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考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24 03:5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级考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四级考试;应试策略;学习策略
一、大学英语改革历程回顾
2005年至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经历了多次改革。2005年,教育部宣布全面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积分体制、成绩报道方式和考试内容等;至2005年6月考试(试点)起,采用满分710分的积分体制,不设及格线;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凡考试成绩在425分以上的考生,由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发放成绩单;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加大听力理解的题量和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主观性题型的比例。
2007年,教育部规定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接受在校生报名。而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全面实施“多题多卷”的考试形式,改变了以往只有一套试题,只靠题目顺序变化实现“多卷”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在同一考场采用多套不同试卷的考试形式。
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再次对考试做了重大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题型:(1)快速阅读题。改变以往设置10个小题(其中前七小题为客观题,后三小题为填空题)的形式,采用信息匹配题的考试方式,即提供约10个段落的文章,将所设置的10个段落信息与原文相应内容进行匹配。(2)听力理解题。以往听力理解题采用复合式听写形式,要求听写8个单词和3个句子。而新题型采用听写10个单词或短语。(3)取消完形填空题。(4)翻译题。以往采用10个句子的汉译英题型,而其中半个句子的翻译已经给出,只需翻译另外半句。改革后的翻译题采用短文翻译,即要求完成140~160字左右的短文进行汉译英。另外在题材上会涉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翻译。除了上述题型的变化外,四级考试时间由原来的120分钟延长至130分钟。
二、四级新题型解读
1.效度上的提高。众所周知,不论何种类型的考试,从考试类型上看,客观题以其客观公正的特点,信度上不容置疑。而主观性试题却能真实反映考生的水平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效度。在英语教学逐渐向实际运用能力转变的今天,显然新题型对主观性试题题量上的增加无疑是考试效度上的提高。具体体现在翻译题题量的增大,同时以短文翻译取代完形填空题。
完形填空题作为传统的客观性试题,在英语四级考试中由于题目位置设置偏后,考生往往只能有10~20分钟的做题时间。不少考生干脆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蒙选项。显然,完形填空题在效度上无法达到考试要求。据笔者调查,不少考生对完形填空题产生了消极的应试心态,认为此题型得分难度较大,即使有足够的答题时间也很难提高正确率,因此没必要在这个题型上耗费太多的时间。考生们还戏称完形填空题为四级考试中的“鸡肋”。
2.交际语言测试特点的体现。语言测试必须以体现语言交际能力为衡量标准,交际语言测试的相关理论也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认可。今年来在国内各大英语考试中,考试题型正逐渐向交际能力测试的方向靠拢。本次四级新题型中的翻译题就是交际能力测试的最好体现。
以往的翻译题由于只考查半个句子的翻译,翻译内容较为局限,而往往成为只考查某个短语或某个句型的翻译,无法真实体现考生的翻译技能。这样的考试题型虽然“安排在书面表达部分,实际上只是个控制性写作题目”,因此互动性较差。改革后的翻译题,由句子翻译变为短文翻译,这就对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若只懂得某个单词或短语的表达则远远不够,还应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力,对前后语句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才能很好地完成篇章的翻译。因此,翻译题是学生写作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好体现。
3.正面反拨作用的体现。威尔(Weir)认为,对教学作出正确评价才能使考试达到为学生进步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的目的,才能对教学起到正面反拨的作用。笔者发现以往的旧题型一定程度上对考试起到了反面反拨作用,体现于学生对四级考试的错误认识。例如:四级考试就是选择题的考试,只要选择题命中率高就能取得好成绩;考试时精力应多花在阅读理解题上,时间不够时翻译题和完形填空题只需应付完成就行;快速阅读题只是单纯将题目套入原文。由此看出,原四级题型的反面反拨作用使考生产生了投机取巧的念头,考试趋向于功利化、应试化。本次新题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试中的投机性,使考试效果更加客观真实。
三、应试及学习策略
笔者认为,面对新题型考生应适时改变以往的一些不合理的学习方式,凡是“天天背单词,从不背句子,不练写作和翻译,不做精听练习”的考生肯定无法达到新题型的考试要求。基于培养英语综合能力的原则,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应当加以重视。在此,笔者针对此次四级考试方向提出来应试策略和学习策略上的建议和看法。
1.听力。此次听力新题型注重考查单词和短语的听力,看似比以往听写长句的难度有所降低,而仔细分析,新题型的听写短语答案是唯一固定的,因此很有可能一分不得,而听写句子哪怕只写出几个单词或短语也能得分。由此看来听写难度并未减少,笔者认为平时应多注重单词听写和短语运用。在学习单词时不该只记忆单词的中文意思,应多注重读音和拼写,这样才能在听写的过程中正确辨音,以达到对所听内容的正确判断。此外,应尽量扩展听力渠道和听的内容。
2.快速阅读。以往快速阅读题考生们普遍反映做题时间太过紧迫,考试时间到了还未与最后两小题“见面”。而新题型考查形式为信息匹配题,既要求对阅读文章从整体上进行理解,又要求在细节上进行把握,还应对相应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针对这一题型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应当将精读和泛读两种技巧相结合,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并且能对段落及文章意思进行概括总结。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平时阅读中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只会逐字逐句看文章。对于英文句子意思喜欢从头至尾逐字对应中文进行理解。遇到不懂的单词立即查找字典……这些习惯都会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阅读技巧方面笔者建议,应从句子结构上把握整句意思,应从整体思想上把握段落大意,应能对整篇进行主旨大意的归纳总结。
3.翻译题。翻译是新题型改革中难度提高最明显的一部分,从句子翻译升级为篇章翻译,也再次体现了英语考试方向由应试化向实际应用的趋势。因此只会死背短语或句型的方法已远远不够,面对篇章翻译考生要能对文章意思进行理解,对上下文语句关系进行分析,才能真正达到翻译中“信、达、雅”的原则。考生平时还应多注重笔头联系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是做好篇章翻译的关键。同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语言学习层面,应把握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原则。
纵观此次四级改革,考试题型正努力由应试化、技巧化的功利性考试逐渐转变为注重日常交流和基本运用的工具性考试,这势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模式,回归语言工具属性。因此广大在校大学生应适时改变英语学习策略,注重自身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真正运用好英语这一语言交流工具。
参考文献:
[1]Weir.C.J.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M].New York: Produce Hall,1993.
