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货币学范文
时间:2023-04-09 23:1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货币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六、论述题(30分)
1.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述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答: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严重的通货膨胀会给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以控制。治理通货膨胀,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进行:
(1)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的货币政策)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需求管理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当前,我国存在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基础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二是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不相适应,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价格总水平上涨。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挑战:(1)面临银行管理体制的挑战;(是否受政府干预,管理上的差距)
(2)面临经营模式的挑战;
(3)面临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的挑战;
(4)面临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的挑战;
(5)面临融资风险的挑战;
(6)面临人才竞争的挑战;
(7)面临金融安全的挑战;
(8)面临不良资产的挑战;
(9)面临金融宏观调控的挑战;
对策:(1)尽快处理不良债权,化解金融风险,轻装上阵。
(2)完善中资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3)尽快实现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国际化和资产证券化。
(4)加快金融业务创新。
篇2
关键词: 《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 问题 原因 改革思路 主要措施
自1989年12月起,教育部将《货币银行学》确定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全国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在大专、本科、研究生不同学历层次上都将此课作为共同的必修课来开设。我院自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以来,先后对中专、大专、本科三个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实施了教学。近几年来,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转向以本科教育为主,因此,我院根据学校统一部署,今后教学对象主要是本科学历的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也以本科生为教学对象进行。
一、我院《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现存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不同专业缺乏系列教学方案,各本科专业教学任务、教学方式与考核要求界定不清。
我院现有金融学、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电子商务等五个本科专业。这五个专业都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这五个本科专业也都开设了《货币银行学》课程,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同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教学的衔接性与协调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从而导致在我院目前该课程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方案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专业的教学任务过于笼统,大而化之,缺乏具体的目标与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各专业的重点不突出,重复与遗漏并存;在教学方式和考核要求上也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差异,各专业的教学基本上都采用单一的课堂讲解教学法和期末试卷考核法,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不同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简单雷同,不能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实施教学,无法进行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课堂讲解教学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有人将这种教学方式概括为:“老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就是在课堂讲解中,教师也容易照本宣科地讲,按照教材的章、节、目顺序平铺,大条套小条,有的甚至大段念诵教材,在讲解中不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不注意知识的联贯性,忽略了每章内的各个目与节、各个节与节之间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真实、公正的考查。
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考核上,一直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规范性的考核制度等问题。主要表现为用期末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教师考前任意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了该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以下几个原因是非常突出的:一是长期以来忽视对课程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二是教学组织和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和制度保证;三是教学观念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把学生看作是完全被动的听课对象,不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对上述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切实的改革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改革思路与主要措施
自《货币银行学》课程被立为大学一类课程建设以来,我课程组即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之后在多次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共识,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以增强教学活动和教学秩序的规范性;
――根据我院现有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研究制定各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系列教学方案,明确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以保证学生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获得相应的教育;
