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造就人才范文

时间:2023-03-23 09:2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逆境造就人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逆境造就人才

篇1

我们时常说这样的祝福语,比如说万事如意,这样对他人的祝福是非常美好的,听起来也让人非常的开心,但是我们的生活中怎么可能一直都是万事如意,不能遇到什么困难的呢,而且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中非常的顺利,那么其实也没有这么美好。

很多事情都是要对比出来的,如果人一生都非常的幸运,那么他是一辈子都感觉不到自己幸运的,只有曾经不幸运过不幸福过,所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过来这些幸福和幸运才会觉得幸福而获得快乐,所以如果一个人他没有逆境和困难,那么这个人就无法感受到那些经历过的人的幸福和快乐,以及战胜困难之后的成就感与自信。所以我们不要经常的幻想自己一辈子都非常的幸运,非常的顺利,这样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是不现实的,万事如意,只不过是白日做梦罢了,秘境里才能造就人才

在我们知道的很多名人里面,那些从小就是孤儿或者是在少年的时候,就历经千辛万苦,至少是在奋斗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的不胜枚举,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成功的人一般都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困难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人家逆境里面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逆境可以锻炼我们的心智,如果一个人一直养尊处优,那么可能突然将他丢在一个环境恶劣的地方,他就不能够生存,首先他的心理素质就无法抵抗这些,因为以前过得太幸福,所以经历困难之后就受不了,这跟现在我们很多学生是一样的,有的学生从小就在父母的庇佑下成长,突然进入大学之后总是心里感觉不适应,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来处理,并且会遇到非常多的难题,也没有像高中老师和初中老师那样会替学生解决问题的老师了。

逆境能够造就人才,逆境不仅可以锻炼一个人的信念,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加的坚持不懈和坚韧不拔,更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恒心与毅力,所以这些都可以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质和精神。而且在逆境里面也很容易发挥一个人的潜能,很多事情在现实中平静的日子里面做不出来,但是在逆境里面就能够超越自我。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探究活动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74-01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色彩较为浓厚的学科,这门学科的教学最忌照本宣科,生硬灌输。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许多热点的词汇,“探究”一词便是其中之一。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在教学中贯彻“探究”理念,搞好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 依据文本特点设计探究式练习,教给学生有效的探究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有问题探究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有专题探究法,其目的是分专题进行探究,掌握相关专题知识;有自主探究法,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领悟和分析文本;有合作探究法,其目的是促进生生之间的相互探讨、研究,实现思维碰撞……探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一种或综合使用多种探究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安排探究式学习活动时,一定要反复研读课文,了解学生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要给予科学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也养成探究习惯,锻炼探究能力。譬如,笔者教学《陈涉世家》,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学习,确定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用心倾听,注意记录下读得不正确的词语或句子。读完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如果有什么疑惑在小组内解决不了,就由全班同学集中“攻关”。学生分小组朗读、倾听、讨论,笔者则来回巡回,掌握学情,适时介入指导。接下来让学生提出组内争论不决的问题,有一学生提出:第2自然段中课本对“书”的解释是“写”的意思,可这个解释在“得鱼腹中书”里怎么也讲不通。另一学生补充说:“丹书帛曰”中的“书”是“写”的意思,“得鱼腹中书”中的“书”指的是写的东西,就是“字条”。笔者相机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里意思是不一样。你们能一起将课文中“一字多义”的字找出来吗?看哪组同学找得多。学生开始合作查找。讨论、交流阶段中,有的比较“等死,死国可乎”和“公等遇雨”中的“等”;有的分析“扶苏以数谏故”和“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故”;有的辨析“皆次当行”和“之次所旁”中的“次”;还有的交流不同句中“之”字的用法。笔者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指导得灵活,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灵动。

上述教学环节,笔者灵活地将问题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共享探究成果,共品探究快乐。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形成了技能,自然对会收获一种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2 运用探究话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用心研讨教材中的好多课文,都可以从中挖掘出质量较高的“话题”,借此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相关话题,通过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当众发表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走向灵活,走向广阔。

