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7 16:0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49页的例7。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了解了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之间的关系,会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求出比例尺。本课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在应用过程中了解比例尺的价值。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能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可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能根据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能根据问题寻找需要的条件,根据条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图。

教学重点

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下面是明华小学附近的平面图。

1.根据这幅平面图,能求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吗?

(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添加条件“比例尺是1:8000”,并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动手测量出少年宫到明华小学图上距离为5厘米。

(2)学生根据寻找到的条件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

学生有如下方法:

A:5÷■ B:5×8000

C:用方程解。

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5:x=1:8000

(3)小结:要求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就需要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量出图上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我对教材例题作了一些取舍,去掉了原例题中“比例尺是1:8000”和“量得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这两个条件,“逼迫”学生根据给出的问题思考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做,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调动起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地解决问题。多种解法的呈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体会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出示:有一所医院在明华小学附近。你能在图中标出这所医院的位置吗?

(1)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在图中标出医院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给出条件:医院在明华小学正北方240米处。

(2)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小结:要在图中标出医院的位置,就要知道明华小学到医院的图上距离,而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就能求出图上距离。

3.反思、比较:刚才我们解决了哪两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都是根据什么来解决的?

设计意图:要解决“在图中标出医院位置”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全过程,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都大有益处。“反思”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二、比较,感受各种比例尺的价值

1.放大比例尺。

下面是一个正方形精密零件的平面图。

(1)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信息?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比较:观察一下正方形零件的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2.线段比例尺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1)怎样求出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上前动手测量出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

(2)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 厘米,请你算一算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3)交流。(学生会出现分别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情况。)

(4)比较:你认为选用哪种比例尺计算比较简便?

3.比例尺的变化

(1)比较:还有一幅中国地图,它的比例尺为1:20000000。想一想,这幅地图与比例尺是1:100000000的地图比较谁大谁小?

(2)在比例尺是1:20000000的中国地图上,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有多长?

(3)同学们通过计算得出了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00 千米,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火车时刻表上标出的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463 千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都具有开放性,问题色彩比较浓。三个环节都运用了“比较”这一手段,使各种比例尺的适用范围更加凸显,通过问题解决体现各种比例尺的不同价值。而学生自己提问题、动手测量需要的数据,自主选择比例尺解决问题等,都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操作,体会实际应用

出示东关小学篮球场。请你在作业纸上绘制出学校篮球场的平面图。

1.讨论绘制这个平面图所需要的条件。根据讨论情况,相机给出条件:

(1)篮球场长是28米,宽是15米。

(2)如果要在作业纸上画出篮球场的平面图,选用下面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A: 20:1 ( )

B: 1:200 ( )

C: ( )

2.学生根据选定的比例尺,计算出相关数据,并绘制平面图。

3.交流欣赏。

设计意图:绘制篮球场的平面图比做一道封闭的应用题有价值得多。捕捉贴近生活中的素材组织数学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积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篇2

关键词:比较法 汽车造型设计 导修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10-02

比较,汉语常用词汇,意为辨别事物的相同属性异同或高低。比较法,也是人类一种常用的认识方法,是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汽车造型设计专业导修课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市场在售的量产车型特点,发现未来汽车造型设计的趋势,所以必须选择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有了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就会事半功倍,教学质量就有可靠的保证,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的教学,也会变得理论与实践联系加紧密。

1比较教学法

1.1比较法的概念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体现辨析并确定教学内容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识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1.2比较的特征

首先,比较法的运用是事物间对照与对比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两种或以上的事物之间的区别、差异,把彼此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相异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这是一种求异的比较。

其次,比较法的运用是事物间参照与类比的过程。

按照某种逻辑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加以类比,或者参照某种规律、关系进行比较,得出相同属性的结论,这是一种求同的比较。

1.3比较法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比较教学法,是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国家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提质增效新引擎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将比较教学法引进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教学之中,更显得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比较教学法,主要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经典汽车造型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汽车造型设计趋势,进而引发学生设计理念的突变,实现设计创新能力的拓展。

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全面创新的时代,今天不创新,明天就落后。要赶上飞快发展的时代,思维方式的变革尤为重要。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比较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大量直观信息,不断强化和冲击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实现由二界思维到三界思维、由单级思维到多级思维、由渐进思维到飞跃思维转变。

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事物怕比较,比较能找到联系,比较能发现前人设计的思维轨迹。在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教学中,通过不同质的汽车造型比较,可以从中发现设计差异;通过不同形状的汽车造型比较,可以从中获得设计规律;通过集大成式的全面比较,可以从汽车造型设计表面现象中找出本质特性,进而帮助学生厘清概念,提高分析鉴别水平。

2 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特点

2.1课程分析

汽车造型设计导修是一门专业入门基础课,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汽车造型设计的各个基本要素,对不同造型风格的汽车有基本认识和理解。课程重点内容是不同车型风格的特征表现,因此需要对大量的量产车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造型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2学情分析

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面对的是汽车造型设计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为素描、色彩等艺术类基础课,因此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以及对形体的理解力。但是在专业领域中,对于汽车造型只是浮于表面的认知,造型的来源以及造型与功能、材质、色彩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因此本课程需要培养、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素养和汽车设计观察、鉴赏能力,在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到“分析”到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效果决定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将比较教学法引入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分析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一是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法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差异,如通过图片、实物等比对,从中发现我国汽车设计与国外汽车设计的差距,或从不同汽车造型设计中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种差距和问题,就是学生今后设计创新的动力,这种动力可以大大激发出学生的强烈求索意识、永不满足意识和敢于打破旧框框的意识,在如何完善和如何建立自己的领先地位中找到新思路、新方法、新规律。

