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二卷范文

时间:2023-03-17 22:1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全国二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全国二卷

篇1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二卷文学作品阅读选了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的散文《大河家》。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意蕴丰厚。紧切时代,读后给人以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

在考场上怎样去解读这一极富人文内涵的作品,很快的抓住作品的内容与主旨,准确的完成文后试题是摆在考生面前的现实问题,而学生对此往往感到很棘手。我通过课堂讲析此题觉得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对快速准确把握散文内容主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一、借用解读诗歌“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文章思路、结构,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把握散文内容主旨

在诗歌阅读中有一个解读主旨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是说在理解欣赏诗歌时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就是说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内容的真正内涵,然后根据 意象和内容去推测诗歌的主旨。把这个方法借用在散文阅读中就是通过整体阅读分析文章思路、结构,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把握散文内容主旨。从写作的角度讲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对照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

《大河家》这篇散文共十四个自然段,在初读文章后,我们很快能看到作品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大河家的相关情况和大河家一个已八十岁的老人韩三十八。一到九自然段写了如下内容;大河家这一村镇与黄河的关系;它虽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是年年放浪在大西北黄土高原 之家的必经之地;它在地理上起着枢纽作用,不露痕迹的沟通着中国;我对这儿的依恋;它是大西北一个极其普通的贫穷而又热闹的集镇;它地处甘青两省交界,沟通了回藏两族人民,促进了两族间物资的流通;这儿以摆渡为主的交通方式;这儿人的生存方式和壮美的黄河之景这九个内容。

十到十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韩三十八这一生活在大河家已八十的老人,分别写了韩三十八早年当过护兵,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冒着九死一生回到家中,后来干尽了渡口一切的营生,他一生历经坎坷、四处漂泊。但他把黄河看做他的家路,只要找到黄河,他便能回到他的家。这种坎坷的人生经历,这种与黄河的特殊关系,使他爱黄河,对黄河百看不厌,他视黄河为自己生命的安全港湾,人生坐标。因此他对生活就能做到从容不迫,淡定从容。由此我们看到散文抒写了一个中国最底层,最原始的村落,它的偏疏、不为人知,但它又有着重要的地理沟通作用,它朴实、神奇、平静,景色壮美,更有一个最平凡的人对黄河的一种最纯朴、最独特的感悟。

二、“知人论世”关注作者、时代,抓住作者情感,把握作品主旨

对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是进入作品的第一步,而这往往是浅层的、表面的、狭隘片面的认识。而要对作品有一深入的、本质的、全面的认识就要关注作者,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知人论世”的去解读。诗歌阅读中的“知人论世”是说在吟咏、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在考场我们不可能对作者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但是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把握、了解、感知作者的人生经历、处境、思想情感,进而去把握作品的主旨。

篇2

复习其实就是把学过的东西都回顾几遍,了解透彻,但是有这么多的内容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几十分上百分并不是很容易。所以就得把复习的范围减小,但是在减小复习范围之前把基础知识了解了,比如什么定理公式是得先熟悉的,熟悉了基础之后就可以开始在小范围内复习了。

要怎么减小范围呢?这是关键,其实每年的高考题都是类是的,都差不多是那几个知识点,那么就可以一历年的高考题做为复习的范围了,什么大本大本的复习资料其实含金量还没有几份历年的高考题含金量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复习资料的范围太广了,虽然有用,但用处不大,当你参考完一本复习资料后可能高考出的内容聊聊无几。

其实历年的高考题有用,但不是全部的高考题,而是只有本省的对本省的用处大,去片面的复习,不如只用本省的历年高考题,本省的历年高考题才是王道,只有本省的才会出现相同的题型和考点。如果你所在的省考的是全国一卷就看全国一卷,考的是全国二卷就看全国二卷,什么其他省的月考题,测试题都不需要多放心思,因为题目不一样,难度不一样看了用处不大。

篇3

 

研究1997年至2015年全国卷高考真题之短文改错部分,分析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命题规律,总结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考点分布,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江西高考从2015年起开始使用全国卷,短文改错也因此成为学生面临的新题型。这一新题型以完整篇章的形式出现,题材多涉及学生身边的事情,文章难易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基本上不涉及生僻的语言现象。体裁多为记叙文,有时也有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但是其考点涉及面广,全面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此外,还考查了学生的语感和语篇理解能力。

 

