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声音范文
时间:2023-03-28 04:1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美声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对外传播 小人物 故事 温度 高度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对外传播在中国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在“互联网+”的当下,内容、渠道是广播新闻对外传播的两翼,缺一不可,就内容而言,既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浙江温州是一座具有新闻故事的城市,这里的广播新闻人坚守创新,用“小人物”的声音记录温州时代变迁的“小故事”。特别是2010年以来,主创的《温州民企老板飞赴坎昆说“碳汇”》《温州“张海迪”――王乐秋的康复人生》《温州养路工胡建立的公路梦》《温州通用锁具的底气和“牛”气》《老罗的难题和期待――中国养老模式的探索》等,这些对外传播新闻作品的发生地主要在温州,除了选题具有强烈的地域化特征外,更多的是温州小人物的故事。可以说,这些年在温州广播新闻对外传播的实践中,突出了用小人物的声音向全国传递温州改革发展的“最强音”,向世界唱响了最美温州的新乐章。
一、挖掘引领时展潮流中的“小人物”线索,考量社会现象的新趋势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是获取新闻线索后最初的想法和考虑,决定所采写新闻的方向和基调。以笔者经验,创新性获取对外传播新闻题材,具体体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挖掘重大主题新闻活动中的“小人物”线索,善用逆向思维,跳出窠臼,与众不同。要坚持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积极创新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凝聚社会共识。2013年,温州启动全国新闻行动《中国梦温州情》,派出上百名(人次)记者,分赴全国各地,用声音记录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生活、生产、生意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们为梦想而努力的故事。在江西南昌,笔者采访了被医生认定终身瘫痪的温州人王乐秋,她讲述了截瘫后的这20年里,从截瘫到行走,从一个残疾人到残疾人工作者,从农村小姑娘到全国三八红旗手,从个体户到自费创办江西省首家外伤性截瘫康复中心,而今正在为建设中国首个截瘫村而奔波着的故事。《温州“张海迪”――王乐秋的康复人生》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电波,用多个语种向世界传递了温州女子王乐秋自强自立、敢闯敢创的动人故事。该作品获得了2013年浙江省对外传播“金鸽奖”。又如2010年11月,笔者和温州民营企业家白琼Z相识,得知他被联合国邀请参加坎昆世界气候大会并作主题演讲,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报道选题。笔者根据此线索成功采制了广播新闻《温州民企老板飞赴坎昆说 “碳汇”》,获得了2010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这篇作品跳出传统思路窠臼,获得了评委的青睐。浙江广电新闻专家评委黄同春先生评价说:“作品的题材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新闻价值。作者选取了一个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即应对气候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企老板作为中国普通公民代表,站在国际舞台上表达中国民间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其意义和影响是很大的。”
考量社会现象的新趋势,善用比较性思维,挖掘典型,化繁为简。一则好的新闻其关键在选题,好的选题首先应该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其次,要有较多的社会内涵,内涵越丰富越好。
2010年11月中旬,作为浙江省村级组织换届试点乡镇的虹桥镇换届试点工作启动。笔者多次深入到虹桥东街、连桥等地村庄,对村民、候选人、监督员、观察员、乡镇党委领导等进行了采访摸底,将这些乡村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已经有了经济基础的富村,选举基本上一次通过,村民们侧重于对村干部履职的“考核”;另一类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落后村,村情复杂,村干部往往需要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才能由村民大会选举出来。笔者在这两类村庄中选取了东街村和连桥村作为这59个村的典型,进行重点采写。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既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复杂性,又真实地展现了基层民主的真实意愿。由此采制的广播重大主题报道《乐清虹桥选村官――一次民主政治的基层实践》获2010年度浙江新闻奖、浙江新闻创新奖二等奖。
整合社会公共资源的新信息,善用综合性、全局性思维。小人物的故事脉络、进程、节点和细节要一一呈现,往往是要透过新闻的线索去整合社会公共的新信息,并用广播特有的手段,去深入挖掘,才可进一步叙述和记录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价值。
例如,2013年1月,温州确定成为国家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后,笔者多次蹲点入驻温州红景天、温州华康老友俱乐部等社会参与养老的养老机构,最终选择以老罗(罗冠生)的养老难题和生活期待为切入点,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写成新闻专稿《老罗的难题和期待――中国养老模式的探索》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并获得2014年度浙江省对外传播“金鸽奖”。
前几年,浙江乃至全国广大农村由于土地难以流转,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许多农业企业、种粮大户都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愿望,可是很难租到或承包到土地。温州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地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文成县作为试点县,率先启动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尤其是身处变革中的大小农户有什么反应,各界一直广为关注。笔者数十次深入文成农村蹲点采访,记录了乡镇组织发动、农户主动入股农村土地合作社、领取股东证、获得分红和种植大户及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成片的土地,实现有地可种的喜悦等,采录音响素材长达10多个小时,翔实记录了新时期农村耕地面积抛荒的村落、没有土地种植而烦恼的种植大户、转变角色的村干部等身上发生的变迁等。该题材内容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二、在对外传播新闻采法上,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录制现场声
