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师的名言名句范文
时间:2023-03-27 22:2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老师的名言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桃李满天下”,是教师的荣耀。--值此曰丽风清、秋实累累的园丁佳节,敬祝老师康乐如意,青春永葆!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一个好学生能够发现自己老师的错误,但是恭恭敬敬的保持沉默,因为正是这些错误对他有所裨益,使他走上大道。-----屠格涅夫
4、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5、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曰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7、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却寻觅的功夫,横竖他也什么都不知道。-----鲁迅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圣人无常师。-----韩愈
1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1、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12、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教师节愉快。
13、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年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
14、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喜庆的节曰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
15、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17、用满天彩霞谱写颂歌,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曰的祝贺!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9、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20、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爱默生
21、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2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2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6、园丁--崇高的称号。看那枝头绽放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祝福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27、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篇2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实地走进文本,让学生成为文本的知音。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走进2000多年前古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破琴绝弦”的悲壮呢?如果教师只参考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是没有用心灵去阅读课文。于是,我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理解句意的任务,学生借助参考资料,大都可以理解句意。课堂上进行检查交流时,果真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八九不离十,他们侃侃而谈,自信的声音似乎在告诉我:“老师,这些我们都会了,不用你多说了。”我庆幸没有浪费时间在课堂上做无用功。的确,一味讲学生已懂的知识,他们感到味同嚼蜡,怎么打得起精神呢?教师应该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下功夫,带他们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里。
“伯牙绝弦”是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学生都爱听故事,因此,这堂课,我就以故事的方式用设问串了起来。故事的开端,我从俞伯牙为君臣的演奏开始:这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把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喝得酩酊大醉的楚王君臣却在他的琴声中昏然入睡了。既气愤又伤心的伯牙心里想什么?尽管伯牙并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人们是怎样赞美的?学生随着教师的叙述走进故事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悟出了只是“太好了”或如“天籁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样肤浅的称赞,让伯牙这位操琴高手深感“寻知音之苦”。教师所讲的故事让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了。故事在发展,学生从“高山流水”中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在想象中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当他们把“徐徐清风”“皎皎明月”“潇潇春雨”等景象抑扬顿挫地诵读出来时,学生就水到渠成地明白了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由此深切地体会到伯牙“遇知音之喜”。
在教师娓娓动听的叙述中,学生走进故事的结局:伯牙见到钟子期冰冷的墓碑,“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学生听着荡气回肠的故事,脱口而出“失知音之痛”,深深明白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原因。
学生从悲壮的故事中走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分析了伯牙破琴绝弦将失去的是什么,由此,深化了对“知音”的理解,他们纷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有的说知音是“能准确道出自己心声的人”,有的说知音是“为好友失去了金钱、地位、名誉也不后悔的人”,有的说知音是“能让你铭记一生的人”。当学生滔滔不绝地用诸多个性化的语言,精辟地概括“知音”的内涵时,我感受到这是从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情感和智慧。接下来在交流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时,班上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第一次举手了:“酒逢知已千杯少。”我发现他这节课学习得非常专注。是感人的故事磁铁般地吸引了他,同时也激活了他的思维。(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严田小学)
篇3
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3 教学过程
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
(设想意图: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总结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即: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设想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为如何有秩序地自学古诗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诵),“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写(五言)古诗。此诗是作者50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做官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临行)时的情景而做。
③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通读本首五言古诗。
(通过自由读、欣赏配乐朗读、个别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读古诗。)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 母/手 中/线,
游 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④根据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诗句的大意。
(出示影视《游子吟》情景剧。)
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孩子对母爱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⑥教师提问:能展开你的想象说说母亲除了给孩子密密缝衣,还会对进京赶考的孩子说些什么?
当老母送孩子将要远行时,孩子为何不直说“母亲啊,你的爱,孩儿难以报答”?根据刚才的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你的理解。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爱
⑦请同学们再读此首诗说说诗中吟诵的是什么?