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样的要求,笔者对1997年至2015年全国卷高考真题之短文改错部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高考短文改错的以下七大考点。

 

一、冠词的考查

 

短文改错对冠词的考查主要有冠词的漏用、多余或滥用。如Each player must obey captain, who is the leader of the team? (NMET, 1998年)Some wanted to see the programme while others preferred another. (NMET, 1999年)I’ll take this chance to wish you wonderful time on your birthday.(2000年春季)We may be one family and live under a same roof.(NMET, 2001年)As result, the plants are growing everywhere. (2014年全国卷一)从这些真题中可看出,主要考查定冠词表特指、不定冠词表泛指的基本用法, an在元音音素开头的词前用法如an honest boy, 以及一些与冠词相关的固定搭配如: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have fun;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1980s; on vacation; a second/a third; take an active part in...所以,要迅速发现冠词错误,考生应养成多朗读加强语感以及多记忆固定搭配的好习惯。

 

二、名词的考查

 

主要考查可数名词单复数误用;可数、不可数名词滥用,名词与形容词误用及名词所有格误用。如Also, the sport teaches us the important of obedience.(NMET, 1998年) My brother was so fond of the museums there that he begged my parents to stay another couple of day.(2011年全国卷II)Every one of us can make a great efforts to cut down the use of energy in our country.(2012年全国卷I)When tea got popular in Britain, there was a crying need for good cup with handles to suit British habits.(2013年新课标2)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多积累词汇,注意它们的数的问题。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常见的不可数名词:advice, fun, health, progress, information, news, furniture, equipment...

 

三、形容词和副词的考查

 

主要考查形容词、副词误用; 形容词、副词比较级与最高级误用。如:I used to play pingpong a lot in my spare time, but now I am interesting in football.(NMET, 1997年)Unfortunate,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in my family.(NMET, 1999年)I’m a newcomer here from a small town. I would describe myself as shy and quietly. (2004年全国卷II)The fruits are small in size, but juicy and taste.(2014年全国卷I)考生应熟练掌握以下关于形容词和副词的基础知识:①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形容词、动词或整个句子。②hard/straight的副词为其本身。③likely/lovely/friendly/deadly/lonely/lively皆为形容词。④far, even, still, much, any, a little, a lot 常与比较级连用。⑤high/deep/wide/close 的副词有“本身”及“+ly”两种形式,本身形式的副词表示具体意义: The kite can fly high./He opened his eyes wide seeing the frightening animal.加 “ly”形式的副词表示抽象意义: The teachers think highly of you./English is widely used around the world.

 

四、代词的考查

 

主要考查人称代词主格和宾格的误用;代词多余或遗漏;前后指代性别或单复数不一致;不定代词something, anything, both, all 等的误用;反身代词的误用。如:We’ve been writing to each for nearly a year now.(2008年全国卷I)Thank you very much for showing them around your city and providing us with the wonderful meals.(2011年全国卷II)Other way is to watch our everyday use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at home.(2012年全国卷I)I knew that they would be worried about myself because I was so far away.(2013年全国二卷)对于这一考点,考生要有很强的语篇意识,注意上下文的人称指代等是否一致。

 

五、介词的考查

 

主要考查介词遗漏、多余或误用。如:I imagine you’ll be at vacation yourself by that time.(2008年全国卷I)I’m sorry that I wasn’t able to return to your bike on time yesterday. (2009年全国卷II)I think over her a lot and I miss the food and the good time we had together. (2011年全国卷I)考生应多检查句中介词与动词、 名词、 形容词、副词等的搭配是否正确。此外,还应多加强短语积累,尤其是以下短语:be on business/vacation/service; be particular about; be curious about; with one’s hel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have difficulty (in) doing sth/ have difficulty with sth; spend time/money (in) doing sth; spend time/money on sth; be filled with/ be full of...