在笔者看来,在寻觅到好题材、好思路后,只有深入采访,才能开发和挖掘出真正的好作品。最关键的还是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段,多角色扮演、多角度观察、多设备采访,选取最佳角度表达新闻内容的温度。
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录制现场声。以声音作为唯一的手段来传播信息,影响受众,是广播的新闻特性,因此对一切和主题相关的音响必须千方百计地进行录制,尤其是现场声。没有现场音响的作品便失去了鲜活性和真实性。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记者有时无法到达现场,也要争取被采访者或者其他能进现场的相关人员配合完成现场的录制。
笔者在采制《温州民企老板飞赴坎昆说“碳汇”》时特意嘱托主人公白琼Z带上录音设备,录制他在现场的演讲声,并在当晚通过互联网发送回国。在此之前,提前到白琼Z打造的全国首个零排放市场,深入采访市场工作人员、商铺经营户以及温州林业部门领导等。国内和国外的音响、加上笔者积累的其他背景音响资料,加起来总共有8个多小时,最后的作品只有2分30多秒。
多角色扮演,多角度观察,多设备采访。采写《乐清虹桥选村官――一次民主政治的基层实践》,笔者从关注村级换届试点工作开始到发稿,整整用了一个多月时间。采集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农村特色声响,包括村干部竞岗演讲、选举现场的问询对话,以及家禽的鸣叫声、城中村的汽笛声,等等。采访中,笔者的角色也常常变化,有时候作为当事人,有时作为村民进入选举现场,有时候作为工作人员进入,更多时候就是以记者的身份,在旁边观察、记录、访谈。最后采集各类声响素材达9个多小时,最终新闻稿件长度不到8分钟。
广播新闻的采写,根据主题的不同,需要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根据报道需要,细致、完整地采集所有可能用到的音响,只有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前提下才能出精品。
选取最佳角度表达新闻内容的温度。角度巧,文生辉;角度新,石变金。独具慧眼,细心观察,深入采访,反复比较,才能找准最佳角度。角度巧,也才有新意和深度。
《老罗的难题和期待――中国养老模式的探索》讲述的是孝子罗冠生在双亲人生最后的时间里,日夜不离地送走101岁的父亲和98岁的母亲。而如今,对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罗说,当年尽孝不易,现在的生活更难。罗冠生:“子女都在国外,六个小孩,家里留下来,就是我和老婆两个人。我老婆这两年身体不怎么好,(经常)就要住院,叫我一个人护理她,还要干家务,我很难受的。”情真意切,以深情感人。情感在新闻宣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是新闻的剂,没有它,新闻就会缺乏色彩,变得乏味,不能达到鼓舞人、感化人的效果。广播对外传播作品只有具备时代美、意境美、思辨美、结构美、形式美,乃至和谐美,才能赢得听众,才能有温度,才能恰到好处。
三、在对外传播作品谋篇布局上,要强调突出音响特性的展示
广播新闻对外传播作品的谋篇布局有其特殊性,除了需要满足一般新闻作品的结构要求外,更要有深度和广度。作品主线、副线交错布局,全景再现,让 “小人物”的温度恰到好处。谋篇布局要注意两点,一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二是要遵循广播线性传播规律和听觉规律,作品的主线要单一清晰,材料安排要条理清楚,让人一听就懂,还能给听众带来新思潮、新内涵。
主线、副线交错布局模式。笔者在采写广播新闻专题《为温州这一家人叫好!》时,有意识地采用主线、副线交错的布局模式。专题以讲述温州商人吴永安带头和鼓动家里另外4个成员一起签订捐献器官和遗体协议的故事为主线,传递温州这一家人信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活有意义,死不占地”的理念;再以其身边人反应为副线,从他们表示不解到理解,再到大家为他们的举动叫好点赞。主副线交错的布局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形成内在和外在的张力,更好地烘托和表现了主题,使报道更具时代气息。
全景再现、重点比较的布局模式。《文成十万农户入股“土地银行”获红利》原本属于非事件性的题材,报道的范围涉及文成全县农村,搞得不好极易使报道不具体、不典型,会停留于泛泛而谈。这样的题材,选择什么样的报道方式方法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从新一轮土地流转的关键节点出发,梳理来龙去脉,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条新闻的主线非常清晰,笔者注重截取最能体现文成农村土地流转精髓、最能表现获得分红农民心声、最能提炼文成新一轮土地流转成果的材料谋篇布局,依据新闻价值选择了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一个是X树根村村民入股土地合作社后,土地得以流转,农民得到实惠的典型;另一个是文成县二源绿色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土地流转机制搞活后,租到了连片的土地,解决了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困难的典型。在选择典型事实的同时,笔者通过采访文成县农业局对土地入股和土地流转面上的情况做了介绍。这样,通过点面结合方法,让听众对文成县土地入股以及土地流转的情况有了全面了解。
采制创新广播新闻对外作品非一日之功,绝非仅仅在采制技巧上下功夫,更取决于新闻记者创新创优意识和综合素养能力,表现在记者对新闻素材和视角的创新性选择、对新闻价值大小的创新性判断上。
四、在新常态下,加快渠道变革,提升对外传播高度和温度
用“高度”传播温州改革发展最强音。随着温州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地商人越来越渴望了解真实的温州。而在国际互联网上,英语的使用频率占84%,中文仅占1%。我们的媒体要想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传好温州声音,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更要把内容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内容为王,突出抓好东海网、微距平台等传播渠道的建设,强化高度,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
用“温度”传播温州“小人物”的故事。作为地方主流媒体,要进一步壮大主流舆论的影响力才能化茧成蝶,掌握舆论主导权。推动媒介融合,既要本着用户需求,调整传播对象理念,又要针对不同载体的不同用户对象,提供不同个性的内容信息产品。在传播“小人物”故事的过程中,注重温度的把握,无论是对外传播的主题策划,还是好声音的报道,都应该善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媒介渠道,发出好声音,最大化实现传播效应。
篇2
“大侄儿,回来了?把书包给我,回家!”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啊!
坐在回家的校车上,透过车窗看着外面漆黑的世界,偶尔闪过一处亮光,映衬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我的心不禁颤抖起来。这么黑,还下着大雪,回家的那段路可怎么走啊!
