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一段话范文
时间:2023-04-11 07:0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秋天的一段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走过了春天,渡过了夏天,步履不知不觉的就踏入了秋的地界。清晨,与往常一样来到小区不远的公园进行晨练,驻足眼望,公园内霎时变得色彩纷呈起来,经过一夜秋雨洗礼后,这里的空气更显凉爽。秋风吹过,缤纷的落叶再也不留恋树枝的缠绵,把对根的情谊都化作了泥土的芬芳。漫步在小径的我思绪万千,只有用自己的心境去品味秋天不同的感受。
2、看那果园里啊,鲜红的西红柿一排一排站立。紫色的葡萄在阳光下歌唱。绿色的梨子挂满枝头。果子成熟了,果园丰收的繁忙。硕果累累的秋天透着丰收的喜悦,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象。瓜果飘香的秋天更加美丽。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春天里,阳光明媚,学校的花园最热闹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蝴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学校里充满了阵阵花香。
夏天,小雨沙沙的下着,园子里的花更加亲密了,雨停了以后,花朵上绿叶上,到处都滚动着晶莹的水珠,就像是宝石一般灿眼夺目。
秋天,花园里只有几株花儿在比美,这就是,的花朵都非常特殊,有许多花瓣,就像是一个毛线团一样,五颜六色,美不胜收。
冬天到了,北风呼啸,腊梅在严寒中开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一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首诗不就是描写了寒冬中的腊梅吗?
篇3
佳作展示台:
秋天
陈俊林 指导老师:钟华奇
炎热的夏天不知不觉地离开了,秋天轻轻地向我们走来了……
秋天是一把银光闪闪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瞧!那火红火红的枫叶正荡着秋千一点一点地往下落,那金黄金黄的稻谷正扭着细长的腰肢在跳舞,黄澄澄的香梨正哈哈大笑,等着人们带它回家呢……
秋天是一个大礼盒,里面装着人们丰收的喜悦。农民伯伯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野上来来回回地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叔叔阿姨们架着楼梯,在果树上开心地摘着水果—无论是田野,还是山岗,瓜果遍地,到处传递着丰收的讯息。
秋天是一部电风扇。它满世界跑,吹啊吹,吹得花呀,草呀,树呀异口同声地说:“秋天,你真顽皮啊!”你看,在“电风扇”吹出来的凉风中,果树宝宝的“玩具”丢了一地,枫树婆婆的脸变红了,柳树公公的胡子飘起来了—秋天真像个调皮的小孩!
秋天还是一个大喇叭,它拿着大喇叭天天喊:“冬天快要到了,冬天快要到了!”听到广播,小青蛙加紧挖洞,小松鼠加紧摘松果,小蚂蚁加紧觅食,棕熊则加紧捕食动物,储存脂肪,为冬眠作好准备。大雁呢,它们早就成群结队,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地飞往南方了呢!
啊!秋天,是你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喜悦和欢乐!
彩笔头点睛: 小作者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将秋天比作钥匙、大礼盒、电风扇、大喇叭,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同时又很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秋天这个美丽的季节,让我们在短短的习作中感知了秋天的整体风貌,值得一提的是作文开头结尾简洁明了,整体结构紧凑,思路非常清晰,值得作文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小朋友学习。 (李白)
篇4
胶藤却质躲岸壳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6分)
民族(zhúzú)悬空(xuánxüán)
应该(yīnɡyīn)啄食(zuózhuó)
摔倒(shuāisuāi)挑选(tāotiāo)
三、读拼音,写词语。(22分)
四、词语积累本。(16分)
1.请你写出四个描写秋天的成语。(4分)
2.读一读词语,在圆圈里涂上相应的色彩。(6分)
稻子高粱棉花
梨子葡萄苹果
3.把句子补充完整。(6分)
农田里,稻子,高粱,棉花。
果园里,梨子,葡萄,苹果。
五、照样子,把句子写得更具体。(8分)
例:蓝天上飘着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1.小鸟在树上歌唱。
()小鸟在树上()歌唱。
2.小家伙爬过来。
()小家伙()爬过来。
六、句子天地。(8分)
1.有了你们,地球才会更干净,更美丽!
有了,才。
2.百灵鸟站在树枝上,翘着尾巴快乐地唱着。
快乐地。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8分)
1.读完《故事大王的故事》一文,我明白了:的帅帅并没有忘词儿,而是为了保护驼背的小宁宁的。从中我懂得了的道理。
2.《地球清洁师》让我们知道了
。
3.陶陶的窗帘先是,慢慢地绿藤上,变成了,秋天到了,窗帘又。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0分)
甜蜜的傻事
童年的傻事其实挺甜,亮晶晶的就像熟透的葡萄。
七岁时,我的门牙掉了,就呜呜地哭,恰好也掉了门牙的爷爷就对我说:“别哭,爷爷的牙掉了不能长,你的牙掉了还能长呢!”我于是真的不哭了,还瞒着爷爷,悄悄地把我的那颗门牙种在了地里。
我的牙能长,爷爷说的!