 

六、动词的考查

 

主要考查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误用(特别是一般现在时与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与过去完成时或一般过去时之间滥用)、 非谓语动词的误用、主谓一致、情态动词后接动词原形、易混动词的误用。如:At that time, we often spend time together.(2010年全国卷二)I hold my lunchbox in my hand when I was going to school.(2011年全国卷I)My brother was so fond of the museums there that he begged my parents to staying another couple of days.(2011年全国卷II)Next, no drinking water should left running.(2012年全国卷II)对动词的考查是短文改错的重中之重,可以考查的形式有很多,所以考生必须学会正确分析句子成分,熟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功能及用法,多在练习中总结规律。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易混动词的记忆:spend(主语为sb)/cost(主语为sth); lie vi./lay vt; raise vt./rise vi.; pass vt./past adv.; reach vt./ arrive vi。

 

七、逻辑关系的考查

 

主要考查考生基于对语篇逻辑关系的理解,正确判断逻辑副词(如:however/therefore; beside/besides )或连词(包括并列连词and, but, or, so和从句引导词)的多余、遗漏或误用,上下语义中否定词not/never的多余或遗漏以及ever/never误用及反义词误用。如:After we said goodbye to you, we went to Washington D.C, that we stayed for three days.(2011年全国卷II)It is in the downtown area, but it is easy to go to anywhere from the hotel by public transport.(2013年全国一卷)Although we allow tomato plants to grow in the same place year after year, but we have never had any disease or insect attack problem.(2014年全国一卷)

 

结语

 

综上所述,短文改错主要有冠词、名词、形容词与副词、代词、介词、动词、逻辑关系七大考点,不仅考查基本语法知识、英语语感,而且考查文段的行文逻辑。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考生不仅要养成多朗读、多积累、多训练、多总结的好习惯,还要在实战中养成细心纵览全文的好习惯,这样方能在高考短文改错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篇4

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什么是实验素养?实验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品质、实验思维、实验能力、实验科学思维的综合。高中阶段对学生实验素养的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高二第二学期进行的生物实验考查,主要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品质。一是各类考试中的实验题,这些实验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验思维和表达能力。新课改后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实验类题目可以非常好地与《考试说明》要求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尤其通过实验过程图解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内涵的理解。2016年我有幸参加了高考阅卷工作,下面就以其中两道实验题的得分情况分析一下平常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对学生解决实验题的影响。

一、答题情况分析

1.(全国二卷)第29题(10分)(题省)

本题涉及的实验来自必修一第五章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前三问都直接与该实验有关。看似并不复杂的实验题,最终平均得分仅5.78分。取得这样的分数让考生和老师都不满意,因为这个题涉及的实验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讲过、练过,学生非常熟悉。但这里所说的“练”并非在实验室里“练”,而是在做“纸上实验”,以讲代练。以我的理解,这个实验在教材中的用意不仅是告诉我们温度和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怎样控制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应变量的变化、怎样检测,再通过准确的操作动手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更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在阅卷过程中可明显感觉到学生对这个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却浮于对原课本实验结论的记忆,在本题对原课本实验改编之后,很多学生出现了不能从题中获得有效信息、对实验基本原理不理解等问题,造成了失分。表面看,是学生答题的问题,其实这一切缘于平时学生实验课、实习课、活动课太少,缺少直接过程体验,缺少积淀相应能力的机会。要知道,能力的习得非一朝之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知实验题在高考和水平测试中的分量,但是由于主观客观的原因,我们没有把时间花在“实验室”,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是在急功近利“走捷径”,练了很多实验题,总结了很多实验题的解法,甚至花了很多时间揣摩命题教师的命题方向,但最终却收效甚微。高考生物实验成绩“节节败退”恰恰是缘于不重视实验教学这一主要原因。客观地说,相当多的初高中生物教师对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缺乏信心、缺少坚持,对实验教学效果缺乏认同。实验教学出现要求做的也尽量少做或不做,可做可不做的一概不做,课外实验几乎为零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实验素养低下成为一种必然,新课改的趋势正是强化能力为主,考生如果只是背概念,而不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审题能力是拿不到高分的,更不用说这样的考生今后有什么创新能力了。

2.(全国二卷)第31题(8分)(题省)

本题涉及的实验为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中的探究性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其目的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身边的简易装置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本实验在教材中属于开放性实验,实验方案小组自订,实验材料要学生自己确定。这个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等,但可惜的是,大部分老师都只是给学生“讲”这个实验,几乎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只是告诉学生该怎样去做,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实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亲自做实验探究,所有实验结果都是我们通过理论臆想出来的,至于“实验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因素?实际条件下叶片会不会按照设想上浮?”等等都应该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来,我想只有我们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同时我们的实验品质、实验思维、实验能力才会提高。这道题的平均得分为3.74分,可以说是全生物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得知这样的结果后,我们都嗟叹学生在如此熟悉的背景下的实验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得分,忽略学生的“熟”只是熟悉实验的结果,我们把结论“背下来”却不是学生真正自己通过动手得来的,那么对它的理解只能是肤浅的。

