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03-19 21:5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情境;深入探究;处理反馈;递进小结

关注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就是关注初中数学的教与学的模式。长久以来,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大多数的教师,要么侧重于对教的研究,要么侧重于对学的研究。并且都只是个人经验,但是对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却总觉得没有一个比较优化的模式或方法。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数学教学,并且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模式,一直以来看了许多,笔者都觉得不够理想。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比喻切中要义:同一个乐谱,总会有特别受人欢迎指挥家和乐队,主要不是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指挥家和乐团对乐谱的不同的处理模式。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研究、思考,比较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劣或共性,形成了“设、深、处、递”四字教学模式。

较早以前,上个世纪80年代,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在他创立的异步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了“六段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明了学情——研究学习——强化学习)。10年过后又出现了“目标导学模式”。现在,好评如潮的洋思中学模式和杜郎口中学模式以及以此为根,开枝散叶,操作性更强的DJP模式更是令人欣喜。不过,这几种模式,特别是最后的那种模式,其中的导学学案的编写却很不简单,并且该模式对生源和学校环境有要求。于是对模式的寻找和探究,以及让教师简单易上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催生了如下的一种模式。

1设——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2深——深入探究问题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为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法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在常态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期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在获取事实这个环节,常常是由教师和教材来确定研究方法、步骤、所用材料等,这样就省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探究性学习中也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探是展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探究新知识的情感体验。

3处——处理反馈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我们教师常常会在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巩固新知。当然有练习就必须有反馈,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让做得对的学生在肯定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做错的学生在反馈中知道错误原因,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因此,在当堂练习时注重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能切实提高数学当堂练习的质量,真正地落实轻负高质。教师在备课前应该充分考虑到哪些知识是学生较难接受的,学生会产生哪些错误。只有“备足”学生,数学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可能会降到最低。但是有时候教师考虑的再周密,课上还会碰到新问题,这时候反馈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在下一次再上这节课时能提前意识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之反馈为数学教学的改进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数学练习应该是数学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数学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练习要有效,反馈形式首当其重。我们的练习有效了,课堂教学就有效了,有效的课堂让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丰富学生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开开心心走出了课堂,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数学紧密相关的生活问题,遇到困难回到课堂再虚心的学习,学习的动机明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节课学生受益,节节课学生受益,学生的终生发展就有了真真切切的保障。

4递——递进强化小结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为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介可良好的开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课堂导入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注重,而由于时间和一节课学生的疲劳,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却很少有人重视。课堂小结是在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之后,对所教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的一个总结过程,课堂总结不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是一节课的闪光点,适当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结回顾每一个教学环节,检验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则是对“学”的一种深化。总之,要让课堂小结成为课堂知识递进升华的阶梯。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程序或框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初步的了解、掌握、应用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这是每一个教师的必经之路。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篇2

一、自主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特征

1.开放性。

自主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为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和实物,设计个性化的、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

2.探究性。

自主互动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研究数学未知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以及预见未来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注意利用本学科知识,研究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注重探究的过程。

3.启发性。

自主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师教学的启发性。教师从问题入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自己获得新知识。问题的启发性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效果,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学方法。

二、自主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七个阶段

自主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是:自学教材―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实际运用。

自学教材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教师要在研究教学大纲,找出重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为创设必要的情境做好准备。

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自主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中间环节。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生动有趣,是能否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故事、漫画、动画片、小品、录像、歌曲等。创设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做到趣味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设计问题是自主互动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问题的设计要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给学生展示个性的空间。例如:“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同时,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并对学生回答后的评价作个性化处理。

分析问题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探究赋予了学生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独立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亲历探究,对问题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进行各种争论,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从而实现教学的互动。

解决问题是在教师启发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条件找到结果的阶段。另外,教师要注重教学艺术,教师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发挥出来,提出各自不同的结论。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总结规律是自主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把得到的知识加以筛选、提炼,并融入自己的认识,形成一种系统的知识结构。

实际运用是自主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环节,也是这个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把所学到的数学理论知识放到实际中去运用,既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所在。比如,教师把数学教材中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归纳出来组成专题,然后由学生设计方案,通过调查研究、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学习,并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五个要素

