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感怀范文
时间:2023-03-21 10:5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感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时候盼中秋
因为有月饼吃
长大了盼中秋
因为给父母孩子月饼吃
年老了盼中秋
因为老的少的回来团圆
不一样的年龄
一样的心声
中秋佳节
带上最好的自己做为对父母的礼物
在团圆的日子
风雨无阻地回家
中华传统美德
孝字当先
(二)
小时候说愿望
因为梦想很美很美
长大了谈理想
因为梦想很长很长
年老了话人生
因为感悟太多太多
不一样的岁月
一样的风景
良晨美景
把最好的心情做为对佳节的表白
在团圆的日子
开心快乐地回家
篇2
关键词:艾滋病;临终关怀;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5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4.040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2A-0497-03
近年来,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了基本遏制,但累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仍然较多,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国共报告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43.4万人[1]。艾滋病以现有的医疗技术和手段是无法治愈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一经确诊,除面临着身体上的疼痛外,往往还要承受病情随时恶化危及生命的心理压力。其家人与朋友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或经济上的压力。艾滋病危害严重,是危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技术在艾滋病治疗上的广泛应用,成千上万的艾滋病病人得到有效治疗,病人生命得以延长,艾滋病引发的相关死亡大幅度下降[2-3]。针对这一特殊患病人群的临终关怀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制定一套系统的临终关怀措施,帮助他们在死亡来临之前享受人生,实现各种心愿,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到人生的终点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4-5]。为了解本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的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现况,笔者采用匿名式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临终关怀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515例普通人群与2013年1月—6月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已经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210例。
1.2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725例调查对象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病人一般情况及临终关怀相关问题两部分。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病人进行面对面询问式调查。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核查,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25份,回收问卷72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721份,问卷有效率为99.45%。本次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良好。经计算整个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764,问卷信度较好。本次问卷设计过程中,问卷的条目编拟是基于理论文献综述、个别访谈以及参考国内外调查研究,并通过设计人员小组讨论以及咨询基层艾滋病防治经验人士和相关专家等步骤设计出来的,保证了本次问卷调查的题项能高度反映测量者的目的,问卷代表性强,内容效度较好。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见表1.
2.2对临终关怀服务认识与态度
本次调查中,有221例(30.7%)听说过临终关怀,500例(69.3%)没有听说过临终关怀。面对艾滋病无法治愈的现实,721例被调查对象中有413例(57.3%)认为艾滋病病人应该坚持治疗,308例(42.7%)认为艾滋病病人应该放弃治疗。两类被调查对象对艾滋病态度的比较见表2。
2.3对临终关怀服务需求
2.3.1临终关怀服务方式本次调查中,35.9%的被调查者认为给艾滋病病人临终关怀最有效的方式是医疗、护理,36.8%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艾滋病病人给予亲人关怀是临终关怀最有效的方式,27.3%的人认为临终艾滋病病人临终关怀最有效的方式是专业心理抚慰。两类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给艾滋病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方式情况的比较见表3。2.3.2临终关怀服务内容721例被调查中40.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给临终艾滋病病人提供治疗费用方面的服务,35.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给临终艾滋病病人专业心理抚慰,12.2%的人认为临终艾滋病病人需要临床护理,11.5%的被调查者认为临终艾滋病病人需要居家护理。两类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给临终艾滋病病人提供服务的情况的比较见表4。2.3.3临终关怀服务提供者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在“哪些人提供临床关怀服务更合适(多选)”的提问中选择医护人员者有438例(60.8%),选择亲朋好友502例(69.6%),选择志愿者378例(52.4%),选择心理咨询师254例(35.2%),选择宗教人士者46例(6.4%)。两类被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病人临床关怀服务提供者的选择见表5.
3讨论
3.1被调查对象对艾滋病临终关怀认知度普遍较低
面对当前艾滋病防治能力有限的现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进行临终关怀服务显得极其必要,这就要求大家对临终关怀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不论是普通人群,还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对艾滋病临终关怀的认知度都普遍较低,被调查的20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和515例普通人群中只有221例(30.7%)听说过临终关怀,另外500例(69.3%)没有听说过临终关怀。这可能是因为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大家对临终关怀理念和心理方面知识较欠缺[4]。认识的缺乏导致大家对临终关怀服务的态度存在差异(χ2=9.0,P<0.01),这些结果提示要做好临终关怀服务工作,首先需要加强临终关怀宣传教育,提高人员认知,使其获取相关知识。
3.2不同人群对艾滋病临终关怀服务要求不同
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关怀服务,以帮助他们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病人患病后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安然地度过余生是如今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研究比较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和普通人群在应该给临终艾滋病病人提供哪方面的服务、临终关怀方式和临终关怀服务提供者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普通人群与艾滋病病人对艾滋病的认识不同,对疾病的感受不一致造成的。
3.3根据病人实际需求,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照顾好临终的艾滋病病人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典型的临终关怀服务是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者、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共同组成的跨学科的专业队伍所提供的[7]。本次调查中发现,治疗费用、专业心理抚慰是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需求(占76.3%),临床护理和居家护理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少;医疗护理和亲人关怀是大多数人认为较为有效的临终关怀方式;并且医护人员、家属及亲朋被认为是比较合适的临终关怀服务人员。在对艾滋病病人进行临终关怀服务时必须解决艾滋病病人所关心的问题,这要求服务中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即由合适的临终关怀服务人员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提供满意的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背景[EB/OL].[2013-11-30].
