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6:3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社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社会论文

篇1

人类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社会,就是由于人能够不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社会是最基本的前提。所以为了建设更好的社会,正确的认识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对社会的认识,源于对社会的感官认识,我们看到的以及听到的,在脑海中形成对社会的感官认识,这种认识是基础,也是片面的,必须通过感官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对社会做出贡献。这就是培育社会认知能力的意义所在。

二、在政治教学中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思维培养。

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仍然采用考试对学生政治方面的知识进行考核,这种方式使得老师在进行教学时,着重以应试作为教学的目的,导致政治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在针对应试教育的政治教学开展过程中,老师传授的仅是应试技巧,并注重学生的习题演练过程,对学生的要求仅限于背诵知识点,为考试取得不错的分数做充足的准备。这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政治的重要性仅限于考试,而忽视了政治学习中自我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所接受的有关思想品德的教育,本身就具有实用性,不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社会,并能使学生培养出很好的为人处世能力,在待人接物方面能处理得更加得当。因此政治教学要潜移默化将社会认知思维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使得学生将书中的正确且符合道德的行为付诸于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情形,为以后遇事能做出明智的举动打下基础,为以后很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二)延伸教学内容,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社会判断力和社会认知力的培育,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为此,老师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只是对于社会骨架的概括,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宏观认识,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社会进一步认识的需求,因此需要大量的课外材料。老师应该通过课外教材补足课本所具有的缺陷,引领学生学习课本以外的资源,让学生在这些资源中吸收更多的养料。从而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和善待人;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对教材进行的补充教授,应该从两个方向开始,第一个由课本的知识开始,进行对课本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本,充分吸收课本带来的养分,从而更为全面的理解思想政治;第二个方向是由身边发生的每件代表事件和时事开始,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本质,让学生养成分析事件的习惯,同时又能使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大事,从而具有更强的社会认知能力。

(三)运用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政治教学不能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需要转向一个更广阔而空间,即课堂教学不能很好的达到政治教学的目的,需要在课堂外挖掘更好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就是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这个大课堂,进行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社会会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教导,这种方式贴近生活,易于接受。例如历史纪念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铭记历史。影像资料馆,以放映影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政治相关事件。这些都能有助于政治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真实的体验过程,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知思维将会不断地在其脑海中出现。比如去历史纪念馆,可以让学生根据纪念品和纪念碑来深刻记忆历史事件,这些记忆和体会都能强烈的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对爱国教育更加深刻。

三、结语

篇2

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暨集权政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暨民主法治社会转型时期,在体制变革、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处于非均衡状态,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增强及利益的进一步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就业难、看病难、房价过高、反腐压力大、教育公平问题、阶层固化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大量出现,一方面,我国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与提高、权利诉求与利益表达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我国现有体制或体制转型中的“真空地带”却无法或难以有效满足公民的权利诉求与利益表达,民众在权利救济渠道匮乏时不得不以种种非常规方式来维护权益,就是所谓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渠道受堵,导致不满不断积聚,就会使利益冲突这种现实性冲突演变成破坏性极大的非现实性冲突甚至政治冲突。

二、中国式维稳目前存在的思维悖论和现实困境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目前中国式维稳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稳概念扩大化、宽泛化。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稳定压倒一切”的理解呈现出了“片面化、简单化、纸面化”的趋势,即片面地理解“稳定”即是“不出事”、单纯地压制“社会不稳定因素”“维稳”近年来在部分地方呈现出扩大化趋势和泛化趋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就表示,现在的中国社会有太多的“敏感”事情、“敏感”人物、“敏感”话题和“敏感”时期,甚至把一些国计民生的问题,都搞成了所谓的“敏感”问题。

(2)维稳方式运动化、组织化。事实上,在各级政府实践“维稳”工作的过程中,在应对时,缺乏主动、及时公开信息的思维逻辑,而是采取一些简单化的处理方式,要么封锁消息,要么遮遮掩掩,故意视而不见。很多地方政府时至今日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大棒处理所有问题的管理思路,仍采用运动式的办法来应对。