二、对今后工作的一些思考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动手实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这次高考阅卷的亲身体验,我对以前实验教学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总是怕麻烦、怕耽误课程进度、怕学生在实验室不听话,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机会,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抹杀了他们的探究兴趣,禁锢了他们好动的天性,钝化了他们的思维灵感,强化了他们的依赖意识。但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在动手中培养起来的科学素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的。教师应该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并创造条件尽量开设教学要求规定开出的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动手操作,哪怕仅仅是简单的模拟实验,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03-01

甘肃省于2011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2013年使用新教材的高中生如期毕业,参加了新课标下的高考。就英语学科而言,2013年甘肃省采用的是英语全国二卷,听力测试在考前完成。全卷总分120分,题型分为语法和词汇、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和写作等,最后在总分的基础上乘以1.25,换算成150的总分。由于甘肃省的特殊省情,在高考中没有将听力部分纳入测试内容。虽然高考前听力测试成绩没有计入总分,但未来将听力作为正式考试内容的趋势已非常明显。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把语言技能作为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另外,教育部颁布的《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实验稿)――英语》中,“听力”部分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从中可见,听力作为英语四大技能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被忽视的原因

笔者在一线参与了高中英语教学,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发现了若干问题,其中英语听力教学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盲点。许多老师对于听力教学不知所措,学生平时训练较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放听力材料,学生埋头听、完成听力题目,听完后,教师给学生对听力答案。这样的听力教学,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被动地训练。为何教育部文件和新课标中高度重视的听力教学竟被学校和老师忽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原因:

(一)听力测试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高考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指挥棒,《英语高考大纲》是高中学校实施教学的指南针。从2004年以来,甘肃省所采用的英语学科高考卷中没有听力部分的测试,从而导致部分学校和老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忽视听力教学,片面地认为听力不是高考的内容就不重要,从而导致学生听力水平的下降。

(二)教材听力训练材料整体有难度。众所周知,高中英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明显难于初中英语。如果在听力材料加入较难的单词和复杂的句型后,学生很难迅速反应过来。另外,由于各个市区的实际教学情况不一样,在较落后地区英语学科是薄弱学科。以笔者所在的定西市漳县一中的英语教学为例,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笔者所带的两个文科班英语平均及格率为15%。学生普遍反映高中英语难度大,课本上的听力材料很难听懂,所以考虑到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词汇和语法为主,教材中的听力部分基本不上。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固很难听懂听力材料;另一方面,在实行新课改的过程中课程任务量大,课时紧张,教师要在一个学期完成两本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无充足时间强化听力教学。

(三)学生缺乏真实的听力训练环境。在英语学习中,听是四项语言技能中最困难又最为重要的一项,属于接受性能力(receptive skills)。一方面,高中生普遍课业负担重,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听英语。另一方面,高中生如没有老师和教育专业人士指导,很少接触地道的听力材料如VOA、BBC 等英美广播、英语原声电影或者经典英文歌曲,也不会主动地利用网络等资源提高自身的听力水平。换言之,在语言输入方面,高中生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没有大量的有意义的听力输入,造成了听力水平低下。

二、提高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建议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对于高中听力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应重视听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Krashen 曾说过,语言习得中,头等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布利斯(Rivers)和坦珀利(Temperly)也曾指出,听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45%,说的占30%,读的占16%,写占9%,在这里可以看出听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地位(陈洪友, 2008)。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听英语是学好英语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学生应端正态度,不能认为高考暂时不考就弃之不顾,殊不知,听说读写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忽视一项也会影响其他几项技能。

(二)教师应合理选材,精心设计听力课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认真选取适合学生水平的材料,采用精听和泛听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能理解听力内容(曹洁,2009)。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量的选择,每堂课纯粹放材料听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在听力课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尽量多元化,例如让学生表演话剧,其他学生听完后让他们用英语复述话剧的情节;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下载有字幕的简短的名人演讲,让学生欣赏英语演讲的魅力;教师同样可以教学生学唱英语歌,培养语感。这样精心设计的听力课堂即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基础知识;高考题;学;降低重心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难度大的题覆盖的知识面广,做着有价值。