[2]杨翌,张孔来,王克荣,等.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8(11):4.
[3]绳宇,方鹏骞.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开展姑息关怀的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4):440-441.
[4]陈雅雪,韩跃红,于波.艾滋病人的临终关怀[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28-29.
[5]刘素群.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实践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10.
[6]杨芬,柳青.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存质量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22(2):49-54.
篇3
刘曼云(四川宜宾)
秋风飒爽
筼筜竞长
雪莲拥蓝天
聆听哗哗清唱
白浪层涌
卷起千堆雪
碧波声声作答
深浅有致任鱼跃
上下高歌听涛响
飞鸟高啼游鱼吟唱
哗哗 哗哗
长音飞扬
余响樟树林
幽篁碧野入苍茫
叠翠峰波
青山永存
涛声如歌生碧影
牧童欢笛
群鹤共振
从渔歌互唱中骋目于怀
碧水东流
大海高旷
汇溪涧波涛弦歌悠扬
中秋月光
胡双庆(湖北宜都)
抚摸过秦砖汉瓦的中秋月光
吟诵过唐诗宋词的中秋月光
在今天,在今夜,一如既往
那些如花的过往繁华
那些如麻的世事沧桑
在这如水的月光里
默默无语,静静流淌
中秋的月光,缓慢地绽放
照亮了游子的急急归程
照亮了母亲的期待脸庞
也照亮了,记忆里
依稀熟悉的树梢和村庄
旅 途
费 城(广西河池)
挑开月光,摸索几声蟋蟀的浅唱
手持一根青草,便能拾回丢失的童年
陷在水边菖蒲的凝绿里
生锈的犁铧敲出土地喑哑的声响
亲临故土,便能触到作物拔节的喘息
今夜,借一点点星光便能照亮
远方家门的木纹。照亮
屋檐下的牲口、头缠白布的母亲
今夜,你在如豆的灯下
栽种谁的华发
谁在向晚的风里轻唤我的乳名
在途经的每一所破败的乡村旅店
我试图用歌声诠释
一个旅人的爱和忧伤
南风向晚,在开遍桐花的院前驻足
而那芬芳我生命旅程的
依然是旅途中那只溯风的蝶么
如果,今夜梦里有风,我该搭乘
哪一片月光回家?
黄鹤楼上感时
凌华光(四川富顺)
慕名登此楼,南国正金秋。
稻海千层浪,长河万里流。
佳人悬境外,蜀客叹楼头。
昔日匆匆别,终成隔世愁。
感怀
程立家(成都)
清辉漫溢又中秋,隔海邀杯意兴遒。
挑衅倭奴凌钓岛,生非霸主搅浑流。
陆台携手护疆土,兄弟连心释旧仇。
华夏龙孙豪气壮,蚍蜉焉敢击金瓯。
一口清泉
石泽丰(安徽池州)
找到你。在田畴的一隅
一口饱眼的泉
牵出书香万卷
细流涓涓
是诗。是文
滋润着世人干涸的心
岁月的长矛
横于时空
你。似默默无音
却又在句句吐真情
祭川军
何焱林(成都)
悲歌慷慨出夔门,百万倭奴一气吞。
禹版谁甘魔爪裂?帝孙岂做隶氓存!