――加强教材建设,同时抓紧系列教学参考(辅导)资料的建设和题库建设,以提高不同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同专业不同班级开设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要统一界定基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考核标准,以保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以保持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客观公正性。
按照上述的改革思路,我们准备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改革课程的教学体系,确定不同专业的系列教学方案。
根据各本科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着手设计《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系列教学方案;重新界定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按照差别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的要求来设计不同专业的教学组织方案和课时分配;对不同专业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文献重新选定;重新确定各专业的考核标准和侧重点;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的衔接与配套问题。这样就可以突出不同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目的的差异性、教学的连续性和衔接性,既保持各专业教学方案的相对完整性,又注重各专业教学方案间的广度递增、难度递进的协调性和课程教学体系的科学性。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科学界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建立和完善定期集体备课制度,在每学期开学前和开学后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任课老师共同备课,利用教研活动和其余时间逐章逐节地深入讨论并不断修订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完善教学方案。对本科层次各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统一界定基础性教学内容(约占整体的60%左右),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覆盖的,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以此保证各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给教师留出40%左右的自主性教学内容比重,给教师一定的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和余地,以突出专业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在教学组织上,改革教学方法,将启发式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在课堂上采取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学生自我问答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下教师的课外指导以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查阅资料、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建立综合考评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规范考评指标。
在考评方法上,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方位考核,从而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我们准备采取5种考评方式:笔试、口试、作业、讨论、考勤,总分值相应分解为笔试分、口试分、作业分、讨论分、考勤分五项。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划分出不同的分值权重:笔试、口试分值占总分值的70%左右;讨论、作业及考勤等平时成绩占总分值的30%左右。为保证笔试考核的科学性,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大容量规范化的试题库,每张考卷设置单选、多选、判断、计算、简答、论述等7种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对平时作业、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以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改革思路需要在实践中贯彻与落实,同时要根据实践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任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所以,除了教师应当做到规范教学之外,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这样改革方案才能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篇3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掌握利息本质,理解到期收益率的含义、 掌握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及利率是如何被决定的原理。
一、填空
1、时差利息论是( )提出的,含义是( )。
2、利息是资金的( )。
3、衡量利率最精确的指标是( )。
4、债券利率与债券价格成( )变动关系。
5、反映债券需求量同债券价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叫( )。
6、可贷资金理论的优势在于容易分析( )对利率的影响。
7、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优势在于容易分析( )、( )和( )。
8、有违约风险的债券一般具有( )的风险升水,并且风险升水随着违约风险的增加而( )。
9、风险升水是对承担债券( )的补偿。
10、流动性升水是对债券( )的补偿。
11、分割市场理论认为收益率曲线不同的原因在于( )。
12、期限选择理论实际上是( )和( )的综合。
13、期限选择理论认为不同期限债券市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 )和( )都存在。
二、判断
1、 一般来说,长期利率比短期利率高。
2、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自由变化的利率。
3、 利率自由化是利率改革的趋势。
4、 供求量的变动不是引起市场均衡利率变动的原因。
5、 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叫费雪效应,是因为这是由费雪方程式得出的。
6、 在经济扩张时期,债券的供求都上升,则债券的均衡数量和均衡利率都上升。
7、 通货膨胀使债券的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则债券的均衡利率上升,均衡数量下降。
8、 只要市场中的利率未达均衡,则表明市场中交易双方还未达成交易。
9、 货币供给增加,其带来的流动性效应,完全可以使利率上升。
10、货币供给增加的收入效应和货币需求增加的收入效应,都是表示由收入增加而产生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使均衡利率变动。
11、货币供给增加的费雪效应与价格效应没有区别。
12、对于两种债券,如果一种债券比另一种债券的违约风险大或流动性低,那么这种债券的利率就会高与另一种债券。
13、预期假说理论认为不同期限债券是不可替代品。
14、分割市场理论既可以解释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随时间一起波动,也可以解释收益率曲线几乎总是向右上方倾斜。
15、过高的利率会出现流动性陷阱,过低的利率会出现投资陷阱。
篇4
货币银行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6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大小时发挥的职能是
