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诗范文
时间:2023-03-27 20:3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节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
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
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节,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
篇2
秋千溯源
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嬉戏活动,后传入中原。隋杜公赡为《荆楚岁时记》“秋千”作注曰:“《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秋千赋序》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这是秋千得名的又一说法,可知在汉武帝时宫廷里已流行秋千了。秋千在南北朝时期流传到民间,唐代以后大为盛行。今天仍较常见,且尤为朝鲜族、高山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所喜爱。
汉以前戏秋千是否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因文献资料的缺乏已无法断定,但南北朝时,戏秋千主要集中在立春之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之日……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此后,戏秋千时间向后推延,唐时集中于寒食、清明节前后。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唐代寒食节京城长安蹴鞠、戏秋千的热闹情景;而由杜甫的“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更可知清明戏秋千在全国之流行程度。唐代以后,秋千一直在寒食节最为流行,有文献可证:宋代皇帝祭祀祖宗的惯例是“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七夕设摩喉罗”;元代“寒食清明,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明代“寒食,架秋千”;清代清明,“庭院设秋千戏”,寒食日“裁柳、踏青、戏秋千”。从现存唐宋诗词作品来看,除刘辰翁《虞美人》秋千出现在上元外,其他皆在寒食、清明。
这些诗或在诗题、或在句中都明确表明了戏秋千是寒食或清明的一项活动。寒食节一说是清明前一日,一说是前两日。在唐代之前,寒食是节日,而清明是节气,宋时清明也为节日,明清更为重视。唐宋时期,寒食是国家性的法定节日,最长有7天的假期,地位突出,引人注目。官方的倡导与民众的支持使得这一节日有众多特征鲜明、格调突出的节俗活动,秋千是其中之一。寒食、清明二节相邻,秋千便成为这二节的典型游戏。寒食、清明在夏历二月下旬或三月中旬之间,正值暮春,天气转暖,树木葱绿,百花盛开,是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在这美好的春光中,人们怎能不抓紧时间,投身户外去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呢?
秋千是寒食、清明的主要娱乐活动,不戏秋千就成了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写道:“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因此惋惜感叹“今岁清明行已晚”,只好期待“明年寒食更相陪”。朱敦儒《清平乐》词写得更有趣味:清明了,可春寒更兼多雨,该是秋千踏青的季节,针线活再也干不下去了。都约好了与姐妹们一起戏秋千、寻芳的,可风雨不停,怎么办?急中生智,赶紧画个丙午帖子,在院子里祈祷天晴。这急迫的心情、虔诚而有趣的祈祷让人忍俊不禁。
寒食的节俗活动是很丰富的。梁代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挑菜、斗鸡、镂鸡子、折柳插门,唐代又增加了皇帝赐宴、扫墓、互赠鸡鸭鹅卵等活动。这些活动在写寒食、清明的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秋千和蹴鞠,二者常常对举。
秋千的意象
秋千在寒食、清明诗词中频繁出现,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秋千是寒食、清明诗词的标志性意象之一。若将寒食、清明诗词与上巳诗词相对照,这一点将显得更清楚。上巳节原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逐渐固定在三月三日,与寒食、清明接近。唐代德宗以前以正月晦、上巳、重阳为三令节,德宗以为“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所以在李泌的建议下“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唐代上巳节的活动非常丰富,除了朝廷赐宴,还有曲江踏青、游赏、观花、祓禊、竞渡等众多活动。游女如云、衣饰鲜艳是上巳的踏青活动;斗鸡、秋千则是寒食的活动。宋以后,上巳节的踏青逐渐合并于清明,但各自的符号特征仍在。