刀摧敌垒英雄胆,血沃乡关壮士魂。
浩莽昆仑终不堕,千秋功业照乾坤。
蝴蝶泉
范幼鸾(四川自贡)
蝴蝶泉边无蝶飞,浑浑雾瘴蔽斜晖。
何当洗尽山河浊,迎得苍山群蛱归。
寄诗友
孙永康(成都)
古堰携雏识面初,穗城抵足乐何如。
难忘金石倾情语,犹羡龙蛇硬笔书。
篇4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9、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0、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1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2、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1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1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7、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9、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3、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4、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25、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6、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于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篇5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
陆游用自己的诗治愈了老人的头风病,真是医学史上的奇迹,从而“诗疗”之风便盛行起来。至今,我这个陆游的“诗迷”,依然奉“吾诗读罢自醒然”为神旨。
养生常说的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这里的“神补”说的就是精神修养,读诗就是一种很好的“神补”方法。下面不妨我们一起来欣赏陆游的绝妙诗句,在陆游笔下真是琴棋书画、山水景物等皆能入诗成妙句,而成“神补”之药,现分述如下,与大家共赏。
一是习艺,琴棋书画可以陶冶情操。
古琴百衲弹清散,名贴双钩拓硬黄。
(《北窗闲咏》)
茶炉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
(《山行过僧庵》)
二是赏物,风月花鸟可以闲适心怀。
入门明月才堪友,满榻清风不用钱。
(《感怀》)
一枕鸟声残梦里,半窗花影独吟中。
(《戏书燕儿》)
万顷烟波鸥境界,九秋风露鹤精神。
(《寄赠湖中隐者》)
三是旅游,山水光影可以怡悦神志。
雨余千叠暮山紫,花落一溪春水香。
(《暮春龟堂即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四是交友,知音书友可以畅达情理。
江东好处得新句,风月佳时逢故人。
(《故友》)
天涯怀友月千里,灯下读书鸡一鸣。
(《冬夜读书》)
五是静养,淡泊宁静可以抚慰心灵。
身闲剩觉溪山好,心静尤知日月长。
(《寄题朱元晦》)
灵府不摇神泰定,病根已去脉和平。
(《中秋书事》)
六是乐观,知足常乐可以益寿延年。
俗事不教来眼底,闲愁那许上眉端。
(《初寒在告有感》)
一笑不妨闲过日,叹衰忧死却成痴。
篇6
――克勒门文化沙龙
配茶:英式下午茶 点心:纽约芝士蛋糕
音乐:李斯特《爱之梦》
很多人对上海的记忆都和声音有关,“克勒门”的缘起也和声音有关。在“克勒门”的舞台上有着太多珍贵的“上海好声音”。掌门人陈钢弹琴是在这个舞台上常见的一幕,母盖壮赂栊恋摹兑股虾!贰睹倒迕倒逦野你》到他自己创作的《梁祝》,父子两代人用玫瑰与蝴蝶串起了上海最经典的旋律。
第一期“克勒门”的“华梦”里,周璇的孙女周小璇弹起自己改编的《四季歌》。这个加拿大长大的女孩从未见过奶奶,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台下的观众看她这么亲。2012年的中秋节,“克勒门”开了场中秋诗会,娄际成、过传忠、陈醇、陆澄、印海蓉、梁波罗、曹雷等艺术家汇聚一堂朗诵中秋诗词,名家分享故事,画家现场作画,热烈气氛绝不亚于今天的“诗词大会”。“戏梦”里评论家翁思再,“大光明小开”、京剧名旦金素雯之子胡思华字字铿锵,传递着京剧的精气神。上海译制片厂的译制电影是那个时代珍贵的精神食粮,“上译厂的故事”里刘广宁、曹雷、童自荣等配音大师的分享令人动容。