我还天真地想,只要我种的牙开了花,就一定能结许多许多的牙,我要从中选一颗最亮最美的,把它送给爷爷,让爷爷也跟我一样,也能吃最硬最香的铁蚕豆。
童年的我,是不是挺傻,挺可爱?
1.填空。(5分)
童年时,“我”把门牙种在,希望牙能,然后送给
,让爷爷能吃上。
童年的傻事很甜,很可爱,像。
2.从种牙的故事里,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6分)
九、看图写话。(15分)
图上有谁?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认真看图,看懂图意,然后写一写图上发生的故事吧。
期中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岸躲胶壳却藤质
二、zúxuányīnɡzhuóshuāitiāo
三、1.泥洞兔子语言豆角深浅丰收百灵鸟主考官萝卜远近
四、1.秋高气爽一叶知秋大雁南飞风轻云淡
2.黄红白黄紫红
3.黄了红了白了黄了紫了红了
五、1.美丽的快乐地2.可爱的开心地
六、1.有了老师的鼓励,我才有信心走上讲台。
2.妈妈快乐地打扫卫生。
七、1.聪慧、善良幼小心灵要关爱别人
2.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能让地球变得更美丽
3.绿色的开满五颜六色的花朵花窗帘变成了金色
八、1.地里开花结果爷爷铁蚕豆熟透的葡萄
篇5
描写,在西方古典修辞学理论中,是图画或形象的同义词,与叙述同为写作艺术的两极。但在我们的写作中,环境和人物的描绘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对事件和情节的叙述了。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道:“文之有描写,犹画者之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描写的重要性,而且还指明了描写的要求,即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
有了描写,文章才能给人以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感受。我们从作品中认识并且记得的人物、景物,往往就是其中描写出的生动的具体可感的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描写就没有文学。
描写来自观察。人事物景总以自己的不同特征呈现着,我们只有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才能看到、想到、读到、悟到其中的独特之处。鲁迅先生说过:“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在观察时,要把眼光和心思落实到一个人或一件具体的事物、一处具体的景色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方面进行反复的、持续不断的观察,不看透想透就不罢休。
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在谈到作家应该细致、敏锐地观察事物时,这样说道:“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前面,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据俄国作家库普林说,契诃夫拥有非凡的观察力。一个人,只要他见过一次,这人的特征他就永远不会忘掉,契诃夫能够一下子抓住整个人的内在的本质,并善于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他的轮廓。
所以,描写首先要注意的是抓住事物特征。同时,在表现其特征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想象,不要直白
描写要善于调动生活经验和生命感受,善于想象和联想。例如“然而天山的两侧都苏醒了,就像高峻的鼻梁两旁一先一后睁开的两只眼睛”“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荫,绿荫涨满了黄河两岸”这样的句子,就极富想象和联想。张晓风《秋天・秋天》的开头:“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这样的描写,有点有面――既写出了满山遍野的如花的海洋一般的牵牛藤的整体形象,又写出了冲击到“我”窗前的一小片牵牛藤的小浪花的局部形象;有动有静――由远处的“起伏”到近处的“冲击”最后“猛然收势”,戛然而止;有形有色有神――满山地起伏着、紫色的小浪花,富有生命力,如同一个倔强而顽皮的孩子。作者不仅抓住了形象的特征,而且写出了其动感与活力。不仅写得“像”,还写得“活”,不是“纸花”“塑料花”“绢花”式的美丽,而是形神兼备,活色生鲜。再平凡不过的藤蔓,再普通不过的花朵,在作者眼中,却充满了诗意的美。又如刘亮程的句子:“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开花,在有诗心的人眼里,是一个美妙的童话。又如鲍尔吉・原野的句子:“没有什么生物比蝴蝶更了解空气。透明的空气在蝴蝶看来,像海浪一样,是浩浩荡荡的。”以蝴蝶的视角来感受空气,居然能够想到浩浩荡荡的“海浪”,实在是平中出奇。
2.要具体,不要概括
在描写的语言表达方面,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要具体,不要概括。
譬如看到下面的文字:
“天空是蓝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远方的山模糊不清,绿色的田野散发着好闻的香味。”
我们会立即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低年级小学生。为什么呢?因为这段描写是以概括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既模糊又毫无重点的场景。我们完全可以对这一景色作出另一番描写:
“天空是孩子们画中的那种天空,彻头彻尾的深蓝色。绵延的山脉看上去就像恐龙的脊背,人字形的大雁在头顶盘旋。青翠欲滴的田野散发着阵阵新割的牧草的清香。”
美国新闻学家雷特狄克说:“在人们的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想一想我们在海滨度过的时光吧。除了你看到的一切之外,你一定还记得那徐徐吹来的海风,那一阵阵海浪的拍击,你的嘴唇上还留着海水的咸味,那沙粒也还曾抚摸过你的双脚。如果仅仅写出你看到的景象,不就会漏掉许多生动的回忆吗?”