二是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教学法的主要授课方式是启发式和讨论式,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精讲多练,精讲就是用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讲授内容,提高课时效率;多练就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留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老师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教材重点和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快其掌握知识技能的进程。

3 比较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

比较教学法应用到专业导修课程中,将经典与现代、合资与国产车造型特点进行比较,会实现由点到线,多线交织的网络化立体式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鉴赏能力,对人类汽车历史进程有全面而整体的认识。在课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比较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3.1横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是指对同类的不同对象在统一标准下进行比较的方法。使用该方法按着调研目的确定比较基准和分类属性、要注意事物的可比性、要善于发现和比较本质的不同。

在教学中,对于同一时期不同品牌、不同造型风格的汽车进行形态方面的比较,例如将宝马与奥迪汽车进气隔栅、前大灯部分进行对比,总结不同汽车品牌特征表现方法,能使学生轻松建立起跨文化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形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为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2纵向比较法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不同层次或不同阶段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叫纵向比较法。它们之间常是层次的延伸或时间的连续。纵向比较法的特点是以时间为坐标。通过测量与比较研究对象在先后不同时间段中的变化,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汽车造型的发展变化经历了马车型、箱型车、甲虫型、船型车、鱼型车、楔形车几个重要的造型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材料、新工艺都会对汽车造型风格带来变化,通过纵向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容易理解不同时期汽车造型风格的形成与变化,并能够明确其风格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

3.3求同比较法

现代汽车造型设计按照消费者的喜好、消费能力以及企业定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不同造型风格,每种风格都会呈现出各自的形态特征。造型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前,需要针对某种风格进行全面的认识以及特征的提炼,将大量具有相同特征、性质、颜色、功能等车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进而总结出关于造型的规律性认知以及造型的发展变化趋势,这一过程就是求同比较的过程。

求同比较法利用的是设计方法中的求同思维,他的特点是闭合性,方向同一,结果确定。这种思维使人思维条理化、逻辑化、严密化。

求同思维是一种聚合思维,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虽有助于对分析技能、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创造能力的发展。为了避免求同思维可能产生的弊端,在运用求同比较法时,还可以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但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从中得到造型规律。

例如豪华经典风格汽车造型特征的提取,可以从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中总结出“保守、传统、豪华、复古、怀旧、经典”等关键词。在比较过程中,跳出思维局限,寻找此类产品的共同造型特征,将此特征运用到汽车造型设计中。

3.4求异比较法

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一见解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同时代的不同品牌车型存在差异,不同时代相同品牌的车型也有差异,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将这种差异揭示出来,透过差异的表面,揭示深层次的造型来源,最终得到造型方法规律性的认知,从而加深对于专业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求异比较是大量的、经常的、广泛的,其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求同比较。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同事物的对比。

例如,豪华型、圆润可爱型、科技前卫型以及运动速度型是目前市场中并存的四种主要汽车造型风格,这四种风格在整车尺寸、形态、造型特征线、色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为了更好地掌握每种风格的造型特点,将四种车型同时进行求异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列举造型差异,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是同一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的对比。

汽车造型设计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需要对当前产品进行比较分析,来探求和预测未来几年消费者的审美观、价值观的走向,以此来进行造型设计定位。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某定车型在近十几年的造型变化――列举出来,从而得到造型变化规律,依据此规律性的认知努力突破创新,力图使汽车造型设计风格超越同时代已经上市的其他车型的造型设计。如,对大众宝来从2011款、2006款、2008款、2013款的侧面特征线、车灯造型灯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该车最初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运动造型元素,但它的推出,给国内追求个性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也为日后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全新的“运动”概念,该车也在逐步转变造型特点,上扬的肩线、宽大的进气隔栅、切割造型的前大灯设计使整车运动感十足。

4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算法分析与设计 比较教学法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11-02

一、引言

“算法分析与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等计算机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1],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应用的核心课程之一。“算法分析与设计”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中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先进和高效的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对具有可比性的教学内容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找出它们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分析它们存在异同,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的目的[2-3]。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教学法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4-5]。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比较教学法也可以很好地应用到“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二、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比较,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典型的应用情况。

1.同一算法求解不同问题的比较

对于某一种算法通常会有大量的应用实例,例如我们在动态规划算法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讲解五个实例,包括最长公共子序列、矩阵链连乘、01背包问题、数字三角形和最长递增子序列,通过使用动态规划法求解这些问题,对比分析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步骤,很容易归纳总结出动态规划求解问题的基本步骤,即分析最优解结构、建立递归关系、计算最优值和构造最优解。动态规划算法在求解问题时通常需要采用表格来保存子问题的解,不同的问题其表格的构造存在不同,但是都蕴含了自底向上求解问题的思想,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问题的递归关系和算法结构,便于总结和整理动态规划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动态规划算法。同时,通过比较教学法,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步骤和原理,在比较分析的同时寻找这些问题的共同之处,更好地理解最优子结构和重叠子问题这两个动态规划的基本要素。