20世纪80年代的“海外影视”风靡全国,每期前傅玄杰大律师的申明也是家喻户晓,“海上大律师”傅玄杰、顾韩君、吕红兵等律师发出了他们的声音。
沪语是上海的声音,它历经了怎样的改变,会有怎样的未来呢?“闲话上海话”里葛明铭、马莉莉、徐俊、钱乃荣等各路嘉宾齐讨论。
中国的第一首钢琴曲居然是语言学家作的!“百年钢琴在上海”沙龙中上音副院长杨燕迪、评论家王勇和众多钢琴大师把这段历史娓娓道来。
配茶:伯爵红茶 点心:伯爵巧克力蛋糕
音乐: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克勒门”的舞台一直关注美术领域,陈逸飞逝世8周年纪念日的“美梦”沙龙上,陈逸飞胞弟陈逸鸣、画家谢春彦、评论家林明杰探讨了陈逸飞的“大视觉”对上海的影响,多段其生前的视频令人感怀。
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带着他的画走进中华艺术宫,在“小可眼中的大师们”沙龙上分享了从小长大的、汇聚了齐白石、李苦禅、吴冠中、黄永玉等大师的“大雅宝胡同”里的故事。画家陈家泠的同名电影喜获罗马和夏威夷电影节大奖,作为海派画家的杰出代表,陈家泠走进“克勒门”和大家搓了一场麻将。
2016年策展人谢定伟先生组织的“蓬皮杜艺术大展”再次落户上海。
2016年8月,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新馆开业,馆长朱刚、海老的女儿刘蟾畅谈“刘海粟的新家”。
配茶:柠檬红茶 点心:奶酪稻草
音乐:《雪花》
“克勒门沙龙”五年时光里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张爱玲是上海的影子,作家淳子在“纸上电影张爱玲”里将其讲活,配合“五彩茶艳”还专门带来一段“张爱玲的味蕾”。
说起上海的影子,十年前的一场大水引出了“王开照相馆的故事”,那一出出传奇在“克勒门”的舞台上跌宕起伏。鸿翔小开金先生的太太鲍女士曾在“云梦”里和金先生一起展示过旗袍,1948年两人订婚,去年鲍女士逝世。百乐门的最后一位钢琴手俞敏昭两次在“克勒门”舞台上现场演奏钢琴,于去年离世。
指挥家马革顺2014年圣诞在“克勒门”度过了100周岁的生日,于2015年12月去世。马革顺的太太薛彦莉女士说起他们与“克勒门”的美丽遇见,这一个个背影如同一抹抹亮丽的橙色,把这城市点亮。
配茶:玫瑰红茶 点心:莓果马卡龙
音乐:法国香颂《玫瑰人生》
粉色是绮丽,是梦幻。想来“克勒门”真像一个粉色的梦,从最初几个文人艺术家的小小聚会,变成今天荟萃各界朋友的品牌沙龙,大家因茶而结缘,因艺术而相交,因上海而汇聚。
2012年7月17日,第一次“克勒门雅集”在上海开启。同年8月,第一场“克勒门”主题沙龙“华梦”在贵都剧院举行,正式开始了一次一茶一主题的形式。
2013年“克勒门之夜――音画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举行。2014年“克勒门”与三联书店携手推出“克勒门文丛”。
2015年“克勒门”被韩正书记授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好人好事”。
2016年“克勒门”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博物馆衍生产品设计大赛”。2016年“克勒门”出品话剧《律心引力》。
2017年“克勒门”与上海信托携手,即将迎来新篇章。
配茶:焦糖红茶 点心:黄鱼响铃
音乐:贝多芬《春天奏鸣曲》
绿色是希望,是祝福,是不老的青春,那是我们对上海永远的情感。“又见乃珊”里又见到“上海lady”程乃珊,她的家人、朋友、读者齐聚一堂,分享她对这城市的情感。“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里指挥家曹鹏说起自闭症孩子的故事热泪盈眶。
白先勇先生在“寻梦”里找到了小学同学,上海是他心里永远不老的尹雪艳。《平如与美棠》作者饶平如90岁学习钢琴,在“好梦”里弹了老伴最爱的《友谊天长地久》。
篇7
由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组成的中国传统节日的确立与普及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它充分体现了以自然为取向,尊重自然,随着自然物候的变化,以物喻人,进而引发对社会及人生的感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通过节日的各种形式或仪式,将趋利避害的自然本能、智慧、聪明与机敏,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情感给予了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责任感、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