[2]吴尊民.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篇2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反拨效应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是由教育部主持的一项标准化的、大规模的外语考试,主要面向中国在校非英语专业的广大学生,旨在保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实施,考查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目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已成为学校及社会上用人单位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正面的反拨作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四级考试,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得到了相应提高。
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内容改革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都在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栋梁之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也在不断地、稳步地、日趋完善地进行考试题型的改革。早在2005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就已经对四级考试的内容进行了相应改革,且试卷总分由原来的100分变为710分,成绩报道方式由原来的发放考试合格证书改为发放成绩报告单。2013年8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内容又有了新的调整,涉及听力、阅读、翻译和完形填空四个方面,其中完形填空彻底被废除。
(一)听力改革
听力部分仍然包括短对话、长对话、短文理解和短文听写四个方面。内容有变动的是复合式听写部分,原来的复合式听写为十道题,七个单词填空,三个句子听写。很多同学都对三个句子听写无计可施,只好选择放弃,可以说,这部分是四级考试中学生的痛点所在。2013年的听力改革中,把三个句子听写去掉,换作了十个题的单词或短语填空,且考试时间缩短了五分钟。毋庸置疑,复合式听写难度明显降低,这对于广大考生而言,无疑是一个令人信心倍增的好消息。
(二)长篇快读
原来的长篇快速阅读题改为长篇阅读匹配题。篇章的长度和难度不改变。篇章后面有十个句子,出自篇章的某一个段落,有的段落可能对应两题,或没有题相对应,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浏览题干,抓住关键词,找出每句话所对应的段落。
(三)翻译改革
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中,最大刀阔斧的调整当属汉译英翻译题的变革。原来的句子翻译变成了整个段落的翻译。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中国的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左右。时间从原来的五分钟增至30分钟。例如2013年12月份四级考卷中译英部分出现了“中国结”“与时俱进”“中餐”等中国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词汇。段落翻译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正面反拨作用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是指语言的测试对于语言教学工作和语言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反拨效应假设”是Alderson和Wall于1993年所提出的,他们从学生、教师两角度探讨了反拨效应,提出了以下反拨假设:
(一)测试对教学的影响。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
(二)测试对学习的影响。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等。
(三)测试的影响大小和深度影响教学双方对教学内容、方法的态度;有重要影响的测试具有反拨作用;无重要影响的测试无反拨作用;测试反作用于所有学生和教师[1]。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非常重视考试的作用,往往将其视为公平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们也将其视为自我证实、地位提高的一条捷径。因此,各类高利害考试几乎都对与之相关的教学有着强烈的反拨作用[2]。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一项标准化的全国性考试必然会对外语教学和应试者产生强烈的正面效应。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四级考试对英语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正面反拨作用,使四级考试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初探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是教与学两者合二为一的形态变化研究。教与学的结合是人为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3]。教师应该顺应时展的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使其更趋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增设语法基础课教学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主观题比例的加大意在测试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要想在翻译和写作两方面获得高分,有扎实的语法功底是必不可少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公共外语教学这一块实行了分级教学改革,即在入学之初对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一次英语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划分为A、B和C三个等级,A层以21世纪大学新英语第二册为起点,B、C层则以第一册为起点,A、B层采用多媒体授课,C层沿袭原始的黑板授课方式。这是一个因材施教的科学合理化改革。英语基础好的学生都在A班,教师授课过程顺畅,学生领悟快,内容接收消化得也多。B班差了一些,C班就更差了,普遍说来,B、C班的学生语法基础薄弱,特别是C班,无论是课堂上做汉译英的练习还是英译汉的训练,都会出现非常大的困难,往往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教师教学的热情,影响教学进度。
现在大学英语一般分为“大学英语读写译”和“大学英语视听说”两块。笔者认为,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应该增设“语法基础课”,可以从每学期的64学时中拿出一定的学时进行基础语法讲解与训练。在讲解语法时应把基本句型讲解作为重点,因为基本句型是理解文章,提高听力,搞好翻译和写作的基础[4]。在语法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如写作训练、翻译训练,教师寻找一些有关中国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热门话题作为素材,进行段落翻译或短文写作,每堂课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忙碌,参与课堂,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有老师在不停地说,学生以事不关己的态度悠闲静听。教师必须及时地对学生的写作、翻译练习做出批改,指出不足,再加强训练。
语法课的引入会减轻学生一直以来对写作文、翻译句子的恐惧心理,假以时日,学生一定会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力争在各种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读写译课堂教学采取情感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有效结合
情感是人类所独特的心理现象,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教学手段之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成败[5]。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发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英语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的热情,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1.尊重、关注、鼓励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如果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尊重,就会同样重视、尊重老师,并且为了获得更多关注,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始于老师很快记住了自己的姓名,老师在课堂、课下喊出自己的名字,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教师要在记住学生姓名的基础上,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对他们的优点适时鼓励,对缺点也要找合适的时机指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对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秉承不放弃、不打击的原则,经常关心他们,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这样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关注的关系由此建立。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成绩,了解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关键。
2.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丰富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创造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
很多学生反映上英语课比较紧张,怕自己读课文读不好,怕问题回答不上,等等。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这种担忧心理,想方设法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大家高高兴兴走进课堂,快快乐乐离开教室。
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课堂提问时,不需要同学站立作答,坐在座位上回答问题即可。其次,尽量少让个别学生读课文,让全体学生一起朗读,在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之时还培养了班级团体合作精神。再次,做翻译句子或习题时,尽量大家一起回答,然后找同学复述即可。最后,教师在讲课时要饱含激情,因为激情是教学的生命力,也会深深感染学生,在激情教学的同时,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降低课堂焦虑、紧张的消极情感因素。可以在讲到某个词时,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创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在讲到“ardent fans”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哪位韩国明星的狂热粉丝,大家会展开热烈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游戏,减轻课堂学习的疲惫与压力。
3、读、写、译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大学英语教师在充分调动激情,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的同时,要把阅读、写作和翻译三位一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每单元的话题,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缩写训练,总之每单元都要进行写作练习,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作业做出反馈,鼓励学生发挥优势,弥补缺陷。其次,在阅读能力训练方面,B课文就可当做长篇阅读匹配题训练。视学生情况给学生提供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并作出课后阅读理解题。教师让学生给出答案并作出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设置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积极作答。最后,教师要收集一些贴近四级考试翻译题型的汉语小短文,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进行翻译训练,而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读、写、译的能力同时加以训练,尽可能挖掘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
(三)听力课把应试教学与趣味教学相结合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最新题型中,听力分值的比重已达到35%,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对英语教学的强烈反拨效应,提高广大师生对听力课的重视程度。
听力课的最终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每堂课都应该有同四级考试相关的训练,始终让学生记得听力在四级考试中的分量。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听力测试的哪个方面有欠缺,课后加强练习。同时基于听力课内容比较枯燥这一弊端,教师要采取趣味教学方式,收集一些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或图片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听力能力和交际能力,有效强化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影片、名人演讲、世界风景名胜介绍等英文材料,给学生播放,在播放的过程中,遇到好的语句,为学生多播放几次,让学生做记录。
听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仅靠有限的听力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不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课后多做听力训练,比如可以听一听英语新闻,经常听英语歌,还可以精听四级听力考试真题,等等。
四、结语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不断变革与完善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正面的反拨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立足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学模式和方法都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应调整与变革,力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创建师生和谐关系,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为学生迎接四级考试打下坚实基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Alderson,C.,D.Wall Does washback exist[J].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2).
[2]刘庆思.加强测试研究,提升考试质量[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1(01):9-11.
[3]梁正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外语界,2004(3):8-45.
