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9 17:1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家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丈夫支持,迈出成功第一步
郑郁葱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受着父亲的熏陶。1968年参军,1969年进入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读书,毕业后一直留在某部队医院妇产科从事医师工作,1986年转业到广州市一家医院任妇产科主治医师。当时,丈夫转业后进入了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当上了领导,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已是非常令人羡慕。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应广东顺德一个战友之邀,她与几个战友去当地参观旅游。当时的顺德,是珠江三角洲“四小虎”之一,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一批批的品牌从这里诞生。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先走一步的珠江三角洲所呈现出来的勃勃生机,令郑郁葱震撼不已,市场经济的春风吹动了郑郁葱的心!回家后,她反复思考了一个月时间,向丈夫说了想辞职创业的想法,丈夫虽然对她的举动惊讶不已,但还是表示支持,相信她一定能获得成功。就这样,她放弃了近20年的工龄以及已经享有的工资、劳保、医保、退休金等等的生活保障,一切从零开始,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
带着丈夫的信任,怀着创业的激情,1988年8月,郑郁葱毅然辞职,到顺德战友的公司里打工,当了一名平平凡凡的推销员。她深知,只有先求生存,才能求发展,只有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学会游泳,才能为以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遇见莫总,是我事业的转折点
1989年春,广州举办的一场医疗器械展销会,让郑郁葱的事业找到起点。在这场展销会上,郑郁葱把目光注视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小产品上,它就是广西桂平卫生保健了(广西源安堂药业有限公司的前身)生产的药物卫生巾,是用中草药液喷在妇女卫生巾上制成,防治妇科疾患,有着显著的效果,并且操作非常简便。凭着多年妇科医师的职业嗅觉,郑郁葱认准了该产品潜伏着巨大的市场。当时的她,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于是,她主动结识了当时在医药界还尚无名气的厂长莫兆钦,她与天生憨厚淳朴的莫兆钦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郑郁葱又从富裕的顺德市转移到一个贫瘠的山沟里一一广西桂平县中沙镇,加盟到了广西桂平卫生保健厂。
从此,在广东各大医院,都能看到郑郁葱的身影。有一次,她到深圳的一家医院去推销产品,当时由于路途遥远,她到医院的时候已经中午11点半,医院都快下班了,但是,凭着专业的妇科知识和一颗真诚的心,硬是在半个小时之内,让对方彻底的信服了,接受了她的产品。临走时,他们说:“您的业务能力真强啊,我们从来没有在半小时之内接受别人的产品,您是第一位!”
与“源安堂”一起成长
经过一年的销售,药物卫生巾销遍广东省上百家医院,由于药物卫生巾效果非常好,深受客户的欢迎,出于妇产科医生的专业敏感性,当时郑郁葱看到了这里面的市场商机非常大。当时妇科洗液的主要药品基本上是以西药为主,没有中草药妇科外用洗液,她联想到如果把现在非常畅销的药物卫生巾上所喷的中草药制剂改变剂型,开创出中草药制成的妇科外用洗液,既减少了西药洗液对阴道黏膜的刺激作用,又突出中草药的独特功效清热利湿,杀虫止庠,用后非常轻爽,无粘腻感。一旦这种产品研制成功,一定会给广大妇女带来福音。
1990年春节前,郑郁葱将开发中草药外用洗液(肤阴洁的前身)的想法与莫厂长沟通,没想到恰好莫厂长也看到了这种产品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他们俩一拍即合,决心开发中草药外用洗液――肤阴洁。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的事。开发新药是大药厂的事,一个在广西县城大山沟中的小乡镇企业,要技术没技术,要人才没人才,要设备没设备,要资金没资金,简直是白日做梦,妄想而已。但是当时国家正处于改革初期,谁敢为天下先,谁就拔到市场的头筹。在莫厂长的带领下,大家还是决定迎难而上,并且在技术研发上得到了广西中医药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当时郑郁葱负责新产品的临床和市场推广工作,1990年时,她在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等十余家知名大医院做了近2000多例临床验证,肤阴洁的有效率很高。同时,当年从零开始,广东市场销售650万元,1990年底,通过几千例的临床验证,肤阴洁通过了广西卫生厅的技术鉴定,为肤阴洁进一步开发为国药准字号的药品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切都离不开郑郁葱的汗水与努力。1990年以来,郑郁葱成立了源安堂第一个省级办事处,她所带领的办事处业绩从几百万起到年销量五六千万,货款每年均100%回收,她个人销售业绩连续四年每年销售一千多万,同时货款100%回收。由于郑郁葱对企业的巨大贡献,1992年源安堂制药厂成立时,吸收她为股东之一。
多年以来,“源安堂”品牌及肤阴洁产品连续荣获数百个荣誉和奖励,其中包括“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公认名牌产品奖”“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等,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1年,随着品牌的不断壮大,郑郁葱又担任了公司副董事长,专门负责“源安堂”知识产权的维护和管理以及侵权打假工作,为2005年肤阴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刀阔斧,想发展必须要创新
企业成长了,发展平稳了,这时,“源安堂”遇到了别的企业同样的情况――二次创业的问题。莫总和郑郁葱一致认为:“企业若想发展,若想做百年老字号,经营权和所有权必须分开。”于是,他们聘请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源安堂”。自古“重”位皆是能者居之,当今社会更是如此。2006年,“源安堂”股东大会、董事会一致通过,由郑郁葱担任“源安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重担,因为,郑郁葱有一个很重的“源安堂情结”,她十几年心血都融入到了“源安堂”的事业当中。在郑郁葱接任总经理位置不到20天的时间里,便出台了厚厚的一套营销方案,她首先对销售渠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全面整顿销售渠道,毅然将全国2000多家经销商缩减到一级经销商60多家,二级分销商600多家,成立了省级经理负责制,公开选拔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成为省级经理。她大胆的经营管理,再一次证明了她的实力。郑郁葱经常跟下属说:“投资者的利益、经销商的利益、员工的利益都是在企业有利益的基础上。”如今,“源安堂”的销售市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规范。2006年1至3月份,“肤阴洁”系列产品就销售出了320万瓶左右,销售额高达2400万元左右,3月底货款回收80%左右I郑郁葱看着这些硕果,内心无比激动。
在采访的最后,郑郁葱一再表示.在任聘期间,一定要为“源安堂”培养优秀的营销管理团队,不断开发新产品,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作为源安堂的总经理,在短期内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全靠莫董事长领导下的全体董事会成员大力的支持,开明的政策,企业家的胸怀,我是怀着感恩的心,在莫董事长领导下,一定将源安堂的事情做大做强”。我们也祝愿,“源安堂”的事业“源远流长、安民济世、造福人类”。
篇2
关键词:林业;企业价值;评估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021-02
所谓林业企业价值是指根据林业企业盈利能力、股利发放比率以及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所确定的股东权益资金成本的基础上确定的林业企业价值。简而言之,林业企业价值一般是指普通股股东权益的实际价值,它是林业企业从现在起到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历史时期内产生的特定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在评估林业企业价值时,还要根据林业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随林业企业的发展趋势而有所侧重。这里所说的特定现金流量有几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可以是每股股利,还可以是林业企业权益自由现金流量或者林业企业自由现金流量。
一、林业企业每股股利评估模式
首先,从每股股利这一特定现金流量谈起。股东将自己的财富投资于林业企业,就是要追求财富最大化,某个林业企业属于股东的财富多寡,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每股股利的预期。因此,有以下计算公式:
每股价值=预计下一期股利÷(权益资金成本-股利增长率)
企业价值=每股价值×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
例,某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年每股股利为1元,发行在外100 000 000股,权益资金成本8%,股利增长率3%。
每股价值=1×(1+3%)÷(8%-3%)=20.6(元)
公司价值=20.6×100 000 000=20.6(亿元)
这里所说的权益资金成本是指股东投资的必要报酬率,包括了无风险利率和风险价值。该评估模式主要用于衡量林业企业在成熟期时的价值。
二、林业企业权益自由现金流量评估模式
对于股利不稳定或者不发放现金股利的高成长性林业企业以及非上市林业企业,我们可以把股东财富理解为林业企业权益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值。
所谓林业企业权益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可以作为林业企业股利发放的现金流量,一般而言,与实际股利有所不同。换言之,权益自由现金流量就是当满足了林业企业偿债、资本性支出和营运资金所需后余下的现金流量。其计算公式为:
权益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1-资产负债率)×(资本性支出-折旧)-(1-资产负债率)×净营运资金增加额
企业价值=下一期权益自由现金流量÷(权益资金成本-稳定增长率)
如,某林业公司上年净利润为1 000万元,预计以5%速度增长,资本性支出为200万元,计提折旧50万元,净营运资金增加60万元,权益资金成本10%,资产负债率40%。
上年权益自由现金流量=1 000-(1-40%)×(200-50)-(1-40%)×60=874(万元)
公司价值=874×(1+5%)÷(10%-5%)=18 354(万元)
三、林业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评估模式
对于负债率较高的林业企业,即利用财务杠杆程度较高的林业企业,我们可以利用此模式来评估林业企业价值。
林业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与权益自由现金流量有所不同,前者比后者范围更广一些,它包括了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的现金流量两部分。因此,林业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是可以用作满足还本付息和支付股利需要的现金流量,换言之,指林业企业息税前盈余扣除所得税、资本性支出与净营运资金后的现金流量。其计算公式为: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盈余×(1-企业所得税税率)-(资本性支出-折旧)-净营运资金增加额
企业总价值=下一期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自由现金流量增长率)
企业股东权益价值=企业总价值-负债价值
其中: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负债资金成本×(负债÷总资产)+权益资金成本×(股东权益÷总资产)
如,某林业公司上年自由现金流量为200万元,年增长率6%,所得税税率15%,该公司负债资金成本5%,权益资金成本10%,资产负债率60%,负债金额为8 000万元,求该林业公司价值和林业公司股东权益价值。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5%×60%+10%×40%=7%
公司总价值=200×(1+6%)÷(7%-6%)=21 200(万元)
公司股东权益价值=21 200-8 000=13 200(万元)
在林业企业处于发展期时,采用以上企业权益自由现金流量评估模式和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评估模式,还应考虑用代表林业企业竞争力的每股研究与开发费用来进一步衡量林业企业价值,这样更符合林业企业实际。
四、林业企业成本效能评估模式
林业企业成本效能是指林业企业通过成本耗费所形成的价值与所付成本的比值。它是衡量成本使用效果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效能=产品价值÷产品成本
传统的管理会计把产品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揭示了产量与成本总量的关系,这种习性一般被称为成本数量习性,以此为理论基础形成了“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法”,我们从中得到的结论是: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不变,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减少,产品单位成本相对减少,只要产品的单位售价超过单位变动成本,即贡献毛益大于零,扩大产销量就能获利。成本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产品单位成本越低越好,要不断扩大产量,通过单位产品固定成本的降低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
成本效能理论认为成本效能习性也是成本的一种状态,它通过对林业企业的成本剖析,将成本划分为基本成本和效能成本。基础成本是林业企业为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通常的。原有的情况下耗费的成本,如甲林公司的单位成本20元即为基础成本;效能成本指公司在原来的基础上为改进产品质量,增加或调整产品功能、改进产品设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功能、扩大产品知名度所花费的成本,如乙林公司改进款式、包装所花费的成本。效能成本虽然使单位产品成本在基础成本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它却能通过增加少量成本支出形成更大的价值。
如乙林公司单位产品仅比甲林公司多支出10元效能成本,但却可以形成20元的增值价值,从而使乙林公司单位产品盈利达到20元,而甲林公司仅为10元。因此,林业企业应更加关注发生的效能成本及其带来的效益。成本管理的中心思想是注重成本支出与其创造价值的比较分析。