中华传统节日,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的逻辑进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它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征,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传统节日的价值就在于它彰显民族情感、昭示人生意义、滋养民族精神。
篇8
关键词:桐城派 刘大 诗歌分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87-03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基金项目(SGB2014-03);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3C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淑岩(1977―),女,黑龙江绥化人,文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人员。研究方向:明清文学与文献。
李建华(1977―),女,黑龙江鸡西人,文学硕士,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刘大,桐城三祖之一,师从桐城派始祖方苞,为桐城派的中坚力量,同时其亦以诗名享誉文坛,诗作备受时人称颂。程晋芳云:“耕南诗胜于文也。”其嫡传弟子、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亦云:“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熔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评价大诗名与文名双盛。门生吴定曰:“先生高才而遇穷,于诗靡所不工,而古诗尤超越国朝诸贤之上,其抑塞腾踏悲壮之气,充满天壤,莫之能御”,等等。刘大也以诗传授后进,姚鼐《抱犊山人李君墓志铭并序》云:“自海峰先生晚居枞阳,以诗教后进,桐城为诗者,大率称海峰弟子。”因此,刘大不单以文享誉文坛,且诗作亦为时人所推崇,对桐城诗派的形成有着筚路蓝缕之功。
“尽管‘时期’是一个人为的术语,存在着相当的随意性,并且其价值有时也受到相当的怀疑,但分期仍是必要的”,因为“一个时期就是一个由文学的规范、标准和惯例的体系所支配的时间的横断面,这些规范、标准和惯例被采用、传播、文化、综合以及消失是能够加以探索的”,据此可以形成对文学观念的深层体认与把握,以及对文学史的整体认知,所以,“分期往往是从事某一具体研究的开始。”基于此,本文以刘大54岁绝意科举为界,将其诗作分为前后两期。
一
刘大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卒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亲历康雍乾三朝。康乾盛世之下,刘大如多数士子文人一样,怀揣着“少年负勇气,志在立功勋”(《感兴十首》之五)的抱负与梦想,希望借科举之途改变命运,进而实现“丈夫处一世,当先天下忧”(《杂诗十四首》之十二)的用世之志。刘大曾相继于雍正七年(32岁)、雍正十年(35岁)、雍正十三年(38岁)连续三次应顺天乡试,无奈三登副榜,无缘科举,被黜落地,“此后不再应试。”乾隆即位,刘大又先后应方苞荐博学鸿词科廷试、张廷玉荐试经明行修之士,于39岁、54岁两度赴试,终未遂人意,相继被黜。自此,几番科场蹭蹬,半世的仕宦无缘,刘大■最终放弃了科举,退而独酌科第失落之浊酒。其数年奔波于故里与京师之间,辗转坐馆于缙绅之家,充当幕僚课读的生涯几乎穷尽他毕生的岁月。
因此,刘大■前期的诗歌创作,主要表现为少年气盛,欲有所为的豪气,以及屡试落地后的悲歌慷慨之作。刘大■性情豪迈,早岁不知世事艰辛,“弱冠负勇气”(《感怀七首》),年少即有壮志,“赋性雄豪谁敢挫”(《药裹叹》),少年英锐之气扑面而来。他于《寄姚姬传》中自称“却忆我年当少时,清风朗月为襟期。雄吞云梦可八九,走马横行十万师”,爽朗的个性,欲有所为的胸襟怀抱跃然纸上。“丈夫处一世,当先天下忧”的用世之志,倾吐在刘大■早期的诗篇中,如《感怀六首》之三:
义士有本性,结念扶黄纲。忽遇边烽起,捐身赴敌场。头戴曼胡缨,身著铁■。臂弓弯繁弱,腰剑配寒光。雕鞍汗血马,挺出万夫行。杀人如剪草,血溅戎衣装。不惜微躯陨,但令王忾彰。生则为国■,死当为国殇。岂学凡夫辈,徒牵儿女肠!
诗中,刘大■的豪迈气概与英雄情结得以彰显,也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人生诉求:男儿生当天地间,时刻准备着为国分忧,为民效力。闻得边地烽烟骤起,立刻披挂戎装,弯弓搭箭,捐身赴战场,杀敌如剪草,血溅征袍何足道,但令“王忾彰”。“生则为国郑死当为国殇”,对于那些囿于儿女情长的凡夫俗子,刘大■是不屑与之为伍的。又“万里向沙漠,横戈扫妖氛”(《秋夜独坐寄沈惟涓》)、“仗剑出门去,饮马昆仑河”(《感怀六首》之六)等的豪壮意气,同样传达了刘大■“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情怀。
刘大■久负凌云之志,不能真正征战疆场,唯有借笔墨达于天下,几番应试科场,无奈终以失败落幕,抱负与梦想受到挑战,这些无疑触动着诗人敏感而多情的精神世界,复杂的情愫投影在海峰此时的诗作中,不免洋溢着沉郁慷慨之情。如《金台行》:
君不见燕昭昔筑黄金台,千金市骨群马来。燕昭死去马群绝,此地寂寞空莓苔。北风惨淡吹尘埃,凿蹄隆隆往复回。俯首长鸣待驾驭,谁云此物非驽骀。中怀磊块无由开,荒郊访古寻蒿莱。道逢野寺辄阑入,坐与老僧同讥诙。僧言生年逾七十,未睹昔时拳毛m。王良造父E不到,纵有汗血成虺尽3雒啪偈钟肷别,茫茫四顾心增哀。是时天寒万物蛰,狐狸废冢高崔嵬。时有鸱鸦百千点,孤云落照相差排。燕昭至竟不可见,双泪迸落难摩揩。
此诗作于乾隆元年之际,诗人应方苞举荐博学鸿词科考试,三月于安庆预试通过,九月参加京师廷试,被黜落第:“会举博学鸿词,方苞以大■荐。及试为大学士张文和所黜,而文和后大悔。”至此,刘大■己几经科场被黜,几番欣喜后的落寞,即便其性情洒脱豪爽,也难免中情郁塞,“中怀磊块无由开。”为遣郁结之气,他出游京师之郊,荒郊蒿莱,访寻野寺,与老僧坐谈。诗中,大■慨叹己之遭遇是源于昔日筑台招贤的燕王今不可见,“燕昭死去马群绝,此地寂寞空莓苔”,并非驽骀不可驾驭者,故而茫茫四顾,徒增哀痛矣。此诗的言外之音,似暗讽朝廷此次诏征“博学鸿词”乃徒有虚名。
二
自乾隆十六年应经明行修之士被黜后,时已54岁的刘大■自京南归。之后的岁月除了继续奔波坐馆之外,刘大■行实中有两件大事:其一为年近花甲之年被任为安徽黟县教谕,近古稀之年方辞却这一生唯一的官职;其二为赴安庆书院讲学,相与唱和交游益广。直至他75岁始回归故里,仍旧以课读为业,终老一生。刘大■后期的诗歌,创作数量超过前期,然而逝去了往岁的锐气,多为游山泛水之作,寄情之处多为回首光阴流转,慨叹人世消磨,终老无成的心声。
自54岁京师落第,刘大■没有再入京师,也没有再向试院科举叩问前程。从京师南归,刘大■入湖北陈学使幕,充幕宾。赴黟县教谕任前后他畅游两湖名胜,留下了众多登临游览的山水诗。浸透在山水景物中的诗人情怀,少了几分往岁的英锐之气,多了些“白首穷山外,青春噩梦中”(《遣闷》)的人世蹉跎之感。半生执著于科场,最终博得个“一事无成身已老,致君尧舜空怀抱”(《医中丈人歌》)的境地,残酷的现实舔舐着诗人多情而脆弱的心灵创伤,带着疲倦的身心去游山泛水,览物之情,岂能乐乎?如其《登黄鹤楼》:
飘零踪迹来西楚,黄鹄山头俯大荒。地涌楼台侵斗极,天输江汉下荆扬。野花烂漫空千树,归雁萧条忽几行。老去弟兄皆异域,独将衰鬓对残阳。
诗人登临黄鹤楼,摄入镜头的意象:黄鹄、归雁、荒山、野花,营构的是一幅萧条落寞的景象,“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此时诗人由京师直接赴湖北幕府,未曾归家,登临远眺,凝眸之间,回想的是自己飘零江海,踪迹不定,空负往昔“黄鹄奋两翼,不与燕雀翔”(《感兴十首》之八)之志向,如今却落得个“老去弟兄皆异域,独将衰鬓对残阳”的惨淡图景。吟罢此诗,诗人那落寞的黯然神伤之状如在目前。
通观刘大■后期的诗作,哀惋华发早生、事业无成的叹息之声不绝于耳。《赴黟县》诗云:“惨澹趋程急,崎岖怨路长。青春成过客,白首向殊方。志业全芜没,朋交半死生。更闻猿啸苦,清泪不成行。”诗人赴黟县教谕任时已是花甲之年,志业无成,相游之诗友也多为才高运蹇之士,想来惨淡奔波大半生,如今友朋凋零异乡,青春已逝,空余衰鬓残阳,一位老者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萦绕诗篇。又《赴安庆书院》“衣冠看少俊,衰老愧容颜”,“壮怀春水漫,华发夕阳催”(《雨花台》),“剧孟寻常是弟昆,几年落魄气空存。歌朋酒伴凋零尽,自策疲驴入蓟门”(《自嘲》)等诗篇,都笼罩着诗人难以释怀的缱绻情愫。
