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学生范文

时间:2023-04-07 08:0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绑架学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绑架学生

篇1

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就没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荒唐的规定。按理说,只要学生修满了所学专业的学分,提交了毕业论文,就有资格参加答辩。可是,如今在就业率的高压之下(教育部去年规定连续两年就业低于60%的高校专业要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一些高校居然“创造性地”把学生就业与毕业答辩硬生生地挂起钩来。

面对这样的“霸王条款”,学生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签约造假了。一般而言,他们会先与空壳公司签订协议,或找个单位挂名就业,交完签约协议后再继续找工作。显然,高校逼迫学生造假签约,不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而且危害甚大——从微观层面说,给大学生的毕业、就业制造了人为的障碍;从大的方面说,给国家的大学招生和就业政策的及时调整提供了虚假的数据。

为了防止高校逼着学生“被就业”,教育部办公厅去年就发出通知,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防止就业造假。但是,一些高校却明目张胆地违背国家规定。

篇2

昨日,沙区分局不到24小时,便破获一宗绑架案,成功捉获两名犯罪嫌疑人。

索要赎金三千元

9月13日21时,家住重庆大学C区的李某,急匆匆来到渝碚路派出所称,自己的儿子被绑架,对方索要900元赎金,并要求将赎金打到指定账户里。

民警安排李某注意接听电话。9月14日下午5时,绑匪打来电话,将赎金提高到了3000元,并威胁李某,如果再不交钱,将把其儿子推入长江。

民警们一边要求李某稳住绑匪,一边侦查发现,绑匪使用的是高新区科园路一公用电话。

事不宜迟,民警们迅速赶到公话地点。公话亭的服务员透露,有3名男子曾在此打过电话。民警们根据服务员介绍分析,正是绑匪和人质。

9月14日19时,绑匪又打来电话,要求李某19时30分将准备好的赎金,扔到陈家坪万昌国际商业城的花丛里。

民警同李某来到万昌国际商业城附近,并将公用电话亭的服务员也带到万昌国际商业城附近,进行指认。

21时,经指认,两名正蹲在花丛中的绑匪戴某(万盛人)和张某某(潼南人)被当场捉获。

人质靠机智脱险

昨日,16岁的小华(化名)告诉记者,两名绑匪外出收取赎金前,将他双手反绑,又用两根皮带捆住他双腿,嘴里堵上破麻布,丢在厕所里。他们原以为这样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机智的人质用厕所里的碎玻璃割断麻绳,从排气孔中爬出,结束了近24小时的噩梦,安全返回了家中,令绑匪的如意算盘落空。

小华说,他12日在沙区三峡广场玩耍时,发现钱包被盗,于是向途经此处的万盛男子戴某和潼南男子张某某救助,二人于是帮忙寻找小偷,但未果。

篇3

女大学生被人绑架

9月2日12:00过,巴南区李家沱派出所接交通学院裴建报案称,该院位于巴南区八公里的第二教学部物流管理专业班女生吴倩(化名)可能被绑架,其母亲在9月1日晚23:00左右接到吴倩电话,称她请人将别人打伤了,对方要她赔钱。同时,吴倩的家人还接到一男子电话,要求吴的家人准备4000元钱汇到指定的账户上,否则到嘉陵江边给女儿收尸。

接警后,巴南区公安分局及李家沱派出所近30余民警组成专案组,迅速开展调查,同时将此案报告市局。

警方迅速查到,打电话威胁吴倩家人的犯罪嫌疑人正在两路镇附近。9月3日凌晨2:00左右,将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两小时后,民警李友等人在渝北区两路镇双凤旅馆将受害人吴倩成功解救。经查,两犯罪嫌疑人名叫杨奇龙、文江,都是重庆本地人,无业青年。

男友策划了绑架案

根据交代:今年7月,杨认识了吴倩,两人耍起了朋友。9月1日下午,吴怀疑自己可能怀孕,便到渝北区两路镇找杨,准备商量处理此事,可杨并无诚意,还想从吴处弄点钱用。

当晚21:00许,杨、文、吴3人在两路镇芦山村农家乐休息时,杨对吴谎称,他去讨债时,将人砍伤,对方要他赔钱,且很快会找来,3人匆匆离开农家乐返回两路镇二支路。

杨告诉吴,要4000元才能了事,叫吴赶快想办法弄钱。杨还逼迫吴去夜总会当小姐挣钱,并让吴家人寄钱。迫于无奈,吴当晚给母亲打电话,称自己砍了人,要4000元了事。同时,杨谎称自己是伤者方,威胁吴家人必须在2日将4000元钱存进指定的账户。

篇4

单亲家庭孩子的特征

典型心理特征与剖析 第一,自卑抑郁,多疑多心。这个心理特征比较显著,因为家庭生活背景的特殊化,生活环境与正常家庭不一样,使得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做事缺乏自信,少言寡语,自卑抑郁。而且这种自卑的负面心理完全影响了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第二,敏感叛逆,缺乏沟通。这个心理特征是比较典型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处在一个缺少温馨的家庭中,仅存的母爱或父爱是不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的。这样,使得他们的性格过早敏感叛逆,有意识地躲避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善意友好的沟通,不自然地自我封闭,总认为自己的身世会被别人当成笑柄,缺乏自信和交流。

第三,自我意识增强,懂事于其他孩子。由于父母地爱不能全身心的扑在自己身上,有些事情必须自己来做,如自己上下学,自己洗衣服,家庭中的争吵与压抑让孩子自己承受,这样,往往会呈现出他们性格性情方面的独立与自主,在和正常孩子遇到事情时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完全不一样。

与普通孩子心理学业方面的差异 第一,心理行为方面的差异。他们对社会不关心,对前途感到渺茫,逆反敏感,甚至产生多疑多心的行为。撒谎、辍学和“情绪暴露”等方面的表现也相当明显。