(设想意图:为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选用练习填空以及划分节奏读古诗和欣赏情景剧说诗意的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的自学结果。并通过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内涵。此设想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声情并茂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诗中真情自然跃于学生脑海。)
⑧通过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想意图:通过观看主持人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刻地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实内涵。)
4)教师小结本诗,衔接现代诗歌《妈妈的手》。
①学习了《游子吟》,我们知道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衣的细节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深情地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故而此句成了赞颂母爱的千古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同样赞颂母爱的现代诗歌《妈妈的手》,先听老师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想想本首诗作者是重点抓住哪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流传的原因,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通过引荐现代诗歌《妈妈的手》,让学生对比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细节动作感受母爱的。)
妈??妈??的??手
作者:吾桐树
我洗手的时候 河说
把你的手给我
那是1992年 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钻心地痛
流水简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妈妈从山坡上飞奔下来
她说 把你的手给我
她揉搓着 一边呵气
然后把我的双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温暖的肚皮上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此首诗并和《游子吟》作对比,《游子吟》的结尾和本首诗的结尾是否相同?哪首诗的结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结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爱难以回报,而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难以回报。同时学习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有声有色,以及学习两首诗歌结尾的不同,再次体会《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课堂练习。抒真情写我心:学习和赏析了这两首赞美母亲的诗歌,相信你的感受颇深。或许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母亲为你操劳的画面,或许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说给母亲的话……那就请拿起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以情煽情,趁热打铁,充分打开学生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真实地写想对母亲说的话,练习的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板书:
游 子 吟
篇4
一、用好教材,搞好教学,提高课外练笔水平
好的语文教师,教学一定会有针对性,能解决学生课外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尝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甜头,练笔兴趣就越来越浓了。教材中告诉学生要学会观察和感受,学会想象与联想,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学会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老师的责任是要用心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通过文本,让学生去发现和感受,例如针对学生不善观察的问题,在讲解《故都的秋》时,我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的观察,体会作者用怎样的材料写出自己对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的感受,让学生懂得仔细用心观察,调动五官,摄取外界信息,捕捉内心微妙的感情波动,并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写好课外练笔的关键所在。进行诗歌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诗歌的音韵、节奏、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凡是课本上的诗歌,尽量让学生都读完,这对提高鉴赏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彭某在自己的练笔中写到:这个学期学诗很多,我本来对诗没有什么好感,但学习后我的看法改变了,因为读诗,让我懂得了许多千古名句里的哲理,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我体会到李清照晚年生活的悲凉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歌,用仅有的字数,让人们展开妙不可言的联想,在读诗时还能领悟许多的人生哲理,所以诗歌是我们不可缺少的阅读文体。这个案例表明,用好教材,搞好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外练笔的质量。
二、提倡民主、做到宽容,创造课外练笔的良好条件
课堂作文由老师给材料,限字数限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外练笔没有以上要求,学生反而感到无所适从,经过了解,发现部分学生所谓找不到可写的,主要是放不开手脚,顾虑重重,是不愿向老师敞开心扉所致。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指导和批阅及评讲练笔时,教师一定要有民主作风和宽容态度。尽量减少课外练笔中对学生的束缚,提倡学生大胆地表达,尽量写出个性,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于漪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过:“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功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这番话点明了“做人”与“作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写好课外练笔应首先重视的问题。