成本效能习性通过成本使用于不同部分、不同目的的分析,揭示了成本与质量、功能和效益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对于我们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成本效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3
【关键词】核心能力;企业价值评估;贴现现金流量法
一、核心能力的基本理论
(一)核心能力的概念
“核心能力”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首次出现在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 “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提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核心能力是公司的主要能力,是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它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核心能力给出如下的定义:核心能力是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特的、能够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也可称其为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能力的特征
1.价值性。判断企业的某一种竞争能力是不是核心能力,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有价值性,能否为企业带来收益,特别是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2.延展性。企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是指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仅要满足企业和顾客现在的需要,而且要能够满足企业和顾客将来潜在的需要。
3.独特性。成为核心能力必须是本企业独树一帜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被行业内所有企业普遍掌握,就不能称其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不能够被竞争对手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
4.路径依赖性。核心能力包含了企业的独特技术技能、操作技巧和诀窍、组织管理和文化特征,都是很难用语言、文字、符号来直观表达的,对外界乃至企业自身来说都是隐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核心能力对企业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
5.动态性。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之后,不可避免地面临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问题,否则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很可能失去其竞争优势。所以,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培育和发展,重新配置资源和企业定位,更新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维持并扩大核心能力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一)基本理论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的确定性情况下的资本价值论。1958年,著名理财学家弗兰克・莫迪格莱尼(Franco 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r Miller)发表了给理财学研究带来重大变革的学术论文――《资本成本、公司理财与投资理论》,对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把不确定性引入了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体系中。1973年,美国布莱克(Black)与舒尔斯(Scholes)两位教授提出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为评估企业潜在的获利机会价值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证。新经济时期人们对企业价值有了创新性的认识:企业价值是现有的各种经营业务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之和,再加上企业所拥有的潜在获利机会的价值。这种企业价值的评估观点代表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最新发展方向。
(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目前比较通用的是贴现法。贴现现金流量法(拉巴波特模型Rappaport Model)是由美国西北大学教授Alfred Rappaport创立的,是目前国内外企业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估值方法。具体含义是,企业首先要对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所能产生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进行估计,并按照事先确定的贴现率(或资本成本)将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然后计算出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也可以称作拉巴波特模型。
用公式表示为:
a.是目前公认的最科学、最成熟、最精准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b.适用于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估价。
c.折现率r指的是并购方所要求的一个最低收益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确定,即:
K=Rf+β(Rm-Rf)
式中,K=权益资本成本;Rf=无风险收益率;Rm=市场平均收益率;β=风险溢价系数;(Rm-Rf)=风险补偿率。
三、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性分析
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净资产价值+资产溢价+协同溢价
1.净资产价值。净资产价值是目标企业的实际账面成本,在总额上等于所有者权益,可以直接在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取得数据。
2.目标企业的资产溢价。资产溢价主要是由无形资产带来的,因每家公司的无形资产的构成不同,所产生的价值大小不等,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判断评估。
目标公司的评估价值实际上是市场价值,通常用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度量,这部分资产溢价主要取决于公司品牌、商誉、营销网络、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价值,通常称之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也是企业进行战略并购的驱动力。
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支撑,从而也成为企业价值增长的根本保证,进而企业的潜在价值水平取决于企业内部差异性知识积累和利用所形成的企业核心能力方面。与企业的外部条件(如市场的机会和发展状况)相比,企业的内部条件――企业的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资产溢价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目标企业的资产溢价的评估实质上就是对目标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
3.目标公司的协同溢价。所谓的协同效应是指公司并购所呈现出的两个公司合并后的总效能大于合并前各公司效能之和的现象,简单地表示为“1+1>2”。并购企业为此付出高于目标企业市场价值的部分被称为并购溢价。
企业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和企业盈利的源泉。企业通过并购资源(内部的和外部的)整合,充分实现协同效应,这将加强企业内在的核心能力,并通过提高竞争优势和加强核心能力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在完全的资本市场上,市场对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的评价就是通过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或预期现金流量的净现值)来衡量的,因此,并购的价值的创造就是增加合并后新企业的净现金流量,而这部分价值反映到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上,就表现为并购溢价。
因此,可以构建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模型:
P=NV+V+SV
式中,P――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整体价值;NV――目标企业净资产价值;V――目标企业资产溢价;SV――并购后估计的潜在价值让渡给目标企业的部分(协同价值)。
一是目标企业净资产价值(NV)一般按账面价值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得。
二是目标企业资产溢价(V)的评估(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这个指标)。
一般来说,并购企业在收购目标企业时,支付的收购价格都会高于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收购价格超过市场价值的部分被称为资产溢价。如果收购价格低于或等于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目标企业股东不可能卖出自己的股票。
决定目标企业潜在价值的因素相当多,其中最基本的是核心能力。当然,资产溢价作为企业潜伏的、有能力或有极大可能发展成为现时价值的一种能力价值,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有形资产,才能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现时价值,所以,笔者认为目标企业潜在价值的评估模型是:
V=NV×d
式中,V――目标企业资产溢价;NV――目标企业净资产价值;d――溢价系数。
目标企业的净资产价值一般按账面价值得到,现着重分析潜在价值系数d的确定。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目标企业的资产溢价价值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是由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决定的。因此,根据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设置目标企业资产溢价系数评估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
这里把目标企业价值系数(d)作为需要评估的目标层,并确定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制造能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级指标层,并据此设置二级评估层(包含n个评价指标)和相应的待评价层(评价指标根据具体行业和企业情况待定)。
a.营销能力是从销售人员的素质和组织结构、销售渠道控制力、核心客户的稳定性三方面说明企业是否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b.创新能力由目标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能力所决定,它是目标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c.企业管理能力由目标企业学习能力、战略管理能力以及企业文化所决定,它们涉及到企业管理层综合素质、企业是否具有核心价值观和共同愿景,以及企业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其核心能力等多方面要素。
d.技术能力主要是看产品性能和使用性能能否为企业带来潜在市场占有率。
e.制造能力主要是评价设备的先进程度是否保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被淘汰的可能性大小。
f.企业文化主要是评价企业员工的凝聚力、经营理念等,是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对SV(协同价值)的说明。
一般情况下,目标企业不会同意接受低于自身内在价值的价格,并购企业通常应支付一定比例的资产溢价,同时,并购企业还要事先确定并购后的企业到底能产生多少协同价值,以及将多大比例的协同价值转移给目标企业的股东,这就是SV的测算。
合理评估并购所带来的协同效应是正确估计未来企业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基础,在制定收购目标企业价格时协同价值即为溢价的上限,在对协同效应进行细致评估的基础上,可以更加合理的预计并购后企业的经营情况,尽量减少并购失败的机率。实践中,估计目标企业的价值经常采用分步计算:首先估计目标企业独立的价值(此时不考虑收购对目标企业的影响),然后估计资产溢价价值和协同效应价值。上述三者之和称为收购后目标企业价值,该价值就是并购企业为收购目标企业所能支付的最高价格。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目标企业价值一般由账面价值得到,资产溢价部分的估算实际上是对核心能力的估算,而协同价值是通过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或预期的现金流量的净现值)来衡量的,最终的价值创造就是合并后新企业的净现金流量。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企业价值评估与企业核心能力密切相关,核心能力评价与价值评估之间关系呈现双向互动的态势;核心能力大小影响企业价值评估结果,企业价值评估结果又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和拓展。并购企业应该根据目标企业核心能力与并购企业核心能力的匹配状况,合理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具体运用时通过适当调整折现率来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从而避免盲目并购,降低并购失败的比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C.K.Prahalad,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68,1990.