第二,学业态度方面的差异。由于单亲家庭精力分散,一般情况下,单亲家庭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对学习的态度,明显落后于双亲家庭的孩子,因为,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对单亲家庭子女来说更为明显一些。

性格成因

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内向、少言,行为恣肆、叛逆,处事独立,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

家庭方面,不睦的家庭环境是其出发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耳边总是父母的争论和互相指责,眼前总是父母的诸多问题,例如:子女的抚养、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意见不一致,而造成的冷战与大打出手。学习没人管,生活没人管,情感方面的需求少之甚少,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情感发泄的“出气筒”,在孩子看来,家庭纯属是冷清的荒凉地。这样的家庭氛围当然对孩子的教育发展无一利却百害。时间一长,孩子的精神上无法承受过于沉重的打击而变得封闭自卑、意志薄弱、行为恣肆,每天得过且过。

学校方面,由于这样的孩子自身的“缺点”较多,发生问题时,教师不能全面地对待,这样的“不公平”对待,单亲孩子总是避免与教师走近、与同学倾诉情感,总是愿意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同学交往,缺少好朋友。有时候,教师在处理这些孩子的自身问题时,过于简单粗暴,采取息事宁人或惩办的不利方法,使学生产生对立、失常等情绪,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

社会方面,在社会群体中,这样的折翅家庭比较多,所以社会的关心也较力不从心。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方位教育这些孩子的力量。

方法对策

个性研究 制定采取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相应有力措施,教师通过调查、家访、座谈、案例研究、成长点滴记录等做好研究。

共性研究 成立“一帮一”学习小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合作是会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改变的。那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组织“一帮一”学习小组活动,让本班学习较好、品德较好的学生帮助后进生,并让优生在闲暇之余和后进生交往,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或自习课对其进行辅导,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措施,会让这些单亲孩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效仿好孩子的行为举止,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组织主题班会,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班会要充分利用学校现代化信息技术,以“爱将我包围”为主题;以培养孩子在集体的爱中体验真情,走出心底的阴霾为主要内容;以单亲学生的身边感动故事为突破口,让班级中一个个可亲可爱的孩子在友爱互助的氛围中升华情感,享受快乐。同时,教师耐心地、充满爱心地走近他们,关爱他们,给他们情感上的填充,不吝啬地赞赏、褒扬、鼓励、信任他们,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感到快乐,心生感恩。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发动集体的力量爱他们,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培养集体与合作精神。

利用家长、学校、校园网络等渠道,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教育职责息息相关,诸多单亲家庭的子女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学生,与家长不负责任的教育方法有必然关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了有效地教育和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要与家长紧密配合,达成共识,使家长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掌握正确的教育子女方法,积极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悉心照管子女的成长与学业。

篇5

关键词:安邦河湿地;生态美;旅游;价值

省规划课题题目:景观引导下的黑龙江省湿地生态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3E073)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9日

一、安邦河湿地概况与生态美学思考

(一)安邦河湿地概况。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双鸭山市集贤县境内,地处安邦河下游,是东北三江平原典型草本沼泽湿地。是集自然湿地、人工湿地、生态旅游、科普培训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7年被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命名为“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2011年国家旅游局(旅发[2011]2号)文件批准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多样,公园内布有西泽湖、荷花湖、白鹭湖、菱角泡、芦苇床、塔头、蒲棒沟等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其湿地风情观赏园和莲花湖风景区得分最高,可见安邦河湿地旅游应以观光为主。

(二)生态美学思路的基点。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将人的行为分为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认知活动中对于特殊事物的认知与艺术和审美有关;实践活动中对一般目的的追求与伦理学有关。旅游活动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即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中对美感的体验,也离不开对于生态环境的尊重和思考。而安邦河湿地旅游更能体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因而更具研究价值。

二、安邦河湿地旅游美学价值

(一)天地之大美

1、不言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安邦河湿地有着天地的大美,正如一首诗所表达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安邦河湿地大美体现在:首先,它是一个自然整全的美,浑然一体,这里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各类生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有自己的呼吸、节律、生灭;其次,这里的大美是不可分割,不可人工雕琢的美,任何人为的改造都将损害这个大美的湿地;第三,这里的大美不是数量上的大小,而是以物为量的。从数量上看,这里与广袤的天地比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然而从物物的角度上看,这里包含着赏之不尽,观之不完的美丽,又是如此之大。它默无声息却日新月异,演绎着湿地独有的美。

2、永恒之美。安邦河静静的流淌,你驻足于湿地的曲桥,看弯弯的河水匆匆流去,会有孔子的感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流千载从不间断视为永恒。于是你思绪随之展开,人于天地间似一只蚂蚁,如此渺小;在时间的长河里,这不到百年的生命又何其短暂。哀叹生命短暂的同时顿生珍惜生命的积极情愫,于是你伴着飞鸟归来,看夕阳西下,听蛙声四起,察星空渐显,暮色袭来,一切都在变又似乎没有变,时间停止了一般,你忘情于此时此景,这正是永恒美的感受。

3、自由自在之美。对于自由的向往是人类共有的。安邦河湿地公园里你随处可见,天空中自由的飞鸟,翱翔于蓝天,俯冲于水面;鱼儿在清晰的池塘里面嬉戏于莲叶间,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你可以看野鸭子妈妈带着小鸭子们在池塘中玩耍,他们悠闲地游泳,自在的梳理自己的羽毛,从容的捕食。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人们对自由的畅想,仿佛和飞鸟、鱼儿、野鸭一起快乐的悠游,正所谓:子非鱼而知鱼之乐也。自由之美需要人们放弃知识和欲望的束缚,闭上眼睛,纯然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

(二)生态环境美学价值。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等基本特征,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安邦河湿地更以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著称。