自主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有以下五个要素需要进行分析。

1.设疑。

根据教学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实际,拟定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所蕴涵的各种信息,列出思考提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争辩。

在学生掌握教材的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横向、纵向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善于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思维方法,大胆地提出一些带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问题来,并且鼓励学生自由讨论、辩论,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理论观点,让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再一起讨论。同时从课外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

3.引导。

当学生某个问题争辩到一定程度,对这个问题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时,老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其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如果任其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就会没完没了,难以收场,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无法完成,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4.结论。

在教师引导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积累资料,自己总结提高。通过设疑、争辩、引导,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清楚到清楚,使原来头脑中的疑问逐步得到解决。

5.练习。

练习也是互动教学的重要因素,要把练习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练习的设计要改变单一问题的模式,做到形式多样化,激起学生兴趣。同时,教师要加强对练习的指导,减少学生盲目做题,做到练习时师生互动。根据实践经验,互动练习过程可归结为:讲―练―再讲―再练。

设疑、争辩、引导、结论、练习五个要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只有统筹兼顾,认真落实,才能在互动式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主体性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注重给学生学习的自,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只有实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自,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沿着学生的思路开展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营造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师对学生主体积极性的研究正成为新的课题。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在教师中被动地接受,而是广大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允许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其次,要立足教材,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思考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现思维的过程,解决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困难,切忌以直接的灌输代替引导启迪。

3.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让学生创造地学习。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56―01

教师是创新课堂的建设者,课堂是师生合作探究的“研究室”,学习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富于创造性的活动。

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验,结合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尝试着构建了一个力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数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往课堂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新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生成和建立。这种模式在每个环节上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

首先体现在备课上,教师必须明确每堂课的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样教;训练什么、怎么训练。首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其次,进行学法指导,以小组为单位,调动合作的力量;第三,设计的练习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量力性,强调当堂达标,减少作业时间,逐步增加学生的预习时间,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第四,要考虑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预测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老师们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以备课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是要求我们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才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情境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我们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这并没有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我们不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不敢讲”另一极端,而是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情况出现时,教师才给予即时点拨,给他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自主练习,科学应用

虽然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但双基不能忽视,因此,在新知识结束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科学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练习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侯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总之,所有的练习都要努力体现应用性和科学性。

篇4

【关键词】课堂引入 旧知探新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75-01

人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的提炼来自于心灵的感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校的环境和设备条件等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才不会使课堂陷入学生被动接受,单调,枯燥的僵局。

大家都知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往往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忽视了一节新课的导入,或者会直接说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什么问题一笔带过。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时常会发现,电影的开头会用一个很精彩或很悬念的开头来抓住观众的心灵,吸引观众想继续看下去,同样一节课的引入尤为重要,也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下面就从一节数学课说起吧。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模式 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理念更为注重学生学习的全面性,通过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和数学的特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越来越新颖,越来越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联系更加密切。根据编排教材的意图,应有效地把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学和教师教统一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迅速掌握知识技能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我们应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让教学事例贴近生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学方法不应拘于一种模式,教师应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尝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地学,灵活地用。

小学数学知识传授在于教师引导,如何引导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更简单呢?教学方法就成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教师应多钻研教材,多尝试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和以前的教材相比,知识变得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更为灵活。随着教材的革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以下“四巧”教学模式适合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情景――发现,巧引入

教师在每节课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要创设好情境,在展示情景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时,可以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小结,筛选出与本节课内容联系密切的问题,并巧妙引入教学。引入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过渡环节。过渡时要做到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果一堂课过渡环节没做好,那么,这堂课的效果肯定不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情景设置要与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这样能很好地切入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把高涨的兴趣引入教学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技巧。

二、自学――尝试,巧引导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未教的知识先自学尝试,这时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爱自学的学生也许能理解大多数知识,对于那些还不懂的部分他也会想一定的办法解决,如:寻求高年级学生的帮助;请教自己的父母或老师等。而没有自学的学生有可能一概不知。你可以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统计,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注重自学的同学与没有自学的同学之间的搭配,进行交流学习,让自学的同学成为该组的引导者,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之后教师再次统计学生的掌握情况,基础较差的同学可能还是没有理解。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为什么不能掌握的关键,以此为突破口,巧妙进行引导。已掌握的学生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乐意接受再学习的机会,而基础差的学生本身心理就不平衡,在心理矛盾的驱使下,会更加用心把握这次学习机会。引导的方法要得体,使学生感知知识存在的价值。引导的数学用语不要生搬硬套,那样学生会感觉非常抽象,可以把它翻译成易懂的语言,这样使学生接受起来轻松,学起来也就更简单。因此,课堂教学引导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