近了,近了!马上就到站了。车厢里的同学们骚动起来。我在心中继续向上帝祈祷:上帝啊,派我爸爸来接我吧!我妈妈来也行啊!可我知道,爸爸不能来,前几天爸爸就开车去吉林出差了;妈妈也不能来,她在照顾生病的奶奶。可即使如此,我心中还是存有一丝渴望。
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中,是他,我的老叔!他一个人站在风雪中,用手捂住耳朵,双脚不停地跺着,好像浑身都在发抖,仿佛车外的风就是他给抖出来的。车子越来越近,老叔的面孔也越来越清晰。我开始重新打量我这个身高只有1米56的老叔,我愕然发现:他在我眼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高大。
车到站了,我缓缓地走下车。老叔看到了我,立即小跑过来说:“大侄,回来了?走,回家!”说着就来接我的书包。我赶忙说:“老叔,不用,还是我自己背吧!”说完,我和老叔就并肩往家走。在路上,我用眼睛的余光打量着我的老叔,看见他的脸已经冻得紫红,有些微微发肿,我问他:“老叔,冷不?”“没事!不冷。”然后他又问:“大侄,你冷吧?”“我……”还没等我说完,老叔已经将他身上的大衣披在我身上,一股暖流立刻涌遍了我的全身,而我的眼角也湿润了,我赶紧将大衣还给了老叔。
到了家中,我的耳畔仍一直响起那句“大侄,回来了?走,回家!”。这句话同一个身材矮小、憨厚、淳朴的形象一起进驻在我的脑海里。我问自己:你不再害怕老叔给你丢脸了?他个子那么小,像个侏儒!你不再担心老叔让你丢人了?他只是个掌鞋匠!想着想着,我的脸红了。
老叔啊!有人说耶稣的教诲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有人说歌唱家的歌声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有人说哲学家的辩理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可在我看来您的关切之声才是最美的声音,最震撼我心灵的声音!
教师点评
曾经被自己瞧不起的老叔,却演奏出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浓浓的亲情改变了我对老叔的看法。文章记叙了我放学回家老叔接我的一件普通小事,赞美了亲情的美好。小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了自己心灵的成长过程。
篇3
——题记
秋风·落叶·笑声
现在正值冬天,可树上的落叶还没完全掉光。一阵风吹过,叶子不停的往下掉,成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哗哗哗”秋风不停的挂着,而调皮的孩子们一边踩着落叶,一边不住的欢笑,“喀吱,喀吱……”,那清脆的声音,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那无疑是最美、最动听的声音。
河水·翠柳
春天,小河边,翠柳旁,落日下,春风拂过翠柳的柳条儿,河水一会儿急促的流着,一会儿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哗哗哗,哗哗哗”,小河唱着动听的歌声,放下一只小白船儿,河水将它送到远方,带去歌声和欢笑,“哗哗哗,哗哗哗”,它永不停息,为人们带来和谐之歌。那,也是最美的声音。
关心·朴实·母爱
家里,妈妈唠叨着,那丝丝包含着责怪的语气,却包含着更多的关心。母亲的声音是那么平凡,那么朴实,却又是包含着多少深深的母爱。对于母亲的一句唠叨,却是我们永生难忘的告诫;对于母亲的一句唠叨,将会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智慧囊。母亲的一句话,虽然朴实,虽然唠叨,但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歌声·友爱·离别
篇4
坐在大树下,一阵阵清爽的风吹过,树总能“沙沙”的歌唱,每一片树叶都发出自己独特的嗓音,仿佛一个大型的乐团在只为你一人合唱。那声音会游到你的脑海里。你只需要闭上眼睛仔细倾听,就能不知不觉地将心里的忧虑赶走,不再觉得自己是渺小的。
厨师们在炒菜时的声音更是奇特,“咚咚……”这是厨师们开始演奏了,锅与铲子最好的配合末过于此了,这些声音仿佛铃铛是轻脆的响声,菜炒好了,音乐也就结束了。
虫子中的音乐家——知了,它们的演奏绝对是不容置疑,那声音可称上一流了。烈日当空,音乐家们在树阴下“咯吱。咯吱”,的不知道有多欢快,弄得人们心里直痒痒,也想拿来乐器与虫子门合奏一曲。
掌声,是每一座城市所需要的尊重。理解和鼓励,掌声,是一种使人心中感到平衡的声音,总是那么深入人心。当别人受到曲解时,把你发自内心的掌声给予他,这是理解的掌声;当别人受到讽刺与侮辱时,给予他文明的掌声,这是尊重的掌声;当别人受到挫折到下时,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给予他最大的鼓励。
篇5
在这次寒假期间,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姐姐给我讲述了她们寝室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在她的寝室中有一个家住哈尔滨的同学,她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她,她说她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她们有些奇怪,她家住大城市,生活条件也不错,家里怎么不安电话呢?她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带子,有几次还哭出声来。她们借他的带子听一听,她说什么也不肯。有一天,趁她不在,她们从枕头底下翻出那个带子,放在录音机里听,好久也没听到声音,他们很纳闷:她每天晚上听这盘空带干什么呢?临放假时,她才告诉她们原因。原来她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生活,她们吃尽了苦也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冷遇。为了她能好好上学读书,父母的心都放在她身上,给她创造最好的条件,从不让她受委屈。后来日子好了,她却要去远方上大学,她说:“她时常想念家中的父母,是他们用无形的爱塑造了我的今天。她在家中录下了他们的呼吸声,每天晚上听着,感觉父母好象在身边一样。
听完之后,我的心被深深震憾了,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的多高,父母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牵挂的孩子。大爱无言,而那份无言的爱,即是人间最美的声音。
我为这对聋哑人的女儿而欣慰,因为她拥有了世界上最大无私的父母之爱,我更为这对聋哑夫妇而欣慰,因为他们真正用有了一个理解,体谅他们,让他们引以自豪的女儿。“可怜天下父母亲”这句话包含了许多的感慨和无奈。又有多少子女能够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呢?“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句话又一次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2004级5班朱晓旭
点评:
篇6
我的心灵便再无法安睡