譬如,笔者教学《孟子两章》,提出了如下要求:孟子的论述酣畅淋漓,“逆境造就人才”的观点已得到充分论证。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就这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小组代表面向全班发言。代表1:我认为“顺境也能造就人才”,比如像现在许多“微软少壮派”就是顺境成长的典型事例,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并没有去苦学、苦读,没有经历过什么艰辛,却照样拥抱了成功。代表2:我比较认可孟子的观点。古今中外,好多有突出贡献的人大都是在逆境中诞生的。“乐圣”贝多芬双耳失聪、双目失明谱写了震撼世人的《命运交响曲》;爱迪生历经数次失败和挫折发明了白炽灯泡,把光明带给了人类;生活的强者霍金蜷缩在轮椅上提出了“黑洞说”,创作了《时间简史》……这些例子不都有力地说证明“逆境造就人才”这个道理吗?代表3:环境对人的影响当然重要,但这只是外因,而自己的主观努力才是内因,是真正起作用的因素。逆境能成才,顺境同样也能成才,关键看是否作出了常人没有付出的努力……各小组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些同学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大家由衷的掌声。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精心设计了让学生就“逆境造就人才”这一观点发表自己看法的辩论活动,为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表达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情境。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畅所欲言,阐述自已的独特见解。在唇枪舌剑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指导设计时心里要装着学生,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珍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富有个性化的观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莫让问题太难而阻碍了探究活动的进展

由于受原有知识和阅读体验的限制,有些课文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教师设计探究任务时,对学生开展活动将会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没有采取有效的举措为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搭建“脚手架”,学生自然会望而却步,造成与文本交流的不畅。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鲁迅的《风筝》,在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时,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①课文最后的语句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②文章结尾说:“四周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的冷气。”这里的“严冬”、“寒威”和“冷气”指的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讨论、交流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其实,鲁迅先生的作品本来比较难懂,再加上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又很大,在学生与文本交流前,又不作任何提示和指导,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这样的交流无疑是效果当然是不尽人意的。所以,教师设计探究活动应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通过“跳一跳,摘到桃子”。

篇3

——题记

“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起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啊,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经发现了苦难造就人才,人才需在逆境中磨练这一道理。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也以无数人才的实例证明了这一观点。

No。1:司马迁

他的一句话触动了天颜,被处以宫刑。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失落。相反,他呕心沥血,阅读了大量史料,遍访大汉山河,历时数十载,终于完成了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部不朽之作。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想一下,如果不经此大苦大难,司马迁也许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史官,也不会有此历史巨作了。苦难,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

No。2:贝多芬

一代音乐天才,在音乐事业到达顶峰的时候,他的听力日益衰退,以至于到最后失聪。可是,他以坚强的意志与之奋斗。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他以自己的生命历程完美地诠释了他的传世乐章——《命运交响曲》的深刻内涵。苦难,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

No。3:爱迪生

有人说他真是个天才。他笑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回首当年,在研究电灯泡灯丝取材时,他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才寻找到可以用的灯丝。正是他的这一品格,锻造了他上千项的发明创造。苦难,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

篇4

瞬间,很长,或许在刹那间的决定,就将改变你的一生。当你面临着人生的抉择时,瞬间似乎又那么长。

那一天,是个周日,我坐公交车去邻县的外婆家。车到途中,上来了三个举止异常的小青年。他们有座位也不坐,而是鬼鬼祟祟地朝一个又一个旅客张望,然后就在一起嘀咕了几句,接着就朝坐在我前面的一位昏昏欲睡的老大爷靠了过去。

谁都明白,这三个人是小偷。当时我吓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当时我很想阻止他们,但看到其中一个朝我投来恐怖的眼光时,我一个弱小的女生,无语了。我大气不敢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小偷的贼手伸进了老大爷的一只口袋。

车上静极了!我知道很多人都看到了小偷的行径,但是都和我一样,没有人出来阻止他们。

当小偷再次将魔爪伸向老大爷的另一个口袋时,我身后一个稚嫩的童声响了起来,是个小女孩,大概不到十岁吧:“叔叔,你们是和老爷爷做游戏吗?”顿了顿,她又说,“我们学校的老师说,游戏中拿了别人的东西是要还的,你们什么时候归还老爷爷的钱呀?”