在批阅课外练笔中,我发现一些个性鲜明的学生爱发表“奇谈怪论”,常常让老师感到难以理解和对待。例如在学习了台湾高振东校长的讲话后,有学生在练笔中并不认可他的爱国言论;有的学生在练笔中表示自己想当警察是为了能正当地去杀人;有的学生认为人生就是一种宿命;有的学生认为金钱就是万能的……应该看到,学生能真实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老师应十分珍视,老师要以民主和宽容的态度接纳,对学生的奇思怪论对练笔中的过激或错误的认识,一定要正确引导。我的做法是绝不打棒子、戴帽子、上纲上线,而是进行个别交谈。这种交谈是朋友般的推心置腹,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以允许学生想不通,保留自己的意见,否则老师一句不得体的话,可能会扼杀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才。实践证明,老师这样做,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蔡向学是一个很有个性,喜欢思考,十分聪明的学生,他在练笔中这样写到:“从高一到现在,我变得很喜欢写周记,因为自从来到这个班之后,我终于觉得我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了,我可以不再去为了要将一些名人名言套在周记中而将一些本来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删掉,我可以不再为了要将自己写得伟大、写得无私而将一些本来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删掉,我可以不再为了考虑一些政治、道德、品质因素而将一些本来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删掉,我所要写的就只是我想的东西,不用管字数,不用管体裁,所以写出的不再是虚伪的,而是一件件真实的事,我真的很高兴,自已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吐露自己心声的地方,谢谢老师让周记变得如此自由”在这篇练笔的最后,该生说:“对不起!老师,我的很多周记的内容都比较过激,也涉及到一些不爱国的内容,感谢您能够忍住心中的怒火烧完。”这篇文章让我感到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成长。
三、交流范文,学会欣赏,激发课外练笔兴趣
篇5
一、农村感恩教育的家庭缺失
在农村的孩子,近年来,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许多农村学生家长纷纷外出打工,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全。在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转,俨然是家中的“小皇帝”,甚至于就是学生一人在家,想怎么着就怎么作,自己说了算。到了学校他们总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认为一切都是你们应该给我提供的,是你们应该为我做的,我就是应该享有的。他们往往从自我的角度来选择行为方式而不考虑他人,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这样的理念对学生、社会十分不利。
二、农村感恩教育的学校缺失
现在农村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名次,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教学范围。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学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农村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缺失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人都关注着家里物质财富,老人们关心着儿女在外挣了多少钱,寄了多少钱回家;而在外忙碌奔波的儿女们也认为自己寄钱回家已经尽到责任了,有的青壮年为了节约钱,甚至好几年不返乡一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了。经常听到孩子间的攀比:我的衣服是妈妈从深圳寄回来的,放假我要坐飞机去广州…许多孩子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因而当父母无法满足其舒适生活的要求时,他们就开始抱怨。我们这儿的农村家庭离群索居,亲友邻居间很少往来。有的学生看到别人家有困难,因为不是自家的都不愿伸出援助之手。大部分农村学生就在这样虚荣而冷漠地环境成长着。
根据以上现象,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在深刻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用苛求的目光重新审视传统德育模式。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始思考和探索并研究农村初中感恩教育活动。
四、初中思品课程的感恩资源
众所周知,许多农村初中生非但没有感恩之心,更谈不上感恩之行了,而这些都源于他们没有感恩之情。而思品课是一门拨动情感的道德课,人格训练课。其基本点是: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历程),根据现代教育突出“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确定以”尊重、关爱、责任”为整个初中阶段的基本价值目标。
初中思品课程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一总目标告诉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这块内容,并且课本中很多教材涉及到感恩教育,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一资源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知恩、感恩。
五、通过教学进行感恩教育,培养感恩的情感
在初一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以亿万分之一的几率来到世上,了解到生命的独特性、来之不易,短暂性,感恩自己的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结合讲初三思品“承担责任”一文中,一个人的成长,很多人在为你承担责任——家长为你的成长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承担责任,老师为你受到良好的教育承担责任,警察为你的安全保障承担责任,医生为你的健康承担责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成长离不开许许多多人的尽职尽责,我们就应该感恩这些人,也就是感恩社会。
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善待环境,感激大自然的赐予之恩。我们在讲初二《做大自然的朋友》一文时,就要让学生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
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感恩自己的老师,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在讲初一《理解老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出自己所知道古今中外称赞老师的名言名句以及事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很多赞美教师的句子从学生口中说出。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老师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我们谋生的手段,使他们能够从内心感激老师、尊敬老师;把授受老师的教育和认真学习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的关爱,使他们感激社会关爱之恩。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可能受到别人的帮助,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可能受到别人的帮助,社会也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承担起关系社会的责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篇6
【关 键 词】 课外阅读;语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但是我们农村的小学生们,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读书状况令人堪忧,所以,必须要学校和教师切实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每一位学生能读到书,读好书。根据我们学校地处农村的实际情况,我在班级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指导活动,也有了一些体会。
一、就地取材,创造氛围
