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课改范文
时间:2023-03-29 03:3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湖北课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2012年;英语考试说明;命题;特色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10—053—08
我国自2004年大规模实行分省命题以来,各获得命题权的省、市往往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年度《考试大纲》再做补充说明,以切合当地的教学实际。湖北自2006年以来每年都出台针对《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至2011年已历六载。2012年对湖北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高中课改已推进近三年,与课改相适应的新高考亦将如期出炉。年关岁末,各种有关考试题型变化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甚嚣尘上。“网络制造”与“黑市流通”的高考英语《考试说明》随处可见,令一线师生无所适从。在现今假货盛行的年代,真假莫辨,甚至“假作真时真亦假”了。龙头翘起之时,正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英语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湖北版《考试说明》)出现在《湖北招生考试》2012年2月号上旬刊上。作为教育大省的湖北这一次一如2007年的题型改革,算是吊足了当地一线师生的胃口。
一、命题改革只在量变
关于湖北省将于2012年实行新高考的传闻早就满天飞了,湖北还在2011年7月份推出过一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但该《意见稿》着力招生考试改革,采用官方文件特有的“宏大叙事”体。对命题部分语焉不详,仅一段两百来字的文字大帽子地说明了一下“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关于2012年湖北省高考方案的说明》还开了一剂“意味深长”的“安定散”:高考方案的制定,突出“平稳过渡、无缝对接”的要求。
有趣的是,无论是传闻版还是真实版的湖北2012年英语科考试说明都验证了这句“小心翼翼”的“平稳过渡、无缝对接”的命题原则。单就英语科而言,湖北高考改革方案只有量变,全无质变。笔者稍作总结,发现湖北此次改革,量变体现在三个“调整”上:
1.分值的调整。完形填空由30分调到20分,完成句子和短文写作则分别加5分以使总分圆满。
2.词数的调整。短文写作由100词左右调整到120词左右,与湖南卷接轨,与台湾学测卷相近(台湾地区学测卷英文作文文长要求为“至少120个单词(words)的短文”),但仍然和上海卷、山东卷、广东卷和江苏卷等有30词左右的差距。
3.完成句子题中汉语“提示”与中文“意思”的调整。完成句子仍然是对“句子”的“完成”,但提供的不是某个测试点的汉语提示,而是整句的“中文意思”。因此考生是在整个句子中搜索对应的考点,而这个考点可能是英语的某种结构、某种句式、某种时态、某种搭配等。根据所给样例来看,英文单词提示皆为动词,但若根据历年完成句子题命题情况来看,则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甚至代词都出现过。
新课改必然引发新考改,新考改重在改,妙在新。出新要推陈,改革要改质。从整卷题型配置而言应有全新题型或经改造的题型。要体现新课改精神,就必须有新的内涵,且能有效实现测试功能。如果新考改只改形式,只在量上打转,无疑是对新课改精神的敷衍。换汤不换药,则改在何处?新从何来?看来湖北这次真是“对接”得“天衣无缝”了。
当前,很多人认为“出新”就意味着难,这显然是误解。新,绝非求异,更非求难。新高考的关键要体现在三个“有效”上,即有效甄别考生英语实际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效反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拓展英语新课程改革思路(有利于推进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
二、测试相对标准化
湖北省2012年正式启用《考试说明》来指导全省高考工作,而将已连续使用了六年的《补充说明》轻轻翻过。2006至2011年的《补充说明》,其行文结构只是对教育部《考试大纲》进行“补充”,没有面面俱到。而《考试说明》则相对独立。整个结构体例也更为充实,更为完整,是事实上的一省之《考试大纲》。应该说,不使用《补充说明》而使用《考试说明》对于湖北省而言是一个进步,是一个逐渐相对独立的进步。当然,独立到何种程度另当别论。自分省命题以来,我国正式使用过《考试说明》的省份有上海、北京、天津、安徽、福建、广东、山东、湖南、江西、浙江、重庆、江苏等地。按理,湖北省早就应该有自己的《考试说明》了,但仔细研究一下湖北版《考试说明》,发现本质上仍然是《补充说明》,只是结构发生了变化。
2012年湖北版《考试说明》包括了考试性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难度控制、题型示例和包括语音、语法、功能意念、话题及词汇在内的5个项目的附录等七大部分。而湖北省连续多年(2008年以后,2007年并无关于“难度控制”部分)的《补充说明》则是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难度控制、题型示例、参考试卷及答案与关于词汇表等七个部分,虽然也是七个部分,但分量大是不同。
篇2
我们看到,更多过去“高端人群”才能享受的权益越来越普遍化。出行的专车专接服务、精品个性化的住宿、呼之即来的餐饮咖啡、随时随地的上门维护托收服务、说一句话就能得到各种答案的智能语音服务……在传统的电子商务和电子媒介之上,这些所谓O2O的新型服务正在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与价值。
刚刚在拉斯维加斯举行了2016年的全球电子展,主办单位先把自己的组织名称从"消费者电子产品协会"改成了"消费者技术协会",强调今后伴随消费者的不仅是产品,更包括软件、服务与运营。尽管各类新产品依然不断涌现,但IoT――万物相连的世界,更是各个厂家看到的未来,包括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存在环境。
而IBM的CEO今年又有新的概念提法,认为在无所不在的物联网世界中,背后站着的是认知计算。当然,认知计算的典型代表似乎就是IBM那无所不能的超级计算机沃森。以前说的智慧地球、智能社会,其他企业似乎各有不同参与的角度,但“认知计算”显然不是一个大众术语概念,如果非沃森莫属,那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并且“认知 (cognition)”作为人类思维的主要形态,高于“感觉(sensation)”、“感知(perception)”,新一代的机器如果能像人类一样认知,进行学习,直至产生情感,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事。同样,机器无法完全取代人的思维和服务,但人工服务中的体力和脑力成分都会被智能机器服务和机器人取代一部分,人工服务日益转向高端服务则是毫无疑问的趋势。
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8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053
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导体,以导体辅助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物理知识的传授必须具有科学性与严谨性,然而在课堂上将课程内容生动有趣的讲授出来又具备一定的难度,互动式的教学就为这高中物理课堂的死板教学带来了一线的生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更应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以开放互动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提升课堂的生命力,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以下就是针对实施互动式教育模式提出的一些建议与方法。
一、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
“自由化”和“互动性”是互动教学教育的显著特点,特别是高中的物理教材,公式和实验都是较多且较复杂的,所以这时教师不妨尝试着活跃一下课堂氛围,重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在课堂的座位布置上教师可以花点心思,形成圆形包围式的座位顺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圆中心,教师就在圆中心进行授课,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对教师进行提问,以活跃积极的发言带动学习氛围,以互动化和开放化的教学,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与教师都有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努力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加深课文内容的领悟。
这里以力的相互作用为例,相对来说这一章的课文内容都是较困难的,运算公式的背诵和理解都比较复杂。所以,在这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千万不可大意马虎,从开始的讲解就要力求每一位同学都充分理解,从重力的理解到弹力、摩擦力都要一一掌握,最后在进行反复的运算联系,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慢慢的陷入了枯燥乏味与死记硬背,所以在最后一节课时教师不妨出个大型且有趣的实验游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关于力的知识,比如说同学自己购买材料,设计方案,计算力的大小,保证一颗鸡蛋从四楼高空坠落不碎;又或者是用硬纸板搭建一个板凳板凳不低于30cm,这个板凳能承受几十甚至上百斤的重量,这些有趣的实验在教学最后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还能在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再次学习关于力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二、分层分组,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互动教学的两个关键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利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分层分组教学就是加强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必经之路,分层分组又可分为层次相同的一组和层次不同的一组,在层次相同的一组中,学生没有自卑,大家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层次不同的一组中,层次低的学生可以充分地体会到层次高的学生的照顾,而层次高的学生又可在交流过程中巩固知识点,这样的分组教学各有各的好处,怎样的分配就是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这样分层分组的探讨交流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会参与进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心理,纠正其消极偏激的学习态度,营造出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这里就不以具体的某一章节作为例子,每一课的内容的学习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教师在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后,给予充分的探讨时间成为教师的第二个关键合理的探讨时间既能带给学生紧迫感,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课程内容良好的吸收,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并且给予学生三到五分钟的探讨时间,在探讨结束后教师可任意挑选一组让其代表在讲台上进行演说,其他的小组就可针对这个小组提出质疑,在这样探讨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各个小组之间又可互相弥补。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篇4