篇3
1. 对考试中用于作弊的高科技产品监管的严重缺失。纵观历史,自从有了考试,作弊就如影随形,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延续至今。近年来,随着考试种类的增加和考试规模的日益扩大,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考试作弊从传统的夹带、抄袭等手段,越来越呈现出花样不断翻新的发展态势,考场成了高新技术的“竞技场”。考试作弊手段越来越现代化,无线电对讲机、针孔摄像机、有接收功能的钢笔、橡皮等这些新型通讯、传输工具被运用到考试作弊中。这些高科技产品使作弊现象更加严重,也更加隐蔽,增加了考试执纪的难度。考试作弊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也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严重损害了国家考试的信誉。
在市场经济中,人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但代价太大或危险成本过高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合算,就不会有人去做了。而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是,这些生产、销售高科技作弊器材的不良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既卖矛又卖盾。一方面,生产销售高科技作弊器材谋取暴利,对买家承诺:我的“矛”尖锐无比,势不可挡,所向披靡;另一方面,政府和考试机构急需大量反制这些高科技作弊器材的产品,这些不良企业又向政府大力宣传:我的“盾”坚硬无比,能抵挡任何利器的进攻。政府为了遏制考试作弊的日趋严重,为了扭转考试作弊之风愈演愈烈的局面,为维护国家考试的公平公正,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这些反作弊产品,如作弊克、手机信号屏蔽器、考场电子监控巡查系统、无线电讯号检测干扰设备等。仅吉林省2013年前投入反作弊资金就高达上亿元人民币,这仅是吉林省在反作弊方面的投入,那么全国范围内,国家又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呢?几年前购买的手机信号屏蔽器已经不管用了,事实证明它对某些手机已经失去了屏蔽功能;作弊克对某些频段的无线信号也探测不到了。那么,这些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换代还需要资金的支持。2012年年底,政府又开始了对反考试作弊进行新一轮的资金投入。
当下我们面临的情况是,生产销售作弊器材的企业和个人,通常是和工商、公安等部门玩“你进我退、你追我跑”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各部门搞联合打击生产贩卖考试作弊器材的专项行动,只是在考试前的突击行动,不能常态化。而生产销售考试作弊器材被抓到也多以交额度不大的罚款和较轻的法律处罚了事,这并不能让他们以此为戒,收手不干。大家知道,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新加坡,就是以有健全、严厉的法律法规著称于世。这个弹丸小国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严厉的惩罚制度,最古老的鞭刑在今天的新加坡仍然在使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以此为鉴呢?
我觉得,想从根本上遏制、利用高科技作弊,最有效的途径是从源头抓起。通过国家出台政策规定甚至是立法,来明确规范和限制对生产这些高科技产品企业的资质限定,严控只有指定企业才能生产和销售这些产品。就像军工武器的生产销售一样,只能有指定的企业生产,并且只能销售给特定的部门和行业。因为像无线电对讲机、针孔摄像机等本来就不适合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对于那些冒天下之大不韪、挑战政策规定和法律条文的人,对他们处以天价罚款(足以让一个人倾家荡产、让一个企业倒闭)和处以最严厉的让人闻而生畏的法律制裁,就像对待贩卖和枪支弹药那样。试想,还有人会轻易以身试法吗?没人敢越法律的红线,政府、国家就会节省大量资金,把这些钱用在民计、民生上,岂不是更好!
2. 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及各级考试主管部门为加强考试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对考试工作的正常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制度、措施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比如,我们常常强调将监考工作与评职、晋级挂钩。在我国,教育考试主要依托学校进行,其他类型的很多考试也是如此。作为考试管理主体的监考人员,一般由学校教师兼任,学校的重心工作是教学,校长、教师只是把监考作为临时的工作任务,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热情不高。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自上而下建立、制定和完善详实的监考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教育部不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没有依据和标准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监考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到头来,“监考工作与评职、晋级挂钩”就成了一句空话。
我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从立法的角度将监考纳入教师工作职责,出台相关法规,建立详实、有效的对监考教师选聘、考核和奖惩评价制度,真正把监考工作与评职、晋级、评先选优、工资调整挂钩,做到表彰有标准,处罚有依据。
另外,为了调动考试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奖励工作认真负责、执纪严明、爱岗敬业的考试工作人员。最近几年,省考试机构、国家考试中心曾先后多次开展评选优秀监考、考试工作先进个人等活动,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但考试机构评选的这一纸荣誉在评职、晋级中却不被认可,这类证书我个人有厚厚的一摞。只有教育部、教育厅评选的先进在评职、晋级中才管用。印象里,教育部只在2001年评选过一批招生考试先进个人,而省教育厅好像从来没有评选过招生考试先进个人或优秀监考。教育厅没有开展过这类评选活动,那么市、县教育局就更不会有这样的举措了。这也是监考对考试工作任务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3. 有关考试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依法治考我们喊了多年,但考试法千呼万唤至今没有出台,这严重影响了考试管理工作的公信力。为规范考试管理,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制度,这些法规和制度对考试管理确实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行政法规和制度还远远不够,而且有些法规制度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长期以来,像高考、研考始终是社会的焦点、热点,需要许多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完成,高考甚至是举全社会力量来完成。现在虽然相关部门已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但责任追究的处理缺乏法律依据。即使部门规章对某些责任的处理做出了规定,但由于法律效力较弱、约束力不强,使得处理缺乏力度。
篇4
由于知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因此,知识距离的含义,也可以表示为新知识的某一信息状态,转移到与买方的基础知识实现共同信息最多的新知识信息表达状态的距离。
知识距离三维结构模型为我们如何缩小与别的知识差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①对于已经文档化的显性知识,要缩短知识距离只有通过买方调整其知识基础来实现,或者是通过中介(如教师),加强对买方的知识培训,改变显性知识的现有信息表达状态,从而缩短知识距离;②对于隐性知识,一般而言,卖方将根据买方的基础知识的状态,通过不同的编码和形象化方式来改变新知识的信息表达状态,以缩短知识距离。
尽管该模型是一个关于知识买卖的模型,但是,由于知识价格的高低决定于知识在买卖转移中的距离问题,而这种距离大小又以双方的知识差距为基础,卖方知识显性程度强,与买方距离越近,越容易被买方所把握,知识转移的要价就低。如果买方知识基础好,对卖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越透彻,与卖方知识距离近,因而知识卖方要价也低。所以,从该模型阐释中,我们可以了解知识转移之间存在差距,要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应该从买方与卖方两方面入手。这已经接近罗斯·巴纳德(Ross.Barnard)的知识距离理论,为我们认识知识距离以及如何缩短知识距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然而,该模型在诊断一个企业(知识买方)与别的企业(知识卖方)知识差距时无能为力,不能通过它确切知道与其它企业的知识差距;它还给知识一个概念性模型,从而限制了该模型在缩短知识差距方面的应用性与操作性。
为更好地了解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知识现状与知识差距,我们可以借鉴罗斯·巴纳德的知识距离概念。
他认为一个公司至少会呈现出知识的4个维度,知识的每个维度都可以依据Bohn的知识成熟度八等级划分(见表1)来客观衡量,找到相应维度的知识所处的等级。这8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完全无知、有意识、可衡量、控制媒介、具备过程能力、具备过程特征、知道为什么、获得完整知识。在每个知识维度上将已有知识和待吸收的新知识的知识等级相减,将得到的每个知识维度上的知识等级差进行加总,得到的和就是表示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知识距离或者称为企业的总知识距离。对那些引进技术的企业而言,在目标技术己经确定并了解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情况下,知识距离还可以被用来衡量向新技术跨越的难度,并就技术知识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因而基于知识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引进外源知识或技术时,都应该首先对自身知识结构及其知识构成和分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相应知识势差跨越的难度,来确定可以引进的技术类型,使得企业既能够通过合理的引进而获取技术优势,又不因引进技术的难度系数过高或过低出现技术消化不良的状况。