(3)维稳手段政治化、行政化。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刚性稳定的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形成了“上访等于不稳定”的思维定势。“不发生,无大规模上访,无人进京上访就叫稳定”,并以此为重要指标评价干部能力和政绩。这种严苛的倒逼问责机制使得有些地方政府频繁动用国家工具甚至勾结黑恶势力,采取诸如、殴打、拘留、罚款、劳教、判刑、连坐以至于公然在北京雇佣私人保安公司开设“黑监狱”等手段压制上访群众,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各种合法权益,甚至造成上访群众人身和精神的巨大伤害。

三、探寻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新模式

(1)科学的稳定观和社会冲突观是构建转型中国维稳新模式的理念基础。科学稳定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动态、公正、民主、和谐、可持续的法治稳定观。稳定观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为:①从简单的“管控人”转向真正的“以人为本”是科学稳定观的核心;②从机械稳定转向有机稳定;③从回避冲突到正视冲突。

(2)公平正义是构建转型中国维稳新模式的价值之基。社会公正是政治稳定的价值基础,是一种支撑社会政治稳定极其强大的内在心理力量。社会公正是人的基本权益需要,有助于人民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①牢固确立公民权平等的制度基础,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调整与改善实现每个人生存、发展机会的平等化;②努力消除一切有违机会公正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统筹效率与公正、机会公正与结果公正的关系,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发展与稳定,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

(3)现代国家制度体系是构建转型中国维稳新模式的制度支撑。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节约社会交易成本和国家治理成本,而且还能有效缓解社会不满情绪,具有预防和化解社会冲突的功能,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吸纳、疏导和缓解社会不满,实现社会政治秩序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容 志,陈奇星.“稳定政治”:中国维稳困境的政治学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5).

[2]王梅枝.试论从刚性维稳向韧性维稳的转变[J].党政干部学刊,2010(4).

篇3

[关键词]议论文 人情味 体现 感召力 吸引力 信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27

众所周知,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但在目前,有些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在反映客观事物过程中套话空话连篇、语言生硬、论述偏激;更有甚者,论述语言尖酸刻薄、危言耸听、极尽骂人之能事。大家都知道,古往今来中国乃注重人文、倡举伦理、体恤民情、抚慰民生的文明古国。所谓“厚德载物”说到底就是“宽以待人”,“以德服人、以情待人”。然而,在社会科技一日千里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在最能反映现实的议论文中却感受不到应有的“人情味”。我认为,在当今的议论文中,特别是在初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中更应该多一些“人情味”。

一、恰当地融入“人情因素”可以增强议论文的吸引力

一提“人情味”,有人就误解为“儿女情长”。其实不然,所谓的“人情味”无非是指人之常情,即人与人、人与事物中本来就有的足以动人心弦的情感素质。毫不讳言,在人类的各种特性中,再也没有什么比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更能引起人类的普遍同情和兴趣的了。丝毫不可否认,“人情味”是激发议论文生命的原动力,因而也是议论文最具魅力之所在。与其他写作体裁相比,议论文恰恰更需要这种原动力量。作为论说文,议论文有时所论及的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它往往是调动抽象思维,运用抽象语言进行写作,而它的语言相对枯燥、缺乏生气。如果不在论述的表现章法上另辟蹊径、别具一格,恐怕就很难引人惠顾。所以,在初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中倾注浓浓的“人情味”,会使你的议论文成为有血有肉的精彩华章。

譬如,一位学生在议论文习作中论述“公权私用、法外行政、非法作为”时,在表现手法上就很独到。小作者为了论述一个严肃的话题――平凉市崆峒区公安分局将法律程序踢开,弃法律规章于不顾,公权私用、法外行政、非法作为或乱作为,在文章一开始就人情化地设置了一幕喜梦惨断的悲剧:

平凉市崆峒区市民王忠义为了取得一块土地的使用权,个人出资拓宽修建了一条小路,并动员拆迁了十户居民。就在王忠义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办齐,并设计好图纸准备开工建设之时,与工地一墙之隔的崆峒区公安分局突然提出,他们要征用这块土地,还出动警力阻挡王忠义施工。作为一个弱小的个人,王忠义只有一条路可走――维权!