学校少先队要求班级布置文化阵地,其中读书角、文化角是每班必须设立的。我带领班干部们充分利用好这些板块,首先选好管理员对图书角的图书进行管理,使学校发放的图书能最大的有效使用。同时每一周在文化角中展示本周在课外书中的收获,可以是积累的词句,也可以是读后的心得,对于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不同,所要求的收获是不同的,重在鼓励他们读书,并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有自己的作品展示就是一种荣誉。不过学校发放的书籍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于是我动员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带到班级图书角,相互之间交换着看,虽然图书充实了不少,但是毕竟是农村学生,家庭读本是有限的,于是我利用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支持孩子读书,并尽量保证孩子的读书需求。然后我与学校的图书室联系,由我班的管理员定时进行图书的借阅,以补充班级图书的空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对自我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便于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阅读指导,我与学生一起读书。
二、培养习惯,注重实效
学生读书时往往只注重故事情节,而对于其中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关心,更不会做记录。学生的一次作业习题中:徐特立老先生对他的孙子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多读、多写,其中多读时一定要动笔。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说说该怎样做到多读、多写。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等等。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即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提高阅读质量。
每读书一段时间以后,我会进行集中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为了便于我的指导,我会定时让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但每次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针对于课外书屋的推荐和学生的特点做定时的好书推荐,由学生自己投票决定读什么书。我们班的学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的续写,《鲁宾孙漂流记》的缩写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三、帮助选择,保留个性
由于学生的喜好不同,课外阅读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只有读自己喜欢的书,才会读得自由,才会读得投入,如果硬要他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再好的书也不会有激情去读的,更别谈从中会得到什么收获了,作为老师的我对于他们的读书范围不作要求,只要他们有兴趣,不管是名篇名著还是幼稚的卡通童话,我都会支持、鼓励的。
课外阅读益处虽很多,但开卷未必都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所以我在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时,关注他们的书的内容,引导他们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四、课内外结合,有效延伸
我在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读会书本,同时抓住时机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如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看安徒生童话;学了《鲁宾孙漂流记》引导他们看外国名著,学了日积月累中的名言名句后,鼓励他们找到相关的作者的作品进行阅读。每次的课外书屋中书籍的推荐,我都会动员他们尽量去读一读,同时还抓住一些节假日推荐相关的书籍……被我用得最多的还是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
为了不在学习期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不再要求学生写日记,只是让他们准备一本摘抄本,每当读到好的句子或有好的想法就随手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个词语也是好的,不过每次的记录要写上日期。学生少了难写又讨厌的日记,让摘抄取而代之,学生是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作业要求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慢慢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着课外所要阅读的量。在假期的作业中把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因课外阅读也变得有趣起来。在每个学期开学时,我们班的学生带来的是一幅幅精美的手抄报,自己编辑的好词佳句集,有的学生还主动写了自己在假期中的读书心得,渐渐的,学生由被动读书转为主动地找书读。
五、展示自我,乐在其中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我结合课文进行了一些活动,如在学习名人名言的内容时,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开展“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学到关于、等名人的课文时,在班会上开展“名人故事会”,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在班级的文化阵地中还开辟了“课外阅读小报”,展示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学生们一有空闲便会寻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根据每月的读书主题搜集资料,整个过程使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的阅读的量很大,在每次的文化阵地的评比中,我们班的文化阵地中的内容最丰富,得到的分数也是最高的。特别是这次的语文小报的比赛,我提出了要求,并没有安排哪个学生具体完成。出乎我的预料,学生们踊跃参加,并且他们自己收集了很多关于家乡芜湖的资料,而且起的名字也很有特色,如《家乡风韵》《奋进的芜湖》等,而里面的内容更是体现了芜湖的文化气息,表达了对家乡芜湖发展的赞美。同办公室的老师看了后连连惊叹我班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归类能力。听了同事的称赞,看到学生的作品,我感到很欣慰,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训练没有白费。为了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班上每个月组织评选一次 “读书少年”,并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由于在阅读的每一环节,我都关注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多数同学踊跃阅读,而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征文活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真正做到了乐在其中的读书。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通过增加课外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有利于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服务,会更有助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苏大银.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J]. 读与写(下旬刊),2015(5).