刘大■于古稀之年仍赴安庆书院讲学,于安庆期间写就的《八月十五夜》一诗,更写出了一个特定时空下,一位老人的艰辛岁月。诗云:
今岁中秋月,相看皖水涯。
无论远与近,终是不还家。
藐尔一身在,苍然两鬓华。
漂流本天命,老去发长嗟。
年界古稀,已然苍颜白发的老人仍疲于生计,漂泊异乡,适逢中秋佳节,没有儿女绕膝之天伦之乐,有的只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寂寥心境。回首大半生的岁月,疲于追求功名仕宦,数番科场败北,不免心灰意冷;家门又频遭不幸,三个儿子相继夭折,带给诗人致命的打击。这些遭遇发生在一般人身上,怕早已颓废不振了,即便海峰性情开爽,为人豁达,年近古稀之年的老者也不免黯然神伤,叩问苍穹,把这一切归于天命。
概言之,刘大■前期的诗歌,自比黄梅之“孤芳只自赏”(《感兴十首》之七),黄鹄的“不与燕雀翔”(《感兴十首》之八),香草的“兰蕙独芬芳”(《感兴十首》之八),少年才俊的英锐之气激荡于诗篇,虽亦有科场失意的牢骚满腹,然仍不失悲歌慷慨之作。而其后期的诗歌创作,屡试屡败的科场打击,岁月的无情流转,使诗人早岁的锐气荡然无存,“与君半世俱沦落,怀抱何由得尽倾”(《喜晤迮耕石,追次齐少宗伯奉赠原韵》)成了诗人的人生写照,呈现在笔端的多为慨叹功名如幻,亲朋异域,华发苍颜,有家难归的哀婉之情。
三
总之,刘大其人其诗曾得到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的赞誉与倾慕,“文笔人间刘海峰,牢笼百代一时穷。别来书到长安少,死去才令天下空”(《送朱子颖之泰安府》),其成就实不减其文,甚而“诗胜于文”,然为文名所掩,遗响竟至当世,学界对刘大的研究仍用力不均。为此,当代学者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云:“一般人只知道桐城派是清代影响巨大的古文流派,却不知道它还是一个很有地位的诗歌流派。其实桐城诗派所取得的成就和所产生的影响是超过桐城文派的。”事实上,桐城派的成就不单有桐城文派、桐城诗派,还有桐城学派,其取得的多方面成就及深远影响,绵延文坛近百二余年。
参考文献:
[1]姚鼐.惜抱轩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方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刘大.刘大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谱[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怅然间,我张开双臂拥抱这秋天的夜空,想感怀一下“中秋月圆”的惬意,可是的空旷的心情如稀疏的星光一样散落一地,踩过自己的影子被昏暗的光亮拉的很长很长……
岁月的流失,带走了我们豆蔻年华的蓬勃,暗淡了那些年轻绚丽的色彩,远远的街灯在深邃的夜色中孤独,窗外,万家灯火的隐隐约约在这迷蒙的天幕上添了一份沉重,生活中许多闪烁的瞬间,在冲动后变淡,在温暖后变凉,留下的也只是一些记忆的碎片,如痴心于曾经的温柔,执着于缠绵的初衷,随着季节的轮回被尘埃层层覆盖,透过记忆的缝隙,原来一切都被风化的烟消云散。
被遗忘的角落,寂寥落寞,流落的光阴,穿戳于尘世的苍白,极力追寻着它原来的模样。依恋于黑夜之中渴望黎明的阳光,梦幻的霓虹灯撩拨着夜的静谧,那一抹岁月的斑斓在茫茫红尘中羞怯,犹如这八月的桂花一样随风飘香。
世间很多“山誓海盟,海枯石烂”的誓言,能有多少人兑现?多少熟悉的身影成为人生的过客,多少激情已成冷漠;世间有很多事,都已成过往;世间有很多爱,都已成伤疤;世间有很多人,都已成陌路;世间有很多情,都已成烟云,留下心里那条爱的痕迹也经不起岁月的冲刷,更经不起现实的打磨而悄悄的平滑着……能留到最后的终归还是自己!
徘徊在秋的边缘,寒心于冬的严酷,凝望春的灿烂,静静的心境没有风花雪月的渲染,淳净的眼里没有任何欲望的燃烧,默默地把自己裹上涓秀的文字潜藏在这漫漫的秋夜里;让多情的键盘绽放出文字的妖娆;零乱的记忆沿着时光的旋转恣意纠缠……
人生的轨迹,是一次灵魂的旅程。有些缘分你错过了但有人遇上了,有些风景你感觉不美但有人欣赏,有些路,想走与不想走,都是曲折;有些话,说与不说,都是伤害;有些人,爱与不爱都的离开。有的东西难以割舍,但不属于自己,最终还得放弃。当曾经的美好被镌刻成一道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残留的余温除了无奈便是认命。
有时候,一个人仰视着蔚蓝的天空发呆:是谁在这白云飘逸的天际间悄悄的哭泣;又是谁在这遍地落叶的季节里掀起了那尘封已久的哀叹?