唯具体,才能别具感染力。就拿中国的古典诗词来说吧,“愁”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你看不见摸不着,但优秀的诗人可以把它演绎得很具象。
如李白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多长啊,像三千丈的白发那么长。
李清照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多重啊,船儿都载不动。
李煜则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什么样啊,就像那春水流也流不尽。在这三个李姓诗人笔下,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有了长度,有了重量,还有了形态。
而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则这样写道: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云鹤的《野生植物》是这样写的:
有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
显而易见,这里要说明的问题就是,“在细节描写中要具体”。
如果你读到这样的一个文章开头:“她在公共汽车上专心致志地读着书。”你会怎样评价它呢?
如果她读的是《安娜・卡列尼娜》《花花公子》《死亡日记》《足不出户学法律》《领域与意识流》或《怎样写浪漫小说》,我们就可以对她的性格有所了解,因为以上的每一本书都反映了一个内心世界截然不同的人物。
如果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姐在读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我们会深感兴趣;一个小女孩在读《领域与意识流》,我们也同样会感兴趣;而一个老妇在读《花花公子》,我们则会好奇心大发。毫无疑问,这都会比“她专心致志地读着书”使我们对女主角了解得更多。
因此,当你动笔写作的时候,请记住,不是“一杯饮料”而是“一杯柳橙汁”;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长卷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郁金香”;不是“一顶帽子”而是“一只破毡帽”;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幅梵高的《向日葵》”……
3.要艺术化,不要照搬生活
描写的语言要追求艺术化的特征,它应该是独具特色、蕴藉凝练、耐人寻味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将种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训练到炉火纯青,使用起来丝毫不着斧痕。
例如潘向黎短篇小说《白水青菜》中对男主人公喝汤的感觉的描写:
就那么一口,整个胃都舒服了,麻木了一整天的感官复苏,脸上的表情都变了,好像一个薄薄的壳被敲碎了,所有的肌肉、每一条纹理都活了起来。真是好汤!
……
后来,他不止一次怀念那时的生活。那种安宁,那种坐在餐桌前等着妻子把瓦罐端上来的感觉,掀开瓦罐的盖子时看到的好看的颜色,第一口汤进口,微烫之后,清、香、甘、滑……依次在舌上绽放,青菜残存的筋脉对牙齿一点儿温柔的、让人愉快的抵抗,豆腐的细嫩滑爽对口腔的,以及汤顺着食道下去,一路潺潺,一直熨帖到胃里的舒坦。(《小说月报》2004年第4期)
这里的喝汤,其实是“喝”家的感觉。频繁的应酬使男主人公已经“昏迷了味蕾”,其实是昏迷了情感,只有在妻子每天特地为他精心煲制的汤中才想到了家的温馨。当经不住诱惑而离家别恋的他在身心俱疲之后,不由自主又时时怀念起喝汤的感觉。作家在这段细腻的精致的文字中,把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喝汤的生理和心理感觉描摹得栩栩如生,可感可知。看起来似乎不动声色,其实已经非常形象独特地演绎了男主人公对家的怀念和失去家的无奈。而文字里边使用的比喻、夸张、比拟、移就等修辞手法,也十分精纯熟稔。
再譬如郭沫若将“六十五个国家在天安门城楼上欢笑”改成“半个世界在中国的阳台上谈笑风生”,这样的灵感又有几人能够在瞬间获得并划时代地在历史的上空永远闪耀光辉?