在古典诗词中,秋千意象是与春天、欢乐、青春相关联的。首先,秋千与红杏绿柳、春烟画船一样,是明媚春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其次,秋千戏的主要功能就是供人娱乐。你看,“春昼阴添一倍长,秋千娱乐集嫔嫱。彩缯画板高高送,来去随风散异香”。宫城内外,草野乡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谁都不甘寂寞,谁都不甘落后。在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中,人们竞戏秋千,尽情消遣,何等热闹快活!其三,秋千虽然老少皆宜,但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所以秋千意象往往与青春年少有关,如“少年儿女重秋千”“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
然而,秋千又与悲伤、惜春、叹老等情感不可分割。由于寒食、清明已至暮春,秋千的出现也意味着春天行将结束,它便牵动了人们的惜春、伤春情怀。那些节后未拆的秋千冷落在残花巷陌,撩人愁思:“清明过了,残花巷陌,犹见秋千,对景感时情绪乱。”过了寒食,秋千不再戏,惨景不堪看。
当然,春日因种种原因而无法戏秋千也易触动诗人的愁绪。张元斡《好事近》云:“吹花小雨湿秋千,闲却好春色。”细雨打湿了秋千,美好春光被雨打搅,不免有春色闲置的遗憾。韩琦清明上坟途中看到“阙祀丘坟无解裂,荐饥村落少秋千”时,心情更为沉重,因为秋千是和平安康时代的游戏,当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时,谁还有心情玩秋千呢?不论城市或乡村,缺少了处处秋千的画面,没有热热闹闹荡秋千的场景,显得冷清而惨淡,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贫困也就可想而知了。
篇3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篇4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韩翃(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
宋之问(唐)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
张继(唐)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王禹俏(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杨万里(宋)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程颢(宋)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高启(明)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王磐(明)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1)朝听细雨润门扉,年年一度送春回。——《清明祭诗》
2)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唐·白居易《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3)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清明祭诗》
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清明》
5)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6)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唐·宋之问《途中寒食》
7)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8)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清明祭诗》
9)粉杏轻柔岸柳新,清明春雨两相侵。——《清明祭诗》
10) 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清明祭诗》
篇5
又是一年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欲魂”,我想起了这句诗,我也想起了很久以前便过世的爷爷。一大早,我就和爸爸妈妈带着新鲜的花去看爷爷。尽管车开的好快,我还是觉得十分漫长。一下车,爸爸妈妈的眼睛就开始发红了,看着他们湿湿的眼眶,我的鼻子都发酸了。这是个很普通的墓,圆圆的墓顶,两侧刻着“乘佛立福地,含笑枕青山”几个字……
未完待续……
福建泉州永春县永春县桃城中心小学二年级:1909268905
篇6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2、《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3、《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篇7