你的身影每夜爬满了我的窗棂
思念的旋律从月亮升起时开始
我轻摇笔中的双桨
向着有你的方向摇曳
月辉在眼中斑斓跳动的一刻
我用文字为你建起相思的巢穴
只要手中握着爱
任何一首诗歌的背后
都会有一处迷人的风景
我不是花
却愿以一朵花的姿态为你等候
我不是云
却愿以一片云的缱绻将你围绕
我不是水
却为你生着水般的妩媚
挥笔游走在思念的边缘
每一个迸发于心扉的文字
都沾满了月光缠绵的味道
那多情的月光
是我唯一能够望穿的秋水
美妙的光阴
总令人忍不住回头再回头
不能改变的
是我与你遥远的对视
我默默期待着你的音信
一年又一年
篇7
而在2012年底,这个问题也同样摆在了广东百合蓝色火焰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胡刚的面前。当时公司正在考虑引进美国ABC电视台节目推出的音乐竞技节目《Duets》,也就是今年7月在北京卫视播出的《最美和声》。
开播来,节目收视稳居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二的好成绩最终让胡刚对当初的坚持感到欣慰,也坚定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歌唱类节目一定是电视节目的主流品牌,不是不需要,而是更需要突破”。
形式突破:“我和你唱”演绎聚合能量
国内音乐选秀节目,不管是选手秀技还是评委点评,都采用“你唱我评”的形式,《最美和声》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打破了导师专职点评,选手埋头演唱的常规形式,让导师最大程度融入节目之中,不仅要点评,还要和选手组队合唱。
“导师与选手是一个联合的整体,需要并肩作战,荣誉与共,甚至说在《最美和声》的舞台上没有导师与选手之分,他们是音乐上的搭档、共同合作的伙伴。”胡刚说道,“节目对导师和选手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当初很担心导师的配合度会跟不上,但是和导师沟通后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台湾的两位导师萧敬腾和范玮琪本来有很多邀约,都是听说我们节目可以让导师亲身参与,唱歌给大家听才加入的。”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作为专业的歌手,在舞台上唱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最美和声》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和声”,将经典曲目改编加上和声,然后还要导师和选手一起唱,这就意味着每一期节目导师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编曲、创作,还要和选手反复去和,辛苦自然不言而喻,用范范的话来说就是“最美和声,拿肝来换”。
导师的辛苦换来是节目品质的提升和选手的进步,这其中“创作鬼才”丁于是最有感触的,“现在回头看自己之前的表现,终于理解海泉老师为什么一直让我放下自我了,现在在舞台上会更能让自己去展示歌中的情感。”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赞誉“和声的魅力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最美和声》通过导师与选手之间的合作,将过去经典歌曲以和声的互补合作方式雕刻出一种新的层次来,使得歌曲焕发出新的意义”。
模式突破:回归本质 音乐至上
和其它歌唱选拔类节目相比,《最美和声》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没有过多强调歌唱以外的东西,比如没有刻意通过评委之间的口舌之秀,来达成对收视率的诉求。在《最美和声》的舞台上,“唱”永远比“说”重要,导师和学员之间的“和声”,给观众呈现的是非常“纯粹”的音乐享受。
定位为一档纯粹的音乐节目,不炫技不浮夸,不刻意煽情,不虚构故事,在目前综艺节目的大环境下是一次冒险,深谙中国娱乐营销规律并成功运作过《快乐到家》、《我们约会吧》等经典节目的胡刚如此一反常态,着实让人捏把汗。
“在《最美和声》的舞台上,音乐才是第一位的,这是音乐类节目的初衷,也是我们最看重的,我们希望给真正喜欢音乐的观众献上一场纯音乐视听盛宴。”胡刚表示。
为保证节目效果、力求音乐的专业性,节目组邀请了著名音乐人、第一季《中国好声音》音乐总监王笑冬担任音乐总监,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刘天健担任艺术总监,配置了超越电视音乐类节目的顶级音响设备和现场乐队,由国内顶尖音响师,担任过北京奥运会音响师的邵勇坐阵。
而这一“冒险”的举动也给了中国音乐类节目最好的启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电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俞虹表示,在混搭时代电视节目走向中,《最美和声》走了一个“纯粹”路线,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一种电视的变化,也是一种追求。她认为“《最美和声》真的是做到了一种以音乐的纯粹来抓人。”
著名音乐人甲丁认为,一档优秀的节目除了收视率之外,还要体现出制作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最美和声》通过“和声”这个差异化的概念,传达的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和合”之美。它通过声音的和谐,达成一种心灵的和谐,通过心灵的和谐,达成一种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这正是这档节目更深层次想要表达的意义。
品质突破:美在真挚 贵在透明
回归音乐本质,让《最美和声》的节目品质更高,整个节目没有虚假的煽情故事,更多的是明星导师与学员之间实打实的“和声”,纯粹的“和音”,这为《最美和声》贴上了完全不同于其它选拔类节目的标签。
《最美和声》一直追求以真为美,诚挚和声。如果说羽泉在《我是歌手》舞台倡导“真唱”原则,那在《最美和声》舞台就是将真实进行到底。第8期中,陈羽凡与学员丁泽强合唱难度极高的摇滚版《你的样子》,由于设备故障,陈羽凡在副歌处直接卡壳,他主动叫停录制并要求重唱,然而再次出现失误,陈羽凡对此愧疚不已,频频向学员道歉。就在这一期中,另一位导师范玮琪也意外出现一次抢拍失误,按一些节目的常规操作,肯定要把导师失误的情节剪掉,但《最美和声》把这些失误细节全都真实展现出来了,以突出节目的真唱、真性情。
而除了导师在舞台上种种真实状况的还原,主持人杨坤的数度卡壳也屡屡“原境重现”,虽然依旧摇摆,虽然偶尔发言不准,但每个人的全心投入,让观众感受到“最真实的,才是最美的。”
篇8
【关键词】美声唱法 连音 持续音 渐强与渐弱
美声唱法又称声乐的“贝尔康多”学派,是由意大利语Bel canto音译而来,意思是美丽的歌唱的意思。然而美丽是一个非常笼统的形容词。不同的人、在不的同时代、不同的地域对美衡量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在歌唱的时候我相信歌者都认为自己是唱得最美的。但并不是所有美丽的歌唱都可以称之为“美声唱法”。那所谓的“贝尔康多”学派即美声唱法有什么具体的特点呢,或者说符合了怎样的要求才可称之为美声唱呢?