A.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
C.贮藏手段 D.流通手段
2.复利计息的情况下对银行最有利的贷款结息方式是
A.每年一次 B.每半年一次
C.每季一次 D.每月一次
3.根据国际汇率制度,汇率可以划分为
A.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 B.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C.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 D.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4.某企业持有一张6个月后到期的一年期汇票,面额为2000元。到银行请求贴现,从银行获得的贴现金额为1900元,则贴现率是
A.2.56% B.5%
C.5.12% D.10%
5.提出投机性货币需求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A.费雪 B.庇古
C.凯恩斯 D.弗里德曼
6.发行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是
A.初级市场 B.二级市场
C.期权市场 D.期货市场
7.工资推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是
A.结构型通货膨胀 B.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C.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D.输入型通货膨胀
8.一国外债按优惠情况可划分为
A.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 B.硬贷款和软贷款
C.私人借款和政府借款 D.贸易融资和外币债务
9.企业定期存款属于我国货币层次中的
A.MO B.Ml
C.M2 D.基础货币
1O.由于人为错误、技术缺陷或外部事件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是
A.流动性风险 B.操作风险
C.市场风险 D.信用风险
11.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是
A.实现利润化 B.实现市值化
C.实现政府政策目标 D.实现机构的福利目标
12.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种类是
A.财产保险 B.人身保险
C.责任保险 D.信用保险
13.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体现在
A.国库 B.制定货币政策
C.垄断货币发行权 D.组织全国清算
14.货币政策工具中的窗口指导属于
A.间接信用指导 B.选择性控制工具
C.直接信用控制工具 D.一般性控制工具
15.我国中央银行法规定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
A.稳定币值和调整结构 B.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
C.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 D.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6.下列关于金币本位制表述正确的有
A.国家垄断铸造金币 B.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
C.辅币与金币不能自由兑换 D.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
E.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17.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主要前提条件有
A.政治稳定 B.外汇管制较松
C.银行制度较健全 D.投资条件便利
E.货币可以自由兑换
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有
A.组织全国清算 B.集中存款准备金
C.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 D.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E.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
19.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有
A.倡导性职能 B.选择性职能
C.补充性职能 D.服务性职能
E.盈利性职能
20.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差额主要包括
A.财政收支差额 B.贸易收支差额
C.经常项目差额 D.商品、服务和收益差额
E.基本国际收支平衡差额
21.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包括
A.活期存款 B.现金资产
C.银行贷款 D.证券投资
E.央行再贷款
22.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有
A.内部控制机制 B.对冲机制
C.存款准备金机制 D.经济资本配置机制
E.最终贷款人机制
23.下列属于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的有
A.证券经纪 B.证券投资咨询
C.证券自营 D.证券资产管理
E.证券承销与保荐
24.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有
A.再贴现业务 B.再贷款业务
C.证券买卖业务 D.债券发行业务
E.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25.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A.卖出国债 B.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提高再贴现率 D.降低再贴现率
E.买进国债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名义汇率
27.滞胀
28.实际货币供给
29.对冲
30.准中央银行制度
四、计算题(本题5分)
31.一笔贷款10000元,年利率为10%,期限为2年,每年计息一次,到期还本付息,则复利计息方式下的利息额是多少元?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2.简述国家干预汇率的主要措施。
33.简述货币市场的概念及特征。
34.简述国际储备的基本作用。
35.简述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36.简述金融监管的原则。
篇5
关键词:高职货币银行学;特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各经济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教学内容以货币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为主体展开分析。在侧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高职教育中,如何开展这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
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特点
第一,与工科类课程相比,《货币银行学》缺少图文并茂、公式、数字等的特点,如果教师缺乏对经济实例的掌握以及教学方法上不能有所变化,则导致课堂内容空洞无物,让学生倍感枯燥。
第二,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政策性及应用性;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银行学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又有极大的变化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随时关注我国金融理论与政策的巨大变革,不断调整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第三,现有的《货币银行学》是针对本科学生构建的理论框架,而一些高职教材简化甚至略去了理论部分,直接介绍实务,学生因缺乏对理论背景以及特定市场条件的了解与分析,就很难把握复杂的金融问题的实质。其实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货币银行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金融世界的大门。金融世界变幻莫测,只有掌握了一些基本原理和金融学发展的历史,学生才能获得独立的认知能力,这也就是金融教学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因此,理论教学在高职货币银行学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不能因材施教,学生不能适应,使理论教学处在尴尬的地位,更无从谈起提高高职学生经济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