在开展“算法分析与设计”教学时,我们还发现对于一些具体问题,使用同一种算法思想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设计出不同的算法,例如在讲解分治算法时,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都基于递归和分治思想,但是这两种算法的实现过程完全不同,可以将二者结合一些经典的排序算法,例如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和插入排序等进行比较,对比项包括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排序的稳定性等。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理解每一种排序算法的优缺点,便于根据待解决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求解。

2.不同算法求解同一问题的比较

对于某些实际问题,有时候可以使用多种算法来求解,例如对于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可以采用穷举搜索法、备忘录法、动态规划法等多种方法,且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实现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比分析不同算法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算法的原理。

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主要讲解分治算法、动态规划算法、贪心算法、回溯法和分支限界法这五大算法。对于某些具体问题而言,可以采用这些算法中的两种或多种来求解。以经典的背包问题为例,可以使用多种算法来求解背包问题,但是不同的算法在求解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区别。例如采用最简单的不考虑跳跃点的动态规划法求解01背包问题时,要求物品的重量为整数,其适用性不强,可以通过跳跃点来改进;如果采用贪心算法,则不能求解01背包问题,因为得到的不一定是最优解,贪心算法可以用于处理连续背包问题,对于01背包问题而言不适用;采用回溯法来求解虽然时间复杂度不及动态规划,但是它是一种万能解题法;也可以使用分支限界法来求解01背包问题,与回溯法的相同点在于都需要使用剪枝函数来删除部分子树,区别在于分支限界法采用广度优先搜索来搜索问题的解空间,而回溯法采用的是深度优先搜索,因此在算法实现时回溯法和分支限界法需要使用不同的数据结构和代码结构。

3.同一算法求解同一问题中不同实现方式的比较

有时候针对某一问题采用同一算法有不同的具体实现方案,例如在讲解使用回溯法求解01背包问题时,重点在于教学生如何高效剪枝,在设计剪枝函数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首先利用约束函数剪去左子树,但时间复杂度仍然很高,然后设计限界函数剪去右子树,最简单的限界函数是直接将剩余物品的总价值与当前获得的价值相加再与当前最优值比较,如果小于当前最优值,则剪去右子树,更好的限界函数是计算得到右子树的上界,如果将当前获得的价值与右子树价值的上界相加小于当前最优值,则剪去右子树,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右子树的精确上界,进一步对算法进行优化。此外,在讲解回溯法时,通过比较教学法,在分析具体实例时可以让学生理解两种典型的解空间树的异同,遇到新的问题时根据问题的性质来确定是排列数还是子集树,对于不同的解空间树,有不同的算法框架。使用回溯法对解空间进行深度优先搜索时,可以采用递归回溯,也可以采用迭代回溯,通过对代码实例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种回溯方法的异同。

对于分支限界法,根据从活结点表中选择下一个扩展结点的不同方式也存在不同的分支界限法的实现方式,最常见的有队列式分支限界法和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在讲解装载问题等具体实例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实现方法可以加深对这两种实现方式的理解。

三、结语

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待比较对象之间存在的异同,采用求同比较、求异比较、相似比较等形式,让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综合化和条理化。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些教学内容采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整理和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摆脱陌生感,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正确运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更为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 算法分析与设计(第3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2] 李运模. 比较教学法论略[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0(3):125-127.

[3] 肖敏. 比较教学法在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高教论坛,2006(6):120-121.

篇4

关键词:毕业设计;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2-5913(2007)10-0065-03

1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估内容[1]。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规范管理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以及毕业设计选题质量的问题,等等[2]。选题质量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源头,应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教育部于2004年4月发文通知,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与标准,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

但是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人手不够,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科研课题来源不足等因素,影响了毕业设计选题质量。如:有的专业毕业设计选题陈旧单一,个别题目甚至几届学生不变;有的专业一题多人,造成毕业论文雷同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不足;有的专业部分毕业设计题目脱离生产实践等等。

基于上述现状,本文提出了“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独立学院的“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步骤

2.1确定试点学科和试点课题

我们把工程与计算机作为学科交叉的切入点,在计算机、纺织工程、服装设计等专业毕业班进行试点,并制定了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标准。选题质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科学性。选题符合教育规律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

(2) 实践性。选题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与科研、生产的结合,具有研究价值、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3) 综合性。选题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创新性。选题是科技领域、生产领域和社会领域刚刚出现的新课题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难度,涉及比较先进的技术,综合性很强,进入了崭新的交叉学科领域;

(5) 针对性。选题具有适宜的工作量和难度,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

SS根据质量标准,我们确定了“羊毛衫CAD系统”,“羊毛衫企业生产管理系统”,“CASIOfx_4800P计算器测量计算软件包的设计”等若干个选题作为此次试点课题。这些选题都来自于企业的技改项目,也是指导教师在研的课题,学科交叉特点明显,能形成阶段性成果,有利于转变为生产力,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

2.2人员组织

各试点专业公布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试点题目(见表1)以及每个选题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使学生明确“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具体的任务;学生自主申报、选择题目和指导教师,导师在申报的学生中择优选用。

试点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位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作用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3]。

3新模式的特色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特色是:

(1) 能拓宽毕业设计选题渠道,可在设计课题来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

通过这次试点,我院已与湘潭三利羊毛衫厂、常熟羊毛衫厂、湘潭市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毕业生也深受欢迎。

(2) 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就业实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对参加这次毕业设计试点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100%。

(3) 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来自相应的多个学科专业。学生通过多学科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拓宽了知识面,从而获得多学科专业知识,达到优势互补,使毕业设计(论文)更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更好地体现了科研团队精神。

(4) 另一方面新的模式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生双方都是挑战。因此,既丰富了毕业设计(论文)内涵,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 这种新模式易于形成阶段性成果,有利于转变为生产力。参加试点的指导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创新性成果,经进一步总结、提高和完善,已取得下述阶段性成果,如表2所示。

4结论与展望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已取得前期成果。它能拓宽毕业设计选题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实习教学基地。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实际课题,使学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就业实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下一步的研究思路是:

(1) 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增大试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新型题目,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2) 研究出新模式的系统、科学、规范的运作方法和管理机制,全面推广实施。

(3) 将“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高教司编.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颖强,祁随元. 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的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9-72.