持续音(sostenuto):声音能够稳定的持续进行,是正确发声的基本能力标准。持续稳定的发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发声体频率非常稳定,规律地振动。在《基本乐理》学科里面对乐音的定义基本也是一样的“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并有准确的高度(也叫音高)的音,我们称它为乐音。”真正的美声唱法非常注重这一点,能把一个音非常稳定地持续拖长是歌唱的最基本的能力,持续过程中音色变化太多或者有过快和过慢的颤音都是应该摒弃的。而达到这种标准需要有科学、讲究的呼吸支撑。
连音(legato):美声唱法也有人称之为“连音唱法”,也有很多声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高喊“legato”(连音), “molto legato”(更连一些), “sempre legato”(一直连音)等意大利语术语。一首歌曲从始至终,从低谷到能够唱得非常连贯统一是衡量美声唱法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连音的实质是注重音与音之间的平滑连接。如果只是自然地去唱高低不同声区,高音会很尖乍,低音会很压抑,让人听上去非常不自然。但如果用不同的歌唱状态去应对不同的声区会让人听上去很舒服、自然、连惯。在唱好持续音的前提下唱好连音还必须具备应对不同声区的能力。
渐强与渐弱(Messa di Voce):这是一项非常精巧的技术,利用精确的气压在唱持续音的过程中通过增加或减少气息量来达到声音渐强和渐弱的效果。掌握了这种技术后唱轻声(piano)能至极轻(pp或者ppp),并且是有别于假声而具有穿透力的;重音(forte)能至极重(ff或者fff),并且明亮不浑浊,清晰有棱角而非空洞无力。这种技术也囊括了持续音和连音唱法的各种特质,可以把音乐的乐句塑造的非常具有线条感,从作品通篇来看用这种技术能够让整体结构非常逻辑地呈现,情感表达细微,美妙而深邃,使作品的艺术化加工达到极致。渐强与渐弱这项技术是美声唱法中的技术精髓。
以上是美声唱法三个最主要的特征,然而对于很多人对于何为“美声唱法”仍然比较抽象。下面我们通过对“Amarilli,mia bella”这首美声学派的代表作的分析,来具体形象地认识下美声唱法的各种特征标准。
“ Amarilli,mia bella”这首歌曲是由意大利歌唱家及作曲家卡奇尼(Giulio Caccini 1548-1618)所作,这是一首选他于1602年出版的《新乐曲集》中的一首抒情诗。这本歌曲集是意大利最早的古典艺术歌曲集。卡奇尼也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这首短小精悍的作品几百年来在国际声乐界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肯定,很多大歌唱家学唱生涯初期都曾学习演唱过这一作品,所以说对于我们国内的声乐教学来说不得不提高对这首作品的重视程度,以此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效果。
这首歌的篇幅比较小,一共有49小节。在我们手头可以找到的谱子中,尚家骧先生编译的《意大利歌曲集》是最常用的一个版本,位于这本曲集的第一首。在高等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中《声乐曲选集》中的外国作品一中的第一首也是这首作品。除此之外在还有大量的外国艺术歌曲曲谱中也是把这首作品放到了第一首上,比如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外国艺术歌曲选》第一册等。另外在很多声乐老师的教学中也都把这首作品作为一首入门的必修作品。由此看出此作品的重要性。那这首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我们来作以下的解读分析:
结构:全篇分为三个乐段,复二部结构,第二部分两个乐段做了一次完全的反复,结尾有5个小节的补充乐句,由g小调转到同名G大调上结束全曲。
曲调及旋律:g小调有着内敛、婉约、淡淡的忧郁的情感基调。音域在一个八度之内,而且音与音之间没有大跳的音程基本持续在五度之内,从而可以让初学的歌者比较容易地让音与音之间稳定、协调地连接,从而达到练好连音的(legato)的目标。小调的内敛可以让歌者注意对音准的控制,不是开放的没有思考的大声喊唱,而是理性的、富于情感的在伴奏的和声里小心有控制旋律行进。对于唱歌的人来讲,音高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和声的支持下调节出的音准往往听上去更加和谐动人。
节奏:四四拍 ,开篇表情术语是Moderato affetuoso 富有感情的中板。一字一音的对齐方式, 有缓慢绵长的的效果。每一个中心词的元音得到充分地拖长,伴随着旋律下面丰富的和声变化,使歌者可以有思想有内容的练习持续音(sostenuto)。这种持续不是一种机械地持续,而是具有形象色彩的向前行进。针对这首歌的这一特点的演唱,对很多初学者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把他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到去喊高音,压底音上,而是放到用气息对声音进行稳定,拖长地支持,从而掌握提高正确的呼吸能力,进而比较容易的去解决声区等其它技术问题。
篇9
关键词:民族声乐 美声唱法 比较
一、我国民族声乐分析
民族声乐这一说法其实是音乐发展到现代才逐渐提出的,民族声乐是基于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基础上,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发展而动态变化的一种唱法形式,民族声乐集合了我国多种唱法表现形式的优点。民族声乐真正形成一定形式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就是秧歌剧的产生,秧歌剧从唱法类型上来说可以算得上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雏形。而我国民族声乐真正的开始是从《白毛女》这部歌剧开始的,《白毛女》歌剧的巨大成功标志着我国民族声乐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后续三十年间又接连创作了多部能够代表我国民族声乐的作品,大量的民歌和大型的歌剧陆续展现在观众面前,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能够表达出当代人们美好生活以及新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音乐风格的作品在我国音乐舞台上大放异彩。其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民族声乐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艺术世界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与西方唱法呈现出相对独立的流派。
直到后期,音乐教育界开始对民族声乐唱法进行关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并逐渐成立了民间演唱组织、民间歌剧班,很多高校也开始设置民族声乐唱法专业,民族声乐进入我国教育事业正式标志着其开始走上真正独立的艺术发展道路。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与演唱风格也随着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逐渐开始深入,新的教学理论和唱法层出不穷。到了二十世纪末,我国民族声乐已经成为音乐艺术大花园中一朵亮丽的花朵。民族声乐顾名思义,离不开全国各族人们的共同呵护和完善,民族声乐表现的是各民族的美好生活,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音乐学院都已经先后建立了民族声乐唱法的专业,各高校都配有独特的教研室,我国民族声乐在教育教学以及实际应用中,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二、美声唱法分析