篇7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初中语文每册教材每篇课文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这也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最好的入手点。每学期新课本一发下来,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先睹为快,这是了解学生阅读兴趣点的好时机。教师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浏览之后,列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课文题目,不喜欢的课中有个别感兴趣的地方也列出来。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后,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可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让图画展现形象,让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在引入情境后,要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再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的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厚积才能薄发”,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本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看报的习惯,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读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因为语文课本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载体,而自读课本是课内的补充,是语文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所以,这两本书我们应让学生天天读、认真读。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阅读课进行阅读,阅读面要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可成为学生阅读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丰富社会阅历、成熟思想、提高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读成语、名句、名言等。
三、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首先是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视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定,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被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答案可谓层出不穷,有的说是热爱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欣赏夜景,有的说是观看热闹……我们应对这些答案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也可给予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
四、选择多种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学习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只有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才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从声音上可以分为有声和无声,比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上可以分为速读和慢度;从精细上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上可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从个体与群体可分为个读和齐读;从解读文本可以分为对话阅读、探究阅读和体验阅读……阅读方式时机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情况而确定,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以道育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教师教书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工作,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立足课本、钻研教材,发挥语文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它们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了美的教育与启迪。如北魏郦道元的《三峡》、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古今山川景物记,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特征教会学生睹物思情,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又如《紫藤萝瀑布》、《敬畏自然》、《生命生命》、《谈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能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要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在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孟子的民本思想;可以认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其次,让学生钻研教材,整体感知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有所悟而有所“德”。如在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在生活上讲攀比、图虚荣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类似菲利普夫妇的小市民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对待金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在校要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幸福的生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课文,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蕴含中的情感因素与心理教育因素,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对其情操进行“陶冶”与“熏陶”,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二、抓好语文课堂,注重诱导点拨,重在自然渗透。
加强德育渗透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师在授课中要适时诱导点拨,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升华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最终转化为自身修养、道德情操的形成,实现我们的育人目的。
(一)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内容,体验文中情感。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学生可以感受语言的优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如《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或语气恳切、语重心长,或声音低缓,表情沉重。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了解、接受、感触、欣赏诸葛亮的忧国忧民之心。朗诵优美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发现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古文《三峡》时,师生共同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许多学生被三峡的优美景致所吸引,感受到雄奇旖旎的自然美,并为其磅礴气势所折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创设情景,营造气氛,熏陶渐染。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展示一种以景传情的情景,就可以很好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情弦,感染他们的情绪,达到情景交融,以景化情的境界。创设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表演展示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形象。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在教《变色龙》一课时,我就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感染力。如分角色扮演《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明白做人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不要贪慕虚荣。其次,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法,如运用插图、挂图、幻灯、录音、录像、演示和语言描绘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先后出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用轻快、优美的音乐伴奏进行配乐朗诵。同学们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伴着联想,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之中,领略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产生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珍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美好情感。再次,教师可通过问题设置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内化为自己的高尚品格。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我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细心体会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情。又如在讲述《心声》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下几个问题:
(1)“写的是谁的心声?”
(2)“他的心声是什么?”