又如屠格涅夫在写一个老太婆死去时只用了这么一句话:“一只苍蝇从她蓝色眼膜从容地爬了过去”,“从容”一词用了比拟的手法,令这带着腐朽气味的画面给读者带来了惊心动魄的印象。
4.要以景传情,不要为写景而写景
如汪曾祺《八月骄阳》里的一段话: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实。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H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作者用十分细腻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了老舍生命的最后瞬间,极尽渲染之能事。知了的喧闹反衬了主人公的安静,忽上忽下忽起忽落的蝴蝶一如主人公投湖前纷乱的内心世界,而蝴蝶、蛐蛐、油葫芦、金铃子、野茉莉、大鱼等种种生灵的美丽、生机、宁静、祥和,又间接表现出主人公对这个美丽尘世的眷恋。
又如老舍《月牙儿》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这是个春天,我只看见花儿开了,叶儿绿了,而觉不到一点暖气。红的花只是红的花,绿的叶只是绿的叶,我看见些不同的颜色,只是一点颜色;这些颜色没有任何意义,春在我的心中是个凉的死的东西。我不肯哭,可是泪自己往下流。
这里既是写景,更是写人,它通过一个被蹂躏被践踏,处在社会底层的苦恼人的眼睛去看春,虽然也有绿叶红花,但不过是个凉的死的东西。这样,就把人物的悲苦心情更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值得我们学习。
5.要摇曳多姿,不要呆板单一
例如下面这段话:
许多人注意到树会开花,开花时,天空的一角就闪亮着五颜六色;树会结果,长长圆圆大大小小的果实,可以食用,也可以玩赏;树会落叶,落一点凉意,落一些愁绪,落一个秋天;树会造型,一年十年百年的造型,千年万年的造型,各自透露着生的意志,流动着美的气质。
篇6
【关键词】作文;语言;方法
一、锤炼动词、形容词、修饰语等
妙用动词、形容词,使文章语言新颖脱俗,鲜活生动。对用于表示颜色、声音,形状,情态等的词语要十分讲究,描绘事物力求曲尽其妙,要使读者感到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用词力求生动形象,尽量选用含义具体又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它能给人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如:柚子挺着金黄的大肚子,把西瓜顶到了水果摊的一角,螃蟹挥舞着威武的大钳子,爬上了街边餐馆的广告画。白嫩嫩的藕悄悄地告诉人们荷花已经凋零在池塘。夏装的折扣已经打得贴近了水面。报纸笑眯眯地教大家秋补秋养的新法子。
二、巧用修辞
巧用修辞可以使你的作文形象生动、鲜明突出,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词准确,富有变化,增强语言表达之美;运用叠音词,可以增强词意,表现节奏之美;多用四字格,两两相对,可以构成匀称和谐之美;引用名言警句,又可以获得理性思辨之美;综合运用整句和散句,可以形成整齐、错综之美;巧用文言词汇,可以营造庄重典雅之美;而充分地使用修辞格,则可以使自己的语言幻化出无限新奇夺目之美。一个普通的意思,一旦使用了修辞格,就如同涂了魔水的童话一般,从而使自己的作文焕发出亮丽的光泽,激发出魔力。
1.妙用比喻
如:“如血的残阳像一位戴着红斗笠的侠客”。“晚霞飘落在天边,宛如一匹红丝绸,召唤着从远古走来的吹箫人。”这是描写“飞天”壁画而运用的绝妙比喻,不能不佩服比喻的新奇、想象力的丰富。
2.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句用于说理、抒情能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如关于“魅力”的一段话:魅力是六弦琴上流动的音符,是时装模特轻盈的步履,是演讲者潇洒的手势,是胸襟博大者宽容的微笑,是球王贝利的脚,拳王泰森的拳,是卓别林的鞋,梅兰芳的水袖,是白石老人的虾,悲鸿先生的马……
这段话把抽象的概念全具体化了,不由分说地把你裹挟到奔腾的激流中,去领略它那大气磅礴不可遏制的巨大力量。
3.生动比拟
如:“随手攥一把肥沃的月色,都会芳馨出孤独与哀愁……”、 “月色在倾听” (2003安徽《成长是一种体验》)
4.回环反复
如:……在其中辨明了真善美,分清了假丑恶,不亦乐乎。……在其中体验知识的真谛,科学的美丽,不亦乐乎。……在其中,我读得更多,想得更多,书使我渐渐成长,不亦乐乎。
其它修辞格,如夸张、反问、设问、对比、对偶等,只要我们巧妙运用,一定会亮人耳目,怡人心扉。
三、套用术语、俗语
如:期中考试后,老妈边看《证券市场》边问:“‘年报表’下来了吧?你‘中期业绩’怎么样呀?”我诚惶诚恐地递上成绩单,等着挨批。那边却不紧不慢几句:“这么长一根‘阴线’啊!怎么搞的?不能再退步了,这……这简直是‘高位套牢’嘛!”什么?把我当股票?唉!算了,怎么说她也是对我进行“智力投资”的“超级大户”,拼拼吧!凭着强烈的“上攻欲望”,我在苦海中奋斗了几个月。期末交上“年报表”,老妈再开金口:“这条‘阳线’拉得还算漂亮,我说嘛,我女儿是‘潜力股’‘成长股’,再继续努力呀,就成了‘绩优股’。这回你‘反弹’上来,一定要保持‘涨势’。我呢,这就‘补仓’,多给你买几本好书。”没办法,怎么说我都还是股票。(《老妈炒股》)
又一日,自习课上一片宁静,突然“当”的一声击碎沉寂。一看,原来是个空饮料罐。她抬头,两道寒光扫射过去,众人纷纷侧身躲避,那位蹩脚的“三分射手”早已拿起书,操起笔进入“学习”状态了。怎么办?最后结果是,这位损友周围的四人一齐进入第二天的扫地计划。这之后,我才知她的座右铭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所以,班上许多“三分王”都只得改行做“扣篮王”了。
奇怪的是她做了这“七品芝麻官”后,我们班的卫生流动红旗从未“流动”过。看样子,她这“七品芝麻官”还是做下去啦。(《七品芝麻官》)
四、巧用课文
上午第三节课,我们迎来了语文老师。他“抚尺一下”,将沉醉在下课快乐气氛中的“一滩鸥鹭”惊吓住了。接着,“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只得恭恭敬敬听命于师了。(《补课》)
“懒虫,起床了!都八点了!”妈妈狠命地把我推醒。
“昨夜月朗星稀,沉读不知疲倦。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趣味多多。我非‘懒虫’,‘书虫’是也!”我哼着自编的“小令”,翻身下床。好歹“五一”放长假,不充实我的“精神粮库”,哪行?(《书虫》)
五、借用歌词
语言求新可借助于亲切自然、新鲜活泼的现代流行歌曲。由于流行歌曲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歌名及歌词有“知名度”,容易产生共鸣,况且有的优美歌曲的歌词蕴藉丰富,富含哲理,荡气回肠,魅力十足,若读者能善借巧用,定能妙笔生花。
例如:《拥抱秋天》 “秋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袒露,冬那么含蓄。”“拥抱秋,降落人间。拥抱秋,秋使天空蓦地高远了。拥抱秋……”
这些句式工整的美妙的语言,尽显文章风采,而震撼人心,使人对秋产生眷恋之情。而且作者从“硕果――秋空高远――秋雨绵绵,令人激动”等词语用丰富的充满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之图画。
六、新奇组装
1.大词小用
如“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领空’爆发‘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另一种是‘和平演变式’。”