面对这个通过辛苦劳动换取合法利益的平凡市民所得到的结果,相信没有读者会无动于衷。小作者正是给予了这个憨厚、勤劳的劳动者以挚爱和同情,通过人情化的描述,激发读者的同情和义愤,引导读者追随自己的思维笔触,关注问题的结局。

二、“人情味”不会冲淡议论文的理论力量

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误解,情感成分的融入会冲淡议论文的理论力量,影响其深度和质量,其实并非如此。情感也是一种理性的积淀,它虽然表现为感性的形式,却蕴藏着无限的理性哲思。人的情感的宣泄和展露,并不等于浅薄。质朴的情感是人类真情的流露。议论文固然需要说理和辩驳,但说事论理是一门艺术。议论文决不能为说理而说理,它的说理是为了说服人。虽然,古圣先贤的学问渊博,理论神圣严谨,感化民众,但不如现实诲人不倦的谆谆教诲和促膝谈心更能打动人。因此,议论文无论怎样高谈阔论,没有鲜活的人情流动于字里行间,也难引起读者关注。与此相反,议论文立论准确、词语贴切、情溢笔端,则会引人入胜。所以,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倾注情感,有助于议论文达到纯理论无法攀升的审美与论理境界。

譬如,一位九年级学生写的议论文是这样开头的:“做了21年的代课教师,甘肃省庆阳市宁县良平乡惠家小学的教师惠志敏被辞退了。家徒四壁,无以为生已经42岁两鬓花白的他,只好走进陌生的城市打工。在工地搬石头,每天30元……”惠老师的窘境,让读者心头一酸,不仅是怜悯和同情,更多的是愧疚和不安。没有艰深、晦涩、沉闷的理论阐释,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呼号,注满情感的深情文墨便呼唤起读者的关爱之心。施文于人,而不露丝毫教导于人的痕迹。这才是寓“情”于文、寓教于“情”的真谛。

三、“人情味”可以为议论文架起信任的桥梁

如今,由于物质生活享受的纷繁干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扭曲了部分人做人的礼仪与人格。他们不老实做人,急功近利,对国家大事置若罔闻,对身边的小事更是漠不关心。我们的议论文现在该担当一些什么责任呢?议论文 “政论性”的特征决定它具有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然而生发议论,写不好最容易流于生硬的说教和令人生厌的评头论足。因此,在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读者的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时代赋予议论文的历史责任是:议论文要实现全部社会意义的理论价值,首先应建立起与读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用真情赢得读者。而“人情味”却能担当得起“承载信任”的桥梁。因为它不仅能跨越论述者与被论述者、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论述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沟通或解除两者的心理与思想距离,而且,最能调动读者的心理因素,从而,表达他们对作者观点的赞同或认可。谁能否认充满“人情味”的情节穿插与浓情绵绵的直抒胸臆,会产生令枯燥议论所达不到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呢?

篇4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能钻研教材和教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接受能力,精心备课,精心授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研究新教法,新学法,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路子,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增强思想政治课对德育的针对性。从1993年9月开始,我一直从事初三毕业班的思想政治科的教学工作,勤于钻研教材和命题方向,真抓实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先后在1995年、1997年和1998年三年中考成绩评比中,平均分、及格率均名列全县第一,多次在县政治科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举行教学观摩课,取得了好评。95年9月我被榜头镇党委、政府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97年12月,我参加县优质课评比,成绩优异,被教育局评为“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几年来,在教学改革和钻研教学新方法上,我撰写了一系列教学经验论文,在各级会议上交流,取得了一致好评。《如何大面积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初三年政治科教学点滴体会》、《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的实践》、《贯彻“两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分别在1995年、1997年、1998年和1999年的县政治科中考质量分析会上交流并收入汇编。其中《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的实践》一文于1999年5月在省《德育》优秀教学论文专刊发表。《贯彻“两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一文荣获99年县中学优秀政治教学论文一等奖。我曾经在95年、97年和98年三次在竹庄中学举行现场经验介绍,取得好评。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耐心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融贯于日常生活中,与时事政策教育相联系,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陈丽白同学的小论文《民族之光》获县一等奖;陈汇慧同学的小论文《中华之光》荣获市三等奖;王锦敢同学的小论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克不容缓》获县二等奖;陈汇慧同学的小论文《人口警钟要长鸣》获县三等奖。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7-01