谁也没有料到是一个小女孩阻止了偷窃,而且是以独特的方式。

老大爷突然醒了过来。三个小偷都愣在了那里。那个偷钱的小偷只好将钱还给了大爷,还解嘲似的说:“游戏结束了,我们下车了!”然后就让司机停了车,灰溜溜地逃了下去。

“一失足,成千古恨。”这话不错,然而“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几个小偷的最后选择使人由衷地感到欣慰。请选择自己的良知吧!让那一瞬间成为永恒的亮点、人生辉煌的纪念。

难忘那瞬间的从善弃恶

瞬间,很短:一刻钟、几分、几秒。犹如一场赌局,它使你片刻一无所有,倾家荡产;它还可能使你一夜致富,随心所欲。

瞬间,很长,或许在刹那间的决定,就将改变你的一生。当你面临着人生的抉择时,瞬间似乎又那么长。

有位老禅师很晚踏着月光回家,发现一个小偷正偷东西。老禅师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说:“你老大远来看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让你拿的,就把这件长袍送给你吧。”说着便将长袍塞到小偷手中,老禅师看着小偷那张惊慌失措的脸,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说:“但愿我能将这轮明月送给他。”第二天,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

这轮明月是什么?是宽容,让一个心存恶念的人变得善良;是悔悟,让一个步人歪道的人重新变得正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恶只在一瞬间。我们的生命中,太需要这种拥有明月光辉的心灵选择!

瞬间,将一个人从罪恶的深渊拖了回来。一个人在抢劫银行被警察追捕时,情急之下,将一名孕妇抓住做人质,在警察与罪犯对峙的时候,孕妇突然大声起来,罪犯用刀抵住她不准她出声,却发现孕妇的腿上不断有血流下来。孕妇即将临盆,罪犯的手抖了起来,脸上露出慌张的神情。在这时,理智战胜了他。他投降了,他大声请求让他为孕妇医治,称自己是名医生。眼看孕妇痛苦的样子,人们同意了他的请求,最后,孕妇得救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这话不错,然而“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个医生的最后选择使人由衷地感到欣慰。

后记:

当面临人生选择的那一瞬间,请相信自己良知的选择、灵魂的选择。让那一瞬间成为永恒的亮点、人生辉煌的纪念。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素材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有( )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革,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E.范仲淹自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馈赠,刻苦攻读,终成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

F.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掳去当俘虏、沦为阶下因的那二十年时间,卧薪尝胆,忍人所不能忍,受人所不能受,最终灭掉了吴国。

答案:C、E、F

梁启超的事例只是证明了他善于总结读书方法:范仲淹、越王勾践的事例则分别证明了勤奋造就人才、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都没有扣住“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这个观点。

篇5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目标是前进的动力》。在生活中,目标就是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目标,就好比一艘航行在上的小船,没有一个停靠的目标,盲目的飘荡,难以抵达彼岸。

四十多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穷小子,身体瘦弱,却在日记了立志长大后成为美国总统。但他要如何实现呢?接着,他拟订了一系列目标。从踏入好莱坞开始,他在演艺界声名鹊起。在57岁那年告老退出影坛,转而从政,并且成功竞选为加州州长。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美国总统。他就是阿诺德·施瓦辛格。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拥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说,目标可以成为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帮助人们突破极限,不断创造人生新的高峰。这个目标可以是长远的目标,也可以是短暂的目标;目标可以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也可以是一点微小的积累;目标可以关乎到今后的人生之路,也可以细微到脚下的每一步。但无论如何,这个目标必须足够明确,因为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给我们明确的方向,才能确保我们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篇6