一、备课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生命课堂的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二、备课要求
应该做到“六备”:备课标(初三备课还要备“中考要求”)、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后反思。
(一)备课标
渗透课标中的课程理念。
1.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2.内容理念: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
3.学习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5.评价理念:了解和掌握课程评价的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新的评价观念。
6.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二)备教材
由于备课是一种预先的设计,所以备课的第一步是要对备课的对象进行理解和研究。
1.阅读教材
备课过程应该是教师与作者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感受,切不可简单搬用他人的方案。只有这样,备课才会有生命力。
一是要通读教材。通过通读了解教材大致内容、体例安排和来龙去脉。
二是精读教材。通过精读理解教材上每个字、词、句的具体含义,领悟其中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真谛,以便与学生交流。
2.吃透教材
新课程提出: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为了用好教材,就要吃透教材,就要对教材了如指掌,“明朗透亮”。为了吃透教材,教师要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然后确定好本节课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关键点。
3.补充教材
教师要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摒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补充教材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可利用订阅的资料、报纸或在网上下载的资料来补充教材,开发教材。
(三)备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陶行知说过:“好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
1.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为例,就是备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
2.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思考是否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是否有利于自主学习,是否有利于开展合作,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是否有利于自我体验,是否有利于全体参与,是否有利于拓展实践,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生成。
3.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
4.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教师要尽可能地想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要弄明白。
5.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是一种对话,包括人与人的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对话是多维的、立体的、网络的,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
(四)备学生
1.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教师要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
2.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要突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
(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
(2)设计课堂练习分层。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为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并分层练习。
(3)设计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将作业分为A、B、C三组,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提高。分层作业设计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新知,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和兴趣。
(五)备学法
备课时要改正“重课本,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的不正确做法。陶行知说过:“不如给学生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的宝藏。”可见,教育内容的重点要从教知识转向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教学生学会思考,转向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备课要重视备学法。
常见的学法有:预习的方法、阅读课本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作业的方法和小结的方法。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2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以新的技术为内容的课程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要认识到新时期信息技术课程所具备的特点,并且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认识到新时期信息技术可能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考虑多种因素,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从而对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改革,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技术课程在新时期的发展。本文主要基于新时期信息技术课程在高校的改革,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笔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认识到互联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消极与积极影响,并且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从而全面提高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
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与更新,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而对于高校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新的理念与新的特点才能够适应新时期课程的要求并使其顺利进行。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
第一,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和广泛。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与电子科技的发展,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不断的更新加快,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不断的收集新的信息,重新整理教学思路、整理教学内容、整理教学方式,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都能够有适合的学习方法,最终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第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式得到了拓展和更新。随着互联网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互联网中搜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和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学从被动走向主动。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从传统的讲授内容转变为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任务应该变成传授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