句中加引号词语,被作者赋予了全新的意蕴,绽露出了新的格调,新的风韵。
2.实则虚之
如果所表述的对象比较实在,比较具体,就设法使之“虚化”,写出它的意义来,写出它的韵味来,写出它的情趣来。
儿女是父母的一部作品,不求妙笔生花,只愿质朴天成。
“儿女”是实在的、可感的,将之暗喻为“一部作品”,进而以“不求……只愿……”的取舍句式,推出“妙笔生花”和“质朴天成”这两种评价,如此虚化,就使语意升华了,情趣、韵味显现了。
3.虚则实之
如果所谈论的话题比较抽象,就设法使它具体些、形象些,用“实化”的手法写出它的情感、思想来,话题含义、内蕴就显豁了。
创新是什么?是古猿第一次从森林走向草地的勇敢,是只身划着独木舟横渡江河的胆识,是鱼儿第一次跳出水面的惊喜,是鸟儿第一次穿趟云天的快慰,是不求苟同于人的执著,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不二法门。人生因创新而精彩,世界因创新而壮丽。
“创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将其化为“古猿走向草地”“划着独木舟横渡江河”“鱼儿跳出水面”等具体意境,以“勇敢”“胆识”“惊喜”“快慰”等心理品质或感受加以阐释,其含义就实在了。
4.扬则抑之
为了表达某种见解,欲扬先“抑”,前一句把话说“死”了,后一句又从新的层面进行“扬”,使语言活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既出入意外,又入情入理。
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但可改变的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篇7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修养在写作中的综合反映,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注重哪些方面的培养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作需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生活,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基础和起点。鲁迅曾说:“如要写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才好下笔。”可见观察的重要性。通过观察,人们不仅可以吸取写作所需要的材料,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感受和启发。所以养成观察的习惯,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是进行写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功。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掌握切实可行的方法。
首先,应眼脑并用,凝视、揣摩、默想结合,努力把握人的个性、物的差异、事的不同。其次,应掌握思路,它包括从总体到布局、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对观察对象进行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当然,单靠眼脑是不够的,还要全面开放五官,欣赏旖旎的风光,聆听美妙的声响,品尝生活的甜美,感受人生的多彩。
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和各地作文评分标准对中学生的作文语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要准确通顺,又要力争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意蕴”。这就需要学生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不断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正如高尔基所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没有美的有生命力的语言,绝不可能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但是它绝不是华丽辞藻的机械堆砌,更不是矫情的无病或作惊人之状。简言之,它应该是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朴实无华,抑或是幽默风趣、富含哲理的语句。那么,如何进行训练,才能使语言表达具有魅力呢?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三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理解识记语言。在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影电视、听广播或闲谈中,遇到好的词语,要通过揣摩、查阅工具书,或主动请教,深入理解相关语言并且认真识记,以此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从而增加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
2.运用巩固语言。理解识记的语言,时间长了就有可能遗忘。为了掌握得更长久、更牢固,有必要做些运用巩固工作。具体做法就是,在平时的写作和言谈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自己掌握的语言运用起来,力求达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例如,在朗读、复述、背诵片段训练或口语交谈中,要注意使用需要巩固的有关词语去训练。
3.拓展丰富语言。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只靠单纯地吸收现成的语言材料远远不够,还应该不断地以已有的语言材料为依托,拓展开去,创造出更多的新的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语言表达高手。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中有“穷困,就像秋天阴蒙蒙的雨雾,笼罩在他的头上。”一句,可以作为依据,用“秋天阴蒙蒙的雨雾”作喻体造句,这样表达厌烦心情和摆脱困境的语言材料就丰富了。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法国评论家让保罗说:“想象能力能使一切片段的事物变为完全的整体,使缺陷世界变为完满世界,它能使一切事物都完整化,甚至也使无限的、无所不包的宇宙变得完整。”由此可见:有了想象,就可以丰富写作内容,完善写作形象,增强感情的表达;有了想象,作者就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而文思泉涌,增强文章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使文章的内容更深刻、更活泼,更能感人肺腑、启人心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给我们带来的美感,不正好说明想象能力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魅力吗?