巴纳德的知识距离理论由于运用了波恩(Bohn)的知识成熟度模型,使我们可以以之为参照诊断与识别出企业各方面的知识状态,并利用该模型分析标杆企业的知识成熟度,有利于企业双方的知识差距。该模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诊断知识成熟与否的共同标准,学习企业可以根据该模型中的知识位置描述、知识典型形态和知识特色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本企业的知识现状。同时,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分析标杆型企业的知识状态,通过如此比较,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知识距离就显现出来,为 学习型企业向标杆型企业学习提供了一个有针对性的知识缺口弥合导航图。该模型是一个知识管理的极佳工具,目前在企业界应用广泛。不过,该模型还不是很具体,还不能直接对比双方的知识差距,还需借鉴知识成熟度进行间接对比;同时,为了把握本企业与先进知识的具体差距,还必须结合一定的行业或企业知识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该模型对如何弥补知识差距没有作进一步探讨,使得知识距离理论仍呈现出较强的概念性,需要理论界、企业界作出更多的实践性努力,使之发展为一个完全的、实用的诊断知识差距的工具。2两型一体知识差距弥补模型运用知识距离模型测量出本企业的知识状态与知识差距后,一个企业要将自身打造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型企业,就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以加强对本企业的知识管理并弥补这些知识差距。为此,笔者结合知识的来源与转移机理,提出了一个两型一体的知识弥补模型。所谓两型是指企业的知识来源无非来自两个方面:内生型与外生型。内生型指本企业员工、工作小组、研究机构通过自身的知识努力与工作技能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创造出大量的知识,内生是知识创造与弥补的根本;外生型是通过人才的引进或者技术的购买等外在途径来获取知识与技术,它是企业积聚、积累知识及缩短知识差距的捷径,尤其在我们发展中国家,许多企业普遍使用该途径,这是由其追赶型的发展战略所决定的。但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大变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否则就不能成功应对竞争环境的挑战,两者只有相得益彰才能架构起企业的知识根基。正如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引进与模仿之后,现在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以实现更高的发展一样。一体指知识源、知识受体、知识通道、知识内容四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缺乏任何一个环节,知识就不能转移,知识差距的弥补就无从着手。下面对该模型进行简单论述。#p#分页标题#e#
2.1两型
2.1.1内生型策略
内生指企业依靠自身的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垫高知识平台,缩短与标杆知识的差距。
而内生知识又主要来自员工个体对某一问题的新解决所产生的思路或技能,来自项目小组或团队对某一新任务、新技术的联合攻关,来自企业整个发展思路的改变、新的企业文化倡导、新的组织结构实施,也来自企业的管理调整。企业应该鼓励这些知识主体加强对新环境的适应改变,以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是企业立足的根本。缺乏自主创新知识的能力,不仅产生不了合适的知识,而且也难以吸收、消化外在的新知识。这些内生知识或显或隐,鉴于内隐知识在整个企业知识总量中的地位与价值,我们应该重点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管理,使之不断转化为企业的共享知识,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层次,缩短与被吸收知识的距离,也可防止知识的流失。
2.1.2外生型策略
外生型策略是加快知识积累、缩短知识差距的捷径,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该策略尤显重要。外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进。从外部直接引进先进人才、技术或设备,是加快设备更新换代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娴熟技术人员,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正是通过对外源技术的消化吸收,企业才逐渐培育自身的技术基础,实现对技术知识的有效和快速积累,尤其是引进专业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便捷的途径。(2)兼并。兼并拥有特定知识的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是企业获取与积累知识从而寻求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企业兼并的过程中,需要将双方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整合的技术上实现知识的共享,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合作。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来说,合作途径主要分为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合作R&D3种。
2.2一体
2.2.1知识源
知识源是知识的拥有者,特别是作为企业内部的知识拥有者,企业要激发他们自主创造知识的热情,鼓励他们发扬自我奉献精神,实现知识源的共享。
2.2.2知识接受者
知识接受者是知识转移过程中接受知识的主体,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动机和意愿、吸收知识的能力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企业知识转移活动大多是由商业目标驱动的,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员工业务工作目标来推动员工产生知识需求,催生其获取知识的动机。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与所要吸收知识相关的背景、经历、经验等,企业通过提供岗位轮换或其它学习、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
2.2.3转移媒介
转移媒介是知识源与知识接受者之间传递知识的桥梁。从结构角度看,转移媒介由知识编码和转移通道构成,企业应倡导各知识主体将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双方能接受的知识编码,对于那些内隐性强的知识,企业应该创造知识主体间的接触与交流平台,比如面对面交流、电话、信件、网络等。
2.2.4知识内容
知识内容指被转移的知识。一般来说,特定的知识内容总是对应着特定的知识源,由于知识源主体不同,知识内容的依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知识转移时,应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转移方法。Dixon给出了连续转移、近转移、远转移、专家转移和战略转移5种知识转移方法口],企业可以借鉴使用。
知识内容不论来自内生还是外生,它们都要经历一个从拥有者借助合适的媒介传到接受方的过程,它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四者缺一不可(见图2)。3缩短知识差距的措施根据以上所述知识距离理论及知识差距弥补模型,笔者以为,要加快知识创造与管理、缩小本企业与标杆企业的知识差距,最根本的是应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
3.1建立知识学习机制
彼得·圣吉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得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口1。一个知识型企业,决定了其是一个学习型企业,惟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这个多变的时代与环境,才能积累起极富竞争力的知识。学习是缩短知识差距、迎头赶上的必经之路与基本途径,企业应将学习作为一种机制深深地嵌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以至每一位员工。
不仅要通过营造企业的饥饿文化敦促员工加强内部的自我学习,而且要借助区域集中、知识外溢进行大规模的外部学习;不仅要通过培训、轮岗、进修等正式渠道开展学习,也要通过师徒传教、实践社群、各种俱乐部等非正式途径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经验知识,而且要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通用知识;不仅要在干中学,而且要在学中干;不仅员工、组织要有学习的危机感和学习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各种团体要下大力气进行学习。正如彼得所言,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团体学习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修炼卟]。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你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学得愈多,愈觉察到自己的无知,因而公司不可能达到永恒的卓越,它必须不断学习,以求精进。台积电就是一个极力强调与挖掘学习潜能的世界级大企业,它成功最关键的是缘于它的不断学习、全员学习、全方位学习。台积电在新竹科技园区的大楼内有自己的训练中心,除了开设各种班之外,还请外面的专家来本部培训、做讲座,并送员工外出学习。它们与外面一些大学联合办班,不论你是新来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作业工人,都能接受各种培训与学习。在台积电,尽管没有严格的打卡等考勤制度,但是,内部却自然有一种自己不努力工作、学习就会被淘汰的企业文化。也正因如此,1987年台积电建厂时,英特尔来台湾准备找工厂代生产晶圆,发现台积电有266个缺点,认为台积电不能当英特尔的代工厂。台积电自此借助有效果的知识管理和严肃的学习文化,使其在短短12年内,迅速扩建了5个工厂(包括南科厂、新加坡、波士顿厂),还在美国硅谷建成台湾第一座12寸晶圆厂,一举而成为世界级的大型电子科技企业。
3.2建立知识创新机制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指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通俗地说,它是一种全方面的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根基,是缩短知识差距的快速通道,是成为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要素。为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必须先有一种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它是凝聚人才、实现人才自我价值的灵魂。国外的研究认为,留住企业中前20%的人才的最关键因素中,创新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排在了第一位。与此相应,海尔的实践提供了另一方面的证据。海尔连续14年以平均年增长82.86%的高速度前进,它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海尔的创新文化,得益于技术创新,得益于文化与观念创新,海尔文化的核心只有两个字:创新。#p#分页标题#e#
在企业创新机制建设中,不仅要通过任务压力迫使员工创新,比如,中集集团从2005年开始,积极推动“3+1技术创新工程”,还要求管理人员和全体技术人员结合集团业务发展目标,每年提出3项有效创新提案,完成1项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该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集团下属的上海宝伟的“出箱口龙门吊下线运输设备”项目,由工程师赵声录率几个基层员工,基于对产品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深入研究,仅1个月便自主开发出了方便实用、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通用性出箱下线运输装置。公司每年可节省几百万元,而投入只需要20万元左右¨J。