三、练习――应用,巧拓展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知识的要领,明白了这些知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应及时加强练习巩固,使学生能灵活地将已学会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巧妙拓展学生思维,在原题的基础上,巧妙改变其中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意,准确分析问题,用已知的条件逐步解决每个问题。再设置几道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题目,有了前面例题的实践经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高涨,这就充分展示了知识的拓展。拓展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能拓宽学生视野,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反思――总结,巧疏理

反思总结是一堂课的结束,也是一堂课必要的环节。它是将本节课知识以结构式勾画在学生的头脑之中,从而让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补充,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适当的时候教师再进行举例补充,使学生记忆深刻,易掌握。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做好已学会和未学会学生的统计。方便在下节课上确定教学方向,注重对哪些学生和哪方面的知识做好准备。上节课的反思总结其实就是为下节课教学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上完每堂课的时候,都应进行一次反思总结,了解知识的结构和学生掌握情况,从而使之成为一节完整的课。

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以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掌握知识技能。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上述四个环节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较为适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网络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那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可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进行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正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弊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方案和研究过程、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而课堂教育受时空限制,如借助于网络环境,能有效的展示收集的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建构开放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构建资源,营造协作、自主空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自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领先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1、把握时代特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当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构建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以人为本,以尊重、平等、自由的人格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指导,以网络为载体,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建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2、立足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指南,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为此,要构建科学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领悟《教学大纲》精神,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科学组织、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得有用的信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发挥网络优势。实践已经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工具。由此,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只有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手段为指导,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合理组织、设计、开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4、突出师生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明确师生的地位尤为重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只是活动中的指导者和参与者。由此看来,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多种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

1、基于网络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学生、网络三者的关系如:师、生、网络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是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即师生、生生、网络生(网络)、师(网络)生(网络)、生(网络)生(网络)、网络师。网络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间接从教师、其他学生处获取信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师生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自行获取信息自主学习,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协作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间接或师生直接的交流,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学习。

2、基于网络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如:课堂教学模式简图(图中虚线框中内容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内容)。从课堂教学模式简图可以看出,此课堂教学模式把一节课分为三个阶段,即情境阶段,同化、顺应阶段(即自主学习、意义建构阶段),应用、创造阶段,学生在三个阶段分别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教师也有相应组织、指导、帮助的任务。

3、基于网络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从课堂教学模式简图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模式把一堂课分为三个阶段,即情境阶段,同化、顺应(自主学习、意义建构)阶段,应用、创造阶段。

第一阶段:情境阶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从而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悬念疑问、激烈竞争、激励上进等情境,并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和支持,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在复数教学时,对如何引进虚数单位i感到棘手,如何才能使学生弄清“为什么要引进i?i是什么数?”提出问题:已知x2+x+1=0,求x14+x-14的值。学生做出了如下解答:x2+x+1=0,x3-1=0,即x3=1,又,x+x-1=-1,x14+x-14=x2+x-2=(x+x-1)2-2=-1,但-1<0,从而x14+x-14<0,“矛盾”出现了,与学生原有认识发生冲突,这样就为下一步自然地导出“怪数”i,并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认识虚数单位i,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如,在“常用对数的计算”教学中,利用有趣的问题来创愉悦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将一张0.1mm厚的白纸对折30次后,请估计一下它的高度。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6cm,有的说7cm…。这时,教学情境开始形成,趁此之机,老师话锋一转:“我们学习了‘常用对数的计算’,再计算一下它的高度,你定会瞠目结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常用对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生动的教学情境产生了。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二阶段:同化、顺应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意义建构就是通过这两种基本方式来实现的。所谓同化,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调整和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认知结构,使原来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扩展。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创设更多、适合学生选择、有不同难度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寻找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起点、学习任务的难度、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而扩大了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了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有效的开发。在这个阶段,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有多种机会在可控制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并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实施完成任务的方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有困难和问题,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利用网络在线帮助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第三阶段:应用、创造阶段。应用、创造是学习水平的最高层次。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数学应用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常规教学受到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很好地创设实际问题的应用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而网络却有模拟性强的功能,能很好地创设一个虚拟的应用情境。