那么怎样叩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让他们的文章驰骋于八荒之野,遨游于万物之中呢?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训练学生想象力的:第一,给几个词语,写出一段话;或者运用成语、古诗名句等,写片段作文。例如,要求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自设情景,写上一段话。第二,突破时空界限,和古人对话,和未来接轨。比如《和李白对话》、《致一千年后地球人的一封信》之类的作文,让学生把想象放飞到古代或者未来。第三,利用名著、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或情节,重新演绎,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例如,有学生以《唐僧第二次取经》为题,写出了人对现状不满而造成的浮躁心态,不仅奇特,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让人耳目一新。第四,实行角色换位,演绎出一个个新的“天方夜谭”。例如《假如我是家长》,通过角色换位,深刻体会到家长的辛苦和对孩子的良苦用心,表现沟通理解的主题。第五,写成童话式。比如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可以通过一颗树的成长经历、一条鱼的倾诉,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树、鱼以人的思想感情,进行合理的想象,以小见大,运用童话来表现环保这个重大主题。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作文有了创新,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人喜闻乐见。
要使文章有新意,首先在内容上有所创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发现、记录下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自己的生活里找到可用的素材,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境界。这种体验和感悟是独特的,也是真实的,是“我”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其次在结构上要有所创新。对作文结构而言,在完整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做到创新,使作文结构呈现精巧、新颖,富有变化,那真是锦上添花了。比如,可以采用小标题式、书信式、日记体式、电视直播式、几何证明式等。总之,作文结构形式众多,学生可以根据话题、材料、中心等全盘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写作心理和写作特长的文体结构方式,更有创意地来表情达意。同样的内容,换一种结构样式来表达,就好像换上精美的包装,能给人以新颖别致之感。
篇8
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多读多写,多积累多感悟,在读读悟悟写写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找准读写结合的“点”?由这一“点”生发,由读到写,由写促读,读和写和谐共生呢?
一、设在语意凝练处
第一学段学生阅读和写话的重点都落实在激发学生读、写兴趣上,鼓励学生多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并初步尝试运用阅读中所学的词语到写话上。如苏教版的《梅兰芳学艺》,课文中有表示看的“紧盯”“注视”两个词语,传神地写出了梅兰芳刻苦练眼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韧劲。这两个
关键词 语含义丰富,为了让学生能把这两个词语运用起来,笔者设计的教学是:1.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者联系上下文,说说“紧盯”“注视”表达出梅兰芳练习京剧时是什么样子吗?2.你在生活中有过“紧盯”“注视”什么事物的经历或者体验吗?3.你能用几句话描述一下你“紧盯”或者“注视”某样东西的情景吗?
这样的读和写之间紧密联系的设计很好地把握了第一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重体验、重感悟、重实践。如果用所谓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来解释两个
关键词 ,学生可能没有上心,印象不够深刻,运用更是无稽之谈。如果让学生把这两个
关键词 和生活经验相链接,让学生明白:那种眼睛死死盯住不放、眼睛一动不动的样子就是“紧盯”“注视”,那么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两个词语意思,并能迅速运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因为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两个词语的激活,既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词语,还能启发学生在写话中去运用,可谓是理解更深入,丰富了自身的词语积累。
又如《大禹治水》中的“千辛万苦”“千山万水”都可以用类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形象中感受词语、理解词语,并能用词语进行自我的有创造的新表达,长此以往,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能不扎扎实实吗?