我记得那年的清明万物早已复苏,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大地呈现出派派勃勃生机。去年奶奶还在世,虽然已不能下床走动,一切都有我妈妈包办,包括连最基本的吃饭,上厕所等日常生活都要人料理,但是那时我在烟雨蒙蒙的春季并没有感受到什么悲伤,反而有那种积极向上的动态,因为那时即使奶奶卧病在床也不会忘了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她一心的愿望是希望她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我哥哥结婚,另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我们姐弟们好好读书,能在众人面前抬得起头,毕竟我爸爸没有那机会读过书,那时刚读上小学五年级我爸爸就没有书读了,迫于生计,照顾全家,要回家帮我奶奶犁田种地,爷爷寿短,在爸爸七岁大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了,奶奶就一个人把生养的四个子女一把死一把尿地拉扯长大,后来还养了一个儿子(我伯父),说真的奶奶一生就是这样的坚强,这样的能干,因此不管是在夫家还是在娘家都备受别人的称赞。
人生坎坷,命运多舛,夫家平息,娘家又有难,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刚处理完家事,娘家又有灾难面临,她的弟弟的老婆(我的舅婆)去世,侄女又发了疯,那时她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顾得了这边那边又顾不上,一早起来煮饭喂饱家里的老老小小,又要赶着回娘家照顾弟弟和侄女。因此积劳成病,病痛缠身。
去年的这个春天,妈妈还把奶奶扶出来晒太阳,奶奶还很羡慕门前那些玉米长得好,还在那里沐浴阳光想着她的寿宴。而今,奶奶已经去世了,她在那个寒冷的腊冬去世的,去世三个多月了,在她去世之前我没有回去看过她,我很后悔,很遗憾没能见奶奶最后一面她就去世了。当我回到家时,看到的只是一张苍白僵硬的脸,现在想想都觉得心酸,伤心、难过、愧疚。
记得你在世的时候,总是很疼我,很疼我,连我弟看了都说你偏心,别人送你东西,你舍不得吃,偷偷留在兜里然后等我放学回来就给我吃,有时候我问你,别人送你东西你为什么不吃,你说你牙齿不好使,咬不动了,可是这是真的吗?我不信,我想你是真的很疼我留给我才那样说的。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我和弟弟吵架了,你也总是站在我这边,护着我,我很感动。
还有记得小时候我还和奶奶挤一张不宽的木板单床,冬天奶奶总是帮我暖好被窝,我一上床就把冰冷的小脚达到奶奶暖暖的怀抱里,晚上尿急了不敢起床,还要奶奶半夜起来陪,我踢被子了你会帮我再盖好,有时候我甚至把整张被子挪到我那边,你那里没有了被子,你也不会吵醒我。所有的这些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可是现在我再也不能够那样了,你离开我们了,我真的很伤心,很想念您,如果可以,我还想再做您的孙女,再和您挤一个被窝。
篇8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俟雨停,提篮挑担祭祖扫墓的人就多了起来。闽、台两省祭祖扫墓的期限,从清明到谷雨,各县(市)有所不同。而闽东的宁德、周宁、寿宁等地祭祖坟,多是全族出动,近则由族里设宴宗祠,聚族饮宴。一时举族上下,男女老幼皆到,也算是闽东别具一格的大团圆。
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在闽东许多城乡中还可以吃到一种富有闽东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樱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浆里,烙熟为时令小吃,这种小吃颇富乡野风味。
乌稔饭
另外,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据畲族民间传说:唐总章二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被围困山中,时值严冬粮断。畲军只得采摘乌稔果充饥,雷万兴遂于农历三月初三日率众下山,冲出重围。从这以后,每到“三月三”,雷万兴总要召集兵将设宴庆贺那次突围胜利。并命畲军士兵采回乌稔叶,让军厨制成“乌稔饭”,让全军上下饱食一顿,以志纪念。这“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制好的“乌稔饭”,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颜色乌黑,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而畲族人民为纪念民族英雄,此后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乌稔饭”吃,日久相沿,就成为畲家风俗。又因闽东一带,畲汉杂居,人民历代友好相处,婚嫁频繁,遂使食“乌稔饭”也成了闽东各地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清明食俗。
清明果
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但在我的记忆中,清明节的到来就意味着能品偿那青绿飘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小时候我就特别好奇,这明明是草,怎么就变成了后来的清明果的?外婆她们也懒得理我,就让我在边上看着,她们将艾叶捣烂与米粉搅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顿时变成碧绿色的粉团,鲜嫩欲滴,还是半成品就让我垂涎。准备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馅也是很讲究的,条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样繁多,制作精细。有熏肥肠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还有其他各类美味的搭配,但无论什么馅少不了辣椒粉,这样做出来的果吃起来才觉得够味过瘾。