总之,现代网络技术浪潮进入教育教学势不可挡,只有我们迎浪而上,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深入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资料:

篇7

一、新课改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新课改下多元化教学包括课堂的多元化和实现多元化的方式,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不仅仅是进行课堂教学,而且是在生活中M行教学,让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职业中专的教学课程不仅仅是进行解答、计算等知识理论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理论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学课堂是保证多元化模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前提。多元化的教学需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模拟教学、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教学,同时最重要的一点为拓展实践应用教学,将所学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去解决问题。

二、新课改下多元化教学在职业中专数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地掌握数学的实用型技能。

(一)提升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将数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可以通过介绍数学在各学科中的一些具体应用,比如在财会、计算机、数控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数学中立体几何部分与机械制图学科为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中的立体几何与机械制图中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体等内容结合起来,对比着相融合的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

(二)提升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而多元化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学生主观学习性强,才会在学习中积极的探索问题,将数学与其他领域较好的结合,从职业中专的教学任务出发,从而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图像和函数,在进行三角函数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研究函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既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新课改下中专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一些逻辑思维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数学的理论知识同现实生活相结合,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实际化。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印证老师的结论,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在中专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做到一举两得。例如,在学习“集合的概念”时,可以结合生活的例子,动物园里的哺乳动物有哪些?爬行动物又包括什么?让学生能够根据属性来进行理解。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中专类院校的学生素质水平以及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能力也比较强的,第二个层次是基础知识和积极性都一般的,第三个层次基础知识一般,学习积极性不强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对于第三层次的抓好基础部分,第二层次适当提高难度,结合生活例题来分析,第一层次的可以适当发散,并引申一元二次的内容。

篇8

【摘要】新教材从理念、目标、形式到知识内容都较以往有了显著的不同,这就需要广大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琢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掌握和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到实践教学中去,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18-01

新课标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要具备相当程度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作为一线教师就要结合这一教育改革背景,最大化的开发出现有教育资源,并能准确预见教学活动发展方向,掌握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以这种开放性和创新性来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做一简要论述。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探究式课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从而慢慢掌握新的数学知识。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和训练式教学相比,其突出的特点便是其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学会抓住这一特点,把学生置身于开放、动态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的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此,首先就是要确定好探究课题的原则,即,首先是适应性原则。学生是研究课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角,因此,研究课题的选择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太难或太容易的问题都不宜作为课题让学生研究,选题时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其次是问题性原则。在选择课题时,要呈现给学生一个需要学习和探究的数学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是一些背景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数学建模去解决。再次是实践性原则。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要使学生在解决探究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活动的过程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智力参与,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而且启发的措施丰富多样。通过问题的铺垫来降低难度,如“已知函数y=lg(x2-nx+4)的值域为M,求n的取值范围”,设计这一教学片段:首先是问学生,要使函数y=lg x的值域是M,自变量x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接着函数y=lg(x2),y=lg(x2-1)的值域分别是什么?那么要使函数y=lg(x2-b)的值域是M,b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能用图像解释吗?通过问题由简单到负责难度的逐渐递增,直至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此外,还可以通过联想产生启发。如,已知等差数列{an}中,aD1=1,a3=4,求a50;一条线段上取n(n∈N)个点,连同线段的两个端点共n+4个点,记以其中任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条数为bn,求bn。这样将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可以与第一个问题进行联想对比,从而很容易解决出其中的答案。

三、问题引导式教学

求知欲是让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中学会采用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例如,对于y=a(-x2+2x+5)写出它的值域以及单调区间,初学者或许比较为难,实际上y=-x2+2x+5这个函数,大家都知道它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a〈0时,开口向下,以x=1为对称轴,当x从-∞1时,y随 x的增大而增大。当x从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对于求函数值域,从图象上把握或者把y=-x2+2x+5变形为y=-(x-1)2+6,就可以得到,当x=1,y具有最大值6。可见,在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就能够化知识为能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分层式教学