(一)美声唱法发展历史
美声唱法是从西欧古典唱法的传统唱法衍生而来,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美声唱法的兴起。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西方音乐形式是基于教堂音乐之上建立起来的,各种唱法虽然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实质都与宗教音乐密切相关,男女唱法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声调不同。西方的歌剧最初是由阉人来唱女声,而女中音则扮演男生的角色。后期随着歌剧的逐步发展,迫于剧情的需要,比如情感表达比较激烈的阶段,阉人的唱法满足不了剧情的需要,歌唱家们为了能够表达出剧情中完整的感情,因此发明了美声唱法,后来美声唱法才逐渐在歌剧中使用,发展至今。
(二)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自不同民族出现起,民族声乐唱法也就相应产生了。我国民族声乐唱法之所以流传至今依然很完整,就是因为有着无数喜欢中国民族声乐唱法并且能够欣赏民族声乐唱法美的人们,通过不断的模仿歌唱,然后根据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不断进行二度创作,从而使得我国民族声乐不断壮大。我国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五千年中民族声乐唱法通过人们不断的学习以及重新演绎发展成现在如此繁荣多彩,我国民族声乐唱法中单单就表演与演唱合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就有将近四百多种,并且每种表演形式及唱法的差异性很大,各自的特点彰显得淋漓尽致。
在我国民族声乐逐步发展的时候,一些赴国外留学的学生以及歌唱者将美声唱法带入了我国,并且也有部分外国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随着这些留学生和音乐爱好者来到我国。到了二十个世纪五十年代,保加利亚的唱法教授契尔金来到我国,举办了两次关于美声的音乐讲座,并进行了一次演示教学。然后就是意大利的唱法教授伊丽丝来到我国重点强调关闭的唱法,伊丽丝来我国进行开关闭的唱法讲解对我国民唱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男高音的日常歌唱训练方面,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我国进行美声唱法的教学和宣传,开始掀起一股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潮,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以及音乐教材都逐渐传入我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深入,与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到后来美声唱法的已经由单纯的技能教学变为机能训练,学生们可以在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美声,并且这种机能训练对于开阔学生的音域有着更明显的训练效果。八十年代贝吉来我国交流美声唱法,他对待音乐的认真态度对我国音乐爱好者起到了极大的引导作用,在我国音乐工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美声训练体系的特点
发声在美声唱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注重发声的科学性,并形成了完善的一套发声训练体系。美声唱法追求声音的效果,讲究声音的纯正、声部的划分、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面罩的共鸣以及良好的呼吸支持等。为了能够调动所有的共鸣腔体、具有完美的连音等声音控制能力,美声创立了一整套发声训练体系,因其具有科学性、发声优美、表现力丰富,而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美声训练体系的科学性。
1.不管是什么样的声乐唱法,都是通过人的声音去演绎,因此对人体发声的生理机制必须首先进行了解,只有了解了人体发声生理机制的规律才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美声唱法的训练体系,就是在对人体发声生理机制具有详尽的了解之后,创立的符合人体生理构造的训练方式。能够完美地解决美声歌唱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得每一个歌者都能通过训练达到完美的声音控制。
2.美声唱法通过训练之后,优秀的歌唱家往往都能够达到三个八度的音域,不仅仅是音域宽广,其发声的声区统一、声音的连贯性和腔体的共鸣都十分良好,尤其是完美地统一了声区。此外,在声音发声清晰之外,美声的发音都达到了连贯的效果,而正是美声唱法的训练体系,使得人们对声音的控制进行提高,避免了声音忽强忽弱、强度不一的情况出现。
3.美声的训练体系使得人能够随心地控制人体这一个最复杂的乐器进行发声,并很好地控制发声器官的合作,充分利用了共鸣的效果,运用了多种多样的高难度技巧。并且通过复杂的技巧,将思想与丰富的情感相融合,极大地提升了美声唱法对艺术的表现能力,丰富了美声的内在情感。
4.除了在发声、演唱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训练之外,美声演唱体系对声乐的技术规格进行了制定。比如,演唱一般不能使用诸如麦克风之类的扩音手段,追求的是歌者在舞台演唱,即使是最后一排的听众,也能够清晰地欣赏演唱者的优美歌声。同时要求歌者具有熟练的歌唱技巧之外,也要对歌曲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将音乐的形象进行生动的塑造,追求极致的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比较
(一)共鸣腔的运用分析
在美声唱法中,将共鸣腔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其中上共鸣腔主要是指口、咽以及鼻腔等部分,下共鸣腔主要是指胸腔,在美声唱法中用的都是全共鸣,所谓的全共鸣就是将歌唱能够用到的所有共鸣腔体都利用到,而我国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只是利用了部分共鸣腔,这是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比较不同的一个地方。美声唱法更注重于混合声区以及混合共鸣,包括声音的真假都是与共鸣同时出现。
(二)唱法的训练分析
我国民族声乐与美声的最大区别体现在唱法的不同,美声唱法可以概括为混合声区唱法,而民族声乐则是真假声转换,尤其是对于男歌唱家,女歌唱家在演唱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美声唱法从声音的角度来说,也有真假声的转换,不过美声中的真假声是按照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使用。如果要细分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的具体区别就要按照各自演唱者的先天条件和真假声的运用比例来比较,根据作品的需要真声与假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比如我国早期的民族声乐作品,用真声的比例要多一些,但是音域并不如现在宽广,不能很好地表现出声音的张力与持久力,到了后期假声的运用逐渐多了起来。总而言之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声乐,只要按照各自唱法的需要和听众的需要来进行真假声比例的安排,才能充分发挥出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特点。