(3)“为什么以‘心声’为题”
(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5)“如果你遇到了和李京京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当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李京京的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指导学生理解记忆名言警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历久不衰、文情并茂、意味隽永的格言或名句,它们涵盖了德育教育思想的许多方面。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语文老师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把它抽出来重点分析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摘录成册,作好读书笔记。每天记一句两句,日积月累,会受益终身。
三、上好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口语交际教学一直是被中学语文教师忽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实,由于口语交际课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口语交际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的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课《我爱我家》,通过学生的讲述,教师除了分享他们的故事,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世界时上的多种爱中,至深至纯的是父爱和母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爱,永恒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爱自己的家。又如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这些口语交际课,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从而有意识地完善自己。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文讲解的过程,必是“文”与“道”相结合,寓教于练,渗透德育的过程。陶行知先生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找准语文思想教育中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涵,使学生的人格修养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以道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2]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成章、谷生华主编《语文教育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9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46-02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传承和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发展的战略基础。在信息网络时代,面对东西方文化碰撞,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新的困扰和挑战,高等学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干扰和挑战
1.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渗透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之后衍生出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是我们构筑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弱化和遗忘。然而,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这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传统文化正承受着大众文化和西方文化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变化,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便捷的网络信息和多元的异国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同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间”,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到的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为:无政府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崇洋等思想和行为。富有民族特色的信仰、节日、服饰、礼节、道德、习俗正在被“挤兑”。
2.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传播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商品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由消费意识形态筹划和引导大众,以大众传媒和信息网络为载体,以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普及化、时尚化为运作模式的一种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其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并依赖大众媒体传播。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滋养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茁壮成长,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迅速壮大为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不足是其单调、平淡、庸俗的特点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诱惑和孤独感,这些消极因素在庸俗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会被放大,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伴随着无政府主义、金钱至上、奢侈享乐等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的渗透,它的广泛传播干扰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赞美,降低了大学生自身道德要求的标准。
二、加强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坚守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面对新挑战,我们应该更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以适应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特点,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水平。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增加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当前形势下,对于教材建设,应集中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现有传统文化素材及教材的整理研究工作,挖掘能够体现现代意义的传统经典,特别是注意搜集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作品,用新语境,从现代视角对传统典故进行阐释,激发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之能够古为今用,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于授课形式,尤其是文科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语言文字、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等不同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讲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制作有关传统文化的多媒体课件,组织故事会、诗歌朗诵、英模报告和专题讨论等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化传媒、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并不是人们单纯用来娱乐的手段,而是承载着一定的政治价值取向,塑造和引导社会时代价值观念的精神工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在面对丰富多彩、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流行文化时,稍有不慎,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青年流行文化,利用信息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多样性和便利性的特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大学生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一本好书、一部包含传统文化并符合当代青年欣赏需求的电影或电视剧、一部历史纪录片等都可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可以在重要的纪念日前后开展学习英雄模范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刘胡兰、、雷锋等历史英模的事迹和姚明、洪战辉、钟南山等现代“双百”人物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其思想感情,充实其精神生活,提升其道德境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利用信息网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零点调查公司于2015年3月23日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更是高达97.9%,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的时长为3.4小时和2.7小时。
互联网上丰富的知识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消除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空间距离,各种各样的论坛、专业网站提供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学生可以方便地提问并获得及时解答。信息网络的公开性和便捷性正在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图书馆纸质资料进行学习的习惯正在减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现有的电子版资源。针对这一趋势,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更可以高效地将传统文化内容传递给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把英模故事、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等内容制作成网络共享资源,以贴近大学生浏览网络信息习惯的媒介进行传递,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QQ空间等,以便于学生浏览,引起学生兴趣,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
4.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爱国主义、励志、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一方面,在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类人文景观当中尽可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营造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在环境。可以利用优美、安静的校园环境,让每面墙壁、每条路牌、每块石头、每个雕像说话,讲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历经千百年风雨冲刷的名言名句背后的故事,引导大学生体会其中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通过校园网络、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广泛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中国传统音乐、书法、诗歌鉴赏类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陶冶其高雅情操。也可以在校园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如校园植树、校园义卖、帮困扶贫、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实现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在行动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王征国.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刘洁.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和改革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3]曹宏.和谐视域中高师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