二、高职《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探讨
(1)多媒体教学法
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稍差于本科学生,且鉴于目前高职课本的不详尽,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最终达到学习目的。引人媒体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货币的种类时,可以将相关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从古代的各种铸币,到今天的各版人民币和主要的外币,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本课程中还可以引人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来补充和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使学生更快掌握相关知识。如在介绍证券市场时,可以利用证券交易所的网站和证券公司的网站,使学生很快了解到二者的不同及各自的职能。进一步,还可以利用证券公司提供的网上交易平台和模拟交易平台,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证券交易的程序,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2)联系实践法
金融属于宏观范畴,涉及的对象包括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所有社会主体,因此,《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是生动的、具体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立足现实,大量开展现实问题分析,对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新范畴、新观点、新方案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动向、趋势及新进展。例如,联系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储备金率下调、利率下调以及美国金融危机问题,分析我国的经济运行态势、货币政策目标取向问题、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效果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等问题,使学生能够感性地、具体地理解金融范畴。
(3)自主学习教学法
要想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养成自己对某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此, 需要教师要经常布置学生课下搜集与课中知识相关的资料, 关注财经领域、货币金融领域的报纸与新闻, 读必读书目等, 这样学生就可以对金融、证券等领域的最新动态有所了解。通过自己搜集及查阅资料,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授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这可以通过课堂师生交流及提问的方式进行。
(4)案例教学法
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以及集体协作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成功转换是组织、推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学生变以往的被动为主动,以积极的态度理解经济管理学中的概念模型和理论,并用之于实际。同时区别于本科阶段的案例教学,高职教学还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相应地高职教学在案例设计上要具有针对性:高职教学案例设计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与专业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得到乐趣和肯定。
三、高职《货币银行学》课程考核方式探讨
到目前为止, 我国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仍然保持中学生式的考核
方式,学生普遍存在“上课记笔记, 考前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的现象, 学生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对该门课程的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是必要的。
(1)复合式, 即平时考评和期末考评相结合。为了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书本的奴隶和记忆的机器, 也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该门课程的考核在期末考评之外, 必须加入平时考评。二者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 平时考评设为 30%, 期末考评设为70%较为合适。
(2)全程型, 即考评贯穿于教学全过
程。为了督促学生保持学习的持续性, 对学生的考评、主要是平时考评必须贯穿于教学始终, 如果仅以一两次平时作业即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 难免存在随机因素, 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不能够给予公正的评价。
(3)多元化, 即考评方式多元化。多元化的内容可以包括: 课后作业( 最好以小论文、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等形式出现) (10%) 、课堂随机小测验(5%) 、课堂参与(5%) 、学习态度(5%) 、出勤(5%) 、期末考试(60%) 等。在期末考试内容构成中, 为了体现层次, 除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客观复述题外, 还要出一些结合中国当前经济、金融领域实践问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的主观分析题。
以上考评方式授课教师应在每学期开课的第一次课中即对学生阐明, 让学生明白这种考评方式的意义, 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授课教师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易纲,海闻.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黄宪,江春,赵何敏,赵征.货币金融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盛昌琴. 对“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郑州:金融在线,2007.
篇6
教材是课程的形式和载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具体体现。音乐教材在课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世界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新教材的开发成为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21世纪初,随着我国新一轮中小学音乐教材实验工作的展开,音乐教材的研究也成为近几年基础音乐教育领域的热点,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材体系内容更有必要进行改革。