1、收容、造福人类之美。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平原保留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原始湿地之一。这片具有大美的湿地以博大的胸怀收容了我们和这里的生物,并以宽怀包容了我们的一些规划与开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安邦河湿地默默地调节着气候,带来了丰富的物产,蕴藏着无尽的美景供人们休养生息,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为游客和居民带来了诸多欢乐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和谐共生之美。和谐是这里生命之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以及与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来的美的特征。它向游客展示了生态美的和谐性。鸟依水而居,以鱼虾草花为食,又为这里带来无限生机,同时引发人们可游可栖之家园感。在这里无论白天黑夜,晨曦黄昏时分,游客都可看到鸟的自由翱翔,听到鸟的鸣叫,让人产生落日归鸦、人生若寄的宇宙人生感。金农有“茫茫宇宙,何处投人”之问,这里就是最好的回答。

(三)美育教育之天然基地。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安邦河湿地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天然道场。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如上面所述的各种美感,这是直觉的把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安邦河湿地宣教基地,增强游客的科普生态美学知识:6个大型生态景箱里摆放着100多种湿地野生鸟类标本,游客沿着环形甬路可观察到厅内所有标本。厅内设有4个电子触摸屏,游客通过触摸翻看电脑资料就可了解有关湿地的相关知识。主展厅四周是7个小展厅,此外还有植物标本展厅、动物标本展厅、环保宣教放映厅。可供游客查询不同湿地的信息,对环境保护意义有更深刻的认知。

三、安邦河湿地旅游生态建议

西方的主要生态伦理观念有:人道主义学着史怀德的敬畏生命观念;保罗・泰勒的尊重自然的生物中心主义;利奥波特的生态整体主义之大地伦理以及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梳理,联系安邦河湿地的实际环境和旅游现状,笔者提出安邦河湿地旅游的生态建议。

(一)以敬畏生命和感恩为基点的生态伦理教育。笔者访问安邦河湿地期间发现这里仅有宣教馆中央展厅的立柱上书有湿地公约,但参观者很少看这些。那些科教触摸电脑教育知识也只是停留在科学教育角度,而没有关于生态美和生态伦理的反思方面。更缺少真实的发生在安邦河这片土地上的敬畏生命的故事来给参观游览者以最真实的教育。另外,也缺少来这里发生的不尊重生命残害生命的图文资料以作为警示。敬畏的心灵必将带来一颗感恩的心,这也是美育教育的一个出发点。

(二)以生物中心主义为基点的湿地开发与保护。保罗・泰勒的生物中心主义观点主要有:人类和其他生命一样,在同样意义上同样条件下被认为是地球生命团体中成员;包括人类的所有物种是相互依赖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的生物以自己的方式追寻自身的善;人类被理解为并非天生的超越其他生命。

以此观点为依据出发,现在安邦河湿地晚间的篝火晚会以及歌唱烧烤,都会影响湿地生态环境,也许危害短时不可见,时间长了必定会影响这里生物的生活习惯,不堪忍受者将离开;而拓展训练营地大量土地在外,必将改变地貌和带来生态的破坏。因此,在湿地的开发上应该更加注重生物的利益、生态的利益,而不是我们的经济利益。此外,应考虑湿地生态本身的周期性,以制定不同时期的旅游接待能力。

(三)观赏的同时要维护生态整体美。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出发点,来考察人们的行为。这点而言尤其应该针对来访者和湿地工作人员(包括决策者)。若一件事情,当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美丽指一种超越了经济利益的更高的审美意识。这也符合我国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政策。

我们作为地球整体生命的一员,往往以高等生物自居,从传统的知天命的角度而言,我们更应该肩负生态整体美的责任。开发者不要只注重浅层的物质利益,更要考虑生态整体利益。也希望来安邦和旅游的每位游客朋友都共同维护这片上天恩赐的湿地和谐美。十年前笔者曾接触两位来自北京的游客,他们只为了看原生态的湿地,赏那里的荷花,体验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小桥流水以及夕暮归鸟的家园感,并没有抱怨住宿和食宿问题,旅游结束时他们只留下了安邦河美丽的照片,当然我相信还有那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

主要参考文献:

[1]戴放.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2006.

篇6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生涯阻隔 帮扶策略

[作者简介](1981-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徐云慧(1973- ),女,山东曹县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江苏 徐州 2211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徐州市科技计划一般项目“徐州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对策研究――徐州高职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及创业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M12B1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12-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他们的就业困难、生涯困扰等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11号)要求各高校“对困难毕业生开展有效就业援助”,强调了“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帮扶计划”的重要性。对于高校而言,要想就业帮扶工作有效开展,促进困难学生在职业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深入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即生涯阻隔。生涯阻隔(career barriers)最早由Crites提出,意指在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体所遭遇到的内在冲突与外在挫折。生涯阻隔在个体生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是造成大学生生涯发展不顺的关键因素。当前,发现与应对大学生的生涯阻隔因素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阻隔因素分析