在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要秉持“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思想,但现实中学生的成绩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教师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做到课堂讲授内容分层次, 课后练习分层次, 考试内容分层次。要有目的布置题目,给压力, 尽量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对成绩差一点的学生, 教师要在基础课的基础上适量增加提高性内容,以促进其知识的加深和拓宽,多练习,多批改, 集中进行训练,巩固基础内容。再次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可以改变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做法, 使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落实。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使学生各取所需, 学有所得。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上这四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是紧扣新教材特点以及符合学生知识和能力储备现状的现实需要。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到数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学认知结构是数学学课堂改革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利民,黄小玲.高中数学研究式教学模式【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74-76

篇9

关键词:对话课堂;教学模式;高效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去实现。《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对话课堂文化的构建,进行了“学-导-练-拓”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学-导-练-拓”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建立在“对话课堂”、“了解学情,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念之上。把一节数学课分为四个基本环节:学习-指导-练习-拓展。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强调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或者指导,是在学生经过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了学生与书本或辅助课件的对话,教师只有在学生学习碰到了困难,对新知识难以理解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必要的指导。这就是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和探究,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探索基本规律。进而是以练习为主要形式,目的在于学生的自我对话,内化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开展拓展训练,旨在提高技能和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包含了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和学生的自我对话等不同形式。下面谈谈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学”――生本对话,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求知欲望。所以应该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五年级学习《百分数的认识》这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①派谁去罚点球比较好?说说你的理由。②哪个品种发芽情况比较好?你是怎么比较的。③你能掌握百分数读法与写法吗?什么是百分数?④根据书本具体事例,你能说说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吗?让学生根据问题看书自学。

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与书本的对话,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动力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不断增强。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会争论,允许学生间讨论,这个环节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自由找伙伴讨论,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是生生对话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指导才有针对性,才能适合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活动,为第二个环节“导”提供根据。

二、“导”――师生对话,因势利导

学情是实施成功教学的基础和根据,教和学的措施一定要适合学情规律。第二阶段开展的教学活动,是老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相机而导。教的实质是指导,起着启发思考、揭示规律、梳理知识点、总结提升的作用。所以,“导”要突出“三性”,即计划性、及时性和针对性。指导要有预设性,即对本课的重难点,给予指导;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有困难或有疑惑的问题,要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导”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只有从几个关键点入手进行导,才能收到实效,实现高效。

(一)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疏导”。

课堂教学的难点和关键处常常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障碍,这时需要用减缓思维坡度的方法进行疏导。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于学生是第一次采用“转化”的思维方法推导出面积公式,难度较大,假如教师先示范,势必产生学生不动脑筋被动操作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在学生操作前提出以下操作要求:①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出一条线。想一想,这是一条怎样的线?②沿着这条线剪开;③把剪开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这样指导可以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不仅增强了学生操作的目的性,而且渗透了一种转化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在学生思维的转折处“引导”。

学生长期用一种模式去解答同类型问题,往往会在解题方法上形成思维定势,题目稍加变化,学生就会误入“歧途”。遇到此类问题,需要教师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向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有效办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现有一块长13.5米,宽1米的长方形白布,可以剪成多少块完整的三角巾?”如右图,由于学生受以前解题方法的影响,多数学生要用一般方法解题。即先求出这块白布的面积,再求出三角巾的面积,然后用白布的面积除以一个三角巾的面积,得出三角巾的块数为33块,面实际上只能剪30块,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解法,如果学生实在想不出,教师可引导学生用1厘米代表1米在纸上画一画并亲自剪一剪,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在学生思维的延伸处要“因势利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偶尔也会出现学生思维超前,而教案设计思路置后的现象,这时教学应“顺”着学生的思路往前走。例如,三年级课本中有“同学们做黄花75朵,做紫花18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这是要求学生掌握一般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例题,老师问:“题中横线上填什么样的条件你能求出红花的朵数?”由于学生基础较好,立刻想出了许多不同的条件,并且都符合老师要求,这时如果老师逐一分析条件和问题,并且画出线段图后再列式解答,必定会打乱学生思路,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这时应因势利导,顺着学生思路往下走。首先请想出补充条件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请其他学生来判断,看他的想法是否合乎推理,如果学生推理正确,自然就会解答,不必要再回到“寻找条件和问题”中去。既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可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有的放矢,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导”的目的在于排除学生思维障碍,启发学生思维,指引思维方法,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和谐地发展。