现在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乡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部分农村中小学对音乐课的重视不够,加上在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下的调控,小学阶段很多学校没有专业音乐教师,音乐教学都得不到重视,更不用说乐理、视唱、欣赏、器乐等课。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很弱,如果到中学后完全按教材上课,好比是架空中楼阁。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现有音乐课本的理论等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出现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奇怪现象。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音乐的区域性,应从僵死的教育体系中走出来。从单纯的唱走向多元化,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切都要以务实求真为基础,音乐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地方,在第一线上的教师们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地域和现有的音乐基础及新的音乐动向,灵活处理教材,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二 灵活处理的具体做法
1.教师教学方面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灵活处理,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因地制宜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针对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还应适当舍弃教材中超出乡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如在歌曲教学中,笔者基本以教材框架为主,删除一些学生会唱但过于陈旧、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增补一些学生比较喜欢、旋律优美、思想健康的励志歌曲教唱。例如,《相信自己》《愚公移山》《精忠报国》《阳光总在风雨后》《中国功夫》等。同时,也选取了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如《我相信》《大中国》《龙的传人》等。针对学生军训,学习了《军中绿花》《相逢是首歌》等军旅歌曲进行教唱,效果很好。此外,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可保留。
欣赏教学中,笔者选了一些民族的经典器乐、声乐曲目,欣赏本省、临近省份的民歌,乐曲如《信天游》《花儿》等。欣赏了我国主要的一些地方剧种如京剧、黄梅戏、豫剧、秦腔、越剧的名段,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了我国的戏曲风格。另外,选了《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等歌剧舞剧,简介相关故事,了解歌曲背景,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介绍音乐的表现让学生对一些高雅艺术能感觉到、能大致听懂。
2.器乐教学方面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的领域。”因此,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被视为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音乐素养的最好手段,如美国、朝鲜、日本、欧洲各国、东南亚及港澳地区都是如此。我国也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器乐教学进入了普通音乐课堂,已逐渐普及,成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确,此教学有助于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美感、乐感;器乐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达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及提高鉴赏能力等目的。
为此笔者在器乐教学中用现有的乐器给学生伴奏表演,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中外乐器。对较简单易学的乐器如竖笛、葫芦丝、架子鼓教学生自己演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爱音乐不爱音乐课的怪现象,把学习音乐从音乐课向外延伸。
3.音乐测试方面
取消传统的考试方式。以对歌、歌曲接龙、根据旋律编歌词、讲音乐家的故事、器乐演奏、模范秀等形式让学生各展其才,对学生的多方面音乐技能进行评定。
篇7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货币银行学 教学方法 改进措施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地为适应新形势而改变。不同于传统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讨论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因而,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货币银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货币银行学的学科内容包含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等内容,涉及金融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称其为“金融小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这些知识既是金融学专业的入门知识,又是在后期学习的基石。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教授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的原因,它的重要性与教授的实际效果有着很大出入。
(一)教学内容的庞杂。
作为金融学的必修课程,货币银行学的学科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其内容纷繁复杂,概念和相关理论极多。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的限制,合理选取讲解知识点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实际授课中,尽管能从这门课程的主线将理论讲解完,但学生反映在学习中太多的名词和术语需要记忆,知识点过于零碎而抽象无趣,对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也忽视了学生学以致用的需求。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授中,通常一本教案“搞定”所有开课专业,讲解内容没有差异。这不仅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还忽视了其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需求差异,造成教学水平和实际效果参差不齐,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教授方法的枯燥。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将知识点传递学生中,这是设计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授课方式重视课堂中教师的讲解,但学生反映“听得累”。原因在于刚刚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缺乏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对整个金融体系运作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由教师一味地说教讲解、满堂灌,势必就会造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下,对课程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课程考核的单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一张试卷定优劣。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努力,结果往往是“期考重点一画,考前通宵一晚,考完全部忘完”。尽管考核逐步减少了对于卷面成绩对最终成绩的权重,加大了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但仅仅局限于考勤、平时作业这些内容。