1.生涯意识淡漠,对未来感到茫然。事实上,几乎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从入学那一刻起就对未来就业持有极高的抱负。他们背负着家庭的希望与个人的理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谋取满意的职业,摆脱贫困的命运。但与高抱负形成反差的是他们对自己生涯发展与规划的冷漠。他们并非不愿意去规划自己的生涯蓝图,而是根本没有意识去规划。由于在生涯成长道路上缺乏指路人给予足够的支持,他们很少考虑未来的目标,对生涯的计划也就无从谈起。生涯意识的空白无疑使困难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陷入情绪焦虑、行动偏差的窘境,表现为看不清未来的发展而陷入茫然,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也不知道如何去努力,往往疲倦苦读和埋头打工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2.多元生活经验的匮乏,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缺乏热情。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参加丰富多彩、健康快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不仅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自身的沟通、协调、合作等职业能力也在文化熏陶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提高。然而,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缺失。受“知识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唯有度读书高”等传统思想的影响,通过学习摆脱贫困的理念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他们希望借助高等教育提高收入和声望,这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但这种理念也使得他们用单一而非多维的眼光看待大学生活,视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自身价值体现,很少培养学习以外的兴趣和爱好,对于环境探索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热情。此外,也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往往喜欢通过疏远各类社团活动来回避失败,这些都导致他们生涯活动的经验不足。多元生活经验匮乏的结果是他们的语言表达、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培养被忽略,自身职业素质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3.生涯信息的缺失,对职业缺乏想象。当前大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教师传递、同学间分享、网络资源、家庭支持、学校等,信息渠道的畅通还需要大学生的主动探索。而这些都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有所出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父母大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使得他们无法给予子女相关生涯发展与职业信息的帮助,导致他们接触的信息量相当狭隘,很多同学就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选择了大学专业。入学之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没有得到改观。他们交际圈狭窄,缺少同伴与师生的互动,不擅长处理网络信息,更缺少主动进行职业探索的意识,因此他们获取职业发展信息的渠道非常闭塞。

4.不适当的自我概念,以消极态度面对职业生涯。在生涯辅导研究领域中,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包括个人对自己性格、能力、兴趣、欲望的了解,个人与别人和环境的关系,个人对处理事务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认识与评价等。自我概念涵盖了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两个方面。在自我认知方面,由于平时缺少自我探索的意愿和经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很少特意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也不清楚哪些兴趣、特长是契合未来职业的,所以也没有明确的自我需求和定位。在决策时,更是仅凭同伴影响、薪酬待遇等环境因素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于是“钱多、活少、离家近”成为他们职业决策的主要依据,很少考虑自我实现的因素。在自我评价方面,困难学生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不高,在同伴中还有可能处于被歧视的境地,在承受巨大社会压力的过程中自我评价倾向普遍不高。对未来的较高抱负与对自己较低的评价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心理情感。

5.生涯成熟度低于同伴,就业准备不足。Super认为生涯成熟(career maturity)是指在生涯决定过程中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特质等组成的整体状态。就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成熟度是指他们对与职业相关的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个人在生涯探索和生涯计划两方面所持的动机与态度。富裕家庭的子女往往在较佳的学习环境下,拥有较多的资源储备与较宽的职业视野,而困难家庭成员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无组织的生活习惯、无远虑的思考方式、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等文化特征影响子女的可能性大,延续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可以说,他们的生涯成熟度先天就遭受延误而落后于其实际年龄,在大学学习期间,这样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困难学生在认知准备方面表现为对生涯的关注度、动机和掌控感较低,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也很少花时间和精力拓展自我,不熟悉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清楚业界的人才规格,看不到毕业的前进方向,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动。在技能准备方面,他们并未储备未来在社会独立成长所需的技能和价值观念,经常给人以衣着不整、仪容不洁的印象,就业能力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毕业季节,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好能力与心理的准备就被推入就业的旋涡,决策毫无理性可言,原本美好的想象也在现实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

6.高校生涯辅导体系的不健全,帮扶效果不明显。生涯辅导尤其是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理论基础薄弱、方法指导缺失、思想状况了解不足等问题,而高校的生涯辅导体系并未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伸出橄榄枝,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帮扶内容的偏差,帮扶的主题止于就业指导层面而未涉及生涯辅导。例如,当前高校开展的帮扶措施大都是提供经济援助、推荐落实就业单位、简历与面试指导等,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内在需求。困难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疑惑与自身的认知不足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带着这些本应在学生时代就应被解决的疑惑和困难就业,可能会出现适应障碍,阻碍其后续发展。二是帮扶形式存在结构性偏差。当前高校开展生涯辅导容易忽视困难学生与一般学生在交往、表达、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先天差距,往往依托大学生职业规划竞赛开展,通过竞赛的平台推进大学生生涯意识的普及和规划能力的提高,但其精英选拔的上线评价方式往往将那些不善沟通、性格内向的困难大学生拒之门外,导致他们沦为职业规划普及的边缘人物。但事实上这些困难大学生更应当成为生涯辅导的主要对象。

二、困难大学生生涯阻隔特征

1.多元性。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除了遭遇一般大学生感受到的普遍困难外,还要承受经济、资源限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繁杂且深刻,既包括客观存在的环境条件限制,又以潜隐的形式作用于他们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多元化的生涯阻隔也决定了困难大学生就业援助的多样性。

2.主观性。从存在的形式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涯阻隔既有客观因素,也可能是主观臆想的,因为个体的认知评价系统赋予了这些阻隔因素特殊的含义。由于生活背景、教育条件的特殊性,困难大学生感受的困难也呈现出主观化的色彩。有时客观障碍可能因为未遭遇而未被察觉,有时简单问题甚至并非真实的困境也会被他们特有的思维与评价方式而无限放大,为自己带来烦恼。

3.两面性。不可否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比其他同学承受更多的困难与压力,但同时,一部分困难学生在经过艰苦的求学经历和生长环境磨砺后,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不屈的精神克服困境迈向成功,践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句俗语。这说明大学生感受到的生涯阻隔并不必然对其生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正面积极的。有研究就发现知觉到家庭方面对生涯造成阻碍的大学生反而在其生涯发展中表现得更为成熟。这种影响的结果和个体的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培养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无疑有助于其合理地评价自我与环境,并对挫折情境做出合理归因,进而采用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帮扶策略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激发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对职业生涯的关注是他们规划行动的前提。一旦具备了规划的意愿,探索与行动也会成为一种自觉。校园氛围的营造能够顺利引发他们对生涯的关注,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致力于将规划理念扎根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去。生涯意识的普及不仅体现在课程中,更应当延伸到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等各个层面,这势必将全面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规划动机。此外,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拓宽了生涯信息的来源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生涯咨询,有助于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索职业、策划生活的兴趣。

