之间存在一种结构,彼此之间发生紧密的联系。拉兹认为:“在一种法律体系内,不同种类和不同模式的法律之间的内部关系最终依赖于两个因素:(1)个别化的原则;(2)法律体系内容上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多样性。“”所有法律体系的最低限度的内容和复杂性,与个别化原则一起,决定着存在于每一种法律体系内的必然内在关系,它也是所有法律体系必然共同具有的内在结构。”[7]因此,只要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之内,不同法律之间既是个别化的,又具有相互的关联性。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特性,一方面基于某种需要必然要区分为各种性质的法律,这种区分是根据宪法中的法律规范来具体化的,另一方面既然作为一个法律体系,那么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必然会产生一种动态的结构关系。实际上,也有不少学者试图从规范体系角度来论证。例如有学者认为,在规范等级体系中,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民法作为普通法律从属于宪法,其效力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但是民法作为调整私法领域的基本法,也有自己的个性,两者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对私的领域的完整保护[8]。也有学者基于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特殊性提出了宪法在法律体系构成中的多重身份:作为母法的宪法、作为公法的宪法、作为社会法-私法的宪法以及作为元部门法的宪法[9]。这种观点显然注意到了在讨论中宪法认识的差异性,但是这种讨论依然不能有效澄清上述命题的真义。按照当前的法律体系概念,似乎是按照部门法来进行分类的,然而,这种以部门法来理解法律体系概念必然无法凸显宪法与部门法命题的必要性,因为宪法本身亦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既然均属于部门法,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哪一个法律属于宪法部门法,哪一个法律属于民商法部门法,就必须要分清楚。然而,这种分类事实上并不是法学的分类方式,更多地是从形式上对现有法律进行了分类,以便于人们查找到某一部法律。而一部法律中所有的法律规范均属于某一部门法的规范,恐怕是有疑问的。比如说《物权法》规定了有关的不动产登记的内容,其必然涉及到行政机关的权限问题,后者显然属于行政法的内容。所以说,这种带有部门法色彩的宪法概念必然会使上述讨论存在漏洞。而按照拉兹式的法律体系概念进行推演,笔者以为,法律体系具有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例如,可以按照宪法规定将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视为一个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概念显然是从法律制定主体的不同来实现的。然而,这种法律体系概念并不能仅仅理解为上述法律形式所组成的一个规范体系,而应该看作彼此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首先,其组成了一个规范体系。其次,其形成了一个法律位阶等级关系;最后,其与法律适用是紧密相联系的。显然,宪法在这种法律体系概念中始终是处于顶端地位。宪法与部门法命题的真正意图是想讨论宪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法律由于性质不同被区分民事法、刑事法、行政法三大类,因为后者分别对应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当然,这并不是说宪法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没有关系,而是因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均必须以法律为中心来展开的,而且在法律适用中,法律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样,只有澄清了宪法与部门法之争论的上述根源,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然而,虽然笔者认为宪法与法律之间关系才是宪法与部门法之争论的问题所在,但是若仅仅停留于宪法高于法律,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这一层面,则必定无法理解德国宪法学中第三者效力说。
三、理解宪法与部门法关系命题的路径
面对诸多宪法与部门法关系的论说,笔者试图引入“法秩序”这个概念来解决众多言说中的问题。在目前法理学中,往往采用“法律秩序”这个概念,延伸至各法学学科则相应地形成所谓宪法秩序、民法秩序、刑法秩序等。然而,为了便于本论文的论证,笔者将之统称为“法秩序”。这个概念意味着作为一种法律,其必定会形成一种秩序。无论是宪法、民法、刑法还是其他法律,无不如此。这里以宪法为例予以说明。德国宪法学者黑塞认为构建政治统一体和创制法秩序是宪法的两大任务。之所以要创制法秩序,原因就在于“只有通过有计划的、自觉的、即有组织的共同行动,才能构建出一个政治统一体。由于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形成过程,因此对此便需要一种具有规范效力的程序,否则它就会陷入无规则约束的权力斗争的偶然性之中。为了获得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能力,国家需要通过各种组织机关来行使权力,而为了完成国家任务,它还需要程序性的规则,因此有组织的、合乎程序规范要求的共同行动使得创制一个法秩序成为必要。当然这不是任意的,而是一种确定的秩序,它对致力于共同体建构的共同行动的成果与完成国家任务提供了保障,并杜绝了滥用为完成这一国家任务而被授予的与被尊重的权限。这些保障与安全不仅仅只是一个规范性的问题,它更多还是一个法秩序实践的问题。”[10]这里提到“规范性的问题”,也提到了“法秩序实践的问题”,前者实际上就是指宪法,后者则是指宪法保障。对此,黑塞认为,“为了能够决定人之行为,这一历史性的法,原则上需要(被国民所)‘接纳’,这一方面建立在对于法秩序中既定内容的原则性赞同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它同时也包括那些并非自愿赞同而只是由于法规范的强制拘束力而不得不认可之情况。”[11]