洪战辉,新世纪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中国每一个公民,更感染了河南的每一个人,因为他是河南人民的骄傲与自豪。从小在残缺的家庭中成长,遭受了兄妹分离的痛苦,母亲离家的悲剧,在父亲一直是精神病状态的情况下,还要抚养捡来得小妹妹,最最激人的还是他能够在如此的生活环境中不忘学业,努力拼搏,并最终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是一个信念,这需要一种勇气,这更需要一直的毅力。

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才,这种精神。洪战辉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了这种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环境造就人才,在如此的环境下,洪战辉磨练了他的意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迎接了各种困难的挑战,战胜了各种环境压力,他给我们在生活和学习 上都留下了一份很大的财富,给他自己也创造了辉煌得人生,正如当年的许本禹,如果感动是一种财富,那么洪战辉很富有,再过去的10几年中,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他的到这份财富而作出的努力,付出的代价。他的经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这种不懈奋斗,在逆境中创造自己人生的精神,这更让我发现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这种精神,反而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用这种精神奋斗人生。

奋斗人生,是重长期坚持,永不停息的努力,无论环境怎样,条件怎样,我们都应该有此毅力,追求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生活上,我们需要洪战辉,不仅是条件困苦,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人生,锻炼自己的能力。早早的他扛起了家的重担,在如此的环境中他学会了独立承担,独立自主,独立人生。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大学生,原理了父母的照顾,很多人遇到了生活上的麻烦,并为之苦恼,很多生活琐事被他们弄得那么复杂,洪战辉叫道我们生活要能够独立,生活要能够自己承担。可以想象,洪战辉的生活条件是多么不容易,没有完整的家庭的他扛着一家的重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家人团聚的温馨,可是他依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走进了大学继续深造,他是每个大学生的骄傲与自豪,他更是每个大学生的模范和榜样,我们有坚实完美的家庭作后盾,都有如此精神支柱,如此心灵归宿,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只有学习,而很多人不能够珍惜,荒废学业,甚至因一时的冲动走向悲剧,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一下?作为学生,学业搞不好怎称学生,何况在当今如此良好的条件下。

奋斗人生,既然选择了人生,何不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人生需要的就是一种拼搏,一种不懈的追求。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挑战下,我们都应当永存信念,这才是奋斗。自己的事自己扛,洪战辉从未接受过任何募捐,这才是奋斗,他有那种信念,有那种不怕的信念,这是勇敢,这是坚强,这是敢于正视这些挑战,奋斗人生,就应当主动迎接挑战。洪战辉的所作所为打动了每一个人,但他并不是想让每个人对他同情。他又自己得人生方向,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从高中就一直带着妹妹上学,靠打工和做小生意为生的他,知道路应该自己打拼出来,条件差,靠自己去改变。如今已经23岁的他,仍带着妹妹一块走进怀化学院,他拒绝了多次他人的捐款与帮助,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他已经历过了各种坎坷,各种磨练,他以早早的融入了社会,接受了社会,可以说他已很老练,现在的难关对他来说已经很小很小,以往的经历以足够证明他能够走过去,他能行。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刚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乐观,乐观的对待生活。它在困难面前总能够坦然,笑对人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头支撑他走过了风风雨雨,配合他笑过了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走不过的路。是啊,我们在其他各方面有何尝不是呢?学习中难免有挫折,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候你能够乐观对待你的成与败,得与失,相信那不是打击,而是更大的鼓舞与激励。有乐观配合着你的刚强,何愁“不得天下”?激情,在刚强与乐观之间,洪战辉更存在着挑战生活的激情,努力学习的激情,迎接坎坷困难的激情。激情人生才有激情奋斗。缺乏激情,一切的一切将很空虚,很无助,还等什么,燃起学习洪战辉的激情,燃起挑战生活,努力学习的激情!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挑战曲折坎坷人生,创造辉煌灿烂成就。