议论文写作是让大部分学生惧怕的话题,也是令广大教师头疼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总结出议论文写作“三步走”教学法,即让学生准确提炼论点,合理选择论据,明确论证思路。

一、准确提炼论点

论点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无误地提炼文章的论点,醒目地立论。最佳论点的选择原则有:①准确、新颖②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③离材料中心最近。教师要遵循以上原则,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或材料,从整体上理解题意或材料的内涵,学会抓住关键词。其次,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中的关系构成,从而明确论述重点。最后,在提炼观点时尽量缩小范围,力求具体、独到。

例如,在以“严师出高徒”为题目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提炼证点的:

师: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A:“出”字!

生B:“严师”这个名词!

生C:“高徒”这个名词!

师:“出”是连接两个名词的关键字,可见,题目的关键词应该是“出”字。

师:“严师”和“高徒”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A:因果关系。

师:为什么是因果关系?

生A:因为有了严格要求的老师,才会教出水平高的徒弟。

师:正确!

师:文章侧重写严师还是写高徒?

生B:当然是严师了。

师:非常正确!我们应该着重写老师是如何严格要求学生,才造就了知识水平高的学生的过程。

议论文论点的把握和提出非常重要,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要点,解决立论难题,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理选择论据

论据是确立论点的理由和依据,鲜活的论据可为文章增添新意,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的论述观点,选择论述主旨相同但鲜活度不同的两则素材,通过对其新颖度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分辨、选择鲜活的论据,从而解决学生引用论据事例陈旧的问题。如在以“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题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选取“雷锋帮助战友补袜子”的故事和“高龄老人刘盛兰拾荒助学子”的事例,让学生对二者进行对比,其中“雷锋帮助战友补袜子”的故事虽然能充分地为论点提供充实的依据,但已年代久远,非文章论据的佳选。而“高龄老人刘盛兰拾荒助学子”的事例是近期在《感动中国》节目上播放的,素材较新颖,且也能充分地为论点提供充实的依据,为较佳的论据之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旧瓶装新酒”,即通过新角度分析旧材料,在旧材料中写出新意,使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论据的选择是议论文写作的重头戏,教师务必督促学生对素材进行搜集和整理,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储备。

三、明确论证思路

在确定论点、论据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编排布局。教师应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追问,使论证思路越来越清晰。

例如,面对“见义勇为”这个题目,笔者首先让学生阐述“见义勇为是什么”,学生分析得出见义勇为是不顾个人安危救人,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挺身而出等等。然后,笔者让学生举一些见义勇为的事例,学生举了军人孟祥斌舍身救跳水女孩等例子。接着,笔者提问:“为什么要见义勇为?”学生总结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最后,笔者让学生从反面思考:“失去见义勇为将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学生指出失去见义勇为的精神将会导致社会道德缺失、社会发展不和谐等后果。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打开了写作思路,写出了如下片段:“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军人孟祥斌看到轻生女青年跳江,奋不顾身地跳水救人,最后壮烈牺牲。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另外一个生命,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感动中国,事迹被世人传颂。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这种美德,假如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行一层层理性的追问,让学生不断地思考与分析,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文思泉涌、行云流水。培养学生理性追问的能力需要长期持久的训练,教师必须抱着“打持久战”的心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指导。

篇6

议论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人们在生活中,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往往有一定的看法和主张,或赞成或反对或存疑。把这些看法和主张表达出来就是议论,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一般人认为,议论文写作是高中学生的主要练习方向,初中应只练习记叙文,而且在现在的学生教材中也只编选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更是使一些人误以为初中训练议论文没什么必要。不过,我认为,从中考指导意见来看,加强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是一个大趋势,这其中也应包含议论文的训练。而且,一些同学容易受到记叙文的影响,把握不住文体特点,常写偏了题,或是文体杂糅。这也更说明初中开始议论文训练的必要。许多语文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付出了不少心血。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首先,我们得明确,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病有以下几点:

1.论点不明,模糊难辨。有的同学虽然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在这之后却漫无边际地杂谈,所叙述的事例和所讲的道理不能很好的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难辨其真正的论点。这便是主题不集中,论点不突出的表现。