这里所说的“历史性的法”就是宪法,其不仅需要国民原则上赞同,亦可以通过规范的强制约束力来得以保障。由此可见,宪法所创制的法秩序一方面存在着宪法规范,另一方面也通过一定的机制来保证实施。同样,作为私法基础的民法典也具有类似的使命。从有关讨论中可以看出,论者往往将民法视为私领域的保护者。不少学者甚至将宪法与民法关系的讨论置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之中来论述,这说明,民法或私法在政治社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不过,这只是民法任务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民法亦承担着创制出一个保护私权的法秩序。显然,这种法秩序不仅与民法规范有密切的关系,更与国家强制力相联系,即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这个机制来得以保障。所以,基于上述推断,在理论上可以这样认为,不论是何种法律,均可以以一部基本法律为中心构建出一个法秩序。在此基础上,宪法与部门法关系命题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法秩序之间的关系。由于宪法在法律位阶体系中占据基础规范的地位,所以,其所创建的法秩序必定会覆盖到其他法律所创制出的法秩序之中,从而对其他法秩序产生某种张力。德国宪法学中的第三者效力说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虽然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宪法所构建的法秩序显然对民法秩序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似乎才能理解何以讨论宪法与部门法命题了。
四、以人格尊严条款为例证说明宪法与部门法命题
在论述宪法与部门法关系时,不少学者总是以宪法权利与其他法律中的权利来进行对比分析,试图论证彼此之间既存在着联系,又存在着区别。这种做法恰恰忽视了上述笔者所提出的“法秩序”问题,因为既然不同法律可以相应形成法秩序,那么这种法秩序往往是自洽的或者说是自在的。每一个法秩序所依赖的法律范畴和法律规范往往是非常独特的,具有自身的语境。忽视了这一点,就很难理解法学的分门别类了。而这种不同法秩序所依赖的法律规范之所以存在差别,这显然是长期历史演化的产物。但是,这种以法秩序自洽、自在为标榜的做法并不是固步自封,自我封闭。事实上,从历史来看,宪法的成长过程无处不受民法、刑法等法律有关内容的影响,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亦不例外。然而,这种影响一旦产生,就不能简单地认为两者完全相同,而应该将有关问题置身于自身的法秩序中作法教义学的思考。那种比较异同的做法虽然有助于人们认识两者在不同法秩序中的功能地位不同,却无助于法律实践。
为了便于说明上述笔者的观点,这里以人格尊严为例予以探讨。作为一个我国宪法中的用语,“人格尊严”的使用方式是非常特殊的,这种特殊之处就在于在整个世界宪法史中似乎只有我国宪法才采用了这个带有非常民法化的词汇,因为,“人格”这个概念在民法学讨论人格权时较为常见。而从各国宪法的统计来看,往往使用“人类尊严”、“人的尊严”、“个人尊严”、“人类的尊严”、“尊贵的人类”、“人民的尊严”等等[12]。受1982年宪法的影响,在我国不同法律位阶的法律形式中亦大量的出现“人格尊严”这个用语。有学者统计,1986年《民法通则》、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年《监狱法》、1996年《刑事诉讼法》、1997年《国防法》、1998年《执业医师法》、1999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国务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2002年国务院《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2003年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修订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使用了“人格尊严”这个概念(亦有单独使用“人格”)[13]。从这些法律来看,其涉及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学科,呈现出“人格尊严泛化”的法律现象。那么,应该如何来看待人格尊严在不同的法律领域中的存在呢?尽管许多法律对人格尊严条款作了规定,是不是可以将所有的人格尊严一视同仁?这显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事实上,由于立法目的的不同,人格尊严条款在不同法律中的功能定位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这里只就宪法和民法中的人格尊严条款予以说明。首先,民法中的人格尊严条款可以被视为宪法中的人格尊严条款实现的一种形式。