[3] 冯志刚,陈明明. “多学科交叉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03,(4):95-97.

收稿时间:2007-2-10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举隅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探索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做好初中化学的课堂设计,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可以有效的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一、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其内容

1.教学设计的分析和实施过程

所谓的教学设计指的是通过利用系统化的方法,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出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与修改的一个过程。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学设计主要指的是,依据学校和该专业的特征与任务、学生年龄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等来对课程的设置、课时和顺序进行规定。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实施主要包括问题的分析、目标的设计、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评估与修正几个过程。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是把教学过程看做一个系统进行控制和实施的,它首先要做到对教学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进而确定相应的目标、选择合理的实施方法,在实施之后要对方案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并作出一个修正。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

2.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内容、课堂内容和课后内容三个系统。其中课前部分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具的选择。课堂内容主要包括课前的准备、新课的导入、课程内容的实施、课后总结和课后作业等。课后部分主要涉及到教师对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反思。

二、教学设计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1.教学设计在课前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前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具的选择。例如在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的课题2涉及到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前准备部分时要对课程的目标、教材以及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根据大纲规定要求:经过学习学生要掌握分子的概念与性质、认识分子的存在等,同时要求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观察的能力。对所学内容的分析是该对象看不到、摸不着的特性成为了教学的难点。而学习的对象即初中生,由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较少,学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特点。根据这一切入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利用做实验、观看动画、生活中的现象等来进行学习。比如长期放煤球的墙壁会变黑的现象,教师可以拍成对比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学设计在课堂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堂内容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课前的准备、新课的导入、课程内容的实施、课后总结和课后作业等。还是在分子这一课题的学习当中,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做一些家庭实验。比如让学生在家里向装满砂子的瓶子里倒水,这样来提前温习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特性。同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可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在开课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根据一些生活现象来引入“分子”这一概念,比如对学生所做的实验进行反馈信息的收集,进而依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导入课堂主题。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这一单元中的课题一能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进行NaOH 溶液与 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课堂实验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稍差的学生分在一组,在动手能力上进行相互的帮助与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扮演协助和诱导者的角色,避免全权负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去较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很好的培养了其动手的能力。在此过程教师可以在饰演的过程中向学生设定一些问题:这一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对比实验前后质量的变化?化学反应中分子变化了吗?在实验进行完毕后让学生依据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得出的结论更具有依据,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纠正,同时在布置课后作业也要与课堂的内容相衔接。

3.教学设计在课后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后部分的实施主要涉及到教师对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并及时的修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对这一环节的设计要给与高度的重视。例如在能量守恒这一课题中教师在总结这一课堂设计的优势: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与合作的能力,教会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缺陷: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的使用天平早场的误差给最后能量守恒这一结论的得出代乐乐矛盾,这一现象就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使用仪器的培养。

三、结语

教学设计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分布于课前、课中及课后。在课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选择做实验、观看动画、生活中的现象等教学手段。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后设计中对课堂的效果进行评定和修正,找出课程的成功和失误之处,积累经验。教学设计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强化认识,不断的积累经验,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郝凤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举隅,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2年8期

篇6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我们就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自2007年以来,青岛市市南区初中物理学科在整个青岛市形成的“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基础上对“类比――迁移”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青岛市市南区的物理课堂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1.1类比迁移的概念

当人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靶问题)时,人们往往想起一个过去已经解决的相似的问题(源问题),并运用源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程序去解决靶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策略被称之为类比迁移.在一些情况下,类比迁移发生在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的两种不同的概念领域,这种类比迁移称为不同领域间的类比迁移;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类比迁移发生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概念领域,这种类比迁移称为相同领域间的类比迁移.

1.2青岛市市南区初中物理学科“类比―迁移教学模式”

(1)程式:提出问题――找到类比点――逐个小问题类比――解决问题.

(2)说明:①提出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到要研究的问题;②找到类比点:找到之前学过的与本节要研究的问题类似的知识点.类似点可以是研究方法,也可以是研究过程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③逐个小问题类比:将要研究的问题划分为几个问题,逐次分别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④解决问题:将几个解决的问题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本节内容,并提炼出方法.

2青岛市市南区初中物理学科“类比-迁移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下面列举该模式在新授课、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2.1新授课案例――《电流的强弱》

第一步:通过实验引入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电流的强弱.

第二步:找到之前学过的与本节要研究的问题类似的知识点――温度.

第三步:根据教学目标将要研究的问题划分为两个大问题,逐次分别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探究: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

(1)用“资料-归纳模式”探究“电流的概念”

对“电流的概念、符号、单位及其换算关系”给出阅读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阅读交流掌握电流的基本概念.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进行反馈练习一.