2.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保障生涯信息传递畅通。生涯信息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程的基础。生涯信息内容的开放与渠道的畅通依赖于学生自身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高校就业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首先,高校要注重困难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转变“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向网络、媒体、报刊等各种媒介索取资源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动员他们利用和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包括同学、好友、校友等,通过他们了解社会与职场现状。其次,完善校园信息内容与渠道。高校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困难大学生主动推送有用信息,在广播、校报、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构建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校园新媒体环境。通过各种形式传递政策法规、服务指南、专业介绍、个体辅导、企业宣讲、校友经验等资讯,帮助他们快捷、准确地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资料。

3.搭建专门平台,健全困难大学生就业辅导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除了遭遇到一般大学生在生涯发展道路上的困惑以外,还由于贫困的烙印感受到了更多的阻隔,有着更加迫切和特殊的辅导需求。如果高校忽视这些特殊的阻隔在同一平台开展教育,很可能使困难学生由于一开始表现出来的差距而畏惧参与活动,因此高校应根据他们共同的特点,为他们搭建专门的帮扶平台,并以此为依托,把经济资助、能力改善和精神脱贫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帮助困难学生展现自我的光辉。为此,除了鼓励困难学生参与校园教育活动外,还要组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此外,根据困难学生在不同年龄、年级阶段遭遇困难体现出的共性,分层逐级地开展教育援助和引导。刚入学的学生以启蒙生涯规划意愿、普及职业知识为主,引导他们合理地认知自我和看待职业。进入二年级的困难学生开始逐步感觉到贫困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此时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帮助他们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克服其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信心。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学校更应当注重不要让招聘信息的获取与简历面试等牵绊了学生的顺利入职。

4.重视价值观引导,形成合理的自我概念。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由于经济导致外在的一些差距,困难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不适当的自我概念,使得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发展。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合理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认知矫正,提高生涯自信。在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中,生涯自信掌握与监控着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并被认为是达成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而困难学生存在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等问题都和认知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认知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们正视家庭现状,破除经济差距与工作能力挂钩的认识,坦然接纳贫困问题,增强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二是培养困难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榜样教育等方法协助他们辩证地看待生涯阻隔,认识到将生涯阻隔转化为动力的可行性,使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拓展与发掘自我兴趣和能力,形成合理的自我期待。简而言之,高校既要注意消除贫困带给他们生涯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也要维护和增强困难带给他们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洋.微言[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3).

[3]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1&CurRec=2&recid=&filename=1011187659.nh&dbname

=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v=MDIzNjg3RGgxVDNxVHJXT

篇7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多元化评价

评价是每一次完整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发生在教学进行过程当中,也可以选择在课堂末尾阶段进行,以起到及时总结教学状态、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多元化评价,则是对于评价活动的进一步细化和高一级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种角度和形式开展评价,更好地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根据多元化评价开展的侧重点不同,其所能够达到的促进效果也是不同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学习自信的建立。

一、运用多元化评价,从作业完成角度为学生建立自信

作业作为一次课堂学习的收尾,常常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总结的意义。很多学生认为,作业的完成状况就是对于自己本次课堂学习效果的检验,因此十分看重作业环节。由此,作业也就成为了教师们为学生建立学习自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如,在一次关于轴对称图形的课后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下列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条数最少的是( )。

A.等边三角形 B.正方形

C.正六边形 D.圆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却能够看出学生们是否养成了解答问题的好习惯。在作业当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每个选项旁边都写出了该图形的对称轴数量,有的甚至用铅笔画出了图形来寻找对称轴。对于学生的这种解题方式,我在作业评价时进行了高度赞扬。无论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面对这种需要比较的题目时,必须按部就班地先将待比较的项列出,不跳步,稳步来。

学生们的作业完成结果如何,教师的评价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业完成的正确与否并不是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部标准,教师所做出的评价才是学生们更为关注的。因此,在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效果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善于从作业当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发现并作出肯定,让学生们在自信中进入下一次学习。

二、运用多元化评价,从兴趣激发角度为学生建立自信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之间是具有十分紧密联系的。有了学习自信,学生们便会在具有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继续积极自主地展开学习,而学习兴趣的存在恰好可以实现这一点。

例如,在学习统计相关的知识时,我告诉学生:“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随后,呈现出了这样一道习题予以证明:小明要去观看一场演唱会,场馆设有2个验票口和2个出口,分别只允许进和出。那么,小明共有多少种进出场馆的方式呢?他不从同一个验票口进出的概率是多少?“大家看,统计的知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都能够用到,大家可以经常试一试,让自己的生活更‘精准’哦!”在这样的评价下,学生们再也不抗拒这种数学问题,而是对之产生了巨大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就如同一对相辅相成的作用力。学习兴趣激发着学习自信的强化,而学习自信则是学习兴趣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有些情况下,学习兴趣的建立无需采用过多新颖的活动形式,只需要教师配合教学内容巧妙展开评价即可。一句不起眼的话,却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

三、运用多元化评价,从思维形成角度为学生建立自信

如何才是将数学知识学对了,学透了?笔者认为,仅靠具体知识的理解程度来判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将关注的角度上升至数学思维与思想方法的高度。这不仅是对数学学习方式的集中总结,对于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内容也是很有好处的,更是学习自信的重要来源。

例如,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带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组时,感到解答起来思路比较混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数值、符号均不确定的未知数。于是,我先带领大家对方程组进行整理。题目解答完成后,我对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向学生们细致讲述了应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分类讨论、以何为标准进行具体分类、如何排除不必要的分类等等注意事项。经过我的系统化讲解,学生们感到,这对于几乎所有含字母系数的解方程问题都是适用的,且能够让解答思路瞬间条理清晰起来,对于该种问题的解答自信油然而生。

面对比较典型的数学问题,笔者除了为学生们讲解问题解答过程,还会对蕴含其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总结评价。这种内容的评价往往能够对学生们的有效学习起到很强的引领作用,甚至会成为学生们解答同类问题的“万能钥匙”。有了这个法宝,复杂的问题便不会再对学生们的自信心造成威胁了。

初中作为在数学学习当中起到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时期,教学的重点不仅要放在知识方法本身上,教师还需要尤其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因素构建,特别是学习自信的建立。在初中数学学习当中,学生们逐渐开始遇到知识接受上的困难,如果能够在这个时候让学生对学习有充足的自信,对于接下来学习的继续深入是一个根本保障。实践表明,巧妙运用多元化评价,能够有效从多角度推进自信形成,值得广大初中数学老师予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志海. 数学课程的评价与数学考试改革[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3).