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宪法的实现往往需要法律的具体化,因此当宪法中的某一条款被纳入到法律之中并得以实施时,这说明宪法得到了实现。同样,宪法上人格尊严在得到民法的认可并纳入民法规范之中,就表明宪法条文在民法中得到了实现。对此,有学者认为,“就作为基本权利的人格权而言,其同样具有主观权利和客观秩序的双重属性,宪法上的人格权作为主观权利因与公法相联只能向国家主张,而不能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作为一种客观价值秩序,宪法上的人格权提供着将这种权利所蕴涵的价值渗透到民法的前提和可能性,但其最终实现于民法,则需要民法内部的人格权制度相与衔接,这是法律体系分工的需要,也是法律调整精确的需要,而承担这一使命的主要是一般人格权制度。”[14]该作者虽然只是针对一般人格权而言的,但是与人格尊严条款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似可作为一种解释。其次,宪法上的人格尊严条款的实现形式并不局限于民法中的人格尊严条款。由于宪法对所有法律领域均具有指导性地位,尽管这种指导性地位是一种拟制的历史观念,但是却获得了历史正当性的认可。在这种知识背景下,将宪法上的人格尊严扩展至所有法领域显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上述许多法律中规定人格尊严条款就显示了这种宪法上的人格尊严条款的特殊性。
最后,宪法上的人格尊严条款能否对其他部门法产生效力。对此,德国宪法学中对基本权第三人效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笔者在此不想纠缠于上述域外法的争论,而只是借用有关学者的研究来谈谈对人格尊严的看法。有学者在谈到德国第三人效力问题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时指出:“我国基本权还不具备防御权功能,在缺位的情况下,我们对基本权Dog-matik的准备只能依赖进口。模版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版本高的不见得好,简单易学可操作更重要;(2)防止异体反映,家之秩序、价值决定这些以文化为依托的非法律术语最好不要;(3)要尊重我们的宪法,严格区分Rechtsdogmatik与Rechtspolitik(法律政治学),我们的职责在解释宪法而不是改变宪法。”[15]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开始对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格尊严条款进行符合宪法原理的解释,并提出了“人格尊严条款双重规范意义说”[16]。显然,这种宪法解释显然不可能与其它法律解释相同。虽然这种认识基本上为笔者所赞同,不过宪法学若仅仅停留于宪法解释层面恐怕亦过于狭窄,而无法凸显宪法的真正使命。基于尊重宪法的立场,笔者认为,我国宪法的人格尊严条款构成了对其他部门法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要求各部门法在制定规范时要充分尊重宪法的相关条款,但是基于我国宪法基本权缺乏防御权功能,因此其不能够对部门法产生所谓第三人效力问题。这是因为在我国宪法中时所使用的用语是“人格尊严”而不是“人的尊严”。虽然有学者试图将人格尊严置于基本权利的价值核心[17],但是,这种理论上的阐释无法改变宪法中人格尊严条款的地位。当然,上述例子是一个各法律中均使用同一用语的例子,但是即使在使用不同用语的情况下,上述结论亦应该相应适用。例如宪法上往往使用财产权,而民法上往往使用物权。这样,在以此为例解释宪法与民法关系时亦应作上述对待。即使将德国宪法学中第三人效力问题引入我国宪法体制中,释宪主体在处理这一问题亦必须慎之又慎,防止打乱了各法律所创制的法秩序,造成整个法律体系的不稳定。
篇7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特征;现状;前景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上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基于虚拟社区的新的虚拟学习社区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显著地影响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已有13年之久,但是我国对虚拟学习社区理论研究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相对滞后。本文试图对虚拟社区的内涵、特征及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对发展前景进行一定的探讨。
1 虚拟学习社区的内涵及特征
1.1 虚拟学习社区的涵义
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1994) 较早提出虚拟学习社区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他把其定义为在互联网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是人们带着情感进行平等和公开的讨论,从而形成了个人关系网络。[1]
在我国教育界,普遍认同虚拟学习社区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同时虚拟学习社区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因此它不仅具有社会学属性,也同时具有人机系统的基本属性特征;虚拟学习社区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及其学与教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总之,网络学习平台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的一个学习环境,是e-learning学习的平台,它已成为传统教育的有力补充。[2]