(三)气息的运用分析
无论是何种唱法,优美动听的歌声必须有正确且稳定的气息来支持,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也是如此。人们印象中的民族声乐都是边唱边跳,因此对于演唱者的气息要求比较高,有句话叫做善歌者必须调其气,我国民间都习惯说丹田之气,将丹田按照位置由上到下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的位置在眉宇之间,上丹田气也就是美声唱法所提到的头声共鸣,中丹田是我国唱法练习者常说的气,胸以下肚脐之上的位置,也就是美声唱法中所提到的横膈膜处,下丹田则是美声唱法中所提到的小腹收缩处。虽然两种唱法在气息部分的划分有着相同的标准,但是又有着不同之处。我国民族声乐在用气上要尽量保持一条线,也就是说从下到上的发声都要保证比较集中,这样出来的声音才会比较自然和透亮。而美声唱法则强调的是将气吸到肺的底部,在吸气的过程中肺的下部进行扩张运动,因为声门发声的音量可大可小,胸腔共鸣的作用就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比较洪亮,音色浑厚,这就是在气息方面我国民族声乐与美声的唱法最大区别。
(四)喉咙与喉头的运用分析
美声唱法中都是以腔带字,以腔传情,认为能够产生丰富的混声共鸣和头腔共鸣为最美的声音,对喉咙的利用通过夸张似的张开,将声音从喉头传至咽腔、鼻腔等,创造一个顺畅的发声管道,而我国民族声乐则认为喉咙的利用要根据作品的不同而设定,换句话说就是我国民族声乐更加注重对作品的诠释,唱法是基于作品表达的基础上的,在演唱的过程中喉咙要打开,但不要太大,喉头的位置要保持稳定,但是不要太低,而美声的唱法中则认为喉头一定要尽量往下,这样喉咙才能完全打开,发出的声音才会比较饱满。美声与民族声乐虽然在是使用喉咙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样显然会造成歌唱的音色风格不同,但是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声乐都是基于作品的表达需求之上,来调节喉头以及喉咙的利用,每种演唱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做着一定的灵活变动,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对于任何一种演唱方式来说,作品往往都是第一位的,演唱者要认真分析作品的潜在内涵,在于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演唱技巧,进而完成完美的表演,实现对作品内涵的完整诠释,优秀的演唱家不仅能够诠释出作品本来的内涵,还能利用自身的艺术修养,来进一步挖掘作品潜在的内涵。
(五)咬字吐字方式的分析
中国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语言的韵律比较受到注重,咬字的喷口很有讲究,字头主要靠字颈发声,然后将字腹部分进行延长,最后在字尾部分进行收声完成整个发声过程,多样化的咬字吐字方法使得汉语的发声极具韵味。区别于美声唱法的训练模式,我国的传统唱法的训练模式也有自己独立的体系。美声唱法训练首先以声音的训练着手,而喊嗓、念白、调桑等几种训练方式是传统唱法的基本功。同时,民族传统声乐发声,追求在咬字、吐字准确清楚的同时,讲究声音的圆润,但是圆润的前提必须是吐字清晰,否则在这个基础上去谈声音的圆润就毫无根基了。另外,传统唱法的咬字具有几项咬字原则:横咬字、宽咬字、前咬字等,这就与美声唱法的咬字原则区别较大了,如:竖咬字、窄咬字、后咬字,可以看出,传统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咬字上相去甚远,甚至是相反的发展方向。其中,传统的民族唱法,以“用字带情,以字传声”为精髓,注重咬文嚼字,“字领腔行,腔随字走”概括了我国传统唱法嗓音联系的规律。
在谈到美声唱法的特点时,不得不提及美声唱法的语言基础――意大利语。与汉语相比,意大利语的发音速度和音节都比汉语要来的简洁明快。与传统声乐一样,美声唱法同样讲究字的发音的准确性,但是不同的是,美声唱法同传统声乐唱法在字的重要程度和技术程度上有所区别。美声唱法注重艺术的规格,以及声音的共鸣,追求旋律的优美、连贯、酣畅淋漓,相对而言字歌词的押韵和节奏并不能限制美声唱法的发挥。取而代之的是,美声唱法追求声音的重要性多过了对字的重要性,讲究以声音传达感情,咬字的重要性次于声音的发声,咬字要服从于声音的感情表达。这样,与传统声乐唱法训练相比,美声唱法的训练特点就十分明显了,那就是先练习行腔,在练习咬字,咬字是为了行腔而服务,行腔是艺术规格的保证。综上所述,两种唱法无论是在风格、艺术追求还是在声音发声训练程序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主要集中在共鸣的程度、夸张的风格、腔体的运用、字的咬字以及声与字的重要性上,最终造成的声乐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六)表现情感方式的分析
传统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情感的表现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形成不同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语言基础和民族历史等。环境的差异对人的性格具有不同的塑造,比如生活在西伯利亚高原的俄罗斯人性格豪放;生活在浪漫国度的法国人,则是具有浪漫优雅的性格。而语言的不同更是对情感变现方式具有深刻影响,因其发音方式、共鸣位置等区别,使得有些地区的人选择用歌曲表演方式进行表现,有的则选择了用声音的感染力来表现情感。
四、结语
总而言之,关于民族声乐的唱法研究,以及国内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两种思想,其中一条是指基于传统唱法艺术之上,通过不断学习西方唱法的优点,结合本土音乐的特点,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和技巧。再者就是基于西方唱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优秀的作品来进行演唱,体现出民族独特的艺术性。纵观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这两种对待民族声乐的观点从一开始就是并存的,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相互补充和完善。在我国民族声乐真正走向教育领域后,对于西方国家演唱方式的吸取和学习更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坚持我国本民族的演唱方式是基础,我们只是在现有唱法的基础上,围绕着民族特点,不断的补充新的唱法和理念,不断丰富民族声乐的内涵,这既是对民族声乐的传承,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代会赋予民族声乐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要完整地继承民族声乐的精髓,继续学习西方国家唱法文化的长处,基于传承我国传统唱法文化的思想上,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中国音乐,1998,(01).