我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伤痕累累,精疲力尽,一路走来,生活中的跌打滚爬磨练了我的意志,世态的炎凉,引领我跨过真实的界线,跳跃虚幻与现实的交点,那心绪的萦绕,已是昨日的梦。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每当我想起这首童真的歌时,心会感动,看着不起眼的小草儿,默默无闻地绿着,配衬着百花吐艳,却被人忽略它的存在,它与世无争,它无所欲无所求。它却把生命的绿色铺满大地的每个角落,给与万物生灵无限的生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小草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精神的真实写照,小草在恶劣的中环境不畏艰难险阻还存在着极强的生命力的品质,给与我生活的勇气和上进的动力,也给我一份朴实而平和的生活理念,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保持一种恬静而淡雅的人生态度。
篇10
慈,是一种包容的心态,只有包容,才能和谐相处;慈是一种大爱,教育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而孝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珍惜和善待的人,谈不上孝;孝还需要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也谈不上孝。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与慈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那么,实现素质教育的当代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应当如何实施慈孝文化教育呢?我应从班级教育抓起。
一、原因
1.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班级都是一个小集体,班主任都要直接面对学生和联系家长,这为班主任开展慈孝文化教育,教育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社会提供了基础条件,创造了极大的方便。老师天天接触学生,关心、教育学生,师生之间既有联系的空间时间,又有师生感情基础,同时学生也明白老师有教育义务,易于接受且喜欢接受。老师与家长也有一种因学生而联系起来了的“亲情”关系,沟通多,联系多,相互之间极易配合。于是,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还把孝敬之爱施予自己的父母,这极其容易接受并做到。
2.班级有班会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利于老师集中进行慈孝文化教育,并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学习雷锋、关心同学、尊敬老师、热爱集体、孝敬父母、关爱自己等活动,都可融入慈孝文化。
二、内容
1.班级开展慈孝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上述的学习雷锋、关心同学、尊敬老师、热爱集体、孝敬父母、关爱自己等主题,都与慈孝精神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有了爱,就能有慈爱之心与孝敬之情。
2.在具体内容上,更需要讨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古人是怎样孝敬父母的?我们应不应当孝敬父母?应当怎样孝敬父母?再是讲慈孝故事,如二十四孝里的部分故事。再就是学习《弟子规》等经典。还有就是了解当今不孝的悲剧性故事,学习孝敬父母的榜样的故事。比如我们当地编写的反映本地人孝敬父母的真人真事的故事集《孝星》,就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对于高中学生,还可开展慈孝文化的由来和传承慈孝文化的当代意义,以及如何传承慈孝文化的讲座和讨论。
三、主题
班主任要充分挖掘“慈孝”中隐含的道德自律和互爱文化,拓展慈孝文化的原有空间,将原本属于家庭、宗族的狭隘的慈孝延伸到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延伸到对师长、同学、邻里的友善关爱,实现传统慈孝文化的现代转换与诠释。笔者认为除却慈孝原本包含的内涵——孝敬外,“责任、和善”也是新时代赋予慈孝文化的新的内涵,可将这三者提炼成为慈孝文化的三大核心品质,并分别向学生作出诠释。
1.责任。对中小学生而言,责任就是对自己的言行有要求,在学校里勤奋学习、对家庭尽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对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即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心、环境责任心、家庭责任心、他人责任心、社会责任心。
2.孝敬。即要有“感恩之心”,就是听从自己父母长辈的教导,关心他们的健康,多参与家务劳动,替他们分担忧虑;要有“仁爱之心”,就要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的长辈,以诚待人;要有“赤子之心”,就是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3.和善。温和善良。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逐步形成外向、活泼、自信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善于主动与人沟通,乐于给予同伴帮助,最终营造出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氛围。
显然,责任、孝敬、和善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层层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责任是基础,当一个人富有责任心时,会对身边所有的人、事、物产生极大热情,对家人孝顺,对他人尊敬,对社会、自然产生敬畏。在此基础上,必定能营造出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天地,从而达到家庭、社会一片和善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的责任心。
班主任还可将以上几点具体化,列成条款,要求学生做到。比如孝敬问题,可以列出如下条款:
在学校或社会上: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身边人。如,给需要的人让座等。③对同学的父母、长辈有礼貌。④理解教师的工作,主动关心老师,做老师的助手。⑤管住口舌,不能辱骂甚至于不要说任何人的坏话。⑥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活动。⑦热爱自然,不损害一草一木,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在家庭里:①父母的声誉与财产应全力维护,未经许可,丝毫不取。②每逢吃饮,先请父母品尝;餐前帮父母盛饭拿筷。③在平时要公开并说出对父母的爱,学会主动向父母示爱。④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了解他们的喜好。家人生病时,能主动照顾,不求回报。⑤不与父母顶嘴冲撞;有误会时,试着向父母有理有据地讲明道理,说明情况。⑥亲近父母,感受亲情,懂得回报。
四、活动
如开展“欢乐中秋,情浓意浓”的中秋“送祝福”活动,“感恩父母,弘扬慈孝文化周”活动,“关注母亲,感怀亲情”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主题班会、制作感恩卡、手抄报、慈孝故事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了解父母、长辈一天的工作、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尊敬父母、长辈、学会感恩的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