1.2 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特征
虚拟学习社区是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的一个虚拟的社会环境,学习者通过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及自主学习等方式获取知识。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者可以异时异地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2)在虚拟学习社区内学习者享有自由、平等、资源共享的权利;3)虚拟学习社区有利于学习者发展自我个性;4)虚拟学习社区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终身学习。
2 虚拟学习社区的现状及反思
2.1 虚拟学习社区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进行的学习是非正式学习,学习者要达到学习目的更多的是通过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更需要学习兴趣的驱动。但目前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网页电子书的形式,只是学习资源的罗列和堆砌,没有完全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和出发,也就很难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激发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2.2 虚拟学习社区缺乏可操作性
虚拟学习社区以叙述性的文字或视频作为呈现知识的主要方式,只需要学习者用眼睛看、耳朵听,不需要学习者其他的参与和操作。这种缺乏操作性的学习,其学习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同时,学习者在这种单调的叙述性环境下长时间学习,很容易出现精神倦怠、困乏等现象,无法跟深入系统的进行学习。如何让学习者真正的参与其中,可操作性强,是当前虚拟学习社区建构的首要任务之一。
3 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前景
虚拟学习社区作为网络技术与先进学习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有着非常乐观的发展前景。综合现有的技术形式和手段,笔者认为,虚拟学习社区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3.1 交互形式以实时、多媒体交互为主
虚拟学习社区要使学习者产生积极性和真实感并保持学习的高效率,交互的实时性和多媒体性是其实现的必要条件。未来的虚拟学习社区在交互方面要着力确保交互性的提升。在设计之初就开发对于通用交互软件的兼容接口,将通用交互软件作为自身的一个必备组件,可以解决开发专用交互软件技术难度的问题。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引入视频会议系统等更为先进的交互形式。总之,在交互方面,应着重考虑虚拟学习社区的实时性和多媒体性。
3.2 三维虚拟学习社区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常见的虚拟学习社区多是基于B/S架构的二维虚拟学习社区,但是的三维虚拟学习社区的应用将会成为发展趋势。随着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虚拟学习社区的开发具备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其次,尽管二维虚拟学习社区在远程学习者协作学习、资源共享及思想交流方面基本得到满足,但信息呈现方式单一、交互缺乏个性化及没有高度逼真的学习情境,致使学习者容易精神疲劳、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维虚拟学习社区是综合运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学习环境构建等技术,为学习者的远程协作、探究活动等构建的一种三维交互式虚拟空间。其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立体化,虚拟学习对象和学习场景更具真实感、更富情境性。这种逼真的情境会更利于学习者知识发展,更易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3.3 构建模块化的协同工作系统
协同工作是虚拟学习社区内任务得以开展的必备条件,由于虚拟学习社区对于协同工作的要求不高, 因而没有必要开发专用的学习工作系统的专用协同系统, 而是应该在对虚拟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专用的协同工作支持模块。开发适用于各种平台的协同支持组件,这样既可以减少虚拟学习平台开发的难度,又可以使学习者在适应协同流程上减少时间。