三、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营造探索式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就需要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在重视理论内容的同时,要针对各个部分加入一些实践性的内容。如在讲授金融市场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相关视频或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证券交易所,请工作人员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探索式的学习情境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现实“案例”为中心,从以课堂学习为中心转变为以平时实践知识积累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章节的内容结合身边的现象设置由浅入深地学习任务,辅之以相应的平时成绩考核,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学习群组、教学邮箱等信息平台,将每次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平时成绩挂钩。教师要及时对提交的作业给予批改,对完成质量做出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如此周而复始,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过程的转化,对学生的考核也更宽泛。总之,探索式学习情境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二)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则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交流,通过展示不同观点形成交锋,从而对问题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在探索式学习情境中,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涉及的重点难点或者相应热点问题及现实案例设计为学习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在课下,小组内组员讨论、搜集和整理资料,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金融理论分析,查找相关资料解答,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获得感性经验,并由组长在全程填写课下讨论记录表,对组员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不断深化。在课上,各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学生讨论,各小组把本组总结并制作的PPT或者其他形式的汇报材料呈现给其他同学,并予以讲解。老师鼓励学生运用金融学知识分析问题,并且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形成思想的交流,教师要及时点评,注意疏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伙伴与协作者。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培养关注时事的习惯和查找数据资料的能力。
(三)注意知识层次,鼓励发散思维。
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几乎涵盖了金融学的所有方面,但是课时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货币银行学在不同专业的基础性定位,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授不同的重点,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在给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除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外,还应使学生对更深层次的金融理论及理论研究前沿问题有深入了解。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利用模型分析问题。在授课内容上,诸如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等内容,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会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系统学习,就可以简单阐述。对非金融学专业的会计、审计等专业学生,应注意讲授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金融知识,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信用工具、融资方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等等,将金融原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不同专业的偏重区不同,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所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对货币银行学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培养发散思维,建构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在理论和模型的介绍和分析中深入浅出,重视逻辑分析和推导,在探究式的学习中使得学生掌握大量的、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达.金融学(第二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货币;经济周期;信用创造;中央银行
1.货币因素影响经济运行的方式
传统货币数量论者认为,货币是通过影响一般物价水平来影响经济的。因此,只要保证货币数量的稳定供给,维持总体物价水平稳定,货币就是中性的,就不会影响实体经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也认为,变动的货币量会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来破坏经济原有的稳定状态,引发经济波动。但是,货币影响经济运行的方式,不是通过改变一般价格水平,而是通过改变相对价格。如果货币数量的变动使得两种相互替代的商品A、B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例如A的价格上升,B的价格下降),即使总体物价水平不变,人们也会消费更多的A和更少的B,从而使得更多的生产资料流向生产A的企业。
事实上,传统货币数量论者和货币学派要求的控制货币数量来稳定物价水平,要求货币数量的变动及时且准确地发生在商品数量变动的每一个角落。但实际上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没人能够预知经济中全部的影响产出和需求的因素,从而及时且准确的调整相应的货币数量。实际上,任何货币的数量变化,总是从经济运行的某一处开始的,然后在经济体中慢慢扩散开来。无论货币从经济体的何处进入经济运行,一旦超额货币进入经济运行,就会打破各类经济主体之间原有的货币对比平衡,也即破坏原来的货币需求结构。
货币影响经济运行的方式,正是通过货币的变动引起的货币需求结构变化实现的。货币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经济主体的货币购买力对比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原有的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对不同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引发不同资源和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价格是市场信号,是引导资源配置的风向标。在相对价格变化的指引下,更多资源会流向价格更低、汇报更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原有的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打破原本稳定的经济状态。