2.论述详尽,偏离文体特点。议论文的记叙和记叙文的记叙是有区别的:议论文的记叙一般是概括表述的,作为事实论据论证论点,是为议论服务的,没有必要像记叙文那样详细展开、具体描写,更无需把“六要素”都交待清楚。

3.罗列事例,缺少分析。一些同学写议论文很容易犯的毛病是以叙代议,“观点加例子”。这样的议论文不能讲明观点,讲清道理,说服力也不强。

4.空洞说教,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任何时候都是写议论文具体分析和说理的一个好方法。只是笼统的泛泛而谈,就事说事,甚至在写驳论文时以骂代驳,搞人身攻击,就把“理”给做歪了。只有在充分说理分析的基础上,把中心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文章更深刻,更有意义。

其次,要注意论证的一般结构、论证方法的多样性、事例的典型性、语言的严密性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题目求新颖精当。

“一语为千万语所托命”(刘熙《艺概》)。题目是作品的窗口,犹如人的脸面,非常重要,有个新颖精当的题目,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题目怎样才能新颖?办法是:找“冷门”避熟套,翻新名言俗语。

古人讲求“善避”之法。避熟,避俗,自然能新人耳目。但古人同样提倡“善犯”,“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清.毛宗岗《三国演义-读法》),即利用原来的基础、框架,进行翻新,改造。

题目求新,应先求精当,必须内容自然先发的结果。做到文如其题,题文相副。如不顾内容需要与否,一味在设题上故能玄虚,硬戴上一顶怪异的帽子,哗众取宠,近似“搞笑”,使人看了全文后,有上当被愚弄的感觉,那就不是出新,而是走到歧路上了。 转贴于

2.见解求深刻独到。

文学所在认知上给人提供一些新的东西,使作品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这当然珍贵,但学生所见所知甚少。更多是阐述以有的常理。“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清.刘熙载《艺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的传承,讲“常理”也是必要的,但讲常理须附丽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营造出与别人不同的艺术境界,而且力求讲的比别人透彻一些,这样,常理才会“常讲常新”,得到大家的认可。

3.布局求和谐匀称。

作文的结构布局犹如人的身躯骨架,其高矮胖瘦均须适中,否则即有损美感。因此,作文要美,必须在结构上讲求和谐匀称。

中学生作文一般六百字左右,宜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尺水兴波。因此,题目切忌宽泛、笼统、概念化。所讲问题不宜于多而杂。否则,篇幅有限,面面俱到,说不清,讲不透,“贪多嚼不烂”,等于挖了一些“浅坑”,使作文看上去像一个头大身矮的“胖子”。反之,题目小一点,立意单纯集中,写起来收放自如,可以避免“矮胖”病。

当然,作文过于单薄枯瘦也不好看。有的作文给人以干巴直露的感觉,即与结构上枯瘦单薄之病相关。克服此病,古人也有提示。“作短篇之法,不外婉成章”,具体一点叫“孤者辅之”,“枯者腴之”(《艺概》)。所谓“婉”,就是在谈一个问题的时候,先不要“一竿子插到底”,急着把观点亮出来,这样就是“直线”发展了。怎能不单细?而是绕几个弯,一步步地廊清背景,刨根问底,把各种可能都想到,或正面剖析,或反面驳论,使文章曲线发展,这样就打开了一条比较宽的“通道”,作文的蕴涵就会丰满许多。力避平直追求曲折,才有峰回路转,层层登高之妙。

此外,结构上还应追求一种疏密有致的境界。这主要是就议论文的引用论证说的。议论文引用一些名言,典故与事例,的确能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但处理不当,就会形成“事障”,作者的情感流泄受阻,读之如行进于乱石横陈的山道上,使本该活泼的文章几近沉闷的学术论文。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注意对所引典故、事例,在不失其真的情况下,加以精细“打磨”,然后根据行文需要。“景碧裁红点缀匀”(元好问《论诗三百旨》),或“整引”,或“散引”,或“直引”,或“意引”,安排妥帖,这样凹凸不平的“乱石”就成了光滑平坦的“水磨石”了,又像盐粒入水,只觉咸味而不见盐粒,避免了板结涩顿。

4.语言求清俊畅达。

语言因人而异,可有多种风格,准确,精练,生动是共同的要求。清代文学家陈维松说唐代刘长卿的诗是“净如秋水滑如莺”,白居易描绘琵琶的音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语言像没有半点泥沙的秋水那样清纯明澈,像莺啼那样流利和谐,像嘈嘈切切的弦音那样有韵味,该是多美的境界啊!