篇7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紧扣“精”字。

一、内容要精

所谓精讲的内容,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材实际,选取侧重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反复揣度,仔细研读。精讲的内容一般体现在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及他们对学习的疑点上。教师在精讲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层次,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方法要精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讲,必须借助确有成效的方法。实践证明,下面的几种做法比较实用且容易操作。

1.引导预习。对于要学的课文,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可以设计一组基础题目,便于在课堂之前进行检查。当然,在答题时要实行闭卷,一旦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就要督促学生做好课前认真预习。

2.优化讲解。教师的讲解主要体现在及时的启发、引导和点拨方面,从而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

3.运用多媒体。多媒体能够为语文课堂提供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表象,可将抽象晦涩的文字符号通过直观形象的内容体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建立起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的间接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化难为易。

三、步骤要精

教师在精讲时,切忌拖沓冗长,不着边际,而是要优化精讲环节,利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

1.略读。让学生熟悉课文,从而在学习之初就在脑海中建立起所学课文的一个整体知觉,为后面的重点品味课好铺垫。

2.精读。在初步感知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所选的精讲点重点突破,引导学生边读边品、边揣摩边领会,从而让学生不仅获取知识,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丰富自己的语文积累,浓厚他们的文化底蕴。

3.总结。这一环节主要是在精读课文后,再统览全文,对文章精华,在更高的层次上再度概括、总结。

语文课堂还应该让学生“博学”。语文教师要建立“大语文”的思想,在视听读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深厚文学底蕴。为了使学生“学得博”,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进来,融会贯通,增大信息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博,在课堂上就要做到“活”。

早读课要“活”。可以将早读的时间分段,十分钟诵读所学课文,十分钟推荐名人名言和古诗词的赏析,十分钟名著导读。并自行确定篇目,寻找参考资料,动手编写讲稿,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分析、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要“活”。现有课时除了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本阅读和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之外,还可以安排一到两节课作为扩大阅读。定期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心得,在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成效。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在阅读中积累较为丰富的语文素材,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能力。

课后作业内容要“活”。在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中,采取“听、说、写、读、看”并举的方法,力求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精讲博学”应当成为我们在“五严”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在“五严”要求下,我们必须把课堂转型、提高课堂效率当成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必须实现教师及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致力于建设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通过“指导”、“引导”、“开导”或“导读”、“导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尽量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在组织时,要注意学情,注意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针对各种情况,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分组,就某一部分题目交流,再进行大班交流。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要恰到好处。让学生讨论的题目有交集,这样就不至于别的组讲的时候,他们无事。他们也必须积极思考,因为他们也会随时被点起来回答问题。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收集学生议论的热点、共同存在的问题,预测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进行个别指导、补救。对学习状况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新的或更高的要求,对学习状况差的学生作必要的个别提示,力求启而即发。当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可以“结”,教师可以“评”。何时进行“评”、“结”,一定要根据学“情”而定。一般地说,难度小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多数学生未解决,少数已接近解决,个别已弄清问题关键时,进行“评”,效果较佳。太早,对中“差”生不利,太晚,又会使“优”生吃不饱,从而浪费教学时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降低课堂教学效益。

篇8

[关键词]口头表达 能力 学生 少数民族地区 普通话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地理、历史、科学、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语言,无论语音、词汇、语法、语言习惯和语言再造能力等,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有的可谓天壤之别,这就给普通话的推广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文教学也因此而具有迥异于汉语言地区的特点。语文是工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每个人都应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物、生存的基础。良好的口才需从小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教师应联系实际,下功夫指导。鼓励学生勇于说话、乐于说话、善于说话。这不仅是完成语文教学本身任务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到地方语言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偏重于培养学生的书面应试能力而忽视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注意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多数是要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处于回答老师提问的被动境地,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缺乏主动提问题的能力是目前许多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指导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训练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通过朗诵、背诵,训练语感,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和句式,丰富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能力。