2.货币引致危机的根由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经济体,任何一个经济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因此,货币数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根据什么公式测算出来的,而是根据人们的货币需求进行调整,或者说围绕人们的消费偏好的变化进行调整。如非如此,货币数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购买力对比的变动,从而引发相对价格变化。这种价格变动实质上就是一种价格扭曲。由于扭曲的相对价格并不反映经济中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因而,当扭曲力量减弱时,经济运行会按照实际各类经济主体供给资源的能力和对资源的需求来重新调整相对价格水平和资源配置。这也就是说,受到货币需求结构扭曲的经济会在货币影响褪去时进行回调:并且,货币需求结构变化对相对价格产生的扭曲影响越大,回调的幅度就越大:如果进入经济体的超额货币数量多到足以影响绝大多数的部门,那么在回调时经济就会陷入衰退乃至巨大的危机。
我们没有办法对“足以影响绝大多数部门”的具体数额给出准确的判断。实际上,我们的任务不在于给出这个准确的数额,而在于探明:为什么货币变化有可能达到那样的程度,以及怎样达到那样的程度?人们持有货币或接受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购买力。米塞斯认为,货币价值的决定因素是货币的购买力。但是,与传统实物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从而具有购买力的情形不同,现代货币的购买力完全基于发行者的信用。货币为人们开展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因而人们会有“消费”(即使用和持有)货币的需求,于是就会有“生产”(即发行)货币的供给。货币的“生产者”和其他商品的生产者一样,投入“成本”,“生产产品”,并通过“销售产品”来获得利润。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生产者”的收益是借贷利息差和服务费用:而其成本,除了制作和管理货币流通的成本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和维持信用的投入,这其中也包括为了维持长久信用而拒绝短期利润诱惑的成本。因为货币的购买力取决于货币发行者的信用,一旦货币的信用受损,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而这又会对其发行货币的收益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篇9
我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兴趣始于30年前。1985年我和邓乐平、周慕冰刚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金系黄达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时,黄达老师就是因为承接了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课题“货币供求量问题研究”,招收学生同时也解决了课题的完成人手问题。当是之时,曾康霖老师所带的两名硕士生邓乐平和周慕冰的论文选题恰好是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问题,所以招收邓周顺理成章,邓乐平入学后博士论文仍以货币需求为题,周慕冰则继续做自己的货币供给问题研究,为了增强这个“七.五”重点课题的现实感、时代感,黄达老师在“货币供求问题研究”课题组还特别吸纳了央行的两名同志:吴晓灵和王庆彬,吴晓灵当年从五道口硕士毕业到央行工作,已暂露头角,而王庆彬外号叫“王现金”,从事了一辈子货币流通和现金管理工作,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当年的社科重点课题只有5万元经费,但在黄老师的领导下,这5万元每年开一次全国性讨论会(分别于黄山、北戴河和大连),还出了5本书,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儿。现在的各种论坛和研讨会多是罗马大会性质甚至比罗马大会还糟,主要请一些大领导,大领导来念稿子,念完稿子拿高额出场费后走人,举办会议方注重的是媒体报道情况和论坛收益状况,至于讨论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关注点;但当年的理论研讨会,都是真讨论真研究,从经济学界的巴山轮会议、莫干山会议及至1989年的京丰会议都是认真讨论问题的,而黄达老师每年组织一次的货币供求理论研讨会更是研讨会中的典范,每次会议都就中国的货币供求及货币政策问题进行认真研讨,每次研讨中都有争论和碰撞,我与邓乐平、周慕冰还有王传伦老师名下的学生贝多广,每次都受益多多。
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开始行使央行职能,而此前人行也像商业银行一样办理工商企业贷款业务。所以,我们这三位首届金融学博士生正赶上中国金融改革在体制和政策上的风云变幻年代。此前的货币供给理论以黄达先生的银行资产业务创造信用创造货币为代表性理论,而到中国人民银行成为行使央行职能的调控型机构后,货币供给理论也开始尝试用西方的央行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影响货币存量、央行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乘数这一套东西来说明和解释中国的货币供给实践,周慕冰的博士论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机制》就是用现代货币理论观点解释货币供给机制问题的开山之作。
盛松成的新著《供给》是在他于1993年出版的《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新问题新经验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盛本人认为该书对中国的货币供给理论研究和货币政策实践具有以下意义:(1)研究货币供给过程对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数量型调控方式在我国未来较长时期中仍具有重要意义;(3)一般意义上的价格型调控仍会涉及货币供给;(4)研究货币供给过程是中央银行调控的需要。从以上四点自我评价看,盛松成本人更重视的是《供给》一书的实践参考价值。但我认为该书的理论意义,即在货币供给理论总结方面的里程碑贡献也不容忽视。
两篇序言,吴晓灵序四平八稳高屋建瓴,余永定序则深入细致坦率陈词,在中国为人作序的名人中,能认真地读一读求序作品并直言不讳地指出作品的欠缺或不足,余永定可能是绝无仅有之人。这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由此可见,余永定的真学问和真性情。余永定在序言中用很长的篇幅讨论货币创造过程和M1与M2之间的关系,这让人想起40多年前,货币学派与后凯恩斯学派在大辩论中一直明确提出的一个辩论主题,即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人们对货币政策是否重要、货币政策能否独立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两个根本问题的判断(1968年11月14日,在纽约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第七届亚瑟・K・所罗门讲座上,沃特・海勒和米尔顿・弗里德曼分别代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进行了一场经济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辩论,辩论内容被记录在次年由W.W. 诺顿出版社出版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对话》一书中)。余永定在序言中认为M1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M2中的定期存款则是公众行为决定的。这个结论让我颇感疑惑,因为M1中的现金取决于家庭持币行为,活期存款多寡,企业和家庭愿意保持什么样的定期存款比例或活期存款比例,这本身又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微观主体行为决定的,而不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
篇10
关键词: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F82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83-01
一、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内涵和种类