[2] 赵万杰. 基于核心技术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并购及整合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F. Modigliani, Merton H.Miller. 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A Correc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
[4] W. Pursche. Building Better Bids:Syneries and Acquisition Price[J].Chief Financial Officer USA,1998.
[5] 李青. FCF方法:评估公司价值的先进方法[J]. 商业研究, 2002(7).
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快速建立,我国企业在面临巨大的外部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又需解决内部管理制度落后问题,特别是需要对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保证企业固定资产安全完整的同时,通过避免重复采购、充分利用闲置资产、加强报废资产审批等方式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使企业固定资产为企业带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有别于其他管理的特殊性。
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殊性
企业固定资产是指供企业生产、经营、办公使用,单位价值、使用年限达到一定标准的资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其区别于其他管理内容的特殊性:一是购置与保管环节专业技术性强。由于固定资产金额巨大,在购置审批前需对市场行情、价格等作出详细的可行性调查,避免发生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情况;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使用部门员工需按照说明书,掌握资产的使用技能,还需保证对资产进行精心的日常保养与维护,避免资产受到自然、人为的损害,提高资产使用年限;二是会计核算易出现与实物脱节。由于企业固定的使用遍及整个企业所有部门,再者,由于各部门在购置、报废过程中与财务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往往出现财务会计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符情况,易导致账存实亡,增加了个人侵吞资产的风险;三是资产管理工作范围广泛。由于企业固定资产使用范围遍及企业所有部门,企业若要从整体上加强对其的管理水平,必须得到所有使用部门的配合,增加了资产管理或财务部门的日常工作量。
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总体看来一些企业较为注重的是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的前期管理,如对购买固定资产厂家的选择、价位的比较、项目考核都能制定出严谨的计划。然而一旦购置回来,余下的环节的管理就很少像前期环节那样重视,造成企业固定资产不能优化配置,关键资源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产出效率比较低。
2.账实不相符、责任不明。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一旦有固定资产出现报废、丢失的情况,企业在一些情况下并没有办理报废手续及账务处理,导致了固定资产长期挂账;(2)对于一些新增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进行入账处理,从而导致有物无账的情形;(3)对于一些从外单位借用的固定资产缺乏相关手续的办理,也无账务处理;(4)对相关规定的执行不到位,少提甚至不提折旧,使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虚增,造成账实不符的状况。
3.管理制度不规范,缺少可执行性。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未针对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制定符合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固定资产在采购申请上出现重复采购、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人为损坏、随意报废固定资产等现象;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详细的固定资产制度,但各部门、员工由于制度约束力不够、领导不重视、责任心差等原因,未能将制度落实到位,使固定资产制度形同虚设,给企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加强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若干措施
1.提高企业领导重视程度,调动企业各部门、员工积极性。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涉及到办公楼、车间机器、运输等资产,故企业若想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得到企业所有部门及员工的配合。首先,企业领导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责令企业除财务部门外其他部门及全体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配合,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从人、财、物方面给予财务或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支持,为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其次,通过考核评比等手段,对在资产管理中表现优秀的部门及员工给予一定奖励,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2.树立企业员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首先,企业应加强对员工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内容的宣传,使员工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能够积极配合资产管理及财务部门的工作,从自身做起,将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一样对待,在整个企业营造出保护固定资产的良好氛围;其次,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考评机制,对企业领导及员工,在年底考核中,将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作为考核指标,以促使企业领导、员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以提高整个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3.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企业对生产管理各环节制度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使企业的经营行为规范化,同进有助于财务管理漏洞的产生。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民营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弊端
(一)家族化的管理体制。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是白手起家,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诚信评价体系、市场监管体制都还不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为企业信誉判断的一个中重要影响因素。这部分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轻易不会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力交给不熟悉不信任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人唯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现在国内的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都处于统一的状态,公司总裁、总经理、财务管理人员等主要部门的管理人员都是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
(二)家长制的管理思维。目前,在很多的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我的公司我说的算,不论是对还是错。”这种思想是民营企业管理的一个主导思想,而头脑风暴、群体决策等都成为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辅措施。在企业内部,如果决策与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的决策相同,那么其就能够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可,如果相悖,那么就会被企业管理者所抛弃。同时,企业的私有制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家长制的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固,就算是在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下,所有权也就意味着决策权。对于所有权绝对集中的企业来说,,个人的决策就是整个公司的决策,在这样的制度下,公司内的所有的人动都不需要经过程序,就算是公司建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仅仅是公司管理者一句话的问题。
(三)融资渠道较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金始终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常常由于融资不能够得到满足,而造成其失去发展的机会,从而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就目前来说,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靠亲友的投资、银行的带快、企业债券的发行、股票的发行。而且,受限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影响,其的融资也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这主要表现在国内法律法规方面缺乏支持,银行信贷方面更加偏向于大型企业。
二、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途径分析
(一)企业内部集资,提升员工的持股比例。将企业员工变为企业股东,这样能够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对于一般员工来说,资金是员工进行认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员工进行认股的过程中,可通过获取银行信贷支持的方式来对企业股份进行认购。企业员工及员工的机构可以与银行进行相关协议的签订,开设一个专门的账户,通过企业及员工的信用担保,由银行方面为企业员工提供部分贷款,使其能够对企业的股份进行认购,同时,员工所认购的股份也可以成为担保物之一。员工所获得企业红利都作为偿还银行贷款的资金。在银行贷款完全的偿清之后,再将该部分抵押的股份归还于企业员工。
(二)引进战略型投资机构就行企业股份的认购。战略型投资与战术性投资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战术投资属于一种套利的行为,这属于一种短期的规模较小的一种投资,而战略型投资则是一种注重全局利益的一种长期性的投资。企业通过战略投资,能够参与到其他公司的治理当中,并且可以通过战略投资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当中的方式,获取原物料的供货、技术的支撑、市场渠道等方面的发展支持。战略型投资的投资规模一般较大,时间较长,其不会因为不能在短期获取市场收益而变成一种套利的行为。战略性投资往往会注重企业之间的互补以及上下游企业直观的关系。
在民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引入战略性投资所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首先能够获得巨额的资金,其次能够更快的学习到投资企业的新近管理理念,另外,还可以通过引进战略性投资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对现有的内部结构进行最优化的调整。
(三)横向联合参股投资。民营企业可以采取与其他企业相互投资的方式,彼此之间互相持有对方一定比例的股份,使两者成为一种相互扶持、相互制约的公司联合。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就是A、B公司之间相互持股,较复杂的一种形式是三家甚至是三家以上的公司相互交叉持股,通过横向联合参股的方式,使企业之间形成公司联盟,彼此之间相互制衡,但是又保持各自的经营独立性。在参股的过程中,其可以以资金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技术入股的方式,这些都是股份制公司相互持股的一种方式。
(四)推行债转股的方式。所谓债转股是指将债权关系转变为股权关系,将贷给企业的款项按一定比例折为债权人对企业的股权,使债权人变为企业的股东,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从而把一些“死款”变活,流动起来。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债转股已被很多企业在一定范围上所采用,但从整体来看,这种方式有利也有弊。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推行拽转股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负债,对于企业的原有债权人,也就是公司的新股东,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债转股能够为企业注入更多的活动资金,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存在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能够强化原有的债权人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这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债转股对于债权人来说,也存在着较的风险性,如果在债转股后,企业持续的经营不善,当企业破产后,就会给债权人造成巨额的损失。
三、结语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营企业现在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的家族式管理方式,这严重制约了其的发展。而股份制改造是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股份制改造,能够有效的弥补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本文对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途径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卫华.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方案设计难点及分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02).