篇8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历经14年的不断扩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优势。但也可以看出,由于当前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加上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影响国内许多行业,现在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毕业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更是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在经济、社会、人际关系等资源上已经处于下风,如何根据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做好就业帮扶体系,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当前的就业环境

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开始扩招,到2013年5月为止,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见下图)。

从以上数据可见,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2.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源于“老、少、边、穷”,也有部分来源于城镇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尽管当前就业竞争需要学生具备过硬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但他们缺乏来自家庭和其他社会渠道的人际关系网支撑,所获得的就业信息自然不及其他有相关资源的学生,故而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下风。

(2)求职不仅要考验学生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也是对经济实力的检验,无论是求职所需的服装、简历印制、交通费用等,还是毕业后离校的住所租赁,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对于没有还完国家助学贷款或是欠着学校学费的毕业生而言,还需背负着还款的现实压力。

(3)由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受限于当地薄弱的文化、教育条件,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身命运成为他们一致认同的理念,即便为了补贴生活努力工作可从中获得宝贵的社会阅历,但是与其他学生相比,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前沿技术、技能、理念仍处于下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也需要有适应当前社会的理念与敏锐思维。

(4)在心理方面,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心理有以下三点:自卑心理、就业期望值高、浮躁心态。

第一,长期的物资匮乏与经济收入不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当大学最后一年来临,在求职竞争中面对自身社会关系、资金支持乃至个人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使之勇气、进取精神受挫,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的合理就业定位。

第二,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困乏的经济条件不满,将上大学视为摆脱贫困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希望通过四年的努力获得人生成功。然而,这种心态会造成毕业生在择业时忽视自身的现实能力与就业层次的匹配,一味地追求高薪酬、有名望的企业、单位,无形中把自己的选择范围都限制在一个不宽泛的小圈子里。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大多时候已超过了他们当前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对于超越自身能力的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状况的择业定位,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浮躁的心态。这让他们在择业受挫之后产生抱怨社会不公的心态,认为现在的连连失利都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进而影响到继续就业竞争的拼搏心态,无法再耐心继续找寻新的出路。

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自身所需准备

这几年,“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常见词,所谓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指高校所供给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与社会需求失衡或互不匹配而产生的不同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现象并存的就业矛盾。

造成当前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相关的调整周期较长,而且这些都受制于高校的教学场地、硬件设施、师资的现实情况,在当前社会产业转型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自然难以及时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解当前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

1.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特点

(1)将报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因为自身的经济并不充裕,故而这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优先看重的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酬,尤其是在珠三角这类经济发达且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用人单位的薪酬与是否提供住宿等这些都成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重点关注的信息。

(2)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都在校内努力地学习、奋斗,多多少少获得了奖助学金或是其他荣誉,尽管如此,这些学生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但却不愿意把自己艰苦、伤痛的一面表露出来。因此,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也看重用人单位是否尊重他们、融洽程度如何、管理是否人性化。

(3)选择创业不多,倾向稳定职 业。选择安稳职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来说,能给予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撑自己的日常生活、家庭与未来的发展。也许这类工作的薪酬相比其他而言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这类工作给予的安全感、稳定性很符合他们在陌生城市奋斗的心理。

(4)吃苦耐劳,懂得感恩,用人单位较认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已经饱尝艰辛,在校期间的获得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经历,让他们明白感恩与吃苦耐劳,这些优点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认可、欢迎的。

在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之后,工作、政策若要取得成效仍需要经济困难毕业生在踏入激烈的就业竞争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2.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前所需的自身准备

应该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做好以下几点准备,这样才能让政策、措施生效。

(1)认知准备。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必须正确面对自己现实的贫困事实,这不是短期内通过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所能改变的。同时,更要树立一个端正的就业观,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目前的能力,客观地制定自己当前力所能及的就业目标。其次,对于当前的就业环境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摒弃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做好面对失败不气馁、不灰心,持之以恒战斗到底的准备。树立对自己现有实力的信心,并且不断去提升,因挫折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会让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2)知识准备。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无论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各种人文科学知识乃至其他科技知识,都是帮助毕业生获得心仪职位的必备理论武器。多种类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且不能中断的过程,面对就业,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和笔试、面试技巧。

(3)能力准备。个人的能力在就业竞争中起核心推进作用,这与知识的准备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用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应当从入学伊始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除了应对专业课,还要积极地去考取各类型对自身未来就业有益的专业资格证书,从课内到课外全面锻炼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

(4)心理准备。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打击,就业不是人人都能一帆风顺,当前形势下要正确面对现实,抛弃对就业目标薪酬水准高、稳定等当前难以企及的目标。

当学生自身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那么根据这些群体的就业特点、心理特点所制定的政策、体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1.政府的就业支持政策

政府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服役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道路与选择,也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储备人才、吸引人才的作用。