学语言,一要多读,二要熟读。比较二者,熟读背诵又为先。很多先人的真知灼见揭示了这两条规律。北宋大学士苏轼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已故文坛大文学家茅盾,一次与朋友吃酒,为助兴,朋友拿过《红楼梦》点回请他背,他随点随背,竟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并能背诵许多诗句,结果讲话、作文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语文课本中,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孩子大多可以熟背,到了高年级大多孩子是不会熟背的,甚至有的孩子连读正确的基本要求都不能达到。这也是造成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原因。我鼓励学生向以上的语言大师学习,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

其次,对诵读训练做有层次、有系统的指导,授之以法。教师应就如何掌握停顿、轻重读、语速、语调、语气以及如何划分句子的节奏、等进行朗诵指导,并从“分段朗诵”、“抓内容层次”、“掌握长句的停顿”、“抓住警句(关键性语句)”、“抓文脉”、等在方法上进行背诵指导。

第三,在诵读训练中,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都是直观的指导方法。没有什么方式比教师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美文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了。为此,教师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在诵读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第四,诵读训练还应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多角色读。有关描写生动、精彩的片断,含意深刻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文还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背诵是一种强化识记,是口语表达流畅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和训练。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对背诵的兴趣。我以为,教师可对每个学期的须背的文章作具体安排及适当补充,两周举行一次背文比赛,以比促读,以赛促背,形式多样,方能调动其兴趣,才能真正把学生的背文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

第五,听录音,进行模仿。选出一些课文让学生跟录音读。跟读可在正音、停顿、感情表达和朗读技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鼓励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说话”材料,请家长、老师专注聆听,作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

朗读和背诵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训练创造机会。

1.开设“一日谈”栏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要让学生善于说话,还应加以正确地辅导,辅导得法见效更快。

我在课堂开设了“一日谈”栏目,安排学生谈谈说说,讲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活动大体上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每堂课请一、二名学生上讲台发言,题目不定,范围不限,三五分钟,谈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任意发挥。谈完之后教师作些归纳。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说起。例如校园里的操场、教室门前的松柏、教室里的讲台、粉笔、自己的爸爸妈妈、同学都是一个话题,两三个人同说一个话题,初步搭成说话的框架。此外,我还从课文中选出一些篇目,启发学生叙编故事。如在学了《燕子,我想对你说…》后,启发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燕子,有什么想对萍阿姨说的?打开思路后,课堂气氛很热烈。到第三阶段,则训练系统、完整的说话能力了,要求话题恰当,层次清楚,语言到位。做到言之有物,声、情、貌都有讲究,逐步向高标准努力。如此坚持不懈地经过几学期的循环训练,终于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了质的变化,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编演课本剧

编演课本剧,借师生动作的演示,语言的定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细致观察课文中有关情景的再现,语言的精妙,获得较鲜明的感知印象。如上《小红帽》一文时,分若干组,让学生上台,戴上头饰分别装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红帽”与“猎人”,一遍遍演示,一遍遍背诵,一遍遍体会,演示者背“台词”(课文),作为观众的同学们也一遍遍默读着“台词”,极度兴奋。表演结束,全班集体背诵,一堂课后学生全都能将课文背出。

部分课文如《圆圆和方方》、《洛桑学艺》等,让学生毛遂自荐,在课堂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再现人物个性化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在不同对象面前“说”的能力。

3.心灵嘴巧训练

为了让学生的善说达到心灵嘴巧的程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方法。

(1)采用让学生做主持人、演讲、讲故事、参加辩论会等训练形式。如学习《野草》后,结合课后练习,召开一次辩论会,就“逆境是否会造就人才”进行辩论。要求辩论的双方不仅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语意要点,还要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片面和说话不充分的地方,使自己发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种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人物说话的技巧。如:谦恭有礼地回答;委婉得体地谢绝;不露声色的借口;假装糊涂的饰词等。课文中人物说话的技巧,为我们提供了语言的范例。认真学习并研究它,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