[2]王俊,杨丽英.我国家族企业家长制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03).
[3]周秀华.宏观调控下的“资源”活化——“债转股”的利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2).
[4]夏瑞卿.民营企业改制与企业创新体系构建——以江苏远东控股集团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5).
篇6
关键词:市场法 价值乘数 多元回归
一、市场法及价值乘数的概念
市场法就是在现实公开交易市场上寻找相同或者相似资产作为可比对象,通过分析可比对象交易价格或者合理报价来分析确定资产的价值。市场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价值乘数”为中介,以可比对象在现实市场上的成交价格或者合理报价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可比对象与被评估资产的相关因素,分析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市场法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是上市公司比较法和交易案例比较法,两种方法都需要选择可比对象,不同的是所选可比对象的来源和途径有所不同,而两种方法相同的是,必须要确定对比分析的基础――价值乘数。
价值乘数又称价值比率,本文主要对价值比率做一定的探究,实务中价值比率的应用会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有各种类型的价值乘数,但它们大多是基于常用的三种价值比率进行变形,所以本文主要对基础的三种价值比率――市盈率、市净率和市销率加以分析,探究影响其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其优缺点,并做出一定的改进。
二、 市盈率
市盈率又称收益乘数(PE比率),是指在一个考察期内,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率,其基本表达式:P/E=每股股价/每股收益。
(一)优点和局限
优点:首先,这是一种具有直观吸引力的统计方法,它将被评估资产的价值与标的资产目前的收益联系起来。其次,对于大多数股票来说,PE比率很容易计算,也随处可得,这使得评估师在使用这一指标时会很方便。再次,使用PE比率可以不用考虑风险、增长和股息支付比率,而所有这些在用收益法中的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时所必须要考虑的。最后,市盈率更有可能反映市场状况和前景预测。如果市场投资者对股票的投资热情重新高涨,这些股票的市盈率也将提高,反映出这种乐观的情绪。
局限性:对于收益为负数的公司,市盈率的使用就会受到限制,市盈率就失去了意义;市盈率除了受企业本身基本面的影响以外,还受到整个经济景气程度的影响。在整个经济繁荣时市盈率上升,整个经济衰退时市盈率下降。除此之外市盈率还存在两个主要的缺陷:第一,市盈率受到资本结构的系统性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或者股权资本成本上。第二,净利润是扣除了非经营性损失之后计算得到的。因此,一项非现金注销,将显著降低利润(对于价值没有可比性的效应),导致市盈率被人为提高。
(二)基本分析
影响市盈率的不仅仅是每股股价和每股收益,将公司的基本数据纳入考虑之中,则可以找到影响市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
市盈率使用的前提是,公司处于持续经营中,而根据公司所处状态不同,市盈率评估模型也有所不同。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公司,即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的公司,其增长率与整个经济的名义增长率接近,根据高顿增长模型,其股权价值为:P0=DPS1/r-gn。这里,P0是股票价值;DPS1为下一年的预期股息;r是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或股权资本成本;gn为股息的永久增长率。
而DPS1 =EPS0×s×1+gn。其中EPS0为初始年份的每股收益;S为股利支付率。将其带入高顿增长模型公式:P0=[EPS0 ×s×1+gn]/r-gn 。公式两边同时除以EPS0可以得到用基本数据表示的市盈率公式。P/E=s×1+gn/r-gn 。由此公式可以看出,稳定型公司的市盈率P/E会受到股利支付率、期望报酬率(股权资本成本)和股利的增长率的影响。
处于增长期的公司的比率同样可以和基本数据联系起来,增长期公司适用于两阶段股息折现模型,即前期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后期处于稳定阶段。其基本公式如下所示:
P0=DPS1×[1-1+gn/1+rn]/r-g+DPSn/[r-gn×1+rn]
其中DPS1=EPS0×s×1+g,DPSn=EPS0×s×1+gn×1+gn,将两等式带入上述公式并且两边同时除以EPS0可得如下所示:
P/E={s×1g×[1-1+gn/1+rn]}/r-gs×1gn×1+gn/[r-gn×1+rn]
其中,g为增长期股息的增长率,gn为稳定期股息增长率。
由上述等式可以看出,决定市盈率高低的要素依然是股息支付率、股权资本率以及股息增长率。因此,无论是处于增长期还是稳定期的公司,在使用市盈率评估时,都会受到股息支付率、股权资本率以及股息增长率三个基本因素的影响。
三、 市净率
市净率又称为权益乘数,是指股权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比率,其基本公式为:P/BV=股票市场价值/账面价值。
(一)优点和缺陷
市净率的优点:首先,相对于市盈率来说,即使是收益为负的公司,不能使用市盈率进行评估,但可以使用市净率进行评估。其次,与市场价格相比而言,账面价值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符合直觉的价值评估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感觉账面价值比内在价值更加可靠、清晰,因此账面价值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比较标准。最后,如果会计标准合理,而且不同公司之间会计标准一致,市净率可以作为一个低估或者高估的信号,在同类公司中进行比较,以便于评估师对可比公司的选择。
采用市净率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账面价值和盈利一样会受到折旧方法和其他会计政策的影响,当企业之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时,将难以使用市净率对不同的企业进行比较,同样,当不同国家采用的会计制度或准则存在重大差异时,利用市净率进行跨国间的企业价值评估也将失去意义。第二,账面价值对于某些没有太多资产的行业来说意义不大,比如服务行业。第三,如果企业连续多年亏损,那么企业权益的账面价值可能为负,相应地,市净率也会变为负值,因此对于多年亏损的企业,市净率很可能不能使用。第四,账面价值反映的是初始成本,如果在获得一项资产后,其盈利能力显著增加或降低,那么,其账面价值就会与市场价值产生显著差异,再用市净率来评估就会显著低估或者高估价值。
(二)基本分析
同市盈率一样,影响市净率大小的,不仅仅是股票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还有更深层次的基本因素对其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的公司,适用于高顿模型计算其股权价值。高顿模型如下:P0=DPS1/r-gn
同样,P0是股票价值;DPS1为下一年的预期股息;r是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或股权资本成本;gn为股息的永久增长率。而DPS1=BV0×ROE×s,其中ROE为下一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s为股利支付率,又s=1-gn / ROE,将两个等式带入高顿模型,且两边同除以BV0可得:P0/BV0=ROE-gn/r-gn。
由此可见,稳定增长公司的市净率大小是由净资产收益率、股息增长率和股权资本成本决定的。
对于增长型公司,同市盈率一样,适用于两阶段增长模型。基本模型如下:
P0=DPS1×[1-1+gn/1+rn]/r-g+DPSn/[r-gn×1+rn]
其中DPS1=BV0×ROE×s ×1g,DPSn=BV0×ROE×s×1gn ×1+gn,将它们带入基本模型公式且两边同时除以BV0可得:
P0/BV0={ROE×s×1g×[1-1+gn/1+rn]}÷r-g+[ROE×s×1gn×1+gn]÷r-gn×1+rn
由此公式可见,影响增长型公司的市净率高低的因素同样是净资产收益率、股权资本成本、股利支付率以及股息增长率。
四、市销率
市销率又称为收入乘数,是指股票价值和企业收入之间的比值。其基本公式为:P/S=股票价格/每股收入。
(一)优点和弊端
市销率因其独特的优点而备受关注,首先,它不像市盈率可能会是负值而变得毫无意义,市销率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甚至对于最困难的公司也可使用。其次,与净利润和账面价值不同,销售收入不受折旧、存货等会计政策的影响,因而也难以被人为的扩大。再次,市销率并不像市盈率那样易变。因此,用市销率进行价值评估更为可靠。例如,对于一家周期性公司,其市盈率值变化要比市销率变化频繁得多,这是因为利润比销售收入对经济状况的变化更为敏感。
当然,采用市销率比率也有些弊端,用销售收入来代替账面值或净利润的好处之一是它的稳定性。然而这种稳定性,在公司的成本控制出现问题时,就失去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利润和账面价值有显著的下降,但是销售收入可能不会大幅下降。因此,当使用市销率对一个存在亏损或资不抵债的处境艰难的公司进行价值评估时,可能因为无法识别各个公司成本、毛利率方面的差别而得出不准确的评估值。
(二)基本分析
同市盈率、市净率一样,对于市销率的基本分析,同样将公司分为稳定型和增长型,稳定型公司适用于高顿模型,增长型公司适用于两阶段模型。其计算过程和市盈率、市净率相似,在此不再计算,其最终等式如下:
稳定型:P/S=PM×s×1+gn÷r-gn,其中PM为净利润率。
增长型:P0/S0=PM×s×1+g×[1-1+gn/1+rn]÷r-g+PM×s×1gn×1+gn÷[r-gn×1+rn]
由以上两个等式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处于增长期还是稳定期,影响企业市销率的因素是净利润率、股权资本成本、股利支付率和股息增长率。
应注意的是,三个比率的基本分析都是以股权价值为基本切入点,理论上股权价值等于股票价格,而实际上,股票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用股票价值为切入点来分析三比率得到的是一种理论上的价值比率。
五、问题和改进
(一)市场法适用性问题
市场法的应用必须要满足两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一,要存在一个公开活跃的资本市场;第二,市场上要存在充分的可比案例或者交易活动。公开市场指的是有多个交易主体在自愿、平等、理智、非强制或者不受限的条件下进行的交易,这个市场上的买卖双方获取的信息量相当,交易价格代表了交易资产的行情,也就是资产的市场公允价格。现实中,几乎没有能够完全满足上述市场法应用条件的公开市场条件。公开市场假设是基于资产可以在市场公开买卖这一客观的事实为基础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对于用上市公司比较法评估企业价值而言,至少已经存在证券市场这样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许多文献在谈及市场法时,均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成熟,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据此认为市场法在我国尚不能广泛的运用。笔者认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有融资、投资、资源配置和资产定价功能,其中与上市公司比较法运用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市场对资产的定价功能。由于垃圾信息、市场预测、“噪音”干扰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定价不能总是一步到位,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定价功能的效率。当价格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适当的时间范围内总体趋于一定的情况下,就表示资本定价功能发挥正常。
(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法在应用中,首先需要找出一组可比公司,根据《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中第三十七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确信所选择的可比企业与被评估企业具有可比性。可比企业应当与被评估企业属于同一行业,或者受相同经济因素的影响”的规定,实务中评估师一般会选取属于同一行业的一组公司作为可比公司。而采用这种方法有几个问题:
第一,可比公司的定义基本上是个主观上的概念,评估师在选择可比公司时,大多数是靠个人经验,因此不同评估师所选可比公司不同,其评估结果肯定会有所不同。将行业中其他公司作为一组也经常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同一行业中的公司在业务组合、风险和增长率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第二,就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来说,由于资本市场并不是很健全,有些行业上市公司很少,例如根据申银万国最新的行业分类来说,三级分类通信运营中,只有中国联通和263两家上市公司。对于通信运营类公司用市场法评估而言,则很有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可比上市公司。
第三,即使能够找到一组合适的可比公司,被评估公司与可比公司之间的基本差异仍然存在,由以上对市盈率、市净率和市销率的基本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三大指标高低的基本因素有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股权资本成本、股利支付率以及股息增长率等基本数据,所以很难找到合适的可比公司,即使通过一些主观的调整,也很难找到一组在各个方面都合适的可比公司。
(三)相应改进
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在实务中运用市场法时需要评估师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避免个人主观的偏见。而在实务中,每个评估师主观经验的不同,评估结果就会不同。基于此,在用市场法评估时,需要找到一些辅助方法进行验证,可以借鉴市场法运用较多国家的一些成熟方法。
美国的资产评估业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对企业价值评估方面,市场法是常用方法之一,因此可以借鉴他们在市场法方面的经验,在缺少相应的可比公司时,美国偏向于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来确定市盈率、市净率以及市销率等价值比率。具体方法如下:
以市盈率、市净率以及市销率作为因变量,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找到影响各个比率的基本数据,将基本数据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具体表达式如下:
市盈率=α0+α1×股息支付率+α2×股权资本成本+α3×股息增长率
市净率=β0+β1×股息支付率+β2×股权资本成本+β3×股息增长率+β4×净资产收益率
市销率=γ0+γ1×股息支付率+γ2×股权资本成本+γ3×股息增长率+γ4×净利润率
可以采用行业数据回归分析和整个市场数据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当被评估公司所在行业上市公司较多时,可以使用行业数据回归分析,作为可比公司的辅助验证。而当所在行业上市公司很少时,如上面所说的通信运营三级分类中只有两家上市公司,则可以扩大回归分析的样本范围,可以使用所在行业的二级分类中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或者一级分类所包含的上市公司,甚至可以使用完全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数据来进行回归分析,求得回归系数,将被评估公司的相应基本数据带入回归方程式便可求得被评估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及市销率。若使用整个市场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则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由于行业不同,面临的行业风险也会不同。
(四)注意问题
回归分析方法是价值评估常用三大比率的一种简便途径,它将价值比率和影响其大小的基本因素通过方程式联系起来,而这些基本数据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很容易取得,因此,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在实务中运用非常方便,但是此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有可能基本数据因变量和价值比率之间并不是线性相关的,或者基本数据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等,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都会影响回归模型的有效性,因此需要评估师在使用模型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美)Aswath Damodaran.张志强,王春香译.价值评估[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篇7
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良好的市场机制避免了股票价格与企业价值的偏离,使得两者趋于一致,因此,股票价格在有效的市场中能很好的反应企业的价值、准确估计企业价值。但我国证券市场因为起步晚,相关的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和监管机制都还不健全,存在一定的投机行为,使得股票价格与企业价值存在一定的脱离行为,影响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于是,很多证券市场投资主体根据企业的股利政策和企业价值选择投资对象,偏向于价值投资视角进行投资。 近期,我国证监会从树立回报股东的意识、细化分红政策和提高分红过程透明度等角度对上市公司分红政策进行修订,同时在2012年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有关事项又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目的是规范股票市场,使得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更加的透明,投资者也能得到稳定的回报。目前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很多是从我国股票市场的反应等方面,研究对象一般也是全部股票或者制造业,而采掘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像一些采掘业中的石油类上市公司是国有控股的,这些企业是否还会具有传统股利政策的一定特征,其股利政策和企业价值之间是否还存在关系,是否具有生命周期特征等一系列问题,将在本文予以分析。 而且据新浪财经数据显示,采掘业2011年度分红公司比例大于50%,比例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紧随其后的是农林牧渔业、机械设备仪表业、造纸印刷业、建筑业。并且采掘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价格变化,采掘业发展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周期,生命周期的特征也相对比较明显,因此,本文选取采掘业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Lang和Litzenberger(1989)依据托宾Q值的大小,分析1979年至1984年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年报数据,根据Q值与1的大小将这些公司划分为财富最大化者和过度投资者,其中财富最大化者Q值大于1、过度投资者Q值小于1,通过研究对于不同企业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得出:上市公司股利在不断的变化中,向投资者传达的是过度投资的信号,此理论对股利政策模型中成本理论有支持作用。 LLsv(2000)指出在一些国家内,对企业的投资者保护较强,这些国家的公司如果拥有高成长性,则会更少的发放现金股利。因为股东利益在这些国家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股东也愿意放弃现在的现金股利为了企业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很好的投资者保护机制,那么企业的资源配置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优化,股东对于高成长性的公司更倾向于增加投资,而对低成长性的公司则会增加股利。
(二)国内文献 刘星(1996)发现,企业的内、外部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当前的盈利水平,外部因素主要是股权结构。佟岩、陈莎莎(2010)研究发现,不同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是不同的。 鞠洋(2011)发现,企业处于创业和成长期时,为了抢占市场,增加销售量,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实行低现金股利政策,偏好把利润作为留存收益,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处于成熟期时,企业产值增长减缓、获利能力强而且稳定,企业偏向于向回报投资者,支付现金股利来减少成本。处于衰退阶段时,因为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下降,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会支付较高的现金股利。 肖作平(2003)得出Tobin's Q 值与股权集中度成显著正相关,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其他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差成显著负相关;国家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关联不是很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一般来说,处于初创和成长期的采掘业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一般不支付股利或者支付的股利很少,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来满足日常经营支出和继续投资的需要,而处于成熟期的采掘业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相对比较稳定企业倾向于支付股利,所以,提出股利政策与RE /TA呈正相关。为了更方便研究,本文把采掘业的股利政策用是否支付股利来作为指标,于是假设1又可以转化成需要检验是否支付股利与RE /TA相关,其中,我们进一步定义支付股利为1,不支付股利为0,即:定义= 1(支付股利);0(不支付股利)
假设1:股利政策与RE /TA呈正相关
本文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时,也想同时研究股利政策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应该指出的是,企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股利政策不同,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较为复杂,也不能一概而论,于是提出是否支付股利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因为一般来说,虽然现有的理论,如“一鸟在手”理论不够完善,但是现实中,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持有股票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且,也只有那些经营业绩好、企业价值高的采掘业上市公司才能发放股利。虽然有些企业经营业绩差的上市公司也可以模仿,但是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支付股利的公司价值高于不支付股利公司的价值。
假设2:支付股利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
采掘业上市公司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内采用不同的股利政策,并且把股利政策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以此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本论文中仅分析企业价值与股利政策的内生关系,因此提出假设3。处于初创和成长期的采掘业上市公司,生产时间相对较短,发展并不成熟,企业价值也相对较低;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生产经营相对比较稳定,获利能力也较大,企业价值相对较高,所以,认为采掘业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和RE /TA呈正相关。