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披露有关政策制定过程信息的程度。主要内容是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决策的结果和货币政策操作理由的解释。IMF在1999年通过的《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对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定义是:在通俗易懂,容易获取并及时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政策的目标,政策的法律、机构和经济框架,政策制定及其原理,与货币和金融政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机构的责任范围。对公众来说,货币政策透明度意味着他们能够及时获得货币政策决定的结果、货币政策决策的依据以及未来货币政策操作的方向等相关信息。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非常注重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提高。从各国中央银行的实践来看,货币政策透明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目标透明度,即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透明程度,这种透明度的提高可以通过公布通货膨胀率目标、产出目标和中央银行在稳定通货膨胀及促进产出上的相对权重达到。(2)认识透明度,即中央银行公布在政策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经济数据、经济模型等方面的透明程度。这些数据和模型包括关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测值、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各类经济金融数据和用来预测通货膨胀率的计量模型等。(3)操作透明度,指中央银行在诸如调控短期市场利率、进行外汇市场干预、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等日常决策及操作结果的及时公告。
二、我国不断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从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经济运行透明度不断加强;从一开始主要通过《金融时报》和《中国金融》来传递货币政策相关信息,到现在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公布。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创办了《中国人民银行文告》。该文告主要刊载有关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办法、决定、通知、金融统计资料和其它需要公布的事项。中央银行于1996年开始公布每年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目标,并且在每月中旬公布包括上月M0、M1和M2实际增长率、金融机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外汇储备情况等月度金融统计数据。从1999年6月开始每季度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并在会后向社会公布会议决议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后都及时向社会新闻稿。从1998年一季度开始,建立了中央银行与国家有关综合部门和商业银行的月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制度。形成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以及有关经济综合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每次重大货币政策措施出台以后。中央银行都通过相关媒体发表中央银行负责人的谈话来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从2001年第一季度开始,在每季度结束后对外公布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一般来说,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透露的统计数据比较详尽,所表达的观点比较明确,并且所涉及的分析比较全面。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还开始对货币政策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向公众公布,包括我国当前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由来、内涵、实施效果,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日标和所要采取的措施,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我国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的影响
(一)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力度
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不仪仅在于传递信息,关键是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因为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必须以公众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做出灵敏反应为前提。当然,提高公众的金融知识素养,培育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能力亦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人民银行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书籍刊物等途径为公众了解货币政策信息,学习经济金融知识提供便利。
(二)透明度有利于公众合理预期的形成
经济状况决定着货币政策的选择,中央银行在经济状况方面占有信息知情优势和时间优势。这是因为中央银行其机构和地位具有特殊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参与者会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透明度有利于提高央行的独立性
通常中央银行不受政府影响,独立选择政策目标的能力越强,控制政策工具的程度越大,那么其独立于政治的程度就越高。换句话说,独立的中央银行既能控制货币政策的工具又可以控制货币政策的目标。根据货币学派理论,由于货币乘数的相对稳定性,中央银行发放基础货币的量成为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子;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健,而“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于是中央银行独立性就会对货币供给从而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比国外透明度高的央行的做法,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应当建立货币政策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方法、时间与形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与掌握披露政策信息的度。并注意信息在政策目标不同方向变化时对政策效应的不同影响,讲究信息披露艺术,提高披露信息对政策效应的正面影响;加强透明度资源的整合,运用多种形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传媒手段增强与公众的沟通,建设和利用好电子科技产品、网络平台;提供更具深度分析性的货币政策报告,说明货币政策是如何制定的,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政策目标如何实现,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与目标偏离的原因,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提高对未来经济预测的准确性,以使公众更好地把握货币政策的走向与宏观经济与金融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昊.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