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挖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来悟出其中的规律和道理。结果是学生在初学的时候能依葫芦画瓢能做对,但不能悟出其中的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的模仿,长此以往,造成思维水平,死板硬套,简单问题复杂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学生在考试中会判断错误,现在的学生认为试题量过大,考试时往往不能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这些主要取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不够而造成的。

可见,我们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特别是在高一、二学年,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同时也应重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养,数学学科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近几年来形成的命题传统,结合全省实施中学数学教学实际,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坚持平稳推进、适度的创新,例如2015年的全国二卷的第19题,2016年全国三卷的第18题,充分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同时也深化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推理论证等数学能力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突出对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素养的考查。若是基础不扎实谈何应用和创新,谈何数学思维、方法素养。因此,在高一、二重要的学年,不要忙着拿些高考题来训练能力,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学生的基础,甚至于要像其它科目一样进行默背,在这一方面,临沧一中的高家余校长给我们讲了一个讲座,对我的启发很大,同时教学中我也做了一些思考。

那么在高一、二怎样做才会更有效打好学生的基础,对学生的解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呢?下面我就浅谈一些自己思考和见解。

1 降低教学的重心

降低教学重心要做:第一面向的低重心,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特别是后15名学生,要从最后一名抓起。第二是要求的低重心,每节课明确让所有学生掌握一两个问题,不要容量太大,二每个知识点又只掌握一点皮毛。第三是难度的低重心,做的作业最好是课堂上的那几个问题,不要综合性太强,第四是考试的低重心,降低命题难度的要求,每次考试优秀率达50左右。落实这四个低重心的目的是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信心。因为只有夯实基础,学生才能循序渐进第得到提高,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有了信心才会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会有可能取得成功。

2 课前要认真备课,特别要备学生

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认真选题主要选课本上的例题、练习作为主要讲解内容。高考试题高度重视教材价值的挖掘与联系,有的题目直接由教材的例题或习题改编,有的问题产生与教材背景,题目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一、二上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教材,深刻的理解教材,这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很大的好处,掌握了知识的本质,特别是学生做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帮助学生摆脱了题海战术,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过多的负担,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3 教学中要进行心理换位

多从学生的眼光与心态去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难学生所难,不要光讲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这样做,要告诉学生其中的原理,而不是给个模型照着做,毕竟数学题是千变万化的,不变的是它的本质。尽量把教师的原始思维还原,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去思索,从中受到启迪。往往我们教学会不去关注学生,高估学生的能力,学生毕竟才初学,不是教了多年的教师,有时教师想着很简单的问题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是很难得,要有耐心的给学生放错误。要给学生多讲为什么这样做,给学生多尝试,然后发现其中的原理,从而找到做题方法,而不应该依葫芦画瓢的告诉他怎么做,这样做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对题目的解题印象才深。

4 课堂上要放慢教学进度

现在好多学校为了上级的检查,赶教学进度,速度比较快,学生跟不上,基础不牢固。不要为了赶教学进度计划而来赶课,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平时上课中还要不断的来重复以前上过的一些知识,把以前的内容过段时间拿来测一遍,这样不至于把掌握了的东西又忘了,还能加深印象,重复考几回后,把它变成真正的学生的东西。若发现问题要及时补救。再回来加强训练相应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基础会得到很好的巩固,基础慢慢的就提高了。

篇7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丝绸之路,分途地

汉代西北丝绸之路插图(见图1,以下简称插图),人教版初、高中历史教材皆曾选用[1][2],以图示的方式诠解汉代中外交通的要隘与线路,2002年全国文综卷、2010年四川文综卷以本图为蓝本命制高考试题,显见插图在中学历史知识点考查之重要性,图中丝绸之路中段南北道分途地(阳关、玉门关)与南道支线分途地(于阗)与汉代史实难合,现借助前哲研究成果予以简要辩正。