假设3:企业价值和RE /TA呈正相关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文按照CSRC行业分类指引,在沪深两市交易所挂牌上市的采掘业上市公司共63家,其中包括煤炭采选(具体细分为煤炭开采、煤炭洗选及采掘服务)、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矿采选,272个样本,研究时间段为2007年至2011年,共5年,数据来源为新浪财经、CSMAR 数据库以及各公司年报。为了保证数据的代表性与有效性,对数据进行如下的筛选,原则如下:剔除所有的ST、PT的上市公司,因为这些公司连续亏损,其股利政策已经不能反映股价的波动状况和公司的真实价值。对于采掘业上市公司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只研究A股数据。文中数据选取采掘业63家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1年的数据,数据的来源选自上市公司年报和CSMAR 数据库,其中股票股利或现金股利金额为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或中期财务报告中发放股利的合计总数。
(三)变量定义 (1)RE /TA。衡量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可以使用指标RE /TE 或RE /TA,其中RE 表示留存收益,TE 为总股本(所有者权益),TA 表示总资产,RE /TE 表示在所有者权益中企业内部的资金占投入资本的比重,在以总资产的大小来衡量的企业投入资本多少中,RE /TA 就表示,留存收益的占比。如何对采掘业上市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本文采用RE /TA 指标进行衡量,在财务理论中,如果RE /TA 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越是处于成熟阶段,因为企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经营以后,投资机会会逐渐的减少,但是自身留有很大一部分的留存收益,企业要想减少成本,需要发放现金股利。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要想判断我国采掘业上市企业的股利政策是否具有生命周期特征,只要检验: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RE /TA 是否正相关的,即如果RE /TA 越大,企业则更倾向于支付股利。(2)企业盈利能力(ROA ): 本文使用总资产报酬率这一指标来衡量,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一般更容易于发放股利。(3)企业规模(Size):对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取其自然对数来衡量,一般来说,企业规模对企业价值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企业价值:根据上文分析用TobinQ 值衡量。(5)盈利能力用每股收益(EPS)来体现,盈利能力越强,表明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越多,公司发放股利的自由度也就越大,股东一般会得到更多的现金股利。(6)收入增长率用SGR表示,为了更好的衡量企业价值,加入主营业务收入这一指标。变量定义见表(1)所示。
(四)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股利政策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是否存在关系以及股利政策和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建立如下两个回归模型:
其中为了解释假设1和假设2,构造模型Ⅰ:
Logit=α0+α1TobinQ+α2ROA+α3LnA+α4EPS+α5SGR+ α6RE/TA+α7X主营业收入+ε1
模型Ⅰ中因变量Y 为是否支付股利,解释变量为RE/TA 为留存收益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TobinQ 用来衡量企业价值。 为了解释假设2,构造模型Ⅱ:
TobinQ=β0+β1ROA+β2Lna+β3SGR+β4SGR+β5RE/TA+β6X主营业收入+ε2
模型Ⅱ中因变量为企业价值,解释变量为RE/TA 为留存收益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对主要样本采掘业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1年共5年的数据进行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采掘业上市公司的TR/TA极小值为-0.993,极大值为9.4906,平均水平为0.3054,标准差为0.7175,说明采掘业上市公司的TR/TA差异较大,其处于生命周期的阶段也是不同的。采掘业上市公司的托宾Q值极小值为0.6777,极大值为11.40,平均水平为2.172,标准差为1.50839,也同样说明采掘业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差距比较大。把支付股利公司和不支付股利公司的数据均值拿出来进行比较,从表(3)中可以看出支付股利公司的留存收益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为0.3455,不支付股利公司的留存收益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为0.2839,而且留存收益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在回归中的系数大部分都为正,说明支付股利公司的留存收益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要大于不支付股利公司。支付股利公司的企业价值为2.032,略低于不支付股利公司的企业价值2.4342,这与美国上市公司的情况基本相同,可能是由于企业在实际支付股利时减少了企业价值。而且支付股利公司的总资产取对数为10.906,大于不支付股利公司的总资产取对数为10.124,换成总资产原数,支付股利公司的总资产为8.05E+10,大大高于不支付股利公司的1.33E+10,因为企业随着盈利水平的增加使得企业资产得到增加,使得支付股利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大高于不支付股利的公司。
(二)相关性分析 (1)股利政策与RE /TA、企业价值。对模型中的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在表(4)中可以看出是否支付股利和RE /TA,也就是企业的生命周期呈正相关,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是否支付股利和企业价值负相关,同样也是在5%的水平上显著,并且与总资产报酬率、每股留存收益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都较小,且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值均小于10,说明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不严重,不会对多元回归结果产生影响。(2)企业价值和RE /TA。从表(5)中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来看,企业价值和RE /TA,也就是企业的生命周期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因为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都较小不会对多元回归结果产生影响。
(三)回归分析 (1)股利政策与RE /TA、企业价值。表(6)可以对假设1进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从下面可以看出是否支付股利与RE /TA正相关,且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4,,说明否支付股利与RE /TA结论是显著的,假设1通过了检验,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生命周期是正相关的,该结论与描述性统计的结论相一致。因为一般来说,处于初创和成长期的采掘业上市公司,虽然其销售增长率很高,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所以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一般不支付股利或者支付的股利很少,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来满足日常经营支出和继续投资的需要;而处于成熟期的采掘业上市公司,外部市场稳定,风险降为最小,企业稳定发展,成长性较好,使得采掘企业的经营到达鼎盛,而生产经营的相对比较稳定,使得企业更倾向于支付股利。对于假设2,从表(6)中可以看出是否支付股利与托宾Q值(即企业价值)正相关,对应的概率P值为0.024,是否支付股利与托宾Q值线性关系显著,假设2通过了检验,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是正相关的,该结论与描述性统计的结论相一致。从假设2 的结论中可以看出,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是否发放股利与其经营好坏密切相关,现实中采掘业上市公司一般经营业绩好、企业价值高的采掘业上市公司倾向于发放股利;而那些经营不善、企业价值相对较低的企业,一般倾向于不发放股利。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虽然采取的股利分配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很多企业把支付现金股利作为主要形式,在2007年达到45%,一直处于逐年上市的态势,尤其在2011年高达63%,远远高于其他几种分配方式,同时,相比较其他行业,采掘业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还是较高,股利政策也相对稳定和连续,这些特征都使得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股票价格,也使得企业价值有所提高,这些对采掘业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利的影响,反之,企业价值的提升,也使得采掘业上市公司进一步发放股利。其他的变量可以看出否支付股利与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相关性不显著,是否支付股利与总资产报酬率正相关,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为0.031,小于显著性水平α的0.05,说明是否支付股利与总资产报酬率相对显著;是否支付股利与营业收入增长率负相关,但是统计意义不是很显著;是否支付股利与每股留存收益正相关,且线性关系显著。(2)企业价值和RE /TA。从表(7)对假设3进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得出托宾Q值(即企业价值)与RE/TA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则说明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两者之间的统计关系结论是十分显著的。采掘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分成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完整的阶段中企业经历了一个从较低阶段向更高阶段跳跃式或者连续式的过渡,使得采掘业上市公司得到了持久的发展。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整合和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采掘业上市公司各个企业的资本回报不断地提高,营业收入、主营业务增长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企业价值也得到了逐步的增加,各企业资本回报率也远高于同期国内上市公司ROE的平均水平。随着我国采掘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进入成熟期。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际原油价格的下降,煤炭等资源出现了价格的下跌,采掘业上市公司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使得步入衰退期的企业价值逐渐的下降。其他的变量可以看出,随着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增加,带动企业经营效益,使得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也随之增大,但是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相关性并不是十分显著,而企业价值与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等其他指标呈若相关或者不相关。企业价值与总资产报酬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α的0.05,说明企业价值与总资产报酬率十分显著;企业价值与每股留存收益在1%的水平上正相关,且线性关系显著。