第三,互联网使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得到了完善。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环境,还是学生的学习环境,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完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地点,并且从互联网上搜取相关的学习资料、视频等,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从而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搭建了桥梁,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互联网与教师取得沟通联系,从而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互联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冲击与影响。从而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是,以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依托,从而完善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环境。教学环境是整个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环境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而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新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与学生同样认识到新时期互联网对信息技术课程所产生的影响,并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变。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调动各种资源,将互联网的积极影响予以宣传,比如,可以通过在教室与走廊介绍有关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基本内容与趋势,让学校其他师生都能够了解互联网对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影响,并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来;另一方面是信息技g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立新的教学环境,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开通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与本班同学建立微信或微博讨论群,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教师所要讲的内容。总之,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利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介,可以为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建立新的环境,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式。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通过互联网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借深入的学习互联网技术,并且将其运用在教学之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比如,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将知识注入给学生,而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将部分知识由计算机直接注入给学生,即实现人机交互式教学的方式,从而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再者,通过人机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测试,从而更好地独立完成学习。除此之外,人机交互式教学模式,还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与演示,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设计创建网站,最后通过查询相关的知识进行统一的指导学习。总之,互联网背景下可以优化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互动式教学 初中英语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正是基于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获取知识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加课程的教与学――“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钻研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按互教、互学、互助的模式进行调研、讨论、交流设计心得等方式学习,优化教学要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上,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老师则直接加入学生小组的讨论中,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在传统学中所形成的惯式,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未来的社会价值,学习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也就形成了教学上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二、互动式教学的优势
互动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的良好实际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动式教学状态下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环境比个体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处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习者要比处在单独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得到更多的帮助。
2、与单独学习相比,互动式教学将会促使学习者参与更多的智力活动。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发展学习者针对他人的正面情感,减少隔阂和孤独,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3、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参与的过程增加,这必然督促学生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需要。
4、教师由于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他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谋划好如何既要把所讲知识使学生掌握,又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对教师更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促。
总之,互动式教学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的统一,这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的良好选择。
三、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的实施要求
(一)做好课前准备
在教师的准备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几天提出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予以解答,或者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基础上,对于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来设定专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备课。
(二)做好课中的实践工作
1.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质疑、辩论和发表不同意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不要急于评论,更不要武断否定,对标新立异的见解要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偶然失误要持宽容态度,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应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2.现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应特别强调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调动主体参与、互动的关键是课内的设疑、质疑、讨论、点拨。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设疑,并鼓励学生质疑。以“疑”生“动”,以“疑”带“动”。析疑、释疑,尽可能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师生间、生生间、小组间互动。
四、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的不充分
由于互动式教学法的实施前提,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初中英语教师教学任务重,备课的时间有限,课前对课文的准备不充分,或者是因为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充分,在面临互动式教学中涉及的大量学科外知识临时准备起来有些措手不及,造成在在知识含量和课堂设计方面都存在问题,甚至导致互动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无法正常进行。尤其在初中英语这个学科,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英语词汇和文学常识的掌握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置合理的问题。
(二)课堂互动情境设置的不合理
在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很重要,只有合理的情境才能使互动式教学发挥最优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结合学生所生活的实际环境,出现了设置的情境是学生没有经历和所处的环境。这样,学生无法切身体会该情境下的状况,也就无法获得应得到的锻炼和知识的是摄取。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我们从全面的角度分析和出发,去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国英语教学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初中英语在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教学是有必要的,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发展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海平.“互动式”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语文学刊,2006