3.4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将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移动学习具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皆可学的特性,适应现代高节奏生活对学习的要求, 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例如,Blackboard9.1开发的移动校园平台系统,实现了移动学习功能。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具有以下优势:把学习者从学习时空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加强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激发了学习者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将成为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张立国,郭箭.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解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22-25
篇8
关键词:苗木基地;农家乐;花卉
作者简介:张 程(1983―),男,安徽肥西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2002
お
1 引言
肥西三岗苗木产业基地是全国知名的苗木基地,是以三岗村为起源地和中心,方圆达20km2的花木基地,地处肥西县西南,与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相连,距合肥市区10km,区内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其水域面积26.7hm2,境内有面积467hm2的宣湾和谢高塘两座水库,山水、树木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优美。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地理环境比较适宜乔木及大灌木的生长[1]。
2 三岗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2.1 苗木培育
肥西三岗是合肥地区苗木花卉生产的发源地和主产地,属于合肥市的4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发展成园林企业的大型苗木基地、苗木经纪人的中型苗木基地、农户的小型苗木基地的大中小各形态的苗木基地并存的格局(图1)。其中桂花、香樟、红叶李、紫薇、广玉兰种植面积占80%以上,主要品种有见表1。
2.2 苗木销售分析
以三岗为中心的苗木花卉生产经营销售集散地,产品远销除和台湾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年交易苗木花卉5亿株,交易额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左右。全县苗木花卉核心基地达1.2万hm2,居全国中部第1,有中国苗木花卉之乡之称。苗木花卉经营户2万多户,拥有观赏绿化苗、经果林苗、用材林苗及花卉、盆景、草坪等6大类400多个品种。三岗苗木产销经营为苗木公司+经纪人协会+种植户的模式,依托总投资4亿元、占地78.2hm2的中国中部苗木花木城,生产的苗木花卉已销售到全国各地,年交易达6亿株,交易额达6亿多元。
2.3 苗木产业带动的旅游产业
在稳定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境内有面积46.7hm2的宣湾和谢高塘两座水库。山水、树木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并且临近紫蓬山风景旅游区。村内规划优美、整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中心村有完美的徽派建筑群、牌楼、停车场、健身场。可将乡村旅游、村庄建设、基础设施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家乐旅游,努力打造出特色的旅游品牌。
ソ刂聊壳,合肥市评定的星级农家乐中,肥西县就有42家农家乐取得星级称号,6家获得省级农家乐示范点称号。三岗村还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岗旅游的成功得益于8大措施推进:一是政府将农业、旅游、新农村等各方的2 000多万元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加以整合,统一调度,确保资金集约使用。二是同步编制旅游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道路、民居修建既考虑村民生活,又考虑旅游功能。三是政府牵头,建设拓宽三岗村内四条主干道路共45km2,完善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四是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设立80万元奖励资金引导农家乐经营,扶持农家乐户建设苗木精品园。五是组织首批农家乐户到成都等乡村旅游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拓农家乐经营者视野。六是上派镇、三岗村联合成立了三岗游客服务中心,为市场和农家乐户之间搭建桥梁,整合各方面信息,为农家乐户提供跟踪服务。七是加强规范指导,帮助农家乐户设计厨房图纸,改造标准化厨房,解决游客最担心的卫生问题。八是帮助农家乐户开展宣传促销,通过组织节庆活动和编印宣传页、加大媒体宣传,提升“三岗农家乐”品牌。同时,通过创建星级农家乐等活动,加强农家乐户之间的交流,以协会等组织将经营户团结在一起,共谋发展,形成合力。