二、设在文本经典处
有了第一学段的词语积累铺垫,第二学段就尝试着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模仿文本中的经典段落和经典句式,准确把握学生习作的难点,在难处着笔、在重处仿写。
如《北大荒的秋天》,对现在的学生而言,这个文本的意义价值就体现在它的构段方式上:从总写到分写,文本的2、3、4小节都是这样的写作方式,因此教者必须正确把脉文本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第二学段的一开始,尝试着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一段话。只要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仿写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像这样的仿写总分的构段方式降低写的难度,以“课后的操场十分热闹”“清明节的大街上人来人往”“我家的小狗长得很可爱”等等为话题,写写学生身边的事物或者话题,能增添写作的兴趣。
当然,这是写一段话方法的迁移,类似的还有《赶海》中的首尾呼应,用歌词、古诗等引入文本等等都可以在这些经典语言中安排写段落的训练。我们同样也可以学习语言表达方式的迁移。如《槐乡五月》节奏明快的短句:“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吃咸的……吃甜的……”这些句子在文本中比比皆是,读来朗朗上口,似古诗一般押韵,又描绘出槐乡五月的迷人风情。在让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一下语言描述的情景,并再次对作者的语言进行仿写:“嘎嘎嘎,鸭子们赶来了……哈哈哈,兜里装着……,脸上露出……”“吃酸的……吃辣的……”这样的仿写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加深文本的情感体验,还学到了用简短有趣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设在细节描写处
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中国特有的含蓄,因此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含蓄,让学生理解含蓄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内涵等等。写亲人对自己的爱是第三学段常见的写作题材,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容易切入。可是教者常常愁的是学生不知道怎么把亲人的爱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结合五年级《爱如茉莉》来让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
虽然课题中出现了“爱”这个字,但是课文中直接写父母之爱除了“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这句,其他没有直白描写,可是父母之爱却真真切切地流淌在文字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文字之间流露出来的爱并尝试着写上一段含蓄的话呢?首先,我们得从文本入手,深入剖析文本中表现爱的方式——抓住细节,动作细节:吃不下、直奔医院、每天都去、轻轻放下、蹑手蹑脚;语言细节:等他吃完再告诉、她一动我就醒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环境细节:随手指那株茉莉花、阳光轻笼等等。这些都是爱的表达,因此我们顺理成章地进行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内在外在的细节来表达亲人对自己爱的写作片段训练,这样的写作训练点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在的情感价值,还能帮助学生学会用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辅助自己想要的表达效果,让习作更有感染力,极大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设在对比形式处
刚才的三例设计都倾向于顺着文本的思路,顺着作者表达的方法去模仿、学习习作的基本方法。教者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对比来感悟、理解、欣赏、评价文本的价值。比如《第一朵杏花》和《船长》,这两篇课文中都有人物的直接对话,而省去了对话的提示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人物当时说话的神态、动作等,并根据想象来补充合适的提示语,把自己写的有提示语的文本和原来的课文相比较:你觉得哪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境?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辩、比较之后就能悟到:提示语的使用要根据当时的语境,而不是一味地求多求具体。又如《和他的大黑骡子》末尾的“他背过脸去”,这句话饱含着对大黑骡子的一片深情厚意,其实他心里感概万千,有好多心里话要倾吐,教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写下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然后再和文本对比:你觉得哪一种更适合当时的情境呢?不难发现,原来的文本更含蓄,更能传达出当时内心意味深长、不能言说的一种无奈、挣扎。如果真的都写出来,反而没有含蓄表达的效果好,让学生领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基本表达技巧,让学生用文字表达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篇9
一、字
要学好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学好识字。“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讲的是这个道理,汉语的书面表达要有基础,首先要说好话,识好字。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以识字为重点,但并不是孤立识字,片面识字,在识字时,一定以词语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掌握字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即“砖头”为以后作文这座高楼准备了大量的砖瓦。
二、句
作文应从一年级抓起。一年级要进行口语训练,进行字、词,建立句子观念的训练,“一天一句话”从一年级抓起,从儿童语言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什么毛病纠正什么毛病,在识字的基础上与说话结合起来进行说的训练,例在学完“草”,让学生组词,“小草”“吃草”“种草”等,再让学生说一句话,学生踊跃发言,“春天道了,小草发芽了!”、“羊在山上吃草”、“工人在公园里种草。”等等。根据儿童特点引导他们进入生活,热爱生活,久而久之,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他们日后的作文储备了大量的粮食。
三、段的训练
(一)理解的内涵,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攀登
1.帮助学生从课文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从句中标点符号知道自然段有几句话,为以后的作为格式奠定基础。
这个台阶,我分两步进行训练。第一步让学生知道凡是开头空两格的,都是自然段。然后每教一课,都让学生先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能正确回答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