(1)“三支一扶”政策。该政策于2006年2月颁布,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实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进行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相应该政策前往工作地工作的期限一般为两年时间,结束后如报考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均可享有规定范围内的优惠政策。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于2003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来源。该政策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与社会资源保障部和联合实施,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从东三省、中原地区到海南岛再到西部等22个省、区、市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志愿者在前往工作地服务过程中,国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加分与专门的保险。

(3)大学生征兵政策。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从入伍到退役后的学业、就业。这些政策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入伍,国家按照限额返还学费和助学贷 款;入伍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和安排技术岗位时优先考虑,如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优秀者可提拔为军官;退役后考公检法单位优先录取、考研究生按政策加分;退役后由地方政府负责接收安置。

2.学校的就业政策支持

学校作为国家就业政策的具体执行单位,除了实施这些全国范围的大政策,也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自己的学生量身打造一系列的就业帮扶政策。

全国高校十余年的扩招不仅带来了数量逐年攀升的毕业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也随着这一数字不断攀升。

当前国内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成功就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其他毕业生面临的压力、焦虑相比,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因经济困乏的原因而显得更加沉重。这个群体的就业工作不但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发展有影响。在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和资助工作需要联合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通过各渠道进行帮扶,而且要将“育人”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在物质、教育方面都相关联的体系。

(1)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发挥学校教育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不能忽视,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

这一点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团总支、学生会的作用,不能仅仅将学生集体活动视为丰富课余生活与活跃校园文化的载体,还要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调能力、交际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等,达到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及早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赢得主动权的最佳方式之一。第一,培养、鼓励新生在入学伊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准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逐步改变对自己不利的负面性格与习惯,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适时调整自己的规划。第二,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商情商、组织协调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所拥有的特长等因素找准自身定位,树立起未来竞争的信心。第三,多了解自身当前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同时多参与各类规模招聘会,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3)提升自身技能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更应该多参与各类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竞赛,这些竞赛不仅能对学生个人起到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还能锻炼参赛队伍的团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因素,赛前的指导也是学生与相关专业教师深入交流的最佳途径,参赛团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巧。

(4)学校帮扶政策。当前的就业帮扶体系运行良好,但是并无太多特别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的,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就业帮扶体系为例:第一,针对毕业班会连续举行多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还有其他优质企业的介绍会;第二,提供各类招聘会的信息、门票;第三,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一对一谈话,并对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以供参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其实有着覆盖面广、内容充实的优点,是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的结果。针对广大毕业生的各类讲座,根据各学院的专业不同,针对性地邀请相关领域的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宣讲,从宏观的就业环境到微观的个人求职技能介绍应有尽有,而且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疑问,也会通过现场的互动环节作解答。企业招聘宣传会则是直接将优质的就业渠道开放给各位毕业生,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毕业生了解自己心仪的单位有什么需求,自身应该如何做准备。每当有招聘会,学校基本上都会为毕业生提前准备好门票,方便毕业生通过这类大型活动求职。每隔一段时间,各个二级学院的就业小组经过筛查都会发现一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这些学生均会安排政工干部、领导谈话,用最直接的方法了解这些学生仍未就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就业信息进行参考。

以上这些就业帮扶的程序,能做到全员覆盖,但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完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整套程序,目前针对这类毕业生的措施主要有两项: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专场招聘会门票和给予经济特困毕业生就业补贴。但是这些措施都只是从物质上进行帮扶,如何在思想上对这类毕业生进行广泛、针对的教育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就学校层面而言,除了面向所有毕业生的传统帮扶措施外,可对当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以下措施进行帮扶:①新生入学之处,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度过第一年的适应期后开始寻求自我定位,开始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②通过团学组织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和集体实践活动,从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③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并提供相关的实习、培训乃至就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业并对所在企业产生有益作用。④与就业、创业机构合作,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各种准确、优质的就业信息,让他们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到当前的市场劳动供需状况。⑤对这个群体的毕业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举行各类群体辅导活动或是一对一谈话,内容重点是对抗挫折、树立信心、认识自我。重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脱贫”。⑥对于经济极度困乏的毕业生,直接对其进行应急式物质资助,确保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陷入无法就业的困顿。

四、结语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工作应不仅仅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而要长期地追踪、了解、关怀。也许这个群体在当前并不会产生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将毕业生工作与助学工作相结合持久地进行,终将能让这些起步艰辛的年轻人奋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这对社会、对学校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未来财富。

参考文献:

[1]胡 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与多元化引导帮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2).

[2]龚 曦.“资本”缺失与心理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13(15).

[3]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2011(05).

[4]彭仲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1).

篇9

潜山路学校 六2班 杨蕴琪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穿越天空的心灵》的书。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盛欣怡的女孩在妈妈病逝后,便沉浸在孤独无依的恐惧中。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认识了邻班的“丸子军团”,在与她们在一起的时光里,盛欣怡渐渐走出了阴影,让成长又一次的跨越和进步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胡老师也是“童年控”》说了盛欣怡与丸子军团一起回忆童年,并意外得知胡老师也是“童年控”。

没错!童年的确十分美好。有友谊。小时候,我们与伙伴一起疯跑,一起玩耍。有时,我们一起聊天,一说心里的小秘密。有时,我们一起疯跑,一起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有时,我们一起玩耍,一起笑,一起蹦,一起跳。有时,我们一起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一起幼稚的谈论天空为什么这么蓝,白云为什么这么白。有时,我们一起安抚,安抚因闯祸而恐惧的心灵,有时……友情真美好,有朋友真好,童年的友谊真好!