篇8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厂网分开,供电公司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峰谷分时电价的制定必须考虑供电公司的经营风险。目前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日负荷峰谷分时差越来越大,这种负荷差变大的危害很大,影响电能的产量、质量、安全以及经济运行,对供电企业及客户都有很大的影响。高峰时段缺电,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供电可靠性降低;峰谷段用电量倒置。另外,不同的电力客户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需求也不尽相同。广大客户呼吁可靠性更高、更便宜的电力供应,供电企业也要避免自身亏损的风险,尽可能地规避其所存在的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例如峰谷分时倒置、用户大量流失等问题。因此,研究峰谷分时电价政策下供电企业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后可能引致的风险
1.1峰谷分时时段的划分和峰谷分时价差拉开度不够适宜
时段划分较单一,不能够真实反映当地系统负荷曲线的实际特点。我国实行分时电价。一般峰谷电价比采用的是峰段电价比平段高50%,谷段比平段低50%。由于差价不够大,节省的电费不足以补偿用户的耗费,使得电网企业不能充分调动用户高峰节电和低谷多用的积极性。而在另一些地区,由于事先无法准确预测用户的反应,产生了峰谷倒置,造成电网调峰失败。
1.2实施效果时间错位
分时电价开始实施时,需要一定时间段,用户的反应才能完全体现出来。于是在峰谷分时电价应用的初期,供电企业会出现不明显利润或是较大额度的先期利润。因为用户响应有一定时间的滞后性质,其反应时间与电价推行时间之间会有一定差距。但当用户做出完全响应甚至响应过度后,就容易出现负利润现象。
1.3分时电价调整缺乏实时性
分时电价的时段划分及电价比只能反映一段时期内负荷及供电成本的规律,而不能精确反映实时负荷及供电成本的变化。这样,电价未能与市场需求充分结合,也未充分体现价格的杠杆作用。所以峰谷分时电价的优势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甚至会影响分时电价的效果。有些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负荷结构发生变化后,供电企业往往无权调整分时电价,这就使得电网企业在实施峰谷分时电价的过程中风险增大。
1.4发电侧峰谷分时电价和销售侧峰谷分时电价没有联动
厂网分开后,大部分地区的购电价格仍然是统一核算的,发电侧峰平谷都是一个价,但售电价格是分时的,有的地区虽然也在发电侧实施了峰谷分时电价,但是与销售侧峰谷分时电价的制定脱节,带来发电侧和销售侧两端利益的不平衡,不利于峰谷分时电价的深入开展。
2.湖南电力实施峰谷分时电价风险规避对策
2.1上网环节同步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实现上下网联动
上网侧峰谷时段划分原则上应与销售侧峰谷时段划分相同,高峰时段上网电价适当上浮,低谷时段上网电价相应下浮,上下浮动比例在保持上网电价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参照用电侧浮动比例和电价水平变化情况确定。
2.2逐步推广避峰(可中断)和高可靠电价
根据用户对供电可靠率(RS1、RS3)和供电质量要求的不同,对具备条件的地区和用户,逐步推广高可靠性电价和避峰(可中断)电价。高可靠性电价在现行电价基础上适当提高,浮动幅度原则上不超过现行电价水平的20%;避峰(可中断)电价在现行电价基础上适当降低。电力供求紧张的地区,应加快推行高可靠性电价和避峰(可中断)电价。
2.3保留上网侧的峰谷分时政策
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是一种电价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电力供求起到很好的价格杠杆作用。它包括销售环节和上网环节,两方面是相互平衡、互为补充的。不能因取消上网侧的峰谷分时而影响销售侧峰谷分时政策的执行,因此,上网侧的峰谷分时政策应保留,同时可以对湖南省峰谷分时电价政策作适当调整。
2.4对低谷用电设立最低限价
采取这种做法能有效抑制纯低谷、高能耗用电的过度增长,避免电力企业低谷时段出现购销价格倒挂现象,缓解个别地区峰谷负荷倒挂的问题。根据目前的营销信息系统,采取纯低谷用户低谷电价按与目录电价的差额设立最低限价的办法不好操作,同时也存在事后补收电费的嫌疑,建议改成按低谷电量所占比例来设限,即:若执行峰谷分时电价用户的低谷电量超过全部电量60%的部分,电度电价按平段电价计收。
2.5改变低谷时段基本电费减半的计收方式
原峰谷分时电价政策中,为鼓励用户多用低谷电,对于低谷时段出现的最大需量不计收基本电费,由此产生的损失全部由电网企业承担。由于近几年低谷电量快速增长,特别是出现了纯低谷用户,电网企业承担的峰谷分时亏损也不断加大。2004年虽对低谷时段出现的最大需量减半征收基本电费,但目前仍有较大亏损。我们认为,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能促进用户均衡用电,减少发电企业调峰压力,但纯低谷用户占用了大量电网调峰资源,电网企业难以回收电网建设增支成本,建议取消低谷时段最大需量减半征收政策,改按全额征收。通过以上调整,多收的资金可以适当弥补发电公司因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带来的亏损。
2.6进一步完善峰谷分时电价
(1)扩大销售环节峰谷分时电价实行范围和峰谷价差。除铁路、医院、部队、学校、机关等不具备调峰能力的电力用户外,大工业用户和用电容量100千伏安及以上的其他电力用户均应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有条件的地区可将实行范围扩大到100千伏安以下电力用户。在保持电价总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各地根据电力供需情况和用户对峰谷电价的敏感程度,可将峰、谷时段电价差扩大到5~7倍。对于高峰用电期间出现的尖峰时段,各地应从高峰时段中划出尖峰时段并实行尖峰电价。尖峰电价可在现行高峰电价上浮比例基础上再上浮10~20个百分点。
(2)优化峰谷时段划分。各地可根据电网实际负荷特性变化情况,对峰谷时段进行调整,但一年内调整次数不得多于一次。同一区域电网内联系紧密的省级电网,峰谷时段划分应考虑相互错峰、互为备用的因素。为防止部分地区利用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导致用电负荷倒挂,对只用低谷廉价电能的工业、企业(含拥有自备电厂企业)实行低谷用电量设限,对其低谷时段用电量占总用电量比重超过65%以上的部分执行平段价格。
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企业的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任务。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如何利用其现有的固定资产,提高其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是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反映,也表现了企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此,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不断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首先应当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将固定资产管理简单理解为企业的投资管理的组成部分,没能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固定资产由“公家”费用购置,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存在着管理的脱节,没有明确管理的职责。企业各部门,如财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没能充分发挥,管理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责任。管理人员的频繁更换,资产管理的交接没能同步,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漏洞。再者,企业的部分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固定资产的清点和盘查费时费力,人员的更换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脱节。
(二)固定资产管理方式落后
在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中,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由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进行管理,资产清查还是传统的手工盘点,盘点工作繁重,需占用大量人力物力,大多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依赖于财务软件中相关的固定资产模块。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大体如下: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建立台账,记录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按时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上报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对数据进行处理,为固定资产盘点提供依据。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对其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这样的管理方式存在着问题,首先是在实际工作中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配合得不够,资产的增加、调拨和报废工作,由于时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制和管理上没有严格的惩处措施造成单据流转速度慢等现象。资产管理部门工作量会比较大,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主要依靠人工的方式,工作繁重且准确性不能保证。财务部门要制作固定资产的后期报表和数据统计,工作量也比较大,容易出现统计错误,且在固定资产的清理和盘点过程中,固定资产的归属不明的现象经常发生,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问题。
(三)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报废存在问题
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由于购置制度的不健全,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没有做好详细的计划,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不当,保管存在失误,影响了固定资产的实用价值,存在着重购轻管的现象。企业在开展某一项目时,没有对其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也没有对固定资产的重复使用进行合理预测,而盲目购置固定资产,造成资源浪费。再者,固定资产很难在企业的各部门做到资源的共享,固定资产的购置往往只是某一个部门根据本部门的需要而购置,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同时,固定资产的报废制度不健全,在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中,企业不能提供完备的报废资料,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理的去向、残值收入等都不能准确反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不良影响。
二、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措施