一、丝绸之路中段南北道分路地当起自鄯善,并非敦煌玉门、阳关

西北丝绸之路按地域可划分三段:东段(长安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西段(葱岭以西)。《汉书》首次将丝绸之路中段、西段路线明录史册: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南道从鄯善傍南山(今昆仑山)北、波河(即塔里木河)西行至莎车(今莎车地区),西逾葱岭可至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高原)。北道从车师前王庭(即交河城,今吐鲁番地区)随北山(今天山)、波河(即塔里木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地区),西越葱岭可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锡尔河流域)、奄蔡(今咸海之北)[3]。插图之中中转地与路线参据班固之记而编绘。《汉书》之中中段路线南北道分自玉门、阳关之说颇受诸多学者质疑,王国维、王育民二先生依助《史记》《汉书》行军线路与出土简牍驳斥班固之说[4][5],认为鄯善当为南北道分途地,即自阳关(或玉门关)始发,抵至鄯善分成两路,自鄯善向西北循塔里木河至疏勒为北道,向西南沿塔里木河至莎车为南道,今撮其要旨条陈如下。

1.玉门地区出土廪给过往食客之事汉简,简文之中记录供给车师、莎车使者粟粮数量,车师位于丝绸之路北道,莎车位居丝绸之路南道,南北道使者皆可从玉门关而出入西域,故插图以玉门、阳关而分丝绸之路南北道明显讹误。

2.鄯善地处罗布泊附近,地当丝绸之路南北道之要冲,汉武帝数次遣发使者出使西域,鄯善须提供过往汉使宿食,以致耗费大量国力、人力,汉廷又多次与匈奴争夺鄯善控制权,鄯善不得已乃将两王子分送汉与匈奴为质,足见鄯善沟通东西交通之重要地位;汉武帝之时李广利西伐大宛,循北道进发,获胜之后由南道东归,去往途中均路经楼兰(即更名之前鄯善,今罗布泊西北)之地,故鄯善必为南北两道分途地。

3.汉魏之时塔里木河下游注入孔雀河而东流罗布泊,可由鄯善溯孔雀河西北行至渠犁(今尉犁地区),复沿塔里木河西行抵疏勒,此为汉代自敦煌郡入北道之捷径;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孔雀河北岸向西北延伸至渠犁,分布着连接成线的汉代烽燧遗迹,亦可旁证鄯善至渠犁之间道路当为汉使去往北道诸国的官道。

4.终两汉之世,自敦煌直达车师前王庭道路尚未开通,即使将车师前王庭作为丝绸之路北道中转站,从鄯善北上越过库鲁克塔格山,复沿觉罗塔格山南缘西行,再绕至博斯腾湖北焉耆以至渠犁,如此迂绕回旋,何如从鄯善西北顺孔雀河直达渠犁。

二王之论证是以玉门出土汉简否认玉门、阳关为汉代丝绸之路南北道分途地,又以鄯善地理位置、汉代行军择道及考古遗址肯定鄯善为南北道分路地,运用史料充分,推证过程严谨。况《汉书・西域传》之中又载北道西域都护治地乌垒城至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3],乌垒距阳关距离表明由阳关可达北道,上述之论可供历史教材再版之时参考。

二、丝绸之路中段南道支线分途地当起于皮山,并非于阗

插图之中丝绸之路南道支线自于阗(今于阗附近)分出,往西南去往印度河上游河谷地区,本支线在《汉书》《后汉书》之中确曾载及,然从于阗以达印度河流域之说,两汉书并无一言述及,所言分途地乃于阗之西、莎车之东的皮山(今皮山附近)。

1.《汉书》云:皮山南与天笃(今印度河流域)接,当宾、乌戈山离道,皮山西南至乌国一千三百四十里,乌国至宾国二千二百五十里[3]。

乌国即今克什米尔洪扎河流域罕萨地区[6],宾国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7],二国均居印度河上游,由皮山至乌、乌至宾距离,可知汉代由皮山可达印度河上游的乌与宾;西汉成帝之时,言官杜钦曾对权臣王凤言:宾国与汉绝远,自皮山之南行,须历经不属汉的四、国及县度(即悬度)方能抵达宾,道路维艰且盗贼横行,汉使自长安送还宾使者至皮山即可[3]。汉使自长安循南道东来送还宾使者,途中必经于阗而才能到达皮山(按:皮山位于于阗之西),可见汉代南下印度河流域国家路线分途地并非起自于阗。