(2)用“实验-归纳模式”探究“电流的测量”

先由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类比得到测量电流的工具――电流计(电流表).

再通过回顾使用温度计的“五步法――选、看、用、读、记”,一步一步类比着进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选: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看:观察所选工具的量程、分度值等;用:所选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读:正确读出测量数值的方法;记:包含数值与单位的正确记录结果).

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进行反馈练.

第四步:用“小结-方法模式”,将两个解决的问题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本节内容,并提炼出方法.

最后,用“独立-矫正模式”进行本节的课堂检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上述这种带有测量工具类的课堂有很多,如:长度及其测量,质量及其测量,电压及其测量,力及其测量等都可以借用上述相同的模式进行.

在新授课中,可以采用“类比-迁移”教学模式的课还有很多类型,如:组合测量型(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等),规律探究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电阻的大小决定因素、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等等),概念建构型(如密度、比热容,速度、功率等)……

2.2试卷讲评课案例――《电学板块测试》试卷讲评课

第一步:直接进入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电学板块测试试卷讲评.

第二步:说明采用之前其它板块的试卷讲评课模式――平行矫正――反馈提高.

第三步:根据教学目标将本节内容划分为三个大问题,逐次分别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

首先对班级同学的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如班级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班级前三名同学及进步明显同学名单等.

再用“网络―浓缩模式”找到“试卷”中涉及到的各分支知识点的联系,形成“结构网络”,对“试卷”中问题集中的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三种题型逐次进行讲评、矫正、反馈.

(1)用“自我矫正―讨论交流模式”进行选择题的讲评

出示测试卷选择题的正确答案,标注每个小题考查的类型、出错比较多的小题.同学矫正自己试卷中的错误,对于不明白的题目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如果小组讨论解决不了再集体由学生或教师解答.最后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对于出错比较集中的知识点进行平行矫正反馈练习一.

(2)用“自我矫正―正反范例模式”进行实验探究题的讲评

分别出示测试卷中每个专题的实验探究题的正确答案,同学矫正自己试卷中的错误.对于典型题目出示学生正确和错误的答卷图片,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找出其中的错误及其原因,教师借机总结答题思路、注意事项等.最后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对于出错比较集中的知识点进行平行矫正反馈练.

(3)用“分解―组合模式”进行计算题的讲评

对于电学计算这一难点,出示例题(先将复杂的计算题分解成多个简单的计算题,由最简单的计算题开始逐步增加或变化有关条件叠加成复杂的计算题),强化有关条件、提炼方法.最后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出示同类计算题进行平行矫正反馈练习三.

第四步:用“小结―方法模式”总结答题技巧和方法.

最后用“独立―矫正模式”进行本节的课堂检测.

3应用类比―迁移教学模式的注意问题

在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各种课型中,都可以采用“类比-迁移”教学模式.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在各种课型中“起始课”是最为关键的,这是后续“类比―迁移”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起始课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进行精心准备出可以沿用思路和模式.

(2)在后续的各种课中,一定要选准、选对“类比”的点,这样“迁移”才可行.

(3)将课堂中要研究的问题划分成几个小问题要科学合理,不要太大,也不要太细,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

(4)在采用“类比―迁移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篇7

关键词: “两课”评比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说课实践 反思

一、什么是“两课”

所谓“两课”,即示范课和研究课。“两课”评比的主要环节是教案审查、说课比赛。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说课,因为在省里比赛的主要项目是说课。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说课实践

笔者以2015年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时的示范课“多媒体素材的加工”为例,具体阐述实践过程。

(一)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到关键作用,它将引领整个教学活动的内容安排。为了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借助问卷星设计在线问卷、分析期初水平测试及等级考试情况并组织学生开展创新能力测试游戏,通过调查学生喜欢实践课,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是部分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意志比较薄弱,而从知识储备说,他们具备上网检索资料及Word、Excel处理能力,但是创新思维能力不强,需要老师更多的帮助。

(二)教材分析

全面地分析和掌握教材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教材选自马成荣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本项目选自该教材学习领域五――多媒体素材的加工第四个部分《录制伴音解说》。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其个性发展,将主题确定为天使之爱――录制伴音解说。为完善项目,将录音源的设置以课前自学形式完成,增加作品设计的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小组学习报告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三)学习目标

依据新课改精神及教学大纲要求,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考虑,制定学习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立足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学内容微调查,确立教学重难点。鉴于学生目前的创新能力,将伴音解说的独特设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难点,并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兼顾多个学生,学生遇到难题退缩等教学难题,由此达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四)资源开发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多媒体网络机房,实现屏幕广播、即时上网,借助lanstar教学软件进行演示讲解及远程考核,借助问卷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为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结合教材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平台,可视化及时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模仿制作中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促使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求知;云板书、项目任务书、导学案等文本资源的设计则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以天使之爱为主线展开教学。学生在素材的采集中起航心中之爱,在音频的制作中体现天使之爱;在作品的设计中走向爱的放飞之路;在成果展示中学会爱的分享。本项目分四课时进行,按照备、导、析、施、拓、评的顺序展开教学,而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渗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六)教学过程

备:老师课前制作学习素材,整合教学资源,将学生分组,连线专家,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在线反馈,学生登录平台,参照导学案,预习新知;小组研究录音源的设置方法,并按照老师分工,完成本组的学习准备工作,师生通过交流论坛作出点评。