[2]盛德仁.英语教与学新模式(外研社.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王萍.实施互动式教学,优化课程实施[J].现代教学,2005
篇7
关键词:初中生;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一、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解不透,浮于形式。教师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关注深层次问题,只停留在表面上。
2.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缺乏主动性。好的学生往往扮演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唱独角戏;困难学生却成了观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要少。
3.合作学习的方法没有被掌握。合作学习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合作学习后,有没有合作的方法。其中,合作的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只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其方法的教学,都是不成功的。
二、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流程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探究,笔者确立了“独立自主是前提,互助合作是策略,进步发展是目的”的构建思路,探索出了互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呈现问题。这是导入新课最好的方法,也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再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导出问题;然后把问题系统归纳,让学生明确新课的学习目标。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师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提问,合作解答,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每个成员的合作分工,梳理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建议。如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先记录并整理好,提交全班交流共同解决。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代表将讨论过程及解决的问题向全班作交流,展示本组最佳合作方法,然后组间再相互提问、相互评价。教师进行全盘调控,引导学生先探索一些普遍问题的答案,让小组之间继续讨论合作,尽可能寻找疑难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再把疑难部分重点讲解。
4.小结反馈,拓展延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导演,让学生尽情“表演”。学生通过独立自学、交流讨论所得出的知识是零散、不系统、不全面的。最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和检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
三、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效果
教师在互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礼貌用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独立思考、正确判断、善于选择和及时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及时完善,适时调整,从而让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合作技能。
1.学会倾听。在互助合作学习中,要求一人先发言时,其他人必须认真听,不能打断发言人,还要能听出发言人的重点,对发言人做出判断,并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让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好习惯,培养互相尊重的好品质。
2.学会讨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独立思考,再通过互相交流、共同讨论、相互启发,最终使讨论质量得到提高,达到互助合作学习的目的。
3.学会表达。互助合作学习就是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动力,使每个人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了解他人的观点,互助合作、发现问题、完成学习目标。
4.学会组织。互助合作学习模式会逐渐培养学生学会组内合理分工、整理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
5.学会评价。互助合作学习模式中的评价,包括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
一年多来,我校通过倡导初中生运用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增强了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吾爱吾,吾更爱真理”,成为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真实写照。
总之,初中生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究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研修任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业务能力和师德水准,将初中生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深入持久地实践、充实、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一、“互联网+”环境带来的新机遇
1.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更便捷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变化,使得获取资源的方式更为便捷。教师可以轻松获取与课程相关的资源(视频、图片或文字),依托大众日常使用的社交软件进行有效传播,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将理论知识充分用于教学实践。此外,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的新技术带来无限空间,也让教学资源的存储与共享、课堂教学的丰富与便捷得以实现。
2.建立新形式网络化教学环境
“互联网+”视角下的课堂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教师可利用视频和网络平台将讲课过程真实记录下来,并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有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在新型社交平台进行教学内容的推送,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处登录查阅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出现了新常态,“人手一台智能终端”已经成为常态,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知识应结合学生的专业要求,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1.根据不同专业实行差异化教学
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对计算机的使用需求是不一样的,可以根据专业的差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差异化教学。比如文秘、管理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文书管理的机会比较多,可引入不同文本格式的文件应用于教学内容当中;再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未来可能侧重于数据处理,教学内容上则可以针对此需求侧重于Excel函数与数据的运算。对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应符合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如今每个行业都提倡“互联网+”,因此有必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适当增加网络安全、支付技术等方面知识,以便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际掌握技能。
2.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上,应整体设计教学方案,整合教学资源。“互联网+”环境下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完全利用的完整时间越来越少,零散的时间则越来越多。根据这一特点,对当代高职院校来说,与其在课后布置有关计算机的项目作业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还不如将理论知识进行提炼,化整为零,并利用快速方便有效的途径将其传播出去,真正实现“口袋教学”。借助移动互联网及时、快捷的优点,利用智能移动设备的APP应用,创设“互联网+ ”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革新。
以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部分只能在课堂内进行,课余时间需要老师督 促、提醒学生复习、预习;而如今“互联网+”环境可以将与计算机教学相关的所有内容多次、重复地向学生推送。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推送,增加了学生课后与课程之间的二次接触机会,多看,多练,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的累积。教育教学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接触教育内容,让他们在课后闲暇之余复习知识,掌握技能,这样比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更为科学有效。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此外,如今各大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但仍然不够,应利用好互联网第三方平台的教育资源,使课程内容更新更加及时,形式更加新颖。还有高职院校中微课的发展,这种以视频为载体、记录课堂内外教学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就能更好地促使老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团队精神。