2.《后汉书》曰:自皮山西南经乌,涉悬度,历宾,六十余日行至乌戈山离国[8]。

悬度即《汉书》所言“县度”,均系布鲁沙斯基语Sinda之汉译[9],即今克什米尔地区达丽尔与吉尔吉特之间印度河上游河谷地带[10],乌戈山离即今阿富汗西南地区,《后汉书》路线与上文杜钦所言皮山至宾国路线相合,大致行走路线即自今皮山县西行至叶城县,复沿叶城之南提孜那甫河或棋盘河至叶尔羌河上游(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往西直行至塔什库尔干河上游,由明铁盖达坂或红其拉甫达坂逾喀喇昆仑山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再南下沿印度河支流至宾国,西行后至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复由阿富汗南部洛拉河、赫尔曼河至乌戈山离[11]。《后汉书》之中皮山至印度河流域乌、宾路线如此明晰而又与实地相符,自皮山确可至印度河流域。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土诸多僧徒西去天竺求取佛经、朝拜佛陀,法显、智猛即自佛教盛地于阗而入葱岭(即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至印度河、恒河流域,可见两汉之后于阗方取代皮山成为南入印度河流域隘口,插图乃描述汉代丝绸之路路线,以于阗为南道支线分途地不甚恰妥。

三、汉代典型中外交通线路与插图路线之印证

汉代中外交通典型事件,首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与东汉甘英出访大秦。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诏联络大月氏以抗击匈奴,初出陇西(今甘肃地区)即为匈奴截扣,还押漠北匈奴单于庭,后藉匈奴监管松懈之机逃奔至大宛,越过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索格底亚那,抵达阿姆河河畔的大月氏、大夏[12],与插图之中大宛至大月氏路线相合;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奉敕联结乌孙(今纳伦河上游、伊塞克湖东南)以断匈奴右臂,至乌孙后往西北、西南、东南三个方向遣派副使,西北方向前往康居,西南方向去往大宛、大月氏(今阿姆河北岸)、大夏(今阿姆河南岸)、安息、身毒(今印度河流域),东南方向径往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今新疆策勒县地区),与插图之中大宛至康居、大宛至安息路线相对应。

甘英出访大秦路线,东晋袁宏《后汉纪》略有载及:甘英逾悬度、乌戈山离抵条支,自条支东北通乌戈山离,可百余日行[13]。范晔《后汉书》亦记:(甘英历)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甘英抵条支而历安息[8]。沙度亦即《汉书》之中悬度,可知甘英去往大秦路线选取丝绸之路南道,其西使路线途经地当为:悬度―乌戈山离―条支―安息。结合上引《汉书》之言(皮山当乌戈山离道),甘英大秦路线可进一步完善:皮山―悬度―乌戈山离―条支―安息。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载有自皮山去往安息路线:自皮山西南经乌,涉悬度,历宾,六十余日行至乌戈山离国(按:前文已引),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8]。此当为甘英西使完整路线,根据如下:《后汉书・西域传》序言言明《西域传》全文节自东汉安帝末年班勇所记,按班勇出生之初即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只生未曾踏足葱岭之西,而范书《西域传》载及诸国地域范围则横跨葱岭之东西,故诸多学者认同范晔葱岭之西相关史实应是班超时代的内容;加之前揭甘英出使路线、时间与范晔所记如此吻合(按:《后汉纪》谓条支东北至乌戈山离百余日之行,可视作袁宏据乌戈山离西南马行百余日抵条支之逆推,可证《后汉纪》、《后汉书》乌戈山离至条支行程时间相同),故可推测甘英自安息而归,将行军路线汇报都护班超,班勇将之纳归己书[11]。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中段路线分途地当为鄯善,南道支线分途地当起于皮山(见图2),除插图所示自大宛可直抵安息路线之外,自皮山西南行,越过葱岭抵印度河流域,经今克什米尔、巴基斯坦东北部、阿富汗西南、伊朗高原亦可抵达安息。另,汉代丝绸之路则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丝绸之路则指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广义丝绸之路则包括塞北草原丝绸之路、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插图以“丝绸之路”命名过于宽泛,建议改为“西北丝绸之路”,或教师在讲授之时别为详解丝绸之路双重含义。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中国古代史:高三全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班固.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

[4] 王国维.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王育民.汉魏丝绸之路南北道分路考.学术月刊,1987(7).

[6] 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巴基斯坦北部所见“大魏”使者的岩刻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7] 余太山.塞种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 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

[9] 陆水林.新疆经喀喇昆仑山口至列城道初探.中国藏学.2011(S1).

[10]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1] 颜世明,高健.班超《西域风土记》佚文蠡测――兼析甘英出使大秦路线.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