导:以三部曲创设情境,先以一则热点新闻导入,产后妈妈为什么要咬掉新生儿一块肉?引发共鸣,唤起学生心中的爱与责任;接着播放学生准备的采访视频,了解产后抑郁的现状,最后开展讨论,如何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析:在项目分析环节,利用思维导图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引导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分析项目,明确任务的实施步骤。

施:本教学分四个子任务,利用分组学习,小组竞赛、操作演示、在线答疑、小老师指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完成任务中学会音频的制作方法,表达出心中天使之爱。

拓:学生登录学习平成知识检测,结合护理礼仪课完成礼仪的伴音解说,并开展小组学习报告,学生主持、提问、打分,老师点评总结,帮助学生课后拓展。

评: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课前的微视频点评,到课中的随堂小考,各阶段技能评价,到课后的拓展评价,鉴于综合评价,给出项目成绩。

(七)教学反思

用护理实践中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爱的起航、爱的体现、爱的放飞、爱的分享中学会多媒体素材的加工。可视化、及时互动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功能强大的问卷星实现在线测评,即刻分析学习情况,增强教学效果。全面、综合的评价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得高效而快乐。当然在教学中要做到尽善尽美,还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不断完善教学资源。

三、对“两课”评比的反思

参与“两课”评比的前提是“确立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包括理解、掌握和应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而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就是不仅要知道为什么教和为什么学,更要知道教什么和学什么,以及怎样教和怎样学。

参与“两课”评比的要求是“上有效的创新课,科学的说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话题最近在中职教学领域非常热门,何为有效,许多专家学者都有不同见解。我认为,学生学会了、会学了,就是有效的,而这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从备课、上课到反馈、评价,都需要追求“有效”二字。具体来说,就是“教学目标精要、教学结构优化、重视情境中的探究和互动、注重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一定的教学特色与风格”。

参考文献:

[1]于雪梅,田景博,于伟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与“两课”教学改革[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01).

篇8

如何将物理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本文试以“密度”知识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一、观察――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最根本的角度讲,物理本身就是一门观察的科学.在物理史上,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等等,都源于他们敏锐的观察.所以,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曾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观察之中”.如,在密度知识的教学中,笔者以重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为出发点,既契合了学生的思维起点,又自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师依次出示三组物体供学生观察、比较:铝块和铜块、海绵和铁块、酱油和醋;让学生说出区分每组不同物体的依据――颜色、软硬、味道.

二、归纳――引入“特性”的概念

所谓归纳法,就是指从个别事例中概括出一般概念、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按被归纳的对象是否完全来分类,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物理中,由于某一类现象常有无穷多个事实,所以常用不完全归纳法.早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就开始运用简单的归纳法进行研究;现代归纳法则是由培根提出.在物理发展史上,巴末尔公式、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公式、定律的发现,都是与归纳法分不开.牛顿曾说:“在实验物理学上,一切定理均由现象推得,用归纳法推广之.”如密度知识的教学中,笔者设计采用归纳法得出“特性”的概念.

教学设计在上述观察的基础上,师提出问题:物质的颜色与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吗?(注:1.在问题中并不将其与“质量”直接联系;2.本例中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举例进行解释.)

学生不难得出结论:物质的颜色不随物质的量的多少的变化而变化.

同理,可以得出有关软硬和味道的结论.(师以一小块海绵与一大块海绵、一瓶醋与一缸醋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相关结论.)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颜色、软硬和味道相对于物质的共同特征:它们都不随物质的量的多少的变化而变化;物质的种类不同,物质的颜色、软硬和味道一般来讲也并不相同.于是,我们称颜色、软硬和味道为物质的“特性”.

三、探究――寻找新的特性

科学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及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被提出,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如密度的教学中,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是核心内容.

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续上一环节,师提出新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用“向杯中倒水,水的体积与质量如何变化”的问题来引导.)

(二)猜想与假设

本环节中,师可与学生通过举例进行猜想,如:设1枚硬币的质量与体积分别为m和V,则2枚、3枚……硬币的质量、体积就应该分别为2m和2V、3m和3V……,将这些数据以表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析数据,并说出自己的发现.根据笔者三个班的教学实践,学生均能得出结论:对于硬币而言,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即是不变的.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对于其它的一般物体而言,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不变吗?接着再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师: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何设计呢?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略)

四、演绎――“发现”新的特性

演绎法与归纳法相反,其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物理上的很多知识都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用演绎的方法将它们系统化的.

物理史上,爱因斯坦便是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基础,演绎得出了狭义相对论.他对演绎法有过这样一段论述:“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法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于探索性的演绎法.”

在上述探究的第五个环节――分析数据与得出结论中,笔者设计以演绎的方法去“发现”物质的新特性.

教学设计

师: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个比值与这种物质的量的多少没有关系.根据前面归纳得出的结论可以得出“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将称之为“密度”.