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作用。根据固定资产的特点和目前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出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如下:一是要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二是要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三是要准确核算固定资产的实际需用量;四是应采用合适的折旧方法,准确估算固定资产的折旧价值;五是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的投资预测。笔者认为从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出发,以下几个方法能够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一)充分体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深入理解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很广,管理过程中的疏漏可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将固定资产管理的理念灌输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的身上,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可以结合绩效考核的作用,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实行企业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的负责人分级管理的责任分配制度,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同时,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对于固定资产的丢失和损坏等情况应进行调查,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做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奖罚分明,提高企业员工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
(二)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创新管理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企业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朝着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普遍的二维条码技术,实行固定资产管理的二维条码系统。在管理过程中,按照公司的具体业务需求,采用物联网、计算机、无线通讯、二维条码识别、网络通讯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固定资产手持终端系统,与财务用友软件无缝对接,并利用二维条码和手持终端设备等辅助工具,扩展盘点功能,实现自动盘点取代原有手工盘点,提高公司资产盘点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减少固定资产管理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损耗,实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公司提升资产的管控力度和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和报废制度
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应严格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企业所有的固定资产,应该由设备部门统一购买。但应该由设备的使用部门填写相应的请购单,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再进行购买。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要做好购置计划,分析设备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对固定资产的重复使用进行分析。对于那些当前一次性使用的设备,可以采取租用的方式,减少固定资产的闲置,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也应该遵循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各项报废资产进行详细记载,建立残值收入的档案资料。
(四)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
篇10
一、企业雇员关系管理模式主要研究回顾
许多研究者将雇员关系归类为两种基本类型:内部化雇佣与外部化雇佣。Bettis , Bradley & Hamel(1992)以及Hamel & Prahalad(1994)论证了内部雇佣形态的优点,而Quinn(1992)以及Snow , Miles & Coleman (1992)等则讨论了外部化雇佣的优点。美国管理学家里帕克和施奈尔(David.Lepak,SCOtL Sne11,1999,2002)根据员工之间人力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独特性两方面的特征差异对企业员工进行分类,实行差异化的雇员关系管理,具体模式:知识型雇佣,工作型雇佣,联盟/伙伴型雇佣,合同型雇佣[1]。
我国众多研究者认为企业雇员关系存在两种典型模式,一种是以美国和英国企业为代表的“盎格鲁-撤克逊”模式;一种是以德国、法国和日本企业为代表的“莱茵”模式(陆铭,2004)。石金涛、陈琦(2002)将人力资本的特定性与其在企业中相对价值作为区分企业内部雇员关系的重要因素,认为组织的雇员关系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内部开发、市场获取、合约性雇佣以及智力联盟等。徐淑英等(1997)从企业的角度将基于激励-贡献类型的雇员关系扩展为四种基本模式(I/C模型) 以工作为中心的雇员关系、以组织为中心的雇员关系、投资不足型的雇员关系、投资过度型的雇员关系。陈维政等(2005)在研究和分析激励-贡献模型与心理契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组织对员工的投人、员工绩效以及员工满意感等三个变量,提出I-P/S雇员关系模型[2]。
二、劳动力涨价后企业现行雇员关系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1.忽视员工素质开发
有的企业忽视工人培训,抛弃人力资本投资,以降低培训成本,偏重于规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奉行实用主义的用工原则。重视控制工作过程中员工的操作,通过简化工作从外部获取低技能员工,以避免为高素质员工支付高薪。
2.追求极端的低用工成本
有的企业采取片面的薪酬滞后策略,薪酬水平严重低于劳动力市场水平,但是低薪酬不等于低成本,低薪酬往往被低效率抵消;有的企业强制推行逼近乃至超过人体生理限度的劳动强度,严密的内部指挥和过程监督,导致工人工作积极性消沉,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和谐雇员关系更是荡然无存;还有企业采取违法的侵权用工方式,不投入劳动保护设施,廉价地加班,利用劳务派遣规避员工社会保险等责任。
3.偏重于员工短期绩效
有的企业强调以工作为中心,以报酬诱导员工提高工作投入,强调任务承诺而忽视组织承诺强调产量至上。强调对员工绩效的定量考核,忽视其工作和产品的质量考核,实行计件工资、提成工资制度,浮动工资比例偏高而固定工资比例偏低;构建短期化雇员关系,规避工作保障、员工发展等方面的固定成本其结果是形成以交易为基础的短期雇佣关系,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极低。
4.片面的外源式雇佣
有的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对劳动力的灵活需求,过份地偏向于从外部劳动力市场招聘员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雇佣临时工、减少固定工,采用劳务派遣和人力外包从外部购买劳务;几乎无员工培训,只提供市场化工资,完全不提供工作保障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虽然外源式雇佣有利于降低固定劳动力成本、长期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管理成本,但是它导致雇员不能共享企业内部知识、技能和经验,缺乏企业文化认同和组织归属感,仅适用于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波动大的企业。
三、劳动力涨价后企业雇员关系管理模式变迁的路径
1.根据成本-收益比较选择价值型的雇员关系管理模式
成本收益比较法,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它是按照基于价值的雇员关系管理思路,从传统的片面成本控制过渡到成本与收益的双重价值权衡,更看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比较,实现雇员关系管理效益的最大化[3]。例如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提高薪酬管理的效能;优化作业流程,减少工序混乱导致停工、窝工等现象;精简岗位,裁减冗余人员等。
2.根据管理战略选择长期适宜的雇员关系管理模式
按照基于管理战略的雇员关系管理思路,应当从战略角度寻找劳动力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而选择恰当的雇员关系管理战略模式[4]。例如为了维护企业独特的知识和文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岗位稳定不易外流的员工和关系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人才,提供高工资,重视他们的资历而非业绩,提供强有力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以鼓励员工长期留职,发掘老龄、资深雇员潜力。
3.根据情境变化选择差序化的雇员关系管理模式[5]
这是基于人力资本异质性特点选择雇员关系管理模式。根据核心职工、职工和临时职工构成,建立有差别的人力资源阶梯结构,建立各层职工的职业稳定机制和职业风险机制,使核心职工与职工不仅,而且相互交替、变化、转化。差序化的雇员关系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根据权变原则将资源和精力按主次轻重配置于各类员工。例如,对于拥有熟练技能的员工,采取奥斯特曼技能战略,对于只需最基本技能的工作岗位,则采取奥斯特曼第二种战略[6];根据知识的专用性和战略价值两个维度,对知识员工采取知识型雇佣,工作型雇佣,联盟/伙伴型雇佣,合同型雇佣等雇员关系管理模式;按照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雇员关系管理思路,根据企业或雇员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采取适合其发展阶段的雇员关系管理模式[7]。
四、劳动力涨价后企业雇员关系管理模式变迁的策略
1.科学提高雇员的劳动工效
应当依据成果评估业绩,强化绩效考核、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管理,放弃复杂的雇员招聘和筛选系统,实行员工平等化,容忍适当的员工流动率,提倡员工参与,鼓励团队工作结构,优化工作流程和方法。这样,可以使雇员产出最大化,提高工作承诺感,降低员工招募雇佣成本。
2.推行以人为本的激励式雇员管理
应当以人本管理思想为指南,将强制式雇员关系管理变迁为激励式雇员关系管理,为了降低过程监督的成本,通过对员工的物质精神回报来交换其良好的绩效,强化报酬与成果相联系,从低薪型盈利到高薪引领型增长,从单纯减少员工薪酬到提高薪酬效能;通过满足员工的社会心理需要、帮助其职业成长等,使员工生成组织忠诚感;采取民主管理和员工持股,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发挥主人翁精神,激励员工与企业目标一致化。
3.重视对雇员智力、情商的长期开发
在人力资源资本化时代,以降低费用为目标的雇员关系管理需要变迁为以人的智力、情商开发为目标的雇员关系管理。应当重视内部选材,长期培训。鼓励内部员工积累知识和经验,重视员工发展,克服“职业高原”问题[8],保持创造激情;营造基于组织承诺的企业文化,使员工认同企业价值观,养成企业忠诚感和献身精神。这样,可提高雇员价值创造能力,稳定企业的雇员关系进而降低雇员流失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周德生.关于雇员关系的文献综述[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8(2):120-125
[2]季睿、高世葵.人力成本管理的国内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 :22
[3]朋震.从成本控制走向利润创造—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利润中心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9) : 39-45.
[4]吕波,齐旭高.战略视角下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 11) : 19-22
[5]高闯.一种新的企业用工模型——差别序列结构[J].经济管理,1995(5):43-45
[6]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41-74
[7]颜克权,王韬.基于雇佣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成本分析数据来源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176-181
[8]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58-260
基金项目:湖南省总工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中心2013年研究课题《劳动关系从“零和”到“双赢”的转变趋势:基于人力成本与人力资本视域的研究》。
作者简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