三、“练”――自我对话,内化知识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它是通过学生的思考――自我对话的形式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练习时要体现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

(一)注重基本练习,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可设计如下练习:说一说以下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已完成下载25%;酒精含量38%;衣服中80%棉,20%涤纶等等。

(二)注重变式练习,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的例子如果与练习中的题目非常相似,或者说一成不变,那么学生就只能是机械地重复,他们的思维就得不到锻炼。因此,必须加强练习的变化性,让学生在“变”中求解,在“变”中去考验学生能否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出示这样的练习:72÷()=9,()÷7=7,通过这样练习,学生对于求商,求被除数,除数的算式能应对自如,因此,练习中常加强变式练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找规律这一课时,可设计一道改错题,师:听说小朋友今天到小东家做客,有群小动物很高兴,你看,它们排着队伍出来了。可是,带头的小猫很不开心,它说我们的队伍里有人排错了位置,小朋友你们能帮它们找出来吗?然后,请小朋友帮小动物排好整齐的队伍。师:现在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回家了,它们跟大家说声再见!这样把学习气氛推向,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要提高练习的效率,还要处理好题目的质和量的关系,题目不宜多,题型要丰富,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仔细考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拓”――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新课标强调数学对于学生主动思维的发展价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体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给学生以力量和智慧。所以,在完成基本练习之后,可以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或者是形式新颖、巧妙的题目,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交流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能外,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能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学习延伸、思维拓展的空间。

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对该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认为,重视数学课堂“对话”,实施“学-导-练-拓”四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这是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异步教学方法论》(作者:黎世法,学苑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教学融入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时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有段。在数学课堂中如能恰当的融入多媒体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心理特点和需要。在教学中要重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也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我在教学《0的认识及有关加减法》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上课伊始:(课件出示小猴吃桃)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一位小客人,你想知道它是谁吗?瞧,它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有什么变化,再把你们刚才看到的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妈妈留给小猴2个桃子,小猴先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盘子里没有桃子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练习时,我利用多媒体将练习题制成动画,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给学生的吸引力也大,能加深印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情境化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

1.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时,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求知识的欲望。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数学学科整合化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众所周知,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能够营造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策略”一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利用课件播放《田忌赛马》《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策略”,在这些学生所熟知的故事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策略就是计谋就是办法。结合语文课文的相关知识来辅助数学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词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积累,有效的使用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富,更加有趣,从而打破数学课堂的沉闷,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才是数学的真谛。特别是应用教学,运用多媒体能形象创造出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如学习2~6的乘法口诀时,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这样一个情景(多媒体演示:小兔:嘿!小朋友,大家好!你们会自己到超市买东西吗?现在咱们一起到“家得利”超市买东西吗?课件展示超市里商品的价格,一个笔记本3元、一支自动铅笔2元、一个文具盒5元、一盒彩铅4元、一支钢笔10元。老师说:“同学们,如果你们的妈妈每人给你20元钱,你会买什么呢?你会买吗?请同学们自己买东西吧!)这时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仿佛真的置身于超市之中,都迫不及待的要买东西。有的说:①我买4个文具盒,5×4=20(元);②我买2个文具盒、一支钢笔,5×2+10=20(元);③我买一支钢笔、2盒彩铅、一支自动铅笔正好用完,10+2×4+2=20(元);④我买2个笔记本、2只自动铅笔、一支钢笔,3×2+2×2+10=20(元)等。还有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说:老师20元钱我不买完行吗?我说:行。他说:我只想买2支自动铅笔4元,一支钢笔10元,剩下的6元还给妈妈,妈妈挣钱很辛苦。我们不乱花钱。听完后我高兴的说:你真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这样学生言语交流形式多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优化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简单的一个情境,被学生创造性的得出了两步、三步、甚至四步的加、减、乘法应用题。这样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画面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缩短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身边有数学,生活中需要数学,真正体验人类离不开数学。

总之,通过教学使我体会到,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多媒体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合理、恰当的开发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效率将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