而且要营造一系列的创新风气与环境,鼓励与支持员工们自主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管理者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管理者如果只口头宣扬企业的创新而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予以保障,提供一系列的创新服务,甚至自己只是作为一名创新的监督者与旁观者,那他对创新的作用是阻碍而非促进的。所以,美国社会学家奈比尔斯有句名言:创新自下而上,风尚自上而下。现在的研究结果已表明,“员工跳槽更多的不是为了炒公司鱿鱼,而是炒上司的鱿鱼”,因为,这些员工都是那些富有知识和创新精神、追求自我发展的新一代知识型员工。
3.3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篇5
题型一:打乱排序题
例1 (2005全国卷 Ⅲ )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解题思路:做排序题,既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这6句话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用反推法来一个一个地定位。⑤和⑥有共同的陈述对象――“丘陵”,应排在一起,且⑥句应在后;①②④句由“小城”写到“水”再写到“屋舍”,依据承上启下的原则,可以准确地给它们排序;根据语意,第③句不可能放在最后,将它放在最前面刚好能与第①句衔接起来。
答案:③①②④⑤⑥
题型二:句子复位题
例2 (2005全国卷Ⅱ)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前后衔接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
①它们好像在外面等候了多时。
②在这里看星星,星星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脑后。
③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
午夜走出帐篷,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仿佛把头伸进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我顿时明白了《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
解题思路:一个连贯的句子,总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写的,所以陈述对象要前后一致,语意要前后照应。本题前文中有“眼前的景象”,后面应接具体的“景象”,所以先选③。第②句的“在这里看星星”和第③句中的“迎面注视着你”相呼应,所以应紧跟。
答案:③②①
题型三:句式调整题
例3 (2005江西卷)将下面句子加横线的部分变换成四个“是”字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保留全部信息,语意连贯)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有碧湛湛的海和青郁郁的山。
答: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并列的句式必须保持结构一样。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这样,既可以增强语势,又可以加强语句的通畅性。
参考答案: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山是青郁郁的。
[趣味训练]
1.在下面横线上补上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连贯。
马克•吐温向来以写讽刺性的文章著名,因而也得罪了不少上层社会的人。一天马克•吐温在公园的一条小路上散步,对面来了一位平时与马克•吐温矛盾很深的议员。当他们面对面的时候,那个议员高傲地说:“我从来不给蠢猪让路。”
只见马克•吐温很有礼貌地让到了一边,并且微笑地说:________ ______
2.在下面横线上补上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连贯。
台奥多尔•冯达诺是19世纪德国著名作家。她在柏林当编辑时,一次收到一个青年习作者寄来的几首没有标点的诗,附信中说:“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的,如用时,请您自己填上。”
冯达诺很快将稿退回,并附信说: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横线上补上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连贯。
德国大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在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____________
4.在下面横线上补上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连贯。
一天,海涅收到朋友寄来的一封很重的欠邮资的信。他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大捆包装纸,里面附着一张小纸条:“我很好,你放心吧!你的梅厄。”
几天后,梅厄也收到海涅寄去的一包很重的欠资包裹,他领取这包裹时不得不付出一大笔现金,原来里面装的是一块石头,也附有一张纸条: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横线上补上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连贯。
某女主持人在音乐晚会上用优美的声调讲道:“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下面我们将欣赏到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的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贝托罗先生用小提琴为我们演奏的几首美妙的乐曲。”“可我根本不是什么小提琴家,”贝托罗不好意思地小声对主持人说,“我是钢琴家。”
“女士们、先生们,”主持人连忙又说,________ ______听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巩固训练]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________ ________。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长
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D.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
7.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最恰当的句子是(______)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________他写农村生活最能体现出他的幽默感,比如,他爱给他小说里的人物起绰号:翻得高、糊涂涂、二诸葛……
A.他的幽默与老舍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B.老舍的幽默与他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C.他的幽默与老舍不同。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D.老舍的幽默与他的幽默不同。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8.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冬日的夜晚总是来得很早。我们一家人正准备歇息。我从茅房里出来,忽然看到一个陌生的黑影窜进了院子外的牛房。我惊恐地大叫一声,那贼恐被抓住,穷凶极恶地抄起一把板斧朝我劈来。闻声赶来的母亲扑过去,抱住了那贼的手臂。我安然无恙了,可母亲的胳膊却被砍了两寸长的一条深深的口子。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我常常想,是什么力量推动瘦弱的母亲去挡那一斧呢?
A.母亲的衣袖被鲜血打湿,也湿透了我的双眼
B.我的双眼被鲜血湿透,也打湿了母亲的衣袖
C.鲜血湿透了我的双眼,也打湿了母亲的衣袖
D.鲜血打湿了母亲的衣袖,也湿透了我的双眼
9.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强的气质。书能使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
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
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
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
10.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科学精神就是一种合理的怀疑精神,以怀疑精神开辟通往真理的道路。它曾怀疑过不许触犯的宗教教条,它也怀疑过被视若神圣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它决不盲从现实的权威意见,而依据事实思考,主张由实践检验任何理论和学识的真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因此,怀疑就是科学创造活动的真正出发点。
B.因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精神条件。
C.用中国人都熟悉的话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
D.所以,科学的合理怀疑精神总体现在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身上。
参考答案:
1.“我恰恰相反。”
2.“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请您只寄标点来,诗由我填好了。”
3.“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4.“亲爱的梅厄:当我知道你很好时,我心里这块石头也就落地了。”
5.“不巧,小提琴家把提琴落在家里了,他现在决定改用钢琴为我们演奏。这可真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你们说是不是啊?”
6.B(诗中强调的是“逊”和“输”,是从“不足”的方面说的,接以“缺憾”,在事理逻辑上没有问题。)
7.A(选A项既能承上又能启下,与上下文保持了话题的一致性。)
8.D(要合乎事理,先有母亲的衣袖,是因鲜血而打湿,才有我的双眼是因感动而流泪湿透的,另外还要注意句式的一致性。)
篇6
《数学课程标准》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上有着具体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并特别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我们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眼光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深刻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我县一次中考模拟考试中,数学试卷中出了下面一道题目:
一个动点P从某个图形上一点A出发沿图形的边缘匀速运动一周。动点P到点A的距离S(cm)与运动
时间t(s)的关系如图所示:
(1)动点P的运动速度是多少?
(2)猜想这个图形是什么?