2.帮助学生理解只有一两句话的简单自然段。《找春天》第一自然段“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由简单的一个句子重复出现。教学时,我抓住‘春天’和“!”来理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惊喜和热爱之情。又如,《秋天到了》第三自然段“啊!秋天到了”。由一个感叹词和一个完整句组成。教学时,我紧扣“秋天”“啊”来理解,让学生从感彩和秋天的景物来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一个与秋天有关的,形式类似的自然段,学生纷纷发言。“啊秋天真凉快呀!”“啊!大雁排得好整齐呀!”“啊,金黄的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二)揭示连句成段的一般规律
在指导学生读懂一个一个自然段的过程中,帮助认识一些常见的自然段,了解一些连句成段的规律。如《三味书屋》第二段,学生通过阅读知道这段用五句话写三味书屋的样子,(陈设状况)之后,我又分以下几步帮助学生,了解句与句是怎样联系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的。第一步,通过指导读段、看图,帮助学生弄清楚作者是从正门(观察点)进入书屋的,所以首先看到的是“正面”,墙上的画从“东北角”这个方位词知道书屋是坐东朝西的。
第二步,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是从正中墙上的画开始,先由上而下,再由中间到四周,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一个人观察景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所以的景物尽收眼底,只能一个方位地挨着顺序来看,这就叫方位顺序,也就是景物的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东西南北的顺序。
篇10
1.孩子们j"nng x"nn( )地做着风筝,心中充满了憧憬和x"n wng( )。
2.高尔基是世界zh? mng( )的文学家。
3.吃过晚饭,我们zh#9n bi( )去植物园sn b? )。
4.hun:呼( ) 交( )
二、读一读,用“√”选出正确的答案。(4分)
1.“朝霞”的读音是:zh"Do xi幔? ) cho xi幔? )
2.郊外(ji"Do xio) 震惊(zhn zhng ) 依然(y? y"n )
3.(蜜 密)蜂 世(记 纪 ) (城 诚)实 (摩 磨)坊
三、给下面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5分)
1.待:①等待 ②打算 ③需要
(1)待要上来打招呼,又怕认错人。 ( )
(2)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吃了。 ( )
2.意思:①情趣;趣味 ②意义;含义 ③意见;愿望
(1)这座山就像一头大象,真有意思。 ( )
(2)大家的意思是一起去。 ( )
(3)这个加点的字是什么意思? ( )
四、把下面的事物和它的特点连一连。(3分)
沙漠 银光闪闪 白云 波光粼粼
湖泊 黑黝黝 麦子 随风飘扬
泥土 金光闪闪 湖面 金灿灿
五、根据要求写词句。(19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2分)
甜甜地( ) 悄悄地( ) 认真地( ) 拼命地( )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7分)
垂头 ( )气 大惊失 ( ) 欢蹦 ( )跳
阳光明( ) ( )( )飞舞 自( )自( )
(1)一阵风吹过,树叶在空中( )。
(2)他( )地说着什么,我听不见。
(3)雨后,( ),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里微微浸润着竹叶的清香。
3.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宛如
(2)西湖不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吗?(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不改变句意。)
(3)课文中出现了不少带有“!”的句子,我也试着写一句。
(4)从下面几个词语中选择两三个写一句话。
可爱 聪明 礼貌 赞美
(5)请你写一句关于读书或勤奋学习方面的名言。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的“ , ”一句,常被远离家乡的人所引用。《夜书所见》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诗中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 , 。
2.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它应该 。可它 ?(选自《奇怪的大石头》)
3.秋天的雨,藏着 。 香香的, 甜甜的,还有 、橘子,好多好多 ,都躲在 里呢!(选自《秋天的雨》)
七、下面句子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
( )不时有小船从桥洞中悄悄地摇过。
(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小河。
( )河水清澈见底,河面波光粼粼。
( )下面是个高高的半月形桥洞。
A.2 5 1 3 4 B.3 5 1 2 4 C.3 4 1 2 5
八、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细心答题。(20分)
(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6分)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 拿)着,另一个人(牵着 拉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风筝》节选)
1.把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划去。(1分)
2.用波浪线画出风筝越飞越高的样子。(1分)
3.用“越……越……”写一句话。(2分)
4.这一段话主要写了 。(2分)
(二)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14分)
蚂蚁和蜜蜂
人们都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甚至连刚会说话的孩子也会哼唱:“小蜜蜂,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
蚂蚁很嫉妒蜜蜂,心里一直不服气: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也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笑着说:“是啊,为什么人们只夸奖我们而不称赞你们呢?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我想,那是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他人……”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从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在文中找出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2分)
( ) ( )
2.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对话。(2分)
3.读故事,填空。(4分)
蚂蚁嫉妒蜜蜂的是 ,蚂蚁想来想去也想不通的是 。蜜蜂勤劳为的是 ,而蚂蚁勤劳为的是 。
4.人们为什么只夸奖蜜蜂而不称赞蚂蚁?(3分)
5.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