当然,“互联网+”不仅仅只有机遇,也有弊端。例如,快餐化的信息传播难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等。我们要紧跟大环境下的时代潮流,扬长避短,发挥其在教育领域的创新优势与作用。
篇9
摘 要:分析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现状与困境,结合“互联网+”,提出“互联网+项目化教学”,诠释“互联网+”的内涵,并将其应用于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化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 项目化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29-02
1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现状与困境
1.1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包含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电子信息类、机电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桥梁。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目前主要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开展教学。
相比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的采用犹如引入了一股“源头活水”,体现了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课程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做到了“教、学、做”合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常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这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指导学生的角色,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再创造的能力。
1.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困境
项目化教学法是将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任务中,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技能。当前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知识点的获取途径主要是教师现场讲解,学生当场消化吸收。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且社会对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导致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信心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难度比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同时课堂时间有限,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参差不齐导致了任务完成质量的差距。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点,影响任务完成的质量,削弱了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也有部分学生虽然表面上完成了任务,但是不求甚解、照葫芦画瓢,即便在任务完成后仍一头雾水,达不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真正目的。解决这些问题,让项目教学法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其本质是连接,关键是创新。“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创造和发展教育新生态,实施教学行为模式的创新。“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通过引入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实现项目化教学的改革。
3 “互联网+项目化教学”的实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和难得的便利条件,借助微课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构建以师生讨论答疑为主的互动式课堂,结合基于校园移动网络学习平台和手机微信、QQ等交流学习平台的课外学习形式,为学生搭建便捷的自主学习环境,弥补了项目教学法学生知识点获取途径单一造成的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的弊病,有利于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开展。
3.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课程组教师共同制作了微视频,并配套有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点评、微反思、微反馈等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与对应的项目绑定,学生在明确项目任务后,便能确定自己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主题明确的、动态的学习环境。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是学生明确自己的课堂项目任务后,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安排课后学习计划和进度,通过微课进行项目知识点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可以反复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遇到疑问可以停下来思考,甚至可以在线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同时,每个微课知识点都配有微练习,学生可通过练习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答题正确率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学生可以对知识点的学习进行讨论、交流,必要时也可分组讲解,并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这种个性化、互评式的学习方式打破了课堂时间有限的瓶颈,节约了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重塑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3.2 突破学习时空限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最缺的就是兴趣。“互联网+”时代,“黑板+PPT”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互联网教学资源平台、手机微信、QQ等让学生随时随地进入“课堂”,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框架,使交互式学习成为了可能。
“互联网+”创造的信息共享、相互交流、互动合作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实现了在线教学、在线管理和在线交互式互动,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令学习者在交互的过程中达到预期学习效果。比如,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将与项目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通过手机红包的方式奖励项目完成的佼佼者,既增加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互联网+项目化”教学,使得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及效率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加强,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3.3 深化教师教育理念,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
思想是先导,观念显行动。课程组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全程指导,掌握各个学生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上创新并实践。在互动教学平台,解答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于积极讨论踊跃发言的学生在总体评价时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再处于知识占有者的地位,教师更多的是提供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方便教师最大程度地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比如,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仍需教师掌控其进度,监控其项目完成的过程。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带来了新动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各方资源,将微课、教学资源平台融入到项目化教学中,为项目化教学注入新鲜活力,不仅可以提高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力,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也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N].中国新闻网,2015-05-04.
[2] 彭海涛.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3):38-41.
篇10
【各专业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安排】
湖北随州2019年10月份考试时间为10月19日-20日。因湖北省自学考试专业课改调整,分原计划专业考试课程安排和新课改专业考试安排,详见表一至表六。
湖北随州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统考时间: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
【考试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