篇7

一、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体系

物理课外活动的途径有很多,按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方式,可将物理课外活动划分为:自主活动学习(如小论文、小制作、应用实验);合作活动学习(如社会调查、一物多用、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如操作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就初中阶段而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们着手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主要是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调查简称“四小”。学生通过“四小”活动,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体验了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实施

(1)课外小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精心设计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实践表明物理课外实验活动以丰富而又蕴藏着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深得学生的喜爱。按活动的能力层次从低到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探索性实验、应用性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等。实践中,我们注重了以下几个可行性小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增强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①观察烛焰在扬声器前的摇曳②观察水的沸腾③从不同角度观察鱼缸中的金鱼④观察鸡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浮沉⑤用测电笔判断家庭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2)科技小制作,开展物理课外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勤于动手、动脑。学生每件制作品要能演示一种物理现象,说明一个物理问题,并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边干边思考,互相质疑,展开讨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体验小制作成功完成的喜悦,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能力。实践中,我们把学生按4人一组的形式分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具体有:

①自制魔术箱②自制简易天平③自制测力计④自制水果电池⑤自制直流电动机

附部分学生作品:

自制简易天平

自制魔术箱

自制测力计

自制直流电动机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知识,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安排、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科普读物,浏览有关科普网站,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意识,并定期组织检查和辅导,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科技书籍的能力。科技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是探讨、研究问题的一种手段,又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要引导学会根据课题查阅有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通过观察实验,切实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写出分析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文章。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撰写的小论文题目有:

①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1m/s②假如地球最低气温只有1℃③假如物体不受重力,世界将会怎样④宇宙从何而来⑤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其中有的论文向报社投稿,有的是科普协会的征文,有的刊登在学生自办的班级小报。

(4)组织社会调查、延伸物理知识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水循环后,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报告,报告项目包括考察目标,地点,时间,水域情况,周边情况,总体印象,给相关部门的建议等。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项目有:

①考察校园受噪声污染的情况②考察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③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的调查④废干电池的污染调查⑤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

附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考察目标

考察地点

考察时间

水域情况

颜色

气味

漂浮物

其他

周边情况

总体印象

给相关部门的建议

学校

班级

报告人

三、对物理课外活动的思考

应该指出的是,物理学课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物理实验都愿意亲自动手操作。一方面物理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通过用脑思考,动手操作,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物理课外活动的广阔题材,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诸如独立思考、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但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1)老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是课外活动,老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体现在活动之前,学生活动时,老师不在身边,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及时提供帮助,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活动的效果。

(2)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情不一定高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网上冲浪成了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吸引人。人的惰性会让部分学生放弃参与物理课外活动,或者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物理课外活动。

(3)活动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影响着活动效果

我们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给学生开展的以上那些活动,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但相对日新月异变化的信息社会,有些已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迫切需要一线教师从日常教学和生活实际中,探索出更具价值和可行性的题材供学生选择。

篇8

>> 遂宁市及其周边地区高中生公民意识调查报告 初中生公民意识调查分析 初中生活假想调查报告 初中生公民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 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调查报告 武夷山市初中生作文反思能力培养调查报告 初中生化学课堂笔记调查报告 初中生佩戴红领巾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的问卷调查报告 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初中生补课情况的调查报告 初中生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报告及良好方法的总结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养成问卷调查报告结果分析 初中生军事基础和军训意向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蒙授初中生汉语文近义词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大学生网络公民责任意识状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报告 高中生择业倾向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4-13.

[3]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韩慧.济南市公民意识实证调查:现状、成因与对策.山东青年政治学报,2011(1).