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考试后对五所中学的632名学生调查分析:89人得满分(8分),154人得3至7分,226人得2分,163人得0分,本题平均分2.8分。这样的结果也许是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但我们还是都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我们的数学教学: 一、如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融入生活
我从得0分的学生中抽取了在这道题中一个字都没有写的几个学生进行调查。他们告诉我:这个图形是一个梯形,搞不懂应如何运动。这也许是调查的学生中成绩较差的几个,对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图形)一无所知,把关系图与实际图形混淆。这着实令人难以接受。深思一下,说明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还不太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走进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只对数字、图形作分析讲解,而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其实,生活中的数学是最鲜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苍白无力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验等应用性活动,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理解数学,提高数学的理解力。如学习了米的认识后,到教室外面走一走,几步长1米?跳一跳,一次能跳多远?比1米远多少?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后,让学生搞个小调查,记录自家到学校的时间和路程,算算大家到校的速度。学习了面积的计算之后,让学生估计自己家的门、窗、桌面等的面积,再进行测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能够运用这双眼睛关注图形、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二、如何使数学问题具有真实的实际背景
篇7
[关键词]考试命题;思考;能力测定;命题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49-04
[作者简介]谢永旭,男,江西赣州人,本科,江西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高考是指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是区分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全国性公开、公正的大规模选拔考试。高考一方面关系着国家教育的发展,指导着国家基础教育的内容选择和目标制定,另一方面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关系着千千万万民众的利益。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短期内是无法打破的,仍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存在。为此,高考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受到普遍的关注,也成为衡量高考成败的主导因素。高考命题是高考的核心要素,通过对考试难度、考试重点、考试区分度和考试内容的考虑,实现高考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最大效用。
一、命题历史与现状
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都是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高考的公正性和规范性。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开始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呈现出层次性和地域性,全国统一的高考命题并不能准确地衡量每一个地区学生知识能力的水平。同时,在一些学者“关注地方文化”的观点引导下,不少地区提出高考命题应该加大对本地区地方文化的关注。因此,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逐步推行国家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互结合的方式,截至2012年,自主命题的省市除之前上海、北京、天津外,新增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13个省市,使高考语文命题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问题也是存在的,自主命题往往出现强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没有关注与全国的对接,没有关注考试选拔与高校培养、社会需求的对接。当前,全国各地仍大都处在“以考导教”“以考定教”的局面。不言而喻,如此局面下,有什么样的考试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要真正转移到“以需导教”“以教定考”“教考相成”的轨道上来,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复杂过程。
二、考试命题研究
(一)两个紧扣和两个构建
1.两个紧扣
高考命题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考试内容公平的关注。就目前而言,我国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实行“一纲多卷”的形式,即无论是语文教材的多样性还是高考试题的多样性,都是围绕国家统一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展开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大纲不仅对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了范围设定,而且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提出了不同水平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评价五个不同的层次,同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大纲的要求适用于全国的高中生,不因地区、使用教材的差别而有所不同,这就保证了高考命题的公正性,也对高考命题的内容做出了指导和规定。因此,高考命题要紧扣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开展,以达到地区发展和文化的特殊性与全国考试的公正性相统一。
2.两个构建
构建严格规范的命题人员选拔培训机制。毋庸置疑,这是高考得以有序顺利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的保障。命题人员的选拔考察、组成比例、学历资质、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命题人员的定期培训,命题的审核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必须慎重考虑和解决的。由于部分命题教师是领导们提拔推荐的,没有进行相关的个人信息的审查公示,因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连“应试”的要求都还没有达到,他们的一些做法与近年来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貌合神离,这真正苦了学生,祸害了高考选拔。随着各省自主命题趋势的加强,命题人员的素质水平成为保证考试命题质量的关键所在。要真正做到“高考试卷零差错”,这就需要自主命题省份和国家命题中心对命题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的选拔与培训,坚决打破某些领导独断专横的局面,提高命题教师在教育测量、评价和命题理论与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构建公开完善的考试评价机制。考试本身也是一种评价教育教学的方式,它是对教与学的目的、方式和方法、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是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的综合评价。以考评校、以考评学、以考评教的“分数说了算”的模式至今仍在延续,全国各地大多按照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上线人数吻合率、一本和二本有效分等各项数据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种用考试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的方式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考试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其公正严明性却似乎并未凸显。而社会对考试的评价又怎样呢?很显然,当前命题考试专家对考试的评价、一线教师对考试的评价、全民网络在线对考试的评价等还很贫乏,也不到位,起不到一个真正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毋庸置疑,构建公开完善的考试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对考试的评价应包括对命题的评价、考试过程的评价、阅卷过程的评价、考试结果的评价。为何不以教、以学来定考、评考呢?命题质量、命题保密、考试过程、阅卷过程、考试结果究竟该由谁来评价?该怎样去评价?有什么样的制度来对此规范和导航?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前,考试的评价机制采用的是分数直接计算的方式,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所以采用的是不同省份、不同大学差别分数线的方式。从理论上说,现在的考试评价机制是相对客观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省市的试卷多由该省市自主判卷,并且多半是由当地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来进行判卷。这部分力量在判卷过程中未追求得分的一致性,大多采用关键词踩点得分的方式,拘泥于参考答案,使得一部分文科学生由于表述与参考答案不同,没有获得应有的得分。这是考试评价机制中出现的阅卷过程事实的不公平。对此,展开对判卷教师的培训,对每道题的关键点进行讲解,或者成立评判阅卷过程的专家小组,可以进一步促进考试评价阅卷过程的公平合理。
(二)五大关注和三个并重
1.五大关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命题受到回归教育、生活教育、建构主体等思想的影响,高考命题的目标要求从测定学生的知识积累向测定学生的语文能力转变。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涵盖历史社会和文学艺术,也涵盖人生生活和科学政治等。一言以蔽之,语文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和塑造有知识文化、会学习工作、会生活创造的德才兼备、情感丰富、人格健全的人。高考命题在知识基础的测评上逐渐向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转变,强调关注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引导教师从刁、钻、难的题海训练向知识的灵活应用转变。高考命题的难度区分也由知识的难度记忆和解答向联系社会生活的语文知识应用转变,强调语文知识的工具性,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使用语文知识的技能。而问题情境的考查一方面要联系国家或者地方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2013年江西卷为例,前六个选择题,字音、字形、词语、标点、语病和名著题中词语的选择、选项的内容都是课本教材与课外生活的结合,体现了经典和时政的重要性。科技文小阅读《病毒》是社会生活中常常听到的事物,现代文大阅读《平常的沈从文》写的是历史文化名人,大作文“中学生有‘三怕’”涉及学生的人生生活和教育的改革发展,还有文言文阅读翻译、诗歌鉴赏、默写、小作文等,都可以看出其中的关注取向。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应强调关注课文读本、经典时政、历史社会、人生生活,以及关注教育改革和学生的未来。
2.三个并重
高考命题的三个并重指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并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并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高考的教育导向并重。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考命题也由知识考查向知识和能力同时考查发展。近些年语文高考在考查偏难的记忆知识方面的在不断减少,逐渐变为考查偏难词语和偏难成语的应用及学生结合语境灵活使用基础词语的能力。既考查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考查学生关于名著和优秀文章的解读,在2013年江苏卷关于《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内容的理解及《边城》选段的理解。这些知识虽与课本紧密联系,但仅靠记忆是无法完全解答的,需要学生通过平时的语文积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通过设置情境考查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等。
(三)三个规范和两个把握
1.三个规范
命题的规范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字体字号的规范、客观题题型和选项设计的规范及主观题题干概念术语的规范。字体字号的规范指的是高考试题在编排过程中要使用能够供学生辨认的统一字体,在印刷的试卷上,要保证能让学生看清每一个字;客观题题型和选项设计的规范是指客观题的题型要在基本题型范围之内,包括词语辨析、选词填空、病句修改等,教师不能自创题型或者在题型的展示上随意设计,在答案选项的设计上要求每一个选项的设计要与题目密切相关,不同选项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展开,避免选项的离题和层次不分明现象;主观题题干概念术语的规范指的是主观题要能够准确使用语文术语进行提问,例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主旨主题、题材、描写方法、抒情手法、行文结构技巧等语文专业名词的使用要规范,以免造成题意的多样化理解而影响学生的作答。