五、类比――掌握密度知识

所谓类比,是指通过联想,把未知事物对比已知事物,然后根据两者之间存在着的某种相似或类似关系,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的一种性质.与归纳、演绎不同,它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篇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电类专业 应用误区 教学策略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32-03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大力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大对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着力推进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信息化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近年来,尽管大部分职业学校在信息化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软硬件配套建设近乎齐备,学校建立了课程资源网站,电类专业相继拥有独立的机房,建成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基本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需要,但在具体电类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当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简单运用电脑进行教学,未能将丰富教学资源运用于教学中,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究原因,教师认识上主要存在几个误区。

(一)误区一:信息化教学就是多媒体运用。在职业学校中,教师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将传统形式的教案以简略形式制作成PPT,在其中增加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或微课进行的教学形式。如教师在“万用表的结构及使用”教学中,将万用表有关图片、视频放入教学PPT,同时链接预先录制的万用表结构及万用表使用的讲解视频,在电脑上播放,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路径学习,认为这就是信息化教学。更有甚者,个别教师认为课堂上用电脑播放如发电厂如何进行发电的视频或将录好的授课视频在教室播放就是信息化教学,等等。出现该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对信息化的形式有一定了解,但对其本质缺乏应有的认知。对于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多媒体形式与学习内容的呈现,它更是教学资源信息化与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信息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相加,而是要打破教师为主体的框架,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就业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将学科理论与专业技能有机地嵌入其中,推动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因此,简单将多媒体课件用电脑展示或简单地使用一些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不是真正的信息化教学。

(二)误区二:信息化教学只适用于理论课堂教学。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深入人心,每年国家级、区级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如火如荼进行,但信息化教学还未能真正落实到实处,仍有不少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只适用于理论课堂进行,不适用于课前与课后教学环节,更不会考虑过实训教学信息化。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只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信息化设计的完整性,而忽略课前预习、课后拓展内容的设计,更有甚者,对教学评价也往往忽略。如在“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中,从课堂引入、实验演示、学生分组学习与讨论、任务单设计与完成、课堂内容的拓展、微课录制与链接等,应用信息化进行设计,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宗旨的根本,但对学生学习的延续性不明确,缺乏对学生学习有针对性的评价,无法让学生在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同时获得成就感,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中,实训教学设计方案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实训教学信息化不必要或设计过程较复杂,认为只要到实训室按项目要求完成实训项目就行,强调的是动手操作、按部就班完成。实际上,信息化教学不仅适用于课堂理论教学,而且在实训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方式,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回馈性和辅,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用信息技术去“教”,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去辅助学生“学”。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训教学中,用信息化设计教学,在课前将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考虑“如何快速并准确测量电阻”、“测量电阻可以有哪些方法”等,实训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测量电阻过程做得较好和不足的如一些误动作或不规范操作等记录汇总,并拍摄学生小组代表发言录像,在实训结束前用多媒体播放、点评,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实训情况,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学习,纠正错误;同时补充一些拓展内容发到学生QQ上,让学生通过实训和网上查阅进行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只有涵盖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必需的五个环节,才能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三)误区三:信息化教学只针对独立单元。近几年,全国或广西全区开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针对的是1-2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尽管这样的大赛对信息化教学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各校也因此而积极推进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但由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是针对一个独立项目或单元进行设计的,会给教师们一个错觉,认为各项目或单元的信息化教学是独立的,该部分的教学设计需要哪些资源,包括图片、视频、动画、案例、题库等,只要把这些教学资源按要求汇总成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包,即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殊不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强调的是对整个课程的教学信息化总体规划与架构,是课程资源的整体构思。如在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三相交流电路”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对整个课程如正弦交流电路、放大电路等相关内容及资源进行统筹,考虑前后的一致性、延续性,在规划好课程整体框架、理清课程资源之间的关联度与衔接性时,再进行具体单元或项目的设计。如果只考虑设计部分的内容,不考虑课程所对应专业的教学资源,将使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制作流程不规范,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这样的参赛作品质量自然不高。

(四)误区四:信息化教学是教学优劣评比的标准。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很多学校相继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大赛,如中青年教师优质课、教学设计、现场备课等比赛,要求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在比赛中,不管课程或内容如何,几乎都用PPT代替板书,用预先录制的讲课即所谓微课取代教师的授课,甚至所有的挂图、插图、模型和作业流程,都用电脑展示,教师要做的是现场表演整个过程,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几乎没有,电脑的作用是辅助教师的表演,而不是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将简单的学生操作实验也搬上电脑进行演示,再让学生操作。在电类教学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教师在公开课中,为了展示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录制的万用表测电阻箱电阻视频在课堂播放,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讲者认为不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难以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部分评委也认为信息化教学是评价教学优劣的标准。这种导向的出现,引起了不良的后果:每年的创新杯教学设计大赛,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创新、能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特色,在完成教学设计方案环节后,让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制作课件,自己去上台表演。虽然这样的设计完美,但由于这样的合作仅是为公开课或比赛服务,因此失去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难以使信息化教学成为常态化,更难以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在信息化教学推广中,注重的应是对教师整体工作的评价,以利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二、电类专业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电类专业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大部分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抽象,层次结构相对复杂,课程间或课程内知识的系统性、关联性强。对于三年制中职生而言,两年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因而在有限时间内,专业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讲解,加之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欠佳,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难以收到良好效果。

根据电类专业的课程特点,信息化有效运用于专业课程教学无疑是教学手段之首选。为了让电类专业教师走出误区,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于专业课程,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运用,同时进行教学资源收集、整合,进而集体备课、听评示范课等,力争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设备使用和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