篇9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人文性特征;整合能力;成果展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47-02

语文历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所以工具性和基础性是其本质特性,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提出,大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它必将使很多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

语文学科是一门与时事密切相关的学科,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紧密结合时事,充分利用信息报道来训练学生的辨别和总结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如神州五号飞船上天,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组织学生积极搜集材料,进行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学生积极发言,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地民俗风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讨论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初中教师要以点带面地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

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首先一定要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促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可以通过经典的成语故事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来进行;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的结合可以通过对于某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和方言宗教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语文和政治的结合可以通过关于道德伦理的规范性来结合;语文和英语的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来进行。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师一定要以点带面地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从而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三、初中教师要尝试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来实行综合性学习

教学无一定之规,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

1.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举办讨论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如笔者讲到三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时,我们就开展了一次激烈的辩论会。学生先是大量地搜集关于三峡的材料,并撰写了充分的文字材料。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笔者还特地邀请了历史教师、地理教师和政治教师参加本场议论赛,并请他们分别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对三峡工程进行了专业性评价,最后笔者做总结。

2.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调研报告和科技小论文来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当代的学生要有一点儿研究者的钻劲儿,笔者就让学生学写调研报告。如笔者参考物理、化学、历史和生物各科教材,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写成调研报告,并要求其用语要准确、实验过程要清楚,养成良好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好习惯。另外,针对某一次实验,笔者还让学生就本次活动练习写作文。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让学生通过水是绿色植物的生命之源加以拓展,从而了解到人类也需要水,所以我们要珍惜现有水源,节约用水,有感而发,学生写出了一大批文质兼美的小议论文。

3.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自我风采、再现历史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在讲述的语文人物传记类课文或名家名作的过程中,要学会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渗透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比如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现状等,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一些特殊体裁的文章,如历史故事或话剧等,笔者还会把学生组织起来,排成小话剧来一个历史再现,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

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总让学生有一种“干巴巴说教”的感觉。学生的这种“评价”确实指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弊端。为什么一门针对性这么强的课程却让学生认为是“说教”呢?原因就在于部分教师上课时仍沿袭那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这种照本宣科或漫无边际胡扯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为了改变教师“说教”,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来说,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来说服自己。因此,每上完一单元之后,我就要求学生结合现时生活写篇小论文。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时,主要是抓“近、深”两字。所谓的“近”指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分析自己身边的事物、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撰写出较有新意的小论文。由于要求写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所谓的,“深”则是指引导学生对所述问题的分析要有―定的深度。由于学生受主观因素的限制,往往对问题的分析容易泛泛而谈,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我就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推敲,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既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其积极思维,又能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其写的技巧。这种“小论文”的教学实践过程既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消除了“说教”的这种感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知、行、意的统一。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巧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假设不同情境,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简单文字,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听视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一课时,很多同学并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人都只顾自己,犯不上为别人见义勇为,再说现在《中学生守则》中都把这一项去掉了,再讲什么见义勇为是虚伪的。对此,教师并不急于将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放了一段影视资料,介绍一名高中女生在放学途中因软弱而遭歹徒挟持的案例,当女生被挟持时,两名男生经过……此时,暂停案例播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案情、猜测后果。由于案例真实,案中人物和学生年龄相近,同时也有部分学生遭遇过被劫事件,学生很感兴趣,讨论热烈,猜测也五花八门。最终经过激烈的争论,大家还是取得了一致:面对违法犯罪,任何公民都不可袖手旁观,否则非法侵害随时可能会危害自己;但是作为未成年人,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制止不法行为。这样利用多媒体有声有形的特点,将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用媒体展示出来,创设不同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获得。

三、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争强好胜是青少年普遍的一种心理反映,也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想法,决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挖苦指责,而应尽量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的《身边的诱惑之游戏机的诱惑》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以电子游戏的利与弊为主题,进行探讨。学生认为,好的游戏可以提高心智,开启思维;不好的游戏就会损害身心,有碍于思想健康。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讨之后,学生们得出最后结论:面对这种诱惑要合理计划控制自己、节制自己,学生们对此结论也心服口服。这种讨论教学法,不仅有一定的教育性、针对性,而且还在讨论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就理解并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利用社会大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根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课堂活动中(单元设计课)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