2.两个把握
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试题,这就要求高考命题要结合高中生整体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特征设计符合学生语文作答能力的试卷题量,以保证9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题,而又不会使学生剩下太多的时间。当然,高考试题不仅是要使学生能够做完试题,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试题区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高考要能够准确保证试卷的难易度,测定出所有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语文知识的应用水平及语文素养的水平,也就是说要控制基础知识考查、能力测定试题及素养考查试题,以合理的比例构成高考试题。综上所述,高考命题要注重对试卷难易度的准确把握及试卷题量和作答时间的把握,准确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区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四)四“一”、三“少”、两“不出”
1.四“一”
高考命题的四个“一”包括:准确、明确、矫正、该有。准确,指小题赋分的准确。高考评价最后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这就要求题目的分数设计要准确,准确反映知识点在整个试题知识点考查中的比例。明确,指题干文字表达要明确,问题要问得不模糊,不至于误解、曲解,这是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答问题的前提,要避免因为病句、词语或者标点使用错误导致的句意不明确而造成的理解多样性。矫正,是指矫正教与学的缺憾。高考对高中语文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应通过高考命题矫正教与学的缺憾,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该有,指阅读材料的出处和注解文字该有的必须有,不能因为缺少解释文字而影响考生的阅读理解或审题立意,如一些典故、生僻词语等。
2.三少
高考命题的“三少”规则,指的是少放题(放题是一个形容词,来自日本语“任食”的汉字写法,也指在考试中教师故意给考生简单的题目或者给考生都会做的考题)、少设怪题、少设陷阱。高考试题是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测定和区分,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或者说变式思维的一种考查,而不是脑筋急转弯或趣味答题,因此高考试题要避免设置题目理解的陷阱和对怪题理解的考查。亦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出学生都会做的语文题目,那样就会使考试失去选拔和区分的意义。
3.两不出
高考命题的“两不出”指的是不出偏题、不出有争议题。语文知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目标。偏题指的是试题偏离语文基础知识及学生的基本生活,这类试题考查的大多是学生的语文记忆能力,而这是与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争议题是指题目有争议的试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因教材工具书版本和专家学术观点分歧产生的知识点;二是对题目的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答案呈现非规律性。这样的试题不仅不能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还会影响学生正常做题。
(五)三个尊重和六个讲究
1.三个尊重
三个尊重指的是:第一,高考命题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也就是说,高考命题要考虑到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高考命题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命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考查。第二,尊重区域的文化和经济差异。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各省份纷纷开始自主命题,这就需要在高考命题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进行题目的设计,真正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把握题目的设计难度,不同的知识经济和教育水平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上显著不同,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考试内容。第三,尊重师生的个性发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注重对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高考是根指挥棒,高考命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日常考试和练习命题,需要通过更多开放性的试题、更多联系生活的案例,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师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进步。
2.六个讲究
六个讲究是针对高考命题过程中的材料选定而提出的建议。除了语言基础题中词语、句子等材料的选择,高考命题中的材料选择还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大小作文材料的选择。首先,在命题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讲究经典、典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淀,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到学生来说,经典名著语言灵动精妙,思想丰富深刻,包含着典型的文学创作方法、素材主题等,这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要讲究时新、深刻。语文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因此语文材料的选定要与当前的现实密切联系,选择当前新的热点、新的技术发现和新的成就,以促进学生联系现实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再次,语文知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高考命题不仅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考查在语文知识中所培养的语文素养,因此高考命题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重视材料的思想引导性、文学的艺术性和情感的熏陶性,促进对学生语文情感的考查和熏陶。最后,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要做到雅俗兼顾,情感文本、科普文本和通俗文本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感知和体会。综上所述,阅读材料和大小作文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经典典型、讲究时新深刻、讲究思想哲理性、讲究文学艺术性、讲究情感人文性、讲究雅俗兼顾。
三、结语
高考一方面关系着国家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关系着社会、关系着千千万万民众的利益。当前高考实行国家统一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但这个过程使高考命题的公正性增加了难度。因此,保证高考命题的公正性要以两纲为中心并与时俱进展开命题。本文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的内容、考查内容的侧重点、命题的规范性及考查标准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些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以促进高考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加强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后雄.高考命题公正的现实困境与两难选择[J].教育研究,2008(8).
篇8
最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对四级语法的要求是:“巩固和加深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大纲》对四级词汇的要求是:“领会式掌握42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2500),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1600条(中学所掌握的词和词组均包括在内),并且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二、四级语法结构与词汇考查内容
四级考试对语法词汇的考查与《大纲》要求是十分一致的。综观近年来的四级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四级考试语法词汇部分是这样体现《大纲》的。
1.语法考题的涉及面宽
近年考题曾经考到:几乎所有词类,三种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名词从句,形容词从句,副词从句,独立主格,一致,倒装,强调等基本语法知识。
2.语法考试的重点突出
语法考试的重点为内容庞杂较难掌握的项目,这些项目还反复出现如:虚拟语气,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独立主格,情态动词。
3.具体考点为以上项目中的特殊用法,
不常用的情况
1)虚拟语气的考点为:would rather+that从句+一般过去时:It is vital/necessary/important/urgent/imperative/desirable/advisable/natural/essential+that+动词原形;It is time/about time/high time+that+一般过去时:proposal/suggestion+that+动词原形;lest+that+should+动词原形; only+that+would+动词原形。
2)状语从句的考点为:非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此类句子多用at times,provided,so long as,incase,once等来替代if;由even /so,now that,for all等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just/hardly…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more than,as…as,not so much as,the same as,as much as等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
3)独立主格结构多以逻辑主语+分词的形式出现。
4)情态动词多与完成时形式连用。
5)定语从句重点考查介词+关系代词(which)和as作为关系代词。
4.词汇的考点为
1)动词,名词与介词的搭配如:popular/patient+with;yield/solution/adapt/transfer/access+to;accuse/require+of;charge+for;under+discussion等等。
2)习惯用法如:confess to/set about/be used to+doing;be supposed to/have/make sb.+do等。
3)由同一动词构成的短语如:come,go,set,break等构成的短语。
4)单个的动词,抽象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多以近义词、同义词的形式出现。
5)介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如:in terms of;with the exception of;in vain等,另外还应注意rather than,other than,such as,none/nothing+but等词在考题中的出现。
5.近年来考题中的新趋势为:若干考点混合出现:一些交际用语也时常出现在考题中。最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对四级语法的要求是:“巩固和加深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大纲》对四级词汇的要求是:“领会式掌握42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2500),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1600条(中学所掌握的词和词组均包括在内),并且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三、四级语法结构与词汇考查内容
四级考试对语法词汇的考查与《大纲》要求是十分一致的。综观近年来的四级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四级考试语法词汇部分是这样体现《大纲》的。
1.语法考题的涉及面宽近年考题曾经考到:几乎所有词类,三种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名词从句,形容词从句,副词从句,独立主格,一致,倒装,强调等基本语法知识。
2.语法考试的重点突出语法考试的重点为内容庞杂较难掌握的项目,这些项目还反复出现如:虚拟语气,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独立主格,情态动词。
3.具体考点为以上项目中的特殊用法,不常用的情况
1)虚拟语气的考点为:would rather+that从句+一般过去时:It is vital/necessary/important/urgent/imperative/desirable/advisable/natural/essential+that+动词原形;It is time/about time/high time+that+一般过去时:proposal/suggestion+that+动词原形;lest+that+should+动词原形;I fonly+that+would+动词原形。