还有父母的爱,从我们一出生,爸爸妈妈就开始任劳任怨的照顾我们,可是我们还经常惹他们生气。亲爱的爸妈,您们知道吗?其实,您们对我的爱,我都记在心上了,您们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把好吃的东西让给我吃,您们对我的好,对我的爱,我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报答您们,您们知道吗?我最爱看您们笑了。

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特困生;救助体系;资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和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迅速扩大,困难程度明显增加,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而高校的助困育人工作不仅关系到成千上万贫困学子能否正常完成学业,而且关系到校园的稳定、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对实现教育公平、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所以,高校应不断完善帮扶救助体系,多途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有效地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助困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一、完善“绿色通道”制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

学校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凡是入学报到的新生,确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交纳学费的,在缓交全部或部分入学费用的情况下,可以先期办理入学手续入校读书,绝不把一名学生因贫困而拒之于校门之外。每年在寄发新生入学通知书的同时,都要同时随寄材料详细介绍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和资助措施,特别是学校实行的“绿色通道”制度可以保证每一名学生顺利入学,从而使每一个特困生同学和他们的家长打消顾虑,坚定克服困难完成学业的信心。新生开学伊始,很多学校组织工作人员在车站及校园各个迎新接待处等多个地点设立“绿色通道服务站”,进行现场办公。当场为新生和新生家长宣传“绿色通道”制度,解释相应的规定与工作流程,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现场办理相应手续允许先期入学,同时进一步宣传介绍学校为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儿采取的各种资助政策和救助措施。这些工作一方面保证了因经济困难而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可以顺利入学,另一方面使经济困难学生对入学后的学习与生活有了心理预期,有利于救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绿色通道”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入学的难题,真正使“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成为可能,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每年都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也起到了树立学校形象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加大投入,争取资助,加强管理,确保各类奖助学金足额公正发放

由于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当地政府对学校的经济投入差别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充分利用学校投入的助困资金的同时,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工作重点可以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充分调动校内干部职工的力量,号召和鼓励校内各部门、各单位和干部职工,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从部门收益或个人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金,通过“一助一、手牵手”活动与特困生同学结成帮扶对子。二是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经济实力,争取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有针对性地主动向企业介绍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状况,争取他们在我校设立专项奖助学金。或是通过向企业推荐优秀贫困生的方式,建立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尽量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特别是党政事业单位个人的资助,用以解决一部分特困生的困难。在经过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把一部分有特殊困难的学生的情况通过媒体介绍给社会,同时宣传帮困助学的意义,唤起社会公众的关注与爱心,努力使他们加入到帮困助学的行列中。每一方面措施的实行都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贫困生的问题,合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资助资源。

为了充分发挥各种资助资源的有效作用,学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助困资金的管理力度,通过规范程序和办法,确保助困资金发放的公正与准确。每年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和一般关注对象,建立贫困生档案,实行跟踪审查制度。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跟踪了解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对库中的信息做动态的修改。公开资助信息,透明确认过程。确认关注对象和确定具体资助对象的过程由辅导员老师主导和主持,在听取学生本人申请的基础上,调查了解同学们的意见,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综合确定。初步结果都要及时通过网络、告示等形式公布,并在学生中调查反映,核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过程与结果的双重公正。学校应还跟踪调查已发放助学金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通过这些做法,充分发挥了已有助学资源的效用。当然,在公开确认程序和确定结果的过程中,需要讲究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注意保护特困学生可能存在的个人隐私和个人不原意公开的事情,不要因此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

三、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力度,发挥国家助学贷款在助困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为保证贫困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国家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在局限于学校的学生助学贷款,而且实行了生源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极大的发挥国家助学贷款在助困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为更好的让学校和学生在此项政策中受益,各学校在为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的工作中,就要把工作做细做到位。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条件,通过网络利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审核、审批。简化了办理程序,减少了助学贷款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在为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及办理后,尽量争取与学生本人及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加强沟通,加强诚信教育;在学生毕业前及毕业后,则尽可能与毕业生本人、毕业生家长及贷款学生的接收单位建立长期的有效联系,尽量走访,以便随时了解毕业生的还贷情况,起到督促的作用。这些努力,提高了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还贷意识,增加了银行对学校核贷款学生的信任度,有效地保证了国家助学贷款主渠道的畅通,实现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循环。

四、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探索助困育人工作新途径

勤工助学有着其它助学方式无法取代的优势,它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使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锻炼了各种能力,增强了自强、自立的意识,提高了他们战胜困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起到了助学与育人的双重作用。开展勤工助学一直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各高校一方面要将勤工助学的放在校内岗位的开发、管理与规范上,使勤工助学的助学与育人双重功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地发挥。为此各学校挖掘潜力充分开发校内岗位,把学校管理、服务、后勤等工作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一些岗位开辟为勤工助学岗位。例如:各学校在校内设立了图书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大学生计算机服务站、校园书市、校园超市等一系列勤工助学基地,以及机关工作助理、辅导员助理等,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做好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开发的同时,在确保学生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拓校外岗位。目前实行的做法有两种:一是鼓励企业在学校内部设立勤工助基地;二是将优秀贫困生推荐到信誉比较好的企业。学校有组织地开发了岗位,即确保了勤工助学学生的利益,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又建立了企业与学校的良好关系。

在现有校内勤工助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开拓校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具有潜力大,空间广阔等特点,学生在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校外的勤工助学资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与社会联合建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主动在社会中寻求的勤工助学岗位。校外勤工助学基地的建立一般采取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联合的形式。勤工助学基地的建立既可以利用校园内丰富的人力资源,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又可以使经济困难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达到助困育人的效果,这种勤工助学模式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企业、学生和学校“多赢”的效果。为确保校外勤工助学基地的有效运行,学校还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方面主动和社会中的企业进行联系,探讨联合建立勤工助学基地的双赢模式。另一方面适当地挑选可行性项目,争取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与企业联合建立、还是自主建立的助学基地,都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尽量做到助学基地形式规范,管理科学,持续发展,要依托高校内的文化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打造以文化、服务、创新为主导的校园品牌,增强勤工助学基地的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敏,高艳妮.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学理论.2010(32)

[2]王新国,张红,池晓玲.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5)

[3]薄建柱,司福利.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难点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