[2]沈湘.沈湘唱法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张晓农.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唱法文化差异之比较[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0,(01).
[4]张晓农.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唱法文化差异之比较[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0,(01).
[5]黄友葵.黄友葵唱法教学艺术[M].北京:华东出版社, 2003.
[6]沈湘.沈湘唱法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7]沈湘.沈湘唱法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篇10
一、眼睛———顾盼生姿
(一)眼神的定位练习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视线大多落在教师或曲谱上,一般位置较低,一旦形成习惯,在真正登上舞台表演时,会出现低头演唱或眼神飘忽不定不知看哪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时要让他们把眼神定位于房间内的某个点,点的位置可根据学生的身高灵活掌握,但应保持视线平行,不可过高或过低。定位能力掌握后,可让学生在保持视线平行的前提下缓慢左右移动,便于日后登台时做到与台下观众的眼神交流,从而掌控全场。
(二)眼神的变化练习
教师可专门挑选不同风格的作品片段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要求学生以情绪变化为主导,做出眼神的变化,或悲或喜,或怨或怒,都要在眼神中有准确的反应和体现。
(三)眼神的内涵练习
对于一个歌者而言,单纯具备上述对眼神的控制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艺术修养的提升才是关键。所以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观摩、学习国内外优秀音乐家的表演,特别是要从中国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认真挖掘、研读所演唱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韵味风格等等。只有内涵丰富了,才能在表演中做到生动自如、有的放矢。
二、微笑———生动自然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笑,因为那是情之所至,是“发自肺腑”的,而演唱作品时往往就笑不出来了,要在练习发声时始终保持微笑状态就显得更加有难度。这里我们说的微笑,不仅仅是一种让别人看的表情,更是练习发声时的一种辅助动作。我们在微笑时,需要面部多组肌肉的协同运动,包括笑肌、口角提肌、口角降肌等等,我们一般统称为笑肌。在我们的发声过程中,笑肌提起可以瞬间将演唱调整到一个积极的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各发声器官的协同工作,使声音更富张力和表现力。民族声乐一般要求声音甜美、明亮,富有金属质感,要发出这样的声音就需要微笑着演唱。与英语、意大利语等西方语音体系不同,汉语的语音特征决定了我们的发音舌位比较靠前,每个音节韵腹的共振点在口腔前部,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用美声唱法中扩大口腔、共鸣点后移的方法指导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发声时保持微笑状态。具体方法是将笑肌提起,口腔打开幅度不宜过大,同时打开鼻咽腔,颧骨两侧的笑肌呈微笑状。这样做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嘴巴不能横向张开幅度过大而变成咧嘴唱歌,导致声音变得“扁”而“白”。声乐学习难度比较大,常常让人有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学生在“感觉”没有找到的情况下,学习热情和演唱心情就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此时面对学生的“苦瓜脸”,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另外,微笑不是做出来的,而应该生于心、发于情,所以教师还要让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对着镜子找自己最自然、最美丽的微笑,一旦找到,就要反复强化,形成笑肌的动力定型,这样就能避免演唱中微笑的僵化与违和。
三、口型———张弛有度
(一)内口型的训练
内口型训练的关键在于上口盖能否抬起,所谓“上口盖”,实际指口腔中硬腭和软腭部分。美声唱法强调“喉咙打开”,而民族声乐强调的是“上口盖抬起”。汉语元音的“四呼”中,齐齿呼和撮口呼发音时上口盖是最难打开的,比如发“yi”和“xu”时,舌位较高,共鸣点也在口腔前部,因此要做到吐字圆润同时提起上颚是很不容易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上口盖抬起呢?“打呵欠”法仍然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民族声乐演唱中使用的应该是“半打呵欠”的状态,也就是上口盖抬起的幅度和喉咙打开的幅度都不能过大。如果都张开到极限,则会导致声音缺乏控制,反之,张开幅度过小,则会使声音又“挤”又“扁”。同时,很多学生为了做出上口盖抬起的动作,会顾此失彼,使喉部肌肉群变得紧张起来,这样会使发声腔体失去弹性,共鸣通道缩紧,声音也必然又“僵”又“硬”。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上口盖抬起时的自然和松弛的感觉,并让学生对照镜子反复练习,经过正确的上口盖抬高训练后,负责支配上口盖运动的肌肉群会逐渐变得比较松驰和容易控制。
(二)外口型的训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最美交警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