面和馅都准备完毕,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这包果和包饺子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边一样,一个个碧绿剔透,可爱极了,看她们包清明果也是一种享受,就好像一件件艺术品从她们手中飞出。那一个个码放整齐的清明果谗得我只得咽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年年艾叶绿,年年果泛香。乡亲们总也忘不了在城里的亲朋好友,总在清明时节给我们送来自己做的清明果,那亲情,那美味至今都难以忘怀。时过境迁,清明果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明祭祖的意义了,他含着浓浓的亲情,带着纯纯的乡情。如今,远离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绿绿的清明果,便会从心底里涌起淡淡的乡愁和甜甜的回忆。
篇9
清明时节不清廉,不仅让先人蒙羞,损害了干部自身形象,而且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乃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党员干部的扫墓祭祖行为却与自己的职务发生了联系,使其走了样,变了味,笔者在此不妨列举一二:
公车扫墓。每当清明前后,少数干部便携妻带子,乘坐公车,衣锦还乡,到祖宗墓前“潇洒走一回”,甚至借机公款旅游,吃喝玩乐,好不自在。武汉市去年就曝光查处了多起公车扫墓行为。
公款祭祖。个别干部为了显示权贵,光宗耀祖,动用公款购买高档墓碑,建造豪华祖坟,占良田、毁山林。某中学校长为其父亲树立了一块名贵大理石墓碑,所花2000多元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名义在单位报销;某地一国有企业的经理,挪用公款2万余元,用钢筋水泥等营建祖坟,修砌了2.5米多高的围墙,占地约30平方米。
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干部请风水先生选宝地,迁祖坟,请和尚念经,道士做道场,保佑自己升官发财,为子孙后代祈求福禄,甚至通过为死者过生日请客,大肆收受钱财;还有的打着支援家乡的旗号,用公款赞助宗族活动,召开宗族代表会议,进行宗族大祭,续宗谱,立族规,在不同部门、级别和地方工作的党员干部以同宗同姓为借口,结成宗派联盟,利用职权,在工程建设、入党晋升、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相互“关照”,为了宗族同姓的私利违法乱纪。
清明时节不清廉,不仅让先人蒙羞,损害了干部自身形象,而且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群众意见很大。
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篇10
清明节这一天,来到北京昆玉河畔,婆娑绿柳风中摇曳,一汪春水无声无息。不由想起,西湖的明前龙井可是清香依旧?滇池的娇艳山茶是否绽放如霞?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层层涟漪搅乱心绪,几位故人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
王选老师是去年2月走的。多年以前,为做激光照排报道,有幸多次采访过王老师。记得王老师中等个子,有些瘦弱,说起话来声音轻轻的,南方口音。王老师有些话相当经典,这里试摘一句: “我发现,在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在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已过,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权威。”王老师辞世之后,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总裁刘九如曾撰文悼念,文中说: “1996年的一天,我去他的办公室,他指着已经堆得比办公桌还要高的《计算机世界》报向我说,‘我可是保存着你们1980年创刊以来的所有报纸’,并拿出《计算机世界》的第一期报纸给我看,我当时异常激动。”
孙玉芳老师是前年1月走的。多年以前,为做国产操作系统的报道,也曾有幸采访过老师。孙老师很随和,相当健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语速很快。孙老师一生致力于操作系统,被人称为中国的Unix之父,生前创办了中科红旗。孙老师搞国产操作系统几起几落,最后走上了开源的道路。现在国家大力推动开放源码,Linux在中国生根开花,处处都有孙老师的影子。近两年来,在全球范围,开放源码大行其道,与微软成分庭抗礼之势,想必也是在孙老师意料之中的发展。
陈春先先生是大前年8月走的。北京的中关村是世界闻名的高科技园区,陈先生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人”。他于1983年注册的“先进科技发展服务部”是中关村第一家民营企业,勇开风气之先。陈先生在世时多次来报社讨论中关村发展,为我们的报道出谋划策。记得最后一次与陈先生交往是2004年7月,《计算机世界》报第1000期的时候我们专门采访了陈先生,以“开启中关村”为题回顾了这段往事。一个月后,先生辞世。
王老师、孙老师和陈先生都是《计算机世界》报自创刊以来的老朋友,相交甚深。除这几位之外,近两年驾鹤西归的IBM大中华区政府及公众事业部总经理李清平先生、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先生、网易CEO孙德棣先生,也都和《计算机世界》报有过愉快的交往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