2)状语从句的考点为:非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此类句子多用at times,provided,so long as,in case,once等来替代if;由even /so,now that,for all等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just/hardly…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more than,as…as,not so much as,the same as,as much as等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
3)独立主格结构多以逻辑主语+分词的形式出现。
4)情态动词多与完成时形式连用。
5)定语从句重点考查介词+关系代词(which)和as作为关系代词。
5.词汇的考点为
1)动词,名词与介词的搭配如:popular/patient+with;yield/solution/adapt/transfer/access+to;accuse/require+of;charge+for;under+discussion等等。
2)习惯用法如:confess to/set about/be used to+doing;be supposed to/have/make sb.+do等。
3)由同一动词构成的短语如:come,go,set,break等构成的短语。
4)单个的动词,抽象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多以近义词、同义词的形式出现。
篇9
【摘要】新四级测试已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并赢得了好评。新四级测试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目标,即从语言知识转为语言的运用能力。新的四级考试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层次衡量考生实际运用英语的水平。新四级的施行能有效扭转为考试而教和学的局面,能促进以交际法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认为新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更多的正反拨效应,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四级考试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还要有应用能力,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巴克曼(1990:279)指出:“考试不是在无关价值的心理测量试管中开发和利用的;考试实际上总是为教育制度的需要和社会需要而服务的。”作为衡量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四级考试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对考试所涉及的学生和他们的学习、教师和他们的教学,甚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和作用。如果一项测试能促进教学,则起到积极的影响,即正反拨效应;反之,一项测试如阻碍教学,为了应试而教学,则起到消极的影响,即负反拨效应。语言学家和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广大教师对四级考试的反拨效应极为关注,展开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实验方法,从而加深了关于四级考试反拨效应作用机制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学生、教师及社会三方面,初步探讨新四级考试的反拨效应。
一、学生
尽管新四级考试只发放成绩报告单,而不再设立及格线和发放证书,大部分学生都明确表示了参加四级考试的决心,并承认取得好成绩仍然是大学英语学习的动机之一。然而,学生对新四级考试的态度已有所转变。学生对旧四级考试多持消极态度,认为旧四级考试过于侧重对静止的语言知识的考查,而忽略了实际生活中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扩大词汇量和进行大量阅读训练。随着新四级考试的全面施行,许多大学生反映新四级能更好地检测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更为注重通过真实材料如新闻、广播节目、原版电影等培养听、说能力,同时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如对话、游戏、角色扮演等。许多大学生不仅改变了对四级考试的态度,还改变了英语学习的方法,注重在语境中、在使用中学习和运用词汇及语法知识。
二、教师
新四级考试同时引起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反思。为提高过级率,教师将课堂活动与四级考试题型紧密结合,如词汇教学多采用多项选择形式,注重词语细微语义的区别和语言形式的正确性。主要教学材料是课文提供的语言范例,而不是将其视为激发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作者产生互动的输入。新四级考试对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方法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教学目的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而不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教学是第一位的,测试只是为其服务。其次,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大量英语教师倾向于将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相结合,注重语境的作用,采用更为接近真实生活的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助学者和组织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社会和教学体系
学生在新四级考试中的表现对个人及社会有着重大意义。许多大学仍将四级考试与学位挂钩。四级考试改革也引起了学校相关教学部门的重视。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听力和口语的课时量显著增加,同时增加了新的教材,如新视野视听说教程。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许多大学投资新建多媒体自学中心。新四级考试也对可能需要使用考试分数做出重大决定的相关人员产生影响,如未来的用人单位。新的成绩报告单不仅提供总分,还详细列出单项分和分数解释的依据,从而使得用人单位不仅了解学生的总体表现,还能了解学生在语言技能上的优势和劣势,便于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选择人才。比如一名有着较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学生可能听、说能力较差,而未来的工作岗位包含大量口头交际任务,则公司可根据更为详细的成绩报告单做出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考 化学 探究式试题
中考作为目前初中教学的主要评价手段,对中学教学发挥着鉴别、选拔、激励和导向功能。中考试题的命题理念必须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纵观近年来全国各个省市的中考化学试题,我们发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那就是探究式试题逐渐增多,这正是中考对新的化学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突破口的密切配合。但是,当进行仔细分析这些中考化学探究式试题时,我们发现有些试题的命题方式和内容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特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和几点改进建议,希望和广大同仁共同商讨。
1 中考化学探究式试题存在的问题
1.1试题虽名为“探究”,但其实质仍是考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
我们发现近年来很多中考化学试题都套上了“探究”的美名,但仔细分析其内容,不难发现其实质仍是过去的老一套,学生只要背诵和记忆,不经历探究学习也能答对这些问题。
1.2试题缺少原创性。
笔者纵观各省市中考化学试题,发现很多探究式试题都是重复的,甚至一字未改,如果照这样命题的话,师生只要把各个省市的中考试题讲做一遍就能够得到高分,这样的考试对当前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教学能不能起正确的导向作用?那势必误导中学化学教学,使教学重返传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老路,还会造成师生“仿题”、“猜题”的“题海战术”之坏风。如“请写出几种区别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的方法”这道题就在很多中考试题中多年多次出现。笔者承认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发散思维的好题,但如此重复,缺少原创性的此类题,学生可能在考前早就对它们的答案背得很熟,因而有可能失去原有的考查作用。
1.3考查某个探究要素的试题居多,而考查整体探究要素的试题很少。
翻阅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化学探究式试题,笔者发现大多数试题都是考查部分探究要素,试题要么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么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或假设猜想的能力等。考查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自己得出结论的整体探究能力的试题少。
2 对化学探究式试题命题的几点建议
2.1 理解科学探究本质,试题体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1]。由上述定义可知,探究学习不但重视知识的获得,更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重视学习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和体验。命题者只有充分理解上述探究学习的本质,才能更好地编制探究式试题。在编制试题时,命题者必须创设适合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景,把要考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试题的背景材料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考试的过程就是正在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得到发展的过程。命题者设计的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问题过易,学生无需探究也能回答,那势必造成学生重返死记硬背的老路。
2.2 尽量编制一些原创性的探究式试题。
“探究”的本身就包含着“原创”,不是原创的东西也就谈不上去探究,这样的试题当然就不是探究式试题,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来说,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原创。我们承认编制原创性试题并非易事,但是为了使中考对教学发挥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编制原创性试题是尤为必要的。要编制一份好的原创性试题,命题者必须做个有心人,要随时关注社会生活、科技热点,环境保护等知识,命题者还应该熟悉当前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中学化学课本的核心知识。只有这样,命题者才能巧妙地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又和中学化学核心概念密切相连的问题情景,同时使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体会到学以致用,其乐无穷的道理,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照抄别人的试题。如“非典”过后,很多省市就以“非典”为情景来编制试题,这样的试题必然比较新颖。当然,命题者也可以参考别的省市的命题经验,对别的省市的试题采用类比、组合等方法来编制新的试题。
2.3紧密结合科学探究活动要素来编制探究式试题,考查部分探究要素的试题和考查整体探究要素的试题都应占一定的比例。
探究式试题必须具有探究活动的特点。一场完整的探究活动往往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等6个要素。命题者可以从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要素来编制试题,也可以从考查整体探究要素来编制试题。一份好的试卷必须考查部分探究要素的试题和考查整体探究要素的试题都应占一定的比例,而且探究式试题在试卷中必须占一定的分值,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2)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 )(填“强”或“弱”)。
(3)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评析]:此题是考查部分探究要素和整体探究要素相结合的好题。本题(1)、(2)两问考查部分探究要素,即考查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3)问考查学生综合探究能力,难度较大。对于(1)和(2)问,题中给出该金属的这些信息,实际上是给出了该金属的部分性质,学生只要有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模式,就对上述两问不难作答;第(3)问考查的基础知识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内涵,学生即使掌握基础知识,平时没有经历这类探究活动,很难答对此问。对于第三问的答案可以为:学生提出该金属比铁活泼或不活泼的猜想都行,验证假设时,可以把该金属放入氯化亚铁溶液中,当溶液的浅绿色褪去时,证明该金属比铁活泼,否则证明不活泼。
好的探究式试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对当前提倡的探究性教学起良好的导向作用。探讨化学探究式试题的编制,无疑会对化学基础教育改革起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