在抓好三岗乡村旅游基地的同时,加强对森林大道、上小路、合铜路沿线农家乐户的引导,除三岗农家乐聚集区外,又涌现了肥西老母鸡、紫蓬镇农家乐、王拐岗农家乐、山南小井庄农家乐和2 814渔家乐等5个农家乐聚集区。农家乐旅游呈现了以三岗为中心集中连片、向辐射、遍地开花的态势。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 三岗苗木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苗木生产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绿化苗木多,观赏花卉少;绿化小苗多,大苗少,普通苗木多,珍稀苗木少。品种不够丰富,不成规模,竞争优势不强。缺乏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栽培技术和生产设施,管理粗放,苗木生产跟风、盲从现象突出。
(2)龙头苗木企业少,规范化经营程度低,示范作用不明显。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较多。从品种上来看,形成规模种植的只有小叶女贞、香樟、无患子、红叶李、金桂、广玉兰等,但品种规格不全,市场竞争力不强。
(3)三岗苗木总量大,苗木生产存在着总体过剩,市场风险高。面临细化优化,进一步提升品质和档次的问题。乡村旅游客流量不大,接待质量有待提高,发展后劲不足。
4 三岗苗木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4.1 加快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四大”转变
即从以往传统落后的苗木种植方式,向科技种植方式转变;从生产园林绿化植物为主向兼顾多种形式切花、切叶、盆景、盆花等协调发展转变(图2)。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从自产自销向产销分离转变。
4.2 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品种档次
主要发展乔木、大灌木等比较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品种;结合合肥的环巢湖发展战略,增加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和生态功能良好的品种面积,适当发展耐盐碱、耐水湿的乔、灌木树种面积;引进新品种,增加盆花、切花种植面积,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居家绿化及节庆花卉的需要;在产品类型上,培育大规格苗木,发展容器育苗,适当发展整型苗木、提高苗木附加值。
4.3 加快土地的流转,使土地适度集中
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产销分离。引导土地向各园林企业的苗木基地和苗木大户有序流转。农户可作为专业技术工人为这些基地提供劳动力。健全原有的苗木花卉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创建新的生产和销售组织模式,增大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解决苗农零散生产模式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稳定供货渠道,提高产品供货能力。培育发展苗木花卉经纪人队伍,推行产销分离,组织参观学习考察,把握市场动态。同时加快建设市场流通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
4.4 实施龙头带动,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
实行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充分发挥“中国中部苗木花木城”龙头基地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科技创新,加工增值和组织销售的优势。加强各家园林企业苗木基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了连片种植,规模化、规格化、批量化生产,提高了苗木花卉的商品化生产进程。
4.5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
休闲观光农业是朝阳产业和可持续产业,是“后苗木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要科学、统一规划加大对区内包括水、电、道路、照明、特色民居、度假酒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接待服务质量的管理和引导。依托合肥城市圈巨大的旅游市场发展高品质的观光和休闲产业。
お
参考文献:
[1]
篇9
【关键词】烟花爆竹;陶瓷;外向型经济
一、前言
醴陵是湖南株洲的一个县级市,连续6年进入湖南省省经济强县行列,2011年进入了全国百强县的行列。“十一五”期间醴陵经济增速达15.2%,遥遥领先于株洲其他县市。2010年GDP达265.75亿元,占株洲全地区GDP的20.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度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名单中,醴陵有135家,占湖南、株洲大中型企业数的占比分别为8.9%和54%。因盛产烟花爆竹和陶瓷,醴陵有“瓷城”和“中国花炮之都”的美誉。
二、醴陵烟花爆竹产业现状分析
烟花爆竹和陶瓷产业是醴陵的支柱产业,有产业集中度高、整体规模大、配套产业齐、社会贡献大等特点。2010年烟花爆竹总产值为120亿元,同比增长27%;产量达2767万箱,同比增长28.1%。缴纳税费占醴陵财政收入的7.4%,1.5亿元。2008、2009、2010年烟花爆竹产量分别为1760万箱、2160万箱、2747万箱,年平均增长率为28.85%。2010烟花爆竹产业上交税金分别为14987万元,分别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4%。醴陵烟花爆竹产量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增长,2010年的产量是2005年的2.7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55%;2010年比2005年出口增加约420万箱,年平均增长率为55.74%。如表1所示:
表1 醴陵烟花爆竹产量和出口量(2005~2010)
资料来源:根据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0)上的数据整理得到。
但是,醴陵烟花爆竹出口量仅占全国出口总额较低,2008年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9.57%。醴陵出口的烟花爆竹中有90%出口到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等国。其中美国是醴陵烟花爆竹最主要的出口地,2009年醴陵出口到美国烟花爆竹2400万美元。
陶瓷产业是醴陵另一大支柱产业,2010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210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幅达28.1%。陶瓷产业的产值占整个地区产值的79.02%。2009年,2010年陶瓷产业上缴税金分别为33398万元和36921万元,分别占全是财政总收入的23.5%和18.3%。2011年前三季度全是共生产日用陶瓷37.42亿件,其中出口14.3亿件,生产工业陶瓷39.6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了26.4%、25.2%和28.2%。
表2 醴陵陶瓷产量(2005~2010)
资料来源:根据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0)上的数据,整理得到。
如表所示,醴陵陶瓷的产量一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5年到2010年日用陶瓷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08%,工业陶瓷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45%。2009年醴陵陶瓷工业园已经初步建成,当年就有46家企业入园,产值突破了25亿元。醴陵陶瓷产业出口量占比较大,2005年陶瓷出口72625万件,占生产总量的29.1%。2009年日用陶瓷40%以上出口,出口量达12.94亿件,特别是炽瓷产品,出口95%以上,年出口额近4亿美元。
三、醴陵发展基本外向型开放经济的优势
大卫·李嘉图认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得到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也表明与比较优势相抵触的赶超战略是很难成功的。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应该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条件,积极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从而增加出口和经济的外向程度,达到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
醴陵劳动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拥有生产陶瓷和花炮所需的矿物资源和技术资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应该生产和出口相关产品。醴陵市委市政府相当重视醴陵的开发经济建设,在《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拓展开放经济”作为重要的一条提出来,主要从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合作两个方面,既期待对外开放为醴陵经济增添光彩,同时也了解周边的产业状况,引进必要资源,避免重复投资。
外向型经济是指实行开放性经济交往体制,面向国际市场,建立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广泛利用国际资源,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经济外向型经济具有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增强支付能力,并能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国外资金。通过对醴陵支柱产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醴陵已经是基本外向型开发经济。目前醴陵陶瓷和烟花爆竹产业出口都很强劲,有很强的出口创汇能力。2010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14家,已拥有自营进出口企业达183家,醴陵的各种产品外销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全市贸易出口总额达6.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出口收汇2.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
醴陵实行开放型经济有着自身的优势:
第一,资源丰富。醴陵具有相当丰富的陶瓷和烟花爆竹产业需要的稀土和矿物质,非金属矿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萤石、粉石、石材等,金属矿有金、银、铅、锌、钨、锑、铀等。
篇10
【关键词】声带息肉;支撑喉镜;纤维喉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0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60-02
喉息肉,发生于声带者称为声带息肉,喉息肉的绝大部分均为声带息肉。声带息肉发生于一侧声带的前中1/3处的边缘,主要由于长期发声不当,或始于一次强烈发声后[1]。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声带息肉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声带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2]将我院128例声带息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支撑喉镜下和纤维喉镜下进行声带息肉摘除术,并对两种术式的疗效、术中、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28例术前均有详细的病史记录,纤维喉镜和支撑喉镜检查,128例声带息肉中,男70例,女58例;年龄17-63岁,平均33岁。单侧声带息肉100例,双侧声带息肉28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78例采取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50例行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
1.2手术方法
1.2.1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50例均采用1%地卡因行鼻腔、咽喉部表面麻醉,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从一侧鼻腔导入纤维喉镜的镜管,进入喉前庭,在纤维喉镜直视下手术钳切除一侧或两侧声带的病变组织。对声带息肉样变范围广的,通常钳取肿胀最明显处,再多次钳取直至声带边缘光滑、平直,发音时声门闭合良好。术后完全禁声休息一周以上,激素治疗1周,抗生素治疗2周,并随访6个月至1年。
1.2.2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78例息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及支撑喉镜下进行手术,采用支撑喉镜,放置一块纱布保护上列牙齿,术者左手持直达喉镜,以右手食指推开上唇,将喉镜沿舌背正中导入咽部,上压舌根、暴露会厌,将喉镜尖端置于会厌喉面之下,挑起会厌,上提喉镜,暴露声门,右手持钳贴声带表面,沿纵向切除息肉。手术之后要完全禁声休息超过七天,要依靠激素治疗七天,保证抗生素质量半个月,之后还要坚持半年到一年的术后随访。
1.3疗效判断①治愈患者声嘶消失,语声接近正常,声带色泽,形态回复正常。②好转患者声嘶及咽喉不适等症状明显好转,声带仍有充血、肿胀等喉粘膜炎症表现。③无效患者声嘶等症状无改善,声带息肉样变仍存在,声带肥厚,声门闭合不全。
1.4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
2结果
对128名患者进行6个月至1年的追访。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种术式的术中、术后的情况。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较支撑喉镜下有较多优点。支撑喉镜下78例声带息肉患者中声音完全恢复者70例,好转7例,无效1例,是因为基底太广。纤维喉镜下50例声带息肉患者中声音完全恢复者46例,好转者4例,见表1。
3讨论
声带从组织学分上皮层、固有层的浅层、固有层的中间层、固有层的深层和声带肌5层,声带息肉病变只涉及声带黏膜的上皮层和浅固有层。从临床上看,声带息肉的病因主要是嗓音的滥用和误用。[3]
支撑喉镜手术进行时需要全麻,其应用的器械和操作方式比较复杂,手术本身有一些危险性,另外患者在接受手术的时候要承受较大的痛苦,需要住院治疗,经济支出也比较大,手术之后会有下颌疼痛、牙齿松动等状况。而纤维喉镜手术摘除声带非广基息肉,能够避免过去手术的不足,这种手术操作简单、损失小、痛苦感小、手术安全无禁忌,术后不良反应少,不需要住院,其疗效和全麻手术的效果几乎相同。这种手术方法适合于咽反射明显、颈项粗短、年老病衰等不能插入支撑喉镜的患者。
本文资料显示,纤维喉镜下和支撑喉镜下两种方式进行手术,有效率比较虽有统计学意义,但纤维喉镜组病例较少,支撑喉镜组无效的1例患者,双侧声带息肉肉眼观察病变处摘除干净,喉黏膜慢性炎症不明显,但声嘶症状不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发声方法不正确有关。纤维喉镜不能摘除大的声带息肉,一般直径超过5毫米,反复钳取,创面出血,影响手术效果。术后声休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患者术后发声功能恢复的好坏。有研究认为[4],术后8天声带创面出现明显愈合,术后10天声带功能才开始恢复。因此我们认为,2周内应禁声,也不可耳语说话,以免声带肌处于僵持状态,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创面修复。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6.
[2]高志强.脉冲Nd.YAG激光治疗声带小结与声带息肉的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喉杂志,1999,13(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