(一)信息化教学的产生式教学策略。产生式教学策略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内容、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如在“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收音机组装”教学中,教师只给定时间、提供可参考的资源,组装设计与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根据已学的相关知识,设计目标,从网上、专业资源库等寻找组装收音机的教学资源,从收音机的结构原理、布线设计到元件选取、组装步骤、整件调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装出具有个人特色与风格的收音机;然后让学生代表介绍组装过程,包括组装过程的设计、资源获得、元件选取标准、心得体会等,接着让学生自评与互评。最后,教师播放学生组装收音机过程的部分录像,结合学生代表发言进行点评,并进行内容的拓展。整个过程由学生主导,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自信心。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可借鉴性策略。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向,也是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教学手段,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实际上,每一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难,只要做好下面三步,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第一步,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前,明确课程的目标,把握好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与其他课程的关联点及课程系统性,了解专业数字化资源库已有的教学资源及网上查找资源的方法和路径;第二步,搭建好教学流程框架,编制好具有可操作性的脚本,标明在各个教学环节上使用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相关参数要求等;第三步,选定课程某一关联内容,专业组组织相关课程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经过教学、讨论、修改、完善后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供教师借鉴。如在“电动电热器原理与维修”课程中,“洗衣机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既可以供本课程如电风扇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内容作为参考,也可以供“电视机原理与检修”、“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等课程借鉴。只要在记录中注明资料来源、寻找路径与方法、操作环节及设计意图等。这样的设计意义重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设备的利用率、节省教师备课时间,而且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

篇10

1、正确理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含义

随着多媒体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多媒体的概念出现了质的飞跃。多媒体计算机能同时抓取、操作、存储、编辑和呈现图形、文字、影象、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信息,能够把普通电脑、电视机、录象机、录音机、、幻灯机、传真机等功能综合一体,不仅极易控制,而且产生了更新的功能(如交互性、人工智能、网络通信、资源共享等)。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作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靠教育信息资源、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获得有效(或优化)的教学效果的现代化的教学。其中理论指导是统帅,教育技术、教育资源、系统方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最优化教学效果是目的。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如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组织与展开理论、教学表达与评价理论等。

多媒体网络教学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要注重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模式的综合运用,不能偏废。只有注意把“常规媒体手段”与“先进媒体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2、教师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教师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必须有现代的教育观念,诸如开放的教育观念、多样化的教育观念、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创造教育的观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学校教育信息环境将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将更加丰富,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转变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信息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教师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以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广泛收集各种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文本、图片、图象、声音、视频、动画、模型等),并根据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简单的多媒体教材制作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正确使用。

3、多媒体网络教学应注重教学设计

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学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多媒体网络教学,认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师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文字教材……,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等作为评价标准。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达到以上效果,但仅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理解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使多媒体网络教学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学软件、编写的电子教案、组织的教学,学生形象地称之为“机器灌”、“电灌”。这种“机器灌”、“电灌”比教师灌更有害。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注重教学设计。

3.1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的教学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必须把教学目的的实现放在首位,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及组织结构,所以,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内容应包括教师主导活动设计、学生参与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教学媒体运用方法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3.2不同的学习类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概括为示范型、逻辑归纳型、逻辑演绎型、探究发现型、练习型和控制型六种类型。示范型模式适用技能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给学生示范模仿的标准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操作等规范行为;教师指出标准规范行为的要点、程序、组织学生模仿,纠正错误;学生掌握要领,模仿练习。逻辑归纳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若干有关科学的现象、形态、结构、文献、史料等客观事实,或提供有关情景,以便建立共同经验,形成表象;教师借助事实、情景进行概括归纳,显示事物的特征,建立概念;学生观察事实、现象,认识事物特征,识记事实,理解概念。逻辑演绎型模式适用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典型的事物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教师借助典型事例,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并以次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的方法,使学生知识迁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原因,探究规律,理解原理,推广应用。探究发现型模式适用概念、原理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并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或问题,供思考、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设疑,引导思考,激发争辩,总结概括;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寻找规律。练习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种可观察的事物、现象或过程资料;教师教师组织学生细心观察,向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来描述被观察对象,以加深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学生认真观察,抓住特征,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描述被观察对象。控制型模式适用教学、实验、艺术、体育技能的学习;媒体记录并及时再现学生实践活动的情景,以供分析、评价;教师分解技能的基本要素,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实践,提出评价实践水平的标准;学生根据要求,参与实践,观察实践过程的记录资料,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改正错误。

4、加快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建设

多媒体信息资源是用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各种教学资源。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硬件环境相比,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目前,由于网上教学资源,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贫乏,各种电教教材、素材短缺,教师要耗费大量时间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教学资源,没有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设计,致使多媒体网络教学大都停留在电子教案的形式,出现前面提到的“机器灌”、“电灌”的现象,这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应此,加快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是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应纳入学院现代化教学建设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分期、分批进行建设。我们认为,目前学校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学校教学资源通常可分为公共教学资源和学科教学资源两大类,公共资源由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建设,学科资源由各学科、教研室为主建设。

4.2、学科资源建设应立足于课程教学资源需要和适应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既围绕课程现有内容,又兼顾学科发展;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又强调能力素质培养;既突出学校内部教学,又考虑远程教育;既针对课堂教学,又满足学生自学。因此,学科资源建设可以建成学科综合网站(课程综合网站)的形式,栏目可根据学科特点设置。

4.3、教师备课所需的学科(课程)素材(文本、图片图象、声音、视频、动画、模型等)的建设,内容要系统、丰富,素材使用要方便,建议制作成积件的形式。

4.4、资源建设应该是专业制作(由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和普及制作(由各学科、教研室为主)相结合,自制与购置相结合。学校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要统一购置,由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统一管理,实现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